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送别诗导学案 答案

送别诗导学案 答案

送别诗导学案 答案
送别诗导学案 答案

2016高二语文选修之古代诗歌欣赏学案

欢聚离散皆是缘

---------赠友送别诗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高考链接(2010年江苏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二、整体感知

三、常见的思想内容

⒈依依不舍的留恋。表达了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和别后的孤寂惆怅之情,情调大都依恋而伤感。

⒉情深意长的勉励。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安慰,积极奋发的勉励、赞颂和祝愿。诗作内容以叮咛、称颂、劝慰勉励友人为主,兼抒别情。

⒊坦陈心志的告白。诗人多在艰难困厄之际,借诗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借送别言志。这一类送别诗,以送别为题,但实际目的是借送别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怀抱。⒋以别为名的感慨。综合型的,在离别之意中渗透着作者的身世际遇和人生感慨,或兼劝慰警示之意。

我们将送别诗按主题划分为几大类,并不是说要把所有送别诗歌的内容生硬分离归入其中,我们应该知道,许多送别诗歌中的情感是复杂的,其内容和情感的复杂与多元性为后世文学创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要想真正了解和把握它,还需要欣赏者细细体会。

第二课时

1、直接抒情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赋得暮雨送李胄⑴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虽是送别,却重在写景。首联写送别之地,扣紧“雨”、“暮”主题。二、三两联渲染朦胧暗淡的景色;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境地极为开阔,极为邈远。末联写离愁无限,潸然泪下。全诗一脉贯通,前后呼应,浑然一体。

谢亭送别⑴许浑这首诗前后两联分别由两个不同时间和色调的场景组成。前联以青山红叶的明丽景色反衬别绪,后联以风雨凄凄的黯淡景色正衬离情,笔法富于变化。而一、三两句分别点出舟发与人远,二、四两句纯用景物烘托渲染,则又异中有同,使全篇在变化中显出统一。

3、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心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之意。这样写更能深化主题而富于魅力。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通过写柳条藤蔓、黄莺的伤离别表现人的情思心绪。

杜牧的《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那彻夜流溢的烛泪,都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⒋想象联想,虚实结合

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所谓“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对眼前的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这也是古代诗歌的常用技法,诗人常常将眼前之景与虚想之景结合起来描写,在时空跳跃中拓展境界,抒写心怀。在送别诗中,诗人在实写眼前之景外,还常常想象分别后的场面,通过虚写别后之景,更添此刻分别之愁。如柳永在《雨霖铃》中先实写眼前之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留恋处,兰舟催发”,接着虚写别后之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实与虚的结合,推发出“多情自古伤离别”的千古绝唱。

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

⒌托物寄情,多用比喻

托物寄情,类似于托物言志,就是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某物之上。送别等情谊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东西,要化抽象为具体,把无形的东西变成形象的东西,就需要借助多种艺术手段,包括托物寄情。用比喻的手法来抒写心情,是送别诗常见的艺术手段之一,如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第三课时

三、巩固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和练秀才杨柳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唯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1)诗中‘折柳’和‘春风’各比喻什么?有何好处?

诗中的折柳喻行人,春风喻送行人,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生动贴切,新颖别致,堪称妙喻。

(2)诗中哪些地方用了谐音修辞手法?有何深意?

诗中有两个地方用了谐音的修辞手法,一是“丝”,作者以柳丝含蓄地表达出离别之“思”;二是“柳”,耐人寻味地写出了无情折柳似有情,极其生动地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古代有唱歌送行的习俗。“劳歌”本指在劳劳亭(著名送别之地)送客时唱的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⑴“红叶青山”似与别离之情不大协调,谈你的理解。

①“红叶青山”景色艳丽,这是借美好的春色来反衬别离之悲,从而使离别愈见其悲。(点明反衬手法1分,阐述2分)

⑵根据末联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②末联景色凄暗迷茫(1分),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惆怅之情(2分)。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10年天津卷】

