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油地质学要点整理

石油地质学要点整理

石油地质学要点整理
石油地质学要点整理

绪论

1、石油地质学的主要任务是阐述油气在地壳中的形成过程,产出状态以及分布规律

2、1)研究石油的基本特征:包括石油的化学组成和物理性质,以及石油伴生物——天然气及水的基本特征。2)研究油气的生成:包括生成油气的原始物质是什么,这些原始物质是在什么环境和什么因素作用下演化为石油的等。3)研究油气运移规律:包括引起油气运移的动力有哪些,油气运移时的状态如何等等。4)研究油气聚集的条件及各种油气藏的特征。

5)研究油气藏聚集破坏的因素及再次运移聚集的规律性。

3、石油地质学的三大基石:盆地构造、盆地沉积、石油探测技术三方面的知识

第一章石油、天然气、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

第一节石油的成分和性质

1、石油:是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在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含有数量不等的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在相态上以液态为主,溶有大量烃气及少量非烃气,并溶有数量不等的烃类和非烃类的固态物质)石油中C、H两元素占绝对优势。次为O、N、S。

2、石油中的化合物组成归纳起来,主要可分为烃和非烃两大类,具体包括:(烃类)①正构烷烃;②异构烷烃;③环烷烃;④芳香烃;(非烃类)⑤含氮、硫、氧化合物。

3、在石油烷烃中,异构烷烃中最重要的是异戊间二烯型,该烷烃是生物成因标志化合物,应用最多的是植烷和姥鲛烷。同源的石油所含异戊间二烯型烷烃类型和含量都十分相近,常用于油源对比。

4、用环戊烷和环己烷的比值可以估计石油生成时的地下温度,比值高,成生温度低,否则相反。在原油中,多环环烷烃的含量随成熟度增加而明显减少,高成熟度原油以1-2环烷烃为主。

5、石油样品中I、II类初级氢原子的丰度比值称为芳烃结构分布指数,简称ASI值。这一特征值可直接用于鉴定有机质成熟度。成熟生油岩的ASI值>0.8

6、石油中的非烃是指石油所含的硫、氮、氧及金属原子的化合物,它们对石油的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卟啉,是石油成因分析的有力证据。

7、石油的旋光性与含有结构不对称的生物成因标志化合物有关,所以旋光性被认为是石油有机成因的重要证据。

8、石油重要的物理性质有:颜色、比重、粘度、荧光性、旋光性、溶解性等特征。

思考题:如何区分海相和陆相石油?石油中有哪些烃类和非烃类?

第二节天然气的成分与性质

1、狭义天然气按成因可分为:无机成因气(如岩浆气);有机成因气(由有机质经热演化所形成的);混合成因气(前两者的混合物).

2、有机成因气按其母质来源又可分为:

<1>腐泥型天然气又称油型气或石油气:它是指以腐泥型为主的有机质(包括低等植物和动物的遗体),在其演化过程中所生成的气态物质。

<2>腐植型天然气又称煤成气,或煤型气、煤系气:它指以腐植型为主的有机质(包括高等植物)在其演化过程中所生成的气态物质。

<3>腐植腐泥型天然气:是指前两者的过渡类型。

3、狭义的天然气按其存在的相态又可分为:〈1〉游离气〈2〉溶解气〈3〉吸附气〈4〉固态气水合物又称冰冻甲烷。

4、狭义天然气按其分布特征可分为:聚集型天然气(气顶气、气藏气、凝析气)分散型天然气(油内溶解气、水内溶解气、沉积岩中吸附气、固态气水合物中的气体、煤层气)

5、天然气是以气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以烃类,尤以甲烷为主,

并含有少量的N2、CO2、H2S等气体。以碳、氢为主,另有少量的N、O、S及其它微量元素。

6、在实际勘探中,常据成分特征将天然气分为湿气和干气。

<1>湿气:是指甲烷含量小于95%,重烃含量大于5%,并常与石油伴生的气体。该气体有汽油味,燃烧时呈黄色火焰。通入水中,水面有油膜,与油田相关。

<2>干气:是指甲烷含量大于95%,重烃含量小于5%,不与石油共存的气体。燃烧时呈蓝色火焰,无汽油味。通入水中水面无油膜。

7、天然气的物理性质:比重,粘度,临界温度(指气相物质能维持液相的最高温度)、临界压力(指在临界温度时,气态物质液化所需的最低压力)、逆凝结和逆蒸发,溶解度,热值

思考题:试述凝析油气藏形成的原理和条件?

第三节油田水的成分和性质

1、狭义上:油田水是指油田范围内直接与油层连通的地下水,即油层水

2、油田水的矿化度:是指水中的各种离子、分子和化合物的总含量

3、油田水的化学组成主要包括无机组成和有机组成两部分:

(1) 无机组成:油田水的无机组成中除含有Na+、K+、Ca2+、Mg2+、Cl-、SO42-、HCO3-、CO32-等离子外,还含有特殊的碘(I)溴(Br)硼(B)锶(Sr)等微量元素。

(2) 有机组成:油田水中常见的有有机组分有:烃类、酚和有机酸。具体特征表现在四方面:

1) 油层水的烃类既有气态烃(C1-4),又有液态烃。而非油层水中只含少量甲烷、重烃很少。衡量重烃含量可用甲烷系数(CH4/总烃)或干燥系数(CH4/ΣC2+烃)两种表示方法。

2) 油层水苯系化合物含量很高,一般可达0.01-1.58mg/l,且甲苯/苯>1,而非油层水相反。

3)油层水中酚含量较高,一般大于0.1 mg/l,且以甲酚和邻甲酚为主,而非油层水酚含量较低,且以苯酚为主。

4)油田水中常含有不等量的环烷酸,脂肪酸和氨基酸等有机酸。其中环烷酸是石油环烷烃的衍生物,是找油的重要水化学标志。

4、油田水的类型:苏林的分类方案将天然水划分为四种类型:氯化钙型、氯化镁型、碳酸氢钠型、硫酸钠型,油田水的化学类型以氯化钙型为主,Na/Cl<0.5,是烃类聚集最有希望的地带。

思考题:苏林如何将水分为四类?哪一类为油田水?

第四节重质油特征

1、重质油是指在原始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粘度为(100-1000)×10-3 Pa.s 或者在15.6℃及0.1MPa下密度为934-1000kg/m3的原油。

2、重质油的特征:①氧、硫、氮含量高;②富含微量元素,高于常规原油的几倍至几十倍;③非烃和沥青质含量高,个别可达50%。

第五节石油沥青类中的碳、氢稳定同位素

1、同位素:是指元素周期表中具有相同原子序数而原子量不同的元素。由于它们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同一位置,所以称之为同位素。

2、放射性同位素:是指那些能自行随意分解(即改变自己的原子量)形成具另外质子数的新原子的同位素,如铀、14C等皆属于放射性同位素。

3、稳定同位素:是指那些原子核结构不会自发地改变的同位素。

4、稳定同位素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使经历复杂的化学反应,同位素比率(或含量)仍保持相对的稳定;(但由于稳定同位素的中子数和质量有一定的差别,其取代分子或键的化学活

性也有一定的差别,从而)在参与生物、化学和物理作用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分馏作用。

5、油田上基于稳定同位素的以上两个属性来进行油源对比、天然气成因分析等研究。

6、以碳为例来分析碳稳定同位素的分馏机理:

碳稳定同位素常见的分馏作用有以下4方面:

①同位素交换反应

指不发生化学反应,只在不同化学物质,不同相或单个分子之间发生的同位素重新分配所引起的分馏作用。

例如:13CO2+H12CO3-===12CO2+ H13CO3- 反应自左向右进行,则CO2中富集12C,式子自右向左进行,则CO2中富集13C。但具体向哪一方向演化需视具体条件的影响情况而定。例如海水中CO2与HCO3-反应的结果使13C富集。

②光合作用的动力效应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CO2和H2O繁殖本身过程中,由于分馏作用,就会使12C 富集,而13C减少。

③热力和化学反应的动力效应

同位素的质量不同,取代分子或键的化学活性不同,—12C—12C—键的化学活性大,而—13C—13C—键的化学活性差。在参与化学反应时,相同的温度及其它条件下,—12C—12C—参与反应的几率和速率较—13C—13C—大。

从而使得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烃类12C较富集,而高温条件下形成的烃类,相对13C含量较高。

④物理化学效应

对稳定同位素来说,最有意义的物化效应是蒸发和扩散作用。蒸发作用的结果,使气相富集轻同位素,而液相浓缩物则富集较重的同位素。

在扩散过程中,由12C组成的分子较由13C组成的分子扩散速度要快,例如12CH4比13CH4要快3.1%。

7、同位素比值的测量和对比单位一般用千分数(%。)来表示,同位素比值可用D/H、13C/12C 或用δD、δ13C表示。

8、δ是建立在标准稳定同位素和测定样品同位素比值的基础上得出的。

δ值==(Rs-Rr)/Rr×1000%。==(Rs/Rr-1)×1000%。

式子中Rs为样品同位素比值(对于氢、碳稳定同位素,分别为D/H、13C/12C),Rr为标准的稳定同位素比值(该标准,国内外所采用标准不同,国内也有不同标准。)

9、以δ13C为例,稳定同位素在石油地质研究中的应用主要有六方面:

(1)可作油源对比指标,相同来源的石油δ13C值接近

(2)用于天然气成因分类:生物气δ13C为-55?—-100?;热解气δ13C为-60?—-20?;煤成气δ13C为-20?—-30?;

(3)用于生油岩鉴定:生油岩的δ13C在-23?—-34?;

(4)用于有机成因的证据,因12C/ 13C的比值介于90-95之间,与同生生物物质的碳同位素组成相近,而与无机的碳酸盐岩碳同位素相差甚远。

(5)用于判断油气运移方向:同一油源的原油200℃前馏分δ13C值随运移距离增加而增大。

(6)用于区分海陆相石油。

另外,不同地区,不同地质年代,不同成因类型的原油,其碳同位素的值也不相同。一般,年代愈老的原油,δ13C值总体上降低。

思考题:δ13C表示什么含义,有何特点,主要有哪些作用?

第二章现代油气成因理论

第一节油气成因理论发展概述

1、油气成因的认识过程

(1)无机生成学派:认为石油和天然气是在地下深处高温、高压条件下由无机物变成的。

(2)有机生成学派:认为油气是在地质历史上由分散在沉积岩中的动物、植物有机体转化而成的。

(3)生油岩理论:各种生化组分均可参与生油,它们来自海洋动植物残体,也可来自从陆地携入的生物分解产物;含有这些分解有机质的淤泥就是将来生成石油的母岩;母岩在早期主要由于细菌的作用而产生分散态石油,晚期由于负荷加大将油水一起挤入多孔地层,继而油水按比重分开形成油藏。

(4)早期生油理论:在现代沉积物中发现了烃类,包括液烃,进而得出石油在沉积早期即已形成的结论。

(5)晚期生油理论:现代沉积物中的烃和古代岩石原油中的烃,在分布上、化学结构上以及数量上有本质差别。原油中的烃含量比现代沉积物中的烃含量高得多,现代沉积物中正烷烃则存在明显的奇偶碳优势,而岩石原油中高碳数正烷烃奇偶碳优势消失特征。所以,在对生油剖面详细研究的基础上,晚期生油说认为,只有当母岩埋藏到一定的深度和温度时,有机质才显著地产生成熟的石油烃。

(6)海相生油理论

(7)陆相生油理论

(8)其中还有一些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例如,石油从母岩中析出的机制,碳酸盐中的生油过程等,都有待进一步探索。

2、油气有机成因的证据

(1)世界99%以上的石油产自沉积岩,个别产自古老基岩的石油也是来自邻近沉积岩系中富含有机质的母岩。

(2)石油在地壳中的出现,与地史上生物的发育和兴衰亦步亦趋。

(3)在油田剖面中,含油层位总与富含有机质的层位有依存关系。

(4)石油中找到了生物标记化合物或者指纹化合物(卟啉、异戊间二烯类,萜类和甾醇类有关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化学结构仅为生物物质所持有,(可用于油源对比、地层对比和油苗对比)。

(5)石油的元素组成(包括痕量元素组成),都与有机物质或有机矿产相近似(稳定同位素也相近)。

(6)天然石油普遍具有旋光性。而这种特性只有从生物获得的物质方可有此特性。

(7)大量实验表明,各种生物物质通过热降解均可获得或多或少的烃类产物。现代和古代沉积有机质中均可获得这种物质。

思考题:简述晚期成油理论的基本观点和依据?

