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节 《广韵》的韵母系统

第五节 《广韵》的韵母系统

第五节 《广韵》的韵母系统
第五节 《广韵》的韵母系统

第五节《广韵》的韵母系统

一陈澧《切韵考》关于反切下字的系联1.基本条例

因为反切下字与被切字韵母相同(前提),所以,凡同用、互用、递用的切下字, 其韵母必属同一韵类(推论)。

(1)同用例切下字如果用同一个字作为反切下字,则切下字的韵母属于同类。例如:

东德红切。公古红切。

东、公这两个切下字都用“红”字作反切下字,所以它们的韵母属于同类。

(2)互用例两个切下字如果相互作为对方的反切下字,则此两个切下字的韵母属于同类。例如:

公古红切红户公切

“公”用“红”作切下字,“红”又用“公”作切下字,所以公、红的韵母属于同类。

(3)递用例甲切下字以乙字作为切下字,乙字又以丙字作为切下字,则甲乙丙三字的韵母属于同类,例如:

东德红切红户公切

“东”以“红”作切下字,“红”又以“公”作切下字,递相为用,所以东、红、公三字的韵母属于同类。下面同样举一组系联的实例1:

鱼第九

渠强

鱼鉏士

徐似

除直

蜍署

书伤

居九

猪陟

诸章

且子

鱼虚去

菹侧

初楚

胥相

摅丑

虚朽

於央

鱼语

胪力

居余以

如人

袽女

疽七

疏所

“鱼”韵出现了24个反切,包含的反切下字有鱼、居、诸、余、菹五字。其中居、诸、菹三字都用“鱼”作反切下字,此为同用;“余”用“诸”作切下字,“诸”又用“鱼”作切下字,此为递用。经过如此系联,证明鱼、居等五字的韵母属于同类。

2.分析条例

如上面所指出的,在《广韵》中各个小韵反切的读音是不会相同的。如果两个反切的上字属于同类,则其下字必不同类。《广韵》的同一韵中,反切下字有时会分成二类三类甚至四类,在理论上即根据于此。例如:

公古红切弓居戎切

根据系联,“古”、“居”的声母属于同类(同属见纽),由此可以推断, “红”、“戎”的韵母必不同类。“红”属“红”类(东韵一等),“戎”属“弓”类(东韵

1此例取自《切韵考·韵类考》卷四, 所列各字的顺序这里有所调整。其中被切字“菹”与切下字“葅”音同。

三等)。

3.补充条例

这是一种根据四声相承的规律确定韵类的方法。同一韵部中的韵母在四声的分布中有这样的规律:一种调类中有几类韵母,在其他相承的调类中一般也有几类韵母。根据这一规律,某一调类的反切下字如果系联不起来, 便可根据相承调类中韵类的分合情况确定其分合,或者合为一类,或者分为几类。如:

朱章俱切。俱举朱切。

无武夫切。夫甫无切。

朱、俱、无、夫四字均属平声“虞”韵字, 其中“朱”与“俱”,“无”与“夫”,两两互为切下字,只能系联为两类。朱、俱与无、夫是否为一类,因系联不起来,不得而知;另查,“虞”韵上声“麌”韵中的切下字矩、庾、主、雨、武、甫、禹、羽等八字系联的结果为一类,去声“遇”韵中的切下字遇、句、戍、注、具等五字系联的结果也为一类;据此可以断定,朱、俱与无、夫的韵母肯定也属一类。

二《广韵》的韵母

1. 《广韵》的韵类

陈澧用系联法对《广韵》每一韵中的反切下字进行系联,结果发现有些韵只含有一个韵类,有些则含有两个、三个甚至四个韵类,二○六韵中共含有311个韵类。继陈澧之后,高本汉、白涤洲、黄侃、周祖谟、李荣及邵荣芬等人也先后对《广韵》的韵类作了较系统的研究,所得的结果有相同者,也有不尽相同者。其中高本汉研究的结果是290类2,白涤洲使用统计法研究的结果也是290类3,黄侃研究的结果是335类4,周祖谟的研究结果是324类5,李荣的研究结果是334类6,邵荣芬的研究结果是326类7。王力在他的《汉语音韵学》及《汉语史稿》中基本采用的是高本汉和白涤州的分类。董同龢则基本上坚持的是陈澧的分类。目前学术界有不少人采用的是290类的说法。

2.《广韵》的韵母

《广韵》的290个韵类是按声调计算的,即韵类的声调不同即算不同的韵类;如果不计声调,即使平上去三声相承的韵类或平上去入四声相承的韵类算一类,则290类只有90类之多。王力在《汉语史稿》中于戈韵和昔韵中分别增添了

[ ](戈开三)、[ ](昔合三)两音。按照《史稿》的这种分类,《广韵》的韵

类总数便成了292类,不计声调为92类。这92类所含的不同韵母共有142个,其中阴声韵40个,阳声韵51个,入声韵51个。本书采用《史稿》的说法,将《广韵》韵母确定为142个。

2见高本汉《中国音韵学研究》,自1915年在《远东法文学校学报》上连载,中文由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

3见白涤洲《广韵声纽韵类之统计》,女师大《学术季刊》2卷1期,1931年。

4见黄侃《音学九种·切韵韵类考》,未刊,今存于武汉大学中文系资料室。

5见周祖谟《陈澧切韵考辨误》,收入《问学集》、《汉语音韵论文集》。

6见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1956年。

7见邵荣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中古韵母音值表1.东开一 屋开一

2.东开三 屋开三

3.冬合一 沃合一

4.钟合三 烛合三

5.江开二 觉开二

6.支开三

7.支合三

8.脂开三

9.脂合三

10.之开三

11.微开三

12.微合三

13.鱼开三

14.虞合三

15.模合一

16.齐开四

17.齐合四

18.祭开三

19.祭合三

20.泰开一

21.泰合一

22.佳开二

23.佳合二

24.皆开二

25.皆合二

26.夬开二

27.夬合二

28.灰合一

29.咍开一

30.废开三

31.废合三

32.真开三 质开三

33.真合三 质合三

34.谆合三 朮合三

35.臻开三 栉开三

36.文合三 物合三

37.欣 开三迄开三

38.元开三 月开三

39.元合三 月合三

40.魂合一 没合一

41.痕开一 没开一

42.寒开一 曷开一

43.桓合一 末合一 44.删开二 鎋开二 45.删合二 鎋合二 46.山开二 黠开二 47.山合二 黠合二 48.先开四 屑开四 49.先合四 屑合四 50.仙开三 薛开三 51.仙合三 薛合三 52.萧开四

53.宵开三

54.肴开二

55.豪开一

56.歌开一

57.戈合一

58.戈开三

59.戈合三

60.麻开二

61.麻合二

62.麻开三

63.阳开三 药开三 64.阳合三 药合三 65.唐开一 铎开一 66.唐合一 铎合一 67.庚开二 陌开二 68.庚合二 陌合二 69.庚开三 陌开三 70.庚合三

