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 回忆鲁迅先生 公开课教案2

3 回忆鲁迅先生 公开课教案2

3 回忆鲁迅先生  公开课教案2
3 回忆鲁迅先生  公开课教案2

3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沉浸品读文字

读出字里行间中鲁迅平凡的一面

2、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

3、体会作者多种描写手法的艺术效果

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点:

4、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日常生活点滴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

5、感悟平凡生活中鲁迅之真实而又丰富细腻的心灵世界

四、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

把握细节

沉浸感悟

五、教学建议:

鲁迅这个名字对高一的学生来说似乎是遥远而模糊概念而零散的入学至今学过的些许篇章或许只能拼凑成"伟大"一词因而建议如下:

1、在课前可推荐阅读《〈呐喊〉自序》

鲁迅散文集《野草》以及搜集一些关于鲁迅人生历程的资料

2、力图通过文本的研读

对字词的感悟

挖掘文字背后的深刻含义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谈谈自己印象中的鲁迅(学生可能因为阅读鲁迅的文章大都比较深刻含蓄因此感到鲁迅是深邃的、沉重的、严厉的)

教师总结:的确

一旦提及鲁迅之文我们总会找到"匕首投枪"这个词而谈及鲁迅其人"我以我血荐轩辕""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诗句便会立即涌上心头然每一个人都是无法用简单的句子来概括的更何况丰富之如鲁迅伟人之成就并非一蹴而就伟人正因平凡而更显非凡一起走近萧红笔下真实的鲁迅

(二)沉浸课文:

请同学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迅速浏览课文进行圈画(若加注则更佳)

1、总结课文共写了几个有关鲁迅的片段并加以概括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完善板书)

明确:笑声步伐品评衣着真诚待友(四处)与青年们交往

2、这些片段生活场景让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鲁迅作者是通过哪些细节哪些字词来描写的?让我们从先生的笑声开始吧

(学生回答师生共同品词识人适时板书)

明确:笑声明朗

"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 豁达爽朗的形象跃然纸上

步伐轻捷

品评衣着细致随和善解人意

"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

" 真诚待友体贴而真挚

之一:夜谈:"嘱咐" "一定" "一定嘱咐"

之二:吃韭菜合子:

"笑"--冲

第43小节 "一提议" "必然" "还是" "举着筷子问:'我再吃几个吗?'以及第44小节

流露出鲁迅对对小辈的体恤还有妻子敬重与依赖

之三:两次来访

"好久不见

好久不见" 不乏幽默

"笑"--一种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之四:冯雪峰来访

与青年人交往:宽容赤子之心

"深恶痛绝" "但" "每封" "不同角落"

"眼睛不济时便戴起眼睛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三)感悟平凡鲁迅之中蕴含的不平凡:(逆流而上感悟真人鲁迅)

如果说体贴、明朗的笑、幽默现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然而在文章的最后部分似乎品出了异于常人的鲁迅有些感动我们仿佛又看到了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

请学生们再细细品读挖掘文字背后的鲁迅在那些看似平凡的言行中是否蕴含着不凡之处

(同学再次研读课文回答教师引导深入适时补充背景)

明确:"心里的欢喜" " 仿佛不顾一切" "旷代的全智者的催逼"的"眼光"

"幻想" "安顿" "沉思" "谈得热闹" "校对瞿秋白的《海上述林》"......

(要点)明朗背后的澄澈轻捷背后的坚定细致背后的宽厚体贴背后的原则以及不是流露的天真、处逆境而不弃追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鲁迅即真人鲁迅而"真"恰恰不易做到尤其在那样的年代难能可贵实可谓一字千钧凡人鲁迅因坚持真实而铸就伟大

(四)深入探讨回味悟旨

学习写法

1、深入探讨鲁迅:伟人→凡人→真人

2、同学可发表质疑

3、学习作者看似随意

但倾注满腔真挚善用细节等生活琐事勾勒出真实的人物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师总结:阅读鲁迅的著作我们可以感知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鲁迅;今天又通过萧红的回忆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让我们亲临到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他的关心、扶持青年人和热爱祖国、支持革命是寓于平凡而真实的日常生活中的或许正如人们所说伟大正是寓于这种平凡之中吧也一如他在诗歌中所说的那样: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五)作业:

阅读《回忆鲁迅先生》全文以及唐弢《锁忆》比较两者之不同(描写侧面或写作手法)

并落实成文

七、参考资料:

鲁迅自传

鲁迅

以一八八一年生于浙江之绍兴城内姓周的一个大家族里

死掉之前已经卖完了这时我大约十三四岁但还勉强读了三四年多的中国书因为没有钱就得寻不用学费的学校于是去到南京住了大半年考进了水师学堂不久分在管轮班我想那就上不了舱面了便走出另考进了矿路学堂在那里毕业被送往日本留学但我又变计改而学医学了两年又变计要弄文学了于是看些文学书一面翻译也作些论文设法在刊物上发表直到一九一○年我的母亲无法生活这才回国在杭州师范学校作助教次年在绍兴中学作监学一九一二年革命后被任为绍兴师范学校校长但绍兴革命军的首领是强盗出身我不满意他的行为他说要杀死我了我就到南京在教育部办事

由此进北京

做到社会教育司的第二科科长

一九一八年"文学革命"运动起

我始用"鲁迅"的笔名作小说

登在《新青年》上

以后就时时作些短篇小说和短评;一面也做北京大学

师范大学

女子师范大学的讲师

因为做评论

敌人就多起来

北京大学教授陈源开始发表这"鲁迅"就是我

由此弄到段祺瑞将我撤职

并且还要逮捕我

我只好离开北京

到厦门大学做教授;约有半年

和校长以及别的几个教授冲突了

便到广州

在中山大学做了教务长兼文科教授

又约半年

国民党北伐分明很顺利

厦门的有些教授就也到广州来了

不久就清党

我一生从未见过有这么杀人的

我就辞了职

回到上海

想以译作谋生

但因为加入自由大同盟

听说国民党在通缉我了

我便躲起来

此后又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

民权同盟

到今年

我的一九二六年以后出版的译作

几乎全被国民党所禁止

除翻译及编辑的不算外

创作的有短篇小说集二本

散文诗一本

回忆记一本

论文集一本

短评八本

中国小说史略一本

琐忆

唐弢

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当我还不曾和他相识的时候时常听到有人议论他:"鲁迅多疑

"有些人还绘声绘色

说他如何世故

如何脾气大

爱骂人

如何睚眦必报

总之

鲁迅是不容易接近的

还是不去和他接近好

中国有句成语

叫做"众口铄金

积毁销骨"

