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牡丹亭文本分析

牡丹亭文本分析

牡丹亭文本分析
牡丹亭文本分析

牡丹亭文本分析

一、体裁:

《牡丹亭》为明代汤显祖的戏剧代表作,与王实甫《西厢记》、孔尚任《桃花扇》、洪升《长生殿》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剧。剧本形式的文本在明代又有了长足的发展,汤显祖时期已经是明代后期了,而且是明代的传奇兴盛繁荣时期,各种戏剧形式相互融合,大量戏剧作品涌现,而汤显祖地《牡丹亭》更是明代后期戏剧发展阶段的划时代作品。

二、题材:

《牡丹亭》描绘的是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这是明代戏剧的多数作品的题材,这个题材并不算新颖,或者更有旧瓶换新酒的意味在里面,但是却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很大反响。

首先要看这出戏叙述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此剧描写了官宦之女杜丽娘一日在花园中睡着,与一名年轻书生在梦中相爱,醒后终日寻梦不得,抑郁而终。杜丽娘临终前将自己的画像封存并埋入亭旁。三年之后,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京赶考,适逢金国在边境作乱,杜丽娘之父杜宝奉皇帝之命赴前线镇守。其后柳梦梅发现杜丽娘的画像,杜丽娘化为鬼魂寻到柳梦梅并叫他掘坟开棺,杜丽娘复活。随后柳梦梅赶考并高中状元,但由于战乱发榜延时,仍为书生的柳梦梅受杜丽娘之托,寻找到丈人杜宝。杜宝认定此人胡言乱语,随即将其打入大狱。得知柳梦梅为新科状元之后,杜宝才将其放出,但始终不认其为女婿。最终闹到金銮殿才得以解决,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由此可见,汤显祖利用了几层线索去描述这个爱情故事,让这个故事不仅仅只有爱情这个层面,我们可以拨开云雾看到隐藏在爱情背后的几种题材。

1.梦境论:爱情发生总是需要契机与缘分的,而汤显祖的爱情充满了奇幻气息,故事的所有渊源都是由于一场超现实的梦境,杜丽娘无意识的梦却恰巧预兆了将来的爱人,成就一种真实。梦境成真或许是受到庄周的梦蝶的影响,这种题材穿越千年,让这个剧本眼前一亮,所有姻缘都归于梦境,正如庄子那般梦非梦,蝶非蝶,我非我,看似虚假的真实却对于杜丽娘来说又是最真实不过的。汤显祖对梦境的情有独钟也让《牡丹亭》延续这种题材,而杜丽娘的这番惊梦为整个戏剧铺垫了神秘色彩。

2.天命论:《牡丹亭》缘因梦起,而这个梦中的年轻书生在三年后也确是出现了,而杜丽娘命不该绝,故事就是如此鬼使神差地将两个人联系在一起,尽管一波三折,但是犹如命中注定,他们两个人最终克服了众多磨难走到一起,成全了那个梦境。整个故事情节兜兜转转,而一切都早在梦中预设好了,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对天命的信仰,也是传统文化中对天意、宿命的敬畏,即使是最后有皇命难违的情节,也是冥冥中表现出整个中国上至皇室,下至庶民都对天的绝对崇拜。

3.死而复生论:这个题材在这个剧本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杜丽娘早在三年前郁郁而终,但因为柳书生的出现让她的魂魄得已苏醒,最终被爱感化恢复人身。这让整部剧本更添神秘气息,延续了一直以来中国传说中对生死的描述,死而复生的题材并不常见,但是汤显祖在此用得非常美好,杜丽娘本是为爱情死,亦可以为爱情生,生与死都无法隔绝杜小姐跟柳书生之间命中注定的爱情,这是汤显祖戏剧的理想主义的完美展现。

4.人欲论:汤显祖创作的剧本大多数受到明末涌现的启蒙思想家的思想熏陶,他用大量的篇幅描摹了明代两位年轻人为爱情冲破束缚的故事,不论是生死、父母之命、天理皇权,最终都为他们让了步,虽说这是宿命论的一个表现,但是除此之外还表现了汤显祖对人欲的绝对坚持,支持封建社会的年轻人敢于追求婚姻自由,他把人欲的题材放进这部作品中丰富了整部剧的社会历史意义,让它成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三、场景描写:

《牡丹亭》用了大量文字去描绘了大好春光,其中是饱含了作者的许多寓意,春天既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当然也是爱情萌发的季节,杜丽娘作为待字闺中的小姐,被束缚在深家大院之中,春景当中,那些万物生长,肆意开放的各种景象都会给她带来视觉和心灵上的冲击。因此那些春光的描写情景交融地表现出女主人复杂的内心,一颗不愿被封建思想束缚,渴望自由爱情的心,强烈地向往着春光。这些景色描写让看官们大为赏心悦目,身临其境,而且从字面表达来看,这些字词都是清新脱俗,充满青春气息。

1.原文: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牡丹亭》《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译文:这样繁花似锦的迷人春色无人赏识,都付予了破败的断井颓垣。这样美好的春天,宝贵的时光如何度过呢?使人欢心愉快的事究竟什么人家才有呢?雕梁画栋、飞阁流丹、碧瓦亭台,如云霞一般灿烂绚丽。和煦的春风,带着蒙蒙细雨,烟波浩渺的春水中浮动着画船,封建家长们把这美好的春光看的太卑贱了。

赏析:

这段唱词历来为人所津津乐道,雅丽浓艳而不失蕴藉,情真意切,随景摇荡,充分地展示了杜丽娘在游园时的情绪流转,体现出情、景、戏、思一体化的特点。它紧紧贴合主人公情绪的当前状态和发展走向进行布景。“姹紫嫣红开遍”,艳丽眩目的春园物态,予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叩开了少女的心扉,然而,主人公并非只是流连其中,只“入”而不“出”,接承第一眼春色的是少女心中幻设的虚景,她预见到浓艳富丽之春景的未来走向——“都付与断井颓垣”,残败破落的画面从另一个极端给予少女强烈的震撼。“春色如许”开启了主人公的视野,使之充满了诧异和惊喜,接踵而来的对匆匆春将归去的联想则轰的一声震响了少女的心房,使之充满了惊惧和无奈。

女主人公心花初放紧接着又上眉头的景象,包蕴的是无奈的情绪——“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在这里意识到生命的困境,换个角度看待这些唏嘘,则里面并不仅仅残存着纯粹的悲观意绪,主人公情绪跌入低谷之后,仍念念不忘“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云霞翠轩”“烟波画船”,美好的事物始终深刻内嵌于少女的思维深处,读者不难从中窥探主人公内心深处的期待,为下一段奇遇柳梦梅,为情而死的故事找到心理依据。

在这段唱词中,从喜乐到苦痛的情绪流变紧紧扣咬着从浓艳的实景向残败的虚景的转变,读者很难剖判外在之景与内在之情的严格界限,只因在此处,景现而情发,情入而景犹存。

这段【皂罗袍】既是景语,也是情语。人物的感情和景色交织在一起,映衬了杜丽娘的对景自怜的伤感,其内心深处顾影自怜的哀愁在美好春光的感召下喷薄而出。在昆曲演员们慢回首低沉吟的缠绵哀婉咏叹下,杜丽娘的内心情怀被反复地抒发。

2.原文:

【步步娇】〔旦〕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贴〕今日穿插的好。(《牡丹亭·惊梦》)

