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学经典文化教育专题课教案设计

国学经典文化教育专题课教案设计

国学经典文化教育专题课教案设计
国学经典文化教育专题课教案设计

国学经典文化教育专题课教案设计

2018年中小学国学经典文化教育专题课教案设计

相关热词搜索:国学传统文化课堂课教案国学传统文化手抄报中国国学是传统文化吗国学传统文化宣传画

篇一:传统文化教学设计

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篇二: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连镇逸夫小学:王晓伟

一、指导思想

国学经典诵读,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传承中华文明,发扬中华文明,提高文化底蕴。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教学重、难点:

1.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充分利用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2.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3.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听音乐导入

让学生体会意境,感受语感。

二、听音乐感受

1. 出示课件《话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2. 教师范读。认真听,体会语境。

3. 6. 自由练习朗读

4. 齐读,扫清错别字。

5、个别抽读,教师注意正音;

6、全班齐读。提高学生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三、合作探究。

谈感受,提升朗读

1、学生谈一谈对于时间飞快的感受;

2、学生谈一谈如何节约时间;

3、学生带着感受到的再有感情地朗读;

四、拓展延伸。

世界上的许多东西都能尽力争取和失而复得,只有时间难以挽留。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时间永不回头。诗人以通俗流畅的语言,明白如话的句子劝勉人们要珍惜时间,勿虚度年华,莫荒废光阴。

篇三:传统文化教案全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1《诗经》

1-1硕鼠(《诗经.魏风》)

教学目标:

1、背诵硕鼠,借助译文理解古文含义。

2、了解《诗经》的大体内容,读背其他相关的反映人民生活和不满情绪的诗歌。

3、完成成长阶梯,让学生学有所得。

课前准备:相关的《诗经》的资料以及与本课有关的《诗经》中的作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浏览本册教材的编排,让学生对国学启蒙这门课程的性质有认识,能喜欢本门课程。

二、学习《硕鼠》。

1、学生自读《硕鼠》,能读通句子,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包含的感情。

3、学生读译文,体会文章的含义。

4、再读文章,读出文章包含的感情。

5、理解文意:重点理解以下字词句子:

“硕”是大、肥的意思,直呼奴隶主剥削阶级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肥老鼠,不但形象地刻划了剥削者的丑恶面目,而且让人联想到“老鼠”之所以“硕”大的原因,正是贪婪、剥削的程度太大了,从而激起对剥削者的憎恨。

从“无食我黍”“我麦”到“我苗”,反映了奴隶们捍卫劳动成果的正义要求,同时也说明了奴隶主的贪得无厌,奴隶们被剥削的深重,举凡一切劳动果实,都被奴隶主所吞没。从“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肯德”到“肯劳”,揭露了奴隶主忘恩负义的本性。奴隶们长年的劳动,用自己的血汗养活了奴隶主,而奴隶主却

没有丝毫的同情和怜悯,残忍无情,得寸进尺,剥削的程度愈来愈强。“贯”,侍奉。汝,指奴隶主。“三岁”言其时间之长久,并非确指。“莫我肯顾”,一点也不肯感念我们。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国”到“乐郊”,则集中表现了奴隶们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他们幻想着能找到一块理想的国土,摆脱奴隶主的压榨和剥削。“逝”,同誓,表示坚决之意。“适”,到也。“爰得我所”,犹言“乃得到了我们安居的处所”。“直”与

“所”意同。全诗最后说,在这块幸福的国土上,“谁之永号”,谁还会再过啼饥号寒的生活呢?人人平等,人人幸福,再也不用哀伤叹息地过日子了。很有点象后世的《桃花源记》所设想的蓝图。

6、理解表达的思想:

《硕鼠》提出了建立“乐土”“乐国”的美好理想,试图寻找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与人平等的社会,这虽然在当时根本不存在也根本不可能达到,但毕竟比《伐檀》单纯的指责前进了一大步,标明奴隶们在长期的反抗斗争中,已逐步清醒了阶级意识,开始有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和对未来社会的合理设想,可以看作是早期的“乌托邦”思想的萌芽。

7、引导学生背诵《硕鼠》。

三、温馨点击,了解《诗经》。

1、请学生阅读《温馨点击》中的内容,初步了解诗经。

2、请学生回答记忆住的内容。

3、教师补充《诗经》的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四、课下搜集有关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诗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背诵《硕鼠》。

篇四:让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之中

汪清县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

我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我在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做了许多尝试:在古诗文教学中走进传统文化;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与作文教学中凸显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将我们的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让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绽放美丽。

关键词: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雅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性格与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土壤。世界各国各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究其根源就是文化背景不同。可见,传统文化和一方水土一样是民族的根。中

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她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培养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著名学者刘国正认为:“中国语文教育与传统文化如胶似漆,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并以次为基础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让他们从早在心底书写出一个堂堂正正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人,自觉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民族精神。这无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义。

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知识充实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怎样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盛开传统文化之花呢?

