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学改革的反思与走向

教学改革的反思与走向

教学改革的反思与走向
教学改革的反思与走向

教学改革的反思与走向

为什么要讲教学改革,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到今天,什么是课改的重点?或者说在诸多新一阶段的改革中有没有一个重点是教学改革?有!这是我个人的判断,同时也教育部开会讨论时得到的非常重要的信息,上个月到教育部,参加全国教育改革的中期评估,其中报告中有一点非常明确,我们建议课程改革下一阶段重点之一就是课堂改革。走向哪里?必须进行反思,深入之点首先来自反思之点,深入要从问题开始。一个没有问题意识的老师,不能说是反思成功的老师。上次我在安定小学,讲到了佐滕学,他定位教师这反思型实践家。通过反思,使你既在感性状态,又在理性思考。因此,他不是一般的实践者,他应该是实践家。当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家离名师、教育家是不远的。下一阶段教学改革首先是对过去的反思。我反思了第一点,课改必须改课。课改必须是课程改革,改课是课堂教学。这其实

形成两个概念,一个老师一个人进行逻辑思维时,是靠概念进行的,提高理性思考的水平,必须不断建构自己的概念,运用概念进行思考,这是一个逻辑水平、理性水平、走向深度的表现。所以课改、改课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反思我建构了什么概念?建构自己的话语系统。比如上午的四位老师都有自己的话语系统,没有话语系统,就没有个性,不能形成独特观点的论文。

课改一定要改课,理由我思考了四点:

第一,从发生学的角度看,课程是发生在哪里的?昨天崔老师讲到了几种角度。第4,5种已发生在课堂里、发生在老师自己的手中,已不是理想性、制度化中。佐滕学已做阐释。钟启泉、崔允漷、王策三、王华等,我们可以听从他们的指导和说法,但那不是老师的课程。南京有所幼儿园课程在田野里,而最有发散地的课程应该在课堂,在老师们的手下。所有课程到了学校的课程,进行了一个整合,我们给他一个整合,既包括学校课程,校本课程,但校本课程不能代表

整个课程。建构自己学校的课程。这是一个走向,和世界走向是合流的、趋近的,中国课改已站在一个平台上,可以与国际上进行对话,重视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把课程整合为学校课程,让真正的课程,发生在学校里,发生在课堂里,更具有校本性、班本性,具有教师个性的特点。所以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具有共同点。这是一个趋势。

第二,从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来看。存在着许多关系,总是关系是互相依存。课程要教学行为支撑,教学要在课程框架下进行,这是互相依存。美国学者提出三个比喻,第一,课程好比施工蓝图,教学是施工现场。第二,课程好比乐队演奏的乐谱,而教学是什么?教学是演奏的过程。通过演奏,把乐谱想表达的旋律、文化特质表达出来,显然没有教学,乐队的总谱不能实现。第三,课程是球赛的方案,而教学是真正的比赛与实战。但他们把握的侧重点是不同的。课程更强调预设,高度的吻合,就是昨天崔教授所讲的“一致性”,更强调预设,某种程度上,就是重

视科学化;而课堂更强调生成性,充满着不确定性,不断地调整、生成。课程改革到今天,其实在预设和生成两个问题上不断纠结,有人强调教学要以预设为主导思维,有专家强调生成为主导理念。某种程度上,我强调生成思维为课堂教学的主导理念。不管上述哪种比喻,教学总是强调生成。

第三,课改一定要改课。是一种新的理念在引领我们。这就是课程领导。过去我们只有课程管理这个概念,而没有课程领导这个概念。现在从课程管理走向课程领导,这个问题学术界也存在争论,有学者认为这只是词语的变化,西北师范大学靳玉乐教授,他认为没有本质区别,只是词义上的差别。但是倡导不同的人认为,有五点,

一,课程领导更强调宏观的、战略的思维。一个优秀的教师不是狭隘的,用上午的话说,好教师是“眼高”的。大智闲闲,小智间间。区别就在于你关注的是宏大的亦或是细小的。课程大视野让我们具有大智慧,大手笔。

二,课程领导更强调另一种思维的路线,自下而上的思维路线。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这个概念从两个层次去理解,这是指课程形态,第二层面是课程的思维方式,他们不仅在国家、地方,而是在学校层面展开。更强调自上而下,而现今自下而上。来自学校、教师自己的研究。课程改革若还在自上而下,课改没有走向深度。教学改革正是最好的自下而上的路径。

三,因为是自下而上的,因此课程领导更关注民主协商的方式,所以课程的过程、决策的过程、开发的过程,领导和教师都在协商之中。就像上午芮火才所讲的,决策来自民众、老师、学生。通过课程改革进一步营造民主自由的文化氛围。四,课程领导更重视专业化,台湾学者讲课程改革更重视教师的专业判断,发展到今天,教师没有专业化水平。课程领导不是一个个体的概念,他是一个团队的概念。可以说校长是课程领导者,也可以说教师是课程领导者。课程领导不是校长的专利,是所有教师参与的决策。

哪一个学校建构出课程领导的团队,是这个学校课程领导的重要标志。决不能把个人排除在课程领导之外。

那么课程领导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让

教师成为创造者,开发者。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历炼、提升。更需要老师走向课堂,就像上午姚天勇所讲的,把目光收回来,聚焦课堂,但他说得太学术化了。四,基于反思和提问。如皋的活动单导学,是不是在同一模式下趋同,但出现了丰富多样性的实践,当然他也是要改进的,还出现东芦中学、杜郎口等模式。说明课程的田野里会开发出五彩的鲜花。

但是老师们,有没有在这些繁荣的表面思考呢?是不是存在一些混乱的地方?用一

个模式统治学校、地区、所有学科教学?对这个问题,你是什么看法呢?有利于课堂教学深入、还是符合课堂教学改革方向呢?亦或反其道行之?是应该冷静思考、梳理的时候了!

