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竞赛试题

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竞赛试题

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竞赛试题
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竞赛试题

七年级文言文知识竞赛试题(答案)

班级姓名得分

一、《世语新说》两则共16分

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词:12分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期:约定行:外出

B、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过:超过乃:才

C、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委:舍弃去:离开

D、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拉顾:回头看

E、寒雪日内集,俄而雪骤;内集:家庭聚会俄而:一会儿

F、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拟___相比___ 因被

2、按课文默写。4分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___撒盐空中差可拟__。”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2)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二、《论语十二章》共20分

1、积累成语:不亦乐乎、三十而立、温故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

饭疏饮水、择善而从、博学笃志(至少写出四个)4分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每类2个)4分

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

3、理解背诵6分

①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孔子感叹时光易逝,勉励大家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③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解释加点词的含义。6分

①不亦说乎?同“悦”,愉快吾日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从:学习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

三、《虽有佳肴》共18分

(一)翻译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9分

1、虽有佳肴(即使)

2、不知其旨也(甘美)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所以)

4、教然后知困(不通,理解不了)

5、然后能自反也(反省)

6、虽有至道(最好的道理)

7、学学半(教人)8、教学相长也(增长或促进)

(二)翻译下列句子。8分

1、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

3、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

4、《兑命》曰:“学学半。”《兑命》说:“教育别人,是学习的一半。”

(三)本文的中心句是教学相长。2分

四、《河中石兽》共16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⑴一寺临河干(靠近)⑵山门圮于河(倒塌)

⑶阅十余岁(经历)⑷但知其一(只)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4分)

⑴如是再啮古义:(这,这样)今义:(判断动词)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今义:(物理学)

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D)(2分)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5、这个故事阐明了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的道理。(2分)

五、寓言二则共16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10分

(1)人皆吊之:慰问(2)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将:带领

(3)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十分之九(4)其家甚智其子:认为……是聪明的

(5)暮而果大亡其财:暮:晚上亡:丢失(6)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

(7)何遽:怎么就(8)堕而折其髀堕:掉落髀:大腿

2、《智子疑邻》寓意是听意见只听正确的,而不能以关系的亲疏持有偏见。

出自《塞翁失马》的成语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其寓意是:祸兮福所倚,福

兮祸所伏;或:好事与坏事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6分

六、课外文言文阅读:共14分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1、解释带点的词:6分

舍人相谓曰:(商量)我能为之足:(画)遂饮其酒:(于是,就)蛇固无足:(本来)子安能为之足:(怎么)终亡其酒:(丢失)2、一词多义:4分

足:数人饮之不足(满足)之:一人饮之有余(代词,酒)

我能为之足(脚)我能为之足(代词,蛇)

3、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画蛇添足,该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我卖弄,弄巧成拙的人。4分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智能特教Zhingnengtejiao 文言文阅读——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 预备知识一:如何读懂选文 (1)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此题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则除外) (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 (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 预备知识二: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兼代的:兼(表兼任);领(兼代);权,行,假,署(代理); (8)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9)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10)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伊始)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 预备知识三: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 (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若);第三人称(之其彼渠厥)(2)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 (3)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 (4)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 (5)兼词:诸焉盍旃叵 如何答好每一道题 3.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练习题新人教版附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练习题新人教版附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练习题 期末复习:文言文练习题 《咏雪》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9题。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②“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③“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本文选自南朝宋彭城人编著的《》一文。 2、解释加点的字词。 内集 ..:欣然 ..: ..:儿女 ..:俄而 差可拟 ...:未若 ..:因.风起: 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 ② ③ 4、“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为我们营造了一种 的家庭气氛。 5、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撒盐 / 空中差 / 可拟 B.白雪 / 纷纷何 / 所似 C.未若 / 柳絮 / 因风起 D.左将军 / 王凝 / 之妻也 6、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7、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 答: 8、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2

3 答: 9、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喻体吗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 词: 诗句: 《陈太丘与友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 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 怒: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③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加点的字词。 与友期.行: 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尊君..在不.: 待君.久不至: 相委. 而去. : 家君..: 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 ② ③ 3、“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 的人,“友人便怒”,从友人的话中我们又看到了友人是个 的人,从“友人惭,下车引之”还可看出友人是个 的人。陈元方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显示了聪明才智,体现这一天资的语言是 ,也表现出对客人无信无礼的不满,体现不满的行动是 “ ”。 4、元方对友人的评价是 ,从而课文想告诉我们 的道理。 5、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陈元方就应当原谅他,而陈元方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说说你的看法。 答:

