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横贯中西——从E4599到BEYOND解读抗血管生成治疗对中国晚期NSCLC患者的意义

1.横贯中西——从E4599到BEYOND解读抗血管生成治疗对中国晚期NSCLC患者的意义

核心期刊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核心期刊《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刊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主办单位: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 出版周期:月刊 ISSN:1003-5370 CN:11-2787/R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中文 开本:大16开 邮发代号:2-52 创刊时间:1981 复合影响因子:1.5560 综合影响因子:0.9240 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 期刊编辑Q, 2798419225 CA 化学文摘(美)(2014)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3)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5-2016年度)(含扩展版)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 1996年(第二版), 2000年版, 2004年版, 2008年版, 2011年版, 2014年版 期刊荣誉:中科双效期刊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简介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由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学术期刊,具有正规的双刊号,其国内统一刊号:CN11-2787/R,国际刊号:ISSN1003-5370。本刊自1981年创刊以来,主要宣传我国中医药政策和中西医结合方针,报道我国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中西医结合在临床、科研、预防、教学等方面的经验和成果,探讨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和方法,介绍国内外有关本专业的进展,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开展学术争鸣,为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医药学,提高中西医结合学术水平,促进我国医学科学现代化,为人类健康服务。

肿瘤血管生成和抗血管生成治疗癌症的机制

肿瘤血管生成和抗血管生成治疗癌症的机制 主要研究者 Yihai Cao MTC 卡罗林斯卡学院 总目标: 我们研究项目的目标是研究肿瘤血管生成的复杂机制。通过了解病理性肿瘤血管生成的机制,我们希望能攻克血管来明确新的治疗靶点,优化当前治疗癌症的抗血管生成疗法,确定可靠的生物标记来指导这些新药的临床意义。因此,我们的研究目的本质上是翻译性质的并且与临床相关,如果成功,这个项目将造福数百万癌症患者。 具体目标: 1.研究在肿瘤生长与转移过程中血管和淋巴管生成的机制 2.研究抗血管生成药物的耐药机制和优化抗血管生成疗法 3.确定脱靶肿瘤为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潜在有利部位 4.研究肿瘤血管和促进肿瘤生长转移的间质组织之间的作用 背景和理由 血管生成,就是新血管从现有的血管生长的过程,它对胚胎发育、女性生殖、伤口愈合、肿瘤生长和转移、慢性炎症、肥胖、糖尿病并发症和眼科疾病都至关重要[1]。1971年,Judah Folkman提出一个新概念,将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作为治疗癌症的新策略[2]。经过40年该领域的研究后,临床前和临床数据提供了可靠的证据,证明抗血管生成疗法是治疗恶性和非恶性肿瘤有效合理的方法。如今,一些基于抗血管生成原理的靶向药物主要包括贝伐单抗,舒尼替尼,和索拉非尼,它们已结合传统疗法如化疗,成为人类肿瘤一线治疗手段的关键部分[3] 。此外,抗血管生成药物已被成功用于眼科疾病的治疗,比如老年性黄斑变性[ 4 ]。在癌症领域,尽管抗血管生成药物结合化疗的联合疗法能显著的提高各类癌症患者的生存率,但是抗血管生成疗法治疗大多数类型的癌症包括直肠癌、肺癌和乳腺癌的临床效果仍然不理想,只有少数癌症患者(大约30%)受益[5]。大量临床相