有效教学在南通就进行了深入解读、研究、批判,批判者之一,李吉林、之二严清、之三成尚荣。教学效能,合力运动。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呢?既是科学也是艺术,更强调教学是科学,说他是艺术我们当然同意,更强调科学,我们又不同意。只靠技术会把我们带到悬崖,这里需要悬崖马,这就需要人文这个缰绳。行为主义心理学,产生刺激反应,通过各种方法刺激学生。钟启泉老师解释,刺激大脑皮层,不顾及学习者的态度。说是动物心理学。如果仍然用这种理解指导,能带来什么样的有效?有效决不是价值的所有形态。

所以,我第一个结论,课改一定要改课。第二个结论,改课一定要坚守课改的理念、语境。你可能在静悄悄中发生变化,可能会回到从前,这是为什么?美国约瑟夫等的著作中说,旧习惯难以断弃。如果教学改革不在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很可能在课改的旗号下回到前面。坚持哪些?第一,坚持课程改革的宗旨。绿皮书,最著名的两句话:一切

为了学生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基。战略主题叫素质教育。

最近有人在说“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学到你死了为止。哪一个学不死,会学得死的。甚至有大市要跑到河北衡水中学学经验,那个学校包揽了河北省清华、北大几乎三分之二,他是个什么样的教学?看看CCTV 的记录,难道你没有反思?包括张华也是一个批判者,他认为是第二代应试教学。但是,这样的课堂改革是我们需要倡导的吗?追

求的吗?给孩子们一个良好的世界,首先是一个学校的世界、课程的世界、课堂的世界。没有美好的孩子,哪有美好的世界。美好的孩子来自美好的世界。学校像一个监狱,难道我们要学习吗?学习他们,就是太没有专业能力了。

第二个不能忘的,课程改革的理念:以学生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是我们国家课程改革发展的理念,有了生本教学、生态课程,这一些都在以生为本的根上长出来的。从尊重学生做起,尊重是人性的

起点。没有尊重就没有人性,尊重是道德的起点。

教育从尊重学生开始,一个残疾学生,不是同情的心态,而是感恩的心态。樊和平教授说,人人都有残疾的可能,而这种可能落在他们身上,所以我们要感恩。当我要帮助他们时,要尊重地问“我们想帮助您,您同意吗?您需要吗?”,还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比喻,儿童是枚槐花上的露珠。有人评价儿童是草霉。课程教学改革的结构需要选择理念,所以知识是综合到分割到综合的逻辑。让我们有更多的可能、空间进行课程开发。带来选择、发展,课程改革,要呈现开发,这个语境要坚守。

上午黄美华老师唱歌,唱得多好,曾经无锡有个局长(现在已不在了)听完黄老师课后,说听完了都不快乐。(黄美华老师在东洲活动曾说,自己不漂亮,有些赛课都轮不到自己。)但那个局长说,听她上课,她太美了,说这堂音乐课从来没看到过。

第四个不能忘的理念,什么叫课程?可以用许多比喻,认识世界、事物的方式无非两种,一种是理性;一种是感性。理性的讲概念、逻辑、追求严谨。感性的方式讲描述、比喻,想象的方法,非常诗意。这两种方式都是好的,有人更强调感性,比如小威廉·多尔,他说逻辑很重要,隐喻更重要。他的中国女学生王洪雨《在回家的路上—我的课程观》博士论文,多诗意。回归创造,来自陌生人的呼唤。所以黑格尔有句“用感性的方式表达理性”,这是最美的方式。

用感性表达理性,我有四点。

跑道,道是静态、跑是动态。这是动静的结合。今天,你关注了动词的跑,也不能忽略名词的“道”。如果不坚持“道”的规定性,是无度的。

课程是起跳板。这来自苏霍姆林斯基的论点。就是说他是一个工具、手段。课程本身不是目的,课程目的是通过起跳板,跳得更远,这是手段、目的。因为课程是起跳板,

我们可以创造课程,创造自己的教材体系。把课程说成起跳板,这是非常重要的。

课程是机会。课程是什么?就是机会。昨天崔教授讲得很多,课程是一种机会,给他什么课程就是给他机会,剥夺课程就是失去机会。但机会总是留给头脑有准备的人。建议,台下的哪个老师可以写篇论文,《论课程是机会》。

课程是礼物。把每一堂课当作送给孩子的礼物。所以樊和平教授说,孩子们一生要有难忘的一堂。哈佛三个教授,轮番上去互相批判,你说学生这堂课学到什么?也许什么知识都不会。但学生学到了品质、方法、方式。课程是礼物,显然超越了负担这个概念。

我也有几个比喻:

第一,好的课堂是把学生带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处。昨天崔教授说,课程教学是把学生带到哪儿去?学生的学习其实是一种行走,我们可称之学习之旅,这也是哈佛大学教授的经济,这是中国教育电视台台长康宁女

士,他从哈佛进修回来写了一本书《哈佛课堂》,书中提及,哈佛教授不愿意离开课堂,二,哈佛每一节课都会带我们到高速公路入口处。这里有几层意思,教学就是让孩子们走上高速公路,南通市教研中心研究高效课堂,我是支持、欣赏南通高效课堂的研究。高速公路上有慢车道、快车道、超车道。有许多出口,为不同学生发展。我在下一路口等你,你慢慢走,我在下下路口等你,有服务站可以休息,有路标,路标是什么?上面的很多物像充满着很多文化意义。走上高速公路一定要找到入口处,这是一个寻找发现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是不断引导、寻找发现之旅。海安出去的贲友林,提出发现数学。是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意境。你找到什么样的入口处,我开玩笑说有些课堂是把学生带到阴沟里,一起翻船。

第二,台湾学者说,给学生带得走的书包。规划纲要中提出三种能力,第一,学习能力,第二,实践能力,第三,创新能力。要给学生能力。基础性的、再生性的、发展性的能

力。樊教授猛烈评击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有人会辩护,知识在过程中具有力量。但是,你只说“知识就是力量”是不行的。“转识成慧”就是一个重要的命题,不在教知识,而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惟有知识才使人自由。”(杜兰特),英国数学家怀特海讲“任何知识都更具…”也许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

知识,但未必能轻而易举的获得智慧。让知识活起来,让知识活在哪里。让知识活在智慧中,让知识活在探究中、体现中、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这才是带得走的能力。这个教学是伟大的还是不伟大的?会呈现

许多精彩时刻。

第三,好的课堂教学其实是师生共舞。美国学者帕克·帕姆在书《教学的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教师要有勇气,哪怕来自地狱的学生。他提出每一个教师都有伟大的事物,不是教科书,就在这个主体本身。来自教师心灵的完整。他在书里有个深度的比喻,每次回到课堂,就让我回到舞池,……年长者、

