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肥市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合肥市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合肥市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合肥市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2006年9月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Sep.,2006第15卷第5期

JournalofAnhuiAgricultur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Vol.15No.5

收稿日期:2006-06-10作者简介:李

婧(1967-),女,汉族,新疆乌鲁木齐人,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工程师。张

勇(1983-),男,汉族,安徽全椒人,安徽农业大学管理科学学院硕士生。

马存明(1982-),男,汉族,安徽肥西人,安徽农业大学管理科学学院硕士生。

随着合肥市建设现代化大城市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合肥市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下称《规划》)已明显滞后。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规划》不能应对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规划》没有涉及或者没有充分考虑到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调整,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大战略以及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提速等;二是《规划》没有充分预测到合肥市自身的发展

态势,如“大发展、大建设、大环境”、“工业立市”、“东向发展”和“中部崛起”等战略部署。因此,为加快“两个率先”进程,把合肥市建成“引领皖中、辐射全省、联动中部、接轨长三角”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型城市,并逐步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和独具魅力的现代化滨湖城市,修编《规划》迫在眉睫。为了实现既保证现代化大城市建设与发展用地需要,又要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全面贯彻和落

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土地可持

合肥市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李婧,张勇,马存明

安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要:本文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作为合肥市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基础,重点分析土地利用问题及其原因,进而用科学发展观作为航标对合肥市土地利用战略进行具体定位,同时还需进一步完善相关土地利用与管理机制,以此来保障土地利用战略在规划中的有效实施,从而提高新一轮规划在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关键词:合肥市;土地利用;战略中图分类号:F3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63(2006)05-0021-05

AStudyonLandUseStrategyinHefeiCity

LIJing,ZHANGYong,MACun-ming

(School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HAU,Hefei,230036,Anhui)

Abstract:Thisarticleanalyzesthepresentsituationoflandutilizationwhichisusedtobetakenasthe

foundationoflandutilizationstrategicresearchinHefeicity,especiallyanalyzingthe

questionsoflandusinganditsreasons.ThenitcarriesontheconcretelocalizationtothelandutilizationstrategiesofHefeicitywithscientificdevelopmentviewasthenavigationaid.Atthesametimeitisnecessarytofurtherconsummatethecorrelatedmechanismsoflandutilizationandmanagementtoguaranteethelandutilizationstrategiescanbeeffectivelyimplementedintheplanningtoenhancethescientificandoperationalnatureintheimplementedprocessofnewplanning.

Keywords:Hefeicity;landutilization;strategy

续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规划》修编前进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尤为必要。

一、土地利用现状:合肥市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基础

(一)土地利用结构

根据合肥市土地利用现状,合肥市辖区土地总面积为749765.88公顷,其中耕地为420678.01公顷,占56.11%;园地为2320.83公顷,占0.31%;林地为16908.99公顷,占2.66%;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为90729.17公顷,占12.10%;交通用地为16949.55公顷,占2.26%;水域为153625.55公顷,占20.49%;未利用土地为48530.40公顷,占6.47%。

(二)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

合肥市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利用率已达93.26%,其中土地垦殖率为40.62%,复种指数为195.30%,水面利用率为40.34%,森林覆盖率为27.60%,城市建筑总面积与用地面积之比为0.233:1,土地平均总产值为33847.44元/hm2。

(三)土地利用问题

1.耕地后备资源匮乏,供需矛盾日益加剧

随着合肥市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各项建设占用、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自然灾害损毁和人为乱占滥用等,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导致人均耕地递减速度加快。加之合肥市的土地自然供给总量有限,尤其是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增加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压力,使得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加剧,人地关系日越趋紧张。

2.农业土地粗放利用,规模经营程度低

合肥市的农业用地仍然以粗放经营为主,抛荒和暗荒现象严重,中低产田数量较多,造成土地生产力低下,利用综合效益偏低。另外,由于合肥市地处江淮丘陵地带,地貌类型以波状平原为主,地势高低起伏,加上一家一户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导致了耕作地块的零碎化和经营方式的分散化,不利于推进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降低了耕地的利用率、生产力和农产品的附加值。

3.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低

首先表现在合肥市的老城区仍然有大量闲置土地存在,土地利用集约度低,特别是“城中村”现象突出,导致城市内部土地资源的资产性质未能有效发挥;其次,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二、三产业用地布局不能因地制宜,如在城区内仍有很多工业企业散乱分布,城市繁华地段没有用来发展金融、餐饮、通讯、商业等服务产业,却被政府机关所用,造成土地区位优势没有充分显示,级差地租效益未能完全体现;再次,城市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普遍较低,土地立体利用程度不高。

4.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大,布局散乱

调查资料显示,合肥市农村居民点布局散乱,占地面积大,尤其是人均宅基地面积大大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最高标准,达200m2/人;同时,农民盲目乱建、建新留旧等现象凸现,导致村庄在外部持续蔓延的同时,内部结构松散,“空心村”现象普遍,占用耕地和浪费土地资源的现象十分严重。

5.城乡不能统筹,中心城镇发展缓慢

目前,合肥市城乡土地仍不能统筹利用,城乡土地制度不统一,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明显。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于城市,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另外,由于合肥建设现代化大城市进程加速,建成区无限外延扩张,无情地侵占耕地,而小城镇发展特别是中心城镇建设和发展却尤为缓慢,城镇布局呈现出“小而散”的现象。至今,合肥市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城镇规划与发展体系。

(四)土地利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缺乏弹性,相关规划不协调

由于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是以突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为重点,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而没有能够科学地预测到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于土地资源的巨大需求,致使规划方案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非农业建设用地规划指标量远远低于实际需求量,土地利用规划严重缺乏弹性,造成规划在实施过程中频繁进行上报修改。另外,由于国家目前还没有出台《土地利用规划法》和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作保障,使得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实施时与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村)镇规划等相关规划发生冲突,不能有效地协调和衔接,大大降低了其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2.传统的用地观念依然存在,保护耕地意识薄弱

