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凝聚力_从文化认同到政治认同

国家凝聚力_从文化认同到政治认同

国家凝聚力_从文化认同到政治认同
国家凝聚力_从文化认同到政治认同

国家凝聚力:从文化认同到政治认同

林伟健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angdong Institute of Socialism

总第36期第3期2009年7月

No.3,2009Serial No.36

要:从民族凝聚力的研究到国家凝聚力的提出,这是有关社会凝聚力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这一研究

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的基础,文化认同促进民族认同,进而产生民族凝聚力。从民族凝聚力到国家凝聚力的提升,这是一个从文化认同到政治认同发展的过程,国家凝聚力是以政治认同为基础的。要增强国家凝聚力,其路径、方法方式必须从多方面去探索,而且要长期不懈的进行这种探索。在当前,从提高政治认同度入手,开展这方面的尝试努力,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民族凝聚力;国家凝聚力;文化认同;政治认同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949(2009)03-0005-04

收稿日期:2009-06-16

作者简介:林伟健,男,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在当今社会,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文化多元化、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每个人都处于特定的社会群体、社会领域中,毫无例外的会受到外界各种现实、观念、行为的冲击、影响,同时又会形成形形色色的、有形的或无形的力量反过来作用于个人所处的社会。在社会和个人的复杂相互作用中,会产生出共同的价值观念,会形成共性的价值导向,维系着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形成各种类型的凝聚力。研究社会凝聚力,要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深化,探索社会凝聚力的多种形态。从民族凝聚力的研究到国家凝聚力的提出,这是有关社会凝聚力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这一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民族凝聚力是在特定民族的共同价值导向下所产生的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能够把民族这一人类共同体中全体成员集聚结合在一起,逐步达到情感、观念、思想、行为等多方面的相互认同,成为统一的有机整体并推动特定民族不断向前发展。民族之所以能产生认同,就在于民族成员对特定民族文化所产生的认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的基础,文化认同促进民族认同,进而产生民族凝聚力。

文化认同实质是一种“自我认同”。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中认为,美国应该发扬盎格鲁—新教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这是美国的根本“特性”,否则美国就有分化和衰落的危险。这说明,这种文化构成了美国最根本的内在因素,成为“文化自我”,对这种文化自我的认同,成长出独特的美国;如果失去这种“文化认同”,美国也就不再是美国。其实,何止美国如此,其他民族、其他国家也不例外,对文化自我的认同,促使产生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维系着民族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着民族自身的凝聚力。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把“认同”看成“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个人向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去模仿、内化并形成自己行为模式的过程,认同是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原初形式。”但是,简单的“认同”,由于缺乏文化基础的支撑,很难有长期的凝聚功能。现代社会中个人对“时尚”的追逐,似乎是一种价值体现,但“时尚”常常是一个大泡沫,它并没有厚实的文化基础,没有给人一种真正的归属感,它随时可能变成幻影无踪无迹,不能成为凝聚群体的力量。凝聚力更多地只能由文化认同来作为基础。因此,新形势下,文化认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广东广州510400)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

同对提升民族凝聚力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

民族凝聚力是维系民族长盛不衰、国家兴旺发达的强大精神动力,它要靠诸多因素共同作用来共同促成,其中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了解、体悟和弘扬。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使中华民族这一民族群体和全体成员结成有机整体,并推动中华民族整体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力量。这种凝聚力来源于世代民族成员对共同创造的五千年底蕴丰厚绚丽多彩文化的认同感,中华文化始终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民族凝聚力的不竭源泉,也正是有这种文化认同才促使古老的文明古国能屹立于当今世界的现代文明之林。

世界风云变幻莫测,不同国度、不同制度面临更加复杂多样的考验,人们在思考民族凝聚力的同时,也要思考、审视国家凝聚力。不管是单民族还是多民族的国家,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民族凝聚力,还要再进一步对共同利益、社会理想、社会成员的共同目标等进行选择,从而逐渐形成多数人认可的政治理念,达到政治上的认同。这就形成了新的凝聚力,即国家凝聚力。所谓国家凝聚力,就是指一个国家中,不同的民族、群体,不同的社会共同体和政治力量,在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社会的共同理想、目标等方面达成一致性,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聚合力、吸引力。国家凝聚力与民族凝聚力有交错之处,但这两者还是不同的,关键是在于认同基础的不同。从民族凝聚力到国家凝聚力的提升,这是一个从文化认同到政治认同发展的过程,政治认同是国家凝聚力的基础。深刻把握国家凝聚力提升的必然性,必须把对国家凝聚力问题置于“政治认同”这个背景之中。

国家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尽管文化认同不是国家凝聚力的基础,但在这个过程中,文化认同同样对国家凝聚力的形成有明显的作用,没有文化上的认同就不可能出现政治上的认同,文化认同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进一步产生出政治认同。在现代社会中,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更是日益密切,民族凝聚力向国家凝聚力的提升正是表明从民族的文化认同向政治认同的发展,这种认同已从单民族的或是多民族的视野扩展为政治性的全局性的国家性的视野了。

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特定社会的政治生活中产生的情感上的依赖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与特定民族文化是紧密相关的,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也同样是紧密相关不可截然分开的。文化是一个宽泛而复杂的概念,作为意识形态的民族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意识形态与文化认同一定程度上有契合之处,二者都具有形成民族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的凝聚功能,并自然而然的转化为政治认同。中华民族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蕴含着“崇尚统一”的理念,自古至今,希冀江山一统、力斥分裂倾向、追求和谐大同,成为民族共同认可的观念和行动,这为实现从文化认同发展到政治认同形成国家凝聚力提供了可能。在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辉煌成就之时,在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感,同心同德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是中华民族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探索中提升国家凝聚力的一种方式。