译文:晴空里袅袅飘动的游丝,被微风吹进了寂静无人的庭院,春光荡漾,如同千万根轻柔的细线。

赏析:这两句可用于描写风和日丽、令人感到温暖恬适的融融春色。用摇漾的线来比喻荡漾的春光,变无形为有形,显得生动确切,而又十分新颖。这里是著名的游园惊梦的场景,在如此美好和谐的春光中,也一如年轻女子的大好时光,撩动心弦而不自知的温柔,将女子的

心境寄托在园中那些无限春景,看来真是让人如痴如醉,想入非非。

3.【好姊姊】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剪,听呖呖莺声溜的圆。

赏析:这一段依旧描写春光,更有渐入佳境的意味。杜鹃啼叫,牡丹归春,各种夺人眼球的景色让故事的发生环境更加生动,富有意境与情趣,更是无时无刻不提醒着观众这些都深刻反映着主人公内心的向往追求,春光无限好,我心亦娇,一切的美好事物即使是梦境,都在美好的光景中产生,此情此景,让人看了感慨主人公的细腻心思,也陶醉其中。

四、人物刻画:

1.杜丽娘:

汤显祖在该剧《题词》中有言:“如杜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这是作者自己对杜丽娘的评价,一个爱得深沉的女子,为了爱情不求生不求死,为了自由冲破规矩教条,这是令人怜的女子,穿越了三年的时空里,她一直对梦境的书生念念不忘,即使是漂游的鬼魂,其实也是对自己内心那份对人欲的向往,也是这种追求能够让她得已重生,真正得到心中所爱。剧本里穷极了所有最动人哀婉的语言来刻画这个由人到鬼,由鬼到人的官宦小姐。

杜丽娘说她“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惊梦》),又说“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寻梦》)。联系起来看,所谓“由人恋”,意为对美好的事物想爱就爱;“随人愿”,意为为了追求美好的事物要生死相随;“无人怨”,意为即使死了也无怨言。《牡丹亭》写杜丽娘的思想与行动同步,正是这个作品的成功之处,也是杜丽娘形象塑造中最有光彩之处。

《牡丹亭》写杜丽娘的性格发展和心理活动,层次鲜明,细致熨贴。游园以前,她感到“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游园时,她的心情由“闷”而“寻”,因为感受到大好春光而要追求爱;惊梦时,由“寻”而“欢”,终于找到情人;梦后,“欢”而“空”,因为所爱的人无处寻觅而感到空虚寂寞。从《寻梦》出到《回生》出,杜丽娘的心理也写得相当细致,且有跌宕起伏。不过,在还魂以后,她的性格特点几乎消失,她的婚姻遭到父亲反对,面对封建礼教观念的阻力,她不敢反抗, 性格显得苍白无力。

2.陈最良:

陈最良也是《牡丹亭》中刻画得较有特色的人物。作为一个思想僵化的老秀才、老学究,他是杜丽娘的对立面。陈最良形象的突出特征是死守儒家经典教条,僵死地,固执地拘泥于儒家训教的言行,让我们看了感到滑稽可笑,这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精神受到严重摧残的畸形者形象。作品通过这一形象进而批判了这一制度。

陈最良“两年失馆,衣食单薄”,因此一些人叫他“陈绝粮”,可见他的贫穷状况。当听说杜宝要聘他为教书先生时,他还谦虚地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以至府门学子也拿他逗趣“人这饭,有得你吃哩”。当杜丽娘要为他的夫人“绣对鞋儿上寿,请个样儿”时,他随口就道:“依《孟子》上样儿,做个不知足而为履罢了。”当她看到杜丽娘有病时,还说:“古人云‘业精于勤荒于嬉’。”他为杜丽娘诊断,药方也全依《毛诗》开配。当他看到杜丽娘的棺木被劫时,立刻想起圣人的教诲:“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典守者不得辞其责。”他被李全俘获,李全让他讲些兵法,他语无伦次地说:“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不对,说道:‘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将《论语子罕》中的话混到了《卫灵公》篇中,获得的却只是空洞的教条。

他的一切言谈举止,已经自觉的纳入了封建礼教的规范之中,同时他也变得迂腐不堪了。我们仔细地去分析便可发现作者的讽刺艺术也是在陈最良身上体现出来的,作者虽说通过一些夸张手法对其进行讽刺,但这种讽刺是含有同情的泪水的。实际上,作者批判讽刺的不是陈最良本人,而是造成这一性格的科举制度,陈最良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是受统治者驱使的弱者。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处于封建底层知识分子的种种对立而又统一的性格特征。

五、语言特点:

明后期出现了沈汤之争,在戏剧表达的方式上两家产生了很大分歧,临川派主张“以情格理”的至情论 反对封建的理学思想和礼教观念,而汤显祖作为临川派的代表人物,论曲强调“曲意”,主张兼顾“意趣神色”,讲究文采,崇尚“丽词俊音”要求格律服从内容、文辞 偏重于剧作的文学性。

而《牡丹亭》的语言特色则以惊梦为典型例子:

1.入木三分的心理刻画。作品通过景物描写、动作描写、梦境描写、直抒胸臆等多种方式写出了杜丽娘青春的苦闷、情思的荡漾以及她的向往和追求、抗议和斗争。把她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描绘得既委婉曲折,又真实生动,既刻镂入微,又层次分明。

2.真幻交织的艺术构思。这出戏构思新奇,匠心独运。之前的所有笔墨都是为它而巧作安排之后的情节又都是围绕它而展开。无此一出 便无《牡丹亭》。“游园”部分运用了现实主义的笔法具有写实性,“惊梦”部分富于浪漫主义的色彩 充满理想性。

3.富丽工巧的语言风格。这出戏充分展现了作者文辞的华美,用笔尖新工巧,曲辞绚烂多彩 而且意境邈绵深远,富于诗情画意,可谓曲曲美玉,字字珠玑。实为全剧神髓,曲中绝唱,一洗剧坛上尚文采则流于雕琢堆砌,尚本色则流于稚率生硬的弊病。

六、后世沿用:

《牡丹亭》的创作对后世产生极大的影响,作为剧本它虽然多以戏剧的形式出现,但是由于它的辞藻清新优美,意蕴深长,对爱情的刻画犹为细腻,所以在后世的许多文学作品中都会看到《牡丹亭》的影子。

1.《红楼梦》:作者并不回避自己的写作曾受到《牡丹亭》的影响。第二十三回标题大书特书:“《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惊芳心。”而且描写的极细致,写出了林黛玉聆听《牡丹亭》曲文达致共鸣的全过程。背景是众姊妹和宝玉已奉元春之命,搬入大观园,都是年轻女孩儿,就一个男性贾宝玉。大家“坐卧不避,嬉笑无心”。结果静中生动、宝玉忽然有一天不自在起来。于是便读起了《西厢记》。黛玉看到也读,而且读得“余香满口”,两个人“连饭也不想吃了”。正在这时袭人来找,说老太太唤宝玉有事。林黛玉一个人闷闷地回潇湘馆,路过梨香院,恰好里面正在排练《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两句曲文传入黛玉耳朵,她感到“感慨缠绵”。听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由不得“点头自叹”。又听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两句,黛玉“不觉心动神摇”。再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她已经“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反复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这时黛玉又联想起唐人诗句:“水流花谢两无情。”以及刚刚读到的《西厢记》里的“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最后她“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另外,红楼梦第四十回就是三宣牙牌令那会,黛玉也曾引用“良辰美景奈何天”这句话!

