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市民出行优先选择公共交通上海市民出行状况调查报告

上海市民出行优先选择公共交通上海市民出行状况调查报告

上海市民出行优先选择公共交通上海市民出行状况调查报告
上海市民出行优先选择公共交通上海市民出行状况调查报告

上海市民出行优先选择公共交通上海市民出行状况调查

报告

上海市民出行优先选择公共交通

——上海市民出行状况调查报告

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 -12-27

内容提要:为了解本市市民的出行成本及对交通状况的评价,近期,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在“上海统计”和“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开展了一次网上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市民出行方式、时间成本和花费、对本市交通状况的评价及购车意向等多方面内容。调查共回收总量样本2598份,其中有效样本2331份,样本有效率为89.7%。调查显示,逾四成受访者认为本市交通出行方便,但逾三成受访者认为高峰时段路面严重拥堵。逾六成受访者上下班出行选择公共交通,高峰时段轨道交通限流措施有争议。受访者上下班单程交通平均时间为50.4分钟。近八成受访者每天上下班的交通费用在5元以上。半数有车受访者使用私家车上下班。逾七成受访者年内无购车意向,使用成本高、道路拥堵是不打算购车的主要原因。

一、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经过网上调查形式,在“上海统计”和“中国上海”门户网站发布问卷。调查收到回答问卷2598份,剔除非上海地区的IP地址及回答不全的问卷后,共获得有效样本2331份,样本有效率为89.7%。从调查对象的分布看,居住在各个环线间与不同

出行距离的受访者均占一定比重(见表1)。因此,样本的分布情况比较符合上海的实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分布

二、本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广大市民的基本认可

1、逾四成受访者认为本市交通出行方便

经过多年的建设,当前,上海已形成了一个功能比较齐全的道路交通网络。调查显示,有7.3%和35%的受访者认为本市交通很方便和方便,合计为42.3%;36.8%认为一般(见图1)。其中,以轨道交通作为上下班交通工具的受访者认为本市交通方便和很方便的分别占8.2%和45.3%,合计为53.5%;认为一般的占34.3%。这表明,市民对上海轨道交通总体评价更为积极。近年来,上海

城市建设不断发展,大力推进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广大市民的基本认可。

调查同时显示,仍有两成的受访者认为本市交通不太方便或者很不方便。主要原因是这部分受访者居住在外环外区域,受公共交通网络布点的局限,上下班转换车辆不便及花费时间较多。

图1 受访者对本市公共交通的评价

2、逾六成受访者上下班出行选择公共交通

公交与轨道交通成为市民上下班的主要交通工具。调查显示,有26.9%的受访者选择乘坐公交,17.2%选择乘坐轨道交通,21.4%选择乘坐公交加轨道交通,合计为65.5%;另有12%上下班出行使用助动车,13.%使用私家车,9.3%使用自行车或其它(见图2)。这表明,逾六成受访者上下班出行选择公共交通,这与当前上海公共交通方便快捷、花费少有着重要关系。

图2 受访者上下班选择的交通工具

分区域看,居住在内环的受访者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占66.8%,居住在内中环间的受访者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占70.1%,居住在中外环间的占71.9%,居住在外环外的占56.9%。这表明,在公共交通较为便捷的区域,市民更倾向于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3、受访者上下班交通单程平均时间为50.4分钟

有9.3%的受访者上下班单程耗时在15分钟以内,16.4%耗时在15-30分钟,18.7%耗时在30-45分钟,24.2%耗时在45-60分钟,22.4%耗时在60-90分钟,9%耗时在90分钟以上。经加权平均计算,受访者上下班单程平均时间为50.4分钟。按居住地到单位距离的分组来看,距离越长,相对耗时越多(见图3)。

图3 不同出行距离的受访者上下班单程平均时间

4、受访者平均步行7.5分钟乘上公共交通

按公共交通工具分组来看,乘坐公交车上下班的受访者单程平均花费的交通时间为53.7分钟,其中在车上时间为40.7分钟;乘坐轨道交通的单程平均花费的交通时间为58.5分钟,其中在车上时间为42.8分钟;公交车加轨道交通的单程平均花费的交通时间为68分钟,其中在车上时间为53.4分钟。这表明,当前受访者上下班两头的平均步行时间约15分钟,平均步行7.5分钟就能到达公交站点或轨道交通站点。

5、近八成以公共交通出行的受访者每天上下班交通花费在5元以上

在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受访者中,有20.2%每天上下班交通费用在4元以内,57.3%在5-10元,22.5%在10元以上。从居住地到单位的距离分组来看,距离越长,相对花费越多。从公共交通工

上海城市交通发展的回顾和展望

上海城市交通发展的回顾和展望 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龚汇汇 一、前言 城市交通是城市的命脉,是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在上海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进程中,始终发挥着基础和先导的作用。它不仅是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重要谈话以来,上海以建设“一个龙头,三个中心”为目标,抓住机遇,不断增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上海交通步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历史旧欠基本还清,客货运输稳步增长,服务供应水平不断提高,为交通行业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迈入新世纪的上海城市交通,将紧紧围绕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的战略目标,以中国加入WTO为契机,着眼于服从、服务于上海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增强,支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亚太国际航空枢纽的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出行和现代物流的需要。城市交通要实施超常规发展,并融入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之中,增强对内、对外的辐射和集聚能力,全面提高上海交通行业的能级水平和综合能力,建立“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环境协和”的枢纽性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和综合物流系统。 二、交通发展回顾 九十年代以来,上海城市交通的建设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1.对外交通设施能级增强 上海港吞吐量已突破2亿吨,成为世界第三国际大港,集装箱吞吐量超过560万箱,跃升为世界第6位,为形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奠定了基础。 上海已组成以浦东机场为主,虹桥机场为辅的“一主一辅、一市两场”格局的国际航空港,年旅客吞吐量1768 万人次,货邮量88万吨,争取成为亚太地区国际航空枢纽港。 上海站作为全国十大铁路枢纽之一,沪杭铁路复线全线修通,上海南站(临时站)已开通使用,列车日平行通过能力提高到180对。铁路承担着本市最大份额的省际旅客流通量。 全市公路总长度4253公里,郊区建成了一批快速道路和连接长江三角洲城市的沪宁、沪杭高速公路,加速公路网络的形成,打通了上海通往内陆的快速陆上运输通道,扩展了集装箱公路运输的腹地。 全市对外交通货物运输总量达2.8亿吨,货运营业车辆12万余辆,48.3万车吨。长途客运营业车辆3万余辆,近30万客位,旅客发送量达1200多万人次。 上海内河正在组构高等级航道网络,与江、浙两省和京杭大运河相连,内河港口吞吐量8800万吨,年货运量1.39亿吨。

