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南省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语文试卷含答案

湖南省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语文试卷含答案

湖南省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语文试卷含答案
湖南省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入学摸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16-2017学年湖南省师大附中高三(上)入学摸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迹”,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明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

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都曾从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这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

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出自己的回答。只有通过这样的对话,才能得到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这种新的话语既是过去的,也是现代的;既是

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在这种话语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世界各民族就会达到相互的真诚理解。

(摘编自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

(1)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并不是历史上已经形成并且固化了的一种“陈迹”,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用当代意识赋予这种“陈迹”以新的解释和含义。

B.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在形成之中的“将成之物”,所以先秦、汉魏时代的人们看到的中国文化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并不相同。

C.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的影响,所以唐宋时代的文化也不可能再像先秦两汉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

D.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不可能没有外来的成分,我们用来跟世界交流的,正是经过这种意识诠释的中国文化。

(2)下列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就会发生过滤和变形,当外国文化进入中国时也是这样,其表现形式有误读、过度诠释等。

B.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C.在文化交流中,实际上并不需要外国人像中国人那样了解中国;否则,我们就难以对自己的文化作出别样的理解。

D.解决不同文化体系的人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等,这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中介。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伏尔泰、莱布尼兹利用已经折射了的中国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可见有的时候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

B.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是不可能也无益处的,因此,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

C.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会有不同的问答,而平等的对话正是获得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的唯一途径。

D.从“相互沟通的话语”“各自的话语”等说法来看,文中所谓的“话语”应该是指文化交流双方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 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闲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候。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何灌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辽人常越境而汲汲:取水

B.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敛:退缩,收缩

C.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彻:穿透

D.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籴:运送

(2)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 B.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 C.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 D.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经略使韩缜嫉妒他,担心他将取代自己。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太师都惊恐起拜。B.何灌深谙西北边事,受到徽宗赞许。他任河东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徽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也望风溃败;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译文:

②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译文:。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3)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个不能忘记的人

刘重来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按照“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的条款,外国轮船在长江上触目可见,令国人深感屈辱。1925年10月,卢作孚邀约友人,集资创办民生实业公司,积极投入以经济实力夺回内河航运权的爱国斗争。公司成立之初,整个家当只有一艘载重量70吨的小轮船,卢作孚就定下了“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公司宗旨,展现了他的强国宏愿。当时,长江上游航运正被外国轮船公司控制着,不多的几家中国轮船公司濒临破产,卢作孚采取“人弃我取,避实就虚”的方针,在从未行驶过轮船的嘉陵江上开辟新航线,并在管理上大胆改革,使公司站稳了脚跟,将航线从嘉陵江发展到了长江。从1930年开始,民生公司“化零为整”,逐步壮大实力,先后收购了大批中外轮船,并控制了长江上游航运,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外国轮船公司挤出了长江上游。经过多年拼搏,到1945年,民生公司“崛起于长江,争雄于列强”,不仅在长江沿线、中国沿海港口,而且在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都有分支机构,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卢作孚也被海内外誉为“中国船王”。

在抗战爆发、国难当头的时刻,他号召:“国家的抗战开始了,民生公司应该首先动员起来参加战争。”在他的指挥下,全体员工英勇投入到紧张、艰险的抗战运输中去。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作为长江咽喉、入川门户的宜昌,聚集了大批难民和从沦陷区运来的大批航空器材、兵器及轻重工业机器设备,急待撤往大后方。但是,按照当时的实际运力,至少需要一年才能运完。还有40天就是长江枯水期,日本飞机不断轰炸,日军节节逼近,形势十分危急。在此关键时刻,卢作孚下令采用“三段航行法”,除了最重要的军用物资及不宜装卸的大型

机器设备直运重庆外,其他物资一律分段运输,使航程缩短了一半或大半。硬是在长江枯水期到来之前,将全部难民和机器设备安全撤离宜昌。

卢作孚的另一项重要贡献是北碚乡村建设实验。1927年,卢作孚被任命为北碚峡防局局长。峡防局本来是一个主要针对盗匪的治安联防机构,但他却借此平台,提出“打破苟安的现居,创造理想的社会”的口号。与民国时期其他乡村建设实验不同,他明确提出“要将这一个国家现代化起来”,就要“要赶快将这一个乡村现代化起来”,为此,他精心设计了北碚的“乡村现代化”蓝图,“以嘉陵江三峡为范围,以北碚为中心,要将嘉陵江三峡布置成一个生产的区域、文化的区域、游览的区域”,以供中国“小至乡村,大至国家的经营参考”。经过努力,这个昔日贫穷落后、偏僻闭塞、盗匪横行的小乡镇,终于建设成为“生产发展、文教事业发达、环境优美的重庆市郊重要城镇”。陶行知参观后说,北碚的建设“可谓将来如何建设新中国的缩影”。卢作孚也与晏阳初、梁漱溟一起,被称为“民国乡建三杰”。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最好的报酬是求仁得仁﹣﹣建筑一个公园,便酬报你一个美好的公园;建设一个国家,便酬报你一个完整的国家。这是何等伟大而且可靠的报酬!它可以安慰你的灵魂,可以沉溺你的终身,可以感动无数人心,可以变更一个社会,乃至于社会的风气。

(卢作孚《工作的报酬》)

②乡村建设在消极方面是要减轻人民的苦痛,在积极方面是要增进人民的幸福。造公众福,急公众难。……我们要做这样的事业,便要准备人、准备钱、准备东西、准备办法,尤其要许多人分工合作,继续不断地去办。

(卢作孚《乡村建设的意义》)

③确立公众的良好秩序,完成一切物质基础的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准和文化水准,使国家成为一个本身健全的现代国家,尤为吾人必须全力趋赴的积极目的。(卢作孚《论中国战后建设》)

④卢作孚先生作为旧中国一位著名的爱国实业家,与张之洞、张謇、范旭东一起,曾被毛泽东同志誉为旧中国实业界四个“不能忘记”的人物。

(胡德平《发扬和借鉴老一辈民族实业家的精神和经验》)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外国轮船公司垄断长江航运,外国商船在长江上横冲直撞,气焰嚣张,这直接促使卢作孚决心创办中国人自己的航运公司。

B.为了赶在长江枯水期到来之前将全部难民和机器设备安全撤离宜昌,卢作孚下令一律采用“三段航行法”,实行分段运输,大大缩短了航程。

C.由于创办民生实业公司的辉煌成绩和完成抗战时期运输任务的卓越贡献,卢作孚不仅受到时人的称赞,也一直为后人所推重。

D.从北碚的建设实验中,卢作孚认识到,乡村建设固然需要人、财、物,需要实施办法,更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分工合作,不断努力。

E.在卢作孚看来,中国战后建设的首要目标就是减轻人民的痛苦,增进人民的幸福,造公众福,急公众难,并为此身体力行,全力趋赴。

(2)胸怀强国愿望的卢作孚,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中国船王”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卢作孚被认为“民国乡建三杰”之一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为什么卢作孚被誉为“不能忘记”的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四、语言文字运用

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闲来无事,就经常上网发一些飞短流长的帖子,结果不仅弄得与同事邻里的关系很紧张,甚至还惹上了官司。

②在文化强省战略指引下,我省动漫产业迈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去年我省与沿海省份动漫原创产品的产值已经等量齐观。

③听到张旭东升任宁江市交通局长的消息,一帮老同学、老同事纷纷发来短信,祝贺他的乔迁之喜,并要他赶快请客。

④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妙手偶得,据说《蓝色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⑤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晓霞尽染,鸿雁南飞,江河日下,诗意油然而上。

⑥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

A.②④⑥B.①⑤⑥C.②③⑤D.①③④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失眠是指因睡眠时间不足、质量不佳对身体产生损害而出现的不舒服的感觉,应对失眠需要了解相关的睡眠卫生知识,进行自我调护.