第二节生成油气的物质基础

1、油气生成的原始物质:石油起源于生物物质,生物物质的化学组成主要有4类:脂类、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以及木质素等组成

(1)脂类物质抗腐能力强,化学成分和结构都接近石油,最重要的成油母质。

(2)上述生物化学组分在不同的生物内的含量是不相同的,植物主要含碳水化合物,而动物主要含蛋白质。脂类在动物、低等植物以及高等植物的某些组织中有较丰富的含量。木质素主要存在于高等植物中。

(3)全面地评价不同生物做为成油母质的地位,应了解生物在自然界的产出特点:①植物年产有机碳量远大于动物。②水生生物生存空间比陆生生物广泛。前者所生成的有机碳总量大。③低等生物繁殖迅速,产量巨大。

2、沉积有机质的形成

(1)生物物质与石油在化学组成上的差异是从生物有机质进入到沉积有机质时开始转化的。(2)沉积有机质,也叫地质有机质,是随无机质点一起沉积并保存下来的生物残留物质。这当中既包括生物的遗体,又包括生物生命过程中的排泄物和分泌物。

(3)生物死亡后,其遗体将受到化学分解和细菌分解,大部分变成气态或水溶液成分而逸散,只有很少的一小部分进入到沉积物中去。进入到沉积物中的有机质一部分是生物物质中的稳定成分,如孢粉、树脂等。另一部分是新生成的复杂分子物。

3、沉积有机质的分布和丰度

(1)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因素:

①生物物质的产量

这是由生物形成的环境所决定的,如温暖的浅海集中了海洋生物的绝大部分。

②原始有机质的保存条件

处于氧化环境的有机质易于遭受破坏,处于还原条件的有机质易于保存下来。

③堆积速度,堆积埋没的速度越快越利于有机质的保存。

④与沉积物的粒度密切相关。

据现代沉积物研究表明,砂的有机质含量为0.77%,粉砂的为1.2%,粘土为1.8%。粒度越细,有机质含量越多,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A、从沉积分异角度看,呈胶体或悬浮态的有机质点同粘土质点有很大的一致性,因而可以同步沉落。

B、粘土具有较强的吸附有机质的能力。

C、形成泥质的环境往往处于还原条件,有利于保存有机质。

(2)有机质的丰度大多是用有机碳含量来表示(因为碳元素在有机质乃至有机矿产中最多也最稳定)

①有机碳含量乘以系数1.6和1.22,分别代表了现代和古代(已有部分转化了,故乘以1.22)沉积中的有机质含量。

②现代从岩石中所测得的有机碳含量实际是残留的有机碳含量。不过,被转化移出的只是极少一部分。

4、沉积有机质中的干酪根:

(1)干酪根:沉积岩中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实验室从岩石中提纯出来的干酪根是黑色或褐色粉末。

(2)若用氯仿作为溶剂,直接溶解得到的沥青即称之为沥青“A”或氯仿沥青“A”。

若将氯仿抽提过的岩样用盐酸浸泡后,再用有机溶剂溶解得到的沥青称之为沥青“C”(包括束缚沥青和结合沥青)。

(3)干酪根的特征:

①干酪根在沉积有机质中的含量可占70-90%甚至更高,所以干酪根的含量也是通过有机碳的含量来估算的。

②干酪根含量随深度增大而降低,烃类反而增加,反映了干酪根和石油呈消长关系。表明了干酪根是生成石油的主体物质,干酪根的类型基本上代表了有机质的类型。

(4)干酪根的类型(干酪根在沉积有机质中的含量可占70-90%以上,干酪根的类型基本上代表了有机质的类型)

1)化学分类:

蒂索借助煤岩的研究成果,将干酪根按H/C和O/C 原子比分为三种类型:

Ⅰ型干酪根:H/C原子比高,介于1.25-1.75,O/C原子比低,小于0.026-0.12

Ⅱ型干酪根:H/C原子比介于0.65—1.25之间,O/C原子比介于0.04—0.13之间

Ⅲ型干酪根:H/C原子低,介于0.46—0.93,O/C原子比高,大于0.05-0.3

Ⅰ型干酪根以链状结构较多为特征,生油潜力大;

Ⅱ型干酪根介于二者之间;

Ⅲ型干酪根以芳香结构多为特征,生油潜力小;

后来,蒂索又分出了Ⅳ型干酪根,其特点是:

①O/C原子比较高,大于0.25;

②H/C原子比很低,介于0.5 ~0.6之间,它的生油潜力几乎等于零。

2)光学分类:

A. 透射光下分类:

干酪根在显微镜的透射光下可以划分出五种类型:

①无定形絮质:是没有清晰几何边缘的,无定形的浅团或粉末。主要来源于浮游生物。

②藻质:是可识别出藻类构造的组分。

③草质组分包括:孢子、花粉、角质层、叶表皮层(也称木栓层)等组分,来源于陆生植物。

④木质组分:是长形具木质结构的纤维质。来源于陆地植物。

⑤煤质组分:是炭化的植物组分。

藻类无定形絮质的生油能力最强,然后依次降低。

B . 反射光下分类:

①壳质组分:又称稳定性组分,在反射光下呈暗灰色,低突起,相对富氢。

②镜质组分:在反射光下呈灰—灰白色,无突起或低突起,相对富氧。

③惰性组分:在反射光下呈白—亮黄白色,较高突起,相对富碳。

上述三组分的生油潜力以壳质组分为主,然后依次降低。

(5)干酪根划分方案对照及其地质意义(见ppt表)

思考题:为什么说浮游生物是主要的成油原始物质?

第三节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与物理化学条件

1、油气生成的地质环境

(1)大地构造条件

一般稳定区域的较活动带易于形成油气丰富的盆地,如板块边缘活动带,板块内部的裂谷、坳陷,以及造山带的前陆盆地、山间盆地等。(翻译)

(2)岩相古地理条件:

最有利于油气形成的主要古地理环境:浅海、半深湖—深湖、前三角洲相三个沉积区带。(3)古气候条件:

只有在温暖潮湿的古气候时期有利于生物的繁殖和发育,可形成优质的油气母岩(生油岩)。

2、有机质演化成油的物理化学条件

(1)细菌:

1)喜氧细菌:喜氧细菌生活在沉积物的表层,它对有机质主要起破坏分解作用。

2)厌氧细菌:厌氧细菌使有机质分解产生CH4、H2、CO2、有机酸及碳氧化合物,对油气生成有重要的作用。

厌氧细菌的具体作用结果有三方面:

①细菌本身是良好的生油原始材料

②作用实质将有机物中的氧、硫、氮、磷等元素分离出来,使C、H元素富集。

③加速石油烃的转化,促进油气运移。

据统计,细菌主要分布于沉积物表层几米的深度范围之内,再向下已极少。

(2)温度:

1)深度每增加100米所增加的温度(℃)数值叫地温梯度。含油盆地常见的地温梯度以2—5℃居多。

2) 温度对有机质的转化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①促进生油母质干酪根的热降解。

②加速有机质向烃类转化的反应速度,决定烃的数量。

3) 门限温度(又叫成熟温度):是指生油母质开始大量向石油烃类转化时的温度。门限温度一般在50—120 ℃

4) 门限深度(又叫成熟点):与其相对应的深度,也就是生油母质开始大量向石油烃类转化的深度,称之为门限深度或成熟点。

生油阶段的起始温度一般不低于50℃,终止温度不高于175℃,这也就是地壳中的生油过程所局限的生油温度或深度范围。

5) 液态窗口:世界油田统计,多数油田储存在65.6℃—148.9℃之间,此液态烃出现的温度范围又叫做。

温度在有机质生烃过程中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3)时间:

1)反应时间的自然对数同绝对温度成反比直线关系。

2)时间温度指数——TTI:为了综合表示时间与温度两种因素同时对沉积物中有机质热成熟度的影响。

(4)催化剂

1)粘土:在自然条件下,对油气生成最有现实意义的催化剂是粘土,粘土作为催化剂主要是与其吸附作用有关。(在有机质生油过程中,粘土对其表面吸附的原子有激发活化作用,从而使得原子易于相互作用形成新的化合物。从而达到了催化效果)

2)有机酵素(酶):在有机质分解的早期发酵过程中,有机酵素有着重要的意义。(5)其它:

1)放射性作用:对有机质生油转化也有影响,不是重要因素。

2)压力:只影响反应系统中的物质相态。

3、有机质演化与成烃模式

(1)成岩作用阶段(未成熟阶段、生物化学生气阶段).

这个阶段相当于泥炭—褐煤阶段,温度介于10℃—60℃。

其作用因素主要是细菌,在细菌分解作用和水解作用下,使原来的脂肪、碳水化合物、木质素、蛋白质等生物化学聚合物转变成为了分子量较低的生物化学单体物质,同时生成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气体(生物气)。生物化学单体物质有些不再反应了,成为了沥青,而大部分重新聚合,并与周围矿物质络合被稳定的保存于沉积岩中,这些物质就是生油母岩干酪根的前身。

此阶段的主要烃类产物是由生物分解作用形成的富甲烷气体。此气体即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生物气。

生物气:是指沉积物中有机质在还原条件下,经厌氧微生物作用形成的富甲烷气体。(2)深成作用阶段(成熟阶段,包括热催化生油气阶段和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当沉积物埋藏深度大于1500米以后,随着地温逐步升高,有机质将发生热降解。

热降解早期主要是由于粘土催化剂的作用所引起;热降解后期逐渐转变为热裂解。原来作为高分子聚合物的干酪根,此阶段又开始向较低分子的地质单体物转化。生成CH4、CO2、N2、NH3、H2S等挥发物,此阶段形成的气体成为热降解气;同时形成一些分子量较低的可溶有机质烃类。使干酪根数量减少,H/C、O/C原子比降低,聚缩程度增加,反射率升高,

颜色变深等变化。

此阶段是石油生成的主要时期,同时还有大量湿气。据估计,石油中大约80%—95%的烃是在此阶段生成的。晚期生油说也即指的这一阶段。

深成作用的晚期(埋深3000-4000m),液态烃急剧减少,气态烃显著增加,但它们在地下为气态,采至地面凝结为液态(温压降低),即凝析油。所以又称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或高熟阶段。

(3)准变质作用阶段(过熟阶段、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此阶段生油潜力逐渐枯竭,有机质和已形成的石油发生强烈裂解,只能生成气态烃——即热裂解气。

此阶段生成的热裂解气以及深成作用阶段所生成的热降解气统称为热解气。

上述三个阶段实际是连续的。它们的相应反应和产物也是叠置交错的,很难用统一的指标做出截然的划分。而且,不同地区演化特征也不相同。

4、油气成因理论新进展

(1)未熟油-低熟油理论:未熟油-低熟油是指所有非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因的各种低温早期的非常规油气。其生成高峰阶段对应的RO大体在0.2~0.7%.

(2)煤成烃理论:煤成油是指由煤和煤系地层中集中和分散的陆源有机质,在煤化作用的同时生成液态烃类。

(3)无机成因气理论

第四节生油岩

1、生油岩:是指曾经产生并排出足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之烃类的细粒沉积物。

2、生油岩地球化学特征

(1)有机质丰度

有机质丰度指标主要有:有机碳含量、岩石热解参数、氯仿沥青“A”和总烃含量等。

1)有机碳含量(TOC):

实验测定的有机碳含量实际是残余有机碳的百分含量。由于转化为烃的有机碳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它基本上仍能代表生油的物质条件,有机碳含量越高,表示生油的物质基础越好,反之易然。

生油岩的有机碳含量最小值一般是:①粘土岩为0.5% ②碳酸岩为0.1% ③咸化环境形成的泥质生油岩,其低限可降至0.3%。

但应注意的是:并非有机碳含量愈高的岩石既为生油量愈大的岩石,这是因为生油量的大小还取决于有机物向石油的转化程度。因而有机物的数量如果同时使用有机碳和烃/有机碳(即烃在每克有机碳中的毫克数)来表示,则更具有实际意义。

2)氯仿沥青“A”

氯仿沥青“A”是指岩石中可抽提有机质的含量;通常将250—300ppm的氯仿沥青“A”含量定为生油岩的下限值。

3)总烃含量(HC)

总烃包括沥青“A”中饱和烃和芳香烃组分含量的总和(沥青中胶质除外);通常将250—300ppm的氯仿沥青“A”含量和50—100ppm的总烃含量,定为生油岩的下限值。

4)热解参数——生烃潜量Pg(S1+S2)也是表征有机质丰度的指标。

还可配合5)有机质转化指标β(沥青中的碳/剩余有机碳*100%)来反映岩石中有机物的丰度。(查书)

(2)有机质类型:

有机质的类型不同,岩石的生油潜力不同。有机质的光学类型、化学类型以及各种类型的生油潜力,在前面我们已谈过了,在此不在赘述。

此外,干酪根的类型,还可根据生油岩热解参数氢指数IH和氧指数IO加以划分:

氢指数=干酪根热解烃(S2)/ 有机碳

氧指数=二氧化碳(S3)/ 有机碳

两参数与干酪根的化学分类参数H/C和O/C比相当,也可用来划分、确定有机质的类型,同样将干酪根划分为Ⅰ、Ⅱ和Ⅲ型三种类型。

(3)有机质成熟度:

有机质必须经过成熟作用方能形成石油和天然气,成熟作用的水平决定着生成物的性质和数量。用于研究成熟度的方法主要有下列几方面:

1)使用光学方法测定生油岩有机质的成熟度:

①孢粉和干酪根的颜色:孢粉和干酪根的颜色随有机质成熟度的增强而加深。未成熟时,孢粉和干酪根的颜色以黄色为主;成熟时,孢粉的颜色以褐色为主,干酪根的颜色为橙色、褐色、褐黑色;过成熟时,孢粉和干酪根的颜色皆变为黑色。

②镜煤反射率(R。) :镜煤反射率是测定有机质成熟度的一种好方法,其值主要是通过精密光学仪器MPV3显微光度计测定有机质组分中镜质组分反射率值R。

R0<0.5%-0.7%时,生油岩未成熟;

0.5- 0.7%≤R0<1.3%时,成油主带;

1.3% ≤R0<2%时,湿气和凝析油带;

R0>2%时,准变质阶段,干气带,只有甲烷。

2)使用干酪根红外光谱研究有机质的成熟度:

未成熟阶段:红外光谱图上表现为含氧官能团逐渐消失。即C=0官能团由①到③逐渐消失。

在成熟阶段:红外光谱的脂肪键逐渐减少,即C=H官能团由④-⑤,对应的三脂肪族谱峰逐渐消失。

准变质阶段。只在光谱图上留有C=C芳核。

3)使用热解方法测定成熟度

对岩样加温热解可测出其中所含吸附烃(S1),干酪根热解烃(S2)和二氧化碳(S3)等物质。

根据转化率S1/(S1+S2)和热解峰温t(热解过程中温度达到的高峰值)可以用来确定有机质的成熟度。

S1/(S1+S2)达到0.1时,有机质进入成熟生油区。

S1/(S1+S2)达到0.4以后,进入湿气带。

4)根据C15+ 烃类特征鉴定成熟度:

根据C15+ 烃类特征鉴定成熟度主要应用奇偶优势比参数。

岩石抽提物中奇、偶碳原子正烷烃的相对丰度,称为正烷烃奇偶优势比。它有两种表示方法:

①正烷烃的CPI值

由于现代沉积物中奇碳正烷烃大于相邻的偶碳正烷烃,古代沉积物中奇碳正烷烃略大于相邻的偶碳正烷烃,而油中两者近等。据此,使用CPI——碳优势指数来反映成熟度。其具体计算公式:

CPI=1/2[(C25+C27+……+C33)/(C24+C26+……+C32)+ (C25+C27+……+C33)/(C24+C26+……+C34)]

沉积岩有机质CPI值<1.2(或1.15),就可列为生油岩,且越接近1的附近,就愈成熟。

②正烷烃的OEP值:

OEP值就是取主峰碳前后两项得出的奇偶碳优势值,计算公式是:

OEP=[(Ci+6Ci+2+Ci+4)/(4Ci+1+4Ci+3 )](-1)i+1

其中i为主峰碳碳数减2,例如主峰碳数为17,则i为15,式中的分母即为偶碳量,当主峰碳为18时,则指数为负值,分子分母颠倒,最终又使分母为偶碳。

一般认为OEP<1.2时,生油岩进入成熟阶段。

5)芳香结构分布指数鉴定成熟度:

芳香结构分布指数,我们在前面以介绍过了:

ASI= I类初级氢原子/II类初级氢原子

ASI值达0.8-1.4范围时,表示烃类已成熟,可列为生油岩。

以上为常用的成熟度研究方法,这些方法结合有机质的类型进行综合分析,效果最佳。

对生油岩进行研究:

①一方面是通过宏观的粗略观察,即看一看岩石是否含有大量有机质,岩石的颜色是否为暗色,是否是细粒岩石等等;

②另一方面是利用测定有机碳、氯仿抽提物和烃的含量,来定量分析生油岩的特征。

第五节石油地球化学对比

石油地球化学对比,包括油—油对比,油—岩对比、气—气对比以及油—气—岩对比等内容,其中又尤以油—岩对比最为重要,对于具有多套含油层系的勘探,为准确寻找目的层,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目前对比研究研究常用的一些参数:

(1)微量元素:

石油中的微量元素钒、镍是作为卟啉络合物,随卟啉一起从母岩进入石油的。其绝对含量可能随风化、运移的作用而变化,但V/Ni比率常无明显变化。

因此,同源层原油的V/Ni比值应具有相似性,故可用于油源的对比研究。

(2)碳同位素:

碳同位素是目前应用较为普通的对比参数,由于石油不同组分或馏分的δ13C值不同,所以应用δ13C进行对比,最好是按不同馏分和组分进行。

一般从饱和烃—全油—芳烃—非烃—沥青质,它们的δ13C值依次增加。

如测得的油—油或油—岩各组分的δ13C值相近且变化相似,则对比结果较好。反之较差。

(3)生物标记化合物:

由于卟啉类、三萜类、异戊间二烯类化合物,不受轻组分流失和风化作用的影响,所以它们的分布特征可用于油源对比。此处的分布特征,即包含了绝对含量的特征,也包含有同类化合物不同类型之间的相对含量变化特征。

这当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异戊间二烯型烷烃,曾一度被誉为“指纹”化合物。

对比时,一般采用C15-21的异戊间二烯型烷烃的分布特征作为对比标志,以C19(姥鲛烷)的含量为100,将C15-21这七种分子的相对含量绘制成图。

除上之外,石油地球化学对比还可使用((4))配对分子、((5))正烷烃分布曲线的特征。但最常用的是:V/Ni比、生物标记化合物、碳同位素三个方面。对比时,尽量结合实际地质资料,多方面综合分析对比。

思考题:

1、评价生油岩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2、运用H/C 和O/C原子比如何对干酪根类型进行划分,各类型的原始物质来源及成矿方向?

3、生油岩评价:

深灰色泥岩、I型干酪根、C(有机)含量为1.42%,氯仿沥青含量4200PPm,总烃含量

2200ppm,总烃/C(有机)的比值为9.9%,CPI值为1.02%,R0值为1.2%,评价此类岩石的生烃潜力。

第三章储集层和盖层

第一节储集层的物理性质

一、储集层概述

储集层是指具有一定连通孔隙,能够使流体存储,并在其中渗透的岩层。

储存了油气的储集层称之为含油气层,或含油层、含气层。

对业已开采的含油气层则称之为产油气层或生产层。

二、储集层的特性

世界上绝大多数油气藏的储集层是沉积岩,只有少数油气藏的储集层是岩浆岩和变质岩。

储集层的两大基本特性:孔隙性和渗透性。这两大特性是衡量储集层性能好坏的基本参数。

(一)、储集层的孔隙性

1)储集层的孔隙是指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充填的空间。

2)按孔隙大小,岩石的孔隙分为:

①超毛细管孔隙:指管形孔隙直径大于0.5mm或裂缝宽度大于0.25mm。在该类孔隙中,流体可自由流动(在重力作用下)。

②毛细管孔隙:管形孔隙直径介于0.5—0.0002mm之间。裂缝宽度介于0.25—0.0001mm 之间者。在该类孔隙中,若要使液体流动,需用超过重力的外力去克服毛细管力。

③微毛细管孔隙:管形孔径小于0.0002mm者,或裂缝宽度小于0.0001mm者。在该类孔隙中,若要使液体流动,需要很大的压力梯度。

3)度量岩石孔隙度发育程度的参数是孔隙度(或孔隙率):

孔隙度:总孔隙度、有效孔隙度(孔隙度)

①总孔隙度就是指岩石中的总孔隙和岩石总体积之比。Pt= VP /Vt*100% 其中,Pt:总孔隙度Vp总孔隙体积Vt岩石总体积

只有那些彼此连通的超毛细管孔隙和毛细管孔隙才是有效的油气储集空间,即有效孔隙。

②有效孔隙度是指岩石中相互连通的孔隙体积(VE)和岩石总体积(Vt)之比。P

E.=VP / Vt *100%习惯上:有效孔隙度又简称为孔隙度。

(二)、储集层的渗透性

1)储集层的渗透性是指在一定压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其连通孔隙的性质。

2)渗透性有好坏之别,对那些在地层压力条件下,流体比较快地通过其连通孔隙的岩石称为渗透性岩石。如砂岩、砾岩、裂隙灰岩、白云岩等;对那些流体通过速度慢、通过量有限的岩石称为非渗透性岩石。如泥岩、石膏、硬石膏等等。

3)衡量渗透性的参数是渗透率K,具体计算公式可参考103页的达西定律,其单位为达西(D)或为μ㎡,

4)对于单相流体充满岩石孔隙,岩石不与流体发生任何物理或化学反应,此渗透率称之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目前主要采用空气测定储集岩的绝对渗透率。所以又称气测渗透率)5)有效渗透率:是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存在时,岩石对其中每一相流体的渗透率。并分别用KO、Kg、Kw表示油、气、水的有效渗透率.

6)相对渗透率:把每一相流体局部饱和时的有效渗透率与全部饱和时的绝对渗透率之比值。并分别以Kg/K、KO/K、Kw/K表示气、油、水的相对渗透率。

7)实验表明:某一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其饱和度(某一相流体体积与孔隙体积之比)

成正相关的关系。

三、储集层的孔隙结构

(1)上面讨论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对于流体渗透率较高的储集层是适用的,但对于低渗透性储集层而言,仅用上述两参数就无法正确评价了,就必须研究岩石的孔隙结构。

(2)岩石的孔隙系统由孔隙和喉道组成。测定岩石孔隙结构的方法主要是压汞法。

压汞法就是利用毛细管现象的机理,在不同的压力下,把非润湿相汞压入岩石孔隙中,根据所加压力(相当于毛细管压力)与注入岩石的汞量,即可绘出压力与汞饱和度关系曲线,也称毛细管压力曲线或压汞曲线。

(3)对岩石的孔隙结构进行评价时一般用下列几个参数:

1)排替压力(Pd):指使一种非润湿性流体(汞)挤入润湿性流体所饱和的毛细管中所需的最小毛细管压力。岩石排替压力越小,说明大孔隙越多,孔隙结构较好。反之,孔隙结构较差。

2)孔喉半径集中范围与百分数:孔喉半径愈大,所占百分数越大,越集中,反映岩石孔隙结构越好。孔喉半径集中范围可通过孔喉半径分布直方图分析。

3)束傅孔隙:在很大的压力下,汞不能进入的岩石孔隙部分称束傅孔隙(一般指小于0.04μm的孔隙部分)。束傅孔隙越多,孔隙结构愈差。

综上可见:排替压力越低,孔喉半径越大,分选性越好,孔喉半径越集中,束傅孔隙百分含量越低,则说明岩石的孔隙结构越好,越有利于油气的储存和渗滤,反之则相反。四、储集层的类型:

(1)储集层按岩石类型可分为:碎屑岩储集层、碳酸盐岩储集层、其它杂类岩石储集层。(2)杂类岩石储集层主要指泥质岩、硅质岩以及岩浆岩和变质岩。如没有地质外力作用,这类岩石储集性能很差,基本不能作为储集层,只有在各种各样的地质外力作用下,如构造破坏、长期风化等改造下,这类岩石方可成为裂隙性储集层。

第二节碎屑岩储集层

碎屑岩储集层包括砂砾岩、砂岩、粉砂岩以及未有胶结好的砂层,其中又尤以中细粒砂岩和粉砂岩储层分布最广、储油性最好。

一、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

(1)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类型以粒间孔隙为主

(2)粒间孔隙是指具有颗粒支撑的碎屑岩在碎屑颗粒之间未被杂基充填、胶结物含量较少而留下的原始孔隙。

(3)此外还有:次生溶蚀孔隙,晶间孔隙(因胶结物重结晶而造成),矿物的解理缝,层理缝,层间缝等等。

(4)邸世祥(1991)根据孔隙产状和溶蚀(溶解)作用的分类方案,将孔隙按产状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又从溶蚀作用角度相应的分出四种溶蚀类型,共8种类型:

按产状:粒间孔隙、粒内孔隙、填隙物内孔隙、裂缝孔隙;

按溶蚀作用:溶蚀粒间孔隙、溶蚀粒内孔隙、溶蚀填隙物内孔隙、溶蚀裂缝孔隙。二、影响碎屑岩储集层物性的主要因素

(一)碎屑岩的矿物成分

(1)碎屑岩的矿物成分以石英和长石为主,它们对储集层的物性影响不同。

(2)一般石英砂岩比长石砂岩储集物性好,这主要是因为:①长石的亲水性比石英强,长石表面的薄膜比石英厚且不易移动;②其次石英抗风化力强,表面光滑而长石抗风化力弱,表面常有次生的高岭土和绢云母,易于吸附油气,甚至吸水膨胀堵塞油气。

(3)因此石英砂岩比长石砂岩的储油物性好,但是,若长石砂岩中的长石颗粒风化弱,其储油物性同样可以较好。

(二)岩石的结构

(1)沉积物沉积时所形成的粒间孔隙的大小、形态和发育程度主要与颗粒的粒径、分选程度、磨圆程度和填集程度有关。

(2)粒径:

根据目前资料统计表明:理想等大颗粒的岩石物性和粒径无关。

但在复杂的自然界中一般孔隙度随着粒径的加大而减小,而渗透率则随粒径的加大而增大。

这是因为细碎屑磨园差,颗粒支撑比较松散,而粗碎屑在搬运同样距离时,磨园好沉积时排列紧密,故而细碎屑比粗碎屑孔隙度大,但细碎屑孔喉小,流体渗滤阻力大,故其渗透率较粗碎屑又低。

(3)分选性:

除了粒径外,岩石的分选对其物性影响也很大,分选差,则细小碎屑充填在大碎屑的粒间孔隙和喉道之中,使孔隙度和渗透率均降低。

(4)碎屑岩颗粒的轴向:

此外,渗透率和碎屑岩颗粒的轴向有关,垂直层面方向上的渗透率往往小于平行层面方向上的渗透率,渗透率最好的方向往往平行于颗粒的主要走向。

(三) 成岩后生作用

(1)成岩作用对碎屑岩储集层的孔隙度影响很大、很复杂。对岩石储层物性影响较大的主要因素有:压实、压溶、溶解、胶结等作用。

(2)压实作用就是指在上覆沉积负荷物作用下变致密的过程。

(3)压溶作用可形成次生溶洞或溶孔。

(4)胶结作用主要是指地下水中的成分沉淀而形成的,从而导致物性变差。但胶结物的成分、含量及胶结类型不同,对储集层性质的影响也不相同。

三、孔隙度和渗透率之间关系

大量资料表明:砂岩储集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之间具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但随着粒径变小,尽管孔隙度相同,渗透率是降低的。