交通出行方式统计

表一:部分特大城市平均出行时耗(摘自:1980年代以来我国特大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 表二:部分城市居民出行方式构成的变化(摘自:1980年代以来我国特大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

据调查统计,北京市居民短距离出行次数占居民出行总量的68%。短距离出行中,居民大多 采用步行、自行车,共占70%以上,公共交通仅占9%,另外还有7%的居民会选择小汽车。有车家庭成员在短距离出行中,驾驶或乘坐小汽车出行占28%,乘坐公交车出行仅占6%;而家庭车辆主要使用者在短距离出行中,驾车出行比例则高达70%。 据统计,2005年北京全市居民出行总量是2920万人次,人均出行率为2.64人次/日,平均出行距离9.3公里,出行周转量为20180万人·公里/日,公交出行的平均时耗为63分钟,小汽车出行的平均时耗为40分钟。各种交通方式的分担率为:自行车占30.3%,公共交通占29.8%,小汽车占29.8%,出租车占7.6%,其它方式占2.5%。截至2006年底,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为287万辆,其中私人机动车为206万辆,小汽车日均出行3.16次/车,平均单次出行距离14公里,平 均单次出行时耗40分钟,平均载客1.26人/车。预计2010年机动车总量将达到380万辆。表三:北京2005年城市居民出行方式构成 北京市2000年和2005年居民出行方式构成情况:从2000年和2005年北京市的出行调 查可以发现,北京市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为自行车、步行、公交车和小汽车,这四种出行方式分担率之和分别占总出行的91.89%和90.52%。对比2000年和2005年交通结构的变化情况可以发现,2005年自行车出行比例大幅下降;公交出行比例增加,在各种机动化交通方式中位 居第一;非机动化方式出行比例也由71.80%下降到58.25%。可见,北京正在逐步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现代化城市交通模式,但和国内其他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以广州为例,其公交分担率在1995年为17.49%,2003年为26.85%。 表四:2000与2005年北京市居民出行方式构成

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也随之增加,进而出行人口数量也急剧上升。“乘车难”及交通设施的不足,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造成这些 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是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不完 善。尽管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削弱了公交的优势,制约了公交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1,城市公共交通的分担率低。目前,在一些大城市中尽管实施了一系列公交优化的政策,而 公交的运输量也处于上升趋势,但是公共交通的 出行比例仍然很低。一些城市公交不但没有成为城市客运交通主体,而且公交的比例还呈下降的 趋势。 2,公交服务水平低。主要表现为:速度慢,乘车换乘不方便,路线不合理,密度低,甚至有些地方 存在公交盲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城市道路面积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仍远远落后于交通量的增

长速度。 3,公交服务水平差。公共交通低水准的服务质量常成为乘客投诉与媒体曝光的对象,直接 影响其承担的客运比例。公共交通低水准的服务质量常常表现为乘坐公交车耗时太长、舒适性差、安全事故多、公交乘务人员服务质量差。 4,公交基础设施缺乏统一规划。城市公共交通线网构成主要以公交枢纽站为依托,实现点 与点的连接。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统一规划,特别是在旧城市改造 和新区开发时没有把公交设施配套纳入统一规划,给交通营运、管理和居民出行带来不便。 5,公共交通网络规划不合理。“发展公共交通”与“保持主要道路通畅”是城市交通工作者的两大目标。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公共车辆的投放量日益加大,乘车难的 矛盾有所缓解,行车难的矛盾却日益突出。特别是大巴列车化、中小巴频繁靠停,形成动态瓶颈,严重影响了主要道路的交通秩序。 二,解决城市公共交通问题的途径