一次一次的造谣毁谤

也可以将真相埋没

我于是相信了

不敢去接近他

不过也曾有过一个时期

的确很想见见鲁迅先生

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之间

鲁迅先生经常在《申报》副刊《自由谈》上写稿

攻击时弊

为了避免反动派的检查

他不断更换笔名

我当时初学写作

也在这个副刊上投稿

偶而写些同类性质的文章

我的名字在文艺界是陌生的

由于产量不多

《自由谈》以外又不常见

那些看文章"专靠嗅觉"的人

妄加揣测起来

以为这又是鲁迅的化名

他们把我写的文章

全都记在鲁迅先生的名下

并且施展叭儿狗的伎俩

指桑骂槐

向鲁迅先生"呜呜不已"

自己作的事情怎么能让别人去承担责任呢?我觉得十分内疚很想当面致个歉意

但又害怕鲁迅先生会责备我

颇有点惴惴不安

正当想见而又不敢去见的时候

由于一个偶然的机缘

我却不期而遇地晤见了鲁迅先生

通姓名之后

鲁迅先生接着说:

"唐先生写文章

我替你在挨骂哩

"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一切又都出于意料之外

我立刻紧张起来

暗地里想:这回可要挨他几下了

心里一急

嘴里越是结结巴巴

鲁迅先生看出我的窘态

连忙掉转话头

亲切地问:

"你真个姓唐吗?"

"真个姓唐

"我说

"哦

"他看定我

似乎十分高兴

"我也姓过一回唐的

"

说着

就呵呵地笑了起来

接着便明白过来了:这指的是他曾经使用"唐俟"这笔名他是的确姓过一回唐的

于是

我也笑了起来

半晌疑云

很久以来在我心头积集起来的疑云

一下子

全都消尽散绝了

从那一次和以后多次的交谈中

鲁迅先生给我的印象始终是:平易近人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

目光明亮

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仿佛处处在告白他对现实社会的不调和

然而这并不妨碍他的平易近人

"能憎

才能爱

"或者倒可以说

恰恰是由于这一点

反而更加显得他的平易近人了吧

和许多伟大的人物一样

平易近人正是鲁迅先生思想成熟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对待青年

对待在思想战线上一起作战的人

鲁迅先生是亲切的

热情的

一直保持着平等待人的态度

他和青年们谈话的时候

不爱使用教训的口吻

从来不说"你应该这样"、"你不应该那样"一类的话

他以自己的行动

以有趣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

作出形象的暗示

让人体会到应该这样

不应该那样!有些青年不懂得当时政治的腐败

光在文章里夸耀中国地大物博;看得多了

鲁迅先生叹息说:"倘是狮子

夸说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

如果是一口猪或一匹羊

"有些青年一遇上夸夸其谈的学者

立刻便被吓倒

自惭浅薄;这种时候

鲁迅先生便又鼓励他们说:"一条小溪

明澈见底

即使浅吧

但是却浅得澄清

倘是烂泥塘

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记得在闲谈中

鲁迅先生还讲起一些他和青年交往的故事至于自己怎样尽心竭力

克己为人

却绝口不提

他经常为青年们改稿

作序

介绍出书

资助金钱

甚至一些生活上琐碎的事情

也乐于代劳

有一次

我从别处听来一点掌故

据说在北京的时候

有个并不太熟的青年

靴子破了

跑到鲁迅先生住着的绍兴县馆

光着脚往床上一躺

却让鲁迅先生提着靴子上街

给他去找人修补

他睡了一觉醒来

还埋怨补得太慢

劳他久等呢

"有这回事吗?"我见面时问他

"呃

有这回事

"鲁迅先生说

"这是为的什么呢?"

"进化论嘛!"鲁迅先生微笑着说

"我懂得你的意思

"

我笑了笑

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

"进化论牵制过我

"鲁迅先生接下去说

"但也有过帮助

那个时候

它使我相信进步

相信未来

要求变革和战斗

这一点终归是好的

人的思想很复杂

要不然......你看

现在不是还有猴子吗?嗯

还有虫豸

我懂得青年也会变猴子

变虫豸

这是后来的事情

现在不再给人去补靴子了

不过我还是要多做些事情

只要我努力

他们变猴子和虫豸的机会总可以少一些

而且是应该少一些

"

鲁迅先生沉默了

眼睛望着远处

如果把这段话看作是他对"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解释那么

"横眉冷对千夫指"呢?鲁迅先生对待敌人

对待变坏了的青年

是决不宽恕

也决不妥协的

也许这就是有些人觉得他不易接近的缘故吧

据我看来

"横眉冷对"是鲁迅先生一生不懈地斗争的精神实质

是他的思想立场的概括

就战斗风格而言

又自有其作为一个成熟了的思想战士的特点

他的气度

他的精神力量

仿佛都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势:从容不迫

游刃有余

讽刺显示他进攻的威力

而幽默又闪烁着反击的智慧

对社会观察的深刻

往往使他的批判独抒新见

入木三分

鲁迅先生的后期杂文

几乎都是讽刺文学的典范

他的谈话

也往往表现了同样的风格

日本占领东北以后

国民党政权依赖美国

宣传美国将出面主持"公道"