七年级上册语文 文言文训练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因往晓之________ ②终日在天中行止________ ③奈何忧其坏________ ④其人舍然大喜________ (2)与“杞人忧天”意思相近的成语是________,意思相反的成语是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②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 (4)这则寓言嘲讽了什么样的人?如果从积极的方面看待“杞人忧天”,你会做怎样的评价? 【答案】(1)告知,开导;行动,活动;为何,为什么;同“释”,解除、消除 (2)庸人自扰;高枕无忧(乐天安命) (3)①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②你踩踏着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 (4)嘲讽了一些为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而担心的人。 评价:一些事情虽然发生的概率很小,但还是有可能发生的。我们要在灾难发生之前,提前做好预防准备。 【解析】【分析】(1)①句意为:就去开导他;晓:告知,开导。 ②句意为:整天都在空气里活动。行止:行动,活动; ③句意为: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奈何:为何,为什么; ④句意为: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高兴。舍:同“释”,解除、消除。 (2)本题考查对成语的理解。本文具有讽刺意义。可以寻找词典的解释。庸人自扰,其意思是指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忧虑,从这则寓言中得出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庸人自扰”。意思相反的成语高枕无忧(乐天安命)。 (3)①句中重点词有:坠:掉;句意为:即使坠落了,也不会有所伤害。 ②句中重点词有:舍:通“释”,释然。句意为:那个人释然后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释然了很高兴。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考点一:实词释义(含实词辨析)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技巧一:直接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考点二:虚词意义及用法辨析 技巧一: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 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 ②结构助词,译作“的”; ③助词,不译; 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技巧二:句意分析法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与方法.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与方法 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运用知识积累,借助注释读懂浅易文言文;能正确朗读文言文,按意义划分朗读节奏;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能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翻译浅易文言语句;能理解浅易文言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其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等。 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涉及文言文阅读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考点一:划分朗读节奏 【考点透视】 划分朗读节奏是同学们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其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1)标示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2)选出朗读停顿标示有误或正确的一项。 【解题指津】 一般来说,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1)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2)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中考真题】 (2009年山东潍坊卷)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解析]朗读文言文时,主谓之间应该有适当停顿。在这个句子中,“落笔”是主语,“辄为人所传诵”是谓语,两者之间应该停顿。 [参考答案]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考点二: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考点透视】 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文言虚词的数量比文言实词要少得多,但是它们的使用频率却很高,用法也比实词灵活。其考点一般集中在“之”“其”“而”“于”“以”等几个常见的文言虚词上,试题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解题指津】 要掌握这些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积累整理,系统归纳。可以分篇目进行,对每篇文言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典型例句进行分析,以加深理解。(2)结合语境,灵活运用。理解文言虚词要注意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具体语句确定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中考真题】(2009年浙江义乌卷)下列句中加点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a. 肉食者谋之 b. 长跪而谢之曰 c. 辍耕之垄上 d. 小大之狱[解析]“之”是常用的文言虚词之一,其主要作代词、助词,也可以作动词。a 项中的“之”是代词,指“齐师伐我”这件事;b项中的“之”是代词。指唐雎:c 项中的“之”作动词,可译为“到,往”;d项中的“之”作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参考答案]d 考点三: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与用法 【考点透视】 常见文言实词的考点主要有:准确地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常用义;辨别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正确地理解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并比较其与今义的区别;准确解释一词多义词在具体的语境中的意思;辨别词类活用现象,并结合具体语境解释其意义和用法。 【解题指津】 首先,要了解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这些文言现象;其次,要注意分类搜集整理常见的文言实词,并对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理解、牢固识记;最后,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要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 【中考真题】 (2009年贵州黔东南卷)解释下列加点词。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________ (2)不能名其一处也________ (3)几欲先走________ [解析]“间”在这里作动词,可理解为“夹杂”;“名”在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可理解为“说出”;“走”是古今异义词,古代汉语中的“走”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跑”。 【参考答案】(1)夹杂(2)说出(3)跑 考点四:文言文句子翻译 【考点透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行》)(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①太丘舍去(________) ②则是无信(________) ③及事讫(________) ④先期一日(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时习之 B.计日告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屈伸呼吸 D.静以修身/以刀劈狼首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4)文段理解。 甲与乙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 【答案】(1)舍弃,丢下;不讲信用;等到;约定的日期 (2)D (3)听说使君你要来,我们很高兴,所以出来迎接你。 (4)郭伋守信(或:郭伋不违信于儿童);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 【解析】【想】(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舍”:丢下。“期”:约定的日期。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无信”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不讲信用,没有信用”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句意)是作答的关键。 (2)A.前者表转折,后者表承接。B.前者代词,后者语气助词。C.前者“好像”,后者“你”。D.都是介词“用”之意。注意“静以”为宾语前置。故选D。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Word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谈笑有鸿儒(________)②阅金经(________)③有仙则名(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前后矛盾的。 B.本文以陋室为喻,将作者的志向和情操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 C.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从交往对象的角度来写“陋室不陋”的。 【答案】(1)大;读;出名、有名 (2)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A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名”是名词用如动词,“出名”的意思;“阅”是多义词,这里是“读,阅读”的意思。 (2)①句中的“斯(这)、惟(只)、德馨(品德高尚)”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云(说)、何(什么)、陋(简陋)”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句式倒装。 (3)“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前后并不矛盾,二者指代不同,“无丝竹之乱耳”的“丝竹”指的是世俗的乐曲,“调素琴”弹奏自己喜欢的音乐。据此,答案为A。 故答案为:⑴大;读;出名、有名 ⑵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②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⑶A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

