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九年级科学下册第1章演化的自然第4节生物的进化第2课时进化论的演变练习

2019九年级科学下册第1章演化的自然第4节生物的进化第2课时进化论的演变练习

2019九年级科学下册第1章演化的自然第4节生物的进化第2课时进化论的演变练习
2019九年级科学下册第1章演化的自然第4节生物的进化第2课时进化论的演变练习

第2课时进化论的演变

(见B本69页)

1.布丰的__直线____生活环境__的变化,特别是气候和食物发生的变化。

2.拉马克学说:①“__用进废退__”:生物体的器官经常使用就会变得发达,而不经常使用就会逐渐退化。

②“__获得性遗传__”:生物后天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的。③“__定向变异__”:生物的变异一定是向着适应环境的方向进行的。

3.达尔文进化论:__自然选择__学说内容为:①__过度繁殖__(基本条件);②__生存斗争__(进化的动力、手段、途径);③__遗传变异__(进化的内因、为选择提供了材料);④__适者生存__(自然选择的结果)。

4.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动物:无脊椎动物→__脊椎__动物。

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

鱼类→两栖类→__爬行类__ 鸟类哺乳类

植物的进化历程:藻类植物→__苔藓__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__被子__植物。

人的进化历程:森林古猿→__南方古猿__→__直立人__→__智人__→现代人。

A 练就好基础基础达标

1.对于生物是如何进化的,自古以来就存在着争论,科学家曾提出各种不同的解释,如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等。下面有关进化论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 进化论是一种建立在大量证据上的科学理论

B.进化论是一种通过科学实验得到的验证理论

C.进化论适用于动物,但不适用于人类

D.我们不能相信进化论,因为我们看不到生物的进化过程

2.布丰和拉马克的观点最主要的区别在于( C )

A. 布丰认为物种是不变的,而拉马克认为物种是可变的

B.拉马克认为物种是不变的,而布丰认为物种是可变的

C.布丰认为生物是直线式进化的,拉马克认为现代生物是其他物种进化而来的

D.布丰提出了“用进废退”学说,而拉马克提出物种不变论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从自然选择学说来看,这属于( D )

A. 适应性 B.适者生存

C.生存斗争 D.过度繁殖

4.生活于内蒙古等地草原上的一种羚羊,四肢细长有力,奔跑极快,这一特征的形成,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观点,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D )

A. 偶然形成的

B.为逃避敌害经常奔跑的结果

C.由定向变异产生,跑不快的被淘汰

D.在长期的避敌生存斗争中,经漫长的年代自然选择的结果

5.下列关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都能产生大量后代

B.为获取食物和空间,生物之间要进行生存斗争

C.为适应环境,生物会主动产生有利变异

D.适应环境的个体会保留下来

第6题图

6.非洲鸵鸟和美洲鸵鸟是由共同祖先繁衍而来的,现在两者差异很大(如图所示),它们对各种生活环境的适应情况是( C )

A. 非洲鸵鸟能适应环境,美洲鸵鸟不能适应环境

B.美洲鸵鸟能适应环境,非洲鸵鸟不能适应环境

C.非洲鸵鸟和美洲鸵鸟都能适应环境

D.非洲鸵鸟和美洲鸵鸟都不能适应环境

7.如图为长颈鹿进化示意图,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第7题图

(1)在进化过程中,颈和前肢长的个体被保留下来,而颈和前肢短的个体被淘汰了,原因是__食物不足__。

(2)食物在决定长颈鹿变异个体的生存和淘汰过程中,起到了__选择__的作用。

(3)在进化过程中,颈和前肢长的个体被逐渐保留下来,说明这样的个体与环境的变化是__相适应的__。

(4)现代的长颈鹿是通过长期的__自然选择__和遗传积累逐渐形成的。

(5)根据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当今丰富多彩的生物界的形成是__自然选择__的结果。

B 更上一层楼能力提升

8.下列观点属于进化论的是( A )

①生物是神创造的②地球上的生物是同时出现的③生物不是神创造的④生物是由共同的祖先逐渐演变而来的⑤各种生物之间无任何亲缘关系⑥各种生物间有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

A. ③④⑥ B.①②⑤

C.①②⑥ D.②③⑤

9.经常刮大风的岛上植物一般都很矮小。下列对该现象的解释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D )

A. 大自然选择了岛上发生矮小变异的植物

B.大自然淘汰了岛上发生高大变异的植物

C.矮小变异的植物能够遗传,逐代得到积累和加强

D.高大植物没有遗传性,不能得到积累和加强

10.如图所示是森林环境的树干样品,在一个大城市附近的森林环境中释放了1 000只白飞蛾和1 000只黑飞蛾。三周后重新捕捉到778只白飞蛾和135只黑飞蛾。

(1)该城市附近森林的树干很可能类似于( B )

A. Ⅰ B.Ⅱ C.Ⅲ D.Ⅳ

(2)如果100年后重做这个实验,捕捉到950只黑飞蛾和55只白飞蛾,那么,出现这种结果的可能原因是( C )

A. 捕食飞蛾的消费者减少了

B.捕食飞蛾的消费者增加了

C.大气中悬浮颗粒状的污染物增加了

D.飞蛾的进化速率降低了

第10题图

11题图

11.如图所示是一农田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群体密度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是( A )

A. 农药的使用使害虫产生变异

B.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自然选择的结果

C.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

D.从曲线变化可知,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

第12题图

12.如图表示几种生物的进化过程示意图,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C、D四种生物的共同祖先是__F__。

