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一、2011 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听力和说的能力要求

(一)课标中对五级听、说目标的总体目标要求为:

听:能听懂教师有关熟悉话题的陈述并参与讨论。

说:能就日常生活的各种话题与他人交换信息并陈述自己的意见。

(二)课标在内容标准部分对五级听、说要求的具体描述是:

听:

1. 能根据语调和重音理解说话者的意图;

2. 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谈话,并能从中提取信息和观点;

3. 能借助语境可否生词障碍、理解大意;

4. 能听懂接近正常语速的故事和记叙文,理解故事的因果关系;

5. 能在听的过程中用适当方式做出反应;

6. 能针对所听语段的内容记录简单信息。

说:

1. 能就简单的话题提供信息,表达简单的观点和意见,参与讨论;

2. 能与他人沟通信息,合作完成任务;

3. 能在口头表达中进行适当的自我修正;

4. 能有效地询问信息和请求帮助;

5. 能根据话题进行情景对话;

6. 能用英语表演短剧;

7. 能在以上口语活动中语音、语调自然,语气恰当。

二、听、说技能内容

认真分析课标,可以看出听的技能包括:辨别语音,领会意思;听关键信息;听懂并执行指示语;听懂大意和主题;确定事物的发展顺序或逻辑关系;预测;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和态度;评价所听内容;听懂语段的深层含义。

说的技能包括:模仿发音;引出话题;维持交谈;插话;转移话题;话轮转换;引起注意;澄清意思;请求澄清;利用语音、语调表达意思;表示倾听和理解;预示和结束谈

话。

三、听、说教学现状反思

1. 用听力测试代替听力训练

课堂观察中我们发现常见的听力教学的做法是:教师宣布听力课开始,播放录音1-3 遍不等,教师订正答案,学生有问题时老师可能再复听。就是说,教学当中老师按照语言学习规律对学生进行各种听力技能训练少,而用听力测试代替听力训练的情况普遍存在。

2. 缺少对学生听的过程性指导

在教学中老师一味地让学生盲目的听,为听而听,不注重对学生听的过程的指导,忽视学生的整篇理解。

3. 教学活动设计不符合学生水平

当听力材料出现比较难理解的背景知识和生词时,或者教学活动设计不符合学生水平时,老师没有进行恰当的处理,就直接播放录音,学生听不懂就放弃,等待老师给出答案。长期以往,学生只重视答案是否正确,学生的听力能力提高非常缓慢。

4. 听前让学生朗读听力材料

另外,老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听前让学生朗读听力材料。我个人认为这个做法不妥,因为此做法导致听力练习没有实效性,即:学生不是听懂的,而是读懂的材料。

5. 忽略语音教学

课堂上观察到老师在说的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首先,大部分老师忽略语音教学,课堂上几乎没有这样的学习和练习,大部分时间都是处理语言点和语法的学习。第二,课堂上朗读时间缺乏,学生朗读时老师不注意纠正错误的语音语调。

6. 课堂互动方式单一

课堂上老师喋喋不休,而学生大部分时间被动的听,课堂互动方式单一,仅限于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很难激活学生思维。学生有效的语言输出量少,机械练习过多。

7. 产出活动设计情景不够贴切学生学习与生活经验

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产出前,如何为学生创设情境,使情景符合学生经验和生活,为学生搭建台阶,使学生想说,敢说,能说等细节处理方面还有所欠缺。

四、影响听力理解和说的因素

听力理解和说的过程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语言知识是听力理解和说的基础,听、说者必须具备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才能听懂、能交流。

影响听、说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读音语调障碍

有些学生在小学没有打好语音基础,首先自己发音不准确,特别是对发音比较接近的词汇如:ship,sheep;fit, feet;house,horse ,由于他们自己发音不标准,在听力判断时是依据自己的读音进行理解,因此分辨能力受到影响。另外,除了发音外,英语中的连读、失去爆破、省音等语流中的现象有一些学生没有掌握,也对理解造成了障碍。

2. 语速障碍

学生平时听的课文录音速度比较慢,如果老师课堂上讲英语速度也比较慢,而到听力练习中是正常速度,学生就会不适应。

3. 英美发音差异

英美英语除了在单词使用方面的差异,在发音上差异更明显,如果学生平时只适应一种发音,英美发音的差异也会造成他们的理解障碍。

4. 词汇、逻辑、语法方面的知识

仅仅具备辨音能力是不够的,还要有一定的词汇量才能听懂句子中的词。如一词多义、同音异义等英语中存在的现象,如果学生不熟悉,也会造成理解障碍。但是,能听懂句子中的每一个单词不等于能听懂句子,理解句意还需要依靠语法和逻辑关系。

听力理解分为感知和识别两个环节,首先我们通过感官感知语音材料,再进一步识别语音信息,把语音信息与我们大脑中相关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通过调动大脑中的语音知识,对短时记忆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理解说话者的意图。

5. 母语干扰

有些学生在听力过程中习惯把听到的信息逐字逐句翻译成中文,借助母语完成理解过程。他们不是直接识别语音信号,进行理解性输入和信息的内化,所以增加了信息处理的步骤和环节,影响了反应速度、理解效果和记忆效果。此外,英语句子和中文句子结构、词序都不同,所以依靠中文理解句子不仅速度慢,而且容易造成误解。比如,英语中习惯将定语从句放到所修饰的名词后面,而中文的定语从句则放在被修饰词的前面,如果学生边听边翻

译,除了会影响速度,还很容易出现错误。

6. 听力习惯

听的主要目的是弄懂大意和相关重要信息,在听的过程中关键是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有些学生在做听力时,遇到无关紧要的词或是生词就停下来思考,跟不上听力进度,这也是影响听力理解的一个因素。

7. 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承载着文化,学习英语的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英美历史和语言文化知识,他们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等,语言的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文化的学习。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越多,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感悟就越深。听力理解是学生对所听到的信息与自己背景知识中具备的文化知识相联系的过程,文化背景越丰富,判断力就越强,理解就越深刻。学生如果缺少必要的相关知识,在听力中也会有理解障碍。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里”、“千米”表达距离,而英语中使用“mile ”;我们用“米”表达高度,而英语中使用“英尺”表达身高。

