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剖生理学部分重点

解剖生理学部分重点

解剖生理学部分重点
解剖生理学部分重点

解剖知识点

闰盘:心肌细胞相连出细胞膜特化,凹凸相连,形状呈阶梯状,称之。有利于化学物质的传递和电冲动的快速传导

尼氏体:由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组成,合成蛋白质供神经活动需要

轴丘:胞体发出轴突的部分成圆锥形,称之。内无尼氏体。

神经膜:神经纤维表面的一层薄而扁平的细胞

郎飞氏节:神经纤维的髓鞘是间断的,两节段之间细窄的部分称之

半月板:2个月牙形的纤维软骨,位于胫骨平台内侧和外侧的关节面

鼻旁窦:在鼻腔周围的颅骨内有一些与鼻腔相通的气腔,对发音共鸣起作用

鼻中隔:由筛骨垂直板、梨骨及鼻中隔软骨及被覆粘膜构成。其前下份血管丰富,称易出血区

椎间盘:相邻椎骨的椎体借椎间盘连接

等张收缩:在肌肉收缩过程中,肌肉张力不变而发生肌肉长度的缩短,这种形式的收缩称为等张收缩。肢体的自由屈曲主要为等张收缩。

等长收缩:是肌肉收缩时肌纤维长度不变,无关节活动,但肌张力增加。如用力握拳或试图举起力所不及的重物主要为等长收缩。

单收缩:给肌肉一个有效刺激,肌肉将发生一次收缩,称为单收缩。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三个过程。

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若每两个刺激的间隔长于单收缩的收缩期而又短于其全部历时时,则出现相邻两个波形不同程度的复合,其曲线特点呈锯齿状。

完全强直收缩:再继续加大刺激频率,则肌肉处于完全、持续的收缩状态,看不出单收缩的舒张期的痕迹。正常机体在自然状态下的肌肉收缩,几乎都是完全强直收缩。

灰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而成

神经核: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的团块。

白质: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而成。

神经束纤维束: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成束。

神经节: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元胞体聚集而成的团块。

神经:周围神经系统内,神经纤维聚集而成的条索状结构。

网状结构:中枢神经系统内,灰质和白质混合而成

刺激:凡能引起机体活的细胞、组织活动状态发生改变的任何环境因子

反应:由刺激而引起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如:肌肉收缩,神经冲动

冲动:快速、可传导的生物电的变化。即动作电位

兴奋: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的冲动的反应。

兴奋性:细胞在接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阈强度: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刺激强度。阈值低表示兴奋性高

阈刺激:达到阈强度的刺激

阈电位:能诱发细胞产生AP的临界膜电位值

阈强度:使细胞膜在RP的基础上去极化达到阈电位的外加刺激强度

阈下刺激:较阈强度弱的刺激,只能引起膜局部去极化,而不能发展为AP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锋电位:是动作电位的主要组成成分

后电位:膜电位恢复至静息电位前所经历的缓慢微小的电位波动.

化学门控通道:受细胞外化学信号调控的通道。通道蛋白的分子结构中存在能与化学信号(配体)结合的部位。如:N-型Ach 受体

电压门控通道:受细胞膜两侧电位差调控的通道。该类通道的开放取决于膜两侧的电位差,其分子结构中存在着对跨膜电位改变敏感的结构或亚单位。如:Na+ 、K+的电压门控通道。用双极记录电极放置在神经干表面,其中一个电极置于神经损伤处或两电极之间的神经完整性被破坏,在此条件下记录到的神经冲动呈单相的电位波动,称单相动作电位。

如果两个引导电极置于兴奋性正常的神经干表面,兴奋波先后通过两个电极处,便引导出两个方向相反的电位波形,称双相动作电位

突触小体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一个小枝的未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突触传递:信息从一个神经元经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

横桥特点:与细肌丝可逆结合,拖动细肌丝向M线滑行具A TP酶活性,分解A TP供能

神经递质:由神经末梢释放、作用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能发挥快速而精确调节的物质。脊休克: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表现:1离断面下感觉、运动及内脏活动下降。2骨骼肌紧张性↓;3血压↓4外周血管扩张;5发汗反射消失;6粪、尿积聚。7随意运动及知觉永久丧失

屈肌反射: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出现屈曲反应,关节的屈肌收缩而伸肌弛缓。

胸膜:被覆于胸廓内面和肺表面的浆膜。

分:壁胸膜、脏(肺)胸膜

胸膜腔:脏胸膜与壁胸膜之间是一个封闭的浆膜囊腔隙。

绪论

人体解剖生理学:研究人体各部分正常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由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组成。

九大系统构成: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内分泌、感觉、神经

调节方式三种:1.神经调节2.体液调节3.自身调节

自身调节:许多组织、细胞自身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发生适应性的反应,不依赖于外来的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所以称为自身调节。

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下肢靠拢,足尖朝前,

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朝前。

第一章

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上皮组织特点: (1)细胞密集,细胞间质少。(2)有极性。一极朝向表面和腔,称游离面。另一极为基地面。3)缺少血管、神经。4)靠近基膜的细胞分裂能力强。肌组织:主要由肌细胞组成

肌细胞:又称肌纤维;肌细胞膜称肌膜;肌细胞质称肌浆;肌质内的滑面内质网称肌质种类: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

骨骼肌1.特点:(1)随意肌,收缩迅速有力(2)肌纤维长度变化范围大如:蹬骨肌

纤维臀大肌纤维(3)肌纤维有横纹,为多核细胞

心肌特点:(1)不随意肌。(2)收缩有节律、持久(3)细胞有分支,并相互连接成网平滑肌特点:(1)不随意肌。(2)收缩有节律。(3)分布在内部器官如:胃肠道的平滑肌层

神经元的特点(1)由胞体和胞突两部分组成(2)形态和大小有着极大的差别

单极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

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中间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1.特点:(1)有突起,但无树突和轴突之分(2)无尼氏体

(3)不产生不传导神经冲动。(4)具营养、支持、参与髓鞘的形成。

(5)分布在神经元和血管周围,构成神经组织的网状支架

种类:星形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施万细胞

第二章中运动系统

骨、骨连接和骨骼肌组成

长骨短骨扁骨不规则骨

直接连结:借致密结缔组织、软骨连结.如椎间盘、颅骨之间的缝.不活动或仅有少许活动。间接连结: 骨与骨之间有空隙及滑液,能作较广泛程度的活动

关节面:相邻两骨的互相接触的面,一般多为一凸一凹.

关节囊:它由结缔组织构成的膜性囊.

关节腔:即关节囊内两关节面之间密封的腔隙

颅骨29 脑颅骨8面颅骨15 听小骨 6 206

躯干骨51脊柱26胸骨 1 肋骨24

四肢骨126上肢骨64 下肢骨62

(顶骨2、颞骨2、额骨1、筛骨1、枕骨1、蝶骨1)(锤骨、砧骨和蹬骨)

颅前窝(额骨和筛骨)颅中窝(蝶骨和颞骨)颅后窝(枕骨和颞骨)

(肱骨、桡骨、尺骨、腕骨8、掌骨5、指骨14)

(股骨、髌骨、胫骨、腓骨跗骨、跖骨、趾骨)

骨盆:髋骨、骶骨、尾骨

椎骨24 骶骨1 尾骨1 胸骨1 肋12对

(颈椎7胸椎12腰椎5骶骨1尾骨1)

椎孔:由椎体与椎弓围成椎管:由椎孔连成椎弓根:椎弓与椎体相连处

椎间孔:由相邻椎弓根围成,脊神经由此通过

骨骼肌:躯干肌、头肌、上肢肌和下肢肌

长肌短肌阔肌轮匝肌

肌腹:通过收缩、舒张产生力肌腱:无收缩能力。传递力

第三章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12对脊神经31对感觉(传入)神经运动(传出)神经运动(传出)神经包括:躯体运动神经自主神经(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引起兴奋的条件刺激强度刺激的作用时间强度变化率

静息电位:细胞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两侧所存在的电位差,对于机体中的大多数细胞来说,只要处于静息状态,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其膜电位总是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蛋白质等大分子带负电,不能通过细胞膜;

静息机制:K+通道通透性高,K+易流出;Na+ 通道通透性差,限制Na+ 内流;Na+ K+ 泵K+ 平衡电位:静息时,细胞内外各种离子的浓度分布不均,细胞膜对K+通透,对Na+不通透,K+外流的形成K+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极化:静息时,膜两侧的内负外正状态超极化:膜内电位向负值变大的方向变化去极化: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的方向变化复极化:由去极化或超极化向RP值恢复

反极化: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的状态

动作电位的特点:

a.“全或无”现象: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就达到最大值,其幅度不会因刺激强度的加强而增大。b.不衰减传导(幅度波形不变) c.不同细胞,AP的幅度和持续时间不同

动作电位形成的机制

细胞膜内外K+ 和Na+ 分布不均匀

兴奋时上升支的形成:细胞膜对Na+ 的通透性增大,引起Na+ 的内流

下降支的形成:Na+ 通道失活,K+ 通道开放,K+ 快速外流。

①AB段,神经细胞静息时,非门控的K+渗漏通道一直开放,K+外流,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②BC段,神经细胞受刺激时,受刺激部位的膜上门控的Na+通道打开,Na+大量内流,膜内外的电位出现反转,表现为外负内正;

③CD段,门控的Na+通道关闭,门控的K+通道打开,K+大量外流,膜电位恢复为静息电

位后,门控的K+通道关闭;

④一次兴奋完成后,钠钾泵将细胞内的Na+泵出,将细胞外的K+泵入,以维持细胞内K+浓度高和细胞外Na+浓度高的状态,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结论:①AP的上升支由Na+内流形成;下降支由K+外流形成;后电位由Na+-K+泵活动引起。②AP的产生不消耗能量;AP的恢复消耗能量(Na+-K+泵的活动)。

③AP=Na+的平衡电位。

不同的离子通道是独立的,通道是孔洞,而不是载体,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化学门控式和电压门控式

(1)绝对不应期:(2)相对不应期:正常>兴奋性>0 (3)超常期:膜处于负后电位时(去极化)兴奋性﹥正常,用低于阈值的刺激能够引起第二次兴奋(4)低常期:膜处于正后电位时(超极化兴奋性﹤正常,用高于阈值的刺激能够引起第二次兴奋

总和:当给与神经纤维单个阈下刺激时,不能引起神经纤维的兴奋。但如果同时或相继给与神经纤维多个刺激则可引起组织的兴奋

局部刺激:阈下刺激使受刺激膜局部出现较小的去极化

Na+.