峡口送友人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雍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2分) 暮春飞花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2分)

思念故乡之情(2分)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5分)

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5分)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年江西卷)

送人归京师①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2分)

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4分)

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教师版)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鉴赏“梦游”的意境; 3.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体现他道家风骨、儒家风范。学习难点:鉴赏“梦游”的意境。 一、导言: 今天我们将借助这篇课文,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他用自己的一生述说着传奇,在他身上体现了盛唐时期多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他是一个具有道家风骨的道士,也是一个具有儒家风范的儒士,又是一个行侠仗义的侠客,更是一个连喝酒都能喝出气势、喝出个性的酒仙,就是这样一个奇人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奇梦呢?让我们共同品读这首诗。 二、背景介绍: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报复,但是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成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礼拜的朋友道士吴筠向唐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一是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二是玄宗仅把他看做词臣,并不重用他,三是受到权贵的排挤,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到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唐玄宗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第二年,他在东鲁将南游吴越,写下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政治上的失意使他胸中的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三、完成预习: 1、.李白诗中的名言名句填空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_奔流到海不复回 b、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c、长风破浪会有时,_直挂云帆济沧海。 d、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e、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f、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g、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h、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i、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j、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l、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送别诗语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已学过送别诗的回顾,总结送别诗的意象与情感,提高学生对送别诗的鉴赏能力。过程与方法:总结送别诗的相关知识,小组合作探究,归纳送别诗答题技巧,对其他送别诗进行鉴赏。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送别诗表达的多样性的情感,感受送别诗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积累送别诗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 难点:在解题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学生齐唱或齐读《送别》歌 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唐人好诗,多是征戌、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可以说,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 (二)、回顾知识 总结归纳 1、送别诗常用哪些意象?

2、送别诗抒发的感情大致有哪几种? (明确)空间意象:长亭、谢亭、灞陵桥(亭)阳关、南浦、劳劳亭、渡口、古道 时间意象:黄昏、月夜、清晨、秋天; 动物意象:杜鹃、大雁、寒蝉 景物意象:杨柳、柳絮、杨花、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春草、愁云 (明确)送别诗常见的情感---------- ①表达了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和别后的思念及孤寂惆怅之情,情调大都依恋而伤感。 ②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 ③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安慰、劝勉和祝愿。 ④借送别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的,在离别之意中渗透着作者的身世际遇和人生感慨。 ⑤表达出诗人对友人前行或对自己未来的担忧之情。 (三)、深入剖析 探寻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探讨: 1、诗人选取的这些意象与送别诗的情感有什么联系? 2、由上可知:鉴赏送别诗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 “意象”与送别诗“情感”的关系(以“柳“与”流水“为例)一切景语皆情语。 抓意象-------抓关键词------析情感

云南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学案送别诗(学生用)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诗歌鉴赏之送别诗 一【学习目标】 学习送别诗的鉴赏方法。 二【知识链接】 1、送别诗的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字眼; 2、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此外还有高适《别董大》,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 三【前置作业】 1、送别诗常用哪些意象? 空间意象: 时间意象: 景物意象: 2、送别诗抒发的感情大致有哪几种? 3、送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有哪些? 四【方法归纳】 (一)注意提示语 第一眼:注意题目是否有送别字眼;

第二眼:注意诗词中是否有一些常用的送别意象; 第三眼:注意诗词中的景物(环境的描写)与所表达情感的联系点;第四眼:看清题目要求。(二)步骤:运用什么手法——描绘什么景——体现什么特点——渲染什么气氛——表达什么情感五【试一试】 (一)下列诗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1、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刘长卿《别严士元》) 2、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许浑《谢亭送别》) 3、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辛弃疾《鹧鸪天·送人》)) 4、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昌龄《送魏二》) 5、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 6、“云边孤雁,水上浮萍。”“尘随马去,月遂舟行。”(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 7、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8、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 9、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二首<其二>》)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问题。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问题: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