8. 心理因素

听力理解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如果处于焦虑状态,人们的注意力和理解力都大打折扣;如果是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学生有强烈的听的愿望,听力水平就能够得到正常发挥;如果对听力根本不感兴趣,学生则会产生厌倦情绪。

9. 重音、节奏、语调

发音是人们学习说话的第一步,而重音、语调、节奏是语言教学的重要方面。它们不仅是人们口头交际的声音符号,更是说话者有效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

10. 语速

交际性的说强调流利、自然。口语必须有一定的语速。学生必须学会将注意力集中于语言意义上,养成以正常语速说英语的习惯。

11. 语言能力

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一定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是培养口头交际能力的基础。语言是交际能力中不必可少的一部分,培养交际性说的能力并不排斥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因为,课堂教学中一定量的模仿、操练是必不可少的。

12. 语用能力

在口头交际活动中,对话双方能根据交际场合、关系、地位等调动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个人经验,恰当、得体的使用语言,并为对方愉快的接受,即学会对何人在何地、何时以何种方式说何种话。

13. 情感因素

怕出错是学生焦虑的原因。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讲英语,老师纠正错误要注意时机和方法。

五、听、说教学策略及建议

(一)利用学生已知,鼓励学生总结规则,突破语音关。

无论听力还是口语教学,第一关是熟练掌握语音。要充分利用小学升入初中的衔接课,有计划地对语音进行复习。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一些英语,在复习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让学生利用已知的知识,自己找读音规则去规范语音。当然,听录音、模仿也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在初中阶段。

(二)强化朗读教学。

语音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对话、短文的朗读等,自己去发现和识别连贯表达时的语音变化,如失去爆破、连读,以及句子重读的不同所表达的不同意义。建议老师们更多地在情景中训练学生的发音,少量地进行单纯的语音训练。因为单纯的语音训练很枯燥,学生会没有兴趣。

另外,老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听力习惯,处理好听与读的关系,先听后读,而不是先读后听。因为朗读后再听,学生的阅读词汇会对听力有所帮助,让我们无法判断学生是否有能力处理声音信息。

(三)听前,听中和听后活动。

课标技能教学参考表对听前、听中和听后活动做了以下要求:

1. 听前

热身活动,熟悉话题;熟悉相关词语和句型;接受背景信息;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明确具体任务。

听前老师要为学生的听力活动做好准备和铺垫,让学生想听、会听。

( 1 )激发听的愿望,熟悉话题

听前激发学生欲望是后续听力顺利展开的基础。要想让学生想听,就要从学生的生活

实际和生活经验出发,找出听力材料中与他们相关的联系点。找到这个点后,才能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引发其思考。

(2 )听前预测大意

通过图片、标题,或是讨论,让学生对听力材料的大意进行预测。

( 3 )处理生词

处理单词的程度:在听力中单词究竟应当处理到什么程度?首先,单词的发音很重要,因为它涉及到学生是否能听懂声音信息,发音准确与否决定了听力的理解程度。其次,在这个环节中切忌让学生拼写,因为拼写是为学生写作做准备。但听力练习中除了选择题外,可能还会有听写结合的题,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一定要提前帮学生准备好要求他们写的词,否则他们即使听懂了也写不出来。所以,老师们在做教学设计时,要认真思考每一个环节中所需的知识,并提前为学生准备好,这样才能使教学具有实效性。

处理单词的原则:这里我们要遵循的原则是只处理影响听力理解的单词,而不是处理所有的新单词。因为在听力材料中,由于行文的需要,会出现一些与听力主旨和重要细节无关的单词,这样的单词不需要处理,或者可以暂时不处理。我们要利用这个机会,帮助学生学会采用忽略的策略。学生开始练习听力理解时总是力图听懂每一个单词,其实这并不是个好方法,尤其是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听力更不能这样做。学生需要学会带着生词获取信息,只要它们不影响获取重要信息和重要细节就到达了听的目的。

( 4 )带着目的听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对听的东西是有所期待的,比如你在街上碰到老朋友,一定知道她开口的第一句话是什么,再有我们去购物付款时,一定知道售货员与我们的对话是怎么样开始的。所以听前为学生做好听的准备是听力设计中的应有环节。而我在课堂上经常见到老师打开录音机就让学生听,这种做法有两个误区:第一,学生根本不清楚要听的是什么内容,对话发生在什么场合,语言本身就有困难,学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听,根本听不懂;第二,即便是语言本身没有困难,学生有时可能还有文化背景方面的困难。所以,这种方法根本不是听力训练,而是以考试代替训练,时间长了,英语基础好的孩子没有问题,而基础差的就会掉队,学生差异就会拉大。课标技能教学建议在听前活动中提到:明确听力任务,听是有目的的交际行为。比如当我们想听新闻时,是想了解周边发生的事情。因此,训练学生有目的地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是课堂听力训练的基本原则。

2. 听中

听信息,排顺序;听信息,列项目;听信息,补全文字;听并画图;听并制作;听并填空;听写;听并记笔记;听指令,完成系列动作;听并选择;听并匹配。

听中的任务设计要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由一般到具体,任务要以获取信息为主,同时要有对归纳、推断等思维能力的培养。

听中的活动中我们经常设计听力填空题,在设计空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所设计的空白中单词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密集,如果太多、太密集,学生写不出来时,我们无法判断学生是听力有问题,还是听后顾不上写;另外,我们应当知道在哪里设空及为什么设计这个空,就是说我们设空应当有目的,而不是为设空而设空。

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获取完信息后,老师还可以采取精听的方式,让学生再听。这个做法的目的不是获取信息,而是帮助学生把阅读词汇转化为声音词汇。老师们可能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学生能读懂的不一定能听懂,听不懂的地方,看了材料后却感觉很简单。我们自己也碰到过类似问题,这是对朗读者的发音方式不习惯造成的。解决的方法是:让学生个体朗读听力材料,划出听不懂的句子;合上书,再听,把听懂的涂掉;再听,直到解决了大家公共的问题;其余个别有问题的可以利用课下时间解决。这种方式可以引导学生切实地把阅读词汇转化为声音信息,而且学生听不懂时,才会集中注意力,学习效果也更佳。

