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知识点1:溶液的概念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征

(1)均一性:指溶液形成后,溶液中各部分的组成和性质是完全相同的,即同一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密度、颜色等都相同。

(2)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即水分不蒸发、温度不变化)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出现分层现象,也不会析出固体物质。

【拓展延伸】

1.判断某物质是否是溶液,一般看以下两点:(1)是否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2.有些物质(如蔗糖等)在溶液中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的,还有些物质(如氯化钠等)在溶液中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的。

【易错警示】

1.溶液一般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如CuSO4溶液为蓝色,氯化亚铁溶液为浅绿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2.溶液是混合物,因此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不是溶液。

【例1】调味剂是重要的食品添加剂,将下列调味剂加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

A.食盐

B.蔗糖

C.味精

D.芝麻油

知识点2:溶液的组成

1.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除此之外,酒精、汽油等也可以作为溶剂。

2.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1)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名称后加溶剂,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食盐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但是一般水溶液中不指明溶剂,即未指明溶剂的溶液,溶剂一般是水,如“硫酸铜溶液”中,硫酸铜是溶质,水是溶剂。

(2)当固体或气体溶于液体形成溶液时,一般将固体或气体看作溶质,液体看作溶剂。

(3)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形成溶液时,一般把量多的看作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但是只要溶液中有水存在时,无论水量多少,水都是溶剂。

【拓展延伸】

1.在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但溶剂只能是一种。

2.对于发生化学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判断,应以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和反应物的量来确定。如锌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应该为反应生成的ZnSO4。

【易错警示】

1.溶液的质量等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之和,但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质体积与溶剂体积之和。

2.在计算溶液质量时,溶质质量是指已被溶解的那部分的物质的质量,而未溶解的部分不能计算在内。

【例2】将下列溶液中溶质的化学式填在相应的横线上。(1)酒精溶液;(2)食盐水;(3)稀盐

【例3】许多化学反应都在溶液中进行,主要原因是( )

A.反应速率快

B.不需加热

C.易于操作

D.装置简单

知识点4:影响溶解能力和溶解速率的因素

实验设计

(1)实验目的:探究溶质和溶剂的种类对物质溶解能力的影响。

(2)实验用品:试管、药匙、蒸馏水、碘、高锰酸钾、汽油。

(3)实验步骤:(如图1所示)

①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1~2小粒碘和高锰酸钾,各加入2~3 mL 水;

②另取两支试管,再分别加入1~2小粒碘和高锰酸钾,各加入2~

3 mL 汽油,观察是否溶解及所得溶液的颜色。

图1

分析论证

(4)实验现象:碘几乎不溶于水,却可以溶于汽油形成紫色溶液;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却可以溶于水形成紫红色溶液。

(5)实验结论: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

实验点拨

1.实验设计时,必须要有控制变量的思想,若要探究某一因素对物质溶解能力的影响时,必须控制其他因素不变。

2.物质的溶解能力除了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外,还与温度有关。

3.影响物质溶解速率的因素

影响物质溶解速率的决定因素是物质本身的性质,除此之外还受温度、物质的颗粒大小、是否搅拌等因素影响。

(1)溶剂的温度:溶剂的温度越高,溶质溶解的速率越快。

(2)溶质固体的颗粒大小:颗粒越小,溶解越快。

(3)是否进行搅拌:在搅拌的情况下,溶质溶解的速率加快。

【例4】我们已经知道这样的事实:①食盐易溶于水,难溶于植物油;②硝酸钾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③蔗糖在热水中溶解的质量比在等量的冷水中溶解的质量多。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以上事实表明,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与、、三个因素有关。

(2)请你举出上述三个因素中的一个应用实例(要求与上面所列事实不同) 。

知识点5:溶解过程中的热现象

物质溶解时的热现象实验【实验设计】

1.实验目的:探究物质溶解时溶液温度的变化。

2.实验用品:铁架台(带铁圈),烧杯,玻璃棒,温度计,蒸馏水,药匙,固体NaCl、NH4NO3、NaOH。

3.实验步骤:如图2所示装置,向烧杯中加入100 mL 蒸馏水,测出水的温度。向烧杯中加入10 g固体NaCl,并用玻璃棒小心搅拌至NaCl 完全溶解。测出NaCl溶解后溶液的温度,比较前后两次温度的变化。

按上述操作测定NH4NO3、NaOH溶解前水的温度和溶解后溶液的温度,并比较温度的变化。

分析论证

4.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见表2)。

实验点拨

1.溶解过程中不能用温度计搅拌,应使用玻璃棒搅拌。

2.温度计读数时,一定不要将温度计从液体中拿出来读数。

拓展延伸

1.浓硫酸溶于水时也放出热量,溶液的温度升高。

2.生石灰(CaO)放入水中也能放出大量的热,因为CaO与水反应放出热量,是放热反应。

【例5】小琪往图3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轻轻搅拌后,

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脱落。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食盐

B.硝酸铵

C.氢氧化钠

D.白糖

知识点6:乳浊液和乳化现象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其特点是不均一、不稳定,静置后会分层。

2.乳化现象

(1)乳化剂和乳化作用:人们把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物质叫做乳化剂,乳化剂所起的作用叫做乳化作用。常用的乳化剂有各种日用洗涤剂、化妆品等。

(2)乳化作用的应用:用洗涤剂去除衣服、餐具上的油污,清洗试管内的油污。

拓展延伸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常见混合物有溶液和浊液两大体系,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浊液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浊液分悬浊液和乳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悬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

浊液。悬浊液和乳浊液振荡后都呈浑浊状态,静置后悬浊液中固体会沉淀下来,乳浊液会分层。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比较见表3。

易错警示用汽油清洗衣服上的油污与用洗涤剂清洗衣服上的油污有本质的区别:汽油清洗油污是利用了汽油能溶解油脂,是溶

解原理,形成的是溶液;而洗涤剂清洗油污是利用了洗涤剂的乳化功

能,将大的油珠变成无数细小的液滴,是乳化原理,形成的是乳浊液。

【例6】下列洗涤方法中,利用乳化原理的是( )

A.用食醋除水

垢 B.