浅谈中西医文化差异

浅谈中西医文化差异 中西医比较是医学研究领域的边缘学科。从历史的角度进行两者的比较,应属于医学史的范畴。医学史是联系社会,政治,经济,哲学,科学和其他文化的关系来研究医学发展的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中医理论起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从而使中医具有极其鲜明的人文医学特征。独特的地理环境早就了中国附带文化和欧洲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古代中国。一面为大海所围,另一面被高山军峻岭,隔壁荒漠所隔,这一复杂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国与其他文明古国相互隔绝,使中国传统文化歌学术思想既有一脉相承,独立完整,日臻成熟,内容积累极为丰富的一面,又具有相对封闭,创新能力较弱的一面。广义而言,从先秦时期的柱子败家乃至后世余绪,大多出自殷商时代的巫史文化,大都尊崇自然力,强调天人合一,顺其自然,不可违逆,各家学说又多崇尚权威,易于调和,推崇祖先慎重追远,重人伦礼乐而请自然事理,重思辨顿悟而拙于逻辑论证。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主张知行合一,注重实践,求实精神和实用主义倾向明显。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特点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更成为了中医理论的灵魂。 希腊学术是西方医学之母,在希腊爱琴海地区,航海条件优越,公元前就与古埃及巴比伦等文明地区有着频繁的沟通,加之战争接连不断,民族的大批迁徙,杂居,使各民族文化处于经常性的交汇,融合和替代之中。这在客观上导致了西方医学的开放性特征,创新意识很强,更容易接受和吸收不同学科的成就,这些特征促进西方医学近百年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自13世纪的罗杰尔·培根确立了实验精神和基本程序后,实验方法逐渐被广泛采用。哲学都给西医技术的发展打上了深刻的烙印。在近代西方医学中,原子论思想进一步演化成生物还原论,把宏观的机体活动还原为低级的物理化过程,并以后者阐释前者。另外,注重形态结构的特点导致西方医学始终把研究动物和人体的形态结构作为主要任务。从古希腊的希罗费罗,到罗马的盖伦直至文艺复兴时期的维萨廖氏等体现了上述思想发展的一贯性。广泛运用实验又是近代西医学取得一系列长足进步的关键。 我们都知道,中医的最基本的理论,就是阴阳理论,中医的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调解身体的阴阳平衡。这种理论来源于《易经》,也可以说《易经》的阴阳平衡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础。那好我们现在就来看看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是如何来认识世界的。《易经》认为:天为阳地为阴,天为动地为静,天为时间,地为空间,天地交合而生万物(注意:一定要交合)。所以从《易经》的观点来看,世界上的每个事物都是阴阳的结合体,人也是一样,所以在中医看来人体的阴阳一旦失衡就会生病,而中医的任务就是让这种失衡重新回归到平衡状态。 我们再来看看西方的文化思维方式,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英国人要寄一封信给某人,其信的地址书写方式一定是这样的,即:某某号某某街某某城市。和中国人的书写方式恰恰相反。西方现代科学的产生也和这种思维方式分不开。即从某一单一的现象出发,向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拓展。比如:现代科学发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之后,然后又研究分子是由什么组成的,质子是由什么组成的,电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分子怎么组成了各种物质,这些物质有什么特性,可以用于哪些方面等等,这种由微观到宏观的思维方式,很难真正的认识这个世界,这也是近代科学产生之后带来很多弊端的根本原因(哪些弊端后文有提及)。回过头来看看现代的医学,现代医学起源于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是建立在现代解剖学的基础之上,所以这就决定了现代医学和其他的现代科学一样,带有了不可逾越的局限性,就是它同样犯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毛病,忽视了生命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整体特征,忽视了生命同样是一个非常精妙的系统。一个失去生命的尸体可以告诉你人体的结构特征,但是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投稿须知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投稿须知 信息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编辑部作者:发布时间:2016-04-18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是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全国中医内科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医学专业学术性刊物。本刊主要发掘祖国医学有关脾胃学说的精华,介绍有关脾胃研究的科研思路与方法,报道中西医结合消化研究的新成果、新技术、新进展。辟有专家笔谈、临床论著、实验研究、学术争鸣、名医经验、经验交流、病例讨论、短篇报道、学术探讨、讲座、综述、古方和验方、新药推广等栏目。来稿请投:zgzxyjhxhqk@https://www.doczj.com/doc/de4011102.html,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已被俄罗斯《文摘杂志》、美国《化学文摘》、波兰《哥白尼索引》等国际检索系统收录。 1.来稿务求数据可靠,论点鲜明,层次清楚,文字精练。必须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医学名词。 2.文稿用方格纸正楷书写,有条件者请打印。统计学符号一般为斜体,如样本含量n,样本均数x^-,标准差s,概率P,样本相关系数r,x^2检验,t检验等。文中外文字母,单词或短语必须工整书写。 3.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要求,凡文献标识码定为A、 B、C三类的期刊文章均应附中文摘要,论著稿还必须附英文摘要(与中文一致)。摘要的排列顺序均是:文题(20字以内),署名[全部列出,中文附第一作者性别、出生年、籍贯、民族(汉族可不注)、职称、学位、从事专业],单位全称及邮编(2个单位以上全部列出),并附单位推荐信。摘要一般不超过400字,精练说明该文目的、方法、结果(包括主要数据)与结论,尤以创新与发现为重点。 4.关键词以3~5个为宜,尽可能选用《MeSH词表》上的主题词,中译名按《汉语主题词表》及《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或最新版本《英汉医学词汇》标示。主要的自由词或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可作为关键词标出。 5.前言必须概述本题的理论依据、研究思路、实验基础、国内外现状及该研究目的。 6.主要的动植物、药品、试剂、仪器必须说明来源、规格、批号和生产厂家。药名以最新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准,不用代号,不用商品名。中药请用常用名称,草药要注明拉丁学名。 7.名词,术语可使用缩略语或简称,但必须首先写出中文全称而且使用(临床常用的名词除外)。 8.方法可引用文献。对有实质性改进的方法要写明改进处,如为自己创新的方法必须详细介绍。