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胡敏文 杨寿康 解释学 对话理论和权力话语观照下的汉英翻译

胡敏文 杨寿康 解释学 对话理论和权力话语观照下的汉英翻译

胡敏文 杨寿康  解释学 对话理论和权力话语观照下的汉英翻译
胡敏文 杨寿康  解释学 对话理论和权力话语观照下的汉英翻译

解释学、对话理论和权力话语观照下的汉)英翻译

胡敏文杨寿康X

(中南大学铁道校区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5)

摘要:解释学和对话理论阐明,所有文学翻译的译文必然是杂合的,即纯粹的归化或异化皆不可能。译文杂合程度受权力话语和跨丈化交际效果的制约。杂合的汉英译文有利于中国文化在全球化的文化场中获得认同和推广。以汉英习语翻译为例,异化应视做主要翻译策略;直译加注应视为主要翻译方法。

关键词:解释学对话理论权力话语汉英习语翻译杂合异化

Abstract:Philosop hical hermeneutics and dialogical theory expose that all literal translated texts are hybrids,that is,there.s no purely foreignizing or domesticating translated texts.The degree of hybridi ty is conditioned by the power of discourse and the effect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 on.Hybrid C-E translated texts may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unique Chinese culture in the globa-l izing culture field.T ake C-E translation of set expressions as an ex ample,foreignizaiton is to be applied as the dominan t translation strategy;literal translation plus notes is to be exploited as the primary translation method.

Key words: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dialogical theory theory of power and discourse C-E translation of set expressions hybrid hybridi ty foreignization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归化、异化之争一直是译界争论的焦点。在笔者看来,这种反复争执是无谓的。现代哲学解释学和对话理论给我们以启示:所有文学翻译的译文都是杂合的,完全归化或异化皆不可能。

20世纪的西方哲学发生了令人瞩目的转向,即从认识论的主体哲学转向了语言论的解释哲学。认识论的主体哲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工具;解释哲学认为语言不再是一种外在的工具而带有极强的主体性,即语言只有当人们使用时才显示它的存在,而人的存在也正体现在语言的使用之中。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园0。因此,在翻译中,文本同样可以看作一个主体,是作者审美创作主体性的对象化和语符化。因而,翻译活动可视作译者和作者通过原文文本进行的对话。引起对话的动因在于每个译者都有着各自先有和先在的知识结构,即海德格尔所说的/前结构0或/前理解0。而意义是在对话中生成的,不是作者通过语言规律预先设定好的。理解过程并非是去挖掘作者事先埋藏好的东西,而是一种意义生成过程。正如巴赫金所说:/根本上,意义位于对话者之间,意义只能在积极的,对应的互相理解过程中产生。意义不存在于讲话者的心中或口中,也不存在于听者的心中或口中。意义是讲话者和听者由特殊的声音系统的物质材料所进行的互相交流的效果。意义如同电光火花,在两个电极碰撞的一刹那迸发出来。0(转自吕俊,2001:162)这就是前苏联著名文论家米哈伊尔#巴赫金提出的/对话理论0。伽达默尔认为解释学所追求的就是作者的原初视野与读者(或译者)的视野融合和对

47

X胡敏文(1972~),女,汉族,湖南宁乡人,中南大学铁道校区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学、科技翻译。

杨寿康(1927~),男,汉族,安徽桐城人,中南大学铁道校区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翻译学、科技翻译。

话后形成的新的东西。而由于各自不同的/前结构0,作者和译者的视域融合和对话过程中总有新的东西产生,两种视域永远不可能完全重叠。因此,根据解释学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翻译过程中译者与作者的视域融合和对话后形成的译本既不可能是作者的独白话语,也不可能是译者的独白话语;而是原语语言文化与译入语语言文化的对话交流,是两种语言文化的兼容,吸收渗透,互相宽容。因此,完全归化或异化的译本是不存在的,/杂合是译文一个本质的、普遍的特征0(韩子满,2002)。

杂合早已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多个自然学科和一系列人文社会学科(包括翻译研究)对杂合都有所研究,一致认为:兼有母体双方或多方特点的杂合体,具有母体双方或多方所无法比拟的优点。杂合的译文指兼有原语和译语语言文化特点的译文。译文杂合程度主要受权力话语和跨文化交际效果的制约。(孙艺风,2003)如果说解释学和对话理论揭示了翻译的人文性质,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则揭示了翻译的社会性质,开拓了翻译研究的宏观视域。福柯所说的权力是指一切控制力和支配力,包括有形的,如政权机构、法律条文;也有无形的,如意识形态、道德伦理、文化传统与习俗、宗教等。任何人不能独立于这个权力网络而存在。在不同的文化中和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些权力是变化的,是不同的。而/话语0只是/权力0的表现形式,所有权力都是通过/话语0来实现的,所谓争夺权力就是争夺话语权。这一理论使人们认识到翻译活动不仅是一种语言活动,更是不同文化传统与不同意识形态的对话,是一种在两种不同的权力话语制约下的对话与交流。(吕俊, 2001:164)译者在操控译文的杂合程度时,无疑受到原语权力话语和译语权力话语的制约,在两者的可接受性中间做出协调、权衡和抉择。

杂合的译文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殖民和后殖民情境中,由翻译释放出来的杂合的确可以超越霸权主义的价值观,使这些价值观受各种地方变体的影响0(Venuti,1998:178),消解对立,颠覆权威。实际上,在任何时期,杂合都可以/在目标文化的语言和文化系统中引起变化0 (Sch?ffner&Adab,1997:336)。在目前中外文化交流已出现严重逆差的情境下,我们也许无法强迫外商购买汉语作品的翻译版权,但我们可以在加大文化输出的同时,坚持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利用杂合的译文,通过自己的翻译阐释,完成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形塑和重构,使中国文化在全球化的文化场中获得认同和推广。在这方面,许渊冲、汪榕培等老一辈学者和翻译家完成了许多经典作品的外译工作,为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以汉语习语的英译为例,笔者认为,以往套用基本对应目的语习语的归化译法,以及单纯释义、舍弃形象的译法均应摈弃。在解释学、对话理论和权力话语的观照下,应采用异化为主的杂合的译文,为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特身份作出努力。

试比较下列A、B译法:

1.佛要金装,人要衣装。

A: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套用基本对应的英文习语)

B:Gold makes statue of the Buddha,and clothes make the man;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 (笔者试译:异化移植形象,传译出东方特色的佛教文化,并附以基本对应的英文习语。)

2.画蛇添足

A:paint(gild)the lily(套用基本对应的英文习语)