B.校庆在即,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热情待客,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C.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D.由于工业的底子薄,西部地区的工厂大多技术水平低,其产品质量不是比沿海地区的同类产品低,就是成本比沿海的高.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当你还是一棵幼苗的时候,别人不容易在远处看到你。他们从你身边走过站在你身边,也可能视而不见,你还不引人注目。而你长成一株大树,哪怕在很远的地方,别人也会看到你,并且欣赏你。

A.虽然甚至因为如果B.虽然或者除非只有

C.即使或者除非只有D.即使甚至因为如果

9.下面是关于“感恩教育”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近年来,不少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都要求学生给父母洗一次脚。这引发了有关人士的质疑:?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知恩图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生理与心理的差异和特点,只是简单地采取,恐怕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而且涉及到很多方面,它需要。10.《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在我国已经生效八年了,但目前仍存在烟草企业不积极履行公约相关内容的行为。北京市消费者协会昨日发布了“在知道吸烟会引发多种疾病的前提下,是否还会吸烟”的调查数据。请把下面的图表写成一段话。要求: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五、写作

1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伊甸园,一棵大树对一朵玫瑰花说:“你虽然很漂亮却没什么用。要想活得有意义,光有美丽的外表是不行的。”

于是这朵玫瑰花找到上帝说:“请把我变得有用一些吧。”上帝同意了。

于是,世界上有了第一棵卷心菜。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根据阅读材料所体会到的意思或道理,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你可以发表见解,也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

要求: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

2016-2017学年湖南省师大附中高三(上)入学摸底语文

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9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迹”,而

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明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

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都曾从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这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

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出自己的回答。只有通过这样的对话,才能得到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这种新的话语既是过去的,也是现代的;既是世界的,也是民族的。在这种话语逐步形成的过程中,世界各民族就会达到相互的真诚理解。

(摘编自乐黛云《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十讲》)

(1)下列关于文中所说的“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C

A.文化并不是历史上已经形成并且固化了的一种“陈迹”,而是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用当代意识赋予这种“陈迹”以新的解释和含义。

B.文化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在形成之中的“将成之物”,所以先秦、汉魏时代的人们看到的中国文化跟我们今天看到的并不相同。

C.唐宋时代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的影响,所以唐宋时代的文化也不可能再像先秦两汉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

D.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人们的意识中不可能没有外来的成分,我们用来跟世界交流的,正是经过这种意识诠释的中国文化。

(2)下列关于文化交流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B

A.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就会发生过滤和变形,当外国文化进入中国时也是这样,其表现形式有误读、过度诠释等。

B.只有既是属于自己文化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话语,才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中唯一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C.在文化交流中,实际上并不需要外国人像中国人那样了解中国;否则,我们就难以对自己的文化作出别样的理解。

D.解决不同文化体系的人所共同面对的问题,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等,这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中介。

(3)下列推断,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B

A.伏尔泰、莱布尼兹利用已经折射了的中国文化,为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可见有的时候中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

B.从文化交流和比较看,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既是不可能也无益处的,因此,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

C.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同文化体系的人会有不同的问答,而平等的对话正是获得我们这一时代最圆满的解答的唯一途径。

D.从“相互沟通的话语”“各自的话语”等说法来看,文中所谓的“话语”应该是指文化交流双方的立场观点、思想意识等。

【考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

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解答】(1)C C项中所谓“再像先秦两汉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言下之意先秦两汉文化就是纯粹的中国文化,这是不符合原文意的.诚然,原文第一段说过“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这样的话,但原文并没有说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人就是纯粹的、没有受到他种文化影响的中国人.事实上,先秦两汉文化也不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2)B 原文第三段指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由此可见,这种“新的话语”也是两种文化交流中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B项“唯一”的说法是片面的,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3)B 第一段汇总作者认为“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作者并没有一概反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从这个观点也推不出“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众所周知,“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应该是重要而有意义的.

答案:

(1)C

(2)B

(3)B

二、古代诗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

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 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闲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候。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节选自《宋史?何灌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辽人常越境而汲汲:取水

B.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敛:退缩,收缩

C.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彻:穿透

D.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籴:运送

(2)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

A.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 B.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 C.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 D.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何灌有军事才能,射技震惊契丹。经略使韩缜嫉妒他,担心他将取代自己。在守边时,何灌大显神威,以致三十年后提及往事契丹太师都惊恐起拜。B.何灌深谙西北边事,受到徽宗赞许。他任河东将时奋勇击退外敌,经举荐得到徽宗召问,他用笏板指画以助讲解,形象生动,徽宗很快明白了边战形势。C.何灌善于治理政务,举措得到皇上认可。为完成运粮任务,他建议将水运改

为陆运;在招募射士时,又提出修渠引水,兴造良田,使剩余劳力乐于应募。D.何灌力守京城,拒不降敌,不幸阵亡。金兵南下,梁方平弃城逃遁,何灌也望风溃败;金兵长驱直下,逼近京城,何灌领命背城抗敌三日,受伤战死。(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

译文: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

②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

译文: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考点】文言文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解答】(1)D 可以用运输粮草的费用就地加价收购麦子.籴:购买.(2)B “玉津园”为状语后置,其后断句,排除A、D;“一发破的”与“再发则否”结构对称,中间及其后断句,排除C.句子翻译为:一次,何灌陪辽使在玉津园射箭,一发命中箭靶,再次发射就没有射中.客人说:“太尉不行了吧?”何灌答道:“不是,我只是出于礼节让让你.” 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

(3)A “经略使韩缜嫉妒他,担心他将取代自己”错,原文为“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应是赏识他.