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投稿须知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投稿须知 信息来源:《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编辑部作者:发布时间:2016-04-02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是由浙江省卫生厅主管,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和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主办的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91年,月刊;《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曾用名为《中西医结合临床杂志》;规格为国际通用的大16开本;国内统一刊号CN 33-1177/R,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005-4561,邮发代号32-112,单价6元,全年定价72元;读者对象为热心于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教学、科研人员,医学院校学生及基层医务人员。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宗旨是坚持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及中西医结合方针,以中西医结合并重,实用为主,面向临床、基层。征稿范围为中医药、西医药、中西医结合等领域有创新性的研究论文;中医药、西医药、中西医结合临床经验总结、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学术争鸣与讨论;中医药、西医药、中西医结合领域热点问题的综述等。主要栏目为医学论著,临床报道,实验研究,学术讲座,信息介绍,经验交流,基层园地,专题讨论,综述,评述及有关学术争鸣等栏目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临床为主,注重实用。投稿邮箱: zjzxyjhqk@https://www.doczj.com/doc/de4011102.html, . 作者撰稿时和搞稿前务请注意如下几点: 1 题目应简明、确切、有特异性,便于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一般不超过20字。 2 署名一般不宜超过6人。英文摘要中最多署3位作者姓名(作者姓名的中文拼音,姓在前,名在后,姓和名的第1个字母大写,双名者应连写出,蹭不加连字号,复姓也应连写)。 3 摘要论著、临床报道及实验研究应有200字左右(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的摘要,位于姓名与正文之间。有摘要的文章,不宜再有“小结”。 题目、摘要、关键词应有与中文内容相同的英语译文(一律需打印),署名用汉语拼音,作者单位应译成英语。 4 关键词一般3~8个,关键词之间应空一格,写在提要的下方。 5 正文层次序号不宜过多,一般为3级,最多不超过5级。各层次一般应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如“1”、“2.1”、“3.1”等。 6 计量单位应严格执行国务院行1984年2月27日发布的《关于在我国统一衽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具体内容参见《关于推行法定计量单位的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投稿须知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投稿须知 信息来源:《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作者:发布时间:2016-03-26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中西医结合急救专业性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为双月刊,单月28日出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把关注学科发展、服务学科发展作为办刊宗旨,以服务广大医药卫生科技人员、推动具有我国特点的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与临床学科的发展为宗旨,以全面反映我国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科研成果、普及有关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临床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推广现代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先进技术、快速传递国内外急救医学前沿信息、加强国内及国际间学术交流为己任。《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办刊方针,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实行同行专家审稿制度。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设有述评、专家论坛、标准与规范、论著、研究报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方法介绍、治则·方剂·针灸、循证医学、综述、讲座、理论探讨、临床病例(病理)讨论、科研新闻速递、消息、会议纪要、读者·作者·编者等栏目。 1 投稿要求和注意事项 1.1 来稿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导向性和实用性,重点说明一个或几个问题,有理论创新或实际意义。要求资料真实、可靠,论点明确,数据无误,结构严谨,文字精练,层次清楚,引用资料应给出文献依据。 1.2 当稿件内容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试验时,作者应该说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负责人体试验委员会(单位性的、地区性的或国家性的)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并得到该委员会的批准,是否取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 1.3 论著、综述等一般不超过5 000字(包括图表和参考文献),研究报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等一般不超过2 000字(包括图表和参考文献)。 1.4 来稿须附单位推荐信。推荐信应明确对稿件的审评意见以及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及署名无争议等项。 1.5 来稿请投E-mail:zxyjhjjzz@https://www.doczj.com/doc/de4011102.html,,收到稿件后《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将以邮件或邮寄的形式通知您。为了加快稿件的处理速度,投稿时务必提供电子信箱和电话号码(最好为手机号码),收稿后的一切处理结果首先以邮件形式通知。 1.6 来稿首页请标明以下内容:题名,每位作者的姓名、最高学历及工作单位,负责与编辑部联系的通信作者姓名及其详细的通信地址、电话号码和电子信箱,第一作者简介(包括: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职称等)。 1.7 论文所涉及的课题若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资助或属攻关项目(请附基金证

