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应对与周边国家领土纠纷的基本方略

中国应对与周边国家领土纠纷的基本方略

中国应对与周边国家边界纠纷的基本方略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海纠纷近期出现趋于紧张的态势。这引起了我对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再次思考。我曾在《论中国的国防战略》和《如何理性地与周边国家解决领土争端问题》两文中提出过解决与周边国家划界纠纷的基本原则,现在看来有必要进一步阐明这一思路。

1.对中国国家安全形势的总体判断

和以前发表的两篇涉及中国国防战略和南海问题解决方案的文章中做出的判断一样,我仍然坚持中国目前本土并没有面临急切的外敌入侵威胁。我曾经提出防范“疆独”和“藏独”势力是对中国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的判断现在看来仍是正确的。与此同时,“台独”的势头稍微有所收敛,并在相当一段时期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

至于临界空间(领空与外太空的交界处)的威胁,由于美国的技术优势依然存在,因此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安全形势仍然不乐观。不过随着中国航空航天技术发展和相关防卫能力不断提升,整体威胁程度会所有降低。

从国家经济安全来看,目前主要的贸易通道和资源来源还是有保障的,且没有受到中东和其它地区动乱的干扰。虽然中国企业在有些国家的投资和正常贸易受到一些损失,但总体来看对大局影响有限。

中国的金融安全形势正在日益改善,随着人民币不断走强,以及各种双边和多边金融合作安排的推进,中国未来将会逐步增强在世界金融领域的发言权,并能抵御他国用金融武器影响中国社会走向的企图。

中国在信息安全领域存在巨大漏洞,但是随着斯诺登事件的出现,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的对策正逐步出台,伴随各种技术手段的完善,相信中国的信息安全形势会有一个本质的改观。

至于当前成为热点的中国领海边界维权和海洋权益争端问题,虽然纠纷不断但也没有到不可控制的地步。不过中国如果不能处理好这一问题则有可能给美国推进重返亚太战略和构建围堵中国崛起的联盟落下口实,因此不能不给予高度重视。

2.解决与周边国家边界纠纷的基本思路

秉承我在《论中国的国防战略》和《如何理性地与周边国家解决领土争端问题》两文中的思路,解决中国与周边国家的领土领海纠纷的基本思路仍是:不激化矛盾,不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大局。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经济体(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但中国依然是个发展中国国家(按照人均GDP收入而言),因此中国仍需要一个较长的稳定外部发展环境,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到本世纪中叶跻身发达国家行列。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应排除各种干扰,包括妥善解决与周边国家的边界纠纷,为保障经济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

在这方面其实中国已经有一定经验,如长期以来中国在没有与印度解决边界问题的同时维持了正常的国家关系,在没有与俄罗斯解决黑瞎子岛归属问题之前曾维持住了友好的国家关系,在没有与南海诸国解决海洋边界划分之前维持了相当长的和平共处关系,因此中国没

有理由在划界争端未能解决前不继续维持与周边各国的友好互邻关系。不过,面对新的国际形势也有必要调整一些具体策略,本文提出的基本思路包括:努力维持现状,争取用合法手段解决争端,避免武力冲突,争取双赢,不给第三国插手的机会。

下面就这几点分别加以说明:

(1)维持现状是基本战略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边界划分矛盾由来已久。有些矛盾长期存在(如中印边界冲突),有些矛盾近期有所加剧(如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的矛盾)。不过,无论存在何种矛盾各国都没有试图用武力改变现状是一个基本事实,因此继续维持现状应是可以实现的。这些争端的存在过去没有成为影响中国崛起的因素,今后也不应该成为影响中国崛起的因素。

有的人可能会提出,现状其实始终在改变,如日本政府购买钓鱼岛,南海周边国家在南沙群岛岛礁上修建各种建筑设施。但另一个客观事实则是,中国政府长期以来确实没有对钓鱼岛和南沙群体水域进行有效管控,其中钓鱼岛因长期由美国管辖中国政府想管也无从插手,而南海诸岛水域则由于以往中国远洋海军力量不足而鞭长莫及。如果说现状正在变化,则最大的变化是中国方面开始有了主动维护自己海上边界和海洋权益的意愿,并开始逐步付诸行动。但中国政府从不作为到有作为必须拿捏好分寸。

这使我想起来与中国在南海面临的局面十分类似的例子,即中国的海军大院和空军大院在建国后都被分配了大片的建设土地,海军大院在有限的财力基础上建好各种设施后又将未利用的土地圈了起来,而空军大院则只将盖好建筑物的区域圈了起来,结果海军大院在后来的岁月保留了发展空间,而空军大院却让他人在文革的乱局中乘机占去了原属于自己的土地。对这种既成事实空军方面也只能接受,而未能重新收回原属于自己的土地。

所谓维持现状包括两条,第一在外交上不承认对方的合法性,第二不主动用武力改变既成事实,除非对方主动破坏现状,如日本政府在钓鱼岛驻军,或是南海诸岛中的中方控制的岛屿受到周边国家军事入侵。