2.白先勇小说《游园惊梦》:这篇小说借用《牡丹亭》的“游园惊梦”形式,表达了另一种怀旧主题,对其进行了新的阐释。

牡丹亭人物形象分析材料

《牡丹亭》人物形象分析 ?(一)杜丽娘。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之一。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特别是生而死,死而生的独特经历,也是非常罕见的。作者赋于了这个形象什么特征,又是怎样赋于她特征的,都是以下的分析要涉及到的。 1、所处的封建社会环境对其性格形成的影响。任何人性格的形成,都有三个要素。一是天生的秉赋,二是所处的社会,三是个人的经历。后两者指的都是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实际上都是杜丽娘性格的起点非常之低。这是由于她成长的环境决定的。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只有她一个独生女儿,视作掌上明珠,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有着浓厚的正统思想,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而她的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杜丽娘因为春日昼长,白日犯困小憩,杜宝也要训斥她;而甄氏因为杜丽娘去了自家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因此而学坏。并且还给她安排了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后者负责她的教育。因此,他们的爱并非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的护雏之情,而是带上了深深的社会功利色彩。他们的目的,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模范淑女。总之,要求她一举一动都要严格按照礼教行事。她所处的环境正是明代严酷礼教环境的反映,故她所处的环境较之崔莺莺更加可怕、冷酷、沉闷、封闭,令人窒息。封建礼教充斥在她身边,无所不在。这种或者耳提面命,或者潜移默化的教育,给杜丽娘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2、作者细腻地描写了她青春的觉醒和独特的走向家庭教育反面的过程,体现在她性格的发展变化上。这不仅表现在她追求美满婚姻上,而且特别表现在她对家庭,也就是社会为自己规定好的生活道路的反抗上。她的反抗与崔莺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莺莺对张生的感情,是由基于一见钟情,因此其追求的目标始终是自主婚姻。甚至她的“酬简”之举,也并非是出于青春女子的对异性之欲,而是对张生害了相思病的怜悯。而杜丽娘并非是为了美满的婚姻而去追求柳梦梅的,而纯属因为随着女性青春期的到来,因而青春觉醒,产生的对异性渴望的本能。这种生命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促使她在梦中与柳梦梅幽欢。她与柳梦梅的结合走了

第八讲:《牡丹亭 惊梦》

第八讲《牡丹亭·惊梦》 一、中国古代戏曲基本常识: 由先秦宗教歌舞,到汉魏百戏、隋唐参军戏、宋杂剧,金院本,中国戏曲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大致到宋、金时期,中国才有了成熟的戏曲样式:南戏和北杂剧。它们分属于不同的声腔系统。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代表了中国戏曲的三个主要发展阶段。 (一)元明杂剧 它是在宋、金杂剧的基础上,历经百余年的发展,至金末元初始宣告成立的一种戏曲形式。它主要以北方的声腔系统来连缀曲文,登台表演。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外带一个楔子。通常一人主唱。由“正末”主唱的叫“末本”戏,由“正旦”主唱的叫“旦本”戏。 北杂剧创作及表演的高峰期是在元代前期,它也是中国戏曲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著名的杂剧作家及作品都出现出现在这一时段。据统计,现存元代杂剧剧目约有五百三十种,但大多散佚,保存下来的仅有一百五十余种。明代臧懋循的《元曲选》,收元杂剧一百种,是一个颇受关注的元杂剧选本。元代已有“元曲四大家”之称(周德清《中原音韵》),这四大家分别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王实甫的《西厢记》,更赢得“天下夺魁”的美誉。另有所谓“元代四大悲剧”的说法,它们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元后期之后,杂剧创作出现了衰微。在明代杂剧发展中,徐渭的《四声猿》成就最为突出,它们分别是《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玉禅师翠乡一梦》、《狂鼓史渔阳三弄》。 (二)宋元南戏 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的出现可推至北宋末年。“南戏”是对以南曲为唱腔的戏文的简称。它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发育成熟起来的。由于它最初出现在浙江温州(旧名永嘉)一带,所以又称之为“温州杂剧”、“永嘉戏曲”;又因为它主要以南方的音乐曲牌来演唱,

牡丹亭文本分析

牡丹亭文本分析 牡丹亭文本分析 一、体裁: 《牡丹亭》为明代汤显祖的戏剧代表作,与王实甫《西厢记》、孔尚任《桃花扇》、洪升《长生殿》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剧。剧本形式的文本在明代又有了长足的发展,汤显祖时期已经是明代后期了,而且是明代的传奇兴盛繁荣时期,各种戏剧形式相互融合,大量戏剧作品涌现,而汤显祖地《牡丹亭》更是明代后期戏剧发展阶段的划时代作品。 二、题材: 《牡丹亭》描绘的是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这是明代戏剧的多数作品的题材,这个题材并不算新颖,或者更有旧瓶换新酒的意味在里面,但是却在当时

社会引起了很大反响。 首先要看这出戏叙述了一个怎么样的故事,此剧描写了官宦之女杜丽娘一日在花园中睡着,与一名年轻书生在梦中相爱,醒后终日寻梦不得,抑郁而终。杜丽娘临终前将自己的画像封存并埋入亭旁。三年之后,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京赶考,适逢金国在边境作乱,杜丽娘之父杜宝奉皇帝之命赴前线镇守。其后柳梦梅发现杜丽娘的画像,杜丽娘化为鬼魂寻到柳梦梅并叫他掘坟开 棺,杜丽娘复活。随后柳梦梅赶考并高中状元,但由于战乱发榜延时,仍为书生的柳梦梅受杜丽娘之托,寻找到丈人杜宝。杜宝认定此人胡言乱语,随即将其打入大狱。得知柳梦梅为新科状元之后,杜宝才将其放出,但始终不认其为女婿。最终闹到金銮殿才得以解决,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由此可见,汤显祖利用了几层线索去描述这个爱情故事,让这个故事不仅仅只有爱情这个层面,我们可以拨开云雾看到隐藏在爱情背后的几种题材。 1.梦境论:爱情发生总是需要契机与缘分的,而汤显祖的爱情充满了奇幻气息,故事的所有渊源都是由于一场超现实的梦境,杜丽娘无意识的梦却恰巧预兆了将来的爱人,成就一种真实。梦境成真或许是受到庄周的梦蝶的影响,这种题材穿越千年,让这个剧本眼前

牡丹亭教案

第三章《牡丹亭》 ?与元代剧坛上诸家并立、各有千秋的创作局面不同,明代剧坛总体上呈现出一峰独秀、群山环拱的气象。汤显祖作为明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剧作家,其“临川四梦”达到了同时代戏剧创作的高峰。一些中外学者曾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进行平行比较,认为这两位戏剧大师在16世纪与17世纪之交的东西方剧坛上,都作出了泽惠人类的卓越贡献。

汤显祖生平及创作(见教材)

传奇体制概说 ?从戏剧形式上看,《牡丹亭》属于传奇。 ?传奇与杂剧的不同: –元杂剧分折(相当于“幕”),通常是一本四折一楔子; –传奇分出(相当于“场”),“出”无定数,短的十出、八出,长的也有一百出以上的。

–元杂剧都用北曲,曲调规定较严,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一套曲子。每套曲子的曲词只用一个韵脚,一韵到底,不能换韵。元杂剧中的每一折套曲,一般只用一个人主唱,也就是一个角色演唱。 –传奇则多用南曲,比较自由。一出戏中可以变换宫调,也可以换韵,各类角色都可以唱,唱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有分唱、合唱、接唱等。唱腔主要是昆山腔(昆腔),到清代一般称为昆曲。

