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0630宁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20100630宁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20100630宁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20100630宁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目录

前言 (1)

第一章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 (2)

第一节宁德市概况 (2)

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与成效 (3)

第三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10)

第二章土地利用战略 (12)

第一节区域发展功能定位 (12)

第二节经济发展战略 (15)

第三节土地利用战略 (16)

第三章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19)

第一节指导思想 (19)

第二节基本原则 (19)

第三节土地利用目标 (20)

第四章土地利用主要任务 (22)

第一节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22)

第二节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26)

第三节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29)

第四节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 (42)

第五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43)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43)

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48)

第六章环三都澳区域土地利用 (56)

第一节环三都澳区域现状 (56)

第二节环三都澳区域布局规划 (56)

第三节环三都澳区域用地规模 (60)

第七章中心城区土地利用 (61)

第一节中心城区现状和规模安排 (61)

第二节中心城区城市功能定位及发展目标 (62)

第三节中心城区布局规划 (63)

第四节中心城区土地用途管制 (63)

第八章土地利用重大工程 (64)

第一节耕地保护工程 (64)

第二节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工程 (66)

第三节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67)

第四节重点建设项目保障工程 (68)

第九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74)

第一节规划实施的行政管理 (74)

第二节规划实施的法律措施 (75)

第三节规划实施的经济手段 (76)

第四节规划实施的技术保障 (76)

第五节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 (77)

前言

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统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福建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和《宁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立足宁德市土地资源特点和社会经济条件,编制《宁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通过《规划》编制,明确规划期间政府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导向,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规划》的规划期限为2006-2020年,规划基期年为2005年,目标年为2020年,近期目标年为2010年;规划范围为宁德市行政管辖范围内的全部土地。

第一章土地利用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宁德市概况

宁德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东面濒临东海,南面与福州市交界,西面与南平市毗连,北面与浙江省温州市接壤。全市辖蕉城、福安、福鼎、霞浦、古田、屏南、周宁、寿宁、柘荣等九个县(市、区),12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土地面积1.34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45万平方公里。2005年末人口327万人,其中畲族人口17万人,占全国的1/4、全省的1/2,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区;现有旅外侨胞和港、澳、台同胞45.7万人。

宁德市地势西北部高,东南部低,中部隆起,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地为主,丘陵地次之,兼有山间小平原、盆谷、滩涂;海岸线蜿蜒曲折,港湾众多而深浚,岛屿星罗棋布,海岸线全长1046公里,占全省海岸线的27.88%,拥有三都澳港和三沙港两个天然深水良港;水系发达,河流密布,主要有交溪和霍童溪两大水系,水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主要旅游资源有太姥山、白水洋、白云山、九龙祭瀑布群、鸳鸯溪、鲤鱼溪、翠屏湖、支提寺、霞浦赤岸、屏南石拱桥等旅游景点。

宁德市交通形成了以沈海高速公路、104国道和6条省道为主骨架,以农村公路为枝条,干枝相连,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基本上形成了以港口为接点,以公路、铁路为骨架的交通体系。

2005年,宁德市地区生产总值达343.60亿元,一、二、三

产业产值分别为83.90、119.03、140.67亿元;工农业总产值达438.31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43.39亿元,工业总产值294.92亿元。农业方面,宁德市是全国最大的大黄鱼人工养殖基地、绿茶种植基地,也是银耳、香菇、太子参的主产区,茶叶、水产、食用菌、水果、花卉、蔬菜、畜牧等产业已基本形成基地化、规模化生产经营格局,有着发展资源转化型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良好基础。工业方面,形成了电机电器、船舶修造、医药化工、建筑建材、食品加工、汽摩配件等优势产业。其中,闻名海外的福安市“中国电机电器城”已经成为世界微型电机生产销售网络的中坚力量;船舶修造工业、石板材工业以及铸造工业等在全省、全国都具有独特的优势。旅游业方面,随着交通条件的日益完善,宁德市已逐步成为华东、华南两大旅游板块的重要连接点,成为中国东南沿海旅游的黄金胜地。

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与成效

一、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成果,宁德市土地总面积134.52万公顷(2017.86万亩),其中:农用地面积114.07万公顷(1711.1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4.80%;建设用地面积4.68万公顷(70.1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 3.48%;未利用地面积15.77万公顷(236.5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1.72%(见表1)。

表1 2005年宁德市土地利用现状表 地类

面积 比重 万公顷 万亩 % 农用地 合计

114.07 1711.10 84.80 耕地

14.98 224.70 11.14 园地

7.33 109.91 5.45 林地

86.21 1293.21 64.09 草地

0.04 0.54 0.03 其他农用地

5.52 82.75 4.10 建设用地 合计

4.68 70.17 3.48 城乡建设用地

2.75 41.23 2.04 交通水利用地

1.75 26.25 1.30 其他建设用地

0.18 2.69 0.14 未利用地

合计

15.77 236.59 11.72 水域

1.54 23.15 1.15 滩涂沼泽

4.80 71.96 3.56 自然保留地

9.43 141.47 7.01 合计 134.52 2017.86 100.00

图1 农用地结构图 图2 建设用结构图

(一)农用地

1、耕地

全市耕地14.98万公顷(224.70万亩),占农用地的13.13%,

占土地总面积的11.14%;其中水田12.59万公顷(188.91万亩),水浇地0.06万公顷(0.95万亩),旱地2.32万公顷(34.84万亩)。耕地主要分布在地势平坦的沿海平原、山间盆地和低山丘陵缓坡地区,古田县、福鼎市、福安市、霞浦县较多,共9.2413.13%

6.42%75.58%0.03%4.84%

耕地

园地

林地

草地

其他农用地

13.98%38.56%

6.22%11.91%25.51% 3.83%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独立建设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建设用地