四、碎屑岩储集层的沉积环境及分布

(1)碎屑岩储集层的主体是砂体,而砂岩体主要受沉积环境的控制,不同沉积环境,砂体的岩性、形态和分布特征不同。

(2)据总结:

①滨岸带附近的各种类型砂岩体与油气关系最为密切,特别是与大型三角洲有关的砂体,已成为近二十年来找油的主要对象。三角洲的分流河道砂岩和河口坝砂岩体最有利储集油气。

②其次大陆架和深海的各种砂体,尤其是与浊流有关的砂体,已引起了石油界极大的重视和兴趣。

③再者是与湖泊、河流有关的砂岩体,以及风成砂岩体,洪积扇砂砾岩体等。

(3)由于我国多为陆相成油盆地,所以滨湖相、浅湖相的砂岩体、湖成三角洲相砂岩体、深湖浊积砂岩体以及河流砂岩体等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第三节碳酸盐岩储集层

碳酸盐岩为含油气层的油气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其油气田储量大、产量高。

一、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

碳酸盐岩储集层的主要岩石类型为石灰岩、白云岩、礁灰岩等。

其储集空间通常包括孔隙、溶洞和裂隙三类,其中前两者是储集空间,而后者是主要的渗滤通道。

(一)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孔隙:原生孔隙、次生孔隙。

1、原生孔隙:指沉积期形成的与岩石组构有关的孔隙。

它主要包括:粒间孔隙、生物体腔孔隙、生物骨架孔隙,以及生物潜穴孔隙、遮蔽孔隙等。与石油储集空间联系较大的是前三者。

⑴粒间孔隙:指粒屑碳酸盐岩的粒屑之间未被基质填积或未被胶结物充填的原始空间。如:鲕粒之间、内碎屑之间、生物碎屑之间的孔隙。

⑵生物体腔孔隙:指生物死亡后,生物壳体内的软体腐烂分解,体腔内未被充填或部分被充填而保留下的空间。

此类孔隙单独构成储集层的储集空间少见,多和粒间孔隙伴生。

⑶生物骨架孔隙:指原地固着向上生长的造礁生物(如珊瑚、藻类等)群体骨架间的孔隙。

此类孔隙具有很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是碳酸盐岩主要孔隙类型之一。

2、次生孔隙:指沉积后发生的,受成岩后生作用控制的孔隙。包括:晶间孔隙和溶蚀孔隙。

⑴晶间孔隙:指碳酸盐岩矿物晶体间的孔隙,它主要是在成岩期或成岩期后,由于白云岩化作用,重结晶作用形成的。其中以白云岩化作用形成的晶间孔最为重要,是碳酸盐岩储集层的主要孔隙类型之一。如砂糖状白云岩既发育晶间孔隙。

⑵溶蚀孔隙:系指碳酸盐矿物或伴生的其它易溶矿物被水溶解后形成的孔隙。主要包括:粒间溶孔、粒内溶孔、晶间溶孔、溶模孔。

一般,孔径小于5mm者称溶孔,大于5mm者称溶洞。

(二)碳酸盐岩储集层的裂缝:

碳酸盐岩储集层的裂缝既是储集空间,又是渗滤通道,对碳酸盐岩中油气的储集有重要的作用。按成因可将其分为:构造裂缝,非构造裂缝。

1、构造裂缝:系指在构造应力下,岩石发生破裂而形成的裂缝。在相同应力条件下,岩性越脆越容易产生裂缝,因此,一般情况下,构造裂缝在白云岩中最发育,石灰岩中次之,泥灰岩中最差。

另外,构造裂缝又往往在一定的构造部位上,如褶皱的转折端,断层的两侧等构造裂缝均较发育。

2、非构造裂缝:系由非构造应力所产生的裂缝。按成因又分为成岩裂缝,风化裂缝和压溶裂缝三类。

⑴成岩裂缝系指沉积物在石化过程中,被压实失水收缩或重结晶等作用而形成的裂隙。

⑵风化裂缝系指古风化壳由于地表水的淋滤和地下水的渗滤溶蚀所形成或改造而成的裂缝。

⑶压溶裂缝:常见的是缝合线,它是碳酸盐岩在上覆地层压力作用下,富含二氧化碳的地下水沿裂缝或层理流动,由于选择性溶解而形成的头盖骨似的缝合线。此类裂缝意义不大。

二、影响碳酸盐岩储集层物性的主要因素:

影响碳酸盐岩储集层物性的主要因素有三方面:沉积环境、溶蚀作用和成岩后生作用。(一)沉积环境

沉积环境主要影响碳酸盐岩原生孔隙的发育。

水动力能量比较强的沉积环境是发育粒间孔隙的有利地带;

有利于造礁生物繁殖的沉积环境是生物骨架孔隙较发育的地带,

因此,有利于原生孔隙发育的沉积环境是:前缘台地斜坡相、生物礁相、浅滩相等。

在水动力能量较低的环境下形成的微晶或隐晶石灰岩,不仅沉积时期,就是在成岩早期阶段也很难形成较发育的孔隙。

(二)溶蚀作用

碳酸盐岩溶蚀孔隙的发育程度主要取决于3方面:①岩石本身的抗溶能力、②地下水的

溶解能力、③热动力条件等因素。

①岩石本身的抗溶能力:不同岩性特征,溶解能力不同。一般石灰岩比白云岩易溶,而泥灰岩比石灰岩和白云岩难溶。粗晶结构比细晶结构的碳酸盐易溶,厚层灰岩比薄层灰岩易溶(因质纯、晶粗)。

②地下水的溶解能力:地下水溶蚀的强弱与其PH值、CO2含量、温度、压力等因素有关。PH值降低、CO2值升高、温度降低、压力升高,则溶蚀能力上升。

对于厚层碳酸盐岩发育地区,地下水活动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在潜水面以上部分地表水以淋滤作用为主,溶蚀作用差,仅发育垂向溶缝。

在该带以下为潜水面季节变化带,此带地下水垂向淋滤和水平流动交替,因而出现垂直和水平两类溶洞。

再向下为潜流带(饱水带),地下水水平流动、流速快,但时间长故而溶洞发育。因此,溶孔溶洞最发育的地带是风化壳以下潜水面附近的岩溶带。

另外,地下水的活动与碳酸盐岩的原生孔隙和裂缝的发育程度有密切的联系,只有原生孔隙和裂缝发育的地区才有利于地下水的溶蚀作用。

(三)成岩后生作用

成岩作用主要包括重结晶作用、白云石化作用、方解石化作用、硅化作用、碳酸盐化作用以及溶解作用等。

它们对碳酸盐岩原生孔隙的影响作用不同,但又十分复杂,不同岩性、不同作用,其对原生孔隙的影响也不相同,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限于学时,这些具体的分析内容我也不一一交代了。

三、碳酸盐岩储集层的沉积环境及其分布

在碳酸盐岩沉积区中水动力能量较强的环境是形成良好的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地带,包括生物礁环境、浅滩环境和潮坪环境以及台地前向斜坡带等。

线状生物礁体,向海一侧为礁前,向陆一侧为礁后,礁前塌积物的孔隙十分发育,礁后堆积物孔隙度差,也就是说生物礁块状岩体中孔隙主要发育在礁核和礁前塌积岩区内。

浅滩环境主要指滨岸砂滩、障壁砂滩、泻湖边缘浅滩和潮汐三角洲等环境。

潮坪环境主要是指大洋海浪作用不明显、主要受潮汐作用和风暴作用的的潮上带和潮间带。

第四节盖层

1、盖层是指在储集层上方,能够阻止油气向上遗散的岩层。

2、常见的盖层有泥岩、页岩、蒸发岩及致密灰岩。也有渗透性极差的砂质岩层。

3、盖层能封隔油层的重要原因是盖层具有较高的排替压力。

4、从排替压力的观点看,盖层和储集层是相对的。如果促使油气渗滤的动力大于岩层的排替压力,油气即可进入岩层渗滤,成为储集层。相反,该岩层则对油气的渗滤起封隔作用,成为盖层。

5、厚度对盖层的封隔作用不是主要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排替压力的大小和裂缝的发育程度。当岩层的排替压力足够大,又无开启裂缝,即使其厚度不大也可成为良好的盖层。

6、按分布范围,盖层可以分为区域性盖层,局部性盖层两种类型。

第五节储层综合研究——讨论

讨论主题:1、储层研究应从哪些方面入手?2、如何进行储层综合研究?

1、储层研究主要应从6个方面进行:1)储层沉积特征2)储层成岩作用3)储层物性与非均质性4)储层含油气性5)储层伤害6)储层综合评价与预测

2、储层综合评价

1)储层综合评价方法:参数加权分类评价方法、聚类分析综合分类方法

2)储层综合评价参数:孔隙度(0.20)、渗透率(0.20)、沉积微相类型(0.13)、孔隙结构类型(0.10)、有效砂岩累厚(0.10)、单砂层平均厚度(0.10)、成岩作用类型(0.07)、碳酸盐胶结物含量(0.05) 、泥质填隙物含量(0.05)

思考题:

1.评价孔隙结构的参数和图件主要有哪些?

(1)对岩石的孔隙结构进行评价时一般用下列几个参数:

1)排替压力(Pd):指使一种非润湿性流体(汞)挤入润湿性流体所饱和的毛细管中所需的最小毛细管压力。岩石排替压力越小,说明大孔隙越多,孔隙结构较好。反之,孔隙结构较差。

2)孔喉半径集中范围与百分数:孔喉半径愈大,所占百分数越大,越集中,反映岩石孔隙结构越好。孔喉半径集中范围可通过孔喉半径分布直方图分析。

3)束傅孔隙:在很大的压力下,汞不能进入的岩石孔隙部分称束傅孔隙(一般指小于0.04μm的孔隙部分)。束傅孔隙越多,孔隙结构愈差。

(2)图件:

岩石的孔隙系统由孔隙和喉道组成。测定岩石孔隙结构的方法主要是压汞法。

压汞法就是利用毛细管现象的机理,在不同的压力下,把非润湿相汞压入岩石孔隙中,根据所加压力(相当于毛细管压力)与注入岩石的汞量,即可绘出压力与汞饱和度关系曲线,也称毛细管压力曲线或压汞曲线。

2.储层研究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储层研究主要应从6个方面进行:1)储层沉积特征2)储层成岩作用3)储层物性与非均质性4)储层含油气性5)储层伤害6)储层综合评价与预测

第四章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

第一节油气运移概述

一、油气运移概念

1、油气运移是指石油、天然气在地下因自然因素所引起的位置移动。

油气的运移与油气藏的形成、破坏、再形成、再破坏等紧密相联,密不可分。

2、从油气运移的特征看,进入储层以前的运移是一种高分散态的聚集,而进入储层以后的运移是相对整体的运移,二者运移的动力特征是有差异的。

3、一般将生油层中由固体有机颗粒(干酪根)衍生出的油气混合物,在细粒生油层的毛细管孔隙中的运移,称为初次运移。简单地说:油气自细粒生油岩层中向外排出的过程即为初次运移。

4、油气运出母岩后在储集层内部的全部传导过程则称之为二次运移.

二、油气运移的基本方式

1、油气运移有渗滤和扩散两种基本方式。

2、渗滤是一种机械运动方式,遵守能量守恒定律,总是由机械能高的地方向机械能低的方向流动。流动特征可以用达西定律描述。

3、扩散是分子布朗运动产生的传递过程。扩散方向总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进行,扩散传递速率与浓度梯度有关,服从费克(Fick)第一定律。

第二节油气的初次运移

一、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

细粒母岩中,未压实前,水的含量是非常多的,有机物生成烃的数量,与母岩中水的含量相比是非常小的,所以普遍认为,水是油气运移的载体。一切引起水体运动的动力因素,都是油气运移的动力。

在油气初次运移中,主要动力因素有四个方面:

(一)压实作用

机理类似于挤压含水的海绵一样,生油层在上覆沉积物的压力(地静压力)作用下,其孔隙中的水以及油气即要向外运移。

当岩层中的流体压力为静水压力时,称之为压实平衡。

当其上发育了新地层后,新地层的负荷作用将使下伏地层压实,颗粒重新紧缩,产生粒间流体承压。

粒间流体压力与静水压力的之差为剩余压力。在剩余压力的作用下,孔隙流体得以运移排除。压实流体的运移方向以纵向为主。

当上覆地层沉积在盆地中心厚而边缘薄时,从而产生横向剩余压力差,使流体从盆地中心向边缘运移。

在砂泥岩交互的地层中,泥岩易于压缩,且压缩率大,而砂岩不易压缩,压缩率小。从而造成泥岩中流体剩余压力较大,而砂岩中流体的剩余压力较小(理解时可先假设两岩层的流体相互未流动运移),由此造成了二岩层之间的流体剩余压力差,从而使得生油岩中流体向储集层中运移。