小结:听中的活动方式多样,日常训练中我们建议老师更多地采取课标中建议的方式,尽量避免使用边听边选择的方式进行练习。因为这个形式是迫不得已应付大规模考试时采用的方法,长此以往,学生只会划勾,不会写字的问题便会凸显出来。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提倡采用更丰富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另外,听力任务的设计要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听力填空的设计要突出目的性,且空要设计得合理。

3. 听后

口头回答问题;小组讨论;模拟对话;复述或转述所听内容;作出书面回应;总结要点;改变所听内容;表达个人感受和观点。

在做听后任务设计时,教师不但要考虑任务与听力话题是否相关,还要考虑与听力中获取的语言相关度高不高。教师所设计的任务要真实且具有可操作性。

为了使全体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输出前进行一定的练习是有必要的。练习应当从控制性到半开放,最后到完全开放。练习要有层次,要控制机械性练习,当学生对句式掌握比较好后,马上进入半开放和开放度比较高的练习,要多进行有意义的练习。

听后练习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是听写结合,也可以是听说结合,运用语言的方式不同,我们为学生做的准备也不同。

4. 材料选择

材料选用真实语境中的话语;与学生水平相当;选择规范的语音、语调,语速适度、自然、恰当。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调整教材中提供的活动方式。有时教学方式不当也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有这样一节课,教学材料是方位介词和there be 句型,这个句型是学习难点。在教授阅读课文时,老师调整了使用方法,在教完方位词和家具名词后,老师发给每个组两张纸,一张是空白的纸,作为房间,另一张上面有家具的图片,图片背后是两面

胶,老师一边播放录音,一边让学生根据录音信息,把图片揭下来,摆放到房间恰当的位置上。这个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度,而且照顾了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说前,说中,说后要求

1. 说前

阅读背景信息;激活表达动机;呈现情景与环境;熟悉话题和语境;语言准备;明确对话任务。

2. 说中

表演情景对话;模拟情景对话;短剧表演;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演讲;简短报告;讲故事;接续故事;复述故事;相互补充信息。

3. 说后

列出要点和细节;写出要点;转述信息。

4. 材料选择

与学生水平相当;贴近学生生活;话题具体,目的明确;有利于参与与合作;有趣味性和真实性。

怎样才能使学生想说、有话说?说的活动要有情景设计,有了情景就有了驱动力,才能刺激学生说的愿望,激活相关知识和经验。要注意所设计的情景中要关注话题、真实性、兴趣、经验、文化。

怎样才能使学生能说、敢说?教师要提供语言支持,练习充分,有个体活动时间,老师对学生要欣赏,鼓励和帮助。

说的活动的程序:激活——提取——熟练——记忆——反应——整合

说的活动要考虑角色:使学生有角色意识,老师要考虑各个角色的任务。

说的活动中要有语言支持:如何提供语言支持?要有提取、记忆、反应、整合。

说的活动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小组、个人、对子。

我们还可以将 2011年版《课标》中“读”和“写”的要求做一个纵向的了解,加深对标准的理解,以便准确指导“读”和“写”的教学。

三级四级五级

1.能连贯、流畅地朗读课文;1.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1.能正确地朗读课

文;

2.能理解并执行有关学习活动的简短书面指令; 3.能读懂简单故事和短文并抓住大意; 4.能初步使用简单的工具书; 5.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 4 万词以上。 2.能理解简易读物中的事件发生顺序和人物行为; 3.能从简单的文章中找出有关信息,理解大意;

4.能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

思;

5.能理解并解释图表提供的信

息; 6.能读懂简单的个人信件、说明文等应用文体材料; 7.能使用英汉词典等工具书帮助阅读理解;

8.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 10 万词以上。

理解生词的含义; 2.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3.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

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 4.能读懂相应水平的、常见体裁的读物;

5.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

6.能利用词典等工具书进行阅读;

7.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 15 万

词以上。

三级 四级 五级

1.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

符号;

2.能使用简单的图表和海

报等形式传达信息;

3.能参照范例写出或回复

简单的问候卡和邀请卡; 4.能用短语或句子描述系列图片,编写简单的故事。 1.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能用词组或简单句为自己创作的图片写出说明; 3.能写出简短的文段,如简单的指令、规则; 4.

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或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起草和修改作文。

1.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

素材;

2.能独立起草短文、短信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 3.能使用常见的连接词表示顺序和逻辑关系; 4.能简单描述人物或事件;

5.能根据所给图示或表格写出简

单的段落或操作说明。

建议老师们在课后学习《课标》时,把“课程总目标”、“分级目标”和“分级标准”对照起来学习,前后参照,使自己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

在详细梳理了《课标》关于“读”和“写”的要求后,我们来研究日常教学中,老师们如何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培养初中学生英语阅读与写作能力。新课程提倡的是整体教学,即在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口笔头表达能力。“读”属于语言输入,“写”属于语言输出。语言教学中输入与输出是密不可分的,应该做到输入与输出并举,提高学生语言知识的准确性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流畅性。因此,接下来,我们把阅读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探讨。

初中学生英语阅读与写作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二、初中学生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教师对“阅读”的理解决定了“阅读教学”的定位。那么,如何正确理解“阅读”呢?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下,语言学家们这样定义阅读:“ Reading is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meaning through the dynamic interaction among the reader’s existing knowledge, the information suggested by the written language, and the context of the reading situation.”即“阅读就是在个人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通过与文本互动建构新的意义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就是要去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一个桥梁让学生和文本之间产生活动和对话,从而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新的意义和生成。

下面我们就围绕老师们在阅读和写作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误区为老师们提出教学建议。