(2)与B生物亲缘关系最近的生物是__A__。

(3)在地层中出现最早的生物是__F__。

第13题图

13.聊城中考如图所示的是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进化树),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较早出现的单细胞动物和腔肠动物大多数生活在__水__中,而较晚出现的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大多数生活在__陆地__上,从生物生活环境的变化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__水生到陆生__。

(2)较早出现的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没有__根、茎、叶__的分化,而较晚出现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结构复杂,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的分化。从生物体的结构组成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__简单到复杂

__。

(3)生物之所以能不断地进化,是__自然选择__的结果。

C 开拓新思路拓展创新

14.如图所示,图甲表示1940~1960年某地的降雪天数,图乙表示在同一时间里该地区白色老鼠占同种个体的百分数,请分析回答:

第14题图

(1)雪地老鼠的毛色为白色,这是生物对环境的__适应__现象,是长期__自然选择__的结果。若降雪推迟,则白色老鼠易被天敌发现而被捕食,这说明__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__。

(2)随着降雪天数的增多,白色老鼠的数量__增多__,白色老鼠所占最高百分比出现在降雪天数最大值__之后__。从1940~1960年的降雪天数看,开始逐渐上升,以后逐渐下降,这种环境变化对老鼠的毛色起__定向选择__作用。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九年级科学下册第1章演化的自然第1节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作业

第1节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一、选择题 1.通过对星系光谱的研究,发现星系运动特点的科学家是() A.哈勃 B.伽利略 C.霍金 D.哥白尼 2.右图所示为大爆炸宇宙模型中宇宙半径、温度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从图中你可以看出() ①随着宇宙半径的增大,宇宙温度在降低 ②随着宇宙半径的增大,宇宙温度在升高 ③宇宙在不断膨胀 ④宇宙在不断收缩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3.有关宇宙起源的说法,得不到科学支持的是() A.大约在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这部分宇宙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 B.宇宙是在这个火球的大爆炸中诞生的 C.大爆炸理论尚不能确切地解释宇宙在原始火球之前到底存在什么东西 D.宇宙是在相当近的过去创生的,17世纪时邬谢尔主教算出宇宙诞生的日期是公元前4004年 4.大爆炸宇宙学说认为() A.宇宙是由一块星云收缩而成的。 B.宇宙经历了从冷到热的演化史。 C.宇宙物质密度经历了从稀到密的演化。 D.宇宙物质密度经历了从密到稀的演化。 5.下列实验设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宇宙膨胀论的观点的是() ①将一滴红墨水滴入水中 ②掺有葡萄干的面包在烤箱中烘烤 ③将一只画着白点的气球吹起 ④将几十只氢气球同时从同一地点放飞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二、填空题 6.天文观测给出宇宙的基本特征是:宇宙是均匀的、、。 7.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是论。它的最有力的证据就是发现整个宇宙处于不断的之中。 8.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大约在亿年前,我们所处的这部分宇宙全部以的形式、极高的和,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宇宙就是在这个火球的中形成的。 9.霍金提出了理论和宇宙无边界的设想,成为现代宇宙学的重要基石。他预言宇宙有两

优秀教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第1课时)

第 2 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从容说课 这节课文章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会说话” 的基因,采取此拟人化的手法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虎体内的一个基因,怎样才能使自己在后代中拥有更多的拷贝呢?那就要表现得比其他基因优秀。怎样才算优秀呢?就是所控制的性状适应性强。这样就自然将进化、适应和基因这三个核心概念联系起来,基因频率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 本节课分为两小节来教学,第一小节包括三部分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为什么说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教材主要说明两点:一是说明个体不是进化的基本单位,一个个体适应能力无论多强,如果它的基因不能传给后代,它在进化上就没有贡献,如骡。二是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它是指同种生物中一群能够自由交配的个体。如果同种生物的两个异性个体相距遥远,没有机会交配,它们就分别属于两个种群,这两个种群是独立进化的,假以时日,有可能演变为两个物种。需要说明的是,对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的理解,只通过学习教材上这个标题下的内容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后续内容的学习。 在“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标题下,还重点讲述了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并安排了“思考与讨论” 。这个“思考与讨论”活动对于学生达成本小节知识目标十分重要,其中第1 题实际上涉及群体遗传学中“哈代—温伯格平衡” 的内容,学生运用学过的遗传学知识完全可以得出答案,认识到在五个假设条件成立时,种群基因频率会保持代代相同。这个活动中的第2、3 题,引导学生分析出在自然界这五个假设条件不可能同时具备,因此,种群基因频率会不断变化。这就为本小节第二部分“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奠定了基础。 关于本小节第二部分,由于在本模块遗传部分已经讲述了可遗传变异的三个来源,因此,这里着重讲述突变率以及突变在进化中的意义。关于本小节第三部分,教材主要通过“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来完成。这项探究强调的是运用数学方法,而不是用实验材料来实际操作,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全面提高具有独特价值。 第二小节《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包括物种的概念和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两部分。引言与第一小节相衔接,自然引出怎样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一个物种的问题。 关于物种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分类学上的物种主要依据的是形态 学标准,进化论中的物种主要依据的是遗传学标准——以能否自由交配为标准,生态学上又主要以生态要求是否一致为标准。本小节物种的定义采取的是遗传学标准。因此,在定义之前有一个状语:“在遗传学和进化论中” 。 关于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首先交代了隔离的概念,包括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等。接下来安排“资料分析” 活动,让学生通过分析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地雀的物种分化过程,来认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第三小节《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包括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三部分内容。共同进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不同物种间的共同进化,二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演变。关于物种间的共同进化,教材通过两个实例来说明,并且指出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有利于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具有重要意义,也较好地体现了学习生物学的价值。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首先指出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多样性,接着讲述了生物进化的几个重要阶段。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讲述的不仅是物种的更替,而且包括地球环境的变迁和生态系统的演变,包括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了共

