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长征与遵义会议精神学术研讨会_综述

_长征与遵义会议精神学术研讨会_综述

_长征与遵义会议精神学术研讨会_综述
_长征与遵义会议精神学术研讨会_综述

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2期

“长征与遵义会议精神学术研讨会”综述

李 庆 刚

为纪念遵义会议召开75周年,2009年12月17日至20日,由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中共遵义市委主办,中共遵义市委党校、中共遵义市委党史研究室和遵义会议纪念馆承办的“长征与遵义会议精神”学术研讨会在中共遵义市委党校举行。会议由遵义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王立亚主持,中共遵义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兼市委党校校长周素平,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柳建辉教授分别致开幕词。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研究员、国防大学肖甡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曾景忠研究员等应邀与会。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及北京、天津、辽宁、吉林、新疆、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等省(市、自治区)委党校,以及北京、陕西等地有关高校和遵义市有关机关、院校的专家学者共68人出席会议。

周素平在开幕词中介绍了红色遵义的定位及内涵,即———转折之城、会议之都,指出在遵义会议75周年之际来求证遵义会议精神的丰富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柳建辉在开幕词中指出,对于长征及遵义会议所具有的伟大而深刻的影响、所蕴涵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永远纪念、研究。他指出,围绕会议主题,有三个问题值得关注与研讨:一是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长远的历史影响;二是长征与遵义会议精神及其现实意义;三是从历史史实的提炼中关照现实,反过来推动历史研究的深入,以此强化中共会议史的研究。

随后,石仲泉作了题为《遵义会议评价的科学历史观》的主题报告。报告共分为5个部分: (1)开题的话;(2)遵义会议与民主革命的两个14年;(3)遵义会议与长征前期的系列会议;(4)遵义会议与毛泽东的领导核心地位;(5)遵义会议与党的历史分期(此报告已由《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1期全文刊发)。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结合主题报告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一)对于遵义会议精神问题。遵义市社科联主席李学东介绍了“遵义会议精神”提法的由来,这一提法是2003年由贵州省委主要领导同志提出的,随之省市相关专家进行了研究归纳。他指出,对遵义会议精神的研究,不是纯历史学问题,也非政治学问题。他们在研究过程中贯彻三条原则:尊重史实、古为今用、着眼未来。也就是要研究遵义会议留给我们什么样的精神财富?他将遵义会议精神概括为五句话:实事求是的精神,独立自主的精神,坚定信念的精神,民主团结的精神,务求必胜的精神。遵义地方史志办原主任谢尊修指出,遵义会议精神原指陈云在汇报(或传达)提纲中的内容,现在我们重新提炼的精神是通过会议体现出来的精神,不能造成逻辑的混淆,这一精神可以归结为八个字:信念(精神层面)、担当(实践层面)、求实(哲学层面)、民主(操作层面)。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李东朗教授指出,对遵义会议精神的概括与总结必须有鲜明的特点。他认为突出的有三点:顾全大局、积极负责、勇于批评。有学者指出,丹青难写是精神。对遵义会议精神的研究尚需进一步思考和深化,要抓核心、抓特质,叫遵义会议精神还是遵义精神就值得认真考虑。如果井冈山精神、古田会议精神、延安精神等都讲实事求是,遵义会议精神也重复讲,实际就没有自己的特色。有的学者也指出,独立自主不应包括在遵义会议精神

之内,因为在我们犯错误(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也是强调独立自主的。有的学者还提出以研究“历史转折、出奇制胜”的主题形象来代替遵义会议精神研究的思路。中共陕西省委党校毕远佞教授则论述了构建“遵义精神”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如他认为“遵义会议精神”的提法就不够妥当,称为“遵义精神”更全面,可以涵盖中共中央、中国工农红军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遵义乃至贵州的革命实践;当然,遵义精神的核心可以是遵义会议精神。遵义市委党校尹瑞华教授还考察了遵义会议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这也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关于遵义会议本身尚需研究的几个问题。遵义纪念馆费侃如研究员、国防大学肖甡教授、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刘晶芳教授等都谈到了遵义会议研究需要进一步“求证”的几个问题,如遵义会议概念界定、会议有无投票环节、会议记录为何看不到(其他一系列会议都有记录)、参加人员的身份、《遵义会议决议》、如何评价“新三人团”,遵义会议的组织变动等诸多问题,尚需要下工夫研究。

(三)关于遵义会议与毛泽东领导地位确立问题。肖甡教授指出,遵义会议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当时毛泽东是正确路线的代表,但毛泽东成为核心经历了一个过程。当然,只讲“过程论”并不全面,“过程论”应与“标志论”结合起来。曾景忠研究员指出,遵义会议的最大转折是毛泽东进入中央领导核心,这个影响深远,包括影响到毛泽东与其他中央领导人之间的关系。如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亲自出面为未被选为中央委员的王稼祥做宣传。刘晶芳教授指出,1945年和1981年两个历史决议说遵义会议后的党中央以毛泽东为首,有一定历史局限性。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被认识的较长的历史过程。与会学者大都认为,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以遵义会议为开始标志经历了一个过程。

