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4 流体力学基础(第四节)解读

第二章4 流体力学基础(第四节)解读

第一章流体力学基础第四节管道流动和压力损失

一、流态与雷诺数

二、圆管层流

三、圆管紊流

四、压力损失

液压与气压传动

?实际液体具有粘性,是产生流动阻力的根本原因。然而流动状态不同,则阻力大小也是不同的。

?(一)流动状态—层流和紊流 ?1 雷诺试验与结果

?1883年,英国物理学家雷诺通过观察水在圆管中流动,发现液体有两种状态。

(1)层流:在液体运动时,如果质点没有横向脉动,不引起液体质点混杂,而是层次分明,能够维持恒定的流束状态。

(2)紊流:如果液体流动时质点具有脉动速度,引起流层间质点相互错杂交换。

一、流态与雷诺数

(二)雷诺数

(一)流动状

雷诺试验 试验结果

一、流态与雷诺数

(二)雷诺数

(一)流动状态

雷诺试验

一、流态与雷诺数

(二)雷诺数

(一)流动状态

一、流态与雷诺数

(二)雷诺数

(一)流动状

一、流态与雷诺数

(二)雷诺数

(一)流动状

?2 层流与紊流的区别

(1)层流

?层流时,液体流速较低,质点受粘性制约,不能任意流动,粘性力起主导作用

(2)紊流

?紊流时,液体流速较高,粘性的制约作用减弱,惯性力起主导作用

一、流态与雷诺数

(二)雷诺数

(一)流动状

?液体流动时究竟是层流还是紊流,须用雷诺数来判别

?1 雷诺数

?实验证明,液体在圆管中的流动状态不仅与管内的平均流速v 有关,还和管径d 、液体的运动粘度υ有关。但是,真正决定液流状态的,却是这三个参数所组成的一个称为雷诺数Re 的无量纲纯数:

说明: 液流的雷诺数如相同,它的流动状态也相同。

ν

vd

=

Re 一、流态与雷诺数

(二)雷诺数

(一)流动状

?2 临界雷诺数

?临界雷诺数: 由紊流转变为层流时的雷诺数为临界雷诺数。

?液流由层流转变为紊流时的雷诺数,

由紊流转变为层流时的雷诺数是不 同的,后者数值小。所以一般都用 后者作为判别流动状态的依据,作

为临界雷诺数,记作Re cr 。因为它不随流体性质、管径 或流速大小而变。

说明:当雷诺数Re 小于临界雷诺数Re cr 时,液流为层流;反之,液流大多为紊流。

一、流态与雷诺数

(二)雷诺数

(一)流动状

?3 非圆截面的雷诺数

?对于非圆截面的管道来说,Re 可用下式计算:

?式中:d H 为通流截面的水力直径,它等于4倍通流截面面积A 与湿周(流体与固体壁面相接触的周长)x 之比。即

水力直径意义:

(1)水力直径的大小对管道的通流能力影响很大。水力直径大,意味着液流与管壁接触少,阻力小,通流能力大,即使通流截面积小时也不容易堵塞。

(2)在面积相等但形状不同的所有通流截面中,圆管的水力直径最大。

一、流态与雷诺数 (二)雷诺数

(一)流动

状态

几种常用管道的水力直径心和临界雷诺数Re cr

一、流态与雷诺数

(二)雷诺数

(一)流动状

?液体在圆管中的层流流动是液压传动中的最常见现象

(一) 圆管层流的流速公式

?图示为液体在等径 ?水平圆管中作恒定

?层流时的情况。在

?管内取出一段半径为r 、长度为l ,中心与管轴相重合的小圆柱体,作用在其两端上的压力为p 1和p 2,作用在其侧面上的内摩擦力为F f ,液体等速流动时,小圆柱体受力平衡,有

二、圆管层

(二)流量

公式

(一)流速公

式 (三)平均流

?由牛顿内内摩擦定律

(因管中流速u 随r 增 大而减小,故du/dr 为 负值,为使F f 为正值,

所以加负号)知:

?令 ,并将F f 代入上式,则得

?对此进行积分,并利用边界条件,当r=R 时,u=0,得

二、圆管层

(二)流量

公式

(一)流速公

式 (三)平均流

在半径r 处取出一厚dr 的微小圆环面积,dA=2πrdr ,通过此环形面积的流量为dq=udA=u2πrdr ,对此式积分得

二、圆管层

(二)流量

公式

(一)流速公

式 (三)平均流

(三)平均流速、动能和动量修正系数

?根据通流截面上平均流速的定义,可得 ?平均流速:

?层流动能修正系数:

?层流动量修正系数:

2

=二、圆管层

(二)流量

公式

(一)流速公

式 (三)平均流

3

/4=

三、圆管紊

(二)流速

分布

(一)时均流

速 (三)层流边

界层

?紊流时液体质点除作轴向流动外,还有横向运动,引起了质点间的碰撞,并形成漩涡。

?(一)紊流时均流速公式

?紊流时,液体流动仍然存在

?一定的规律性,若用流速仪 ?在管内固定点测量某一方向 ?上流速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从图中可以看出流速u 围绕某 ?一平均值在脉动。

?设想用一个时间平均速度(时均速度)来代替具有脉动的真实速度,时均速度与真实速度有如下关系: ?式中:

?△u 为真实流速与时均流速的差值,即脉动速度。 ?(定义)时均流速:某一相当长的时间T 内,假设以时均流速流经某一微小截面液体的体积与真实速度流经同一微小截面的液体体体积相同,即:

三、圆管紊

(二)流速

分布

(一)时均流

速 (三)层流边

界层

(二)流速分布、动能和动量修正系数

?液体作紊流时,由于质点相互碰撞混杂的结果,使液流在过流截面的流速分布趋于时均化。 (1)紊流的流速分布是比较均匀的。

(2)紊流时动能修正系数与动量修正系数近似取1。

三、圆管紊

(二)流速

分布

(一)时均流

速 (三)层流边

界层

(三)层流边界层

?由于液体和管壁的粘附作用,在管壁上的液体的速度仍然为零,然后流速以很大的梯度du/dr 增加,因此在靠近管壁有一层极薄的液体作层流运动,这一液体层称为层流边界层。 ?(定义)层流边界层: ?靠近管壁处有极薄一层 ?惯性力不足以克服粘性

?力的液体在作层流流动, ?称为层流边界层。

三、圆管紊

(二)流速

分布

(一)时均流

速 (三)层流边

界层

四、压力损失

?实际液体有粘性,所以流动时粘性力要损耗一定能量,在液压传动中,能量损失主要表现为压力损失。压力损失分为两类:

(1)沿程压力损失

?液体在等径直管内流动时因摩擦而产生的压力损失,称为沿程压力损失。

(2)局部压力损失

?液体流径管道的弯头、接头、阀口以及突然变化的截面等处时,因流速或流向发生急剧变化而在局部区域产生流动阻力所造成的压力损失,称为局部压力损失。

四、压力损

(二)局部压力损失

(一)沿程压力损失 (三)总压力

损失

高一物理必修1第二章-测试题及答案

1.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某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纵轴表示的这个物理量可能是( ) A .位移 B .速度 C .加速度 D .路程 2.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 m/s ,经过2 s 后,末速度大小仍为10 m/s ,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则在这2 s 内,物体的加速度和平均速度分别为( ) A .加速度为0;平均速度为10 m/s ,与初速度同向 B .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与初速度同向;平均速度为0 C .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与初速度反向;平均速度为0 D .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平均速度为10 m/s ,二者都与初速度反向 3.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的大小为2 m/s 2,那么,在任一秒内( ) A .物体的加速度一定等于物体速度的2倍 B .物体的初速度一定比前一秒的末速度大2 m/s C .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2 m/s D .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前一秒的初速度大2 m/s 4.以v 0 =12 m/s 的速度匀速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刹车过程中汽车以a =-6 m/s 2的加速度继续前进,则刹车后( ) A .3 s 内的位移是12 m B .3 s 内的位移是9 m C .1 s 末速度的大小是6 m/s D .3 s 末速度的大小是6 m/s 5.一个物体以v 0 = 16 m/s 的初速度冲上一光滑斜面,加速度的大小为8 m/s 2,冲上最高点之后,又以相同的加速度往回运动。则( ) A .1 s 末的速度大小为8 m/s B .3 s 末的速度为零 C .2 s 内的位移大小是16 m D .3 s 内的位移大小是12 m 6.从地面上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物体匀减速上升到最高点后,再以与上升阶段一样的加速度匀加速落回地面。图中可大致表示这一运动过程的速度图象是( ) 7.物体做初速度 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第1 s 内的位移大小为5 m ,则该物体( ) A .3 s 内位移大小为45 m B .第3 s 内位移大小为25 m C .1 s 末速度的大小为5 m/s D .3 s 末速度的大小为30 m/s

第四节免疫调节

第四节 免疫调节 学习目标:1、概述免疫系统得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得作用。 3、关注爱滋病得流行与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得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得关系。 重 难 点:1、理解免疫系统得防卫功能。2、分析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得过程. 自主学习: 一、免疫得概念及免疫系统得组成 阅读课本35页“免疫系统得组成”填写下列内容: 1、免疫可分为 与 。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得场所)?? 免疫细胞 ) 免疫 (发挥免疫作用得细胞) 系统 ) 免疫活性物质: . ( ) 二、免疫系统得防卫功能 1。 ?第一道防线由________ __构成。 免 疫 ______免疫( 2.免疫系统得组成:3.抗原: 。如 、 等。 4.抗体: ①化学本质: 。 ②分泌抗体得细胞:______。分布:____ ______ 细胞免疫得概念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过敏反应 (1)概念: (2)特点:____ ___、 __ ______、 ______ ___. 三、免疫学得应用 阅读课本38、39页相关内容并查阅相关资料,完成下列内容: 1.免疫学得应用: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器官移植成败:___________就是否一致或相近 减轻排斥反应得方法:长期使用_____________ 预习检测: 1、组成人体第一道防线得结构就是 A 、吞噬细胞 B、杀菌物质 C 、皮肤、黏膜 D、抗体 2、 抗体就是由下列哪种细胞产生得 A 、 B细胞 B、 浆细胞 C 、 T 细胞 D 、 效应T细胞 3、 下列关于细胞免疫得叙述,错误得就是 A 、进行细胞免疫时,抗原也需经吞噬细胞得摄取与处理 B 、细胞免疫主要消灭侵入人体细胞内部得抗原 C 、效应T 细胞可直接消灭抗原 D、记忆细胞接受同一种抗原再次刺激时,会迅速增殖分化成效应T 细胞 4、 关于吞噬细胞得叙述中,正确得就是( ) A.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B 。吞噬细胞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C.吞噬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 D.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重要作用 已明确得知识点: 似就是而非得知识点: 思维有障碍得知识点: 学习探究过程: 思考题: 1、 用大剂量得X射线去照射去胸腺得小鼠,小鼠可失去全部免疫功能.此时如果输给来自胸腺得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将得到部分恢复,但与正常小鼠不同,不能产生游离抗体。如果用X 射线照射后,只输给来自骨髓得淋巴细胞,去胸腺得小鼠产生抗体得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分析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