B:draw a snake and add feet to it(Intrigues o f the Warring States.Intrigues o f Qi);paint(gild)the lily;(fig.)ruin the effect by adding sth.superflu-ous.(笔者试译:异化移植形象直译并给出成语出处+基本对应的英文习语+寓意)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A:He who lies with dogs will rise with fleas. (套用基本对应的英文习语)

B:He who stays near ver milion gets stained red, and he who stays near ink gets stained black(Admoni-tions from the Junior Mentor o f the Cro wn Prince by Fu Xuan of the Jin Dynasty);He who lies with dogs will rise with fleas.(笔者试译:异化移植形象并给出成语出处+基本对应的英文习语)

4.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A:You can.t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套用基本对应的英文习语)

48

B:The cleverest house 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just as lsraelites couldn.t make bricks without stra w.(平洪、张国扬,5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6:117)))异化移植形象+基本对应的英文习语)

5.偷鸡不成蚀把米

A:go for wool and come home shorn.(套用基本对应的英文习语)

B:try to steal a chicken only to end up losing the rice;go for wool and c ome back shorn.(外研社5现代汉英词典61988年版892页)))异化移植形象+基本对应的英文习语)

6.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A: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 boy.(套用基本对应的英文习语)

B:There.s a Chinese saying about monks fetch-ing water:one monk two buckets,two monks one bucket,three monks no bucket(no water);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 boy(此部分为笔者加);(flg.)More hands,less work done.(邓炎昌、刘润清,5语言与文化6: 185)))异化移植形象+基本对应的英文习语+寓意)

以上译例中,笔者认为B译明显优于A译。文化是意义的一部分(刘宓庆,2003:436),只有尽量异化移植形象进行直译,才能将意义的损失降至最低。而套用基本对应目的语习语只会剥夺原语文化的话语权,把翻译变成独白话语,甚至造成误译。例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0反映的是典型的东方佛教文化,若用5圣经6中/beat swords into ploughshares0套译,就会使英语读者误认为中国的普通大众大多也信奉基督教,从而传递错误的文化信息。孙致礼在/文化与翻译0一文中也曾提出处理/归化0和/异化0的基本原则:文化上要尽量争取/异化0,尽量避免/归化0;文字上不得已进行/归化0时,也要以尽量不引起/文化归化0为前提。(孙致礼, 2002)

B译明显优于A译之处还在于它充分体现了两种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习惯、观察角度和民俗风情。比如/偷鸡不成蚀把米0在英语中也有寓意相近的习语/go for wool and come home shorn0(去偷羊毛,回家时反被剃了光头)。通过杂合的译文,两种文化的读者都会为彼此诙谐形象的表述忍俊不禁。难怪洪堡特会发出感慨/掌握了一门外语,就是获取了一种观察世界的新的途径0。(转自姚小平, 1995:144)

但是主张套译近义英文习语的译者还是大有人在。他们最/有力0的论据是异化移植形象会使英语读者不知所云,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他们中有很多人抱怨英语世界的读者接受汉文化远不及汉文化读者接受英语文化准备充分。实际上,正是他们自身加剧了这一恶性循环,使中西文化交流的不平衡愈演愈烈。从接触、理解到最终接受并欣赏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认知过程。但如果英语文化的读者连接触汉文化的机会都被剥夺了,他们永远只能按照自己的文化预设去解读译文,又何谈理解、接受并欣赏汉文化呢?在这一点上,毛主席为我们做出了典范。正是由于毛主席的坚持,/纸老虎0这一具有典型浓烈的汉文化气息的形象比喻被直译为/paper tiger0(没有套用现成的英语习语/scarecrow0),并最终被英语文化的读者接受而正式收入英语词条。这让我们看到了汉文化走向世界文化中心的希望,同时也深切领悟到西方读者对汉文化的接受、欣赏首先取决于我们的译者是否有坚定的决心,是否愿意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最大限度地将汉文化这一文化瑰宝真实再现于西方读者面前;是否能像毛主席那样为争夺自身文化的话语权,面对西方强势话语决不妥协。对话交流是文化的生存方式。翻译一旦沦为独白话语,另一种文化就必会遭到弱化,甚至消亡。

至于最能体现中国文化底蕴的、在英语中词义空缺的汉语习语的英译,笔者认为,单纯释义无益于保持我们独特的文化身份,应先按原文的语气、风格和形象直译,然后加注说明出处或来源,必要时用画龙点睛的地道的英语道出习语的寓意,如以下两例:

1.罄竹难书:(often of crimes)too numerous to inscribe on all bamboo strips.(Note:In ancient China bamboo strips were used to write on.)(笔者试译)

2.塞翁失马:Just like the old frontiersman losing his horse,who knows but that this may be a

49

blessing in disguise?(Note:According to the book Huainanzi#Lessons o f Human World,an old man li ving in a border region was comforted by his friends af-ter he had lost his horse.-This may be a blessing is disguise,who knows?.one of them said.Indeed, the horse later returned to the man in the c ompany of a better horse.(flg.)A bad thing may become a good thing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此部分为笔者加)。(外研社5现代汉语词典62002年11月版第1649页)

在这类习语的翻译中,加注显得尤为重要。深层文化翻译蕴藏着为表层语言符号提供诠释和解码的依据。文化翻译越向深层推进,越需旨在文化信息传递的/铺垫0)))文内加词和文外注释。(刘宓庆,2002)田德望先生所译的5神曲6第二部5炼狱6,光第20章就有52个注释,每个注都有几百字,最长的两个有1500字左右。对于异文化的读者来说,若不提供注释说明其来源和出处,是很难透彻领悟到蕴涵于原语文化特有的习语中的历史文化含义的,又何以达到/深以为然0的境界呢?

2004年,中国国家汉语战略浮出海面。/国际汉语教师中国志愿者计划0的正式启动,中国首家海外/孔子学院0韩国挂牌,及即将亮相的/汉语桥0工程,,,都是中国国家政府对世界范围内/汉语热0逐渐升温的积极回应。在目前文化转型期,任何中心话语霸权都有可能解体(吕俊、侯向群,2002),任何弱势文化都有望通过对话交流从边缘走向中心。在解释学、对话理论和权力话语的观照下,中国译界理应配合国家政府的汉语战略和各项举措,把握当前文化转型期和东学西渐的契机,在加大文化输出的同时,利用异化为主的杂合的汉英译文,为汉语语言文化成为强势语言文化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1.吕俊:5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6[M],东

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

2.伽达默尔著,夏镇平、宋建平译:5哲学解释学6

[Z],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

3.韩子满:/文学翻译与杂合0[J],5中国翻译6,2002

年第2期。

4.孙艺风:/翻译研究与意识形态:拓展跨文化对话的

空间0[J],5中国翻译6,2003年第5期。

5.Venu ti,Lawrence.T he Scanda ls o f Translation[M].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8.

