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学批评史123

文学批评史123

文学批评史123
文学批评史123

第一章、先秦文学批评

“断章取义”方法:当时人们赋诗言志的时候,往往不管原诗的内容,只取其某一点的相同或类似

一、古代经传里保存的文学理论批评资料(次重点)

应用:经儒家整理的古代经传中文学观点的基本倾向及他们对后世文论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1、美刺说:出处《诗经》。美是赞美,刺是讽刺,当时的人已经认识到了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表达了当时人对文学社会作用的朴素认识。

2、言志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后世儒家学者特别把“志”解释成与政教有关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观志观风说:出处《左传》《国语》。实际是与诗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先秦时代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认识:诗是人民思想感情的抒发,通过诗歌可以宣导民情,补察时政,对统治者起箴规劝谏的作用。这就是《礼记、乐记》中关于“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这种见解开后世儒家文论的传统。《左传》中吴公子季札在鲁国听乐观风,他能从诗乐中听出各国民情风俗和周政的盛衰,。他提倡“中和之美”,这种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逐渐发展成儒家诗乐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4、在《左传》中提出“三不朽”的观点,其中“立言”就包括文学在内,它的意义重大,但是又在“立德”、“立功”之下。这一认识成为后世儒家文学价值观的理论基础。

二、儒家的文学观

1、孔子的文学观(重点)

识记:“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谈学诗的重要性时提出“兴观群怨”说。

“文质彬彬”:出自《论语●雍也》。孔子对文学的形式和内容都很重视。孔子认为就一

个人来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引申到文学作品也是同样。(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文采和质朴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

“思无邪”: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是孔子删诗的标准。也是他进行文学批评的标准。所谓“无邪”就是说《诗三百篇》的思想内容都是符合儒家的政治伦理原则,纯正没有邪念。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孔子评价标准还是比较宽容的。

理解:孔子的论诗主张:

⒈孔子的功利主义文学观是,前所未有的,它并对后来两千年的文学批评产生影响,在中国形成了一个非常优厚的传统。

⒉孔子对内容与形式要求尽善尽美,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倡导文质合一,先质后文的思想也是后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主流思想。

⒊重视文学的中和之美也是中国传统审美趣味之一。

⒋兴观群怨所论说的文学的功用比较全面,包括对读者的审美作用,对社会的认识作用,对人的交流团结作用,对泄导人情的作用。并且也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儒家文学观与其全部思想体系的关系.

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在内称“仁”,在外重视“礼”。内仁外礼,是孔子思想的全貌。仁是就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爱或同情心,礼是统治阶级规定的秩序,“礼”还要“乐”来配合。文学艺术在孔子的心目中,不过是修身明性、弘扬统治阶级教化的工具。孔子全部的文学观,都是从这样一个基本立场出发的。

应用:翻译简评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思无邪‘说。

“兴观群怨”说:“诗可以兴”是诗有启发感染的作用;“诗可以观”是指诗有认识社会,了解政治得失的作用;“诗可以群”是说诗在社会生活中有交流感情,增强了解的作用;“诗可以怨”是指诗有讽刺和批评不良政治的作用。兴观群怨所论说的文学的功用比较全面,并且也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思无邪”: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是孔子删诗的标准。也是他进行文学批评的标准。所谓“无邪”,包咸注曰:“归于正”,就是说《诗三百篇》的思想内容都是符合儒家的政治伦理原则,纯正没有邪念。这里的“正”和“无邪”固然有其鲜明的阶级内涵,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诗经》的思想内涵是很丰富的,可以看到孔子评价标准还是比较宽容的。

2、孟子的文学观(重点)

识记:以意逆志说:语出《孟子万章上》是说诗者不要拘泥于表面文字而损害了对词句内容的理解,也不要拘泥于词句而损害对作者本意的理解,要用自己对作品通篇大意的体会去推测作诗者的本意,这才能正确地理解诗。孟子这段话对于如何按照文学艺术的特点去正确领会作品的内容是很好的意见,但后世一些儒家经学家把意说是说者的主观之意,这就是导致解说诗篇的主观武断和牵强附会。

理解:"知人论世"、"知言养气"说。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还必须对作者的生平思想及其所处的时代有一定的了解,结合这些方面来对作品进行考察,这是较正确的批评方法。

知言养气:孟子所谓养气是指人的道德,修养功夫,它需要配“义与道”,经过长期的蓄养,才能形成,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实际上是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达到一定的境界后形成的一种理直气壮的精神状态。孟子所谓知言是指辨别言辞的能力。虽然他本人并没有说明养气和知言二者之间的关系,但后人却可以从中领悟到知言的能力是根植于养气,并进一步从知言联想到立言。人的道德修养思想境界提高了,自然善于辨别别人言论的实质,并且自己出语高雅,显出大家气象。孟子这一思想,为中国古代文论中传统的为人与作文的关系问题奠定了基础。

3.荀子的文学观与音乐观(次重点)。

理解:荀子论言词辩说。

应用:翻译简评荀子对音乐社会作用问题的论述。

荀子论言词辩说: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东西,可以用它来使民心和善,它可以深

深地感动人,可以改变社会和民俗,所以先王用礼乐来引导人民和睦相处,人民有喜爱的和憎恶的感情,却没有表达喜怒哀乐的途径,就会出现乱子,先王憎恶这种乱子,所以端正人民的品行,矫正人民的音乐而人民因此都归顺他。

荀子在这里特别看重音乐感人至深的魅力和移风易俗、宣导民情的功能。它主张统治者应积极利用音乐对人民进行教化,使他们更驯服的接受统治。荀子的这些言论是对儒家诗教、乐教传统的理论概括,对后世中国文学和文学批评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道家的文学观:

1.老子(次重点):

理解:老子对文艺的基本态度及其学说中与文学艺术有关的思想资料。

老子提倡无功而治,希望回到原始社会的那种生活,因此他反对一切文化艺术并且反对主谈文化学术的圣人,他说为学自益,为道自损,损之又损,以致无为,这些言论对于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利用虚伪的礼教来欺骗和奴役人民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造成这种情况,并不是学术文化本身的罪过,老子一味地反对知识和文化,颂扬原始社会的蒙昧状态,乃是违背了历史前进方向的反动观点。

有益文艺的思想资料:1老子在艺术上提倡一种浑然天成的全美境界,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对后来的文论产生积极的影响。2老子在阐发其唯心主义认识论时,提出了“虚极”、“守静”等,虽有消极出世的一面,但同时也包含着在认识道的过程中必须排除一切既有观念干扰的正确一面。3老子提出了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观点,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中虚实相成,巧拙相济的主张也有直接启示,这一具有辨证思想的观点,对后来美学思想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4老子主张复归于朴,这种思想虽本质上是违反历史发展进程的,但后人将其应用到文学批评上却成为反对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反对矫揉造作的思想武器。

2.庄子(重点):

理解:庄子自然天籁的审美理想。

庄子把音乐分为三类:一是人籁,二是地籁,三是天籁。认为最上等的是“天籁”,

即自然自生、丝毫不受外界影响的自然之声。联系老子虚无主义的世界观和复古倒退的社会政治理想来看,这种自然天籁的审美理想无疑包含反动性在内的。然而,作为美学发展史上的一种思想资料,后人用它来强调作品的自然之美,反对雕琢堆砌和矫揉造作却又产生过一些好的作用。

《庄子·天下篇》对庄子思想和文章风格的描述。

《庄子·天下篇》对庄子思想和文章风格的描述:以卮言为漫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这是庄子后学对庄子思想和文章的概括,也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关于浪漫主义精神论述。对后世据用浪漫主义精神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应用:翻译简评庄子的"绝圣弃知"说。

在这里庄子提出了文艺否定理论,是有其阶级根源和实际的政治目的。一方面由于他们所属阶级的没落,昔日的享乐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于是就以无美为至美、无乐为至乐的理论来自我安慰;另一方面他们认为人们有了知识和文化就会犯上作乱,因此提出了一套“绝圣弃智”的理论来推行愚民政策。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思想又是针对儒家的礼乐之道提出的。作为统治阶级内部不同思想派别的斗争,庄子对儒家的批判,确也触及到统治阶级利用虚伪的礼乐教化欺骗奴役人民的罪恶本质。

翻译简评"轮扁斫轮"故事。

庄子在这里表达的见解是自相矛盾的,他一方面说斫轮的方法不能用言语传授,但另一方面又实际上将斫轮之术口授于人。语言作为人类的交际工具,正是人类劳动实践中为了交流经验,传递思想感情而创造出来的。认为人在实践中获得的实践经验不能言传,把一切语言文字记录下来的东西看作是糟粕。不过轮扁斫轮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掌握事物的规律,必须亲自参加实践,这却是精僻的。