万公顷(138.57万亩),占全市耕地的61.67%。

2、园地

全市园地7.33万公顷(109.91万亩),占农用地的6.42%,占土地总面积的5.44%;其中,果园2.09万公顷(31.32万亩),茶园4.90万公顷(73.57万亩),其他园地0.34万公顷(5.03万亩)。园地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缓坡地区,福安市、福鼎市、寿宁县较多,共3.70万公顷(55.54万亩),占全市园地的50.53%。

3、林地

全市林地86.21万公顷(1293.21万亩),占农用地的75.58%,占土地总面积的64.09%;其中,有林地54.40万公顷(815.93万亩),灌木林地1.91万公顷(28.61万亩),其他林地29.91万公顷(448.66万亩)。林地广泛分布在市域山地丘陵地区,古田县、屏南县、寿宁县、福安市较多,共48.62万公顷(729.26万亩),占全市林地的56.39%。

4、草地

全市草地0.04万公顷(0.54万亩),占农用地的0.03%,占土地总面积的0.03%;主要分布在古田县,霞浦县和屏南县有少量分布。

5、其它农用地

全市其他农用地 5.52万公顷(82.75万亩),占农用地的4.84%,占土地总面积的4.10%;其中田坎比重最大,共3.90万公顷(58.53万亩),占其它农用地的70.73%。其他农用地在福安市、古田县、霞浦县、福鼎市分布较多,共3.67万公顷(55.11

万亩),占全市其他农用地的66.60%。

(二)建设用地

1、城乡建设用地

全市城乡建设用地2.75万公顷(41.23万亩),占建设用地的58.76%,占土地总面积的2.04%;其中,城镇工矿用地0.95万公顷(14.18万亩),农村居民点用地1.80万公顷(27.05万亩)。城乡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交通干道沿线的平原地区,特别是沿海的蕉城区、霞浦县、福安市以及福鼎市,共1.81万公顷(27.18万亩),占全市城乡建设用地的65.92%。

2、交通水利用地

全市交通水利用地1.75万公顷(26.25万亩),占建设用地的37.41%,占土地总面积的1.30%;其中,交通运输用地0.56万公顷(8.36万亩),水利设施用地1.19万公顷(17.90万亩)。交通用地主要分布在东南、东北、西南部地势相对平缓的地区,面积较大的有福安市、霞浦县、福鼎市、古田县、蕉城区;水利设施用地中,水库水面主要分布在西南和西北部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水工建筑用地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

3、其它建设用地

全市其它建设用地0.18万公顷(2.69万亩),占建设用地的3.83%,占土地总面积的0.13%。其中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0.16万公顷(2.35万亩),主要分布在蕉城区、福安市、福鼎市、霞浦县;盐田0.02万公顷(0.34万亩),主要分区在蕉城区和福鼎市。

(三)未利用地

全市未利用地15.77万公顷(236.59万亩),其中,水域1.54万公顷(23.15万亩),滩涂沼泽4.80万公顷(71.96万亩),自然保留地9.43万公顷(141.47万亩)。未利用地中荒草地7.86万公顷(117.95万亩),占未利用地的49.85%,主要分布在蕉城区、屏南县、古田县、霞浦县;滩涂4.78万公顷(71.70万亩),占未利用地的30.31%,主要分布在霞浦县、蕉城区、福安市、福鼎市。

二、土地利用特点

(一)耕地少、林地多

全市耕地面积相对较少,耕地面积仅占土地总面积的11.14%,低于全省11.50%的平均水平;林地面积较大,占土地总面积的64.09%。

(二)建设用地分布不均衡,结构比重悬殊

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蕉城区、福安市、霞浦县和福鼎市等县(市、区),其建设用地面积占全市总量的54.40%。城乡建设用地中,城镇工矿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占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的比重分别为34.38%、65.62%,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高。

(三)沿海港湾多、滩涂广阔,仍有开发利用潜力

全市海岸线长、海湾众多,滩涂面积广阔。全市滩涂 4.78万公顷(71.70万亩),占未利用地的30.31%,滩涂资源仍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

三、上一轮规划实施成效

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的实施对宁德市合理利用土地产生了积极作用,在保护耕地、规范用地行为、保障建设用地等方面成效显著。

(一)强化了对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保护

规划实施以来,耕地的保护得到重视,尤其是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13.0万公顷(195万亩);有效执行了耕地占补平衡制度,1997-2005年全市非农建设占用耕地0.40万公顷(6.05万亩),补充耕地0.40万公顷(6.04万亩),补充耕地数量与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数量相当。

(二)保障了重大项目用地需求

在加强耕地保护、严格控制建设用地的原则下,根据宁德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筹安排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民生用地和符合产业政策的工业项目用地。1997-2005年全市共审批非农建设用地0.76万公顷(11.38万亩),保障了罗宁高速公路、福宁高速公路、温福铁路、城澳万吨级多用途码头、穆阳溪水电站等重点工程建设用地,促进了宁德市经济社会发展。

(三)促进了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规划实施期间,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益,促进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全市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从1997年的25.83万元/公顷(17217.92万元/万亩)提高到2005年的55.52万元/公顷(37011.14万元/万亩),增长2.15倍。

(四)推进了国土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规划实施期间,结合有关部门专项规划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水源保护区、湿地保护区等各类保护区实行了特殊保护,改善了国土生态环境。积极建设太姥山、鸳鸯溪、白水洋、杨家溪、东狮山、翠屏湖等重点旅游风景名胜区;建立省、市级自然保护区10个;柘荣、霞浦、周宁三个县被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区试点县建设。

(五)增强了依法行政和按规划用地的意识

建立了市、县、乡三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体系。各级政府强化了规划的实施管理,严格实行了土地供应计划管理和土地用途管制,将国家、省关于土地利用的政策方针和管理的基本原则落实到规划的具体实施中,依法行政和按规划用地意识明显提高。

四、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人地矛盾突出

1997-2005年全市耕地面积净减少0.20万公顷(2.97万亩),人均耕地从1997年的0.049公顷(0.72亩)下降到2005年的0.046公顷(0.69亩),低于全国人均耕地0.096公顷(1.44亩)的平均水平。人地矛盾突出,耕地保护形势严峻。