(四)关于参加遵义会议的领导人的评价问题。有学者指出,评价领导人不能采取不同的标准,应该客观评价博古、张闻天包括李德在内的与会者。他们都为遵义会议的胜利召开作出了贡献。此外,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秦生教授还谈到研究遵义会议精神与长征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他指出,文物是精神的一种载体,现在有的地方把有重要价值的历史文物以“保护”的名义改得面目全非,这种现象应值得引起高度重视。对此,大家颇有同感。有学者指出,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对于毛泽东个人性格来说,也是一个转折点。此前的毛泽东性格太“刚硬”,而以遵义会议为标志,毛泽东的性格有很大变化,他主动团结、说服其他同志接受他的正确主张。还有的学者就“四渡赤水出奇兵”的说法进行了探究,认为第四次渡赤水可以这么说,有的渡赤水是被迫的。

经过热烈探讨后,会议由柳建辉教授作总结。他指出,这次研讨会为专家学者们讨论交流搭建了一个平台,大家就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会风务实,达到了预期效果,是一次成功的交流。会议不对研讨内容作结论,但在主题、交流、论文、互动、筹备等五方面有值得总结的地方: (1)会议的成功召开,得益于主题选得好。会议主题是放在当年的历史背景下来探讨长征条件下的遵义会议精神,其涵盖面大。地方同志的研究精深,外地学者的研究宏大,两者相互碰撞对接,做到了实证研究与宏观研究的良好结合。

(2)大会发言热烈,准备充分,水平很高。有遵义市9位、外省市9位共18位专家发言,对长征史和遵义会议召开前后所体现出来的价值、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容作了深入探讨。(3)论文选题广,实证性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但研讨中往往就历史细节问题展开争鸣,弥补了不足。(4)会议互动好,交流充分。(5)会议承办单位搞得好,遵义本地学者积极参加会议。他指出,尽管大家对有些问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但大家也有共识,就是要全面地看待人物与正确地评价历史,要拓宽研究领域,加强微观研究。

(本文作者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教授 北京 100091)

(责任编辑 朱昌裕)

遵义会议学习心得

遵义会议学习心得 三天的红色革命之旅给我的新进融入提供了很好的学习与交流机会,让我得以在短时间内很快的与许多合作伙伴熟悉了解,真的要衷心的感谢集团的领导们,让我有幸参加这次难能可贵的融入学习机会;同时也要感谢本次活动的组织者与策划者,是他们背后的精心筹备,默默付出让我们三天的行程丰富多彩;当然,也很开心认识了很多远道而来的合伙伴们--感谢厦门办,上海勤申,成都勤新的伙伴们,感谢美信,勤基科技,百能的所有的同伴们三天的倾情参与,用心体会;应该说,这是一次非常有价值意义的团建之旅,通过学习遵义会议精神重新审视勤基集团过往20年的得与失,检省我们的成功与失败,20年的沉淀与积累,20年的磨砺与付出,我们更期待创建下一个更精彩的20年,时值集团面临二次创业的挑战与机遇,我们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跟紧集团转型的需要不断的完善自我,突破自我。 通过本次红色之旅,寄望我们每位勤基人创新思维,勇于开拓自我,让自己与公司链接更紧密,在此,我有一点小小的浅见,与所有勤基人一起分享与共勉: 1.我们每个人要有自我危机意识,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或个人,没有危机的人,注定会被时代所抛弃,没有危机感的企业,注定会被市场淘汰。 2.我们要有开放共荣的心态: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世界都

已经在创建共荣共享的经济时代圈了,所以永远不要认为自己是最牛的人,只有完全的开放自我,于团队中取长补短,才能成就团队,成就个人。 3.只有不断学习,建立自己的差异化核心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企业进步和发展的步伐犹如滚滚前进的历史一样,绝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意志而转移改变,因此,保持永远求知若渴的好奇心,才能实现自己的个人梦想,体现自我成为一个社会人的贡献价值。 4.永远不要用自己的无知衡量别人的短见,每个团队中的人都是独立个体,欣常个体的优势,包容个体的劣势,才能显见自己的人格与气度,学会永远以赞赏的口吻远比轻视他人的语气要得到的尊重会多得多。 5.要懂得一个人的价值是有限的,而成就和帮助他们创造的价值却是无限的。 我们一直在路上,只因前方有鲜花与希望;因为缘份,我们走到了一起;因为共同的目标,大家相聚在了勤基,成就勤基也就成就了自我! 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万众一心,就没有攻克不了的市场,没有做不好的产品,没有解决不了的技术尖端问题,更没有招不到的人,也没有留不住的财……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下一个勤基精彩20年,看你看我看大家,下半年的工作任务还非常繁重,大家撸起袖子,一起加油干!

遵义会议观后感1000字

遵义会议观后感1000字 遵义会议观后感1000字 引导语:电影《遵义会议》由苏区大撤退、湘江血战、遵义曙光、强渡大渡河等几部分组成,真实还原了红军长征的伟大革命进程,再现了遵义会议的光辉历史,充分体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超凡脱俗的军事才能和政治魄力,生动表现了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深刻诠释了伟大的遵义会议精神和长征精神。 遵义会议观后感一 根据正宣通[2016]22号《关于观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遵义会议》的通知》精神,我镇组织10名党员于2016年10月13日晚19:00在正安星空凤凰影城观看近95分钟的《遵义会议》影片。 该片是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献礼影片,讲述了1935年1月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的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真实记录了革命先辈们在重大紧要关头的信仰追求和坚定意志,准确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代革命家的光辉形象,深刻诠释出伟大的遵义会议精神