71.耕开二 麦开二 72.耕合二 麦合二 73.清开三 昔开三 74.清合三 昔合三 75.青开四 锡开四 76.青合四 锡合四 77.蒸开三 职开三 78.职合三 79.登开一 德开一 80.登合一 德合一 81.尤开三

82.侯开一

83.幽开三

84.侵开三 缉开三 85.覃开一 合开一 86.谈开一 盍开一

87.盐开三 叶开三 88.添开四 帖开四 89.咸开二 洽开二 90.衔开二 狎开二 91.严开三 业开三 92.凡合三 乏合三

第四节 《广韵》声母与现代普通话声母的比较

第四节《广韵》声母与现代普通话声母的比较总的趋势是简化—— 1、全浊声母的清音化 中古汉语的声母共有三十七个,其中並(奉)、定、澄、从、邪、崇、俟、船、禅、群、匣十一母为全浊音,这些全浊音到了《中原音韵》时代全部变成了清音声母。全浊音变为清音时因受到声调的影响而发生了分化:其中塞音和塞擦音受平声的影响一般变成了送气音,受仄声的影响一般变成了不送气音;全浊擦音的变化更复杂一些。例如: 平[ ]:陪瓢脾旁贫 並[ ] 仄[ ]:抱(上)病(去)白(入) 並(奉)[ ]——平仄[ ]:肥(平)、犯(上)、附(去)、乏(入) 平[ ]:亭同唐驮 定[ ] 仄[ ]:道(上)、盗(去)、毒(入) 平[ ]:茶潮陈除缠 澄[ ] 仄[ ]:柱(上)、阵(去)、浊(入) 平[ ]:才惭残曹藏 洪音 仄[ ]:在(上)、字(去)、族(入) 从[ ] 平[ ]:乔秦憔全泉 细音 仄[ ]:聚(上)、贱(去) 、截(入) [ ](之韵):词辞祠 平 洪音[ ](支韵):随隋 仄[ ]:似(上)、颂(去)、俗(入) 邪[ ] [ ](尤韵):囚泅 平 细音[ ](其他韵):斜详旋寻 仄[ ]:绪(上)、谢(去)、席(入) (例外:彗[ 51]) 平[ ]:柴床潺愁茌 崇[ ] [ ]:撰(上)寨(去)浊(入) 仄 [ ]:(止、志韵):士(上) 、事(去) (例外:岑[ 35]) 平[ ]:漦

俟[ ] 仄[ ]:俟涘竢 (去) [ ]:船唇乘 平 船[ ] [ ]:绳渑神蛇 仄[ ]:楯(上)、顺(去)、食(入) [ ]:成承丞酬垂 平 [ ]:时殊谁韶 禅[ ] [ ](职韵):植殖埴 仄 [ ]:社(上)、树(去)、石(入) 平[ ]:狂葵馗逵 洪[ ]:跪柜共 仄 群[ ] [ ]:匮餽 平[ ]:桥穷奇勤权渠 细 仄[ ]:俭(上)、具(去)、局(入) 洪[ ]:华祸憾合 匣[ ] 细[ ]:嫌限巷协 2、唇音分化出轻唇音。(“宋人三十六字母”中已经分化) 《切韵》时代的帮、滂、並三母,到了北宋初年的三十六字母时期,逢合口三等韵及流摄开口三等韵的帮、滂、並分别变成了非、敷、奉三母。此后帮、滂、並只与开口一二三四等韵及合口一二四等韵拼合;非、敷、奉三母则只与合口三等韵和流摄开口三等“尤”“有”韵拼合。元明时期,随着全浊音的消失,非、敷、奉三母合流并变成了[ ],反映这一重要变化的文献材料是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和明兰茂《韵略易通》中的《早梅诗》。根据以上情况可以看出,非、敷、奉三母基本上是受合口三等韵的影响而产生的,[ ]母的正式出现是在元明时期。 3、知、庄、章三组合流,成为卷舌音。(“宋人三十六字母”中知、庄对立) 现代汉语普通话[ ]、[ ]、[ ]三母是由中古的知组、庄组、章组声母合流而成,其演变的情形大致是:庄组、章组在唐末宋初之际合并为照组,大约到了《中原音韵》时期,知组又与照组合并。此将这个演变过程图示如下: 隋唐时期唐末宋初元代 知[ ] 知[ ] 澄[ ]仄澄[ ]仄 庄[ ] 照[ ] [ ] 崇[ ]仄床[ ]仄 章[ ] 禅[ ](职韵) 禅[ ](职韵)

声母表

声母表 1.y、yu、w分别为有韵头的零声母音节,韵头i、u、u的改写,不应划入声母。 2.韵尾ng属于鼻辅音,但普通话发音系统中,此音不再作为首辅音,故不在普通话声母的范畴,但在一些方言中,可能以声母形式出现。 声母的分类 1.按发音部位分类(发音部位:发音时发音器官构成阻碍的部位) ①双唇音:b p m(3个) ②唇齿音:f(1个) ③舌尖前音:z c s(3个) ④舌尖中音:d t n l(4个) ⑤舌尖后音:zh ch sh r(4个) ⑥舌面音:j q x(3个) ⑦舌根音:ɡk h(3个) 2.按发音方法分类(发音方法:发音时喉头,口腔和鼻腔节制气流的方式和状况),包括三个方面: (1)阻碍方式 ①塞音:b p d t ɡk(6个) ②塞擦音:z c zh ch j q(6个) ③擦音:f h s sh r x(6个) ④鼻音:m n(2个) ⑤边音:l(1个) (2)声带是否颤动 ①清音(不颤动):b p f d ……(17个) ②浊音(颤动):m n l r (4个) (3)气流的强弱 ①送气音:p t k c ch q(6个) ②不送气音:b d ɡz zh j(6个) 21个辅音声母总起来可以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四个方面去描写,将这四个方面综合起来就形成各个声母的“名称”。其公式:名称=部位+气流+声带+阻碍方式 如:b 双唇不送气清塞音p 双唇送气清塞音m 双唇浊鼻音 f 唇齿清擦音 [2] 声母的发音