6.Sch?ffner,Christina and Beverly Adab Translation as Inter-

cultural Communication-Contact as Conflict[A].Snel-l Hornby,Mary.et al.I n Translation a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EST Congress)Prague 1995[C].Amsterdam/Philadelp 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7,325~337.

7.平洪、张国扬:5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6[M],外语

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

8.邓炎昌、刘润清:5语言与文化6[M],外语教学与

研究出版社,1989年。

9.刘宓庆:5文化翻译探索)))兼评David Hawkes译屈

原3天问46[A],张柏然、许钧:5面向21世纪的译学研究6[C],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486~515页。

10.孙致礼:5文化与翻译6[A],张柏然、许钧:5面

向21世纪的译学研究6[C],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516~527页。

11.姚小平:5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6[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9]刘宓庆:5翻译教学:实务与理论6[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年。

12.刘宓庆:5文化翻译探索)))兼评David Hawkes译屈

原3天问46[A],张柏然、许钧:5面向21世纪的译学研究6[C],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486~515页。

13.吕俊、侯向群:5谈翻译观念的嬗变与对话意识的建

立)))兼谈新时期的翻译观6[A],张柏然、许钧: 5面向21世纪的译学研究6[C],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90~202页。

14.Bassnett,Susan& A.Lefevere.Constructing Cultures

[C].Multilingual Matters Ltd.,Clevedon,UK.2000.

50

解释学翻译观的利与弊

解释学翻译观的利与弊 张 健 (巢湖学院外语系,安徽 巢湖 238000) 摘 要:伽达默尔从解释学视域下探讨翻译活动,其思想有着深厚的哲学根基,伽氏的翻译 理论一经问世就备受译界关注。对于解释学而言,高奏赞歌者颇众,骨头里挑刺者却寥寥无几。本文旨在辩证地探讨解释学翻译观于翻译研究的利与弊,更好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关键词:伽达默尔;解释学;利与弊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68(2012)01-0089-07 收稿日期:2011-11-27 作者简介:张健(1972-),男,安徽合肥人。巢湖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外语言对比及翻译学。 1导言翻译与哲学息息相关。“哲学研究、特别是语言哲学中涉及到大量的翻译理论,翻译理论也包含哲学思辨和哲学方法论的运用。”(刘军平, 2010:64)而“解释”可谓是哲学的“品牌词”,但凡 涉及哲学的概念,往往会打上“解释”的标签。从“解释学”(hermeneutics )词源来看,“解释”和“翻译”被相提并论早有历史了。在西方古希腊神话中,赫尔墨斯(Hermers )是奥林匹亚山中诸多神灵的信使,负责将神的旨意传递到人间,可是神有神语,不同于人类的语言,只有将神语译成人语,人间方能领会神旨,所以翻译必不可少。同时,毕竟是神旨,少不了晦暗不明之处,所以翻译时也就少不了解释,也就是对其中微言大义进行阐发,于是乎翻译、解释与传递同步进行。后来不少学者对翻译中的解释十分重视,并将哲学解释学引入翻译研究当中,以求理论支持。自从19世纪以来,解释学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焦点。当然这其中功不可没者大有人在,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 )开启了哲学解释学之门,但施氏 的解释学翻译思想尚处萌芽状态,不足之处可见一斑。狄尔泰(Dilthey )又将此扩大至整个精神科学范围,使解释学“从专门的技术性学科转变为人文科学家的一般方法论学科”。(郭安,1999:22) 此后,海德格尔(Heidegger )将原有的解释学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升至本体论,加大对世界本源的哲学研究,而海氏的弟子伽达默尔(Gadamer )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将解释学发展为一门显学,可以说,伽氏才是解释学的集大成者。当然,仅从哲学原创性来看,伽达默尔不算抢眼,但就翻译哲学而言,伽氏绝对算得了开天辟地的人物。 在伽氏眼中,翻译完全是意义的理解,译者和读者的身份时有重合。译者在译前首先是作为原文读者的身份出现,而后在其理解、阐释之下,才有译本的诞生。难怪后来乔治· 斯坦纳(George Steiner )在其大作《巴别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 -tion )中专门从解释学(即斯坦纳所称的“诠释 学”)视阈深入探讨了翻译的解释性。可以说,解 2012年第14卷第1期 巢湖学院学报 No.1.,Vol.14.2012总第112期 Journal of Chaohu College General Serial No.112

大学英语四级长句翻译方法及技巧

第19卷第12期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Vol.19 No.12 2006年12月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ec. 2006 英语长句翻译方法及技巧 张艳萍 (湛江师范学院大学外语部, 广东湛江 524048) 摘要:英语长句翻译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本文从英汉语言对比的角度,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的 差异,进一步分析了两种语言长句的特点,概述了英语长句的常用的四种翻译方法,并举例分析了这些 方法在实际中的运用。 关键词:英汉长句;差异;翻译;技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60(2006)-0200-04 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发现学生在汉译英时出现中国式英语,英译汉时句子却“西化”。究其原因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英语和汉语来自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语言体系,语序差别甚大,尤其遇到复杂长句,除了需要较强的对比分析理解能力外,还要求我们掌握一定的翻译理论和技巧以及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为此,本人结合自己的英语教学实际,拟从英汉语言对比的角度来对英语长句的翻译问题作些探讨。 1 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 人类语言的多样性,使翻译成为人类交流的重要媒介。同时,由于不同语言体系的差异,在英汉翻译里,英语和汉语会在句法结构、内在逻辑关系存在着明显差异: (1)英语句子重形合,汉语句子重意合。汉语注重隐性连贯注重逻辑事理顺序、注重功能、意义,注重以神统形,形合手段比英语少得多,没有英语所常用的那些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和连接副词。并且汉语介词数量少,句式结构上也无太多的限制,可以利用说话的语气、环境及语言结构内部的相互衬托等条件使语句尽量辞约义丰。所以汉语是一种必须联系交际人主体意识、语言环境、句子表达功能作动态的意念分析的重“意合”的语言,是有别于英语句子重“形合”,试看下面句子: 例1:My idea of a good P.E. class is one where youth are involved in at least 20 minutes of basic movement that gets their heart rates up. 译文:说到一节好的体育课,我的想法是青年在体育课中至少要进行20分钟使他们心跳加快的基本运动。 这是一个典型的重形合的英语句子,全句用两个关系代词将两个定语从句联系起来,在译文中,将关系一层层理清楚,整句语气从容不迫,这就符合了汉语的叙事方法。 例2: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译文1:If you wish good advice, consult an old man. 原文中的假设关系是隐含的,译成英语时用连词if把假设关系给表达出来,从这一例句可以看出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的句子特点。 译文2:Who never consults an old man may suffer loss. 此句用名词性从句来翻译,同样体现了英汉两种语言在“形”和“意”上的区别。 (2)汉语通常根据时间顺序逐个翻译,而英语则较注重空间顺序。 汉语句中可常见两个以上的动词,甚至几乎全句皆动词。如:孩子们手里拿着老师给他们的礼物,唱着、 收稿日期:2006-09-17 作者简介:张艳萍(1978- ),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完整word版)英语长难句翻译技巧及方法