文言文答题技巧(教师版)

文言文的答题技巧 第一步: 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要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理解题目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材料的内容,从而帮助题目答题。 第二步: 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考生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考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三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考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题目。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已经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4、开放性理解题的解题方法。 (1)第一类的解题方法——说说对文中人物的评价、观点或看法。解题时,首先应该读懂文章,弄清文章的人物究竟是怎样的人,作者对他的基本态度是什么,是肯定还是否定,是赞赏还是批评等

2017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 班级:姓名: 《咏雪》 一、填空。 《咏雪》选自。作者是(朝代)(姓名),《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 2、咏雪的直接原因: 3、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 4、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

五、问答题。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2、对于谢太傅的出题,兄子和兄女分别给出什么答案? 3、两个咏雪句“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一个更好?请从文 尊君在不? 四、一词多义 1、顾: 元方入门不顾:顾野有麦场: 将军宜枉驾顾之(三顾茅庐):

2、信 则是无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必以信: 五、敬辞与谦辞 尊君:家君: 六、重点词语理解 A、太丘舍去舍:去: 九、对这段话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陈元方反驳友人,可见他明白事理,聪明机智。

B.友人迟到在先,责骂陈太丘在后,可见友人是个既“无信”又“无礼”的人。C.陈太丘不与友人打招呼就独自上路,陈太丘不讲信用。 D.由陈元方的言行可看出其父陈太丘应是个守信懂礼的人 《诫子书》 一、填空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

6、将复何及: 四、阅读《诫子书》 1、本文作者就和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主要运用了的论证方法。 8、请写出你读过课文后感悟。(只要有围绕学习、成才、修身养德、立志、惜时等阐述即可)

9、请写出一句赞美诸葛亮的诗句和一个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赞美诸葛亮的诗句: 与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或典故: 《狼》 1 3 4 6 8 10 11 12 14 16 18 1 2 3、敌①恐前后受其敌敌:__②盖以诱敌敌:_____ 4、前①恐前后受其敌前:___②狼不敢前前:_____ 5、之①又数刀毙之之:__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之:___ ③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之:__④复投之之:_____ 6、以①投以骨以:__②以刀劈狼首以:__