和长征精神。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悠关的转折点,挽救了党、挽救了人们、挽救了革命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结束了博古和李德“左倾”教导主义在党内的统治,使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战争转危为安,“遵义会议”大大加快我国革命胜利发展的进程等这些革命历史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遵义会议》影片对宣传遵义,提升遵义形象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镇党委书记张文波强调,全镇党员干部要利用业余时间收看电影《遵义会议》,全镇党员干部更要把观看电影《遵义会议》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一项重要学习内容。 遵义会议观后感二 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由中宣部重点支持,贵州省委宣传部、陕西省委宣传部、遵义市委、市政府联合摄制了长征题材的电影《遵义会议》。 该剧编剧、总导演系被誉为“全军第一才子”的刘星,其不仅是我国著名编剧,亦是著名军旅作家。主要演员中,佟瑞欣扮演毛泽东、张京生扮演朱德、姚中华扮演贺子珍、马晓伟扮演蒋介石、于紫菲扮演宋美龄。

关于苏区精神研究综述

#苏区史研究# 关于苏区精神研究综述* 陈小林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科研管理部,南昌330003) 摘要:近年来,在中央苏区的研究中,党史界加大了对苏区精神研究的力度,对苏区精神的地位、内涵、特点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新进展。 关键词:中央苏区;苏区精神;中国共产党 中图分类号:K2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332(2008)05-0025-05 一、普遍认为苏区精神的研究、开发、利用和宣传很有限 石仲泉认为,中央苏区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段非常重要的历史。从时间来说,它占民主革命的1/4;从内涵来说,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关键时期;从意义上来说,它是新中国的最初雏形。这是中国共产党所开辟的一片神奇土地,有极为深邃的历史价值和极其丰富的红色资源。改革开放以来,对它的历史价值,包括其红色资源尽管有相当高度的认识,但作深度的研究、开发、利用和宣传还是有限的。[1]黄少群认为,在诸多精神当中,颇感遗憾的是对苏区精神(以中央苏区为代表)的研究、学习和宣传非常不够:不系统、不定型,没有声势,不成气候。[2]凌步机认为,苏区精神在中国革命精神史上的重要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苏区精神所蕴涵的丰富宝藏,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利用。[3] 二、实事求是地评价中央苏区和苏区精神在党史、国史和军史上的重要地位 之所以前些年对中央苏区精神研究和宣传不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中央苏区的历史贡献认识不够。为此,研究者近年来对中央苏区的历史贡献作了高度评价。 石仲泉首先将井冈山时期与中央苏区时期划为两个发展阶段,并进一步认为,中央苏区在党的历史上有许多特殊的贡献。只有单独作为一个发展阶段立论,才能凸显它的特殊历史贡献。[1]他将中央苏区的历史贡献概括为8条:第一,中央苏区时期是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历史上所受的艰难困苦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第二,是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艰苦探索,并奠定了坚实基础的时期;第三,是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正在发育成型的时期;第四,是开始磨砺和造就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时期;第五,是中国共产党为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中开创新的途径和形成党的优良作风的时期;第六,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建立国家政权形态,探索治国经验和锻炼执政能力的时期;第七,是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经受艰苦卓绝的锻炼,为建设人民军队、开展人民战争探索经验的时期;第八,是为党和人民培养造就一大批治国安邦的党政军优秀领导干部的时期。为什么在中央苏区时期能作出这么巨大的历史贡献,重要一点是苏区精神在起作用。苏区精神是这个时期异常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凝聚起来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有了这种精神力量,就能创造惊天动地的伟业,就能做出上述巨大的历史贡献。 凌步机认为,如同中央苏区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一样,苏区精神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3](1)苏区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 (2)苏区精神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3)苏区精神是井冈山精神在苏区时期的深化和发展;(4)苏区精神是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先河和源泉。 三、充分肯定苏区精神是一个独立形态 余伯流认为,苏区精神是一个独立形态,有别于井冈山精神的理论概念。这是因为,第一,苏区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 2008年赣南师范学院学报l.5第五期Journa l o fGannan Nor m alUn iversity Oc.t2008 *收稿日期:2008-07-18 作者简介:陈小林,男,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科研管理部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江西地方党史和执政党建设。

遵义会议的观后感600字

遵义会议的观后感600字 电影《遵义会议》以艺术的形式,真实还原了红军长征的伟大革命进程,再现了遵义会议的历史全貌,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表现出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生动诠释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电影观后感,欢迎阅读! 遵义会议的观后感600字【一】时光荏苒,犹如白驹过隙,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已有8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也有60余载,然而,无论岁月如何飞逝,伟人永远不会与世长辞,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将永远活在千千万中国人民的心中,而无数为革命牺牲的红军战士也同样活灵活现的存在于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里。 他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光辉形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使他们时刻提醒自己如今的国泰民安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使他们抱有奋发图强、勇登世界高峰,成为世界强国的坚定信念。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纪念这一伟大的日子,贵州省几家单位特联合摄制了以遵义会议前后时期为背景的大型影片《遵义会议》,在上映当天,我司由党支部书记率领数名职工集中观看了该影片。

该影片讲述的是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然而,在长征初期红军在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为了摆脱敌军的堵击,毛泽东同志建议中央红军放弃去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转而向敌军力量相对薄弱的贵州挺进,1935年1月,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在这里举行了具有深远意义的“遵义会议”,会议肯定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发展道路的一大里程碑。 该影片展现出那一时期面临的重重困难和领导者当机立断的果敢作风,以及革命先烈不畏艰难的精神信念,遵义会议对于一名遵义人来说更是意义非凡,使我们时刻铭记历史忆苦思甜,坚定不移追逐信仰。遵义会址对于我们来说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每一次路经会址时,都仿佛看到了那段峥嵘岁月,看到了流血牺牲,看到了慷慨激扬,看到了甘于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革命者在危机关头的勇往直前。 遵义会议无疑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极其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观影时间仅两个小时,但影片中会议上毛泽东、周恩来等同志的精彩论述和飞越大渡河时红军战士牺牲的壮烈场景以及穿插在整个影片中的生活在战争年代的男女红军战士凄美的爱情故事,