用稀盐酸除铁锈

C.用汽油清洗油

渍 D.用洗

洁精清洗油污

【考点突破】

考点1:溶质、溶剂的判断

【例1】碘是紫黑色晶体,可以溶解在汽油中,形成紫红色溶液。

(1)碘的汽油溶液中,溶质是,溶剂是。

(2)甲、乙、丙三个同学分别画出下面的示意图,表示溶液中碘分子的分布(汽油分子没有画)。

①如果乙同学的示意图符合事实,应该观察到的现象

是;

②根据你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 (填“甲”、“乙”或“丙”)的示意图符合事实。

考点2:溶解过程中的热现象与物理学科压强知识综合

【例2】如图5所示装置,向试管里的水中加入某种物质

后,U形管右边支管的红墨水液面降低,左边支管的红墨水

液面上升,则加入的物质可能是( )

A.氢氧化钠

B.生石灰

C.浓硫酸

D.硝酸铵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

知识点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

一般地说,要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只要看在一定温度下,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如果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那么这种溶液就是所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因此,判断一种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可在温度和溶剂量不变的条件下,向原溶液中再加入少量原溶质,如果溶质不再溶解,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如果溶质继续溶解,说明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拓展延伸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1)浓溶液、稀溶液的定义:为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在一定量的溶液里,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多的是浓溶液,含溶质的量相对较少的是稀溶液。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是从两个不同角度对溶液进行分类的,因此两组概念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即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但是,在一定温度下,同一溶质的饱和溶液比它的不饱和溶液要浓。

【例1】周末,感到有点饿的甲同学泡了一杯白糖开水,他用筷子充分搅拌杯中的白糖后,将杯子放在一边待糖水变凉,喝糖水时,发现杯底有少量未溶解的白糖(如图1)。下列操作或现象能说明糖

水一定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

A.泡糖水时进行了充分搅拌

B.糖水热的时候白糖全部溶解

C.凉的糖水底部有剩余的白糖

D.喝糖水时感到很甜

知识点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条件

1.大多数物质(如KNO3等)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可通过如下方法: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2.极少数物质[如Ca(OH)2]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需通过如下方法: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易错警示对于不同溶质的溶液而言,改变溶质、溶剂的量都可以实现上述转变,但改变温度要视具体物质而定,如KNO3等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有极少数固体物质(如氢氧化钙)的溶解能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此若将KNO3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应降低温度,若将Ca(OH)2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应升高温度。

【例2】欲使任意一种不饱和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 )

A.升高温度

B.降低温度

C.再加入同种溶质

D.倒出一些溶液

知识点3: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正确理解概念中的四要素(见表1)。

2.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1)内部因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例如20 ℃时,KNO3的溶解度为 g,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 g,此处造成溶解度不同的原因是硝酸钾与氯化钠两种溶质的性质不同。20 ℃时KNO3在水中、汽油中的溶解度相差很大,这是由于溶剂性质不同的原因。

(2)外部因素:温度。与溶剂量的多少没有关系,因为概念已经规定溶剂质量为100 g,所以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只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易错警示溶解度概念中的四个要素“一定温度、100 g溶剂、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是同时存在的,只有四个要素都体现出来了,溶解度的概念和应用才是有意义的,否则没有意义,说法也不正确。这也是判断某一有关溶解度说法正确与否的关键。

【例3】“10 ℃时硝酸钠的溶解度为80 g”,它的含义是( )

g水中最多溶解80 g硝酸钠

℃时,100 g硝酸钠饱和溶液中含硝酸钠80 g

℃时,硝酸钠在水中溶解80 g达到饱和状态

℃时,100 g水中溶解80 g硝酸钠达到饱和状态

知识点4:溶解性与溶解度

1.溶解性:是物质的物理性质之一,通常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

2.固体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见表2)。

拓展延伸 1.溶解性和溶解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溶解性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定性表示;溶解度是物质溶解能力的定量表示。

2.习惯上把“难溶”称为“不溶”,但是绝对不溶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易错警示衡量物质溶解性大小的溶解度是指20 ℃时物质的溶解度。

【例4】20 ℃时,50 g水中最多溶解 g A物质,则A的溶解性为( )

A.易溶

B.可

溶 C.微

溶 D.难溶

知识点5: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曲线:用横坐标表示温度,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见表3所示):

溶解度曲线表示的意义举例(如图2所示)

(1)溶解度曲线上的任一点表示该溶质在该温度时的溶解度N点表示在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0 g

3.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1)可以查出某物质在某温度时的溶解度。

(2)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3)可以确定某一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4)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怎样制得某温度下的该物

质的饱和溶液。

(5)由溶解度曲线可确定从溶液中析出晶体的方法。

易错警示比较物质溶解度大小时一定要指明温度,否则无法比

较。

【例5】如图3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

A.甲的溶解度等于乙的溶解度

B.升高温度可将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时,100 g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是30 g 图3

