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骏 以人文视角 回望二战人物

马骏 以人文视角 回望二战人物

马骏 以人文视角 回望二战人物
马骏 以人文视角 回望二战人物

马骏以人文视角回望二战人物

李俊兰2005年04月21日

■2004年夏获博士学位时与女儿合影

■与电视台编导交流

马骏以人文视角回望二战人物

■马骏:法学博士,大校军衔。曾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国防大学和北京大学,先后获得历史学学士、军事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外国军事思想和军事历史研究工作,现执教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为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会理事。著有《世界经典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风云人物》等47部著作。

京城四月天,花木恣意地舒展筋骨,和畅的春风有如一位浪漫的画师,在京城的每个角落点染着鹅黄、翠绿、桃红。

挟一路花香,马骏教授从颐和园西北处的国防大学驱车“南下”,向长安街边的中央电视台驶去,尔后同电视观众一起,向60年前的血雨腥风、烽火硝烟走去。

频频在央视的节目中“亮相”,一周几次如此这般地“赶场”,有人笑称52岁的马骏教授为“电视明星”:有时在《国防时空》栏目中,出任“二战经典战役”的军事评论员;有时则做客新闻频道的《国际观察》,与主持人水均益一起回望尸骨成山,惨绝人寰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不过最“吃重”的活路当属科学教育频道的《百家讲坛》,一位位声名赫赫的“二战”人物,在他的讲述中从历史的深处走到岁月的前台:巴顿、艾森豪威尔、罗斯福、丘吉尔以及希特勒、隆美尔……

常常地,着深色西装戴一副近视镜“出镜”的马骏教授予人一种学者气质;有时一身戎装登场,镜头前便是一位英武的四星大校。《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说:“在我的记忆中,马老师可能是来《百家讲坛》授课的第一位军人学者。”

把怎样的“二战”人物讲给观众听

·人性视角从生命本体切入

·历史人物因个性而鲜活

·反思需抵达民族文化心理层面

湛蓝的幕景下,暗红色的地毯上,《百家讲坛》的三尺讲台前留下中国学术界一位位名师大家的足印。

马骏教授第一次站在这讲台前,面向现场观众和摄像机镜头,他拿起一帧两岁儿童的照片,那照片因年代久远、多次翻拍显得有些斑驳,然而孩子面庞的清秀、眼眸中的纯真,依然清晰可见。

只听马骏老师讲道:“今天的欧洲是世界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尽情地享受他们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然而,六十多年前,这个地区却被战火和血泪浸润,到处是断垣残壁,硝烟炮火,到处是痛苦的呻吟、尸体与血泊,而造成人类这场最大战争灾难的就是这个童年时看起来非常可爱的———阿道夫·希特勒。

“这么可爱的一个男孩儿,后来是怎么成为战争魔鬼的呢?他的人生是在什么时候出现变异了呢?从心理学上讲,童年与少年生活有时会深深影响人的一生。那么,希特勒的青少年轨迹是什么样的呢?”

于是,从这“一张童年照片”开始,希特勒生前避而不谈、谜一样的身世,被一一摆放到观众

面前,这个少年时期即立志成为画家、艺术家的人,在1930年德国特定的历史境况下,一步步地走上德国的政治舞台,由此构成了“二战”这场人类空前灾难的“前因”。

有61个国家参战、20多亿人口被卷入其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曲波澜壮阔的反法西斯史诗,与侧重全景式、宏大叙事的节目不同,马骏教授与《百家讲坛》编导们的共识是:注重故事性,以小故事带出大事件;避免脸谱化,历史人物更注意人性化的“切入口”。

譬如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这位哈佛大学毕业生,战前即以残疾之身竞选成功入主白宫,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连续四届当选的总统。因其在“二战”中对美国和同盟国的杰出领导作用,英国首相丘吉尔曾给予高度评价:“就对世界历史的影响而言,富兰克林·罗斯福无疑是美国第一人。”

马骏教授如此讲述:“罗斯福终其一生是战斗的一生,而其第一次战斗开始于娘胎。这是怎么回事儿,难道胎儿也能战斗?不错,如果从生命的意义来说,罗斯福从他出生那一瞬间就与死亡开始了第一次战斗。因为,他出生时是难产。

“罗斯福的母亲萨拉非常漂亮,美中不足是下巴有些大,不过西方传记学者说:萨拉下巴大表明她性格倔强。罗斯福长得非常像他的母亲。他也有一个大下巴。”

———絮絮如家常话语,是听众无分老幼都能接受的叙事方式,而由这样的细节出发再去理解罗斯福总统在珍珠港事件后,面对惊涛骇浪所表现出的勇气、镇定与坚韧,也就更加“人本”。

美国名将巴顿素有“血胆将军”的美誉,他是美国历史上最具有个性的一名将领。这一单元的片头语即介绍:“高贵的出身,使他身上带有贵族式的天性,缺乏保持沉默的自制力。这种秉性成就了他出人头地的愿望,却也是他人生仕途上的障碍。即使在军纪严明的部队,巴顿的自制力也没能受到束缚,他偶尔的一时冲动,就会让他的上司难以消受。可是在娇小的妻子面前,巴顿却善良敦厚,侠骨柔情,与战场上的他判若两人。”

接下来马骏老师分析道:“他看起来是一个缺点与优点都很突出的将领,但是却很难具体分

清他的某个个性在什么时候是优点,在什么时候是缺点。”

他热衷战争,熟读兵书,钻研军事史,临战时却也能机智灵活,攻无不克,战功显赫;他治军严格,行为粗鲁,满口脏话:“我对任何一个不立刻执行我命令的兔崽子都不会容忍”,但他也热爱士兵,关心士兵的生活起居,信任部属,民主作风极浓;他有西部牛仔风格,不受羁束,古巴雪茄几乎不离嘴,但却生活讲究,军容整洁,一丝不苟;他爱出风头,傲慢偏激,说话口无遮挡,但却是虔诚的基督教徒,遇功都推到部属身上;他作风顽强,敢打硬仗,但却耳根软,“惧内”到普通人都少有的程度……马骏教授说:“正是由于他这种矛盾的个性,所以巴顿才备受争议,军事生涯几经沉浮。”

美军的军礼,就是巴顿的“原创”,他以西部牛仔风格马鞭一捅帽子的动作,就演绎成沿袭至今的美国军礼;他是美国装甲部队的创始人;“二战”中他率领第二军驰骋北非战场、指挥第三集团军参加诺曼底登陆。

他也曾打过士兵耳光,不时有人到艾森豪威尔处告状;他最严重的“错误”,是在一次战役中没有上级命令就擅自出击,暴露了美军坦克部队,几乎被“遣送”回国……

这些连天炮火的经典战役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鲜活、生动,普通观众也能听出兴味。与此同时又不是单纯的就事论事,而是将深层思考贯穿其中,从而在历史中寻求智慧。

譬如在希特勒一讲中,马骏老师提出问题:恩格斯说过,德意志民族是一个富于思辩的民族。但是这样一个富于思辩的民族为什么会选择希特勒这样一个可以说有人格缺陷的人呢?是历史选择了希特勒,还是希特勒改变了历史?