《庄子》书中谈技艺的寓言("轮扁斫轮"、"庖丁解牛"、"佝偻承蜩"、"津人操舟若神"、"吕梁丈夫蹈水"、"梓庆削木为鐻"等)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启发。

《庄子》书中谈技艺的寓言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启发:首先,庄子讲的这些寓言告诉我们,客观事物是有其道的,人们要驾驭事物,获得精湛的技术,就必须了解和掌握客观事物

的道,而不能凭主观意志,胡为蛮干;其二,要掌握“道”达到神化的境界,必须有长期的实践功夫;其三,要获得高超的技艺,还必须专心致志,刻苦钻研。所谓“用志不分,万凝于神”都是讲必须专一,心无旁骛,才能在技艺上达到熟能生巧,所有这些都是比较合理的,也是适用于文学创作的。

第二章汉代文学批评

(一)《诗大序》(重点):

识记:"风雅颂":诗歌的三种题材。风是产生于各国地方的诗歌,雅是产生于周朝中央地区的诗歌。颂是祭祀、赞美祖先的乐歌。

"诗六义":《诗大序》对《诗经》的体制进行了概括,提出了“诗有六义”说:“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主文而谲谏":《诗大序》提出诗风格的理想标准是"主文而谲谏"。这种理论一方面具有要求诗歌密切联系现实、讽刺时政的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又强调诗歌风格必须温柔委婉,不能直言统治者的过失,不能触犯统治者的尊严。这为后世封建文人排斥风格粗犷、富有战斗精神的作品提供理论依据。

"风雅比兴"这个说法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美刺,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刺;二是比兴,即"主文而谲谏"、“譬喻不斥言”的表达方式。

"变风变雅"是针对正风正雅而言的。所谓正风正雅就是“治世之音”;“变风变雅”则是衰世之音,乱世之音。《诗大序》和《诗谱序》都认为“变风变雅”是西周中衰以后的作品。

《诗大序》概况:汉代传诗,有鲁人申培,齐人辕固,燕人韩婴,赵人毛苌。毛诗独传。于305篇的题目下面,各有一段类似题解式的简要文字,简述诗的题旨或述及时代背景与作者,称作《诗序》。其中,《关雎》的题旨,广泛的吸取了先秦学者及汉代经师对《诗经》的评论,比较全面的阐述了诗歌的特征、诗经的内容、分类、表现方法和社会作用等问题,可以看做《诗经》的总序言,称作《大序》。其他的题解均称之为《小序》。1、一开始阐述了诗歌的性质及产生的原因;它的中心内容是提倡诗歌为统治阶级

的政治服务,通过诗乐的感化作用进行政治和道德教育。2、对诗经的体制进行概括提出“诗有六义。

理解:《诗大序》的主要思想内容:它的中心内容是提倡诗歌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通过诗乐的感化作用进行政治和道德教育。

《诗大序》对诗歌与社会政治关系的论述。

它的中心内容是提倡诗歌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通过诗乐的感化作用进行政治和道德教育。两种形式是: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上以风化下”即要求统治者利用诗歌作为推行教化的工具,按照统治阶级的需要和道德规范对臣民进行教育。“下以风刺上”即孔子所说的怨。臣民对政治和社会现实有不满,可以利用诗歌作为讽刺工具,对统治者进行劝谏。具体要求是"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应用:翻译简评《诗大序》"志之所之"说。

《诗大序》不仅继承前人的诗言志说和诗、乐、舞三者密切结合的观点,而且在志字之外加上了情字,指出诗、乐、舞三者的核心在于言志抒情,是对先秦诗论的重大发展。《诗大序》正是在人们对诗歌特征的认识深入的基础上,将“情”“志”并举,于“言志”之外,加上“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又说“吟咏情性”。这对先秦诗论的重要补充,是有其历史进步意义的。

翻译简评"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说。

“上以风化下”即要求统治者利用诗歌作为推行教化的工具,按照统治阶级的需要和道德规范对臣民进行教育。“下以风刺上”即孔子所说的怨。臣民对政治和社会现实有不满,可以利用诗歌作为讽刺工具,对统治者进行劝谏。具体要求是"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诗大序》则首次明确地提出了讽谏的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翻译简评"治世之音"、"乱世之音"、"亡国之音"说。

感情通过声音抒发出来,声音形成五音之调,叫作音乐。所以太平盛世的音乐平和而欢快,它的政治和顺;乱世的音乐怨恨而愤怒,它的政治乖戾,亡国的音乐悲哀而忧

思,它人民困苦。

这里说明诗歌音乐都是人们思想感情的表现。诗乐反映各个时代的面貌,不同的时代的社会政治情况产生了不同风格的诗乐。强调诗歌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是儒家诗歌理论的一大特色。

应用:论《诗大序》之"诗有六义"说的理论价值和局限性。

"诗有六义"说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有儒家政教观的局限性。

1、关于“六义”的解释是比较合乎事实的,但是也有过于强调教化意义之嫌,容易导致从政教观点出发对诗篇内容的曲解。

2、其次是对美刺作用的强调。认为风雅中都有美刺。由于《诗经》中刺诗较多。因此启发后人运用诗歌作为批判黑暗现实和不良政治的武器,表现出积极意义。但是另一方面把诗歌的美刺作用理解的过于僵化,没有注意诗三百题材内容的多样性和社会作用的多方面性,从而导致对诗篇主题和内容牵强附会的解释,这个问题在《小序》中尤为突出。

3、诗歌风格的"主文而谲谏"、“譬喻不斥言”的表达方式。这为封建文人排斥风格粗犷、富有战斗精神的作品提供理论依据。

4、关于变风变雅的说明。是针对正风正雅而言的。所谓正风正雅就是“治世之音”;“变风变雅”则是衰世之音,乱世之音。“变风变雅”之说指出时代政治兴衰与诗歌内容的密切关系,由于政治情况的不同而决定诗歌内容的美刺,这一个观点也是合理的。

(二)司马迁的文学思想(重点):

理解:司马迁对文学特征的认识。用“学”“文学”来称学术,用“文章”“文辞”来称带有文彩的作品。

应用:简论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思想内涵及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影响。

"发愤著书" 出自《史记*太公自述》和《报任少卿书》。司马迁认为,包括《诗经》在内的古代优秀著作,大多是前辈圣贤在“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的情况下,为了“遂志之思”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流传后世,才发愤从事著述的。体现了司马迁以自己手

中的笔为武器,同黑暗现实斗争的不屈精神,他这一主张指示生活在黑暗社会的进步文人,当政治上遭到困厄,壮志难酬的时候,可以通过著书立说来抒发心中的愤懑,宣传自己的主张寄希望于来者,这对封建时代许多遭到迫害打击的志士仁人无疑是巨大的激励和鼓舞。对后世文学观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扬雄的文学观(一般)

识记:"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丽”是赋的共同特点。“则”指合乎儒家思想的规范,具体说是体现了《诗经》风雅的精神。符合这一精神的辞赋是屈原的作品。“淫”是烦滥放荡,也就是不能起到儒家教化的作用。将这样的作品称之为“辞人之赋”

理解:扬雄的"明道、徵圣、宗经"论:扬雄本儒家思想而论文,在其后期有进一步的发展。她一方面批判汉赋,另一方面又继孟荀之后高倡明道、征圣、崇经之说。

扬雄对文质关系的主张:反对过度的文饰,他主张华实相符、事辞相称。而对于质文二者,扬雄更重质。文质应该是一致的,有文不等于有质,只有质才是最重要的。

扬雄的"心声心画"说及其对后世文论的影响:这里说明言语、抒发是人内心世界的表现,通过他们可以了解人的思想感情和道德品格。这一说法对对中国文学思想史上传统的“文如其人”的观点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王充《论衡》的文学观(次重点)

理解:《论衡》的写作宗旨及基本文学主张。

1高举尚用的旗帜,反对那些徒具形式、缺乏内容的作品。2论作家内在的品质与其作品风貌的关系,3重质但是也不忽视文4反摹拟,重独创5语言应明白晓畅,通俗易懂6论夸张。在《语增》《儒增》中否定夸张,而在《艺增》又加以肯定和解释。这反映了他在对夸张问题认识上存在的矛盾。

应用:翻译并简评"外内表里,自相副称"说。

作家首先要有优良的品质和充实的思想,然后辅以辞华,才能写出优美感人的文章,这一看法是十分正确的。

应用:王充文学观对魏晋南北朝文论的开辟意义。

它的许多观点成为先声,如曹丕的“文以气为主”受他的自然元气论影响。比如文质的论述,反对模拟重独创的主张都可以在魏晋南北朝文论中找到呼应和回声。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一)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繁荣的原因(一般)。