℃时,分别用100 g水配制甲、乙的饱和溶液,所需甲的质量大

于乙的质量

知识点6:气体的溶解度

九年级化学第六章溶液知识点复习汇总

化学复习:知识要点(第六章) 溶解现象 1.溶液的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悬浊液、乳浊液不均一、不稳定,但都属于混合物。 溶液大多数为无色,但如:含Cu2+,蓝色、含Fe3+,黄色、含Fe2+,浅绿色。 常见溶液:食盐水、石灰水、稀盐酸等。悬浊液:石灰浆、钡餐、面粉或粉笔灰放入水中、泥浆水等。 乳浊液:牛奶、油水混合物等。 2、乳化现象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工业上污水的处理,农业上配制农药,生活 中洗洁精能去油污。 注意:汽油洗去油污属于溶解现象;NaOH、纯碱等洗去油污属于化学反应。 3、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时,通常伴随热量变化。 溶于水吸热的物质有:硝酸铵 溶于水放热的物质有: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浓硫酸、氢氧化钠 水溶液的性质:具有导电性。常见酸碱盐溶液会导电,酒精溶液、蔗糖水不导电。应用:电解水 一般可用搅拌、振荡、研碎、加热等方法加快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5、配制一定浓度的食盐水,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所用仪器:托盘天平(含砝码)、量筒、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药匙。 用浓硫酸配制一定浓度的稀硫酸,步骤:计算、量取、溶解。 所用仪器:量筒、玻璃棒、烧杯、胶头滴管。 浓溶液稀释问题:m浓×w浓= m稀×w稀m水= m稀- 浓 6、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溶质性质(如:油和食盐在水中溶解性不同)(内因) (2)溶剂性质(如:食盐在水中和在油中溶解性不同)(内因) (3)温度(如:KNO3在0℃和100℃时溶解性不同)(外因) 7、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还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注:一定温度下,饱和食盐水不能再溶解NaCl,但还能溶解少量其他溶质如KNO3。

初三化学下册知识点

一、金属材料 1、金属材料 纯金属(90多种) 合金(几千种) 2、金属的物理性质:(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3、金属之最: (1)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2)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铁: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铝>铜) (4)银: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铜>金>铝) (5)铬:硬度最高的金属(6)钨:熔点最高的金属 (7)汞:熔点最低的金属(8)锇:密度最大的金属 (9)锂:密度最小的金属 4、金属分类: 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 重金属:如铜、锌、铅等 有色金属轻金属:如钠、镁、铝 等; 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 5、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一般说来,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低,硬度比各成分大,抗腐蚀性能更好

注: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 因此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1)熔点高、密度小 优点(2)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 (3)抗腐蚀性能好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 2、金属 + 酸→ 盐 + H2↑ 3、金属 + 盐→ 另一金属 + 另一盐(条件:“前换后,盐可溶”) Fe + CuSO4 == Cu + FeSO4 (“湿法冶金”原理) 三、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不可用浓硫酸、硝酸)

九年级下册化学知识点苏教版

九年级下册化学知识点苏教版 【篇一:盐化学肥料】 一、常见的盐 定义:能解离出金属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二、精盐提纯——去除不溶性杂质,得到的精盐中还含有氯化镁、氯化钙等可溶性杂质。 1、实验步骤:溶解、过滤、蒸发 2、实验仪器 三、盐的化学性质 1、盐(可溶)+金属1→金属2+新盐(金属1比金属2活泼,K、Ca、Na除外) 2、盐+酸→新盐+新酸 3、盐+碱→新盐+新碱(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4、盐+盐→两种新盐(反应物需都可溶,且满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四、酸、碱、盐的溶解性 1、酸:大多数都可溶(除硅酸H2SiO3不溶) 2、碱:只有氨水、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钡和氢氧化钙可溶于水,其余均为沉淀 3、盐: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可溶;

氯化物除AgCl难溶外,其余多数均可溶; 硫酸盐除BaSO4难溶,Ag2SO4、CaSO4微溶外,其余多数可溶; 碳酸盐除碳酸钾、碳酸钠、碳酸铵可溶,其余都难溶。 注:BaSO4、、AgCl不溶于水,也不溶于酸 五、化学肥料 1、农家肥料:营养元素含量少,肥效慢而持久、价廉、能改良土壤结构 2、化学肥料(氮肥、钾肥、磷肥) 1)氮肥作用:促进植物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促苗)。缺氮:叶黄 a、常用氮肥 尿素CO(NH2)2:含氮量的氮肥(有机物)46.7% b、NH4+的检验 试剂:碱(NaOH、Ca(OH)2等)、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NH4NO3+NaOH=NaNO3+NH3↑+H2O c、生物固氮:豆科植物的根瘤菌将氮气转化为含氮的化合物而吸收 2)钾肥作用: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杆粗硬,抗倒伏(壮秆)。 缺钾:叶尖发黄 常用钾肥KCl 草木灰:农村最常用钾肥(主要成分为K2CO3),呈碱性 K2SO4:长期使用会使土壤酸化、板结 3)磷肥作用:促进植物根系发达,穗粒增多,饱满(催果)

九年级的下册的化学实验教学计划.doc

2017--2018 学年度第二学期 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从学生的知识基础看,学生前面的学习中已了解一部分与化学有关的基础知识。从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来看,大多数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逻辑推理和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从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方 法看, 70%左右的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自学习惯,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能独立 完成实验,但个别学困生自制力差。从学生的学习态度看,各个班的同学 80%以上 要求进步,态度端正,上进心强,但部分同学学习目标欠明确。各个班发展较 为均衡。面对实际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因材施教,使他们得以全面、健康地 发展。 二、实验内容分析: 三、 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探究的重要性与有效性,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 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为了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充分 发挥化学学科内容特点,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新教材将原有的部分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全部改为“实验”、“探究” 、“实验活动“、“家庭小实验”、“ 调查与研究”等。这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实验氛围,为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在实验中切身体会到过程提供了条件。 演示实验有:合金的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检验食物中的淀粉、蛋白质的 变性铵态氮肥的性质等。这些实验有助于研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同时,也有 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掌握一定的实验方法并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 实的精神。 实验活动与探究有:探究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探究铁制品锈蚀的条件;探究初步区分氮肥、磷肥、钾肥的方法;探究有机物的组成;探究如何查看服装面料 的纤维种类等。通过这些实验,让学生从实验成果中体会到实验是进行科学探 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体会到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在完成一定的实验过程所起的重 要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并提高实验中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科学自觉 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实验目标: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生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是学习化学和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和保证,化学课程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的规则,初步形 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并对实验技能提出如下要求: 1、进一步熟悉药品的取用、简单仪器的使用和连接、加热等基本的化学 实验操作。 2、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的目的选择实验药品和仪器,并能安全操作。