(二)土地利用效益较低

全市土地利用效益普遍不高,2005年全市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为55.52万元/公顷(37011.14万元/万亩),低于全省97.5万元/公顷(65000万元/万亩)的平均水平;根据“四查清、四对照”,全市闲臵土地、空闲土地以及批而未供等存量建设用地374.57公顷(5618.60亩),低效用地537.78公顷

(8066.70亩)。

(三)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难度大

根据宁德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报告,全市耕地后备资源总量有1.43万公顷(21.45万亩),主要是宜耕荒草地和宜耕滩涂。但宜耕荒草地零星分布在丘陵山地区,开发利用受地形、坡度及水源等影响难度大,投资成本高,效益差;宜耕滩涂围垦投资成本高,受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政策方面的制约,开发空间有限。

第三节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未来十五年是全省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宁德市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中心城市和重点开发环三都澳区域的重要时期。宁德市在面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同时,还应该充分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土地利用管理提出的更高要求。

一、土地利用面临的挑战

(一)环三都澳区域建设对用地的需求快速增长,建设用地供给压力越来越大

上轮规划实施以来,宁德市建设用地规模不断增加,其增长量虽小于全省平均增长量,但全市人均城镇用地、人均工矿用地、人均村庄用地均低于全省同期水平。规划期间,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中心城市和环三都澳区域建设的启动,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等,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各项建设用地的供给面

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二)土地低效利用的现象依然存在,土地利用方式亟待转变

全市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效益均不高,城镇内部闲臵土地、低效土地依然存在,山区农村空心村、闲散地大量存在,低效、闲臵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间接加剧了全市建设用地供需矛盾,影响了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要求迫切。

(三)统筹区域土地利用难度大,任务艰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交通、水利、能源、教育、居住等基础和公益设施建设需求日益增长,而各行业、各区域土地利用目标的多元化,加大了调整和优化行业、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的难度,统筹协调行业、区域土地利用的任务日益繁重,土地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

二、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

(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落实和土地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为保障科学发展用地、保护土地资源奠定了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土地监管机制的不断强化,有利于统筹城乡和区域土地利用,推进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和耕地保护,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臵中的基础作用,提高土地资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中心城市的建设和环三都澳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土地利用方式转变创造了条件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全面实施,全省将形成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宁德市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中心城市和重点开发环三都澳区域这一战略定位,大力实施改革开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立足工业主导港口兴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必将有利于形成集约高效的土地利用模式,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

(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保障规划期间,宁德市将加快推进一系列交通路网、港口码头、电力电网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构建功能完善、协调配套、高效可靠的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增强了宁德市区位优势,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了方向和保障。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形势,必须充分认识宁德市当前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和用地情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科学发展,妥善处理保障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积极探索土地利用新模式,以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一步增强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第二章土地利用战略

第一节区域发展功能定位

规划期间,宁德市要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中心城市,加快实施“北承南联、对接两洲,西进东出、内外拓展,区

域统筹、整体推进,和谐平安、服务大局”的发展布局,着力凸显宁德市在闽浙赣区域联接全省与长江三角洲及时交流合作的作用以及在区域发展布局中的特色和地位。

一、海西对接长江三角洲的前沿区域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增强与长三角区域的互动融合,大力推进金融、物流服务、商贸流通、旅游开发、基础设施及招商平台建设等领域的双向对接,重点加强与浙南地区和赣东北地区的区域合作,主动承接其产业、资金、技术及人才转移,增强要素虹吸效应,加快建成海峡西岸对接长三角的前沿区域。

二、对台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发挥对台前沿优势,实施先行先试政策,加快对台直航口岸、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和台湾工业园等建设,争取设立两岸合作的海关特殊监管区,推动与台湾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向更广领域、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努力把环三都澳区域建设成为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三、临港先进制造业基地

科学规划,加快开发深水港湾资源,主动对接台湾制造业,积极推进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链长、带动性强的重大临港工业项目,大力发展能源、冶金、机械、船舶、石化、风电设备等产业,鼓励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打造技术先进、支撑有力、竞争力强的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

四、东南沿海重要港口枢纽

大力推进高等级公路、大运力铁路、深水泊位等交通通道建

设,加快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构建便捷的“北承南联,西进东出”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形成海峡西岸服务内陆省份和拓展对台合作的出海大通道,打造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港口交通枢纽。

五、海西特色文化和生态旅游胜地

发挥宁德“山海川岛湖林洞”等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交融的独特优势,精心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风景区,大力推进4A级以上旅游区创建和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提升“闽东北亲水游”品牌,增强宁德市旅游景观对海内外游客的吸引力。同时拓展与弘扬畲族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海洋文化、茗茶文化等特色文化内涵,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将宁德打造成为海西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度假胜地。

六、绿色宜居海湾新城

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区位优势,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实施环三都澳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和生态文明规划。按照“临海、跨海、环海”三步跃升的城市发展战略,走产业、城市、港口与生态相协调的发展道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城市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高度重视县域规划,大力推动环三都澳城市群发展,建设布局合理、结构协调、功能明确、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绿色宜居的城镇体系。

第二节经济发展战略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落实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战略部署,努力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

一、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应对宏观环境变化,保持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进一步扩大内需、加大投资、激活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力发展临海重化产业,培植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增强综合竞争力。

二、注重区域协调互动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障铁路、公路、港口等交通设施,基本形成综合性的能源产业基地;增强中心城市带动力,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产品向农村倾斜、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加快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推动城乡优势互补、不断完善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

三、突出工业经济的主导作用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发展临海重化产业,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注重培育产业集群,着力提高工业比重,使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推动城镇化的主导力量。

四、强化对台交流与合作

发挥对台前沿优势,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的规模,促进宁台区域经济融合互动,密切各项交流和人员往来,为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出应有贡献。

