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活与哲学原理及应用举例

生活与哲学原理及应用举例

生活与哲学原理及应用举例
生活与哲学原理及应用举例

《生活与哲学》主要原理归纳及应用举例

一、唯物论6个

1、世界物质性原理(自然界的物质性(客观性)原理)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6、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自然界的物质性(客观性)原理

【原理】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运用】人与自然关系、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问题(与自然界相关的)

【应用举例】

党的十八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分析为什么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

①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要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但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就是证明。因此,要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 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应用举例1】

PM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比较大,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细颗粒物PM2.5等监测指标”写入了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继续将2013年GDP预期增长目标定在7.5%,彰显了中国政府减缓经济增速以提升发展品质的决心,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地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意识活动的特点分析中国政府这样做的道理。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013年GDP预期增长目标定在7.5%,为今年经济增长制定了目标和计划。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中国政府减缓经济增速以提升发展品质的决心体现了意识活动的自主选择性,这也是对经济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为未来经济发展提出的规划,体现了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应用举例2】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中央电视台新科动漫频道出品了《文化中国》高清文化系列短片。央视挖掘地方工艺美术、民风民俗、科学技术、人物典故等经典文化,在文化内容的表现手法上,抛弃传统的说教;充分发挥了电视技术制作的优势,采用高清格式拍摄并独具匠心地与动漫巧妙结合,虚实相间,相映成趣,深入浅出地解读中国文化,将一个个文化经典演绎得生动有趣,深入人心,向世人呈现出一幅东方文明之美的风情画卷,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国际影响力。

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对此加以分析。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抛弃传统的说教,独具匠心地与动漫巧妙结合,解读中国文化,说明人可以能动地认识世界。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文化中国》扩大了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与国际影响力,提升了国家综合国力。

③意识对人于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优秀文化利于提升人文素养和高昂的精神,催人上进。

★★3、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原理内容】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应用举例1】

从苏丹红、高致癌毒大米、添加漂白剂的面粉、敌敌畏泡火腿事件,再到今天的三鹿毒奶粉事件,数不胜数的食品安全事件让老百姓提心吊胆。针对“三鹿”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食品安全法草案做了八处修改,以从法律制度上预防和处置这类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

请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修订食品安全法的哲学依据。

①物质决定意识,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食品安全法的修订是针对“三

鹿”等食品安全事件作出的。

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修订和通过食品安全法,为预防和处置重大食品

安全事故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应用举例2】

某大城市的农民祖祖辈辈以种菜卫生,有着丰富的种菜经验,前几年种菜收入相当可观,去年,上级下达文件要求各地增加粮食生产,某地领导为了响应上级号召,让农民改种粮食,结果农民收入大幅下降,城市居民的蔬菜供应也受到影响。

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材料加以分析。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人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该地区的上级部门要求增加粮食生产的文件精神不符合本地实际,命令农民改种菜为种粮,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反作用。上级领导下达错误的文件,某地领导错误的命令,给农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市民生活带来了不便,正体现了这一点。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应用举例】

广西、云南和贵州等省区,去冬今春以来,遭遇了百年未遇的旱灾,百姓生活用水、农业生产、牲畜饮水受到严重威胁。据专家分析,导致这次旱灾既有天气异常的原因,也有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原因,面对旱灾,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多次下拨抗旱救灾资金,派出工作组指导抗旱。面对灾情,全国干部群众积极抗旱,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

结合上述材料,辨析下列观点:“天灾不由天,抗灾不由天。”

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物质运动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云贵地区的天灾有自然自身规律作用的一面,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天灾不由人”。

②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云贵地区近年来,一味追求经济发展,违背了生态规律,加剧了这场天灾的严重性。因此,认为“天灾不由人”的观点有其片面性。

③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意味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在这次旱灾面前,全国干部群众积极抗旱,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认为“抗灾不由天”的观点是正确的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应用举例1】

材料l: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飓风频频登陆、非洲洪水泛滥、美国南方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

材料2: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满天璀璨烟花中完美落幕,其实开幕式时曾有云团向鸟巢移动,官方紧急启动应急预案,采用人工干预天气的手段,两度成功化解了降雨可能。

结合材料,说明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①材料1说明,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与人类没有从根本上尊重客观规律有关。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人类如果违背了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地球生态环境恶化就是客观规律对人类的惩罚。