(4)①整弓:整理弓箭;中:射中;诵叹:赞叹;劳之:犒劳.句子翻译为: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

②至:来到;乞:请求;控守:把守.句子翻译为: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答案:

(1)D

(2)B

(3)A

(4)①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

②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参考译文: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何灌因为武选登第,做河东路从事.河东经略使韩缜对他说:“您是个奇才,将来总有一天会坐上我今天的座位.”后来何灌担任府州、火山军巡检的军职,辽国人经常越境来取水,何灌亲自划定边界,不允许他们越境过来取水,辽国人愤怒地带领兵马犯境.何灌朝着山崖向上射箭,每射必中,有的箭头都射到山石里面去了,辽军吃惊的把他当成是神人,悄悄的退去了.大约过了三十年,契丹的萧太师与何灌相遇,说起了过去的事,历数道何巡检好箭法.何灌说:“那就是我啊.”萧太师肃然起敬忙向何灌行礼.何灌随后做河东将,与西夏军队相遇,敌人的骑兵追了过来,何灌射出的箭都能侵彻敌人的铠甲,从胸前射进去,从背后洞穿,再射中后面的敌人,西夏人非常害怕地退走了.张康国把何灌向徽宗推荐,徽宗召见了他回话,询问起西北边境的敌我态势,何灌用笏板在御榻画图,指着衣服上的花纹作为敌我态势来(向皇帝讲解).皇帝说:“敌人都在我的眼里了.”后来何灌官升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因为治理城鄣有功,转任引进使.当时皇帝命令运送粮三十万石到并塞三州.何灌说:“河水太浅不能走水路,如果用陆路运输要用马车八千乘,工作量太大.这时沿边麦子正熟,可以用运输粮草的费用就地加价收购麦子.”奏了上去,朝廷应允了.过不多久,何灌又被任命知岷州(熙河路),凿引邈川水灌溉了数千顷偏僻的田地,河湟一带的人民把它叫做广利渠.后来平调到河州,不久又回到岷州,并加“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之职.何灌向朝廷进言:“如果先修缮水渠引水,使耕地不受到旱灾的损害,那么百姓就乐于参加招募,而所需的弓箭手的名额就能够招足了.”朝廷听从了何灌的建议.不用半年,就改善了耕地质量二万六千顷,招募到了七千四百青壮弓箭手,是当时西北几路最成功

的.一次,何灌陪辽使在玉津园射箭,一发命中箭靶,再次发射就没有射中.客人说:“太尉不行了吧?”何灌答道:“不是,我只是出于礼节让让你.” 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随后升侍卫步军都虞候.金兵南下,朝廷让所有的禁兵都出来京城交付给梁方平守卫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兵驻扎在滑州,梁方平向南逃跑,何灌亦望风溃败.黄河南岸没有一个人能抵御敌人,金师于是直接攻打京城.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何灌背靠城池抗拒,总共和敌人作战了三天,受到创伤,死在阵地上,当时六十二岁.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各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1)这首咏梅诗中,作者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考点】古诗词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写作手法,题干已经明确是咏梅诗.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2)本题考查的是诗歌思想情感,结合诗文中炼字炼句.诗歌情感分析要结合题目、关键字句、题材以及注释等进行探究.

【解答】(1)这首诗考核的是写梅花的手法,所以和抒情方式基本无关,也就是表现手法和修辞,从诗句看,诗歌除了开头点到“几树梅”之外,就没有在正面写梅,全诗写梅花主要集中在二、三联,内容为“先前白雪覆盖在梅花上,看不出是雪是梅,花朵无处找寻,昨天夜里伴着皎洁的月光,梅花依旧凌寒盛放”这两联主要梅花生存的环境,和盛开状况写出梅花凌寒开放的高洁品质,主要是烘托和渲染.答题时先答手法,然后解释,最后答出效果.

(2)文章开篇“惆怅”二字就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以“独自回”结尾,首尾呼应,而这些感情皆因梅而生,用“落日、寒鸦、柴荆”等意象表达心中的无奈与心情的复杂.

答案:

(1)运用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描述,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2)表现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有无从说起,以致在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译文:

江边的几树梅花真是令人惆怅,我拄着藜杖在树下徘徊,离开,又回来.先前白雪覆盖在梅花上,看不出是雪是梅,花朵无处找寻,昨天夜里伴着皎洁的月光,梅花依旧凌寒盛放.今日我想折下几枝来送给远方的那个我怜爱的人,遗憾的是相思这场劫已化为灰烬.我在树下沉吟了良久,直到日暮时分,寒鸦归巢,且远远的望着那扇柴门,独自归去.

赏析:

诗歌开首就用一个直接表达感情的词“惆怅”,不仅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且获总领全篇之效.此词的作用虽然易解,但我们要思考的是,谁人“惆怅”,为何“惆怅”.谁在“惆怅”呢?首句说“惆怅江头几树梅”,莫非梅在惆怅?根据颔联,前时虽曾大雪压梅,然梅已在昨夜雪后绽放枝头,当无惆怅之理由.既然不是梅在惆怅,惆怅的就只能是诗人自己.诗人开篇就说自己“惆怅”,可见其“惆怅”之浓之深.诗歌第二句云,“杖藜行绕去还来”.“杖藜”者,拐杖也.此句写诗人之行为.诗人手扶拐杖绕行于梅下,去而复来,何也?乃因诗人爱梅,不忍离去耶?此种可能虽不能排除,然结合首句与第三四联看,似理解为诗人因惆怅极深,徘徊难去,更为妥当.

颔联忆寻梅之经历.“前时雪压无寻处”,似为诗人惆怅之因.然昨夜雪停,梅已于月下绽放,因雪无处寻梅的惆怅当烟消云散,何以今日仍惆怅难抑?此句再次表明,诗人的惆怅非为梅也.整联写诗人寻梅之经历,却以“雪压”表现梅生存环境之恶劣,从反面衬托梅冒寒绽放的坚贞品质;且诗人强调梅于月明之夜绽放,乃借明月烘托梅之高洁品格.诗人于此联宕开一笔,不写自己的惆怅,而忆

寻梅之经历,既使诗歌在章法上显得摇曳多姿,又为下联写折梅寄意做铺垫.颈联是理解全诗的关键.上联“折寄遥怜人似玉”,意谓折一枝梅寄送给似玉的远人.问题是,诗人为何将远人比作“玉”?“怜”又当作何解释?有人认为,此处的远人是一位貌美如玉的女子,“怜”是爱的意思.诚恐不妥.首先,一位走路都需手扶杖藜的老者因为思念一位年轻女子而惆怅得在梅下绕去绕来,去而复来,实在有失体统.再者,这样解释与下联“相思应恨劫成灰”在意思上也难以联系起来.“相思应恨劫成灰”应是诗人的想象,是诗人想象远人思念自己时的情状.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此句中的一个“应”字.“应”是“应该”的意思,应该怎么怎么,乃是一种推测.此句若写的是诗人自己,当然无需推测;既然用了推测,只能是诗人的想象.诗人想象这个似玉之人在思念自己的时候,心中还有“恨”.“恨”什么?“劫成灰”.什么意思?古印度传说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重新再开始,这样一个周期叫做一“劫”,后人借用“劫”指天灾人祸.“劫灰”本为“劫火”之余灰,此处当指灾祸后留下的残迹.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便可推测,诗人要寄梅与之的人必是经历了某种严重的祸患,因此,诗人想象他在对自己的思念中仍带有怨恨.至此,我们似乎明白诗人何以要寄梅与他,何以要喻他为“玉”.原来诗人是希望他虽经历磨难却能像梅一样坚贞不屈,像玉一样保持高洁人格.读至此,我们也才恍然大悟,原来诗人惆怅并非为自己,而是为朋友;诗人“杖藜行绕去还来”原来是在为朋友忧虑担心.

