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含模块测试题2套

模块检测一

(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鸡文化?占有重要地位,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

鸡为什么叫?鸡??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禽部》?鸡?条引南唐人徐核的话称:?鸡者稽也,能稽时也。?鸡守时且鸣叫准时,鸡鸣了天就快亮了,由此,古人送给鸡不少美称: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

鸡能啼晨,古人称之为?司晨?。鸡这一习性,对农耕时代的古人具有重要意义。《诗经》中有这样的句子?女曰鸡鸣……?:妻子说鸡打鸣了,赶紧起来干活吧。可见,先秦时人们已开始利用鸡鸣来安排作息了。国君也以?鸡鸣?为时间节点安排作息。《诗经》中的《鸡鸣》就有贤妃提醒国君早朝:?鸡既鸣矣,朝既盈矣。?周朝还专设?鸡人?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宫廷中负责打更报时的人被称为?鸡人?。但古人认为母鸡打鸣是不祥之兆,会有?鸡祸?。在古代,女人干政或主政,常被称作?牝鸡司晨?。《汉书·五行志》引《易传》的话:?妇人专政,国不静;牝鸡雄鸣,主不荣。?

古人还以鸡鸣励志,现在不少人书房里都喜欢挂?闻鸡起舞?字画。《晋书·祖逖传》记载,祖逖和刘砚?共被同寝?,夜半听到鸡叫声,对刘砚说:?此非恶声也。?便踢他起来一起舞剑健身。

鸡在古人眼里还能辟邪。《山海经·中山经》中就多次提及:?用一雄鸡,攘而勿杀?,?毛用一白鸡,祈而不粉?。古人认为,鸡是一种?阳鸟?,主管日出。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更清楚:?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鸡鸣带来光明,而鬼怪最不敢见光明,自然便怕鸡。还有一种说法,民间把鸡当辟邪物可能与中华人文始祖虞舜有关。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尧在位七十年,有国献重明之鸟,双睛在目。这里的?重明之鸟?就是一种鸡,隐指尧的接班人舜。重明之鸟?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民间过年时都期盼这种鸟能飞到自家门口,等不到它,?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王嘉认为,民间画鸡贴门上,就是由这种遗俗变化来的。

古人认为鸡还是一种吉祥动物。?鸡?谐音?吉?,鸡年就是?吉祥之年?。古代有一种年画,上面是啼叫的公鸡和牡丹花,有读书人的人家过年时都会张贴,取意?功(公)名(鸣)富贵?。还有一句十分喜庆的话叫?龙凤呈祥?,龙的原型是蛇,凤的原型就是鸡。凤的别名是鶤鸡。《尔雅·释兽》说:?鸡三尺为鶤。?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实际上,鸡在古人心目中的形象并不比凤凰差。古人称鸡为?德禽?,西汉韩婴《韩诗外传》便有这样的说法:?君独不见夫鸡乎!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文??武??勇??仁?,?信?,这些鸡的优秀品质可都是凤凰所没有的。

(摘编自《?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 1.下列关于?鸡文化对古人生活的影响?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农耕时代的古人会利用公鸡能啼晨这一习性来安排作息,下至百姓的劳作上至国君的早朝。

B.古人以鸡鸣励志,后来很多人受祖逖?闻鸡起舞?故事的激励,听到鸡叫就及时奋起,舞剑健身。

C.?鸡?谐音?吉?,寓意吉祥,所以古代读书人会张贴画有啼叫的公鸡和盛开的牡丹

花的年画。

D.古人认为鸡能辟邪,能震慑鬼怪搏逐猛兽,就在门上木刻或者铸造其图形,后来画鸡贴于门上。

解析:B项?舞剑健身?的说法不当。C项因果不当,原因是?功名?与?公鸣?的谐音。D项范围扩大,?能震慑鬼怪搏逐猛兽?的是重明之鸟;不是刻铸于门上,而是刻铸后?置于门户之间?。

答案:A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鸡人?在周朝时期负责掌管供办鸡牲和报时,后来皇家宫廷中?鸡人?负责打更报时,职责范围有所缩小。

B.古人将母鸡打鸣与女人干政或主政相提并论,均视为不祥之事,古书认为前者会妨碍主人,后者会危害国家。

C.民间把鸡当辟邪之物可能与舜有关,据载,献给尧的?重明之鸟?双睛在目,勇猛善斗,它隐指尧的接班人舜。

D.《山海经·中山经》中多次提到用雄鸡、白鸡进行祈祷祭祀,缘于?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阳鸟?。

解析:强加因果,?鸡为积阳,南方之象,火阳精物?是唐《艺文类聚·鸟部》?鸡?条的说法。

答案: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鸡被称为?鸡?,还有夜烛、司晨鸟、知时畜、长鸣都尉等别称,都与鸡守时且鸣叫准时的特点有关,蕴含着古人对鸡的赞美。

B.农业在古代处于主导地位,又没有发达的计时工具,?鸡文化?地位重要,对古人生活的影响很直接,对现代的影响就相对小了。

C.鸡被古人称为?德禽?,古人根据鸡的特点赋予其文、武、勇、仁、信等优秀品质,可见,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

D.鸡和凤凰大体类似,鸡三尺则为鶤,而凤凰的别名是鶤鸡,凤的原型是鸡,传统的?龙凤呈祥?一说,事实上是?龙鸡呈祥?。

解析:C项推断错误。?鸡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比凤凰高?推断错。

答案:C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天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开啦!?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具体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B.被困队员深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

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赏析文学作品的内涵的能力。?被困队员深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反映出被困队员在强烈救人意念的驱动下迸发顽强的意志力;而?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则反映出蒙古族同胞对基地试验队员的支持、救助,彰显的是热忱与善良。可见,两者说明的应是生命力的强大与人性的美好,而不是?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答案:B

5.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题干告诉我们,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联系小说的体裁特点来看,要回答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这一问题,应当从情节安排、主题思想表达等方面来分析。在情节安排上,?渴?作为试验队员的感受,反映出小说情节是在?试验队员深陷绝境?的背景下展开的。略去陷入绝境之前的内容,情节显得更加集中、简洁。在主题表达上,?渴?是试验队员在风沙肆虐这样特定环境下的状态和感受,能更集中而深刻地诠释小说的主题思想——既讴歌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也揭示出?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的人生道理。