九年级化学溶液复习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复习知识点 第九单元溶液 一、溶液 (一)溶解 1、物质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匀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的过程,叫物质的溶解,物质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例如:食盐水、医用酒精、碘酒、蔗糖水、澄清的石灰水、空气、合金等 2、悬浊液、乳浊液、溶液都是混合物。 在溶液、乳浊液、悬浊液中,分散在液体中的粒子大小是不同的。溶液中溶质粒子最小。 悬浊液:不溶于水的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中所形成的混合物叫做悬浊液。 例如:钡餐(硫酸钡悬浊液)、面粉、泥浆水。 悬浊液不稳定,静置后,固体小颗粒易沉淀, 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例如: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乳胶漆、牛奶。 乳浊液不稳定,静置后,水和植物油易分层。 乳化能够增强乳浊液的稳定性。 3、溶液的特征。 均一性:溶液中各部分性质相同。 稳定性:若外界条件不变,溶液可以永久存在。

透明:由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为单个分子、离子,肉眼不可见,也不阻碍光线透过,所以溶液透明。 注:①溶液可以有不同的颜色,溶液中有Fe2+呈浅绿色,有Cu2+呈蓝色,有Fe3+呈黄色,有MnO4呈紫红色。②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 4、物质在形成溶液过程中常伴有热量的变化。 有些物质溶于水,放出热量,能使溶液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NaOH),浓硫酸等,有些物质溶于水,吸收热量,导致温度降低。如:硝酸铵(NH 4NO 3)等。 5、加快物质溶解速度的方法有: ⑴加热(或升温); ⑵搅拌(或振荡); ⑶将固体研成粉末。- (二)溶液的组成 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溶剂: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叫溶剂。溶剂通常为液体,常见的有水、酒精、汽油等。 ⑴气体、固体溶于液体时,气体、固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⑵两种液体互溶时,通常认为量多的是溶剂,量少的是溶质。但当液体和水互溶时,一般把水作为溶剂,另一种液体作为溶质。例如:医用酒精(溶质是乙醇,溶剂是水)⑶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液中,有时做溶质,有时做溶剂。如碘酒中,酒精是溶剂,而在酒精的水溶液中,酒精又作溶质了。 ⑷若没有指明溶剂,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5分钟训练(预习类训练,可用于课前) 1.下列关于金属的物理性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具有导热性 B.具有延展性 C.具有金属光泽 D.能溶于酸 2.常温下,____________是液体,____________是熔点最高的金属,通常用____________做电缆线。白炽灯泡用的灯丝是用_________制备的;日光灯内则充入了低压_________蒸气,_________和_________可用作货币,古代用_________做镜子。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2006福建福州中考,2) “21金维他”中含有铁、钾、钙等多种成分,这里的铁、钾、钙是指( ) A.分子 B.原子 C.单质 D.元素 2.下列各物质不属于铁合金的是( ) A.白口铁 B.磁铁矿 C.锰钢 D.球磨铸铁 3.下列各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铁板表面镀上一层锌称为白铁,白铁是铁锌合金 B.铁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C.高炉炼出来的是生铁,不是钢 D.从高炉排出的废气,可以直接放空 4.在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金属元素约占____________;在冶金工业上,把____________等金属称为黑色金属,其他金属称为____________。 5.今有四种处于固态的物质:钠、硅、氖、氯化钠。问下列四项性质的叙述各适用于哪种物质? (1)熔点很低的非金属单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的良导体,熔点在100℃左右________________; (3)熔点很高的非金属单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非导体,但熔融后可以导电____________________。 6.铝的下列用途主要是根据它的哪些主要物理性质? (1)导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制造飞机____________________。 (3)家用炊具____________________。 (4)包装用铝箔_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金属的物理性质,试列举常见金属或金属用途: (1)金属光泽: (2)导电性: (3)导热性: (4)延展性: 30分钟训练(巩固类训练,可用于课后) 1.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并不均匀,如智利富藏铜矿,澳大利亚多铁矿,山东的黄金储量居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实验活动4