山东省临清四所高中骨干教师联合制作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4节《免疫调节》导学案

学校:临清二中学科:生物编写人:赵洪伟审稿人:贾俊忠 第二章第4节免疫调节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 二、预习内容 1.收集有关艾滋病及其防治方面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和讨论: ⑴艾滋病的发现、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的主要病症及其危害。 ⑵目前全球及我国艾滋病的发展现状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 ⑶艾滋病传播有哪些途径? ⑷我们应如何对待艾滋病病人?面对艾滋病,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⑸你知道世界艾滋病日吗?历年的主题是什么?开展世界艾滋病运动有什么意义? 2.免疫系统的组成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免疫系统的功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免疫学的应用:__________ 、各种疾病的检测、____________。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关注爱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学习重点: 理解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学习难点: 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学习过程: 探究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阅读课本35页“免疫系统的组成”,完成下列问题:

1、免疫是机体的一种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排除,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免疫可分为和。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免疫细胞()2、免疫 (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 系统(位于:) ()免疫活性物质:。 (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探究二、人体免疫的防卫功能 阅读教材P36有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第一道防线: 非特异性免疫 1、免疫第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分析课本P36资料分析:“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讨论相关问题。 2、体液免疫的三个阶段及过程 ④抗体 抗原①②③ ⑤ 讨论:1、在此过程中吞噬细胞起了什么作用?吞噬细胞属于哪道防线? 2、记忆细胞起到什么作用?是在上图中加以体现。 3、什么是抗原?什么是抗体?抗体是那里产生的? 3、细胞免疫的三个阶段及过程 读图2—17,归纳细胞免疫过程 ④ 抗原①②③+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某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纵轴表示的这个物理量可能是( ) A .位移 B .速度 C .加速度 D .路程 2.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 m/s ,经过2 s 后,末速度大小仍为10 m/s ,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则在这2 s 内,物体的加速度和平均速度分别为( ) A .加速度为0;平均速度为10 m/s ,与初速度同向 B .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与初速度同向;平均速度为0 C .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与初速度反向;平均速度为0 D .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平均速度为10 m/s ,二者都与初速度反向 3.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的大小为2 m/s 2,那么,在任一秒内( ) A .物体的加速度一定等于物体速度的2倍 B .物体的初速度一定比前一秒的末速度大2 m/s C .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2 m/s D .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前一秒的初速度大2 m/s 4.以v 0 =12 m/s 的速度匀速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刹车过程中汽车以a =-6 m/s 2的加速度继续前进,则刹车后( ) A .3 s 内的位移是12 m B .3 s 内的位移是9 m C .1 s 末速度的大小是6 m/s D .3 s 末速度的大小是6 m/s 5.一个物体以v 0 = 16 m/s 的初速度冲上一光滑斜面,加速度的大小为8 m/s 2,冲上最高点之后,又以相同的加速度往回运动。则( ) A .1 s 末的速度大小为8 m/s B .3 s 末的速度为零 C .2 s 内的位移大小是16 m D .3 s 内的位移大小是12 m 6.从地面上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物体匀减速上升到最高点后,再以与上升阶段一样的加速度匀加速落回地面。图中可大致表示这一运动过程的速度图象是( ) 7.物体做初速度 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第1 s 内的位移大小为5 m ,则该物体( ) A .3 s 内位移大小为45 m B .第3 s 内位移大小为25 m C .1 s 末速度的大小为5 m/s D .3 s 末速度的大小为30 m/s

高一物理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培优篇)(Word版 含解析)

一、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易错题培优(难) 1.如图所示,水平线OO '在某竖直平面内,距地面高度为h ,一条长为L (L h <)的轻 绳两端分别系小球A 和B ,小球A 在水平线OO '上,竖直向上的外力作用在A 上,A 和B 都处于静止状态。现从OO '上另一点静止释放小球1,当小球1下落至与小球B 等高位置时,从OO '上静止释放小球A 和小球2,小球2在小球1的正上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球 B 将与小球1同时落地 B .h 越大,小球A 与小球B 的落地时间差越大 C .从小球2释放到小球1落地前,小球1与2之间的距离随时间的增加而均匀增大 D .若1落地后原速率弹回,从此时开始计时,1与2相遇的时间随L 的增大而减小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设小球1下落到与 B 等高的位置时的速度为v ,设小球1还需要经过时间t 1落地,则: 2 1112 h L vt gt -=+ ① 设B 运动的时间为t 2,则 2 212 h L gt -= ② 比较①②可知 12t t < 故A 错误; B .设A 运动时间为t 3,则 2312 h gt = 可得 3222()h h L t t g g --= 可知L 是一个定值时,h 越大,则小球A 与小球B 的落地时间差越小。故B 错误;