诗人的忧虑和担心是如此之深,乃至于行绕于梅下“沉吟”而忘记了时间,直至“日落”时寒鸦飞起才被惊醒独自怅然而归.尾联仍重在对诗人行为的描写.“沉吟”描写诗人行绕于梅下满腹心思的样子,再次表现其内心难以排遣的“惆怅”.“独自回”,表现其孓然一身返回时的孤寂落寞.当然,尾联也有对环境的渲染.“日落”、“寒鸦起”一方面渲染环境的冷寂、凄清,烘托诗人内心的孤寂落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其徘回于梅下时间之长,突出其“惆怅”之深.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两句,写的是演奏正式开始之前的准备过程。

(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朝

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表达自己和征人们想家却又不甘无功而返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考点】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题干要求,然后根据题干中的关键点及平时积累进行解答.注意字形,不要出现错别字,写后要检查.

【解答】(1)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重点字:轴、弦)

(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重点字:菌、晦、朔、蟪、蛄)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重点字:浊、勒)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一个不能忘记的人

刘重来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按照“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的条款,外国轮船在长江上触目可见,令国人深感屈辱。1925年10月,卢作孚邀约友人,集资创办民生实业公司,积极投入以经济实力夺回内河航运权的爱国斗争。公司成立之初,整个家当只有一艘载重量70吨的小轮船,卢作孚就定下了“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公司宗旨,展现了他的强国宏愿。当时,长江上游航运正被外国轮船公司控制着,不多的几家中国轮船公司濒临破产,卢作孚采取“人弃我取,避实就虚”的方针,在从未行驶过轮船的嘉陵江上开辟新航线,并在管理上大胆改革,使公司站稳了脚跟,将航线从嘉陵江发展到了长江。从1930年开始,民生公司“化零为整”,逐步壮大实力,先后收购了大批中外轮船,并控制了长江上游航运,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外国轮船公司挤出了长江上游。经过多年拼搏,到1945年,民生公司“崛起于长江,争雄于列强”,不仅在长江沿线、中国沿海港口,而且在东南亚、美国、加拿大等地都有分支机构,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卢作孚也被海内外誉为“中国船王”。

在抗战爆发、国难当头的时刻,他号召:“国家的抗战开始了,民生公司应

该首先动员起来参加战争。”在他的指挥下,全体员工英勇投入到紧张、艰险的抗战运输中去。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作为长江咽喉、入川门户的宜昌,聚集了大批难民和从沦陷区运来的大批航空器材、兵器及轻重工业机器设备,急待撤往大后方。但是,按照当时的实际运力,至少需要一年才能运完。还有40天就是长江枯水期,日本飞机不断轰炸,日军节节逼近,形势十分危急。在此关键时刻,卢作孚下令采用“三段航行法”,除了最重要的军用物资及不宜装卸的大型机器设备直运重庆外,其他物资一律分段运输,使航程缩短了一半或大半。硬是在长江枯水期到来之前,将全部难民和机器设备安全撤离宜昌。

卢作孚的另一项重要贡献是北碚乡村建设实验。1927年,卢作孚被任命为北碚峡防局局长。峡防局本来是一个主要针对盗匪的治安联防机构,但他却借此平台,提出“打破苟安的现居,创造理想的社会”的口号。与民国时期其他乡村建设实验不同,他明确提出“要将这一个国家现代化起来”,就要“要赶快将这一个乡村现代化起来”,为此,他精心设计了北碚的“乡村现代化”蓝图,“以嘉陵江三峡为范围,以北碚为中心,要将嘉陵江三峡布置成一个生产的区域、文化的区域、游览的区域”,以供中国“小至乡村,大至国家的经营参考”。经过努力,这个昔日贫穷落后、偏僻闭塞、盗匪横行的小乡镇,终于建设成为“生产发展、文教事业发达、环境优美的重庆市郊重要城镇”。陶行知参观后说,北碚的建设“可谓将来如何建设新中国的缩影”。卢作孚也与晏阳初、梁漱溟一起,被称为“民国乡建三杰”。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最好的报酬是求仁得仁﹣﹣建筑一个公园,便酬报你一个美好的公园;建设一个国家,便酬报你一个完整的国家。这是何等伟大而且可靠的报酬!它可以安慰你的灵魂,可以沉溺你的终身,可以感动无数人心,可以变更一个社会,乃至于社会的风气。

(卢作孚《工作的报酬》)

②乡村建设在消极方面是要减轻人民的苦痛,在积极方面是要增进人民的幸福。造公众福,急公众难。……我们要做这样的事业,便要准备人、准备钱、准备东西、准备办法,尤其要许多人分工合作,继续不断地去办。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有答案浙江卷(高考真题)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 语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了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风靡(mí)各大城市的共享单车给大众出行带来了便利,但乱停乱放,妨碍交通,成为城市“烂疮(chuāng)疤”,则与共享的初衷背道而驰。 B.某某快递公司陷入“自噬(shì)”的困境,背后是快速扩张带来的后遗症;加盟模式曾是其业绩突飞猛进的秘诀,但也是动摇其大厦基石的蚁穴(xué)。 C.近日,《我是范雨素》一文在网上刷屏,开篇一句“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zú)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的极为拙劣”,便让很多人不禁(jìn)潸然泪下。 D.作为一部主旋律片,《湄公河行动》真实再现了那场发生在金三角的缉(jī)毒战役,片中抓捕过程之惊险,战斗场面之惨烈,令人咋(zé)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后2-3题。 有人曾将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称为“智慧争夺战”。[甲]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欧洲开启了“人脑项目”,集神经科学、医学和计算机等多领域为一体,试图从科学高地上把握技术。这种“智慧竞争”不只是人类脑科学研究的自我赶超,更包括心理与情绪在内的自我认知。 让这场只能革命惠及所有的人群,使得人人可以享受智能的红利,这是时代付与我们的使命。[乙]不管达到临界值,越过人类智能综合的“奇点时刻”能否到来,我们都应当从智慧的延伸中努力升华那独一无二的想象与思考,理性与善良。[丙]这或许才是人类认识自己、激发潜力的关键所在。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启 B.付与 C.不管 D.独一无二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后,各参研参试单位纷纷表示,要奋发努力把大型客机打造成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制造强国的标志性工程。 B《朗读者》开播后,许多光电名嘴、企业职工、机关干部、退休教师、留学生吟诵社等朗诵爱好者,纷纷加入文化经典朗诵的行列。 C“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发展势头迅猛:无论是在大学校园,还是在产业园区,抑或是在街道社区,各类创业创新赛事如火如荼。