局部反应Local response

阈下刺激因强度较弱而不能使膜的去极化达到阈电位,不能触发AP,但可引起局部反应。局部反应的特征:①非“全或无”:反应幅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②在局部形成电紧张性扩布③可以总和:

神经纤维传导的基本特征:1.生理完整性 2.双向传导 3.非递减性:不衰减:传导动作电位传播所需的能量来自神经本身,保证了神经调节可以有效进行

4.绝缘性:保证了神经调节的精确性。

5.相对不疲劳性:

局部电流:已兴奋膜与未兴奋膜之间存在电位差,而发生的电荷移动。

突触传递过程:

1冲动传到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2前膜Ca+ 通道打开,Ca+ 进入突触小体内

3突触小泡前移与前膜融合,破裂释放递质4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

5引起后膜某些离子通道开放,离子移动6突触后膜产生电变化,(突触后电位)

7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兴奋性突触后膜电位(EPSP):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使该突触后神经元对其他刺激的兴奋性升高。这种电位变化为EPSP 。

信号在神经肌肉接头间的传递

1.AP传到轴突末梢,接头前膜去极化2轴突膜上Ca++通道开放,Ca++入前膜内

3接头前膜释放Ach 4 Ach经间隙扩散到接头后膜5 Ach受体结合

6终板膜Na+、K+通道开放,Na+内流> K+外流7终板膜去极化(终板电位)8 肌C膜产生AP

终板电位:类似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神经肌肉传递时在终板部位所看到的局部电位变化特点:无“全或无”特性,Ach释放量与Ca++内流多少有关,属于局部兴奋,无需总和。

量子释放无不应期

神经-肌接头化学传递的特征:

1.化学传递:神经与骨骼肌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这种化学物质进行的.

2单向性传递:兴奋只能由运动神经末梢传向肌肉,而不能作相反方向的传递;

3易受药物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传递过程很容易受药物和内环境理化因素改变的影响,如细胞外液的pH值、温度、药物和细菌毒素等的影响。

4时间延搁:兴奋通过神经-骨骼肌接头处至少需要0.5~1.0ms,比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同样距离的时间要长得多,因为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传递过程包括乙酰胆碱的释放、扩散以及与接头后膜上通道蛋白质分子的结合等,均需花费一定的时间

粗肌丝:头部:与肌动蛋白结合

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体内、外环境变化的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非条件反射特点:Ⅰ.生来就有,数量有限;Ⅱ.反射弧固定;

Ⅲ.无需大脑皮层参与,通过皮层下中枢即可完成

条件反射: 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是反射的高级形式

特点:Ⅰ.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数量无限;

Ⅱ.反射弧易变,可以建立,也能消退;Ⅲ.形成条件反射必须有大脑皮层参与。

反射弧:反射的结构基础和基本单位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传递过程的特征

1.单向传递:兴奋在中枢内的传递只能由传入神经元向传出神经元的方向进行

2.中枢延搁:兴奋在神经中枢内传导较慢,耽搁时间较长,称为中枢延搁

3. 总和:单根神经纤维传入的单一冲动只能引起突触后电位,经过时空总和可发生传出效应。

4.后放:当刺激的作用停止后,中枢兴奋并不立即消失,反射常会延续一段时间。

.易疲劳:可能与递质耗竭有关

6. 对内环境因素变化敏感:突触部位易受内环境理化因素变化的影响,如碱中毒、酸中毒、低氧、药物等,而发生传递能力的改变

神经根:周围神经与脑或脊髓的连接部

前根:由运动神经纤维组成后根:由感觉神经纤维组成

脊髓节段:颈段C(8)胸段T(12)腰段L(5)骶段S(5)尾段Co(1

灰质中央管:上接第四脑室,下为盲端称终室,充满脑脊液。

前角:含有运动神经元,发出运动纤维,参与前根的组成。

后角:含有联络神经元,接受后根的传入信息

侧角:含有交感神经元的胞体,只存在于T1_L3节段。在S2_4节段相当于侧角位置有副交感神经元的胞体

白质:前索:索是由具有一定功能的上行或下行的纵向神经纤维束或称传导通路所组成

后支:细小.一般都较细小,按节段地分布于项、背、腰、骶部深层肌肉及皮肤

前支:组成神经丛.颈丛、臂丛、腰丛、骶丛。

胸神经是一根根地在肋骨下缘行走,形成肋间神经,支配胸壁和腹壁的皮肤和肌肉,分布具有一定的节段性

坐骨神经疼: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症状

坐骨神经是人体最粗大的神经,起始于腰骶部的脊髓,途经骨盆,并从坐骨大孔穿出,抵达臀部

脑位于颅腔内,延髓、脑桥、中脑、小脑、间脑和大脑(又称端脑)

脑干由延髓、脑桥、中脑

第四脑室:位于延髓、脑桥背侧和小脑之间的室腔,顶端朝向小脑

脑神经核:后10对脑神经传入纤维的终止核(感觉核)和传出纤维的起始核(运动核)躯体运动核:动眼滑车展三叉舌下面疑副运动全

内脏运动核:动眼副,上下涎迷走神经副交感

躯体感觉核:前庭蜗核较特殊三叉感觉分为三

内脏感觉核:只有一个孤束核

红核:位于中脑的上丘水平接受大脑和小脑皮质的纤维。发出纤维终止于脊髓前角参与控制骨骼肌的运动。

黑质:位于中脑的脚底,参与运动调节。病变引起震颤麻痹

帕金森病(PD)又称震颤麻痹,是严重的锥体外系功能障碍引起的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定位特点

①交叉投射(头面部投射- 双侧)②整体为倒置安排,头面部内部安排为正立。

③投射区越大,感觉分辨精细程度越高

内脏感觉:对化学、牵拉刺激敏感纤维数目少定位不准确

在皮质的代表区混杂在体表感觉区及边缘系统

牵张反射:受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当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肌肉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类型:腱反射、肌紧张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引起的牵张反射

肌紧张:缓慢持久牵拉肌腱时引起的牵张反射

去大脑僵直: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

切断相应的脊髓背根,消除肌梭的传入冲动后,该僵直消失,

表明:去大脑僵直是在脊髓牵张反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过强的牵张反射,是伸肌的紧张性亢进。

小脑的躯体运动功能:维持姿势平衡、调节肌紧张和协调随意运动。

意向性震颤:肌张力减低:协同不能小脑步态

基底神经核的功能:随意运动的稳定;肌紧张的控制;本体感受传入信息的处理

自主神经系统:节前神经元:第一个神经元,其细胞体在中枢,(脑干内脏运动核或脊髓侧角) 节前纤维: 节前神经元它发出的轴突节后神经元: 第二个神经元,其细胞体在内脏神经节节后纤维: 它发出的轴突称节后纤维。

特点:1)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2)一根节前纤维往往和多个节后神经元联系,所以一根节前纤维的兴奋可同时引起广泛的节后纤维兴奋

交感神经系统:动员器官的潜在功能,使机体适应环境急剧变化,耗能多。

副交感神经系统:保护机体、休整恢复、促进消化、积蓄能量以及加强排泄和生殖等功能。边缘系统边缘叶:是大脑半球内侧面环绕在胼胝体周围的弯曲环周结构,包括海马、扣带回、海马回等

视网膜外向内分四层:1)色素上皮层;2)感光细胞层(视锥细胞视杆细胞)

3)双极细胞层;4)神经节细胞层

折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三原色学说:三种视锥细胞分别含有三种视锥色素,分别对红、绿、蓝三种光敏感。产生不同的色觉是由于三种视锥细胞兴奋程度的比例不同:

行波理论内容:①蜗底部基底膜振动②以行波方式沿基底膜传向蜗顶部

③低频引起的行波传播较远,最大振幅靠近蜗顶部④高频引起的行波传播较近,最大振幅靠近蜗底部⑤某频率→某处(最大振幅处)毛细胞↑→中枢某部位产生某音调

第六章循环系统

心脏一尖一底二面三缘四条沟

右心房:三入: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一出口:右房室口

右心室:右房室口(有三尖瓣)肺动脉口(有肺动脉瓣

左心房:4入左肺上、下静脉口, 右肺上、下静脉口出:左房室口

左心室:左房室口(有二尖瓣)

心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收缩性

动作电位的特点;时程长复极化过程复杂,出现平台期复极化过程复杂,出现平台期

心室肌兴奋性的特点: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周期性变化: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应激期

期前收缩:心肌正常节律有效不应期结束后,人为的刺激或窦房结以外其他部位兴奋,心室可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

代偿间隙:在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一段较长时间的心室舒张期,称之

心动周期:指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所占的时间。常指心室的活动周期。

全心舒张期:心房、心室共同舒张的时间

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心脏泵血过程

1.心房收缩期心动周期的起点(0.1s):心房收缩→心房向心室射血

2. 心室收缩期:1).等容收缩期(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2).快速射血期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室内压>主动脉压→主动脉瓣开→射血入主动脉(70%)

3).减慢射血期室内压略>动脉压

心室肌收缩减弱→射血速度↓

室缩→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房室瓣关动脉瓣关房室瓣关动脉瓣开

等容收缩期(0.05秒) 射血期(0.25秒)

室舒→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房内压>室内压↓↓<动脉压

房室瓣关动脉瓣关房室瓣开动脉瓣关

等容舒张期(0.06秒) 充盈期(0.44秒)

心肌不依赖于前负荷和后负荷而能改变其力学活动的内在特性,称为心肌收缩能力。

即通过肌肉内部机能状态(心肌收缩力)的改变而实现的调节。这种调节与初长度无关也可称为等长调节

一、与骨骼肌相比,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有何特点?产生机制是什么?