实际上这样就将观众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何以爆发?”的命题。熟悉这段历史的人知道,传统的教科书大多围绕“帝国主义两大集团之间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进行阐释,而今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60周年的日子里,这种反思也随60年的“时间差”而逐步深化。

马骏老师分析道: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集团通过《凡尔赛和约》,对战败的德国进行了赔款、领土分割的苛刻惩罚,德国经济陷入危机,通货膨胀使得马克几乎完全崩溃。1923年1月,法国占领鲁尔区时1美元兑换一万八千马克,到该年11月,竟要40亿马克兑换1美元。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大爆发,稍有起色的德国经济再度陷入低谷,大批城市中小资产阶级破产,农业人口严重贫困化,德国社会动荡不安,充满变数。

强烈的民族复仇情绪弥漫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德国民众由于战败而产生浓重的失落感、屈辱感,他们认为,德国的衰落是英法等国制裁、掠夺的结果;同时人们内心又怀有根深蒂固的“大德意志”情结,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摆脱国际社会对德国的歧视,整个德意志的民族仇恨犹如一个火药桶。

被希特勒控制的纳粹党利用经济危机给德国民众造成的贫困,不遗余力地煽动这种民族复仇情绪,并对社会所有不满现状的人进行允诺,声称废除《凡尔赛和约》,领土东扩,鼓吹日耳曼种族主义……

马骏教授说:“中小资产阶级有这么一个特点:如果不满现状,并且想改变现状时,他不惜毁灭自己!于是,他们选择了希特勒!”

在议会选举中,希特勒及纳粹党赢得了1300多万张选票,他是在成千上万民众的欢呼声中登上国家元首宝座的,这是他发动迄今为止人类最大侵略战争的社会基础,也使他得以从1939年开始,闪击波兰、灭亡法国、轰炸英国、进军苏联,战火几乎燃遍欧洲。

马骏教授认为,历史是有弱点的。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善御者自强,不善御者自伤。

后来,德意志民族为他们当年的选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去《百家讲坛》的路有多远

·因“独见”走上“讲坛”

·被朱可夫元帅感动

·“马歇尔善用人”的现实价值

2004年9月的一天,中央电视台附近一家宾馆的会议室里,由《百家讲坛》栏目组召集的“二战人物”选题策划会正在进行。尽管距2005年5月8日即“二战”胜利60周年纪念日还有半年多的时间,但电视专题节目制作上的繁复性,常常令其编导们“闻鸡起舞”般地“赶早”。

虽然自《夕阳红》栏目来《百家讲坛》赴任不久,制片人万卫也知道,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于沛、张晓华等几位专家为栏目选题、策划“没少帮忙”,发言表示感谢的同时,他也坦率地交流了对“二战人物”这档节目内心的几分“没底”———收视率的压力。

电视是大众媒体,节目再高雅,不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观众所接受,会被自然淘汰。

但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又不能像报摊图书那样以“希特勒的女人们”招徕读者。

将学术性与故事性有机融合是这档节目的难点所在。

着便装与会的国防大学教授马骏,几乎最后才发言,也许是“课堂出身”的缘故,讲起话来声调、手势、语速都像讲台上那般慷慨激昂,他说:“不用特意寻找故事性,希特勒的身世本身就像一个谜。我们的婚姻法禁止三代以内通婚,为什么?里面有个婚姻伦理问题,而希特勒恰恰就是乱伦的产物。”

“希特勒的爷爷是个走村串乡、四处打短工的磨房工人。一次为一个寡妇修理石磨,与寡妇…一夜风流?后又游走四方了,寡妇却在第二年生下了希特勒的父亲。这个私生子当时不知父亲是谁,自幼在外婆家长大,成年后有过三次婚姻,希特勒的母亲克拉拉正是他的第三任妻子。

“这个克拉拉是什么人呢?是他堂舅的外孙女,从辈分上讲,希特勒的母亲是他父亲的外甥女。这还不算。当希特勒父亲的第一个妻子不能生育时,曾经将克拉拉过继给自己,这就是说,希特勒的父亲是娶了自己的养女作为妻子的。希特勒就是这个乱伦似的婚姻孕育出来的。1889年4月20日,阿道夫·希特勒出生在奥地利紧靠德国边境小城勃劳瑙的一个名叫波麦的小客栈里。

“现有的史料,还不能证明希特勒欣赏乱伦行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希特勒爱上的第一个女人,恰恰是他自己亲姐姐的女儿!他的同母异父姐姐是个寡妇,曾给希特勒当管家,姐姐的金发女儿随母亲住在舅舅家。希特勒疯狂地追求自己的亲外甥女,这是一件让文明的人类所不齿的行为,而希特勒却不以为然。气得他姐姐在希特勒当上纳粹德国元首后的1936年离开了他,这个金发女儿后来也自杀了。

“希特勒成名后,不愿意、也不允许别人在自己面前谈论自己的身世,这种混乱的血缘关系有什么可谈的呢?”

———事后证明,这一番发言的内容连同叙述的方式,打动了制片人万卫和编导们。第二天,马骏老师接到央视通知:准备希特勒的讲稿,领导说就按这个路子先做一期。

于是,就有了马骏教授手持“一张童年照片”,第一次站在《百家讲坛》的一幕。

《百家讲坛》拥有一批比较固定的现场观众,他们中有些人是自带“饭盒”参加节目录制。“希特勒”一节讲下来,现场观众的反馈是:语言感染力强,有军人的激情;编导们也认为马老师比较符合栏目对主讲人的三点要求:会讲故事;形象有亲和力;观点有现代人视角。

希特勒、隆美尔、巴顿、艾森豪威尔———几个人物讲下来,央视方面节目调整,原本30集的录制计划减少为20集,于是10位“二战人物”的主讲人索性就交由马骏老师一人“包办”了。

由于肩负着学校正常的教学任务,不时地便要跑一趟电视台录节目,马骏老师说准备讲稿的工作都放在晚间进行。“夜深人静,清茶一杯”,他开始与六十年前的风云人物对话。这其中,有对一代名将指挥才能的崇拜,有对纳粹分子魔鬼罪行的愤恨,更多时候是被反法西斯战争英雄艰

苦卓绝的战斗精神所感动。

他说:“准备朱可夫元帅的讲稿时,我真的绷不住了”———

在马骏老师看来“朱可夫是改写历史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太平洋战争爆发,这是事实,但是太平洋战争也可能不爆发,这就同朱可夫元帅在…哈拉欣河战役?后,在前线指挥第57特别军对日作战有关”。

朱可夫元帅一生四次获得“苏联英雄”勋章,是领导苏军对德作战的关键人物,被美国的传记作家称为“…二战?中斯大林困难的解救者”。而令马骏老师感叹不已的是这样两件事———

德军闪击苏联,从北、中、南三路发动全线进攻,南方集团军群以50个师抢先包围基辅城,由于苏军兵力相对薄弱,朱可夫元帅力主放弃基辅“收起拳头再打敌人”,遭到斯大林的反对,两人甚至为此发生争吵。马老师说:“此时的斯大林,是经过三十年代大清洗的铁腕人物,朱可夫是第一个敢与他吵架的人,就好比太岁头上动把土,老虎嘴里拔根毛。但朱可夫坚持自己的意见,为此被削掉兵权,上了前线。可事态发展证明朱可夫的意见是正确的,大批增援部队在路上疲于奔命,未与德军作战即已大大削弱了战斗力,斯大林后来也向他道歉,可见这个人多么了不起!”