八年级生物下册《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复习

八年级生物下册《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复习 一、地球上生命的起 科学的推测:①需要有确凿的证据,凭空想像是站不住脚的;②还需要有严密的逻辑;③也需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在36亿年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原始地球特点: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表面笼罩着原始大气。 原始大气成分: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生命起源的条件:原始大气、原始海洋、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 原始地球上不存在生命。因为原始地球上没有生命存在的环境条件。 生命起源的过程:无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大分子物质→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中 根据米勒以及其他学者的实验结果可以推测,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因此,生命的起源从无机物生成有机物,这一阶段是完全能够实现

的。 多数学者认为: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原始生命,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进行。 根据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的事实可以推测: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能够在地球以外形成并被带到地球。 蛋白质、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质。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比较法 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 ①化石在地层中埋藏的顺序比较: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化石也越多;在越晚近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 ②始祖鸟的身体结构既与爬行动物有相同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过渡类型。 ③蛋白质分子差异比较:动植物体都有细胞色素c的事实说明动植物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细胞色素c 的差异越大。——分子生物学上的证据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演化的自然 练习

第一章演化的自然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中,不属于中国古代人民对宇宙的认识的是 A.盘古开天辟地 B.上帝创造了天地和万物 C.张衡的浑天说 D.“四方上下日宇,往古来今日宇”()2、目前,下列说法中能够被大部分人认同的是 A、大地是静止不动的,大地是宇宙的中心 B、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宇宙所以的物质都是绕着太阳转动的 C、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方向是不一致的 D、太阳系是由一块星云收缩形成的,先形成太阳,然后剩余的星云物质进一步收缩演化,形成地等行星()3、从根本上否定了基督教关于上帝创造一切的谬论,遭到教会势力的镇压,付出了血的代价的是A.哥白尼与他的“日心说” B.哥白尼与他的“地心说” C.托勒密与他的“地心说” D.托勒密与他的“日心说” ()4、下列选项中是属于恒星的不同发展阶段的是 A.红巨星 B.超新星 C.黑洞. D.以上选项都是 ()5、在地球形成之初,地球的外部是A.岩浆 B.固体岩壳 C.海洋 D.大气 ()6、化石是指保留在地层中的(1)古代生物的遗体(2)现代生物的遗物和遗迹(3)古代生物的遗物和遗迹(4)近代生物的遗物和遗迹(5)近代生物的遗体 A.1.4 B.1.2 C.1.3 D.4.5 ()7、原始生命形成过程中,保护原始生命不受宇宙射线和紫外线伤害要靠 A.原始大气 B.原始海洋 C.喷射的火山 D.原始的陆地 ()8、下列哪一项不是生物进化的总趋势? A.水生到陆地 B.简单到复杂 C.低等到高等 D.动物到植物 ()9、人类起源于A.猿类 B.猴 C. 黑猩猩 D.森林古猿 ()10、可作为研究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是 A.地层分布 B.生物结构 C.化石 D.器官比较解剖 ()11、始祖马前肢的特点是 A.中趾发达成蹄 B.有发达的四趾 C.两趾发达,其余退化 D.有三趾,中趾发达着地 ()12、对化石的系统整理和研究发现,地球上的生物发展方向是 A.从水生到陆生 B.从简单到复杂 C.从低等到高 D.包括以上三项 ()1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A、化石是生物进化论最有力的证据 B、现代生物都有各自的原始祖先 C、原始爬行类是现代鸟类和现代爬行类的共同祖先 D、恐龙灭绝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典型例子 ()14、生物体够有自己的遗传物质,下面所列的不能称为遗传物质的是 A.植物细胞的细胞壁 B.人的DNA C.水稻基因 D.病毒核酸 ()15、1.环境变化是物种变化的原因 2.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 3.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4.变异和自然选择都是定向 5.有利的变异经过一代一代的积累而形成新的生物类型A.1.4.5 B.1.3.5 C.1.2.4 D.2.3.5 ()16、下列关系属于直系血亲的是A.姐姐与妹妹 B.哥哥与弟弟C.阿姨与外甥D.外公与外孙 ()17、下列关于某种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叙述中,正确的是 A、环境发生变化时,该生物就灭绝了 B、生物能影响环境,但不能适应环境 C、生物能改造环境,并适应环境的变化 D、生物可影响环境,并在一定范围内适应环境的变化()18、下列哪种植物最简单、最低等?A.苔藓植物 B.澡类植物 C.蕨类植物 D.被子植物()19、脊椎动物进化历程中最早出现的完全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是 A.两栖类 B.爬行类 C.鸟类 D.哺乳类 ()20、小明经常用小儿感冒灵来治疗感冒,开始效果显著,但长期使用后效果越来越差,最可能的原因是A、流感病毒对小儿感冒灵产生了定向变异B、流感病毒对小儿感冒灵产生了隔离 C、小儿感冒灵对流感病毒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息的选择 D、小儿感冒灵对流感病毒进行了定向的选择 二、填空题 21、“星云说”是由德国哲学家和法国数学家提出的,个学说描述了太阳系的过程。 22、根据科学推算:地球的形成约在亿年前,原始生命约在亿年前形成。它形成的最初场所可能是。