(完整word版)2019年高考赠友送别诗鉴赏导学案2确定稿

建安区三高2019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 第1页 高考赠友送别诗鉴赏导学案 一、高考真题感知 (2007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 了哪种表现手法? (5分) 【答案】这两句蕴含了作者离别时的凄凉伤感之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激愤之 情。作者借景抒情,先写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而情感蕴含其中,真是含蓄不露,富有余韵;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6分) 【答案】下阙表达了这样两层新意:一是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千件万 般,不止是只有生离死别,还有国家大事;二是作者以江头风波险恶突显人间行路之难,世事之险。 【小结】赠友送别诗,顾名思义是指主客之间由于分别而互相赠别酬答的 诗作。它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的一般写法是: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二、赠友送别诗知识总结 (一)认识常见意象 山、古道、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曲江、杨柳、梅花、春草、燕、雁、寒蝉、夕阳、日暮、云、雨、雪、月、流水、行舟、羌笛、酒、春、秋。歧路旁、津口、长亭间、都门外、落日余晖、流水风波、云横秦岭、路绕蜀山、杨柳依依 (二)意境: 幽静、宁谧、繁丽、苍茫、悠远、深远、热烈、高远、空灵、辽阔、寥廓、苍凉、幽美、朦胧、淳朴、繁华、荒芜、孤寂、渺茫、暗淡、冷寂、悲凉慷慨、缠绵婉转、雄浑壮阔、空寂寥落、萧条荒凉 (三)情感 ①依依惜别、难舍难分(友人离去后茫然、怅然若失)②激励劝勉(对朋友未来的美好祝愿和宽慰) ③表明志节、坦陈心志④别后情景的想象、担忧、对友人的思念⑤朋友间友谊深厚 (四)把握诗歌风格 伤感型:哀伤凄婉 豪迈型:慷慨旷达、坦陈心志 (五)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 2、间接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六)表达方式:1、动静结合2.烘托 3.衬托(以乐景衬哀情 )4.想 象(虚实结合)5.比喻 三、解题方法 (1)考查角度 内容、情感、手法 (2)鉴赏方法 ①品意象 ②抓关键词句:作者要表达的感情 ③注意手法: 常用借景抒情、衬托等 四、巩固练习 1、(2015南昌四校联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 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3分) (2)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 家”两句作简要赏析。(5分) 2、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 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 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2)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4分) 3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 出来的?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 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4、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洛阳人。 (1)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5分) (2) 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6 分) 2、 (2010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 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 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 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2)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 明。(4分) (3)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 请作具体分析。(4分) 3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

《送别惜别诗》教学案

《送别惜别诗》教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送别惜别诗的特征 2、分析景物意象和表达技巧,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提高古诗的欣赏能力。 学习重点:分析景物意象和表达技巧,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储备】 1、送别诗基本知识: 古人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者(留别),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送别诗标题常含“送”、“别”或“送别”等字词。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 2、送别习俗:唱歌送别,喝酒送别,折柳送别 3、送别诗常见的常用意象: 空间意象:长亭、灞陵、南浦; 时间意象:黄昏、月夜、清晨; 动物意象:杜鹃、大雁、寒蝉; 景物意象:杨柳、柳絮、杨花,秋、明月、夕阳、孤舟、流水 4、内容及主题倾向(详见《古诗文阅读》123页)

第一,抒写离别之情的。表达对亲友的思念、依恋,抒发与亲友别离后的孤寂惆怅之情。 第二,借诗吐胸中积愤或明心志的。 第三,重在劝勉、鼓励、安慰的。 5、送别诗常见的表达技巧: 抒情手法: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衬托等; 描写手法:借景抒情、白描、想象(虚实结合)等。 如:高适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直接抒情) 《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借景抒情) 《雨霖铃》(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想象) 《谢亭送别》(谢诨)“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急水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乐景衬哀情) 解析: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以倍增其哀乐。 6、抒情风格上,或豪放或旷达,或凄婉或含蓄;