“朱可夫最初是因家境贫寒、不想挨饿当了白俄士兵,后来在苏维埃领导下树立了…当兵报国?的理想,他常说…人民是我的母亲?。列宁格勒保卫战时他到前沿视察,边视察边啃起一块干面包,这时一对双胞胎小姐妹上前伸出手来,笑着说:…如果将军不介意的话,我们想接您掉下来的面

包渣?。朱可夫当时面色凝重,把手中的面包给了小姑娘,并将小姑娘搂在怀里说:…再不能让我们的孩子挨饿了,这是军人的耻辱!?”———正是这一感人的细节刻画,让同为军人的马骏老师在备课阶段就“绷不住了”———他潸然泪下。

今年3月初,《百家讲坛》播放了马骏老师主讲的两位“二战人物”———巴顿和艾森豪威尔。令他感动的是,有观众辗转地将电话打到国防大学他的办公室,目的是同他讨论几个问题,其中之一便是:马歇尔的用人之道。

在“二战”中担任盟军统帅、指挥几百万军队协同作战的艾森豪威尔将军具有传奇般的经历,譬如他从上校晋升五星上将仅仅用了4年时间,而马歇尔却用了20年;他是唯一一位当上总统的五星上将;退休后出任过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最奇特的是,当马歇尔将军向罗斯福总统提议由艾森豪威尔担任盟军统帅时,他不过是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的领率机关的参谋,在美国人民眼中,他是个陌生人。

后来,盟军在欧洲、北非对德作战的节节胜利,证明了他卓越的指挥、协调才能,也证明了马歇尔的好眼力。

马歇尔的最大特点是能够“知人善任”。他随身有一个笔记本,记录着他耳闻目睹的一些有才华、有培养前途的军官姓名和表现,并且有自己的评语。比如,他对巴顿的评语是:此人能带领部队赴汤蹈火;要用一根绳子紧紧地套住他的脖子;一有装甲部队,就交给他指挥。可谓入木三分!

艾森豪威尔就是上了马歇尔笔记本的人。马歇尔用人选将有六条原则:

一是坚决不用跑官要官的人,即使有人来说好话或施加压力,也不行。马歇尔对帮忙说情者通常回答道:“如果他是你的朋友,你对他的最大帮助就是不要在我面前提他的名字。”

二是不用文过饰非,邀功推过的人,

三是不用事必躬亲的人,

四是慎用性格粗暴的人,

五是不用悲观主义者,

六是不用不团结的人。

看过这期讲座的电视观众打电话给马骏老师,认为这六条标准很有现实意义,建议他将这六条标准交给“干部部门”。

战争能使我们变得聪明些吗

·军事战略家要体现国家理性

·妥协是一门艺术

·父女校友学无止境

2001年4月上旬的一天,中山大学阶梯大教室,听说国防大学马骏老师来作报告,教室里座无虚席,后排还站立着很多人,报告后进入学生提问阶段。

此时距中美军机相撞事件不久,一位来自香港的学生很激动地发问:“你们外交部为什么不打?”马骏老师见他操粤语,便说,你的话我听不懂,如果你不会中文,就说英文。这时旁边一个女生站起来,哭了,她说“偌大一个中国,没有一张平静的课桌,如果毛主席还活着,就不会是这样的”。教室里响起一片笑声,掌声。

马骏老师回答道:“如果谈对毛泽东他老人家的感情,我比你深。我在毛主席巨手的领导下,生活了23年。但是今天的国际形势与毛主席在世时大不相同了,首先苏联不存在了,那时是中美苏三角关系呀。所以你们要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你们不知道自己的今天有多幸福!我上大学的时候,还穿补丁裤子呢!”

后来,马骏老师在一些场合提起这件事,说自己当时即被那两位学生的爱国情怀深深感染。此后他还应邀到林业大学、农业大学等地讲座,谈国际形势和我国周边安全,也遇到过类似的提问,马骏老师说:“作为研究军事战略的专家,此时要把握的就是两个字———理性。所以我不会附和同学们的感性语言,尽管这样做有时会产生一些尴尬。”他说理性思考的终点,就是国家

利益的最大化。

大庭广众之下,他多次分析中美关系的历史与现状,认为现在是中美两国关系最好的时期,尽管近年也发生过一些摩擦、矛盾,但是“可以斗志、斗勇,但不要斗气”。

他说,科索沃炸使馆事件、中美军机相撞事件的妥善解决,证明国家领导人娴熟的政治手段。其实妥协也是一种艺术,列宁就是妥协的大师。

反思“二战”的历史经验,他认为要高度重视民族主义问题,“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善御者自强,不善御者自伤”。六千万士兵和平民死亡,“如果让这样的历史匆匆而过,历史便没有成为一面镜子。”

有趣的是,在一些大学讲座时,他总会适时地为军队“做广告”:欢迎喜欢军事的同学从军报国!他以自己为例:“读本科的时候,我还是老百姓呐!”

偶尔,他会谈起自己的一些经历:13岁时,因为喜欢《水浒》,能将一百零八条好汉的绰号一一背出;又因阅读法国小说《红与黑》被工宣队“把头按在椅子上,打!”

农村插队两年,“当过大苦力”,后被抽调文化馆,创作以阶级斗争为题材的独幕剧《鱼塘的秘密》。

1978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因出身师范,又做过“文青”,至今讲课“栩栩如生”。

大学毕业应征入伍,至沈阳炮兵学院任教。后又考入国防大学读军事学硕士,毕业留校。2001年以47岁“高龄”就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专业,2004年夏获法学博士学位。此时,爱女佳佳亦就读该校英语专业,故闲暇时常以“校友”称呼老爸。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论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在大学校园中的融合与发展 【摘要】 大学校园对一个人来说是对专业知识以及未来可能从事科研行业的一片肥沃的土壤,大学生在其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同样也是大学生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形成良好价值观的场所。很多观点擅于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去思考解决方案,而本文是站在当代大学生的视角,通过分析爱因斯坦对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诠释,来提出一些解决方案,旨在提高大学生科学与人文意识,从大学生自身出发,利用大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使他们自发的树立正确的科学与人文价值观。本文先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概念、关系及意义来阐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价值与重要性,然后以爱因斯坦为例总结概括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并参考此内涵,在最后一章节给出了当代大学生在校园中应培养的科学与人文意识,旨在提高大学生基本科研素质,以创造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大学校园科研氛围,来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大学校园更好的融合与发展。 【关键词】大学校园;科学;人文;融合与发展 第1章绪论 1.1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概念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重要内容。[1]它是人类在认识与改造自然、认识与改造自我的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法和价值体系。科学精神是从科学中凝练和提升出来的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体系。它是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以及改造自然活动的理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征,是人类认识自然活动极其成果的升华。[2] 它以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尊重客观事实规律为原则,以开拓创新又敢于批判的精神为不竭动力。