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即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介质的民族自我肯定、自我同一、自我激励和自我凝聚。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是对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殷厚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认可并予以内化,使中华民族整体更有包容性和亲和力。国家凝聚力的产生则须顺应民族文化认同的发展趋势,寻求文化认同的方式,探索文化认同的路径,善于抓住契机,实现政治认同,使国家凝聚力日益明显,凝聚各种社会力量和全体国民。在当前,我国社会利益结构分化使不同社会利益群体存在不同的心理取向,利益矛盾随之明显;政治心理的复杂化、政治价值取向的多样化及政治文化的分化,阻碍政治文化的社会凝聚和整合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必须采取得力的措施,化解社会矛盾,建立利益保障机制,强化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消除消极心理,引导政治认同,求同存异,增强国家的凝聚力。要如此,就要在对文化认同的同时,力促政治认同。

一个国家,其政治体系要维护其政治权威的合法性认同和维持稳定的政治秩序,首先要使其意识形态得以建立并得到国民的接受,发挥主流

6

第2期林伟健:国家凝聚力:从文化认同到政治认同

意识形态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整合政治力量凝聚社会成员的功能。这就是政治认同,是文化认同所不能达到的程度。政治认同表现出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对政治体系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表现为对民族国家、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过程、政治权威和政治意识形态等方面的理解、认可、支持和服从,本质上是人们对政治体系的信任,是人的政治信念和信仰,也是国家凝聚力的基础。从对政治认同的分析和研究中,能找到国家凝聚力理论的意义之源与理论之根。政治认同理论与国家凝聚力理论作为反映社会进步的参照内容之一,为认识和理解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提供了合理的方法,而对国家凝聚力的认识和实践中的推进,也是政治文明建设的要求和内容。

就社会主义中国而言,要增强国家凝聚力,其路径、方法方式必须从多方面去探索,而且要长期不懈进行这种探索。在当前,从提高政治认同度入手,开展这方面的尝试努力,是非常必要的。要通过对社会共同理想的认同,用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去凝练人的意志,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处处体现,从而产生制度的凝聚力;中国目前实行“一国两制”,作为主体制度的社会主义制度,还要发挥政治制度的核心吸引力,使不同制度也产生向心力。要通过对政党的认同,使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政治格局更稳固;中国共产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亲和力,更进一步推进多党合作,发挥更大的社会作用,从而产生政治力量的凝聚力。要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使人们指导思想更明确,理想信念更坚定,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人心,道德风貌焕然一新,产生意识形态的凝聚力。要通过对公共利益的认同,坚持以人为本,使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保障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和睦相处,和谐发展,从而产生利益的凝聚力。总之,政治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体现在各种具体的事情中,非政治的事情可能隐含着极大的政治;政治认同也是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体现出来。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才有利于政治认同,有利于增强当代中国的凝聚力。由增强民族凝聚力到增强国家凝聚力,这是一种新的境界,需要做出新的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塞缪尔·亨廷顿(美国)著,程克雄译.我们是谁:美国国

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新华出版社2005.

[2]李素华.对认同概念的理论述评[J].兰州学刊.2005.4.

[3]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黑龙江人民

出版社.2001.

[4]孔庆榕、张磊.中华民族凝聚力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8.

(责任编辑:陈伟群)

7

多元文化主义差异政治思想

多元文化主义差异政治思想:内在逻辑、论争 与回应 王敏 【内容摘要】多元文化主义差异政治思想是多元文化主义者面对“文化差异”的事实和“文化平等”的共同诉求而提出的一系列应对方案及其理论论证。在多元文化主义内部, 不同流派在对待差异的问题上产生了诸多分歧, 体现在平等承认, 宽容尊重, 诉求少数群体特殊权利, 构想后现代的宪政理想,以及在自由主义宪政框架内调和公民权利与少数群体权利、进而实现多元文化和平共存的目标等方面。这些分歧和争论都是围绕如何处理“公共性”与“差异性”( 或者说“一元”与“多元”) 之间关系的问题而产生的。因此, 差异政治思想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处理好共同文化与差异文化, 公民权利与少数群体权利, 以及政治一体与多元共存等几对关系。 【关键词】多元文化主义差异政治;文化差异;族裔;少数群体权利 【作者简介】王敏,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多元文化主义( multiculturalism) 是在二战后西方国家族裔文化多样性不断形成、发展和凸显的背景下, 于20 世纪50- 60 年代产生的关注族裔文化多样性, 主张承认并尊重族裔文化差异的重要政治思潮。这一思潮强调通过寻求保护少数族裔群体权利以实现族裔群体公正,多元文化平等共存和共同繁荣。

