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玉米赤霉烯酮对养猪业的危害

玉米赤霉烯酮对养猪业的危害

玉米赤霉烯酮对养猪业的危害
玉米赤霉烯酮对养猪业的危害

青岛农业大学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玉米赤霉烯酮对养猪业的危害学生专业班级动物医学2012级03班

学生姓名(学号)王琪(20121662)

指导教师陈甫

完成时间2015年4月14 日

2015 年 4 月14 日

课程论文任务书

学生姓名王琪指导教师陈甫

论文题目玉米赤霉烯酮对养猪业的危害

论文内容(需明确列出研究的问题):玉米赤霉烯酮又称F-2毒素,它首先从有赤霉病的玉米中分离得到。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样作用,能造成动物急慢性中毒,引起动物繁殖机能异常甚至死亡,可给畜牧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对玉米赤霉烯酮的毒害作用应给予积极防治,减少畜产品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玉米赤霉烯酮在农作物生产方面的调控作用,开发出高产高质的新产品。

本文主要讲了以下几个内容:

1、玉米赤霉烯酮对动物的作用

2、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方法

3、玉米赤霉烯酮对养猪业的危害

4、玉米赤霉烯酮的治疗预防

资料、数据、技术水平等方面的要求:

1、参考文献要看至少30篇,包括参考至少5篇外文文献。

2、熟练查阅国内外文献,尤其利用我校清华同方数据库,查阅并收集与本论文相关的各种资料包括各种中外文资料,对外文资料能熟练查阅,查阅的资料要有相关的科学依据来源可靠。

3、严禁抄袭。

发出任务书日期2015年3月20日完成论文日期2015年4月14日

教研室意见(签字)

院(部)院长意见(签字)

玉米赤霉烯酮对养猪业的危害

动物医学2012级03班王琪(20121662)指导老师:陈甫摘要:玉米赤霉烯酮又称F-2毒素,它首先从有赤霉病的玉米中分离得到。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样作用,能造成动物急慢性中毒,引起动物繁殖机能异常甚至死亡,可给畜牧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对玉米赤霉烯酮的毒害作用应给予积极防治,减少经济损失。

关键词:玉米赤霉烯酮;机理;危害;预防

霉菌毒素是由霉菌或真菌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在植物上,包括谷物、饲草和青贮饲料均可发现霉菌毒素。主要指霉菌在其所污染的食品中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它们可通过饲料或食品进入人和动物体内,引起人和动物的急性或慢性毒性,损害机体的肝脏、肾脏、神经组织、造血组织及皮肤组织等。因此,它对于畜牧业与农业有重要的影响。下面我们就浅谈玉米赤霉烯酮对养猪业的危害[1~4]。

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作用,主要作用于生殖系统,可使家畜,家禽和实验小鼠产生雌性激素亢进症。妊娠期的动物(包括人)食用含玉米赤霉烯酮的食物可引起流产、死胎和畸胎。食用含赤霉病麦面粉制作的各种面食也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中毒症状,如恶心、发冷、头痛、神智抑郁和共济失调等。

1 玉米赤霉烯酮对动物的作用

玉米赤霉烯酮具有雌激素的作用,其强度为雌激素的十分之一,可造成家禽和家畜的雌激素水平提高。目前发现,猪对此毒素较为敏感。玉米赤霉烯酮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雌性动物的生殖系统,同时对雄性动物也有一定的影响。在急性中毒的条件下,对神经系统、心脏、肾脏、肝和肺都会有一定的毒害作用[5~9]。主要的机理是它会造成神经系统的亢奋,在脏器当中造成很多出血点,使动物突然死亡。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雌激素水平过高而造成的。

2 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方法

目前,一般都采取液相和气相色谱的方法进行测定。测定对仪器的要求也很高,但结果很准确。还有的是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测定的范围在5-100μg/mL。但目前也探索出一套可供实验室简易测定的方法。称取10g样品,先用10mL1mol/L的盐酸酸化,然后用100mL氯仿萃取30min,静置后过滤。取氯仿液20mL,用1mol/L氢氧化钠50mL