人文精神以人为一切价值出发点,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对象的思想,是人对自身命运的理解和把握。人文精神关怀个体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人与人的平等、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3]它关注人类本身,关注人性与人文关怀,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处世心境,更是一种生命的承诺。 1.2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最为宝贵的两种精神。二者之间有着共生互补的关系。在人类社会的改造建设中,只有将二者并重,才能保证发展实践的正确取向和成功。科学精神为人类发展提供可靠而稳定的推动力,而人文精神可以为这样的推动力保驾护航,确保科学发展朝着一个正确的道路前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就像是构成原子的质子和电子,它们彼此相互制约又共同发展,才使得人类社会和谐和进步。有学者提出,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为“科学世界本身也是一个十分丰富的人文世界:科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科学在追求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和发展”。[4] 1.3 校园环境的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意义 校园环境是一个人一生不断接受系统的教育,而逐渐形成人格与价值观的环境。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人们逐渐从一无所知到思想成熟,可见校园环境对于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而当代社会是由一个一个人的个体与人类创造的产物有机组合而成的。大学校园是一个人正式开始接触科研和大量专业知识的地方,因此讨论校园环境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我们以大学校园为例。 大学校园是当代大学生成长和培养思想的摇篮,尤其是本科生阶段,正是一个人内在科学与人文意识塑形的阶段。不仅如此,大学生涯给予了一个人更高的理想和追求,大学的校园里充满了思想、个性和人文情怀。[5] 一个良好思想氛围的大学环境所培育出来的人才才是真正对社会对人类有积极贡献的人才。因此,大学中的学术造假行为以及诸如此类的违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行为,如果不加以引导教育,将会给大学环境以及社会造成不可预测的后果。

浅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学院:通信工程学号:1501120064 姓名:谢会琳授课教师:张爱萍 摘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两种不同的内在精神,是人类认识世界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它们具有相互独立的一面,同时又相互融合,内在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或者说谋求科学与人文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意义。 关键字: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全面发展;融合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科学和人文,但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正确认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世界性的重要问题,在近几年也一直是学术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之一,如何使这两种价值体系作为精神指引更有效的指导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 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想要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使两者更好的融合,首先要了解它们的内涵,了解它们相互独立的一面和融合的一面。 1、科学精神的主要内涵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形成的,体现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中的一种观念、意识和态度。科学精神得以形成的文化渊源, 一是理性思维的不断发展, 二是重视经验与自然的哲学传统。对自然的理解直接决定了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然, 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探究自然。 从科学精神的本质看,有学者认为:“科学精神”中的“科学”一词应指自然科学,科学精神是在人认识并改造自然界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二是大胆探索,追求并坚持真理[1]。也有学者认为:科学精神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实证精神。美国的著名社 会科学家默顿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中提出,科学精神应该包括普遍性、公用性、共享性、理性的怀疑主义。英国科学家及文学家布鲁诺夫斯基从价值角度论述科学精神,他在《科学和人的价值》一书中提出科学精神应具备求真精神、自由精神、创新精神及宽容精神。 科学精神不同于科学方法,方法可以学习和模仿,但精神就不容易传授了,科学精神是永远不能改变的。科学精神的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西方人文精神试题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测试题 一、选择题(共50分) 1.下列关于智者学派表述不确切的 是()A.他们主张追求功利,反对空谈真理 B.某些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C.为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D.促进了希腊文化的发展 2、马克思称苏格拉底是“哲学的创造者”,是“智慧”的化身。这主要是指他 A、首先对客观世界进行哲学思考 B、强调个人利益,创立诡辩学派 C、把讨论的重点从自然转移到社会 D、开始了对人本身的哲学认识 3、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据此他主张 A 让每一个成年男子都参和国家管理 B 人类是自然界中最高级的 C 国家应该由少数精英分子来管理 D 人类是有能力认识自然的 4.下图两人分别是早期东西方思想领域涌现出的杰出代表。下列有关他们思想共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孔子苏格拉底 A.思想研究的重点都是人类社会 B.都重视道德的作用 C.都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主张“劳心者治人” D.肯定人的价值 5.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主要是为了()A.振兴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B.寻找更符合自己人生态度的文化 C.提高欣赏古典作品的能力 D.扩大意大利的影响 6.下面是一位同学自编剧本中的一段:一位商人慕名来到了()

①文艺复兴的发源地英国,拜会了②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之父”莎士比亚,探讨了③但丁的悲剧《哈姆雷特》,他们还欣赏了④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你认为剧本中应该修改的地方有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7.马丁·路德在宣传他的“信仰得救”思想时说过这样的话:“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的正道。”该话的思想从本质上() A.指出了基督教徒的信仰途径 B.找到了基督教的正道 C.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D.升华了欧洲启蒙运动的精神 8.马丁·路德说:“男人必须要娶一个女人,女人必须要嫁一个男人,这是自然的事……将婚姻作为圣事不仅毫无《圣经》上的依据,而且正是这种赞扬婚姻的教义把婚姻变成一场闹剧。”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A.倡导男女平等B.否定宗教信仰C.宣扬《圣经》精神D.否定教皇地位 9、下列关于李贽思想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C.都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D.都宣扬了个性自由和解放 10、一位法国思想家说:“《圣经》上声称,妇女触犯上帝遭到惩罚,所以分娩时必遭痛苦。但是,母猪生崽的时候也无一个不痛,不知道它们为何事也得罪了上帝呢?”由此可以看出他的主张是 () A.虔诚信仰上帝 B.反对盲目信仰 C.实行三权分立D.妇女解放 11.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是() A.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结合 B.批判罗马天主教的愚昧统治 C.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D.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 12.有人说:“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禁本能。”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你可以找到能论证这一做法的论据是() A.“人文主义”,“民贵君轻” B.“因信称义”,“天人感应” C.“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D.“因信称义”,“致良知”13、"......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其自身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被别人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以上省略的内容应是 A. 宗教改革 B.文艺复兴 C.启蒙 D.空想社会主义 14.韩非子“以法为本”中的“法”和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的“法”对君权的作用()A.完全一致B.大同小异 C.正好相反D.互为补充

二战后的美日关系

论文名称:二战后美日关系 学院历史与行政学院专业名称教育硕士(历史) 研究方向历史教育 研究生姓名龙本宁 学号Z11420209001 任课教师周倩 二〇一四年二月二十六日

二战后美日关系 摘要:战后,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和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对日本的政策由削弱变为扶植。美国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亚洲基地,日本也需要美国的军事保护,把国家的工作重心完全转移到经济建设中,接受了“美主日从”的美日同盟,确立了“以美日关系为基石”的外交与安全政策,在冷战中发挥了反苏反共的重要作用。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 关键词:崛起美日同盟战略转型 日本战败投降后,美国政府决定独占日本,其基本目标是防范日本军国主义东山再起,“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为此,美国政府对日本采取以“打击和限制”为主的政策,力图通过民族化、非军事化、发展和平经济把日本改造成为一个和平、民主的国家。随着美苏冷战的不断加剧,美国迅速调整对日政策,放弃打击和限制改为支持和扶植,并开始把战略重点从中国转向日本,把日本纳入美国在西太平洋的战略防线之中。日本出于对国家安全战略环境的判断和“只有务实的民族主义、没有原则的现实主义”的外交政策,以牺牲部分国家主权为代价与美国签订了《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与美国结盟的政策。在随后的冷战岁月中,美国逐步把日本建设成为西太平洋地区的主要军事支柱,美日同盟就成为美国亚太战略的核心,日本则成为美国对亚洲大陆实施遏制的冷战前沿。与此同时,日本审时度势接受了“美主日从”的同盟关系,奉行对美“一边倒”的外交路线,美日同盟的建立为日本的崛起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冷战结束后,美日同盟在国际社会的角色转型、性质定位正逐步发生演变,并出现日益强化的趋势。美日同盟的调整对东亚安全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方面,它遏制和防范中国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制衡作用,有利于防止东亚地区危机的爆发。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强大,中国必将成为东亚地区安全秩序建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美日同盟便是遏制和防范中国的有效战略武器。美日合作领域从单一走向多元化,从区域走向全球化,美日同盟走向强化。 一、日本的崛起 (一)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完整版】美学专业论文-从人文主义视角看美学