国内学者把这一思潮主要分为四个流派, 即: 以威尔?金里卡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的多元文化主义, 以玛丽恩?杨和詹姆斯?塔利为代表的激进的多元文化主义, 以亚瑟?施莱辛格等为代表的保守主义的多元文化主义, 以查尔斯?泰勒和迈克尔?沃尔泽为代表的社群主义的多元文化主义。① 尽管流派各异, 多元文化主义却拥有一个共同的逻辑起点——“文化差异”的客观事实。差异政治( politics of difference) 思想是多元文化主义者面对“文化差异”的事实和“文化平等”的诉求而提出的一系列应对方案及其理论论证, 多元文化主义的嬗变与论争多源于对差异政治的理解及其应对方案的分歧。本文力图对多元文化主义的差异政治思想及其论争作一概述、分析和讨论: 文章将首先探讨差异政治思想的思想渊源和内在逻辑, 然后重点分析多元文化主义内部对差异政治思想的论争, 以及来自外部的批评与回应, 最后对差异政治思想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多元文化主义差异政治思想的内在逻辑 多元文化主义差异政治思想强调特殊认同, 主张所有的独特性都应该得到普遍平等的尊重和承认, 认为所有文化都值得平等尊重。这种差异政治思想源于多元文化主义对传统自由主义之普遍主义政治( politics of universalism) 思想的反思与发展。20 世纪60 年代以后, 随着女权主义、黑人政治、后现代主义思潮、“权力话语批判”, 以及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和心理学理论的兴起, “弱势”、“少数”、“身份”、“特殊性”等话语逐渐成为解构普遍主义模式中同一性支配下的霸权话语和主流体制的“另类之声”。“差异”作为这些思潮的基本范畴, 与族裔文化相结合, 为多元文化主义的理论建构, 包括差异政治思想的阐述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文化与经济政治完整教案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教学设计 政治科组:冯小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认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2)理解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比较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不同性质的文化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作用不同,我们要自觉掌握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抵制落后的、腐朽的文化.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二、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说明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意义。 2、教学难点: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三、教和学的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2、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上一节课一起体会了文化的魅力。(简单复习,引导学生回忆旧内容)。我们知道,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那么,他们之间有没有一些微妙的关系呢?我们今天就要揭开这层面纱。 (二)讲授新课 1、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材料导入、启发: 材料一:《功夫熊猫2》在继《功夫熊猫1》取得不错的成绩后推出的,今年暑假也就是刚过去的暑假上映。《功夫熊猫2》创下了北美票房1.6亿美元,全球票房5.98亿美元。《功夫熊猫》成为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传播的最佳载体。 材料二:《喜羊羊与灰太狼》,随着“做人要做喜羊羊,嫁人要嫁灰太狼”的口号在成年人的世界流传开来,这只“羊”的市场价值超过了10个亿,可以说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值钱的动漫形象。 材料三:古代的皇帝虽然能够整天载歌载舞,却无法看电视、玩电脑,为什么呢?这种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中国文化认同:多元交互,一体生成 院(系):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 公共管理 姓名: 刘平平 学号: 2012220764 2012年11月8日

中国文化认同:多元交互,一体生成 摘要:文化发展受制约于当时生产方式所能达到的水平,社会发展 所遵循的一般规律也同样规约着民族文化向世界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任何一种文化认同都不应当理解为漫画式的人为建构。 文化认同是与现实不断遭遇并在遵循自身发展规律基础上文化主体 自觉地促成其面向普遍性的生成过程。问题在于,民族国家在应对 外来文明时,其所采用的反抗方式决定着自身文明生成的速度与质量。为此,文化认同在其建构过程中,一种旨在透视、穿越其中的 认识误区的自我定位,以期避免自身在反外来文明之中背弃文明, 是迫切而关键的。 关键字:文化认同意识形态一体多化 一.文化认同的自我意识:去特殊性 在全球化的世界历史潮流中,各个民族国家之文化,如同百川 奔流入海之势,汇成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差异性或特殊性争锋、交融 的广浩域场。在这优胜劣汰的广浩域场中,民族文化作为一个民族 的身份象征面临着模糊乃至丢失的挑战。伴随这场挑战而来的是世 界各民族的民族主义的自我觉醒。思维对自身的意向,往往开始于 遭遇异己。【1】各民族文化差异性的相互碰撞以及由此产生的危机感,是各民族国家重新审视自我文化命脉的历史条件,同时也在应 对乃至超越这一带来危机的外部环境中形成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意识。换言之,文化认同的思维起点,就其现实性而言,缘起于文化特殊 性之间的相互碰撞。 就中国的近代史看来,中国文化认同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反西 方殖民主义的历程是相伴而生的。【2】当紧闭的国门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所推开,中国面临的几乎是一场全方位的殖民主义入侵。在强

文化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文

文化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文Cultural identit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lt ural model 编订:JinTai College

文化认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范文 前言:毕业论文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高 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为 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总结性独立 作业、撰写的论文。本文档根据毕业论文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 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 改及打印。 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经济社 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发挥文化馆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公益性职能及其作用,本人在此提出初浅的看法,抛砖引玉。 一、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意义 社会的发展推动着社会文化的进步,从而通过在文化馆 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不仅可以给人们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还将提高人们群众文化素质与知识水平,从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此外,群众文化的建设体现了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因为,“十一五”期间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推动文化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断增加群

众文化服务平台,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加强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组织,主要体现在加大了社会公益性群众文化传播工作的力度,增强文化馆建设的投入,促使工作思路的创新,创办具有亮点的文化品牌项目,并且将从整体上推进阵地免费社会文化活动的开展,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社会文化活动的受益者,从另一角度上反映出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政策。所以,群众文化建设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方针,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只有不断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提供保障。 二、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组织 加强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和组织,主要体现在加 大公益性群众文化工作的力度,增强投入,创新工作思路,创办具有亮点的品牌项目,整体推进阵地免费文化活动的开展,使群众能真正成为文化惠民活动的受益者。 (1)广泛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活 跃群众文化生活。在践行先进文化的过程中,文化馆要唱好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紧扣时代脉搏,组织、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