中国近代史之长征精神研究报告

湘潭大学信息工程学院15级电子信息工程一班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研究性学习成果

报 告 一、简表 研究主题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研究 项目名称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班级15 级电子信息工程 1 班小组成员谭英王曦苑张慧慧杜雨璐金文萱指导老师刘小莉

谭英:制作报告、 PPT 王曦苑:查询收集资料 小组分工张慧慧:研究报告撰写 杜雨璐:查询收集资料 金文萱:论文撰写 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 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 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 内容摘要 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 向强大精神力量。无论是微观个体还是宏观意义上的

集体、民族或国家,总是处于“长征”或“新长 征”之中,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可预见或不可预见的 困难,在战略上,最需要的是乐观、豁达、大无畏的思 维和态度,需要以超然、超现实的眼光看人生、看挫折, 看潮起潮落和云卷云舒。当然,这并不排斥把困难看得 大些,把征途看得艰险些,把问题看得复杂些。 长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丰碑,其精神价值永远不会过时。 一、对革命理想执著追求的忠贞精神。 二、不怕艰难困苦和流血牺牲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英勇顽强、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革命大无畏 精神 二、研究背景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一部惊天动地的 英雄史诗,是中国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事业无比的忠诚,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吃 苦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 后续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长征精神的内涵是: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 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精神力量。 九十年过去了,光阴荏苒,世事变迁,但长征精神获得了永恒的价值与意义。因此,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 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新长征”的胜利。 二、研究综述

观看《遵义会议》电影心得体会

观看《遵义会议》电影心得体会 电影《遵义会议》旨在激励更多人了解、重温那段动人心魄的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是一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优秀教材;是“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的成功典范。欢迎阅读本文,更多优质内容,欢迎关注网。 观看《遵义会议》电影心得体会8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党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著名的遵义会议。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由中宣部重点支持,贵州省委宣传部、陕西省委宣传部、遵义市委、市政府联合摄制了长征题材的电影《遵义会议》。 电影《遵义会议》再现了遵义会议召开前后的苏区大撤退、湘江战役、飞渡大渡河、胜利会师等历史。电影既有领袖们在会议上的精彩博弈,又有一线战斗部队的枪林弹雨等场面。该剧编剧、总导演系被誉为“全军第一才子”的刘星,其不仅是我国著名编剧,亦是著名军旅作家。主要演员中,佟瑞欣扮演毛泽东、张京生扮演朱德、姚中华扮演贺子珍、马晓伟扮演蒋介石、于紫菲扮演宋美龄。 电影准确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形象,生动表现了红军战士艰苦卓绝的人类奇观,深刻诠释了伟大的遵义会议精神和长征精神。该剧用“苏区大撤退”、“湘江之战”、“遵义曙光”、“飞跃大渡河”和“陕北

会师”五大片段再现了那段伟大的历史。 影片由陕西文化产业(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北京东方一处国际传媒有限公司、贵州电视台、北京海邦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出品,陕西省委宣传部、贵州省委宣传部、遵义市委宣传部、西部电影集团等单位联合摄制。由曾创作过《开国大典》《八月一日》等电影的刘星担任总导演和编剧,制作过《开罗宣言》的于紫菲担任制片人,演员佟瑞欣、马晓伟等主演。 观看《遵义会议》电影心得体会作为一部有血有肉的战争史诗巨制,《遵义会议》不只强调场面恢弘与视觉的冲击,还刻画了红军战士在动荡岁月甘洒热血、英勇无畏的光辉形象。被捕的陈树湘从担架上起身,一手扶着树干,一手把自己腹部伤口的肠子硬生生扯了出来!血洒疆场,那种场面的震惊、震憾,只有亲临影院,才能体会之深! 与以往故事片不同,《遵义会议》用详实的镜头描写了毛泽东被排挤、被冷落时的无奈和痛苦。红军战士失去了指挥,就如同失去了灵魂。在与敌人一次次的奋战中,一个个倒下,鲜血染红了湘江。战士们怒目圆睁,仿佛在问苍天:“为什么会这样?!” 当红军后卫部队竭力抵抗之际,不懂军事的中革军委成员博古一筹莫展,共产国际代表李德也束手无策,只会不断骂人。几十架敌机轮番投弹,江面上的浮桥不时被炸断,江

遵义会议会址观后感感

遵义会议会址观后感感 《遵义会议》电影的推出,激起了整个民族的红色之旅的浪潮。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会址观后感,欢迎阅读! 遵义会议会址观后感感【一】为了弘扬长征精神,缅怀当年红军艰苦奋斗的革命历史。在党支部筹划下,我也跟随老党员们于6月16日踏上“长征路”。 我们重走长征路的重要一站就是遵义会址,从以前的书本上,我知道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它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党生死攸关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红军革命,是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了长征,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它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我们在会址里重新在党旗下宣誓,这让我们再一次牢记作为一名党员应该而且必须坚守自己的誓言,履行自己的职责。随后我们跟随解说员,先后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纪念馆,毛泽东朱德等人的旧居,毛泽东遗物展等。在此过程中,了解到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辛,攻占遵义的卓绝,