结果还是被人家扔弃了

当宣传正在大吹大擂地进行的时候

鲁迅先生为我们讲了个故事

他说:"我们乡下有个阔佬

许多人都想攀附他

甚至以和他谈过话为荣

一天

一个要饭的奔走告人

说是阔佬和他讲了话了

许多人围住他

追问究竟

他说:'我站在门口

阔佬出来啦

他对我说:滚出去!'"听讲故事的人莫不大笑起来还有一次

国民党的一个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学

男女同泳

闹得满城风雨

鲁迅先生幽默地说:"同学同泳

皮肉偶而相碰

有碍男女大防

不过禁止以后

男女还是一同生活在天地中间

一同呼吸着天地中间的空气

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呼出来

被那个女人的鼻孔吸进去

又从那个女人的鼻孔呼出来

被另一个男人的鼻孔吸进去

实在比皮肉相碰还要坏

要彻底划清界限

不如再下一道命令

规定男女老幼

诸色人等

一律戴上防毒面具

既禁空气流通

又防抛头露面

这样

每个人都是......喏!喏!"我们已经笑不可抑了鲁迅先生却又站起身来

模拟戴着防毒面具走路的样子

这些谈话常常引起我好几天沉思

好几次会心的微笑

我想

这固然是由于他采取了讽刺和幽默的形式

更重要的

还因为他揭开了矛盾

把我们的思想引导到事物内蕴的深度

暗示了他的非凡的观察力

我又想起一件事情

我的第一本书

最初也是经鲁迅先生介绍给一家书店

而后又由另一家拿去出版了的

当时因为杂志上一篇《闲话皇帝》的文章

触犯了日本天皇

引出日本政府的抗议

国民党政权请罪道歉

慌做一团

检查官更是手忙脚乱

正在捧着饭碗发抖

书店把我的原稿送去审查

凡是涉及皇帝的地方

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从秦始皇到溥仪

从凯撒大帝到路易十六

统统都给打上红杠子

删掉了

好几处还写着莫名其妙的批语

我一时气极

带着发还的原稿去见鲁迅先生

把这些地方指给他看

"哦

皇帝免冠啦!"鲁迅先生说

"您看

还给我加批呢

强不知以为知

见骆驼就说马肿背

我真不懂得他们为什么要讲这些昏话!"

"骗子的行当

"鲁迅先生说

"总要干得像个骗子呀

其实他们何尝不知道是骆驼

不过自己吃了《神异经》里说的'讹兽'的肉

从此非说谎不可

这回又加上神经衰弱

自然就满嘴昏话了

"

鲁迅先生站起身

在屋子里踱了几步

转身扶住椅背

立定了

"要是书店愿意的话

"他说

"我看倒可以连同批语一起印出去

过去有钦定书

现在来它一个官批集

也给后一代看看

我们曾经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

"

"还要让它'流芳'百世吗?"

"这是官批本

"鲁迅先生认真地说

"你就另外去印你自己的别集

快了!一个政权到了对外屈服

对内束手

只知道杀人、放火、禁书、掳钱的时候

离末日也就不远了

他们分明的感到:天下已经没有自己的份

现在是在毁别人的、烧别人的、杀别人的、抢别人的越是凶

听着鲁迅先生的谈话

昏沉沉的头脑清醒过来

我又觉得精神百倍了

在苦难的梦魇一样的日子里

鲁迅先生不止一次地给我以勇气和力量

他的深刻的思想时时散发出犀利的光彩

说话时态度镇静

亲切而又从容

使听的人心情舒畅

真个有"如坐春风"的感觉

"如坐春风"

让人开怀令人奋发的春风呵!每当这种时候

我总是一面仔细地吟味着每句话的含义

一面默默地抑制着自己的感情

不然的话

我大概会呼喊起来

真的

站在鲁迅先生面前

我有好几次都想呼喊

我想大声呼喊:我爱生活!我爱一切正义和真理!

一面

阿累

一九三二年

就是一·二八那年的秋天我在上海英商汽车公司当卖票

一天中午

我赶到虹口公园去接班

天空正飞着牛毛细雨

六路车早班的最后一趟还没回来--还要等半个钟头的样子心里想:到内山书店去吧

在那里躲一会儿雨

顺便歇歇也好

因为接连一个礼拜的夜班

每天都要在车上摇晃十一个钟头

已经使我困软得象一团棉花了

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

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

他们说得很快

听不清说些什么

象孩子一样的天真

那笑声里

仿佛带着一点"非日本"的什么东西;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

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

五十上下的中国人

穿一件牙黄的长衫

嘴里咬着一枝烟嘴

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

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我把帆布袋

夹剪

票板放在一个角落的地板上

开始翻南面一排社会科学杂书

翻了一会

觉得没有什么适意的

就踱到北面

门外

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

不分方向地乱飞

店里冷得象地窖一样

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

忽然

我看见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

《毁灭》?我记得一本什么杂志上介绍过

说是一本好书

看一下那书脊

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我便象得到了保证似地

立刻从书架上抽下一本

我先看那后记(我读鲁迅先生的书一向是这么古怪地读法)但是看完第一面就翻不开了:书没有切边

一个结实而矮的日本中年人--内山老板定了过来 "Sensei

这本书多少钱?"对于同情中国的内山老板

我总是带着敬爱和感激

叫Sensei(老师)的

虽然并没有什么根据

他殷勤地点头

嘴里"Ha

ha

"着

" 一杯冒着热气的茶放在我左手的桌角上了

象我

穿着一身黄卡叽布的工人制服

嵌着" Conductor!X X"蓝磁牌的制帽歪戴在后脑勺上

平素看惯了西装同胞的嘴脸

现在忽然受着这样的优遇

简直有点窘了起来

我不好意思地笑一下

鞠了一个"半躬"

摸摸里衫上的袋袋--里只剩一块多钱

那是我和一个同住的失业工友那几天的饭费

我有些懊悔自己的莽撞了

我红了脸说: "贵了

" 他没有注意到我的窘相

扬着眉毛

一半正经一半好象故意逗人笑似地用他那肥厚的手掌在书上拍一拍

又用粗短的手指"嗤啦嗤啦"捻那张灰绿色厚布纹纸的封面: "哪里贵?你看这纸......" 很厚的洋纸

印得很清楚

相当厚的一大本书

摸在手里

有一种怪舒服的感觉

"你买一本吧

这书是很好的

" 我真踌躇起来了;饭是不能不吃的

然而书也太好了

买一本放在床头

交班回来

带着那种软绵绵的疲倦躺着看这么几十页

该多好!我摩挲着那本书

舍不得丢开

也不说买

不买

内山老板大概这时看出点什么苗头

就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本话

原先和内山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

他的面孔是黄里带白

瘦得教人担心

好象大病新愈的人

但是精神很好

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头发约莫一寸长

显然好久没剪了

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

胡须很打眼

好象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你要买这本书?"他看了我一眼

那种正直而好心肠的眼光

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

严肃和慈爱交综着的抚摩似的

"是的

"我低低地说

他从架上扳下一本书来

版式纸张和《毁灭》一模一样

只是厚一点点

封面上印着两个八分体的字:《铁流》

他用竹枝似的手指递给我

小袖管紧包在腕子上: "你买这本书吧--这本比那一本好

" 他是谁?对这样一个流岷样的工人(我知道我那时的那副样子很象流氓)下那样诚恳的劝告?我一进门的时候原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

虽然猜不出是谁

但自己断定:一定是一个不平常的人

我一翻那定价:一元八角!