要区分声母的本音和呼读音: 声母的本音是声母本来的音值,不带元音。 声母的呼读音是声母后面带上一个元音而成的音。如:bo,po,mo,fo,de,te,ne,le …… 声母辨正 1.z c s 舌尖前音z c s,山东不少地区发音时,舌尖伸出放在上下齿之间,成了齿间音。普通话没有齿间音,矫正时,应上下齿轻轻咬合,阻止舌尖的外伸,从而发出纯正的舌尖前音。东北部分地区,平翘相混,把部分z c s的音发成zh ch sh。 2.zh ch sh 舌尖后音zh ch sh,山东的一些方言区容易发成舌叶音。即舌前边缘跟上齿齿龈接触,舌尖脱离硬腭,舌面前部向硬腭抬起靠拢,舌面凹下形成一个小孔道,嘴唇略向前突出,这样发出的音叫舌叶音。矫正时,应将舌尖翘起,接触或接近硬腭,发出纯正的舌尖后音。小孔道,嘴唇略向前突出,这样发出的音叫舌叶音.矫正时,应将舌尖翘起,接触或接近硬腭,发出纯正的舌尖后音。长江以南绝大部分地区、山东济宁、东北部分地区,大多将翘舌音zh ch sh发成平舌音z c s.如何发好翘舌音难度较大,尤其南方地区,长期发音习惯很少将舌尖翘起,使得舌尖不那么灵活。练习翘舌音,必须改变以往习惯,反复使舌尖上抬,按照发音要领,准确发出zh ch sh,其次要掌握方言和普通话的对应规律。有些同学能够练习发好声母zh ch sh,但发具体音节时,又会出错,其原因是不清楚哪些字读翘舌音,哪些字读平舌音。下面提供几种方法,试着练习: ①记少不记多 普通话舌尖前音的字比起舌尖后音的字要少,那么记住平舌音的字,采用排除法,其余便都是翘舌音了。 ②偏旁类推法 汉语一些相同偏旁的字,读音大致相近,如:朱zhū珠株蛛、贞zhēn侦祯桢、直zhi值植殖、宗zōnɡ综棕踪、厕ce侧测恻、才cai财材等。 ③留心听广播 凡事就怕用心,若能细心将播音主持的发音与自己的发音进行比较,将差距较大的音用小本子记下来,日积月累,你的翘舌音音准定能有所提高。 3.j q x 普通话j q x是舌面音,人们常叫团音。而全国许多地区将j q x分读为两类不同的音即尖团音,这是从古汉语沿袭下来的,我国由南到北许多地区将一部分j q x发成接近z c s的音,例如:常把“进修”读作“zinsiu”、“新鲜”读作“sinsian”、“秋千”读作“ciucian”。解决的办法:将习惯读成尖音的字词改为团音。如果意识不到,可将j q x类声母的字词,自己发音录到随身听里,然后播放,如能听出尖音,就可以逐步加以改正。 4.f h 有些地区发音时容易把f与h相混,例如把“反对”读作“huǎndui”、“斧头”读作“hǔtou”、“开花”读作“kāifā”、“荒山”读作“fānɡshān”。纠正的办法: ①声旁类推法 同声旁字的声母与声旁本身的声母一般是一致的,记住了声旁字的声母,就可以类推出同声旁一系列字的声母。例如:“方”的声母是f,以方为声旁的“放、房、防、纺、芳、访、仿、妨、肪、邡、枋、舫”等字的声母都是f;“化”的声母是h,如“花、哗、华、铧”利用这一规律,可以记住几乎所有的形声字。 ②利用声韵配合记忆 普通话中f不跟ai相拼,在相关方言区中念“fai”的,普通话中大多念“huai”,如“坏、怀、槐”等。 5.n l 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将n与l相混,如“男女”读作“lanlǚ”、“努力”读作“lǔli”、“蓝色”读作“nanse”、“流连”读作“niunian”、“湖南”读作“fulan”。纠正的方法:首先区分n与l的发音方法不同,n是鼻音,l是边音;其次做听辨

声母和单韵母的拼读练习试题

声母和单韵母的拼读练习 b b—ā—bā八b—ō—bō波b—á—bá拔b—ó—bó脖b—ǎ—bǎ把b—ǒ—bǒ跛b—à—bà爸b—ò—bò薄 b—ī—bī逼b—ū—bū逋(逃)b—í—bí鼻b—ú—bú不(会)b—ǐ—bǐ笔b—ǔ—bǔ卜(卦)b—ì—bì币b—ù—bù不(能)

p p—ā—pā趴p—ō—pō坡p—á—pá爬p—ó—pó婆p—à—pà怕p—ǒ—pǒ叵 p—ò—pò破 p—ī—pī批p—ū—pū扑p—í—pí皮p—ú—pú葡p—ǐ—pǐ匹p—ǔ—pǔ朴p—ì—pì屁p—ù—pù铺

m m—ā—mā妈m—ō—mō摸m—á—má麻m—ó—mó蘑m—ǎ—mǎ马m—ǒ—mǒ抹m—à—mà骂m—ò—mò墨 m—ī—mī咪m—ú—mú模m—í—mí迷m—ǔ—mǔ母m—ǐ—mǐ米m—ù—mù木m—ì—mì秘

f f—ā—fā发f—á—fá乏f—ǎ—fǎ法f—à—fà发 f—ó—fó佛 f—ū—fū扶f—ú—fú芙f—ǔ—fǔ抚f—ù—fù父

d d—ā—dā答d—ē—dē嘚d—á—dá答d—é—dé得d—ǎ—dǎ打 d—à—dà大 d—ī—dī低d—ū—dū都d—í—dí敌d—ú—dú读d—ǐ—dǐ底d—ǔ—dǔ堵d—ì—dì弟d—ù—dù肚 d—u—ō—duō多 d—u—ó—duó夺 d—u—ǒ—duǒ朵

d—u—ò—duò跺 t t—ā—tā他t—è—tè特t—ǎ—tǎ塔 t—à—tà踏 t—ī—tī梯t—ū—tū秃t—í—tí题t—ú—tú图t—ǐ—tǐ体t—ǔ—tǔ土t—ì—tì屉t—ù—tù兔 t—u—ō—tuō脱 t—u—ó—tuó驼 t—u—ǒ—tuǒ椭