一、在语文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课程教学。就学科而言,语文课是最有可能融合传统文化的学科,可以通过其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改革,实施传统文化教育。语文课可以设置“传统文化经典研读”之类的活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又能培养他们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抑或是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与语文课具体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比如结合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内容进

行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深化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认识。在语文教学中,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李白的“直挂云帆济沧海”、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优美的篇章句段让我们看到了一颗颗赤子之心,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作为教师,我及时抓住文本中传统文化的教学契机,触发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扎根,传承。

要将传统文化的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是否“乐学”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推荐经典的、民族的、优秀的视听材料,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多民族、多国家的多元文化,让学生在对经典的了解之中把握传统文化的真谛,在比较、撞击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与贤哲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沟通。

二、营造语文学习的文化氛围,领略民族文化风采,接受人文熏陶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载体,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外在、鲜明的标识。因此,文化的精华应该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我们要努力构建“创设情景——诵读——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课外拓展”的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应竭力做到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在课堂上,我绘声绘色地向同学们讲述、名人故事、成语故事;利用动感十足的编曲教孩子们演唱《唐诗三百首》;播放动画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直观地了解《弟子规》《三字经》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培养孩子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三、拓宽学生阅读国学经典的范围,陶冶学生的情操

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阅读经典文本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儒家的厚德载物、刚正不阿、诚信仁爱、尊师重道,道家的顺应自然、淡泊名利、虚怀若谷,佛学的宠辱不惊、进退从容、自然清静,这些都值得学生去学习、体会和进行创造性转化。

学生在课外的时间,能够拥有丰富有益的课外书,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是极其重要的。阅读国学经典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唤醒心智与灵魂、促进生命成长的过程。复兴国学并不是要让孩子盲目的熟背经书,复辟到以前的私塾蒙学状态,主要的是做好国学的普及工作,保住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让孩子相应的了解阅读一些传统的文化经典,从所谓的“速读”、“精读”的阅读方法中走出来,这对于全民族整体的人文素质的提升也是有利无害的。

四、营造富有人文气息的班级和校园环境

高品位的文化环境能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在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学到新知识、新学问,能意识到一种科学与人文气息,能获得审美感受的校园中,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学校的校园展板上有很多的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学生感兴趣的成语故事、文学典故、文学常识,特别是一些与此有关的奇闻轶事。在教学楼内的文化墙上处处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班级的传统文化氛围和读书特色活动也很特别,能将其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品质。

五、积极上好《国学经典》和《好习惯,好人生》的校本课,丰富传统文化的内容

校领导本着“汇知识之萃,补教材之缺”的学术精神,结合学校及学生实际,制订并编制了校本课程教材。校本课程《国学经典》的开发收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学生在学习国学经典诵读和好习惯好人生的过程中,既弘扬了传统民族文化,又培育了爱国爱乡的热情以及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既开阔学生视野,又有利于提高运用语言文学表情达意的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论语》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诵读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通过对《论语》内容的理解,让学生了解了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学习的内容、学习的目的,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论语》、《诗经》、《唐诗宋词》??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浅显的文字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到了学习、

生活、与人相处的本领。所以我舍出时间来让孩子们多读:齐读、对读、分角色读、背诵、配乐诵读??在诵读中更直观地触摸这些语言,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抓住生活契机,宣传传统文化

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语文的存在。在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时,有很多被时代、社会、学校所忽视和遗忘的东西,这恰恰是我们要抓住的契机。如“清明节”时让家长带着孩子祭祀祖先,在郊区走一走,了解清明节也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端午节”时让孩子们包粽子、观赏赛龙舟、和家人一起挂菖蒲、蒿草、艾叶,给长辈斟上一杯雄黄酒。

中秋节举行“咏月”诗歌的背诵比赛,;元宵节让学生互相制作灯谜;在新的农历年到来时谈谈年的由来、生肖文化,写写春联??在活动中既能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浓郁的节日氛围,又能让他们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增进他们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世界上最美的音乐——汉语,积淀着我们的传统文化。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有责任有义务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在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分量,将其蕴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学生心灵深处,让他们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篇五: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一、《人之初》

教学目标:

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

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二、诵读新句子:

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

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

2、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

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教之道,贵以专。“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

这句地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

4、讲解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

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四、复习(3'):

诵读新学的句子,齐诵已学的所有句子

五、总结

二、《子不学》

教学目标:

1、.介绍三字经。

2、.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

3、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应该怎么做

教学重点:

讲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

教学难点:

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三字经前四句内容,提问的方式。

1)上节课大家印象最深的人物?

学生回答:曹操、孟子等

2)上节课大家学习到了什么?