上海市宝山区公共交通专项规划剖析

第一章前言 1.1任务来源 根据市委市府对上海市新一轮总体规划要求做到“把专业规划向郊区延伸,做到专业规划全覆盖”的指示精神和上海市城市交通管理局以沪交规[2003]第521号问《关于开展郊区交通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区县开展新一轮交通专业规划编制工作。特别是宝山区的区委区府对宝山区城市建设发展同城市的交通发展相协调,尤其是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等课题的高度重视。因此2005年2月,由宝山区城市交通管理局委托上海市交通工程学会——徐道钫工作室,进行宝山区公共交通专项规划方案的编制,其研究内容有: ●系统规模,按客源强度、不同交通方式的分配结果,分析既有设施的状态、存 在问题等,确定公共交通系统的总规模和要求的总运输能力; ●从上述系统的总规模,研究确定线路的总里程(分轨道线和常规地面公共交通 线)。结合分析地区内的交通走廊、用地状况,确定合理的线路长度(走向)、线路的数量、级别和分布; ●按周边用地结构,编制公交线网,以我国有关交通规划规范,校核线网的技术 指标:密度、等级、形态……等; ●研究公交枢纽站,确定枢纽站的定义、标准、规模。结合地区特点、需求,进 行布局研究。 提供一般过境站、终点站的典型设计;以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确定站点设施的分布规则,组合形态等。 ●公交的配套设施:停车场、车辆段的研究,规模、数量、分布及在停车场上部 开发的可能和相应的建议方案; ●公交线的运营方式、服务水平的确定,及为达到目的需要的措施建议; ●公交线网的分期实施计划; ●有关的政策探讨,管理、实施的建议; ●线网的确定需要进行多方案比较,最后确定一个推荐方案; ●系统的综合评价。 研究工作确定后,本工作室立即组成项目咨询组进行工作,鉴于本项目涉及范围较广,情况较为复杂,项目组会同市城市交通管理局,有关部门深入至运营单位,就宝山区范围内的有关交通现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的趋向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调查和研究。其次,项目组就一些重大的城市交通发展方向,向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和区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区城市规划管理局进行了征询。另外项目组还就现有的公共交通运营情况专门听取了市公交客运处、地铁运营公司、久事公司以及港口管理局有关业务主管专家的意见,并就公交线路的调整、新辟以及同陆岛交通的联系、轨道交通的衔接进行了逐条研究,并在05年的7月份先后向区城市规划管理局和区府及有关职能部门就初步方案的设想进行了汇报,并听取了有关领导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完成本报告。

公共交通出行软件的应用

公共交通出行软件的应用 摘要:本文探讨了公共出行软件的使用现状,总结了出行软件的便民和不足之处,提出软件应更全面的利用大数据来整合各种交通方式的信息,展现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的路线推荐等功能,同时,利用用户对选择结果信息的积累和增加社会交通评价体系的方式,使城市公共交通的出行更加便捷、舒适、高效。 关键词:公共交通;大数据;信息交互;评价体系 一、前言 城市公共交通自17世?o出现以来,已逐步成为城市交通乃至整个城市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主要部分,它是保证城市各部门正常运转的动脉,而且对城市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公交车交通作为一种公共交通方式具有客运量大、相对投资小、占有资源少、效率高、污染相对较少、人均占有道路少等优点,逐步成为城市交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出租车交通也是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常规公共交通的重要补充。出租车作为公共交通的一种特殊方式,由于其快速、便利、舒适、安全等特性,受到越来越多出行者的青睐。

二、公众出行软件使用的现状 随着科技迅速的发展,各种打车软件应运而生。打车软件为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打车选择,提高了打车效率及成功率。既降低了燃油消耗也变向增加了司机的收入,改善了道路交通状况也减少了尾气排放。当打车软件发展的风声水起时,公交车软件也发展有声有色。公交车软件的出现,让乘客的选择更加多样化。 (一)开封鼓楼广场的公共出行方式调查 通过对开封市鼓楼区人们乘坐公交状况的实地调研发现,鼓楼下的行车道作为出租车和私家车的通道,车速较快,而两边的道路则作为公交车的专用车道,禁止出租车通行,路边站满了等待公交的乘客。对这些乘客展开调查得到,少部分的年轻乘客表示用过一些公交软件,可以显示公交车的实时位置并推算出到站时间,大部分的乘客并不清楚公交具体到达的时间。而对于等不到公交车会不会选择搭乘出租的问题,35%的乘客表示会继续等,剩余65%则表示等到一定程度将考虑出租车。 (二)出行软件的特征 当下公众使用的主要是地图类软件,同时不同城市结合各自的特征也推出了各种公交软件,出租车软件。地图软件提供的信息最多,对于公众的出行能够提供公交、步行和自驾路线,对于出行距离的限制比较小;公交软件对固定工作

北京市道路交通资源占有率分析

第25卷 第5期 2008年5月 公 路 交 通 科 技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 ransportatio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V ol 125 N o 15 May 2008 文章编号:1002Ο0268(2008)05Ο0140Ο04 收稿日期:2007Ο10Ο27 基金项目: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CZ 20040901) 作者简介:刘小明(1964-),男,江苏扬中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智能交通系统交通安全、交通规划等1(liuxm @bjut 1edu 1cn ) 北京市道路交通资源占有率分析 刘小明1 ,齐彤岩1 ,刘冬梅2 ,罗 铭 1 (11北京工业大学,北京 100022;21北京中交国通智能交通系统技术有限公司,北京 100088) 摘要:为了从宏观上了解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利用和使用情况,引入了交通资源占有率的概念表征车辆在全天、全路网上的运行状况。以北京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年的统计数据和交通调查数据,分别从客运交通结构、行车里程、行车时间、交通调查中核查线车型比例等角度对北京市2000年和2005年的公交车、小汽车、出租车等不同交通方式的道路资源占有率进行计算。 关键词:交通工程;交通资源占有率;统计计算;道路交通资源;行车里程;行车时间;核查线车型比例中图分类号:U4911 文献标识码:A An Analysis of Road Transport Re source Share Rate in Beijing LI U X iao Οming 1 ,QI T ong Οyan 1 ,LI U D ong Οmei 2 ,LUO Ming 1 (11Beijing University of T echnology ,Beijing 100022,China ; 21Beijing Zhongjiaoguotong ITS T echnology C o 1Ltd ,Beijing 100088,China ) Abstract :In order to learn how the urban transportation in frastructures have been utilized ,the concept of share rate of transport res ources was introduced to characterize the full Οday operation of vehicles in the whole road netw ork 1With specific study of Beijing ’s statistics and traffic survey data in the past years ,the road share rate of different transport m odes including public transport ,cars and taxis in terms of public transport structures ,mileage ,travel time and screen line vehicle types proportion in traffic servey in 2000and 2005were calculated 1 K ey words :traffic engineering ;share rate of transport res ources ;statistical calculation ;road traffic res ource ;mileage ;travel time ;screen line vehicle types proportion 10 引言 在研究地面运输系统中,我们关心的是货流和客流如何组织和移动。大城市的运输系统中,大家更为关心的是乘客怎样才能更方便和快捷的出行,对交通规划者的要求就是,合理的配置和使用交通资源,满足不同出行者各种层次的出行需求,提高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 从资源的角度讲,我们一般研究的就是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工具,两者宏观上有不同的属性:如果只研究空间尺度,交通设施主要是数量,比如道路和轨道有多长,车道数有多少,桥梁有多少座,主要是设 施的能力;而交通工具主要是运载能力,车辆的数目,种类,座位数或吨位,也就是我们平常的所说的 运力。如果引入时间尺度,使交通资源具有的时空特性,那么交通设施主要研究是容量,交通工具主要研究其在交通设施中运行的效率和规律(包括速度、密度、间距、占有率及其之间的关系等)。在研究交通工具的运行规律的时候,主要针对的是某一路段车辆与基础设施的关系,但车辆在全天或者一段时间在某个路网的运行状况如何呢,特别是对大城市的市内交通而言,更关心小汽车、公交车、出租车这些共用城市路网的动态交通工具到底谁对道路设施占有的更多,那么为了更好的表征车辆在全天、全路网上的运