古诗词背诵教案导学案

==== 古诗词背诵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词典准确无误地认读十首古诗中难读的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词。 2.运用查阅工具书,借助文中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学习方法,在与同伴的交流中理解古诗词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加以描述。 3.乐于讲述自己的理解,在交流中感受诗句意境,体会诗人的心情,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 4.搜集资料,尝试抓住要点展示并交流自己搜集 的作者生平资料,拓展文本资源,在角色体验、 对比与情境创设朗读中揣摩、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养成正确搜集与处理信息及课外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五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知 指名背诵《长歌行》。 二、学习《七步诗》 1、师:今天我们将要赏析的这首诗的创作经过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和诗 名吗?(板书题目及作者) 2、指名生解诗人及创作经过。 3、(出示多媒体课件──全屏显示全诗)学生自由朗读古诗,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

4、放声朗读这首诗。(自读、互读。) 5、读一读《七步诗》,想一想这首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6、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并在学习小组间展开交流。 7、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七步诗》全诗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长 的豆和豆秸,比喻同胞兄弟。锅下燃烧的豆秸,比喻诗人的哥哥魏文帝;锅里的豆比喻受害的诗人自 己。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相互排挤斗争的残酷现实。) 8、带着这种感情再次朗读古诗。 三、学习古诗《鸟鸣涧》 过渡语:一轮江边的明月,让白居易流连忘返,唐代诗人王维对山中明月情有独钟并写下了《鸟 鸣涧》这首诗。(板书:鸟鸣涧,请大家齐读课题)1、师:“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

古诗词赏析导学案

中考专题复习系列之古诗词赏析导学案 【课标要求】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古诗词赏析的两大特点: 1、试题切入角度小,以对全诗的理解为前提。 2、所选诗歌文字浅易,涉及的是人之常情,如故园情、山水情、别离情等。 诗歌赏析把握两个重点: 1、通过反复吟诵、联想,抓住诗词(曲)中的意象,深入体味作品的意境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2、品味诗词(曲)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正确理解其在诗歌中的含义,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考点归纳:古诗赏析考什么? 1、品味关键词句; 2、感知艺术形象,赏析表达技巧; 3、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情感。 【考点一】例1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品味关键词句 读一读,你认为“几处早莺争暖树”中“争”字好在哪里? 参考答案:“争”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光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例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只要在四海之内,就算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邻一样,相隔一秦一蜀又算得了什么呢?本句摆脱了其他送别诗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了开朗、乐观、豪放的情怀。 品味关键词(句)方法小结: 提问方式:这句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式:某字(句)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题思路:(含义+句子描述+表达作用) (1)抓住诗句中的动词、形容词、活用词等分析,理解该词在句中的含义。(词不离句)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具体描述景象。 (3)点明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考点二】例3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表现手法(表达技巧) 诗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诗人借景抒情,把九个独立的意象统一起来,描绘出一幅晚秋悲凉的画面。抒发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游子的孤寂愁苦的心情。 赏析表达技巧方法小结: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解题思路:(技巧+表达作用) (1)分析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所写的内容和诗歌情感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以动写静、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渲染、烘托、用典、象征、对比等 【考点三】例4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评价思想内容 1、此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参考答案:诗中的景物有早飞的莺、新来的燕,初开的花,刚长的草,皆是早春之景,构成了幅充满生机的早春出游图。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表达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思想感情。 评价思想内容方法小结: 提问方式: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解题思路:内容+意境+抒发情感 ①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的特色,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用一两个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 萧瑟凄凉等。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送别诗一组群文阅读教案