所以,油气运移的总体规律是:从高压的生油岩向低压区,即向上或向下流向储集层;从盆地中心移向边缘。

(二)欠压实作用

对于较薄的生油岩层,在上覆沉积物的均衡压实作用下,油气运移的载体水在1000米左右时即被很快排出。

此时,有机质尚未大量生成油气,待达到1500米左右的油气生成的主要深度范围时,生油岩中所含流体很少。要携带大量油气运移出去已不可能。不利于油气的聚集。

对于较厚或巨厚的泥岩层,由于流体排出面积所限,相对排出速度较小,以致在上覆负荷压力下,只有泥岩边部的水体能被及时排出而压实,而泥岩层内部流体受阻不能及时排除,使得负荷的一部分被孔隙流体所支撑,从而产生了与该岩层深度不相适应的异常高压。

所谓异常高压也就是指高于正常流体压力的压力现象。此现象即被称为欠压实。然界这种异常压力分布较普遍,但主要见于中新生界地层中。

造成异常高压的根本原因是沉积物的压实作用受阻,此外,后面主要讲的蒙脱石脱水、水热增压、烃类聚集、构造作用等因素都能增大孔隙的高压异常。

异常高压不仅对油气运移有利,而且对油气聚集有利,对油气的保存也有利,具体表现在四方面:

①首先,欠压实泥岩中的异常高压是油气初次运移的重要动力。由于异常高压的出现,延迟了水体排出的时间,当水体排出时间延迟到油气生成的深度以后时(约1500米),异常高压作用释放的水,将携带油气一起排出生油岩层,使油气得以再次运移而聚集。

②其次,由于异常高压作用,使得岩层孔隙度较大,载油的水体较多;且处于较高温度和较高压力下的水,有利于油在水中的溶解,有利于水对油气的载运。

③延迟了油气运出母岩的时间,从而为圈闭的形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④油气聚集以后,可以受到高压的保护而形成压力盖。有利于油气的保存。

异常高压可以维持相当长的地质时间,直到释放至静水压力水平。

(三)热力作用

随着生油岩埋深的增加,地层温度升高,温度的增加对油气初次运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温度增加有利于有机质降解出液态或气态烃类物质,引起流体体积和压力增大。有利于油气的排出。

2、温度增加有助于烃类解脱粘土物质的吸附,促进烃的流动。

3、温度增加降低流体粘度和油水界面的张力便于烃类液体流动。

4、在主生油深度范围内,温度增加,使烃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加。

5、热水增压作用,温度升高,水体膨胀,促使流体运移。

热力作用造成的运移方向是由高温区向低温区,从地层深处向地层浅处,从盆地中心到盆地边缘。

(四)毛细管力

毛细管力的作用一般表现为阻力,仅在粘土岩与砂质岩的接触带表现为动力。微小的毛细管中的石油液体在毛细管力的作用下上升,发生运移。但这种作用是很有限的,岩石的孔隙都可看成纵横交错的毛细管,当油、水与之接触时,即发生运移,但毛细管力起主要作用的孔隙大小是有一定范围的。当毛细管半径r<0.0002时,因管壁对其中液体分子的牢固吸附,液体无法在管内移动;当r>0.5 mm时,液体在其中流动主要受重力支配,毛细管力已不起大作用。

(五)粘土脱水作用

某些粘土矿物在转变过程中,如蒙脱石转变成伊利石时,就会发生脱水作用,由于某些束缚水的密度较自由水大,故而脱水时体积膨胀,从而成为冲洗烃类的一种营力。

(六)其他:除上之外,引起初次运移的因素还有:渗析作用(扩散作用)、生烃作用等。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

油气在运移中的相态,看法不一,得到承认的不外乎为水溶相和游离相两种基本形式。(一)水溶相

水溶相是指油气被溶解成分子溶液,水作为油气运移的载体进行运移。

但是大量的实验证明,在已知的石油生成温度范围内(60-150℃),石油的溶解度很低,液态烃要大量溶于水而运移,是不大可能的。

但天然气则不同,它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大,故呈溶解状态进行运移可能是主要的。(二)游离相

1975年,迪奎认为,油气的初次运移或多或少是油的连续相。其地下条件为生油岩中具高浓度的沥青和很少的可动水。

这样的条件,在地下是不难找到的,特别是当生油岩埋藏超过3000米,处于生油阶段的时候,生油层孔隙度不到10%,大量的孔隙空间被不可动的固定孔隙水占据,游离孔隙水甚少,而沥青浓度很高,这时,游离相的液态烃即可与水一起发生运移,运移时两相互不混流。

但是普遍认为,石油呈单独液相从生油岩中进行初次运移是不大可能的。石油的初次运移应以高分散烃相为主。只有在石油进行二次运移时方以分相单独运移为主。

关于石油以高分散游离相态从生油岩中向外运移的理论已为实践所证实,而且可能是初次运移的主要形式。

除此之外,油气运移还可以油溶气相、气溶油相等互溶方式进行运移。

三、油气初次运移的时间、深度、方向、途径和距离

(一)油气初次运移的时间、深度

1、早期初次运移指的是沉降到1500米以前发生的运移,此时由于压实,大量水从泥质沉积物中溢出,从而形成良好的运移条件。但由于埋深较浅,未达到油气生成温度,油气尚未大量形成,只有一些生物化学作用产生的低分子烃甲烷参与运移。

2、晚期初次运移指的是沉降到1500米以后的运移,此时,压实作用使泥岩孔隙度降至30%-10%,同时地温达到60-100℃,有机质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从而使得这一阶段的运移成为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阶段。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方向、途径

1、关于油气初次运移的方向问题,现在研究还很不够,一般认为初次运移早期,油气运移的方向以垂直向上为主,随着上覆压力的增大,侧向运移和垂直向下的运移相对地越来越重要,但总体而言,石油初次运移以垂直层面运移为主。

油气初次运移的途径主要有孔隙、微层理面和微裂缝。

2、在未熟—低熟阶段,运移的途径主要是孔隙和微层理面;但在成熟—过成熟阶段,运移的途径主要是微裂缝。

微裂缝主要是由于异常高的流体压力形成的,当裂隙周围介质的孔隙流体压力等于裂隙中的孔隙压力时,裂缝即可开启;当裂隙周围介质的孔隙流体压力小于裂隙中的孔隙压力时,裂缝将迅速闭合;

(三)油气初次运移的距离

至于油气初次运移的距离。一般认为较短,仅几米或几十米,近似的最大极限不超过生油泥岩厚度。

有效排烃厚度:烃源岩所生成的油气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并不能全部运出烃源岩,只有与储集层相接触的一定距离内所生成的烃能够排出,这段厚度就是生油层排烃的有效厚度。

不同地区,烃源岩的排烃有效厚度不同。有些研究者认为,巨厚生油岩只有顶底二、三十米才是有效的。

第三节油气的二次运移

二次运移是初次运移的连续,油气经二次运移而聚集成油气藏,因此了解石油的二次运移对于找油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二次运移的相态

石油在二次运移中主要呈游离相,而天然气既可呈游离相,也可呈水溶相。在石油运移的初期,油粒较小,最终形成连续的油珠。

二、二次运移的阻力

石油二次运移中最普遍的阻力就是毛细管压力:

Pc=2δcosθ/rc

当石油穿过岩石孔道时,其与岩石接触界面处,毛细管压力指向石油,对石油的运移起阻碍作用。孔径越小,阻力越大。

三、二次运移的动力,

二次运移实际就是指油气进入储集层后的运移。其运移的动力主要有三方面:

(一)浮力

由于油、气、水的密度差,当它们共存于渗透性岩层时,就会按密度大小不同而进行分异,天然气最轻位于最上部,水最重位于最下部,油居中间。

造成这种分异的就是浮力作用,浮力总是向上的,当岩层倾斜时,平行于层面的浮力分力推动油气向上运移。

浮力作用与油块大小有关,油块体积大,上浮力强,而孤立的微粒石油,其与水分界面的表面张力对烃粒的上浮有很大阻力,单靠浮力使之运移是困难的。

除此之外,石油的上浮还与孔隙形状、大小、连通情况等因素有关,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二)水动力

当沉积物经压实成岩以后,地静压力为颗粒的支架结构承担。储层内油、气所承受的压力,不再是地静压力,而是由流体重量引起的水压力。

在储集层内,随深度而增加的水柱静止重量称为静水压力。其大小可用水柱高度(即水压H)来表示。

P=H×d / 10 或H=10×P / d

P—静水压力d—水的比重H—测压点的水柱高度(水压头)

在自然界中,绝大多数储集层的供水区是不等高的,从而出现水压头。在水压头的作用下,水从供水区流向泻水区,从而给油气在地壳中的流动和分布带来重要影响。

但不同区域地质条件下,由于岩性变化及水压梯度大小不等,水动力因素的作用效率有很大差异。

(三)构造运动力

地壳运动的挤压、拉张或剪切,都会促使岩层变形或变位,并把作用力传递到岩层中所含流体,驱使沉积物中的流体发生运移。

流体运移方向为其受力减弱方向。

此外,构造运动造成地层倾斜,产生裂缝,沟通岩石中各种孔隙,形成不整合风化带,为油气二次运移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二次运移的通道

二次运移的通道主要是连续的渗透性岩层、断层和不整合。

渗透性岩层是最基本最广泛的二次运移通道。

断层是穿层和垂向运移中具有独特作用的良好运移通道,所谓三次运移总是与断层相伴随的。

不整合面是旁侧运移的重要通道

五、二次运移的机理

当油气进入储集层后,即立刻开始聚合成较大的油珠,油体的增大给浮力增大提供了可能。当储集层中占优势的是静水力条件时,油气的运移主要取决于浮力和毛细管压力之间的关系,当浮力增大到足以克服储集层中的毛细管力时,浮力便促使油气上浮,上升到储集层顶时有盖层),则油气沿上倾方向移动,直到在圈闭中聚集起来。

当储集层中的水不是静止而是有水动力(水压头)梯度时,则控制油气二次运移的因素除浮力和毛细管外,还有水动力,油气运移的中止或继续,以及运移的方向等问题取决于上面三因素的共同作用情况。

六、二次运移的时期、方向和距离

1、二次运移的主要时期一般为主要生油期之后所发生的第一次构造运动期。因为,只有构造运动才能使原始地层发生倾斜、断裂和褶皱,才能使那些从生油岩中释放出的油气,有效地在浮力、水动力等因素作用下,沿着储集层、断裂、不整合面等通道,发生大规模的区域性运移。

2、运移方向总是沿阻力最小的方向,从高压区移向低压区,从凹陷移向斜坡、隆起。但总体方向以横向水平运移为主。

3、流体势的概念:流体势是指地下单位质量流体具有的机械能总和.

位能:单位质量流体由基准面到高程Z克服重力所做功。

压能:单位质量流体由基准面到高程Z因压力变化所做功。

动能:单位质量流体由静止到加速状态所做功。

在流体势势差的作用下,油气沿一定的方向成规律性运移和聚集

4、至于运移距离,意见很不一致。均衡法计算表明,二次运移涉及的的距离至少几十公里,或者几百平方公里。

当然,不同油气藏的油气二次运移情况不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大多数人认为,二次运移是大规模的广泛运移。

第四节油气运移中若干问题

油气运移是贯穿整个生、运、聚过程的纽带,但其所留下的痕迹很少,研究难度很大。因此,

语言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词汇 是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用语的总汇 2、音位的自由变体 有些音位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可以自由替换,而又不能区别词义,不受前面其他音位的影响,没有任何条件的限制 3,语言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社会交际工具。同时是心里现象,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4,自源文字 是在某种语言的基础上自发产生并逐步完善的文字 5,同化和异化 同化现象是指,一个音位受相邻音位的影响儿而又在某个区别特征或音位整体上的趋同现象;异化现象,是指两个本来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如果连着发音有困难,则其中一个发生变化,变得跟邻近的音不同或不相近 6,黏着语 没有词的内部屈折,每一个语法范畴义都有一个粘附语素来表示,而一个粘附语素也只表示一种语法范畴义的语言类型 7,语音 即语言的声音,是语言符号系统的载体,人的发音器官发出,负载着一定的语言定义。语言依靠语音实现他的社会功能 8音质音位 以因素为材料,从音质的角度分析音位 9形态 同一个词与不同的词组合就有不同的变化。这些不同的变化形成一个聚合,叫做词形变化,或者叫做形态 10仿意词 是分别将外语中的构词材料按外语中的次序译成本民族语,使构词成分的选择和构词结构的选择与外语一一对应 12区别特征 具有区别音位的语音特征叫区别特征,也叫区别性特征 13符号 社会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记号、标记、它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它的作用是指称社会现实现象 14,小学 中国传统文学又称小学,包括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它们是围绕解释和解读先秦典籍展开研究的,因此又被称为经学的附庸 15,言内意外 用语言表达思想时留下的一些意义空白或将真实意义隐含在另一种说法中,或用一种意义采用不同说法以获取不同的效果 16文字 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指一个一个的字,一是指语言的视觉符号体系 17国际音标 是国际语音协会于1888年制定并开始使用的,不带民族特色。它的制定原则是:

构造地质学看图题及答案

1、看图题(共40道) 序 号 内容图形 001Quest:分析下图各地层间的接触关系Ans: D2/D1——整合 P1/D2——平行不整合 T1/P1——平行不整合 T2/T1——整合 K1/T2——角度不整合 002Quest:分析下面地形地质图,指出J-K、O -P地层的产出状态 Ans: J-K:水平产状 O-P:SW 003Quest:分析下面地形地质图,指出地层是正常层序还是倒转层序 Ans: 倒转层序 004Quest:下图为一次构造变形之产物,请根据原生沉积构造恢复褶皱的转折端(用虚线