C .1与2两球的距离 22 1122 L t gt gt t νν'=+ -= 可见,两球间的距离随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故C 正确; D .作出小球1和小球2运动的v -t 图象,如图所示 由图可知,t 1时刻,小球2开始运动;t 2刻,小球1落地;t 3刻,小球1和小球2相遇。图中左边的阴影部分面积表示的就是轻绳的长度L ,可见,若1落地后原速率弹回,从此时开始计时,1与2相遇的时间随L 的增大而增大,所以D 错误。 故选C 。 2.一个物体以初速度v 0沿光滑斜面向上运动,其速度v 随时间t 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在连续两段时间m 和n 内对应面积均为S ,设经过b 时刻的加速度和速度分别为a 和v b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2()()m n S a m n mn +=- B .2()()m n S a m n mn -=+ C .b ()m n S v mn += D .() 2 2b m n S v mn += 【答案】B 【解析】 【分析】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四节免疫调节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四节免疫调节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教案背景】 【教学课题】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四节免疫调节 【教材分析】 《免疫调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明确免疫系统对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贡献。【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知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知道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知道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理解特异性免疫作用的基本原理。 2.能力目标: 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的结合,培养学生“科学为社会、科学为大众”的意识;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养成“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对于毛细吸管怎么用都不清楚,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对于研磨和过滤等操作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纸层析法是首次接触,需要教师指导并借助动画给予直观的认识。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复习提问→情境导入→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当堂巩固 【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引起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神经系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一般是在有了病理反应之后,在病菌或病毒刚进入人体的时候,靠反射并不能对其作出反应。 2.不能。 3.会。 【板书】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知道免疫系统的组成。 教师总结并板书: 【板书】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学生回忆初中所学的三道防线相关内容,并提问。 【资料分析1及讨论】生思考师提示。 1.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T细胞的多少与HIV浓度之间成反比例关系。 2.HIV浓度上升,会破坏更多的T细胞,使T细胞数目下降,从而导致人体免疫能力丧失,不能抵抗疾病的侵袭,进而使人死亡。由此可以看出,T细胞在人体内能够攻击侵入的病原体。 学生阅读教材P36有关内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练习题(含答案)

第二章同步习题 1.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末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B.物体的位移必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C.物体速度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量与这段时间成正比 D.匀加速运动,位移和速度随时间增加;匀减速运动,位移和速度随时间减小 2.物体做直线运动时,有关物体加速度,速度的方向及它们的正负值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必定相同 B.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必定为负值 C.在直线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变大时,其加速度也可能为负值 D.只有在确定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的条件下,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的加速度才为正值 3.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的大小为2 m/s2,那么,在任一秒内( ) A.物体的加速度一定等于物体速度的2倍 B.物体的初速度一定比前一秒的末速度大2 m/s C.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2 m/s D.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前一秒的初速度大2 m/s 4.原来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若其加速度逐渐减小到零,则物体的运动速度将 ( ) A.逐渐减小 B.保持不变C.逐渐增大D.先增大后减小5.汽车关闭油门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最后停下来。在此过程中,最后连续三段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 A.1:1:1 B.5:3:1 C.9:4:1 D.3:2:1 6.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第1 s内的位移大小为5 m,则该物体( abd ) A.3 s内位移大小为45 m B.第3 s内位移大小为25 m C.1 s末速度的大小为5 m/s D.3 s末速度的大小为30 m/s 7.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0.5 m/s,第7 s内的位移比第5 s内的位移多4 m,求: (1)物体的加速度 (2)物体在5 s内的位移

高一物理必修1第二章 测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一、选择题 1.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某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纵轴表示的这个物理量可能是( ) A.位移B.速度 C.加速度D.路程 2.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 m/s,经过2 s后,末速度大小仍为10 m/s,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则在这2 s内,物体的加速度和平均速度分别为( ) A.加速度为0;平均速度为10 m/s,与初速度同向 B.加速度大小为10 m/s2,与初速度同向;平均速度为0 C.加速度大小为10 m/s2,与初速度反向;平均速度为0 D.加速度大小为10 m/s2,平均速度为10 m/s,二者都与初速度反向 3.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的大小为2 m/s2,那么,在任一秒内( ) A.物体的加速度一定等于物体速度的2倍B.物体的初速度一定比前一秒的末速度大2 m/s C.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2 m/s D.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前一秒的初速度大2 m/s 4.以v0 =12 m/s的速度匀速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刹车过程中汽车以a =-6 m/s2的加速度继续前进,则刹车后( ) A.3 s内的位移是12 m B.3 s内的位移是9 m C.1 s末速度的大小是6 m/s D.3 s末速度的大小是6 m/s 5.一个物体以v0 = 16 m/s的初速度冲上一光滑斜面,加速度的大小为8 m/s2,冲上最高点之后,又以相同的加速度往回运动。则( ) A.1 s末的速度大小为8 m/s B.3 s末的速度为零 C.2 s内的位移大小是16 m D.3 s内的位移大小是12 m 6.从地面上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物体匀减速上升到最高点后,再以与上升阶段一样的加速度匀加速落回地面。图中可大致表示这一运动过程的速度图象是( )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及练习(带参考答案)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 一.匀速直线运动 1、定义:物体沿着直线运动,而且保持加速度不变,这种运动叫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分类: 1.任意两个边疆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s)是一恒量,即 2.在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 3.在某段位移中点位置的速度和这段位移的始、末瞬时速度的关系为 4.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以下推论, 设T为单位时间,则有 ●瞬时速度与运动时间成正比,