《实验活动4 金属的物理性质和某些化学性质学案》教案【学习目标】 1、通过分组实验、讨论归纳,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金属物性质的认识; 2、通过分组实验、讨论交流,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金属某些化学性质的认识; 3、通过合作展示、分组实验、讨论归纳,掌握用设计实验来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 的方法,培养实验设计能力,并初步学会如何评价实验方案。 【学习重点】 金属的性质与比较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温馨提示】 “如何设计实验来比较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可能是你的学习难点哟。【自主学习】 旧知回顾: 金属的共性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的硬度更__________。 现有镁、铝、锌、铁、铜五种金属,其中_____不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发生反应, 其余都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发生反应,生成_______气,说明这五种金属中活动性最弱的是_____,写出铁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某同学探究金属单质的活泼性时发现:X、Y都能与稀盐酸反应放出H2而Z不能; Y能在X的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X,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为__________。 新知预习——仔细阅读教材后完成下列问题: 你能举例或设计实验说明金属具有导电性、导热性或延展性吗? 请你设计至少三种实验方案来比较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同步学习】 情境导入: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我们可以知道某些金属的活动性强弱,然而你能通过设计实验来比较这些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吗?今天我们就来亲自体验吧! 活动一、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 1、分组实验: (1)观察填表:请仔细观察镁条、铝片、铁片、铁粉及铜片的颜色和光泽。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总结 课题一溶液的形成 知识点一溶液 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基本特征:均一性——指溶液中各部分的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时, 溶质、溶剂不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 溶液的命名:[溶质]的[溶剂]溶液。如果没有指明溶剂,我们就认为水是溶剂。 【拓展延伸】1.判断某物质是否是溶液,一般看以下两点: (1)是否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2.有些物质(如蔗糖等)在溶液中是以分子的形式存在,还有些物质(如氯化钠 等)在溶液中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易错警示】 1.溶液一般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如CuSO4溶液为蓝色,氯化亚铁溶 液为浅绿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2.溶液是混合物,因此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 不是溶液。 知识点二溶液的组成 溶液由两部分组成——溶剂和溶质。 溶剂的定义: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常见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 溶质的定义: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 注意区分溶剂和溶质: ①固体(或气体)与液体混合——固体(或气体)是溶质,液体是溶剂。 ②液体和液体混合——一般把量多的看作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 如果其中一种液体是水,那么水是溶剂。 【拓展延伸】1.在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但溶剂只能是一种。溶质和溶剂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2.对于发生化学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判断,应以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和反 应物的量来确定。如锌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应该为反应生成的ZnSO4 【易错警示】 1.溶液的质量等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质量和溶剂的质量之和, 但溶液的体积不等于溶质体积与溶剂体积之和。 2.在计算溶液质量时,溶质质量是指已被溶解的那部分的物质的质量,而未溶解的部分不 能计算在内。 【实验9-2】实验现象:碘几乎不溶于水,却可以溶于汽油形成紫色溶液; 高锰酸钾几乎不溶于汽油,却可以溶于水形成紫红色溶液。 实验结论: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 里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 知识点三乳浊液和乳化现象

九年级下册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九年级下册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篇一 一、金属材料 1、金属材料 纯金属(90多种) 合金(几千种) 2、金属的物理性质:(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3、金属之最: (1)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2)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3)铁:目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铝>铜) (4)银:导电、导热性的金属(银>铜>金>铝) (5)铬:硬度的金属(6)钨:熔点的金属 (7)汞:熔点最低的金属(8)锇:密度的金属 (9)锂:密度最小的金属 4、金属分类: 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 重金属:如铜、锌、铅等 有色金属

轻金属:如钠、镁、铝等; 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 5、合金: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一般说来,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低,硬度比各成分大,抗腐蚀性能更好 合金铁的合金铜合金焊锡钛和钛合金形状记忆金属 生铁钢黄铜青铜: 成分含碳量 2%~4.3%含碳量 0.03%~2%铜锌 合金铜锡 合金铅锡 合金钛镍合金 备注不锈钢:含铬、镍的钢 具有抗腐蚀性能紫铜为纯铜熔点低 注: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 因此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1)熔点高、密度小 (2)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 (3)抗腐蚀性能好 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

2、金属+酸→盐+H2↑ 3、金属+盐→另一金属+另一盐(条件:“前换后,盐可溶”) Fe+CuSO4==Cu+FeSO4(“湿法冶金”原理) 三、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不可用浓硫酸、硝酸)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除K、Ca、Na) 四、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1、铁的冶炼 (1)原理:在高温下,利用焦炭与氧气反应生成的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3CO+Fe2O3高温2Fe+3CO2 (2)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空气 常见的铁矿石有磁铁矿(主要成分是Fe3O4)、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 2、铁的锈蚀 (1)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O2、水接触(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XH2O) (铜生铜绿的条件:铜与O2、水、CO2接触。铜绿的化学式:Cu2(OH)2CO3)(2)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措施: ①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清洁、干燥

九年级化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八单元 金属 合金 金属资源 课题一 金属材料 考试要求: 了解金属的物理特性,能区别金属与非金属;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了解常见金属的特性及其应用,知道合金的特性及应用,知道生铁和钢等金属的重要合金。 一、金属材料(考点一) 纯金属(90多种) 合金 (几千种) 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大多数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 (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一定的韧性 二、合金(考点二):由一种金属跟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一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 性的物质。(注:混合物) ★:一般说来,合金的熔点比各成分低,硬度比各成分大,抗腐蚀性能更好 注: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钛合金与人体有很好的“相容性”, 因此可用来制造人造骨等。 (1)熔点高、密度小 优点 (2)可塑性好、易于加工、机械性能好 (3)抗腐蚀性能好 课题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考试要求 知道常见金属与氧气及常见酸的反应 初步认识置换反应,并能解析常见的化学反应 能用金属活动顺序对有关置换反应作简单的判断,并能解析常见的化学反应 考点一、金属的化学性质 1 、金属材料