五、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坚持在加快发展中优化经济结构,在自主创新中提升发展层次,在集约节约中增强竞争优势,在保护生态中实现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第三节土地利用战略

围绕宁德市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中心城市和重点开发环三都澳区域战略,以保障和保护并重、统筹协调和集约挖潜并举为核心,严格保护耕地重点保护基本农田,同时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强化建设用地内涵挖潜,统筹区域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获得最佳综合效益。规划期间,重点实施以下战略:

一、保护耕地和生态战略

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落实省级下达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坚持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保护并重。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模,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支持环境

友好型产业的发展,构筑生态环境良好、人居环境优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生态型社会。

二、保障重点发展战略

1、保障重大基础设施用地需求

优先保障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用地需求,使宁德市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连接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连接内陆与海外的重要桥梁,提高基础设施对宁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2、保障环三都澳区域和中心城区的用地需求

保障环三都澳区域的建设用地需求,特别是中心城区、环三都澳临海产业及城镇群的用地需求,统筹安排其他区域用地。增强中心城区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建设环三都澳区域为新兴的临港工业基地和重要的港口枢纽。

3、保障省级开发区用地需求

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满足宁德市九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用地需求,特别是保障海西宁德工业区的开发建设,建成环三都澳区域工业核心区。

4、统筹安排新农村建设用地

合理安排新农村的基础设施和新村建设用地,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强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村生活生产质量。

三、节约集约用地战略

针对宁德市人地矛盾突出的现状,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

度。提高各类用地效益为基础,强化建设用地内涵挖潜,加快城市规划区内“城中村”改造,加强“空心村”治理力度,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充分利用低丘缓坡地和浅海滩涂围海造地,积极拓展各类用地特别是建设用地新空间;通过产业结构升级、自主创新,显著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大各类开发区单位土地面积的投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促进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四、统筹城乡山海协调战略

依托宁德市沿海城镇体系的建设,统筹协调山海发展,整合山海土地资源。加强土地宏观调控,统筹城乡土地利用,优化城乡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重点建设国家级重点镇、省定中心镇及主要交通干道沿线重要集镇,培育具有一定聚散功能的中心集镇,使之成为连接城乡的节点和繁荣农村、服务农业、集聚农民的重要载体,增强对农村的示范、带动、融合作用。福鼎市、福安市、霞浦县、古田县、蕉城区要发挥工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产业集聚,增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传导作用和带动山区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屏南县、周宁县、寿宁县、柘荣县要进一步挖掘自身优势和潜力,发展资源转化型工业、绿色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成为连接沿海、拓展腹地的重要生态型经济增长带。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二〇一二年九月

目录 一、指导思想 (1)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 (1) (一)评估目的 (2) (二)评估方式 (2) (三)评估层级和工作组织 (2) (四)评估原则 (3) (五)评估程序 (4) (六)基础资料收集 (5) (七)规划评估主要内容 (5)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 (10) (一)规划修改适用情形 (10) (二)规划修改层级、时限和工作组织 (11) (三)规划修改原则 (12) (四)规划修改程序 (13) (五)规划修改的控制性要求 (14) 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成果要求 (15) (一)规划评估成果 (15) (二)规划修改成果 (16) 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成果审批 (18)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成果审批 (18)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成果审批 (18) 附录1 规划评估工作程序 (19) 附录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定量评价计算方法. 20附录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成果表格示例 (27) 附录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成果表格示例 (3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目前,全国省、市、县、乡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基本编制完成,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建立健全规划评估制度,严格规范规划修改,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统筹管控作用,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特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目标,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用途管制,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有效参与宏观调控,提高土地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能够应对经济社会客观发展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以下简称“规划评估”)是指在规划实施期间,以规划目标为依据,按照有关评价方法和要求,针对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等情形进行定期跟踪、监测,分析规划对经济、社会与环境等方面发展变化产生的影响、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评估规划的合理性与现势性,就促进规划有效实施提出评估意见和解决方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相同之处:1、都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依据的是《城乡规划法》 2、组织领导,都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 3、规划审批,都是分级审批 4、两规关系的法律规定,两规法律均规定 规划的不同之处: 1、规划的范围不同《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是相应行政级别辖区内全部土地资源,是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和整治。《城乡规划法》第三条规定,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 总体规划中划定。 2、关于规划思路。两规的规划思路是不同的,这两规之间重要的相异之处。《土地管理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同为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性规划,两规的充分衔接对城乡建设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两规的编制过程中,由于出发点、规划对象、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同,导致两规无法充分衔接,如城镇用地规模和布局难以协调一致、城镇形态难以保持一致及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不同等。两规内容的不一致使部分建设项目无法同时符合两个规划,从而不能实现用地。这样不仅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浪费了两规的建设用地指标,而且让土地使用者无所适从,损害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两规不能充分衔接与目前规划编制实施的制度方法有很大关系,系统地分析两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的角度研究解决方案,是促使两规协调的关键。 一、两规协调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都是地方政

《昆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规划中期评估报告》20130701

昆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期评估报告 (评估时期:2006~2012年) 二〇一三年六月

目录 目录 (3) 第一章概述 (5) 一、评估的背景 (5) 二、评估的目的 (5) 三、评估的任务 (6) 四、评估的原则 (6) 五、评估方法 (7) 六、评估工作组织 (8) 七、评估依据和相关数据情况 (9) 第二章区域概况 (11) 一、自然地理状况 (11) 二、经济发展状况 (11) 三、行政区划及人口状况 (12) 四、土地利用现状 (12) 第三章2005-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基本形势 (13) 一、基本情况 (13) 二、主要背景变化 (17) 三、土地利用面临的问题 (17) 第四章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和任务概况 (19) 一、规划目标数据的衔接 (19) 二、现状数据的衔接情况 (20) 三、衔接后土地利用规划指标情况 (21) 第五章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情况 (24) 一、规划目标执行情况 (24) 二、中心城区建设用地 (26) 三、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实行情况 (29) 四、新增建设用地报批情况 (30) 五、土地供应情况 (30) 第六章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评估 (32)