●位移与运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比 二.自由落体运动 2.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是空气阻力的作用。在没有空气阻力影响时,只在重力作用下,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的快慢相同。 3.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实验目的: 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习利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 2、学习用打点计时器测定即时速度和加速度。

1、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它每隔0.02s打一次点(由于电源频率是50Hz),因此纸带上的点就表示了和纸带相连的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研究纸带上 点之间的间隔,就可以了解物体运动的情况。 2、由纸带判断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如图所示,0、1、2……为时间间隔相等的 各计数点,s1、s2、s3、……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若△s=s2-s1=s3-s2=……=恒量,即 若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为恒量,则与纸带相连的物体的运动为匀变速直线运动。 3、由纸带求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方法: ①用“逐差法”求加速度:即根据s4-s1=s5-s2=s6-s3=3aT2(T为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求出a1=、a2=、a3=,再算出a1、a2、a3。 ②用v-t图法:即先根据v n=求出打第n点时纸带的瞬时速度,后作出v-t图线,图 线的斜率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实验器材: 小车,细绳,钩码,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导线两根,纸带,米尺。 实验步骤: 1、把一端附有定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上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如图所示; 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并在细绳的另一端挂上合适的钩码,试放手后,小车能在长木板上平稳地加速滑行一段距离,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先接通电源,再放开小车,让小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取下纸带,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三次; 4、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头的比较密集的点子,确定好计数始点0,标明计数点,正确使用毫米刻度尺测量两点间的距离,用逐差法求出加速度值,最后求其平均值。也可求出各计数点对应的速度,作v-t图线,求得直线的斜率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四节—免疫调节(含答案解析)解析

第4节免疫调节 知识点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 免疫器官主要有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等。 2.免疫细胞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淋巴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其中一小部分造血干细胞随血流进入胸腺,并在胸腺内发育成淋巴细胞。因为胸腺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是“T”,所以把这一类细胞称为T淋巴细胞,简称T细胞。另一部分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淋巴细胞。因为骨髓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是“B”,所以把这一类细胞称为B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 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T细胞和B细胞,大部分都很快死亡,只有一小部分随血液转移到淋巴结、脾脏和扁桃体等部位,并随血液和淋巴在体内流动。当T细胞或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时,能够增殖分化成具有免疫效应的细胞——效应T细胞或浆细胞,进而发挥免疫作用。 3.免疫活性物质 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还能释放出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如白细胞介素等。淋巴因子大多是通过加强各种有关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的。例如,白细胞介素—2 能够诱导产生更多的效应T细胞,并且增加效应T细胞的杀伤力,还能增强其他有关的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知识点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1.人体的三道防线 人体虽然始终处于病原体的包围之中,但由于人体免疫防线的存在,一般情况下,人体能够抵御病原体的攻击。 人体的免疫防线有三道,分别执行不同的免疫功能。 主要组成获得免疫类型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等先天具有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 噬细胞 先天具有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在和病原体的斗争中获 得 特异性免疫

第二章第4节 免疫调节复习学案

第二章第4节免疫调节复习学案 [知识清单] 一、重要概念 1、特异性免疫 2、非特异性免疫 3、抗原 4、抗体 5、体液免疫 6、细胞免疫 7、免疫活性物质 8、自身免疫病 9、过敏反应 二、重要问题 1、免疫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又分别包含什么? 2、免疫细胞的类型及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 3、免疫系统的三道防线分别是什么?并判断以下属于哪道防线? 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唾液中的溶菌酶、组织液中的溶菌酶、胃液中的胃酸、皮肤分泌的脂肪酸、泪液中的溶菌酶、吞噬细胞、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细胞免疫 4、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分别包含哪几道防线?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5、抗原、抗体的本质是什么?抗体的主要分布场所有哪些? 6、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B细胞、记忆T细胞、效应T细胞各自有什么功能?哪些参与了细胞免疫?哪些参与了体液免疫? 7、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B细胞、记忆T细胞、效应T细胞中哪些不能识别抗原?哪些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哪些有增殖分化能力? 8、B细胞要增殖分化为浆细胞需要什么条件? 9、体液免疫中,抗原刺激机体后浆细胞的产生可以源于哪些细胞的分化? 10、与初次免疫相比,当相同的抗原再次入侵人体时,人体的二次免疫应答速度为什么快? 11、抗原与抗体结合后,抗原是否被消灭?宿主细胞的裂解死亡与何种细胞器有关?宿主细胞裂解后,抗原是否被彻底消灭? 12、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有哪些?自身免疫病与过敏反应通常哪个更严重?过敏反应是第几次接触过敏原才会引发的?过敏反应有什么特点?