进行反提取两次。将提取液浓缩至20mL左右,再用氯仿液50mL萃取两次。浓缩至2mL 左右使用硅胶60板,用氯仿-丙酮(2:98或4:96)作为展开剂,在紫外灯下观察亮点。如出现蓝色荧光,即含有玉米赤霉烯酮[10~15]。

3 玉米赤霉烯酮对养猪业的危害

玉米赤霉烯酮中毒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在急性中毒时,动物表现为兴奋不安,走路蹒跚,全身肌肉振颤,突然倒地死亡[16]。同时还可发现粘膜发绀,体温无明显变化。动物呆立,粪便稀如水样,恶臭,呈灰褐色,并混有肠粘液。频频排尿,呈淡黄色。同时还表现为外生殖器肿胀,精神萎顿,食欲减退,腹痛腹泻的特征[17~20]。在剖检时还能发现淋巴结水肿,胃肠粘膜充血、水肿,肝轻度肿胀,质地较硬,色淡黄。而在慢性中毒时,主要对母畜的毒害较大。它会导致母畜外生殖器肿大。充血,死胎和延期流产的现象大面积产生,并且伴有木乃伊胎的现象。50 %的母畜患卵巢囊肿,频发情和假发情的情况增多,育成母畜乳房肿大,自行泌乳,并诱发乳房炎,受胎率下降。

3 .1 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玉米赤霉烯酮及其代谢物α-玉米赤霉烯醇、β -玉米赤霉烯醇具有和β -雌二醇相似的作用, 可干扰动物繁殖过程。其强度为雌激素水平的十分之一, 可造成畜禽的雌激素水平升高。因此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雌激素中毒症, 能引起猪和牛的不孕或流产, 抑制胚胎发育。尤其猪对赤霉烯酮最为敏感, 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在(0.5 ~ 1.0)×10-6低含量下即可造成假发情和阴道脱垂或脱〕。研究表明, 在日粮中添加22 .09 mg/kg 的玉米赤霉烯酮, 显著降低了青年母猪的繁殖性能。严重时可引起母猪阴道脱出、子宫肿胀、胚胎发育不良或流产。ZEN 毒素对胚胎发育的危害性是在配种后的7 ~10 d, 当早期怀孕母猪摄食含ZEN 毒素饲料后, 由于胚胎的损失, 不但繁殖效率会降低, 而且这些母猪需要数月后才能再发情而再配种。认为50 ~100 mg/ kg 的剂量就会影响到排卵、怀孕、胎儿发育、新生儿的存活率等[21~23]。

3 .2 对公猪繁殖机能的影响

玉米赤霉烯酮也会危害公猪的生殖性能。公猪或阉割公猪发生ZEN 中毒后, 出现如乳头肿大、睾丸萎缩、包皮水肿等“ 雌性化” 症状, 还会引起公猪睾丸萎缩、乳腺增大、性欲减退、受精率降低等[24]。从32日龄开始对公仔猪饲喂9 μg/ g 日粮的ZEN , 在其1 岁时,发现公猪的精液浓度显著降低, 而且睾丸发生萎缩。但也有报道, 饲喂60 mg/kg 玉米赤霉

烯酮日粮持续8 周不影响公猪的性欲及精液质量;饲喂200mg/kg 的日粮与对照组相比, 公猪性欲不受影响, 精液质量正常;但对后备公猪饲喂40mg/kg的玉米赤霉烯酮日粮, 表现出性欲下降。可见后备公猪比成年公猪更易受ZEN 的影响[25~26]。

3.3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玉米赤霉烯酮对仔猪内脏亦有影响。在基础日粮上分别添加1、2和3mg/kg的玉米赤霉烯酮, 结果发现玉米赤霉烯酮不影响仔猪的平均日增重和料重比,但对脾脏、肝脏和肾脏的发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关ZEN对仔猪采食量及日增重的影响研究结果不一致。Swamy 用含有自然感染玉米赤霉烯酮的日粮研究, 发现断奶仔猪的采食量和增重显著降低。而Speranda Marcela 在日粮中添加3mg/kg 纯品玉米赤霉烯酮, 断奶仔猪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增重及饲料报酬均未产生显著影响,还需进一步研究。