一、评估原则、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 (32) 二、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估情况分析 (34) 三、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中期评估综合评估情况 (40) 第七章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障措施落实情况 (42) 一、落实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 (42) 二、加强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制度建设 (43) 三、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统筹工作 (44) 四、健全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机制 (45) 五、提高规划实施的科技水平 (46) 第八章结论与建议 (47) 一、主要结论 (47) 二、存在的问题 (48) 三、恳请国土资源部给予支持的建议 (50) 附图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准备工作阶段 准备工作包括成立规划领导小组和规划办公室,拟定规划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落实规划经费和人员,广泛收集已有的现状和规划资料等,具体包括: 1)组织准备 因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综合协调工作,涉及到许多部门,所以土地总体规划应由当地政府来领导,成立由主管县长任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土地管理部门,负责日常工作。规划办公室是具体编制规划的工作班子,应包括主要学科的科技人员,但更重要的是有适合做综合工作的专家。 2)思想准备 思想动员是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因为目前规划无用论的思想还相当普遍。思想动员首先要说明规划的意义、目的和作用。 3)业务准备 包括编制和批准规划任务书(或工作方案)、业务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落实经费等。 ①规划任务书:要求明确规划的范围、时间期限、指导思想、目的、参与规划的部门、成果要求以及方法步骤、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等。 ②工作计划:要求在明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任务的基础上制定,

内容包括:详细列出需搜集的各种信息资料及来源,明确每一步骤的具体任务和方法,进行人员分工和业务培训,明确物资设备供应,作出费用预算,确定时间进度表,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等。 (2)调查研究阶段 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自然资料、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数据、图件、文件等资料。已有资料的不足部分或不准确部分,应进行必要的补查和核实。设置专题开展研究。通过上述工作,要对全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土地资源的优势和潜力,以及今后各项事业的土地需求量作出准确的预测,找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采取的方针与对策,编写《问题报告书》,为编制规划提供可靠依据。资料的质量对分析研究的结论是否准确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通过资料的整理和对比,选择其中可靠程度高者加以应用。 1)确定土地利用问题 重点开展如下几方面研究 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了解土地利用的演变及其规律,目前土地利用的状况及存在问题。 ②土地利用潜力研究。包括土地资源的自然适宜性,待开发土地的潜力,以及不同投入水乎下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裁潜力。 ③各部门用地需要量预测。根据规划期间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各部门用地的需求量。 根据以上三方面调查研究,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对照,可以提出当前存在的和规划期间可能发生的各种土地利用问题。从而确定土

南京市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

南京市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 南京市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办事处 二O一七年一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 (4) 第三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调整 (5)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6)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6) 第二节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7) 第五章土地用途分区 (8) 第六章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 (10) 第七章重点建设项目 (11) 第八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1) 第一节行政措施 (12) 第二节经济措施 (12) 第三节经济措施 (13) 第四节社会措施 (13) 第九章附则 (15) 附表 (16)

第一章总则 1、规划目的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土资源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促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依据国家、江苏省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编制《南京市秦淮区光华路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方案》。 2、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的系列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保护资源、节约集约、维护权益、创新改革”的工作要求,按照“保护为先、优化为本、调控为要”的原则,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前提,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严控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强化土地利用空间管制,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为实现全面跨越发展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3、基本原则 1、保护优先、统筹兼顾。坚持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优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2、总量控制、布局优化。综合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确定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形成功能清晰、协调有序

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评估技术指南 试行

湖南省市县空间规划实施评估 技术指南 (试行)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 二O一九年四月

目录 1 总则 (1) 1.1评估目的 (1) 1.2适用范围 (1) 1.3评估时点与基数 (1) 1.4评估原则 (2) 1.5评估依据 (2) 1.5.1法律法规 (2) 1.5.2相关规划及社会经济资料 (2) 1.6评估组织 (3) 2 工作流程 (3) 2.1工作准备 (3) 2.2现状调查与分析 (3) 2.3成果编制 (4) 2.4成果论证与公示 (4) 2.5成果报批 (4) 3 评估主要内容 (4) 3.1现状概况 (5) 3.2现行各类空间规划回顾 (5) 3.3战略目标评估 (5) 3.4城镇建设发展格局评估 (6)

3.4.1市(县)域发展格局评估 (6) 3.4.2中心城区规划评估 (7) 3.4.3产业园区规划布局评估 (7) 3.4.4重点区域规划布局评估 (7) 3.5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评估 (7) 3.6空间管控评估 (8) 3.7要素配置评估 (8) 3.8现行各类空间规划方案合理性评估 (8) 3.9区域发展的新形势与新要求分析 (9) 3.9.1外部发展环境分析 (9) 3.9.2地方发展诉求分析 (9) 3.10其他专项类规划评估 (9) 3.11评估结论与建议 (11) 3.11.1强制性内容执行情况 (11) 3.11.2规划实施主要成效 (11) 3.11.3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3.11.4主要建议 (12) 4 技术要点 (12) 4.1基础资料收集 (12) 4.2市县国土空间规划底图编制 (12) 4.3国土空间规划布局优化建议 (13) 5 成果要求 (13)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目录 .、八、- 刖言 第一章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指导原则与目标任务 第一节指导原则 第二节规划目标 第三节主要任务 第三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第一节严格控制耕地流失第二节加大补充 耕地力度第三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第四节 强化耕地质量建设第五节统筹安排其他农 用地第四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第一 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第二节优化配置 城镇工矿用地 第三节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

第四节保障必要基础设施用地 第五节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第五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第一节加强基础性生态用地保护 第二节加大土地生态环境整治力度 第三节因地制宜改善土地牛态环境 第7V章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第一节明确区域土地利用方向 第二节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政策 第三节加强省级土地利用调控 第七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 第二节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 第三节兀善规划实施的利益调T机制 第四节加强规划实施的基础建设 第五节推进规划民主决策 附表 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1 : 附表 建设用地指标 2 : 附表 园地指标 3 : 附表 林地指标 4 : 附表 牧草地指标 5 : 附表6:近期新增建设用地及补充耕地指标 ■、八、- 刖百