维持现状需要中国方面保持最大的克制态度,因为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日本和南海周边国家的小动作不断,如果中国为了这些纠纷大动干戈则正好上了美国的当。

为了维持现状和减少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中国方面还需要适度减少到有争议水域的活动次数,如在钓鱼岛水域除了维护中国渔民传统的渔业活动外,中国军舰或执法船应维持最低限度的象征性巡逻。只要日本方面的军事活动不升级(如把钓鱼岛事实上变成限制中国海军出远洋的桥头堡),中国方面没必要主动将对抗升级。这一原则也适用南海。

南海的问题稍微特殊一点是存在多国争端。因此在这个海域中国方面除了保持象征性的存在外,也要努力减少与各方同时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2)通过合法途径解决争端

历史不少国家曾经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过与他国的边界划界冲突,因而中国也不妨尝试通过这种途径来解决与周边国家的边界划界矛盾。不过在采取国际仲裁的方式进行国界划分的时候,须让国民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以免当裁决结果不利于本国的时候反悔。

如果中方不打算采取法律途径解决边界争端,则除了谈判和战争以外也就没有更好地的选项了。如果对方同样也不让步,则边界争端只能成为历史悬案,并有可能成为各国政客在任何时候都能拿来煽动民族主义情绪的口实。

(3)避免武力冲突

虽然中国方面已经有能力重新收回被他国侵占的领海岛屿和控制相关水域,但由于中国政府有“不主动使用武力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因此中国政府采用何种手段维权就成为了一个难题。尽管中国目前的军力不断增强,今后随着国力不断提高还会继续增强,甚至有可能成为与美国比肩的超级军事强国,但中国仍要慎重使用武力,尤其不能在边界争端中主动使用武力。除非出现外敌入侵的危机,大规模的战争动员和军队出动应为最后解决手段。

未来中国军队有可能参与的大规模武装冲突是在出现“台湾独立”局面下中国出兵收复台湾时与美日同盟开战。由于在现代立体战争中,最吃劲的是海军,而中国海军现阶段仍无法真正与美国抗衡,因此在和平准备时期保持某种低姿态可缓和矛盾和避免擦枪走火。

为了以示存在和了解对方的动向,中国的军舰和飞机可定期到争议海域巡逻但应避免长期在争端海域逗留。中国军队的“武装游行”具有一种威慑作用,让对方认识到中国的强大,从而不敢主动采取过激行为和挑衅行为。

由于在与周边国家的边界纠纷中动用武力只是中国方面的终极选项,因此如何避免冲突升级就成为关键。中国政府可以考虑建立与周边争议各国的危机管控机制。

(4)争取双赢

在存在边界纠纷的情况下还能与对方建立友好互利关系是一门艺术。中国曾经与前苏联在存在边界纠纷的情况下建立了战略同盟关系并获得大量援助并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中国曾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与日本存在钓鱼岛和东海争端的情况下与日本有过一段外交关系亲密期;中国也在和越南方面存在南海海洋权益争端和陆地边界划分存在矛盾的情况下援越抗美,因此存在领土领海划界纠纷未必就不能和平共处。关键在于双方是否有将矛盾冷处理并争取双赢的意愿。

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在双方存在边界争议的同时也能寻求在争议地区共同开发的途径。如果谈不拢则只能寻求在各自开发的同时又避免导致冲突升级。具体做法包括:——在东海、黄海方向,原则上中国的经济活动领域(水域)不超越与日韩两国主张海洋权益边界与中方主张海洋权益边界的中间线。对方在中方主张的争议海域开展经济活动虽然占了一点便宜,但其实并没有对中国经济发展大局造成实质性影响。

——在南海方向,原则上中国的经济活动领域应在两国地上或海上边界延长线到南沙群岛占领的核心岛屿(中业岛)的联结线范围内(这种切西瓜式的海洋权益划分方法就是北海各国对北海油田权益时采用的方法)。在中业岛周边还可画出一个30海里的缓冲区。在通常情况下,南海周边国家的经济活动应局限在离上述切西瓜式的海洋划界线10海里以外的水域进行。这样两个国家的海上经济活动区域将存在一个20海里的缓冲区。在目前海洋划界谈判没有取得成果的情况下,这个方案也许是让争议各方获得最大利益的唯一选择。

(5)不给第三国插手的机会

面对中国的崛起,传统超级大国其实心里都不是太舒服。因此想法找中国的碴,减缓中国崛起的速度,挑拨中国与周边国家以及与世界其他国家关系已经成为一种常态。为了不给他人介入中国与周边国家争端的借口,中国应在外交上避免过分的高姿态或展示军事能力。

原则上,中国对于周边国家违反国际海洋法的规定在潮水面以下的礁盘上建设固定设施采取不承认态度,但是也不必采取措施非要拆除对方的建筑。这有点像虽然中国和韩国都不承认日本在冲之(鸟)礁上搞的大规模基建,但也没有必要派人跑到太平洋里将其拆除。