诗中离别情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送别诗六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赠汪伦》、教学目标: 1. 结合注释,理解四首古诗,了解大意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送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送别的形式多样,但都表达朋友情深。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打印阅读材料。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经历过分别或看到过分别吗?当时的情景和感受是怎样的呢? 师:是啊,分别时总有那么多的话要叮咛、嘱咐,分别时也总是那么的难舍难分。古时候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朋好友一旦分别更是数载难以见面,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送别?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师:今天,我们就来走进一组“送别诗”,去感受诗人们送别时的情怀。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解诗题 师: 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吗? 生: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去往扬州。 师:知道了地点。这就是黄鹤楼(课件出示图片)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使黄鹤楼名声大振。也是李白和孟浩然常去的地方,留下了不少美好的回忆。 师:知道了送别的对象。大家知道孟浩然是什么人吗? 生:也是大诗人。 师:是啊,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文采风流、名满天下,李白非常敬重的师长,也是感情至深的好友,李白曾经写诗给他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可见他们的友情非常深厚。 师:从诗题中我们了解了这么多信息,这就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解诗题(板书:解诗题) 2.读诗文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一起来读读这首诗(相机板书:读诗文)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生自由练习读古诗,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在齐读古诗。

最新《送别诗鉴赏》导学案教师版

《送别诗鉴赏》导学案 (总4课时)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离别”自然也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从先秦《诗经》到两汉的乐府,从唐代诗歌到宋元词曲以至明清的诗文,离别之情唱之不尽。尤其是唐代的送别诗”更是诗歌中 学习目标: 1把握送别诗的特点,感知送别诗的意象选择 2 ?体会送别诗的感情,分析送别诗的写作技巧学习课时 第1课时:概括送别诗的情感特点,学习《春夜别友人》、《送魏万之京》。 第2课时:学习《送友人》,归纳送别诗的一般特点。 第3、4课时:完成送别诗练习 一、结合诗句概括出下面送别诗的情感特点 (1)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情感:宽慰对朋友的友好祝愿 (2)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情感:劝慰中带难分难舍 (3)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情感:表诗人高尚的志节 (4)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情感: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 (5)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情感:情深意长的勉励网 二、送别诗例析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 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本诗是一首离别诗,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 1.诗人先写离别时的华筵(室内)的人和物,再写与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对朋友依依惜别之情。诗人是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的,景色随着空间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导学案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朗诵并理解诗歌大意。 2、品析诗中描绘的奇异瑰丽的雪景,体会作者情感。 学习重点:理解诗意、赏析雪景、体会情感 学习难点:赏析雪景、体会情感 一、我知道(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岑参,江陵人(今湖北省江陵县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岑参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也两任州刺史。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以后曾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唐代天宝年间,李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边境战事不断,许多文人投笔从戎,岑参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度过了六年艰苦的军旅生活,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和体会。这也成就了他意境开阔、格调豪迈、乐观进取的诗风。陆游评价他:“以为太白、子美后一人也”,可见他的诗歌成就之高。 本诗是作者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 二、我会记: 折.即.飞雪狐裘.锦衾薄 .. 瀚.海阑.干羌.笛风掣.

送别诗群文阅读教学设计(申志庆)

多样离别同样情 ——送别诗一组群文阅读教学 清水塘学校四年级组申志庆 教学目标: 1.学会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学习四首古诗,为学生古诗阅读奠定基础。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3.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诗人表达朋友情深。 4.挖掘诗歌文化内涵,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学会古诗阅读的方法,感受送别诗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诗歌意象,体会多样送别方式所包含的诚挚的友情。 一、复习引入 1.谈话导入 2.齐诵《赠汪伦》 3.填表格 (学法指导:抓关键词、重要景象理解诗人的情感。)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解诗题 1. 读诗题,学写“陵”。 2.理解“之”,贯彻“看注释”的学习方法。 师:读课题,从题目中你能知道什么? (二)读诗文