《牡丹亭》的题材来源 ?汤显祖称该剧“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牡丹亭题 词》)。 ?《牡丹亭》实以《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为蓝本。汤显祖点石成金,将话本的认识意义与审美价值擢升到新的高度。 –话本原是两个太守、一双儿女,门当户对,终偕连理的喜剧框架。 汤剧则将男主人公的社会地位下移为穷秀才身份,就连科考的盘 缠都要靠他人资助。 –话本中的双方父母承认儿女婚姻何等爽快,而剧中的杜大人要认可女婿则比登天还难。 –话本中正反两方面冲突的阵营十分单薄,剧本中则创造了腐儒陈最良、花神、判官等一系列新的角色,从而使冲突的构建更为丰 厚完整。 –话本窘迫仓促地讲完一个言情故事,剧本则舒缓从容地演述出一个个如诗如画的抒情场面。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闺塾>>赏析 汤显祖 1. <<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明代戏剧家汤湿祖“临川四梦” 之一(“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牡丹亭>>取材于当时流行的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全剧五十五出,作品通过南安太守的女儿杜丽娘和柳梦梅生离死合的故事,展示出“情”和“理”的冲突。歌颂了主人公为情而死,为情而生的感人至情,表达了作者追求爱情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愿望,也掲露了封建礼教社会的僵死冷酷和虛伪! 全剧故事梗概:杜丽娘是太守杜宝的掌上明珠。聪明,漂亮,知书达理,向往自由。其父为她聘请了一位叫陈最良的先生教她习文。除此之外,几乎沒什么自由可言,她只能呆在自己的绣楼。闲睱时候,她在自己的衣裙上绣上成双成对的花鸟,或偶然打个瞌睡,都要受到父毌的严厉呵斥,因此,她长到十六岁,居然不知道家里有个后花园!一天,老师给她讲授<<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从此,沉睡的少女之心猛然觉醒,她不由得向往起自由的爱情来!在丫环春香的怂恿下,她偷偷溜到了后花园,在灿烂的春光中, 她大发感叹: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此情此景,丽娘浮想联翩,深感春光流转,自己年已及笄,颜色如花,

命如一叶,不能早遇意中之人,胡思乱想,春睡成梦:梦见一位自称柳梦梅的书生,来到牡丹亭上和她幽会,在梦中,她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爱的芳醇。可醒来却是南柯一梦,在冰冷乏味的现实生活中,她无法与梦中郎君早成婚配,更不能体验到爱情的芳醇。从此情思无聊,独眠香阁,老想着折柳情郎,为他颦,为他痩,为他疼!自叹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久而恹恹成病,深秋时节在遗憾中死去。临死前,她自画了一幅肖像,把肖像藏在后花园太湖石底下。并嘱咐家人,她死后,一定要把她葬在后花园的梅树之下,丽娘死后,家人悲痛之余满足了她生前的愿望,并为她修建了一个梅花庵。 再说,广州地方果然有个叫柳梦梅的书生,他也曾梦见在一个花园的梅花树下,有一位亭亭玉立的美人对他脉脉含情。从此,他也经常忆起梦中情境。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途中借宿梅花观,游园之时,在太湖石下拾得了丽娘画像。柳梦梅非常吃惊,画中人正是他三年前的梦中人,于是留连于后花园中。当晚,丽娘魂魄与他幽会,并诉说自己因情而死的悲伤,叮嘱柳梦梅如何如何挖坟开棺使她还魂,梦梅一一照办,丽娘终于起死回生,于是陪梦梅去了京诚,后来梦梅高中状元。并在回乡探亲的路上遇到了因家中变故已经逃难在外的丽娘的母亲与春香,最后大团圆。 析:“闺塾”是<<牡丹亭>>第七出,主要写私塾先生陈最良秉承杜宝旨意,以诗《诗经》训导丽娘美德,因为此时丽娘《四书》之类早已成诵,杜宝认为《诗经》开卷便是后妃之德,且四个字儿顺口,最为合适。可在解读《关雎》时,尽管千百年来不少人强调这篇诗是

牡丹亭惊梦

牡丹亭·惊梦 【教学目的】了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理解杜丽娘形象的特质,认识《惊梦》一出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及其在全剧中的地位,体现本单元所涉及的人类共同的永恒情感内容,特别是对爱与死的体验、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弱者的同情等;了解曲词特点,品味戏曲语言,提高学生鉴赏戏曲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喜爱之情。【重点难点】杜丽娘形象;《惊梦》的文化价值;戏曲语言。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一、疑难字词句的解析 二、杜丽娘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三、艺术特点 【思考题】 1.杜丽娘形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惊梦》一出对表现该剧的主题有何作用? 【导入语】 《红楼梦》第23回《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写道:“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林黛玉听的曲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牡丹亭》第十出《惊梦》中的内容。曹雪芹就用此曲来烘托刻画林黛玉的心理。这支感叹韶华虚度、青春愁闷的曲子得到了许多少女的喜爱和认同。你们是否也会有同感、共鸣呢?好,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汤显祖及《牡丹亭》。 一、汤显祖与《牡丹亭》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是明代首屈一指的伟大戏剧家。他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即公元1550年,卒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即公元1616年,活了67岁。英国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比他晚生14年,但与他死于同一年,他们是同时出现在世界西方和东方的两位戏剧大师。 汤显祖的戏曲代表作为“临川四梦”,包括《牡丹亭》(也叫《还魂记》)、《紫

牡丹亭人物形象分析材料

《牡丹亭》人物形象分析 (一)杜丽娘。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典型之一。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特别是生而死,死而生的独特经历,也是非常罕见的。作者赋于了这个形象什么特征,又是怎样赋于她特征的,都是以下的分析要涉及到的。 1、所处的封建社会环境对其性格形成的影响。任何人性格的形成,都有三个要素。一是天生的秉赋,二是所处的社会,三是个人的经历。后两者指的都是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实际上都是杜丽娘性格的起点非常之低。这是由于她成长的环境决定的。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只有她一个独生女儿,视作掌上明珠,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有着浓厚的正统思想,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而她的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杜丽娘因为春日昼长,白日犯困小憩,杜宝也要训斥她;而甄氏因为杜丽娘去了自家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因此而学坏。并且还给她安排了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后者负责她的教育。因此,他们的爱并非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的护雏之情,而是带上了深深的社会功利色彩。他们的目的,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模范淑女。总之,要求她一举一动都要严格按照礼教行事。她所处的环境正是明代严酷礼教环境的反映,故她所处的环境较之崔莺莺更加可怕、冷酷、沉闷、封闭,令人窒息。封建礼教充斥在她身边,无所不在。这种或者耳提面命,或者潜移默化的教育,给杜丽娘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2、作者细腻地描写了她青春的觉醒和独特的走向家庭教育反面的过程,体现在她性格的发展变化上。这不仅表现在她追求美满婚姻上,而且特别表现在她对家庭,也就是社会为自己规定好的生活道路的反抗上。她的反抗与崔莺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莺莺对张生的感情,是由基于一见钟情,因此其追求的目标始终是自主婚姻。甚至她的“酬简”之举,也并非是出于青春女子的对异性之欲,而是对张生害了相思病的怜悯。而杜丽娘并非是为了美满的婚姻而去追求柳梦梅的,而纯属因为随着女性青春期的到来,因而青春觉醒,产生的对异性渴望的本能。这种生命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促使她在梦中与柳梦梅幽欢。她与柳梦梅的结合走了一条与莺莺不同的道路,是先有欲,再有情。正因为她的觉醒是基于自然的本能,所以,她这自己选择道路的行为,也较莺莺更为典型,她的反抗也就更广更深,更有意义,也更见得压制她的封建礼教的反人道性。 她反抗性格的形成分成三阶段,一是觉醒,二是追求,三是反抗。 她性格的起点并不高。她在作品开始时,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少女,带有贵族小姐普遍的特点,温柔、驯顺、稳重。她本人也打算严格地用礼教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她幼小心灵中,充满了封建礼教。与《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比较,她的封建正统思想更加浓厚,所以从情的立场考察,她性格的起点也远较莺莺为低,甚至没有莺莺那样的伤春伤春之情。在《闺塾》一出里,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她唱道:“莲步鲤庭趋,儒门旧家数。那贤达女,都是些古镜模。你便略知书,也做好奴仆。”尽管她对父亲请来的先生陈最良略有厌烦,但是这是对先生的冬烘,而不是对礼教。在春香闹学时,陈最良威胁要打,经她求情后方才作罢。春香暗骂对方是“村老牛,痴老狗”,她还用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道理批评春香。明确地站在陈的一方。这可见出她这时在个性要求方面还未启蒙,还很愚昧。在这时,她的头脑中除了封建礼教,没有别的。但这也因而使她较莺莺积淀下更多的的将要爆发的能量。正所谓物极必反。因为任何教育都不能改变人的生理特点。 游园惊梦标志着杜丽娘青春意识觉醒。作品详细的写到,这是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生理原因,二是古典文学中爱情描写的诗情画意,三是大自然中的美好春光。美好的自然和古代文学中的诗意描写是外因,而生理的成熟则是内因。作品写出了这三种因素怎样在她身上发生作用的。而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一个人的本我能与超我能够取得平衡,便是被社会视作正常的人。否则就要罹患精神方面的疾病。而杜丽娘却偏偏无法得到这种平衡。因为本我对性本能的压抑过分强烈,远远超出了她生理和心理的承受能力。