绘出) Ans: 005 Quest:下图为一次构造变形之产物,请根 据沉积构造、层间小褶皱、劈理判断地层层 序,恢复褶皱的转折端(用虚线绘出) Ans: 006 Quest:根据劈理与层理关系判断下列剖面 图中的同一岩层的正常、倒转,恢复褶皱转 折端(条件:图中只发生了一次构造变形)Ans: 007 Quest:下面剖面图中,两种岩层(1、2层)中都发育有劈理,试根据劈理发育特征判断 哪种岩性韧性小(较强硬)?背形转折端发 育在哪一侧? Ans: (1)1-大,2-小 (2)东侧 008 Quest:指出下列图中线理的名称类型 Ans: A——皱纹 B——拉伸

009Quest:下图AB为一线性构造,请指出其产状要素名称 Ans: 010Quest:写出下图褶皱各部分名称Ans: 1)转折端2)翼 3)核4)轴面 5)枢纽6)背斜最高点 7)脊8)拐点 011Quest:根据小褶皱、劈理特征,分析判断岩层层序并恢复背、向斜形态。 Ans: 012Quest:下图为S形雁列脉,请用箭头标出形成时剪切力偶作用方向 Ans: 013Quest:分析判断下列两个平面地质图上走向断层的运动学类型? Ans: 014Quest:根据断层的伴生构造分析判断下图中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并确定断层运动学类型。(用箭头标出两盘相对运动方向)

公共行政学(考试重点)

一、单项选择题 1、在西方,最早提出行政概念的是(亚里士多德)。 2、公共行政的首要特点是它的(公共性)。 3、中国的公共行政的最大特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政府)。 4、称之为“人事管理之父”和行为科学的先驱者的是(欧文)。 5、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的是(威尔逊)。 6、伍德罗·威尔逊在《政治科学季刊》上发表了公共行政学的开山之作(《行政之研究》),它标志着公共行政学的产生。 7、德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宗教学家马克斯·韦伯提出(官僚制理论),因而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8、20世纪30年代,古立克把管理职能概括为(领导、决策、组织、指挥、协调、人事、预算)。 9、1926年怀特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学公共行政学教科书:(《行政学导论》)。 10、我国最早提出学习行政学的是(梁启超),他于1876年在《论译书》中提出“我国公卿要学习行政学”。 11、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是(《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 12、提出立法、司法、行政、考试和监察五权分立思想的是(孙中山),他建立了五院分立制度。 13、1926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大学公共行政学教科书《行政学导论》,它的作者是(怀特) 14、我国第一部行政学著作《行政学的理论与实际》的作者是(张金鉴) 1、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 2、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高斯)最先提出对公共行政环境问题进行研究。 3、公共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公共行政生态学》于1961年发表,该书的作者是(里格

斯)。 4、融合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农业社会)。 5、里格斯认为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一种公共行政模式是(棱柱型)。 6、衍射型的公共行政模式存在于(工业社会)。 7、按照里格斯的划分,棱柱型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期间的公共行政模式)。 8、高斯发表于1936年,提出了公共行政和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并予以研究的行政学论著是(《美国社会与公共行政》)。 1、公共行政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政府职能)。 2、政府为公众服务的服务性特点首先表现在其(非赢利性)上。 3、我国于1998年又进行了机构改革,改革后的国务院原40个部门减为(29)。 4、政府只是充当“守夜人”的角色,也就是“夜警察”的角色的时期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5、政府由“守夜人”变成“社会主宰者”的时期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1、行政体制的核心问题是(上述三者,即ABC)。 2、行政体制的滞后性是由其(稳定性)演变而来的。 3、内阁制,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国,后来为许多西方国家所采用。 4、总统制,起源于18世纪末期的(美国)国,是以总统既为国家元首,又为政府首脑的中央政府组织形式。 5、法国第五共和国宪法所确立的一种中央政府体制是(半总统制)。 6、委员会制又称合议制,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瑞士)。 7、英国地方政府形式是最典型的(自治体地方政府)体制。 8、典型的行政体地方政府是(德国)国的地方政府。 9、对于一般的省、市、县、乡而言,实行民族自治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自治乡就是(特殊型)的行政区。

经典心理学实验范式整理

实验心理学经典范式整理 潜变量分析(latent variable analysis) 近年来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潜变量分析。传统研究方法认为一个执行测验的成绩就能够代表一种执行功能,而潜变量分析采用多个执行测验对同一执行功能进行测量,并从中提取它们的共性,形成该执行功能的潜变量。对测量同一执行功能的多个任务应涉及不同的实验刺激和实验程序,以避免在潜变量提取后的执行结构中仍含有非执行的成分。潜变量提取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诸如纯度,结构有效性等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各执行功能间,以及执行功能与其他一些认知结构间的关系。Miyake等报告的一项研究表明,虽然三项执行功能(对优势反应的抑制,注意转换和记忆刷新)间存在一定的相关,但也清晰地表现出相互可分离性;并且,这三种执行功能在一系列复杂执行任务(包括神经心理学测验)中的贡献是不一样的。然而,由于潜变量提取需要进行多项测验,结构方程建模还需要较大的样本量,使得这种研究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n-back范式 n-back范式要求被试者将刚刚出现过的刺激与前面第n个刺激相比较,通过控制当前刺激与目标刺激间隔的刺激个数来操纵负荷。当n=1时,要求被试者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相邻的前一个刺激;当n=2时,则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前面隔一个位置上的刺激;当n=3时,要求比较的是当前刺激和它前面隔两个位置上的刺激,依此类推获得不同程度的任务难度。任务类型包括字母匹配任务,位置匹配任务和图形匹配任务三类。在位置匹配任务中,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呈现的位置是否相同,而不管两者是否为同一个字母或图形;在字母或图形匹配任务中,则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是否为同一字母或图形,而不管他们的呈现位置如何。该范式的优点在于将任务设计成在工作记忆上施加一连续的,参数可变的负荷,而其他任务需要保持恒定。P.O.Harvey等(2004)用n-back范式评估年轻抑郁症住院病人的刷新加工,抑郁病人在n-back任务中显示了较差的操作。 他们的结果说明:排除包括2-back和3-back条件的复杂信息管理,1-back条件是一个更纯的刷新加工测量方法。n-back任务也被广泛用于工作记忆的神经成像研究中。神经成像研究应用n-back任务有如下几个理由(Braveretal,1997;Cohenetal,1997;Jonidesetal,1997):首先,比较神经成像研究早期应用的任务,n-back任务是一

语言学概论各章节复习重点

引言、第一章语言的本质学习要点 1.古代语文研究主要有哪三个国家地区?它们各有怎样的成果(著作、人物、时间)和擅长?中国古代语文研究的三个分支是什么?代表性著作(《尔雅》《方言》《切韵》《广韵》《说文解字》)、人物、年代? 2.历史语言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成果是什么?代表性人物?“语文学”和“语言学”区别是什么? 3.现代语言学的代表人物(索绪尔、布龙菲尔德、乔姆斯基)、著作、时间、流派? 4.解释并举例说明:语言/言语、组合关系/聚合关系、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 5.为什么说语言具有符号属性?语言符号由哪两个要素组成?试证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线条性、稳定性。 6.语言的要素有哪些?如何理解? 7.为什么说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8.为什么说语言具有社会属性(生理、心理、个人)?怎样理解语言是全民的交际工具? 9.语言的定义是怎样界定语言的? 第二章语音和音位学: 1.复述语音的四个物理要素,举例说明其辨义作用。 2.画出舌面元音舌位图,标出8个正则元音。 3.元音和辅音的区别在哪里?能够描写8个正则元音及普通话中的元音辅音,能够用宽式国际音标记录普通话。 4.复述并举例说明:音素、音节、复元音、复辅音、开音节、闭音节;音节和音素的关系。 5.举例说明语流音变: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增音。 6.复述并举例说明:音位和音位变体、分布、对立、自由、互补、宽式记音与严式记音、音位系统。 7.举例说明如何归并音位,说明音素和音位的关系。了解普通话的声韵配合。 8.什么是非音质音位?举例说明调位和重位。 9.什么是音位的区别性特征?举例说明。 10.现代汉语语音有哪些特点? 第三章语义复习 1.语义单位有哪些? 2.举例说明义素(语义特征)分析的过程。 3.语言中为什么存在大量同音词?汉语同音词主要有哪些来源?多义词和同音词有怎样的异同? 4.什么是语义场?上下位词、义类词指什么?语义场对语言研究有怎样的价值? 第四章复习 1.举例说明概念:词法、句法、语法、语素、词、词组、句子、单纯词、合成词、复合词、派生词、词根、词缀、词干、词尾、形态、句法结构、语法形式、语法意义、语法手段、语法范畴。 2.构词法和构形法各有哪几种?构词与构形有何不同?举例说明。 3.句法结构的构成方式有几种?举例说明。 4.词类划分的依据有哪些?举例说明。 5.能够切分语素、区分构词与构形、分析词的构造方式、分析句法结构的构造方式、划分词

构造地质学看图题及答案

1、看图题 (共40道) 序号 内 容 图 形 001 Quest: 分析下图各地层间的接触关系 Ans: D2/D1——整合 P1/D2——平行不整合 T1/P1——平行不整合 T2/T1——整合 K1/T2——角度不整合 002 Quest: 分析下面地形地质图,指出J -K 、O -P 地层的产出状态 Ans: J-K :水平产状 O-P :SW 003 Quest: 分析下面地形地质图,指出地层是正常层序还是倒转层序 Ans: 倒转层序 004 Quest: 下图为一次构造变形之产物,请根据原生沉积构造恢复褶皱的转折端(用虚

线绘出) Ans: 005 Quest:下图为一次构造变形之产物,请 根据沉积构造、层间小褶皱、劈理判断地层层序,恢复褶皱的转折端(用虚线绘出) Ans: 006 Quest:根据劈理与层理关系判断下列剖面 图中的同一岩层的正常、倒转,恢复褶皱转折端(条件:图中只发生了一次构造变形)Ans: 007 Quest:下面剖面图中,两种岩层(1、2 层)中都发育有劈理,试根据劈理发育特征判断哪种岩性韧性小(较强硬)?背形转折端发育在哪一侧? Ans: (1)1-大,2-小 (2)东侧 008 Quest:指出下列图中线理的名称类型 Ans: A——皱纹 B——拉伸

009 Quest: 下图AB 为一线性构造,请指出其产状要素名称 Ans: 010 Quest: 写出下图褶皱各部分名称 Ans: 1) 转折端 2)翼 3)核 4)轴面 5)枢纽 6)背斜最高点 7)脊 8)拐点 011 Quest: 根据小褶皱、劈理特征,分析判断岩层层序并恢复背、向斜形态。 Ans: 012 Quest: 下图为S 形雁列脉,请用箭头标出形成时剪切力偶作用方向 Ans: 013 Quest: 分析判断下列两个平面地质图上走向断层的运动学类型? Ans: 014 Quest: 根据断层的伴生构造分析判断下图中断层两盘相对运动方向,并确定断层运动 学类型。(用箭头标出两盘相对运动方向)

公共行政学重点

行政学 一、名词解释 1.公共行政依法运用公共权力、承担公共责任、解决公共问题、保障公众利益,满足公众需求 的一种最为广泛、最为经常、最为直接的国家行为。 2.管理幅度又称控制幅度,是指一名主管人员所能够直接领导、指挥和监督的下级人员或下级 部门的数量及范围。 3.首长制又称部长制或独任制,指行政机关权力交由行政首长一人负责,并同时承担全部领导 责任的组织体制。 4.文书主义原则行政系统内部的信息流动主要以文书的形式记录、传递和保存,即对现代行政 组织做出的各种结论、处理结果、指令等,至少是最后的决定,都要全部以文书的形式表示、记录、保存下来。 5.行政复议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行为主体的行为侵犯其他合法权益,向法定的 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受理申请的机关对原处理决定进行重新审查并做出相应决定的行为。 6.社会监督指社会舆论、公民、公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社会行为主体,依据法定的权力,必要 时经过法定的程序,对政府及其官员实施的监督。 7.行政责任是指政府及其构成主体行政官员(公务员)因其公权地位和公职身份而对授权者和 法律以及行政法规所承担的责任。 8.行政诉讼是指因违反行政法规而引起的诉讼,主要包括行政机关及其官员因行政行为违法或 者侵权、失职以及公民因违反行政法规而受到的诉讼。 二、问答 1.行政权力和其他政治权力的关系1)行政权力和立法权力的关系。同属于国家权力,区 别:①权力的性质和作用结果,立法权力是多数人向少数人的集中;行政权力则是由少 数人向多数人的扩散。②权力的功能,立法权力制定国家的法律和政策,根据社会发展 的情势和规律,概括出社会活动和各种集体行动的准则与规则;行政权力执行国家法律, 推行政府政策,其作用在于将立法权力确定的制度规则和一般准则再具体应用于行政管理 的对象。③权力的价值原则,立法权力追求民主,行政权力追求效率。2)行政权力和司 法权力。同属于国家权力,差别:①权力运行方向不同。行政权力自上而下的,司法权 力平行性制约②主体在权力体系中的独立性不同。行政权力的下级主体受上级的指挥与 控制,司法权力的各级主体则独立行使审判权。③权力的作用和功能不同。行政权力积 极主动地实现国家意志,司法权力消极被动地保障国家意志的实现不受干扰。④权力的价 值原则,司法权力追求民主,行政权力追求效率。3)区别在不同社会制度下表现不同。 ①权力的目的不尽相同。行政权力的目的在于执行国家意志。政党权力的目的则是执行本 党集体的意志,其所要实现的目的只能代表社会当中部分人的利益。②权力结构不同。行 政权力是国家权力运行回路的一部分,政党权力自成回路。③权力的合理合法程度不同。 行政权力国家权力组成部分,天然的合理而且正当的执行国家意志。政党权力集团性权力, 法律专门规定,其合理性和正当性也是有限的。④权力客体不同。行政权力的客体是整个 社会,而政党权力的客体党内。⑤权力手段不同。行政权力拥有暴力威慑的后盾,且主要 通过法律手段行使权力,而政党则依靠意识形态等符号力量,主要通过纪律手段行使权力。 2.我国公务员制度特点。⑴我国公务员制度是在传统干部人事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 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有生机和活力的政府;⑵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 的基本路线;⑶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⒉与我国传统干部人事制度相比, 我国新的公务员制度的特点⑴体现了分类管理原则;⑵建立了新陈代谢制度;⑶强化了激 励竞争机制;⑷健全了廉政勤政约束制度。