13、艾滋病是由什么病毒引发的?该病毒会攻击人体哪种细胞?引发何种后果?它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14、免疫系统有哪些功能?分别针对的对象分别是? 15、疫苗的本质和发挥作用的机制?它与抗毒血清在功能上有何区别? 16、器官移植会引起什么问题?在其中发挥主要作用的免疫方式是?如何解决免疫排斥的问题? 三、重要图解 1、体液免疫过程 2、细胞免疫过程 3、 0-a段HIV的数量为什么快速增加? a-b段HIV的数量为什么快速下降?b-cHIV的数量为什么又逐渐增加? 4、尝试绘制抗原两次刺激产生的抗体量和患病程度曲线。 [知识网络]请完善下面的知识网络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试卷(含答案)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 1. a 、b 两个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沿同一方向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若初速度不同, 加速度相同,则在运动过程中 ( C ) ①a 、b 的速度之差保持不变 ②a 、b 的速度之差与时间成正比 ③a 、b 的位移之差与时间成正比 ④a 、b 的位移之差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 7.做匀加速运动的列车出站时,车头经过站台某点O 时速度是1 m/s ,车尾经过O 点 时的速度是7 m/s ,则这列列车的中点经过O 点时的速度为 ( A ) A .5 m/s B .5.5 m/s C .4 m/s D .3.5 m/s 3. 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某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纵轴表示的 这个物理量可能是( C ) A .位移 B .速度 C .加速度 D .路程 4. 以v 0 =12 m/s 的速度匀速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刹车过程中汽车以a =-6 m/s 2的加速度继续前进,则刹车后( C ) A .3 s 内的位移是9 m B .3 s 内的位移是9 m C .1 s 末速度的大小是6 m/s D .3 s 末速度的大小是6 m/s 5. 一个物体以v0 = 16 m/s 的初速度冲上一光滑斜面,加速度的大小为8 m/s2,冲上最 高点之后,又以相同的加速度往回运动,下列哪个选项错误( B ) A .1 s 末的速度大小为8 m/s B .3 s 末的速度为零 C .2 s 内的位移大小是16 m D .3 s 内的位移大小是12 m 6. 从地面上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物体匀减速上升到最高点后,再以与上升阶段一样的加 速度匀加速落回地面。图中可大致表示这一运动过程的速度图象是( A ) 7.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 B.伽利略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C.伽利略认为,如果没有空气阻力,重物与轻物应该下落得同样快 D.伽利略用实验直接证实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8. 甲、乙、丙三辆汽车以相同的速度经过某一路标,以后甲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 先加速后减速,丙车先减速后加速,它们经过下一路标时的速度又相同,则( B ) A 甲车先通过下一路标 B 乙车先通过下一路标 C 丙车先通过下一路标 D 三车同时到达 9. 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的过程是这样的:让水龙头的水一滴一滴地滴到其正下方的盘子里, 调整水龙头的松紧,让前一滴水滴到盘子而听到响声时后一滴水恰离开水龙头,测出n 次听到水击盘声的总时间为t,用刻度尺量出水龙头到盘子的高度差为h.设人耳能区别 t O O v t A O v t B O v t C O v t D

高一物理第二章测试题

高一年级物理第二章测试 班级:姓名:总分: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60分,少选得2分,错选和多选均不得分) 1.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相同时间内位移变化相同 B.在相同时间内速度的变化相同 C.在相同时间内加速度的变化相同 D.在相同路程内速度的变化相同 2.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m/s,加速度为—10m/s2,则2s末的速度为(). A.10 m/s B.0 C.—10 m/s D.5 m/s 3.对以a=2m/s2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任意1s内末速度比初速度大2m/s B.第ns末的速度比第1s末的速度大2(n -1)m/s C.2s速度是1s 末速度的2 倍 D.n s时的速度是n /2s时速度的2 倍 4.从静止开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前10s 内的位移是10m,则该物体运动1 min时的位移为(). A.36 m B.60 m C.120 m D.360 m 5.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给出初速度、加速度的正负,下列对运动描述中正确的是(). A.v 0>0,a<0,a 的大小增大,物体做加速运动 B.v 0>0,a<0,a的大小减小,物体做减速运动 C.v 0<0,a>0,a的大小增大,物体做加速运动 D.v 0<0,a<0,a的大小减小,物体做减速运动 6.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大小由2 m/s 变化到6m/s 所用的时间是2s,则物体的加速度大小可能是(). A.1 m/s2B.2 m/s2 C.3 m/s2D.4 m/s2 7.甲、乙两个物体沿同一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时,取物体的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甲的加速度恒为2m/s2,乙的加速度恒为—3m/s2,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物体都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的速度变化快 B.甲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变化快