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 地的基本国策,更好地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1 997 — 20 10年)》基础上,制定《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 0 0 6 — 2 0 2 0年)》(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国家土地利用战略,明确政府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引导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 《纲要》以2 0 0 5年为基期,以2 0 2 0年为规划期末年。《纲要》的规划范围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第一章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到2 0 0 5年底,全国农用地面积为6 5 7 0 4.74万公顷(9 8 5 5 7 1万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 1 9 2.2 4万公顷 ( 4 7 8 8 4万亩),其他为未利用地。在农用地中,耕地面积为1 2 2 0 8. 2 7万公顷(1 8 3 1 2 4万亩),园地面积为1 15 4. 9万公顷(1 7 3 2 3 万亩),林地面积为2 3 5 7 4.1 1万公顷(3 5 3 6 1 2万亩),牧草地面积为2 6 2 1 4.3 8万公顷(3 9 3 2 1 6万亩),其他农用地面积为255 3.0 9万公顷(3 8 2 9 6万亩)。在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 2 6 0 1.5 1万公顷(3 9 0 2 3万亩),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2 3 0.8 5 万公顷(3 4 6 3万亩),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3 5 9.8 7万公顷(5 3 9 8 万亩)。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利用和管理。自《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 1 9 9 7 — 2 0 10年)》批准实施以来,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政策措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逐步得到落实,控制和引导土地利用的成效日益显现: ——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得到强化,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模逐步下降。1 9 9 7 — 2 0 0 5年,全国非农建设年均占用耕地2 0. 3 5万公顷( 3 0 5万亩),与1 9 9 1 — 1 9 9 6年年均占用2 9.3 7万公顷(441万亩)相比降低了3 1%。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逐步提高,保障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必要用地。2 0 0 5年与1 9 9 6年相比,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从1 9.63万元/公顷(1.31万元/亩)增加到50万元/公顷(3.33万元/亩),增长了 1.5倍。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加大,总体上实现了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调整方案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6~2020年)调整方案 为更好地保障“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我国实有耕地数量稳定、质量不下降,提高土地利用节约集约水平,维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次调查)成果,经国务院同意,对《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进行调整完善。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强化规划管理和用途管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调整原则 (一)总体稳定、局部微调。坚持《纲要》确定的指导原则、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基本不变,继续实施《纲要》确定的土地分区引导原则、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局部调整完善《纲要》,增加耕地保护任务,优化建设用地布局。

(二)应保尽保、量质并重。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既要守住18亿亩耕地数量,更要保证耕地质量不下降,对二次调查查明增加的耕地,除根据国家统一部署纳入生态退耕规划和根据国家相关规划需要占用的以外,均予以保护;优质耕地除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难以避让的以外,均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 (三)节约集约、优化结构。按照坚定不移地推进节约用地的总要求,遏制建设用地过度外延扩张,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统筹建设用地增量与存量,合理调整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降低工业用地比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适当增加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保障新型城镇化用地需求。 (四)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重点做好耕地和基本农田调整、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制定完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影响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和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五)加强协调、充分衔接。坚持科学论证、标准统一、民主决策,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生产力、交通布局等相关专项规划的协调,做好其对下级规划的控制,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三、调整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耕地调整。按照坚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实有耕地数量稳定、质量不下降的要求,到2020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65亿亩。 -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土地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一、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合理调整规划目标和主要控制指标 严格根据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成果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合理调整各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其中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控制指标原则上在原分解下达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规划实施情况、异地调剂情况以及上级调整情况进行调整。对矛盾较为突出的城乡建设用地坚持眼光向内,积极盘活现有的存量,努力推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探索规划建设用地空间管控新办法。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坚持剩余规模进行统筹,通过建立规划实施年度调节机制,在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根据区域内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闲置土地开发利用、批而未供土地利用、盘活存量用地等节约集约用地状况,按年度追加予以落实,用有限的增量撬动存量的方法促进全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二)严格划定“三条红线”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落实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和用途管制制度。“三条红线”相辅相成,划定工作应在规划调整完善中统筹安排,以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为基础,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要遵循耕地保护优先、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将通过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工作建成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其中将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质量优良、土壤清洁、适合规模经营和现代化耕作方式的平原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同时,将劣质耕地和不符合要求的其它土地划出永久基本农田,稳妥有序地优化永久基本农田结构和布局。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要在现有规划的禁止建设区基础上,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风景名胜核心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列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即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应以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为基础,与城市规划充分协调,避让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蓄滞洪区、地质灾害区,通过“摸家底、定底线、定规模、定形态”等步骤,充分利用线型基础设施和自然地物边界综合确定。农村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应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相衔8 / - 1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接,对中心村、保留村边界划定要充分征求当地群众意见。 (三)严格更新规划数据库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术语

土地利用规划名词解释(试行)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委员会 2008年8月22日

组织牵头单位:国土资源部规划司 技术承担单位: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协作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审定: 主要编写人员: 参加人员:

土地利用规划名词目录(236条) 1.基本名词(33条) (5)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规划区规划期限规划目标规划指标约束性指标预期性指标基本农田土地利用规划区土地用途管制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耕地区其它农地区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城镇近期建设用地区工矿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风景旅游用地区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其它用途区土地利用方针土地利用问题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战略土地可持续利用 2.总体规划(55条) (7)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程序土地利用规划供选方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土地供需平衡分析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调整土地利用布局调整城市扩展边界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建设用地总规模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城镇工矿用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规模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水平基本农田保护率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图中心城区建设规模控制图市域建设规模控制图土地用途管制规则规划图件园地规模林地规模牧草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交通水利用地规模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工矿废弃地复垦率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规划大纲规划成果中心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3.土地利用分析与调查评价(53条) (10)

