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复习课必修三学案 第1课 儒学的形成

历史复习课必修三学案 第1课 儒学的形成




历史复习课必修三学案

第一课 “百家争鸣”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课标知识一扫光 1、关于“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流派,后来对先秦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既指各流派的思想家,也指他们的著作。“诸子”,是指这一时期思想领域内反映各阶层、阶层利益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属春秋后才产生的私学。“百家”者,多也。 2、“百家争鸣”形成的背景:

①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③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④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3、“百家争鸣”形成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4、儒家的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的思想:①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以致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 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为仁”;希望人们克服自己的私利和欲望,恢复社会秩序。“爱人”作为“仁”的重要精神内涵具有广泛的适用性,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实现人际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关切,这种以博大宽厚的胸怀来爱护民众的精神,是“仁”的一种表现方式,即孔子的民本思想。 ② 政治上主张“德治”,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③ 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孟子的思想:①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提出“民

贵君轻”的著名论断。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是劝说统治阶级要善待民众,不要过分地剥夺他们。民本思想是孟子哲学思想中的精华,也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发展。

②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提出要用“仁”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三)荀子的思想:①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他所提出的“行一不义,



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从道不从君。”等观

点,都可见诸于孔孟的思想学说。

② “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为后来历代有见识的封建帝王所采纳,对封建时代“治世”局面的出现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③ 荀子主张“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④ 荀子分析批判诸子百家的言论,并吸收了各家的优秀思想。如荀子说“天行有常”,就是说自然界的运行变化有其固定的次序的,这同老子说的“道法自然”,在客观物质世界都有其一定的运行规律这一点上是相通的,显然是受了道家思想的影响。荀子主张以礼治国,这跟孔子的重视礼是源流相通的。可是荀子所说的礼,重在分定界限,对人制裁。强调礼的制裁的一面,已隐含着法的作用,表现出趋向法治的观点,并以此影响了他的学生韩非子、李斯等人。 5、“道家和法家墨家”: ①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著《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提出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观点,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有为”措施,主张“无为而治”。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庄子。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叫做“道”,“道”生出天地万物。庄子的散文非常富有哲理,是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如《逍遥游》等名篇。②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集大成者。韩非子的学说,后来成为秦代的官学,对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起了积极的作用。③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反映其思想的书是《墨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他要求有一个社会秩序安定的政治局面,反对互相侵犯,要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 三、主要概念 1、“士”: “士”,上古掌刑狱之官。商、西周、春秋为贵族阶层,多

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如:荆轲为燕太子丹刺秦王、冯谖客孟尝君、苏秦连横等 2、“私学”: 公元前8世纪以后,周王朝的统治逐渐衰微,各地的诸侯国逐渐强大,社会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制度也随之变化。国家对“官学”的控制力逐渐丧失,许多典籍开始流落到民间,一些通晓诗书的知识阶层开始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这就是我们习惯上所说的“士”。这些“士”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聚众讲学,发表政见,力图为社会改造和发展指明一条路径,产生了许多思想流派,




“私学”就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孔子就是这种“私学”的创建者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四、历年高考题精析 1.(2014·山东文综·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2.(2014·北京文综·12)读图8,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④产生的代表性著作是( )



图8 A.《春秋》 B.《孟子》 C.《荀子》 D.《离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