学生回到:要做一个善良的人

二、讲解课文内容。

1、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

讲了岳飞教育儿子的故事

2)小结: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

2、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这两句的故事很可能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如果是这样,就请一个同学上前面讲,其他人补充。[爱的鼓励]

3、小结;深讲黄香和孔融两个故事,道出“孝悌”的原因。我们如何去感恩?黄香和孔融都

是后来成为大官的人,可是人们记住的不是他们成为大官,而是他们儿时的这些故事。这是因为“感恩”自古就是中国人的精神内核,使我们最先要做到的。

三、总结。

三、《昔仲尼》

教学目标:

1、熟读三字经。

2、了解三字经中的名人事迹。

3、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重点:

熟读三字经。

教学难点:

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前面所学内容。

二、学习新课

1、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你知道,这些句子里都讲了写谁的故事吗?告诉你吧,古时候的圣人孔子不但勤奋好学,还能不耻下问,向神童项橐请教。我们现在的学生,要以古代圣贤为榜样,勉励自己勤学。汉代学者路温舒,曾经用蒲草编织成席,代替纸来抄写《尚书》;丞相公孙弘曾经用刀削去竹青,抄录《春秋》。他俩贫穷而无书,但好学不倦,终于功成名就。今天的读书人,书本易求易得,如果不好学,简直是贻误自己的前途。

2、彼既仕学且勤

赵普在宋太祖时任中书令,他身居宰相高位,仍然勤奋读《论语》,我们这些还在念书的小学生,难道不该以此自勉吗?

3、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晋代人车胤幼年好学,因家中贫困,夜读无油点灯,便捉许多萤火虫用纱囊包好,悬在桌前取光读书。孙康寒夜读书无油,便到庭前映雪光而读书。二人不因贫困而废学,终成大名。现在的学生多有父母资助读书,更应该刻苦勤奋。

汉代人朱买臣家庭贫困,但他不忘读书,上山砍柴时,边走边背诵书本。隋代人李密少年好学,把未读完的《汉书》挂在牛角上,边放牧边阅读。两人勤劳而苦学,最后终成为有用之材。

三、总结。

四、《师生》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背诵课文。

2、知道学生要尊敬老师。

3、了解课文中的名人故事。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学生要尊敬老师。

教具准备:幼学琼林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是怎样尊敬老师的?

二、学习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冰是由水生成,但是比水还要寒冷;青色出于靛蓝,但是比靛蓝的颜色还要深。学生称赞老师的教诲,可以比喻为如同坐在春风里沐浴一样;学生感谢老师的培育,可以比喻为如同仰面承受时雨的滋润一般。

三、学生讨论:你们应该怎样尊敬老师吗?

四、总结。

五、《花木》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背诵古诗文。

2、了解各种花的花语。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古诗文。

教学难点:了解各种花的花语。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植物在供给人类氧气、食物的同时,还是我们精神世界里的朋友。让我们去了解生活中的花草吧!

二、教学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莲花被称为花中君子,海棠被看作化中神仙,牡丹国色天香,雍容华贵;梅花

冰肌玉骨,傲然清奇。兰花清香无比,菊花高雅不俗。竹子被誉为有气节的君子,松树被比作傲然不媚的大臣。萱草能使人忘记忧愁,屈轶草能分辨奸佞小人。

三、总结

让我们去认识花草,做他们的朋友吧!

四、拓展

你还知道那些花的名称?到课外书或网上查一查,把他们的名字写下来。

六、《精卫填海》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背诵古诗文。读出精卫的勇敢坚定和大海愤怒的语气;

2、使学生初步懂得什么是勇敢,知道精卫的行为就是勇敢的行为。

教学重点:熟练朗读背诵古诗文。

教学难点:知道怎样的行为是勇敢的行为

教具准备:挂图、头饰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图上画着什么吧!(出示挂图:一只小鸟在辽阔的大海上投石子,扔树枝)

2、师:谁能来说说图中画了什么呢?(生:一只小鸟嘴里叼着树枝,准备把它扔到海里)师: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精卫填海》这篇课文,从中找出答案吧![板书课题:精卫填海]

二、学习新课

1、教师示范朗读课文,学生认真听。

2、学生自读短文,注意读准字音。

3、指名学生读短文,齐读、分组读。

4、解释短文的意思。

看你们读得真好,现在老师有很多的问题不知道你们能不能帮帮我?只有认真看书、勇敢的孩子才能找到一个又一个的答案。问答方式导读,不添字不漏字。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次,是谁到海上游玩,不幸被淹死了?后来她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小鸟,名字叫做--(精卫)。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什么和什么,投进大海里?(小石子和小树枝)

你们真勇敢,这么多的问题都难不倒你们,从刚才你们的回答,(指板书)我们知道了炎帝的小女儿去海上游玩不幸被淹死了变成了一直美丽的小鸟,名叫精卫。精卫天天从西山衔来……和……投进大海里?(石子和树枝)。7、师结:同学们既欣赏精卫的善良勇敢,又欣赏大海的美丽,如果你是勇敢的精卫,运用21世纪小学生的智慧,你会怎样减少洪水的发生呢?(生发言)

三、总结:

大家为精卫想了这么多的好办法,精卫一定很感谢大家,让我们学习精卫的勇敢善良,一起来保护地球,减少灾害的发生。最后,让我们再一起把这篇课文读一遍。

七、《大禹治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教具准备:大禹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谈话。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传说,课文中的主人公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2.板书课题,指名读。

3.简介大禹。

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是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