1政治上的动荡引起文人新的追求,汉末农民战争打破贵族豪强的统治。2学术思想的更新引起文人对人生价值,人生道路的重新思想。3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给这些文人精心著文提供了物质基础。4追求不朽的魏晋文学繁荣的潜在的心理动机。

(二)曹丕《典论.论文》(重点)

识记:曹丕论文章的价值和作用。“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理解:《典论.论文》的主要内容。

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篇开新风气的作品。1、开篇就提出文学批评的态度问题。曹丕在文中批评了两种错误的文学批评态度:一是“文人相轻”“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谙于自见,谓己为贤”二是“贵远贱近,向声背实”他认为正确的态度是“审己以度人”,进行公正的实事求是的文学评论。这是十分中肯的。2、提出了著名的“文以气为主”说3、提出了本同末异,四科八体之说4、在文章末尾提出了文学价值论。

曹丕论文学批评的态度。

曹丕在文中批评了两种错误的文学批评态度:一是“文人相轻”“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谙于自见,谓己为贤”二是“贵远贱近,向声背实”他认为正确的态度是“审己以度人”,进行公正的实事求是的文学评论。这是十分中肯的。

应用:翻译并简评"文以气为主"说。

"文以气为主"说.这里的气在作者方面是指他的气质才情,形诸作品,便成为作品的风格。曹丕认为作品风格的形成主要决定于作家的才性,并且是天然生成,不可改变的。这里忽略了作家生活实践和学习锻炼等所起的重大作用,显然是片面的,但是他提出这一观点的主旨,是在论证文章成就不同,风格各异的客观依据,进而反对文人相轻的陋

习,又有一定的合理性。

应用:《典论.论文》在文学批评史上的贡献与主要不足。

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篇开新风气的作品。1、开篇就提出文学批评的态度问题。

2、提出了著名的“文以气为主”说

3、提出了本同末异,四科八体之说

4、在文章末尾提出了文学价值论。

局限和不足之处:这一时期的文论偏重形式和风格等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形式主义的倾向。他的阶级地位决定了只把它当作娱乐升平的玩物,是使个人声名不朽的工具。讲文学价值是闭口不谈文学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不讲兴观群怨,谈作家个性与作品风格的关系时,只注重天赋气质的影响,而不讲文学风格同作家的社会实践、文艺修养的关系,这种脱离社会、背对现实的文学主张,是一个上层贵族文人区于狭小生活天地的必然产物。

(三)陆机《文赋》(重点)

识记:《文赋》有关文学形式和创作技巧的论述。

《文赋》是一篇用赋体写成文学论文,既有理论意义又有文学价值。创作技巧是:妥善处理好物、意、言的关系。意称物,文逮意。

理解:《文赋》的主要思想内容。

《文赋》中的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在言意关系上,他主张言不尽意;在创作心理上,主张虚静;在陶炼文思时主张顺应自然天机。

陆机论文学风格。

陆机对文学的风格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他指出文学风格的多样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体有万殊,物无一量”即文体的多样性和客观世界的多样性。他还认为文学风格除受文体的制约外,还取决于作品所反映的客观内容,既作品的题材因素。

应用:翻译并简评陆机对创作准备的论述。

译:久立于宇宙之间深刻的观察,陶冶情志在古代典籍,随着四季变迁而感叹时光流逝,观看万物盛衰,而思借纷披在秋天感汉落叶凋零,在芳香的春天为柔嫩的枝条而

欢欣,心地严谨如同怀霜雪,志向高远如同登临云端,歌咏祖上伟大光辉的功业,吟诵前辈芬芳的品德,漫游在文章的宝库中,赞美那内容形式完美的结合的美好作品,慨然有感就投入写作,拿起笔来,权且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在诗文中。评:陆机在这里讲了创作的准备,一是感悟,二是学习,要意称物,必须观察万物,要做到文逮意,就必须钻研遗产,锻炼技巧,这种理论是比较正确的。但是陆机所说的外物,主要限于自然景物,这是他的理论局限。

翻译并简评《文赋》的创作构思论。

1、创作构思是一种飞驰想像,凭虚构象的艺术思维活动。

2、文学创作中的构思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

3、从艺术的创造形象这个要求出发,特别强调反模拟、重独创。

4、还对创造构思中的灵感现象作了生动的描绘。

评"诗缘情而绮靡"说。

陆机的诗靡说正是在时代的风气影响下,总结人们对诗歌的新认识而铸成的新语,它要求诗歌必须抒发感情,而语言文学精美。特别强调诗歌的感情因素,陆机的这一点从积极方面来说是摆脱了儒家思想传统,要求表现出诗歌的特征,但它片面强调感情,情而绮靡,容易使之忽视诗歌的社会内容助长浮艳诗风。

应用:《文赋》创作构思论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贡献。

1、创作构思是一种飞驰想像,凭虚构象的艺术思维活动。

2、文学创作中的构思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

3、从艺术的创造形象这个要求出发,特别强调反模拟、重独创。

4、还对创造构思中的灵感现象作了生动的描绘。

《文赋》说出了文学创作中思维活动的特殊规律,划清了文学与非文学创作的界限,建立了以艺术构思为中心的文学创作论。陆机的创作构思论推动了具有独立意义的美文学的发展,在中国文学思想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刘勰的成就也正是站在陆机的肩膀上取得的。陆机的开辟之功,不可泯灭。

(四)南朝文笔说与声律论(一般):

识记:"文笔说"。六朝时代把文章区别为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两类。

"永明声病说"南朝永明年间,王融,谢眺,沈钧等作家主张诗文创作,要分别平上入去四声,避免平头,上尾,蜂腰,鹤腿等八种声韵不谐的病犯,后人称为永明声病说。应用:对南朝"文笔说"与"声律论"的历史评价。

(五)裴子野、萧子显与萧统的文学观(次重点):

识记:裴子野对南朝文风的批判。

裴子野对当时文风的批判,有切中时弊的一面,但是他过分强调六艺、章句之学,提倡王化礼义之说,又表现出恪守儒家传统观念的局限。

萧子显对文学特点与新变的论述。

1、文学作品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艺术表现,而且明确提出了“神思”是文学创作的规律。

2、他指出因循守旧必然使人厌烦,只有变革和创新才能造就足以取代和发展前人文学成就的一代雄文。

理解:萧统《文选序》的主要内容。

文学作品的体制和形式是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它认为文学题旨由简趋繁,语言由质朴趋于华丽,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入选文章上,选《汉书》不选《史记》,表现对辞赋骈文及音律辞采的偏重。

应用:翻译并简评"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论。

这是萧统在《文选序》中提出的选文标准,意思是文学作品描写的对象经过了深入构思,作品的思想内容借助华美的词藻表现出来,这虽是对史书的赞美,论序述而言,实际上说出了文选总的选文标准,它表明肖统对文学与非文学作品的区别,有了较清楚的认识,但也有偏重艺术形式的毛病。

(六)钟嵘《诗品》(重点):

识记:《诗品》对五言诗发展历程及历代代表人物的论述。

在汉魏以来的作家中,钟嵘筛选出三个代表,分别是建安之杰曹植;太康之英陆机;元嘉之雄谢灵运。在这三代主帅中,体现了钟嵘对文质的最高要求。

《诗品》对五言诗重要诗人风格特色及承传关系的论述。

以曹植为例,评价最高,所谓“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披文质。”在建安文人中,刘桢以风力胜,王粲以辞采胜,未如曹植般达到风力与丹采兼胜。太康文人陆机也因为二者并胜,有大家风范而获好评

《诗品》概况及其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诗品》作者钟嵘,。书中评述了自汉魏至齐梁的五言诗人共122位,另有无名氏所做的古诗,分为上中下三品,共三卷。正文前有《诗品序》,提出一些比较原则性的看法,并对当代不良诗风进行了批评。它是现存我国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

理解:《诗品序》的主要内容

提出一些比较原则性的看法,并对当代不良诗风进行了批评。1、指出诗歌的产生,是由于人们的主观情感受到外界事物的感召和激发。2、对诗歌的艺术性问题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1)兴比赋交错运用(2)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3)推崇自然英旨(4)诗应有滋味。3、还对五言诗的起源与历史发展作了理论上的探索与论述。

钟嵘对宋齐文风的批评。对齐梁时代风靡一时的声律说,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主张诗歌既然不是为了配乐歌唱,也就不必讲究声律。对当时文坛刻意追求声律的风气来看有积极意义,但是毕竟存在忽视声律在诗歌发展中贡献弊端。

应用:翻译并简评"诗有三义"说和"风力"说。

"诗有三义"钟嵘主张将兴、比、赋交错运用使文章的表达既不过于深奥也不过与浅薄,既不使人觉得平白直露。这些意见对于矫正当时文坛的轻靡浮艳文风,是有积极意义的。

"风力"说,所谓风力指作品有充沛的感情和充实的内容,并得到鲜明爽朗的表达,语言质朴有力,饱含逻辑力量。讲风力而不废文采,可见钟嵘在力图矫正文风的同时受到时代审美心里的限制和影响。