英语长难句翻译技巧及方法 英汉两种语言句子的不同特点是:英语书面语长句较多;汉语一般短句较多。英语句子结构较紧,多用主人结构,英语可有各种后置修饰语(介词短语、不定式短语、动名词短语、分词短语以及从句),这些成分都是造成英语长句的原因;汉语句子结构较松,多用并列结构。有翻译经验的人们对这些特点作过形象的比喻,把英语句子结构比作“葡萄”,把汉语句子结构比作“竹节”。翻译长句时,可将英语的葡萄结构拆成汉语的竹节结构,即把成串的拆成成条的。 英汉两种语言的语序差异是:英语时间顺序灵活(表示时间的从句可以在主句之前或之后);汉语一般是从先到后。英语逻辑顺序也比较灵活(表示原因、条件的从句可以在主句之前或之后);汉语一般是前因后果,先进条年,后谈结果。英语中的句词性从句(主语从句、表语从句、宾语从句、同位语从句)与汉语句子主谓宾的语序基本一致,因此,一般都可按汉语的表达方式处理。 顺序法 如果英语长句的时间顺序、逻辑顺序以及名词性从句与汉语句子的语序基本相似,一般可按原文顺序译:如: 本句时间状语从句在前,用顺序法译。 (1)As it was a fine day and I was in no hurry, I was taking my time, looking in shop windows, strolling in the park, and sometimes just stopping and looking around me. 由于天气晴朗,当时又无急事,我便慢悠悠看看橱窗,逛逛公园。有时干脆停下脚步,四处张望。 逆序法 如果英语长句的时间顺序、逻辑顺序与汉语句子的语序相反,一般可逆原文顺序译。如: (2)“Neither believe nor reject anything,” he wrote to his nephew, “because any other person has rejected or believed it ……”他在给侄子的信中写道:“不要因为别的人相信或拒绝了什么东西,你也就去相信它或拒绝它。……” 分译法 由于的英语可有各种后置修饰语,所以有些英语句子很长。为了符合汉语表达习惯,我们常可将长句中的一连患后置修饰语与其修饰成分分开来译,即把短语或从句拆译为短句,有时还需将后置修饰语另作适当安排并适当增加词语。如: (1)A physically mature female deer in good condition who has conceived in November and given birth to two fawns during the end of May or first part of June, must search for food for the necessary energy not only to meet her body’s needs but also to pro duce milk for her fawns. 一只成熟健壮的母鹿,在十一月份怀胎,五月底或六月初生下两只幼鹿,这时,他必须寻找食物以获得必要的能量,这不仅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且也是为了给幼鹿生产乳汁。

英语句子翻译技巧

英语句子翻译技巧 以下浅谈英译汉的几点技巧。 第一,翻译时注意英文的句型,英文的句型一般来说有相应的中文译法。如It的句型的翻译: (1)It is+名词十从句: It is a fact that…事实是…… It is a question that………是个问题 It is good news that………是好消息 it is common knowledge………是常识 (2) It is+过去分词十从句: It is said that…据说…… I 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必须指出…… It is asserted that…有人主张…… It is supposed that…据推测…… It is believed that…据信…… It must be admitted that…必须承认…… It is reported that…据报道…… It will be seen from ii that…由此可见…… It has been proved that…已证明…… It is general1y considered that…人们普遍认为…… (3)It is+形容词十从句: It is necessary that…有必要…… It is likely that…很可能…… It is clear that…很清楚…… It is important that…重要的是…… (4) It+不及物动词十从句: It follows that…由此可见…… It happens that…碰巧…… It turne d out that…结果是…… 第二,注意英语被动句的翻译。英文的被动句经常用汉语主动句表达,如:You are requested to give a performance 英文的被动句译成汉语的主动句:请你给我们表演一个节目。英文中被动意义也可以用汉语中含有主动意义的句子来表达。常译成“被”、“由”、“受”、

最新 论“翻译即解释”在普遍诠释学时期的含义-精品

解释即翻译”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当努力消除源语和目标语之间因时间距离和语言差异所造成的误解,浅论“翻译即解释”在普遍诠释学时期的含义是? 一、“翻译即解释”的由来 诠释学,英文为Hermeneutics,德语为Hermeneutik,希腊文为Hermeneutike。对Hermeneutics的译名学界尚未形成统一意见,界将其译成诠释学、解释学、释义学等,界多是将其称为阐释学。 最早出现的诠释学是神学诠释学和诠释学,经历德国的宗教改革后,诠释学研究的范围开始面向一般的世俗文本,语文学诠释学由此开始,诠释学作为一种理解与解释的技艺为人们熟知。19世纪,经过施莱尔马赫的改造,诠释学以理论的形式确立下来,成为理解与解释文本的方法论。后又经过狄尔泰、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等人的不断努力,诠释学上升到了实践哲学的层面,从方法论上升到了本体论。 无论哪一种诠释学,都是一种意义指向的理论。同样,翻译也是对意义的追寻,对文本信息的获取。16世纪牛津大学神学教授L.汉弗雷(L.Humphery),在其著作《诠释方法》一书中,把希腊文Hermeneutik解释为“翻译”,这是“翻译即解释”这一命题的首次提出。17世纪,法国学者休特(P.D.Huet)《论解释卷二》中,进一步论述了“翻译即解释”这一命题,他不仅肯定了汉弗雷的观点,而且将翻译与诠释、译者与解释者并列起来进行讨论。休特认为:“翻译者(解释者)在进行翻译——诠释时,既不能对作者在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个性特征所减损,也不可增补,应该完全忠实地描绘出作者的性 格。”[1](P43) 美国学者帕尔默也认为翻译是诠释学的应有之义:“翻译是‘产生理解’的基本诠释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们将异质的、陌生的或难以理解的东西携入自己语言的媒介中……翻译行为并非一种寻找同义词的单纯机械性收集整理的事情。”[2](P43) 二、“翻译即解释”在施莱尔马赫诠释学中的表现 施莱尔马赫认为,正确的理解不是直接的,而是必须通过解释,理解与解释是同一的,解释是理解的表现形式,理解与解释的目的是重构作者的意图。在特殊诠释学时期,学者们认为,直接理解是正常情况,误解是偶尔的异常情况,所以解释相对于理解是辅助性。施莱尔马赫则为,诠释学的出发点是误解,而这种误解是普遍的,不是个别的,解释是为了避免那种由于无视规则的理解尝试而产生的误解,所以解释是理解的必要手段。 施莱尔马赫在长期注释《圣经》的实践中,发现了教义的解释与语义的解释之间的矛盾:《圣经》在不同时代由不同作者写成,如果仅从语义出发,这些不同时代的语言所撰写成的文本之间就会有很多语义上的矛盾之处,从而难以形成一个整体的观念,现有的基督教共同信仰就会被破坏;如果仅从教义出