答案: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6.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题干要求结合作品分析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应多角度进行挖掘,联系小说的叙述角度、故事情节、主题思想及读者的阅读感受来分析。从叙述角度来看,小说是以试验队员?他?的角度来叙述故事的,?送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这一?美好的谜?应当不在?他?所见所知范围,不去叙写,就显得真实可信。从情节安排看,结局给出一个?谜?,没有揭示谜底就戛然而止,送瓜人究竟是怎样冲破风沙来到这里的,显得非常神秘,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从读者角度看,读者是希望知道谜底的,而作者偏偏不揭开谜底,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想象,也就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答案: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本报讯(记者李贞) 《中国诗词大会》举办两季以来,可谓是难得的同时收获了收视率与好口碑的综艺节目。第一季首播时,收视率就达到了全国第四位。今年播出的第二季借助中央电视台这一强势平台,又占据了春节黄金档的十余天强势档期,收视率更是飞速飙升。

在微博上,不仅普通网友纷纷留言关注,一些知名?大V?也出言点评,《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点爆收视热点,成为现象级电视节目,给荧屏吹来一股清新之风。同时,这样的节目也给电视人带来深思与启迪:我们不该将宝贵荧屏资源拱手让给那些粗俗无聊,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的?曝米花?节目,以博得些许廉价掌声,换取毫无意义的虚假收视。

节目的火爆,带来的是各位参赛选手的人气高涨。勇夺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冠军的,是来自上海的?00后?高中女生武亦姝,她在节目中的淡定从容,?圈粉?无数,被网友们盛赞为?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全部幻想?。而除了武亦姝这样的?才女型?选手成了

新晋?网红?,许多参赛选手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腔热爱,与苦难不断斗争的毅力,也成为媒体深度挖掘的对象。像白茹云、王海军这样选手的参赛,一方面让社会大众知道了诗词与普通人的生活并不遥远,另一方面也传递了温暖与感动。《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微信公众号上,也都发布了介绍节目中人气参赛选手的文章,获得了不错的阅读量。

无论是网友们对节目的高评价,还是对参赛选手、嘉宾以及节目幕后的关注,实际上都反映出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有强烈的了解欲望。事实上,在今年《中国诗词大会》火爆荧屏之前,已经有过《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些节目改变了以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创新形式、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地令传统文化获得了当代观众的认可。

另外,节目还使得不少观众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更是树立一种文化自信。网友?美好好?表示,?期待全社会能由之激发起一种发自内心,出于真诚的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崇?。网友?似水在流年?的体会则是,?全程看完,感受到中华文化是意象里的中国,是诗词大会的中国,这背后是全体黄皮肤的中国人!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和标识?。

[摘编自2017年2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二: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明确指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总书记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也是社会的广泛共识。《中国诗词大会》实现了?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融合,是文化供给端少有的?老少皆宜?。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还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这一热点与当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唤紧密相连,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国人文化自信的体现。

(摘编自2017年02月08日《湖南日报》) 材料三:《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中出现的诗词,从《佛经》、楚辞到毛泽东诗词,时间跨越数千年,涵盖了先秦、两汉、魏晋、唐宋、明清到近现代整个中国诗歌史。竞赛题是中央电视台请高校专家出的,题目所涉诗歌不是局限于唐诗宋词等中国诗词高峰期的作品,而是突出精品,选择普通观众熟悉的,日常吟诵得多的,能带来审美享受的主流作品。

(摘编自2017年02月09日《长江日报》) 材料四:近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十套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落下帷幕,节目的热播也掀起了新一轮学习古典诗词的风尚。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 000名18~35岁的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18.5%的受访青年在平时生活中经常阅读或学习古典诗词,70.0%的受访青年认为在今天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75.5%的受访青年认为社会应加强古典诗词方面的教育。

如何推动古典诗词走进今天人们的生活?受访青年的建议有:与流行文化对接,找到当代人更易接受的传播方式(58.0%);在网络文化中植入古典诗词的成分,推动其普及(49,4%);提倡全民鉴赏古典诗词,降低传统文化的学习门槛(31.1%)等。

(节选自《人民周刊》2016年第12期,有删改)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收视率超过第一季,再创历史新高,其成功根源在于利用中央电视台这一平台和春节黄金档期。

B.在电视人眼中荧屏是一种资源,《中国诗词大会》使他们产生了思考,不能为追求收视率而任由劣质节目霸占荧屏。

C.武亦姝、白茹云和王海军均因参加《中国诗词大会》而被媒体深度挖掘,这也更进一步地引发了人们对诗词的认识。

D.作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改变了此前文化节目高高在上的姿态,在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解析:A项,内外因理解错误,选项所显示的信息是?收视率?这一方面,但创收视率历史新高的根源不在于?平台?和?黄金档期?,原文说的是?好口碑的综艺节目??弘扬中

国传统文化为核心?,比起?平台?和?黄金档期?,更有理由成为根源。B项,错误,?《中国诗词大会》使他们产生了思考?属于作者的观点,而不是电视人的观点。C项,分析符合文章实际。D项,指代对象错误,?《中国诗词大会》改变了此前文化节目高高在上的姿态?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的叙述,?这些节目改变了以往文化宣传高高在上的姿态?,?这些?指的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等一系列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节目?,而不仅是《中国诗词大会》。

答案:C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根据第一则材料,可看出《中国诗词大会》受到了很高的评价,其实质是反映了当前社会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期待和渴求。

B.第二则材料和第一则材料都不同程度地指出了《中国诗词大会》热播的原因,但第二则材料对原因分析则更为全面。

C.第三则材料概述了《中国诗词大会》所用竞赛题的来源和诗词选择标准,以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实际水平为明确导向。

D.第四则材料具有新闻调查的性质,作者使用了一系列数据表达观点,即大多数的受访者认为仍需培养古典诗词爱好。

E.材料一和材料四都在叙述新闻事实时,提到了新闻背景,这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观点的来龙去脉。

解析:B项错误,?第二则材料对原因分析则更为全面?应改为?第一则材料对原因分析则更为全面?,因为第一则说到了平台、档期、大众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形式创新等方面,更为全面。C项错误,?以观众的心理需求和实际水平为明确导向?不符合原文?突出精品,选择普通观众熟悉的,日常吟诵得多的,能带来审美享受的主流作品?所说的这一导向。E 项错误,材料四并未提到新闻背景。

答案:AD

9.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形式的理解。(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或利用电视平台和黄金档期;

②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或多种多样的竞赛方式;

③注重内容的选择和深度加工;

④利用电子媒体和大数据等新工具。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师旦字潜叔,枢密副使稹之从子