(七)颜之推的文学观(次重点)

识记:颜之推对文章内容形式的论述。

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

《颜氏家训·文章篇》的主要观点。要求文章经世致用,反对浮华空泛之文。

理解:颜之推的基本文学主张。文章与学术不同。文章的内容与形式,思想与艺术的关系:虽然强调作品的内容,但同时也很重视艺术形式。艺术形式要求平易通达。在创作态度上,颜之推谆谆告诫自己的子孙要严肃认真,谨慎从事。

高一历史必修一的思维导图

高一历史必修一的思维导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方式来决定。 3.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设侯、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 拱卫周王室,进行有效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 ①分封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⑤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序列,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趋向严密。 (4)局限: 受封诸侯在各自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王权衰落和诸侯割据埋下隐患。 (5)瓦解: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 战国时诸侯国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瓦解。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目的: 加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 继承制;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家国政治

《家之脉》阅读答案家之脉阅读答案

《家之脉》阅读答案家之脉阅读答案 家之脉 陈忠实 ⑴1950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晚上,在那盏祖传的清油灯之下,父亲把一 支毛笔和一沓黄色仿纸交到我手里:“你明日早起去上学。”我拔掉竹 筒笔帽儿,是一撮黑里透黄的动物毛做成的笔头。父亲又说:“你跟 你哥合用一只砚台。” ⑵我的三个孩子的上学日,是我们家的庆典日。在我看来,孩子走 进学校的第一步,认识的第一个字,用铅笔写成的汉字第一画,才 是孩子生命中光明的开启。他们从这一刻开始告别黑暗,走向智慧 人类的途程。 ⑶我们家木楼上有一只破旧的大木箱,乱扔着一堆书。我看着那些 发黄的纸和一行行栗子大的字问父亲:“是你读过的书吗?”父亲说 是他读过的,随之加重语气解释说:“那是你爷爷用毛笔抄写的。” 甲,原以为是石印的,毛笔字怎么会写到和我的课本上的字一样规 矩呢?父亲说:“你爷爷是先生,当先生先得写好字,字是人的门脸儿。”在我出生之前已谢世的爷爷会写一手好字,乙。 ⑷父亲的毛笔字显然比不得爷爷,然而父亲会写字。大年三十的后晌,村人夹着一卷红纸走进院来,父亲磨墨、裁纸,为乡亲写好新 春对联,摊在明厅里的地上晾干。我瞅着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村人 围观父亲舞笔弄墨的情景,丙。 ⑸多年以后,我从城市躲回祖居的老屋,在准备和写作《白鹿原》 的六年时间里,每到春节前一天后晌,为村人继续写迎春对联。每 当造房上大梁或办婚丧大事,村人也来找我写对联。这当儿我就想 起父亲写春联的情景,也想到爷爷手抄给父亲的那一厚册课本。 ⑹我的儿女都读过大学,学历比我高了,更比我的父亲和爷爷高了。然而儿女唯一不及父辈和爷辈的便是写字,他们一律提不起毛笔来。村人们再不会夹着红纸走进我家屋院了。 ⑺我小时候有回晚上下了一场大雪,足足有一尺厚。第二天上课心 里都在发慌,怎么回家去背馍呢?50余里路程,全凭步行,我1 3岁。最后一节课上完,我走出教室门时就愣住了,父亲披一身一 头的雪迎着我走过来,肩头扛着一口袋馍馍,笑吟吟地说:“我给你 把干粮送来了,这个星期你不要回家了,你走不动,雪太厚了……”

新中考 语文 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

新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1.记叙文阅读 家之脉 陈忠实 ①1950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晚上,在那盏祖传的清油灯下,父亲把一只毛笔和一沓黄色仿纸交到我手里:“你明日早起去上学。”我拔掉竹筒笔帽儿,看见一撮黑里透黄的动物毛做成的笔头。父亲又说:“你跟你哥合用一只砚台。” ②我的3个孩子的上学日,是我们家的庆典日。在我看来,孩子走进学校的第一步,认识的第一个字,用铅笔写成的汉字第一画,才是孩子生命中光明的开启。他们从这一刻开始告别黑暗,踏上智慧人生的征程。 ③我们家木楼上有一只破旧的大木箱,乱扔着一堆书。我看着那些发黄的纸和一行行栗子大的字问父亲:“是你读过的书吗?”父亲说是他读过的,随之加重语气解释说:“那是你爷爷用毛笔抄写的。”我大为惊讶,原以为是石印的,毛笔字怎么写到和我的课本上的字一样规矩呢?父亲说:“你爷爷是先生,当先生先得写好字,字是人的门脸。”在我出生之前已谢世的爷爷会写一手好字,我最初的崇拜产生了。 ④父亲的毛笔字显然比不得爷爷,然而父亲会写字。大年三十的后晌,村人夹着一卷红纸走进院来,父亲磨墨、裁纸,为乡亲写好新春对联,摊在明厅里的地上晾干。我瞅着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村人围观父亲舞笔弄墨的情景,隐隐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自豪。 ⑤多年以后,我从城市躲回祖居的老屋,在准备和写作《白鹿原》的6年时间里,每到春节前一天后晌,为村人继续写迎春对联。每当造房上大梁或婚丧大事时,村人就来找我写对联。这当儿我就想起父亲写春联的情景,也想到爷爷手抄给父亲的那一厚册课本。 ⑥我的儿女都读进大学,学历比我高了,更比我的父亲和爷爷高了(他们都没有任何文凭,我只是高中毕业)。然而儿女唯一不及父辈和爷辈的便是写字,他们一律提不起毛笔来。村人们再不会夹着红纸走进我家屋院了。 ⑦13岁那年,礼拜五晚上一场大雪,足足下了一尺厚。第二天上课心里都在发慌,50余里路程步行,怎么回家去背馍呢?最后一节课上完,我走出教室门时就愣住了,父亲披一身一头的雪迎着我走过来,肩头扛着一口袋馍馍,笑吟吟地说:“我给你把干粮送来了,这个星期你不要回家了,你走不动,雪太厚了……” ⑧二女儿因为读俄语,只好赶到高陵县一所开设俄语班的中学去补习。每到周日的下午,我用自行车带着女儿走七八里土路赶到汽车站,一同乘坐公共汽车到西安东郊的纺织城,再换乘通往高陵县的公共汽车,看着女儿坐好位子随车而去,我再原路返回蒋村——正在写作《白鹿原》的祖屋。我没有劳累的感觉,反而感觉到了时代的进步和生活的幸福,比我父亲冒雪步行50里为我送干粮方便多了。 ⑨父亲是一位地道的农民,比村子里的农民多了会写字打算盘的本事,在下雨天不能下地劳作的空闲里,躺在祖屋的炕上读古典小说和秦腔戏本。他注重孩子念书学文化,他卖粮卖树卖柴,供给我和哥哥读中学,至今依然在家乡传为佳话。 ⑩我供给3个孩子上学的过程虽然颇不轻松,然而比父亲当年的艰难却相去甚远。从做私塾先生的爷爷到我的孙儿这五代人中,父亲是最艰难的。他已经没有了做私塾先生的爷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意思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意思 篇一:空的读音 “空”有 kōng、kǒng、kòng 三个读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的“空”字教材没注音,照常规,人们大多读“kōng”。是吗? 《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等比较权威的工具书均未见附此例。 《中国百科 网· 新华字典”》注: 【空乏】kōngfá 〖destitute〗缺少财物,指贫穷;又注: 【空】kòng 动词, 使之困穷,附例“不宜空我师。”据此,人们似乎可以理解为:“空乏”一词既可以读为 kōngfá 又 可以读为 kòngfá,而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中是应读为 kòngfá 的。 资寿林主编的《学生文言文字典》 (湖北辞书出版社,1998 年 5 月版)167 页的解释是: 【空】kòng,动词,使受到贫困。附例“饿其体肤,~乏其身。” 陈复华主编的《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2002 年 8 月版)的解释是: 【空乏】kòngfá,穷困缺乏。附例“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其他工具书的解释不再罗列。 查收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且有注释的书籍 十一二本,只发现有一本书对这个字注了音。这本书是宁鸿彬主编的《初中文言文详解》(北 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年 7 月版),文中的解释是:“空(kòng)乏:空缺贫乏。此处形容 词用为动词,使动用法,‘使??资财缺乏,经受贫困’。” 探究学问其乐无穷。在查询考证 “空” 一字的读音问题时,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令我欣慰不已,同时还有几分羞愧,那就是义务教育 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山光悦鸟性,潭影 空人心”这句话的“空”也应读 kòng,是动词,意思是“荡涤;清洗”。此前我教学生读了 10 来年 的“kōng”,真是不学不知道,一知吓一跳啊! 上述这些问题使我想到了教材中的类似注音应该明确却没有明确的诸多例子,如《世说 新语》两则中的《咏雪》一文的“撒盐空中差可拟”一句的“差”应读 chā,是“大致,差不多”的 意思;《智子疑邻》中的“邻人之父”句中的“父” 应读 fǔ,意思是“老人”;《口技》中的“便有 妇人惊觉欠伸”句中的“觉”应读 jiào,意思是“睡醒”;《庄子》故事两则中的“今子欲以子之梁 国 而吓我邪?”句中的“吓”应读 xià,意思是“吓唬”等等。这些字的读音我都考究过,并且拿 这些字的读音来考过许多中学语文教师,结果是无一人能全部答对。这些问题我平时十分注意 探究,但这个“空”字还是给了我很大的打击,由此我不禁扪心自问:近 30 年的教学生涯,到 目前为止还有多少像“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问题存在呢?我的心中真是没底! (本文 刊发于《语文报· 教师版· 初中》2009 年 2 月 5 日总第 147 期,并在中华语文网、语文网等网站 推荐阅读,反响很大,许多人来电来函发帖探讨教材上的有关字的读音问题。作者:武宏伟) 篇二:闸北区 2015 年初三语文一模试题(附答案) 闸北区 2015 年初三语文一模试题 (满分:150 分,时间:100 分钟) 1 / 15