七年级下册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①,俄而与子期逐②,三易马而三后③。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④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⑤,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⑥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注】①赵襄主:赵襄子,战国时赵国国君。御:驾车。王子期:古时善于驾车的人。 ②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③后:方位名词作动词,落后。④调:协调。⑤诱道争远:把马拉到大道上去长途竞赛。诱,引导。⑥上:通“尚”,还。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卿今当涂掌事(当道,当权) B. 子之教我御(无实意) C. 三易马而三后(容易) D. 先则恐逮于臣(及,赶上) (2)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②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 (4)纵观两文,请你说说为什么吕蒙“非复吴下阿蒙”了?赵襄主落后的原因又是什么?从中你分别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1)C (2)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 (3)①“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②但是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您的精神都集中在我的身上,还怎么和马相协调呢?(4)吕蒙:知错就改,认真学习。赵襄主:驾车讲究人的精神和马相协调,注意力在前方。而赵襄主却将注意力集中在了王子期的身上。 启示:知错就改,勤奋学习才能改变自我;做任何事情,如果不专心致志,只考虑个人利害得失,就会事与愿违。 【解析】【分析】(1)C.“三易马而三后”中的“易”是“换”的意思,不是“容易”的意思。故答案为C。 (2)语句“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追速致远”的意思是:但凡驾车特别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与方法

中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与方法 上传: 邹莉更新时间:2012-5-25 10:12:49 中考文言文阅读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运用知识积累,借助注释读懂浅易文言文;能正确朗读文言文,按意义划分朗读节奏;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能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翻译浅易文言语句;能理解浅易文言文的思想内容,了解其主要艺术特色和表达技巧等。 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涉及文言文阅读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考点一:划分朗读节奏 【考点透视】 划分朗读节奏是同学们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其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1)标示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2)选出朗读停顿标示有误或正确的一项。 【解题指津】 一般来说,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1)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2)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中考真题】 (2009年山东潍坊卷)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正确停顿。 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解析]朗读文言文时,主谓之间应该有适当停顿。在这个句子中,“落笔”是主语,“辄为人所传诵”是谓语,两者之间应该停顿。 [参考答案]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考点二: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考点透视】 初中阶段需要掌握的文言虚词的数量比文言实词要少得多,但是它们的使用频率却很高,用法也比实词灵活。其考点一般集中在“之”“其”“而”“于”“以”等几个常见的文言虚词上,试题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解题指津】 要掌握这些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积累整理,系统归纳。可以分篇目进行,对每篇文言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典型例句进行分析,以加深理解。(2)结合语境,灵活运用。理解文言虚词要注意把它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结合具体语句确定其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 【中考真题】 (2009年浙江义乌卷)下列句中加点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a. 肉食者谋之 b. 长跪而谢之曰 c. 辍耕之垄上 d. 小大之狱 [解析]“之”是常用的文言虚词之一,其主要作代词、助词,也可以作动词。a项中的“之”是代词,指“齐师伐我”这件事;b项中的“之”是代词。指唐雎:c项中的“之”作动词,可译为“到,往”;d项中的“之”作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参考答案]d 考点三: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与用法 【考点透视】

七年级下文言文阅读复习题集(含答案解析)

七年级下文言文阅读复习题 第五单元:阅读《黔之驴》一文,完成1-5题 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蔽林间窥之(偷看)(2)稍出近之(渐渐) (3)以为且噬己也(咬)(4)益习其声(逐渐或更加)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老虎于是很高兴,盘算着驴的本领,心想:“它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 3.请补出“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句中省略的词语。(3分) (虎)益习其声,又近出(其或驴)前后,终不敢搏(之或驴)。 4.请用原文语句在下面空格上写出老虎逐渐接近驴的过程。(4分) 虎见之——稍出近之——往来视之——又近出前后——(稍近)荡倚冲冒 5.成语“黔驴之技、黔驴技穷、庞然大物”均是由这则故事中演化出来的成语,请运用三个成语,简洁地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2分)