..。美容仪,身长六尺。少年颇涉书史,尤刻意刑名之学。用稹荫.,试将作监主簿,累迁宁海军节度推官。知江山县,断治出己,吏不能得民一钱,

弃物道上,人无敢取。以荐者改大理寺

...丞、知彭城县,迁太子右赞善大夫,移知康州。

侬智高破邕州,顺流东下,师旦使人觇贼,还报曰:?诸州守皆弃城走矣!?师旦叱曰:?汝亦欲吾走矣。?乃大索,得谍者三人,斩以徇。而贼已薄城下,师旦止有兵三百,开门迎战,杀数十人。会暮,贼稍却,师旦语其妻,取州印佩之,使负其子以匿,曰:?明日贼必大至,吾知不敌,然不可以去,尔留,死无益也。?遂与监押马贵部士卒固守州城。召贵食,贵不能食,师旦独饱如平时;至夜,贵卧不安席,师旦即卧内大鼾。迟明,贼攻城愈急,左右请少避,师旦曰:?战死与戮死何如??众皆曰:?愿为国家死。?至城破无一人逃者。矢尽,与贵俱还,据堂而坐。智高麾兵鼓噪争入,胁师旦,师旦大骂曰:?饿獠,朝廷负若何事,乃敢反邪!天子发一校兵,汝无遗类矣。?智高怒,并贵害之。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师旦遇害时,年四十二。柩过江山,江山

之人迎师旦丧,哭祭于路,络绎数百里不绝。

同时有王从政者,以东头供奉官、阁门祗候,与侬智高战于太平场,被执,骂贼不已,至以沸汤沃之,终不屈而死。赠.信州刺史,录其孙二人。

(节选自《宋史·忠义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B.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C.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D.贼既去州∕人为立庙∕事平∕赠光禄少卿∕赐其母王∕长安县太君冠帔∕录其子弟并从子三人

答案: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从子指同曾祖父不共父的平辈兄弟——从祖兄弟、从父兄弟——的孩子,称为从子。这里指的赵师旦是赵稹的侄儿。

B.荫是恩荫之意。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劳而得到封赏或免罪。这里指赵师旦因赵稹的恩荫而得以任官。

C.大理寺是古代负责审判复核案件的官署名。因地方官员的司法权力过大,可自行勾决死刑犯人,造成不少冤假错案。为了使刑狱汇总,始置大理寺,作为复审机关。

D.赠本义是把东西无代价地送给别人。后来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也叫赠,文中就是此义。

解析:C项,?大理寺是古代负责审判复核案件的官署名?这一说法错,因为根据后面的解释,大理寺仅是?复审机关?,审判是刑部之责。

答案: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师旦年少之时,尤其钻研刑名方面的学问,并因叔父赵稹的恩荫,试任将作监主簿,多次升迁为宁海军节度推官。

B.等到邕州被侬智高率兵攻破,城中守兵没有一个人逃走。守兵箭用完了,赵师旦与监押马贵一起回到府衙,据厅堂而坐。

C.敌贼已经逼近邕州城下,赵师旦仅仅有士兵三百人,打开城门迎战敌贼,歼灭敌贼几十个人。

D.赵师旦与侬智高作战被抓住,责骂贼敌不已,最终不屈而死,被朝廷追赠为信州刺史,朝廷录用了他的两个孙子为官吏。

解析:D项,?被朝廷追赠为信州刺史,朝廷录用了他的两个孙子为官吏?的人是王从政,而不是赵师旦。

答案: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会暮,贼稍却,师旦语其妻,取州印佩之,使负其子以匿。(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迟明,贼攻城愈急,左右请少避,师旦曰:?战死与戮死何如??(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正好天黑下来,敌贼稍微退却了一点。赵师旦告诉他的妻子,拿出州里的大

印佩在她的身上,让她背着自己的儿子藏匿起来。

(2)黎明时,敌贼攻击城池更加紧急,左右的随从都请他稍微躲避一下,他说:?你们是愿意战死呢还是愿意被杀死呢??

参考译文

赵师旦字潜叔,枢密使赵稹的侄儿,他的容貌仪表俊美,身高六尺。少年时学习了很多书籍历史,对刑名之学尤其刻意研究。利用赵稹的荫庇,试用将作监主簿,多次升迁宁海军节度推官。知江山县,自己作出决断处理,管理不能取得百姓的一文钱,东西扔在路上,没有人敢拿走。他因此被举荐改任大理寺丞,知彭城县,升任太子右赞善大夫,移知康州。

侬智高攻破邕州,顺江东下,赵师旦派人去侦察敌情,手下回来报告说:?各州守臣都丢弃城池逃跑了。?赵师旦斥责他说:?你也想让我逃跑。?于是进行大规模搜索,抓捕到三个间谍,斩了他们来示众。这时乱贼已经逼近城下,赵师旦只有三百名士兵,打开城门迎战,杀了几十人。正好天黑下来,敌贼稍微退却了一点。赵师旦告诉他的妻子,拿出州里的大印佩在她的身上,让她背着自己的儿子藏匿起来,说:?明天敌贼一定大举来到,我知道抵抗不住,但是不能离去,你留在这里,死了对我也没有什么益处。?随即和监押马贵部署士兵固守州城。招呼马贵一同吃饭。马贵吃不下去,唯独赵师旦还像平时一样吃得饱饱的;到了晚上,马贵躺在那里不能安然入睡,赵师旦一躺下就鼾声大作。黎明时,敌贼攻击城池更加紧急,左右的随从都请他稍微躲避一下,他说:?你们是愿意战死呢还是愿意被杀死呢??众人都说:?愿意为国家而死。?直到城池被攻破没有一个逃走。箭射完了,和马贵一起回来,靠着大堂面坐。侬智高指挥士兵叫嚷着争相进来,威胁赵师旦。赵师旦大声斥骂:?饿獠,朝廷有什么事情对不起你们,竟敢谋反呢!如果天子发出守兵交战,你们就没有活着下来的了。?侬智高大怒,把他与马贵一同杀害了。敌贼离去之后,州里的人为他建庙。事情平息之后,他被赠为光禄少卿,赐他母亲王氏为长安县太君和帽子披肩,录用他的子弟和侄子三人做官。赵师旦遇害的时候,年龄才四十二岁。他的灵柩经过江山县,江山的百姓迎接赵师旦的灵柩,在路上哭祭他,连绵几百里都不断断绝。

同时有一个叫王从政的人,凭借东头供奉官、阁门祗侯的身份,与侬智高在太平场作战,被逮住,不停地大骂乱贼,乱贼甚至用滚烫的开水来浇他,最终不屈而死。赠他为信州刺史。录用他的孙子两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咏愁

石象之

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

门掩落花春去后,窗涵残月酒醒时。

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匝地丝。

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该诗首联追寻?愁?的踪迹,说它有时会不请自来,来了又赶不走,它来了总是一半藏在人的心里——?愁肠百结?,一半写在人的心灵之窗——?愁眉苦脸?。

B.诗人认为?愁?最容易潜入的机会只有一条,即风雨摧花春归去,落英遍地孤者见,最能使人愁肠寸断,思虑万千。

C.颈联运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将?愁?比作?万顷连天草??千寻匝地丝?,将抽象的愁具体化,突出了愁的绵长、纷乱、令人难以摆脱的特点。