参观革命老前辈曾经居住过的地方后,感叹他们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进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最后我们登上红军山,即遵义红军革命烈士陵园,瞻仰革命先烈。 那段民不聊生,水深火热的革命历史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可它带给我们的无论伤痛还是那种无畏的革命精神永远不会消逝。我们原本应该谨记那段屈辱并终生为和平而奋斗不止,然而,这几十年来,世界从未停息过战争,难道我们不应该反思吗?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呼喊着铸剑为犁,要谨记历史,发扬长征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可是我们的行为上为何又与之背道而驰呢?名不副实啊,中国人病了,地球人都病了,而且病的不浅。那些呼喊,那些精神,早已被我们冠上的“所谓”二字,早已成为了龙门阵的一部分。 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胡锦涛在今年的“七一讲话”中说道“要牢记历史使命,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更加

对红色资源界定的研究综述

Vol.29No.2 Feb.2013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第29卷第2期(上) 2013年2月红色资源是从2002年起在学术界涌起的一个新兴研究课题.自此学者们对红色资源的价值功能和挖掘利用特别是其对高校大学生思政课的价值研究与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研究比较多,但是对红色资源的定位与概念论述多有不同,对红色资源的把握认识就会不一样,进对红色资源相关的挖掘整理和具体教学等相关问题研究也会不一样.1 对红色资源的概念界定 近10余年来学术界对什么是红色资源,对红色资源的定位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探索,到目前为止涉及红色资源的文章不下500篇.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和时间跨度、运用不同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和探讨,但对红色资源的概念和内涵则表述不同,真正就红色资源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在实践教学中学界普遍认同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及其载体.[1] 一是红色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说.2002年以来最先提出红色资源概念的是谭冬发、 吴小斌,认为“广义的红色资源是指那些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切革命活动中凝结的人文景观和精神.狭义的红色资源是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领导广大人民进行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所形成的历史痕迹和精神魂宝”.[2]从此以后学术界相当多的学者认同此种观点,如王姣艳、李振东、李实、郭向明、朱小理、胡松等人.徐艳萍也认为“广义的红色资源包括有形资源、无形资源、文化资源和人物资源四方面内容.狭义的红色资源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革命遗址、纪念场所、标志物、遗存物品和文献,以及承载革命 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的载体等.”[3]虽然表述各不相同, 但都把红色资源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观点. 二是红色资源为物质与精神两分法说.为解决红色资源广义与狭义之分带来认识的分歧,有的学者便从定义内容上综合为一个认识,但分为了物质与精神层面.耿琪认为红色资源有的只是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 “物质的红色资源指的是革命历史遗迹、 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公墓、旅游路线、文学作品等;精神的红色资源是指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与中 国共产党领导下形成的民族精神.”[4] 而李康平则进一步指出 红色资源是由精神内核和物质载体构成的 “红色文化”统一体,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5]郭晓平认为“红色资源”的主体在于“精神”,特指以物质载体形式表现出来的精神内涵.[6]包括王正梅、刘华政、李雪、刘沁等学者也提出类似观点,并在基础上有进一步发展,如张泰城、常胜就认为“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而凝结的精神产物,也是中国革命斗争过程中形成的物化产物,是一种以物质的(旧居、旧址、遗迹等)、信息的(标语、文件、书信等)、精神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 延安精神等)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资源.” [7]2对红色资源界定认识的倾向 从以上对红色资源的界定和理解来看,我们会发现在对红色资源的认识上有几个问题与倾向:2.1 偏重红色 上述对红色资源的定义来看红色资源有一个先决条件和两个基本内容.先决条件是 “红色”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创造,在1921年后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而两个基本内容则是一为物质资源,二为精神资源.前者所限定的是前提和基础,后者所限定的是内容.从红色资源的界定上无论是否从狭义和广义加以区分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红色的定义,认为红色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革命和建设事迹,突出了我党的历史,这是主体,本身没有问题,但如果把主体看成全部,则略显笼统,并不符合历史,如虎门销烟的鸦片战争博物馆、洪秀全故居、台儿庄战役纪念馆等等.这些资源也是红色资源,我们不能视而不见,违背历史,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团结人心,如海 对红色资源界定的研究综述 王文彦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思政部,广东 广州510800) 摘要:近10年来学术界对红色资源的内涵概念、价值功能、利用与挖掘等问题进行的探索可谓硕果累累,然而学者们对红色资源的定位与概念表述大有不同,存在着四方面的不足:一是重红色;二是内容与定义未有效统一;三是重某一阶段性而略发展性;四是内容重广而大却轻少而小.笔者认为红色资源是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在振兴中华和实现民族复兴目标下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从革命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创造和形成的可以为我们挖掘利用且能够彰显时代价值的精神及其载体的总称. 关键词:红色资源;思想政治理论;研究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3)02-0254-02 254--

学习遵义会议精神

学习遵义会议精神 学习遵义会议精神共谋学校未来发展 ——我校党委赴遵义会议会址参观学习 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思考学校未来发展,5月26日下午——28日上午,学校党委以中心组政治学习的形式赴遵义会议会址参观学习,并在遵义召开了党委会议,研究讨论了学校的未来发展,部署了学校的当前工作。 徐仲伟、聂能、刘达明、杜惠平、李林、李银国、游敏惠以及党委其他成员一行17人出席了此次参观学习活动。 大家怀着崇敬之情,先后参观了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遵义会议会址和息峰集中营旧址,重温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历史,真切地体会到了毛泽东等一代革命前辈的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和力挽狂澜、运筹帷幄、扭转乾坤的英明胆识。大家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发扬先烈们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争做优秀共产党员,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7日下午和晚上,徐仲伟书记主持召开了以“学习遵义会议精神,共谋学校未来发展”为主题的党委中心组政治学习会议,与会同志根据《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在高校的基本内涵》、《科学规划学校发展战略,走特色和优势取胜之路》、《高等学校如何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更有作为》、《工科大学文科发展路径探析》和《重庆邮电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等学习资料,围绕我校发展的良好态势与存在的现实问题和矛盾、如何准确把握学校的发展定位及制定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如何在国家十一次增列博士、硕士单位和学科点的工作中打好主动仗等问题,就学