中西医差别

中西医的区别在于整体和局部、宏观和微观。中医把人看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是一个始终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有机生命体。这个生命体本身有自我防御、自我修复功能。因此,中医的主要工作,就是激发生命体的潜在能量,发挥人体自身力量来治疗疾病。而西医则把每一个病症看成具体而微的,仔细研究每一个病症的特点,并针对病因进行直接治疗。 【中西医的差别】 中医是临床医学,是中医先贤们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运用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创建了…理?…法?…方?…药?闭合的环形理论,随着科学发展而不断完善。无论社会怎样进步它的理论体系都不会改变,可变的是不断进步和完善。 西医是实验室医学,是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它理论的形成是开放的,是不断走向微观的,它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走向细化和分支。 中医所使用的药品完全来自自然,每一味药都是一个复方,很多药品都有双向调节作用,而且它的作用不一定是主要成份,是以人为试验个体的,然而有毒药品能治病以成为中医的共识,近几年利用剧毒药品砒霜溶液静脉滴注治疗白血病收到明显的效果,并受到西方国家的青睐和引进。 西医所使用的品药是实验室的产物,它是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的,是以鼠为试验个体的,有很多药品有很多毒付反应。 中医作为传统文化的东西,本身就存在一些不太科学的东西,需要继承和发扬,更需要实事求是评价中医,正确认识中医。中医的科学性就在于中医本质中最精粹的东西。现代医学是建立在实验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因为那个时代已经开始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这是由人类科技进步带来的必然的医学进步。中医是在她哪个时代的技术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医学模式,中医与西医只是认识疾病的两种不同思维方式而已。中医是临床医学,难道西医就不是根于临床的?西医用所谓的毒药,难道中医所用的中药就没有毒,砒霜中医也用,这难道是中医的区别?中医发展的那个时代不可能有技术获得纯单体化合药物,如果能的话,她也必然会利用纯单体化合物。中医与西医的本质区别是她认识的疾病观点与西医不同,是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配伍用药”观点造成了两者不同的处方用药不同,这是最根本的区别西医所用的化学药,只要你专心去用,你大可用中医的理论去运用它,如何配伍运用到临床中,现代医学的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认识,也可用中医整体观去整合,自可对人体更有具体的整体、全面去认识。 中医和西医其实都是针对人体的医学,如果扣除语言表述方面的不一致(中医通常从功能方面对人体进行划分,而西医一般通过解剖结果对人体划分),两者在生理学方面完全相同,比如中医里经络实际上是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和淋巴系统等功能的综合表述,藏器是静脉血转化为动脉血所涉及的器官的功能的表述,腑器是与外部环境直接接触的部位的功能的表述等等,但两者在病理学上完全不同,西医假定所有疾病都是由于病灶引起的,消除了病灶就可以消除疾病;中医则假定所有的疾病都是由于人体内环境不正常引起的,消除了这种内环境的不正常就可以消除疾病。所以中医和西医在理论上不可能结合到一块儿。 中医是国粹,是一门总结、归纳、辨证的科学,如易经一般,一定要继承发扬;西医是现代实验科学,讲究事实与实验结果。 殊归同途,都可以治疗疾病,但互有不足,相互结合,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良药苦口(从医学角度看东西方文化思想差异与处事为人观)

2009年中医类期刊排名

G013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529 0.260 32.8 40 G620 北京中医药 650 0.281 33.5 38 G017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698 0.487 50.3 10 G019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374 0.292 35.9 31 G030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713 0.523 46.8 16 G032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62 0.096 23.9 55 G934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523 0.077 27.2 48 G384 河北中医 827 0.174 21.1 60 G301 河北中医药学报 194 0.338 21.6 59 G685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919 0.886 41.7 21 G334 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236 0.164 26.2 51 G041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519 0.338 33.7 36 G719 吉林中医药1017 0.652 33.7 36 G397 江苏中医药1033 0.257 32.7 41 G850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634 0.173 27.0 49 G646 辽宁中医杂志1811 0.267 41.4 22 G059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报 765 0.486 46.4 17 G063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690 0.321 36.8 30 G574 山东中医杂志 806 0.186 28.4 45 G596 上海针灸杂志1127 0.329 30.4 43 G946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452 0.467 46.4 17 G389 上海中医药杂志1391 0.474 45.0 19 G906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611 0.549 51.0 9 G484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133 0.120 25.3 54

2016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医药类)

2016年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医药类) 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6年10月12日发布目录选摘 (按拼音字母顺序排序) 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类 G013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G620 北京中医药 G017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G992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G019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G030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G934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G301 河北中医药学报 G334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G041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G656 环球中医药 G719 吉林中医药 G397 江苏中医药 G850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G646 辽宁中医杂志 G059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G063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G574 山东中医杂志 G725 陕西中医 G946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G389 上海中医药杂志 G906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G484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G483 世界中医药 G745 四川中医 G626 天津中医药 G914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G699 西部中医药 G951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G486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G896 现代中医临床 G092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G093 针刺研究 G488 针灸临床杂志 G007 中草药