2019年湖南省师大附中高三模拟语文试题

2019年湖南省师大附中高三模拟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代言官监督与朝政兴衰 黄振萍 传统中国有一套发达的监督系统。传统中国既要求官员具备技术型官僚的职能(所谓“钱粮刑名”),又要求官员充当万民的表率,即所谓“青天大老爷”,具有公私领域杂糅的特点。传统中国的官员具有“道德一政治”两重功能,那么对官员的监督也就有了两个维度。除外在的法律监督外,还从道德角度进行监督,即对官员进行风宪纠弹的言官系统。言官系统的制度化及其效用的发挥,以明代最为典型。 言官选任尤为严格。言官的职能主要是进行谏诤和封驳,纠举百官,肃清吏治。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言官要起到肃清吏治的作用,由谁来担任言官就是非常慎重的事情了。朱元璋要求由“贤良方正”之人来充任言官,内存忠厚之心,外振正直之气,政治上一定要忠君爱国。明成祖朱棣则进一步强调言官要“有学识、通达治",器识远大,学问赅博。不仅如此,明代还要求言官有实际的仕途经历,不是仅凭借书本上的抽象理念来行事,而是能真正切入实务,不务空言。由于言官的道德劝谏职能,就必然对言官任职资格提出了专业技能之外的更多要求,首先是任职回避。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父兄现任在京三品大臣,其子弟为科道言事官者,俱改任别衙门,照例循资外补。”其次对言官出身有责资格限制。明代规定,不能选用胥吏出身者为言官,如果曾犯“奸贪罪名”,也失去获选资格。总之,言宫的选任在官员选任体系中属于最为严格的范围。 在选任程序上,一般有荐举和考选两种途径,在洪武之后,通过科举的考选成为主流。但是,通过科举之后的任命程序。言宫比起其他普通官员要严格复杂很多,先要进行察访,调查舆论民情,然后,“或策以时务,或试以幸疏,议论正人”,最后拟出名单,供皇帝批准。考核程序也远较普通官员复杂,考核的标准主要有除革奸弊、审理冤枉、扬清激浊等,非常完备。 言官尽职尽责,对皇帝也不放过。对言官体系的任职资格、选任与考核均如此严格,使得明代的吏治在经历了洪武的严刑峻法之后走向常规,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体而言,因为能出现像海瑞这样抬棺死谏的言官,有这样一个群体的存在,使得明代吏治的清明程度比其他王朝要好。由于明王朝非常强调从道德情操角度来培养士风,士气高扬,言官尽职尽责,哪怕是对皇帝也不放

2020届湖南师大附中高考语文模拟卷(2)(有答案)

湖南师大附中高考模拟卷(二) 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司法权可否分割?翻阅有关宋代的史书或许可以找到答案。《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一七《慎刑》,就记载着宋朝统治者注重司法权分割一事,其将由法官一人享有的审判权分割为审理权与判决权,在中央分别由断司与议司执掌,在地方分别由鞫司与谳司执掌。换言之,断司或鞫司负责审讯与调查事实,议司或谳司负责检索和适用法律。不仅如此,最终如何判决还得由儒生出身的行政长官来决定。更有甚者,宋代统治者还强调断司(鞫司)与议司(谳司)之间应当各自独立行动,不得互通声气甚或协调处理。 从表面上看,宋代这种有关司法权分割的设计非常缜密,但是宋代统治者恰恰忘了,让行政长官来最终决定判决结果的后果之一是,前面的事实审法官和法律审法官都无法做到真正独立,因为他们在审与判时都在揣摸着那个拥有最后决断权的行政长官的心思。 而且,让行政长官来最终决定判决结果还违反了司法审判的亲历性要求,让没有参与审理的人来决定审理的结果,其后果可想而知。事实上,从审判监督的基本原理看,审、判本身是一个连续性的任务,并不适合于分割或分立。将审判权人为分割会导致审者不判、判者不断的“审判碎片化”和随之而来的“监督碎片化”,最终决断者和监督者都缺失一种全面而系统的个案知识,其作出的决断或监督自然也是残缺的、失真的和武断的。 更为致命的是,虽然宋代统治者重视行政长官的法律素养,但是大多数官员仍不是学法律出身的专业人士,而是一群从四书五经中找出一书(经)加以钻研的文科偏材,对于法律专业只能说是粗知一二。他们只知以儒家那套“存天理灭人欲”的学说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对于前述鞫司或谳司基于专业技能采取的法律行为自然难以理解,对于鞫司、谳司基于专业技能的玩法弄权行为也难以觉察。在“外行指导内行”的局面下,不仅司法无法独立,而且司法腐败也难以防止,司法权的分割及监督也就自然失灵。 从形式上看,宋代统治者人为地将审判这一行为纵向分割、隔离、分立为审与判之后,似乎使审判权更加易于为旁观者所监督。但是,广大民众并不享有审判监督权,而享有审判监督权的官吏却基于“官官相

2015—2017近三年全国卷语文高考题整理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1)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

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考语文模拟卷试题(二)

湖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考模拟(二) 语文测试 本试卷共7道大题,21道小题(2道选做题任选1小题)。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组是 () A.赝.品哽咽.笑靥.如花恹.恹欲睡 B.巷.道伉.俪引吭.高歌沆.瀣一气 C.恐吓.喝.彩褐.衣蔬菜曲高和.寡 D.绯.闻斐.然缠绵悱.恻蜚.短流长 2.下列词语中没有 ..错别字的一组是() A.诀窍晤淡功亏一溃立身处世 B.惊蛰涵养胸无城府光风雾月 C.挤兑揶揄靡靡之音峨冠博带 D.珐琅撕杀崭露头角惠质兰心 3.下列各句中,没有 ..语病的一项是 () A.西安某一博物馆展出了一件胎体轻薄如纸、釉质莹润如玉的明朝成化时期烧制的鸡缸杯,具有极高的观赏和保存价值。 B.“毒胶囊”事件再次引发世人优虑:食品里究竟有没有违法添加的工业明胶?这一点毋庸置疑,权责部门应彻查严打。 C.湖南高校等教育倡导现代技术应用性理念,地方特色鲜明,高校学生的培养深受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明显提升。 D.为了最大限度地压缩电信诈骗的活动空间,某城市公安局公布六条注意事项,提醒群众增强保密意识,以免上当受骗。 4.依次填入下面画横线处的诗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自从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设想,香港、澳门归属问题得以妥善解决,捐弃前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呼声愈来愈高,而张学良将军不会是永无归期。 “”,将军回归,中华一统,山欢水笑庆团聚的日子不会太远了!思想及此,李商隐殷切盼望与亲友重逢的诗句,清淅地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 A.从来一别又经年,万里长风送客船/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B.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C.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D. 从来一别又经年,万里长风送客船/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完整版)2017全国2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关系。 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瓢泼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掷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16世纪末期以来,小说家对小说故事性的破坏日趋强烈。这时,一个故事的好坏并不看它的“成