"先生

我买不起

我的钱不够......"我的话低得自己都听不见了

我不知道怎样才好

我低了头--头脑里轰隆轰隆的

我不敢看他的脸

我只听见一个声音在问我:

"一块钱你有没有?一块钱!"

"有!"我抬起头

顿时恢复了勇气

"我卖给你

两本

一块钱

"

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

瘦得教人担心

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

牙黄羽纱的长衫

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

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

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哦!您

您就是?......"

我结结巴巴的

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

一定是他!不会错

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

我向四周望了一望

可没有把它蹦出来

他微笑

默认地点了点头

好象我心里想就要说的

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

这一来不会错了

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

朋友

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魔鬼

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

越老越顽强的战士!我又仔细地看他的脸--瘦!我们这位宝贵的战士的健康差不多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坏了

他带着奖励似的微笑

对我说明: "这书(指着《铁流》)本来可以不要钱的

但是是曹先生的书

现在只收你一块钱本钱;我那一本

是送你的

" 我费力地从里衫的袋里(公司为防止我们"揩油"

衣衫上一只袋都没有缝)掏出那块带着体温的银元

放到他的手里--他的手多瘦啊!我鼻子里陡然一阵酸

象要哭出来

我恭敬地鞠了一躬

把书塞进帆布袋

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这到现在

已经隔了四年;在这四年里

我历尽了艰苦

受尽了非人的虐待

我咬紧了牙

哼都不哼一声

我总是昂着头

我对自己说: "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 这样我就更加坚强起来

现在

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放肆地悲痛

这还不是我们放肆悲痛的时候;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

也是难于计算的;前面是一条路

先生没有走完就倒下了

我们只有踏着他的血的足印

继续前进

在前进中

我不能自已

写下了上面的话

一九三六年十月鲁迅名言

1、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

2、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自题小像)

3、心事浩茫连广宇

于无声处听惊雷

(鲁迅·无题)

4、忍看朋辈成新鬼

怒向刀丛觅小诗

(鲁迅)

5、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

只要愿挤

总还是有的

6、倘只看书

便变成书橱

7、我好像是一只牛

吃的是草

挤出的是牛奶

8、其实地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9、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

唯有它发扬起来

中国才有真进步

10、沉着、勇猛

有辨别

不自私

11、愈艰难

就愈要做

改革

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12、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

二要温饱

三要发展

13、必须敢于正视

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14、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

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15、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

16、不在沉默中爆发

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遗书

鲁迅没有留下正式的遗书

只在《死》中写下了死后的嘱托:"一、不能因为丧事受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

二、赶快收殓、埋掉、拉倒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四、忘掉我

管自己的生活---倘不

那就真是糊涂虫

五、孩子长大

倘无才能

可寻点小事情过活

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

不可当真

七、损着别人的牙眼

却反对报复

主张宽容的人

万勿和他接近

"

评论·纪念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

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

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

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

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98页

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

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

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

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摘自《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43页

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萧红散文》前言

萧红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半个世纪了

1942年1月23日

其时

年仅31岁

她的英年早厄

是文坛的重大损失

是黑暗的社会

把这位毕生追求理想、才华过人的女作家吞噬了

萧红的命运是不幸的:孤寂痛苦的童年

漂泊无定的流浪生涯

一再受挫的感情生活

贫困和疾患造成的身心折磨

都使她备受煎熬;萧红又是有幸的:她在文学道路上起步不久便有了知音者在她奋力攀登之时就得到了新文学旗手鲁迅的亲自提携与栽培

其后左翼文坛对她一直关怀有加

使她的创作在短短的几年间获得了长足的进展

萧红的文学之旅即使从1932年起步时算起

总共也不过短短的9年

但她的成就和影响却使许多在这块园地上辛勤劳作数十年的耕耘者自愧不如萧红作品的艺术光彩至今熠熠生辉

从这一点来说

她甚至是值得自豪的

萧红在散文创作方面是特别有才能的

据作家聂绀弩回忆

曾给她的小说《生死场》以高度评价的鲁迅

就是格外看重她的散文的

曾说她在散文创作方面"比谁都更有前途(《回忆我和萧红的一次谈话》

见《高山仰止》102页

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这无疑是从她的创作实际出发而发表的见解

有位研究者说:"萧红的小说写得有散文的韵味

散文就更有散文的风格

"(林非《中国现代散文的借鉴与研究》

见《写作论》第139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鲁迅立论的依据或许也如此

萧红有三本将短篇小说与散文合编在一起的集子

这三本集子是《跋涉》(哈尔滨五日画报社

1933年10月出版)、《桥》(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1936年11月出版)和《牛车上》(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1937年5月出版)

其中

七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 阅读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质课教学设计_555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知识与技能 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学习本文善于撷取生活琐事体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重点 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难点 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写作风格。 朗读法、导读法、合作交流法。 课文朗读文件、多媒体课件。 1课时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很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我们就来透过萧红的视角,了解一个不一样的鲁迅先生。 萧红(1911—1942),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迺莹,另有笔名悄吟,黑龙江呼兰人。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在鲁迅的协助和支持下,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蜚声文坛。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在东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不久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重病的萧红陷落在九龙,在一所临时医院里去世。 这位自传型的、抒情型的女作家,一直沿着反封建的思想道路前进,她用自己那些具有独特风格的优美散文及散文化的小说,丰富了我国现代文坛的花苑。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有风格的杰出的女作家。 创作背景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鲁迅和萧红之间的动人情谊已经成为文坛佳话,被千千万万的读者传

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23三顾茅庐》公开课获奖教案_0

《三顾茅庐》 ——写出人物的精神 教学目标: 1、掌握侧面描写的方法,学习合理运用侧面描写。 2、用好教材,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结合。 3、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使学生在写作中能有意识地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多角度写出人物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侧面描写的基本方法,学习合理运用侧面描写。 难点:灵活、合理运用侧面描写来写出人物的精神。 教学方法: 串讲三顾茅庐的故事,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结合课文中的侧面描写分析、讨论总结方法,并通过练习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进一步巩固、掌握。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三国演义》知识竞赛: 1、《三国演义》中的三国是哪三国? 2、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兄是哪三个? 3、谁进曹营一言不发?