D.尾联写?愁?无处不在。?愁?如此气人、欺人、恼人,可是那些王侯将相达官贵人们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姬歌妾舞、骄奢淫逸的生活,不知愁为何物,除此之外,?愁?乃?人间何处不相随?。

E.诗人把愁之踪迹、潜入时机、来时情状以及无处不在的态势状写得生动、形象、细

致。通篇不着一?愁?字,却句句切题,犹如一首谜语诗。

解析:B项,?愁?最容易潜入的机会有两条,还有一条,即心中有愁情的人借酒浇愁,待酒醒后眼见残月斜照窗棂,想到人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愁?会冲破防线,悄悄爬上心头。C项,颈联没有运用?拟人?手法。

答案:BC

15.《宋诗略》评论这首诗写愁?有神无迹?。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者在题目中着一?愁?字,然后就让它贯穿全诗的四联。作答时,要仔细分析每联中是如何体现?愁?字的。

答案:这首咏愁之作,通篇不着一?愁?字,却句句写愁。诗歌首联写?愁?来、去的特点和于人身、心的体现;颔联写?愁?产生的时间;颈联写?愁?的情状;尾联总结性地写?愁?无处不在。整首诗无一?愁?字,却从多个方面表现了?愁?,可谓?有神无迹?。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5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和每日省察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长期以来秦蜀不通往来的现状,极言出行之难。

(3)《师说》中?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自己只要能学到道理就不考虑对方年龄大小的从师之道。

答案:(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 )

①这是一条经典的旅游路线,既能让你饱览大自然巧夺天工

....般的美景,又能让你领略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

②近年来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对商场里琳琅满目的高档电器也不再

望尘莫及

....了。

③他在学习上坚持博学审问

....,对待工作更是兢兢业业,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④由于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判断,不肯认真调查研究,他对于群众的意见总是充耳不

...闻.,所以常常受到大家的批评。

⑤有的同学过去对语文学习不重视,到了高中才发现既要补欠账,又要学新知识,被弄

得左支右绌

....,狼狈得很。

⑥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这个温文尔雅

....的节目走红,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节目中一举夺冠的小姑娘更是成为谈论的焦点。

A.①②⑥B.①③⑤

C.②③④D.④⑤⑥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精巧、绝妙。语境强调大自然的美景,用于此处对象错误。②望尘莫及:远远望见前面人马带起的尘土,觉得自己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后,赶不上。比较的事物需是同类,用于此处不合语境。③博学审问: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指求学时的态度和应循的途径,用于此处正确。④充耳不闻:形容拒绝听取别人的意见,也形容对某些事漠不关心。用于此

处正确。⑤左支右绌:原指射箭时左手撑弓,右手拉弦的姿势,后转指应付了左面,右面又感到不够,比喻财力或能力不足,穷于应付。用于此处正确。⑥温文尔雅:举止文雅,态度温和。一般指人。用于此处对象错误。

答案:A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截至12月底,我院已经推出了40多次以声光电技术打造的主题鲜明的展览,是建院90年来展览次数最多的一年。

B.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近年来,在教育部门大力扶持下,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学生水平大幅提高。

C.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使得这一古老的文明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D.这家公司虽然待遇一般,发展前景却非常好,很多同学都投了简历,但最后公司只录取了我们学校推荐的两个名额。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A项,偷换主语,可在?是建院90年来展览次数最多的一年?前加?今年?。B项,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可将?使得中小学书法教育蓬勃发展?中的?使得?删去。D项,搭配不当,?录取了?与?两个名额?不搭配。

答案:C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

A.我刚在姑姑家坐下来,她就有事失陪了,我只好无聊地翻翻闲书,看看电视。

B.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C.这种壁纸是最近才研制出来的,环保又美观,贴在您家里会让寒舍增色不少。

D.我们夫妇好不容易才得了这个千金,的确放任了些,以后一定对她严格要求。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A项,?失陪?,客套话,表示不能陪伴对方,这里用错了对象。B项,?璧还?,敬辞,用于归还原物或辞谢赠品。用于此处正确。C项,?寒舍?,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句子中称别人的家,不得体。D项,?千金?,敬辞,称别人的女儿。此处用于说自己的女儿,不得体。

答案:B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为了保护自己,变色龙经常换上与环境接近的颜色。人们对此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以为变色龙①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变成什么颜色。其实,②____________________。蜥蜴类动物的皮肤变色③__________________,温度和光线是其决定因素,而且每种蜥蜴能变什么颜色也是固定的。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语段的话题是?变色龙变颜色?,传统观点认为,变色是动物的主观愿望,科学证明,变色需要有外在条件。①处,是人们的错误的看法,即变色龙变色不需要条件,根据下文?就可以变成什么颜色?可知,应填?想变成什么颜色?之类的内容。②处,?其实?引出转折的内容,根据下文对上文?根深蒂固的看法?的否定,可填?事实并非如此?之类的内容。③处,对下文?温度??光线?进行总结,可填?是需要外在条件的?之类的内容。

答案:①想变成什么颜色②事实并非如此③是需要外在条件的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云南的?思茅市?改成?普洱市?,四川的?南坪县?更名为?九寨沟县?后,城市的知名度都有了很大提高,经济有了较快发展,可见,更名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因此,更名的事要尽快提到日程上来。

①更名并不一定能带来城市的发展。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的能力。题干要求指出文段推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时要从逻辑关系的角度切入,要特别注意一些条件或结论过于绝对、武断的推断,如?我市的名字不够响亮,这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经济发展?中的?严重?,用词程度太深;?如果更名,就一定会带来我市的经济腾飞?错,?经济腾飞?需要很多条件,不是简单改名就能实现的,原文推理的条件不充足。

答案:②城市名字不够响亮并不一定会严重影响经济发展。

③更名并不一定会带来经济腾飞。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据来自成都媒体的最新消息:3月11日,那个把拉面跳成一支妖娆的舞蹈、因一段视频而成为网红的成都拉面小哥田波,因要求加薪与老板谈崩,正式从古镇?一根面餐馆?辞职离开,距离他走红正好20天。这个已经坐拥48万粉丝的拉面小哥辞职后,并不担心自己的工作,他注册了自己的直播账号,不定期在网上进行直播,一次直播动辄上千次评论,微博上的相关话题阅读人数达427万,粉丝打赏累计超过2万元。

对于田波的辞职。有人认为他耍大牌,有人认为他自我膨胀,也有人认为他小人得志,见利忘义,你怎么看待?