G520 中成药 G604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G377 中国现代中药 G600 中国针灸 G347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G843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G757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G846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 G758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G528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G182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G132 中国中药杂志 G240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G632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G524 中国中医急症 G749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G832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G859 中华中医药学刊 G910 中华中医药杂志 G842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G597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G183 中药材 G564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G685 中医学报 G681 中医药导报 G943 中医药信息 G812 中医药学报 G010 中医杂志 I207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中草药(英文版) G442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结合医学学报(英文版)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名单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名单 (220名) 1北京 10名 主任医师 王辰100020 北京朝阳区白家庄路8号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院长 教授 王宝恩100050 北京宣武区永安路95路 北京友谊医院名誉院长 王莒生100010 北京美术馆后街23号 主任医师 北京市中医医院院长 主任医师 危北海100010 北京东城区美术馆后街23号 北京市中医医院原副院长、所长 主任医师 吴红金100039 北京海淀区永安路东街3号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 研究员 李林100053 北京市宣武区长椿街45号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副院长 主任医师 陈誩100010 北京东城区美术馆后街23号 北京市中医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研究员 阴赬宏100050 北京宣武区永安路95号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科研处处 长 副教授 赵锡银100039 北京海淀路羊坊店双贝子坟路1号 北京羊坊店铁路局医院党委书记 主任医师 谢阳谷100010 北京东城区小取灯胡同5号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原局长 2天津 15名 主任医师 王绪霖300052 天津和平区鞍山道154号 天津医大总医院 主任医师 白人骁300211 天津河西区解放南路406号 天津市天津医院骨科研究所副所长 主任医师 卢桂玲300120 天津红桥区北马路354号 天津中医药研究院长征医院科主任 主任医师 任新生300050 天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三大街65号 天津泰达医院科主任 主任医师 孙增涛300150 天津河北区真理道816号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 主任医师 李平300100 天津南开区三纬路122号 天津南开医院院长 副主任医师 张河300074 天津河西区佟卫里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副秘书长 主任医师 张玉环300120 天津红桥区北马路354号 天津中医药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教授 张军平300193 天津南开区鞍山西道312号 天津中医药大学主任 张伯礼300193 天津南开区鞍山西道312号院士

中医核心期刊

中医核心期刊 G013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G002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G620 北京中医药 G017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G992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G019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 G432 川北医学院学报 G030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G031 贵阳医学院学报 G808 贵州医药 G660 国际消化病杂志 G934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G899 海军医学杂志 G941 海南医学 G416 海南医学院学报 G641 河北医学 G898 河北医药 G384 河北中医 G301 河北中医药学报 G684 河南中医 G334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G041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G077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G656 环球中医药 G003 基础医学与临床 G719 吉林中医药 G046 江苏医药 G397 江苏中医药 G628 老年医学与保健 G850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G646 辽宁中医杂志 G942 临床误诊误治 G855 临床消化病杂志 G257 临床内科杂志 G288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G662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G523 内科理论与实践 G061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G511 山东医药 G063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G574 山东中医杂志 * G923 山西医药杂志 G630 陕西医学杂志

G725 陕西中医 G946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G389 上海中医药杂志 G329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G319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G700 实用老年医学 Q919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G324 实用医学杂志 G760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G484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G483 世界中医药 G745 四川中医 G626 天津中医药 G914 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G699 西部中医药 G951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 G896 现代中医临床 G281 医学研究生学报 G844 医药导报 G860 医学综述 G092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G488 针灸临床杂志 G007 中草药 G323 中国康复 G400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G106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G536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G447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 G754 中国临床研究 G974 中国临床医学 G776 中国全科医学 G267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 G377 中国现代中药 G747 中国新药杂志 G600 中国针灸 G528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G182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G832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G859 中华中医药学刊 G910 中华中医药杂志 G685 中医学报 G681 中医药导报 G943 中医药信息 G812 中医药学报

最新抗肿瘤血管生成药品

目前,威胁人们生命的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医学专家们一直在寻找能遏制癌细胞的新药,最新研究结果显示:Avastin(贝伐单抗)能抑制多种恶性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并很少产生化疗常见的副作用。 血管生成对正常成人的作用有限,只出现在伤口愈合和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在血管生成过程中,VEGF(表皮生长因子)蛋白刺激血管的生长、存活和修复。为了获取维持生长所必需的营养和氧气,肿瘤形成自己的血管。这种肿瘤形成新生血管的过程称肿瘤血管生成,而肿瘤血管生成对于肿瘤生长和扩散(转移)到机体其他部位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Avastin是一种抗体,能特异性结合并抑制VEGF(促进肿瘤血管生成的关键因素),从而有利于控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Avastin使肿瘤周围的小血管收缩,有利于阻断肿瘤生长所需的氧气和营养供应。肿瘤形成的新生血管还不成熟,易渗漏。因新生血管具有这种异常通透性,可妨碍抗癌药物的治疗,如化疗。而Avastin能促使已有的成熟血管改变形状,使总体治疗策略的疗效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另外,Avastin抑制新生血管的生长,进一步限制了肿瘤的血液供应。 目前为止,超过500000名患者接受过Avastin治疗。针对Avastin治疗不同阶段(晚期或早期)的各种肿瘤(包括结肠直肠癌、乳腺癌、肺癌、脑癌、胃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等),全球正开展一个综合性的临床研究项目,含450多项临床试验。 在欧洲,Avastin已获准用于四种常见癌症晚期阶段的治疗,包括结肠直肠癌、乳腺癌、肺癌和肾癌。这几种癌症每年导致近300万人死亡。在美国,Ava stin是获得FDA批准的首个抗血管生成药物,用于乳腺癌、结肠直肠瘤、恶性胶质瘤的治疗。 最新抗肿瘤血管生成药品 公司名称:陕西西安盛合治公司 联系人:袁媛女士 ( 业务员 )