年轻者共同提高。他是说课堂教学是一个共同体。

以上我讲的第二个问题,改课要在课改语境下进行。

第三个问题。

课堂教学究竟走向哪里,我归纳为四个走向。

第一,坚持以学为核心,让课堂教学发生根本性的变革。

第二,坚持基于学科本质的教学,让课堂教学发生深度的变革。

第三,坚持教学即儿童研究,让课堂教学成为真正的儿童的课堂、教学。

第四,坚持以现代信息技术变革课堂,让课堂里呈现更开放、现代的教学、学习方式。

这四个走向是个人的思考、体会与概括。

第一个走向,坚持以学为核心,让课堂教学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活动单导学等典型经

验,大家都在研究以学为核心,究竟为什么以学为核心,混乱在哪里?以学为核心的缺陷在哪里,新的生长点在哪里?问题之一,我们的课堂教学还没有真正实现以学为核心。大部分还是以教为主。可以这样说,某些特级教师(不是在场的特级)仍然是以教为主,因为他们有艺术,在某些局部让学生学习,但是我的判断是,在全国范围内的特级教师以学为核心的整体性并没有变过来。这是凭我的感觉、良心做出来的判断。因此,特级教师要想尽方法以学为主。每种教学模式都说自己最好的,各自为战,造成了教学的封闭,造成教学的模糊。

我以为这个概念是一个上中下的结构,

最上位的是,应该是以学为核心,

中位的几根支柱,从不同角度支撑以学为核心。先学后教是从教学程序上以学为核心。这种教学程序的改革带来教学结构的改变,没有结构的变化,就可能使以学为核心,以先学后教是有功劳的。多学少教是新加坡提出来的,是从时间分布上支撑以学为核

心。第三个支柱是以学定教。陶行知先生说的教授法改成教学法。具有策略意义、方法意义。都指向以学为核心。

最下位的是什么?是个载体,比如讲学稿、导学案,包括活动单。没有载体的保证,它也是落空的,这些概念做些梳理,是不是可以合理些,大家围绕以学为核心找到你自己的路径,找到自己的方法,找到自己的载体。是多元的、多载体的。因此课堂教学仍然是丰富多彩的,不能以一种模式控制、统治所有地区、所有学科。这些话不知道是不是让有些人觉得不高兴,但是提出问题总让我们有思考的角度。

第三个问题,以学为核心,究竟要不要教。联合国有个报告说:教学过程正在被学习过程所替代。叶澜《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力》1999年,最近她又一篇《课堂教学过程再认识:功夫重在论外》,研究老师的教,不能回到老路。老师的教可能是个点拨、引导、提升、点评,是不教之教的过程。特级教师、

名师,如果当今不在这个问题上有新的认识,课堂教学改革还在旧路上行走。

第二个走向,基于学科本质的教学。当前有三个活动引起我的注意,第一个活动,北京海淀区教师进修活动,召开一次研讨会,面对他们的教研员,我参加做主持。论坛主题是学科本质与学生创新能力。海淀区是北京研究能力最强的,他们不仅在课堂以外中,他们关注了学科本质。为创新人才培养打开一条思路。第二个活动,南京溧水小学,申报一个全国规划办课题,基于学科物质的小学研究性教学实践。一致研究小学研究性课堂,前一阶段,现在深入到学科、学科本质、学科特质。如果不在学科特质上研究,就没有学产特点,大家都在外围,不能突围。第三个活动,苏州吴江,去年开始,一直研究学科关键性因素。他们认为,课程标准2011年,12月28日颁发后,关键因素比核心因素重要,能带动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

这三个活动告诉我们,课程、课堂改革不能在外围行走,要关注学科特质性,这给我四个想法。

第一个想法,课堂教学改革回到学科去。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任务。

第二个想法,回到学科本质属性上去。是个什么学科,结构是什么,哪个角度促进人的发展。

第三个想法,回到学科的核心任务上去。回到学科核心知识、核心能力上去,就能带动任务。这个任务就是浙江师范大学王尚荣教授讨论的独担知任。

第四个想法,回到学科的方式上去。每一个学科的展开方式上,都是不同的,有学科特点的。

如果我们不从上述角度展开,还在一个初级阶段上,以语文学科为例,综合性、实践性很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也是这个学科的特性。上次歌德讲的,内容形式的关系。内容大家都看得见、看得懂,但是看见

文字背后的意义。对所有人来说,形式是个秘密,这是如何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文是教内容还是教形式。于是,当前小学语文界发生一件争论。那就是管建刚提出来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教学。一个名教师总要大胆提出自己的建议、见解,哪怕是错误的,就怕平庸。南通的特级教师应该在全国有声音,有引领。语文是如此,数学、英语、音乐、体育呢?其实关于学科的本质,北师大的林崇德教授一直在研究,曾经邀请林教授及团队来通。杜威说过,教材要心理化。

第二个走向,教学即儿童研究。是张华先生根据美国达克·沃斯提出的。《精彩的观念—达克沃斯观点》,达克的最大成绩不在于继承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最大贡献在,培养学生有精彩的观念、独特的见解。来自对儿童研究。过去教学研究、儿童研究是两张皮。达克认为它们是一张皮,教学研究即儿童研究。高度统一、融合在一起。这个走向是非常重要的。他认为,儿童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学问。卢梭说,世界上有一学问最重要,

但最不完备,就是关于人的学问。我们可以套作,教学上有一个学问最重要,但最不完备,就是关于儿童的学问。但是我们常常不研究儿童。对教学提出三点要求,

第一点,儿童的真实的学习。昨天崔教授提出了虚假学习、疑似学习。无锡梨园学校提出让儿童真实学习。

第二点,让学习看得见。这是美国关于幼儿的学习,学习的状态、方式都看得见,我们就可以帮助儿童改进。所以有人提出,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

第三点,学生的学习应该有适合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无所谓好坏,但一定有他们自己的方式。现在有人提出了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质疑,但不能否定接受性学习的积极意义。我以为,我们应该坚持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研究,不然,哪有“第四只苹果”?在中国人手里吗?从哪里开始?才能培养创新人才,打好基础。

精选课堂教学改革反思 课堂教学改革意见和建议三篇(最新)