请结合材料的内容发表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参考立意:①与其苛责田波,不如祝他励志成长;

②做人不能见利忘义,要有感恩心态;

③网红只红一时,深挖自己的潜力去创业,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人生。

④每个人都要练就过硬的本领、具备宽阔的视野及准确的价值定位,才能成为人生舞台上永不过时的?常青藤?。

模块检测二

(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的人生而论,大体说来,似乎人常从自然走向文化,从孤独走向大群,从安定走向活动。自然、孤独与安定,如木之根,水之源。文化、大群与活动,如木之枝,水之流。若文化远离了自然,则此文化必渐趋枯萎。若大群泯失了孤独,此大群必渐成空洞。若活动损害了安定,此活动也必渐感怠倦,而终不可久。

乡村是代表着自然、孤独与安定的,而城市则是代表着文化、大群与活动。乡村中人无不羡慕城市,乡村也无不逐渐地要城市化。人生无不想摆脱自然,创建文化,无不想把自己的孤独投进大群,无不想在安定中寻求活动。但这里有一限度,正如树木无不想从根向上长,水无不想从源向前流。但若拔了根、倾了源,则枝亦萎了,流亦竭了。人的心力体力,一切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无不从自然中汲取,在孤独而安定中成长。人类挟着这些心力体力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才能创建出都市。在大群中活动,来创造出文化,而不断上进,不断向前。

一个乡里人走向城市,他带着一身的心力体力,怀抱着满腔的热忱与血气,运用他的智慧情感意志气魄来奋斗,来创造。他能忍耐,能应付。他的生活是紧张的,进取的,同时也消散了精力。一个城里人走向乡村,他只觉得轻松解放,要休息,要遗忘。他的生活是退婴的,逃避的。他暂时感到在那里可以不再需要智慧,不再需要情感,不再需要意志与气魄。

他也不再需要紧张、奋斗与忍耐。然而他却是来养息精力的。在他那孤独与安定中,重与大自然亲近,他将渐渐恢复他的心力体力,好回头再入城市。

人类断断不能没有文化,没有都市,没有大群集合的种种活动。但人类更不能没有的,却不是这些,而是自然、乡村、孤独与安定。人类最理想的生命。是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从乡村里建设都市,从孤独中集成大群。从安定中寻出活动。若在已成熟的文化、已繁华的都市、已热闹的大群、已定形的活动中讨生活,那只是挣扎。觅享用,那只是堕退。问前途,也恐只有毁灭。若想补救,只有重返自然,再回到乡村,在孤独的安定中另求生机,重谋出路。

因此人类文化之最大危机,莫过于城市僵化,与群体活动之僵化。人类从自然中产出文化来,本来就具有和自然反抗决斗的姿态。然而文化终必亲依自然,回向自然。否则文化若与自然隔绝太甚,终必受自然之惩罚,为自然所毁灭。乡里人终需走进都市,城市人终需回归乡村。科学落后的民族,如何习得科学,建设新都市,投入大群体而活动?城市人如何调整科学发展过度的种种毛病,使僵化了的城市,僵化了的群体生活,依然回过头来重亲自然,使人享受些孤独与安定的情味?这是现代人所面临的两大问题。而其解决困难的方法与途径各不同。这里需要各自的智慧,各自的聪明,谁也不该学谁,谁也不须羡慕谁。

(摘编自钱穆《乡村与城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个城里人走向乡村,是暂时脱离城市的一种休息,他在孤独与安定中,亲近自然,恢复心力体力。

B.人的文化、大群与活动离不开自然、孤独与安定,犹如木之枝、水之流离不开木之根、水之源一样。

C.因为乡里人最终还是要走进城市的,城市人最终还是要回归乡村的,所以乡里人和城里人谁也不该学谁,谁也不该羡慕谁。

D.人的心力体力和智慧情感及意志气魄,是从自然生活中汲取的。城市人不时地回归乡村以便回头再入城市。

解析:强加因果关系。

答案: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从自然走向文化,从孤独走向大群,从安定走向活动,是人类历史进程中生命发展的一个大致规律。

B.一个乡里人到城市里去奋斗,参与创造。他在紧张、进取的生活里忍耐着,应付着,是为了消散精力。

C.与城市相比,乡村是自然、孤独与安定的,乡村中的人向往城市文化,希望融入大群,参与城市活动。

D.人类不能始终保持和自然反抗决斗的姿态,人类文化如果过分隔离自然,必受惩罚,最终被自然毁灭。

解析:?消散精力?不是目的。

答案: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类从大自然中创造文化,从乡村里建设都市,从孤独中集成大群,从安定中寻出活动。在城市里出生长大始终没有去过乡村的人很难创造出有根的文化。

B.城市的僵化与群体活动的僵化是人类文化的最大危机。要解决这一危机,作为城市人,须思考如何调整科技发展过度的种种毛病,重新亲近自然,享受孤独与安定。

C.生活中一定不能没有文化,没有都市,没有大群集合的种种活动,但更不能没有自然、乡村、孤独与安定。无论对个人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是如此。

D.在已成熟的文化,已繁华的都市,已热闹的大群,已定形的活动中讨生活不是人类

最理想的生命状态。因此,这个时候,城市人必须返回乡村去发展事业。

解析:?城市人必须返回乡村去发展事业?说法绝对。

答案:D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碗羊肉汤

金光

就在县里准备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时,长岭乡建起了一个大牧场。刘乡长说,这个大牧场完全采用孟加拉式的养殖办法,从新疆、内蒙古和西藏各地购进优质绵羊2 000只。虽然乡里在农发行贷了100万元的款,但望着潮水般的羊群,大家心里很踏实:这钱不出两年就可赚回来。

县委张书记亲自到牧场察看,拍着刘乡长的肩膀说:?不错不错,因地制宜。这才是真正的脱贫项目。?回到县城,张书记当即打电话召集开会,谈了到长岭乡察看天然牧场的感受,他要求从县委班子开始,轮流到长岭乡牧场去参观。

县委办的同志不敢怠慢,连夜排出参观者的顺序:从6月8日起,当天是常委班子成员,9日是县政府领导,10日扶贫办,11日县委办,12日县委组织部……一直排到了第二年的3月19日,把县直各单位、各乡镇、村组都排上了,要求所有参观单位要认真学习长岭乡的经验,学习他们敢想敢干的工作思路,结合实际提出自己乡、村的脱贫办法。力争在两年之内摘掉全国贫困县的帽子。