合理优化公共交通,积极改善城市出行

关于合理优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积极改善居民出行条件的建议 近些年来,随着机动化、城市化的迅猛发展,我市逐步出现了交通拥堵、出行条件恶化等问题,特别是中心城区路网高峰时段交通拥堵严重,交通供需矛盾十分突出。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居民的出行距离不断增加,出行需求将持续增长。当前,交通拥堵已成为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的一个大问题,直接影响到全市人民的生活质量,甚至关系到湖州的城市形象。 公共交通是城市运转的重要载体,是市民出行的重要途径,具有多层次、大运量、广覆盖的运输优势,依托公共交通作为运输主体,可以达到交通出行的快速疏解。据统计, 2016年我市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不含步行)仅为17.60%,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应积极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城市交通体系,可以扭转城市公共交通被动适应城市发展的局面,实现公共交通与城市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因此,我们建议:政府应进一步优化湖州市中心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积极改善居民出行条件。 一、优化提升现有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1、提高公交专用道利用率。以方便市民出行为出发点,坚持公共利益优先,我市高度重视保障公交车的优先路权。目前在主城区南街、凤凰路、白鱼潭路、苕溪路、青铜路等主要路段以及南浔城区南林路、向阳路等路段均已设置了公交专用道,其中湖州中心城区不少

于38公里。虽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公交车的运营速度,带动了公交车的正点率,但新的问题也逐步涌现出来。一方面,公交专用道不连贯,车速时快时慢,传统堵点举步维艰。特别是在公交专用道断开的路口,公交车和社会车混行、抢道,就容易出现拥堵。另一方面,公交专用道利用率不高,经常出现高峰时间空荡的公交专用道和拥挤的社会车辆线路并存的情况。有不少市民反映自从公交专用道投入使用后,有些地段不仅没有达到治堵的效果反而更堵了。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建议公交专用道尽量设置连贯成网,使公交车运营真正实现“可控”。 2、优化公交线网及班次。依托场站设施支撑,构建“干线+支线+节假日快线”分层分级公交网络,满足旅游高峰期间公共交通出行需求。加密线路班次,缩短4路、25路、30路、50路等开往太湖度假区公交线的发车间隔(平均缩短5-10分钟),重大节假日、大型活动期间开辟市区通往太湖度假区的大站公交快线。 二、完善公交运行支撑路网 1、加密支路改善城市微循环。目前,我市道路体系结构不甚合理,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等级结构呈现“两头细、中间粗”。根据统计,主干路、次干路、支路比例约为2:1:1,主干路线密度1.02km/km2,次干路线密度0.58km/km2,支路网密度0.42km/km2。根据我市城市规模、用地布局、干路网间距等实际情况,支路网进行加密有利于开启“门对门”、“点对点”的定制公交服务。