驴虽为庞然大物,却只有黔驴之技,面对聪明的老虎黔驴技穷,最终被吃掉。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1)虎大骇(受到惊吓)(2)觉无异能者(本领) (3)驴不胜怒(禁得住)(4)计之曰(盘算) 7.用现代汉语写出“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的意思。(2分) 运到之后却没有什么用途,就把它(驴)放在山脚下。 8.读了课文,写出文中表现黔驴之技的词语。(2分)一鸣,一蹄。 9.本文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虎的一系列动作,试举一例,并说说刻画了虎怎样的心理?(2分) 不设统一答案,例:(1)虎初见驴时,“蔽”“窥”勾画出虎既好奇,急于摸底,又害怕的心情。(2)“驴一鸣”,虎“骇”“遁”,进一步刻画了虎的恐惧心理。(3)“近之”、“视之”、“近出前后”直至“荡倚冲冒”,写虎一再试探,可见虎的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4)“跳踉大闭”、“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等语句,写出虎干脆利落,得意满足的心态。 10.本文的寓意可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角度(至少从两个方面)谈谈你的感受。(4分) 寓意(1)不设统一答案。例:(1)从“驴被虎吃掉”的角度谈: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2)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谈,本文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3)从“虎吃掉驴”这一角度来理解本文寓意:必须以课文内容为依据,有自己的见解。(4分,每处2分。) 专题:阅读短文,回答1—5题。(15分)

初中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下册) 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鲁肃传(节选) 《三国志》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语。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②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 ③肃意尚轻蒙________ ④遂往诣蒙________ (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3)两篇文章都以“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为结尾,有何作用?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两篇文章都写到了鲁肃与吕蒙见面时的情形,《资治通鉴》与《三国志》哪部作品的描述比较详细?列举一例,加以说明。 【答案】(1)到,等到;重新;轻视;于是 (2)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3)以“鲁肃拜见吕蒙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作为文章的结尾,写出鲁肃被吕蒙“对付关羽的五策”所折服,侧面突出吕蒙听从孙权的建议开始读书后,才干有了巨大的长进,不再是吴下时的阿蒙。 (4)示例1:《三国志》比较详细。如鲁肃与吕蒙谈论的情形,《资治通鉴》用了“与蒙论议”四个字,而《三国志》则详细地描述了吕蒙问鲁肃如何防备关羽,对关羽的评价,和鲁肃谋定五策等内容。 示例2:《三国志》比较详细。如鲁肃对吕蒙的评价,《资治通鉴》只有“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的语言评价,《三国志》除了“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语言评价外,还有“越席就之,拊其背”等动作描写。 【解析】【分析】(1)本题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其中:及:到了……的时候。更(gēng):重新。轻:轻视。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归纳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归纳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这类题不仅要靠积累,还需掌握一定的推断技巧。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已学课文中有关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过而能知,可以为明”中的“过”字,如果能联想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人恒过,然后能改”的“过”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中“过”的意思为“犯错”。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河北中考出现课外文言句“使者及门”的“及”,结合上下文语境可知“及”应为“到”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杂然而前陈者”中“陈”字的字义推断,大家可以把“陈”组成几个词语,从中作选择:陈列、陈旧……通过筛选不难找到“陈列”这个意思。 技巧四: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如河北2015年真题中“而己有饥色”中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意思为“脸色”。 技巧一:代入筛选法 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答案。 如:“之”是最常见的文言虚词,其用法有: ①代词,可译为“他(她、它)”“这”“他(她、它)的”或自称等; ②结构助词,译作“的”; ③助词,不译; ④动词,译作“去”“往”“到”等。 然后一一代入相应句中进行理解和筛选。如昆明中考9题B项“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跪而拾之以归”,前一个“之”是助词,不译;后一个“之”是代词,指撕碎的奏牍。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题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复习文言文练习题 《咏雪》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9题。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③“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本文选自南朝宋彭城人编著的《》一文。 2、解释加点的字词。 内集 ..:儿女 ..:文义 ..俄而 ..:雪骤 欣然 ..:差可拟 ...:未若 ..:因.风起: 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 ② ③ 4、“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为我们营造了一种的家庭气氛。 5、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撒盐 / 空中差 / 可拟 B.白雪 / 纷纷何 / 所似 C.未若 / 柳絮 / 因风起 D.左将军 / 王凝 / 之妻也 6、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7、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 答: 8、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 9、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喻体吗?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答: 诗句: 《陈太丘与友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③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加点的字词。 与友期.行: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尊君 ..在不.:待君.久不至 . :相委.而去: 家君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 ② ③ 3、“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的人,“友人便怒”,从友人的话中我们又看到了友人是个的人,从“友人惭,下车引之”还可看出友人是个 的人。陈元方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显示了聪明才智,体现这一天资的语言是,也表现出对客人无信无礼的不满,体现不满的行动是“”。 4、元方对友人的评价是,从而课文想告诉我们的道理。 5、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陈元方就应当原谅他,而陈元方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说说你的看法。 答: 6、你能写出几个古代少年机智聪明的故事吗? 答: 7、从元方的两处对话和一次行动中,你能看出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答: 8.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下列练习: 1.解释加粗的词。 无信:无礼:引: 2.翻译下列句子。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及古诗测试题附答案