色”如何,而是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契诃夫曾经把那些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称为“耍弄蹩脚花招的人”,但这种花招的大量出现也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他们要摆脱陈旧的故事模式,摆脱虚假的因果关系和矫揉造作的戏剧冲突,甚至摆脱故事本身。现代小说家认为,传统的故事模式早已失去了弹性和内在活力,也失去了起初的存在价值,那些千百年来一直在给小说提供养料的故事模式已经成为制约想象力的障碍之一。 (摘编自格非《塞壬的歌声》)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故事的人不一定是小说家,小说家在讲故事的时候,不像传统的故事讲述者那么依赖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的 B. C.17 D. 2. A. B. C. D. 3. A. 述人也会成为小说家。 B.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 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C.契诃夫不大认可“不好好讲故事的小说家”,对他们的做法评价不高,由此可知当时这股写作潮流与他的 创作理念相悖。 D.现代小说的发展加剧了故事在小说中的衰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传媒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故事讲述方式 也可能消亡。

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考语文模拟卷(2)(有答案)

湖南师大附中2019届高考模拟卷(二) 语文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司法权可否分割?翻阅有关宋代的史书或许可以找到答案。《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一七《慎刑》,就记载着宋朝统治者注重司法权分割一事,其将由法官一人享有的审判权分割为审理权与判决权,在中央分别由断司与议司执掌,在地方分别由鞫司与谳司执掌。换言之,断司或鞫司负责审讯与调查事实,议司或谳司负责检索和适用法律。不仅如此,最终如何判决还得由儒生出身的行政长官来决定。更有甚者,宋代统治者还强调断司(鞫司)与议司(谳司)之间应当各自独立行动,不得互通声气甚或协调处理。 从表面上看,宋代这种有关司法权分割的设计非常缜密,但是宋代统治者恰恰忘了,让行政长官来最终决定判决结果的后果之一是,前面的事实审法官和法律审法官都无法做到真正独立,因为他们在审与判时都在揣摸着那个拥有最后决断权的行政长官的心思。 而且,让行政长官来最终决定判决结果还违反了司法审判的亲历性要求,让没有参与审理的人来决定审理的结果,其后果可想而知。事实上,从审判监督的基本原理看,审、判本身是一个连续性的任务,并不适合于分割或分立。将审判权人为分割会导致审者不判、判者不断的“审判碎片化”和随之而来的“监督碎片化”,最终决断者和监督者都缺失一种全面而系统的个案知识,其作出的决断或监督自然也是残缺的、失真的和武断的。 更为致命的是,虽然宋代统治者重视行政长官的法律素养,但是大多数官员仍不是学法律出身的专业人士,而是一群从四书五经中找出一书(经)加以钻研的文科偏材,对于法律专业只能说是粗知一二。他们只知以儒家那套“存天理灭人欲”的学说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对于前述鞫司或谳司基于专业技能采取的法律行为自然难以理解,对于鞫司、谳司基于专业技能的玩法弄权行为也难以觉察。在“外行指导内行”的局面下,不仅司法无法独立,而且司法腐败也难以防止,司法权的分割及监督也就自然失灵。 从形式上看,宋代统治者人为地将审判这一行为纵向分割、隔离、分立为审与判之后,似乎使审判权更加易于为旁观者所监督。但是,广大民众并不享有审判监督权,而享有审判监督权的官吏却基于“官官

2017年上海市秋季高考语文试卷有答案(高考真题)

2017年上海秋季高考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应用(10分) 1.填空题(5分)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王羲之《兰亭集序》)(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选自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 (3)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直抒胸臆,感情深厚;陆游《书愤》中,也有直抒胸臆的一联是:“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小明做事马虎,他想写一句话来警醒自己,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 C)(2分)。 A.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B.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C. 患生于所忽,祸起于细微。 D.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3分) 吴人的祖先很会唱歌,这是人所共知的。,而且被民间文艺工作者收集保存。可是吴地的舞蹈呢?我们祖先的那种伴有呜呜歌声的舞蹈哪里去了呢? A. 吴歌、白茅山歌从古到今都有人会唱。 B. 吴歌、白茅山歌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 C. 有人从古到今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D. 从古到今有人都会唱吴歌、白茅山歌。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6分) 常识与理论 ①依据我们的常识,桌面是光滑的,物理学的理论却告诉我们,桌子是由原子组成。原子之间有间隙,桌面其实坑坑洼洼。很多人疑惑:理论和常识冤家碰头时,我们是该相信理论还是该坚守常识? ②其实,理论和常识很难笼统地拿来比较。因为平时说的“常识”一词,所称的内容十分繁杂。鲸鱼是一种鱼,这份常识保存在“鲸鱼”这个词里,但鲸鱼是哺乳动物,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太阳东升西落是常识,而地球围着太阳转也是常识。为了区分,我们把“鲸鱼是哺乳动物”“地球围着太阳转”这一类常识称做“科学常识”。本文要讨论的常识,是指来自日常经验的常识而非科学常识。“常识”这个词也不能指称错误的东西,错误与否不以科学为标准,而以日常经验为标准,一旦发现某些原本相信的东西不符合日常经验,我们也就不再称之为“常识”。 ③常识是由正常的情况培养起来的。我们看到水往低处流,火焰向上窜,那就是水往低处流,火焰向上窜。常识并非没有道理。金星、牛郎星都是星星,而太阳、月亮不是,其中的道理是明显的。鲸鱼和鲨鱼是一类而不与老虎同类,道理也是明显的。常识通常是以事实的方式给予我们的,我们接受这些事实,同时就逐渐明白了其中包含的道理。当出现反常情况时,我们会寻求将反常转化为正常。这就是常识解释。爹妈个子大,子女也大,这是正常情况。爹妈个子大,孩子怎么这么矮?小时候没吃的,营养不够,这也是正常情况。 ④常识解释并不总是奏效。出现月食是月亮被天狗咬了,就像月饼被咬一口就会却一块,这当然是常情。但天狗是为月食特设的:不咬月亮的时候它在干什么?为什么每次咬了月亮还必定吐出来?至于细致、系统观测到的现象,仪器观察和实验产生的结果,常识不知道这些事,当然更谈不上由这些事形成什么道理。理论家知道这些事情,而且特别关注这些事情,恰恰是因为常识不能为它提供良好的解释。异常的事情特别能显示理论的解释力。 ⑤理论的解释不是凭空而来。理论靠什么提供解释?靠讲道理。从何处讲道理?从常识。除了包含在常识里的道理,还能从哪里找到道理?还有什么我们能够理解的道理?理论家在成为理论家