校的学科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科学研究、自主创新、对外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讨论。 聂能校长指出,党委在遵义召开这次会议,进一步研究、谋划学校未来发展,进一步明确学校发展定位、总体目标、存在的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说,大家要转变观念,增强忧患意识、大局意识,抓住国家、信息产业和重庆大发展的机遇,努力修改、完善、贯彻和落实《重庆邮电大学“十一五”发展规划》,认真贯彻落实《重庆市政府与信息产业部共建重庆邮电大学协议》,进一步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实现学科间可持续协调发展,加大科学研究力度,着眼自主核心技术研发和产学研结合,切实加强学校与企业和兄弟院校的合作,加大研究生教育力度,特别是努力抓好北部新区研究生院建设和工程硕士培养工作,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规范人才流动,培养和凝聚一大批教学科研人才。他强调,学校现在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凭借学校的光荣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师生的辛勤耕耘和顽强拼搏、领导的宽广眼界和科学决策,重邮人一定能够把重庆邮电大学建设成为中国西部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徐书记在会上做总结发言时指出,这次会议主题鲜明,总结了以前学校发展的经验,进一步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学校发展的目标,可以说,这次会议是一次重邮的“遵义会议”。他认为,解决好领导干部的工作和发展思路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关键。面对学校的良好发展态势和机遇,结合当前的改革和发展,他提出要认真做好以下工作:(一)认真分析学校改革发展面临的机遇,切实推进学校的各项工作。(二)以学校党代会和教代会为契机,响亮地提出学校的奋斗目标,营造良好的改革发展氛围。(三)认真修订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各单位要制定贯彻落实“十一五” 发展规划的具体措施。(四)努力抓好教学工作,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五)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促进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协调发展。(六)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人性化。(七)

看遵义会议观后感

看《遵义会议》观后感 《遵义会议》不只强调场面恢弘与视觉的冲击,还刻画了红军战士在动荡岁月甘洒热血、英勇无畏的光辉形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影观后感,欢迎阅读! 看《遵义会议》观后感【一】作为一部有血有肉的战争史诗巨制,《遵义会议》不只强调场面恢弘与视觉的冲击,还刻画了红军战士在动荡岁月甘洒热血、英勇无畏的光辉形象。被捕的陈树湘从担架上起身,一手扶着树干,一手把自己腹部伤口的肠子硬生生扯了出来!血洒疆场,那种场面的震惊、震憾,只有亲临影院,才能体会之深! 与以往故事片不同,《遵义会议》用详实的镜头描写了毛泽东被排挤、被冷落时的无奈和痛苦。红军战士失去了指挥,就如同失去了灵魂。在与敌人一次次的奋战中,一个个倒下,鲜血染红了湘江。战士们怒目圆睁,仿佛在问苍天:“为什么会这样?!” 当红军后卫部队竭力抵抗之际,不懂军事的中革军委成员博古一筹莫展,共产国际代表李德也束手无策,只会不断骂人。几十架敌机轮番投弹,江面上的浮桥不时被炸断,江上漂浮着红军战士的尸体;还没被炸断的桥面上,拥挤着扛着机器设备的红军队伍,不时有人跌入江中,四周阻击阵地上枪炮声不绝于耳……

红军踏上了漫漫长征路,然而,谁也不曾想到一走就是二万五千里,其中种种艰难险阻后人已不得而知,唯一知道的、能做的是,坚定信念,奋发图强! 是的!兴国安邦应成为我们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革命先烈用信仰与意志为前提、以正确的方针为指引,用流血与牺牲为代价,以弃小我、保大众的决心换来了如今的太平盛世,这其中的艰辛与辛酸不言而喻,而,作为新一代的我们怎能放下振新中华的梦想! 看《遵义会议》观后感【二】电影《遵义会议》真实还原了红军长征的伟大革命进程,再现了遵义会议的光辉历史,充分体现了毛泽东的军事才能和政治魄力。赵滨饰演的方云霄在影片中是一名营长,战场上犹如野兽,浑身是胆的耿直军人在革命立场上从未动摇。 据悉,剧中毛泽东曾给予这个小战士思想上的指引,“只有活着才能继续为国家民族做出贡献”。赵滨用小人物的视觉刻画历史全景,也一直是电影所要弘扬毛泽东思想的“润物细无声”。 《遵义会议》作为一部刻画历史、弘扬爱国精神的影片,军人出身的导演于兰为了再现当年的残酷与艰辛,严格按照历史资料来打造故事、还原场景,力求将历史片段的恢弘气势充分呈现于大银幕上。 看《遵义会议》观后感【三】要用100分钟左右的电影