②材料2说明,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③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革命的热情和科学的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应用举例2】

(2012·海南卷·25)一些地方抓住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发掘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市场运作成功地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如山西打造的晋商文化品牌名噪一时,浙江宁海创办的“开游节”巧用徐霞客游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徒步旅行者参与,呼和浩特举办的“昭君文化节”因高扬民族团结文化而倍受游人青睐。

随着文化市场不断发展,历史名人、“名人故里”之争日益激烈,一些地方无视历史事实凭空臆造“历史人物”搞旅游开发,把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作为“文化名人”来开发,甚至利用文学作品中的负面人物形象举办主题文化活动。但是,这些盲目搞文化旅游的做法,并没有得到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

材料表明,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有的成功有的失败。运用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相结合的观点对此加以说明。(8分)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业,尊重文化产业发展规律,从而取得成功。(4分)

②脱离实际,靠虚构历史文化名人等来搞文化旅游,无视客观规律的制约,不可能取得成功。(4分)

★★6、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①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反对两种错误观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应用举例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生活品质的提升。福州市旅游局根据这一变化,充分利用福州拥有22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人文资源和温泉、海岸线、森林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努力打造精品线路,不断推出“自驾游、亲子游、农家乐”等新的旅游项目,凭借“文化品牌、体闲品牌、生态品牌、温泉品牌”的打造开创福州旅游的新局面。

结合材料,说明福州市在发展旅游业上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①适应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立足福州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做到了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努力打造精品路线,开创福州旅游的新局面,做到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③根据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旅游路线和旅游项目,做到了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④适应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根据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旅游路线和旅游项目,做到了既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唯物论综合运用】▲▲

【应用举例1】

材料1:气候变化问题是全人类面临的挑战。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近年来在节能减排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为全面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巨大贡献。

材料2: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把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运用唯物论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发展低碳经济是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需要。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培养企业经营者与广大消费者的节能环保意识,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③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发展低碳经济是人们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体现。

【应用举例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

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论的有关原理,说明我们应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要求我们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③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就要坚持正确的的思想意识为指导,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④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⑤事物发展是具有规律性的。建设生态文明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按客观规律办事。

二、认识论3个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3、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原理】(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不符合事实本质规律的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论】要求我们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应用举例1】

“十一五”期间,湖南文化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连续五年保持20%左右的增速,已成为该省六大千亿元产业之一。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文化产业地区分布高度集中,地区发展不平衡,利用、挖掘文化资源不足,部分文化资源闲置,文化产业生产能力不足。近年来,湖南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制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运用高新科技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发掘艺术表演、电影放映、文物展览、动漫制作以外的附加产值,开发各类文化衍生产品,形成新的文化产业链。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的知识,说明湖南是如何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湖南省文化产业虽然发展快,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这些问题促使人们去思索、去解答。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运用高新科技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产业,利用、挖掘文化资源,促进了湖南文化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湖南经过“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发展,培育了一批文化产业大军,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应用举例2】

从十二大到十五大,我党一直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再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这一理念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存在的资源、环境问题的正视,更是对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规划和指导,这必将促进社会和谐、民生改善。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生态文明”理念是基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的。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生态文明”的理念,说明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发展。(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十二大到十七大,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三大文明的正确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正确性也必将得到实践的检验。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是为了更好地指导今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应用举例3】

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中国人民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进一步坚定

了“不动摇、不懒怠、不折腾”的信念,凝聚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共识,2012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调研时指出,20年前邓小平南逻关于“不改革放开只能是死路一条”的教导

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2012年(广东卷)

结合材料三,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分析“不改革放开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一论断,并阐述其现实意义(13分)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这一认识的基础。(3分)

②实践是认识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需要推动这一认识的深化。(3分)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检验了这一认识的真理性。(3分)

现实意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1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1分)重温这一论断有利于排除争论和干扰,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开放水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2分)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

〖原理内容〗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我们要正确对待错误,随着条件和历史阶段的变化发展和完善真理。