牡丹亭赏析

牡丹亭赏析 二,《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对明朝的戏曲做出了杰出贡献,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艺术特色,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讴歌了反对封建礼教和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广为流传,汤显祖在这个话本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创造,把小说的传说与明代社会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用更丰满的人物形象、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复杂的唱词及场景设计,表现了两个年轻人追求个性自由、自由恋爱反封建礼教的爱情故事。年轻貌美的杜丽娘,生长在官宦家庭,家教非常严格和苛刻,她在官衙中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不允许去,连白日瞌睡也被斥责为违反家规,有伤风化。然而,青春的冲动,是封建家长和老师阻止不了的。杜丽娘在丫鬟的怂恿下,趁父母不注意,偷偷跑到花园里游玩,并触景生情,伤感自己韶华将逝,未成佳配。回到书房,做了一梦,梦见自己遇到一英俊书生,并向她求爱,俩人云雨和谐,爱得十分热烈。但是,好梦不长,被她娘看到白日瞌睡,大声呵斥她,令她从梦中醒来。从此,她郁郁寡欢,一病不起。后来,死掉了。她被埋在后花园中。三年后,一个叫柳梦梅的书生,赶考,住在小姐坟丘附近。柳公子正是她梦中遇见的书生。杜丽娘以鬼身与柳公子夜间相会,恩情意浓。后来,她告诉公子,自己不是人身,如果公子不弃,就来掘坟,她的灵魂和肉身就可合做一处,与公子成为堂堂正正的夫妻。柳公子和守坟的四姑,掘开坟墓,并把自己的阳气吹入杜丽娘的口中,杜丽娘活了过来。最后,柳梦梅考取了状元,并让皇帝钦点与杜丽娘成亲,与杜丽娘的父亲母相认。有情人终成眷属。这种“梦而死”,“死而生”的幻想情节,是浪漫主义理想化的虚构,也是对现实生活的升华。因而,让人读了感慨万千,拍案称奇。 第二,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害人,展现了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生活。 作品《牡丹亭》,还用现实主义手法,批判了封建礼教对杜丽娘的残害。逼得活生生的一个妙龄女子,害春病而死。而杜丽娘的死,也是封建时代千万个女子命运的悲剧,是时代悲剧的缩影和典型代表。作品,批判了杜丽娘的父亲杜宝,不近人情,只知道用封建礼教苛求自己的女儿。当官,他基本是个清官好官,劝农民种桑麻,但是后来遇到了金兵围城,虽有保护城中百姓之心,但无破敌之力。最后,不得不靠老学究陈先生写一封信,给前来围城金兵头领

牡丹亭·游园惊梦

牡丹亭·游园惊梦.txt只要你要,只要我有,你还外边转什么阿老实在我身边待着就行了。听我的就是,问那么多干嘛,我在你身边,你还走错路!跟着我!不能给你幸福是我的错,但谁让你不幸福,我TMD去砍了他 游园 游 园 [杜丽娘上。 杜丽娘 【绕地游】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亭深院。 [春香上。 春 香 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小姐。 杜丽娘 晓来望断梅关,宿妆残。 春 香小姐,你侧着宜春髻子恰凭栏。 杜丽娘 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 春 香小姐,已吩咐催花莺燕借春看。 杜丽娘 春香,可曾吩咐花郎,扫除花径么? 春 香已吩咐过了。 杜丽娘 取镜台衣服过来。 春 香晓得。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小姐,镜台衣服在此。 杜丽娘 放下。 春 香是。 杜丽娘 好天气也!【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我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春 香小姐。【醉扶归】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钿。 杜丽娘 可知我一生儿爱好是天然?(二人同唱)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春 香来此已是花园门首,请小姐进去。

杜丽娘 进得园来,看画廊金粉半零星。 春 香这是金鱼池。 杜丽娘 池馆苍苔一片青。 春 香踏草怕泥新绣袜,惜花疼煞小金铃。 杜丽娘 春香。 春 香小姐。 杜丽娘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春 香便是。 杜丽娘、春 香【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杜丽娘 【好姐姐】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软,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闲凝眄兀生生燕语明如剪,听呖呖莺声溜的圆。 春 香这园子委实观之不足。 杜丽娘 提他怎么? 春 香留些余兴,明日再来耍子吧。 杜丽娘 有理。【尾声】观之不足由他缱,便赏遍了十二亭台是枉然,倒不如兴尽回家闲过遣。 春 香小姐,你身子乏了,歇息片时。我去看看老夫人再来。 杜丽娘 去去就来。 春 香晓得。瓶插映山紫,炉添沉水香。 [杜丽娘、春香下。 惊梦 [杜丽娘上。 杜丽娘 蓦地游春转,小试宜春面。春呵春!得和你两流连,春去如何遣?咳,恁般天气,好困人也!【山坡羊】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则为俺生小婵娟,拣名门一例一例里神仙眷。