答:与骨骼肌相比的特点:复极化持续时间长,导致动作电位的升支与降支不对称。具有平台期。通常将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分为0 1 2 3 4五个时期。

1.去极化过程(0期)

此期与骨骼肌去极化的机制一样。心肌细胞在受到适宜刺激时,引起电压门控Na+通道开放和大量Na+内流,使膜去极化。

2.从0期去极化到恢复至静息电位的过程称复极化过程,心室肌细胞复极化过程分为1、2、3、4四个时期。

1)快速复极初期:此期由于Na+通道关闭,Na+内流停止,而膜对K+的通透性增强,K+外流使膜电位快速下降。

2)二期缓慢复极期、平台期:平台期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较长的主要原因,也是区别于骨骼肌、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平台期的形成是因为外向电流和内向电流同时存在,平台期外向电流是K+携带的,平台期内向电流主要是Ga2+和少量Na+负载的。3)三期快速复极末期:心室肌细胞膜的复极速度加快,这一时期主要是Ca离子通道失活,K+快速外流的结果。

4)恢复期:在复极化3期结束后,心室肌细胞的膜电位虽然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90mv,但在动作电位期间流入细胞的Na离子、Ca离子和流出细胞的K离子,所造成的细胞内外离子分布变化尚未恢复。离子分布的恢复是通过细胞膜上Na+—K+泵、Na+—Ca2+泵交换活动来完成的。

二、窦房结自律细胞的电生理特性有何特点?

答:最大复极电位和阈电位均高于浦肯野细胞,0期去极化幅度低,速度慢,时程长,0期只去极化到0mV左右,无明显的极化倒转;无明显的复极一期和二期;四期自动去极化速度明显快于浦肯野细胞。

三、何谓房室延搁?有何生理意义?造成延搁的解剖生理基础是什么?

答:兴奋在房室交界区传导速度缓慢而使兴奋在此延搁一段时间的现象称为房室延搁。

房室延搁的意义是使心室的收缩必定发生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而不会发生房室收缩重叠,有利于心室充盈和射血。细胞直径越大,细胞内的电阻越低,兴奋传导的速度就越快,而房室交界细胞间缝隙连接的通道数目较少,纵向细胞内电阻较大,局部电流难以从一个细胞进入相邻细胞,因此传导速度很慢,因此造成了房室延搁。

四、正常生理状态下心肌为什么不能产生完全强直收缩?其机制是什么?

答:由于心肌细胞兴奋后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整个心肌细胞的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因此心肌不可能在收缩期内再接受刺激产生收缩,即心肌不会发生完全强直收缩。

机制:

(1)心肌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从动作电位的0期开始到3期时,膜的兴奋性完全丧失,对任何强大的刺激都不产生任何程度的去极化反应,这时由于膜电位过低,Na+通道处于完全失活的状态。

(2)膜电位从3期复极化至-60mV这段时间内,即使Na+通道因受刺激少量开放,产生局部反应,但由于没恢复到可激活的静息状态依然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五、窦房结为什么能成为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窦房结之所以能够成为正常的起搏点,是由于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每分钟约为100次,房室交界约50次、房室束约40次、浦肯野纤维网最低约25次。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对心脏兴奋起主导作用,是心脏兴奋的正常开始部位,称为正常起搏点。

窦房结对潜在起搏点的控制是通过抢先占领和超速驱动压抑来实现的:

(1)抢先占领窦房结的自律性高于其他潜在起搏点,当潜在起博点4期自动去极化尚未达到阈电位水平时,已被窦房结传来的冲动所激动而产生动作电位,这种抢先占领使潜在起搏点自身的自律性无法表现出来。

(2)超速驱动压抑在自律性较高的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驱动下,潜在起搏点的被动兴奋频率超过了它们自身自动兴奋的频率。

超速驱动压抑的产生与细胞膜上Na+—K+泵活动增强有关。当自律细胞受到超速驱动时每分钟内产生的动作电位数目增多,导致单位时间内Na+内流和K+外流的量均增加,使细胞膜超极化,自律性降低。

六、期外收缩与代偿间歇是怎样产生的?正常心脏是按窦房节发出的兴奋进行节律性收缩活动的。在心肌正常节律的有效不应期后,人为的刺激或窦房结以外的其他部位兴奋,使心室可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称为期外收缩或期前收缩。

当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结束以前,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到心室时,正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以内,因而不能引起心肌兴奋和收缩。这样,在一次期外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次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代偿间歇。

七、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如何完成一次泵血过程

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的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压力变化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心腔内压力的变化,伴随着心内瓣膜有规律的开放和关闭,这就决定了血液流动的方向。

心房收缩期:心房收缩时,心室仍处于舒张状态。心房收缩,心房压力升高,将血液挤压入心室。

心室收缩期:心室收缩时,心室压力增高,当室内压大于房内压时,使房室瓣关闭。当室内压大于动脉压时,动脉瓣开放,血液迅速射入主动脉。

心室舒张期:心室舒张,室内压下降,动脉瓣关闭,当室内压低于房内压时,房室瓣开放,心房血流入心室。

八、解释心输出量、射血分数

1.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心液总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等于心率

与每搏输出量的乘积。

2.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百分比。

动脉血压的形成足够的血液充盈是前提 (2)心室射血是能量来源

(3)外周阻力是充分条件: (4)大动脉弹性贮器的缓冲作

脉搏:指动脉血管壁随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而发生的规律性搏动。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1. 心脏收缩力量:正比 2呼吸运动 3.重力与体位 4.肌肉收缩 5. 体循环平均压

微循环:微A与微V之间微血管中的血液循环

第八章消化系统:

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一)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二)伸展性: 大。如胃三)紧张性:具紧张性收缩

四)自动节律性: 起源于肌肉本身(五)对理化刺激的敏感性:对电刺激不敏感,对化学、温度、牵拉等刺激敏感

胃位置:在中度充盈时,2/3位左季肋区,1/3位于腹上区,大部分被肋弓所遮盖

结构:胃呈囊袋状,空虚时为收缩态,腔面可见纵行皱襞,充盈时皱襞消失。

小肠壁的结构特点:环行皱襞——粘膜 + 粘膜下层绒毛——上皮 + 固有层

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胞膜 + 少量细胞质

1)环形襞:2)粘膜上皮吸收细胞(3)小肠绒毛

4)肠腺:吸收细胞、杯形细胞、内分泌细胞、paneth细胞、未分化细胞

肝最大腺体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

肝门:肝管、肝动脉、肝门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出入门户

肝的功能:分泌胆汁:主要成份是胆盐和胆色素。代谢功能:三大物质的合成、分解与贮存防御解毒造血

胃运动形式1)胃的容受性舒张定义:食物刺激口、咽部感受器,反射性

引起胃平滑肌舒张,胃容积增大。意义:接纳食物,而胃内压保持不变

2)紧张性收缩:全胃性的缓慢而持续性的收缩意义:有利于保持胃的正常形态和位置;维持胃内压以利于食糜与消化液混合;是其他运动形式的基础

3)胃蠕动:磨碎食物并使其与胃液混合;推动食物由胃中部进入十二指肠

小肠运动的形式:(1)紧张性收缩:对肠内容物施加一定的压力,并是分节运动和蠕动的基础。(2)分节运动: 以多点环行肌同时舒缩活动为主的节律性活动。

3)蠕动:自上而下顺序收缩和舒张的运动。特点:小肠近端的蠕动速度>远端。

作用:使经过分节运动的食糜向前推进。意义:将食糜推进,在新的肠段开始分节运动

二、唾液、胃液、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如何?

1. 唾液:唾液中水占99%,其余为唾液淀粉酶、溶菌酶、粘蛋白、球蛋白和少量无机盐。

唾液作用:湿润和溶解食物,引起味觉、杀灭口腔内的细菌及病毒、初步分解食物等

2. 胃液:PH值0.9-1.5。主要成分包括无机物如盐酸、钠和钾的氯化物等,有机物如粘蛋

白和消化酶。

1)盐酸:激活胃蛋白酶原,并提供酸性环境;抑制和杀灭细菌;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有利于铁和钙的吸收。

2)胃蛋白酶原:被盐酸激活后,可分解蛋白质产生示和胨和少量的多肽及氨基酸。

3)粘液-碳酸氢盐屏障:黏液可润滑食物,碳酸氢盐可中和胃酸形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保护胃粘膜。

4)内因子是胃底腺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促进维生素B12吸收。

3. 胰液:PH值7.8-8.4。含有碳酸氢盐和多种消化酶。

1) HCO3-:中和HCl,保护肠粘膜;为各种胰酶的活动提供最适环境

2)胰酶:有腺泡细胞分泌,胰脂肪酶水解脂肪;胰淀粉酶水解淀粉

3)蛋白水解酶原: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运送到小肠后在肠致活酶、胃酸、组织液、胰蛋白酶的作用下形成胰蛋白酶及糜蛋白酶,分解蛋白质

1)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失活胰蛋白酶,抑制糜蛋白酶的活性。

4. 胆汁:粘稠而苦的液体,持续分泌、间歇排放。不含消化酶

主要成分为胆盐、胆色素等。

胆盐作用:乳化脂肪;促进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促进胆汁分泌

5. 小肠液:

PH值7.6。,保护十二指肠粘膜免受胃酸侵蚀

含多种消化酶,肠致活酶、肠肽酶、肠淀粉酶、肠蔗糖酶、肠麦芽糖酶等。由小肠分泌入肠腔的只有肠致活酶,可激活胰蛋白酶原,促进蛋白质消化。

三、食物在口腔、胃、小肠和大肠内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食物经咀嚼被切碎,并于唾液混合。食物对口腔内各种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引起胃、胰、肝、胆囊等器官活动加强。

食物入胃5min左右,胃蠕动开始。并受到胃液的化学性消化和胃壁肌肉运动的机械性消化。胃内食糜经胃排空排入十二指肠。在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极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后,营养成分被吸收。食物残渣进入大肠。残渣中水分、无机盐有大肠吸收。

四、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产物是在哪些部位被吸收的?怎样吸收的?