1.师:谁能说一下,怎样读好古诗?(读准字音,有节奏,读出韵味) 生自由练习读古诗。 2.请同学读古诗,师稍加提点。 (三)明诗意 1.师: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要想读出诗歌的韵味,那就要先了诗所表达的内容。(相机板书:明诗意。) 2.师:理解诗意,同学们平时都用哪些方法理解诗歌的意思? (白板出示:读诗文边读边想象画面看注释了解诗人背景查工具书......) 3.师:好,你们都有好方法。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请同学们利用最有效的方法默读这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大意。 4.生:自由读诗句 5.师:用1分钟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5.小组展示学习成果。(说方法,讲古诗大意,提疑问) (四)悟诗情 1.师: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送了多长时间?理由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2.师:你是从诗中的哪些特有景象感受到了作者的依依不舍之情?(“唯见”、“孤帆”) 3.指导诵读。师:滚滚长江上已经看不到他的挚友了,多么让人不舍啊,你能用朗读读出你的体会吗? 4.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学生填写表格 5.观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视频 6.师小结方法: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 三、运用以上学习方法,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送元二使安西》(必学)、《芙蓉楼送辛渐》、《别董大》,并填写好表格后班上交流。 (一)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自由读一读古诗。

群文阅读《送别诗》教案设计

四年级上册“一切景语皆情语”课例 乐山市新建小学钟和平黄洁 一、议题: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选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 三、教学目标: 1. 学会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学习四首古诗,为学生古诗阅读奠定基础。 2. 能说出诗人是抓住哪些景象来表达情感的,并体会送别诗的意境美。 四、教学重点:学会古诗阅读的方法,感受送别诗的意境美。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紧紧地握着你的手,再三说着珍重珍重。深深地望着你的眼,再三说着别送别送。这首歌听过吗?对,这是《离别的车站》。现代人送别,直接表达情意,分别时就是那么的难舍难分。可是古时候交通不便,人们一旦分别更是难以见面,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送别?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一组诗中,去感受诗人的别样情怀。请看大屏幕,齐读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芙蓉楼送辛渐》。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诗题中有“送”、“别”等字,这是一组“送别诗”(板书)。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读诗题 师:让我们穿越时空,去到那一千多年前的黄鹤楼一睹当年诗仙李白与友人的离别场景。再读题目,你还知道什么?(指名回答) 谁了解孟浩然?(指名说)是啊,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是李白的师长、好友。他也有一些脍炙人口的诗作,(指名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是的,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2.明诗意 师:现在,我们自由地读读这首诗,把读懂的内容与同桌交流。请你说,嗯。

赠友送别诗鉴赏 练习

高考赠友送别诗鉴赏导学案 知识目标 1、熟习送别类诗歌鉴赏题,牢记送别诗中常见主题和意象; 2、体会赠别诗的鉴赏方法,提高古诗鉴赏能力;总结赠别诗的常见艺术手法、答题模式 一、高考真题感知 (2007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5分) 【答案】这两句蕴含了作者离别时的凄凉伤感之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作者借景抒情,先写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埯埋了一半,而情感蕴含其中,真是含蓄不露,富有余韵;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6分) 【答案】下阙表达了这样两层新意:一是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千件万般,不止是只有生离死别,还有国家大事;二是作者以江头风波险恶突显人间行路之难,世事之险。 【小结】赠友送别诗,顾名思义是指主客之间由于分别而互相赠别酬答的诗作。它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较简单,是高考诗词鉴赏常涉及的题材。这类诗的一般写法是: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说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 二、赠友送别诗知识总结 (一)认识常见意象 山、古道、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曲江、杨柳、梅花、春草、燕、雁、寒蝉、夕阳、日暮、云、雨、雪、月、流水、行舟、羌笛、酒、春、秋。 歧路旁、津口、长亭间、都门外、落日余晖、流水风波、云横秦岭、路绕蜀山、杨柳依依