接到县委办的通知,刘乡长说,这次县里对长岭乡牧场如此重视,要把长岭乡树为脱贫致富的典型,我们一定不辜负上级的期望,一要把牧场建设得更好,二要搞好接待工作,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乡政府办的同志冷不丁地提出一个问题:一天要接待二十多个人,生活咋安排?这一下难住了刘乡长,牧场远在离乡政府二十多公里的荒山上,参观的人在乡里吃饭不合适,到山上又没有好东西招待,怎么办?刘乡长忽然闪出一个念头。他说:?我说个办法,人家领导来参观牧场,这牧场就是养羊,咱们这里啥都缺就是不缺羊,明天领导们来,我们在山上垒两口大铁锅,拣两只大肥羊宰杀,在山上熬两锅羊肉汤,经济又实惠。?大伙一听,不禁拍手叫绝。第二天县委的小车一字型排开,足有二十多辆停在了离长岭牧场五六里的山下路旁,领导们一路风尘来到牧场。大家看到荒岭上建成如此规模的牧场,无不称赞。中午12点,每人一大碗鲜羊肉汤配上两个脆香的烧饼,更让领导们赞不绝口。县委张书记端着羊肉汤喝了一口说:?香,这比吃几百几千块的宴席有滋味多了,你们勤俭节约的精神更值得发扬。?张书记号召,今后无论谁来牧场参观,都只准喝羊肉汤,不准吃酒宴。

第一批来了,第二批来了,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都对长岭乡牧场特别是那碗羊肉汤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转眼到了第二年的春天,市扶贫办的领导得知长岭牧场的事,决定到牧场看看。这下可慌了刘乡长,他打电话与县委张书记商量了好长时间,询问接待的事宜,张书记最后在电话中毫不犹豫地指示:仍然用羊肉汤招待。

市领导来了,他们转圈看了看牧场后表示满意,就是不见大羊群,便问羊呢?刘乡长心慌慌的,说正在联系贷款购买。现在资金是个大问题,希望市里能给扶持点。中午他们端起羊肉汤时,一位老领导提了个问题:这羊肉是从山下买的,还是在山上杀的?刘乡长忙回话:?这是咱牧场的羊,现宰现熬,鲜得很,鲜得很!?这位领导盯着碗里的羊肉和漂在汤里厚厚的一层油,皱起眉头问:?一天能宰几只??刘乡长忙竖起两根手指:?两只,两只!?领导没有再说话,放下羊肉汤就走了。

刘乡长等着市扶贫办的答复,但眼看牧场的优质绵羊宰完了。还不见上面的精神。于是他沉不住气了,去找县委张书记。张书记正低着头看一份《内参》,一行醒目的标题在张书记和刘乡长眼前晃着:?参观者一年吃掉一个牧场?。张书记沮丧地说:?刚才市里来了电话……牧场暂时关闭。?

(选自《最好的小小说》,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特别是运用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方式,准确巧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市扶贫办领导对刘乡长他们的做法不满,就是通过老领导表情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这篇小说描写了长岭乡建牧场,由脱贫致富典型,发展为为接待参观者,牧场羊快被吃完的过程,故事情节曲折新奇,小说结尾出人意料。

D.这篇小说运用典雅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反映了农村脱贫致富深层的问题,具有较强的讽刺意味,艺术感染力强,能引起读者的深思。

解析:A项,?肖像描写?文中没有体现;C项,?脱贫致富典型?不准,只是脱贫项目,尚未脱贫致富。?结尾出人意料?不全对,结尾也在情理之中;D项,?运用典雅凝练、风趣幽默的语言?不对,本篇小说语言朴实无华。

答案:B

5.结合全文的内容,分析文章的标题?一碗羊肉汤?的作用。(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文章围绕?一碗羊肉汤?行文,标题是文章的线索。

②文章围绕标题?一碗羊肉汤?塑造人物形象,在市领导、刘乡长、张书记、县里不同层次的领导和?一碗羊肉汤?的关系中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③?一碗羊肉汤?揭示文章的主旨,?一碗羊肉汤?致使一个农场消失,发人深思,反映出农村脱贫致富中的若干问题,揭示文章的主旨。

6.文章中的刘乡长是农村干部的典型,你对这一形象如何评价?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刘乡长作为基层的领导既有值得赞扬的一面,也有值得批评的一面。

②他希望带领当地人脱贫致富,能因地制宜,真抓实干,在荒岭上建立牧场,头脑灵活,积极争取,面对频繁的参观者,他用羊肉汤来接待,向县委书记询问接待事宜,希望市扶贫办扶持牧场。

③他又没有原则,缺乏远见,为了不辜负领导期望,为了让参观者满意,无休止地宰羊接待,使得牧场的羊大幅减少,也没有彻底摆脱迎来送往的官场作风。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教育经济研究所课题组、北京市海淀区统计学会联合开展了青年创业者调查。调查显示,受访的创业者年龄主要集中在31~40岁(80.8%),他们从最终的全日制学校毕业时多为21~25岁(60%)。在这一群体中,仅有9%选择了在校期间创业或者一毕业就创业,且这些在校创业者多为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历。值得关注的是,接近一半(46.8%)的创业者在毕业4~9年后才进行首次创业。超过半数(55%)的创业者把创业动机归于发现了适合的商机,比如有好的创业项目或有好的政策机遇,另有22%左右的创业者创业是想自己当老板或想出来闯荡一番。

受访者普遍认为,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创业前还应有一些相关工作经验,尤其是刚毕业的学生应先就业后创业;对创业者来说,在名校学到的东西也很重要,特别是高学历或理工科的创业者,非常认可专业知识对创业的推动作用;在创业后如果不继续学习,创业者比普通上班族更容易被市场淘汰。

(摘编自2017年4月1日《光明日报》)

附图:

创业者创业动机数据统计

材料二: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中国个体私营经济与就业关系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进一步鼓励以及工商注册等领域简政放权力度的加大,全国高校毕业生创办私营企业数量迅速增加,而缺乏启动资金是高校毕业生创业面对的首要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刘蓉华针对一些学生落入信贷陷阱的现象,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增强大学生的信用意识并普及信贷知识,保护大学生远离非法网络借贷平台。她建议将大学生使用网络金融借贷纳入央行的个人诚信系统,从校园开始培养大学生增强诚信意识。

(摘编自2017年3月20日中国工商报《完善

信用体系助力创业创新》) 材料三:中国青年报:我们已经有了一些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您认为政策效果会如何?