单糖是糖类在小肠中吸收的主要形式。蛋白质被分解为氨基酸后,才能被小肠吸收。两者均是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膜主动转运而吸收的。被吸收后,进入血液,经门静脉进入肝,然后在肝内贮存或进入血液循环。

长链脂肪酸和甘油一酯被吸收后,在细胞内合成乳糜微粒,并以胞吐形式释出胞外,经细胞间隙,进入小肠绒毛中的中央乳糜管,经淋巴循环再进入血液。

中、短链的甘油一酯和脂肪酸是水溶性的,可经上皮细胞进入毛细血管,再经门静脉进入肝。

五、试述小肠壁与消化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1. 环状壁:是由小肠的粘膜层和粘膜下层向肠腔突出的横行皱壁,皱壁在小肠上段发达。

2. 粘膜上皮:主要有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两种。吸收细胞分泌肠致活酶,激活胰蛋白酶原。

杯状细胞分泌粘液,有润滑作用。肠绒毛表面有明显的纹状缘。扩大吸收面积。

3. 小肠绒毛:是位于环状壁表面细小的指状突起。是粘膜上皮细胞和固有层向肠腔表面突

出形成的。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较高而且密集,回肠绒毛稀疏并逐渐变低。在绒毛中轴

有中央乳糜管,主要吸收脂肪。绒毛中轴平滑肌的舒缩,使绒毛不断伸缩以推动淋巴与血液运行。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

4. 肠腺:是由小肠上皮下陷入固有层中所形成的管状腺。腺管开口于相邻绒毛根部之间。

组成肠腺的细胞有5种:吸收细胞,内含多种酶,与消化有关;杯状细胞,分泌粘液;

paneth细胞,内含溶菌酶和肽酶,有杀菌和消化作用;未分化细胞,对小肠上皮细胞进行修复和再生;内分泌细胞,分泌肽类激素。

1. 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各由哪些器官组成?

男性生殖系统由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组成。内生殖器由睾丸、附睾、输精管和附属性腺,外生殖器有阴茎和阴囊。

?睾丸内由许多精曲小管盘曲而成,精曲小管具有产生精子作用。曲精小管长约50~80cm,直径150~250μm。其管壁由复层的生精上皮构成,生精上皮分生精细胞和支持细胞两类。小管之间

的间质细胞有分泌雄性激素的功能。精曲小管互相结合,最终形成睾丸输出管进入附睾。

?附睾分头、体及尾。功能是储存精子及营养精子

?输精管起于附睾尾部,在膀胱后面与精囊的排泄管汇合成射精管。二者都是输送精子和精液的管道。

?精囊和前列腺及尿道球腺:分泌物参与精液的组成

女性生殖系统由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组成。内生殖器由卵巢、输卵管、子宫和阴道;

附属腺体,外生殖器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和阴道前庭。

卵巢:呈卵圆形,左右各一,位于子宫两侧。产生卵子,分泌雌性激素

输卵管:长约10-12cm,管的末端开口覆盖于卵巢表面。外侧扩大部分为输卵管壶腹部(为卵子受精部位)。子宫:

?为肌性器官,胎儿在此发育成长。

?两侧上方与输卵管相连,下与阴道相接。

?呈倒置梨形,长约7-8cm。正常情况下子宫宽为5cm,但可扩展至30cm宽,以适应胎儿生长

阴道:

?为连接外生殖器与子宫之间的肌性管道,长约6-8cm。

?前邻膀胱、尿道,后邻直肠

?前后略扁而富弹性,

?具有导入精液、定期排出月经和娩出胎儿的功能。

2. 睾丸是怎样产生精子的?生精过程有何特点?

主要过程是在睾丸曲细精管内进行的,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精原细胞增殖分裂期:精子的最原始阶段称精原细胞,是产生精子的干细胞,位于曲细精管的生精上皮。精原细胞以有丝分裂的形式增殖,经过6次分裂后,1个精原细胞增殖为64个,此时称为初级精母细胞。2).精母细胞减数分裂为精子细胞:初级精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为两个次级精母细胞,但是与精原细胞的增殖分裂不同,因为细胞核内染色体未发生复制。每个次级精母:细胞只携带原来染

色体数目的一半,即23条染色体,其中包括一条性染色体。

3). 次级精母细胞又进行了一次成熟分裂,成为两个精细胞。结果,1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为4个精细胞,每个精细胞携带单倍数目的染色体。

3. 男性附属性器官有哪些?各有何生理功能?

精囊腺、前列腺、和尿道球腺共同构成附性腺。他们参与维持精子的生命活力,并保障其成功的运送到雌性生殖系统内,最终与卵子受精。

4. 睾酮、雌激素和孕激素各有哪些主要生理作用?

(1)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主要成分为睾酮。

睾酮:促进精子形成;促进男性附性器官的生长发育;激发并维持副性特征并维持性欲;影响机体代谢活动

(2)卵巢的黄体细胞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雌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女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副性征的出现。雌、孕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使卵泡发育成熟,子宫内膜呈周期性变化,生殖器官和生殖激素受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调节,同时也存在反馈调节。

5. 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卵巢、垂体和下丘脑激素浓度相应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如何?

(1)增生期:(前次月经开始至排卵日止)10-12天,血中雌、孕激素水平低下,对下丘脑负反馈作用弱,GnRH分泌增加,刺激腺垂体分泌FSH和LH。FSH促进卵泡发育成熟应分泌雌激

素,子宫内膜呈增殖期变化。表现为内膜细胞增生,内膜肌层增厚,血管增生,腺体增加。

(2)分泌期:(排卵日至月经来潮)13-14天,高浓度的雌激素增强GnRH和FSH、LH分泌。LH 使成熟卵泡排卵,并维持黄体功能,分泌大量雌、孕激素。子宫内膜呈分泌期变化。子宫内

膜继续增生并达到最大值,腺体分泌。

(3)月经期:排卵后,黄体分泌的雌、孕激素反馈抑制GnRH和FSH、LH分泌,未受精时,黄体逐渐萎缩,血液中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大幅下降,血管因缺血痉挛性收缩,血管破裂,内

膜细胞脱落,形成月经,排出体外。下一个月经周期又开始。

(内分泌和泌尿没有放上去!)

口腔解剖生理学习题-重点试卷(含标准答案)

口腔解剖生理学习题-重点试卷(含答案)

————————————————————————————————作者:————————————————————————————————日期:

口腔解剖生理学 一、单选25(25分) 1、根据牙形态与功能特点,恒牙可分为:() A、前牙与后牙 B、同形牙与异形牙 C、切牙、尖牙、磨牙 D、单根牙、双根牙、多根牙 E、切牙、尖牙、前磨牙、磨牙 2、不属于牙体组织的结构是:() A、牙釉质 B、牙骨质 C、牙本质 D、牙髓 E、牙髓腔 3、牙体长轴是指:() A、通过牙冠中心的一条假想轴 B、通过牙根中心的一条假想轴 C、通过牙体中心的一条假想轴 D、通过牙冠与牙根中心的一条轴 E、贯穿牙冠与牙根中心的一条轴 4、下列关于生长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生长叶交界处为发育沟 B、牙发育钙化的中心称为生长叶 C、每个生长叶都发育为一个牙尖 D、多数牙是由4个生长叶发育而成 E、部分牙是由5个生长叶发育而成 5、上颌侧切牙与上颌中切牙比较:() A、上颌侧切牙形态窄而长 B、上颌侧切牙舌窝窄而浅 C、上颌侧切牙唇面唇缘平直 D、上颌侧切牙唇面窄小平坦 E、上颌侧切牙舌面边缘嵴不显著 6、上、下颌切牙区别中不正确的是:() A、下颌切牙牙冠较窄 B、下颌切牙牙冠唇面较光滑 C、下颌切牙牙根窄而扁 D、下颌切牙的切嵴靠近牙体长轴

E、下颌切牙舌面边缘嵴明显,舌窝较浅 7、全口牙中牙根最长的牙是:() A、上颌尖牙 B、下颌尖牙 C、上颌中切牙 D、上颌第一磨牙 E、上颌第一前磨牙 8、有关前磨牙组的外形特征中哪个是正确的? ( ) A、牙根为单根 B、邻面似三角形 C、颌面均有两个牙尖 D、下颌前磨牙颊尖低而圆钝,舌尖长而锐 E、牙冠有颊面、舌面、近中面、远中面及颌面五个面 9、牙尖偏远中的牙为:() A、上颌尖牙牙尖 B、下颌尖牙牙尖 C、上颌第一前磨牙颊尖 D、上颌第一前磨牙牙尖 E、下颌第一前磨牙牙尖 10、有沟跨过颌面至舌面称为远中沟的牙为:() A.上颌第一前磨牙 B.上颌第二前磨牙 C.下颌第一前磨牙 D.下颌第二前磨牙 E.上颌第一磨牙 11、上颌第一磨牙颌面的发育沟有:() A、颊沟、舌沟、近中沟 B、颊沟、舌沟、远中沟 C、颊沟、近中沟、远中舌沟 D、颊沟、舌沟、近中沟、远中沟 E、颊沟、舌沟、近中沟、远中沟、中央沟 12、临床拔牙时,可用旋转力拔除的牙是:() A、上、下颌中切牙 B、上、下颌尖牙 C、中切牙与尖牙 D、上颌中切牙与尖牙 E、上颌中切牙与上颌尖牙