自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各试点学校领导和教师在工作实践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艰辛努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领导和教师们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并且在诸多问题面前感到无所适从,一些关键性问题始终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对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现将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的问题进行疏理,并提出改进建议,希望对教师们的工作有所帮助。 一、主要问题 1、教师的教学观念问题。教师们对课改的主要精神还没有真正进入自己的观念系统,工作的着力点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大多数教师仍然把工作重心放在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上,对学生“学”的问题重视不够,目前的课堂和传统的课堂还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2、导学案的编制问题。目前,教师们的集体备课还不够落实,所提供的导学案基本上没有体现“导学”的思想,有的只是把书本知识以问题形式搬到导学案上,没有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诱导、没有对学习知识过程的方法指导、没有对学习活动的安排指令。 3、预习过程中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预习重视不够,没有深入细致的研究,没有认真的组织安排,学生之间的对学、群学过程没有落实。学生的预习基本上还流于形式,教师对哪些问题是学生能解决的,哪些问题是学生解决不了的,还没有做到心中有数。 4、展示过程中的问题。现在的展示活动只是过去教师讲解的一种替代,失去了展示的本来意义。并且这种替代式的展示,让教学活动变得肤浅和直接,课堂上看起来热闹了许多,但热闹背后的学生能力培养成了大问题。同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很多学生还不能真正地动起来。 5、学习小组的建设问题。从学生的活动情况来看,目前的学习小组还是一个松散的组织,没有形成合力,小组长的职责还不明确,组内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检查还不落实,导致少数基础差的学生还不能认真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落实情况也不太清楚。 6、反馈过程中的问题。反馈不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它应该伴随着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而教师这方面的意识还不强,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随机处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导致整个教学过程不能达到“以学定教”的要求,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比较低下。 7、学习评价中的问题。教师们仍然以学生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没有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劳动付出纳入学习评价中来,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学生之间的点评还不能形成争论的话题,不能真正发挥学习评价的激励、纠正、导向、指导、深化等方面的作用。

课堂教学改革汇报材料_1

课堂教学改革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 近年来,我校在开齐课程、上足课时,不增加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增加学生作业负担前提下,通过调整教学关系,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走出了一条“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改革之路。在不断探索中,我们将新的理念转化为普适性的教学策略,使教师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方式,养成了新的课堂行为习惯,建立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新文化。使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课堂讨论的习惯,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事情,让课堂真正焕发了生机与活力,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一、构建模式,引领教师课堂教学改革 为实现课堂结构的变革,我们精心构建教学模式,打造课堂流程,帮助教师明确改革的目标追求、重点难点、方式方法,把新的理念转化为教师在常态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引导教师“入格”,并引领教师在实践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我们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基本理念和模式为: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训练提升——达标

检测——反馈巩固。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是:把教学过程看作动态发展的、教与学有机统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主体地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激发者和引导者。 1、明确目标 -2分钟,可以书面表达,也可以口述。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2、自主学习学生个人的独立学习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教师必须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导学提纲”自学,考虑好自己的见解,找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做好笔记,以备交流。 3、合作探究在每个学生基本上完成了对系列问题的思考、探索之后,首先开展小组合作,通过交流,组内成员之间能取长补短,相互找到差距,共同进步,形成组内共识。 4、训练提升运用自学和合作中学会的知识做题,解决有关材料题目或教师精选的模仿性训练题和拔

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然而学生却没得到应有的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必须面对这一问题而且还需要提供多种问题解决的方案。其中一个尤为重要的方案就是如何使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技术。否则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否则就是无效教学。这就需要我们认真领会课程改革的精髓掌握全新的现代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必须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呢?下面我谈谈我的体会:从形式上来看应具备以下两个特征: 1.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每一个教师都能脱口而出的这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一个导向性指标之一。实际上深入课堂看一看就不难发现真正落实的却很少特别是应试教育下的课堂教学。很多课都是少数优生在表演在唱主角变成了老师和优生的交流。具体表象有:答问时以个别优生的回答当作全体的回答练习时以优生的速度决定教学的进程等。我们应反思我们的教学看是不是真正的面向了每一个学生是不是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2.建立民

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学民主我们喊了很多年但收效甚微特别是在基础教育这一块。究其因就是传统的师道尊严在做怪。老师难以拉下面子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自然教学氛围也难以和谐。不民主不和谐的教学氛围导致的是学生的思维的压抑唯老师是从这也是为什么学生越到高年级发言的学生越少教学活动难为开展的原因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和学生形成一种学习合作者的关系把自己当作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学习行为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人格对学生不正确的地方不要简单否认要善于引导。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在上海实行的小班化教育他的课堂就好象是一个圆桌会议在学生中间永远有一个座位是为老师留着的。此外象举手发言这应该倡导但对同学不同意见群起攻之各抒己见也可对老师的说法有疑义拥上讲台和老师辩论也可张扬这就是一种气氛如果此时刻意要求学生先举手后回答举手时还不能叫喊等到你喊他讲的时候也许他的思想火花早已不见了。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在新的教学形势下教学不民主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也难以有突破。从内涵上来说课堂教学应有以下指标: 1.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教学民主的思想但又不是他的全部内涵。在组织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的确立涉及到多方面的内容:在教学目标上以前的教学目标的表述行为主体大都是教师部分地存在脱离学生实际空而不实的倾向。如:《小足球赛》的教学目标:A 指导看图和学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B指导

有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

有效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 我校在下半年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有效课堂教学改革。整体教师的思想和认识已开始有了飞越的转变,多年顽固的教学思想和僵化模式已开始破冰。教学和谐画卷正在逐渐向我们展开。这些都昭示着一个崭新的七中在向我们走来。我深为自己是七中的一员而感到无比的光荣、幸福。现就自己的教学谈一点体会,以便和同行切磋,共同进步。 我们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的学,学有所得,越学越爱学。合作探究就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 那如何改变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呢? 我认为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前我总认为我教的学生笨,怎么就不能圆满地回答我提出的问题。由此我曾有一段茫然,觉得自己是不是不称职做语文教师,当我在工作后,读到这样一段话:没有贫瘠的土地,只有不会种地的农民。这段话在我心中产生极大的反响,今后的教学之路该怎样走?直到在邰校长的带领下,我校大胆地进行了教学改革,特别是通过同课异构活动,我在教学方面的困惑一下子拨云见日了。我不再从学生身上找原因,而努力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我也深深地知道,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如在教《背影》一课时,由于离学生的年代久远,要想让学生很好地理解文本的主旨,就需要老师详细地讲解文题背景。如我在教学《与朱元思书》这课时,第一课时学生自由读文扫除字词障碍,翻译课文梳理重点字词,学生在自