4、谁三顾茅庐? 5、请说出两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 (学生竞答后让学生说说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技法指导: 一、读描写诸葛亮的文字。多媒体展示: ⑴、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 然有神仙之概。 ⑵、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战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思考: 1、这两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交流点拨:外貌、语言、动作三种描写方法。 2、这三种描写方法从描写的角度上来说属于什么描写? 交流点拨: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通过正面描写固然能体现人物的个性特点,但我们今天不讲正面描写,重点要讲的是如何进行侧面描写。 二、听徐庶推荐诸葛亮。多媒体展示: 妙计一:他人介绍 庶勒马谓玄德曰:……此间有一奇士……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精品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迨”“拜谒”“疏懒”等字词的音形义,了解作者及《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体味精练畅达的语言。教学难点 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作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正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要一起学习的课文,就是发生在那个时代的一个故事,节选自《三国演义》,它就是《三顾茅庐》。 二、自主预习 1.背景资料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汉族,山西并州太原府人。罗贯中早年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传》《三遂平妖传》等。其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罗贯中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相见。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 2.知识链接 《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鸟》公开课优秀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鸟》公开课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2、品读文章的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探究文章主旨并体会作者对自由与美好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品读文章的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探究文章主旨并体会作者对自由与美好的向往之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大家知道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在诗经第一篇中有这样一句话“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说的是雎鸠鸟在河滩上关关地鸣叫。这说明中国人在很早之前就将鸟写进了诗歌当中。大家还能不能背诵一些其他关于鸟的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确,古人笔下关于鸟的诗句数不胜数,那么今人笔下的鸟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鸟》(板书课题) 2、作者介绍:梁实秋(1903—1987),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代表作有《雅舍小品》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被誉为“知性散文”的代表作家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是别具一格而脍炙人口的散文经典。今天我们所学的《鸟》则是这类散文的典范。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在文中表现“知性”的。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课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划出写鸟的特点的文字,用波浪线标出作者爱鸟体现在哪些方面,用着重号标出作者悲鸟的内容,批注自己阅读的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2、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抟(tuán)羽翮(hé)蜷伏(quán)栅栏(zhà)饮啄(zhuó)呱呱(g ū)曳着(yè)长喙(huì)丰腴(yú)迷惘(wàng)鸢鹰(yuān)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平时阅读中,有谁读到过这样的句子吗?知道是谁写的吗? 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关于鲁迅的文章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你印象中的鲁迅是怎样的? 鲁迅先生憎恶旧社会、同情和关怀劳动人民……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看看你对鲁迅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二、检测预习,夯实基础 1.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2. 鲁迅名片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3.写作背景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11月,萧红、萧军与作家张梅林离开青岛抵达上海。在上海,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关雎》公开课教案

24.《诗经》两首 关雎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教材分析 这是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最后一课。《关雎》是《诗经》全书的第一篇,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篇,是一首怀念恋人的诗歌。 3.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背诵默写诗歌容易做到,要感受诗歌的画面美、体味诗歌的情感美有一定的难度,对诗歌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不易掌握,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感悟和运用。 二、学习目标 1、轻松诵读,能够说出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2、品读诗歌,能够说出诗歌中比兴的表现手法。 三、评价任务 1.针对目标1,设计两个活动:学生能够说出诗歌大意,会轻松诵读诗歌。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说出诗歌表达的情感。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学生能有感情的品读诗歌,能够说出诗歌中比兴的表现手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这里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今天,我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去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明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板书课题、作者) (二)预习检测 1、《诗经》知识: (1)《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2)、《诗经》的“六义” 三大基本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最后一课》公开课教学设计一等奖

最后一课 【教学设想及依据】 1、文献法:指导学生根据预习提示搜集作品写作时代背景,了解作家,完成材料积累。 2、诵读法:要求学生听读、默读,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思路,并用简要的语言表述出来。 3、探究法:在边读边议的过程中,分析人物的思想感情发展与变化,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而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质,个性特征以及社会意义。 4、创新法: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写作迁移。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1、通过听读、默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情感目标:通过对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激发学生高度的爱国热情,并激励学生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的建设作 贡献。 发展目标: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引导学生创新写作,激发想象力和发展思维的能力。 【教学方略】 教学内容: 1、了解小说的背景 2、领会本文运用语言、心理、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领会本文所表达出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 4、联系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教育,并进行创新写作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 2、通过听读,加深对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用具:录音机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完成积累 (1)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的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反映爱国主义题材的作品《最后一课》。题目为什么叫最后一课呢?请同学们跳读,用课文原句回答。 原句在第11段中。(板书:《最后一课》) (2)请学生介绍本文的作者、写作背景 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是作者于1873年写下的。(板书作者:都德)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听读——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放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本人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文章思路为何? 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 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 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板书:课前、上课、下课)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默读——感悟思想,体验情感 指导学生集中注意力默读全文,不动唇、不指读,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并结合课后练习一,边读边思考,念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最后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讨论结果。 小弗郎士的思想情感变化: a、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语法 b、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c、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回忆鲁迅先生》最新优秀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教案(下册) 课题3《回忆鲁迅先生》课时一课时主备副备 教学目标 1、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了解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2、学习作者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素材,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能力。 重点:理解体会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难点: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二次备课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为 了疗救愚弱的国民,他弃医从文;为了揭露“吃人”的社 会,他上下求索。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他一生致力于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是当之无愧的伟人。这就是鲁迅先生。对于鲁迅先生,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让我们一起随着萧红女士的文字回忆这位伟大的文战士吧。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明确目标 1、借助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和鲁迅。 2、写作背景。 在作者萧红的眼中,鲁迅先生胜过恩师慈父。现代女作家萧红,原名张廼莹,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当年为了逃避封建包办婚姻离家出走,后来结识了作家萧军,辗转来到上海,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度过难关,并在鲁迅先生的指导和鼓励下奠定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她的代表作品《生死场》就是鲁迅先生作序,并称她为“最有前途的年轻作家”。 明确目标,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了解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题:从文题可以看出,本文是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回忆、怀念,文中回忆了鲁迅先生的一些生活琐事。 2、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把握层次,理清结构,培养学生中获取信息并