韵母的演变

一、研究韵母的方法 要了解《广韵》的韵母,必须从分析它的韵类入手。我们知道,《广韵》二百零六韵,其中平声五十七韵,上声五十五,去声六十一,入声三十四。但是仅仅从这些韵目上是看不出《广韵》的韵母的系统的,因为“韵”不等于“韵母”,也就是说二百零六韵并不等于二百零六个韵母。要分析《广韵》的韵母系统,必须要从反切入手。我们知道,《广韵》每个韵下都是用反切来表示它的读音,这些反切的上字就区别了它们的声母,下字则反映了它们的韵母,所以如果一个韵下的反切下字不同类,那么它们就属于不同的韵类。陈澧(1810--1882字兰甫,号东塾,番禺人。)的《切韵考》就是根据反切的原理,用系联的方法考求《广韵》的韵类的。 他的基本条例是:“切语下字与所切之字为叠韵,则切语下字同用者,互用者,递用者,韵必同类也。”,如:“东”韵里有“东”德红切,“公”古红切,“东”用“红”作反切下字,“公”也用“红”作反切下字,那么“公”与“红”属同一韵类,这是“同用”的例子。 又如,“公”古红切,“红”户公切,“公”与“红”互为反切下字,这是“互用”的例子。 再如“东”德红切,“红”户公切,“东”用“红”作反切下字,“红”又用“公”作反切下字,东、红、公属一个韵类,这是递用的例子。 这是基本的形式逻辑,根据这种系联的方法,《广韵》二百零六韵的反切下字,有的系联为两类,有的系联为三类,最多的系联为四类,最小的只有一类。就说“东”韵,它共有三十四个小韵,共用了十个反切下字,通过系联十个反切下字为两类:一类是“红,公,东”;一类是“弓,戎,中,融,宫,终,隆”。这两类之间没有同用、互用、递用的例证,也系联,所以东韵有两个韵类。 陈澧通过系联法,把《广韵》平上去入二百零六韵的一千一百九十个反切下字,一共系联为三百一十一个韵类。 反切下字非常复杂,系联起来也不是每个韵都很顺利。如唇音字的反切下字,往往开口合口混用,也就是说开口切合口,合口切开口。这个问题历来各家处理不一致。“盲”,武庚切。可以用开口“庚”字作合口字“盲”的反切下字。(开口呼:凡韵头是[u]或是以[u]作主要元音的,就是合口呼;反之,凡韵头不是[u]或不以[u]作主要元音的,就叫做开口呼。)另外,还有重纽纽问题。非常复杂。后人有不同意见。最多的有335个(黄侃),最少的有290个(高本汉)。到今天为止,关于《切韵》声类韵类的细节仍然存在很大的分歧,可见《广韵》音系的研究是非常复杂的工作。除了用系联的方法给反切下字分类以外,还必须参考等韵图。 韵类不等于韵母。韵类和韵母虽然都要求介音、主要元音和韵尾都相同,但韵类要区别声调,而韵母却不要区别声调。(或者说只要求辨舒促就可以了。)因此290个韵类并不就是《广韵》的290个韵母。根据归纳韵母的原则,凡介音、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的韵类,依平、上、去相承归为一韵母,入声单算一个韵母。 二《广韵》韵和现代普通话韵母的比较 一般认为《广韵》的韵母约在140个左右,而现代汉语普通话只有39个韵母。只及《广韵》的四分之一,大幅度地简化了。不仅普通话如此,现代汉语的各地方言的韵母数也没有超过100个的;有些南方方言虽然复杂,它们的韵母数目也不及《广韵》多。比如苏州话,

《广韵》音系

第三讲中古音系 授课要点: ①韵书的起源 ②《广韵》的由来及体例 ③《广韵》语音系统 一、韵书的起源和发展 中古汉语语音系统指以《切韵》《广韵》为代表的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㈠韵书: 韵书:韵书是按照韵编排的词典。 形书:《说文》《字林》《玉篇》 义书:《尔雅》 韵书:《切韵》《广韵》 ㈡韵书起源 ⑴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⑵原因 韵书出现的条件: 第一,具备将音节分析为声、韵、调三个部分。 第二,具有科学实用的注音方法。 汉末,孙炎《尔雅音义》 第三,具有社会需求。

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 第一,中国和尚受到梵文字启发,懂得了将汉语音节切分为声韵两部分。 梵文:体文――辅音 摩多――元音 第二,沈约《四声谱》发现了平、上、去、入四声。 第三,诗歌发展,需要韵书。 魏晋时期汉语诗歌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对格律进行规范时期,象沈约永明体提出的“四声八病例”说,对诗歌的押韵和平仄都作了严格的规定,这就要求用韵书的方式对诗歌的用韵用字进行规范,提出一个大家可以遵循的标准。 ⑶《广韵》以前的韵书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韵书产生并蜂出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韵书。 三国魏: 李登《声类》――第一部 晋代: 吕静《韵集》――第二部 南北朝: 阳休之《韵略》、夏侯咏《韵略》、沈约《四声谱》 沈约在汉语音韵学史上的贡献很大,首先发现了汉语具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的特点。 二、《广韵》的由来及体例

㈠《切韵》与《广韵》的成书过程: ①隋代开皇年间,陆法言编写《切韵》,存在最早的韵书。 ②唐孙缅修补增订《切韵》,篹《唐韵》。 ③北宋陈彭年编修《广韵》,全称为《大宋重修广韵》,这是我国现在的最早的完整的韵书。 ㈡《广韵》的性质 《广韵》虽编于宋代,只是对《切韵》加以充实扩充(“广韵”就是扩充《切韵》之意)。因此,《广韵》虽然编修于北宋,但它反映的仍然是《切韵》时代即隋代的语音系统,并不是北宋时期的语音系统。因此,《广韵》音系就是《切韵》音系,即隋唐时期的语音系统。正因为如此,加之《切韵》一书已经佚失,后人实际上是利用《广韵》去研究《切韵》音系的,如清代音韵学家陈澧《切韵考》就是利用《广韵》研究《切韵》的,书名叫《切韵考》,实际上是《广韵考》。 ㈢《切韵》与《广韵》的主要不同之处: 第一,收字不一样。 封演《封氏闻见记》:《切韵》12158,《广韵》26194。 第二,分韵不一样。《广韵》206韵,《切韵》193韵,比《广韵》少13个韵,如:

广韵

百科名片 宋本广韵 《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五卷,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我国宋以前的韵的集大成者。原是为增广《切韵》而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订。 书名:《大宋重修广韵》 又名:《广韵》 作者:陈彭年、丘雍成书年代:1008年(北宋真宗)卷数:5卷 目录 历史源流内容介绍体例 四声配合特点 主要观点优点特色

主要问题 四声相承 阴声阳声 考查研究 版本 展开 历史源流 内容介绍 体例 四声配合 特点 主要观点 优点特色 体例 主要问题 四声相承 阴声阳声 考查研究 版本 展开 编辑本段历史源流 韵书是将同韵字编排在一起供写作韵文者查检的字典。中国诗歌起源很早,为写作诗

歌服务的韵书产生的时代也比较早。东汉末由于佛教的传入,中国学者在梵文字母悉昙的启发下发明了一种新的注音方法“反切”,这种注音方法的产生为编写韵书创造了条件。传说中国最早的韵书是魏时左校令李登的《声类》。据唐代封演《闻见记》所载,《声类》分为十卷,共收11520字,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由于该书早佚,其具体面貌不得而知。西晋时小学家吕忱之弟吕静曾仿照《声类》写过一本《韵集》,分作五卷,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此书也早已失传。其后韵书接踵相继,特别是南朝齐、梁时,沈约、周颙等人发现了汉语四个声调的存在,为韵书的编写又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条件。自是以后,各种韵书风起云涌,各有乖互。据《隋书·经籍志》及陆法言《切韵·序》所载,南北朝时期出现的韵书主要还有: 《周研声韵》四十一卷 无名氏《韵集》十卷 张谅《四声韵林》二十八卷 段宏《韵集》八卷 无名氏《群玉典韵》五卷 阳休之《韵略》一卷 李概《修续音韵决疑》十四卷 李概《音谱》四卷 无名氏《纂韵钞》十卷 刘善经《四声指归》一卷 夏侯咏《四声韵略》十三卷 释静洪《韵英》三卷 周思言《音韵》 杜台卿《韵略》