误区一:“无障碍”阅读。

问题:有的教师认为,阅读前如果教师不帮助处理新词难句,学生就会因为新词多、语法难而无法完成阅读任务。其实,教师为学生扫清阅读障碍反而使学生丧失了语篇自主阅读的策略和能力。

对策: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去研究文本的整体,在阅读过程中发展其有意识地寻找整体框架并在理解的全过程中发挥整体的功能。

关于阅读中生词的猜测,给大家推荐一种教学策略,如图所示。

Word Guessed Context Meaning shown by

context Dictionary definition

误区二:教学目标繁杂。

问题:有的教师希望把听、说、读、写四个功能的目标都在一节课上有所体现和达成,教师为达成繁多的目标反而弱化了阅读课应有的功能。

对策:教师应反复研读阅读课文,不但要了解文章大意,还要搞清楚文章的发展脉络、篇章结构、段落联系、句际关系,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教学目标。阅读的目标定位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语篇、解决语篇问题的能力,增强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等。教学目标的表述一定要明确、具体、可观察,说明学生体验和学会了什么,理解内容通常为细节、意义等;体验学习词汇、结构等;实践运用要注意输入与输出一致。

误区三:教学活动堆积。

问题: PWP 教学模式是目前使用较多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它将阅读分为三段:

pre-reading , while-reading 和 post-reading 。有的教师希望设计的阅读任务和活动尽可能的丰富,就在这个模式下安排了大量的教学活动,但是活动的目的性不强,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足、逻辑关系较弱。

对策:教师应基于学生情况,紧密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和活动。进行阅读活动设计时要考虑学生在这一活动中要运用什么技能,是否和本教学阶段的重点技能相呼应,是否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和学习规律,是否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同时,活动设计要遵循以下逻辑规律:课文内容理解在先,课文中的语言知识学习在后;理解的过程要体现层次,从整体到局部,从主旨大意到细节,从表层到深层;语言知识教学要紧密联系课文的内容,融合在听说读写实践过程中。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阅读教学不是机械地走某个特定流程的过场,而应是一个具有人文的、互动的、个性的过程。在 PWP 教学模式下设计活动时,应该遵循三个原则: 1.不同环节、不同活动要递进有效,对学生思维和语言能力培养要体现层次; 2.保障个体学习时间,考虑学生参与的广度; 3.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寻找根据。下面的两张表格也为训练不同的阅读技能提出了活动建议,老师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参考借鉴使用。

读前活动读中活动读后活动

明确目的;

熟悉话题;

预测内容,激发兴趣;激活相关语言;

布置任务。认读;

略读;

跳读;

根据所读内容画图、标图、连线、

填表、排序、补全信息;

为课文选择或添加标题;

根据所读内容制作图表;

边读边操作;

判断信息的真实性。

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所学语

言;

转述所读内容;

根据所读内容进行角色扮

演;

讨论。

技能活动

猜测词义提问学生对单词或短语的理解;

有关单词或短语的替换练习;

单词构成分析;

单词释义辨析。

理解语句之间的关联句子顺序重组;

对规定词语所指的选择;

根据所给句子预测下文;

阅读文章补充抽调的语篇指示语。

理解细节信息转述练习,如信息图表化;

按照文章顺序记录时间或情感等;

正误判断;

七巧阅读;

根据文章重组句子;

根据故事排列图片。

推论正误判断;

表格填充;

讨论。

略读阅读后匹配标题;

阅读后给出标题;

阅读后撰写概要。

扫读在规定的时间内查找要求具体信息;

信息图表填充;

选择填空

补全图片信息等。

在读前阶段,教师一般采用各种活动激活相关背景知识或进行语言教学;在读中阶段(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各种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训练阅读策略,使学生掌握文章的体裁、结构、中心、主题、细节等,这个层次既要解决字面阅读,又要解决推理阅读;在读后阶段,教师多依据阅读内容开展评价和应用性活动,例如:让学生联系实际介绍相关经历 ,预测故事的发展 ,对故事中的人物事件进行评论、平行写作等。

这里再给大家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

策略一: K-W-L

这种模式在读前、读中和读后阶段都可以使用。主要是引导学生经历“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 What do you know about it? ”和“ What have you known in this lesson? ”的学习过程。

策略二: Read – Pair – Share

这种模式在每个教学环节和活动中都可以使用,学生个体阅读时间、伙伴交流时间和全班分享时间充足,便于学生感知和体验、熟悉和内化所学知识,练习和提高所需技能,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策略三: Locating information

阅读是一个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和文本、文字进行互动的过程。学生所获取的信息、进行的推理、得到的结论都应该在文本中找到出处,是作者的客观表达而不是读者的主管臆断。教师可以使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在文本中确定信息出处:“ How do you know that answer? ”,“ Does the text tell us the answer? ”,“ Where in the text does it say…? ”,“ Can you point to where in the story it tells you? ”,“ What does the story say about…? ”,“ Can you prove your answer from what you’ve read? ”

下面这幅图片形象地展示了阅读寻找答案依据的类型,同时也说明,阅读并非只关乎理解文字表面的含义。

问题:有的老师过多关注语篇的表层意义,忽视更深层的语义,不能引导学生根据特定的语境去推理和判断、总结和归纳作者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观点、态度或情感,缺少对语篇资源价值和思想内涵的进一步挖掘。

对策:学生要学会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方式、逻辑思维的连贯方式以及语言形式方面的内在联系。

语篇不是毫不相干的句子的篇章堆积,而是一些意义相关的句子为达到一定的交际目的并通过一定连接手段而实现的有机结合;它是由语句组成的表达多层意思的具有内在逻辑关联性的结构系统。决定一套句子能否组成语篇的主要因素在于句子之间的衔接和连贯关系,并以此产生语篇性。语篇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情景方面是连贯的,由此表现出语域一致性;在语篇主体上是连贯的,所以是衔接的。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和培养:

1.重视显性连接词循序渐进式教学。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主动归纳所学过的连接词。例如,常见关系的连接词有:

(1)表示举例、解释: for example, such as, like

(2)表示总结: as a result, in a word, so

(3)表示强调: above all, especially, in fact

(4)表示比较: as…as…, more than, less than

(5)表示转折: however, instead, even though

(6)表示层次: at first, then, at last

(7)表示原因: because, because of, since

(8)表示条件: if

(9)表示让步: though, although

2.领悟语篇内部之间的隐性连接。教师上课时要多发现文本内部之间蕴含的隐性连接,及时引导学生领悟,学生的语篇驾驭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3.加强语篇逻辑结构的分析。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不同文体的典型文章时,要有意识地加强语篇结构的分析,同时引导学生模仿学习,进而掌握每一种文体的篇章格式。

下面 6 幅图体现了不同类型文章的结构特点,老师们在教学中可以参考使用。

误区四:阅读与朗读混淆。

问题:大声朗读和无声阅读是课堂中常见的两类“读”的练习方式。有的教师认为阅读课上如果没有学生朗读的声音,课堂气氛就会非常沉闷,于是就安排学生通过朗读的形式获取信息完成阅读任务的活动。

对策:朗读和阅读在很多方面是有区别的。朗读无法替代阅读,因为朗读涉及的技能只有语音和语调,朗读者更注重对语言形式的记忆,而无声阅读者更重视意义的理解。了解了这些区别,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默读完成阅读理解,在理解文章后再通过朗读以巩固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误区五:输入输出不匹配。

问题:有的教师急于让学生在阅读后立刻产出与阅读文章结构、长度、语言、内容都相同或相似的文章,任务设计要求较高,或者要求输出的语言并非是本节课阅读输入的语言。

对策:将写作和阅读教学割裂而彼此孤立是不科学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结合阅读材料进行真实合理的写作训练,展开阅读与写作的互动促进。仅有可理解性输入还不足以引发与延伸习得的产生,阅读中的“可理解性输入”必须与写作中有意义的“交际”相结合,学习者才能获得练习运用语言的条件。“读”属于理解技能,“写”属于表达技能。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理解技能一般略高于表达技能。所以,在进行写作训练时,要适当考虑降低表达技能的要求。

教师应重视写作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知识的内化过程,紧扣阅读理解的内容和过程,开展以阅读材料为依托的借鉴式写作,在借鉴阅读材料的组织构思方式、词汇语句的选取和意义表达等方面的技巧时,展开阅读中的写作训练,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1.设计情境,借鉴阅读材料中的重要词汇句型,深层次地运用语块。

阅读就是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感知新的语言现象,学习和运用这些新内容,经历感知—体验—操练—运用的过程,丰富语言知识,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其中,感知—体验是在阅读中完成的,操练—运用是在阅读后完成的。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创造情景,指导学生熟练掌握新的语言知识。

2.阅读欣赏,借鉴阅读文本的语篇模式,学习谋篇、拓展、衔接等技能。

阅读就是获取作者所要给予的信息以及表达的思想,同时发现和学习表达本主题内容所涉及的语言现象。学生应能模仿作者,使自己就这一主题内容进行表达的能力有所提高。每篇文章根据体裁都有相应的结构模式,各种话题的文章都由相应的内容组成。在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引领学生归纳语篇的模式并在阅读后进行借鉴,完成相应的写作任务。

3.深化主题,借鉴阅读文本的丰富内涵,提升思维能力、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

思维与表达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两种能力。教师应利用阅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对主题内容的深入思考,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以主题内容形式出现的课文也是使学生了解异域文化、增强跨文化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教师要充分挖掘课文中这一层面的要素,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文化意识的渗透和情感态度的熏陶有机结合起来。

五级写作评分标准:(满分20分)

第五档(18—20分):很好地完成了规定的写作任务。包含所有内容要点,结构完整,语句流畅,意思清楚、连贯。使用较为丰富的语法结构和词汇,语法和词汇错误极少,格式正确、书写规范。

第四档(14—17分):较好地完成了规定的写作任务。基本上包含所有内容要点,结构较为完整,语句完整,意思清楚。语法结构和词汇错误较少,格式基本正确、书写基本规范。

第三档(10—13分):基本上完成了规定的写作任务。包含主要内容要点,结构欠完整,少数语句不通顺,意思基本清楚。语法结构和词汇错误较多,格式基本正确、书写基本规范。

第二档(6—9分):未能按要求完成规定的写作任务。只包含少

数内容要点,结构不完整,多数语句欠完整,意思不够清楚。语法结构和词汇错误较多,影响理解,格式不够正确、书写欠规范。

第一档(0—5分):未能按要求完成规定的写作任务。只写出个别要点,结构不完整,多数语句不完整或意思不明,语法结构和词汇错误很多,书写不规范。

课标2011 版指导下的初中英语语境中词汇、语法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对 2011 版课标中有关词汇和语法教学的理念有进一步深入的了解

?能理清有关语境、策略和方法等概念

?能了解一些有关英语词汇教学的策略

?能掌握一些方法来提高词汇教学的有效性

?能了解一些有关英语语法教学的策略

?能掌握一些方法来提高语法教学的有效性

一、关于课标理念

?面向全体:英语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强调过程:英语课程应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展现个性的过程。

?注重实践:学生应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运用语言。

?突出能力:各种语言知识的呈现和学习都应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为提升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服务。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

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

二、关于词汇教学

课标 2011 版二级词汇分目标

课标 2011 版五级词汇分目标

课标 2011 版五级词汇表说明

1. 根据本标准的语言知识目标要求,五级应该学习 1500~1600 的单词。本词汇表列出 1500 词,要求学习和掌握基本词义和用法,各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增加 100 词。

2. 为体现在具体语境中学习和使用单词的理念,本词汇表不标注单词的词性和中文释义。

3. 本词汇表不列词组和短语。

4. 动词人称与时态变化、名词复数特殊变化、美式英语等,采用括号形式标注,如 be ( am , is , are ) , child ( pl. children ) , colour ( AmE color ) 。

5. 本词汇表不列语法术语。

6. 可根据构词法推导出的部分名词、形容词、副词等不单列。

三、关于几个概念

什么是语境?