从人文主义视角看美学 摘要:人文主义对人的价值和意义高度肯定,旨在对人的人文关怀,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以人的内在世界为基础的人文世界。美学是以人的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属于人文科学,与人文科学有着许多相似共通之处,,从人文主义的视角看待美学,有助于发现其对于人性的完满和精神的自由和解放有着重要作用,进而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世界的和谐起促进作用。 关键词:人文主义;人的价值;美学;境界 一.人文主义 1. 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指特定历史时期内的一种精神状态或价值观,其内容是如何看待人本身的意义,在其现实的层面上,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社会制度等等间的关系。从根本宗旨的角度来说,人文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和文化理念,它把人本身的价值放在一切价值的优先地位上。[1] 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文世界,这里所说的世界不是实体意义上的,而是一种思维的抽象,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概念。人文世界是一个以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为基础,以文化传统为载体的意义世界或价值世界,是人的主观世界或内心世界与客观化的文化传统之间的复杂交往过程,是一代又一代的人对文化和传统的不断解读、表达和重构的过程。[1]人文科学既承认人的内在世界,承认人的内在世界具有精神性、价值性,肯定人的内心有着一个内涵丰富的价值世界、理想世界;但同时也认为,人的内在世界有其生物学和社会学根据。[2]人文科学的主要原则有:目的论原则,即把人本身当作目的;可能性原则,即以理解宽容的态度去发掘人的潜在价值;自由与责任统一的原则,即每个人都有建立在理性、责任基础上的意志自由;文化多样性原则,即以包容的心态尊重、学习多样的文化;人文研究的原创性与普遍性统一的原则,即个人的人文追求应该上升为普遍的文化价值原则。[1] 2. 人文科学的意义 作为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地位同等重要的人文科学,又不同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其最主要的精神品性和文化意义,就是其人文关怀或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基本追求,就是使自然人性化、使人自身人性化、使社会人性化。[2] 首先,人文科学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和意义,把人本身的价值放在一切价值的优先地位上。但与人类中心论有本质区别,这也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本质区别。在自然科学领域,自然被当作外在于人的客观对象,人运用科学技术手段了解自然、改造自然,使其更好的为人类的生存服务。而人文科学旨在培养一种人文关怀,这种关怀不仅是对人类自身的,也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关怀,使在科学技术那里冰冷的、对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改善。 其次,人文科学在实现人的内在世界的和谐、培养完满人性的教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人文科学有着一种独特的精神和思想倾向,它着眼于发掘人的潜能,对人的社会生活的价值基础做出超验的理解和批判,从总体意义上探索人、人性,探寻人生、世界的终极意义。由此给人以安身立命之所,并实现人性的和谐和完善,最终实现对人生的整体、内在意义的明了,使人回归精神家园。人文科学所蕴涵和张扬的超验的价值和信念,无疑为当代教育确立了根本的人性和文化的方向。[3]

提升新闻报道中人文精神的思考

Vol.28No.3 M ar.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28卷第3期(下) 2012年3月人文精神,简而言之就是以人为本,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将人作为考察一切事物的中心价值取向,对人的本性、平等、自由及精神追求的尊重.人文精神首先是对人尊严的尊重,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注.人是新闻的最高价值,新闻世界需要人文的渗透和人文精神的回归.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倡导着尊重人、关心人,为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人的创造性的最大发挥提供条件.新闻报道同人文精神是不可分离的, 人文精神之于新闻传播事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今社会人文精神失落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新闻报道理应关注每一个社会个体的快乐与幸福,关注每一个社会个体的意义表达与身份构建.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复杂性和多元性前所未有.因此,新闻传播应该在人文精神的正确指导下,努力去呈现、去表达、去书写复杂而多元的社会生活.在新闻传播中,传播者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强势地位,他们决定传播什么,如何传播.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新闻传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记者采访手段的日益丰富,采访对象的隐私权受到侵害的可能性也就有所增大.伴随着新闻文化对现代文明的传播,新闻界也出现了一些消极的、落后的宣传理念,很多新闻报道缺失或不能正确提升人文精神.鉴于此,人文精神的构建在新闻传播中就显得尤为重要.1 新闻报道中提升人文精神的意义 随着各种传播媒体及信息技术的普及,收看新闻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日常行为方式.新闻对公众的吸引力以及它的社会作用使新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所以新闻的人文精神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文明有着特殊的意义. 1.1新闻报道中倡导人文精神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转型期问题日益凸现,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尖锐化,亟需大众传播加以疏导,而传统的政治说教式的新闻报道显然已无法承担这样的责任.同时,现代社会中传统价值观正在失落,而新的价值观还没有确立.新闻媒体作为最有力的文化载体之一,在新的社会体系建立的过程中,毫无疑问地负有艰巨的责任,它不仅能满足观众的信息需求,更重要的是能够始终向观众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观,尽可能多地报道一些充满科学精神、理性精神和具有较高文化知识品位的作品,在构建健康良好的价值体系上可以起到很好的社会导向作用,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1.2 新闻报道中倡导人文精神有利于社会公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受新闻媒体的影响,我国80后、90后出生的青少年在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已表现出与上一代人很大的不同.新闻实施人文精神有助于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提高社会公民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新闻可以通过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关怀,最大程度地激发人的创造力,并把这种对人生价值的关怀融入我国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帮助社会公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1.3新闻报道中倡导人文精神有利于提高社会公民的文明 程度 新闻宣传最终目标是为了人的完善和提高,为了人的现代化,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最终解放.人的现代化是经济建设的必要保证,新闻强化人文精神就是要凸现人在社会中的价值,从而促进人的自身完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最终也要归结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通过新闻新闻宣传提高社会公民的文明程度.2 目前新闻报道中人文精神的缺失 纵观时下的新闻,虽然有许多新闻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百姓,但缺乏对人本身应有的尊重和关心,甚至漠视人的生存意义.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新闻偏离了“人文精神”这个灵魂,在传播中大量运用视觉新闻,极尽渲染之能事,强烈刺激人的感官,无论针对哪一方,新闻报道中人文精神的实施仍然存在一些偏颇. 新闻关注较多的是弱势群体,而对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及其所关心的问题报道不足.客观地讲,新闻对受众所需要的人文精神的实施现在看来还是相当薄弱的,目前能 提升新闻报道中人文精神的思考 张 颖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江苏南京210042) 摘要:本文从新闻报道中实施人文精神的必要性,谈到新闻报道中实施人文精神的现状,然后联系实际提出了在新闻报道中实施人文精神的建议,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新闻报道中应该将人文精神的思想贯彻新闻报道的全过程,从而优化人们的精神环境. 关键词:新闻;新闻报道;人文精神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03-0120-02 120--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其对日本的影响 南开大学政治学系徐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不久,麦克阿瑟就明确宣称占领日本的终极目标是“确保日本今后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不再成为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威胁”,表明美国占领日本初期的对日政策是非军国主义化和民主化,并陆续采取了诸如解散日本军队、逮捕战犯、剥夺军国主义头目和职业军人的公职、整肃一批极右政界人物、恢复日本共产党合法地位、解散财阀、实行土地改革、制定新宪法,推进民主化等一系列措施。然而,随着美苏冷战全面展开,国际形势的骤变,美国对日政策也相应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遏制转为扶植,培植强有力的日本政府,重新武装日本,使其成为美国反共战略的急先锋和亚洲的盟友。 具体的说,促使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三: 其一,战后,随着共同敌人的消失,美苏这两个主要的战时盟国开始反目,分歧和矛盾日益突出,美苏冷战日趋表面化。日本处于两大势力圈的交点,战略地位重要,又是亚洲唯一可以执行美国冷战政策的国家。 其二,蒋介石政权的垮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打破了美国以中国为基地称霸亚洲的迷梦,这就促成了美国与日本结盟的趋向。美国政治家乔治·凯南曾发表一段名言:“面对一个真正友好的日本和一个有名无实的敌对的中国,我们美国人会感到相当安全,但一个有名无实的友好的中国和一个真正敌对的日本对我们的威胁,已为太平洋战争所证实;一个敌对的中国和一个敌对的日本更糟。然而共产主义在中国的大部分胜利必然增强对日本共产主义的压力,如果这种压力获得成功,那我们面临的日本将显然是一个敌对的日本。”这一观点对美国政府制定对日政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日本成为美国在亚洲必不可少的伙伴。 其三,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政府认为,日本“对于今后远东可能发生的新的极权主义的威胁,可以发挥防波堤的作用”。为了自身的利益,美国必然要把日本变为自己的“亚洲兵工厂”和反共盟友。 基于以上原因,美国重新调整部署了对日的经济、政治、军事政策,而这一系列的转变对日本的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济上,美国实行了从限制转为扶植的政策。主要表现在:第一,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索赔,撤消了以拆迁日本军事工业作为战争赔偿的计划。1947年1月和1948年3月,美国先后提出两个新方案,对先前的“赔偿方案”进行大幅度修改,将拆迁的工业设备减到原方案的30%。到了1949年5月,干脆宣布取消了日本的一切赔偿。这样,日本的850个军需工业和其他主要工业部门的大企业基本上都保留下来,使日本的军事工业基础根本没有受到损伤。第二,撤消了解散日本大企业的大部分指令。1946年,为控制日本经济,美国占领当局曾在日本进行了经济民主化的改革,解散财阀,分割大企业。但到1947年末和1948年初,随着美国政策的改变,日本一些企业又重新集结,大垄断企业得以复活。第三,美国增加了对日本的经济援助。在1945年到1951年占领期间,美国政府向日本提供的经济援助高达21.28亿美元,占同一时期日本进口总额的38%。这些资金主要被用于煤炭、钢铁、电力等基础工业部门,对日本经济的恢复起了重要的作用。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首先在距离朝鲜战场最近的日本大量采购军需物资,以现款直接向日本订货和使用日本廉价劳务,这被称作“特需”。从朝鲜战争爆发到1953年,日本获得的特需收入累计达23.8