文化传承与创新复习高三政治知识点

文化传承与创新复习高三政治知识点 文化传承与创新复习高三政治知识点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1)文化多样性,主要指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民族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具体表现。 ②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世界遗产的分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如何理解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2)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2)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必要性)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质文化的错误倾向。 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个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文化传播及其主要途径 (1)文化传播的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的途径 ①商业活动。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②人口迁徙。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2、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政治制度文明论

政治制度文明论 摘要:政治文明作为人类理性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政治文明不仅有利于社会政治发展,而且有利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2004年,作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政治文明” 被写进了宪法,从而将学术界对政治文明的研究推向了新的高潮。但综观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从宏观上、整体上来研究,而较少从政治文明的各个组成部分、从微观的角度来探析。这不便于对政治文明的内涵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也不利于对政治实践进行科学的指导。政治文明是由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政治行为文明所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其中,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政治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标志。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这对于长期处在“人治”社会,缺乏制度化、法制化的中国来说,加强对政治制度文明的研究,更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本文主要拟对政治制度文明展开全景式的研究,试图通过对人类政治制度文明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为新时期中国政治制度文明的发展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和思路,从而推动中国政治文明发展。全文分为五个部分,主要涉及政治制度文明的基本理论和中国政治制度文明建设的实践两个层面。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对政治制度文明的几种概念的解读,探讨政治制度文明的主要特征,揭示出政治制度文明的科学含义,即:政治制度文明是政治文明的核心,是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改造社会、实现自身完善和提高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所有积极的政治制度成果和与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政治制度进步状态。其实质是对社会利益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分配的规则。这个含义为下文政治制度文明的研究提供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前提。 关键词:政治制度;文明功能评价标准;路径选择 一、政治制度文明建设意义 步入新世纪,党中央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的宏伟目标。把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并列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位一体的目标,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已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政治文明是一个由政治制度文明、政治意识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构成的,有内在联系的多维结构的系统。在政治文明建设中,进行政治意识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建设的意义当然不能低估,但相对来说,政治制度文明的建设更为重要,更具有紧迫性。因为“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制度变迁则决定了社会演进的方式,它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马克思和恩格斯则将制度的变迁视为人类从野蛮向文明的过渡。因而,政治制度文明是人类政治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标志。人们在比较社会进步程度时,往往是以政治制度的进步作为基本标尺的。在社会的完善和发展过程中,政治制度文明建设无疑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意义。 二、政治制度文明概念解读政治制度文明,不仅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特有现象,而且也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不同的民族和国家有不同的指义。不过,无论从哪个意义上去考察和分析,文明都是人类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提高和完善自身的积极成果和进步状态。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状态即为社会文明,人类自身的进化和提高即为人类文明,人们改造社会及自身所获得的积极的政治制度成果和进步状态便是政治制度文明。对政治制

浅析英国政治制度特点及其政治文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df17186877.html, 浅析英国政治制度特点及其政治文化 作者:贺文涛 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16期 [摘要]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君主立宪制的政治制度,并且英国政治制度有它自身的特点,这种政治制度的形成也有其特殊的政治文化的影响。本文是在简述英国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分析英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促使它政治制度产生的文化因素。 [关键词]英国政治制度政治文化保守主义自由主义 [中图分类号]D73/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6-0150-02 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用它的科技和文化给全球带来了原子弹爆炸般的冲击。英国是独立的岛屿,与其他大陆有大海这道天然的屏障,为英国创造了一个优越的地理环境,避免了频繁的战乱,让其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壮大自己。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大幅提高,与此同时英国拥有一支强大海军,国内市场的狭小迫使它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当欧洲宗教机构和封建割据势力肆虐之际,他们已经建立了独具特色的司法陪审制和地方管理体制;当欧洲封建专制主义普遍加强时,他们又发动资产阶级革命,摧毁封建主义根基”。① 要了解英国的君主立宪体制,首先就要了解英国的宪法。大部分学者都承认英国有宪法,只是有自己的特点,不像大多数国家那样汇编成一部法律文件,而是由分散的宪法性法律、惯例等组成。国外学者称之为“不成文宪法”“柔性宪法”。只有在认识宪法的的基础上才能更深刻地认识英国的政治制度。 一、英国议会 议会作为英国的重要组织机构在长时间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议会至上”的原则。英国议会由英王、上议院、下议院共同组成。议会和内阁虽掌握实权,但议会由英王、上院和下院组成,其中上院是贵族院,是主要西方国家中唯一以贵族政治为基础的政治机构。②英王无实权,代表贵族制的上议院和代表共和制的下议院经过了长时间的争斗,权力逐渐从上议院转移到下议院。英国议会的权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立法权、财政监督权、行政监督权和司法权。其中司法权由上议院独有,它可以审理贵族的案件,也可以审理下议院的弹劾案。根据法律,立法权、监督政府财政和行政的权力归属于下议院。1911年《议会法》确认了下议院 的政治优势地位,作为一个惯例,首相必须来自下议院,内阁成员也很少由贵族担任。③ (一)立法权是议会最重要的权力