波普尔

介绍波普尔 卡尔·波普尔(KarlR·Pper)(1902-1994),出生于维也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后入英国国籍。1922年始学习数学和物理,1930年获木工学博士学位。青年时代倾向于社会主义思想,后又抛弃了它。1935年因《研究的逻辑》一书而响誉世界哲学界和科学界。1964年获英国女王授予的爵士头衔。卡尔·波普尔是举世闻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证伪主义创始人,被西方学界誉为“开放社会之父”。他是20世纪西方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享有不容低估的世界性声誉。在西方,从科学家(包括一些获诺贝尔奖的科学泰斗)到文史哲界的专家,从政界要员到财界“大腕”,无不深受波普尔学说的影响。他那独具慧眼的证伪主义方法论,以及关于民主社会的“三大悖论”——民主悖论、宽容悖论、自由悖论,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他那标新立异的“开放社会观”,曾引起世界轰动,至今仍是学界感兴趣的问题之一。 卡尔·波普尔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其批判理性主义在哲学界、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备受关注,讨论热烈。一些诺贝尔奖获得者公开承认从他那里受到思想启迪。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邦迪赞赏说,科学中最重要的就是方法,而方法中最重要的就是波普尔的方法。 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lr poper, 1902一1994 ), 在生前被认为获得了一个学者所能想象得到的几乎所有的世俗荣誉:他是皇家学会会员英国学术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获封爵士(1965年)和勋爵(1982年),他拥有20个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 他的著作被翻译成40种语言,他上交政要,遍及名流, 交游遍于全世界, 甚至隐然有王者之师光景(撒切尔夫人将他和哈耶克视为自己的两位老师。在波普尔的弟子中, 不仅有拉卡托斯费耶阿本德这样的科学哲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大师, 也有索罗斯这样所有想发财的人眼中的天神。他去世时, 欧美报纸发表了无数歌功颂德的悼念文章。 然而, 他去世之后仅仅10年,却已经看上去完全过气了。他的学说渐渐被人淡忘,他的名字也不再经常被世人提起。一个特别有象征意义的细节是: 在 他曾经执教20余年的伦敦经济学院, 他用过的办公室, 并未被改建成波普尔纪念馆或波普 尔纪念室(这是许多文化名流身后得到的荣誉形式) , 而是被改建成了一个厕所! 逻辑实证主义在20世纪50年代逐渐衰落,受其影响的一些学者对它的基本原则提出批判, 从而形成批判理性主义(critical-rationalism), 后来研究者又将其称为“证伪主义”(falsificationism)。它与自然科学的结合更为紧密,在50至60年代盛极一时,对哲学界和自然学界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奥裔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卡尔·波普(Karl Popper, 1902~1994)是批判理性主义的创始人。他提出了“科学发现的逻辑”,主张对理性应该采取批判的态度,认为普遍有效的科学理论并不来自经验归纳,科学理论是通过不断的证伪、否定、批判而向前发展的。他把“猜测与反驳”方

2018年秋九年级科学下册第1章演化的自然第3节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练习

第3节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 (见B本67页) 1.地球的诞生距今约有__46亿____岩浆__构成的炽热的球。 2.在距今约38亿年前,最原始的生命体在__海洋__中诞生。 3.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米勒在实验室用充有甲烷、氨、氢气和水的密闭装置,以加热、放电来模拟原始地球的环境条件,合成了一些__氨基酸__、有机酸和尿素等。由此人们意识到,原始生命物质可以在没有生命的自然条件下产生出来,并推论生命是在此基础上进化而来的。 4.生物起源化学进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①__无机小分子__生成有机小分子;②有机小分子形成有机高分子——__蛋白质和核酸;③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有界膜的多分子体系; ④多分子体系演变成__原始生命__。 A 练就好基础基础达标 1.在地球上原始生命的起源过程中,原始生命的物质可能是( B ) A. 氨气和氢气 B.原始蛋白质和原始核酸 C.葡萄糖和氨基酸 D.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2.科学家提出原始生命的诞生,运用的科学方法主要是( B ) A. 实验 B.假说 C.观察 D.推理 3.地球上原始大气与现在大气的区别是( D ) A. 没有氮气 B.没有臭氧 C.没有氧气 D.以上三项都有 4.大多数人认为原始生命的摇篮是( B ) A. 原始陆地 B.原始海洋 C.原始大气 D.原始土壤 5.目前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是( A ) A. 化学起源说 B.自然发生说 C.宇生说 D.神创论 6.最初,地球外层的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没有土壤。下列生物最早参与土壤形成的是( A ) A. 原始苔藓类 B.原始蕨类 C.原始两栖类 D.原始人类 7.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过程中所需要的三个基本条件是( A ) ①原始大气②宇宙大气③宇宙射线、紫外线、闪电等④原始海洋⑤湖泊、海洋 A. 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⑤ 8.原始地球条件下,最初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和有机高分子物质的场所依次是( D ) A. 原始海洋、陆地 B.原始大气、原始大气 C.原始海洋、原始海洋 D.原始大气、原始海洋 9.下列叙述符合生命起源过程的是( B ) A. 高温、紫外线、雷电等条件下,水蒸气、氢气、甲烷等气体合成了原始生命 B.各种各样的有机物在原始海洋中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

优秀教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1课时)