传统观点认为: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必须要占用耕地。[1]从合肥市的发展历程来看,实际上走的就是这条路,从而导致耕地被大量侵占,粮食生产能力明显下降,加剧了农村耕地保护的压力,给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增加了难度。实际上,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要求树立理性发展的理念,即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土地利用高度集约化的过程,应该依赖于土地的经济供给,充分利用经济供给的弹性来克服自然供给的刚性,从而抑制城市向外延扩张而蚕食农田,在保证土地供应满足经济建设需要时有效地保护耕地。[2]另外,由于农村土地为农村集体组织所有,农民节约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

的意识还很淡薄,珍惜土地和保护耕地的宣传还不到位,造成农民违法占地建房、浪费土地等现象十分普遍。

3.土地利用管理法制、体制和机制不健全

土地利用管理方式上的问题是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和土地资产流失的根本原因。[3]一是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缺乏应有的法律地位,对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难以起到有效控制和引导的作用;二是用地“分级限额审批”制度无法控制土地供应总量,使得依据产业政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措施难以奏效;三是土地收益分配机制刺激了地方政府将农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可能性增大,甚至出现多“卖地”、低价“卖地”等违法现象;四是现行法规不利于对土地违法行为的查处。

4.政府行为不规范,土地市场宏观调控不力

《规划》实施期正处于我国市场经济转轨期,市场状态的复杂性和政府身份的特殊性等因素,造成政府急功近利,过于追求政绩,在控制资金投放与土地供应数量、调节资金构成与用地结构上不按照市场规律进行,导致土地市场宏观调控不力,形成政府在土地一级市场上的一些不规范行为,有些甚至是违法行为。政府的不规范行为严重危害土地市场的健康发育和发展,导致土地供应总量失控,土地市场结构不合理,严重影响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降低了土地使用效率和综合效益。[4]

二、科学发展观:合肥市土地利用战略定位的航标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期(2005—2020)是合肥市实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时期,因此,规划修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作为航标,创新土地利用模式,实现“保护、发展和生态”的有机统一。

(一)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并重

2005—2020年,尤其是“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期,是合肥市加速建设现代化大城市、推进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及“东向发展”战略的最佳机遇期。期间,城市发展所需建设用地总量将持续增加,特别是在推进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战略中所需的工业项目用地量增加更快,而现有土地供给总量不能满足发展的要求。这就必然导致要牺牲极为稀缺的耕地来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用地保障。但是,从土地利用现状来分析,合肥市后备耕地资源匮乏,要求建设现代化大城市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摆正“城市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即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充分体现“保护耕地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城市集约发展,城市发展的结果为耕地保护开辟了新的途径”这一辩证的战略思想,以确保在规划期内实现耕地数量与质量双向动态平衡,[5]为合肥市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土地保障。

(二)节约与集约用地共轭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而实现此目标的有效途径就是走节约和集约用地之路。所谓节约、集约用地就是指要立足于存量土地的内涵挖潜,加大土地整理力度,积极整治“空心村”和“城中村”,加快老城区改造的步伐,以增加土地经济供给来满足合肥市在实现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对建设用地日益增长的需求,从而减少对耕地保护的压力。例如在实施“工业立市”战略过程中,一要合理地计划好、调配好各类工业建设用地的规模,结合小城镇发展规划,走集中、连片发展的路子,鼓励企业向园区集中,大力培植“园区经济”,坚决杜绝“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作坊式工厂再现,实现相关产业规模化、集聚化、特色化,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实现土地要素与资本、劳动力、技术要素的最优组合,充分发挥土地投入的规模经济和土地产出的边际效益,加快产业升级,提升企业的竞争力;[5]二要设立工业用地“准入门槛”,提高工业建筑密度、容积率和土地投资效益,企业应向空中、地下要地,盘活企业内部原有土地,致力于存量土地的“多次开发利用”;三要优先安排综合效益高而用地少、对生态环境污染少的企业,避免浪费土地搞低水平、低效率、低产出的重复建设,走“高效、节地、低污”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三)城市与乡村发展统筹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必须要保证城乡统筹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运用开放的统筹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在新一轮规划期内协调城乡土地利用,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以工带农、以城哺乡”,重点支持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的“双赢”目标;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发展的用地需求,特别是在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加速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生产及加强农村基础实施建设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等方面要提供充足的土地保障,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产值,改善农村面貌,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好农民的合法权益,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四)发展生态农业与绿色城镇同步

在新一轮规划期内,主要是结合城乡统筹发展

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合肥市农村大力建设立体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形成以粮油业、蔬菜业、林业和养殖业为主的四大主导农产业,积极发展发展高产值、高效益、高环保的生态农业。一方面为城镇居民提供最基本的粮食和蔬菜等食物需求,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缓解城镇生态环境质量日益下降的压力,起到一定的保持生态平衡的作用,使这些农业示范园成为城镇发展的“后花园”,即所谓的“市外花园”的美景。合肥市在规划建设现代化大城市时,要树立“绿色合肥”的理念,注重向建设绿色大城市的方向发展,将生态农业用地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态、景观、休闲观光等多功能转变,特别要结合建设“生态安徽”和合肥市建设国家园林城市的要求,增加林地利用结构,扩大生态林种植面积,在市郊和城市之间形成“绿化隔离带”,加大发展都市林业,提高城市绿化率和森林覆盖率。

(五)完善城镇体系与融入“长三角”共进

1.完善城镇体系

为了适应小城镇加速发展的趋势,在新的规划期合肥市应根据统筹城乡规划发展的要求和建设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按照“多予、少取、放活”和城乡“一盘棋”的思想,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逐步形成以主城区、城市副中心、卫星建制镇和一般集镇协调发展,具有放射状、开放型市域结构形态的城镇体系,重点加强中心城镇建设和积极实施“县域突破”战略,使城镇化率在2020年达到65%,形成一个“141”空间框架即“一个主城,四个中心,一个滨湖新区”的现代化大城市框架,同时要按照“新区开发、老城提升、组团展开、整体推进”的思路,优化合肥市的城镇功能分区和产业布局,推进组团式发展,使城镇空间发展和土地利用布局向“环城—滨湖—临江”演变,使未来的合肥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现代化“滨湖临江”城市。

2.融入长三角

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合肥市要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发展机遇,积极融入长三角,特别是南京经济圈,形成“合宁互动”;同时要加快构建以合肥市为核心的省会城市群,推进“合(肥)巢(湖)滁(州)六(安)”联动和加快“合巢滁六”经济一体化步伐,努力形成“省会城市群”,进一步提升合肥市在全省的区域中心大城市地位。