最新送别诗-导学案

送别类型诗歌鉴赏复习学案 命题人:张桂莲审题人:韩秀莲 教师寄语: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学习目标:1、掌握送别诗传达的思想感情。 2、掌握送别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一、概念解说: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吟离别,在浓浓的感伤之外,往往还有其他寄寓: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抒发友情,或用于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抱负。另外,唐朝的一些送别诗往往洋溢着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 充满希望和梦想,反映盛唐的精神风貌。 送别诗一般是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送另寸诗中常用的意象有长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杨柳、夕阳、酒、秋等。诗歌 题砌往有赠、另h送”等字眼。送别内容有写夫妻之别、亲人之别、友人之别,也有写同_ 僚之别,甚至写匆匆过客之别。所用的手法常常是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其艺术特点,|有的格调豪放旷达,有的委婉含蓄,有的词浅情深。 二、诗歌特点: (一)托物寓情形象生动 就是采用托物或比物的手法来表达某种情谊或情怀。情谊是一种无形的东西,要把无形 的东西变成形象的东西,就需要施展多种艺术手段,包括托物寓情在内。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此句以水深比情深,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名家赞道: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用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此外,比较有名的托物寓情的诗句还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是托劝酒表达对友人的情谊。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这是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 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亲友。这比通常的带口信报平安,泛泛的自我表白,要形象深刻多了。(二)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好多送别诗,表面上看犹如一幅幅秀美的风景画,没有什么情谊。但仔细一品味,便可以从中体验到一股浓浓的、深沉的情愫。典型的句子,莫过于刘长的《送灵彻上人》:苍苍 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笙带夕阳,青山独归远。"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送灵澈返竹林寺,虽 不长,却句句如画。虽然字面上找不出一个情字,但从画面中仍可感受到诗人的情意。首先,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挚的情谊。如青山独归远”这句,青山”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则显示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之情。其次,这首诗勾勒的是一种闲淡的意境。这种意境又是和诗人当时官场失意、萌生归意的心情吻合的,或者说是当时诗人心情的写照。由 此可以说,该诗看似无情却胜有情。 (三)运用名言直抒胸臆 送别诗运用种种手法言情,并不排除在诗中选用恰当的语言,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关 键是这种语言是否真切,是否具有芬芳悱恻之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几句诗: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如果缺乏如此四句诗,特别是前两句, 这首诗就不能长期广爱青睐。同样,如果没有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的佳句,《别董大二首》(其一)也不能广为流传。 这些名句并非孤立的,它同是一首诗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一个亮点。总之,把借 景抒情等手法与选用至理名言直诉胸臆有机结合起来,便大大有助于从感性和理性两个层面

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

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 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送别诗古诗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议题: 诗人如何表达送别时的离情别绪 二、选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淮上与友人别》,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和《唐诗三百首》。 三、教学目标: 1. 学会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学习五首古诗,为学生古诗阅读奠定基础。 2. 能说出诗人是抓住哪些景象来表达情感的,并体会送别诗的意境美。 四、教学重点: 学会古诗阅读的方法,感受送别诗的’意境美。 五、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 回忆春节过后,与外出务工的父母分别时的情景。 2. 是啊,分别时总有那么多的话要叮咛、嘱咐,分别时也总是那么的难舍难分。古时候交通不便,人们一旦分别更是难以见面,那么他们会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亲朋好友送别?又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3.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送别诗”,去感受诗人们送别时的情怀。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解诗题 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2.读诗文 师:谁能说一下,我们要学习诗文最好的方法是什么?请大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3. 明诗意 师:读准了字音,读出了节奏,这还不够,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要想读出诗歌的韵味,那就要先了解诗所表达的内容下面就请利用书中的注释,手中的工具书自学,看看每句诗讲什么? 师:谁来和我们交流一下,你读懂了哪些诗句的意思? 师:这么多复杂的情绪,真可以说是“百感交集”。然而多情自古伤离别,所以他在黄鹤楼前看到了这样的景象,出示后两行,你从诗中看到了哪些景物?