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从容说课 这节课文章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会说话”的基因,采取此拟人化的手法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的思考。让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虎体内的一个基因,怎样才能使自己在后代中拥有更多的拷贝呢?那就要表现得比其他基因优秀。怎样才算优秀呢?就是所控制的性状适应性强。这样就自然将进化、适应和基因这三个核心概念联系起来,基因频率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 本节课分为两小节来教学,第一小节包括三部分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为什么说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教材主要说明两点:一是说明个体不是进化的基本单位,一个个体适应能力无论多强,如果它的基因不能传给后代,它在进化上就没有贡献,如骡。二是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它是指同种生物中一群能够自由交配的个体。如果同种生物的两个异性个体相距遥远,没有机会交配,它们就分别属于两个种群,这两个种群是独立进化的,假以时日,有可能演变为两个物种。需要说明的是,对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的理解,只通过学习教材上这个标题下的内容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后续内容的学习。 在“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标题下,还重点讲述了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并安排了“思考与讨论”。这个“思考与讨论”活动对于学生达成本小节知识目标十分重要,其中第1题实际上涉及群体遗传学中“哈代—温伯格平衡”的内容,学生运用学过的遗传学知识完全可以得出答案,认识到在五个假设条件成立时,种群基因频率会保持代代相同。这个活动中的第2、3题,引导学生分析出在自然界这五个假设条件不可能同时具备,因此,种群基因频率会不断变化。这就为本小节第二部分“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奠定了基础。 关于本小节第二部分,由于在本模块遗传部分已经讲述了可遗传变异的三个来源,因此,这里着重讲述突变率以及突变在进化中的意义。关于本小节第三部分,教材主要通过“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来完成。这项探究强调的是运用数学方法,而不是用实验材料来实际操作,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全面提高具有独特价值。 第二小节《隔离与物种的形成》包括物种的概念和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两部分。引言与第一小节相衔接,自然引出怎样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一个物种的问题。 关于物种的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定义,分类学上的物种主要依据的是形态学标准,进化论中的物种主要依据的是遗传学标准——以能否自由交配为标准,生态学上又主要以生态要求是否一致为标准。本小节物种的定义采取的是遗传学标准。因此,在定义之前有一个状语:“在遗传学和进化论中”。 关于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首先交代了隔离的概念,包括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等。接下来安排“资料分析”活动,让学生通过分析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地雀的物种分化过程,来认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第三小节《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包括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三部分内容。共同进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不同物种间的共同进化,二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演变。关于物种间的共同进化,教材通过两个实例来说明,并且指出捕食者的存在客观上有利于被捕食者种群的发展,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具有重要意义,也较好地体现了学习生物学的价值。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首先指出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接着讲述了生物进化的几个重要阶段。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讲述的不仅是物种的更替,而且包括地球环境的变迁和生态系统的演变,包括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了

八年级生物下册生物进化的历程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本节课的总体教学思想是本着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强调了能力和方法的训练。形式上采用启发式的探究学习方法。注重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在内容安排上首先是研究进化的方法,其次才是进化的历程。目的是使学生体会方法与结果之间的紧密联系,获得知识不是第一位的,掌握方法才是首要的。在比较法的教学过程中我没有采用以往的先点出知识点,再体会、练习的方法。而是通过从分析资料的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发现这个方法。这样可以使他们更深的体会到比较法在进化学的研究上的作用。在课本中很多内容都涉及到了化石。很多学生对化石不是很了解,但又有很大的兴趣。为了满足学生好奇心,也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决定在本节课的开头安排一个狼鳍鱼化石的展示和讲解。资料二中提到了始祖鸟,为了让学生对这种在进化史上有着重要作用的生物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加入了始祖鸟的原始化石图片、鸟类以及以鳄鱼为代表的爬行动物的图片,以便更好地锻炼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另外还安排了中华龙鸟的化石,目的是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同时给学生强化科学是不断前进的这一观点。 生物进化的历程是一个复杂又漫长的过程。用进化树的形式介绍这一内容可以通过直观又简洁的方式使学生接受这个知识。这里面涉及到的生物种类虽然基本上都是学生曾经学习过的内容,但是已经隔了一段时间。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这个知识,我先以小组讨论根据特点贴图的环节,帮助学生复习学习过的脊椎动物和植物的特点。在完成进化树的填图之后,纵观全局,引导学生总结出进化的总趋势,并且点出人类和其他生物来自共同祖先这一真理。让学生明确保护生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家人。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关爱生命.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能力目标 通过利用观察、对比,使自己的识图能力进一步提高。

九年级科学演化的自然

《演化的自然》基础专训 一、选择题 l、下列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中,不属于中国古代人民对宇宙的认识的是 ( ) A、盘古开天辟地 B、上帝创造了天地和万物 C、张衡的浑天说 D、“四方上下日宇,往古来今日宙” 2、提出黑洞理论和无边界设想的科学家是 ( ) A、哈勃 B、霍金 C、伽利略 D、哥白尼 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 B、生物由陆生向水生进化 C、哺乳类由两栖类进化而来 D、裸子植物由藻类植物进化而来 4、根据科学家的预测,太阳未来的演变过程 ( ) A、太阳一红巨星一白矮星一暗矮星 B、太阳一超红巨星一超新星一黑洞 C、太阳一红巨星一超新星一-中子星 D、太阳一红巨星一白矮星一黑洞 5、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是 ( ) A、自然选择 B、遗传和变异 C、生存斗争 D、适者生存 6、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染色体有DNA与蛋白质组成 B、.DNA分子具有双螺旋结构 C、DNA分子全称是脱氧核糖核酸 D、DNA分子是基因的某些片段 7、遗传病发病的根本原因是 ( ) A、食物中有毒物 B、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 C、感染了病原体 D、生理性病变 8、生物进化的方向决定于 ( ) A、生物的内因 B、自然选择 C、生物的数量 D、气候条件 9、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白矮星是体积、亮度很小的恒星 B、太阳的热和能是太阳内部的氢发生热核反应产生的 C、太阳的热和能是太阳内部的氦发生热核反应产生的 D、太阳慢慢熄灭,形成白矮星