三、完善机制:实施合肥市土地利用战略的保障

在新一轮规划期,合肥市在以科学发展观作为航标来定位土地利用战略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相

关土地利用与管理机制,充分保障土地利用战略在规划中的实施,从而提高规划在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一)建立存量建设用地和新增耕地的“双重”储备制度

通过存量建设用地和新增耕地的“双重”储备制度,可以提高政府对土地资源的调控能力,强化政府控制土地供应总量和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的作用。首先,一定数量的存量建设用地储备可有效地解决用地量大、突发性强的重点工程用地,防止重点工程占用大量耕地;其次,将通过土地整理、开发和复垦的新增耕地按照一定的比例储备起来,用于重点工程项目的耕地占补平衡,有助于实现耕地“占一补一”目标,缓解利用和保护的矛盾,促进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土地“双重”储备机制的建立与有效运行对调控土地供给,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保护耕地,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建立耕地保护补偿与占补平衡评价考核机制

《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中已经明确提出补充耕地的数量与质量实行按等级折算和防止占多补少,占优补劣的要求。合肥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和开展耕地保护补偿和占补平衡评价考核机制的研究,加快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的应用,以保证补充耕地的质量不下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占一补一”;同时,要拓宽市、区(县)和乡(镇)等多级融资渠道,建立耕地保护奖励基金,用于补贴因保护耕地而造成的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差和对耕地质量提高做出贡献的农户,以激励农民保护耕地的积极性。

(三)建立节约和集约用地考核与评价制度

制定开发区(园区)集约用地评价体系和市、县(区)集约用地评价体系和考核制度,将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评价与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安排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核;同时将保护土地资源、执行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从严控制用地规模、节约和集约用地情况以及改善土地利用生态环境质量等指标列入政府任期目标考核内容,对认真履行责任目标且成绩突出的要给予奖励或表彰。

(四)加强规划体系建设,提高规划可操作性

要进一步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即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编制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农村居民点用地、生态环境保护区、基本(下转第80页)

(上接第24页)农田保护区和城(村)镇体系等专项规划,从而使总体规划目标具体化。同时,为了增强土地利用规划在实施过程中的弹性和适应性,达到规划实施“刚柔并济”的目标,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预留机动建设用地指标用于规划实施过程中进行一些必要的调整,以保证规划的可操作性。[6](五)创新土地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制度

积极创新土地供给机制,将目前的土地供应方式由土地供应跟着项目计划走的传统方式改变为项目计划跟着土地供应走的方式,以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这样既可以缓解土地供需矛盾,又可以防止工业用地遍地开花、布局散乱、大量占用耕地等现象。在农用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的管理上,要严格控制“农转非”指标,以供给制约需求,并主要通过以增加土地的经济供给来满足建设用地需求,从政策上强制保护耕地。同时,大力提高耕地占用成本,促使用地单位设法提高单位土地产值,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自觉树立“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观,充分利用经济利益这一软件驱动来控制外延扩张的需求,最大限度地保护好有限的耕地。

(六)建立合肥市“数字国土”利用与管理系统

以3S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为平台,建立合肥市“数字国土”利用与管理系统。利用该系统开展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变更调查,对土地利用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地监督和动态监测,加强土地资源信息化管理,对全市土地利用状况与规划实施管理进行监测、分析、调控,掌握规划实施的最新动态,提出规划方案调整或加强规划实施组织的建议与对策。应尽快制定《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条例》,明确违反规划的具体处罚办法,从而有效监控土地利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使土地使用者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条件下,主动谋求土地利用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李继凯,杨雅清.探索我国城市化发展新路[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02-03.

[2]黄小虎.避免土地失控纠正城市偏向[A].中国土地学会.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C].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3.

[3]但承龙.土地可持续利用规划理论与方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4]孙文盛.谁给我们土地—节约集约土地一百例[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4.

[5]孙本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面面观[J].中国土地,2003,(11):35-39.

[6]王晓川.运用规划手段不断提高城市土地使用率[J].中国土地科学,2003,(4):44-45.

责任编辑:於忠祥

程的独特性,但是作为大学生来说,有目的性地学习、有意识地加入到隐性课程的氛围中、有计划地参与校园文化实践、有预期目标地检测自己的隐性课程学习结果,都会使他们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故此,学生自身必须具有清醒的隐性课程意识,主动地选择那些适合自己兴趣和自身需要的各类隐性课程资源,积极投身到校园的隐性课程学习之中。尤其是在人文素质类校本课程的学习中,做一个自觉地参与者,有意识地学习一系列隐性课程,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具有着显性课程无法替代的作用。

综上所述,只有教育管理者、施教者、受教者都充分意识到隐性课程的重要性并各司其职,才能够深入挖掘和合理利用各类人文素质类校本课程资源,逐步形成符合学校办学思想和学生实际需要的隐性课程体系,使人文素质类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产生合力,最终在深化人文素质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中,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

参考文献:

[1]邓道宣,罗明礼.国内外隐性课程研究综述[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2):98-101.

[2]谭伟平.论隐性课程与大学精神[J].现代大学教育,2004,(6):58-63.

[3]冯惠敏等.隐性课程课程设计及评价体系的构建[J].交通高教研究,2004,(1):16-25.

[4]史英.正规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特点、价值[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20):177-178.

[5]韩军延,张君.高等学校的隐性课程及其管理[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28-31.[6]杜希民,张建中.隐性课程及其可控因素探讨[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70-72.