杨德林(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以休学创业来说,学生在创办、经营企业一段时间后能够再回到学校,我认为这是一大进步,因为它使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是对学生创新和创业精神的一种保护。我曾与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合作进行过一项研究,在对多种因素进行控制后发现,能给人们提供更多选择的制度,会使处于其中的人们更愿意去创业,创业效果也会更好。允许休学创业等许多新政策就属于这类性质的制度,肯定能够鼓励一部分人去创业。当然,在具体落实上,会有一个磨合和调整的阶段。

(摘自2017年4月6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陈博群是安徽师范大学2013级空乘专业的大四学生,他发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鼓励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这令他为之振奋。他在校期间经历了数次创业。在这个最好的创业时代,陈博群仍面临着很多挑战。大二那年,他创办了服务合肥市大学城师生的送餐网络平台?点小二?,但不久就以失败告终。

陈博群此前的不少创业伙伴在毕业后选择就业。他们发现,自己找工作比同龄人要得心应手,实习期也表现得更好。

这些尚未走出校园的学生已经通过创业获得成长。从报税到企业运营,从和人打交道到发掘市场需求,他们都已在创业期间实践过了。

(摘自2017年3月16日新华网《大学生

创业,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的调查对象是毕业后创业的大学生,统计数据显示大多数创业者是主动创业,只有少部分是被动创业。

B.材料二表明大学生创业往往面临难以筹到启动资金的困难,对此有关部门应该完善信用体系,助力大学生创业。

C.对于大学生创业,政府出台很多扶持政策,材料三指出允许休学创业的政策将促使在校大学生争相创业。

D.材料一表明创业时机的选择很重要,材料四报道陈博群创业失败的经历意在提醒大

学生创业需谨慎选择时机。

解析:A项数据显示调查对象不全是刚毕业后的大学生。C项?促使在校大学生争相创业?说过头了。D项材料四报道陈博群创业失败的经历意在说明?过程比结果重要?。

答案:B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5分)( )

A.关于大学生创业的问题,材料一、二、四关注大学生如何进行创业,而材料三关注的则是政府扶持政策的效果。

B.材料一引用北大及专业机构的调查数据,材料二引用国家工商总局的研究报告,显示信息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C.材料三是访谈节选,针对访问者直截了当的提问,受访者对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效果毫无保留地表明了乐观态度。

D.在政府工作报告发布后,四家媒体关注到大学生创业的问题,进行了相关报道,表现出较强的时效性。

E.四则材料都呈现了大学生创业的现实状况,直面大学生的创业困难,同时不回避政策存在的问题,客观性较强。

解析:A项材料二主要从政府的角度报道,而非关注大学生如何创业。C项?当然,在具体落实上,会有一个磨合和调整的阶段?表明被访问者的乐观态度有所保留。E项材料三没有呈现大学生创业的现实状况。

答案:BD

9.根据上述材料,对想休学创业的大学生,你有什么建议?(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要选择合适的创业时机; (2)要扎实学好专业知识;(3)要有信用意识,远离信贷陷阱; (4)要端正心态,不要害怕失败,在失败中积累经验。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

....。华有器度,孝宗甚眷之。华性孝,士论多之。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量移庐陵知县。入觐,迁

南京刑部

..主事。

十四年六月,命戡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守仁急趋吉安,

与伍文定征调兵食,治器械舟楫,传檄暴宸濠罪,俾守令各率吏士勤王。七月壬辰朔

.....,宁王袭下九江、南康,薄安庆。或请救安庆,守仁曰:?不然。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众曰?善?。宸濠果自安庆还兵。乙卯遇于黄家渡。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

帝时已亲征,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偕提督军务太监张忠将京军数千,溯江而上,抵南昌。忠、泰故纵京军犯守仁,或呼名谩骂。守仁不为动,抚之愈厚。病予药,死予棺,遭丧于道,必停车慰问良久始去。京军谓?王都堂爱我?,无复犯者。忠、泰轻守仁文士,强之射。徐起,三发三中。京军皆欢呼,忠、泰益沮。

世宗甫即位,拜守仁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请归省。守仁病甚,疏乞骸骨

...,举郧阳

巡抚林富自代,不俟命竟归。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守仁天资异敏。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信不疑。其为教,专以致良知为主。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云。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B.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C.今九江、南康已为赋/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D.今九江、南康已为贼守/我越南昌与相持江上二郡/兵绝我后/是腹背受敌也/不如直捣南昌贼/闻南昌破/必解围自救/逆击之湖中/蔑不胜矣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初步排除错误选项。

答案:A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刑部?是三省六部制中的一部,主管全国刑罚、律令及审核刑名;?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即指吏部、礼部、兵部、户部、刑部和工部。

B.?七月壬辰朔?中的?朔?是指农历每月的初一,在庄子的《逍遥游》中有?朝菌不知晦朔?的句子,其中?晦?指每月的最后一天,?朔?即每月的第一天。

C.?进士第一?即状元。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元、明、清时期,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称为状元,二甲称为榜眼,三甲称为探花。

D.?乞骸骨?是自请退职的委婉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与?致仕?有区别,?致仕?是指官员因为年龄原因而退休,把官职交还给皇帝。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其中一甲三人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答案: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守仁为人正直、敢于进言,刘瑾逮捕戴铣等人后,他上疏论救,反遭贬谪;后来刘瑾被诛,他得以再度升迁。

B.王守仁很懂兵法,在宁王军队逼近安庆时,王守仁不去救援安庆而去攻打南昌,这一战术与围魏救赵的战术和效果是一致的。

C.王守仁宽厚仁慈,张忠、许泰等人纵使京军冒犯他时,他不为所动,对其更加宽厚,最终感化了京兵。

D.王守仁虽然是一介文士,射箭却能三发三中,赢得京军一片欢呼,张忠、许泰对他更加佩服。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让张忠、许泰对他更加佩服?错,应为?让张忠、许泰更加懊丧?。

答案: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凡三十五日而贼平。(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 (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注意关键词。(1)注意?胶、易、遁、执、凡?的理解。(2)注意?格物、致知、诸、喟然、是?的理解。

答案:(1)朱宸濠的船搁浅了,仓促之间换船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上去抓住了他。(王守仁)一共用了三十五天平定了叛贼。

(2)(王守仁)忽然领悟到穷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的道理,应当求助于自己的内心,不应当求助于外在事物。他感叹说:?道理就在这里呢。?

参考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的进士第一名。王华有才华,气度不凡,孝宗很器重他。王华天性孝顺,士人在议论时都赞美他。守仁孕期十四个月才生下来。祖母梦见神人从云中送子下凡,于是给他取名叫云。五岁还不能说话,异人用手掌拍打他,为他更名叫守仁,才会说话。弘治十二年考取进士。正德元年冬天,刘瑾逮捕了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多人。守仁上疏论救,刘瑾大怒,当廷杖打王守仁四十下,又把他贬到贵州的龙场做驿丞。刘瑾被诛杀, (朝廷)衡量其才能,(将他)调迁到庐陵做知县。 (守仁)入宫朝见皇帝,升任南京刑部主事。