伦敦市公共交通体系

在英国近现代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伦敦从16 世纪一个典型的小城市逐步演化成为一个具有近千万人口的世界城市,是世界上最早形成的大都市之一。伦敦的发展经历了步行时代—马车时代—铁路时代—汽车时代的演变过程。现在伦敦的交通已经十分发达。 伦敦道路系统的主要特点 放射状道路加同心圆环路直交的道路网。围绕市中心的一环路,主要任务是改善内伦敦地区的交通,一部分是路垫式,一部分是高架式。围绕外伦敦是二环路。放射状道路主要分为三类:干线道路(高速公路)、A级道路及地方代管道路。 伦敦的公共交通系统十分发达 融合了公共汽车、有轨电车、地铁、道克兰轻轨及泰晤士河水上交通在内的多种交通方式。其中,轨道交通由11 条地铁线、3 条机场轨道快线、1 条轻轨线和26 条城市铁路线组成。在市中心公共汽车线路达700 多条。在伦敦市区,公共交通出行占总出行比例达到了72%,在伦敦大都市区范围内,公共交通出行占总出行比例达到38%。 轨道交通----采用多层次、多类型的交通模式,分为地铁、快速轻轨(以地面或高架形式为主)以及高架独轨等类型,形成了一个综合的轨道交通系统。地铁是伦敦公共交通的核心,承担着伦敦大都市区公共交通客运量的26.3%;地面轨道交通(包括火车和轻轨)集中在泰晤士河南岸地区,其客运量占伦敦大都市区公共交通客运总量的23.7%。 市郊铁路-----线路网十分稠密,呈放射状,总长650公里,有550个车站,市中心有15个终点站。 公共汽车----伦敦公共汽车电车作为地铁、轻轨系统的补充,定位于服务中短距离的出行,共有线路700多条,车辆6500多辆,日均客流量540万人次。 私人小汽车与自行车----20世纪80年代,三分之二的家庭拥有私人小汽车。伦敦当局开始限制小汽车的发展,允许自由选择交通工具,但在伦敦市中心和内伦敦采取某些限制措施。 伦敦交通系统的最成功之处 主要体现在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枢纽站多元交通方式换乘接驳体系功能的一体化。伦敦的一些重要铁路车站和地铁站几乎都建在一栋站舍内,而且出站就有公共汽车站或小汽车停车场。有1/ 3 的地铁车站和小汽车停车场结合在一起。许多地铁车站设置在人流相当集中的大商店或办公楼底部,形成了十分方便的换乘体系。这种体系既在城市中心或繁华地区为公共交通提供方便,又有效地限制了私人小汽车进入市中心区,保证市郊居民即使在不使用小汽车的情况下,也能在1小时内到达市中心办公区域。 公共交通发展战略 多年来,伦敦交通部门基本上采取限制交通的战略,其实质是要有目的的对交通量加以限制,不是消极的转移交通混乱,而是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管理。 一方面是把城市的居住、工作、购物和文娱等许多活动规划好,安排在人们可以充分利用公共交通的走廊地带,充分发挥公共交通的作用,减少不必要的交通;另一方面,以多种手段限制小汽车的使用。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政策,加强交通管理的政策。 存在问题 伦敦市内由于道路较窄且小汽车很多,违章停车的现象比较严重,造成了交通阻塞及由此而产生的公共汽车“串车”现象。另外,外环线高速公路将城里繁忙的交通引向城市,已经发挥了价值,但其交通量比预计的高40%,有时出现阻塞。地铁和快速交通延伸至郊区后,战线周围又自发建起大批房屋。由此可见,伦敦在交通实践中,仍需不断探索和改进。

统计作业北京郊区县公共交通使用情况调查报告

统计实验报告 北京郊区县公共交通使用情况调查 小组:魅力球小组 组员

一问卷设计 北京郊区县公共交通使用情况调查 第1题您的年龄[单选题] ?18岁以下 ?18—36岁 ?37—54岁 ?54岁以上 第2题您居住的区县是[单选题] ?门头沟 ?房山 ?大兴 ?密云 ?顺义 ?怀柔 ?昌平 ?平谷 ?延庆 ?通州 第3题您对该地区公共交通状况满意程度[单选题]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不太满意 ?极不满意 第4题您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的几率[单选题] ?偶尔 ?经常 ?只有极特殊情况下不乘坐公共交通 第5题您平时乘坐的公共交通工具中最主要的是[单选题] ?出租车

?公交车 ?地铁 ?其他 第6题您一个月内乘坐公共交通设施的费用[单选题] ?50元以内 ?50-100元 ?100-200元 ?200元以上 第7题您对公交、地铁提价的看法[单选题] ?支持调价,可以降低人流量 ?反对调价,增加了出行费用 ?无所谓 第8题地铁涨价后,您选择地铁出行的频率[单选题] ?和以前一样 ?比以前略有减少 ?比以前减少很多 第9题您认为在学生放假期间乘车对您的影响大吗?[单选题] ?影响很大,要等半小时或以上才能乘到车 ?影响一般,等几分钟就能乘到车 ?没影响,和平时一样 第10题如果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务水平,您会放弃自驾行,改乘公共交通工具吗?[单选题] ?会 ?不会 ?根据情况定 第11题您在什么情况下不会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多选题] ?路程太短 ?路程太远,路上浪费时间 ?公共交通无法到达 ?换乘次数太多,不方便 ?出于锻炼原因

第12题您认为目前郊区县公共交通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多选题] ?不准时 ?公交站太远 ?换乘不方便 ?票价不合理 ?拥挤 ?车速慢 第13题您认为在现有条件下,如何利用公共交通缓解郊区县的交通拥堵问题[多选题] ?增加公共交通的数量,提高运输能力 ?进一步扩大公共交通系统的覆盖面 ?增设公交专用道,保障公交车运营效率,做到高峰期公私分离 ?重点路段增设交通枢纽,方便自行车、私家车与公交车换乘和公交之间的 换乘 ?热点路段的公交车及地铁在高峰时段增设大站快车,分离疏导客流,提高 运营效率 ?其他 第14题:请问您认为造成郊区县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填空题] 第15题:请问您认为政府应着力于郊区县公共交通的哪些方面进行投资及改善呢? [填空题] 二、调查报告 第一章、调查背景和意义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私人小汽车的迅速增长,城市交通供给和交通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从国内外城市交通的发展经验来看,在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的投入条件下,优先进行公共交通建设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城市交通政策。公共交通不仅能有效缓解城市交通的矛盾,而且乘坐公共交通出行是一