英语长难句翻译技巧总汇知识讲解

英语长难句翻译技巧 总汇

1. That sex ratio will be favored which maximizes the number of descendants an individual will have and hence the number of gene copies transmitted. (难度系数5,下同) 译文:那种性别比例能在最大程度上增加一个个体所能拥有的后代数量,并因此能在最大程度上增加所传递到后代身上去的基因复制品的数量。难句类型:倒装、省略 a.本句的正常语序应当是:That sex ratio which maximizes the number of descendants an individual will have and hence the number of gene copies transmitted will be favored.但是因为主语That sex ratio之后的以which引导的修饰它的定语从句,如果按照以上语序,则有头重脚轻之感。所以原文将此长长的从句倒装成谓语will be favored之后。 b.在which引导的从句中,有两处省略:第一处在maximize的第一个宾语the number of descendants that an individual will have中,an individual will have是修饰descendants的定语从句,但是,因为descendants在从句中作have的宾语,所以引导词that可以省略。第二处省略是在第二个the number of 之前,省略了与前面一样的成分that sex ratio which maximizes. And hence在此表示后面的成分作为前面“最大化一个个体的后代的数目的”结果。 2. (This is )A desire to throw over reality a light that never was might give away abruptly to the desire on the part of what we might consider a novelist-scientist to record exactly and concretely the structure and texture of a flower .(5++)复杂+倒装+省略; 这是一种照亮现实的欲望,此欲望从来就不会唐突的取代后面的那种欲望,后者是我们可以将其部分的理解为一个兼任小说加和科学家的人想要去准确并具体的记录下一朵花的结构和文理的那种意义上的欲望。 A、句首省略了this is 。这种用一个词代替一个句子的方式如果在书面语中出现,只能出现在高级英语中,因此我们以前的英语学习中从未遇到过。其形式类似于我们中文的“精彩”是“这句话真是精彩”的省略形式。 B、 desire后跟着两个大的修饰成分,一个是to throw over reality a light,其中的a light 是被倒装到了over reality之后,正常应是throw a light over reality.不过这个便装部分与throw距离不远,读者看得还算懂。关键是第二个修饰成分。注意:从that开始直到句尾结束的长长的定语从句不是修饰其前的light 的,而是修饰一开始的desire的。 C、第二个修饰成分中又来了一个倒装,由于作者为了强调never,所以将其提前,引发了定语从句中的倒装:正常语序应该是that might never be given away,倒装后系动词was被提前,given因为在情态动词might之后所以变成了原型give。A give way to B,是A让位于B,

阐释学方法论关照下的翻译学

162河 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第11卷O文章编号:1673–2804(2011)01-0162-03 阐释学方法论关照下的翻译学 张 睿,韩 虔 (大连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116024) 关键词:阐释学;翻译主体;翻译客体;权力话语;翻译标准 摘 要:回顾了阐释学发展的历史,解释了现代阐释学中“前理解”、“视域融合”、“偏见”等基本原理的内 涵,最后从翻译的主体研究、客体研究、权力话语、翻译标准等四个方面的讨论了现代阐释学对翻译学的深 刻影响。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志码:A 20世纪的西方哲学从认识论的科学主义转向了语言论的阐释哲学(Hermeneutics),对人文科学的影响巨大,不仅仅使人们开始对语言给予普遍性的关注和重新审视,而且人们认知范式的变化颠覆了许多传统的理论和观念,改变了人们看问题的方式,也深刻地影响了翻译理论研究。对强调“忠实性”的翻译标准、作者的主体性、文本的绝对权威等等方面,阐释学开启了崭新的视角,对研究语际间语言转换的翻译学理论来说,具有很强的方法论意义。 一 现代阐释学的内涵 阐释学是目前人文社会科学中比较流行的方法论,“它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不过是用来指传达神喻、解释经典的学问”[1]。阐释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阐释学、传统阐释学和现代阐释学三个阶段。古典阐释学局限在宗教层面,解读经典、注释经书,满足于获得经典文本的原初意义。传统阐释学由施莱伊马赫的浪漫主义理论、狄尔泰的历史理性批判和赫斯的意图说文本理论三大体系构成。传统阐释学承认理解的历史性,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理解和认识这样的意识活动,都必然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但是“传统阐释学力求使阐释者摆脱一切历史影响,超越历史环境,达到对文本完全不带主观色彩的、透明的、无蔽的理解”[2]。他们把阐释者自己的历史环境的东西看成是理解的障碍,看成是产生误解和偏见的根源。所以传统阐释学认为阐释的核心是避免误解,阐释者的任务应该是客观地还原作者及文本的原初意义。 现代阐释学沿袭了传统阐释学的阐释具有历史性的观点,但是却接受了阐释者对文本的误读。两大领军人物是德国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和迦达默尔。 海德格尔对阐释学的贡献之一是提出了“前理解”的概念。前理解包括了“先有”、“先见”、“先知”三个层面的意思。这三个层面涵盖了历史、文化、语言、意识、心理等人类一切从逝去到当下的精神物化物。他认为,任何一个阐释主体在进行文本的阐释前,就已经处于这种前理解状态中,受到既定的文化,历史、语言、意识、心理的侵占,不可能无蔽地、透明地对文本原初意义进行阐释。因此,“阐释主体从前理解起步达向文本,势必带着历史‘偏见’去理解文本的意义”[3]。可以说,就是历史导致了“此在”的阐释主体对“彼在”的文本意义获得中的偏见。 迦达默尔从海德格尔那里承接了“前理解”及其三个层面的含义,统统把他们纳入到他自己创建的术语“视域”中,即他认为在文本理解过程中存在两种不同的视域:一个是阐释主体的视域,一个是文本(作者)的视域。“阐释主体的视域指浸淫阐释主体的历史语境的彼端(逝去)与此端(当下)之间”,亦即“从逝去的历史延伸而来的阐释主体存在着的当下视域”[3:44],被称为第一视域,是历史强加给主体展开理解的起点;文本作者创建文本所存在的那个特定的历史语境为第二视域,它影响了作者的理解即文本意义的生成。阐释者无法摆脱由自身历史存在而来的“先见”,但同时却又不可能以自己的“先见”去任意曲解阐释对象,“先见”只接纳它所能接受的理解。因此,对任何文本的理解,都会卷入这样两个不同历史背景,即阐释者的“先见”和被解释者的内容,只有二者融合在一起,产生意义,才会出现真正的理解,迦达默尔称这个过程为“视域融合”。所以阐释者因为受到自己“视域”的影响就不可避免地会走向理解的偏失,这个偏失就是理解在走向视域融合的过程中产生的“偏见”。迦达默尔不强调无蔽地、透明地获得文本的原初意义,而是充分肯定了阐释者或读者在阐释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并且承认个人的历史存在对个 第11卷 第1期河 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V ol.11No.1 2011年1月Journal of Hebei Politechnic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Jan.20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0-03-11