顾名思义,语境就是语言环境。英语通常为 context 。它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与语词使用有关的都是语境因素。关于词汇教学的语境问题,王初明教授在 2007 年说过,“短语是词的语境,句子是短语的语境,而情境则是句子乃至整个语言的语境。”研究表明,对基础词汇的掌握,并且最大限度地利用语境十分有利于对句子和文本的理解。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努力帮助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词汇,在语境中练习词汇,在语境中考查词汇。

什么是策略?

英语为 strategy: procedures used in learning and thinking, etc., which serves as a way of reaching goals. 用于学习、思维等方面的程序,这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方法。这儿指教师会用有效的方式方法去指导学生学习语言。

什么是方法?

英语为 method: a way of teaching a language. Focus is usually on how a language is best taught and learnt. 这儿指教师根据一定的原则和程序来教授语言。

四、关于词汇 understanding words

英国语言学家 Wilkins.D.A 认为 :“没有语法 , 不能传递很多信息;没有词汇 , 什么也传递不了。”美国一位语言学教授 Jeanette 认为:“ Lexical competence is a central part of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and teaching vocabulary a central part of teaching language. ”词汇学习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一)明白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中英文的共同点和不同处:

?拼音文字

?词形变化

?语序变化

最新(2011版)英语新课程标准词汇表详解(B)

最新(2011版)英语新课程标准词汇表详解(B) B baby ['beibi] n. 婴儿 She gave birth to a fine healthy baby. 她生了一个健康漂亮的婴儿。 back [b?k] ad. 回(原处);向后 1.n. 背后,后部;背 Three people can sit in the back of this car. 这车的后座可坐3个人。 2. a. 后面的 The kangaroo uses its back legs to jump. 袋鼠是用牠的后脚在跳。 3.ad. 回(原处);向后 Stand back! You're stepping on my toes. 向后站!你踩在我的脚趾头上了。 go \get \come back =return 返回 take \bring \get back 拿回;取回 give back = return 归还 write back to 给....回信 go back home = go home 回家 background ['b?kɡraund] n.背景 He has a good family background. 他有很好的家庭背景。 bad ( worse [w?:s, 'w?:s], wors [w?:st, 'w?:st] t) [b?d] a坏的;有害的,不利的 Smoking is bad for health. 吸烟对身体有害。 In summer,eggs go bad easily. 夏季鸡蛋容易变坏。 Bad luck ! 倒霉! badly ['b?dli] adv.坏;差;非常严重地(worse, worst) The child behaved badly at the party. 那孩子在聚会上的表现很差 He was badly ill. 他病得很厉害。 bag [b?ɡ] n.袋;包 He is so strong that he can carry two bags of rice at the same time. 他那么有力能同时扛起两袋大米。 ball [b?:l] n.球;舞会 How did you enjoy the ball? 你们在舞会上玩得高兴吗? balloon [b?'lu:n] n.气球 bamboo [b?m'bu:] n.竹;竹竿 Some furniture is made of bamboo. 有些家俱是竹制的。 banana [b?'nɑ:n?, b?'n?n?]n.香蕉 bank [b??k] n.河岸;滩;银行;储蓄所 The town stands on the left bank of the river. 城镇位于河的左岸 He works in the bank. 他在银行工作。

2011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测试题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题 一、填空题 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的 基础。 2、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课程目标_九年一贯 整体设计。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4、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5、课程目标中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6、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1~2年级为“__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 7、新课程标准要求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8、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 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9、学会汉语拼音。能说 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 汉字。 10、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的 _平等对话_过程中进行。 11、语文课程标准将原来的 中高年级“以写记叙文为主” 改成了“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 和想象作文”。 12、口语交际是__听__ 与_ 说_ 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 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_交际情境 _中进行。 13、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 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 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 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不 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 完整。 14、新课程倡导 (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 式。 15、汉语拼音能帮助(学生 识字),帮助(学生说好普通 话),帮助(学生阅读)。 16、识字是(阅读)和(写 作)的基础,是(整个语文学习 活动)的教学重点。 17、口语交际课的教学教学 设计>设计,首先要(选择好话 题)。话题要贴近(生活), 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 和(想象世界),使每个学 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18、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 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 的(交流和沟通)。口语交际 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 语言实践)中进行。 19、阅读教学过程是(学 生)、(教师)、(文本)之 间对话的过程。 20、(使学生掌握一定的 口语交际的技能)、(养成与口 语交往相关的良好习惯及待人 处事的交往能力)是落实口语交 际的主要任务。 2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 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 活,表达真情实感。” 2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小学个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 是:低年级侧重激发兴趣,培植 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侧重引 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 由表达;高年级侧重多读书,广 见闻,善思考,有个性地表达。 23、教学目标有两种叙写方 式:分解式目标和交融式目 标。 24、在1—2年级学段中, 学生要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 声母、韵母、声调和 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 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 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 拼音字母表》。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语文课程标准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

2011年修改版初中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修改版初中英语课程标准 英语的重要性: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和大调整的变革时期,呈现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作为一个和平发展的大国,中国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国际责任。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已经成为国际交往和文化科技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使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使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主要桥梁。同时,英语对我国的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也具有很重要作用。因此,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有利于提高整体国民素养,促进科技创新和跨文化人才的培养,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交流能力。 第一部分简介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发展跨文化意识,促进创新思维,形成良好品格和正确价值观,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 (一)注重素质教育,充分体现语言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首要目的是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打基础,为他们继续学习英语和未来职业选择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英语课程有利于学生体验中外文化差异,丰富思维方式,增进国际理解,提高人文素养。英语教育应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既能够发展综合语言运