城市公共交通换乘方式分析

蝈窃国弱爨固国圜 窃岛国四 王欲敏 (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重庆400067) 摘要:换乘是接驳系统规划的核心问题。接驳系统是否具有良好的换乘设计,是大容量快速轨道交通在将来能否成为客运系统主体的关键。城市公共交通之间的换乘也是我国大城市在不久的将来进行规划的重点之一。 关键词:城市公共交通;交通换乘;接驳系统 中图分类号:U491.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786(2010)06—0129--05 DoI:10.3869/j.1002--4786.2010.06.069 TransferModeofUrbanPublicTransport WANGYU—min (ChinaMerchantsChongqingCommunicationsResearch&DesignInstituteCo.,Ltd.,Chongqing400067,China)Abstract:Traffictransferisthecoreofconnectionsystemplanning.Thegoodtransferdesignofconnectionsystemisthekeyofwhetherthelarge-capacityrailrapidtransitgoestobethemainpartofpassengertrafficsystem.ThetransferamongurbanpublictransportmodesisalsotheemphasisofplanninginChina’Slargecitiesinthenearfuture. Keywords:urbanpublictransport;traffictransfer;connectionsystem 0引言 城市客运交通是由多种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组成的立体化大系统。除私人交通方式外,通常情况下.采用一种交通工具或同一路线,不可能完成所有的门到门服务.因而,各交通工具之间或同一丁具不同路线间的相互转换是不可避免的。换乘是公共交通的一大特点,也是与私人交通的不同之处。城市交通的换乘方式主要有停车场换乘和乘车换乘两种。停车场换乘也叫存车换乘,是指将自备车存放后,改乘公共交通工具到达目的地的交通方式;乘车换乘是指从一种公共交通T具或一条线路,转换到另一种公共交通工具或另一条线路上的换乘方式,这是一种前后衔接的连续转乘方式【l】。 1换乘的必要性 大城市的客运交通系统庞大而复杂。必须建立完善便捷的换乘系统,才能使系统充分发挥活力。其必要性可以从以下两点来说明: a)以百万人口占地一百平方公里的城市为例,若每平方公里划分一个交通小区,其各点均直接联系需要4950条线路,显然,这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必须用换乘的方式来解决【习; b)如果采用不同的交通工具,换乘更是大量存在。 交通发达的国家,小汽车拥有量很大,居民出行乘小汽车的较多,而城市的公共交通则大多依靠轨道交通。由于投资水平及城市条件的限制,轨道交通的线路是有限的,其公共交通体系多以快速轨道交通为主,地面公交为辅。很显然,在这些国家中.居民出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私人交通与公共交通的转换、公共交通之间转换的需求。即使是在轨 ≥TRANSPORTSTANDARDIZATION.1HALFOFju‰2010(No.222)曩

关于上海市公共交通卡多功能化发展的调查研究

关于上海市公共交通卡多功能化发展的调查研究

关于上海市公共交通卡多功能化发展的调查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消费金融日益成为金融发展中重要的一环。因此,一种全新理念的缴费金融交通卡在上海的产生迫在眉睫。虽然上海形成了公共交通卡发行、管理和使用的比较成熟的系统,但其交通卡却只用于支付交通费用,其发展面临巨大的市场真空,如何实现信息流、数据流、资金流的胡同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上海公共交通卡实现消费金融功能做需求性分析,并以此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香港八达通消费金融多功能需求性分析 一、绪论 目前,新加坡、英国伦敦、意大利罗马、韩国、日本东京、中国香港等地已实施了城市一卡通。以香港为例,自1997年9月1日八达通系统在香港正式启动以来,因其便利性在香港境内得到了迅速发展。现今,香港总共流通2300万张八达通,每日交易额超过14000万港元,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香港八达通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交通卡功能化发展。香港八达通具有以下优势: (一)基础发卡量大、市民依赖性高 四通八达的公交网络,便捷的交通运输工具,为生活节

经突破了原先交通领域使用,拓展到商业支付领域。 二、上海公共交通卡 上海公共交通卡是上海市政府的一项实事工程,其目标是覆盖全上海的各类交通系统。目前,上海公共交通卡已实现公共交通、异地交通,及少数地点的停车、加油、公共事业付费等功能。具有以下特点: (一)发卡量大,使用频率高 上海公共交通“一卡通”至今累计净发卡额已经超过5000万张,已成为上海市民乘车出行的重要支付工具,对市民生活方式的变动和市民意识的生长都起到了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二)功能有限,拓展潜力大 上海公共交通卡以其便捷的“一卡通”支付方式,正不断受到公众青睐,目前开通使用领域已达14个。上海公共交通卡目前主要功能集中于公共交通领域,对于小额消费、公用事业领域还有待拓展,尤其是小额支付功能的发展对于加速闲置资金的流动性以及提高消费金融活力具有重大意义。 三、上海公共交通卡多功能化发展 (一)市民需求调查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线上和线下调研,电子问卷收集到有

城市常规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城市常规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城市常规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城市常规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07-01-29 交通运输论文 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是城市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所必须的公益性事业。它不仅满足城市居民出行的需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对城市功能的正常发挥起到了一定的组织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供求矛盾日益突出,公共交通所具有的个体交通无法比拟的强大优势也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自1980年代起,我国政府就明确提出了城市客运交通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发展方针,并且先后发布了相关的技术政策和产业政策,为公交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评价现有公共交通的运行状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及可能发挥的潜力,把握公交总体发展水平,可以为公交进一步发展提供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依据,对整个城市交通系统管理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公共交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可分为两大系统:定点、定线公共交通系统和非定点、定线的公共交通系统。前者包括公共汽车、无轨电车、有轨电车、地铁、轻轨、小公共汽车以及索道、缆车、登山电梯等。后者主要是出租汽车。各种交通方式有各自的运行特征,本文针对最常见的公共汽车交通问题进行研究。 评价是一些归类的指标按照一定的规则与方法,对评判对象从其某一方面或多方面或全面的综合状况做出优劣评定。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应遵循以下原则:

客观性原则: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客观公正,保证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准确性和评估方法的科学性; 科学性原则:指标的选择与指标权重的确定、数据的选取、计算与合成必须以公认的科学理论为依据; 非线性原则:城市公共交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评价指标选取应遵循非线性原则,实现指标体系的结构最优化; 实用性原则: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水平评价工作的意义在于分析现状,认清所处阶段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因此,尽量选取日常统计指标或容易获得的指标,以便直观、简便地说明问题。 涉及公共交通的评价指标至少有几十种,精确的量化不等于评价的准确,对于发展水平的总体评价,应选取尽量少的指标,反映最主要和最全面的信息,每项指标应具有独立性、可量化和通用性。 城市常规公交评价涉及面广、内容多,评价指标选取考虑的因素也多,因此,用简单的`线性结构难以描述各指标的内在联系,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树状的关系结构,运用目标层次分类展开法,将目标按逻辑分类向下展开为若干目标,再把各个目标分别向下展开成分目标或准则,依此类推,直到可定量或可进行定性分析(指标层)为止。目标层次分类法是最常用的方法,选取的指标直接与目标相关,具有层次性,并可随着目标的增多而扩充。 城市常规公共交通的要素包括流动的人、行驶的车、变化的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该系统的指标多达数十种,对指标进行归类分析整理,认为评价体系可以从建设投入水平、运营服务水平、综合效益水平三个方面来反映总体发展水平。

上海市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具体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版

上海市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具体情况3年数据分析报告2019 版

前言 上海市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具体情况数据分析报告围绕核心要素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公共汽电车客运量,轨道交通客运量,出租汽车客运量,轮渡客运量等展开深入分析,深度剖析了上海市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具体情况的现状及发展脉络。 上海市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具体情况分析报告中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等权威部门,通过整理和清洗等方法分析得出,具备权威性、严谨性、科学性。上海市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具体情况数据分析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本报告从多维角度借助数据客观反映当前上海市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具体情况真实状况,趋势、规律以及发展脉络,上海市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具体情况数据分析报告必能为大众提供有价值的指引及参考,提供更快速的效能转化。

目录 第一节上海市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具体情况现状 (1) 第二节上海市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指标分析 (3) 一、上海市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现状统计 (3) 二、全国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现状统计 (3) 三、上海市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占全国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比重统计 (3) 四、上海市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上海市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国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国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上海市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同全国城市公共交通客运总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 析 (6) 第三节上海市公共汽电车客运量指标分析 (7) 一、上海市公共汽电车客运量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公共汽电车客运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上海市公共汽电车客运量占全国公共汽电车客运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上海市公共汽电车客运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上海市公共汽电车客运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人口也随之增加,进而出行人口数量也急剧上升。“乘车难”及交通设施的不足,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造成这些 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是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的不完 善。尽管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削弱了公交的优势,制约了公交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1,城市公共交通的分担率低。目前,在一些大城市中尽管实施了一系列公交优化的政策,而 公交的运输量也处于上升趋势,但是公共交通的 出行比例仍然很低。一些城市公交不但没有成为城市客运交通主体,而且公交的比例还呈下降的 趋势。 2,公交服务水平低。主要表现为:速度慢,乘车换乘不方便,路线不合理,密度低,甚至有些地方 存在公交盲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城市道路面积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仍远远落后于交通量的增 长速度。 3,公交服务水平差。公共交通低水准的服

务质量常成为乘客投诉与媒体曝光的对象,直接 影响其承担的客运比例。公共交通低水准的服务质量常常表现为乘坐公交车耗时太长、舒适性差、安全事故多、公交乘务人员服务质量差。 4,公交基础设施缺乏统一规划。城市公共交通线网构成主要以公交枢纽站为依托,实现点 与点的连接。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薄弱,缺乏统一规划,特别是在旧城市改造 和新区开发时没有把公交设施配套纳入统一规划,给交通营运、管理和居民出行带来不便。 5,公共交通网络规划不合理。“发展公共交通”与“保持主要道路通畅”是城市交通工作者的两大目标。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公共车辆的投放量日益加大,乘车难的 矛盾有所缓解,行车难的矛盾却日益突出。特别是大巴列车化、中小巴频繁靠停,形成动态瓶颈,严重影响了主要道路的交通秩序。 二,解决城市公共交通问题的途径 城市公共交通对居民的生活有着很大影响,公共交通必须以方便居民出行为目的,并兼顾公交企

上海公共交通卡购买使用须知

上海公共交通卡购买使用须知 2012 1.“上海公共交通卡”是一张具有小额支付功能的IC储值卡,可在本市安装标有“上海公共交通卡”标识的POS机的公共交通等相关领域使用。本卡分普通卡、纪念卡等类别。2.本卡可反复充资使用,不记名,不挂失,请持卡人妥善保管。 3.购买普通卡需支付底卡押金20元/张,底卡可退。各类纪念卡等非普通卡按本公司规定收费,底卡不退。底卡质保期见卡面印刷。 4.本卡充资以10元为单位,卡内最高储值额不超过1000元。 5.底卡押金和卡内余额资金不计付利息。本公司按照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管理卡内余额资金。 6.本卡在乘坐公交汽(电)车、轨道交通、市轮渡时,若卡内余额不足以支付一次交通费用的可透支使用一次,最高透支额为8元,透支额在下次充资或退卡时予以扣除。但卡余额为零或负数时,则不能使用。 7.本卡付费时将卡贴近POS机收费感应区即可。但在乘坐分段、分时计费领域(如轨道交通、部分停车库)时,必须在进、出站(库)时各刷一次,否则该卡将被系统锁住。8.本卡有效使用期限是指自前一次充资日起伍年内,该卡可以正常使用。超过伍年期限无充资的,须在充资点办理续用手续。 9.退卡只限普通卡。底卡性能完好且卡面完好、卡体无损的,押金全额退还,底卡由本公司收回。底卡不能使用或卡面、卡体损坏的,底卡由本公司收回,押金不予退还。卡面卡体损坏是指出现刻划、弯曲、折叠、断裂、折痕、破损、涂写、粘贴异物、严重污损、印制图案、缺边、缺角、分层、打孔、湿水软化导致卡受损等现象。卡内余额不足10元的,当场可以全额退还;卡内余额高于10元(含10元)且累计低于2,000元的,应凭购卡凭证在扣除5%的退金手续费后当场退还。一次退卡金额累计大于2,000元(含2,000元)的须前往指定地点,凭购卡凭证及本人身份证在扣除5%的退金手续费后予以退还,采用预约方式的可当场退还,未预约的将在三个工作日内退还。 10.本卡发生故障,持卡人可前往故障卡处理点检测,受理的故障卡必须保证卡面完整,卡号清晰可辨。经检测确认属底卡质量问题的,凭办理时的业务凭证在7个工作日内免费予以调换。因持卡人的原因造成底卡性能丧失或卡面、卡体损坏的,或超过质保期的卡出现损坏情况的,普通卡在支付15元/张重置费后原卡内余额等值移入其他交通卡内,原底卡由本公司收回。非普通卡按照《上海公共交通卡非普通卡维修细则》执行。如因持卡人擅自改动本