部编版八年级上期末专题复习之现代文阅读

八年级期末专题复习之现代文阅读 【一】四合院里的拜年 四合院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木墙木柱木梯子,每一件木质都透出风的皱褶,雨的潮湿。 在这栋四合院里,我住了将近十年,一直认为每年的春节最热闹。在外的人全回来,提一个包兜,绽放一脸的笑容,然后张灯结彩,左邻右舍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 我的祖父在这个四合院住的时间比我长,谈起他那些年的拜年,就抑制不住内心的留恋,似乎遗憾地说我们年轻人走着走着,丟了祖宗的一个宝贝。 那时,分了家的祖父到了大年初一,吃过早饭,穿上整洁的衣服,就要去给自己的父母拜年。给父母拜年少不了三样:一块三斤以上的熏干腊肉,一包白糖,十几个糍粑。祖父家境较好,往往比别人多一条两斤重的盐鲤鱼。 走进曾祖父的四合院,推开一扇木质的对开院门,屋里笑语喧哗,点燃一挂三百响的鞭炮,叭叭地闹得喜庆。曾祖父听到鞭炮声,打开了雕花窗子,喊:?快进来!快进来,外面雪大!?便起身迎出来。进了堂屋,神龛上亮着两盏红烛,烧着一束香火。神龛下两张并排的雕花椅,近前还有几个拜年用的草团垫子。后辈们必须恭恭敬敬地跪在草团垫子上三叩头三作揖,然后曾祖父再给后辈们发红包。 这些礼节完了,才在厢房火塘边落座聊天,抿一杯温暖的甜米酒,吃着自家种的花生薯片。煨糍粑更是不可少的,在火塘里支个铁网架子,把糍粑放在上面,煨得两面焦黄,有的会起大气泡,掀开了焦黄的糍粑表面。掰开熟糍粑,一拉,白丝儿像一根线,拉了好长。 吃饭的时候,曾祖父家的菜比较丰盛,炖大块腊肉、炒鸡块、红烧牛肉,一条鲤鱼不可少,也是祖父的最爱。祖父十几岁时给一家亲戚去拜年,头戴一顶小圆布帽,穿一身土布长袍,脚蹬一双千层布鞋。吃饭时他看到桌上一条三斤重大的鲤鱼,红烧得鳞儿卷起,尾巴焦脆,浇上葱花红椒,看着就垂涎欲滴,便一筷子过去,劲稍大了些,鲤鱼在盘子里硬挺挺地翻了边,顺势一溜,咔!滚到了桌子底下。祖父十分尴尬,好在亲戚通情达理,拿起鲤鱼,说:?洗洗,浇上葱花再吃。?此时,祖父才知道这是一条木鲤鱼,家穷的,用木鲤鱼来撑桌面。 新的生活有新的方式,人们对拜年也有了新的诠释。到上个世纪80年代,我所在的四合院,每到春节就不像祖父说的那样拜年了,礼节慢慢少了。 那一年,父亲搬出了雕花的四合院,在不远处竖了自的砖房。大年初一,父亲领着我们去拜年,祖父在厢房喝茶,他听到外面的鞭炮声和我们小孩的笑声,就倚在门口笑眯眯道:?还信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走亲忙啊??父亲紧走几步,握住祖父的手说:?爸,拜年拜年,下跪作揖不兴了,这份亲情还是要延续的啊!?便搀扶着祖父进了厢房,俩人在火塘边相互感触着幸福的火热。 这些年,祖父越来越老了,九十二岁的眼睛总眺望着我们,像这四合院漏风漏雨、破败不堪的样子。可我们不管走到哪里,四合院的精气神还在影响着我们,渗进骨里,不能远离,也不可能远离。如今,一年一度的春节又到了,我站在城里听见了四合院拜年的脚步,父亲在电话里问:?回家过年不??我踌躇着,窗外雪花飞舞,街道上的车好多搁浅了,火车站人潮汹涌,扁担和大布袋乱钻。我胆怯地长叹了口气。父亲紧追着说:?回吧,今年雪大,说不定明年拜年时看不到我了,也看不见这四合院了。? 我听了,心突突地急切起来。 在四合院里拜年,是我美好的回忆,也是我对时间的敬畏,对先祖的感恩,更是对亲情的礼赞。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丢了祖宗的一个宝贝”中的“宝贝”指什么? 2.文中画线句中“眺望”一词用得恰当吗?请说明理由。 3.“我”为什么先“胆怯地长叹了口气”,后又“心突突地急切起来”? 4.选文中的“曾祖父”在后辈们三叩头三作揖后发红包,而如今“电子红包”作为一类互联网时代特有的红包传递方式已经普遍使用。对这一变化,你有何看法? 链接材料:微信红包团队28 日凌晨公布数据,2017 年除夕微信红包142 亿个,较去年同期增长75.7%,创下新高;腾讯旗下口QQ平台各类电子红包累计参与用户达3. 42 亿,同样创下析高。 【二】家之脉陈忠实 ①1950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晚上,在那盏祖传的清油灯之下,父亲把一支毛笔和一沓黄色仿纸交到 我手里:?你明日早起去上学。?我拔掉竹筒笔帽儿,是一撮黑里透黄的动物毛做成的笔头。父亲又说:?你跟你哥合用一只砚台。? ②我的三个孩子的上学日,是我们家的庆典日。在我看来,孩子走进学校的第一步,认识的第一个字,用铅笔写成的汉字第一画,才是孩子生命中光明的开启。他们从这一刻开始告别黑暗,走向智慧人类的途程。 ③我们家木楼上有一只破旧的大木箱,乱扔着一堆书。我看着那些发黄的纸和一行行栗子大的字问父亲:?是你读过的书吗??父亲说是他读过的,随之加重语气解释说:?那是你爷爷用毛笔抄写

高一历史必修一的思维导图

高一历史必修一的思维导图 从高中历史学习现状来看,许多学生感到比较乏味,尤其是记不住历史知识,这时可以采用思维导图,这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多的帮助。下面小编精心整理了高一历史必修 一的思维导图,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高一历史必修一的思维导图欣赏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复习提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禹死后,其子 启即位,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方式来决定。 3.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设侯、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 拱卫周王室,进行有效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 ①分封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 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⑤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序列,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趋向严密。 (4)局限: 受封诸侯在各自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王权衰落和诸侯割据埋下隐患。 (5)瓦解: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 战国时诸侯国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瓦解。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目的: 加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 继承制;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家国政治 (4)影响: ①形成了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六上记叙文阅读