解读政治认同概念

政治认同概念解读 摘要:政治认同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古今中外政治思想家们一直关注的问题, 更是当代政治学理论研究和政治发展方面的重要课题。因此,政治认同的 研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对中外学者提出的政治认同概念加以介 绍、评价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界定政治认同概念应有的视角,并对 政治认同的概念做出了界定。 关键词:政治认同视角界定 人类社会对政治认同这一命题的关注,可以说自政治这一社会现象产生之初,或者说政治学创立之时就已经开始了。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在《政治学》一书中,在对城邦政治的合法性进行分析时指出:“一种政体如果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必须使全邦各部分(各阶级)的人民都能参加而且怀抱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进而他又指出:“一条适用于一切政体的公理,一邦之内,愿意维持其政体的部分必须强于反对这一政体的部分。”①从这里可以看出,无论是“怀抱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还是“愿意维持其政”,都是在表明人们对政治的一种认同状态。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也曾提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斯得其民矣。”②孟子提出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亘古不变的政治发展定律,所揭示的就是政治认同对政治稳定和政治发展的作用。 到了近现代,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人类政治文化发展的多元化、文化与政治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各国的政治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政治认同的功能 日益突显,以及政治心理学、政治文化研究的兴起,政治认同问题更加受到政治学者的广泛关注。那么,什么是政治认同呢? 这是当代政治学理论研究和当代政治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正因为如此,许多学者也对政治认同的概念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做出了界定。 一、国内外关于政治认同概念的主要观点 一般认为,政治认同的概念是美国政治学家威尔特﹒A﹒罗森堡姆最早提出的。罗森堡姆在1976年出版的《政治文化》一书中指出:“政治认同,是指一个人感觉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国家、民族、城镇、区域)、地理区域和团体, 在某些重要的主观意识上,此是他自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特别地,这些认同包括那些他感觉要强烈效忠、尽义务或责任的单位和团体。”③阿尔蒙德在《比较政治系统:体系、过程和政策》中把政治认同归于政治文化范畴之中,他认为政治认同是一种政治态度、信仰和政治情感,并提出了政治认同意识和政治认同感等问题。 我国学者对政治认同研究的起步比较晚,大致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的,关于政 治认同的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观点: 马振清先生在《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一书中认为:“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人们依据一定的政治态度、政治目标确定自己的身份,把自己看作是某一政党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觉地以组织及过程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与这个政治组织保持一致,支持这个组织的路线、方针、政策,这就是政治认同。”

2018年中考政治复习专题训练: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文化差异-精选文档

中考复习训练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和文化差异 一、单项选择题 1.北京奥运会吉祥物完美地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结合起来。这启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 ①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②吸收健康的外来文化 ③传承中华文明,排斥外来文化④中西交融,兼收并蓄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 D. ①②④ 【答案】C 2.如今,可口可乐饮料、麦当劳快餐等舶来品,已为广大中国人所熟悉,它们甚至成了一些中国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伴随它们而来的,还有不同的生活方式。面对外来文化,我们应该() ①照搬照抄,全盘吸收 ②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③尊重差异,平等交流 ④放弃自我,虚心学习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3.近日,一曲《江南style》迅速唱红全球,骑马舞风靡各地,外来文化正潜移默化地融入我们的生活。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 当前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化交流日益加强 B. 对待外来文化需要全盘肯定 C. 应在实践中不断推进民族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D. 应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吸收外来文化【答案】B 4.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新疆等民族地区从历史的边缘地区、改革开放的后发地区一跃而成开放的前沿地带。我们在和“一带一路”沿线的中亚、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打交道时,面对不同的名字语言、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正确的态度和做法是() ①尊重民族差异,包容多样文化②倡导文明宽容,促进互学互鉴 ③坚持汉族特色,强化自身优势④搁置文化交心,埋头开拓市场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A 5.2019年10月26日,第九届中国·宜兴陶瓷文化艺术节开幕,本届陶瓷文化艺术节以“陶醉中国、筑梦宜兴;以陶为媒、同创未来”为主题,是对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积极呼应,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积极

3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第三节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第1课时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 A.群众 B.人民 C.公民 D.干部 2.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2014年3月5日在北京开幕。我国人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组成国家权力机关。再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分别行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的各项权力。这表明 A.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 C.在我国,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D.我国人民都可以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决定》已由第十二届全同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于2013年10月25日通过,自2014年3月15日起施行。从上述材料中你可以获取的信息有【A】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是我国的立法机关 ③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④我国各级人大代表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4.每年三月,来自全国各族的全国人大代表,汇集北京人民大会堂,共商国是,讨论国际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审议表决政府工作报告。这表明我国实行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B ) A、民主集中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在每年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都要审议表决政府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等,这表明A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②人大代表具有最高决定权、最高监督权

“文化认同”