主、合作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第二课时,理解本文的内容,我原先的打算是想让学生分组分题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但一上课,我问同学们本文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问2、3个学生都没答上或答错了,我发现学生学习情绪有些低落。我马上给同学们讲什么叫表达方式,怎么运用,运用的技巧是什么?又结合本文举了一些例子,这样课堂又活跃起来。虽然在这个环节中用了大约16分钟教师讲解,但是它是对课堂有效的教学。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尽可能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如我班现在的座位是先召开小组长会议,征求意见,再有小组长向同学们征求意见,组长可以选组员,组员也有权利选组长。最后达成共识。我开学让他们有两周磨合期,到期不合的组,再商量怎么办。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地指导、引导、辅导等,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 其次,在教学中重点要注意的是,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二是精心组织学习活动。如我在教《与朱元思书》的第二课时,有这样一道题:《与朱元思书》与《三峡》从内容和形式上比较异同。没上课时我担心两个班的学生不会很好的完成这道题或者是说点皮毛而已。要是以前的我,一公布答案就完了,如今我虽然担心孩子们说不好,但我也要尊重他们,给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给他们提供在一起交互学习的平台,也就是创造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这一试不要紧,使我很受震撼,学生们经过小组交流,他们找出的相同点、不同点很全,甚至是老师没想到的,学生们都找到了。课堂上我给了学生很高的评价。学生由于受到我的鼓励,学习热情更高张了。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

生物课堂教学改革情况总结

生物课堂教学改革情况总结在新课改的实施和推动下,新课改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能够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地运用,随着新课改的培训和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加有效,学习型组织在学校得以形成,我们在关注着教育改革的方向,不只是听别人讲,还自己静心思考教育教学,不只简单模仿名师,也依据自己的实践来超越自己。现将本学年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齐抓共管,转变观念 在全市新课改动力的引领下,我校对各科教师进行课改培训,以教研组为依托,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组长的引领带动作用,把新课改的理念贯穿到教学每个环节中,以校级领导包学科组、学科组长结对帮扶组员,校领导深入课堂,随时随地指导教学,使课堂教学少走弯路,缩短了课改前的阵痛期。充分利用好周六、周一集体教研时间,一起研究,一起参加校本教研活动,实践新课改,体验新课改,探索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一起构建一套在“导练结合,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下,形成生物学科的特色,在校领导和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二、由“满堂灌”到“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抓好课堂教学是课改取得成功的关键,课改改到深处是课堂,课改的点晴之笔在课堂,没有高效课堂,一切无从谈起。教师满堂课的讲,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教学效果差,优秀学生吃不饱,后进生消化不了等,这一现象已成昔日黄花,现在的课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生物现象,认识现象的本质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激动,使之体会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和成功的愉快。例如在讲述《开花和结果》一节内容时,课外要求学生采集和观察各种花的形态、结构,课内组织学生先思考再展开分组讨论,比较各种花的异同,通过学生自己参与,兴趣盎然,表现得很积极主动,课外让学生收集有关花的诗句、名言、谚语,帮助植物人工辅助受粉等,我尽最大可能的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从而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教学实践中,坚持走课内外相结合之路,课内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概括、深化生物 知识,并形成较为

对当前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反思

变革看起来就更多表面化的东西和偏离教学的 真正目标。”四因此,我们要以复杂一动态的视角来审视课堂教学改革,关注改革的内在动力和内在需求,即以课堂教学本身的问题作为改革的出发点。,正如富兰所言,“问题是我们的朋友”,“只有我们积极地寻求和面对那些实际上难以 解决的真正问题,我们才有可能对复杂的情况作出有效的反应”。 在当前的课堂教学改革过程中,改革参与者要及时理清真正存在的问题,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但需说明的是,对课堂教学问题的探寻需要我们克服线性思维,恪守复杂范式,“需要主体扩大视野,拓展问题域,认识到教育问题包含因素和产生的原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明晰问题与原因之间的多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问题(整体)与其部分之间的全新的关系,以及研究者与问题之间的相互关联性。” 3.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教师课堂文化的转型课堂教学改革究竟要改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复杂一动态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改革所具有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特征决定了改革内容需要结合具 体的“境遇”。也就是说,在不同“境遇”下,

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具体内容、任务是不同的。正如有研究者所言,“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和任务。在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境遇中,课堂教学改革究竟能够做些什么?应该做些什么?如何做?要弄清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对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境遇进行准确的把握。” 就当前社会境遇来说,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已成为社会主旋律。成为“一种生活的事实”。而社会的各项改革事业也处处彰显着“以人为本”的改革理念,强调尊重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主动性,并以“人的改变”为改革的最终依归。具体到教育领域内,改革已成为学校的一种生存常态,“以学生发展为本”也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课堂教学改革在“以人为本”的社会境遇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内部境遇之中,必然要解决“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学习与发展”这一中心问题,而且其改革的最终依归也必然是“学生的发展和改变”,而要实现这一变革目标,教师改变是一个最关键的前提性条件。教师改变是一个复杂和长期的过程,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特别是在当前教师的观

课堂改革反思

课堂改革反思 目前,新课程改革正在实践中不断深化,新教材走进校园,走进了师生的学习生活中。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在这几年的改革实践中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有了少许的收获与经验。现将这这些经验、反思与各位教师共享,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一、强化学生的主体性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德也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青少年天生所具有的求知欲、好奇心和自尊心,是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是他们掌握知识的前提,但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不会一直保持着很高的积极性,遇到挫折他们会退缩,会偷懒,会萎靡不振,对自己会失去信心。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上好一节课的关健。 我在课堂教学中一般注重以下几点的: 1、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研究,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操作验证一下。通过提问让学生不断相互总结补充、逐渐完善最终的正确答案。 2、提出的问题要有梯度,一步一步,逐渐深入。既不能让学生一下子就感到无从下手,也不能让学生觉得太简单,而失去兴趣。我一般都是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开始的。 3、无论学生回答的对与否,不能进行讽刺、挖苦,要针对其发光点,给予恰当的表扬与鼓励。 4、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能力。个别的题或一些比较简单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己讲解,对其讲解的勇气及讲解过程中的优点,要及时的进行表扬,借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自信的品德。 5、成立学习小组,由“点”带“面”,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一带十,十带百,既让学习不太好的同学通过努力掌握自己应该掌握的知识,又能让学习游刃有余的学生在与别的同学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掌握与他人合理相处的方式,为将来他们走向社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 二、进行“举一反三”的熏陶 俗话说“题海无边,哪里是岸”,想让学生学好数学,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光靠不停的做题,反复的练习,只能让学生成为题海的“奴隶”,成为知识的“受害者”,最主要的是让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自己的未来感到渺茫。在课堂教学中,不妨充分利用典型例题,经常对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熏陶,让他们在许多“形”变而“神”不变的题目变化中,学会“举一而反三”,体会“万变不离其宗”,“万源皆始于终”的道理。 三、有轻有重,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总结