责任编辑:方明

!!!!!!!!!!!!!!!!!!!!!!!!!!!!!!!!!!!!!!!!!!!!!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

合肥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年—2020年) 2011年11月编制

目录 引言 (3) 第一章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 (4) 第二章土地利用战略 (5) 第三章土地利用规划目标 (7) 第四章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10) 第五章城乡用地空间布局 (13) 第六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6) 第七章规划实施预期成效 (18) 附表 (19)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近,我国土地使用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神话改革,土地在宏观经济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土地利用规划法地位进一步提高,在这种新形势下,对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所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在一定规划区域内,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协调土地供给与需求,确定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宏观战略措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质是对有限的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部门间的合理配置即土地资源的部门间的时空分配(数量、质量、区位),具体借助于土地利用结构加以实现。根据此次实习收集的信息以及各方面素材的收取,可见合肥市近年来土地利用方式和结构的巨大改变。特别是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经批准实施以来,充分发挥了对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在全市经济社会活动的合理布局与分工协作、资源的优化配置、重大工程的保障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可是,随着规划的日渐实施以及合肥现实条件和环境的改变,合肥市在利用规划取得一定效益的同时也渐渐显示出其不足之处或者理解为实际与理论的差距,因此,在原有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及时的修订与整改是合肥土地利用过程中必经的阶段。 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以2020年为规划期,以2010年为规划近期。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准备工作阶段 准备工作包括成立规划领导小组和规划办公室,拟定规划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落实规划经费和人员,广泛收集已有的现状和规划资料等,具体包括: 1)组织准备 因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综合协调工作,涉及到许多部门,所以土地总体规划应由当地政府来领导,成立由主管县长任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土地管理部门,负责日常工作。规划办公室是具体编制规划的工作班子,应包括主要学科的科技人员,但更重要的是有适合做综合工作的专家。 2)思想准备 思想动员是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因为目前规划无用论的思想还相当普遍。思想动员首先要说明规划的意义、目的和作用。 3)业务准备 包括编制和批准规划任务书(或工作方案)、业务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落实经费等。 ①规划任务书:要求明确规划的范围、时间期限、指导思想、目的、参与规划的部门、成果要求以及方法步骤、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等。 ②工作计划:要求在明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任务的基础上制定,

内容包括:详细列出需搜集的各种信息资料及来源,明确每一步骤的具体任务和方法,进行人员分工和业务培训,明确物资设备供应,作出费用预算,确定时间进度表,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等。 (2)调查研究阶段 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自然资料、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数据、图件、文件等资料。已有资料的不足部分或不准确部分,应进行必要的补查和核实。设置专题开展研究。通过上述工作,要对全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土地资源的优势和潜力,以及今后各项事业的土地需求量作出准确的预测,找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采取的方针与对策,编写《问题报告书》,为编制规划提供可靠依据。资料的质量对分析研究的结论是否准确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通过资料的整理和对比,选择其中可靠程度高者加以应用。 1)确定土地利用问题 重点开展如下几方面研究 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了解土地利用的演变及其规律,目前土地利用的状况及存在问题。 ②土地利用潜力研究。包括土地资源的自然适宜性,待开发土地的潜力,以及不同投入水乎下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裁潜力。 ③各部门用地需要量预测。根据规划期间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各部门用地的需求量。 根据以上三方面调查研究,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对照,可以提出当前存在的和规划期间可能发生的各种土地利用问题。从而确定土

土地利用战略与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研究

土地利用战略与统筹区域 土地利用研究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专题研究之专题五崇左市土地利用战略与统筹区域 土地利用问题研究 (送审稿) 崇左市国土资源局 南京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系 二〇〇七年七月

目录

1 研究目的意义与任务 目的意义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目的意义 (1)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是凸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战略性的必然要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长期的、大范围的、综合性的控制规划,所以也就决定了它战略性的特点。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可以从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来指导如何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 (2)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有助于从根本上把握和解决当前土地利用问题 由于崇左市成立不久,社会经济的发展属于刚起步,目前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之间的矛盾还不是十分突出。但是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崇左市作为广西乃至全国通往越南以及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国际大通道,必将对区域土地利用提出新的要求,例如建设用地的需求将大大增加等。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就是为了解决目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预计将来土地利用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解决方案。 (3)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是土地政策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前提和基础 土地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是一定时期内土地利用变化的决定性驱动因素。因此,土地是政府进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手段之一,不同的土地利用战略、政策将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崇左市是一个边境贸易城市,处在对外开放的前沿,随着西部大开发、泛珠三角经济区、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崇左市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新的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集约合理的利用土地,以及如何使土地利用能够更好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重要内容。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编辑修改word版)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文本 合肥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六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规划背景 (6) 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11)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17) 第五章区域土地利用统筹 (29) 第六章农用地保护与合理利用 (35) 第七章建设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 (40) 第八章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相协调 (47) 第九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调控 (51) 第十章县(区)土地利用指导 (55) 第十一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 (61)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68) 第十三章附则 (73)

前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导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 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合肥 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年)》(以下简称“上一轮规划”)实 施以来,在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提高 土地利用效益、增强依法用地意识和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机制、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 了重要作用。 2006-2020 年,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皖江城 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合肥经济圈建设的实质性推进,合肥市正处于加快发展、转型提升、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朝着区 域性特大城市迈进的关键阶段。 为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 展的保障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省、市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在《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的指导下,编制《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 2020 年)》(以下简称“本轮规划”)。

连云港市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连云港市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引言:由于人口急剧增长,而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相对越来越少,因此土地利用问题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趋势和城市。占地面积的日益扩大,引起城市用地,特别是农业用地的矛盾。此外,由于技术的进步,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环境的能力日益提高,如稍处理不当,就会出现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平衡的问题,往往首先表现在土地利用上。因此土地合理利用至关重要。关键词土地利用优化配置合理布置可持续发展 一.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 1.区位条件 连云港市地处江苏省东北部,黄淮海平原的中东部,介于北纬34°07′—35°08′,东经118°24′—119°55′之间,北与山东省毗邻,南以灌河与盐城、淮安市接壤,东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西部与徐州市相连。 2.土地利用现状 截止2005年底,连云港市土地总面积749990.4公顷,其中农用地521176.5公顷,建设用地157866.8公顷,其他土地70947.1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69.49%、21.05%和9.46%。 2.1农用地:耕地383528.6公顷,园地16041.8公顷,牧草地0.17公顷,林地21078.0公顷,其他农用地100526.0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51.14%、2.14%、近0.00%、2.81%和1 3.40%。全市耕地资源质量较好,主要分布于赣榆、东海、灌云、灌南四县境内。 2.2建设用地:城镇用地20175.30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63212.69公顷,其他独立建设用地706.40公顷,采矿用地470.90公顷,交通运输用地642 3.26公顷,水利设施用地34601.80公顷,盐田30587.80公顷,风景名胜设施用地1630.9公顷,特殊用地957.80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2.69%、8.31%、0.09%、0.06%、0.86%、 4.61%、4.08%、0.22%和0.13%。城镇工矿用地集中于市区和县城区,农村居民点市域内散布。 2.3其他土地:自然保留地53919.6公顷,水域17027.6公顷,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7.19%和2.27%。自然保留地主要集中分布于市域东部地区,水域市内广泛分布。 二.自然社会经济发展及用地需求量预测 1.自然社会经济发展 连云港市下辖东海、赣榆、灌云、灌南四县,新浦、海州、连云三区。2005年,全市总人口472.18 万人,城市化率为36.28%,其中市区人口70.17万人,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5.9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656.9 元。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20.5:44.2:35.3。 2.用地需求量预测 2.1到2020年,连云港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82745.3公顷,其中到2010年,连云港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82778.2公顷。 2.2到2020年,全市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补充耕地面积不低于12226.4公顷。其中,到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文本 合肥市人民政府 二〇一二年六月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总则 (3) 第二章规划背景 (8) 第三章土地利用战略与目标 (14)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21) 第五章区域土地利用统筹 (33) 第六章农用地保护与合理利用 (39) 第七章建设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 (44) 第八章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相协调 (51) 第九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调控 (55) 第十章县(区)土地利用指导 (59) 第十一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 (67) 第十二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74) 第十三章附则 (81)