02 真题研究:全国卷命题语言分析——“文化认同” 一、“文化认同”的概念分析 关于“文化认同”,它所回答的是“我们是谁?”亨廷顿曾指出,不同民族的人们常以对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来回答“我们是谁”,即用“祖先、宗教、语言、历史、价值、习俗和体制来界定自己”,并以某种象征物作为标志来表示自己的文化认同,如旗帜、十字架、新月形、甚至头盖等等。亨廷顿认为“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总之,“文化 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而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 (一)关于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始终处于重要地位。 史金波《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当议》指出,要从中华民族发展趋势、从历史上统一和“分裂”以及从历史上的民族政策等方面来认识中国的民族关系,中国各民族之间交流越来越频繁,关系亦越来越密切。 苗普生《文化融合是民族融合的必由之路》强调文化融合的重要性,针对研究民族融合的某些误区,提出从我国历史特别是新疆历史上的民族融合过程来看,文化融合才是民族融合的主要形式和必由之路。 (二)关于民族地区国家认同。 陈季君《论土司地区的国家认同》认为土司地区国家认同的实质是西南少数民族逐渐融人 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进程,推动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进步与发展。 李治亭《清代满汉民族认同与“互化”的历史考察》指出有清一代,包括蒙古族的“满化”与“汉化”在内的满汉“互化”,是中国文化与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互化”就是民族相互认同,相互包容,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其结果,满洲及满文化与汉族及汉文化融为一体。满汉融合,实际也是中华各民族不断融合的一个缩影。

中西方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及其意义

中西方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及其意义 摘要:政治文化问题同人类社会政治生活息息相关,它对人类的政治行为的方式、方法起到指导和制约作用。因为政治文化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政治现象,因而只有进行比较才能得出更有利于我国政治文化发展的理论,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因此对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显得尤其重要。通过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即可反对排外主义,又可以抵制全盘西化理论;即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外来文化的可取之处,又可以抛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繁荣我国的政治文化。 关键词:比较政治文化意义 政治文化研究已成为当代政治文化领域的重要分支,它在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后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而中西方也在其发展中呈现了明显的政治文化差异。政治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历史积淀为一个民族的政治文化传统。而从历史过程来看就是传统政治文化。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的两大方面的文化传统。中国和西方的传统文化在历史进程、逻辑和体系等方面也不尽完全相同。 一、中西方政治文化差异 (一)中西方政治监督的差异 在中国古代传统社会,在专制王权的统治下,由各级政府分别主管各方面的政务。为了使其得得长期有序的发展,统治者建立强大的行政网络,以便加以防范和牵制。在这个行政网络中,人治起到了至

关重要的作用。在历史上监察工作主要是指连坐告密、牵制监督等形式。而且官吏也受到了严厉的监管和控制,以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而相比较同等时期的西方社会则讲究分权理论。试图通过政治权利内部分工以维持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平衡。从而根本的防止权力的集中和腐败。政府划分为行政、立法、司法三部门。每一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职权范围,不允许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进而保证三个机构人员的合而不离。这样,每个部门对其他部门都是一个制约,没有任何一个部门沦为国家统治的阶级工具。 政治监督理论既是近代西方国家民主政体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传统社会为了巩固专制统治的权术设计。西方的政治监督理论能有效的防止政府腐败和权力滥用,而且避免了权力的过度集中。现代政治文明要求现代政府的权力严格受法律的控制,要求政府行为必须以法律为界限得到价值肯定。以分权为核心的宪政是现代国家的最好制度设计。 政治文化既是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环境下在不同国家的产物,它必然呈现出两方面的态势。一方面:各个民族国家在其各自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条件下确立了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政治文化,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文化体系。而这一民族国家独特的政治文化优势,在世界民族之林也会成为一面傲人的旗帜,构成人类文明宝库和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西方人权观的差异 从历史发展来看,西方是通过自然发展的方式走向现代化。而中

法德政治制度

一、法兰西共和制的确立 1.背景 (1)政治:是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矛盾尖锐。 (2)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家公开反对君主专制,抨击宗教神权,号召人民争取自由和民主。2.历程 (1)1789年,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2)1792年,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3)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垮台,第三共和国建立。 3.确立 (1)标志:1875年国民议会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2)内容: ①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 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特赦。总统的一切文令须经内阁总理或内阁部长的副署。内阁虽由总统任命,但只对议会两院负责。总统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②立法权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的国民议会掌握。 众议院议员由普选方式选出(成年男子,妇女无选举权),任期4年,参议院议员通过间接选举产生,任期9年,每3年改选其中的1/3。一切法案须经两院一致通过才能生效,但参议院权利比众议院要大。(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议案、解散众议院须得到参议院同意、参议院不能被解散。) 4.意义 (1) 从法律上阻断了保皇派复辟的道路,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资产阶级共和派逐渐掌握了众议院、参议院、内阁和总统等关键职位。 (2) 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也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德国统一 (1)背景:德意志四分五裂状态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过程:俾斯麦领导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统一大业。 (3)结果: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 2.帝国宪法 (1)君主立宪政体: 产生方式权力职责 皇帝世袭制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及决定对外政策等 宰相由皇帝任命主持内阁工作,只对皇帝负责 议会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帝国议 会由普选产生 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要得到联邦议会和 皇帝的批准 (2)联邦制度: ①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保留一些自治权。 ②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

