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物态变化复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物态变化复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物态变化复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3章物态变化复习教案

第三章《物态变化》

【复习目标】

1.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3.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和沸点联系起来。

4.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复习重点和难点】重点:①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及正确使用。

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沸腾的温度不变特征。③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特点及影响。

难点:①晶体与非晶体熔化曲线的辨识。液体沸腾的温度曲线特点与辨识。

②实际生活环境下水的物态变化现象的辨识。【学具准备】

温度计、体温计、停表、铁架台(带铁夹)、搅棒、石棉网、酒精灯、烧杯、蜡、海波、水、碘的升华和凝华演示器等及多媒体课件。

前置准备】利用多媒体展示本章思维导图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幅美丽的图片,

生:大雪、雾凇。 设疑: 你知道她们是怎样形成的吗? 从而引出复习的内容:

《物态变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展示两幅美丽的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

复习过程】

化》(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观看现实生活中的雪和雾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并体现物理和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设疑,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二、专题复习

【专题一】温度和温度计

专题一知识点聚焦:

1.温度:温度是表示物体程度的物理量。例如:人

的正常体温是37℃,火柴的温度约800℃,水的凝固点是0℃ 等。2.温度单位:温度计上的字母“ C”或“℃”表示的是摄氏温度,“℃”是摄氏温度的单位。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温度是0℃,的温度是100℃。在0℃和100℃之

间平均分成100 等份,每一等份就是℃。

例如:人的正常体温是“37℃”左右(口腔温度),读做,-6.8 ℃ 读做或。

3.温度计原理:温度计是专门测量的仪器,它是

根据的原理制成的。

4.温度计的使用:(1)测量前:①估测被测物体的温度,选取合适的温度计;②观察温度计的和。

(2)测量时: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②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后再读数。

(3)测量后:①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②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包括数字和单位) 。

5 .体温计:体温计的量程是,分度值是,使用前要先甩一甩,可以离开人体读数。实验设计:利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实验1:学生用如图所示的体温计测量体温,这种体温计是根据液体的规律制成的,下图中体温计的读数是℃。

的分度值。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分别进行了三

乙所示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

实验2: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和认清它

次操作,如下图甲所示,其中正确的操作是。如图是________ ℃,水的温度是___________ ℃

探究结论:温度计的结构和读数方法的不同点(有无缩口,读数时

能否离开被测物体)

【典题探究】 :

1、气象学里的日平均温度,是一天当中的 2 时、 8 时、 14 时、 20 时这四个时刻气温的平均值. 如果某地某日这四个时 刻的气温如下图所示,则该地的日平均气温是( )

师生共同总结:

【技巧归纳】: 1. 读取温度计示数的三大步:( 1)找出温 度计的最小刻度值及温度计零刻线位置;( 2)看温度计的 液柱在零刻线上方还是下方;( 3)从零刻线开始数格读出 温度值 .2. 温度计在使用时要做到“三要三不能”:①玻璃 泡要全部浸入液体中,不能触到容器底或壁;②要待示数稳 定后再读。不能在上升过程中读数;③读数时,玻璃泡要留 在液体中,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不能随意读数。注意: 要熟记测量液体温度的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 3. 熟记三种常 用温度计在构造、用途、量程、分度值、测温物质、使用方 法上的不同。 设计意图:

通过知识点聚焦学生能够掌握温度和温度计的基础知

识,利用简单的

的是( )

实验由亲身的体验,加深印象,再使学生认识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的结构,了解其原理,掌握使用方法及如何读数。最后通过针对性的练习落实本专题的知识。过渡语:设疑:温度的变化会导致物质状态的变化,如天冷了,水会结冰;天热了,冰又会化成水,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下面进入“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的专题复习。【专题二】熔化、凝固

专题二知识点聚焦:

1.熔化和凝固:熔化是指物质从态变为态,热量;凝固是指物质从态变为态,热量。例如:春天来了,河里的冰开始熔化成水是熔化现象;铜水浇铸成铜像是凝固现象等。

2.固体分为体和非晶体。晶体在熔化过程中

不断吸热,温度,有确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在

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例如:海波、冰、各种金属等是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等是非晶体。