人体解剖生理学期末复习题汇总

人体解剖生理学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 闰盘 2.心动周期 3.上呼吸道 4.肝小叶 5.静息电位 6. 舒张压 7. 吸收 8. 胃粘膜的屏障作用 9.水利尿 10. 特异投射系统 二、填空题 1.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的纵切面称为 __________。 2.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和了解正常人体 __________和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 3. 肥大细胞胞质充满嗜碱性颗粒, 颗粒中含 __________和慢反应物质, 肝素等。 4.在骨骼肌纤维中,相邻的两条 Z 线之间的一段 __________称肌节。肌节是肌纤维 __________的基本单位。

5.血液、脑脊液及脑组织细胞三者之间的物质成分交换(包括代谢产物及药物等是要通过 __________、脑室膜、神经胶质及脑细胞膜的过滤渗透作用来进行的。 6.细胞膜通过本身某种耗能环节,将物质逆着 __________转运的过程,称为主动转运。 7.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 O2 和 CO2, 此外对血液的 __________起一定的缓冲作用。 8.在 AB0血型系统中,凡红细胞表面含 __________的为 A 型。 9.刺激阈值越低,表示组织的兴奋性越 __________ 。 10.心肌细胞具有兴奋性、 __________传导性和收缩性四种生理特性。 11. 胰液的主要成分包括碳酸氢盐、胰淀粉酶、 __________、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12.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主要有 __________、精神状态、环境温度和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13.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与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及 __________有关。 14.神经递质必须与相应的 __________结合才能发挥作用。 15.突触传递的特征有单向传递、突触延搁、 _____及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 16.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 __________。它们和 _____合称为眼球的折光装置。 17.红细胞中的主要成分是 __________,其主要功能是运输。。 18.中心静脉压是指胸腔内大静脉或 __________的压力。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 绪论 1.人体解剖生理学:以人体解剖学为基础,研究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功能的一门科学。 2.研究方法: a.解剖学: i.尸体研究——新鲜尸体采用冰冻处理,固定尸体采用福尔马林固定。方法包括剖查 法、腐蚀法、透明法、冰冻切片法。 ii.活体研究:X射线检查法、活体测量法、仪器探测法 iii.动物实验:可以观察形态结构变化的过程,分析引起变化的原因。 iv.显微解剖学方法:光镜技术、电镜技术 b.生理学:多采用动物实验,包括急性实验、慢性实验 i.动物急性实验:离体器官、组织实验法、在体解剖实验 ii.动物慢性实验:以完整清醒的动物为研究对象,在保持比较自然的外界环境情况下进行实验。分为分子、细胞、组织和器官、系统、整体水平。 3.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a.新陈代谢:指有生命物质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自我更新的过程。包括同化作用、异化作用。 b.生殖和生长发育:生殖是有机体产生下一代以延续种族的过程;生长是形态的生长,机体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使细胞繁殖增大、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各组织、器官的大小、长短及重量的增加。发育指性机能的成熟,一个新的个体要经过一系列转变过程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个体。 c.兴奋性: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兴奋条件:一定强度、持续时间、强度变化率) d.适应性:活的有机体对其生存的环境具有适应能力,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对的功能变化,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这种能力称为适应性。 e.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i.神经调节:主要通过反射活动完成。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反应。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ii.体液调节:通过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进行调解。激素有选择性作用,也有的有弥散性。 iii.器官、组织、细胞的自身调节:一些组织、细胞自身也能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发生适应性反应,这种反应是组织、细胞本身的生理特性,不依赖于外来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作用,称为自身调节。 iv.(三种调节的特点: ) f.稳态的反馈调节:反馈指生理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终产物或结果,反过来影响这一过程的发展速度;负反馈指调节的结果反过来使调节的终产物或结果降低;正反馈指调节的结果反过来使调节的进程加速或加强。 第一章: 1.细胞是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细胞膜的功能:P9-10图 a.运输作用:

人体解剖生理学 重点笔记

第一章绪论 第二节生理学研究得基本范畴 一、机体得内环境与稳态 1、细胞直接生存得环境,即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得内环境。 2、机体内环境得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得状态称为稳态。 二、生理功能得调节 生理功能得调节形式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与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得基本过程就是反射。 反射就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得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得变化(刺激)所作出得规律性反应。反射活动得结构基础就是反射弧。 反射弧由5个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与效应器。 三、体内得反馈控制系统 1、负反馈 如果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得结果使输出变量向原先活动相反得方向变化则称为负反馈。 2、正反馈 如果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得结果就是使输出变量在原先活动得同一方向上进一步加强则称为正反馈 第三章 第一节细胞膜得物质转运功能 一、被动转运(使膜两侧物质均匀分布) 被动转运就是指分子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得跨细胞膜得转运,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转运结果就是达到膜两侧物质得浓度或电位得平衡。 (一)、单纯扩散 1、物质:脂溶性高、分子小,不带电荷得非极性分子。如O 2、N2、CO2、乙醇、尿素以及一些小分子激素或药物。 2、特点:不需要膜上特殊蛋白质得帮助。 推动物质转运得力量就是物质得浓度梯度。 物质转运得方向就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因而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 转运得结果就是物质浓度在细胞膜得两侧达到平衡。 (二)、易化扩散。(膜蛋白介导) 一些单纯扩散不能实现得非脂溶性得较大得分子或带电离子得跨膜转运需要借助于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得帮助。由细胞膜上蛋白质帮助所实现得物质跨膜扩散称为易化扩散。 1、经载体得异化扩散。(离子,分子,选择性高) 载体指镶嵌在细胞膜上得一类具有特殊得物质转运功能得蛋白质。 物质:葡萄糖与氨基酸。 特征:饱与现象、立体构想特异性、竞争性抑制。 2、经通道得异化扩散。(速度快,被动) 特征:离子选择性 门控特性: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与机械门控通道。 二、主动转运(使膜两侧物质更不均匀) 主动转运就是通过细胞得耗能或称,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得跨膜转运。 (一)、原发主动转运

(完整版)口腔解剖生理学重点整理

口腔解剖生理学重点整理 一、牙的演化 (一)各类牙的特点 各类动物牙的演化特点 鱼类: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端生牙 两栖类: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端生牙 爬行类:单锥体、同形牙、多牙列、侧生牙或槽生牙 鸟类:单锥体牙 哺乳类:异形牙、双牙列、槽生牙 1.牙附着的形式 (1)端生牙(acrodont):此类牙无根,借纤维膜附着于颌骨的边缘,容易脱落。大部分硬骨鱼类为端生牙。 (2)侧生牙(pleurodont):不仅牙的基部与颌骨相连,一侧也附着于颌骨内缘,此类牙虽无完善的牙根,但比端生牙牢固,如爬行类动物的牙。 (3)槽生牙(thecodont):有完善的牙根,位于颌骨的牙槽窝内,有血管和神经末梢从根尖孔进入髓腔。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牙都是槽生牙。 2.牙列替换的次数 (1)多牙列(polyphyodont):在端生牙或侧生牙的舌侧有若干后备牙以不断替换脱落的牙,由于一批一批牙的不断替换,故名多牙列。大部分硬骨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为多牙列。 (2)双牙列(diphyodont):一生中共有两副牙列,即乳牙列和恒牙列。双牙列主要是槽生牙。哺乳动物包括人类为双牙列。 3.牙体外形 (1)同形牙(homodont):全口牙的形态相同,三角片或单锥形,大小相似,如鱼类的牙。 (2)异形牙(heterodont):牙体形态各异,大小不一,可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如哺乳动物包括人类的牙。 (二)牙演化的特点 1.牙数由多到少(鱼类可多达200个左右)。 2.牙根从无到有。 3.从多牙列到双牙列。 4.从同形牙到异形牙。 5.从分散到集中(牙的生长部位从全口散在分布到集中于上下颌骨)。 6.牙附着颌骨由端生牙至侧生牙,最后向槽生牙演化。 二、牙体解剖的一般概念 (一)牙的组成、分类及功能 1.牙的组成从外部观察,牙体由三部分组成: (1)牙冠(dental crown):有解剖牙冠和临床牙冠之分。解剖牙冠指牙体外层由牙釉质覆盖的部分,也是发挥咀嚼功能的主要部分。临床牙冠为牙体暴露于口腔的部分,牙冠与牙根以龈缘为界。(2)牙根(root of tooth):有解剖牙根和临床牙根之分。解剖牙根指牙体外层由牙骨质覆盖的部分,也是牙体的支持部分。临床牙根为牙体在口腔内不能看见的部分,以龈缘为界。 (3)牙颈(dental cervix)(颈线、颈缘、颈曲线):指解剖牙冠与牙根交界处的弧形曲线。 牙的组成从纵剖面观察,牙体的组织包括: (1)牙釉质(enamel):构成牙冠表层的、高度钙化的最坚硬组织。 (2)牙骨质(cementum):构成牙根表层的硬组织。 (3)牙本质(dentin):构成牙体的主要物质,位于牙釉质和牙骨质内层,其中央有一空腔,称为髓腔。 (4)牙髓(dental pulp):充满于髓腔中的结缔组织,含有血管、神经和淋巴管。 2.牙的分类 (1)根据牙的形态和功能分类 1)切牙 (incisor teeth):位于口腔前部,上、下、左、右共8个。邻面观牙冠呈楔形,颈部厚而切缘薄,功能是切割食物。牙根为单根。 2)尖牙 (cuspid teeth):位于侧切牙远中,上、下、左、右共4个。牙冠较厚,在切缘上有一长大牙尖,功能是穿刺、撕裂食物。牙根为单根。