送别诗教学设计

《送别》组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诗歌,并能举一反三,学习同类诗歌的特点。 3、学写送别诗。 教学重点:送别诗歌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写送别诗歌。 教学准备:多媒体 一、欣赏音乐《送别》,导入:《送别》组诗 1、你送过一些人吗?怎么送的? 2、我们看看古人是怎么送别亲友的?——《送别》组诗 二、第一首《赠汪伦》 1、齐读,范读。(放开喇叭,诗歌就得吟唱) 2、问:谁送谁?李白跟汪伦什么关系?李白怎么到汪伦那里去了?(背景介绍: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 (过渡:了解了李白和汪伦的关系,我们再来尹诗,可能会有长进吧,试着做做李白吟唱—— 3、再读诗歌。(自由读、齐读)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A、注意语句的通顺、连贯。B、后两句用上关联词试试。即使也哪怕也就算也) 5、交流反馈。(说对的表扬,说错的依然表扬。最欣赏的是……) 6、这样的读也是表面的读,而要真正走进李白的心,我们得发现一些问题,在书上做一些记号。(同学讨论)(举手的同学提出的问题请不举手的同学来回答)问题预设: ①字词方面:踏歌、忽闻、不及、深千尺 ②汪伦为什么要踏着节拍、唱着歌送行?踏歌的歌词会是什么? ③桃花潭水的深与汪伦送“我”的情谊有什么关系?(用水深比喻情深,纵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④李白本是汪伦请来的,可为何李白走的时候汪伦却不去送别呢?有几种可能?看谁最厉害。 A、我猜想汪伦不愿意面对离别的伤感,于是约定不去送行,但最终还是来了。 B、我认为这又是汪伦的刻意安排,就象当初用“十里桃花,万家酒店”“骗”李白去一样,(众笑)这种特别的送行方式具有更加感人至深的魅力,以此给李白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忽闻”体现的正是意料之外的惊喜。(师作出肯定,并顺势指导读出由忧而喜的情感变化。)

高二语文唐诗送别诗学案

高二语文唐诗——送别诗学案 整理:于立婷审核:于立婷2015-12 学习目标: 1、了解送别习俗。 2、熟悉送别诗常见意象。 3、区别送别诗的感情类型及风格。 4、掌握送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 一、送别诗知识综述 1、送别诗的产生: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巳——江淹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2、古人送别的习俗 ①折柳送别 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 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②饮酒饯别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许浑《谢亭送别》 ③唱歌送别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李白)(骊歌是一首离别时唱的歌) “阳关三叠”(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流传久远的离别之曲。 “朝闻游子唱离歌”(李欣) “劳歌一曲解行舟”(许浑)(劳歌原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后遂成送别歌的代称) 3、送别诗常见意象 地点:长亭、南浦、古道、渡口、灞桥、阳关

送别诗鉴赏学案

送别诗鉴赏学案 太康一高语文组王悦清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送别怀远诗的特点。 2、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 3、掌握鉴赏送别诗及规范答题的的方法。 4、接受古代诗词美的熏陶,提高相应的艺术鉴赏水平。 课前预习 【回顾教材】 1、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5、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6、《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7、杜牧《赠别(其一)》: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8、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9、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0、骆宾王《于易水送人》: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知识链接】 一、思想内容 并不是送别诗表达的思想感情都是千篇一律地抒写惜别伤感之情。下面对送别诗歌思想内容作一较为具体的概括,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种情况: 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如: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第二句“风烟望无津”一句,用“风烟”、“望”两个词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雨所遮,间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2、体贴入微的宽慰 还以上面那首诗为例。诗人在第二句中流露伤感之意后,在后面三联中感情基调立即有了变化,作者宽慰朋友,这次离别只是客中之别,只要彼此心相连,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不就好像近邻一样吗?这首诗极尽宽慰之意,成为温暧孤独的心灵鸡汤。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同样有一般送别的惜别之情,但因朋友“西出阳关”是壮举,所以诗中不见伤感之意,只是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想象中包含了诗人的友人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前途艰险的担忧 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一诗的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春江渺茫,征帆一叶该停泊在哪里呢?在依依惜别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艰险前途的担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