初中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教案.doc

初中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公开 课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刻画了菲利普夫妇在发现富于勒变成穷于勒的时候的不同表现和心理,揭示并讽刺了在阶级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情形。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初中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中九年级语文《我的叔叔于勒》公开课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煅炼学生口述能力,培养学生语感 过程与方法:小组学习、自主阅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分析人物描写,揣摩人物性格。 把握文章的主题,启发与鼓励学生发现独特的见解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人物描写,揣摩人物性格。 把握金钱与亲情的关系,启发与鼓励学生自我表达。 教学设计: 一、导入:首先谈话导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整体感知 1、了解预习情况,理清人物关系(课件出示) 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各自口述撰写的于勒这个人物的小传。 于勒身世浮沉,际遇坎坷,少年浪荡,中年得意,老年沦落,

你能给这个人物写一个名片吗? 于勒的名片 姓名: ( ) 国别: ( 法国) 生活年代:( 19世纪后期 ) 主要事迹:少年浪荡,中年得意,老年沦落 获得荣誉:正直的人、有良心的,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这个家伙 这个小子,这个贼,这个流氓 2、学生自由结合文本,了解于勒的际遇。 3、围绕于勒的个人际遇,对他个人的称呼,或者评价是怎样的,你能从文章中找出来吗? 4、结合对于勒这个人物的平价,让学生围绕于勒地评价展开对课文人物形象地分析,勾画圈点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设问:人们对待于勒的态度有什么样的不同? 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从文章中找出向对应的语句,加强师生的对话。 三,赏析人物的描写 分组讨论揣摩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人物的性格。紧紧结合语言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抓住神态描写,分组讨论,具体分析。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公开课教案:7、短文两篇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公开课教案:7、短文两 篇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①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②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③揣摩形象化的语言。④了解以小见大和夹叙夹议的写法。二、教学重点①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三、课前准备①布置学生预习,就课文的主要内容和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②列举自己最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③教师设置精当的思考题备案,以供学生参考。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教学《行道树》:①理解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二、教学设计1、导入同学们,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它最丰富、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在汉语的宝典里,有许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词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你们知道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吗?你们知道它的深刻含义吗?今天,我们来学习张晓风的短文《行道树》,看看马路两旁的行道树有什么象征意义。2、朗读课

文教师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3、识记字词(包括《第一次真好》)4、整体感知①自读,发现问题让同学们独立阅读,调动自己的学习经验,归纳学习本课应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提出疑难问题,做好记录。 ②讨论,筛选、整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发现的问题。比较浅显的,组内讨论解决;集中疑难问题,准备课堂发言。③课堂讨论,确定思考题小组代表发言,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组织、引导和调控,将思考题逐渐集中到以下几个方面:a.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b.找出本文最富哲理性的句子,并理解: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有关提示]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c.怎样理解“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5、研讨与赏析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疑难问题和值得深究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的问题尽量深刻一些。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者的写作目的,体会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进行人文教育。①作者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 象?[提示]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②怎样理解“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③“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④为突出行道树

七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 阅读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质课教学设计_0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生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结构特点。 2.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3.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体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通过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难点: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回忆文章,节选自萧红长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回忆鲁迅先生》。作者将自己与鲁迅交往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剪裁提炼,组织成文。节选部分由十四个生活片段叠加而成,隔行分段。全文布局自由随意,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包括日常起居、会见朋友、与家人相处等,以质朴浅白、清新隽永的语言,于细微之处烘托出一个真实的、充满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鲁迅形象,彰显了一代伟人鲁迅的思想和人格。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补充) 3.教学方法 自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情景导入 提起鲁迅,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很多文学青年愿

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萧红眼中的鲁迅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学习《回忆鲁迅先生(节选)》。 [设计意图]由大众化的鲁迅形象导入本课,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二)知识预览 1.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现代女作家,黑龙江呼兰(今属哈尔滨)人,原名张迺()莹,笔 名悄吟、田娣等。她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萧红一生坎坷,幼年丧母,父亲和继母对她很冷淡,但在祖父的庇护下受到了良好的文学启蒙。祖父去世后,她反抗包办婚姻逃离家庭。此后她的生活一直处在动荡之中,感情上也迭遭不幸,但她仍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1934 年,她和萧军来到上海,见到了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给予这对年轻人生活上的扶助,时常在家中接待他们,又指导他们的创作,热情推荐他们的作品。1935 年12 月《生死场》以“奴隶丛书”的名义在上海出版,引起轰动,萧红所以成为三十年代中国文坛的知名女作家,从而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1942年1月,年仅31岁的萧红在香港病逝。 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鲁迅为《生死场》所作序言中说:“这自然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不过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很多明丽和新鲜。” 事实上,这句话也能用来概括萧红的创作特色,她有着一般女作家少有的冷峻与力度,但又有着女性特有的细腻与敏锐,文字极具个性化色彩。 2.鲁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5月,他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被誉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第一声春雷”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二、课文学习 (一)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2.读准字音,掌握下列词语。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课《我爱这土地》公开课教案及反思 (新版)新人教版

《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的: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使学生了解新诗的特点。 3、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 4、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 ⒈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使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⒉象征的表现手法。 ⒊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 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了解艾青新诗创作的特点及本诗的写作背景,为学生准确理解这首诗奠定基础。 2、注重朗读。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意。 3、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写作手法,品味重点诗句,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 4、课堂上给学生更多自我表现的空间,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以朗读为主,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诗歌深层含义。故此,学习方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布置: A、搜集诗人的有关材料; B、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 C、选阅一些爱国诗歌,准备朗读比赛; 第一课时 一、检查学生课前作业的完成情况。 二、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随着诗中所迸发的爱国情感的火花而燃烧。(板书:我爱这土地)运用多媒体播放有关抗日战争的镜头和图片,学生谈自己的感想。 三、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