实验设计:利用温度计、停表、铁架台(带铁夹)、搅棒、石棉网、酒精灯、烧杯、蜡、海波、水等探究晶体和非晶体的

熔化和凝固。

实验1:如下图所示,是探究冰和蜡的熔化过程的实验装置。器材有:冰、蜡、热水瓶、试管、烧杯、铁架台(带铁夹) 、

搅棒、温度计、水。

(1)根据提供器材可知,还缺少的器材是 __________________ 。

(2)图乙是 ___________ (选填“冰”或“蜡” ) 的温度随时间变

化的图像。图丙所示温度计显示的是蜡某时刻的温度,它的示数是℃。

(3)在冰和蜡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管从烧杯中拿出来,冰和蜡停止熔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冰和蜡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 ) 热

量。

(4)下表是实验中对冰熔化过程记录的测量数据。

由表中数据可以发现,冰的熔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在熔化时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 ;在第6 分钟时,冰的物态是

___________ 。

实验2: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当烧杯中的冰块大部分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A.也熔化一部分B.全部熔化

C.一点都没熔化D.下边的熔化,上边的没熔化探究结论:晶体熔化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晶体熔化特点:固液共存,温度不变。非晶体熔化特点:没有一个固定的熔化温度,整个过程是吸引热量,温度持续上升。自然界中的蜡、松香、沥青、玻璃等都是非晶体。

【典题探究】:1、同学们体育课上用的“铅球”实际上是一个铁球,它是将铁水直接倒入“模子”浇铸而成.在下列各图中,能正确描述“铅球”在铸造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是( )

ABCD

2、生活中小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不同固态物质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相同吗”?小明选择的固态物质是蜡和海波,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将温度计插入试管中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固体粉末中,不要碰到试管底或试管壁. 若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则此时温度计的读数为 ___ ℃.

2)为了使物质受热均匀,

实验过程中使用的方法

(写出一种即可).

(3)如图乙所示,a、b 是小明绘制的蜡和海波的熔化图像,则是海波的熔化图像,判断的依据是:

【解题策略】:1. 明确图像的物理意义:它是反映物质的温度随吸热(或放热)时间所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2. 明确特殊点或特殊线段的含义:图像中含有"水平段" ,即与横坐标平行的段,表示虽然继续放热(或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断图像类型:①看图像走势,若上升表明是吸热过程为熔化图像;若下降表明是放热过程为凝固图像。②再看图像中有无“水平段” ,若有“水平段”则为晶体熔化图像或者是晶体形成的凝固图像;否则为非晶体的熔化图像或非晶体形成的凝固图像。4. 根据“水平

段”确定、晶体熔化、晶体形成的凝固时间及物质的状态。

此水平段所示温度是一种特殊的点:为熔点、凝固点 3. 判设计意图:晶体熔化和沸腾图像是新课标考查的重点。主要考查同学们识图和绘图的能力,从图像中寻找物理规律的能力。另外,探究熔化、凝固、的条件及特点也是中考考查的重要内容。

过渡语:设疑:烧水时,当水开的时候我们能看到冒“白气” ,你知道那是怎样形成的吗?下面进入“物态变化”——“汽化和液化”的专题复习。【专题三】:汽化和液化

专题三知识点聚焦:

1、物质从变为叫做汽化,热量,汽化包

括和两种方式;物质从变为叫

做液化,热量,液化的方法是

或。例如:泼在地面的水会慢慢变干,是因为水蒸发变成水蒸气了;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的;生活中使用的液化气是在常温下压缩体积形成的。

2、沸腾是在和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沸点跟液面的气压关(选填“有”或“无”)。在沸腾过程中,液体的温度保持

3、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在发生的汽化现象,蒸发时要。有作用

4、液体沸腾的条件是:①先是温度要达到;②要继续。

5、液化的两种方法是:① ;②。

实验设计:利用温度计、停表、铁架台(带铁夹)、石棉网、酒精灯、烧杯、水等探究水的沸腾。

实验1:小凡同学在实验室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当水温为82℃时开始记录数据,以后每隔1min 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其数据记录如下表

(1)在记录第四次数据时,温度计的示数如上图甲所示,请将读数填在表内空格中。

(2) 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乙中作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 化的图线。