第二章__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

第二章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 一、令人深思的个案 1、托克维尔:美俄对比 2、南北美对比—美国的独特—强大 3、关于墨西哥移植美国联邦宪法 4、关于利比利亚 历史:9~10世纪,靠近撒哈拉沙漠中、西非地区的部分居民移居谷物海岸(即今利比里亚)。15世纪下半叶,葡萄牙人来此贩卖奴隶,随后荷、英、法、德等殖民者相继侵入。1821年12月,美国兴起废奴运动,把美国黑人送回非洲,普罗维登斯岛就是19世纪初首批美国黑人移民登陆的地方,1824年命名为利比里亚(自由之城)。1838年成立利比里亚联邦,由“美国殖民协会”派任总督。1847年7月26日宣告独立,建立利比里亚共和国,号称非洲第一个共和国。另一黑人移民区于1854年2月4日建立马里兰共和国,1857年并入利。1860年,美国黑人移民建立真正独立党,并自1869年起执政百余年。1980年4月12日,土著克兰族人塞缪尔·多伊军士长率领17个士兵发动政变,结束美国黑人移民后裔的统治,建立军政府,并于1985年当选总统。1989年12月,流亡国外的前政府官员查尔斯·泰勒率全国爱国阵线武装攻入利境,利陷入长达7年的内战。1990年8月,利成立“全国团结临时政府”,索耶出任总统。1994年,利成立国务委员会,由主席和数位副主席集体行使总统权力。1996年8月,在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斡旋下,利交战各派就停火、解除武装和举行大选达成一致。1997年7月19日举行大选,在武力支持下,泰勒当选总统。2003年8月,迫于内外压力,泰勒向副总统布拉移交权力,并流亡尼日利亚,利内战结束。10月,利各派组成以布赖恩特为主席的全国过渡政府。2005年10月利举行总统选举,团结党领袖瑟利夫女士当选。 政体:泰勒执政后,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利国内局势一直动荡不安。自2002年底起,利反政府武装“利比里亚人和解与民主联盟”(简称利民联)加大对首都蒙罗维亚的攻势。2003年6月,利民联和另一支反政府武装“利比里亚民主运动”(简称利民运)与利政府在加纳首都阿克拉签署停火协议。8月11日,迫于内外压力,泰勒总统向副总统布拉移交权力,流亡尼日利亚。布拉就任临时总统。8月18日,布拉政府与利民联、利民运和各政党社团共同签署《阿克拉和平协定》,并于10月中旬组建全国过渡政府。 全国过渡政府执政以来,大力推进和平进程,积极配合联合国利比里亚特派团落实“解除武装、复员、重返和融入社会计划”,加紧重建军队和警察等安全系统,努力恢复国民经济。2004年10月,利解武和复员工作结束。目前,利政局总体趋于稳定。 瑟利夫总统就任后,致力于推进和平进程,积极寻求外援,努力发展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全面开展恢复重建。2011年11月,瑟利夫再次当选总统。2012年1月16日,瑟宣誓就职。 5、关于意大利南北美改革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试卷(作业)封面(2012至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 题目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科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姓名易三才 专业产业经济学 入学年月2012 年9月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摘要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西方各种文化产品纷至沓来,在给人们提供多样化文化体验的同时,也把其承载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带进了国门。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加速了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与碰撞,也使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等问题凸显了出来。 [关键词]全球化文化认同国家认同

目录 一、文化认同综述 (1) (一) 文化认同概念 (1) (二) 文化认同类型 (1) (三) 全球化条件下文化认同的意义 (2) 二、国家认同综述 (2) (一) 国家认同概念 (2) (二) 国家认同分类 (3) (三) 全球化条件下国家认同的意义 (4) 三、全球化条件下强化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 (4) (一) 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文化认同 (5) (二) 加强国家认同教育的构建 (6) 1.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确立政治认同 (6) 2. 通过中国历史教育强化历史认同 (6) 参考文献 (7)

全球化对我国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影响 一、文化认同综述 (一)文化认同概念 关于“文化认同”,它所回答的是“我们是谁”。 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因而,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作为民族的认同和国家的认同的重要基础的文化认同、价值认同不仅没有失去意义,而且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 (二)文化认同类型 当关涉个体如何处理与他者的关系问题,大致而言有两种处理方式和认同类型:一是健康的自我认同,二是扭曲的自我认同。 健康的自我认同,也可以称之为开放性认同。这是一种理想状态的认同,在这种认同状态中人的“一致性”与“自我性”处于和谐状态,个体拒绝自我的封闭与孤立,与他者互动成为自我成长的动力,自我在不断认识他者的基础上建构起健康的自我概念,他人的优长成为自我成长的促进因素,群体不会泯灭个体,求同也不会消除个性;个体以基于“主体间性”的交流、沟通来促成自我认同的变化与更新。 扭曲的自我认同,创伤性记忆、从众心理、自我中心性思维等人格因素,社会体制、意识形态宣传、商业文化等社会因素,种种内外

政治制度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政治制度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一.前言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制度创新、政治观念变革和政治行为调整等各个方面,而制度建设的任务显得尤为重要。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这里表达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着重加强制度建设,从制度上解决问题。 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成功实践,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价值和深远意义。政治制度建设不仅塑造了稳定有序的利益格局,而且规范了社会成员的交往行为,在创设制度性成果、发展制度性规范、更新制度性功能方面有利于维护社会生活的安定和谐。这充分地说明了政治制度建设作为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在理论和现实的双重层面上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密切联系,并构成了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 二.政治制度建设的基本含义 政治制度作为人类交往的产物和实践性结果,既是学术界探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也在现实生活特别是在政治实践领域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一般来说,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对政治制度进行分析。从广义的层面理解,政治制度是同政治现象或人类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制度; 属于社会制度、经济制度及文化制度范畴的某些具体制度,在一般意义上也可以被不同程度地视为政治制度。从狭义的层面理解,政治制度不仅与政治现象或政治生活直接相关,而且同政治研究的根本问题和核心概念存在密切联系。从这两个层面理解政治制度,一方面可以避免对政治制度作出过于宽泛的界定,不必将政治制度这一概念漫无标准地加诸过多现象; 另一方面可以为政治研究的权力分析提供更为有限且具体的对象,使政治制度理论的建构具有合理的基础成分。 政治制度建设是人类社会生活在政治领域之中以创设制度性成果、发展制度性规范、更新制度性功能为主要目标和形式的实践性活动,它在建立政治制度、完善政治制度、