1、大多数金属可与氧气的反应 2Mg +O 2 点燃 2MgO 2Mg +O 2 2MgO 注:MgO :白色固体 4Al +3O 2 点燃 2Al 2O 3 4Al +3O 2 2Al 2O 3 注:Al 2O 3:白色固体 3Fe +2 O 2 点燃 Fe 3O 4 2Cu + O 2 △ 2CuO 注:CuO :黑色固体 注意:①、虽然铝在常温下能与氧气反应,但是在铝表面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了反应的进行,所以铝在常温下不会锈蚀。 ②、“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能与氧气反应,金的化学性质极不活泼。 2、金属 + 酸 → 盐 + H 2↑ 置换反应(条件:活动性:金属>H ) H 2SO 4 + Mg MgSO 4 + H 2↑ 2HCl + Mg MgCl 2+ H 2↑ 现象:反应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液体仍为无色 3H 2SO 4 + 2Al Al 2(SO 4)3 + 3H 2↑ 6HCl + 2Al 2AlCl 3+ 3H 2↑ 现象:反应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液体仍为无色 H 2SO 4 +Zn ZnSO 4 + H 2↑ 2HCl +Zn ZnCl 2 + H 2↑ 现象:反应比较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液体仍为无色 H 2SO 4 + Fe FeSO 4 + H 2↑ 2HCl + Fe FeCl 2+ H 2↑ 现象:反应比较缓慢,有气泡产生,液体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当一定质量的金属与足量的稀盐酸(或硫酸)反应时,产生的氢气质量与金属质量的关系: 一价金属相对原子质量法: M(H 2) = 3、金属 + 盐 → 另一金属 + 另一盐 置换反应(条件:参加反应的金属>化合物中金属元素) Fe + CuSO 4 == Cu + FeSO 4 (“湿法冶金”原理) 现象: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出现,液体由蓝色变为浅绿色 2Al + 3CuSO 4 Al 2(SO 4)3 + 3Cu 现象:铝丝表面有红色物质出现,液体由蓝色变为无色 Cu + 2AgNO 3 Cu(NO 3)2 + 2Ag 现象:铜丝表面有银白色物质出现,液体由无色变为蓝色。 注意:①CuSO 4溶液:蓝色 FeSO 4 、FeCl 2溶液:浅绿色 ②Fe 在参加置换反应时,生成+2价的亚铁盐。 考点二、置换反应

九年级化学第九章-溶液知识点总结及习题(含解答)

第九章溶液 一、悬浊液、乳浊液和溶液 1.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于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特点:固液混合物,且不稳定,易分层。如:黄河水,豆奶,石灰浆。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 特点:液液不稳定混合物,易分层。如:色拉油滴入水中经振荡后而形成的水油混合物。 3.①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特点: 均一性----指溶液各部分的性质、组成完全相同,外观表现为透明、澄清、颜色一致。它不一定是无色,但一般透明。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不论放置多久,溶质与溶剂都不会分层。 ②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注意:(1)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 (2)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3)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 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 (4)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③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呈气、固、液三态。 溶剂: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一般为液体,也可以为气体。 (1)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固体、气体是溶质。 (2)液体溶于液体:有水,水为溶剂,其它为溶质;无水,量多的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3)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 (4)如果物质在溶解时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生成的能溶解的物质。 例1:下列各组中的物质混合后能形成溶液的是() A.碘晶体与酒精B.硫酸钡与水C.煤油与水D.氢氧化铁与水 例2、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B.将一定质量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 C.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D.将5g某物质完全溶解于95g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一定是5% 例3、我们已经知道这样的事实: (1)食盐易溶于水,难溶于植物油; (2)硝酸钾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 (3)蔗糖在热水中溶解的质量比在等质量的冷水中溶解的质量多。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2020九年级下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2020九年级下册化学知识点总结 【导语】虽然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不顺心的事,但古人说得好——吃一堑,长一智。多了一次失败,就多了一次教训;多了一次挫折,就多了一次经验。没有失败和挫折的人,是永远不会成功的。 2020九年级下册化学知识点总结篇一 关于溶液 1.酸、碱、盐的溶液能导电,因为溶液中有较多自由移动的离子;蔗糖溶液、酒精溶液等不能导电,因为溶液中没有自由移动的离子。 2.溶质可以有多种,溶剂只能一种。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溶质。同样,溶剂也有固体、气体、液体状态。比如洁净的空气,其溶质、溶剂都是气体。 3.物质溶解于水时,通常伴有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变化可以用手触摸感知,也可以借助温度计测量。 (1)有些物质溶解时会使溶液的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 (2)有些物质溶解时会使溶液的温度降低,如:硝酸铵; (3)有些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如食盐、蔗糖。 4.同一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度要大。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只是不能溶解该物质,但是还能溶解其他易溶物。 5.配制一定质量、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分为两种情况 (1)固体溶质配溶液: 步骤:①计算②称量③溶解(④装瓶贴标签)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2)浓溶液稀释: 步骤:①计算②量取③稀释(④装瓶贴标签) 仪器: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 注意:需要选择与回答时,一定要先辨别是上述两种配制中的哪一种,进行有针对地回答。 (3)分析所配制溶液浓度偏大或者偏小的原因 固体溶质配溶液时浓度偏小的可能原因: 固体不纯;称量固体时,左物右码放反了(使用了游码);转移固体时有残留;取水时仰 视读数等 (4)将溶液稀释或者浓缩的计算:依据溶质质量不变 计算式: 浓溶液浓度X浓溶液质量=稀溶液浓度X稀溶液质量 稀释加水(或蒸发水)质量=m(稀溶液)-m(浓溶液) 6.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改变温度结晶时,其溶质质量分数变小(仅溶质减少,溶剂不变);恒温蒸发结晶时,溶质质量分数不变(得到的仍是该温度的饱和溶液)。所以出现结晶现象,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发生变化。 注意:结晶后得到的母液,一定是晶体物质的饱和溶液 7. (1)从硝酸钾中除去混有的少量氯化钠 提纯方法是:降温结晶; 操作步骤为: ①用沸水溶解(制成热饱和溶液) ②降温结晶 ③过滤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全册知识点大全(精华版)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全册知识点大全(精华版)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1. 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1)物理性质:①大多数的金属呈__银白_色,(但是铜呈_黄_色,金呈_金_色);②常温下为_固体(但是汞为_液体_体);③具有良好的_导电_性、_导热_性和_延展_性。 (2)用途: 决定金属用途的因素有:是否经济、是否有害、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以及是否污染环境和是否便于废物回收 2. 合金:(1)概念: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__金属_和_非金属__而形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例如:生铁和钢是含__碳量_不同的铁的两种合金,其中生铁的含碳量约为_2%~4.3%,钢的含碳量为_0.03%~2%_。(2)合金的性质与金属相比具有的优点是硬度大、耐腐蚀性好、熔点低。 1、通过观察上面的表格,你对金属的物理性质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一般情况下,金属的密度比较大、熔点比较高、硬度比较大 2、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答:铅的硬度小,而铁的硬度大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钨的熔点高,锡的熔点低;如果用锡,则锡丝易烧断。 4.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铬硬度大, 耐磨、美观,又防锈;金的价格高、硬度小如果镀金则会增加成本且不耐用。 5、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银的价格比铜高许多 6、考虑物质的用途时,首先要考虑物质的__性质___,还需要考虑那些因素? 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资源、废料是否易于回收、价格、对环境的影响 7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 8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钙 9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铁 10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 考点二、金属的化学性质 1. 金属的化学性质(请完成化学方程式)