4 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治疗预防

4.1 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治疗

目前,对动物玉米赤霉烯酮中毒尚无特效药治疗,生产中应立即停止饲喂可疑饲料,并对饲料加以检测,确定饲料中是否含有玉米赤霉烯酮。对于已经中毒的家畜,为了减少损失也应给予一定的治疗。对于急性中毒的动物,可采取静脉放血和补液强心的方法。具体的疗法是使用Na2SO4 300~500g配成的10%浓度一次内服,并根据动物的种类和大小不同从静脉放血200~1000mL。同时,用10%葡萄糖500~1000mL,5%葡萄糖500~1000mL,40 %乌洛托品60mL,右旋糖着500~1000mL,三磷酸酚酥11万单位静脉补液。再使用VK。10mL一次性肌注。对于急性中毒的动物,投入一定量的清药也是有利于解毒和保护肠胃的方法。对于慢性中毒的动物首先要将霉变的饲料停喂,然后灌服绿豆苦参煎剂,静脉注射葡萄糖和樟脑磺酸钠,同时再肌注V A、VD、VE和黄体酮。对外阴部的治疗可用0.l%高锰酸钾洗涤肿胀阴户,对于破清处可用3%碘酒擦拭。一般,慢性中毒动物在治疗3~12个月后各项生理指标趋于正常,但在治疗过程中使用雄性激素和保胎素的方法效果不明显[27~28]。

4.2 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预防

玉米赤霉烯酮在体内有一定的残留和蓄积,一般毒素代谢出体外的时间为半年之久,造成的损失大、时间长。所以,做好必要的防毒措施是十分必要的。第一,控制饲料的质量。一般玉米赤霉烯酮中毒的直接原因是饲料中有霉变的特别是由赤霉污染的玉米、小麦、

大豆等。所以,在使用这些原料为主的饲料时就应当注意检测,一旦发现就不应再使用;第二,注意饲料的储藏。在南方的一些地区,高温多雨的气候为霉菌的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因此,在储藏不当的时候也会引起赤霉污染现象发生。对于这些饲料,应储存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下,并采取一些人为的方法防止赤霉的污染;第三,对于已发霉的饲料一般不再使用,如果实际条件还需要使用,可将饲料放入10%石灰水中浸泡一昼夜,再用清水反复清洗,用开水冲调后饲喂[29~30]。同时应注意用量不应该超过40%。

5 小结

近年来,我国南方不少猪场因使用霉变玉米造成种猪流产、返情等现象,给猪场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因此,对玉米赤霉烯酮的进一步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从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它的影响。它对养猪业影响巨大,我们务必要重视。国家也应加紧完善玉米赤霉烯酮在饲料及食品行业中国标和检测方法的制定,并制定有关的法律条款,使得在生产生活当中处理有关玉米赤霉烯酮中毒事件时有所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季伦,朱彤霞,张篪,李宝仁,邓泽沛,李永生,孟繁静. 玉米赤霉烯酮的研究[J].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0,01:13-28.

[2]邓友田,袁慧. 玉米赤霉烯酮毒性机理研究进展[J]. 动物医学进展,2007,02:89-92.

[3]涂华荣,齐德生. 玉米赤霉烯酮的危害及其防治[J]. 饲料广角,2003,08:5-7.

[4]赵虎,杨在宾,杨维仁,姜淑贞,张桂国,季方,陈家钟. 玉米赤霉烯酮对仔猪生产性能和内脏器官发育影响的研究[J]. 粮食与饲料工业,2008,10:37-38.

[5]甄建伟. 玉米赤霉烯酮对睾丸间质细胞的毒性作用[D].扬州大学,2012.

[6]路子显,伍松陵,孙长坡. 玉米赤霉烯酮生物合成和降解的研究进展[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1,02:116-123.

[7]龙淼,李鹏,朱连勤,王哲. 微生物降解玉米赤霉烯酮毒素及其机制[J]. 动物医学进展,2011,11:116-119.

[8]蔡雨函,胡延春,赵黑成,张莎莎,谭辉. 玉米赤霉烯酮的毒性及生物降解研究进展[J]. 动物医学进展,2012,05:102-105.

[9]Yuan-Kai Wang,Yi-Bo Shi,Qi Zou,Jian-He Sun,Zhi-Fei Chen,Heng-an Wang,Shu-Qing Li,Ya-Xian Yan. Development of a rapid and simultaneous immunochromatographic assay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zearalenone and fumonisin B1 in corn, wheat and feedstuff samples[J]. Food Control,2013,311.