实验心理学题目整理

一.名词解释:: 1. 双耳分听技术:让被试双耳同时听见两个分离的相互独立的声音信息。 本质:让被试双耳同时听见不同声音。 2. 追随耳实验:要求被试在双耳分听实验过程中始终复述某一个耳朵听到的信息,并且忽略所有来自另一只耳朵的信息。分别为“追随耳”和“非追随耳”。 3. 材料限制:指作业收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而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 4. 资源限制:指其作业收到所分配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这种过程便能顺利进行。因此,两个同事进行的作业若对资源的总需求量超过中枢能量,就会干扰。此时两个作业水平受互补原则决定,即一个作业应用的资源增加多少就会使另一个作业可得的资源减少多少。 5. 客体和特征特征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客体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6. 错觉性结合实验。指在不注意的条件下,向被试呈现的不同客体的特征发生彼此交换的现象。 7. 任务定义注意: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某些刺激值或刺激维度而非其他刺激值或刺激维度的反应。 8. 加工定向注意:将注意看做一个把心理集中于多个感觉输入的一个的主动加工过程,注意提高了某些“被注意到”的任务或信息的加工质量。即为了改进加工的速度或准确性而把认知加工过程限制并集中在所有当前信息的某个子集上的过程。 9.(1)外围提示和符号提示。外围提示指提示直接出现在将被注意的位置,此类提示能自动引起注意,也被称为外源提示。 符号提示指提示只是指出注意应指向某个位置的一个符号。这种提示不会自动使注意指向被提示的位置,因此也被称为中间提示或内源提示。 (2)预言性提示和非预言性提示 预言性提示指对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多于无效试验次数的提示。(即目标更频繁地出现在被提示的位置上) 非预言性提示指在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与无效实验次数接近的提示。(即目标出现在被提示位置的次数并不比不被提示的位置多) 10.双任务范式:是在多个并行任务间注意的指向和调节作用。 11.警戒:持续性注意的一种形式,指个体在一定环境中为觉察特定的,难以预测而又较少出现的信号所保持的准备状态。(注意章节) 14.自下而上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而从上而下加工则指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 15.不可能图形:是一种无法获得整体知觉经验的图形,也可说是一种特殊的错觉。 16.主观轮廓:错觉现象,指人们在一片完全同质区域中知觉到的轮廓。 17.知觉恒常性:人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特性的组织加工过程。 18.暗适应:指在低亮度环境下感觉缓慢提高的过程。 19.视敏度: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 20.闪光融合:P369 21.视错觉:指单凭眼睛所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验。 22.接近法则:P372 23.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 24.促声融合:来自双耳的声觉信息融合成了来自一个“中央耳”的信息。

语言学概论复习要点

合作原则—— 基本点:交际双方为使交际能够顺利下去,双方必须合作。 具体内容由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提出,其认为交际双方的合作,必须遵循四项准则: (1)量的准则:所说的话提供的信息要与交际的目的相适应,不超出不少于交际目的需要(2)质的准则:所说的话是真实的 (3)相关准则:所说的话同对方的话题相关联 (4)方式准则:说话简明清楚 问多答少、言语晦涩、含混啰嗦等都不利于交际的进行。 变异概说—— 任何一种语言都不是绝对划一的统一体,语言随着时间、地点和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处于一种缓变的状态中。 语言在共时层面的差异称为语言的差异。 语言的变异受到三种情况的影响: (1)说话者的地区背景和社会背景(母语、教育程度、职业等) (2)产生言语行为的实际情景,需要采取什么言语表达方式和超语言特征 (3)谈论的话题是什么 语言的变异分为三类: (1)地域变异:形成地域方言,即属于某一地域的群体使用的语言 (2社会变异:指不同社会地位、职业、行帮、种族、性别的区别在语言使用上产生的差异(3)功能变异:指说话人为了某一目的使受话人受到影响、产生反应而使用的言语方式 地域变异—— 语言的地域变异表现为地域方言,包括次方言,与之相对的有共同语和规范语言。 (方言—次方言—土语) 方言变异的表现(主要表现在语音和词汇上) 1、语音方面 闽方言、粤方言的变异较大,吴方言次之,客家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又次之。 2、词汇方面 主要表现为同一意义用不同词语表现。 3、语法方面 主要表现在词序、虚词方面。粤方言中这种双音节词中修饰性词素位于被修饰性词素之后,是语法上的一个特点。例如:客人—人客、干菜—菜干 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汉语言发源地:黄河流域。秦汉以前,楚国南迁,吴方言、湘方言可能在东南部地区形成方言的形成除了由于移民、山川阻隔、政治经济的原因外,与异民族语言的接触和土著语言的混合也有一定的关系。 语言的分化和产生变异的程度,通常取决于共同语对方言的约束力。 方言发展的前途: 1、在社会封闭,甚至分裂的情况下,共同约束力减弱,语言分化的结果导致差别扩大,有可能形成独立的语言。 2、继续保持已有的地域差异状态,在地域范围内,优势扩大或者缩小自己的覆盖范围。 3、由于共同语的强大影响、社会的统一和发展,方言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或者方言本身逐渐向共同语靠拢。

(完整版)公共行政学考试重点(张国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公共行政学概说 一、公共行政学涵义 公共行政学:又称行政学、行政管理学,是指关于公共行政制度或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发展性的比较系统的思想、理论、逻辑、知识、方法的体系。二、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目的 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功效、学科目的? ⒈研究关于建立和完善国家行政制度的理念、理论和方法;⒉研究关于提升政府公共行政管理的水准和行政效率的思想、途径和方式⒊为政府公共行政管理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论证方法、实证技术,为国家行政发展和发展行政提供专业性意见;⒋全面培养政府公务员,尤其是行政通才。 三、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范畴与研究方 公共行政学的基本研究范畴? ⒈怀特将行政管理学的范畴归纳为组织原理、人事行政、财务行政、行政法规。⒉古立克“七环节”理论,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⒊张金鉴“15M“理论,即目标、计划、人员、经费、物材、组织、方法、领导、激励、沟通、士气、协调、及时、空间、改进。⒋一般来说,行政管理学的基本研究范畴主要有:行政原理、行政职能、行政权力、行政组织、人事行政、行政领导、行政决策、行政计划、行政程序、行政执行、行政技术、行政行为、行政效率、机关管理、公共财政、物材行政、行政责任、行政监督、行政道德、法制行政、行政改革、行政能力、行政发展。 公共行政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⒈逻辑分析方法;⒉法规分析方法;⒊历史分析方法;⒋实证分析方法;⒌规范分析方法; ⒍比较分析方法;⒎系统分析方法;⒏生理分析方法;⒐心理分析方法;⒑资料分析方法;⒒案例分析方法;⒓量化分析方法;⒔模拟分析方法;⒕利益分析方法。 四、公共行政学的学科特点及与其关学科的关系 简述公共行政学的学科特点? ⒈综合性;⒉实践性;⒊系统性;⒋技术性;⒌发展性。 公共行政学与政治学、行政法学、企业管理学、社会学的相互关系? ⒈公共行政学与政治学:公共行政学是藉政治学指引其努力的方向,政治学则赖于行政管理学充实其内涵。 ⒉公共行政学与行政法学:公共行政学与行政法学在现代社会中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⒊公共行政学与企业管理学:公共行政学与企业管理学是内容上交叉、理论和研究方法上互鉴、学科发展上相互影响和渗透、研究领域各异。 ⒋公共行政学与社会学:公共行政学与社会学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 五、现代行政现象与现代行政精神 现代行政现象: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60年代以来,国际上,主要是发达国家所出现的某些公共行政现象。 现代行政现象表现在三个方面:⒈行政职能扩展⒉不良行政现象增加;⒊行政管理和行政管理理论现代化。 现代行政精神:是指与现代行政现象相一致的,政府在实施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比较重视和强调的某些行政精神。 现代行政精神表现在三个方面:⒈主动进取;⒉追求卓越;⒊创新发展。 追求卓越:是指现代政府在主观意愿与客观效果相统一的意义上追求出色的政府公共行政管理,在比较的意义上追求不断提升并在实践中表现出具有卓越品质的公共政策能力、综合实

经典心理学实验范式整理

经典心理学实验范式整理

————————————————————————————————作者: ————————————————————————————————日期: ?

实验心理学经典范式整理 潜变量分析(latent variable analysis) 近年来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潜变量分析。传统研究方法认为一个执行测验的成绩就能够代表一种执行功能,而潜变量分析采用多个执行测验对同一执行功能进行测量,并从中提取它们的共性,形成该执行功能的潜变量。对测量同一执行功能的多个任务应涉及不同的实验刺激和实验程序,以避免在潜变量提取后的执行结构中仍含有非执行的成分。潜变量提取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诸如纯度,结构有效性等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各执行功能间,以及执行功能与其他一些认知结构间的关系。Miyake等报告的一项研究表明,虽然三项执行功能(对优势反应的抑制,注意转换和记忆刷新)间存在一定的相关,但也清晰地表现出相互可分离性;并且,这三种执行功能在一系列复杂执行任务(包括神经心理学测验)中的贡献是不一样的。然而,由于潜变量提取需要进行多项测验,结构方程建模还需要较大的样本量,使得这种研究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n-back范式 n-back范式要求被试者将刚刚出现过的刺激与前面第n个刺激相比较,通过控制当前刺激与目标刺激间隔的刺激个数来操纵负荷。当n=1时,要求被试者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相邻的前一个刺激;当n=2时,则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前面隔一个位置上的刺激;当n=3时,要求比较的是当前刺激和它前面隔两个位置上的刺激,依此类推获得不同程度的任务难度。任务类型包括字母匹配任务,位置匹配任务和图形匹配任务三类。在位置匹配任务中,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呈现的位置是否相同,而不管两者是否为同一个字母或图形;在字母或图形匹配任务中,则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是否为同一字母或图形,而不管他们的呈现位置如何。该范式的优点在于将任务设计成在工作记忆上施加一连续的,参数可变的负荷,而其他任务需要保持恒定。P.O.Harvey等(2004)用n-back 范式评估年轻抑郁症住院病人的刷新加工,抑郁病人在n-back任务中显示了较差的操作。?他们的结果说明:排除包括2-back和3-back条件的复杂信息管理,1-back条件是一个更纯的刷新加工测量方法。n-back任务也被广泛用于工作记忆的神经成像研究中。神经成像研究应用n-back任务有如下几个理由(Braveretal,1997;Cohenetal,1997;Jonidesetal,1997):首先,比较神经成像研究早期应用

语言学概论重点总结

语言学概论重点总结 一、名词解释(4*6=24) 1、孤立语:孤立语又称词根语,其特点是缺乏形态变化,语法意义主要靠词序和虚词来表示,汉语就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孤立语。例如,“我喜欢他”中的“我”是主语,“他”是宾语,主要取决于词序。又如,“买菜”是述宾结构,“买的菜”是偏正结构,主要取决于虚词。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一个名词性词语无论是充当句子的主语还是宾语,词性都不曾发生变化。除了汉语外,属孤立语的还有越南语、彝语、苗语、缅甸语等。 2、屈折语:屈折语的特点是通过各种屈折方式来表示语法意义。屈折可以分为内部屈折和外部屈折。内部屈折指通过词的语音交替(改变部分语音)来构成不同的语法形式,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如阿拉伯语以固定的辅音框架表示语汇意义,以元音交替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 外部屈折指通过附加词缀的方式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例如英语的book(书,单数)在后面加上词缀-s,就表示复数意义books(书,复数)。 屈折语的一个构型词缀可以同时表示几种语法意义,例如英语的-s在动词后面表示第三人称、单数、现在时、主动语态,如works. 同样的语法意义,在不同的词里也可以用不同的词缀来表示,如俄语中性名词单数主格的词尾有-o(如neop钢笔),-e(noπe田地)。 屈折语的词根和构型词缀结合得很紧,如果去掉构型词缀,词根往往就不能成词,如俄语nepo去掉词尾-o,nep-就不能独立使用。 印欧语系各语言以及阿拉伯语等,一般都属于屈折语,其中俄语和德语是最典型的屈折语。 3、音位:是某种语言中能区别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的最小语音单位,是依据语音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语音类别。 音位本身并不含有任何意义。音位只有在和别的音位组合成高一层级的单位后才能负载意义。如单个的/k/和/ae/或/t/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但是他们组合成了[caet](cat)之后就有了“猫”的意义。因此,音位只有区别音形进而区别意义的作用,而没有表达意义的作用。 音位分析的目的是要把语言里数目繁多的语言归纳为数目有限的一套音位系统,分析音位的三基本原则是:对立、互补、语音相似。 音位可以分为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两大类。一般把音素的音质角度分析归并出来的音位叫音质音位,因为它占有一个时段,所以又叫音段音位。除了音质以外,音高、音强、音长这些非音质形式也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由这些韵律(音律)形式构成的音位叫非音质音位。又叫超音段音位。包括调位、重位、时位。 调位:主要由音高特征构成的音位叫调位,又叫声调。调位是汉藏语系诸语言中区别词的语言形式的重要手段之一。 重位:主要由音强特征构成的音位叫重位。重音在英语、俄语中是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词义的重要手段。构成重位的非音质特征是综合的。 时位:由音长特征构成的音位叫时位。长短音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元音上,如广东话和许多少数民族语言里,时位都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的作用。 4、语流音变就是指在连续的语流中某些语音成分受前后语音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有时说话人由于种种原因调整语音的快慢、高低、强弱,也会造成语音的某种变化。