2019-2020年湖南师大附中七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卷答案

2019-2020年湖南师大附中七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联考 语文试卷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30分) 1. C[A.贮蓄(zhù)朗润B.徘徊(huái) 翻来覆去D.荫蔽(yīn) 取决] 2. A(咄咄逼人: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 3. B(A.句式杂糅,去掉“因为”; C.成分残缺,“愉悦”后加“的心情”: D.双重否定不当,去掉“不”。) 4. D(①③是一个句群,②④⑤是-一个句群,由标点符号也可判断两个句群的先后。④⑤有顺承关系,位置不宜颠倒。) 5. B(“敝”,对自己或自己一方的谦称。“敝帚自珍”喻自己的东西虽然不好,却非常珍爱。) 6.综合运用(共7分) (1)“朋",表示志趣相投的同类。(答到彼此联结、相互支持即可得全分) (2)①③④(每选对1个则得I分,多选或错选不能得满分。) (3)参考:朋友是一盏茶,氤氲生活的诗意(比喻修辞1分,前后语意吻合1分) 7. 默写(7分) (1)山岛竦峙(2)随君直到夜郎西(3)择其善者而从之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名著阅读(共6分) (1)D (2)示例:阿长为“我"买《山海经》,满足了幼时“我”的心愿,滕野先生给“我"改讲义,给了“我”平等的尊重;“朝花”表明过往的这些人和事是带来过美好的,如今“夕拾”,对比现实的严酷,更现怀念之情,寄托理想之意。(书中内容2分,书名寓意2分,意思相近皆可。) 二、阅读(共40分) (一)古诗阅读(共9分) 9. CD(C. “东风”句运用的是拟人修辞: D. “万叶千花”并非眼前所见实景,而是想象。)(选对一项得3分,选对两项得5分) 10.示例①:“一”字重读,表明春天的红花绿叶都是春风的精心裁剪,充满了对春风造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散文--参考答案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散文--参考答案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散文 一、【新课标Ⅱ】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12分) 窗子以外林徽因 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杈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

湖南师大附中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

湖南师大附中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时量:120分钟满分:150 分 命题人:湖南师大附中高一语文备课组审题人:教科室备课组长:欧阳昱北 卷Ⅰ 一、选择题(共15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A. 脑髓.(suǐ)给.予 (jǐ ) 乞骸.骨(hái)遥岑.远目 (cén) B. 奢侈.(chǐ)离间. (jiān) 酹.江月(lèi)前合后偃.(yǎn) C. 孱.头 (càn) 惩.罚(chénɡ)弄玄.虚(xuán)羽扇纶.巾(ɡuān) D. 专横. (hènɡ) 喟.然(kuì)辟.公府(bì)户盈罗绮.(qǐ) 1.B离间. (jiàn) 2.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国粹瑕疵冠冕堂黄急功进利 B. 垂暮端祥肝脑涂地残羹冷灸 C. 帷幄惋惜礼尚往来休戚相关 D. 演译隐匿完璧归赵一愁莫展 2.C/ A冠冕堂黄(皇)急功进(近)利; C端祥(详)残羹冷灸(炙) D演译(绎)一 愁(筹)莫展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过早地把感情寄托在异性上,易形成早恋,如歌的青春是不该青涩果子的。 ②近期,国家多项调控房价举措相继出台,这说明政府房价的态度相当坚决。 ③提出问题很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都源于“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 A. 品尝抑制质疑 B. 品评控制置疑 C. 品尝抑制置疑 D. 品评控制质疑 3.A/品尝:尝试滋味。品评:评论高下。与下文“果子”搭配,用“品尝”。抑制:压下去。 控制:掌握住不使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语境不涉及“活动”和“范围”,用“抑制”。质疑:提出问题。置疑:怀疑(多用于否定)。这里是提出问题,用“质疑”。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全运会的发展历程清晰地告诉我们,每一届全运会不仅仅是简单的体育赛事,而且举办 城市乃至全国都给它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财富。 B. 正式通过实施的国家新《食品安全法》赋予受损害消费者十倍索赔。日前,某区人民法 院就以法庭判决的方式支持了一位市民的索赔请求。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小说专题-去答案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小说专题 一、【新课标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天嚣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辱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象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开啦! ”撤掉顶门柱,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终于脱离了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还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学科&网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2021年湖南省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模拟(三)语文试题

2021年湖南省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模拟(三)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福文化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大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自古就有崇福、尚福、祈福、盼福的传统,对福文化有着高度的心理认同和文化认同。从现有资料看,中国人的福文化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逐渐形成并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尚书·洪范》提出了五福的概念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后人关于福的观念,基本上是在五福基础上发展和丰富起来的,福文化的内涵主要有衣食、长寿、平安、多子孙、修德、和谐等。 儒家文化是封建社会正统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对中国文化有着至远至深的影响,对儒家的福文化考察可以看出中国福文化的本质。周代福文化是儒家福文化的源头。周人认为上天是福祉的赐予者,天子和诸侯谨慎修德,通过祭祀和民众的呼声将天子之德上达于天,上天就会赐予百姓福祉但周人又认为,上天赐予福祉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周人的“明德慎罚,敬天保民”思想。周人认为福主要表现为寿考、多子嗣、家族显耀等。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并对人们的精神观念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儒家福文化在继承周人寿考、多子嗣、家族显耀等观念的基础上,将忠君、孝道等联系起来。《礼记.祭统》贤者之祭也,必受其福。非世所谓福也。福者,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可以看出,儒家在福文化内涵中增加了顺、备的含义。儒家认为只要做到上顺于天,外顺于君王,内顺于父母,就会受到福的眷佑,就会一顺百顺。同时,福与顺又是在儒家定义的“亲亲尊尊” 等级秩序框架内得到实现的。 民间福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在各种民俗中都有表现。民间福文化大多与普通人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表达着他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民间福文化主要有:一是丰收.民以食为天,对丰收的渴望和丰收后喜悦的表达是民间福文化的最直接的表现。如《诗经》中《小雅?楚茨》云:“我仓既盈,我庾维亿。”二是婚恋。婚恋是普通百姓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也成为人们借以表达幸福感的一种形式。《周礼》记载昏仪六礼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这些流程虽然烦琐,但无不体现了人们对于婚姻的美好祝福。三是节日仪式。民间福文化还体现在一些具有仪式感的节日中,如春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高考模拟卷(一)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高考模拟卷(一)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近代社会新因素的下层市民文艺和上层浪漫思潮,在明末发展到极致后遭受了本不应有的挫折。李自成的失败带来了满清帝国的建立,落后的少数民族总是更易接受和强制推行保守、反动的经济、政治、文化政策。资本主义因素在清初被全面打了下去,在那几位所谓“雄才大略”的君主的漫长统治时期,巩固传统小农经济、压抑商品生产、全面闭关自守的儒家正统理论,成了明确的国家指导思想。从社会氛围、思想状貌、观念心理到文艺各个领域,都相当清楚地反射出这种倒退性的严重变易。与明代那种突破传统的解放潮流相反,清代盛极一时的是全面的复古主义、禁欲主义、伪古典主义。作为明代新文艺思潮基础的市民文艺突然萎缩,上层浪漫主义则一变而为伤感文学。《桃花扇》《长生殿》《聊斋志异》则是这一变易的重要杰作。 浪漫主义、感伤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是明清文艺思潮三个不同阶段。在第三阶段(乾隆),时代离解放浪潮相去已远,眼前是闹哄哄而又死沉沉的封建统治的回光返照。复古主义已把一切弄得乌烟瘴气、麻木不仁,明末清初的民主民族的伟大思想早成陈迹,失去理论头脑的考据成了支配人间的学问。“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那是多么黑暗的世界啊。像戴震这样先进的思想家也只能以考据名世,得不到人们的任何了解,他自已视为最重要的哲学著作──痛斥宋儒“以理杀人”的《孟子字义疏证》,连他儿子在编集子时也把它排斥在外,视为无足轻重。那是没有曙光、长夜漫漫、终于使中国落在欧洲后面的十八世纪的封建末世。在文艺领域,真正作为这个封建末世的总结的要算中国文学的无上珍宝《红楼梦》了。 无论是爱情主题说、政治小说说、色空观念说,都似乎没有很好地把握住上述具有深刻根基的感伤主义思潮在《红楼梦》里的升华。其实,正是这种思潮使《红楼梦》带有异彩。笼罩在宝黛爱情的欢乐、元妃省亲的豪华、暗示政治变故带来巨大惨痛之上的,不正是那如轻烟如梦幻、时而又如急管繁弦似的沉重哀伤和喟叹么?还是鲁迅的几句话比较精粹:颓运方至,变故渐多;宝玉在繁华丰厚中,且亦屡与“无常”觌面①……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全国卷