论汪曾祺的人文精神

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学者汪曾祺,可谓是沈从文的真传弟子。其作品有着丰富的内涵,用词也准确精当,被历来研究者拿来作为研究的典范,无不体现了其作品在内容和主题方面的造诣之深。本论文主要对汪曾祺的人文精神进行解析,具体论述其人文精神表现以及形成原因。 一、汪曾祺人文精神的表现 (一)作品中人性的和谐 在汪曾祺的作品里,表达了人性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人的行为是不受外界压迫与拘束的,讲求和追随内心的真实想法,生命应该是一个自由的存在。什么清规戒律,什么世俗伦理,在汪曾祺笔下只有抛弃这些才能真正的获得生命的价值。在作品《受戒》中,我们可以看到荸荠庵的名称是不符合世俗规矩的,以及住在庵里的和尚们更是从来都无所谓什么规矩。作者介绍到荸荠庵这样说“庵原本就是尼姑住的。和尚庙、尼姑庵嘛。可是荸荠庵住的是和尚。” [1]大师父仁山在庵里“从不穿袈裟,经常是披着件短僧衣,裸露着一个黄色的肚子。一天里他总是这样不衫不履地这里走走,那里走走。” [2]这种行为是不符合做和尚的规矩的,在其他寺庙也是决不允许的。我们再来看看明海,明海的行为更是不符合一个做和尚的规矩。在汪曾祺晚期的作品《薛大娘》中,描写都到主人公薛大娘穿鞋时总是光着脚,只是为了让自己的脚趾头自由的舒展开来,免得受袜子和鞋的束缚。她和吕三在一起只是顺着自己的心,图个快活而已。她这么做了,却也不怕邻居背后说闲话,她满足于身体获得的快感,是个性情中人。薛大娘这种自在的生命意识表达着原始生命的美丽并且完全尊崇的内心世界,崇尚生命的自在。 (二)作品中自然的和谐 纵观汪曾祺的作品,我们不难从作品中感觉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汪曾祺的故乡高邮是江苏省一个美丽的小城,是一个秀美的水乡,水总是让人感觉到像女子般恬静与秀美,所以我们看到汪曾祺的大部分小说中总是谈到水,即使没有水出现,文章也给人一种如水般的恬静与舒适,充满了诗情画意。所以,他提倡在文学创造时讲究文学创造要与自然环境结合起来,主张人与自然应该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而且,在作品中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不但可以使得文章充满文采,还可以起到丰富故事情节的作用,使文章一气呵成,情节发展顺理成章。汪曾祺的这个观点在其作品《大淖记事》中体现出来。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使得巧云和十一子之间的爱情显的更加顺其自然,并且给人以美好的想象。 二、汪曾祺人文精神形成的原因 (一)高邮对汪曾祺创作的影响 汪曾祺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市,高邮其实是一个被琥珀围绕的水乡,为此水也对其性格和作品的风格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的许多小说都写到了水,为此汪曾祺评价自己的作品“有点水气,却不那么有土气”。[3]汪曾祺小的时候,常和祖父学习八股文,读《论语》,良好的家庭环境滋润了汪曾祺少年的文化修养,这些为其日后的写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其作品“高邮故事”中叙述的都是一些平凡的小人物,这些平凡的小人物过着再普通不过的生活了。这些再平凡普通不过的生活中却恰恰显露出了生活的乐趣所在,对作者来说这里的生活是再洒脱与惬意不过的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终于过去,新的时期已经在人们日夜的期盼中终于来了。那十年动乱年的的苦涩,艰难与痛苦,汪曾祺都看在眼里,铭刻在心。他经过漫长的沉静回忆,在其作品中极大的发挥天才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童年时光是温馨而美好的但是却也是极为短暂的,故乡高邮那片土地却永远美丽大于忧伤,所有人都向往美丽的东西,那个时代的中国人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他们更需要一片心灵的净土。汪曾祺从痛苦中走了出来,反思历史。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在“小说是回忆”中找到了人们期盼已久的和谐的世界。汪曾祺笔下高邮是那么美,其实现实的高邮本身并没有作者笔下描写的那般美好,因为生活在高邮的人也会为了生计而劳苦,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生活不如意,也会为了各种各样的