10、小明经常用小儿感冒灵来治疗感冒,开始时效果显著,长期使用后效果越来越差,最可能的原因是 ( ) A、流感病毒对小儿感冒灵产生了定向变异 B、流感病毒对小儿感冒灵产生了隔离 C、小儿感冒灵对流感病毒的抗药性变异进行了定向的选择 D、小儿感冒灵对流感病毒进行了定向的选择 11、生物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步是 ( ) A、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 B、从水里吸收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而释放另一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C、通过光合作用,把周围环境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 D、改变了原始大气的主要组成部分,大气中产生了O2 12、对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 ( )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②能够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③变异是不定向的;④变异是定向的;⑤变异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积累可以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A、②④⑤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 13、近亲结婚的危害在于() A、近亲结婚的夫妻不能生育 B、近亲结婚的夫妻所生子女体质较差 C、近亲结婚的夫妻所生子女遗传病发病率高 D、亲近结婚的夫妻不能生育身体正常的后代 1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谚语说明的生物现象是( ) A、遗传 B、变异 C、生殖 D、发育 15、DNA主要存在于( ) A、基因中 B、染色体中 C、细胞膜上 D、细胞质中 16、自然界的生物都表现出与其环境相适应的特性。冬天,槐树的叶子都已落下,而松树却郁郁葱葱,从两者对寒冷环境的反应情况而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槐树比松树更适应寒冷的环境 B、松树比槐树更适应寒冷的环境 C、槐树与松树一样都适应寒冷的环境 D、两者都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波普尔科学客观性理论的“社会学转向”

第34卷第6期Vol.34№.6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 ournal of A nhui N ormal Universit y(Hum.&Soc.Sci.) 2006年11月 Nov.2006 波普尔科学客观性理论的“社会学转向” 彭启福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关键词:波普尔;科学;客观性;社会学转向 摘 要:波普尔在科学客观性问题上,颠覆了科学哲学的传统理念,开启了从“心理学方法”向“社会 学方法”的转向。这一转向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客观性的追求不是奠基在科学家个体在研究过程中自我 心理控制活动的基础上,建立在价值中立的、排除个人主观偏见的研究态度上,而是奠基在科学家群体 乃至整个社会开放式的“批评性讨论”的基础上,奠基在这种批评性讨论社会机制的建立和完善的基 础上。 中图分类号:B565.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35(2006)06065305 On the Sociological Turn in Popper’s Theory about Objectivity in Science PEN G Qi f u(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 aw,A N U,W uhu241000,China) K ey w ords:Popper;science;objectivity;sociological turn Abstract:By turning f rom a psychological method to a new sociological method in the research of the objec2 tivity in science,Popper overturns the traditional idea in the former scientific philosophy.The typical char2 acter of this turn is to seek for the objectivity in science based on a scientist’s neither p sychological self control nor his value-f ree attitude in the scientific process,but on open critical discussions among the sci2 entists or among the whole society,as well as setting up a social system of critical discussion and making it better. 卡尔?波普尔(Karl Raimund Popper, 1902~1994)是一位客观主义者,但他并不是一位传统的客观主义者。他坚持科学的客观性,但他对科学客观性的诠释和追求却与传统的科学客观主义者明显不同。在科学客观性问题上,波普尔颠覆了科学哲学的传统理念,开启了从“心理学方法”向“社会学方法”的转向。 一、对“培根神话”的反驳 从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 1626)以来,客观主义科学观在科学和哲学界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科学知识往往被视为通过客观的方法获得的客观的知识,客观性甚至被看作是科学的根本特征之一。所以,当波普尔宣称自己是一位客观主义者,并说自己的“许多工作是捍卫客观性,向主观主义观点进攻和反攻”[1]时,似乎并没有什么特异的地方。然而,波普尔并不是一个虔诚的培根信徒,正是他无情地反驳了有关科学中性的、客观的观察这一“培根神话”,坚持科学观察过程中“主观性”介入的必然性和合法性。 在19世纪30年代,针对培根所倡导的“无偏见的观察”或“中立的观察”的观点,波普尔提出了“理论先于观察”的理论。在《科学发现的逻辑》①中,波普尔就对在科学中坚持纯粹客观的观察这一主张的荒谬性进行了揭露。他指出:“如果我接到命令:‘记录下你现在正在经验着的东西’,我将不知道怎样执行这个模糊不清的命令。我是否该报告我正在写字;我听到铃响; 收稿日期:2006062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OZBZX018) 作者简介:彭启福(1963),男,福建长汀人,教授,外国哲学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诠释学、科学哲学。 ① 波普尔《研究的逻辑(德文版,1934年)》一书的英文版。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 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实例入手,分析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及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两个主要内容。主要采用了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客观性”,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 能力目标 使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听取教师讲解和议论等途径,学习哲学理论对示例分析的方法,从而体会怎样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的思维。 情感目标 旗帜鲜明地进行无神论教育 教学重点 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特别是“以改造自然物”来看。 教学难点: 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然可以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物的形态、属性,这和自然界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是否矛盾。 教学媒体 板书或投影 教学过程 上节课,我们在《前言》中,已经知道了中学生学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很有用,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就能取得较大的进步;用它去观察和分析自己关心的社会问题,就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用它来分析人生的重大问题,就能指导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前进。因此,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提问 (1)什么是世界观? (2)什么是哲学?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第一课起,我们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人们都在不断地关注和处理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那么外部世界是怎样的呢?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呢?还是神或者是人创造的呢?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该以什么为出发点呢?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一课。 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板书) 同学们先粗读一下第一课的引语、节标题、框标题。从总体上大致了解这一课要学习哪些知识。这节课,我们先 学习第一节中第一框的内容。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章——演化的自然教案