正德十四年六月,受命平定福建叛军。行走到丰城时,宁王朱宸濠造反,知县顾佖把这个消息告诉他。守仁紧急赶到吉安,和伍文定征集调动兵马粮草,准备作战器械和舟船,传布讨贼檄文公布朱宸濠的罪状,让太守县令各自率领官吏士兵救皇帝之难。七月初一,宁王的军队攻下九江和南康,逼近安庆。有人请求救援安庆,守仁说:?不能这样。现在九江、南康已经被叛贼把守,如果我们越过南昌和他们在江上相持,两个郡的军队断绝我们的后路,这样我们就腹背受敌了。不如直接攻打南昌。叛军听到南昌被攻破,一定解除安庆的围困来回救。我们在湖中迎面袭击他们,没有不胜利的。?众人说?好?。朱宸濠果然从安庆回兵,乙卯日两军在黄家渡遭遇。第二天早晨,朱宸濠正在召见他的群臣,官军突然杀到。官军用小船装满柴草,趁着风势点火,烧了叛军的副舟。朱宸濠的船搁浅了,仓促之间换船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上去抓住了他。 (守仁)一共用了三十五天平定了叛贼。

当时皇帝已经亲自出征,任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和提督军务太监张忠率领数千京兵,溯江而上,抵达南昌。张忠、许泰两人故意纵使京兵侵犯守仁,有的叫着守仁的名字谩骂。守仁不为所动,对待他们更加优厚。病了给他们医药,死了给他们棺椁,在路上遇到他们办丧事,一定停下车慰问好久才离开。京兵们都说?王都堂爱护我?,没有再冒犯他的人。张忠、许泰轻视守仁是文士出身,强要他射箭。守仁慢慢起身,射了三支箭三次射中靶心。京兵都大声欢呼,张忠、许泰更加懊丧。

世宗刚即位,任命守仁担任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任,请求回家省亲。守仁病重,上书请求辞官回乡,举荐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上命回复就回家了。走到南安病逝,享年五十七岁。

守仁天资特别聪颖。被贬龙场,地处偏僻没书可看,每天推演以前观察过的事物。(王守仁)忽然领悟到穷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的道理,应当求助于自己的内心,不应当求助于外在事物。他感叹说:?道理就在这里呢。?于是深信不疑。他教育学生,专门以?致良知?为主。学者大多服从并采纳他的说法,世上于是有了?阳明学?的说法。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时令。

B.首联,诗人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君?分别,而今一听到秋蝉的鸣叫,诗人又故地重游与?君?共话别情。

C.颔联写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秋风回来了,一年不见,秋风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

D.颈联描画出?马思边草??雕眄青云?的形象,正所谓?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时节,安能激壮心?。

E.尾联直抒胸臆,?扶病上高台?而?四望?,与老杜的?百年多病独登台?所抒之情不谋而合。

解析:B项。对象错。?秋风?深情地回忆起……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 E项,刘诗写诗人就是抱着这衰病之躯,也要登上高台,放眼四望,为秋光引吭高歌!表现出他对秋的爱,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杜诗则写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答案:BE

15.本诗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分析其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极为传神地刻画出只要时机一到,就可以奔驰沙场的骏马,搏击长空的鸷雕的形象。又从侧面渲染了秋风秋色的魅力。

②以物喻人,托物言志,或运用比兴手法(比喻、拟人),借此暗示了自己不因为衰老而消沉。而是具有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情怀。

③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转承上文,并为下文抒情蓄势,做铺垫。此句与上文的因为衰老而消沉形成对比,从而表达了诗人对秋的喜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和进取精神。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劝学》中,作者用对比手法指出蟹居于蛇、鳝之所是因为它浮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心躁也。?

(2)《琵琶行》中,作者描写琵琶女心态复杂,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道难》中,诗人运用夸张手法直接描写山峰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而无可寄托者

(2)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3)连峰去天不盈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

①成功必须经历风雨,没人能一步踏上最高层。霍金的人生可谓五风十雨

....,但经历苦难的他终获成功。

②中国封建社会近三千年的历史,王朝更迭,内乱外扰,政治局面一直风雨如晦,很少

有光风霁月

....的时候。

③在《朗读者》第七期节目中,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曹文轩,他向我们娓娓道来

....与故乡、父亲告别的情景。

④与同时期那些名噪一时

....的作品相比,他的作品无重大、敏感的主题,并未立即产生大的轰动,显得过于平静。

⑤《人民的名义》中李达康书记的饰演者吴刚以精湛的演技,挥洒自如

....地演绎着剧本中的角色。

⑥朝鲜的三次核试验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日、韩、美紧急应对,致使半岛局势

陷入不绝如缕

....的境地。

A.①②⑤B.②④⑥

C.①③⑤D.③④⑥

解析:②④⑥正确。②光风霁月:光风,雨后初晴时的风;霁,雨雪停止。又作?霁月光风?。形容雨过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象。比喻开拓的胸襟和坦白的心地,也比喻太平清明的政治局面。④名噪一时: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噪:群鸣。褒义词。⑥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①③⑤错误。①?五风十雨?,指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次雨,形容风调雨顺。整句话是对霍金经历人生苦难的肯定,显然是对?五风十雨?的误用,可改为?风雨交加?。③?娓娓道来?不能跟宾语。⑤挥洒自如:形容书写作画运笔自如,不受拘束,也用来形容写文章流畅洒脱。挥:挥动笔杆。洒:洒墨。

答案:B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作为目前世界上两个重要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能否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关乎两国的发展。

B.《永远在路上》是一部展示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成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是廉政建设的生动教材和重要措施。

C.自从王豪假期里收看了《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开始广泛阅读文学书籍了,语文成绩也有了较大提高。

D.许多国家元首亲自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肯尼亚总统肯雅塔刚到北京雁栖湖国际会议中心时,许多人还不认识。

解析:A项,表面上是两面对一面,实际上?关乎两国的发展?包含两方面。是正确的。B项,搭配不当,?《永远在路上》?与?措施?不能搭配。C项,缺主语,?自从?放到?王豪?后,或者?王豪?放到?开始?前。D项,表意不明,?许多人还不认识?有歧义,是总统不认识许多人,还是许多人不认识总统?

答案:A

19.下面是一位同学给本班老师发的一条短信,表达都存在不妥的一组是(3分)( ) 程老师好,①!我是高三(7)班的萧明,我们班定于本周日下午,②在学校报告厅举行?走进高三,青春无悔?主题班会活动,希望您届时有幸参加,③,盼复,④。谢谢!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②③

解析:②通知的时间不具体,③?有幸?不得体。

答案: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药品可以帮我们预防、治疗疾病,但若使用不当,①__________________,以口服药为例,药物进入胃肠道后逐渐被吸进血液,随着时间推移,②__________________,当药物浓度高于某一数值时就开始发挥疗效,然而,③__________________,超过一定限度就可能产生毒性,危害身体健康。

答案:①也可能使身体产生损害②血液中药物浓度会逐渐提高③药物浓度并不是越高越好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的问题。(5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