用能力,又能够学会如何学习,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合作意识,学习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形成创新意识,发展科学精神,从而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二)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性 义务教育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课程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方面都应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课程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展现个性的过程。英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个性化的活动,学习者由于年龄、性格、认知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才有可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因此,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的基础上,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做到灵活多样,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益。 (三)整体设计目标,体现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 英语学习具有明显的渐进性和持续性等特点。语言学习持续时间长,而且需要逐渐积累。《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和与之相衔接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将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设为九 个级别,旨在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英语语言能力循序渐进的发展特点,保证英语课程的整体性、连续性和渐进性。英语课程应按照学生的语言水平及相应等级要求组织教学活动和评价活动。 (四)强调学习过程,体现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现代外语教育注重语言学习的过程,强调语言学习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英语课程提倡采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word完整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辬准(2011年版)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辬与内容 一、总体目辬与内容 二、学段目辬与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 第二学段(3~4年级) 第三学段(5~6年级) 第四学段(7~9年级)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附录 附录1 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 附录2 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附录3 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附录4 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附录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第一部分前言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 - 1 - 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 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萫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 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 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考试依据 微信分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全文下载 考试(标准) 1.关于识字与写字的评价【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汉语拼音学习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讲普通话、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识字的评价,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检字词的能力。(第一、第二学段-兴趣;第三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写字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于要求“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在此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第三学段要求学生会写2500个字。减少错别字。 2.词语、句子:关于语法修辞知识 本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 “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大致规定教学中点拨的

范围和难度)。 1.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2.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词语积累) 3.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句式:把、被、反问句、设问句、||| 修改病句:) 4.复句的类型: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关联词) 5.常见修辞格: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 2.关于阅读的评价

初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及答案2011版

第2页(共6页) ▽▽▽▽▽▽▽▽▽ A 、分级标准 B 、课程内容 C 、课程思想 D 、课程理念 7、教师应切实提高英语教学中语言的工具性和实用性,有下列几种说法①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达到最高的教学效率②课堂与情景密切结合的教学原则③外语教学过程现实化的原则④利用各种游戏和小组竞赛⑤开展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③④ B 、③④⑤ C 、①②⑤ D 、①④⑤ 8、学生的情感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B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C 、教师和学生互相交流、携手合作,共同开发自身以外的课程资源 D 、大力提倡合作学习 三、简答题 1、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9分) 2、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教学建议是什么?(12分)

第3页(共6页)第4页(共6页) 3、英语课程标准对评价提出了哪些建议?(15分) 四、论述题(18分)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做到以学生为本?

▽▽▽▽▽▽▽▽▽ 英语课程标准理论测试题参考答案 D C B D C A D D ] 依据课程目标要求确定评价内容与标准 注意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和多样性 形成性评价要有利于监控和促进教与学的过程 终结性评价要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注意处理教学与评价的关系 小学的评价应以激励学生学习为主 合理设计和实施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四、论述题 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做到以学生为本?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还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学 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互动过程,教师需要根据课程的目标、学习活动的要 求、学习过程的需要以及学生的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 发展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要做到以学生为本,教师还应充分了解学生不同的学习经历、学习水平和学习风 格,尊重学生的个体特点,充分挖掘学生的不同潜能,与学生建立真诚、理解和 信任的关系,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空间。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 现的问题应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 又如在写作的练习中,一些老师给出的情境离学生的生活圈子很遥远,或中是学 生不愿意触及的事物,这样学生无论是在思考还是在练习过程中都会受到限制。 所以教师在设置一些对话或是写作的情境时,应尽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并且调 动学生兴趣的主题或是背景来作为题材。 面向全体学生的核心思想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义务教育是全民教育的一 部分。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其目的不是为了培养特殊的尖子生或少数高材生。 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该是为每一个学生开设的。我们设计的教学目 标也应该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当然,在保证课程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同时, 我们也应该积极地创造条件,满足那些有更多学习潜力的学生的需要。 面向全体学生,这看似是一个很宏观很难驾驭的问题,但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通过注意一些小细节来达到照顾到全体学生的效果。 中小学生由于身心发育还没完全成熟,所以很容易受教师行为的影响。所以教师 不仅要表扬和奖励成绩好的学生,更要鼓励成绩差的学生。这样才能有利于全体 学生的共同进步。 第5页(共6页)第6页(共6页)

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越州镇示范小学吕春霞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正如旭日东升,阳光下一片蓬勃之景,新成果、新经验、新思路、新方法那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课标”的实施确实给当今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课余时间虽然很短,但在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下面我浅谈我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彰显新课程课标特色 《新课程标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同时更给我们教师的教学找准了导航,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新课标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突出体现语文课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二、写字教学体现情操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除了在四个学段都对“写字姿势”和“书写习惯”提出要求外,还明确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第一、第二、第三

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此外,还在习作教学中对写字也提出要求:“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做练字的过程。”其实,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求,“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因为写字是一座熔炉,可以锻炼意志;写字是一泓清泉,可以涤去杂念;写字是一件乐器,可以演奏心声;写字是一种享受,可以陶冶情操。 三、阅读教学体现朗读的魅力 我国有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的俗语,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是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我看过于永正老师上的《草》,没有华丽的造作,没有表象的热闹。是用他那深厚“读”的功力感染着大家。可见朗读的魅力是多大啊﹗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四、习作教学强调写实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注重乐于写作和自信,注重发展个性,注重打好基础,从而降低了写作教学要求,不再要求小学生“会写简单的记叙文”。中年级只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

学习2011版初中英语新课标心得体会

学习2011版初中英语新课标心得体会 新宾一中孙小磊最近,我花了一些时间精心的研读和学习了2011英语 新课程标准. 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引发了一系列变化,对教学模式和教师本人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我们作为英语教师为了适应这些变化应做哪些相应的调整呢?我想谈谈自己学习2011版英语新课程标准的一些体 会心得。 一、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提到“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英语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基础、学习潜能、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的客观现实。既不能机械地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每个学生,也不能强迫学生学习单一的学习材料。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如何体现这种理念,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要进行课内外的“分层指导”,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分配难易不同的作业,提供不同标准的能力训练和培养,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共同进步。 1.课内的“提问分层”