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总结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白家庄小学 2018.6.29

课堂教学改革工作总结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场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行为的深刻变革。自开学以来,我校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引领全校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以教学改革引领教师进步,促进我校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学校多措并举,领导教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扎实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活动。现在,我校课堂教学改革以它蓬勃的动力,带来学校各方面的显著变化,教师素养不断提高,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一、工作回顾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加强课改有效引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为成员的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保障“课改”的各项活动有力开展。研究制定了学校整体课堂教学改革方案,确定了重点实验年级、科目、教师,召开了教研组会议,进行动员部署,要求教研组的全体教师勇于改革课堂教学形式。 (二)强化细化管理机制,提供课改坚实保障 1.制度保障机制 学校在学期初完善了《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计划》,制定了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及课改巡课制度,在教研组实施专题研究。通过领导不定时对教师课改情况进行巡查,检查学生和教师的出勤情况;检查课堂教学状态和课堂纪律;检查教师是否携带教案授课;检查课堂教学是否存在异常情况等。发现课堂教学与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及时与科任教师和班主任交换意见,进行整改。 2.经费保障机制 学校对课堂教学改革从财力、物力、经费支出上给予大力支持,以保障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投入资金为各个教室维修了主机、投影仪、摄像头,确保学生们在课堂上有展示的舞台;学校又维护了一体打印机,让各位教师在教学使用中能够方便快捷地打印或复印出来。

探讨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趋势

探讨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趋势 探讨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趋势 伴随新世纪的到来,人类正在迈向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可以预言,人类经济发展将比以住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知识将成为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将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这一深刻的社会变革对当今基础教育的课程发展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要求教育尤其是课程及时做出敏锐的反应,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保证新世纪教育质量,就必须根据新世纪社会的变革来探索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基础教育要全面走进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下面以课堂探究的实践研究,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因此,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我们现实的课堂教学环境表

现的单一性、封闭性,它形成了学生被动、接受型的学习方式,这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大障碍。在呼唤“素质教育”的今天,改革课堂教与学的方式刻不容缓。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式、多元化的探究性学习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第一方面课堂探究的理论基础,是通过课堂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之体,以学科知识为载体,构建一种适合学生探究的学习环境。在教师创设的探究性学习环境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和“动手”探究,培养学生学会收集和处理信息,发展学生问题解决意识和能力,最终使学生学会如何进行学习。从教育心理学来看,我们认为:课堂探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观是教育心理学理论从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之后的进步发展。行为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连结,它能很好地解释技能的学习,而技能的学习主要是一种机械的学习,它不能很好地说明学生在学校内进行的其他许多有意义的学习。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的发展,人们把人类的学习看作是“信息加工的过程”,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认知学习观,它重视知识的表征、编码、反馈等,但从本质上来讲,认知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对所给的信息进行加工,这实际是`一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建构议学习观则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主动的行为,是以先前建构的知识为基础的。由于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因而学习者是基于自己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以及赋予这些经验的意义来建构自己的知识。此外,我们要构建一个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社会性、情境性的学习坏境,这离不开其他的教与学理论的指导,包括奥苏贝尔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等。第二方面,课堂探究的环境设计,“探究学习环境”是一种非场所观,其定义是学生在课堂进行探究和自主学习的工具以及信息资源的组合。本课题从整合教材等多种学习材料,创设尽可能真实的问题情境,开发多媒体技术,形成合作学习氛围、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等方面创设探究性学

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课堂教学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如何搞好课堂教学改革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的一种挑战。改变传统的、低效的、灌输式的应试课堂教学,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教师点拨为辅,旨在培养学生能力的素质教育。对于这样一项大动作的改革,我们每一位从教人员都必须进行深入的思考,细致的研究,精心的准备,从而在教学实践中去落实,去总结,去升华,得出符合本校本班学情的教学改革之路。在教学改革中教师是具体的执行者,所以,教师应认真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树立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并开始尝试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日常的教学行为。从而实施“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寻求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结合教学改革的实践,理性地分析传统灌输式教学的优势和劣势,力求扬长避短,理性地思考如何让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力求使学生的群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进行理性的思考将有利于我们深入地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1更新观念,充分认识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灌输式的班级授课模式由来已久,它之所以能发展至今,难以改变,必定有其存在的优势;这种授课方式单一,教师操作简单,准备什么讲什么,或者说讲什么准备什么,很少考虑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即使是有人提出问题也是少之又少,针对班容量大的现实情况,这种授课方式比较容易操作。同时应试教育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其主要面向少数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其它教育,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方法,妨碍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作为唯一标准,挫伤了多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他们全面素质的提高。 教育发展至今日,提出课堂改革,也就成为必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个人和学生群体的作用,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余文森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成为课程改革的重头戏。 2勇于放手,相信学生并充分地予以鼓励 传统的教学是一节课时间几乎完全由教师掌控,有时还要提前和错后,使一节

课堂教学改革反思课堂教学改革意见和建议三篇

课堂教学改革反思课堂教学改革意见和建议三 篇 课堂教学改革反思课堂教学改革意见和建议 1 自开展课堂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以来,各试点学校领导和教师在工作实践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艰辛努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领导和教师们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并且在诸多问题面前感到无所适从,一些关键性问题始终找不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对课堂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现将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的问题进行疏理,并提出改进建议,希望对教师们的工作有所帮助。 一、主要问题 1、教师的教学观念问题。教师们对课改的主要精神还没有真正进入自己的观念系统,工作的着力点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大多数教师仍然把工作重心放在知识的传授和讲解上,对学生“学”的问题重视不够,目前的课堂和传统的课堂还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2、导学案的编制问题。目前,教师们的集体备课还不够落实,所提供的导学案基本上没有体现“导学”的思想,有的只是把书本知识以问题形式搬到导学案上,没有对知识形成过程的诱