3.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国家安全战略

中国制定国防战略一定要从国家发展总体战略出发,而不是仅仅从维护国家主权的文字概念出发。例如,对中国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来说,其实最关键和最重要的是如何维护资源和能源的安全,以及保持资源运输通道、能源运输通道、贸易运输通道的安全。为此,维护两个丝绸之路(即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长期安全才应是制定中国国防战略的初衷。目前这两个方面都存在一定威胁,一是陆上丝绸之路面临中亚地区活动的东突势力和伊斯兰极端势力活动的威胁;二是海上丝绸之路面临日本与美国的挑拨构成的反华同盟的威胁。这两个威胁虽然目前都不是致命的,但一旦出现重大变故,如美日因台湾独立与中国大陆发生军事对抗,或是伊斯兰极端势力在中亚地区得势,都有可能对中国的两大经济通道形

成威胁,故制定中国的国防战略必须要以消除这两个主要威胁为对象,而不是针对个别岛礁如钓鱼岛和黄岩岛争端制定。

未来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还要建立在以下假设上:

(1)中国与周边国家形成以经济共同体为基础的国家关系

由于中国正在与韩国、东盟各国进行自由贸易区协定谈判,并逐步推进落实本币互换协议,中国与周边国家已经向在经济一体化甚至形成新的“中华经济圈”的道路上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旦中国真正成为了区域经济的支柱,并与周边国家形成经济依赖关系,不仅中国对他国经济命脉的影响力将会增强,且民族国家边界的作用在客观上也会被削弱了(这是从物资和人员可以自由来往的角度看)。

(2)中国应体现“大哥”风度

一旦中国真正成为亚洲第一强国和“中华经济圈”的带头羊,则中国有义务帮助周边国家发展经济。联想到美国对其盟友每年提供数百亿元的各类援助,中国的相关援助想来也不会少,因而中国在海洋权益方面受点损失应该可以承受。

(3)中国的战略利益要放到更远的方向

由于中国经济的总体块头越来越大,其影响力早已超出了亚洲范围,各种利益相关方已经遍及世界。中国不仅要确保两个丝绸之路安全,还要建立自己的战略“后花园”。其中巴基斯坦和中亚各国应是中国在西部方向的“战略后花园”,而东南亚各国则应成为中国利益延伸到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战略后花园”。中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的关系过分紧张将不利于中国建设自己的战略后花园。如果与南海周边国家关系高度紧张甚至形成敌对关系,则一旦台海开战,美国和日本介入,则中国的经济战略通道就有可能被切断。

(4)中国应建立自己的海外基地网

虽然中国目前还没有一块自己的海外基地,但是历史的经验告诉人们,一个世界性大国如果没有海外威慑能力,则其世界事务的话语权就会大打折扣。这也是大英帝国的后代死活也要赖在马岛的原因。

中国建立自己的海外基地网,除了维护自己的海外权益和为友好国家提供安全保障外,更主要的是确保中国在今后一个世纪内经济发展期能有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国际秩序,并且在必要的情况下切断任何敢于用武力干涉中国内政的敌对国家的海外经济命脉。

(5)中国不一定追求绝对安全但要有杀手锏

中国目前的临近空间仍是不安全的,中国的远洋制敌能力依然薄弱。但中国应抓紧时间提升相关能力,争取能拥有在远离国界的立体空间有限制敌方军事力量投送的能力。这包括提高中段反导能力,战略核打击能力,信息战能力,超国界大规模兵力投送能力和远海对抗相持能力。

在这几种能力中间,发展远海对抗相持能力需要的时间最长。因为中国人最不熟悉的就是这种传统的“海权至上”战略,同时这也是个花钱和进行时间积累的过程。

预计中国要想真正达到海上行动自由至少需要十个航母战斗群,而时间则需要跨越半个世纪。当然如果世界各国能够形成一个真正的经济共同体,且无论是周边国家还是其它传统大国都不打算对中国的崛起加以遏制的话,中国也没有必要建立如此规模的远洋海上力量。最多维持一支能够执行警察任务如打击索马里海盗的海上力量足亦。

(6)兼顾各种需要与可能

制定中国国防战略还包括兼顾各种需要和策略如:

——应对小规模冲突与应对大规模冲突结合,短期内以应对小规模冲突为主。

——应对远海冲突与应对近海冲突结合,短期内以应对近海冲突为主。

——慎战与敢战相结合,以慎战为主。

——经济制裁和军事手段相结合,努力提高运用经济制裁的作用。

——在边界争端中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兼顾,且以长期利益为主。

——在解决边界冲突时打谈结合,争取用谈判实现国家边界的长治久安。

——在与各种可能的敌对势力斗争时,应将主要敌对势力(如东突组织)加以孤立,而与次要的敌对势力(如南海争议海域诸国)进行有条件的合作。

——在富国与强军的选择中,首先是富国,然后才是强军,强军的目的仍是为了富国。

总之,解决中国与周边各国划界纠纷的过程中一定还有许多未知因素,只要中国方面能胸怀大局,不图一时之利,能屈能伸,避免被各种极端主义主张左右,就能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就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一个安全环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