2017年高考新课标I卷语文试题解析(正式版) 绝密★启用前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使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小题,9(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3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新人教)湖南省2007届高三模拟考试课标卷(湖南师大附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新人教)湖南省2007届高三模拟考试课标卷(湖南师大附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湖南省2007届高三模拟考试课标卷 命题:湖南师大附中高三语文备课组审核:湖南师大附中语文教研组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忖(cǔn)度炽(zhì)烈抑扬顿挫(cuò)不谙(ān)水性 B.哂(xī)笑采(cài)邑心宽体胖(pán)安土重(zhòng)迁 C.畸(jī)形泡(pāo)桐飞来横(hèng)祸散(sàn)兵游勇 D.侪(chái)辈眼睑(jiǎn)溘(kè)然长逝暴戾恣睢(suī) 2.下列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闲遐虚与委蛇赴汤蹈 火敏于事而纳于言 B.宴请脍炙人口义愤填 赝无事不登三宝店 C.斡旋众口铄金谈笑风 生出头的椽子先烂

D.竞标英雄倍出蔚然成风口慧而实不至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越秀区有政协委员建议,北京路作为全市惟一的全天候步行街,应尽早导游导购指示牌。 (2)社会广义新农村建议不是对城市的“克隆”,它了对农村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尊重,对自然生存的尊重。 (3)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不容回避,中国在处理这一“历史问题”上,的方针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A.树立包涵向 来B.树立包含历来C.竖立包含历 来D.竖立包涵向来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必须确定重点发展区域,重点发展区域应为沿长江经济带、沿京广线经济带和六省确定的城市。

B.德瓦提出采取激励措施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与新型合作医疗以及建立对农村老人的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关于农村发展的建议。 C.国家三令五申关停私人小煤窑,以杜绝相关煤矿事故的发生;但某些地方部门对私人小煤窑不加限制,导致煤坑坍塌,大量矿工死亡的特大事故。 D.人们放弃使用自己的弱势语言,选择使用符合自己需要的强势语言,是为了融入更广泛的社会,实现人生的价值,更好地扩展个人的生存空间。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丰裕中的贫困是指,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在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无论是在整个世界范围内,还是就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言,都存在着这样一个普遍的趋势:在经济增长的推动下,当一些国家、地区和社会阶层经济发展、福利水平提高的同时,另一些国家、地区和社会阶层的贫困状况不但没有好转,甚至更加恶化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原本是为了减少贫困的经济增长却成

【湖南师大附中2018高考二模】语文试卷(含解析)

湖南师大附中2018届高考模拟卷(二)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书法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历代书法家对《兰亭集序》不断阐释的历史。《兰亭集序》被认为是中国书法界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尽管与之相随的是,《兰亭集序》的真伪之辨从来没有消停过。 最早提出质疑的是宋代学者,而较有说服力的是清末曾经当过慈禧太后秘书的李文田。他工书善画,学问渊博,是岭南“碑派书法”创始人。他爱好金石收藏,精于鉴别。他通过多年考辨,认为《兰亭集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 1965年夏,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在《文物》杂志上,发表了《从王谢墓志出土论〈兰亭集序〉的真伪》一文。他基本上重复了李文田的两个论点,认为从年前南京出土的王谢墓志(晋代)来看,《兰亭集序》失去了晋人惯用的带有隶书笔意的笔法,因此断定它不是晋代遗留下来的作品。其次,从文章的内容来看,作者是在王羲之所作《临河序》的基础上加工而写成的。因为,文章前半部描写欢快之情,写得很流畅,后半部突然悲痛起来,这与晋人达观以及王羲之本人性格大相径庭,故值得怀疑。据此,郭沫若推断《兰亭集序》乃是一赝品,并非王羲之的作品。 郭文发表后,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了《〈兰亭集序〉的真伪驳议》一文,提出了与郭文针锋相对的观点。该文认为,唐初各大书法家如欧阳询、虞世南等都在学王帖,而唐太宗也酷爱王之书法,我们没有理由否定唐初书法家的鉴别能力。其次,若以东晋书法当接近于隶书,而《兰亭集序》却是行书,因此就怀疑《兰亭集序》非晋人之作,这是方法论的错误。王字本身有发展过程,它脱胎于旧时代而又高于旧时代,向行书方面发展,故王羲之被称之为“书圣”,其理由即在此也。再者,从美学的观点上看,《兰亭集序》书法、文思之潇洒、飘逸,与东晋士族的风貌也相吻合。因此,《兰亭集序》为晋代王羲之手笔。 值得欣慰的是,“兰亭论辩”沉寂多年之后,新出土的文物为考证传世《兰亭集序》真伪提供了新线索。1998年6月,在南京市东郊发现一处罕见的六朝古墓葬群,其中二号墓室前部出土有两方极为珍贵的砖质墓志,在全国引起轰动。该墓为东晋名臣高崧及其夫人谢氏的合葬墓。高崧卒于公元366年,夫人谢氏卒于公元355年,而王羲之卒于公元361年。可以说,他们生活在同一时代。这两块墓志上写有“晋侍人、建昌伯、广陵人高崧”等字,虽仍有由隶入楷的痕迹,但已与现代意义上的楷书十分相近。高崧墓志作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楷书实证资料,在中国书法史上意义重大。在南京周边,还有三十块左右墓碑,东晋墓碑出土地点也不只是南京,还有在丹阳、马鞍山出土的。这些考古发现表明:从书体上来看,六朝的书体在转型之中,即由隶到楷的重要演化阶段,多种书体并存是合情合理的。东晋时期不仅只存在隶书,而且行楷或隶楷兼有。这就纠正了过去“晋代不可能出现楷书、草书”的说法。这些考古发现完全推翻了李文田、郭沫若的基本论点,也为《兰亭集序》的真伪之争画上了一个句号。 (摘选自刘孟达《〈兰亭集序〉真伪之谜》,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界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中国书法的历史就是一部历代书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三附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三附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全国卷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

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