【应用举例1】

工业柳州,群星璀璨;山水柳州,宜居典范;文化柳州,源远流长。柳州市的“文化建设十大工程”,助推柳州文化产业不断升级。柳州的文化是高雅的,精品民族音画《八桂大

歌》已开唱10年,《白莲》、《红蜻蜒》、《柳宗元》等精品艺术分别荣获国家和自治区大奖。柳州的文化是大众的,柳州的企业文化、社区文化、乡镇文化、校园文化等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形成了“柳江之夏”、“龙城金秋”、“鱼峰歌圩”、“校园之春”、“百村百戏”等多个群众喜闻乐见的大型群众文化品牌。

据此有人认为,打造柳州文化高地,要么走高雅化的道路,要么走大众化的道路。结合材料,从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这种观点。

①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大众文化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高雅文化为部分观众所欣赏,打造柳州文化高地,是走高雅化的道路,还是走大众化的道路,应该考虑并符合老百姓和观众的需要。

②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柳州打造文化高地,当人民群众的艺术欣赏水平普遍提高以后,既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又要提高文化品位,做到雅俗共享。

③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各有所长,真理和谬误往往相伴而行,要反对歪曲理解,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3、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原理

〖原理内容〗

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收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的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方法论〗

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应用举例1】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重要的思想资源,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材料一:传统民本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论述节选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孟子·尽心下》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唐太宗《贞观政要·君道》

“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夫曰共举之,则因有民而后有军,君末也,民本也。”——谭嗣同《仁学》

专家点评:传统民本思想在历史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时代局限性,统治阶级运用民本思想的目的是“治民”。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3月10日)

专家点评: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扬弃,是立足中国发展时间,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突出的,其内涵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间的深入而不断丰富。

结合材料一,说明从民本思想到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是如何体现人类认识过程的。(12分)2010高考?福建卷39

①认识受各种条件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孟子到唐太宗再到谭嗣同对民本思想的演变,直至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提出,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

②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不断变化,从“民贵君轻”到“君存百姓”再到“民本君末”,民本思想的内涵不断变化,“以人为本”的内涵也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不断丰富,体现了认识的无限性。

③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以人为本”就是对民本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体现了认识的上升性。

▲▲【认识论综合运用】▲▲

【应用举例1】

材料一: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呼吁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发展观是人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处于不同时代的人们对发展的理解并不相同,按时间顺序发展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起初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后来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再后来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如今人们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社会进步+后代人的发展”。不同的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

材料二:美国《侨报》称:中共十七大的亮点之一是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科学发展观”是根据中国实施改革开放29年来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所发生的变化而提出的。它将成为中国政府的基本路线,为中国前进指明了发展方向。

1、结合材料一,分析发展观的演变所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道理。(8分)

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2分) 发展观产生于实践中,在实践中得到发展、深化和完善。(1分)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2分) 不同的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1分)

③认识是一个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的过程,人们对发展观的认识经过了四个阶段说明了这一点。(2分)

2、分析说明材料二中所蕴涵的“探索世界、追求真理”的哲学道理。(8分)

①根据中国实施改革开放30年来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所发生的变化而提出“科学发展观” 蕴涵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道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的哲学道理。(4分)②“科学发展观”成为中国政府的基本路线,为中国前进指明了发展方向。蕴涵着正确的意识、科学的理论对人们的实践起指导作用。(4分)

【应用举例2】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反映了唯物论和认识论的那些道理

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思想意识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载人航天飞行获得成功是尊重科学,坚持以科学的精神、理念、方法、机制推动工作的结果;

②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是我国航天人尊重科学,大胆探索创新、埋头苦干的结果;

③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我国载人航天还处于发展阶段,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需要全体航天人自强不息、勇于超越、埋头苦干;

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探索出了一套科学的管理模式、方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证明了我国航天工作的计划、程序、步骤的科学性;

⑤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促进实践的发展。科学的理念、方法、计划、程序确保了我国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

⑥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使我国在管理模式、方法和一些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创新成果。

天道酬勤系列之《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篇

天道酬勤政治宝典之哲学篇 哲学生活知识点归纳 第一至三课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生活处处有哲学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3)、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2、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5、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有两个方面内容:(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划分唯物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6、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物质依赖意识。 7、什么是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 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8、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1)它可以通过对社会弊端、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2)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的物质力量。 9、马克思主义哲学: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 第四课探索世界的本质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2、什么是物质?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具体的物质形态。) 3、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3)离开运动谈物质和离开物质谈运动,都是错误的。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2018生活与哲学原理整理