构造地质学复习试题形式含答案

《构造地质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构造应力场:地壳一定范围内某一瞬间的应力状态。(4分) 2、盐丘:由于盐岩和石膏向上流动并挤入围岩,使上覆岩层发生拱曲隆起而形成的一种构造。(4分) 3、底劈构造:由变形复杂的高塑性层(如岩盐、石膏和泥质岩类等)为核心,刺穿变形较弱的上覆脆性岩层的一种构造。一般分为底劈核、核上构造、核下构造三个部分。(4分) 4、飞来峰: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四周外来岩体剥掉,在原地岩块上残留小片孤零零的外来岩体,称为飞来峰。(4分) 5、构造窗:当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发育区遭受强烈侵蚀切割,将部分外来岩体剥掉而露出下伏原地岩块,表现为在一片外来岩块中露出一小片由断层圈闭的原地岩块,称为构造窗。(4分) 6、窗棂构造:是强硬岩层组成的形似一排棂柱的半园柱状大型线理构造。(4分) 7、石香肠构造: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或近于垂直岩层的挤压时,软弱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夹在其中的硬岩层不易塑性变形而被拉伸,以致拉断,形成剖面上形态各异、平面上呈平行排列的长条形岩块,即为石香肠。(4分) 8、破劈理:指岩石中一组密集的剪破裂面,裂面定向与岩石中矿物的定向排列无关。间距一般为数毫米至数厘米。(4分) 9、流劈理:为变质岩和强烈变形岩石中最常见的一种次生透入性面状构造,它是由片状、板状或扁园状矿物或几何体平行排列构成,具有使岩石分裂成无数薄片的性能。(4分) 10、递进变形:在变形过程中,物体从初始状态变化到最终状态的过程是一个由许许多多次微量应变的逐次叠加过程,这种变形的发展过程称为递进变形。(4分) 11、柱状节理:为玄武岩中常见的一种原生破裂构造,总是垂直于溶岩的流动层面,在平缓的玄武岩内,若干走向不同的这种节理将岩石切割成无数个竖立的多边柱状体;其形成与熔岩流冷凝收缩有关,横断面为六边形、四边形、五边形及七边形等多种形态。(4分) 12、枕状构造:枕状构造是水下基性熔岩表面具有的一种原生构造。单个岩枕的底面较平坦,顶面呈圆形或椭圆形凸形曲面,表面浑圆。枕状构造分为外壳和内核两部分,外壳多为玻璃质,内核则为显晶质。(4分) 13、阿尔卑斯式褶皱:又称全形褶皱。其基本特点是:(1)一系列线状褶皱呈带状展布,所有褶皱的走向基本与构造带的延伸方向一致;(2)整个带内的背斜和向斜呈连续波状,基本同等发育,布满全区;(3)不同级别的褶皱往往组合成巨大的复背斜和复向斜,并伴有叠

[专业课]《公共行政学》重要知识点

《公共行政学》重要知识点 (务求背诵) (仅限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 1、公共行政学 第二章: 1、公共行政环境 第三章: 1、政府职能 2、市场体制 3、市场失效 第四章: 1、行政体制 2、中央政府体制 3、地方政府体制 4、行政区划体制 第五章 1、分离制 2、层级制 3、公共组织结构 4、管理层次 5、管理幅度 6、非营利组织 第六章 1、行政领导 2、行政领导者 3、委任制 4、考任制 5、选任制 6、行政领导责任 7、选任制 8、行政领导责任 第七章 1、人事行政 第八章 1、机关行政 第九章 1、行政决策 2、程序性决策 3、非程序性决策 4、经验决策 5、行政决策参与 第十章 1、行政执行 第十一章 1、舆论监督 2、社会监督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1、行政道德 2、行政立法 3、行政法规 4、行政规章 5、行政复议 第十四章 1、政府全面质量管理 第十五章 1、行政效率 2、公共组织绩效评估 第十六章 1、行政改革 2、政府再造 二、简答题 公共行政的特点---P4 行政环境的特点----P26 政府的社会职能主要有哪些?---P57

行政体制的特点---P72 行政体制的作用---P73 公共组织的作用---P88 行政领导的作用---P113 简述行政领导责任的主要内容---P123 人事行政的特点---P139 机关行政的作用---P169 行政决策必须遵循的原则---P185 理解行政执行的含义,硬把我的要点有哪些---P204 行政指挥在行政执行过程中的主要作用---P208 行政监督的原则----P232 依监督的主体划分,行政监督有哪几种类型?---P234 简述公共财政的职能---P256 法治行政的特点---P283 行政改革的原则---P347 三、论述题 公共组织的特点---P86 行政决策的特点---P184 行政监督的作用---P234 行政效率在公共行政中的作用---P330 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关系所必须遵循的原则---P341 行政改革的原则---P347 行政改革的取向---P349 行政改革的阻力---P351 执行改革的动力---P354 行政改革的对策—P357

实验心理学的相关实验设计

1.设计一个多因素实验,要求有一个自变量与语言有关,一个与自变量与语言无关,分别说明: (1)你研究的问题; (2)自变量; (3)因变量; (4)变量控制; (5)实验材料的处理; (6)实验过程; (7)数据的统计处理。 答:(1)我研究的问题是:年龄与文章主题熟悉度对小学儿童阅读理解的影响。 (2)自变量 ①年龄(被试间变量),分三个水平:8岁(小学一年级儿童)、10岁(小学三年级儿童)、12岁(小学五年级儿童); ②文章主题熟悉度(被试内变量),分两个水平:熟悉(和儿童生活紧密相关的文章,如描述游乐园的文章)、不熟悉(儿童很难接触领域的文章,如论述某个生僻物理原理)。 (3)因变量 因变量为阅读理解成绩,对被试回答文章后选择题的情况进行评分,每道题答对计1分,答错或未答计0分,共30 题,满分为30分。每位被试的得分即阅读理解成绩。 (4)变量控制 ①儿童性别,控制方法:在同一个年龄选择同样数量的男生、女生; ②儿童智力水平,控制方法:排除智力水平太高或太低的儿童(教师评定); ③文章字数,控制方法:全部选择字数在400左右的文章,字数变动在20字之内; ④生字水平,控制方法:将生字控制在5~10个,生字指超出小学语文大纲的汉字。 (5)实验材料 ①与儿童生活紧密相关的文章3篇,每篇400字左右,包含生字5~10个每

篇文章后有5道针对文章内容的选择题,四选一,由五位资深语文教师共同编制; ②儿童很难接触领域的文章3篇,每篇400字左右,包含生字5~10个每篇文章后有5道针对文章内容的选择题,四选一,由五位资深语文教师共同编制。 (6)被试选择、材料分配与实验过程 共60人。 每个被试均阅读全部的6篇文章,阅读完每篇文章都要完成文章后的选择题,共限时40分钟,文章呈现的顺序在被试间按照拉丁方进行平衡。 (7)数据的统计处理 ①数据整理:删除得分在平均数上下三个标准差之外的被试数据; ②描述统计分析:计算出6个处理水平结合下被试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③方差分析:使用SPSS软件分析主效应和交互作用。 如果因素一(年龄)主效应显著,再进行事后检验,判断差异主要存在于哪两个或三个因素之间。然后结合描述统计分析,得出显著大于或显著小于的结论。 如果因素二(文章主题熟悉度)主效应显著,则可结合描述统计分析,得出显著大于或显著小于的结论。 如果两因素交互作用显著,则分两个方向进行简单效应检验:在年龄三个水平上,分别对熟悉度两个水平之间差异的显著性进行检验,考察在年龄的哪一个或哪几个水平上,熟悉度不同的文章差异显著;也可以在文章主题熟悉度的两个水平上,分别对年龄三个水平之间差异的显著性进行检验,考察在主题熟悉度的哪一个或两个水平上,不同年龄个体的阅读理解成绩差异显著。 2.设计实验,说明咖啡是否对人的集中注意有影响? 答:(1)被试:北大在校大学生16名,年龄18~24岁,男女各8名,视力正

汉语言文学语言学概论复习要点

《语言学概论》复习要点 重点名词概念:语言学、普通语言学、专语语言学、共时语言学、历时语言学 一、语言学、语言学的对象和任务 二、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三、语言学的基本类别 根据研究的对象的不同,语言学分为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专语语言学和普通语言学。 四、语言学流派 各个语言学流派的观点、代表人物有所了解即可,注意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以及美国结构语言学派(也称美国描写语言学)都属于结构主义学派,是这一学派的三个分支。关于语言学流派的具体内容阐述,不作考试要求。 第一章言语的社会功能 本章须明确两个大的要点:语言的社会功能,即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主要名词概念:语言、社会、社会现象 第一节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一、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 1.语言的交际功能: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一个重要标志。语言是联系社会成员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成员互相之间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协调社会成员行动一致的工具。 2.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和人类社会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没有人类社会,就没有语言,人类社会以外的社会无所谓语言。所谓社会现象是指那些与人类共同体的产生、存在和发展等活动密切联系的现象。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语言,同时社会的变化也给语言以极大的影响,而离开了人类社会,就无所谓语言可言了。总之,语言就是一种社会现象,同社会的关系非常密切,其产生、发展等都要受到社会的影响。 语言不是自然现象,一方面,语言同社会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社会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着语言的发展变化,也就是说,语言的发展变化是受制于社会的;另一方面,从语言的音义联系看语言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如果语言是自然现象,世界上的语言应该一样的,没有区别的,而实际上世界上的语言多种多样,而且许多语言中还有方言,这说明语言决不是自然现象。 3.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不但是社会现象,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作为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社会现象可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类,任何一种社会现象,要么属于经济基础,要么属于上层建筑,而语言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这两者的变化都不会从本质上影响语言。所以,从本质上看,语言是人类共同的交际工具,不分阶级、阶层,一视同仁地为全社会的成员服务,没有阶级性,具有全民性特点。4.语言没有阶级性:可从这样几个方面思考,首先是看语言工具的服务对象,是为特定的阶级服务还是为大众服务。其次是结合语言自身的结构考察,观察语言在哪一方面体现了阶级性特征没有。再次是看语言产生的社会环境,语言产生于没有阶级的社会,社会上连阶级都没有,语言作为社会的产物更谈不上有阶级性了。 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人类传递信息,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除了使用语言外,还可以使用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以及身势、表情等,在一定场合使用,可以弥补语言的一些不足,但是这些交际工具使用范围有限,有的仅用于特定的范围,最重要的是,这些交际工具,都离不开语言,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没有语言,这些手段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 一般掌握:语言和说话的关系 第二节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一、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语言不但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认识成果的贮存所。思维过程离不开语言,需要借助语言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活动,需要借助语言来形成思想,利用语言把它储存在头脑中,再借助语言把思想表达出来,传达给听话人,同时使听话人产生思想。而且人类思维的成果-概念,还可以通过词语固定下来。总之,思维活动的过程不可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思维离不开语言,必须借助语言材料才能进行。语言也离不开思维,二者是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 二、思维能力是全人类共同的,语言是各民族不同 思维能力没有民族性,全人类都有,但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有差别的,这从不同民族的语言的差异方面可以看出来。不同的语言之间很少有意义、功能、色彩等都完全对应等同的词语。第二章语言是符号系统 本章要注意语言是符号、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语言的层级体系三大要点。 主要名词概念:符号、语言符号、任意性、线条性、二层性、组合关系、聚合关系 第一节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 一、什么是符号 1.符号的含义:符号就是由一定的形式构成的表示一定意义的记号或标记,包括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其作用是指称现实现象。2.符号的构成:符号是由形式和意义两个部分构成的结合体。形式就是符号外在的形状、结构,它是以某种物质的方式存在的,或者是声音,或者是线条,或者是色彩,等等。意义就是符号所代表的具体内容,任何一个符号,都有一定的意义,形式和意义在一定的符号系统中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不能割裂二者之间的关系。形式和意义互相依存,谁也离不开谁。 二、语言符号及其特点 1.语言符号:从本质上看,语言也是一种符号,也有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具有符号的一切特点。 语言符号又不同于一般符号。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理解,首先,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是说的和听的;其次,一般符号的构成比较简单,而语言符号却是非常复杂的,可分不同的层级;再次,一般符号由于构造简单,因而只能表达有限的内容,而且这种内容是简单而固定的,语言符号则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意义;最后,语言符号具有以少驭多的生成机制,具有生成新的结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