哲学阐释学三原则和翻译研究

2012年第03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No.03,2012 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Vol .28(总279期) Total No .279 收稿日期:2011—10—11 作者简介:李晓玲(1983—),女,河南濮阳人。河南科技学院外语系,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和外语教学。 哲学阐释学三原则和翻译研究 李晓玲 (河南科技学院外语系,河南新乡453003) 摘要:阐释学是一门研究理解和解释的学科。现代西方阐释学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提出的三大哲学阐释学原则“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为一本多译等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哲学阐释学;翻译;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3—0145—02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哲学语言论转向和翻译理论界的文化转向为我们开辟了许多新的译学 研究的视角。人们从更多的方面和角度来研究翻译。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的西方现代阐释学,颠覆了许多传统的理论和观念,改变了人们看问题的方式。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所提到的 三大哲学阐释学原则 “理解的历史性”、“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为一本多译等翻译现象提供了新的 研究视角。 一、理解的历史性在理解的模式上,伽达默尔继承了海德格尔前结构理论:每一种解释都建立在一种前有的基础上,为了理解某个事物,我们总得先要具有这个事物。我们对任何事物的理解都建立在我们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对每一种事物或现象的解释都不可避免地受“前见”的影响,这种“前见”就是我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译者只有把自身置身于历史性的视域中,才能真正理解原作的意义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历史的,理解的历史性又构成了理解的偏见,进而决定了理解的创造性和生成 性”。[1]我们是历史性地存在的。无论是认识的主体或客体,都内嵌于历史性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文本的理解无疑也是历史性的。理解的历史性导致了历史的偏见,包括误读现象。伽达默尔认为这 种偏见是“合法的” 。他认为正是这种“合法的偏见”构成了理解的历史性因素。伽达默尔声称“偏 见未必就是不合理的和错误的,实际上,我的存在的 历史性产生着偏见,偏见实实在在地构成了我的全部体验能力的最初直接性。偏见即我们对世界敞开 的倾向性”。[2]伽达默尔对偏见的积极性的一面的论述使我们认识到了误读的意义。庞德唐诗英译中 的错误在美国引起的新诗运动,寒山诗于20世纪50和60年代在美国和日本引起的激潮,都说明误读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价值。理解主体不同的历史背景使他们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从而生成了不同的偏见,进而在翻译中做出不同的选择,书写出不同的译本。 二、视域融合 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第二大原则。视域就是看视的区域,它包括了从某个立足点出发所能看到的一切。伽达默尔认为,作为理解者或解释者的译者,其视域并不是封闭孤立的,而是开放动态的。因此,作为理解者和解释者的译者,其任务就是扩大自己的视域,并与其他视域交融,达到一种历时性、共时性的 “视域融合”。理解是以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的,无论是理解的 主体———理解者,还是理解的客体———文本,都是历史地存在的。两者都各有自己的视域。译者对文本的理解是由其带来的各种成见所规定的,它们构成了译者现在的视域。而文本总是含有作者原作的视域。不同历史时期的读者带着当时的时代氛围形成的视域和文本的历史视域相遇和融合。但这种理解 5 41

浅谈解释学与翻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e11735468.html, 浅谈解释学与翻译 作者:王文霞杨洪娟 来源:《校园英语·上旬》2016年第06期 【摘要】翻译的基础是理解,而理解也正是解释学的核心。这种特殊的关系,就是我们常说的“翻译即是理解”。也正是由于这种关系,翻译与解释学之间的关系才源远流长。施莱尔马赫、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正是这其中的大家。 【关键词】解释学翻译施莱尔马赫海德格尔伽达默尔 引言 解释学(Hermenutics)一词源于希腊神话中的信使赫耳墨斯(Hermes)。这位来往与人 间和神界的信使,把众神的旨意传达给人间。在这个过程中,神界与人间的语言是不相同的,需要赫尔墨斯在理解神的语言的基础上,把这种对人类来讲,完全陌生的、无法理解的语言进行解释,然后把它的意思重新用人类的语言表达出来,也就是翻译为人类的语言。对解释学的这一最初喻意,表达的意思便是翻译即是解释。 基本的解释学翻译观认为,翻译的前提是理解。理解便是翻译,翻译便是理解,没有理解就无法进行翻译。要做翻译,就一定要先理解完全原文本中的这种陌生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在充分的理解后,翻译就是一种转换——把完全陌生的语言转换成熟悉的语言,将无法理解的话语转换成可以理解的话语。在这种转换过程中,总是有译者的思想的存在。所以翻译也是一种自由。它体现在对文本的理解自由和转换自由。本文就解释学与翻译的三位大师的理论进行简单阐释。 一、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理论与翻译 施莱尔马赫(F.Schleiermacher,1768~1834)是德国哲学家、解释学家和古典语言学家。他对德国宗教、生活和文化影响重大,被公认为“现代神学之父”、现代基督教新教神学的缔造者。他是第一个将解释学从特殊解释学带到普遍解释学,并进行了系统的反思。 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的出发点是“误解”。文本是作者的思想和意向的反应,翻译解释重新体现作者的思想和意向。但由于原作者与译者毕竟不是同一个人,他们自身所处的时间、历史、生活环境、社会政治、语言文化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别,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或多或少的误解。施莱尔马赫对此提出了两种应对策略:主观重构或心理重构和客观重构或语言重构。这都是强调对文本的创造性重构。 心理重构是把语言当做作者的表达个性的工具,用心理置换的方法,让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设身处地地还原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心理和精神。具体包括理解的普遍性法则和理解的个体创造性。普遍是说人们内在心灵的互通。尽管不是同一个人,但作者在文本中表达的思想情