(完整word版)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相同之处:1、都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依据的是《城乡规划法》 2、组织领导,都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 3、规划审批,都是分级审批 4、两规关系的法律规定,两规法律均规定 规划的不同之处: 1、规划的范围不同《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是相应行政级别辖区内全部土地资源,是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和整治。《城乡规划法》第三条规定,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2、关于规划思路。两规的规划思路是不同的,这两规之间重要的相异之处。《土地管理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据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应当确保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由此可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思路是依据上一级下达的建设占用耕地、新增耕地面积和净增耕地面积三项控制指标,本着“从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重在“控制”,而且是刚性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没有自上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城市的发展思路和城市规模是建立在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历史、地理、资源、产业政策、人文背景等多因素综合分析,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的设想,很少考虑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问题,是从需要出发,着眼于“发展”。 3、两个规划的行政主管部门不同 4、两个规划编制的工作路线不一样 5、从微观上来说,两大规划的统计口径和范围存在差异 6、规划期限不一样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同为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性规划,两规的充分衔接对城乡建设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两规的编制过程中,由于出发点、规划对象、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同,导致两规无法充分衔接,如城镇用地规模和布局难以协调一致、城镇形态难以保持一致及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不同等。两规内容的不一致使部分建设项目无法同时符合两个规划,从而不能实现用地。这样不仅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浪费了两规的建设用地指标,而且让土地使用者无所适从,损害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两规不能充分衔接与目前规划编制实施的制度方法有很大关系,系统地分析两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的角度研究解决方案,是促使两规协调的关键。一、两规协调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都是地方政府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土地可持续利用而编制的,最终目标也都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不存在矛盾。随着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两门学科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两规在编制中有越来越多的共通点,两规的方案更需要共同研究、相互衔接来确定,两规在前期研究、

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安徽省城市开发边界和 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数据标准 2016年6月

目录 1适用范围 (1) 2编制依据 (1) 3数据内容 (2) 4定位基础 (2) 5数据质量与制图规定 (2) 5.1数据要求 (2) 5.2图示符号 (5) 6成果数据提交规定 (6) 6.1成果数据提交内容和格式 (6) 6.2成果数据存储方式 (6) 附录A 控制线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7) 附录B 城乡规划用地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7) 附录C1市(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功能区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8) 附录C2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用途区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9 附录D 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10)

1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城市(县城)开发边界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划定与数据交换。 2编制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 (3)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 (4) 《安徽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004) (5)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6)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7) (7)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 (8) 《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GB/T 21740-2008) (9) 《城市规划制图标准》(CJJ/T97-2003) (10) 《城市规划数据标准》(CJJ/T 199-2014) (11) 《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3-2010) (12)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4-2010) (13) 《市(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 1026-2010) (14)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1027-2010) (15) 《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 1020-2009) (16)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1021-2009) (1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18)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标准》(试行) (19) 《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调整试行稿) (20) 《安徽省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布局数据库规定》(2015) (21) 《关于统筹开展城市开发边界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有关问题的通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对于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议;理论 引言对于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土地利用规划的讨论,近些年在规划界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大家不断地发现问题,又不断地提出对策建议,但是,多年来城市总体规划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变革,规划的编制.审批以及规划师在认识方法上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虽然城市总体规划问题多多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改革一直未能以强有力的姿态开始。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理论基础 1.1规划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 1 9 9 4年中国制定并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 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级21世纪议程,它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在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政府为了在各级地方政府各部门贯彻执行中国21世纪议程,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动和措施,其中包括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发展战略之一,以推动地方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定义:“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 1.2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整体性——要求规划之间的融合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业.第三产业等非农活动的地域,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集中点,是区别于比较单一而分散的农村居民的社会空间结构形式。与自然系统相比,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活动高度密集的综合体,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较为脆弱的生态系统。城市以其紧密联系的区域为依托。与城市紧密联系区域的资源.大气.水.生物.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因素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它们既起着为城市发展提供能源.水.粮食.劳动力等,又是城市产品的主要市场。同时起着消化.吸收和降解城市的废物。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速,城市与乡村之间逐渐融合,城市与区域日益成为一个发展的整体。按照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城市与乡村之间应该避免利益相互冲突,力求建立一种城市与乡村融合的协调发展形式,城市与乡村统一规划@。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必须相结合,而我国现阶段所进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一个部分。在国际规划界流行的一种观点:“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ture city planning must be regional planing)ⅲ。在中国城镇密集的高城市化地区,尤其应该加强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应该逐步拓展到大都市地区范围的规划。 1.3整体规划的原则要求根据著名规划专家萨伦巴教授所述,整体规划需要四个方面的结合:@①功能上的结合,是指物质规划.经济规划与社会规划之间的结合,将三者作为一个整体;②不同层次地域空间的结合,是指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之间的结合,表明城市与乡村的规划必须结合起来,形成协调的有机整体;③地域规划与部门规划的结合,是将来自农业.工业.交通等各个部门上下级的纵向计划和建议与横向的地域空间规划联系起来,与地域的空间需求和发展可能结合起来。④时间上的结合,主要是考虑规划的动态性.时间和空间的结合性.规划的弹性等问题。规划的整体性原则要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一个规划的整体,统一于区域与城市规划为主体的综合空间规划体系之中。 2.对城市总体规划现存问题的剖析 2.1城市总体规划历史的回顾在我国所有的城市规划类型中,城市总体规划无疑是法律地位.权威性.受重视程度和期望值最高的。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城市普遍经历过两轮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近期5年,远期15~2o年,并且重点放在远期,即期望总体规划能对城市未来20年的各项开发建设在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做出综合的部署。但是现实往往并没有期望的那么完美,实践表明:第一轮的总体规划平均发挥了不到10年的作用。第二轮的刚过5年就已经与实际建设相去甚远。在当前我国“发展是硬道理”的大背景下.城市总体规划的处境十分尴尬。回顾我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概要