(3) 由图线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在交流时,发现各自测出的水的沸

点大都不是 100℃,可能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写 出一点 ) 。

实验 2:如图所示的情景,是研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的探究过程,这个探究方案中( a )(b )( c )

① 图 A .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大小关系的

② 图 B .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关系的

③ 图 C .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附近气流快慢关系的 ④整个过程中是利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进行探 究的

以上说法正确的是()

A .只有①②

B .只有③④

C .只有①②③

D .①②③④均正确

实验 3:如图所示装置, 用酒精灯将烧瓶内的水加热沸腾后, 水蒸气从细玻璃管口喷出。 ( 1)在离管口稍远处, 可以看到

a )

b )

c )

雾状的“白气”, 这是因为喷出的水蒸气发生了 现象,

雾状的“白气”实际是 ,过一会儿手会感到玻

实验 4:将一装有水的烧瓶加热至水沸腾后,把烧瓶移离火 焰,水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后倒置,再向瓶底浇冷水, 如上右图所示, 烧瓶中会立刻产生大量气泡, 原因是 ( ) A .瓶中的水发生了分解反应,产生了气体 B .瓶中气压不变,水的沸点降低,水沸腾了 C .瓶中气压增大,水的沸点降低,水沸腾了 D .瓶中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降低,水沸腾了 探究结论: 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液体沸腾特点: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温度,液体 表面气流快慢。整个过程中是利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 法”进行探究的。

【典题探究】 :

1、小红在实验室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记录的实验 璃片变热;

是 2)分析、归纳上述实验现象,

的结论

(2)请你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在图中作出水的温度随时间 的变化图像。 (3)实验结束后,同学们相互交流时,有的小组觉得把水 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过长,请你说出一条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在交流时,发现各自测出的水的 沸点大都不是 100℃,可能原因是

(写出一 点).

师生共同总结:数据如下表:

时 0 1 2

3 4 5 6 7 间 /mi n

8 8 8 9 9 9 98 9 度 /℃

0 4 8 2 6 8 8

(1)图 ______ 是水在沸

腾时的情况。分析数据

可知:此时水的沸点为 _________ . 水沸腾后继 续给水加热,水的温度 ___________ ( 选填“升高”、 “不变”或“降低” )。

【解法要诀:】:关键点:①明确液体沸腾前后的不同现象:气泡的变化、声音的变化、温度的变化。②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物理图像、根据实验数据或沸腾图像获取相关信息(液体沸点大小、液体沸腾规律、根据沸点大小判断大气压与一标准大气压的关系等)。③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和正确读数。另外,还需要知道实验器材的要求和意图、酒精灯的正确使用、加快沸腾的措施等。

设计意图:沸腾图像是新课标考查的重点。通过知识点聚焦复习基础知识,再通过实验复习,使学生知道液体沸腾的条件及特点。并通过以上题目加深学生的理解,注重物理知识和生活现象的联系。

过渡语:设疑:演员演出时,为了衬托舞台的氛围,你知道那个“烟雾”是怎样形成的吗?下面进入“物态变化”——“升华和凝华”的专题复习。【专题四】:升华和凝华

专题四知识点聚焦:

1、升华是指物质从态变成态的过程,热量;

凝华是指物质从态变成态的过程,热量。例如:冬天室外结冰的衣服也能变干,冰升华变为水蒸气;雪是空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形成的;窗花是室内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玻璃直接变成固态形成的。

实验设计:利用碘的升华和凝华演示器探究升华和凝华现象。

实验1:1.拿着碘的升华演示器烧走到学生中去,让他们看一看常温下碘以态的存在。

2.用酒精灯给其均匀地加热,少时,瓶内充满。碘由态升华变成态,发生。3.停止加热,等到瓶内气体变冷时,紫色逐

渐消失,碘又由态凝华变成态,发生。这时会看到许多小晶粒附着在瓶壁,使玻璃的透明度减低。

探究结论:物质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升华,吸热。也可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凝华,放热。

【典题探究】:

1、下面几种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A 碘加热成蒸气B 初冬的早晨草木上的霜C 海面上的大雾D冰冻的衣服时间长了被冻干

2、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的是()