前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导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以下简称“上一轮规划”)实施以来,在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增强依法用地意识和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机制、规范土地市场秩序、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6-2020年,随着国家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合肥经济圈建设的实质性推进,合肥市正处于加快发展、转型提升、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全面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朝着区域性特大城市迈进的关键阶段。 为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省、市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在《安徽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指导下,编制《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土地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一、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合理调整规划目标和主要控制指标 严格根据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成果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合理调整各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其中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控制指标原则上在原分解下达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规划实施情况、异地调剂情况以及上级调整情况进行调整。对矛盾较为突出的城乡建设用地坚持眼光向内,积极盘活现有的存量,努力推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探索规划建设用地空间管控新办法。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坚持剩余规模进行统筹,通过建立规划实施年度调节机制,在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根据区域内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闲置土地开发利用、批而未供土地利用、盘活存量用地等节约集约用地状况,按年度追加予以落实,用有限的增量撬动存量的方法促进全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二)严格划定“三条红线”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落实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和用途管制制度。“三条红线”相辅相成,划定工作应在规划调整完善中统筹安排,以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为基础,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要遵循耕地保护优先、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将通过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工作建成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其中将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质量优良、土壤清洁、适合规模经营和现代化耕作方式的平原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同时,将劣质耕地和不符合要求的其它土地划出永久基本农田,稳妥有序地优化永久基本农田结构和布局。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要在现有规划的禁止建设区基础上,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风景名胜核心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列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即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应以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为基础,与城市规划充分协调,避让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蓄滞洪区、地质灾害区,通过“摸家底、定底线、定规模、定形态”等步骤,充分利用线型基础设施和自然地物边界综合确定。农村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应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相衔8 / - 1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接,对中心村、保留村边界划定要充分征求当地群众意见。 (三)严格更新规划数据库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再认识

随着第三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的不断深入,人们的认识也不断深入,总结起来可分为几个明显的阶段。第一阶段,国家选定十四个试点城市最先开始规划修编工作。在这一阶段,主要还是总结上轮规划的不足。因此,各地纷纷在规划前期研究中设立实施评价专题,并结合地区实际,按照规程设立其它专题,很多工作还处于摸索状态,没有十分成形的做法。第二阶段,国办发32号文件。在总结前一阶段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国土资源部于2005年5月发布了《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从节约和集约用地、严格保护耕地的根本指导方针和实现“五个统筹”的要求出发,围绕落实规划修编的基本原则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若干重大问题的政策研究”,各地纷纷开始按照32号文件的要求开展六大问题的研究。第三阶段,“四查清、四对照”工作。32号文件出台后不久,国土资源部又发布了《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前期工作中“四查清、四对照”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必须在规划修编之前,严格按照国办发32号文件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四查清、四对照”工作。第四阶段,做好 实施评价工作。由于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被国务院驳回,目前各地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进程放缓,国土资源部要求各地认真做好上轮规划的实施评价工作,完善规划的前期研究。因此,各地均开始结合“四查清、四对照”认真完善规划实施评价及各专题。通过对以上各个阶段的回顾,可以看出本轮规划修编工作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笔者认为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应该落在土地利用战略研究上。 1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涵义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是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 上,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要求,合理确定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和基本方针,是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整治与保护所做的总体的、长期的宏观决策,是规划中首先要加以解决的问题[1]。因此,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应该是在时空上进行土地利用优化、土地潜力挖掘和土地资源保护的、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土地利用规划先行研究,它是对土地利用的长期性、全局性和稳定性进行宏观统筹的策略。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再认识 靳晓雯 欧名豪 (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5) 摘要:从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涵义、理念与我国现行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范式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完善我国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建议。关键词: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土地利用规划 RecognitionoftheStrategicStudyontheLandUse JINXiao-wen,OUMing-hao (CollegeofLandAdminisstrationNanjingAgricultureUniversity,Nanjing210095,China) Abstract:Basedonthelandusestrategicstudyimplication,theideaandthemodelofourcountrypresentlandusestrategicstudy,thepaper describessomeinsufficientandquestionsaboutourcountrypresentlandusestrategicstudy,andproposessomesuggestiontomakeourcountrylandusestrategicstudyconsummated. Keywords:Landusestrategicstudy;landuseplanning 第6卷第5期2007年10月 Vol.6No.5Oct.,2007 广东土地科学 GUANGDONGTUDIKEXUE

合肥市2020年(春秋版)八年级上册地理 3.1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同步测试(II)卷