一年级拼音(声母与单韵母)

第一讲声母与单韵母 【声母】 b p m f d t n I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 【单韵母】 单韵母,很重要,发音口形要摆好,看牙医要张嘴,嘴巴张大 a a a,嘴巴圆圆ooo 嘴巴扁扁e e e ,牙齿对齐i i i ,嘴巴突出u u u ,嘴吹口哨uuu。 【声母与单韵母组成的音节】 a ba pa ma fa da ta na la ga ka ha zha cha sha za ca sa ya wa o bo po mo lo e de te he ke le zhe che she re ze ce se ■ bi pi mi di ti ni li JI qi xi u bu pu mu fu du tu nu lu gu ku hu zhu chu shu ru zu cu su U n u l uju qu xu 【标调规则】 先标a o e ,再标iu u , i、u并列标在后,i上标调把点抹,轻声不标就空着。 【拼写规律】 小u有礼貌,见了j q x,要脱帽。小u见大y,去掉两点还读u。■拼n和l,两点省不得【两拼法】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三拼法】三拼音,要记牢,中间介音别丢掉。 例如:“ a”,不可以和j、q、x组成音节,中间要加“ i”。 “ o”,不可以和g、k、h组成音节,中间要加“ u”。 【单韵母练习】 1坡上立着一只鹅,坡下就是一条河。宽宽的河,肥肥的鹅,鹅要过河,河要渡鹅不知是鹅过河,还是河渡鹅? 2、山上五棵树,架上五壶醋,林中五只鹿,箱里五条裤。伐了山上树,搬下架上的醋,射死林中的鹿,取出箱中的裤。 3、山前有只虎,山下有只猴。虎撵猴,猴斗虎;虎撵不上猴,猴斗不了虎。

单韵母与声母相拼的音节带调

单韵母与声母相拼的音 节带调 集团企业公司编码:(LL3698-KKI1269-TM2483-LUI12689-ITT289-

声母和单韵母相拼的音节(带声调) ābábǎbàbōbóbǒbòbībíbǐbìbūbúbǔbù āpápàpōpópǒpòpīpípǐpìpūpúpǔpù āmámǎmàmōmómǒmòmemīmímǐmìmúmǔmù āfáfǎfàfófūfúfǔfù ādádǎdàdēdédīdídǐdìdūdúdǔdù duōduóduǒduò ātǎtàtètītítǐtìtūtútǔtù tuōtuótuǒtuò ānánǎnànénènīnínǐnìnúnǔnùnǚnǜnuónuò ālálǎlàlēlèlīlílǐlìlūlúlǔlùlǘlǚlǜ liǎluōluóluǒluò ɡuāɡuǎɡuàɡuōɡuóɡuǒɡuò ākǎkēkékěkèkūkǔkù kuākuǎkuàkuò āháhǎhàhēhéhèhūhúhǔhù huāhuáhuàhuōhuóhuǒhuò ījíjǐjìjūjújǔjùjiājiájiǎjià īqíqǐqìqūqúqǔqùqiāqiáqiǎqià

īxíxǐxìxūxúxǔxùxiāxiáxià āzházhǎzhàzhēzhézhězhèzhūzhúzhǔzhù zhuāzhuǎzhuōzhuó ācháchǎchàchēchěchèchūchúchǔchùchuōchuò āsháshǎshàshēshéshěshèshūshúshǔshù shuāshuǎshuàshuōshuò ěrèrúrǔrùruóruò āzázǎzézèzūzúzǔzuōzuózuǒzuò ācǎcècūcúcù āsǎsàsèsūsúsùs uōsuǒ āyáyǎyà āwáwǎwàwōwǒwò 整体认读音节(带声调)zhīzhízhǐzhìchīchíchǐchìshīshíshǐshì rìzīzǐzìcīcícǐcìsīsǐsì yīyíyǐyìwūwúwǔwùyūyúyǔyù yēyéyěyèyuēyuěyuèyīnyínyǐnyìn yūnyúnyǔnyùn yuānyuányuǎnyuàn yīnɡyínɡyǐnɡyìnɡ

四声_三十六字母_广韵_韵目今读表

古汉语研究 011年第3期(总第9 期) 四声、三十六字母、《广韵》韵目今读表 鲁国尧 吴葆勤 (杭州师范大学 古典文献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36;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江苏南京 10009) 一 叙理 “四声”、“三十六字母”、“《广韵》二百零六韵韵目”是汉语音韵学、方言学中常用的术语。在绝大多数通论书、教科书、专门性的论著中,只见它们的字形。至于怎么称说,只有很少的书注了它们的部分名称的今音。就我们的浅闻,专家和学人们在口头表述时往往存在误读和歧读,职是之故,为了学术的承传,有必要规定它们的今读音。 “四声”中的“平”、“上”、“去”、“入”四字,都是它们各自声调的代表字,在以之命名的时代,它们的读音应该同它们所代表的某种声调相符合。“三十六字母”、“《广韵》二百零六韵韵目”的读音当亦同此理。时至今日,在课堂教学中、在学术会议上、在学人交谈时,这二百四十六字如何读?齐梁音、隋唐宋音,由于古代技术不发达,没有能记录、留传下来。我们认为,也不能依据某一专家“构拟”的音去读,因为任何“构拟”音都不能视作当时的读音。对“四声”、“三十六字母”、“《广韵》二百零六韵韵目”的称说,只有依照今音读。 我们认为,今读的第一条原则是,依据现代汉语普通话。 但是汉语语音经历了千百年的演变,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这二百多字里有若干同它们所代表的部类不相符,如何处理? 因此我们提出第二条原则;酌参民国音和当代方音,顾及系统性,适当变通少量字的读音,使之符合所代表的部类。这些音在现行字典、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有些未见;有些虽被收录,但称作“又音”或“旧读”。这些音,姑谓之“行业音”。音韵学和方言学是专业,专业有其专门的术语,也就可能有其专门的读音,不妨称前者为“行话”,后者为“行业音”(或简称“行音”)。 我们遵循上述两条原则为“四声”、“三十六字母”、“《广韵》二百零六韵韵目”共二百四十六字的今读定音。 丁声树先生撰文、李荣先生制表的《汉语音韵讲义》“《广韵》声母表”袭用了“三十六字母”中的三十一个字,并且注了今读音。同书“《广韵》韵母表”载有《广韵》平声五十七韵、去声祭泰夬废四韵、入声三十四韵韵目的读音,这是我们最重要的依据。本表对其中的一些字的今读音,加了些注,旨在申解;至于我们的“立异”之处,也有注释以胪陈理由。 我们补了“三十六字母”的其余五个字母、上声五十五韵,去声其余五十六韵韵目的今读 古汉语研究Research in Ancient Chinese Language