(一)《论语》六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论语》的"论"字读______________,它是记录________ ___的书。(2分) 2.课文里有些语汇已经作为成语流传下来,其中有两个表示虚心好学的成语是、。 3.《论语》六则告诉我们,学习必须有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5、第①句有通假字____ _通________,这一则用了___ _____、____ __两种修辞手法。 6、解释加点字: A、时____________ B、知___________ C、愠__________ D、识_________ E、厌_________ 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其不善者而改之。” 1、将选文的空白处补充完整。 (1)(2) 2、解释下列词语。 愠: 何以: 识: 诲: 说: 厌: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罔:殆: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总结文言文阅读

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 巧总结文言文阅读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高考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考试大纲》对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知识点作了具体而明确的规定: 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浅易既是对考生的要求,也是命题者选材的原则。指文言材料不出现艰涩、古奥的字词,不选择冷僻的题材。考生利用已学过的古文知识基本能读懂文段。 据高考实情,我们将《考试大纲》规定的上述7个考点编列为9个专题: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常见文言实词”,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文言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意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即《考试大纲》具体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意义”,即特定虚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唯一含义;“用法”,主要指其词性及所表示的词语之间或句子之间的关系等。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不同的句式”,主要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 4.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不同的用法”,特指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5.筛选文中的信息。 根据试题的具体要求,从文中选取与试题具体指向吻合的信息,排除似是而非和错误的信息。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内容要点”,涉及阅读材料的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如人物的言行举止、功德事迹,事件的发展过程,文章的论点论据等;“归纳”,就是对具体的、零散的、琐碎的材料分门别类。“中心意思”,可以指整体的思想内容,更多是指局部的思想内容;“概括”,就是把能体现中心意思的方方面面的特殊性排除,而将其共同性提取出来。 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观点态度”,指作者在文中显示的(记叙类文本)或者揭示的(论述类文本)观点、情感态度和思想倾向。“分析”,就是把整体分成一些“零部件”来考

(完整)初中文言文答题技巧(精)

文言文的考察在“难易程度上”应属于“易”的。 通常考察以下几方面: 1.能正确地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 2.能正确地将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 3.能理解并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4.能把握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课内部分只要有针对性的去背就行了。 课外的解题方法如下: 课外文言文阅读解题四步骤: 中考文言文阅读必然会考到课外语言材料。面对从未读过的语段或文章,又无工具书可查,怎么办?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很多同学感到束手无策。我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解题四个步骤,仅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步 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 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 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 《咏雪》 一、填空。 《咏雪》选自。作者是(朝代)(姓名),《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二、解词 1、内集: 2、讲论文义: 3、俄而: 4、骤: 5、欣然: 6、何: 7、似: 8、差: 9、拟: 10、未若: 11、即: 12、因: 三、翻译。 1、谢太傅寒雪日內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3、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4、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四、理解性默写。 1、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 2、咏雪的直接原因: 3、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 4、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 五、问答题。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2、对于谢太傅的出题,兄子和兄女分别给出什么答案 3、两个咏雪句“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一个更好请从文中找出根据,并谈谈你的看法。 4、文章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5、你学过的古诗词中咏雪佳句请写出一两句来。 《陈太丘与友期》 一、文学常识: 《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是由 (朝代名字)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二、内容理解: 《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幼时批评父亲友人 “”“”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 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通假字: 尊君在不 四、一词多义 1、顾: 元方入门不顾:顾野有麦场: 将军宜枉驾顾之(三顾茅庐): 2、信 则是无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必以信: 五、敬辞与谦辞 尊君:家君:

六、重点词语理解 A、太丘舍去舍:去: B、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期:行: C、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乃: D、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委:去: E、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惭:引:顾: 七、句子翻译: (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2)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八、人物理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