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两歧 单世联 “人文精神”是当代中国知识界使用最多的概念之一。 “人文精神”是当代中国知识界使用最多的概念之一。这一概念的普及极大地利益于1990年代中期有关“人文精神”的讨论。 这是“文革”结束后思想文化论争的重要一环,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980年代初的人道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命题的锋芒所向主要是曾给中国人带来深重灾难的种种“政治异化”和“经济异化”,也理所当然地包含着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期待。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主要倡导者王若水1986年就指出:过去我们“把人看成抽象的…政治?而忽视了人的物质需要”,这些年纠正了这种篇向,强调了物质鼓励,“但也出现一种偏向,以为物质鼓励是万能的,一切问题都可以靠钱来解决。这又把人看成片面的…经济人?,以为他们的行为只受物质的需要考虑支配。两者都没有看到人是…社会人?,他们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是在社会历史中变化发展的。两者都没有看到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它不是简单地用物质报酬来满足的,也不是可以用宣传…自我牺牲?、…毫无怨言?而加以忽视的。” 此论实际上已正视到人为物役的现代情境。随后而来的“文化热”在中/西、古/今的对比语式中批判中国传统文化,鲜明地提出了人性解放、个性实现等文化/政治理想。进入1990年代后,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丰富社会物质资源、满足世俗欲望方面显出巨大能量的同时,也使计划体制时代的精神文化的生产和接受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功利目的、交换原则、消费逻辑开始向精神、文化领域的移殖,由此呈现出来的文化的市场化导向,直接催生了“人文精神”的议题。 1、当年论争:“精神”与“人文” “人文精神”的讨论于1993-1995年之间展开。这是市场经济初潮涌动、社会转型开始呈现的年代,也是知识分子日益边缘化、文化艺术需要重新定义自己的年代。1980年代新启蒙的乐观声调已经远去,1992年踏上的新路前景诱人而又难以捉摸。沉默了3年的人文知识界正寻找新的发言时机。《上海文学》1993年第6期发表王晓明等人的《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的对话,对话者在批评王朔“痞子文学”、张艺谋电影等流行文化后提出了“人文精神”失落、需要重建人文精神的话题。当张汝伦、朱学勤等学者参与后,当《读书》杂志于次年5次连载以“人文精神”为总题的讨论后,特别是当作家王蒙旗帜鲜明地提出不同于上海诸人的观点和主张后,讨论进一步深化,具有全国性规模。人文学界之外,也有经济学家参与讨论。在持续两年的过程中,共发表文章100多篇,《光明日报》、《文汇报》等还开辟了专栏。1996年讨论基本结束,相关的文章分别编入《人文精神寻思录》(王晓明选编)

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贯彻人文教育思想

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贯彻人文教育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确定的新课程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改变:改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生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完整的教育应同时包存,学会做人,关注“全人”的发展。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伯主张,养成括:“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两大部分,他认为“学会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主体精神科学精神;“学会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成人文精神。21正是世纪的教育主调。 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一、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的内涵 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所谓人等。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人文, 文教育,是指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教育是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渗透和体现。当代人文主义教育从传统人文主义教育的立足个它所强调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人,逐渐转变为既关心个人,集体乃至整个人类。又关心他人、人的尊严、理解与宽容、自由与责任、对人类和自然都怀有关怀、慈爱之心。为此,当代人地理等人文学科的教学;历史、伦理、社会、哲学、文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加强文学、艺术、把价值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的首要地位;将个性教育贯穿于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 二、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刻不容缓.中学体育的现状呼唤人文教育1首先,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刻意地去追求技术动作、达标成绩,为考而教,一味的用高度、远度、时间等统一的指标去实施教育过程和让学生天性得以自由张扬的科目,却变成了单体育本来是一

二战后美国改造日本的一系列措施

[导读]战后日本最终形成了依存于美国的结构。从美国的角度来看,这种美国实施的课业,可以说成功地规训了日本。民主主义、经济的繁荣、军事力量的抑制,这些成为美日两国异口同声赞叹的成就。 1945年8月30日,美国军用飞机抵达东京近郊的厚木机场,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踏上日本土地,“仿佛是二十世纪的拿破仑皇帝一般”。美日关系的故事情节从这一刻起发生转折:双方化干戈为玉帛,开始上演一出包含着温情、理解与敬意的交流剧目。美国精英对日本国民的柔顺感觉讶异,而日本人对美国的宽宏大量则感恩戴德。此后,双方结成“美日同盟”。这是否皆大欢喜?由于美日同盟的性质已然超乎人们的一般理解,人们对其本质及意义缺乏准确的把捉。这本《战后日本的美国软实力》(《戦後日本におけるアメリカのソフト?パワー》)就给读者这样的印象;不过,它为我们洞察这种同盟关系的本质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历史素材。 这是一部讨论二战后美国如何实施对日文化政策的著作。作者京都大学教授、日美外交史专家松田武基于新近解密的档案资料,详细描述了占领军司令部、美国国务院、民间财团、日本学术研究机构之间的互动过程。这些互动均指向一个冠冕堂皇的目标:促进美日文化交流。在作者历史学的解剖刀下,(美国与日本)政府-财团-大学三个组织的“共生关系”得到了展现;标题中的“美国软实力”正是对这种关系的另一种表达。一般而言,在硬实力的背景下,软实力要发挥作用,还需依赖两个条件:一是学术界对对象国进行过长期研究,有大量的知识储备;二是政策制定者对这些知识的运用。二战后,美国对日政策制定者最大限度地使用了美国的日本研究成果,从而卓有成效地发挥了其软实力。 作者于是得出结论说,日本已经完全陷入了美国软实力的控制中,“在精神上与心理上形成了对美国永久性的半依存结构”。这句话并非耸人听闻,因为“在精神上与心理上”这个限定性描述性命攸关。这个结论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对美国对日政策成功的赞歌,还是对日本国民的命运与生存状况敲响的警钟?思考如果驻足在“民族国家”层面上,我们将无法获得关于“美日同盟”的本质认识。我们必须进一步拓宽视野:这里所言的战后美日关系,对于世界史、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具有怎样的意义?