人体解剖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试题

主动转运闰盘尼氏体兴奋EPSP IPSP条件反射牵张反射心动周期神经核 单收缩静息电位反射受体视力ABO血型动脉血压呼吸运动微循环 肺通气呼吸膜基础代谢率肾糖阈绝对不应期神经纤维关节面动作电位 突触肌紧张脑干网状结构血液凝固肾单位分节运动 图1—18; 2—9; 3—9 A; 3—24; 3—38; 3—44; 3—61; 4—1; 6—3; 6—5; 6—15; 6—16;7—9; 8—4; 8—5; 8—7; 8—9 A; 8—11; 10—2; 10—3; 11—5 B; 11—13; 12—3; 12—6; 12—8; 13—3 C; 13--8 简答题: 1. 简述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2.以疏松组织为例,简述结缔组织结构特点。 3.骨骼肌细胞的结构(包括超微结构),心肌细胞的特点。 4. 简述上皮组织的特点及单层上皮的类型。 5. 以左心室为例,简述心脏的泵血过程。 6. 简述大脑皮层运动区对躯体运动的控制特点。 7. 简述躯干四肢的浅感觉传导通路? 8.人体骨骼的组成和各部主要肌。 9.眼视近物时的折光调节。 10.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 11.简述鼓膜、听骨链的减振增压作用。 12.白细胞的主要类型及其功能。 13.何谓ABO血型?输血原则有哪些? 14.人体心脏的基本结构。它为什么会自动跳动? 15.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影响? 16.肺通气的动力是什么?呼吸节律是如何形成的? 17.胃和肝的位置、形态结构。

18.小肠壁与消化吸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19.胃液、胰液和胆汁的主要成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20.正常情况下,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哪些?体温的生理性变动。21.肾的血循环特点及其意义。尿生成的基本过程和排尿反射。22.腺垂体的结构和功能及其与下丘脑的联系。 23.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24.睾丸的结构与功能。 25.卵巢的内分泌周期及两种激素的生理作用。 26.女性生殖周期月经现象的解释及卫生。

人体解剖生理学重点笔记

第一章绪论 第二节生理学研究的基本范畴 一、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 1、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2、机体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二、生理功能的调节 生理功能的调节形式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 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是反射。 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变化(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反射弧由 5 个部分组成,即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三、体内的反馈控制系统 1、负反馈如果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使输出变量向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变化则称为负反馈。 2、正反馈如果反馈信号对控制部分作用的结果是使输出变量在原先活动的同一方向上进一步加强则称为正反馈 第三章 第一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一、被动转运(使膜两侧物质均匀分布)被动转运是指分子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细胞膜的转运,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转运结果是达到膜两侧物质的浓度或电位的平衡。(一)、单纯扩散 1、物质:脂溶性高、分子小,不带电荷的非极性分子。如O 2、N2、CO2 、乙醇、尿素以 及一些小分子激素或药物。 2、特点:不需要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推动物质转运的力量是物质的浓度梯度。物质转运的方向 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因而不需要额外消耗能量。转运的结果是物质浓度在细胞膜的 两侧达到平衡。 (二)、易化扩散。(膜蛋白介导)一些单纯扩散不能实现的非脂溶性的较大的分子或带电离子的跨膜转运需要借助于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帮助。由细胞膜上蛋白质帮助所实现的物质跨膜扩散称为易化扩散。 1、经载体的异化扩散。(离子,分子,选择性高)载体指镶嵌在细胞膜上的一类具有特殊的物质转运功能的蛋白质。物质:葡萄糖和氨基酸。 特征:饱和现象、立体构想特异性、竞争性抑制。 2、经通道的异化扩散。(速度快,被动) 特征:离子选择性 门控特性: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和机械门控通道。 二、主动转运(使膜两侧物质更不均匀)主动转运是通过细胞的耗能或称,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着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所进行的跨膜转运。 (一)、原发主动转运 原发性主动转运是由细胞膜或内膜上具有ATP酶活性的特殊泵蛋白,直接水解ATP提 供能量而将一种或多种物质逆着各自的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转运。 钠钾泵。(外Na+内K+) 每分解一份子的ATP可逆着浓度梯度将3个Na+移出胞外,同时将2个K+移入胞内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二版 期末复习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二版期末复习 名词解释 1、稳态:各种物质在不断变化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即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即为稳态。 2、正反馈:生理过程中的终产物或结果可使某一反应的进程加速或加强,使其达到过程的极端或结束这一进程,这种现象称为正反馈。 3、负反馈:生理过程中的终产物或结果降低这一过程的发展,则称之为负反馈。 4、主动运输:把物质从浓度低的一侧运输至浓度高的一侧,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 5、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机体后天获得的,是个体在生活的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射 6、感受器的适应:同一刺激强度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感受器电位会逐渐减小或频率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7、心输出量: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称为心输出量。 8、消化:消化是指食物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为可吸收成分的过程。 9、总和:同时给予神经纤维两个或多个阈下刺激,或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神经纤维两个或多个阈下刺激,则可能引起组织的兴奋的现象。 10、体液调节:机体的某些细胞能产生某些特异性化学物质,可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机能活动的一种调节方式。 11、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敏感,这种形式的能量刺激即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12、兴奋: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的冲动的反应叫做兴奋。 13、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电位,引起细胞膜电位向超极化方向发展的局部电位。 14、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局部电位变化,引起细胞膜电位超去极化电位发展的局部电位。 15、跳跃式传导:电流只能从一个郎飞结跳到另一个或下几个郎飞结,这种冲动的传导方式称为跳跃传导。 重点内容 1、物质进出细胞各种方式的特点(运送方向、运送物质、是否耗能、蛋白质参与) 1)被动转运: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散过程,不需要细胞供给能量。 包括单纯扩散,如脂溶性物质;协助扩散(需要载体和通道),如非脂溶性物质 2)主动转运: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它需要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这种运输主要依靠细胞膜上的嵌入蛋白,如Na+—K+泵。 3)胞饮和胞吐作用:大分子物质或颗粒状物质通过细胞膜运动将物质吞入细胞内。 2、幼儿骨骼系统的发育特点 幼儿骨的有机质含量相对较多,韧性较大,不易骨折,但易弯曲或变形。 新生儿的脊柱只有简单的向背侧面的弯曲。 儿童和青少年的脊柱发育时间较长,在整个生长发育时期,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应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生理学研究内容大致可分整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三个不同水平。根据实验进程可将生理学实验分为慢性实验和急性实验,后者又分为在体实验和离体实验两种。 第二章细胞、基本组织及运动系统 第一节细胞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组成。 液态镶嵌模型:生物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从而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单纯扩散:某些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过程。 细胞的物质转运有几种方式,简述主动运转的特点:单纯扩散(自由扩散)、易化扩散(通道:化学电压机械门控;载体: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主动转运(原发性: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继发性:能量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依靠Na+在膜两侧浓度差,即依靠存储在离子浓度梯度中的能量完成转运,间接利用ATP)【借助于载体、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转运并需要能量】、入胞(吞噬、吞饮、受体介导入胞)和出胞等。 跨膜信号传导1由通道蛋白完成的,电压、化学、机械门控通道2由膜受体、G蛋白和G蛋白效应分子组成的3酶耦联受体信号传导。 细胞凋亡:由一系列细胞代谢变化而引起的细胞自我毁灭,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CD,是在基因控制下,通过合成特殊蛋白而完成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 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必须经过生长到分裂的过程成为~,分为G1、S、G2、M四期。 细胞衰老:细胞在正常环境条件下发生的细胞生理功能和增殖能力减弱以及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并趋向死亡的现象。 第二节基本组织 人体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后者其支持、联系、营养、保护和隔离等作用。 神经纤维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第三节运动系统 骨骼肌纤维由肌原纤维和肌管系统组成,前者由上千条粗肌丝和细肌丝有规律的平行排列组合而成。 第三章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第一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和生殖等。 阈强度/阈值:能引起细胞或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兴奋性:可兴奋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 适应性:机体根据环境变化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使之相协调的功能。 生殖:人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时,男性和女性两种个体中发育成熟的生殖细胞相结合,便可形成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 第二节神经与骨骼肌细胞的一般生理特性 静息电位:细胞未受刺激相对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产生机制:【前提-膜内外离子浓度差;决定作用-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根本原因-K+外流(膜对A-不通透)】K+外流是静息电位产生的根本原因。RP的产生与C膜内外离子的分布和静息时C膜对它们的通透性有关。细胞内K浓度和A-浓度比外高,而胞外Na和Cl比内高。但C膜在静息时对K通透性较大,Na和