藏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现状调查与分析

藏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现状调查与分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现状对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意义重大,本调查以藏族大学生为样本,运用调查问卷结合个别访谈方法,对藏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原因,探索提高藏族大学生国家认同和主流文化认同对策。 标签:藏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 歷史证明,多民族国家内公民的国家认同和主流文化认同度高,多民族国家就能历经风雨变化而保持统一,反之对国家的统一就会提出挑战。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现状对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意义重大,而各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状况,对其他社会群体具有巨大的示范作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事业的成败举足轻重。本调查以藏族大学生为样本,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相关理论,自行编制《藏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调查问卷》和综合访谈提纲,调查藏族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度、对中华民族统一体的认同度;对本民族的认同度;对藏族文化的认同度、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度和对当代中国主流文化的认同度。 一、藏族大学生国家认同现状 国家认同主要调查藏族大学生对中国公民身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统一体的认同和对中华民族利益的认同情况。在受调查的藏族大学生中,87.6%的学生认为作为中国公民是自豪的,86.3%的学生认为藏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85.9%的学生认为西藏的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祖国大家庭的支持和帮助,对于“国家利益至上”的说法,持“同意”态度的为79%,80.3%的学生认为国家要加大力度打击“东突”、“藏独”等分裂势力,85%的学生期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调查统计结果显示,藏族大学生的国家意识比较好,能够积极地肯定和认同中华民族这个统一体,能自觉认同中华民族利益。 虽然藏族大学生在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传统中长大,但成长于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准则下生活,接受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内容和形式,自小在接受民族教育的同时,必然受到国家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再加上国家在藏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扶持政策,使西藏教育、经济和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当代藏族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社会主义新西藏建设的受惠者,所以对国家的认同度、中华民族统一体的认同度和中华民族利益认同度比较高。 二、藏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现状 民族认同主要调查藏族大学生对本民族身份的认同,以及自己和其他民族成员交往时的情况,调查表明藏族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93.5%的藏族大学生为自己的民族身份而自豪,不分在西藏和在内地就读的地域区别,

政治认同内涵理解

政治认同概念理解 从词源上来讲,政治认同的概念由政治和认同组成,这两个词本身都具有很复杂的含义,两者组合在一起的含义也就显得更加模糊不清了。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和哲学都对这一议题有所探讨,在这些研究中,政治认同总是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社会认同、合法性等词汇混杂在一起。从语义上对这些概念进行梳理,区分相互之间的差异和关联,是准确理解政治认同及其现实影响的根本。 政治认同和合法性都是用来表示一个特定政权及统治者获得民众支持和拥护程度的概念,两者之间有很多共性。通常认为,政治认同是合法性的一部分,是政权合法性的情感来源和社会情感基础。按照马克斯·韦伯经典的三分法,合法性有传统型、法理型和克里斯玛型三种基本类型。除了法律和制度外,对传统文化和超凡领袖个人魅力的认可也都是合法性的来源之一。阿尔蒙德对于合法性来源有经典的分析:“一个传统的社会中,合法性可能取决于统治者的世袭地位,取决于在制订和执行法律时遵守某些宗教习俗,以及取决于这些决策的范围和内容。在一个现代的民主政治体系中,合法性将取决于他们在竞争性的选举中是否获胜,取决于他们在制订法律时是否遵守规定的宪法程序。”可见,是否遵守宪法程序和法律制度只是合法性的来源之一,民众对于这些宪法程序和制度形成的态度就是政治认同,因而政治认同可以视为政治合法性的基础要义。总而言之,政治认同是合法性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政治认同是合法性的前提,政治认同在合法性建立的过程中占有最为基础的地位。 国家认同是与政治认同联系最紧密的概念,但是这两者并非完全重合。在内容上政治认同从属于国家认同;在认同对象上政治认同不限于国家,范围超出民族国家。从认同的内容来看,国家认同由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组成,政治认同只是国家认同的一部分。从认同的客体来看,政治认同的范围要大于国家认同,只有当政治认同的实体是现代国家,或者把国家定义为广义上的政治实体的时候,国家认同才等同于政治认同。但是除了民族国家以外,超国家组织或者地区性组织也是政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主体。 民族认同与政治认同原本是两个不同领域的议题但是由于现代国家多数都是民族国家,民族认同成为国家认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国家认同又与政治认同具有重合的部分。这样,民族认同也就与政治认同联系在一起。民族认同是一种文化认同,而非政治认同。从源起上来说,民族认同是一种自然性社会认同。尽管对于民族的认定存在很大的争议,客观特征认定或者主观认同构建的界定方式都不尽如人意,但是共同的语言、文化和历史成为本族与他族区分的边界,以及由此会形成共同的集体认同,因而民族认同相比构建出来的政治认同更具有自然社会属性。 社会认同是一个较为宽泛和复杂的概念体系,是连接个体心理和社会结构功能的重要理论工具。这个概念被不同的学科领域反复使用、不断更新,甚至出现了很多误导。就内容来说,社会认同的概念有四种含义:基于个人的认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