(完整版)英语长句子翻译技巧

英语长句子翻译技巧 对于每一个英语句子的翻译, 并不只是使用一种翻译方法, 而是多种翻译方法的综合运用, 这在英语长句的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长句在科技性的文体中的出现极为频繁, 因此也就成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重点, 通过对近年来试题的 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所考查的绝大多数划线的部分都是长句。在翻译长句时, 首先,不要因为句子太长而产生畏惧心理,因为,无论是多么复杂的句子,它都是由一些基本的成分组成的。其次要弄清英语原文的句法结构, 找出整个句子的中心内容及其各层意思, 然后分析几层意思之间的相互逻辑关系, 再按照汉语的 特点和表达方式, 正确地译出原文的意思, 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英语长句的分析 一般来说, 造成长句的原因有三方面: (1) 修饰语过多;(2) 并列成分多; (3) 语言结构层次多。在分析长句时可以采用下面的方法: (1) 找出全句的主语、谓语和宾语, 从整体上把握句子的结构。 (2) 找出句中所有的谓语结构、非谓语动词、介词短语和从句的引导词。 (3) 分析从句和短语的功能, 例如, 是否为主语从句, 宾语从句, 表语从 句等,若是状语, 它是表示时间、原因、结果、还是表示条件等等)。 (4) 分析词、短语和从句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 定语从句所修饰的先行词是哪一个等。 (5) 注意插入语等其他成分。 (6) 注意分析句子中是否有固定词组或固定搭配 英语习惯于用长的句子表达比较复杂的概念, 而汉语则不同,常常使用若干短句, 作层次分明的叙述。因此, 在进行英译汉时, 要特别注意英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 将英语的长句分解, 翻译成汉语的短句。在英语长句的翻译过程中, 我们一般采取下列的方法。 (1) 顺序法。当英语长句的内容的叙述层次与汉语基本一致时, 可以按照英语原文的顺序翻译成汉语。 (2) 逆序法。英语有些长句的表达次序与汉语表达习惯不同, 甚至完全相反, 这时必须从原文后面开始翻译。 (3)分句法。有时英语长句中主语或主句与修饰词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 翻译时可以按照汉语多用短句的习惯, 把长句的从句或短语化成句子, 分开来 叙述,为了使语意连贯, 有时需要适当增加词语。 (4) 综合法。上面我们讲述了英语长句的逆序法、顺序法和分句法, 事实上,在翻译一个英语长句时, 并不只是单纯地使用一种翻译方法, 而是要求我们把各种方法综合使用, 这在我们上面所举的例子中也有所体现。尤其是在一些情况下, 一些英语长句单纯采用上述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方便, 这就需要我们的 仔细分析, 或按照时间的先后,或按照逻辑顺序, 顺逆结合, 主次分明地对全句进行综合处理,以便把英语原文翻译成通顺忠实的汉语句子。

从阐释学视角看施莱尔马赫的翻译思想2019年精选文档

从阐释学视角看施莱尔马赫的翻译思想 弗里德里希?施莱尔马赫作为一名颇有影响力的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在翻译领域的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他的论文《论翻译的方法》被誉为西方翻译史上最重要的一篇论文之一,对德国翻译理论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施莱尔马赫的阐释学理论 施莱尔马赫是一位以哲学方法来思考语言问题的学者。在当代哲学中,他被誉为现代解释学之父,他的阐释学理论深刻影响了其翻译理论,为其翻译理论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施氏提出阐释学是一门理解文本意义的艺术,也是一门避免误解的艺术。他认为误解是阐释学的出发点,而且,这种误解是普遍存在的,误解的普遍性决定了阐释学的普遍性。误解使阐释学成为了必要,而阐释学就是要消除在理解过程中产生的误解。 那么要如何消除这种误解呢?施氏认为误解最深层的原因就是“语言”和“思维”的差别。,要想避免误解就要从两个方面来解释文本,即客观的重构(语言层面的重构)和主观的重构(作者精神状态的重构),并且认为主观的重构更为重要,解释者只有重建作者的精神世界和历史情境,才能更为准确地阐释文本。 与之相对应地,施氏提出了语法解释和心理解释。早期的阐

释学侧重于语法解释,及对文本进行语义学的分析。这一部分是客观的,不以作者和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由于语言是在不断发展的,每个人的历史经验也千差万别,语言作为一种表达感情的方式,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此,仅从语义层面来诠释文本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为了克服这种局限性,施莱尔马赫创造性地提出了心理解释这一概念。心理解释是一种主观的方法,旨在揭示文本的深层意义和作者的精神状态。施莱尔马赫提出,要想把握作者的精神状态,必须通过“心理移情”的方法,在心理上进入作者创作文本时所处的社会历史语境,重建文本与该社会历史语境之间的联系。 二、施莱尔马赫的翻译思想 1813年,施莱尔马赫发表了题为《论翻译的方法》的论文,文章从理论上阐释了翻译的原则和方法问题。施莱尔马赫认为翻译不仅存在于不同语言之间,同种语言也需要翻译,比如说方言,抑或是不同历史阶段的语言或方言,都需要翻译。 施莱尔马赫是西方第一个将笔译和口译明确区分并加以阐 述的人。他认为,口译主要是指商业方面的翻译,而笔译主要是指从事科学艺术领域方面的翻译。(谭载喜,2006:106-107)。 此外,施莱尔马赫还对翻译进行了分类,认为翻译分为真正的翻译和机械的翻译。真正的翻译是指文学作品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翻译,这类翻译相对较复杂,要求译者有较高的理解和阐释能力。笔头翻译属于真正翻译的范畴。机械的翻译,是指实用性的