口腔解剖生理学

口腔解剖生理学重点归纳 一、名词解释 1.三角嵴(triangular ridge):为合面牙尖两斜面汇合而成的细长形的牙釉质隆起。每条三角嵴由近中和远中两斜面汇合而成。 2.横嵴(transverse ridge):为合面相对牙尖两三角嵴相连,横过合面的细长形牙釉质隆起,为下颌第一前磨牙合面的重要解剖特征。 3.斜嵴(obligue ridge):合面斜形相对的两牙间三角嵴相连,称为斜嵴。为上颌第一磨牙重要的解剖标志。 4.牙列(dentition):牙按照一定的顺序、方向和位置排列成弓形,称为牙弓或牙列。 5.纵合曲线(sagital curve of occlusion):矢状方向的合曲线称为~。 6.横合曲线(transverse curve of occulusion):冠状方向的合曲线称为~。 7.Spee curve:即司皮曲线。为连接下颌切牙的切缘、尖牙的牙尖、前磨牙的颊尖以及磨牙的近、远中颊尖的连线。该连线从前向后是一条凹向上的曲线,为下颌牙列的纵合曲线。 8.横合曲线(transverse curve of occulusion):又称Wilson曲线。在上颌,为连接双侧同名磨牙颊、舌尖形成一条凸向下的曲线,即上颌的横合曲线。同样,连接下颌双侧同名磨牙颊、舌尖形成一条凹向上的曲线,称为下颌的横合曲线。9.牙尖交错合(intercuspal occlusion,ICO):是指上、下颌牙牙尖交错,达到最广泛、最紧密接触时的一种咬合关系。 10.覆合(over bite):是指牙尖交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唇(颊)面的垂直距离。正常时为2~4mm。 11.覆盖(over jet):是指牙尖交错合时,上颌牙盖过下颌牙的水平距离。正常时为2~4mm。 12.牙尖交错位(intercuspal position,ICP):牙尖交错合时,下颌骨相对于上颌骨或颅骨的位置。 13.后退接触位(retruded contact position,RCP):从牙尖交错位开始,下颌还可以向后下移动少许(约1mm),此时,后牙牙尖斜面部分接触,前牙不接触,髁突位于其在下颌窝中的最后位置,从该位置开始,下颌还可以作侧向运动,下颌的这个位置称为~。 14.下颌姿势为(mandibular postural position,MPP):当人直立或端坐,两眼平视前方,不咀嚼,不吞咽,不说话,下颌处于休息状态,上下牙不接触时,下颌所处的位置称为~。 15.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又称颞颌关节、下颌关节或颅下颌关节,在解剖形态上,它是由盘-颌关节组成的复合关节,该关节又与翼外肌上头关系密切;在生理功能上,通过转动和滑动,不仅参与人们赖以生存的咀嚼和吞咽活动,而且还参与言语和表情等功能。 16.关节盘(articular disk):是介于关节窝、关节结节与髁突之间,略呈椭圆形,内外径长于前后径。为一不能自行修复的特化的纤维性结缔组织。 17.颈动脉窦(carotid sinus):为颈内动脉起始处或颈总动脉分叉处的彭大部分,窦壁内含有特殊压力感受器。 18.面部危险三角区:临床上将鼻根部和两侧口角练成的三角区称为~。

人体解剖生理学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细胞: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 2、肌节:相邻两条Z线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是肌原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3、神经元: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共同组成。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称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构成。 4、突触: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特化的细胞连接,包括电突触和化学性突触两类。 5、骨髓:充填在骨髓腔和骨松质的间隙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类,红骨髓内含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某些白细胞及脂肪组织。 6、肺门:肺纵隔面中央处的凹陷称肺门,肺门是主支气管、肺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出入肺的部位。 7、上呼吸道:临床上将鼻、咽、喉合称为上呼吸道。 8、肾门:肾的内侧缘中部凹陷,称肾门。有肾动脉、肾静脉、肾盂、神经和淋巴管等出入。 9、胸膜腔:是脏、壁胸膜在肺根处互相移行、共同围成的潜在密闭性腔隙,胸膜腔内呈负压。 10、肺小叶:每个细支气管连同它的各级分支和肺泡组成一个肺小叶。 11、血液循环: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按一定走向周而复始的流动,称为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12、二尖瓣:是附于左房室口周缘的二片瓣膜、借腱索连于乳头肌,有阻止左心室的血液流回左心房的作用。 13、硬膜外隙:硬脊膜与椎管内骨膜之间的间隙,内有脊神经根、脂肪、椎内静脉丛、淋巴管等,临床硬膜外麻醉时将药物注入此隙。

14、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的间隙,隙内充满脑脊液。 15、血脑屏障:血脑屏障是指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屏障结构。 16、易化扩散:易化扩散是指非脂溶性物质在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包括载体易化扩散和通道易化扩散。17、内环境:内环境是指体内细胞所生存的环境,也就是指细胞外液。 18、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在大多数细胞中表现为稳定地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 19、后负荷:后负荷是指肌肉开始收缩后遇到的负荷或阻力。 20、前负荷:前负荷是指在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重量。它使肌肉在收缩前就处于某种程度的被拉长的状态。 21、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爆发的一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可逆的到转,并可在膜上传播开来,这种电位变化是由细胞接受刺激时产生的,称为动作电位。 22、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23、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被分解成可容性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24、血型: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25、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使血浆中溶质颗粒吸引和保留水分子于血浆内的力量总和。 26、心动周期: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27、心输出量:心输出量是指每分钟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 28、期前收缩:心肌在有效不应期后受到窦房结之外的额外刺激所引起的一次额外收缩。 29、动脉血压:动脉血压是指血流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随着心室的舒缩而发生规律性的波动。

人体解剖生理学重点复习资料--免费

人体解剖生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解剖学姿势:即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两足并立,掌心、足尖向前,这种姿势称为解剖学姿势。 2.阈电位:是指去极化进行到某一临界值时,由于Na离子的电压依从性,引起Na离子通道大量激活、开放,导致Na离子迅速大量内流而爆发动作电位。 3.去极化:在电解质溶液或电极中加入某种去极剂而使电极极化降低的现象。 4.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叫做突触。 5.胸骨角:位于胸骨上切迹下约5cm处。胸骨柄与胸骨体的结合处,所形成的微向前方突出的角。 6.翼点:额骨、顶骨、颞骨和蝶骨相交处所形成的“H”形骨缝,内有脑膜中动脉前支通过。7.界线:指由骶骨的岬及其两侧的骶骨翼、髂骨的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和耻骨连合上缘构成的环状线。 8.咽峡:由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的狭窄处称咽峡,为口腔通咽的孔口,也是口腔和咽的分界处。 9.胃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10.肝门:肝脏面正中有略呈“H”形的三条沟,其中横行的沟位于肝脏面正中,有肝左、右管居前,肝固有动脉左、右支居中,肝门静脉左、右支,肝的神经和淋巴管等由此出入,故称为肝门。 11.血清:指血液凝固后,在血浆中除去纤维蛋白分离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或指纤维蛋白已被除去的血浆。 12.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与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 13.顺应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是静止条件下测得的每单位压力改变所产生的容积改变,是分析呼吸系统弹性阻力的静态指标。 14.肺活量:是指在不限时间的情况下,一次最大吸气后再尽最大能力所呼出的气体量。15.真肋:第1-7对肋前端与胸骨相接,称为真肋。 16.肾小球滤过率: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滤液的量。 17.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 18.膀胱三角:在膀胱底的内面,位于两侧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的三角形区域。19.激素:由生物体特定细胞分泌的一类调节性物质。 20.红细胞渗透脆性:正常红细胞膜在低渗溶液中,对水分渗入所引起的膨胀有一定的抵抗力。红细胞膜对低渗溶液抵抗力的大小,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 21.心动周期:心脏舒张时内压降低,腔静脉血液回流入心,心脏收缩时内压升高,将血液泵到动脉。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动周期。 22.窦性心律:窦房结每发生1次冲动,心脏就跳动1次,在医学上称为“窦性心律”。所以,心脏正常的跳动就应该是窦性心律。 23.中心静脉压:是上、下腔静脉进入右心房的压力。 24.灰质:脑、脊髓内神经元集中的地方,色泽灰暗,所以称为灰质。 25.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而反射地引起吸气抑制或加强效应。 26.胸内压:是指脏层胸膜与壁层胸膜之间的潜在腔(即胸膜腔)内的压力。 27.等渗溶液:实验观察,正常血浆渗透压约为280~320mmol/L。凡是和此渗透压近似相等的溶液为等渗溶液。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题-重点及答案

《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1.组织、器官、系统概念 结构及功能相似的一类细胞通过细胞间质聚合在一起构成组织 不同组织有机组合构成器官 结构及功能密切相关的几个器官协调配合,共同实现特定的生理功能而成为系统 2.标准的解剖学姿势 身体直立,面部向前,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掌心向前。 3.生理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神经调节是由神经系统对生理功能所进行的调节。 体液调节是指机体某些细胞分泌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所作用的组织、细胞影响其功能活动。 一些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经学业运输到达靶细胞发挥其作用称为远距分泌,因其影响范围广泛又称为全身性体液调节,有些激素经组织液扩散,作用于邻近的细胞发挥作用,称为旁分泌,因其影响范围局限,又称为局部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是指机体的一些细胞、组织或器官能不依赖于神经、体液调节对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 第二章人体的基本组成 1.人体九大系统 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循环、感觉器、神经和内分泌系统 4.试述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功能特点 被覆上皮: 1.单层扁平上皮又称单层鳞状上皮,有一层扁平细胞构成,细胞为多边形,核呈椭圆形,位于中央。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者称内皮,分布在心包膜、胸膜和腹膜表面者称间皮。 主要功能为润滑、减少摩擦,利于血液或淋巴流动等。 2.单层立方上皮由一层立方形细胞组成,细胞呈多边形,核圆,位于中央,主要分布于甲状腺滤泡,肾小管等处。 有分泌和吸收功能。

3.单层柱状上皮由一层柱状细胞组成,细胞呈多角形,核呈长椭圆形并位于细胞近基底部。分布于胆囊、胃、肠粘膜和子宫内膜及输卵管黏膜等处。 大多有吸收和分泌功能。 在肠粘膜的柱状细胞之间还散在有杯状细胞,可分泌粘液,以润滑和保护上皮。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梭形、锥形、柱状和杯状细胞组成,以柱状细胞最多,游离面有纤毛。因其上皮细胞形态不同、高矮不等,胞核的位置不在同一平面,侧面观貌似复层,实为单层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呼吸道粘膜。有保护和分泌功能。 5.复层扁平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基底层为低柱状或立方形细胞,中间层为多边形和梭形细胞,表层为数层扁平鳞状细胞,故又称复层鳞状上皮。凡在最表层形成角质层者,称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皮肤;不形成角化层者,称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分布于口腔、食管和阴道粘膜。 具有很强的机械性保护作用,受损伤后有很强的再生修复能力。 6.变移上皮由多层细胞组成,细胞层数和形状可随所在器官容积的大小而改变。主要分布在肾盂、输尿管、膀胱等处。 腺上皮:以分泌功能为主。 5.结缔组织包括哪些 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组织 6.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特点 神经元可分为胞体和突起两部分。 胞体可呈圆形、锥体形、星形、梨形等。 突起可分为树突和轴突。 树突短,分支多,分支上可见大量的树突棘。 轴突的形态细长,分支少,每个神经元只有1个轴突。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如何形成 在细胞没有受到外来刺激的情况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就是静息电位 细胞受到刺激时膜电位所经历的快速、可逆和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 在安静状态时,由于细胞膜上存在的非门控的钾通道持续开放而主要对K﹢具有通透性,同时细胞内液的K+浓度远远高于细胞外液,因而在化学驱动力的作用下K+外流,导致膜内正电荷减少,而膜外正电荷增多,这就形成了