最新七年级语文公开课秋天的教案

最新七年级语文公开课秋天的教案 《秋天》是一篇写景散文。课文抓住天气、树叶、天空、大雁等事物的特点,描写了秋高气爽、黄叶飘落、北雁南飞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七年级语文公开课秋天的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语文公开课秋天的教案1 教学目标: 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把握全诗韵律。 2、听读课文,感受诗歌图画美。 3、细读课文,品味诗歌词句,体会诗人情感。 总结: 农家丰收图——绚丽多彩 渔夫晨归图——淡雅朦胧 牧女思恋图——寥阔空远 4、再读课文,总结鉴赏现代诗歌方法。 1.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视觉再现,欣赏诗歌的绘画美。 3.身临其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美。 5、迁移训练。 一、导入 播放动画,同学们,你们刚刚看到的动画让你们想到了什么季节?我们看到的动画只是表现了秋天一小部分魅力,而何其芳先生却通过他生动形象的诗句展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秋天,让我们一起走他带来我们的秋天的世界。(学生自由回答) 二、初读课文,掌握朗读节奏与重音 这首诗写得很美,需要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我先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小声的读一下全诗。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全诗。这位同学音读得很准,但一首好的诗

歌就像一首优美的乐曲,而乐曲有了快慢相间的节奏,才会富有情感,而刚才这位同学并没有读出节奏感来,我把这首诗的节奏划了出来,再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 一首优美的乐曲往往通过高低起伏的音调来表现它的内容,同样诗歌要读得好,也需要突出一些重音,你们认为这首诗中哪些词语需要重读?(不说理由)老师也找到了一些需要重读的词语,我已经把它们标出来了。现在大家看着投影再齐读一遍。 现在大家的朗读已经大有进步了,但似乎还不能表现出诗人的感情。可能有些同学觉得重读只是单纯地加强语调,但事实上重读只是在朗读中把相关的词突出出来,既可以加强语调,也可以使语调变轻,关键是要和其它的读音有对比。如何判断读法呢?关键是在读的时候投入你们的情感。这就需要大家在朗读时把把诗人带给我们的画面展现在你的头脑中。下面我来给大家读一读,请大家闭上眼睛,就好像你已经走进了一个美丽的秋天的世界,正在用眼睛观察、用耳朵聆听、用心灵感受每一个美好的事物。 七年级语文公开课秋天的教案2 教学目标 一、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能用一些优美词语来描绘自己观察到的秋天。 二、养成教育训练点:抓住文中抒情这条线索,让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去感知语言之美,感悟秋意之美。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优美的语言。 教(学)具准备1.制作课件、生字词语卡片。(教师) 3、秋天树叶的实物。(教师) 4、大雁图片。(教师) 课时目标

七年级语文下《第一单元 阅读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优质课教学设计_552

《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品读文字,读出字里行间中鲁迅平凡的一面。 2.感悟鲁迅在平易温和的性格中蕴含的深厚的爱国情感、“孺子牛”般奉献精神。 3.学习本文善于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体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难点 重点: 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难点: 体会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体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知识链接: 萧红(1911—1942),原名张遒莹,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流浪各地。1932年理解左翼作家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协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萧红的主要成就在小说方面。但她在散文的创作上也有十分突出的成就。她的散文“凭着个人的天才和感觉在创作”(胡风语),以细腻的笔触,把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深切感受清新、明朗、自然、直率、坦白地吐露出来,有着浓厚的抒情色彩。例如,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她的《回忆鲁迅先生》就是一枝独秀。它不但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也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在本文中,因为作者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崇敬缅怀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所以作品显得真实感人。 自主预习案 (一)给加点字注音: 咳嗽( ) 筵( )会窘( ) 抽屉( ) 阖( ) 踌躇( ) 虔( )诚抹( )杀肋( )膜紊( )乱唠叨( ) 隔三差( )五 (二) 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读完本文,鲁迅先生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三)本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的哪些小事?请给每一部分加上一个小标题,看看谁的小标题更恰当。 合作探究案 (一)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十八件小事,这十八件小事,你认为分别表现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品质或特性?

九年级上册语文《三顾茅庐》公开课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三顾茅庐》公开课教案 九年级上册语文《三顾茅庐》公开课教案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三顾茅庐》教案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朗读体会比喻的作用。 学习课文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难点: 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具准备: 主要板书: 7、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雄才大略 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引导学生接答:《三顾茅庐》,已板书好课题) 师:三顾茅庐这则故事讲了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 师:第三次去隆中,刘备是凭什么打动诸葛亮. (引导学生说出刘备是凭他的诚心诚意来打动诸葛亮的)

(板书:诚心诚意) 教学板块之一 师: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 附:引导要点: 生一:上路之前:当张飞嚷着要用一根麻绳把诸葛亮捆来时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通过比较朗读突出了他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 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旨在让学生通过刘备的语言,理解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和对贤才的渴求。 生:学生练读 指名读,其他学生评读 角色读,评读 生二:见面之前,刘备的所作所为。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引导学生读读,找出关键词语,反复诵读。从而领悟刘备对诸葛亮态度认真,恭恭敬敬,体会他尊重人才、呵护人才,求贤若渴的品质。) 你能找出一些关键词吗?(生找,师划) 这些词反映了刘备什么样的心情? 师:你们能读好这些话吗?请练几遍