单韵母与声母相拼的音节

声母和单韵母相拼的音节(带声调) bā bá bǎ bà bō b? bǒ b? bī bí bǐ bì pā pá pà pō p? pǒ p? pī pí pǐ pì pū pú pǔ pù mā má mǎ mà mō m? mǒ m? me mī mí mǐ mì mú mǔ mù fā fá fǎ fà f? fū fú fǔ fù dā dá dǎ dà dē d? dī dí dǐ dì dū dú dǔ dù duō du? duǒ du?tā tǎ tà ta tī tí tǐ tì tū tú tǔ tù tuō tu? tuǒ tu? nā ná nǎ nà n? na nī ní nǐ nì nú nǔ nù nǚ nǜ nu? nu? lā lá lǎ là lē la lī lí lǐ lì liǎ lū lú lǔ lù lǘ lǚ lǜ luōlu? luǒ lu? ɡāɡáɡǎɡàɡēɡ?ɡěɡaɡūɡǔɡùɡuāɡuǎɡuàɡuōɡu?ɡuǒ

ɡu? kā kǎ kē k? kě ka kū kǔ kù kuā kuǎ kuà ku? hā há hǎ hà hē h? ha hū hú hǔ hù huā huá huà huō hu? huǒhu? jī jí jǐ jì jiā jiá jiǎ jià jū jú jǔ jù qī qí qǐ qì qiā qiá qiǎ qià qū qú qǔ qù xī xí xǐ xì xiā xiá xià xū xú xǔ xù zhā zhá zhǎ zhà zhē zh? zhě zha zhū zhú zhǔ zhù zhuā zhuǎzhuō zhu? chā chá chǎ chà chē chě cha chū chú chǔ chù chuō chu? shā shá shǎ shà shē sh? shě sha shū shú shǔ shù shā shǎ

二、《广韵》

二、《广韵》 第一节《广韵》概说 一、《广韵》的由来 1、韵书是将同韵字编排在一起供写作韵文者查检的字典。据记载我国最早的韵书是三国魏时李登的《声类》,西晋时吕静曾仿照《声类》写过一本《韵集》,这些书都早已失传。 2、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韵书是隋朝陆法言所撰的《切韵》。《切韵》成书于隋仁寿元年(601)。 到了唐代,《切韵》被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韵书,其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因此,为《切韵》增字注解的人很多,其中主要有王仁 昫的《刊谬补缺切韵》、孙愐《唐韵》及李舟的《切韵》等。 3、到了北宋初,陈彭年、丘雍等人据《切韵》及唐人的增订本对《切韵》进行了修订。修订本于真宗景德四年(1007)完成,于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 《广韵》虽距《切韵》成书的时间已有400多年,但其语音系统与《切韵》基本上是一致的,属于《切韵》系统的韵书。 二、《广韵》的体例 * 1、《广韵》正文共收26194字,分属于206韵。这206韵按平、上、去、入四声分别放在五卷之中。其中平声57韵,放在第一、二卷;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分别放在第三、四、五卷。 * 2、每卷之中所列各韵用一个代表字作为名称,叫做?°韵目?±。韵的排列顺序用序数加上韵目表示,如一东、二冬、三钟等。 * 3、一韵之中所含各字按声母的不同分别排列。同声母的字唐人称之为?°小韵?±,?°小韵?±也称作?°纽?±,小韵所含各字均属同音字。小韵与小韵之间用?°○?±相隔。 * 4、小韵中的第一字之下先注释字义,然后是反切注音,最后用数字标明该小韵所含字数。附:《广韵》韵例 三、《广韵》的版本 * 详本:1、张氏泽存堂本 2、古逸丛书本 3、宋刊巾箱本 * 略本:1、元泰定本 2、明内府本(注释文字少) * 此外,还有一种《曹楝亭五种》本,内部有详有略,是一种混合本。 第二节《广韵》的性质 * 1、音系是一个单一音系,还是综合音系,有无基础音系,同现代方言之间的关系。 * (1)单一音系: * 高本汉:长安音 * 陈寅恪:洛阳音 * (2)综合音系: * 王力、陆志韦 * 在1972年以前,学术界认可高本汉的观点,认为《切韵》音系是可拟的,主张在某一地点音的基础上,又参考了方言。1972年以后学术界比较认可综合音系,认为《切韵》音系只有音类,没有音值。 * (3)冯蒸、刘晓南认可单一音,或者综合音系以一种音为基础,是可拟的。

《广韵》介绍

《广韵》介绍 《广韵》全称《大宋重修广韵》,五卷,是我国北宋时代官修的一部韵书,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由陈彭年、丘雍等奉旨在前代韵书的基础上编修而成,是我国历史上完整保存至今并广为流传的最重要的一部韵书,是我国宋以前的韵的集大成者。原是为增广《切韵》而作,除增字加注外,部目也略有增订。 《广韵》共收字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个,注文共十九万一千六百九十二字。所收之字按平、上、去、入分成四部,平声因字多分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一卷。全书分二百零六韵,其中包括平声五十七韵(上平声二十八韵,下平声二十九韵)、上声五十五韵、去声六十韵、入声三十四韵。每韵以开头一个字作为该韵的名称,叫做“韵目”,如平声的“东、冬、锺、江”,上声的“送、宋、用、绛”等。每一韵中则按字音声母或韵头的不同分组列字;每组收同音字若干,称为一个“小韵”,与二百零六个“大韵”相对而言,后人也有人管它叫做“纽”。全书共有三千八百多个小韵,每个小韵在开头的字下注明反切,并注明该小韵所收的字数;小韵中的其他字则只作或繁或简的释义,不再注音;但有又音的,则注明又切或“又音”,但这种“又音”只管这个被注的字本身,与同小韵的其他字无关,这与小韵首字下反切注音的性质不同。 《广韵》的韵目下注有同用、独用之例,是为当时作诗选字之用的。“同用”即相近的几个韵作诗押韵时可以通用,“独用”则不能。 《广韵》不仅把同韵字归在一起,而且进一步把同音字归在一起,注明反切读音,有同字异形的又列出异体,辨析正俗,并对每个字的字义做了解释,有的还引经据典,解释得十分详细,所以《广韵》是韵书,又是字书,同时又具有类书的性质。有些后代已经失传的典籍却见於《广韵》的注释所引。 《广韵》一书记录了中古汉语的字音和字义,特别是数以千计的反切注音,为后人研究这一时期的语音面貌保存了完整而详细的资料。研究上古音和近代音也可以以《广韵》作为桥梁和基础,再根据其他的材料来进行。因此,它是汉语语音史上一部承上启下的著作,对于音韵学习,《广韵》是一部必读文献。 《广韵》在体例上也继承了《切韵》、《唐韵》,下面对《广韵》体例做个简要介绍。 1.分卷。按声调分卷。当时汉语共有四个声调,四声即应是四卷。由于平声字多,分为上下两卷,全书共五卷。平、上、去、入四个字,除了代表本调类之外,还有直接描述调值的作用。