高一物理第二章第四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教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二章 2.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教学设计: 【学习重点】 会用公式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 【学习难点】 灵活运用各种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学、交、导、练、悟 【自主探究】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 [讨论与交流] 射击时,火药在枪简内燃烧.燃气膨胀,推动弹头加速运动.我们把子弹在枪筒中的运动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假设子弹的加速度是a=5Xl05m /s 2,枪筒长;x=0.64m ,你能计算射出枪口时的速度. 反思:这个问题中,已知条件和所求结果都不涉及 ,它只是一个 中间量。能不能根据at v v +=0和202 1at t v x +=,直接得到位移x 与速度v 的关系呢? 课堂练习:1、汽车以加速度a=2 m/s 2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A 点时其速 度v A =3m/s,经过B 点时速度v B =15m/s ,则A 、B 之间的位移为多少? 2.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已知经过s 位移时的速度是v, 那么经过位移为2s 时的速度是 A .2v B .4v C .v 2 D .v 3、一艘快艇以2 m /s2的加速度在海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快艇的初速度是 6m /s .求这艘快艇在8s 末的速度和8s 内经过的位移. 总结:公式ax v v at t v x at v v t 2,2 1,202200=-+=+=中包含五个物理量,它们分别为:初速度 v 0 和加速度 a ,运动时间 t ,位移 x 和末速度 v ,在解题过程中选用公式的基本方法为: 1.如果题目中无位移 x ,也不让求位移,一般选用 公式;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全册复习提纲:第2章第4节《 免疫调节》

第2章第4节免疫调节 一、免疫的分类 第一道防线: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免疫特点:人人__________,也不针对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主要由B细胞完成 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 __________:主要由T细胞完成 __________(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吞噬细胞 结构基础:免疫系统 __________ ________(迁移到胸腺中成熟) + __________ 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 __________(在骨髓中成熟) _________________: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正常免疫:正常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_________ 免疫过强:如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要举例)免疫系统的功能包括免疫缺陷:如爱滋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体液免疫: (1)画出体液免疫的过程图: 抗原→ (2)抗原的定义和举例: (3)据图分析浆细胞产生的三条途径 (4)抗体主要分布于________和淋巴中,少量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物如________中,所以新生儿在一定时间内可由于获得母体乳汁内的抗体而获得免疫。 (5)二次免疫时反应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胞免疫 (1)画出细胞免疫的过程图 (2)据图分析效应T细胞产生的三条途径: (3)哪些病原微生物主要通过体液免疫被消灭,哪些主要通过细胞免疫被消灭? 3、过敏反应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及测试题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 一、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略)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掌握并应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能识别不同形式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 1.匀变速直线运动: 概念:沿着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如果物体的速度随着时间均匀的增加,叫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若物体随着时间均匀的减小,叫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2.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 v=v.+at v.是初速度;a是直线运动的加速度 练习: 例1:汽车以4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现以0.6m/s2的加速度运动,问10s 后汽车的速度能达到多少? 例2:一辆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大小为15m/s,加速度大小为3m/s, 求汽车第3s末的瞬时速度的大小。 例3:一辆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大小为15m/s,加速度大小为3m/s,求第6s末的瞬时速度,同时求汽车末速度为零时所经历的时间。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 位移公式:X=V.T+at2/2 例1:一质点做匀变速运动,初速度为4m/s,加速度为2m/s2,第一秒发生的位移是多少?第二秒内发生的位移是多少? 例2:一辆汽车以1m/s2的速度加速行驶了12s,行程180m, 汽车开始加速前的速度是多少?

四、自由落体运动 (1)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2)自由落体加速度(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知道它的大小和方向。)(3)自由落体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用g表示. (4)重力加速度是由于地球的引力产生的,因此,它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其大小在地球上不同地方略有不,在地球表面,纬度越高,重力加速度的值就越大,在赤道上,重力加速度的值最小,但这种差异并不大。 (5)理解在不同的地点,重力加速度的大小有所不同,理解在同一地点,重力加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无关。 (6)通常情况下取重力加速度g=10m/s2 (7)重力加速度的放心竖直向下。 (8)自由落体运动的几个公式 v t =gt.H=gt2/2,v t 2=2gh (9)物体下落演示,并得出结论:物体初速度为零,在重力作用下,做匀加速运动。 (10)一轻一重两个物体下落演示,并得出结论:空气阻力起了作用,实际生活中,重力和空气阻力会起作用,风也会产生一些影响。 例1:一物体从某一高度自由下落,经过一高度为2m的窗户用时间0.4s,g取10. 则物体开始下落时的位置距窗户上檐的高度是多少? 例2:甲物体的质量是乙物体的3倍,它们在同一高度同时自由下落(不计阻力),请问谁先落地?

第四节 免疫调节(2课时)

第四节 免疫调节 (2课时) 特异性结合 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作用(其吞噬抗原属非特异性免疫) 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 再次免疫比初次免疫快而强的原因:当再接触同种抗原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快速产生大量的抗体。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区别: 共同点:针对某种抗原,属于特异性免疫 4监控和清除的对象:体内①已经衰老的细胞;②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③癌变的细胞 免疫系统能维持稳态的原因:免疫系统有①防卫功能;②监控和清除功能 5、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概念:把自身物质(自身抗原)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的疾病 自身免疫病 病例:( ) (过敏原)的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 伤或功能紊乱。 (过敏原首次侵入机体,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但不引起过敏反应) 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 严重损伤;有明显的 ( )和 ( ) (过敏原)→皮肤荨麻疹;海鲜→呕吐;动物毛屑→过敏性鼻炎(花粉等物 质进入正常机体?不成为抗原,不产生相应抗体) 免疫功能过弱(病例—— ) 6、艾滋病 病因: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一种RNA 病毒)引起 发病机理:HIV 侵入T 细胞,使T 细胞大量死亡?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直接死因:免疫功能缺失?(防卫作用丧失→)念珠菌、肺囊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监控和清 除功能丧失→)恶性肿瘤等疾病 主要传播途径:( )