A.铁水被铸成工件

B.冬天用湿手摸室外的铁器时觉得粘手

C. 深秋地面上出现的霜

D. 冰箱内的饮料结冰

3、用久了的灯泡会发黑,是因为钨丝发生了()

A、凝固

B、升华

C、凝华

D、先升华后凝华

【技巧归纳】:结合所描述的现象及物体物态变化前、后的状态是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

设计意图:通过第1、2、3 题的复习,结合碘的升华与凝华实验复习,使学生认识升华与凝华这种现象。重点是利用其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过渡语: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应用,物态的变化在生活中是常见的现象,下面我们进入“物态变化类型的辩别--- 大自然中水循环”的专题复习。【专题五】:物态变化类型的辩别--- 大自然中水循环专题五知识点聚焦:

1、物质的状态:物质通常有、和三种状态。

2、自然界中水的三态:冰、雪、霜、雹是固态;水、露、雾是液态,烧水做饭时见到的“白汽”也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

【典题探究】:1、在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其中属于液化的是( ) A.冬天,河面上的冰层增厚

B.冬天,屋顶的瓦上霜层增厚C.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镜片上蒙水珠

D.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

2、把烧红的铁块放入水中,会听到吱吱的响声并看到有“白气”冒出,这现象属()

A、液化

B、汽化

C、先熔化后汽化

D、先汽化后液化

3、如图是现象的示意图. 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 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是云. 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 在下落过程中,

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

1)请依次写出上文划线处涉及到的物态变化的名称:

2)上面三种物态变化中,属于吸热的是:

(3)我国属于缺水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请你写出

日常生活中的两项节水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技巧归纳】:通过第1、2、3 题的复习,使学生认识到要

判断物态变化,应明确物体物态变化前、后的状态,然后与

六种物态变化对应辨别,既状态清,变化明。另外,不要把

“白气”和水蒸气相混淆,“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还要能应用六

中物态变化解释自然现象中的一些物态变化实例(如:云、雨、雾、露、

霜、冰花、雾凇等)。设计意图:

本章知识与生产、生活联系比较密切,中考试题的特点是:结合生产、生

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让同学们运用学过的物态变化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

中的一些热现象,主要考查同学们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而且水循环问题是课改区考查的热点和亮点三、课堂检测

1.如下图所示是测量 ______________ 的温度计,使用时,它

_________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 )离开人体读数。此时

它的示数是℃。

、在东北,人们冬季里喜欢做“冻豆腐”。光滑细嫩的豆腐,经冷冻再解冻以后,会出现许多小孔。小孔产生的原因是豆腐里的水先后(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

3、为使热的物体冷却,用质量相等的0℃的冰或0℃的水()

A.二者效果相同B.冰比水好,因为冰比水冷C.冰比水好,冰吸收热量

多D.冰比水好,因使用方便

4、在28℃的室内,将一支温度计从装有酒精的瓶中抽出,它的示数将

()

A、下降B 、上升

C、先下降后上升

D、先上升后下降

5、冬天,小明从室外走进温暖的教室,他的眼镜片上出现了一层薄雾,一会儿薄雾又消失了.上述现象对应的物态变化是()

A.先凝固,后升华B.先液化,后汽化C.先凝固,后蒸发D.先凝华,后升华

6、下列做法能使水的蒸发加快的是()A、用电热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

B、用扫帚把地面的积水向周围扫开

C、把粮食拿到向阳的地方晒

D、把水果用保鲜膜包好

7、农谚说“霜前冷,雪后寒,”其中蕴含的道理是,气温低的时候水蒸气会形成霜,雪熔化形成水的过程中需要热.

8、实施人工增雨的一种方法是飞机在高空撤干冰(固态二

氧化碳),干冰进入云层,很快 ________________ 成气体,并从周围

吸收大量的热,于是高空水蒸气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小冰晶或

___________ 成小水滴,使云中的冰晶增多,小水滴增大,从而形成降雨.(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9、下列物态变化都吸热的是()

A.熔化、汽化、升华

B.汽化、凝固、液化

C.凝固、液化、凝华

D.凝固、汽化、凝华

10、关于热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纸锅能将水烧开,是因为纸的着火点比水的沸点低B.将冰水混合物放在0℃的房间里水会凝固,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