中国中西医结合发展史

中国中西医结合发展史 标签:发展史中国中西医结合寻医问药 历史的脚步跨入20世纪的时候,几千年来传统中医学一统天下的格局已经被打破了。中西医学的碰撞、交流与互补形成了中国医学发展的时代特征。 中西两种异质医学体系的交流并非一帆风顺。具有不同历史背景和知识结构的学者,先后提出了“中西医汇通”、“废止中医”、“中医科学化”等多种不同的主张,形成了长期而激烈的学术争鸣,争鸣的焦点在于面对西医学在中国的迅猛发展,应当对中国传统医学采取怎样的态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政府继承延安时期的卫生政策,注重扶持和保护中医。但由于受废止中医思想回潮的影响,卫生部门的某些领导人在中医科学化的旗帜下,制定了若干错误的卫生政策,对中医的正常传承和发展形成了极大的阻碍。毛泽东主席及时发现并批评了这种错误,第三届全国卫生行政会议开始扭转“轻视和歧视”中医的倾向,后来逐步确立了中西医结合的正确方针,在对待中医药学的态度方面,实现了思想认识上及方针政策上的一次革命。 作者王振瑞照片 中西医结合,就是在中西医团结合作的基础上,主要由中西医兼通的医学人才,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发掘、整理、研究祖国医药学遗产,丰富现代医学科学,发展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统一的新医学的过程。在几十年的实践过程中,中西医结合临床和实验研究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就和宝贵经验,事实证明中西医结合是发扬中医药学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医药学可以沿着传统的和现代的两条道路不断进步。 “中西医结合”之前中西医交流的指导思想

西洋医学传入中国,首先是作为取信于中国人的手段受到西方人的特别重视。近代西方各国都热衷于在中国开展医疗活动,竞相兴办医院,招收中国学徒,兴办医学校,招收中国学生,创办中文医学期刊,翻译出版西医书籍,致力于西洋医学在中国的传播。 通过西方传教士和教会团体的努力,西医学作为一种新的医疗方法和医学体系,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所接受。随着中国引进西学规模的扩大,西医学作为西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也逐渐受到中国官方的重视。特别是进入民国时期,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兴办西医药事业的力度,陆续在各地建立医学院校和医院,并向国外派遣了更多的留学生。传入的西洋医学凭借国内国外两种力量在中国得到较快的传播和发展,国内培养的医科毕业生和学成归国的医科留学生形成了一支新的卫生队伍,从此中国医学界出现了中医、西医两支亘不相同的医疗力量并存的局面。 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新文化运动逐渐兴起,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的中医学同其他中国传统文化一样,遭到了日趋激烈的批判。一些西医界人士以西医学为标准力斥中医学之“短”,甚至形成了以余云岫为代表的废止中医派,企图通过政府立法消灭中医于一旦。废止中医派的言行激起了中医界人士的愤怒和反击,恽铁樵、杨则民、陆渊雷等大批中医名家毅然参加论战,为维护中医药学的传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医药界反废止、图生存的根本立场是一致的,但在与废止中医派的论战中所表述的学术观点及关于中医发展前途的认识却各不相同。“中西医汇通”和“中医科学化”是当时最具代表性而且影响深远的两种学术主张,这两种主张是现代中西医结合研究之前中西医交流的指导思想。 “中西医汇通派”是在西医的传入和发展使中医学和中医界面临严峻挑战和严重危机的 时候产生的一个学术流派,其基本观点是:中医、西医虽属两种互有优劣的不同学术体系,但二者研究的客观对象都是人体的健康和疾病,所以两种医学是应该也是能够相通互补的。从认识论的原理来看,人们对于同一客体的认识,往往表现出层次的和角度的不同,而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认识,只要具有同一的研究客体,就能在交流过程中实现真实反映客体本质这一基础上的统一,所以汇通派的方向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他们融洽中西、创立统一的新医学的思想为现代中西医结合所传承、改革和发展。然而,汇通学派的队伍中,几乎都是谙练中医学术的名家,而缺乏精于西医的新型学者,更没有兼通中西医的饱学之士。他们的根本目的,与其说是创造一个新的先进医学体系,毋宁说是为中医学的存续寻求一种合乎时宜的手段和途径。 现代中西医结合研究者虽然同中西医汇通派医家一样,认为中西医两种医学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因而可以取长补短、融会贯通,最后形成统一的新医学,但他们的立场、研究方法和所要创立的新医学的面貌却与汇通派有着本质的区别:不再是单纯站在中医的立场上,用思辨和类比的方法,将西医学知识融于传统中医学的体系,建立新的中医学即恽铁樵所说的“新中医”,而是站在两种医学之上,用现代科学即实证科学的方法,阐释传统中医学的规律,发掘中医学的理论精华和经验真知,使之与现代医学体系相互交叉和融合,建立统一在实证科学基础上的新医学。“中西医结合”对“中西医汇通”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而发展是主要的,是一种质的飞跃。