导、没有对学习知识过程的方法指导、没有对学习活动的安排指令。 3、预习过程中的问题。教师对学生的预习重视不够,没有深入细致的研究,没有认真的组织安排,学生之间的对学、群学过程没有落实。学生的预习基本上还流于形式,教师对哪些问题是学生能解决的,哪些问题是学生解决不了的,还没有做到心中有数。 4、展示过程中的问题。现在的展示活动只是过去教师讲解的一种替代,失去了展示的本来意义。并且这种替代式的展示,让教学活动变得肤浅和直接,课堂上看起来热闹了许多,但热闹背后的学生能力培养成了大问题。同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很多学生还不能真正地动起来。 5、学习小组的建设问题。从学生的活动情况来看,目前的学习小组还是一个松散的组织,没有形成合力,小组长的职责还不明确,组内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检查还不落实,导致少数基础差的学生还不能认真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落实情况也不太清楚。 6、反馈过程中的问题。反馈不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教学环节,它应该伴随着整个教学活动过程。而教师这方面的意识还不强,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随机处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导致整个教学过程不能达到“以学定教”的要求,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比较低下。

课堂教学改革:从高效课堂走向魅力课堂

课堂教学改革:从高效课堂走向魅力课堂 北京市立新学校特级教师李银乐 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育;教育改革是一场涵盖课标、课程、教材、课堂、教法、学法、管理等多方面的全面系统的改革;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教育的改革最终要定格在课堂教学改革上。 持续了十余年的第八轮课改引发了波及全国的高效课堂改革浪潮,催生了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杜郎口“三三六”教学模式等多种多样的高效课堂模式;这些不同的教学模式,虽然具体操作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在《中国教师报》等教育媒体的强力推广下,这场高效课堂改革虽然最早在一些偏远薄弱的初中学校突破,不久就延伸到了小学和高中,并被绝大部分的县城和城市重点中小学接受、学习、研究和效仿。这场席卷全国的高效课堂改革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思想,彻底改变了我国中小学课堂的面貌,可以说开启了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时代,在如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方面的探索,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那么,风靡全国十多年的高效课堂,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吗?课堂教学改革将走向何处? 笔者作为一名实践研究高效课堂十余年的教育工作者,去年有幸结识并加入了著名教育专家曾军良校长的教育团队,走进了他描绘的魅力课堂,强烈感觉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趋势必将从高效课堂走向魅力课堂。 一、高效课堂的局限性 高效课堂的理论基础是三个关键词:效果、效率、效益。但实际上人们最为关注和可以量化的是效率,所以高效课堂会不自觉的引导人们关注知识学习的高效率:高效课堂=学习的知识/学习的时间。这就产生了我们经常听到的衡量高效课堂的一些标准和措施,如“大容量、高效率、快节奏”、“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努力追求课堂高效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将高效作为课堂追求的唯一目标或者是主要目标,必然会忽视学生精神及生命成长的需要,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到创新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因此,我们认为,高效课堂虽然极大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但高效课堂是有局限性的,不能说是我们追求的理想课堂。 二、魅力课堂的基本内涵 自2012年开始,中国当代著名教育专家曾军良校长提出了魅力课堂的概念,并在实践过程中对魅力课堂的内涵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界定,初步构建了魅力课堂理论。 “魅力课堂”是基于尊重学生美好天性,激发学生精神动力,努力让课堂迸发五彩的魅力光芒,让学生感知快乐的心理体验,从而推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创新发展的改革行动。 “魅力课堂”以尊重人的生命发展需要为出发点,目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注入动力,从而激发学习活力,达到学习高效目标的。因此,魅力课堂改革更加关注过程的魅力,更加充满了人性的温情。 魅力课堂是“引力场”、“思维场”、“情感场”,并最终走向人的“生命发展场”。这样的“魅力课堂”,将努力使学生的学习是基于内在兴趣和需求的推动,强大的内驱力使学生学习成为一种生命成长本身的需要。

明天要远足教案及反思

《明天要远足》教案设计 华夏实验学校冯瑾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教师) 2.预习课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学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秋天的时候,我们与家人、老师、同学经常会进行什么活动?(郊游、登山……)如果明天你要去郊游,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想些什么呢? 2.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儿歌《明天要远足》。 师板书课文题目,生齐读课文题目。 ①学习“明”字:后鼻音,音节是míng,左右结构;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日+月=明。或者结合字义巧记:日月同辉——明。可以组词:明天。 ②引导学生理解“远足”。师问:“足”是什么意思?(脚)“远足”呢?(比较远的徒步旅行) 3.读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生1:小作者要去哪儿? 生2:他去远方干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谈话,以学生感兴趣的郊游导入新课,引起

学生共鸣,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恰当地揭示并理解课文题目,使学生自然地理解了“远足”的含义,可以说是润物无声。而且通过设置问题——“读了课文题目,你想知道什么”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注意听准字音。 2.同学们喜欢这首小儿歌吗?请试着轻声读一读。 提出读文要求:(1)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把这首儿歌读通顺。 (3)用笔圈出本课需要认识的生字。 3.指名读文,其他同学想一想:这首儿歌有几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这首儿歌有3个小节。主要内容是一个小朋友明天要远足,今天夜里翻过来翻过去,睡不着觉了。) 4.她都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感知课文内容——先通过教师范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感知;再通过自己试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后通过划分小节完成对课文的初读。 三、细读课文,随文识字 1.读文识字。 (1)指名读第一小节。思考:远足的前一夜,小作者怎么了?(睡

教研教改总结与反思

教研教改总结与反思 六安市城北小学胡传宇 我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向专家请教,向同行请教,虚心学习专业理论,提升自己的整体素养。在学习中,教育专家们对教材和对每一个案例的精彩分析,犹如一缕缕灿烂的阳光,让人温暖,使人感动,催人奋进。优秀教师的精彩的课例是我茅塞顿开。帮助我解决了在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惑。通过在网上与特级教师和省级专家近距离的对话,与学校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切磋,感到收获很大。同时在思想上有了观念的更新,了解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后将会更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中。下面就这段时间的学习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加强学习,不断培训,自觉走进新课程。 作为一名在教学一线的老师,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教好学生。要提高我们的自身素质,这要求我们年轻教师多听取学生和老教师的各种意见。并且自身不断的学习,积极学习,不断开辟新教法。摒弃旧的教学方法,把先进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 通过学习“合作学习”、“主动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新型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通过培训我认识到:这些