遵义会议观后感

遵义会议观后感 遵义会议观后感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 湘江边上一排排战士倒下了,又一排迅速补上来,战火烧焦了山脉,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江水;金沙江畔电闪雷鸣,滂沱大雨,战士冒雨渡江,气盖山河;大渡河上,二十二名勇士勇往直前,为抢夺泸定桥献出年轻的生命;将军岭上陈师长断肠取义,令人动容…… 电影《遵义会议》告诉我们,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是多么不易,革命前辈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的精神是多么令人钦佩!老一辈革命家为了中国这个“大家庭”,舍弃小家,多么令人感动!当毛主席拿着鸡蛋糕送给贺子珍时,贺子珍说毛毛还没吃过,我的心为之一痛,战争让多少个家庭支离破碎,作为普通的父亲、母亲,她能不思念自己的孩子?他能不担心孩子的安危?在当时的局势下,是什么让他们在家国之间果断取舍,是什么让他们在困难面前绝不低头,是牢不可破的革命信念、是心怀红军安危的大家情怀、是探索革命道路的崇高理想。 看完影片后,我热泪盈眶,共产党人坚强、勇敢的形象更加清晰,我看到了一个个不怕牺牲、锲而不舍的共产党人;我看到了一个个机智勇敢、不畏艰难的共产党人;我看到了一个个拥护正义、实事求是的共产党人。 英勇的革命先烈们,你们的鲜血没有白流,湘江会记住你们、大渡河会记住你们,全国人民会永远记住你们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伟大梦想的道路上,我们共产党人会继续发扬革命前辈的优良作风,发扬时代精神,勇于担当,不怕困难,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今天,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医务工作者,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发扬长征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本职工作,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带动更多的群众服务好更多的患者,尽己所能帮助别人,做一名忠诚、有觉悟、有担当的共产党人。 遵义会议观后感 在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医院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以“长征精神,永放光芒”为主题的活动,其中观看电影“遵义会议”是让我触动最大的。 宏大的战争场面,再现了当年共产党人为了理想与信念坚强无谓,不怕牺牲的精神。面对党的路线错误,以毛泽东为中心的党的领导人敢于纠正、敢于担当的责任及在大局面前心系党、心系人民的大爱与无私。这一幕幕让我感动,更让我久久不能平静,面对昨天前辈们的牺牲和奋斗,面对伟大的“长征”精神,我

红色文化研究综述与简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b15879713.html, 红色文化研究综述与简评 作者:蒋施瑞孙莹炜 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15期 摘; ;要:红色文化是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宝贵资源,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其中,物质文化方面包括战争过后的遗物、遗址等历史见证品;非物质文化方面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带有红色特质的精神。学界对红色文化的研究由来已久,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和分析学界对红色文化定义、内涵、价值、传承等方面的研究并进行思考和探索,为未来红色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红色文化; ; 红色基因; ; 传承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红色资源承载了我们党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包含了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凝聚了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和集体智慧,只有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继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才能不忘初心,走好属于我们这一代的新时代的长征路。为此,诸多学者围绕红色文化展开了丰富而有建设性的研究工作。 一、关于红色文化定义的阐释 对于如何定义红色文化,许多学者有不同的看法,笔者通过梳理文献发现,主要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阐述红色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一是关注词汇本身,阐释“红色”与“文化”内涵。多数学者认为红色文化是由“红色”和“文化”两个词构成的,要理解红色文化,首先分别从两个词各自的含义着手。王姣艳认为,红色是火与血的颜色,象征热情和奋斗,象征无产阶级革命政治觉悟。而文化则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在中国文化中多指“文化教化”,而在西方国家则指自然物中要有人的活动①(45-48)。金民卿指出,文化是以下三者的有机统一,即活动、符号、意义。对于文化来说,活动是一个过程,符号是一个载体,意义是一种本质。红色文化包括红色文化历史、红色文化符号与红色文化意义,这三者构成了有机统一体②(15-19)。孙红霞认为文化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存在于内隐和外显的模式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和传播。而红色是“革命”的代名词,象征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③(4-5)。张泰城认为,要分别理解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及关系。“红色”本来是指一种颜色,非常鲜艳,且引人注目。在革命战争年代,红色象征我们党及领导的革命事业。“文化”指的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及结果④(69-71)。

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和深刻启示.

遵义会议的伟大意义和深刻启示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它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使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长征,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它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6] 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来说,是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会议。在这次会议之前的1934年10月,由于“左”倾教条主义、冒险主义的错误,中央苏区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并实现北上抗日的目的。在战略转移时,“左”倾领导人又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遵义会议前夕,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多人,前有重兵堵截,后有大军围追,陷入被动挨打、濒于全军覆没的危机。 在这个极其危险的历史关头召开的遵义会议,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革命,对红军长征的胜利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遵义会议首先着重解决了当时最为急迫的军事路线问题,使红军由被动转为主动,成为长征走向胜利的关键一步。遵义会议前的“左”倾错误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既有政治上的盲动主义、军事上的冒险主义,又有组织上的宗派主义、思想上的教条主义。由于当时处于战争环境,军事路线的错误直接关系到党和红军的生死存亡,而且这些错误已为中央大多数领导同志所认识,也为广大红军指战员所不满,纠正的条件已经成熟。遵义会议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集中力量纠正军事路线的错误。会议明确指出,由于“左”倾领导人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一系列严重错误,造成了红军反“围剿”战争的失败和在退出苏区后继续遭到严重损失。遵义会议后,红军恢复