口腔解剖生理学习题-重点试卷(含答案)

口腔解剖生理学 一、单选25(25分) 1、根据牙形态与功能特点,恒牙可分为:() A、前牙与后牙 B、同形牙与异形牙 C、切牙、尖牙、磨牙 D、单根牙、双根牙、多根牙 E、切牙、尖牙、前磨牙、磨牙 … 2、不属于牙体组织的结构是:() A、牙釉质 B、牙骨质 C、牙本质 D、牙髓 E、牙髓腔 3、{ 4、牙体长轴是指:() A、通过牙冠中心的一条假想轴 B、通过牙根中心的一条假想轴 C、通过牙体中心的一条假想轴 D、通过牙冠与牙根中心的一条轴 E、贯穿牙冠与牙根中心的一条轴 4、下列关于生长叶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B、生长叶交界处为发育沟 C、牙发育钙化的中心称为生长叶 D、每个生长叶都发育为一个牙尖 E、多数牙是由4个生长叶发育而成 F、部分牙是由5个生长叶发育而成 5、上颌侧切牙与上颌中切牙比较:() A、上颌侧切牙形态窄而长 B、" C、上颌侧切牙舌窝窄而浅 D、上颌侧切牙唇面唇缘平直 E、上颌侧切牙唇面窄小平坦 F、上颌侧切牙舌面边缘嵴不显著 6、上、下颌切牙区别中不正确的是:()

A、下颌切牙牙冠较窄 B、下颌切牙牙冠唇面较光滑 C、、 D、下颌切牙牙根窄而扁 E、下颌切牙的切嵴靠近牙体长轴 F、下颌切牙舌面边缘嵴明显,舌窝较浅 7、全口牙中牙根最长的牙是:() A、上颌尖牙 B、下颌尖牙 C、上颌中切牙 D、: E、上颌第一磨牙 F、上颌第一前磨牙 8、有关前磨牙组的外形特征中哪个是正确的 ( ) A、牙根为单根 B、邻面似三角形 C、颌面均有两个牙尖 D、下颌前磨牙颊尖低而圆钝,舌尖长而锐 E、: F、牙冠有颊面、舌面、近中面、远中面及颌面五个面 9、牙尖偏远中的牙为:() A、上颌尖牙牙尖 B、下颌尖牙牙尖 C、上颌第一前磨牙颊尖 D、上颌第一前磨牙牙尖 E、下颌第一前磨牙牙尖 ) 10、有沟跨过颌面至舌面称为远中沟的牙为:() A.上颌第一前磨牙 B.上颌第二前磨牙 C.下颌第一前磨牙 D.下颌第二前磨牙 E.上颌第一磨牙 11、( 12、上颌第一磨牙颌面的发育沟有:() A、颊沟、舌沟、近中沟 B、颊沟、舌沟、远中沟 C、颊沟、近中沟、远中舌沟 D、颊沟、舌沟、近中沟、远中沟

东师人体解剖生理学参考答案

期末作业考核 《人体解剖生理学》 满分100分 一、判断题(根据你的判断,请在你认为正确的题后括号内划“√”,错的划“×”,每题2分,共40分。) 1、受体是镶嵌在细胞膜上的一类蛋白质,它与外界特定的化学物质进行非特异性结合,引起蛋白质构 型的变化。 ( × ) 2、感觉神经系统是将中枢发出的神经冲动传至外周效应器的神经纤维。 ( × ) 3、锥体系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肌紧张,维持姿态平衡,协调各肌群的随意运动 ( √ ) 4、下丘脑是皮质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 ( √ ) 5、短时记忆是指信息在大脑皮质产生的感觉和知觉 ( × ) 6、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的现象叫做去极化。 ( × ) 7、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 √ ) 8、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由于引起了K离子的通透性提高而发生的局部电位. ( × ) 9、老年人的神经细胞完整,但是传导速度减慢。 ( × ) 10、从发展的顺序看,躯干的生长早于肢体 ( × ) 11、对声源方向的判定需要大脑两半球的协同活动。 ( √ ) 12、中膜由前向后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 ( × ) 13、感受器的唯一作用就是换能作用。 ( √ ) 14、视杆细胞中的蛋白质绝大多数是视紫红质。 ( √ ) 15、舌头两侧中间部分对酸最敏感。 ( √ ) 16、声音传导中的骨传导在通常情况下发挥巨大作用。 ( √ ) 17、下丘脑合成并释放调节性多肽,经下丘脑-垂体束输送到神经垂体,调节其内分泌功能。( √ ) 18、肾上腺是成对的内分泌腺器官。 ( √ ) 19、成年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易患“肢端肥大症”。 ( × ) 20、催乳素具有促进乳汁排出和刺激子宫收缩的作用。 ( × )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甲状腺激素虽然属于含氮类激素,但其作用机制却与类固醇类激素类似,简述类固醇类激素的作用 机制 答: 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基因表达学说。类固醇激素的分子质量较小,且是脂溶性的,可通过扩散或载体转运进入靶细胞,激素进入细胞后先与胞浆内的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此复合物在适宜的温度和Ca2+参与下,发生变构获得透过核膜的能力。激素进入核内后,与核内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此复合物结合在染色质的非组蛋白的特异位点上,启动或抑制该部位的DNA转录过程,进而促进或抑制mRNA?的形成,结果诱导或减少某些蛋白质(主要是酶)的合成,实现其生物效应。一个激素分子可生成几千个蛋白质分子,从而实现激素的放大功能 2、20世纪60年代Von Bekesy提出了行波学说,试述其基本内容。

最新人体解剖生理学(左明雪)第三章重点知识点整理考点整理资料讲解

大脑与神经 第一节、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主要由神经细胞(neuron)和神经胶质细胞(neuronglia)组成。 神经细胞=神经元:接受刺激、整合信息和传导冲动,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胶质细胞:数量为神经元的10~50倍,不参与神经冲动的传导, 对神经细胞起营养、支持作用;参与髓鞘的形成。 (一)神经元结构:由胞体和胞突两部分组成。 基本结构:细胞体、树突、轴突、髓鞘、朗飞氏结、轴突终扣。 1、胞体(神经元的营养和代谢中心)大小形状不 一,5~100μm。 是可兴奋膜,具有接受刺激、处理信息、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细胞膜膜蛋白:决定了神经元细胞膜的性质,其中有些是离子通道(Na+、 K+、Ca2+、Cl- 通 道);有些膜蛋白是受体,与相应的神经递质结合后, 可使某种离子通道开放。

尼氏体(特征性结构):光镜下:嗜碱性颗粒或小块;电镜下: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 细胞质 (神经元胞体) 功能:合成蛋白质供神经活动需要。合成合成更新细胞器所需 要(核周质)的结构 蛋白,合成神经递质所需要的酶,以及肽类神经调 质。 神经原纤维:光镜下:在硝酸银染色的标本中呈棕黑色的细丝,在细胞质内交织成网。 (特征性结构)并深入树突和轴突。电镜下:神经丝和微管 功能:构成神经元的骨架,起支持和运输的作用。 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等细胞器。 脂褐素 细胞核圆型,一个,居中,大、染色浅、核仁明显,染色质呈空泡状。 特点:大、圆、淡、核仁清晰 ①细胞核:位于胞体中央,大而圆,常染色质多,

着色浅,核仁大; ②细胞质:内含尼氏体和神经原纤维,还有线粒 体、溶酶体等细胞器 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 :是 神经元向其它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传递化 学信息的载体,一般为小分子物质,在神 经元的轴突终末合成。 神经调质=神经肽:在胞体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合成,通过轴浆运输至轴突末梢。 一般为肽类,能增强或减弱神经元对神经递质的反应,起调节作用。 按神经元的传递方向分类: A)感觉神经元 (sensory neuron):一种感受内外环境变化并将这些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 B)运动神经元 (motor neuron):从中枢神经系统,将信息带给肌肉和腺体,控制着肌肉收缩或腺体分泌的神经元。 C)中间神经元 (interneuron)=联络神经元:将从感觉神经元中获得的信息,传给其他中间神经元或运动神经元。

人体解剖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2

人体解剖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本试题共四部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号、姓名等项内容填写在答题卡上。 2、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 1.兴奋性—— 2. 呼吸—— 3.激素—— 4.上呼吸道—— 5.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6.收缩压——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2分) 1.解剖学术语中的“内和外”是表示与相互关系的描述。2.上皮组织包括上皮、上皮和感觉上皮。 3.小肠壁结构特点主要表现在。是小肠的特有结构。 4.神经一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递质是。 5.血小板的功能包括、和对毛细血管起营养和支持作用。6.毛细血管前的小动脉和微动脉是形成血管阻力的主要部位,因此将该处形成的血流阻力称为。 7.对呼吸的影响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是,二是兴奋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前者是主要的。 8.在心脏泵血的过程中,心室舒缩活动所引起的心室内压力的变化是促进血液流动的主动力,而则决定着血流的方向。 9.甲状腺机能亢进时,基础代谢率可比正常值。甲状腺机能低下时,基础代谢率可比正常值。 10.抗利尿激素释放的有效刺激是的增高和的减少。11.特异投射系统的功能是,并激发大脑皮层发放传出冲动。 12.第二信号系统是随个体的发育过程,并随的建立和强化而形成的。13.眼球壁的三层由内向外分为、和纤维膜。 14.生长素的主要功能是和。 15.增殖期卵泡逐渐发育、成熟,并分泌。 三、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