新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空间,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老师要自觉地把新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改变课堂的面貌,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民主;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师生关系融洽。才能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一切为了学生,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实现这些新的观念,就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转变学习的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要富有个性学习。教师不能单纯的讲授,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合作交流和创新能力。 二、立足课堂,在实践中提升自身价值 教师体现自身价值的主阵地是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我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我将自己的爱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用活新老教材,实践新理念。”。①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师给学生出示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以及学法指导,让学生自主去学习,一节课45分钟,学生自学和练习,讨论,交流的时间大约在30分钟左右。②教师讲得少了,讲得“精”了,引导更加到位了。学生通过自学或者小组合作学习,把基础知识或简单的知识已经掌握并把自己或者小组有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做以标记,然后老师在原有的基础上做一点拨,使学生有“茅塞顿开”的成功喜悦。③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在相互争辩中找出错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心得体会范文1 这次历时一周的上海培训转眼间结束了,这次培训内容很丰富,让我们在轻松与欢笑中享受了一场教育变革的盛宴。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释,对新课改有了新的认识,接受了一次头脑风暴的洗礼,会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更大的升华。 在此次培训中无论是张民生老先生的核心素养教育,还是张人利校长的“后茶馆式”教学无一不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而教师的地位由主角降为配角,通过此次学习使得自己对此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使自己认识到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下面我就谈一下我在此次培训过程中的收获简单做以总结。 一、什么是核心素养 所谓核心素养,就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国家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具体化,突出表现在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注重自主发展、创新实践等方面,主要包括三层含义:面向社会,包括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面向个人,包括个人修养、自主发展和创新实践;通过多年学习获得的科学、人文以及审

美。这三层含义就构成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提出,更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点。其创新在于,以核心素养为统摄,使得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更加凸现;其突破在于,它是课程“三维目标”的整合。 二、“后茶馆式“教学 “后茶馆式教学”就是一种关注学生学习获得知识的方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效能的教学方式。“后茶馆式教学”以效能为主导,通过_过去课堂教学按次序、等比计划定时间讲解的方式,而由学生自己阅读概念性、认识性的内容,教师仅对难点等原理性内容进行点拨,从而使课堂教学精致化。 “后茶馆式教学”强调的是学生能自学的教师坚决不讲,老师讲的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而一定是学生不懂的。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暴露出问题,没有暴露问题的教学就是灌输,尤其要关注学生的相异构想。自由、宽松、愉悦、和谐,这是“茶馆式”教学的特色。这与我校近几年来实行的学案导学,合作探究课堂是一致的思想,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只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辅助角色,起到引导辅助学习的角色。 那么在生物学科教学中,我们有应该如何体现以上精神呢?生物教学活动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来重构知识;要体现

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和趋势

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 点和趋势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教材资格证考试专用教材P110 第八节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和趋势一、新课程中的教学观 (一)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全面发展的教学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结论与过程的关系反映的是学科内部知识、技能与过程、方法的关系。 从学科本身来讲,过程体现在该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结论表征该学科的探究结果(概念原理体系),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从教学角度讲,所谓教学的结论,即教学要达到的目的或所需获得的结果;所谓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或获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毋庸置疑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视结论。但是,学生如果不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真正得到理解和巩固(M:学习质量就大受影响)。更重要的是,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基于此,新课程把过程和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从课程目标的高度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

2、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认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的、相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予重大影响。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 (二)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它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现实中的“学生特殊客体论”和“主导主体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学中的师生交往具有以下特点:师生交住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 师生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之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机械相加。交往还意味着教师

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工作中的思考 新课改在我乡推行已有几年,我校领导、教师从外出学习、培训到模仿学习、研究探索,一路走来,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现我就本校实施课改工作的情况,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2012年,新课改的强劲东风席卷了黑田铺乡教育,全乡中小学组织部分领导、教师到岳阳许市中学考察学习,我校派了肖志丽(语文)老师,佘国美(数学教研组长),校长、教导等部分领导参加。考察后,各校积极响应中心校号召,开始推进新课程改革,一个学年结束了,新课改的进程怎样,效果如何?作为校长,我目睹和经历我校及本乡部分学校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感觉到新课程改革依然任重道远。 一、新课改实施的现状与问题 大部分教师都以极大的热情对待这次新课程改革,学校在师资安排,设施配备,都向课改实施班级进行了倾斜。但由于条件的限制,课改在我校仍步履艰难。把新课改挂在嘴边老师多而有实际行动的少;注重课改形式的教师多而注重课改效果的教师少;照搬模式一味模仿的教师多而认真研究善于创新的教师少。 具体表现在: 1、教师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均衡。 我校12个教学班级,876名学生,25名教师。在这25名教师中,中老龄教师多,年青教师工作有热情,学历高,开展课程改革难度不大,但是中老年教师在新课改中就有些难度了。首先,是思想认识跟

不上时代的节拍。有些老年教师一直在说:“快退休了却说要搞课改,这不是班门弄斧嘛!”其次,是知识结构不符合当前的形势。学习同一节课,年轻教师和老年教师的课堂组织是截然不同的,多数老教师依然注重的是学生是否学会了,而不关注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2、部分领导的管理观念陈旧。 在新课程改革上,多数人抱着“正常运转”的态度,只注重了教学常规管理,而忽视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管理与促进。部分学校领导对课改的认识不足,工作中存在着为难和观望现象。虽然部分教师参加了一定级别的培训,但不能较好的将培训所学的课程标准的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 3、多数教师没有深入挖掘课改内涵。 茶余饭后,一说起课改,几乎每位实验教师都能说上几句“行话”,如:要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这些教育理念一旦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便只留下了新课改理念的空壳。具体表现在:一是对课程改革认识肤浅:学生的座位排列由“排排坐”变成“方阵就是合作学习与分组讨论;把过去的“你坐下”改为“嗨、嗨,你真棒”就是尊重学生人格、提高学生自信心;不切实际滥用多媒体就是运用先进的电教手段。二是教师对新教材的驾驭走了极端。现在使用的实验教材,难度有所降低,但覆盖面广了,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却更高了。面对这样的教材,关键是把握每一节课的编写意图。 4、课堂教学改革注重了“形”,而忽视了“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