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学习资料

九年级化学(下册)实验教案 平坝县白云中学:王洪 实验名称:比较合金和纯金属的硬度 实验目的: 1、了解合金和纯金属的光泽和硬度: 2、了解合金和纯金属的硬度的大小。 实验原理: 合金和纯金属有一定的光泽和颜色;合金的硬度大于组成的纯金属的硬度,合金的抗腐蚀性能大于组成的纯金属的抗腐蚀性能。 实验仪器:黄铜片、铜片、焊锡、锡 实验步骤: 比较黄铜片和铜片、焊锡和锡的光泽和颜色,将它们互相刻画,比较它们的硬度,让学生把下表填上: 结论:合金和纯金属有一定的光泽和颜色;合金的硬度大于组成的纯金属的硬度,合金的抗腐蚀性能大于组成的纯金属的抗腐蚀性能。

验名称: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反应 实验目的: 1、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比较几种金属活动性大小。 2、比较几种金属活动性大小。 实验原理: 1、金属+酸=盐+H 2 ↑ Mg+2HCl=MgCl 2+H 2 ↑ Mg + H2SO4 = MgSO4 + H2 ↑ Fe+2HCl=FeCl=FeCl 2+H 2 ↑ Zn + H2SO4 = ZnSO4 Zn+2HCl=ZnCl 2+H 2 ↑ Fe + H2SO4 = FeSO4 + H2 ↑ 2、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 实验仪器:试管4支、小木条、稀HCl、镁带、锌粒、铁屑、铜丝、稀H 2SO 4 实验步骤: 1、分别在4支试管中装入5ml稀盐酸。 2、分别投入少量的Mg、Zn、Fe、Cu。 3、用燃着的木条放于试管口。 4、用稀H 2SO 4 代替稀HCl重作以上实验。

现象: Mg、Zn、Fe的表面有气泡冒出,且Mg表面的气泡多于Zn,Zn多于Fe,而Cu的表面没有气泡。 讨论: 1、那些金属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反应的剧烈程度如何?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气体?那些金属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根据反应时是否有氢气产生,将金属分为两类。 2、对于能发生的反应,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的角度分析,这些反 应有什么特点?将这一类反应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进行比较 分析与结论: 1、Mg+2HCl=MgCl 2+H 2 ↑ Fe+2HCl=FeCl=FeCl 2 +H 2 ↑Zn+2HCl=ZnCl 2 +H 2 ↑ Cu 与稀HCl,稀H 2SO 4 不反应,四种金属活动性顺序为Mg>Zn>Fe>Cu。 2、如以上反应,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置换反应。 问题域交流: 置换反应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区别 实验名称:金属活动顺序 实验目的: 比较几种金属活动性大小;理解置换反应概念。 实验仪器:试管、铝丝、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铜丝、硫酸铝溶液 实验原理: 金属+盐=金属+盐 2Al+3CuSO4=Al2(SO4)3+Cu Cu+2AgNO3=Cu(NO3)2+2Ag 实验步骤: 1、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现象? 2、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现象? 3、把另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现象?

(完整版)初中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 一、溶液和乳浊液 1、定义: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如溶液中各 部分密度、颜色等完全一样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里分离出来 注意:(1)溶液的关键词:均一、稳定、混合物。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2)判断某物质是否为溶液,一般看以下两点:①是否为均一、稳定的混合物;②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3)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如CuSO4溶液为蓝色。 (4)一种溶液中可以含一种或多种溶质,但只有一种溶剂。 3、溶液的组成 ①从宏观上看,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②从微观上看,溶液的形成过程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均一地分散到溶剂分子之间。 ③溶液、溶剂和溶质之间的量的关系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体积≠质体积+溶剂体积 4、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①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如植物油的汽 油溶液中,植物油为溶质,汽油为溶剂;当溶剂为水时,水可以省略,如食 盐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②若固、气体与液体混合,一般习惯将液体看作为溶剂,固、气体看作溶质 ③若是由两种液体混合组成的溶液,一般习惯上量多的作为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 ④两种液体混合且有水时,无论水多少,水一般作为溶剂 ?注意:a一般水溶液中不指名溶剂,如硫酸铜的溶液就是硫酸铜的水溶液,所以未指明溶剂的溶液,溶剂一般为水。b、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且溶于水的生成物,如将足量的锌溶于稀硫酸所得到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且溶于水的生成物,如将足量的锌溶于稀硫酸所得到的溶液中,溶质是生成物硫酸锌,而不是锌; 5. 影响因素溶解的因素有:①温度②溶质颗粒大小③搅拌 6.乳浊液 定义:由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如牛奶和豆浆。 基本特征:乳浊液是不均一、不稳定的混合物,静置后,两种液体会出现分层现象。 乳化剂:能使乳浊液稳定的物质。如洗涤剂、洗洁精。 乳化作用:乳化剂所起的作用。 7.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解时吸热的物质:氧化钙(CaO)氢氧化钠(NaOH)浓硫酸(H2SO4)