土地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一、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合理调整规划目标和主要控制指标 严格根据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成果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合理调整各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其中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控制指标原则上在原分解下达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规划实施情况、异地调剂情况以及上级调整情况进行调整。对矛盾较为突出的城乡建设用地坚持眼光向内,积极盘活现有的存量,努力推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探索规划建设用地空间管控新办法。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坚持剩余规模进行统筹,通过建立规划实施年度调节机制,在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根据区域内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闲置土地开发利用、批而未供土地利用、盘活存量用地等节约集约用地状况,按年度追加予以落实,用有限的增量撬动存量的方法促进全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二)严格划定“三条红线”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落实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和用途管制制度。“三条红线”相辅相成,划定工作应在规划调整完善中统筹安排,以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为基础,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要遵循耕地保护优先、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将通过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工作建成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其中将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质量优良、土壤清洁、适合规模经营和现代化耕作方式的平原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同时,将劣质耕地和不符合要求的其它土地划出永久基本农田,稳妥有序地优化永久基本农田结构和布局。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要在现有规划的禁止建设区基础上,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风景名胜核心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列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即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应以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为基础,与城市规划充分协调,避让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蓄滞洪区、地质灾害区,通过“摸家底、定底线、定规模、定形态”等步骤,充分利用线型基础设施和自然地物边界综合确定。农村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应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相衔

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管理制度建立及完善

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管理制度建立及完善 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管理制度建立及完善 摘要: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并正式实施,基于定期评估和适时修改机制,立足于科学发展观,引入政策科学的理论,初步总结以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制度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管理制度建立及完善的建议,试图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管理制度完善,提供直接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所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运用一定的方法,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执行的效果进行分析、比较与综合所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目前,新一轮的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2号)明确要求“规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定期评估和适时修改机制,严格规范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改”。目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大多数学者都致力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技术方法的研究,缺乏对评估管理制度方面的剖析。本文意在总结国内相关理论及其实践经验,剖析目前评估管理制度方面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建立健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管理制度提供一定的参考。 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在我国的发展[1] 国土资发[2004]133号《关于开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和修编前期调研工作的通知》文中明确指出:开展规划实施评价,是为了全面分析规划实施效果,促进有关地方落实规划目标、任务和各项措施,同时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改进规划工作的对策建议,作为编制规划和加强规划实施管理的基础和依据。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协调土地供给与需求矛盾,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促进国民经济持续迅速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的确定具有全局性、宏观性、战略性,是指导调整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方向和途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是依据当地国民经济的长期规划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土地资源的供给状况、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和土地利用战略的研究成果,提出区域规划年所应实现的土地利用目标。 有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一)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综合利用效益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二)具体目标:是总体目标下的子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体现。以规划指标来体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任务: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我国现阶段土地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作为国家措施,其任务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 为了加强国家对土地利用的宏观管理,必须建立一个土地利用宏观管理体系,如用地计划体系、土地信息系统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则是土地利用宏观管理体系的重要基础和主要依据。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土地利用活动,从而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和市场发展需要的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和杜绝土地资源的浪费。 2、土地利用的合理组织 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时空上对各类用地进行合理布局,如对农业用地(如农、林、牧、水产用地)和建设用地(如城镇居民点、工矿、交通和水利设施用地等)以及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等专项用地的布局,并对后备土地资源潜力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实施寓利用于保护之中的策略,引导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以保证充分、合理、科学、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防止对土地资源的盲目开发。 3、土地利用的规范监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中关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有法律效力,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规划方案,各项用地审批必须依据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监督各部门土地利用的重要依据。规划方案的修改也必须按编制规划的法定程序进行。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不同级别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由于区域差异和级别不同,而侧重点和内容深度不同。但—般来讲,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摸清家底) 1、提供规划的基础数据:自然、社会、经济等。 2、土地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分析土地利用的制约因素 4、提出规划重点解决的土地问题 (二)土地供给量预测 1、评价土地质量 2、(建设用地和农用地)利用潜力的测算 3、未利用地适宜开发的数量和方向。 (三)土地需求量预测:各部门未来建设用地求量和农业用地需求进行预测 (四)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 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土地供需预测的基础上,拟定规划的主要任务、目标和基本方针。 (五)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为实现规划的目标,对各类用地进行综合平衡。 (六)土地利用分区:有利于规划的实施,达到用途管制的目的。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术语样本

土地利用规划名词解释( 试行)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委员会 8月22日

组织牵头单位: 国土资源部规划司 技术承担单位: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 协作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审定: 主要编写人员: 参加人员:

土地利用规划名词目录( 236条) 1.基本名词( 33条) (5)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土地利用规划信息系统规划区规划期限规划目标规划指标约束性指标预期性指标基本农田土地利用规划区土地用途管制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耕地区其它农地区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城镇近期建设用地区工矿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风景旅游用地区自然和人文景观保护区其它用途区土地利用方针土地利用问题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战略土地可持续利用 2.总体规划( 55条) (7)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程序土地利用规划供选方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土地供需平衡分析土地需求量预测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调整土地利用布局调整城市扩展边界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建设用地总规模

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城镇工矿用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农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规模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人均城镇工矿用地水平基本农田保护率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规划分区图中心城区建设规模控制图市域建设规模控制图土地用途管制规则规划图件园地规模林地规模牧草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交通水利用地规模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工矿废弃地复垦率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规划大纲规划成果中心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3.土地利用分析与调查评价( 53条) (10)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产出率土地垦殖率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社会效益土地利用生态效益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人均牧草地人均土地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单位播种面积产量单位播种面积产值单位草场面积产量单位草场面积产值单位林地面积产量单位林地面积产值单位园地面积产量单位园地面积产值单位水面面积产量单位水面面积产值单位建设用地产值单位产值占地率耕地灌溉率耕地复种指数土地利用集约度容积率林木覆盖率水面利用率中低产田比率受灾面积比率土地盐渍化面积比率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