七年级语文真正的英雄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真正的英雄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语文真正的英雄公开课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真正的英雄公开课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味文章的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内容。 3.培养学生探索科学未知领域的精神。教学重点让学生加强朗读,主动探究,把握演讲词的思想感情,感悟主题。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加强朗读。教师:请物理老师或对航空航天感兴趣的同学介绍有关航天飞机和载人宇宙飞船的概况;查阅有关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网络信息,补充资料。教学内容《真正的英雄》是一篇演讲词。演讲者是美国总统里根,他就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事件发表了声情并茂的演讲,对罹难的英雄表示哀悼,并决心继续对宇宙进行探索。这篇演讲词以真切的感情打动人,鼓舞人,教师要引导学生悉心感受。教学设计导入同学们查阅了有关航天飞机和载人宇宙飞船的资料,请你给大家介绍一下查阅的资料。(学生交流,相互补充,教师参与引出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明确学习目标。(投影显示)检查预习字词情况。教师范读课文。(配录音)学生听读,仿读,思考下列问题。(投影显示)演讲词的主题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小结里根的这篇演讲哀悼罹难的英雄,颂扬人类的探索精神,号召人们化悲痛为力量,踏着先烈开辟的道路,继续进行太空探索。演讲词的内容虽然写的是美国人和美国的事,其意义却超越了民族、国家和不同的科学领域,上升到全人类的高度,体现了人类最闪光的品质──百折不挠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精神。研读与赏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思考。(投影显示)从文中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为什么感动了你。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理解几个精彩的句子,师生共同交流,让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学生再次朗读让自己感动的句子或段落。体验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里根总统宣扬的美国精神的内涵是什

初三语文公开课教案新部编本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初三语文公开课教案 ——谷铮 课题:作文讲评课《正误集中辨审题举一反三巧展开》 教学目标:掌握议论文的一般写作步骤 学会分析材料,从材料中列出论点 练习如何充分展开论证及段落间的衔接过渡 教学重难点:精确审题与充分论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训练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猫妈妈对正在偷鱼的小猫说:“以后不要再偷鱼吃了,那样不好。”小猫回答说:“你以前不是也偷过鱼吗?怎么就不让我吃鱼呢?” 二、情况分析 在批改过程中,发现同学们的作文大致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审题欠准确,二是论证不够展开三是语言表达不够准确严密,四是文中观点与材料不够统一等。本节课打算就前两个问题作些分析指导。 三、正误集中辨审题 (一)列举习作中的观点 对一则材料往往有几个角度可写,但无论有多少角度都必须把准材料的关键,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佳角度。这次作文同学们的命意角度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板

书): 1.身教重于言教 2.律人应先律己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环境与成才5 不会偷鱼的猫不是还猫 6.鱼要吃,但不能偷 上述这些观点应该说都是源于材料的,但并非都是切题的。 (二)误区辨析 (让学生先讨论上述题意,哪些切合材料,哪些不合,要求能分析原因,说明理由,之后教师进行要点点拔。) 这是一则寓言材料,一般说来,寓言材料总是蕴含着一定的哲理,能给人以某方面的启示。因此,在审题时首先要将寓言中的主人公与社会生活中的人对接起来。其实材料中的一切生物都可看作是人,这里猫的行为就是人的行为。其次,看材料中写的是什么人,他们做了什么事,从这些事中可得出什么样的观点。本题可作如下示例(板书): 由此可见,这则材料的关键在于批评对方的态度及效果。猫妈妈认识了自身的缺点要求小猫改正,而小猫却抓住妈妈以前的把柄不接受批评。抓住这个关键去立论,作文就不会走题了。写作时可根据侧重点的不同从不同角度切入:从猫妈妈的角度看,虽然她曾犯过错误(偷鱼),但并不因此而放松对小猫的要求,对其错误进行了批评,这需要相当的勇气,应该予以肯定。由此得出结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公开课月亮上的足迹优秀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公开课月亮上的足迹优秀教 案设计优秀教案 月亮上的足迹青岛吴乐琴○教学目标①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②理清文章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③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学重点速读课文,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从中了解有关人类登月的知识。○课前准备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天文馆,了解有关宇航和月球方面的知识。学生可以阅读有关的书籍,如《航天时代》、《宇宙奥秘》、《十万个为什么》等等,也可以网上查询有关月球的资料,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准备。○教学内容这是一篇纪实报道。作者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通过阅读,读者定能体会到那登月全过程的惊心动魄、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以及作者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美。文章所记叙的准备、升空、登月、返航四个部分清晰流畅,结尾阿姆斯特朗的话“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留给读者以无穷的回味,可以从中悟出人类登月的伟大意义。○教学设计新课导入①可用大屏幕出示航天飞船的登月资料图片,也可以用夜幕星空的画面导人新课。②可以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或有关月亮的古诗歌导人。总之,导人旨在引起学生阅读本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月亮的传说、月亮的

神秘是人类的向往,什么时候能登月球呢?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速读课文,感悟文章大意要求学生速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并提出思考题,把握文章大意。①自主学习a.快速默读课文(不指读,不动唇,不回读),并找出登月过程中表示时间的词语。b.本文写了一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c.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 段?d.试将登月全过程画一张示意图,并简要说明。②合作探究以上问题可以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纪念白求恩》公开课教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纪念白求恩》 公开课教案 1.学习本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的写法。 2.理解文章赞扬了白求恩崇高的精神境界,引导学生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 教学重点、难点 1.夹叙夹议,以议为主的写法。 2.运用对比的方法,体会对比的作用。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全解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派遣( )以身殉( )职 纯粹( )鄙薄( ) 狭隘( )热忱( ) 晋察冀( ) 2.解释下列词语。 派遣:(政府、机关、团体等)命人到某处做某项工作。 狭隘:(心胸、气量、见识等)局限在一个小范围里,不宽宏大量。 极端:副达到极点。 热忱:热情。忱:真实的情义

麻木不仁:原意是肢体麻木,感觉不灵。这里指缺乏政治敏感和政治热情,对集体和人民利益不关心。 微不足道:不值得一提。 纯粹:形不搀杂别的成分的。 漠不关心:冷淡,不关心。 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易的,害怕繁重的。 二、导入 用多媒体播放电影《白求恩大夫》中白求恩在小庙里给伤员做手术而遭敌机袭击的场景。展示有关白求恩的图片,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白求恩。 简介白求恩生平和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 白求恩(1890一1939),国际主义战土。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师。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支援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

国人组成的医疗队到中国解放区,1938年3月到达延安,不久又转赴晋察冀边区工作。他对工作极端负任,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以精湛的医疗技术,为中国的抗日军民服务,并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后因抢救伤员感染中毒,1939年1l月12日在河北省唐县逝世。 白求恩逝世的一个月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同志写下《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朗读时要读准字音。 思考:白求恩为什么值得赞扬?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品质?全文共四段,各段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学生讨论、交流找出各段的中心句,并归纳各段要点。 中心句: 第一段:“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