初三下册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初三下册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初三下册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篇一 酸、碱、盐的溶解性 1、常见盐与碱的溶解性: 钾(盐)、钠(盐)、铵盐全都溶,硝酸盐遇水影无踪。 硫酸盐不溶硫酸钡,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碳酸盐只溶钾(盐)、钠(盐)、铵(盐)。 碱类物质溶解性:只有(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溶。 2、八个常见的沉淀物:氯化银、硫酸钡碳酸银、碳酸钡、碳酸钙、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铁。 3、四微溶物: Ca(OH)2(石灰水注明“澄清”的原因)。 CaSO4(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时不用稀硫酸的原因)。 Ag2SO4(鉴别SO42-和Cl-时,不用硝酸银的原因)。 MgCO3(碳酸根离子不能用于在溶液中除去镁离子的原因)。 4、三个不存在的物质:氢氧化银、碳酸铝、碳酸铁。 初三下册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篇二 第四节爱护水资源 一、水资源现状

1.地球表面约71%被水覆盖着。但淡水只约占全球水储量的 2.53%,其中大部分还分 布在两极和高山的冰雪及永久冻土,难以利用;可利用的只约占其中的30.4%。 2.海水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水(H2O),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钠元素。 3.我国水资源的现状是分布不均,人均不足。 4.水资源紧张的原因:一方面人类生活、生产的用水量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未经处理 的废水、废物和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及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等造成的水体污染,加剧了可利用水的减少,使原本已紧张的水资源更显短缺。 二、爱护水资源——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要防止水体污染 1.节约用水的一些具体措施: a)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b)使用新技术,改革工艺和改变习惯。 c)污水处理之后,循环利用。 d)“一水多用”,如使用“中水”(生活污水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标准的非饮用水)洗车、使用淘米水浇花等。 2.防止水体污染的一些具体措施: a)不使用含磷洗衣粉。 b)工业“三废”要进行综合利用和经处理后再排放。 c)农业上提倡使用农家肥,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 d)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 初三下册化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篇三 1、溶液的判断:根据溶液的特征判断(均一性、稳定性)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实验活动6《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第十单元 实验活动6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加深对酸和碱的主要性质的认识, 2通过实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到学有所用的快乐。教学方法:实验探究 实验用品: 试管药匙玻璃棒点滴板稀盐酸溶液稀硫酸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钙粉末 石蕊溶液酚酞溶液石棉网生锈的铁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展示两瓶无色液体(一瓶是酸,一瓶是碱)你将如何鉴别它们呢? 生答:....... 注意:纠正学生语言的描述 回顾:酸碱的化学性质 二、引入 下面我们一起动手实验验证它们之间的反应, 学生实验活动一:酸碱和指示剂的反应 多媒体展示实验步骤: 讲解胶头滴管: 1. 先排空再吸液 2. 滴液时,?悬空垂直放在试管口滴加。 3. 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橡胶乳头在上,以免被试剂腐蚀;

4. 用完后立即清洗,滴瓶的滴管除外; 5. 胶头滴管使用时千万不能伸入或与器壁接触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步骤1中稀盐酸、稀硫酸中液体变为红色,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中液体变为蓝色。 步骤2中稀盐酸、稀硫酸中液体不变色,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中液体变为红色。 归纳实验结论:酸性溶液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蓝,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过渡:酸还可以除去铁锈,我们来亲自实验一次, 学生实验活动二:生锈的铁钉和稀盐酸的反应 投影展示实验步骤: 生锈的铁钉要用细线拴住 放铁钉的注意事项, 学生展示每组的实验现象: 步骤1中铁锈消失,铁钉变亮,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步骤2中铁钉表面有气泡产生 找学生板演化学方程式: 6HCI+Fe2O3==2FeCl3+3H2O Fe + 2HCI == FeCl2+H2 T 提问:能把铁钉长时间浸在稀盐酸溶液中么? 生答: 归纳结论: 刚才做了酸碱与指示剂的反应,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酸和碱还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反应呢? 多媒体展示:分组情况: 第一、二、三、四组做:实验活动3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 第五、六组做:实验活动4氢氧化钠和稀盐酸的反应 以及蒸发溶液 第七、八组做:实验活动5 氢氧化钙和稀盐酸的反应 各组汇报展示实验现象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梳理

第九单元《溶液》知识点 一、溶液的形成 1、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叫做溶液 (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的混合物 注意:a、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为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2(SO4)3为黄色 b、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 c、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 d、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 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盐酸溶质是HCl,石灰水溶质为Ca(OH)2,食盐水 溶质为NaCl,氧化钙溶于水溶质为Ca(OH)2,三氧化硫溶于水溶质为H2SO4,胆矾 CuSO4·5H2O溶于水溶质为CuSO4,医用酒精中溶质为C2H5OH。 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液体为溶剂 2、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有水,水为溶剂 液体溶于液体, 无水,量多的为溶剂 3,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 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 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 4、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再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该溶质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①加水②升温 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熟石灰的水溶液除外) ①增加溶质②降温③蒸发溶剂 饱和石灰水变成不饱和的石灰水的方法是:①加水②降温 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 (4)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 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 二、溶解度 1、固体的溶解度(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 (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 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 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 20℃时,易溶物质的溶解度为﹥10g,可溶物质的溶解度1g—10g, 微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1g,难溶物质的溶解度为﹤0.01g。 (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 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 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 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如Ca(OH)2 (4)溶解度曲线 例:(1)t3℃时A的溶解度为80g (2)P点的的含义在该温度时,A和C的溶解度相同 (3)N点为t3℃时A的不饱和溶液,可通过加入A物质, 降温,蒸发溶剂的方法使它变为饱和 (4)t1℃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C>B>A (5)从A溶液中获取A晶体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获取晶体。 (6)从A溶解度是80g 。 (7)t2℃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降温到t1℃ 会析出晶体的有A和 B 无晶体析出的有 C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依次为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