合肥市2020年(春秋版)八年级上册地理 3.1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同步测试(I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国家规定我国耕地面积的红线是 A. 15亿亩 B,16亿亩 C.17亿亩 D.18亿亩 读我国土地类型图,回答下面小题。 2 . 图中③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 A.旱地B.水田C.林地D.草地 3 . 类型①与类型②的分界线大致经过的山脉是() A.太行山B.大兴安岭C.昆仑山D.秦岭 4 . 代表难利用土地的是图中序号() A.②B.③C.④D.⑤ 5 . 图中④主要分布的干湿地区是() A.干旱区B.半干旱区C.湿润区D.半湿润区 6 . 我国水资源配合欠佳,下列地区中地多水少的是 A.东北平原B.长江中下游平原C.华北平原D.四川盆地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7 . 图中所展示的我国较大的调水工程是() A.西气东输B.南水北调C.西电东输D.西煤东送 8 . 这项工程主要将我国第一大河的水调往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的问题。()A.华北、东北B.华北、西北C.东北、西北D.东北、东南地理调查是地理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下表示意某校地理学习小组对我国某地区农业种植方式的调查情况。根据材料回答下面小题。 9 . 从传统种植方式看,该地区所属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 水田农业 B. 牧场畜牧业 C. 旱作农业 D. 高度发达的商品混合农业 10 . 根据农业种植方式判断,该地区可能是() A. 东北平原 B. 华北平原 C. 长江中下游平原 D. 珠江三角洲地区 11 . 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有3600万平方千米,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4。读“中国荒漠化土地现状图”,完成下题。

县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技术方案

xx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技术方案 xxxxxxxxxx 二〇一x年x月

目录 一、目标任务 (1) 二、主要依据 (2) 三、技术路线 (4) 四、程序与方法 (6) (二)规划目标确定 (7) (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7) (五)土地用途区划定 (12) (六)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15) (七)土地整治安排 (17) (八)乡(镇)土地利用控制 (18) (九)规划实施措施制定 (18) 五、主要成果 (19)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的基本依据,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常态下对土地利用的新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保实有耕地数量基本稳定、质量不下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根据国家和省、市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要求,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在全面总结本区域土地利用和规划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基础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需要,针对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坚持保护优先、节约集约,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上下协调、有序推进的基本原则,依据第二次土地调查和现行规划中期评估结果,合理调整规划目标和调控指标,优化基本农田和建设用地布局,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更新规划成果和数据库,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为土地用途管制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提供基本依据。 (二)主要任务 1. 开展中期评估。全面总结现行规划实施情况,客观研判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对现行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摸清状况、分析趋势、找准问题、查明原因,提出改进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政策建议。 2. 进行专项评价。围绕规划调整完善工作要求,组织开展资源

锣圩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锣圩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 调整完善方案 (2015年调整) 锣圩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

目录 1.土地利用规划目标调整 (3) 1.1耕地保护目标 (3) 1.2建设用地保障目标 (4) 2.土地利用布局优化调整 (6) 2.1耕地用地布局优化调整 (6) 2.2基本农田布局优化调整 (7) 2.3建设用地布局优化调整 (8) 2.4生态保护用地布局优化调整 (11) 2.5土地整治布局优化调整 (12) 3.保障措施 (14) 附图 (15)

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4〕1237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广西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的通知》(桂国土资发〔2014〕94号)和上级审定下达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主要控制目标指标要求,结合本镇实际,对《锣圩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原规划》)进行调整完善,形成《锣圩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2015年调整)(以下简称《本方案》),《本方案》为2015年修订,所采用的土地利用数据为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年度变更数据,其他数据为权威部门最新公布的数据。本次规划调整完善仅对《原规划》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内容进行修订,经报原规划批准机关后成为土地用途管制依据,对原规划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予以保留,并沿用原规划作为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 现将本次规划调整完善的内容阐明如下。 1.土地利用规划目标调整 1.1耕地保护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采取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确保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得到更加严格的保护,数量不低于武鸣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指标,质量有保障并逐步提高。 《原规划》全镇耕地保有量目标为15848.27公顷。《本方案》全镇耕地保有量目标为15550.15公顷。规划调整完善后,全镇耕地保有量目标下降298.12公顷。

长沙市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收稿日期:2007-07-24;改回日期:2007-09-24 作者简介:李睿璞(1982-),男,硕士研究生,从事土地利用与土地信息系统研究。 摘 要:以长沙市产业现状入手,分析三次产业用地结构与空间布局,并且利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分析 了三次产业产值与GDP的关联度。将分析结果与三次产业比重结合综合说明三次产业发展情况。结合目前土地利用现状,从长沙市未来产业发展的角度提出土地利用战略的若干意见与措施。关键词:产业结构;土地利用战略;灰色关联度;长沙市中图分类号:F301.24(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210(2008)01-057-04 长沙市产业结构优化与土地利用战略研究 李睿璞,马才学 (华中农业大学土地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0) 城市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关系。城市三次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土地资源供给,作为产业的发展依托。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城市三次产业的土地利用应以地租的高低与土地集约度的原则进行优化配置,从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所以产业结构的演化过程,也是土地资源在产业间的重新分配过程,这使得土地资源朝着结构合理、利用节约的角度发展[1] 。土地经济学相关著作中已经从空间区位因素论述了一些理想化的用地分区与布局,我国学者也用区位论原理从宏观角度出发就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作了研究 [2,3] 。第三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土地 资源一方面通过农用地流转获得;另一方面由传统的工业用地逐渐退出市中心的繁华地段,以退二进三、置换土地等方式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4]。本文试图从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战略入手,就现状出发找出土地利用与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的问题,为新一轮土地总体规划提供建议与指导。 1产业结构现状 1.1三次产业发展现状概述 长沙市第一产业将重点建设“三环四廊”农 业产业带,形成百里优质水稻、 百里花卉苗木、百里优质茶叶、百里优质水产四大产业走廊,布局为近郊都市农业、中郊优势农业、远郊传统生态农业。工业一直是长沙市产业发展的“跛脚”,目前以工程与汽车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等领域为首,建设一批工业高科技园[5]。长沙市2005年第三产业实现生产总值752.04亿元,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49.5%,比2000年增长了77%,以金融保险、交通运输、商贸旅游、信息服务、房地产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已成为长沙市经济的主导[6]。 1.2产业结构现状 根据长沙市统计年鉴中产业结构数据[7]作出三次产业产值趋势图(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自 1994年以后,第一产业增长趋势较为平缓,而第二 产业与第三产业呈现较强的增长势头,特别是第三产业增长强劲。长沙市三次产业的发展与内部调整的脚步逐渐加快。 三次产业比重从二、一、三到二、三、一,以及三、二、一的比例结构进行演化,1994年以后三次产业增长迅速,特别是“十五”期间,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大,远远超出第一产业。 第25卷,第1期 2008年2月15日 Vol.25,No.1Feb.15,2008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ManagementofLandandResources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