六年级(上)语文记叙文高效阅读检测试题 第一次检测试题 阅读方法:本次训练题型:①筛选六要素。②概括文章主要事件。 阅读时间:阅读率:分数: 检测试题:阅读《微笑的可乐》回答1-2 题 ①我七岁那年,故乡的夏天炎热异常。没有一丝云朵,天空在灼热的阳光里呈现空洞的蓝色,空气中翻腾着热浪。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蔫蔫的,失去了往常的活力,除了那些整日泡在海水里的孩子们。这一年的夏天,我再也没有走近大海,没有在沙滩上和小伙伴们追逐嬉闹,没有像一尾活泼的小鱼尽情遨游在无边的海水中。我知道,所有的欢乐都已随着春天的一场噩梦灰飞烟灭了。在那场车祸中,我永远地失去了右脚。尽管我还是个孩子,却已深知悲伤与羞耻,我甚至拒绝在夏天穿短裤,害怕我丑陋的脚踝在众人的视线里暴露无遗。 ②那段热得让人窒息的日子里,我每天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早早地拄着拐杖离开家,慢慢走到田地尽头的堤坝边。我的爷爷已经坐在那里抽烟,准备开始一天的辛劳。我艰难地坐下来,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坐着,眺望远方睡眼惺忪的大海。蔚蓝色的波浪缓缓起伏,在爷爷淡淡的烟草味里发出梦的呓语。也许,只有这一刻的单纯和宁静,才能让我暂时忘却心里的哀愁与无助。 ③那天,我正望着蔚蓝的大海发呆,素来沉默寡言的爷爷突然在我背后问:“孩子,你口渴吗?”我漫不经心地“嗯”了一声。爷爷又接着说:“那么,我请你喝冰镇可乐吧。”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对于我贫困的家庭而言,可乐是只有圣诞节才会偶尔兑现的奢侈梦想,何况车祸后为了给我动手术,家中已是负债累累。我咽了咽唾沫,有些不相信地问:“您是认真的吗?”“当然,”爷爷微笑着说,“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必须自己穿过马路去对面的便利店买。”他见我沉默了,随后又补充道:“其实不用害怕的,我会站在路边提醒你来往的车辆。”冰镇可乐的诱惑实在太大了,我咬着牙点了点头。 ③攥着爷爷给我的硬币,我拄着拐杖站到了路边。要知道,自车祸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走上马路,噩梦犹在。虽然天气炎热,但乡村公路上来往的车辆永远都不会停歇。汽车从我身边飞驰而过,卷起一股股闷热潮湿的气流,阴影又开始弥漫,我怎么也不敢迈出这第一步。这时,爷爷大声地吼起来:“嗨,孩子,难道你打算一辈子的路就只走到这里吗?勇敢些!”我心一横,屏住呼吸拄着拐杖走了过去,而当我踏上路另一边的沙地时,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了。那一瞬间,我忘却了身后就是曾夺走我右脚的马路,也感受不到那曾如梦魇般恐怖的车流,我只知道,我已经翻越了一座山,一座在我七岁那年突然横亘在我生命旅程中的大山。 ⑤那天冰镇可乐的清凉,即便在35年后的现在也清晰如昨天,35年后的我早已装上了假肢,像正常人一样行动自如。我有相敬如宾的妻子,有活泼可爱的儿子。盛夏的假日里,我带上家人去童年时常去的海滨度假。而每一次把可乐递给儿子时,我总会指着瓶子上那个飞扬的缎带标志说:“你看,它在对你微笑呢。”一如爷爷当年对我说时的郑重。 ⑥假如你对生活微笑,上帝便会把你所有的辛辣与苦楚酿成这世上最最甜美的可乐。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叙事件。(4分) (2)你觉得文中的“我”踏上路另一边的沙地时收获了什么?(3分) 答案: 1、童年时因一场车祸而致残的“我”,在爷爷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困难,终于战胜自己穿过马路买来一瓶可乐。 2、乐观、坚强地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 第二次检测试题 阅读方法:本次训练题型:①筛选六要素。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家之脉读答案

家之脉读答案 【篇一:海淀区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语文 2015.1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2.在文中【甲】【乙】两处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积攒不言而喻 b.汲取一览无余 c.汲取不言而喻 d.积攒一览无余 3.在文段的横线上填写俗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腹有诗书气自华 b.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c.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d.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文段涉及的文学常识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秋词》——刘禹锡——唐代 b.《社戏》——鲁迅——现代 c.《济南的冬天》——朱自清——现代 d.《皇帝的新装》——安徒生——丹麦 5.学校为新建成的图书馆举办对联征集活动,下面对联中最恰当的一副是(2分) a.虚心竹有低头时,傲骨梅无仰面花。 b.中外名书藏满架,古今精品聚一楼。 c.心如秋夜潭中月,文似春天雨后花。 d.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6.周六上午,你要去图书大厦参加仰慕已久的作家林木子先生签字售书活动,而你的好朋友好不容易买到了两张门票,邀请你去看球赛,你不想失去这次与作家见面的机会,下面回答最得体的一项是(2分) a.我有比看球赛更重要的事儿,就不奉陪了,你自个儿去吧。 b.我要去图书大厦参加作家林木子先生的签字售书活动,就不去看球赛了。 c.你应该和我一起去图书大厦参加作家的签字售书活动,这比看球赛更有意义。 d.谢谢你!但我不想失去这次与作家林木子先生见面的机会。让咱们的好朋友陈成和你一起去看球赛,行吗?

7.古诗文默写(共8 分) (1)念天地之悠悠,。(陈子昂《登幽州台歌》)(1分) (2),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奇》)(1分) (3)稻花香里说丰年,。(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1分) (4)郦道元《三峡》中描写猿啼回声在空旷山谷久久不绝、悲哀婉转的语句是“ ,”。(1分) (5)王湾《次北固山下》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流逝,蕴含自然理趣的两句诗是“ ,”。(2分) (6)每逢中秋佳节,人们常常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 的“ ,”表达对远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以及美好的祝愿。(2分) 8.名著阅读(共5分) 为了倡导同学们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学校图书馆开展“推荐最感动我 的一本书”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1)我推荐____(作者)写的《》,书中主要的文学形象是。 (3分) (2)概括叙述最感动你的—个情节。(2分) 答: 二、古诗阅读(共3分) 阅读《十五夜望月》,完成第9-10题。(3分)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9.本诗第二句“冷露无声湿桂花”写冰冷的露水打湿桂花之景象,暗示了望月之夜所处的季节。下面诗句不能暗示季节的一项是(1分) a.草色遥看近却无 b.秦时明月汉时关 c.映日荷花别样红 d.霜叶红于二月花 10.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但月的空明皎洁却跃然纸上,你是从诗中哪个词语感悟到的?后两句抒发了望月者怎样的情感?(2分)答: 三、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闸北区2015年初三语文一模试题(附答案)

闸北区2015年初三语文一模试题 (满分:150分,时间:100分钟) 1、本试卷共27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卷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3、本次考试书写分3分,希望同学们注意书写的工整、规范、美观。 一、文言文(39分) (一)默写 1、明月松间照,________________。(《山居秋暝》) 2、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____。(《卖炭翁》) 3、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 4、___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 5、复行数十步,________________。(《桃花源记》) (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6-7题(4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6、“曲径通幽”源自“竹径通幽”一词,意思是。(2分) 7、“潭影空人心”流露的诗人思想是。(2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 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8.上文作者(人名),是(朝代)桐城派古文家。(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理解正确 ..的一项是 _________ (3分) A.上文加点的“其”和“之”所指代的对象一样。 B.作者登山没有经过东谷,而是沿中谷直走到山顶。 C.“磴几不可登”的“几”读“jī”,意思是“石阶” D.作者艰难登山是为饱览雪后泰山的雄浑瑰丽奇观。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 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曰:?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①,今欲调丁壮,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大行,接轩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曰:?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裸露僵踣②,望天而歌。臣怪之,问其故。答曰:‘大雪应候③,且喜明年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死矣。’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选自苏轼《艾子杂说》【注】①支备:调度战备。支,调度,支付。②踣:跌倒③应候:顺应时令。