浙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一章——演化的自然教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教案——演化的自然 【知识点1】宇宙的起源 1、星系的运动特点:美国天文学家哈勃通过对星系光谱的研究发现了关于宇宙起源的证据,发现星系的运动有如下特点:(1)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2)星系离我们越远,它的退行速度越快;(3)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的扩大。 用星系运动特点作为证据,可以了解实际上宇宙时不断膨胀的。 2、大爆炸宇宙论:认为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全部以极高的密度和温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宇宙就是在这个大火球的爆炸中诞生的。 【例题精讲】 【例1】科学家通过对星系光谱的研究发现,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宇宙中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这说明() A.宇宙处在不断的膨胀中 B.银河系是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 C.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D.太阳和太阳系最终也会走向“死亡 【例2】关于气球充气胀大过程的实验,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这一实验证明了大爆炸宇宙论 B、这一实验可以作为大爆炸宇宙论的证据 C、这一过程是模拟星系运动现象,不能作为大爆炸宇宙轮的依据 D、气球具有中心,说明宇宙是有一个中心的 【例3】下列关于“日心说”宇宙体系的阐述正确的是() A、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行星是绕太阳转动的 B、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其他天体都是绕地球转动的 C、月亮是宇宙的中心,太阳和行星都是绕月亮转动的 D、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行星都是绕太阳转动的 【例4】恒星的热能主要来自() A、内部核裂变反应 B、内部核聚变反应 C、星云的收缩 D、超新星爆炸

9. 科学哲学之波普尔

第九讲科学哲学之波普尔 一、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问题 (一)经验主义的“分界”观 1.传统经验主义:科学的特征在于基于经验的观察方法,而非科学或形而上学的特征则在于其思辨方法。 2.逻辑经验主义:有意义的陈述包括分析命题和经验命题,前者虽然对实在本身没有任何断定,但它的形式是合乎逻辑的;后者属于经验科学的范围, 具有可证实的经验内容。 (1)证实原则(justification):如果一个命题在逻辑上得到证明,那它就具 有逻辑意义,如果是在经验上得到证明,那它就具有经验意义,所 有经验科学的陈述必须是能最后判定其真或伪的。 (2)形而上学既不想断言分析命题,也不想落入经验科学领域,它就不 得不使用一些无应用标准规定的、因而无意义的词,或者把一些有 意义的词用这样一种方式组合起来,使它们既不产生分析的(或矛 盾的)陈述,也不产生经验陈述。在这两种情况下,假陈述都是必 然的产物。 (二)波普尔的“分界”观 1.不能通过观察还是思辨区分科学和非科学,现代物理学理论如爱因斯坦理论是高度思辨的,而很多伪科学如占星术则是基于观察和归纳的。 2.经验证实原则是一个不可实现的理想。从逻辑上不可能通过诉诸经验的方式最终证实一个普遍命题,而一个反例则足以证伪一个相应的普遍规律。 3.证伪原则(falsification):衡量一种理论的科学地位的标准是它的可证伪性或可反驳性或可检验性。一种理论要成为科学,“就必须能同可能的观察或想 象得到的观察发生矛盾才行。”牛顿物理学和爱因斯坦物理学。 (1)如果一种理论与一切可能的观察都一致,就是说,一个无论如何也 找不出缺点或无法被驳倒的理论是不可证伪的、不可检测的,因而 不是科学理论。占星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决定论、唯心主义。 (2)分界问题不是意义问题:发现一个理论是非科学的或者形而上学 的,并不会因此而发现它是不重要的和无意义的。 (3)我们不可能把这条线画得过于分明,大多数科学理论都起源于神话。 比如,人们可以把牛顿理论的历史一直追溯到阿那克西曼德,而后 者则是不可检测、不可反驳的,但它仍然是有意义的。 二、归纳问题 (一)培根神话 1.获取知识的前提:破除“四假相”。为了进行纯粹的清白无暇的观察,我们必须清除我们心灵中的一切偏见、一切先入之见、一切理论。只要我们睁 开眼睛,耐心地、不带偏见地观察,被观察之物的本质就会向我们显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教案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3.在研究生物进化证据的过程中锻炼学生比较和分析的科学技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的历程。 2.难点: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课前准备 1.有关视频、图片和数据资料;化石的实物或模型;始祖鸟化石复原模型 2.纸板、彩笔、剪刀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上节课介绍了生命的起源,在大家心中最早出现的生物应该长什么样子呢? 学生:很小,球形的,只有一个细胞…… 教师:大家的推断很有道理。现在发现的最早的生物化石为大家的推断提供了证据。但是看看我们今天的生物界,千姿百态,纷繁复杂。这么美丽的生物又是如何来到地球的呢? 学生:进化来的。 教师:它们是怎么进化来的? 学生:先是单细胞生物,然后是多细胞生物,然后是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和哺乳动物。