分析《牡丹亭》主要人物形象

牡丹亭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剧中歌颂了青年男女大胆追求自由爱情,坚决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揭露、批判了程(程頣、程颢)朱(朱熹)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和残酷,形成了反封建社会没落时期思想、文化专制的一次冲击。《牡丹亭》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牡丹亭》提供了基本情节。 一、剧情: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二、人物形象分析: 1、杜丽娘:是《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在她身上有着强烈的叛逆情 绪,这不仅表现在她为寻求美满爱情所作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方面,也表现在她对封建礼教给妇女安排的生活道路的反抗方面。杜丽娘生于名门宦族之家,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封建教育。她曾经安于父亲替她安排下的道路,稳重,矜持,温顺,这突出表现在“闺塾”一场。但是,由于生活上的束缚、单调,也造成了她情绪上的苦闷,引起了她对现状的不满和怀疑。《诗经》中的爱情是唤起了她青春的觉醒,她埋怨父亲在婚姻问题上太讲究门第,以致耽误了自己美好的青春。春天的明媚风光也刺激了她要求身心解放的强烈感情。终于,她在梦中接受了柳梦梅的爱情。 梦中获得的爱情,更加深了她对幸福生活的要求,她要把梦境变成现实,“寻梦” 正式她反抗性格的进一步的发展。她的游魂还和柳梦梅相会,继续着以前梦中的美满生活。这时,杜丽娘已经完全摆脱了满足一游魂来和情人一起生活,她要求柳梦梅掘她的坟墓,让她复生。为情人而死去,也为情人而再生;为理想而牺牲,也为理想而复活。她到底又回到了现实世界,到底和柳梦梅成就了婚姻。杜丽娘形象有着相当高的典型性,她的遭遇和愿望有着广大的代表性。 2、柳梦梅:是一个富有才华的青年,但又存在着较浓厚的功名富贵的庸俗思想。他 在爱情上确是始终如一的。他一看到杜丽娘的画像和题诗,就被吸引住了。他为她敢于冒开棺处死的危险;在烽火连天、刀兵遍地的日子里,不畏艰险到淮阳替她探望父母。在得悉自己中了状元还被吊打的情况下,第一个念头就是叫人赶紧送信给杜丽娘,让她高兴。这些描写也是生动的、同时他不畏强暴、刚强的反抗性格也是突出的。他敢于在金銮殿上揭露和嘲笑权高势重的岳父。他始终相信自己和杜丽娘的行为是正确的,理直气壮,义正词严。这种性格于杜丽娘交相辉映,使他们的爱情发出了更大的光彩。 3、春香:是一位活泼可爱的丫鬟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春香正是杜丽娘性格中调

牡丹亭惊梦第1课时

牡丹亭·惊梦 【教学目的】 1、了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理解杜丽娘形象的特质。 2、认识《惊梦》一出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及其在全剧中的地位,品味人类共同的永恒情感内容,特别是对爱与死的体验、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弱者的同情等; 3、了解曲词特点,品味戏曲语言,提高学生鉴赏戏曲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杜丽娘形象;《惊梦》的文化价值;戏曲语言。 【教学时数】2课时。 【导入语】 《红楼梦》第23回《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写道:“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林黛玉听的曲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牡丹亭》第十出《惊梦》中的内容。曹雪芹就用此曲来烘托刻画林黛玉的心理。这支感叹韶华虚度、青春愁闷的曲子得到了许多少女的喜爱和认同。你们是否也会有同感、共鸣呢?好,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汤显祖及《牡丹亭》 一、汤显祖与《牡丹亭》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是明代首屈一指的伟大戏剧家。出生在读书世家,5岁就能属对联句,10岁学古文词,对《文选》颇为喜爱。21岁中举人。之后的科考便屡次失败。爱读“非圣”之书,广交“义气”之士。两次落第;弹劾权臣(申时行)被贬;回到老家临川玉茗堂寓所。英国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比他晚生14年,但与他死于同一年,他们是同时出现在世界西方和东方的两位戏剧大师。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在《中国近世戏曲史》中,将他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汤显祖的戏曲代表作为“临川四梦”,包括《牡丹亭》(也叫《还魂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因为这四部剧作都以“梦”来构思情节,汤显祖又是江西临川人,故称“临川四梦”。又叫“玉茗堂四梦”。玉茗是指白色的山茶花,而汤显祖酷爱白山茶。他家的庭院中有一株白色的山茶亭亭玉立,所以他的书房就叫“玉茗堂”。另外,还有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是论述戏剧表演的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诗集《玉茗堂全集》4卷、《红泉逸草》1卷、《问棘邮草》2卷。《牡丹亭》共55出,是他创作最长的戏剧。戏曲来源是话本《杜丽娘暮色还魂》。汤显祖自己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那么,《牡丹亭》究竟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二、主要人物与情节 南安太守杜宝请到腐儒陈最良来教女儿杜丽娘(闺塾)。在贴身丫鬟春香的鼓动下,杜丽

牡丹亭惊梦汇总

《牡丹亭·惊梦》教案 五河县新集中学陈宗华 2016年9月16日

《牡丹亭·惊梦》 【教学目的】了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理解杜丽娘形象的特质,认识《惊梦》一出所蕴涵的文化价值及其在全剧中的地位,体现本单元所涉及的人类共同的永恒情感内容,特别是对爱与死的体验、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弱者的同情等;了解曲词特点,品味戏曲语言,提高学生鉴赏戏曲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喜爱之情。 【重点难点】杜丽娘形象;《惊梦》的文化价值;戏曲语言。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一、疑难字词句的解析 二、杜丽娘形象及其文化意义 三、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语】 《红楼梦》第23回《牡丹亭艳曲警芳心》里写道:“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林黛玉听的曲文,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牡丹亭》第十出《惊梦》中的内容。曹雪芹就用此曲来烘托刻画林黛玉的心理。这支感叹韶华虚度、青春愁闷的曲子得到了许多少女的喜爱和认同。你们是否也会有同感、共鸣呢?好,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汤显祖及《牡丹亭》。 一、汤显祖与《牡丹亭》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是明代首屈一指的伟大戏剧家。他生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即公元1550年,卒于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即公元1616年,活了67岁。英国伟大戏剧家莎士比亚比他晚生14年,但与他死于同一年,他们是同时出现在世界西方和东方的两位戏剧大师。 汤显祖的戏曲代表作为“临川四梦”,包括《牡丹亭》(也叫《还魂记》)、《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因为这四部剧作都以“梦”来构思情节,汤显祖又是江西临川人,故称“临川四梦”。又叫“玉茗堂四梦”。玉茗是指白色的山茶花,而汤显祖酷爱白山茶。他家的庭院中有一株白色的山茶亭亭玉立,所以他的书房就叫“玉茗堂”。“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这首诗是当年汤显祖创作《牡丹亭》后的心情写照。汤显祖自己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

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昆曲《牡丹亭》

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xx《xx》 《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的代表作品,现如今已登上了戏曲舞台,成为家喻户晓的舞台艺术作品;舞台中绚丽的服装、优美的乐曲、栩栩如生的人物表情,程式化的动作,受到越来越多的戏曲爱好者以及艺术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当我第一次走近剧院,亲身观感后我为《牡丹亭》的美而震惊。艺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人物的举止,程式化的动作都透露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息。正如汤显祖所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毫无疑问,《牡丹亭》代表了汤显祖戏剧的最高成就。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故事美——它讲述了一个在明媚的春天里开始的故事: 南安太守杜宝家的后花园是一片姹紫嫣红,但是他的独生女儿杜丽娘被牢牢地关在闺房里。姹紫嫣红的后花园作为《牡丹亭》的基本背景,主人公杜丽娘在百花争艳、春心荡漾的季节里接受一个六十多岁、咳嗽多病的老学究陈最良关于《诗经》的讲议,灌注贤达、风化的教义。不妨说,在《牡丹亭》的开头作者扳开了封建礼教的重闸,放进一丝新鲜的气流,然而让我们可怜的女主角倾刻间迷醉和眩晕了。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她竟然吃惊地发现《诗经》中还有坦率表达男女恋情的诗句,她竟然在每日囚禁着自己的闺房后面看到了袒露得不加任何掩饰的春光!因此,丽娘虽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却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我国明代就有如此浪漫爱情故事,可见当时的文明程度。汉民族的含蓄和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勇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放到现在都堪称典范!当我们现代人还在讨论清朝留下的封建礼教的时候,从元代的年轻人张生和莺莺到明代青年柳梦梅和杜丽娘已经实践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了! 唱词、唱腔、台词美——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