家之脉阅读答案

篇一:家之脉阅读答案 阅读材料网整理了关于家之脉阅读答案,希望对同学们的阅读练习和文言文练习有所帮助,让大家在语文考试中更多的拿分,下面是整理的家之脉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同学们多多练习多多练手! 家之脉 ⑤多年以后,我从城市躲回祖居的老屋,在准备和写作《白鹿原》的6年时间里,每到春节前一天后晌,为村人继续写迎春对联。每当造房上大梁或婚丧大事时,村人就来找我写对联。这当儿我就想起父亲写春联的情景,也想到爷爷手抄给父亲的那一厚册课本。阅读材料 ⑦13岁那年,礼拜五晚上一场大雪,足足下了一尺厚。第二天上课心里都在发慌,50余里路程步行,怎么回家去背馍呢?最后一节课上完,我走出教室门时就愣住了,父亲披一身一头的雪迎看我走过来,肩头扛着一口袋馍馍,笑吟吟地说:我给你把干粮送来了,这个星期你不要回家了,你走不动,雪太厚了中国大学网 ⑧二女儿因为误读俄语,补习只好赶到高陵县一所开设俄语班的中学去。每到周日下午,我用自行车带着女儿走七八里土路赶到汽车站,一同乘公共汽车到西安东郊的纺织城,再换乘通高陵县的公共汽车,看看女儿坐好位子随车而去,我再原路退回蒋村正在写作《白鹿原》的祖屋。我没有劳累的感觉,反而感觉到了时代的进步和生活的幸福,比我父亲冒雪步行50里为我送干粮方便得多了。阅读材料 17.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中国大学网 18.第⑦段画线句子是描写父亲雪天给我送干粮的情形。联系下文,分析作者这样描写父亲的作用。(4分)阅读@材料 答: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 中国大学网 篇二:家之脉阅读答案 篇三:家之脉阅读答案 《家之脉》阅读答案时间:2015-2-2 9:07:11 点击:核心提示:《家之脉》中考语文阅读答案陈忠实联系全文,作者心中文化意识的具体内容有:(1)读书是生命中光明的开启,是告别黑暗,走向智慧人类的开始;将第(7)段划线句改成“我小时候有回晚上下了一场大雪,第二天上课心里想怎么回家去背馍呢”,好不好?为什么...《家之脉》 陈忠实 (1)1950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晚上,在那盏祖传的清油灯之下,父亲把一支毛笔和一沓黄色仿纸交到我手里:“你明日早起去上学。”我拔掉竹筒笔帽儿,是一撮黑里透黄的动物毛做成的笔头。父亲又说:“你跟你哥伙用一只砚台。”(2)我的三个孩子的上学日,是我们家的庆典日。在我看来,孩子走进学校的第一步,认识的第一个字,用铅笔写成的汉字第一画,才是孩子生命中光明的开启。他们从这一刻开始告别黑暗,走向智慧人类的途程。(3)我们家木楼上有一只破旧的大木箱,乱扔着一堆书。我看着那些发黄的纸和一行行栗子大的字问父亲:

《家之脉 》阅读答案

家之脉陈忠实⑴1950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晚上,在那盏祖传的清油灯之下,父亲把一支毛笔和一沓黄色仿纸交到我手里:“你明日早起去上学。”我拔掉竹筒笔帽儿,是一撮黑里透黄的动物毛做成的笔头。父亲又说:“你跟你哥合用一只砚台。”⑵我的三个孩子的上学日,是我们家的庆典日。在我看来,孩子走进学校的第一步,认识的第一个字,用铅笔写成的汉字第一画,才是孩子生命中光明的开启。他们从这一刻开始告别黑暗,走向智慧人类的途程。⑶我们家木楼上有一只破旧的大木箱,乱扔着一堆书。我看着那些发黄的纸和一行行栗子大的字问父亲:“是你读过的书吗?”父亲说是他读过的,随之加重语气解释说:“那是你爷爷用毛笔抄写的。”甲,原以为是石印的,毛笔字怎么会写到和我的课本上的字一样规矩呢?父亲说:“你爷爷是先生,当先生先得写好字,字是人的门脸儿。”在我出生之前已谢世的爷爷会写一手好字,乙。⑷父亲的毛笔字显然比不得爷爷,然而父亲会写字。大年三十的后晌,村人夹着一卷红纸走进院来,父亲磨墨、裁纸,为乡亲写好新春对联,摊在明厅里的地上晾干。我瞅着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村人围观父亲舞笔弄墨的情景,丙。⑸多年以后,我从城市躲回祖居的老屋,在准备和写作《白鹿原》的六年时间里,每到春节前一天后晌,为村人继续写迎春对联。每当造房上大梁或办婚丧大事,村人也来找我写对联。这当儿我就想起父亲写春联的情景,也想到爷爷手抄给父亲的那一厚册课本。⑹我的儿女都读过大学,学历比我高了,更比我的父亲和爷爷高了。然而儿女唯一不及父辈和爷辈的便是写字,他们一律提不起毛笔来。村人们再不会夹着红纸走进我家屋院了。⑺我小时候有回晚上下了一场大雪,足足有一尺厚。第二天上课心里都在发慌,怎么回家去背馍呢?50余里路程,全凭步行,我13岁。最后一节课上完,我走出教室门时就愣住了,父亲披一身一头的雪迎着我走过来,肩头扛着一口袋馍馍,笑吟吟地说:“我给你把干粮送来了,这个星期你不要回家了,你走不动,雪太厚了……”⑻二女儿因为读俄语,补习只好赶到高陵县一所开设俄语班的中学去。每到周日下午,我用自行车带着女儿走七八里土路赶到汽车站,一同乘公共汽车到西安东郊的纺织城,再换乘通高陵县的公共汽车,看着女儿坐好位子随车而去,我再原路返回蒋村的祖屋。我没有劳累的感觉,反而感觉到了时代的进步和生活的幸福,这比我父亲冒雪步行50里为我送干粮方便得多了。⑼父亲是一位地道的农民,比村子里的农民多了会写字会打算盘的本事,在下雨天不能下地劳作的空闲里,躺在祖屋的炕上读古典小说和秦腔戏本。他注重孩子念书学文化,他卖粮卖树卖柴,供给我和哥哥读中学,至今依然在家乡传为佳话。⑽我供给三个孩子上学的过程虽然颇不轻松,然而比父亲当年的艰难却相去甚远。从做私塾先生的爷爷到我的孙儿这五代人中,父亲是最艰难的。他已经没有了做私塾先生的爷爷的地位和经济,而且作为一个农民也失去了对土地和牲畜的创造权利,然而却心强气盛地要拼死供给两个儿子读书。他的耐劳、他的勤俭、他的耿直和左邻右舍的村人并无多大差别,他的文化意识才是我们家里最可称道的东西。⑾这才是我们家几代人传承不断的脉。 20.第⑼段“地道”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 21.根据文意,依次填入甲乙丙处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大为惊讶隐隐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自豪我最初的崇拜产生了 B.我最初的崇拜产生了隐隐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自豪我大为惊讶 C.隐隐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自豪我最初的崇拜产生了我大为惊讶 D.我大为惊讶我最初的崇拜产生了隐隐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自豪 22.将第⑺段画线句子改为“我小时候有回晚上下了一场雪,第二天上课心里想怎么回家去背馍呢”,好不好?为什么?(4分) 23.联系全文,作者心中文化意识的具体内容有:(6分)(1)读书是生命中光明的开启,是告别黑暗,走向智慧人类的开始。(2)(3)24.从全文的思路来看,第⑻段可否删去?为什么?(6分) 20.真正的,纯正的,标准的。(2分) 21.D(3分) 22.不好。原因有:原句具体写出了父亲为“我”送馍馍路上的困难(或写出了雪大的程度,路途的遥远,缺乏交通工具,突出父亲给“我”送馍馍的困难);写出了“我”发慌的心理,侧面烘托出父亲为“我”送馍摸的不易;父亲冒着大雪为“我”送馍

新人教版中考 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解析

新人教版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含解析 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1.记叙文阅读 家之脉 陈忠实 ①1950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晚上,在那盏祖传的清油灯下,父亲把一只毛笔和一沓黄色仿纸交到我手里:“你明日早起去上学。”我拔掉竹筒笔帽儿,看见一撮黑里透黄的动物毛做成的笔头。父亲又说:“你跟你哥合用一只砚台。” ②我的3个孩子的上学日,是我们家的庆典日。在我看来,孩子走进学校的第一步,认识的第一个字,用铅笔写成的汉字第一画,才是孩子生命中光明的开启。他们从这一刻开始告别黑暗,踏上智慧人生的征程。 ③我们家木楼上有一只破旧的大木箱,乱扔着一堆书。我看着那些发黄的纸和一行行栗子大的字问父亲:“是你读过的书吗?”父亲说是他读过的,随之加重语气解释说:“那是你爷爷用毛笔抄写的。”我大为惊讶,原以为是石印的,毛笔字怎么写到和我的课本上的字一样规矩呢?父亲说:“你爷爷是先生,当先生先得写好字,字是人的门脸。”在我出生之前已谢世的爷爷会写一手好字,我最初的崇拜产生了。 ④父亲的毛笔字显然比不得爷爷,然而父亲会写字。大年三十的后晌,村人夹着一卷红纸走进院来,父亲磨墨、裁纸,为乡亲写好新春对联,摊在明厅里的地上晾干。我瞅着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村人围观父亲舞笔弄墨的情景,隐隐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自豪。 ⑤多年以后,我从城市躲回祖居的老屋,在准备和写作《白鹿原》的6年时间里,每到春节前一天后晌,为村人继续写迎春对联。每当造房上大梁或婚丧大事时,村人就来找我写对联。这当儿我就想起父亲写春联的情景,也想到爷爷手抄给父亲的那一厚册课本。 ⑥我的儿女都读进大学,学历比我高了,更比我的父亲和爷爷高了(他们都没有任何文凭,我只是高中毕业)。然而儿女唯一不及父辈和爷辈的便是写字,他们一律提不起毛笔来。村人们再不会夹着红纸走进我家屋院了。 ⑦13岁那年,礼拜五晚上一场大雪,足足下了一尺厚。第二天上课心里都在发慌,50余里路程步行,怎么回家去背馍呢?最后一节课上完,我走出教室门时就愣住了,父亲披一身一头的雪迎着我走过来,肩头扛着一口袋馍馍,笑吟吟地说:“我给你把干粮送来了,这个星期你不要回家了,你走不动,雪太厚了……” ⑧二女儿因为读俄语,只好赶到高陵县一所开设俄语班的中学去补习。每到周日的下午,我用自行车带着女儿走七八里土路赶到汽车站,一同乘坐公共汽车到西安东郊的纺织城,再换乘通往高陵县的公共汽车,看着女儿坐好位子随车而去,我再原路返回蒋村——正在写作《白鹿原》的祖屋。我没有劳累的感觉,反而感觉到了时代的进步和生活的幸福,比我父亲冒雪步行50里为我送干粮方便多了。 ⑨父亲是一位地道的农民,比村子里的农民多了会写字打算盘的本事,在下雨天不能下地劳作的空闲里,躺在祖屋的炕上读古典小说和秦腔戏本。他注重孩子念书学文化,他卖粮卖树卖柴,供给我和哥哥读中学,至今依然在家乡传为佳话。 ⑩我供给3个孩子上学的过程虽然颇不轻松,然而比父亲当年的艰难却相去甚远。从做私塾先生的爷爷到我的孙儿这五代人中,父亲是最艰难的。他已经没有了做私塾先生的爷