教师:回答得很好,你从哪里知道的? 学生:从书上知道的。 教师:书上的知识从哪里来的?有什么证据吗? 学生:有化石! 教师:那么我们一起来研究化石。展示化石挖掘的场景的图片和典型化石图片、地质年代表 教师:我国有丰富的化石资源,这些图片都是我国出土的各种生物化石,并且标明了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请同学们根据图片提供的资料,将这些化石标注到课本插图中。 学生:讨论、标注、公布答案。 教师:根据这些化石排列的顺序,你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越古老的地层化石越简单。 教师:由此可推论出:这些古老地层形成的年代里,地球上还没有出现复杂的生物,可见生物进化的一般顺序是从简单到复杂。 教师:最近我国辽西的化石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有人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吗? 学生:辽西发现了中华龙鸟……(有的同学可能说出一些不确切甚至错误的信息,可以在随后的课程中进行纠正) 教师:比较中华龙鸟和始祖鸟的化石复原图,再比较它和今天的鸟具有哪些不同特征? 学生:中华龙鸟没有翅膀没,身上的羽毛也很细,嘴(喙)比始祖鸟尖…… 教师:这些说明了什么? 学生:鸟类是从爬行动物进化来的。 教师:化石为我们提供了生物进化的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还有其他一些学科也为证明生物的进化做出了贡献。比如分子生物学通过比较各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也做出了同样的推断。(展示图片)细胞色素C是动植物细胞的线粒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蛋白质,它在生物的呼吸作用中负担很重要的角色,所以它不会也不能一下子发生巨大的变化。请阅读课本54页资料,和黑板上提供的数据表,你能判断出在进化的历程中,谁和人的亲缘关系比较近吗? 学生:黑猩猩与人关系进,向日葵和螺旋菌与人的关系比较远。 教师:在上述研究中,科学家都使用了同一种方法,就是非常重要的比较法。还有很多研究中都使用了比较的方法,有时还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比如这门比较解剖学。(展示同源器官的比较解剖图)你能看出它们的关系吗? 学生:他们的骨头顺序其实都是相同的。 教师:对。这些证据都说明了生物是存在进化现象的。那么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又上什么样的呢?很多同学已经具有了这方面的知识,下节可我们用拼图比赛来测验一下。 教学反思 在教学里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有的对教材讲述的内容已经非常熟悉,有的则很陌生,有的则完全不感兴趣。在这样的课堂上要关注全体学生的感受是很不容易的。一般的情况下,对知识比较渊博的部分学生,邀请他们发言可以使这部分学生能够保持关注。但有时也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因为学生的很多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他虽然知道,但讲不明白甚至有错误,反而引起其他同学的反感。于是我尽量把同样的知识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比如本节课讲“化石年代顺序”时用的标图比赛的方式。通过同学的动手活动,使已经具有这部分知识的同学积极参加竞赛,对这部分知识比较陌生的同学可以通过观摩来学习知识。我也经常会精心引进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如本节课的“同源器官比较”、艾滋病教学中的“不回的艾滋病的人”等内容),既保持了新鲜感,又达到了同样的教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的效果。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识记: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理解: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能力方面: ⑴分析能力:教材分析“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一命题的思路也是从教材分析其他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哲学命题的思路,通过指导学生从哪些方面去分析“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一命题培养学生分析哲学命题的能力。⑵辩证思维能力:在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时,既要承认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界,又要承认自然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辩证思维中理解自然界的客观性。以此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 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和迷信思想。面对自然界我们既不能凭其摆布,又要承认其客观性,和谐地处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教学难点 人们能够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但自然界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教学方法 采用提问与讲述相结合的方法。在叙述方法上,把归纳与演绎结合起来,运用逻辑推理的力量增强说服力。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在《前言》中,已经知道了中学生学一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很有用,用它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就能取得较大的进步;用它去观察和分析自己关心的社会问题,就能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用它来分析人生的重大问题,就能指导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前进。因此,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复习提问 (l)什么是世界观? (2)什么是哲学?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从第一课起,我们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人们都在不断地关注和处理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那么外部世界是怎样的呢?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还是神或者是人创造的呢?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应该以什么为出发点?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一课。 讲授新课 第一课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一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练习:第1章 演化的自然 第3节 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

第3节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见B 本67页) 1.地球的诞生距今约有__46亿__年,地球形成之初是一个由__岩浆__构成的炽热的球。 2.在距今约38亿年前,最原始的生命体在__海洋__中诞生。 3.1953年美国生物学家米勒在实验室用充有甲烷、氨、氢气和水的密闭装置,以加热、放电来模拟原始地球的环境条件,合成了一些__氨基酸__、有机酸和尿素等。由此人们意识到,原始生命物质可以在没有生命的自然条件下产生出来,并推论生命是在此基础上进化而来的。 4.生物起源化学进化过程包括四个阶段:①__无机小分子__生成有机小分子;①有机小分子形成有机高分子——__蛋白质和核酸;①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有界膜的多分子体系; ①多分子体系演变成__原始生命__。 A练就好基础基础达标 1.在地球上原始生命的起源过程中,原始生命的物质可能是(B) A. 氨气和氢气 B.原始蛋白质和原始核酸 C.葡萄糖和氨基酸 D.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2.科学家提出原始生命的诞生,运用的科学方法主要是(B) A. 实验B.假说C.观察D.推理 3.地球上原始大气与现在大气的区别是(D) A. 没有氮气B.没有臭氧 C.没有氧气D.以上三项都有 4.大多数人认为原始生命的摇篮是(B) A. 原始陆地B.原始海洋 C.原始大气D.原始土壤 5.目前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是(A) A. 化学起源说B.自然发生说 C.宇生说D.神创论 6.最初,地球外层的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没有土壤。下列生物最早参与土壤形成的是(A) A. 原始苔藓类B.原始蕨类 C.原始两栖类D.原始人类 7.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过程中所需要的三个基本条件是(A) ①原始大气①宇宙大气①宇宙射线、紫外线、闪电等④原始海洋⑤湖泊、海洋 A. 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③⑤ 8.原始地球条件下,最初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和有机高分子物质的场所依次是(D) A. 原始海洋、陆地B.原始大气、原始大气 C.原始海洋、原始海洋D.原始大气、原始海洋 9.下列叙述符合生命起源过程的是(B) A. 高温、紫外线、雷电等条件下,水蒸气、氢气、甲烷等气体合成了原始生命 B.各种各样的有机物在原始海洋中逐渐形成了原始生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