牡丹亭杜宝形象分析

。汤显祖认为“世总为情”,“人 生而有情” 四、杜宝的形象与意义① 《劝农》说明杜宝的文治,平乱说明他的武功。汤显祖似乎在竭力把杜宝塑 造成一个完人:好人,好官,文韬武略,忠义仁厚,智勇双全(这些性格特征往往是 传奇主要人物的专利) 。胡判官因杜宝对丽娘网开一面,皇帝因其功绩而升擢。 从笔头上,作者一再肯定他的行为和操守。但偏偏是这样一个人,造成了自己的 家庭悲剧。作为一个臣子,父母官,他是成功的;作为一个家长,他却是失败的。 天下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何况是独女。他对女儿的管教都是出 于爱,但是是按照自己的信仰,用自己认为最正确、对她最好的方式来爱。汤显 祖不吝笔墨说明这一点。“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药》) ,他认为是古 理不是人欲,目的就是传宗接祀。让“父母光辉”的女儿,只要求“知书识礼”。所 以,他把女儿关在与世隔绝的朱门深宅中,女儿昼寝,闲游,一定要管教;去了一趟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母亲也要惊惶失措,唯恐她惹动情思。请陈 最良教书,就是要他拘心。杜宝不仅要“存天理”,还要灭自己和家人的“欲”。但 他仍是痛惜女儿的。他告诉陈最良:“有不臻的所在,打丫头。”女儿死了,他悲痛 欲绝,对后事作了妥善的安排。就是升了平章,他也并不十分开心。属下只能虚 言安慰:“江南好宦游。急难休,樽前且进平安酒。看福寿有,子女悠,夫人又。”但杜丽娘还是辜负了杜宝的教导。石道姑说得好:“一来小姐有妖冶之名, 二来公相无闺阃之教,三来秀才坐迷惑之讥,四来老身招发掘之罪。”桩桩件件, 杜丽娘实在是不节不孝,连带说明杜宝家教无方。何况,杜丽娘的情,完全不同 于一般传奇中的“情”。对于柳梦梅,她是由“欲”到“情”。她并不是先爱上柳梦 梅,才有冲破“男女之大防”的选择,而首先是难耐青春寂寞,因自然涌发的生命 冲动引向与柳梦梅的梦中幽会,恣一时之欢,由此蕴育了生死不忘之情。《惊 梦》、《寻梦》两出,唱出杜丽娘被禁制的生命渴望:“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 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 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 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这样的情欲更是杜宝信奉的传统观念所不容的了。所以,就在证明了杜丽娘是人不是鬼之后,杜宝坚决不肯相认。柳梦梅害了 他爱的女儿的名节和自家清誉,他简直出离愤怒了:未见女儿,他不认女婿(《开 宴》:“老夫因围难分张,心痛如割。又放著等一个无名子来聒噪人, 愈生伤 感。”) ,金殿面君,他恨不得亲手把这个“妖女”再打死(《圆驾》:“此人欺诳陛下, 兼且点污臣之女也。论臣女呵,便死葬向水口廉贞,肯和生人做山头撮合!”) 。 这样败坏家声的女儿没有也罢;这样不合规矩的婚姻,如果不是一个“忠”字压 着,他是死也不肯认的。“理”,是他生命的指南和一生的信仰,他的一切行动均 由此支配,说他是封建伦理道德的卫道士,一点也不过分。汤显祖用《劝农》、《折寇》、《围释》等出目,努力说明杜宝绝不是坏人,是国家 栋梁,是封建社会中常规道路上的成功者,这并不是为杜宝辩解。作者在前面越 是证明杜宝的好,后文不肯认女的情节就显得越突兀。观众会思考:这样一个忠 洁仁爱的好人,为什么她已回生,仍逼她去死? 而按照杜宝的逻辑,却是无懈可 击的:思春慕色,失身在前,不媒而娶,无主无见,这样的女儿不如死了算了。我 们发现,如果认女,他反而不是凭几部经典齐家治国的大儒了:他劝农是依例,他 抗敌是尽忠,他的行为完全是符合儒家规范的。偏偏这个女儿不争气,失贞失 节,还跑出来个盗墓贼的女婿。这是杜宝万万不能接受的。他的行动和态度是

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观牡丹亭之游园惊梦有感 《牡丹亭》是“玉茗堂四梦”之一,是明代大曲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我觉得要理解一部戏曲,首先要了解它的作者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曾经虽然接触过汤显祖这位大戏曲家,也曾听过《牡丹亭》,但是始终没有做深入探究。如今才知道《牡丹亭》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有其特定的时代因素和一定的思想高度。 首先,汤显祖的《牡丹亭》产生于晚明。这是封建专制及封建礼教得以强化的时期,程朱理学在此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明中后期王阳明“心学”成为社会上主要的哲学思潮。之后,思想解放,张扬个性的文化思潮弥漫于社会,席卷于文坛。《牡丹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 接下来我们来具体解析一下《牡丹亭之游园惊梦》 《牡丹亭》的爱情故事十分独特,由情而梦,因梦而死,死而复生,终成眷属。而《游园惊梦》就是这奇幻情节的第一环,杜丽娘生活在理性泛滥,窒息人性的时代,她受着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但是,杜丽娘不同于一般的女子,她有着倾城容貌,满腹学识,她又有女儿家的细腻与浪漫情怀。 冰冷的世界,是不能冻结这个少女的怀春情怀的。为了排遣愁闷,在丫鬟的鼓励下,不顾父亲的规定,走出深闺,来到后花园,于是有了游园惊梦这一出。 到了满园春色的后花园,杜丽娘看着成双的鸟儿再想到自身的处境,从心底生出了一股春愁,似这般姹紫嫣红开遍,也尽生生付与断井颓垣。正当杜丽娘自叹自怨,身子困乏,靠着桌子沉沉睡去,在梦中,她遇见了柳梦梅,那个痴心多情,风流倜傥的年轻书生。在梦里,他们相知相识,私定终身。《游园惊梦》这一出在此以渐进尾声,杜丽娘醒来,发现是绮梦一场,便觉失落万分。 汤显祖以极其大胆的手法将杜丽娘塑造成这样一个勇敢聪慧,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形象,他强调超越生死的真挚情感,贬斥了封建的道德规范,将杜丽娘推向一个至情的高度,表达了被压迫女子的强烈愿望,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牡丹亭游园(鉴赏参考)