一般地,较难的问题可让学习较好的学生回答;较容易的问题则让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回答。在探索新问题,巩固新知识时应以较好学生回答问题为主,这样可减少回答时的错误,澄清认识。在复习检查已有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时,多让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回答问题,有利于强化对他们的学习督促,有利于了解学习情况,也有利于他们获得答对问题的成功体验,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兴趣。 2.课内的“对话分层” 每节课分组进行free talk时,我出示难易不同程度的谈话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排演,并辅之以小组竞赛、个人争先赛等活动,以便提高课堂效率和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课外的“作业分层” 按学生的智力、能力、学习习惯及现有的知识水平,可将学生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三类。课外作业也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让学生自主选择。优等生除了课文的对话、单词能背诵、默写外,还要完成练习册上相关题目;中等生力求把书上的知识弄懂、会背会默,留有余力的可做练习册;后进生只要求识记最常用的单词、句型、**常会话。当然,在作业分层的同时,教师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在完成目标作业后,自觉向高层次作业挑战。 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个体的特长,使人尽其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考试依据 微信分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全文下载 考试(标准) 1.关于识字与写字的评价【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汉语拼音学习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讲普通话、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识字的评价,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查检字词的能力。(第一、第二学段-兴趣;第三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写字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于要求“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在此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第三学段要求学生会写2500个字。减少错别字。 2.词语、句子:关于语法修辞知识 本标准“学段目标与容”中涉及到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容。 “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大致规定教学中点拨的围和难度)。 1.词的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 2.短语的结构:并列式、偏正式、主谓式、动宾式、补充式。(词语积累) 3.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句式:把、被、反问句、设问句、||| 修改病句:) 4.复句的类型:并列、递进、选择、转折、因果、假设、条件。(关联词)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词汇表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五级词汇表: 本词汇表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五级词汇表。共列出1500词,要求学习和掌握基本词义和用法。为体现在具体语境中学习和使用单词的理念,不标注单词的词性和中文释义。动词人称与时态变化、名词复数特殊变化、美式英语等,采用括号形式标注,如be (am, is, are),child (pl. children),colour (AmE color)。 A a (an) ability able about above abroad absent accept according to achieve across act action active activity actor actress add address advantage advice advise afford afraid Africa African after afternoon again against age ago agree agreement air airport alive all allow almost alone along aloud already also although always America American among ancient and angry animal another answer ant any anybody anyone anything anyway anywhere appear apple April area arm army

around arrive art article artist as Asia Asian ask asleep at attend attention August aunt Australia Australian autumn avoid awake away awful B baby back background bad bag ball balloon bamboo banana bank baseball basic basket basketball bathroom be (am, are, is) beach bean beat beautiful because become bed bedroom beef before begin behind believe bell below beside best better between big bike (=bicycle) bill bird birth birthday biscuit bit black blackboard blind block blood blouse blow board boat

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2-02-12 19:38)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 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第一部分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目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1) 第一部分前言 (2) 一、课程性质 (2) 二、课程基本理念 (2)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2)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 三、课程设计思路 (3)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 (4) 二、学段目标与内容 (5) 第一学段(1~2年级) (5) 第二学段(3~4年级) (6) 第三学段(5~6年级) (8) 第四学段(7~9年级) (10)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12) 一、教学建议 (12) 二、评价建议 (16)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16) (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17) (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17) (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17) (五)具体建议 (17) 三、教材编写建议 (20)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21) 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21) 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25) 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25) 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26) 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28)

第一部分前言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考核复习题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考核复习题 一、填空。 1、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能够为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素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国民的国际交流能力奠定基础。 2、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英语能帮助学生形成开放、包容的性格,发展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人文素养。 3、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4、在义务教育阶段,从3年级开设英语课程的学校,4年级应完成一级目标,6年级完成二级目标,课时安排应尽量体现短时高频的原则,保证每周三~四次教学活动,周课时总时间80~90分钟。7~9 年级分别完成三、四、五级目标,周课时按照国家课程计划执行。 5、语言技能目标以学生在某个级别“能做什么”为主要内容,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 二、判断题。 (√)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说明了课程背景与意义,有助于从宏大背景理解课程,把握英语教育的使命感。 (√)2、学习和使用英语对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借鉴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增进中国和世界的相互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3、学习英语能够为学生未来参与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储备能力,也能为他们未来更好地适应世界的多极化、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信息化奠定基础。(√)4、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

基础,为他们继续学习英语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5、义务教育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6、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才有可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7、一个词汇、一项语法项目不是学一次就会的,教材本身设计了多轮循环,教学需要复现已学内容,所以不要急于一节课学会所学内容。 (√)8、英语是工具,使用工具的能力需要在实践中获得,在运用工具中获得。(√)9、英语课程提倡采用既强调语言学习过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语言教学途径和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的机会。(√)10、学习策略非常重要,尤其是对于3-5级,但策略是否有效,才是关键。(√)11、各地可根据师资条件、资源配置等情况,制定本地区的课程实施方案,确定小学开设英语的起始年级及小学和初中毕业时应达到的级别要求。(√)12、终结性评价应将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着重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英语的能力,渗透对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考查。 三、选择题。 1、分级目标的设置有利于在课程实施中对教学和评价进行指导,同时也为课程的________提供了依据。 A、灵活性和开放性 B、实践性与操作性 C、持续性与渐进性 2、“对英语有好奇心,喜欢听他人说英语。”是_____级总体目标的要求。 A、二 B、五 C、一 3、下列哪一条是二级课程总目标中的要求。__________ A、能在图片的帮助下听懂和读懂简单的小故事。 B、能模仿范例书写词句。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完整版可直接打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华人民国教育部制定 目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1) 第一部分前言 (2) 一、课程性质 (2) 二、课程基本理念 (2)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2)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 三、课程设计思路 (3)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容 (4) 二、学段目标与容 (5) 第一学段(1~2年级) (5) 第二学段(3~4年级) (6) 第三学段(5~6年级) (8) 第四学段(7~9年级) (10)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 (12) 一、教学建议 (12) 二、评价建议 (16)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16) (二)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17) (三)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17) (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17) (五)具体建议 (17) 三、教材编写建议 (20)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21) 附录1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 (21) 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 (25) 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 (25) 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第一部分前言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 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