电影遵义会议心得体会

电影遵义会议心得体会 电影遵义会议心得体会一: 2016年10月12日,鲁布格镇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各支部党员观看了《遵义会议》,电影遵义会议心得体会[专题]。该片讲述了在遵义发生的重大革命历史故事,包括“苏区大撤退”、“湘江之战”、“遵义曙光”、“飞跃大渡河”以及“尾声陕北会师”等几大部分,生动表现了红军战士艰苦卓绝的抗战精神,深刻诠释了伟大的遵义会议精神和长征精神。 通过观看《遵义会议》,广大党员干部职工进一步认识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危机管理、党内民主、务实与担当的革命精神,同时也使我们在运用“顾全大局,民主团结”走群众路线方面得到三个启示: (一)坚持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贯彻落实群众路线。 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能在国际风云变幻中和平发展最根本的政治优势。人民群众是我们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危险。遵义会议的历

史教训深刻证明了这一观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同时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十八大召开不久,中央政治局又作出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这些都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加强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高度重视,采取有力举措解决影响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问题。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仅关系党的执政基础、执政地位,还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而深远。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多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是我党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 (二)坚持和学习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 毛泽东同志说:“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为人民谋利益,是共产党人一切言论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利益至上,是共产党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价值尺度。坚持用这个尺度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就会具有高度的党性自觉。遵义会议上,党的领导人勇于承认和担当,敢于做出正确判断和自我检讨,且充分尊重个人的

遵义会议纪录片观后感

遵义会议纪录片观后感 遵义会议这段历史,是我们不能忘记的里程碑,我们要通过这部影片来重温那段难忘的岁月,铭记革命志士的光荣与坚韧,将这种精神延续下去。 篇一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94分钟的《遵义会议》真实还原了红军长征的伟大革命进程,再现了遵义会议的光辉历史。重温那段动人心魄、令人荡气回肠的红色历史,感悟并珍惜当今和平与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是我们新一代党员的必修课。 电影中红军战士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光辉形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使我们时刻提醒自己如今的国泰民安是多么的来之不易;领导者当机立断的果敢作风,以及革命先烈不畏艰难的精神信念,使我们时刻铭记历史忆苦思甜,坚定不移追逐信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仍然需要学习借鉴革命年代战争的经验来续写中国新篇章。近年来,无论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还是近期西安市开展的“大学习、大教育、大排查,察民情、解民忧、助民富”主题实践活动,我们都要借鉴前辈的光荣事迹来总结自己做人、干事的行为作风:一是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能照抄搬,搞教条主义;

二是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问题,走中国式的革命道路;三是在复杂的局面下,首先抓住最重要的问题,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四是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正确开展党内思想斗争,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五是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要坚定革命的必胜信念,保持和发扬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这都是遵义会议给我们留下的最根本的经验。 遵义会议这段历史,是我们不能忘记的里程碑,我们要通过这部影片来重温那段难忘的岁月,铭记革命志士的光荣与坚韧,将这种精神延续下去。 篇二电影《遵义会议》选取了长征途中影响最为深远的“遵义会议”这一重大题材,反映了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反映了毛泽东所代表的正确的军事路线方针在遵义会议之后发挥作用,指挥红军取得节节胜利,最终到达陕北延安,与西北红军会师。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电影《遵义会议》由曾创作过《开国大典》、《八月一日》等电影的刘星担任总导演和编剧,制作过《开罗宣言》的于紫菲担任制片人,演员佟瑞欣、马晓伟等主演。 在最重要的“遵义会议”这场戏上,从零散的片段中可以看出,这场表现全片主题,也是整个故事发展,几条情节

对红色资源界定的研究综述

对红色资源界定的研究综述 王文彦 【摘 要】摘要:近10年来学术界对红色资源的内涵概念、价值功能、利用与挖掘等问题进行的探索可谓硕果累累,然而学者们对红色资源的定位与概念表述大有不同,存在着四方面的不足:一是重红色;二是内容与定义未有效统一;三是重某一阶段性而略发展性;四是内容重广而大却轻少而小.笔者认为红色资源是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在振兴中华和实现民族复兴目标下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从革命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创造和形成的可以为我们挖掘利用且能够彰显时代价值的精神及其载体的总称. 【期刊名称】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03 【总页数】2 【关键词】红色资源;思想政治理论;研究 红色资源是从2002年起在学术界涌起的一个新兴研究课题.自此学者们对红色资源的价值功能和挖掘利用特别是其对高校大学生思政课的价值研究与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研究比较多,但是对红色资源的定位与概念论述多有不同,对红色资源的把握认识就会不一样,进对红色资源相关的挖掘整理和具体教学等相关问题研究也会不一样. 1 对红色资源的概念界定 近10余年来学术界对什么是红色资源,对红色资源的定位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探索,到目前为止涉及红色资源的文章不下500篇.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和时间跨度、运用不同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和探讨,但对红色资源的概念和内涵则表述不同,真正就红色资源的界定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在实践教学中学界普遍认同红色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及其载体.[1] 一是红色资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说.2002年以来最先提出红色资源概念的是谭冬发、吴小斌,认为“广义的红色资源是指那些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切革命活动中凝结的人文景观和精神.狭义的红色资源是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领导广大人民进行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所形成的历史痕迹和精神魂宝”.[2]从此以后学术界相当多的学者认同此种观点,如王姣艳、李振东、李实、郭向明、朱小理、胡松等人.徐艳萍也认为“广义的红色资源包括有形资源、无形资源、文化资源和人物资源四方面内容.狭义的红色资源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革命遗址、纪念场所、标志物、遗存物品和文献,以及承载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的载体等.”[3]虽然表述各不相同,但都把红色资源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观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