国内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排名

排名代码期刊名称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 1 G190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5249 2 G275 WORLD J OF GASTROENTEROLOG 1908 3 G147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333 4 G654 护理研究1074 5 G170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2 6 G231 中华肝脏病杂志1131 7 G136 中华传染病杂志893 8 G152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400 9 G174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1121 10 G138 中华儿科杂志2396 11 G272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499 12 G143 中华骨科杂志2821 13 G168 中华消化杂志1448 14 G194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849 15 G591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420 16 G146 中华护理杂志2441 17 G900 中华烧伤杂志431 18 G156 中华内科杂志2193 19 G197 中华神经科杂志1616 20 G316 解放军护理杂志827 21 G161 中华肾脏病杂志845 22 G160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387 23 G116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378 24 G137 中华创伤杂志1252 25 G249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734 26 G305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1533 27 G299 中国临床康复3306 28 G140 中华放射学杂志2494 29 G142 中华妇产科杂志1982 30 G159 中华精神科杂志421 31 G192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712 32 G155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890 33 G179 中华肿瘤杂志1427 34 G176 中华医学杂志2719 35 G985 中国艾滋病性病393 36 G211 中华糖尿病杂志537 37 G154 中华泌尿外科杂志1751 38 G277 中国内镜杂志1046 39 G171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941 40 G173 中华眼科杂志1239 41 G106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544 42 G139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149

中西医结合专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doczj.com/doc/de4011102.html, 中西医结合专业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西医结合专业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黏膜病、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2014年年会暨口腔与全身健康论坛学术会议纪要.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2期.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黏膜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口腔医学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 [2].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黏膜病、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暨口腔疑难病诊治交叉学科论坛学术会议纪要.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4年8期.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黏膜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口腔医学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 [3].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医学与哲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5年3期.姜如娇.吴英杰.孙杰. [4].中西医结合专业麻醉学临床带教思路与方法.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 ISTIC.2011年12期.张迎宪. [5].浅议《中药药理学 《时珍国医国药》.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8年1期.潘琳娜.黄丽萍.余日跃. 二、中西医结合专业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某医学院校本科毕业生离校前焦虑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梁艳.公共卫生山东大学2012(学位年度) [2].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医体质与临床证型的调查研究.被引次数:1 作者:林静璎.中西医结合临床福建中医药大学2010(学位年度) [3].血管性痴呆(肾虚血瘀证)早期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研究.被引次数:2 作者:李明秀.中西医结合专业心血管方向成都中医药大学2008(学位年度) [4].中医肾病病案质量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作者:付慧.中西医临床肾病学湖北中医药大学2010(学位年度)

中西医的形成历史与差异分析

中西医的形成历史与差异分析 摘要:中医、西医都是人类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文明产物,有着悠久的历史,两者一直交相发展。近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医学大规模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的中医存在着较大差异,进而影响了人们对中西医的不同态度和认识。本文面对中西医的差异,从历史源头进行分析,解析了中西医的形成历史,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从根源上认识差异、理解差异,以期促进医疗水平的发展,除人类之病痛,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 关键词:中医;西医;形成历史;差异 一、中医的形成历史 生活实践对于中医理论来讲极其重要。我们的祖先在尝试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痛,产生了中药的原始雏形;在烘火取暖的时候,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对身体作局部取暖可减轻某些病痛,通过发展和优化,形成了热熨法和灸法;在长期生产劳作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另一部位的病痛可以得到减轻,从而创造了运用骨针治疗的方法,逐渐演化为针刺疗法,演化产生经络学说。

在这个漫长的岁月里,无数医家“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公元三世纪,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广泛采集有效药方,并结合自己的丰富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中医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了巨大贡献,为国人的生命健康提供了基本保障,并赢得了民众的信赖。 二、西方医学的形成及在我国的传播 ?c东方相似,在旧石器时代,西方的生产力同样十分低下,“人们祈求超自然的力量,在对付疾病方面,西方诸民族也不是完全依赖巫术,他们懂得了利用夹板来进行断肢再续,懂得使用止血带,懂得敷用药膏和绑系绷带,懂得将放血作为一种疗法,还懂得灌肠疗法”。19世纪初,西方传教士开始把西方医学的最新成果传入中国,对于改善我国人民的医疗状况起到了积极作用。近代以来,西方医学以其拯救生命、维护健康的宗旨和先进的科学理论与治疗技术,逐渐赢得了中国社会各界的认可与接受,西方近代医学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也产生了中西医学地位的长期争论。

中国中西医院发展的比较

中国中西医院发展的比较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对自身的健康也看得越来越重要了。人们现在好像已经失去了对中医的了解,特别是现在的新一代,他们更注重西医,更看好西医,不管生什么病了都先往西医院跑,在西医治不好的情况下才会去看一下中医,被迫转入西医,碰碰运气,死马当活马医。在这种势头下,中医院的发展形势越来越紧迫,西医院的发展形势有所上升,发展势头越来越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走势呢?我对中西医院的发展有下面的见解。 关键词:中医院、西医院、发展、比较。 现在是21世纪,科学日新月异,生活突飞猛进。不像60年代以前那样,人们的思想都比较的封闭,闭关锁国。只相信自己的,反对外来的事物,因为西医是外来的所以不能被中国人所接受。对自己的健康、医疗没怎么的重视。生病了、身体出现异常了,自己拿着方子去药店开几副药自己煎