声母和单韵母拼音全表

声母与单韵母拼音全表1 b bā bá bǎbà p pāpápǎpàbōbóbǒbòpōpó/ pòbī bíbǐbìpīpípǐpìbū bú bǔ bùpūpú pǔpù m māmámǎmà f fā fáfǎfàmōmómǒmòme / fó/ / mīmímǐmìfū fúfǔfù/ mú mǔmù/ / / / d dā dá dǎdà t tātátǎtàdēdé/ / de / / / tèdīdídǐdìtītítǐtì

dūdúdǔdùtūtútǔtùduōduóduǒduòtuōtuótuǒtuò n nānánǎnà l lālálǎlà nē/ / nène lē/ / lèle nīnínǐnìlīlílǐlì / núnǔnùlūlúlǔlù / / nǚnǜ/ lǘlǚlǜ / nuó/ nuòluōluóluǒluò g gāgágǎgà k kākákǎkàgēgégěgèkēkékěkègū/ gǔgùkū/ kǔkùguā/ guǎguàkuā/ kuǎkuàguōguóguǒguò/ / / kuò

h hāháhǎhà hēhéhěhè hūhúhǔhù huāhuáhuà huōhuóhuǒhuò 声母与单韵母拼音全表 2 j jījíjǐjì q qīqíqǐqìjūjújǔjùqūqúqǔqùjiājiájiǎjiàqiāqiáqiǎqià x xīxíxǐxìz zāzázǎzàxūxúxǔxù/ zé/ zè

xiāxiáxiǎxiàzūzúzǔ/ zīzízǐzì c cā/ cǎcà s sā/ sǎsà/ / / cè/ / / sècūcú/ cùsūsú/ sùcīcícǐcìsīsísǐsì zh zhāzházhǎzhà ch chācháchǎchàzhēzhézhězhèchē/ chěchèzhīzhízhǐzhìchīchíchǐchìzhūzhúzhǔzhùchūchúchǔchù zhuā/ / / chuō/ / chuòzhuō zhuó/ /

从《中原音韵》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比较看该书的语音特点

从《中原音韵》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比较看该书的特点 摘要:《中原音韵》是近代汉语语音史上最重要的一部韵书,《中原音韵》音系研究已经取得的成果可以代表近代汉语语音研究的水平。本文把《中原音韵》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韵、调、音节系统作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从中归纳这部韵书的语音特点。 关键字:《中原音韵》;现代汉语;普通话;比较;语音特点 元代语音系统是以《中原音韵》的语音系统为代表的。《中原音韵》的研究对近代音的研究乃至整个汉语语音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自上世纪20年代钱玄同首倡“北音学”,将《中原音韵》所代表的音系作为汉语语音史的一个新的分期之后,对它进行的研究逐渐增多,取得了很大成绩。 在所有近代汉语语音资料中,迄今要数元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最受学者重视,研究也最为充分。但各家对《中原音韵》的语音性质的认识分歧较大、莫衷一是。本文把《中原音韵》与现代汉语的普通话的声、韵、调、音节系统作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从中归纳这部韵书的语音特点。 一、《中原音韵》与现代汉语的普通话声母的比较 传统音韵学把一个音节开头部分的音叫“声”,用来表示“声”的字母叫声母。 《中原音韵》的声母,按杨耐思先生的意见定为21个: 而现代汉语的普通话的声母共有22个,其中21个是辅音,还有一个零声母: 《中原音韵》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声母系统相比,有如下几个特点: 1.微母字独立存在。微母的小韵与“影云以”的小韵独立,读音为[v]。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没有[v]声母,中古微母字全都与影、喻二母合流,变为零声母。《中原音韵.正语作词起例》中指出,把“网”(微母)读成“往”(喻母)是错误的,即在《中原音韵》时期,网≠往。微母字[v]读音在今中原官话中仍大量保留[1]。

单韵母与声母相拼的音节词语

单韵母和声母相拼的词语 wūyāpùbùpápōmǎyǐ Wǒde wùtǐfānùluòtuóluóbōdìyīduǒyǔhúli yīfu huǒguōhuàhuàhuǒchēqìchēbōluó húluóbōhéhuāhuòhégēzi huàjiājiāfǎjīqìguòqù jǔqǐxiàqùdàxiāzhúzi cuòwùlazhúzhīzhūrèqì bàbàmāmāgūmādǎgǔmùmǎmùtīāyídàmǐ

bāgènítǔtǔdìbáhé huǒbǎyìbǎtuōbǎbízi bǐhuàbìhǔbóbódàbó bózi bòhécābōli huáhuátī cèsuǒchāhuàcháhúcháhuā chīmǐchīkǔyúchíyícìchǐzi cíqìcízhícìshāchūqùchúxīchúfǎchúshījīchǔcuòwùcuòle dāchēdǎjiàdǎgǔdàgēdàmǐdàgǔdàdùzi déshùdízi dùpídàéfāhuòfǎlǜjiǎfàdàfófūqī

pífūfùmǔgāli gēgēyígègèzi gūjìgūdu gūpógūdúgūkǔgǔshūgǔhuàgùshìhāqìhēhùhēcháhézuòhéfǎhégéhéhuǒhéshìhétǐmùhézi dǎjījīèlājījúhuājúzi jùdàjùzi huǒjùhuàjùjùshuōjùlíkācāyákēkējìkēlìyìkē kělèkěyǐzuòkèkètíyíkè bóbówūyā kūle kǔguākùzi chēkùkùrè