作者本意和本文本意_解释学理论与翻译研究

2000年第3期No.3,Ma y2000 外国语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总第127期 General Serial No.127 文章编号:1004_5139(2000)03_0053_08中图分类号:I046文献标识码:A 作者本意和本文本意 )))解释学理论与翻译研究 谢天振 (上海外国语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上海200083) 摘要:翻译,无论是文学翻译还是非文学翻译,都离不开对原文的理解和解释。翻译的这种性质决定了解释学理论与翻译研究的极其密切的关系。而现代解释学理论家围绕作者/本意0的争论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审视传统翻译观念的崭新/视域0。本文拟从该理论关于作者/本意0、文本的确定性和可复制性等问题的论述,探讨其对当代翻译研究、尤其是有关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等问题的启示。 关键词:作者本意;本文本意;解释学;翻译研究 Author's Meanin g and the Meanin g of Text )))Hermeneutics and T ranslatio n Studies X IE T ian_z hen (The Academy of Soci al Sciences,Shangh 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Shanghai200083,Chi n a) Abstract:Any kind of translat ion,literary or unlit erary,is bound up w it h the understanding and explica-t ion of source text.T his nature of translation determines its close relation w ith hermeneutics)t heor y of understandin g and ex p lanat ion in a certain de g ree.T he debatin g of t he modern Western hermeneutics t heorists p rovides us a com p let el y new Horizont to examine translat ion.Based on their t wo diametricall y opposed view points on author's meaning,the present paper tries t o discuss such problems as t ranslatabilit y and untranslat ability in new perspectives. Key words:aut hor's meaning;meaning of text;herm eneutics;t ranslation studies 翻译,无论是文学翻译还是非文学翻译,都离不开对原文的理解和解释。如果说,理解是对原文的接受,那么,解释就是对原文的一种阐发。在这个意义上,译者既是原文的接受者即读者,又是原文的阐释者即再创作者。 传统的解释学(H ermeneutics),从古希腊的解释学,中世纪的/释义学0和/文献学0,直至近代德国的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和狄尔泰(Dilthey)的哲学解释学,都贯穿着一个明显的客观主义精神,从而强调接受者应该努力把握/文本0的原意,把握创作该文本的作者的/本意0,这一精神与传统的翻译要领也是一致的。 进入20世纪以后,以海德格尔(Heidegg er)、伽达默尔(Gadam er)等人为代表的西方现代解释学一反传统解释学的理论,宣称作者的/本意0是不存在的,因此对作者/本意0的寻求也是徒劳的。他们认为,当作者创造出了一件作品(文本)以后,这件作品(文本)就是一个脱离了作者

英语句子翻译

句子翻译 1.那是一块肥肉,谁都想吃 That place is an attractive piece of meat coveted by all. 2.你要有所弋获,则必须在学习中不断深入 If you want to gain anything ,you must constantly deepen your study. 3.安理会自那时以来一直受理这个问题。 The Security Council has been seized of the question since then. 4.敌人杀害了我们的一位同志,我们宰了一个敌特。 The enemy killed one of our comrades and we killed an enemy agent. 5.在反对狼狈为奸的地主和资本家的斗争中,工人和农民团结 一致。 The peasants and workers were hand in glove with one another in struggle against the landlords and capitalists who worked hand glove with each other. 6.农民起义农民叛乱 Peasants uprising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6.使用简化的半成品的设计模型来调查意见,详尽要求,完善 规格和测试功能。

The use of simplified and incomplete models of a design to explore ideas ,elaborate requirements, refine specifications, and test functionality. 7.除非你有锦囊妙计,否者我们就输定了。 Unless you have an ace up your sleeve, we are dished. 8.别急,先听我给你解释一下 Hold on a

英语长句的翻译方法

长句的翻译方法 1.顺序翻译法 (1)The problem is that the last gerention or so we’re come to assume that women should be able, and should want, to do everything that by tradition men have done at the same time as prettywell everything that by tradition women have done.问 题是,在过去二十年时间里,我们已经认定, 妇女们应该能够且应该想做男人们想做男人们 传统上所做的一切,而同时也能够做得跟妇女 们传统上所做的一切同样好。 2. 逆序翻译法 (1)It therefore become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at, if students are not to waster their opportunities, there will have to be much detailed information about courses and advice. 因此,如果要使学生充分利用(上大学)的机会,就得为他们提供关于课程的更为详尽的信息,作更多的指导。这个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3. 分译法 翻译英语句子时,有时我们可以把原文的句子结构整个保存下来或只作稍改变即可,但在不少情况下则必须将原来的句子结构作较大的改变。把原文的一个简单句译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这叫分译法。使用分译法,可以把原句中的一个词,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分译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 一、把原文中单词译成句子 (一)副词 1.They tried vainly to blame us for the breakdown in the truce talk. 他们试图把和谈的罪名加在我们头上,但没得逞。 2.The Chinese seemed justifiably proud of their economic achievements. 中国人似乎为他们在经济上取得的成就而自豪,这是合乎情理的。(副词分译) 3.Not surprisingly, he was constantly receiving complaints from all of them about his not giving value for money.毫不奇怪,他经常受到来自他们 之中的种种埋怨,说他光拿钱不干活。 4.Characteristically, Mr. Smith concealed his feelings and watched and learned. 怀特先生没有表露自己的感情,只是察言观色,心领神会,他的特点就是这样。 (二)形容词 1.That region was the most identifiable trouble spot. 那地区是个麻烦的地方,这是大家最容易看得出来的。(形容词分译) 2.She is grateful for his defense.他为她挺身而出,她很感激。 3.The guest was pleased by the distinction but not overwhelmed. 来宾对这种破格礼遇感到高兴,但没有受宠若惊。 4.Suddenly the door bursts and Gorge appears, dirty, disheveled, and bed ragged, with a nasty cut on his chin.突然,门开了,乔治出现了。他十分肮 脏,衣冠不整,浑身是泥,下巴严重划伤。 5.The elements are less reserved and distinct. 宇宙各种元素并不像以前那么含蓄,也不像以前那么截然不同。 (三)名词 1.He shook his head and his eyes were wide , then narrowed in indignation . 他摇了摇头,两目睁得圆圆的,接着又眯成一 条线,脸上露出了愤怒的神色。(名词分译)2.It was our mistake to have kept nagging you.我们老是唠叨着催你,是我们不对。 3.The truth is I have someone in my mind some time but I’ve been postponing telling my parents. 实际情况是,一段时间以来我已经有了心上人,不过我一直拖着,没有告诉父母。 4.I wanted to laugh at their harmlessness.它们无法作恶了,我真想放声大笑。 二、把原文中的短语译成句子 1.I wrote four books in the first three years , a record never touched before . 我头三年写了四本书,打破了以往的记录。(名词短语分译) 2.She had such a kindly , smiling , tender , gentle , generous heart of her own. 她心地厚道,性格温柔可疼,器量又大,为人又乐观。(单词搭配分译) 3.And in their further disputes she always returned to his point ,”Get me a situation –we hate each other , and I am ready to go .” 从此以后他们每拌一次嘴,她就回到老题目, 说道:“给我找个事情,反正咱们你恨我,我嫌 你,我愿意走。”(修辞需要词语分译)4.Because of their origions in the public school system , these institutions do respond to the needs and desires of the community . 由于社会学院源自公立教育体系,它们必须按照社区的需求去做。(介词短语分译) 5.To compare the weight of different types of objects , we should have to weigh equal volumes of each . 要比较两种不同物体的重量,就必须取同样的 体积进行称量。(不定式短语分译) 6.Handsome young men must have something to live on, as well as the plain. 美男子和凡夫俗子一样,也要有饭吃,有衣穿。 7.Please reply at your earliest convenience.您要是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