着喝。有的太严重了才会去看下中医,他们心里面只有中医的概念,相信中医能治百病,中医是最好的,对西医的观念还比较陌生,不能接受。有少许的也许是那些高阶级的和有钱的人才会去相信一下西医,生病了用西医来治疗。中医院的发展快,西医院的发展缓慢。 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解放了。再加上西医能够治好中医不能治好的大多病且见效也快,有的病只需一针,也许只需几颗药就能够治好,且又不痛又不苦的。慢慢的人们渐渐的看好了西医,觉得好得也快也神奇。人们都对西医产生了无穷的好奇心,都去研究西医。发展到现在西医的名头越来越大,西医院也越来越多,新建的大楼也越来越高,病床也越来越多。中医就渐渐的被世人所忘怀,被世人所遗忘,中医院的建设也越来越少,中医院的规模也越来越小,中医院渐渐的在西医院的包围下所掩盖。那中医从原古代所积累下的核心技术和理论也被埋葬,越埋越深。西医院渐渐地壮大。 现在中国中医院的发展在走下坡路,特别是县一级的中医院在失去了政府的支持后他们的生存与发展确实令人担忧,几乎面临着倒闭。县一级中医院的问题很多,有一些中医院缺乏人才,没有特色;有一些中医院一味从硬件方面去跟西医院比拼,慢慢丢掉了中医特色,没有了经济来源,难以发展。中国西医院的发展势头良好,西医院渐渐的成为社

中西医之争与中国文化

中西医之争与中国文化 近些年来,医学界中西医之争日趋激烈,在这场争论中产生了许多派别,诸如重构派、改造派、中西医结合派、现代化派、补天派等等。不管有多少派别,基本上是两派:西化派和中医派。 中西医之争不是孤立的医学之争,而是中西文化一百多年来争论的一部分。1840年开始,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文化逐步进入中国,中西文化的碰撞在所难免。20世纪,中西文化曾进行过激烈交锋,西方文化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优势,占据着主导地位。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基本上就是照搬或参照西方的,如专业设臵、教材编写、教学方式等,直接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对我国的经济、文化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至于中国各部门的管理,包括医药卫生管理,基本上是搬用西方的方式。因此,中华民族的文化有些就被淹没、埋藏,而有的文化却顶住了西方文化的冲击,没有被淹没,仍然屹立东方,例如,中医、太极拳、京剧、书法等等。 如何看待中华民族文化,在这场争论中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文化古、深、精、高。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鼎盛时期,思想活跃,百家争鸣,诸子立说,许多经典均出自这一时期,例如《易经》、《黄帝内经》、《孙子兵法》等等。这些经典著述问世已达二千多年,道理深奥(许多当代入还不能完全读懂),论述精辟(《老子》不过五六千字,《易经》也不超过万字),其中《易经》立论之高,目前还不知道何人能超过,《黄帝内经》仍是

中医的最高经典,离开它就谈不上中医。中国文化实用。计算机的二进制就是受《易经》阴阳学说的启发,美国人在战场上怀揣《孙子兵法》打仗,日本人经商除《孙子兵法》外还读《论语》,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女尸,两千多年了,肌肉还有弹性,是依据什么理论?靠什么技术?决不是现代的理论技术。古代没有经纬仪、没有罗盘仪,其军用地图是如何绘制的?张松的入川地图无论如何粗略,刘备毕竟还是用它入川做了蜀王。如果说诸葛亮的木牛流马是传说,那么张衡的地动仪是实实在在的,他是根据什么原理、理论、工艺制造出来的?无梁殿、悬空棺都是中国人的独创,都江堰的设计也决非不是依据中国人的理论。中药上千种,常用的有数百种,其四气升降及归经酉2伍是如何确定的?西医理论是解释不了的,有入说是尝出来、试出来的,尝、试是可能的,单凭尝、试是不可能的,果真如此,不知道要死几次、死多少人,例如治疗寒性痰喘的砒霜,尝一次就可能命归西天,而且,单是数百种中药的归经、配伍和用量,就是用现代正交设计方法,恐怕几辈子也做不完。同样,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千古经方是根据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化裁而来,而决不是西方的理论和方法。从上述可知,中国自有自己的文化理论体系,而且实用,中医是其中之一。 周秦时期就已经确立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此后数千年,进展缓慢,对这一时期的经典,注释的多,超越和创新的微乎其微。近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文化的应用在急剧衰退,似乎已基本放弃或正在放弃,在当代的中国,有多少人能读懂《易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