Ⅰ辩证唯物主义 一、唯物论 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求我们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要求(1)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能够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4、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 (2)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利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3)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5、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 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二、认识论 6、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①---④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3)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的原则。 7、真理的特点: 这里具有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方法论:真理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坚持以真理为指导,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总是相伴而行,要求我们正确对待错误,并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真理。 8、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

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

必修4《生活与哲学》核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 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 论的指导。 5、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6、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8、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 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局限性——这些观点是一种可贵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 具体的物质形态(金、木、水、火、土、气)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 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 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 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9、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我、吾、人、心、感觉、感知、知觉) 客观唯心(上帝、神、理、理性、绝对精神) 10、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1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1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总结

《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总结 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8、唯物辩证法19、认识论3)(共30条原理)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3、〖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3、〖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 1、〖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广东省华州市第六中学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原理归纳

1 / 6 2020----2021届高二《生活与哲学》原理归纳 第一部分:辨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 唯物论共有8个哲学原理 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 3、世界物质性统一性原理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 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原理 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7、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 8、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9、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10、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 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3、世界物质性统一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在运动变化的中把握事物。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5、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用运动的观点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7、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8、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生活与哲学原理 部分到联系观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 一、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或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3、〖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4)要从全面的变化了的实际出发,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客观实际是多方面的,不断变化发展的. 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具有物质性,其产生和发展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要求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

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3、〖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 1、〖原理内容〗:(1)人的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哲学生活原理总结

哲学生活原理总结 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8、唯物辩证法19、认识论3)(共30条原理)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或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 1、〖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1、〖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生活与哲学原理总结(自己归纳)

《生活与哲学》基本原理总结 马克思主义者哲学 (一)唯物论(又叫辩证唯物论) 唯物论共有8个哲学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4、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6、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 7、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 8、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变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 :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 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6、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辨证唯物主义(包括辨证唯物论、认识论、唯物辩证法) 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人生价值)

生活与哲学原理总结自己归纳

《生活与哲学》基本原理总结 唯物论共有8个哲学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4、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6、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 7、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 8、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变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6、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原理内容也表述为,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哲学与生活主要原理总结

哲学与生活主要原理总结 一、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准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动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防碍作用。这个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准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二、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理解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准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这个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有的。这个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二、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有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有。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这个原理要求我们理应树立全局观点,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三、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个原理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动新事物的成长。

《生活与哲学》常考原理及方法论归纳

《生活与哲学》常考原理及方法论归纳(2019.3.5) 《辩证唯物主义》部分(第二、三单元)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第4、5课) 一、意识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主动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这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重视精神的力量。 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固有的规律。①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四、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这要求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五、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3、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六、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七、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观(第6课) 一、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二、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这要求我们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这要求我们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三、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这告诉我们真理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如果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B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四、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这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 Ⅰ联系观(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 一、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A、这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B、联系是客观的,但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是多样的,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这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 四、联系的条件性 联系是有条件的,事物之间都是有条件地联系着的,无条件的联系是不存在的。这要求我们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联系的条件性。认为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是错误的。 五、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1、(强调整体的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这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2、(强调部分的作用)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这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整体和部分的联系)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这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生活与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高考考点总结

《生活与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生活与哲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福建省永定县坎市中学高三(1)班赖启发整理 (一)唯物论(5个)(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 1、世界物质性统一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反 对主观主义。 2、意识的指导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 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 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举例:家庭实际消费、自身实际就业、省情制定发展战 略等)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 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 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 利用客观规律的重要条件。 【方法论】我们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 性结合起来。 (二)认识论(3个) 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 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上升性)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原理归纳

1 2020----2021届高二《生活与哲学》原理归纳 第一部分:辨证唯物主义(包括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 唯物论共有8个哲学原理 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 3、世界物质性统一性原理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 5、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原理 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7、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 8、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9、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10、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1、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 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3、世界物质性统一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主观符合客观, 反对主观主义。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4、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在运动变化的中把握事物。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5、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既要用运动的观点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6、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7、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精华版)

《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精华版) 一、辩证唯物主义 第一部分:辩证的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 一、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二、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 (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 一、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三、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真理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 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2.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四、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