第二部分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根据,第三组队员深入合肥各区域实地调查的实际情况编制和修改的。现就规划内容作如下说明。 第一章规划编制的简要过程 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和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同步编制的,规划编制的简要过程如下: 1、准备阶段。 历时 4 周,内容包括收集整理有关自然和社会经济统计方面的资料,土地资源详查资料,相关图件等。 2、调查研究阶段 本阶段主要是完成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核实规划基期年面积,修正土地利用现状图。对收集的基础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完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需求预测、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潜力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变更调查的同时依据现有资料,结合合肥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确定各类用地指标。 3、规划方案编制阶段 形成合肥市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图(2011)及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轮廓方案,根据规划要求,对规划内容作了全面修改。 第二章规划编制及修改的目的、原则和依据(一)编制规划的目的加强对合肥市土地的宏观控制和计划管理,保护土地资源,协调用地矛盾,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用地布局,解决土地利用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提供土地保障。 (二)编制规划的原则 1、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体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 2、立足县情、镇情和土地利用的长远目标,以土地供给制约和引导土地需求,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各业用地。

3、因地制宜,讲求实效,坚持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并重的原 则。 4、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一致,符合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的原则。 (三)编制规划的依据1.有关规划《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等。 3.有关技术规程包括《安徽省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程(试行)》,《安徽省土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等。 4.有关技术资料和图件包括:2005 年合肥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及其变更调查资料(含图件)及有关部门提供的技术资料和图件。 5.有关专题研究和部门用地要求主要包括合肥市土地利用现状、合肥市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利用潜力分析等。 第三章编制规划的主要方法 本规划的编制方法是综合平衡法,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年)的基本方法。该方法是在综合考虑各类用地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我镇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综合平衡土地供求关系,确定土地利用规划方案。 规划的核心内容是拟定土地利用控制指标,实现对土地利用的量化控制。各类用地指标都是在对各类用地需求量预测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平衡后确定的。它充分考虑了规划期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地利用的需求,规定了规划期内各类用地的数量,从而起到抑制不合理的土地需求、切实保护土地资源的作用。 规划中确定的各类用地指标还必须落实到规划图上,即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础,分别确定各图斑的规划用途。以实现对各类用地的定性、定量、定位的要求。 第四章关于基础数据、图件和人口预测 1、图件 主要收集了1:1万土地利用现状图,1:1万地形图和2005年合肥市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图等。 2、人口预测 人口发展规模预测采用自然增长法,预测公式为: R=R o (1 + a) n+M 式中:P t为预测总人口;

合肥市土地利用状况分析

合肥市土地利用状况分析 一.研究地区概况 1.地理位置 合肥市位于北纬31度52分、东经117度17分。东端在肥东县元祖山,相邻滁州,西端在肥西县金桥乡西,交界六安,南端在三河镇杨婆村南,与巢湖地区相望,北端在长丰县赵大山,依舜耕山与淮南市相连。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的华东丘陵地区中部。江淮分水岭南测,巢湖北岸,把河之水穿流而过。通过南把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合肥市的文字记载始见于司马迁著《史记》,至今己逾二千二百年。合肥是安徽省省会,是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水路交通枢纽。合肥市是国家首批命名的3个全国园林城市之一,城市绿化覆盖率为30.7%,人均绿地7.3平方米,形成“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城园交融,浑然一体”的独特城市园林风格,有“绿色之城”的美誉。 图-1 合肥市地理位置 2.自然条件概况 合肥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雨热同季,易涝易旱。常年平均气温15.70C。年平均降水量998.4毫米。降水量集中在6-8月份,其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1%。年平均蒸发量为1514毫米。年平均日照量为2163小时,以七、八两月

最多。无霜期230天。冰冻期82天左右。其自然条件具有如下特点: 1、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合肥市地处中纬度地带,是季风气候最为明显的区域之一。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春暖”、“夏炎”、“秋爽”、“冬寒”感觉明显。气象上常以候平均气温作为划分四季的标准,候平均小于10℃为冬季,大于22℃为夏季,介于10-22℃之间为春秋季,合肥市四季大致分配是:春季2个月,夏季4个月,秋季2个月,冬季4个月。 2、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合肥市地居中纬度,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在15-16'C之间,属于温和的气候型。冬季,月平均气温在1.5-5.0℃之间,夏季7月平均气温为27.5-28.5℃左右,平均年较差各地在25-27℃之间,除个别年份外,严寒期与酷暑期短促;全市年平均降水量在940-1000毫米之间,雨量比较适中。 3、春温多变,秋高气爽。4, 5两个月是冬季风过渡到夏季风期间,在此时段,南北气流,相互交汇,酿成春季天气气候变化无常。时冷时暖,时晴时雨为合肥市春季气候的特色。春季3, 4, 5三个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9%左右。 4、梅雨显著,夏雨集中。梅雨是淮河以南地区的气候特色之一,而且差异很大,一般我市入梅期在6月中旬,出梅期在7月中旬的旬初,梅雨期近一个月。最早入梅在5月底,最迟出梅可至7月底。夏雨集中是季风气候的特征之一,是雨带缓行北上的结果,夏雨集中程度越向北越大,6, 7, 8三个月自南向北占全年降水量的35-45%。 3.社会经济条件概况 全市行政辖区包括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和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包河区,并赋予合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新站综合试验区市级管理权限。全市总面积11408.48平方公里(其中巢湖水面面积769.5平方公里),市区总面积838.5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60平方公里,占安徽省面积的5.2%。占全国领土的0.07%. 合肥是我国东部靠近沿海地区的第一线内陆城市,是长江经济开发带上一座重要城市,具有突出的经济战略地位。合肥还是一座轻工之城,美菱冰箱、荣事达洗衣机、芳草日化、开元轮胎、合肥海尔等都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民族品牌。1992年,合肥进入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新兴工业城市合肥,已初步形成的电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空调为主的日用电器和电子工业,以汽车、叉车、挖掘机、成套配变电设备为主的机械工业,以轮胎、日用化工、化肥为主的化学工业,以新型建材为主的建材工业共4大支柱产业。合肥是国家技术创新城市。新组建各类企业集团14个。美菱冰箱、荣事达冼衣机等名牌产品畅销各地。所属3县均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市建有规模较大的精养鱼、瘦肉型猪、蔬菜等农副产品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合肥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GDP连续20多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增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阶。 二、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及变化 1.土地利用结构现状 合肥市国土资源局的土地变更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末,合肥市总面积为10544225平方公顷。其中,农业用地面积为8193554.2平方公顷,占总面积的77.7%,建筑用地面积为1751698.9平方公顷,占总面积的16.6%,未利用土地面积为598973.1平方公顷,占总面积的5.7%。具体土地利用结构见表-1所示。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安庆市 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 (修改方案) (2003—2010) 安庆市人民政府 二ОО五年六月 ·1·