新人教版中考 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

新人教版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含答案 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1.记叙文阅读 家之脉 陈忠实 ①1950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晚上,在那盏祖传的清油灯下,父亲把一只毛笔和一沓黄色仿纸交到我手里:“你明日早起去上学。”我拔掉竹筒笔帽儿,看见一撮黑里透黄的动物毛做成的笔头。父亲又说:“你跟你哥合用一只砚台。” ②我的3个孩子的上学日,是我们家的庆典日。在我看来,孩子走进学校的第一步,认识的第一个字,用铅笔写成的汉字第一画,才是孩子生命中光明的开启。他们从这一刻开始告别黑暗,踏上智慧人生的征程。 ③我们家木楼上有一只破旧的大木箱,乱扔着一堆书。我看着那些发黄的纸和一行行栗子大的字问父亲:“是你读过的书吗?”父亲说是他读过的,随之加重语气解释说:“那是你爷爷用毛笔抄写的。”我大为惊讶,原以为是石印的,毛笔字怎么写到和我的课本上的字一样规矩呢?父亲说:“你爷爷是先生,当先生先得写好字,字是人的门脸。”在我出生之前已谢世的爷爷会写一手好字,我最初的崇拜产生了。 ④父亲的毛笔字显然比不得爷爷,然而父亲会写字。大年三十的后晌,村人夹着一卷红纸走进院来,父亲磨墨、裁纸,为乡亲写好新春对联,摊在明厅里的地上晾干。我瞅着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村人围观父亲舞笔弄墨的情景,隐隐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自豪。 ⑤多年以后,我从城市躲回祖居的老屋,在准备和写作《白鹿原》的6年时间里,每到春节前一天后晌,为村人继续写迎春对联。每当造房上大梁或婚丧大事时,村人就来找我写对联。这当儿我就想起父亲写春联的情景,也想到爷爷手抄给父亲的那一厚册课本。 ⑥我的儿女都读进大学,学历比我高了,更比我的父亲和爷爷高了(他们都没有任何文凭,我只是高中毕业)。然而儿女唯一不及父辈和爷辈的便是写字,他们一律提不起毛笔来。村人们再不会夹着红纸走进我家屋院了。 ⑦13岁那年,礼拜五晚上一场大雪,足足下了一尺厚。第二天上课心里都在发慌,50余里路程步行,怎么回家去背馍呢?最后一节课上完,我走出教室门时就愣住了,父亲披一身一头的雪迎着我走过来,肩头扛着一口袋馍馍,笑吟吟地说:“我给你把干粮送来了,这个星期你不要回家了,你走不动,雪太厚了……” ⑧二女儿因为读俄语,只好赶到高陵县一所开设俄语班的中学去补习。每到周日的下午,我用自行车带着女儿走七八里土路赶到汽车站,一同乘坐公共汽车到西安东郊的纺织城,再换乘通往高陵县的公共汽车,看着女儿坐好位子随车而去,我再原路返回蒋村——正在写作《白鹿原》的祖屋。我没有劳累的感觉,反而感觉到了时代的进步和生活的幸福,比我父亲冒雪步行50里为我送干粮方便多了。 ⑨父亲是一位地道的农民,比村子里的农民多了会写字打算盘的本事,在下雨天不能下地劳作的空闲里,躺在祖屋的炕上读古典小说和秦腔戏本。他注重孩子念书学文化,他卖粮卖树卖柴,供给我和哥哥读中学,至今依然在家乡传为佳话。 ⑩我供给3个孩子上学的过程虽然颇不轻松,然而比父亲当年的艰难却相去甚远。从做私塾先生的爷爷到我的孙儿这五代人中,父亲是最艰难的。他已经没有了做私塾先生的爷

【语文】中考必刷题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及解析

【语文】中考必刷题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题及解析 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 1.记叙文阅读 家之脉 陈忠实 ①1950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晚上,在那盏祖传的清油灯下,父亲把一只毛笔和一沓黄色仿纸交到我手里:“你明日早起去上学。”我拔掉竹筒笔帽儿,看见一撮黑里透黄的动物毛做成的笔头。父亲又说:“你跟你哥合用一只砚台。” ②我的3个孩子的上学日,是我们家的庆典日。在我看来,孩子走进学校的第一步,认识的第一个字,用铅笔写成的汉字第一画,才是孩子生命中光明的开启。他们从这一刻开始告别黑暗,踏上智慧人生的征程。 ③我们家木楼上有一只破旧的大木箱,乱扔着一堆书。我看着那些发黄的纸和一行行栗子大的字问父亲:“是你读过的书吗?”父亲说是他读过的,随之加重语气解释说:“那是你爷爷用毛笔抄写的。”我大为惊讶,原以为是石印的,毛笔字怎么写到和我的课本上的字一样规矩呢?父亲说:“你爷爷是先生,当先生先得写好字,字是人的门脸。”在我出生之前已谢世的爷爷会写一手好字,我最初的崇拜产生了。 ④父亲的毛笔字显然比不得爷爷,然而父亲会写字。大年三十的后晌,村人夹着一卷红纸走进院来,父亲磨墨、裁纸,为乡亲写好新春对联,摊在明厅里的地上晾干。我瞅着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的村人围观父亲舞笔弄墨的情景,隐隐感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自豪。 ⑤多年以后,我从城市躲回祖居的老屋,在准备和写作《白鹿原》的6年时间里,每到春节前一天后晌,为村人继续写迎春对联。每当造房上大梁或婚丧大事时,村人就来找我写对联。这当儿我就想起父亲写春联的情景,也想到爷爷手抄给父亲的那一厚册课本。 ⑥我的儿女都读进大学,学历比我高了,更比我的父亲和爷爷高了(他们都没有任何文凭,我只是高中毕业)。然而儿女唯一不及父辈和爷辈的便是写字,他们一律提不起毛笔来。村人们再不会夹着红纸走进我家屋院了。 ⑦13岁那年,礼拜五晚上一场大雪,足足下了一尺厚。第二天上课心里都在发慌,50余里路程步行,怎么回家去背馍呢?最后一节课上完,我走出教室门时就愣住了,父亲披一身一头的雪迎着我走过来,肩头扛着一口袋馍馍,笑吟吟地说:“我给你把干粮送来了,这个星期你不要回家了,你走不动,雪太厚了……” ⑧二女儿因为读俄语,只好赶到高陵县一所开设俄语班的中学去补习。每到周日的下午,我用自行车带着女儿走七八里土路赶到汽车站,一同乘坐公共汽车到西安东郊的纺织城,再换乘通往高陵县的公共汽车,看着女儿坐好位子随车而去,我再原路返回蒋村——正在写作《白鹿原》的祖屋。我没有劳累的感觉,反而感觉到了时代的进步和生活的幸福,比我父亲冒雪步行50里为我送干粮方便多了。 ⑨父亲是一位地道的农民,比村子里的农民多了会写字打算盘的本事,在下雨天不能下地劳作的空闲里,躺在祖屋的炕上读古典小说和秦腔戏本。他注重孩子念书学文化,他卖粮卖树卖柴,供给我和哥哥读中学,至今依然在家乡传为佳话。 ⑩我供给3个孩子上学的过程虽然颇不轻松,然而比父亲当年的艰难却相去甚远。从做私塾先生的爷爷到我的孙儿这五代人中,父亲是最艰难的。他已经没有了做私塾先生的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