营销活动人文精神视角

营销活动人文精神视角 一、营销活动与人文精神 科特勒认为,营销管理实质就是需求管理,而需求的主体是顾客,顾客的需求无一不是他的思想观念和行为的反应,而其思想观念和行为又受制于特定的人文环境并反映人文特征。因此,营销活动必然有人文的内容。 1.消费者需求的人文内容 消费者及其需求是构成企业的外在市场的重要因素,而消费者的需求受到消费者本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信仰等的影响。同时,消费者所在的群体、社会乃至国家的道德体系、思想观念、风俗习惯也对消费者的需求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社会中,消费者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社会人,不是企业聊以生存的经济构件。市场营销发展的不同阶段实际上都是与具有人文精神的消费者在打交道,仅仅在不同的特定阶段,企业没有意识到或者忽略或者不愿承认而已。现在的营销,人文精神重新被重视,营销走向理性回归,消费者的人文精神内容从而章显得更为充分。 2.企业营销理念与人文精神 早期的营销理念是不顾及消费者的感受和利益的,同时企业在营销操作中对自身的职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处理方式同样如此,表现得冰冷和缺乏人性,唯经济利益至上,其指导思想就是把所有的人都当作高度抽象而变态畸形的经济人。随着经济的加剧和消费者主权意识的觉醒,企业开始在其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方针中考虑消费者的地位、思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这样的思想在21世纪越来越成为理性的和具有超前意识的企业的主导理念,而这必然又将推动这些企业走向更大的成功。 3.企业营销组合体现人文精神

无论传统的4P理论、6P理论,还是后来的4C理论,以及绿色营销、一对一定制营销等,都水准不同地体现了人文的内涵和企业的人文精神,尽管市场营销理论随市场环境因素变化而有更多更新的内容,但 无论如何变化,在现代营销理论体系中的每一个营销策略乃至每一个 具体营销手段,都可找到人性化的痕迹。现代企业的营销活动从表象 看是市场营销策略的应用与组合,是一种经济行为,但从深层次看自 始至终是要以人为本。比如4P理论,强调消费者导向,展现了以消费 者为中心;6P理论则突出了企业营销与社会政治、公众等的关系处理;而4C理论更加彻底地将研究中心放在了消费者身上。 4.企业员工行为章显人文精神 不同企业具有不同的文化,而员工的行为文化又是其重要的内容。员 工行为文化带有该企业的价值判断标准、处事原则、工作作风等人文 精神的内容,这样的员工传递着企业的文化,营造着营销活动的人文 氛围,有效维系了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并对潜在顾客形成引力场。作 为典型代表的企业领袖,他的言行、思想和作风则对于企业人文精神 的章显尤为明显,通常消费者对于企业的偏好和认同就源于对该企业 领袖的观察和判断。 二、人文精神对营销活动的影响 1.消费者的人文精神对营销活动的影响 企业营销的成功与消费者的认同和忠诚密切相关,这使企业必须要关 注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尤其是后者深受他 所处的社会的人文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这样的影响和制约往往是决定 性的。这些人文环境就是消费者所在地的传统、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价值观、宗教信仰甚至政治、经济、法律等构成的宏观的状况。这些 人文环境对消费者来说就是看不见的手,指导或迫使他们形成购买的 原则和消费心理,面对哪怕是同质的产品产生不同的价值判断和憎恶 偏好。符合他们的原则和要求的产品才能成功,而违背他们人文精神 的产品则被排斥。

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的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摘要:通过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进行深刻分析,并且结合一些社会现象,阐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强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需要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完美结合,科技创新需要良好的人文精神作保障,发展新的科学和人文与社会价值体系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对于我国如何运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积极拉动我国经济,和科学的提高执政能力,指出了科学技术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才能向着最利于人类美好发展的方向前进。 关键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结合,经济增长 作为一名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我先从输电线路工程上的一个实例引出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科学与人文方面的问题,比如对于输电杆塔的设计,设计人员通常根据结构规范的要求,或设计为角钢结构塔或设计为钢管结构塔或设计为混凝土电杆,而忽视了杆塔的易于攀爬性。特别是许多超高压输电线路中,有的把塔的脚梯设计在主材的一侧,很短很细,仅供人脚的宽度,没有与脚足够的接触面积,攀爬时费时费力,虽然满足了结构的安全性和实用性以及经济的合理性,却没有想一想作业人员如何才能安全、快速、省力的爬到塔顶处理实际问题,尤其是超高压塔,塔体很高,需要有安全的可靠的平台供人在中间累的时候歇息。 从上面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设计符合了科学原理,却没有考虑人的使用问题,我们的社会的发展了为了什么,归根结底,是能够使人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所以科学的目的是为人服务的,下面借此引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客观世界及其规律, 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 是求真; 科学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不以人的意志与感情为转移, 我们的活动越符合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就越科学, 就越真。所以, 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 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认识体系, 是逻辑的、实证的、一元的, 是独立于人的精神世界之外的。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终极关怀, 是求善; 人文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 认识体系, 还是一个价值体系, 伦理体系; 因而人文不同于科学, 还往往是非逻辑的、非实证的、非一元的, 是同人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的。 从上面问题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们的行为方式要本着科学的原则,要符合客观规律,这样才能在正确的方法下产生正确的结果,而我们行为的目的,则应本着人文的原则,因为从原始社会到当今社会,我们最开始是自己自足,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也就是我们在为别人服务的同时,别人也在为我们服务,所以人文精神,侧重的更是能像关怀自己一样的心态去关怀别人,同时别人也能用同样的方式来关怀自己。在当今社会两种精神起到的作用,我们将在下文进行分析。 改革开放开放三十年,国内生产总值迅速上升。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我国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科技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的生活因为科技的提高而变得更加的舒适,然而在科学技术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负面因素,比方说地沟油,各种有毒的食品添加剂,毒奶粉,瘦肉精,可以说他们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的产物,所以单纯从科学来讲是不能判断

试析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与培育.doc

试析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现状与培育- “ 摘要:大学人文精神是一特定区域或群体的人文精神,是由民族人文精神的精髓和大学教育的使命决定的。它体现在个体、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四个方面。现代大学生存在着人文知识贫乏,吝化底蕴浅薄;人文价值迷失,精神萎靡、颓废,缺乏社会责任感;心理不健康、意志薄弱,人格不健全等现象,为大学教育提出了新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培育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和内容 人文精神是人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思,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我国古代人文精神来自儒家《老子》的“为道”以及《庄子》的“体道”,主要是从人的道德属性来诠释人文精神,体现为通过格物致知、修身养性以达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古代的大学人文精神理念,为《大学》之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即大学的人文精神在于发扬人性之善,培养健全人格,改良社会风气。 近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在20世纪初积淀为一种传统,那就是蔡元培提出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北大精神。 人文精神是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的意识对主体自身的尊重和反思,对真善美和自由的追求精神。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体现为:刚柔相济、穷本探源的求索精神;厚德载物、互助谦恭、奋发不屈的道德精神;和而不同、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无私奉献的责任精神。“大学人文精神”是一种特定区域或群体的人文精神。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精髓和大学教育的使命,决定了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目标和内容。 在个体层面上表现为:珍爱生命、积极向上、豁达开朗;求真务实、勤奋学习;自强、自立、自主;有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追求精神。在人与人层面上表现为:发自内心地关爱他人、帮助他人;善解人意、知情达礼、与他人友善相处、人际和谐;从观念到行动都能做到“由于我的生存而使他人生活得更美好”。在人与社会层面上表现为:遵守社会规范;关心社会、服务社会、造福社会、热心社会公益活动;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有奉献精神和行动;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人与自然的层面上表现为:热爱大自然;积极参加环保活动;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二、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现状 (一)人文知识贫乏,文化底蕴浅薄 在大学校园中,文科的学生们不懂得什么是万有引力定律和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大有人在,理工科学生不懂得什么是GDP 和文艺复兴的也不乏其人。人文知识的匮乏,文化底蕴的浅薄严重阻碍了大学生们进一步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造成了他们理解领悟能力差,缺少想象力和创造力,各种知识不能融会贯通,思维方式死板,思路狭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