目录 前言 (1) 1 土地利用现状 (2) 1.1 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2) 1.2 土地利用结构及分布 (4) 1.3 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 (6) 1.4 土地利用优势 (7) 1.5 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9) 1.6 土地利用潜力 (10) 2 规划方针与目标 (11) 2.1 规划方针 (11) 2.2 规划目标 (12) 2.3 远景展望 (13) 3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4) 3.1 土地利用结构 (14) 3.2 居民点建设用地控制 (17) 3.3 重点工程建设 (19) 4 土地利用分区 (19) 4.1 地域分区 (19) ·2·

4.2 用途分区 (22) 5 基本农田保护 (26) 6 土地整理开发 (27) 6.1 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区域 (27) 6.2 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工程 (29) 6.3 土地开发整理指标分解 (32) 7 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33) ·3·

安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修改方案)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章第二十六条的规定以及安徽省人民政府皖政办复[2003]8号《关于要求修改安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请示》的批复意见,现对《安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以下简称《现行总体规划》)进行修改。 本次总体规划修改以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文件为依据,从安庆市实际出发,针对《现行总体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新时期安庆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深入研究安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庆市城市建设对土地的需求,进一步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调整、完善《现行总体规划》,实现安庆市土地资源优化配臵和合理利用,促进安庆市土地利用持续健康的发展。 本次规划的目标年与《现行总体规划》一致,即至2010年。以2002年为基期年,2010年为规划目标年,并展望2030年。 ·1·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6~2020年)调整方案 为更好地保障“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我国实有耕地数量稳定、质量不下降,提高土地利用节约集约水平,维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次调查)成果,经国务院同意,对《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进行调整完善。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强化规划管理和用途管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调整原则 (一)总体稳定、局部微调。坚持《纲要》确定的指导原则、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基本不变,继续实施《纲要》确定的土地分区引导原则、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局部调整完善《纲要》,增加耕地保护任务,优化建

设用地布局。 (二)应保尽保、量质并重。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既要守住18亿亩耕地数量,更要保证耕地质量不下降,对二次调查查明增加的耕地,除根据国家统一部署纳入生态退耕规划和根据国家相关规划需要占用的以外,均予以保护;优质耕地除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难以避让的以外,均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 (三)节约集约、优化结构。按照坚定不移地推进节约用地的总要求,遏制建设用地过度外延扩张,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统筹建设用地增量与存量,合理调整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降低工业用地比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适当增加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保障新型城镇化用地需求。 (四)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重点做好耕地和基本农田调整、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制定完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影响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和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五)加强协调、充分衔接。坚持科学论证、标准统一、民主决策,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生产力、交通布局等相关专项规划的协调,做好其对下级规划的控制,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三、调整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耕地调整。按照坚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实有耕地数量稳定、质量不下降的要求,到2020年,-2-

合肥工业用地规划导则(版)

合肥市工业用地规划导则(修改稿) 1.总则 1.0.1为了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业立市”战略和对有限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提出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加快形成本市工业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功能集成的发展格局,特制定本导则。 1.0.2《合肥市工业用地规划导则》(以下简称《导则》),是为审核项目用地规模及评估提供基本参数;为制定工业用地公开出让文件和提高土地利用率提供重要参考数据。 2.实施规定 需供地的新建工业项目,在审核其用地规模和规划方案审批时须符合以下要求和准入条件: 2.0.1 规划选址 工业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必须符合本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园区规划;符合合肥市工业产业布局和导向,项目体现向园区集中,形成集聚发展。 2.0.2 用地规模 工业项目用地规模应依据项目规划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以及投资强度、亩均税收和投资总额等指标,与本导则进行比较评估其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确定是否供地和供地规模。 如有下列情况的,原则上不单独供地,鼓励项目进入标准化厂房生产。 用地规模低于20亩的工业项目; 固定资产投资强度低于400万元/亩的工业项目; 亩均税收低于30万元/亩的工业项目。 四个城区工业园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低于3亿的工业项目。 2.0.3 容积率 工业项目的生产性建筑部分(研发、宿舍楼部分建筑面积不参与指标计算)容积率应大于本导则规定的所在大类行业所在区域控制值。低于本导则规定的重大工业项目采用“一事一议”方式,报市规委会批准确定容积率。 四个城区工业园区,单栋(组)标准化厂房面积应大于5万平方米,容积率应大于3.0;成片建设标准化厂房,应配套适量的生

【免费下载】合肥市土地利用状况分析

合肥市土地利用状况分析1.研究地区概况1.地理位置 合肥市位于北纬31度52分、东经117度17分。东端在肥东县元祖山,相邻滁州,西端在肥西县金桥乡西,交界六安,南端在三河镇杨婆村南,与巢湖地区相望,北端在长丰县赵大山,依舜耕山与淮南市相连。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长江、淮河之间的华东丘陵地区中部。江淮分水岭南测,巢湖北岸,把河之水穿流而过。通过南把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接连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合肥市的文字记载始见于司马迁著《史记》,至今己逾二千二百年。合肥是安徽省省会,是安徽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水路交通枢纽。合肥市是国家首批命名的3个全国园林城市之一,城市绿化覆盖率为30.7%,人均绿地7.3平方米,形成“城中有园,园中有城,城园交融,浑然一体”的独特城市园林风格,有“绿色之城”的美誉。图-1 合肥市地理位置 2.自然条件概况合肥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雨热同季,易涝易旱。常年平均气温15.70C 。年平均降水量998.4毫米。降水量集中在6-8月份,其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41%。年平均蒸发量为1514毫米。年平均日照量为2163小时,以七、八两、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