小试牛刀 1.若某种病毒已侵入人体细胞,机体免疫系统对该靶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属于()A.体液免疫 B.细胞免疫 C.自身免疫 D.非特导性免疫 2.以下关于T细胞作用的叙述最完整的一组是() ①处理抗原②传递抗原③识别抗原④分化成记忆细胞⑤分化成效应T细胞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②④⑤ 3.下列关于细胞免疫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A.进行细胞免疫时,抗原也需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 B.细胞免疫主要消灭侵入人体细胞内部的抗原 C.效应T细胞可直接杀灭抗原 D.记忆T细胞接受同一种抗原再次刺激时,会迅速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 4.下列各项中,只属于细胞免疫功能的是()A.抑制病菌的繁殖 B.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直接接触,导致靶细胞死亡 C.使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失去毒性 D.使病毒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 5.下列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A.过敏性鼻炎B.冠心病C.艾滋病D.类风湿性关节炎 6.自身免疫病产生的原因是()A.人体免疫系统对病原菌的免疫效应 B.人体免疫系统对人体正常组织的免疫反应 C.人体免疫系统对过敏原的反应 D.自身免疫功能不足引起 7.下列不属于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过强造成的疾病是()A.接触了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 B.艾滋病 C.过敏性鼻炎D.系统性红班狼疮 8.下列物质不属于 ...过敏原的是()A.牛奶 B.结核杆菌 C.青霉素 D.花粉 9.下列关于过敏原和抗原的叙述正确的是()A.过敏原和抗原都是第一次进入机体就能引起相应反应 B.过敏原和抗原都是第二次进入机体才能引起相应反应 C.过敏原第二次进入机体才能引起过敏反应,抗原第一次进入就引起免疫反应 D.过敏原第一次进入机体就引起过敏反应,抗原第二次进入才能引起免疫反应 10.生活中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最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是()A.与艾滋病人握手 B.使用了艾滋病感染者用过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餐具 C.住旅店时,使用了艾滋病感染者用过而又未及时更换的被褥 D.补牙时,使用了艾滋病感染者用过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器械 11.给健康婴儿接种卡介苗(一种疫苗),目的是使婴幼儿体内产生()A.浆细胞 B.效应T细胞 C.记忆细胞 D.抗体 12.流感是一种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病。流感病毒有不同的亚型,现有多种流感疫苗,有人注射了一种流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精华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 的研究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运动学中最典型的也是最简单的理想化的运动形式,学习本章的有关知识对于运动学将会有更深入地了解,难点在于速度、时间以及位移这三者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要熟练掌握有关的知识,灵活的加以运用。最后,本章末讲学习一种最具有代表性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形式:自由落体运动。 考试的要求: Ⅰ、对所学知识要知道其含义,并能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并直接运用,相当于课程标准中的“了解”和“认识”。 Ⅱ、能够理解所学知识的确切含义以及和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解释,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加以运用,相当于课程标准的“理解”,“应用”。 要求Ⅱ: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位移与速度的关系,v-t图的物理意义以及图像上的有关信息。

新知归纳: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 ●基本公式:(速度时间关系)(位移时间关系) ●两个重要推论:(位移速度关系) (平均速度位移关系)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重要导出规律: ●任意两个边疆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的,位移之差(△s)是一恒量,即

●在某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 ●在某段位移中点位置的速度和这段位移的始、末瞬时速度的关系为 三、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以下推论也成立 (1) 设T为单位时间,则有 ●瞬时速度与运动时间成正比, ●位移与运动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比 (2)设S为单位位移,则有 ●瞬时速度与位移的平方根成正比, ●运动时间与位移的平方根成正比, ●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需的时间之比。 四、自由落体运动 ●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自由落体加速度(重力加速度) ●定义: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自由下落的加速度。用g表示。 ●一般的计算中,可以取g=9.8m/s2或g=10m/s2 ●公式:

高一物理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考点一:路程与位移的关系 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考点二: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 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如: 第4s 末、4s 时、第5s 初……均为时刻;4s 内、第4s 、第2s 至第4s 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三:速度与速率的关系 速度 速率 物理意义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 量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 标量 分类 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速率、平均速率(=路程/时间) 决定因素 平均速度由位移和时间决定 由瞬时速度的大小决定 方向 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 方向为该质点的运动方向 无方向 联系 它们的单位相同(m/s ),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速率 考点四:速度、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的关系 速度 加速度 速度变化量 意义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物理量 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 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大 小程度的物理量,是 一过程量 定义式 t x v ??= t v a ??= 0v v v -=? 单位 m/s m/s 2 m/s 决定因素 v 的大小由v 0、a 、t 决定 a 不是由v 、△v 、△t 决定的,而是由F 和 m 决定。 v ?由v 与v 0决定, 而且t a v ?=?,也 由a 与△t 决定 方向 与位移x 或△x 同向, 即物体运动的方向 与△v 方向一致 由0v v v -=?或 t a v ?=? 决定方向 大小 ① 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② 位移对时间的变化 率 ③ x -t 图象中图线 上点的切线斜率的大 小值 ① 速度对时间的变 化率 ② 速度改变量与所 用时间的比值 ③ v —t 图象中图线 上点的切线斜率的大 小值 0v v v -=? 考点五: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在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