交通出行方式统计

表一:部分特大城市平均出行时耗(摘自:1980年代 以来我国特大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 表二:部分城市居民出行方式构成的变化(摘自:1980年代以来我国特大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

资料来源:各城市公布的总体规划和交通调查数据。 据调查统计,北京市居民短距离出行次数占居民出行总量的68%。短距离出行中,居民大多采用步行、自行车,共占70%以上,公共交通仅占9%,另外还有7%的居民会选择小汽车。有车家庭成员在短距离出行中,驾驶或乘坐小汽车出行占28%,乘坐公交车出行仅占6%;而家庭车辆主要使用者在短距离出行中,驾车出行比例则高达70%。 据统计,20xx年北京全市居民出行总量是2920万人次,人均出行率为2.64人次/日,平均出行距离9.3公里,出行周转量为20180万人·公里/日,公交出行的平均时耗为63分钟,小汽车出行的平均时 耗为40分钟。各种交通方式的分担率为:自行车占30.3%,公共交通占29.8%,小汽车占29.8%,出租车占7.6%,其它方式占2.5%。截至20xx 年底,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为287万辆,其中私人机动车为206万辆,小汽车日均出行3.16次/车,平均单次出行距离14公里,平均单次出行时耗40分钟,平均载客1.26人/车。预计20xx年机动车总量将达到380万辆。 表三:北京20xx年城市居民出行方式构成 (城市居民短距离出行行为研究) 北京市20xx年和20xx年居民出行方式构成情况:从20xx年和20xx年北京市的出行调查可以发现,北京市出行的主要交通方式为自

行车、步行、公交车和小汽车,这四种出行方式分担率之和分别占总出行的91.89%和90.52%。对比20xx年和20xx年交通结构的变化情况可以发现,20xx年自行车出行比例大幅下降;公交出行比例增加,在各种机动化交通方式中位居第一;非机动化方式出行比例也由71.80%下降到58.25%。可见,北京正在逐步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现代化城市交通模式,但和国内其他城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以广州为例,其公交分担率在1995年为17.49%,20xx年为26.85%。 表四:2000与20xx年北京市居民出行方式构成 (城市居民公交出行特征研究) 表五:国内部分大中城市出行方式统计 而在一般的现代化大城市,公交出行比例较高,一般在20%左右,如杭州市20xx年占到25.2%,武汉市20xx年占到21.7%,北京市20xx 年则达到了27%。 (佛山顺德区居民出行特征分析及交通对策研究) 图一:20xx年成都市客运交通出行方式分布

上海城市交通政策研究

项目背景 本课题被列入了市府重点研究课题,本所通过规划局下达的任务成为该课题的第一研究单位。从1997年开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7—1998), 确定了上海交通政策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二阶段(1998—1999),针对近期进行了城市交通结构的多方案比选;第三阶段(1999—2000),完成了交通政策的实施与立法。 确定上海交通政策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一阶段) 1 ?回顾90年代上海交通的发展情况 第一,交通投资力度加大,交通规划项目提前实施。1991年,上海用于交 通建设方面的投资为8.78亿元,到1998年达到96亿多元,年均增长40.7%, 人均交通投资额度已领先于国内其它大城市。交通规划项目的提前实施,对改善 上海交通状况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二,交通设施迅速增长,道路容量不断提高。与90年代初相比,上海道路的各项指标都有了显著提高。全市道路长度从1991年的4817.6公里,增长到1998年的6677.9公里,增幅达40% ;道路占地面积以年均7%的速度递增,到1998年全市道路面积已经达到9763万平方米,是1991年的2.6倍。 第三,交通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带来新的车辆增长空间。交通管理水平明 显提高,对交通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交通信息化水平以及道路施工期间的相应管理水平均有提高。另一方面,上海在道路交通管理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 开辟了一批机动车专用道,把一些支路改为非机动车通道,在市区某些道路上实行单向交通,并对主要交叉路口进行了多相位的渠化管理。 第四,公交设施较快增长,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地铁一号线的通车,标志着上海的公共交通向快速、立体、多层面的多元交通体系发展。地铁一号线的线路不到地面公交的0.5%,客运量却占公交总运量的5%左右,日均客运量达35万人次,显示了轨道交通的优势。作为公共交通主力军的地面公交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1998年常规公交与专线公交车辆总数已经达到了15000多辆,线路条数发展到近1000条。线路和车辆的增加,使公交车的拥挤程度明显降低。 2 ?指出当前城市交通亟需解决的三个突出问题: 第一,公交吸引力下降。 1995年第二次全市交通大调查与1986年第一次全市交通大调查的结果相比,全市居民以公交方式出行的比重从24%降到了17%。 第二,道路交通压力大。 尽管上海近几年道路容量不断扩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