[10]Smith T K. Dietary influeces on excretory pathways and tissue residues of zearalenone and zearalenols in the rat.[J]. Canadian Journal of Physiology and Pharmacology,1982,6012.

[11]Shannon G M, Shotwell O L, Lyons A J, White D G,Garcia-Aguirre G. Laboratory screening for zearalenone formation in corn hybrids and inbreds.[J]. Journal - Association of Official Analytical Chemists,1980,636.

[12]Kuiper-Goodman T, Scott P M,Watanabe H. Risk assessment of the mycotoxin zearalenone.[J]. Regulatory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1987,73.

[13]Utermark Jan,Karlovsky Petr. Role of zearalenone lactonase in protection of Gliocladium roseum from fungitoxic effects of the mycotoxin zearalenone.[J]. 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2006,732.

[14]VeselyD,VeseláD. [Embryotoxic effects of a combination of zearalenone and vomitoxin (4-dioxynivalenole) on the chick embryo].[J]. Veterinární medicína,1995,409.

[15]MacDougald O A,Thulin A J,Pestka J J. Determination of zearalenone and related metabolites in porcine urine by modified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J]. Journal - Association of Official Analytical Chemists,1990,731.

[16]邬静,袁莉芸,贺军宇,袁慧. 玉米赤霉烯酮毒害作用的研究进展[J]. 湖南畜牧兽医,2007,03:7-9.

[17]褚庆华,樊祥,周瑶,陈迪,雍克岚. 麦类中玉米赤霉烯酮的快速检测[J].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8,11:1031-1034.

[18]王金昌,涂祖新,王小红,杨一兵. 玉米赤霉烯酮的毒害及脱毒技术的研究进展[J]. 江西科学,2008,02:252-255+273.

[19]路子显,伍松陵,孙长坡. 玉米赤霉烯酮生物合成和降解的研究进展[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1,02:116-123.

[20]柳永振,朱凤华,宁雪娇,朱连勤. 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污染状况及其毒性的研究进展[J]. 饲料博览,2012,09:42-45.

[21]王照鹏,李小兵,王哲. 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中国畜牧兽

医,2009,05:216-218.

[22]庞凌云,祝美云,李瑜. 玉米赤霉烯酮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粮食与油脂,2009,07:39-41.

[23]熊凯华,程波财,胡威,汪孟娟,叶若松,魏华. 玉米赤霉烯酮降解的研究进展[J]. 中国粮油学报,2010,01:138-142.

[24]饶正华,李兰,苏晓鸥. 玉米赤霉烯酮解脱毒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 饲料工业,2010,22:58-61.

[25]宋慧君,蒋丹,马惠蕊,刘淑艳,曹远银. 一种新型玉米赤霉烯酮的定量检测方法[J].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1,10:149-153.

[26]严涛,刘光芒,贾刚,陈小玲,赵华,吴彩梅,肖亮.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玉米赤霉烯酮对动物整体代谢的影响[A].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第七届中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2014:1.

[27]张建梅,陈静,汪官保,谷巍. 玉米赤霉烯酮的污染状况及生物脱毒研究进展[A].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北京市饲料工业协会、《饲料与畜牧·新饲料》杂志、《饲料与畜牧·规模养猪》杂志、华牧先行网、生物饲料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12首届饲料脱霉技术研讨会暨霉菌毒素吸附剂大会论文集[C].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北京市饲料工业协会、《饲料与畜牧·新饲料》杂志、《饲料与畜牧·规模养猪》杂志、华牧先行网、生物饲料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012:3.

[28]王青,周丹朝,赵煜,周宏超,刘晓强,李引乾,杨鸣琦. 玉米赤霉烯酮的生殖毒性研究进展[J]. 畜牧兽医杂志,2014,04:32-35.

[29]单妹,许梓荣. 玉米赤霉烯酮研究进展[J]. 湖南饲料,2005,05:25-27.

[30]杨在宾,姜淑贞,杨维仁. 玉米赤霉烯酮对断奶仔猪毒性机理研究进展[A]. .动物营养研究进展(2012年版)[C].:,2012:1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