个单韵母和个声母的笔顺

6个单韵母和23个声母的笔顺和占格:a:第一笔左半圆,第二笔竖右弯,住在第2格 o:左上起笔,一笔写成,住在第2格 e:中间起笔,从左至右一笔写成,住在第2格 i:第一笔竖,第二笔点,住在1、2格 u:第一笔竖右弯,第二笔竖,住在第2格 ü:先写u,后从左至右写两点,住在1、2格 b:第一笔竖,第二笔右半圆,住在1、2格 p:第一笔竖,第二笔右半圆,住在2、3格 m:第一笔竖,第二笔左弯竖,第三笔左弯竖,住在第2格 f:第一笔右弯竖,第二笔横,住在1、2格 d:第一笔左半圆,第二笔竖,住在1、2格

n:第一笔竖,第二笔左弯竖,住在第2格 l:竖,一笔写成,住在1、2格 g:第一笔左半圆,第二笔竖左弯,住在2、3格k:第一笔竖,第二笔左斜右斜,住在1、2格h:第一笔竖,第二笔左弯竖,住在1、2格j:第一笔竖左弯,第二笔点,住在1、2、3格q:第一笔左半圆,第二笔竖,住在2、3格x:第一笔右斜,第二笔左斜,住在第2格z:一笔写成,住在第2格 c:左半圆一笔写成,住在第2格 s:一笔写成,住在第2格

y:第一笔右斜,第二笔左斜,住在2、3格 w:第一笔斜下斜上,第两笔再写一个斜上斜下写成,住在第2格 拼音书写规范及要求 声母家族:23个 b:第一笔竖,第二笔右半圆,住在1、2格p:第一笔竖,第二笔右半圆,住在2、3格m:第一笔竖,第二笔左弯竖,第三笔左弯竖,住在第2格 f:第一笔右弯竖,第二笔横,住在1、2格d:第一笔左半圆,第二笔竖,住在1、2格n:第一笔竖,第二笔左弯竖,住在第2格 n:第一笔竖,第二笔左弯竖,住在第2格l,一笔写成,住在1、2格g:第一笔左半圆,第二笔竖左弯,住在2、3格 k:第一笔竖,第二笔左斜右斜,住在1、2格h:第一笔竖,第二笔左弯竖,住在1、2格j:第一笔竖左弯,第二笔点,住在1、2、3格q:第一笔左半圆,第二笔竖,住在2、3格x:第一笔右斜,第二笔左斜,住在第2格z:一笔写成,住在第2格 c:左半圆一笔写成,住在第2格s:一笔写成,住在第2格 r:第一笔竖,第二笔右弯,住在第2格y:第一笔右斜,第二笔左斜,住在2、3格w:第一笔斜下斜上,第两笔再写一个斜上斜下写成,住在第2格

声母与单韵母相拼的要领

声母与单韵母相拼的要领 (拼音声母与单韵母相拼) 1、六个单韵母ɑ、o、e、i、u、ü 2、23个声母及声母与单韵母相拼,组音节词,说完整话。 声母b与单韵母相拼,bɑbo bi bu 的1-4声拼读,组音节词。 注意问题:bo是圆唇音,不能读扁了。 b和e、b和ü不能相拼。 声母p与单韵母相拼pɑpo pi pu的1-4声拼读,组音节词。 注意问题:po是圆唇音,不能读扁了。 p和e、p和ü不能相拼。 声母m与单韵母相拼mɑmo me mi mu的1-4声拼读,组音节词。

注意问题:mo是圆唇音,不能读扁了,读成me就错了。 m和ü不能相拼。 声母f与单韵母相拼fɑfo fu的1-4声拼读,组音节词。 注意问题:fo是圆唇音,不能读扁了。 f和e、f和i、f和ü不能相拼。 声母d与单韵母相拼dɑde di du duo的1-4声拼读,组音节词,说一句完整话。 注意问题:d和ü不能相拼。 d和o不能直接相拼,中间要加个介母u,duo是三拼音节,也叫声介合母。 声母t与单韵母相拼tɑte ti tu tuo的1-4声拼读,组音节词,说一句完整话。 注意问题:t和ü不能相拼。 t和o不能直接相拼,中间要加个介母u,tuo是三拼音节,也叫声介合母。 声母n与单韵母相拼nɑne ni nu nünuo的1-4声拼读,组音节词,说一句完整话。

注意问题:n和o不能直接相拼,中间要加个介母u,nuo是三拼音节,也叫声介合母。 声母l与单韵母相拼lɑlo le li lu lüluo的1-4声拼读,组音节词,说一句完整话。 注意问题:luo是三拼音节,也叫声介合母。 声母ɡ与单韵母相拼ɡɑɡe ɡu ɡuo ɡuɑ的1-4声拼读,组音节词,说一句完整话。 注意问题:ɡ和o、ɡ和i、ɡ和ü不能相拼。 ɡuo ɡuɑ是三拼音节,也叫声介合母。 声母k与单韵母相拼kɑke ku ku kuɑkuo的1-4声拼读,组音节词,说一句完整话。 注意问题:k和o、k和i、k和ü不能相拼。 kuo kuɑ是三拼音节,也叫声介合母。 声母h与单韵母相拼hɑhe hu hu huɑhuo的1-4声拼读,组音节词,说一句完整话。 注意问题:h和o、h和i、h和ü不能相拼。 huo huɑ是三拼音节,也叫声介合母。

第六节 《广韵》韵母和现代普通话韵母的比较

第六节《广韵》韵母和现代普通话韵母的比较 1、二呼四等变为四呼 中古的开合二呼四等韵到今北京话中变成了开齐合撮四类韵,其演变的情形大致如下:(1)中古的开口一二等韵变成了今音的开口韵。例如: 毛[ ](肴开一) [ ] 茅[ ](肴开二) (2)中古开口三四等韵变成了今音的齐齿韵。例如: 联[ ](仙开三) [ ] 莲[ ](先开四) (3)中古合口一二等韵变成了今音的合口韵。例如: 光[ ](唐合一)——[ ] 关[ ](删合二)——[ ] (4)中古合口三四等韵变成今音的撮口韵。例如: 员[ ](仙合三) [ ] 渊[ ](先合四) 以上变化只是大致的趋势,实际上每种变化都有不同的情况,主要如下: (1)开口二等韵逢见组、晓组声母多数没有变为开口韵而变成了齐齿呼。例如:嘉[ ] (见麻开二)——[ ] 敲[ ] (溪肴开二)——[ ] 咸[ ] (匣咸开二)——[ ] (2)开口二等江韵(包括上、去、入声)逢知组、庄组声母没有变为开口韵,而变成了合口韵。例如: 樁[ ] (知江开二)——[ ] 撞[ ] (澄江开二)——[ ] 窗[ ] (初江开二)——[ ] 双[ ] (生江开二)——[ ] (3)开口三等韵逢知系声母没有变为齐齿韵,而变成了开口韵。例如:知[ ] (知支开三)——[ ] 师[ ] (生脂开三)——[ ] 十[ ] (禅缉开三)——[ ] 辄[ ] (知叶开三)——[ ] 遮[ ] (章麻开三)——[ ] 朝[ ] (知宵开三)——[ ] 昭[ ] (章宵开三)——[ ] (4)开口三等尤韵(包括上、去声)逢帮组声母(后来多变为非组)没有全部变为齐齿韵,而是多数变成了合口韵1。例如: 蜉[ ] (並尤开三)——[ ] 负[ ] (並有开三)——[ ] 1尤韵(包括上、去)逢帮组声母(后来多变为非组),有一部分变成了开口呼,如“否缶”、“谋眸侔牟”等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