【绕地游】:“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这曲子写杜丽娘对深闺内院寂寞生活的厌倦和春光撩人,青春向往的心态。一梦醒来,莺鸟鸣唱,春光是那样撩人,而丽娘却被禁锢在狭窄,冷寂的“小庭深院”中,百无聊赖听凭沉香燃尽,针线活也没心思去做。为什么今年我对春天的关心和向往比去年更为殷切? “梦回”,意思是从梦中醒来。“啭”,啼的意思。这句说黄莺婉转的歌声把我从梦中唤醒。黄莺欢叫是春天到来的象征。“年光”,春光。“乱煞”,撩乱。煞,是加重语气的助词。写出了杜丽娘对春光的特有感受。“梦回”“乱煞”关合物我两端,颇有言外之致。“梦回”不仅指人从睡梦中醒来,而且包含着婉转的莺声唤醒了女主人公的春情这样一层意思。“乱煞”句也不光形容春色,更写出杜丽娘的心旌摇荡,意绪撩乱。“小庭深院”,是杜丽娘生活的地方。“小”“深”二字说明生活天地极其狭窄,这是一种束缚人生活自由、窒息青春的阴冷环境。“炷尽沉烟”,是说沉香已燃尽熄灭了。“炷”,作动词用,是一种很明贵的香料。这句说,沉水香已经燃尽了。“抛残绣线”,指没做完的针线活被抛在一边。“恁”,怎么,为什么。“似”,比拟之词,超过的意思。这句意是,为什么今年对春天的关心向往,比去年更为殷切?这里,连丫环春香都看出了小姐对春天的关心、向往同去年不一样。“炷尽”两句一个“尽”,一个“抛”,一个“残”,生动点出了女主人公沉闷单调的生活。从这支曲子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杜丽娘对环境的不满以及朦胧跃动的春情。这种情怀在宾白中也时有透露,“望断”“凭栏”等都是 【乌夜啼】以一首词作为人物上场的诗,是念白的一部分,不是唱词。“望断”,一直望到尽头,表示望的时间久长。“宿妆残”,是说昨天梳妆的发髻散乱,今天也顾不得梳理,只是发呆地望着。这首词的意思是,一早起来就眼巴巴地望着梅关,一直望到尽头。昨天梳妆的发髻都散乱,也顾不得梳理,只是发呆地望着。你凭着栏杆侧着头看得多久了?这无端的苦闷,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作者通过凭栏呆望这一动作,形象地表达了杜丽娘对洒满春光的自由天地的憧憬和向往。有的是用直抒的形式来表达的,如“剪不断,理还乱,闷无端”就属这种情况。杜丽娘从春香那里知道已派人将后花园打扫过了,便吩咐春香取镜台、衣服来,这是为游园做准备工作。 【步步娇】是写杜丽娘游园前对镜梳妆时的内心活动。这支曲子是在杜丽娘赞叹“好天气也”的念白之后起唱的,所以从春光,春意落笔。“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是写大地回春以后,各种冬眠的昆虫都苏醒了,纷纷吐丝活动,这些虫丝是很细的,只有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才能见到。“袅晴丝”就是指这种摇曵、飘忽的春游丝,也吹进了这冷落的庭院。作者不写桃柳蜂蝶,唯独选取了纤细的游丝,此中大有新意妙理。一、这样写完全是从规定情景出发,它不是主观随意性的产物。所以在小庭深院中的女主人公难以直接看到姹紫嫣红的春色,在这里只能从晴丝上体味到一点可怜的春光。二、这样写与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杜丽娘是一位过着闲适而愁闷的深闺人物,她是个对春天十分“关情”的妙龄少女,唯其这样,才会有此细心而专注的观察。游丝是很细的,不是心细专注的人是很难发现的。所以说这两句同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 三、这样写体现出人物微妙心绪的理想物化形态,“晴”与“情”、“丝”与“思”谐音,所以“晴丝”语意双关。它即指晴空里的游丝,又是女主人公心中缠绵飘忽的情丝。无论是“游丝”还是这种“情思”,它都是这般纤细朦胧,都是那样的难以捉摸。春风将轻软的游丝吹进幽深庭院的景象,也可以看作是春光打

牡丹亭人物形象分析材料

《牡丹亭》人物形象分析(一)杜丽娘。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有特色的 典型之一。她对爱情执着地追求和对礼教地彻底反对,在古代文学史上叛逆女性的画廊中是最前列的。特别是生而死,死而生的独特经历,也是非常罕见的。作者赋于了这个形象什么特征,又是怎样赋于她特征的,都是以下的分析要涉及到的。、所处的封建社会环境对其性格形成的影响。任何人性格的形成,都有三个要素。一是天生的秉赋,二是1所处的社会,三是个人的经历。后两者指的都是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实际上都是杜丽娘性格的起点非常之低。这是由于她成长的环境决定的。她出生于一个典型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家庭里充斥着浓重的封建礼教气氛。她的家庭是个封建官僚家庭,父母只有她一个独生女儿,视作掌上明珠,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关心备至。她的父亲杜宝是个儒生出身的太守,有着浓厚的正统思想,是传统道德的代表人物,为官忠于职守,为人坚持礼教。而她的母亲甄氏则是个夫唱妇随的贤妻良母式的女子。作者特别写了他们对杜丽娘的教育。杜丽娘因为春日昼长,白日犯困小憩,杜宝也要训斥她;而甄氏因为杜丽娘去了自家花园,衣裙上绣了一对花,一双鸟,也大惊失色,生怕女儿因此而学坏。并且还给她安排了丫环和道学先生,前者监视她的行动。后者负责她的教育。因此,他们的爱并非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的护雏之情,而是带上了深深的社会功利色彩。他们的目的,是要将女儿培养成一个封建社会所要求的模范淑女。总之,要求她一举一动都要严格按照礼教行事。她所处的环境正是明代严酷礼教环境的反映,故她所处的环境较之崔莺莺更加可怕、冷酷、沉闷、封闭,令人窒息。封建礼教充斥在她身边,无所不在。这种或者耳提面命,或者潜移默化的教育,给杜丽娘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作者细腻地描写了她青春的觉醒和独特的走向家庭教育反面的过程,体现在她性格的发展变化上。这不2仅表现在她追求美满婚姻上,而且特别表现在她对家庭,也就是社会为自己规定好的生活道路的反抗上。她的反抗与崔莺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莺莺对张生的感情,是由基于一见钟情,因此其追求的目标始终是自主婚姻。甚至她的“酬简”之举,也并非是出于青春女子的对异性之欲,而是对张生害了相思病的怜悯。而杜丽娘并非是为了美满的婚姻而去追求柳梦梅的,而纯属因为随着女性青春期的到来,因而青春觉醒,产生的对异性渴望的本能。这种生命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促使她在梦中与柳梦梅幽欢。她与柳梦梅的结合走了一条与莺莺不同的道路,是先有欲,再有情。正因为她的觉醒是基于自然的本能,所以,她这自己选择道路的行为,也较莺莺更为典型,她的反抗也就更广更深,更有意义,也更见得压制她的封建礼教的反人道性。她反抗性格的形成分成三阶段,一是觉醒,二是追求,三是反抗。她性格的起点并不高。她在作品开始时,是一个美丽聪明的少女,带有贵族小姐普遍的特点,温柔、驯顺、稳重。她本人也打算严格地用礼教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她幼小心灵中,充满了封建礼教。与《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比较,她的封建正统思想更加浓厚,所以从情的立场考察,她性格的起点也远较莺莺为低,甚至没有莺莺那样的伤春伤春之情。在《闺塾》一出里,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她唱道:“莲步鲤庭趋,儒门旧家数。那贤达女,都是些古镜模。你便略知书,也做好奴仆。”尽管她对父亲请来的先生陈最良略有厌烦,但是这是对先生的冬烘,而不是对礼教。在春香闹学时,陈最良威胁要打,经她求情后方才作罢。春香暗骂对方是“村老牛,痴老狗”,她还用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道理批评春香。明确地站在陈的一方。这可见出她这时在个性要求方面还未启蒙,还很愚昧。在这时,她的头脑中除了封建礼教,没有别的。但这也因而使她较莺莺积淀下更多的的将要爆发的能量。正所谓物极必反。因为任何教育都不能改变人的生理特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