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运城市十二五发展规划

运城市十二五发展规划

运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摘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和空港新区管委会,市直各有关单位:《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经市二届人大七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日

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规划纲要,根据《中共运城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性战略目标,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我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奋力翻番的历史转折点,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研判形势变化,科学把握发展规律,抢抓发展机遇,加快转型跨越,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第一节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为新的五年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过去的五年,我市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经受的冲击和考验前所未有,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砥砺奋进保增长,抢抓机遇促转型,全力以赴惠民生,保持了经济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任务胜利完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进展,各项工作取得新成就。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27亿元,年均增长11.3%,超过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均生产总值16168元;财政总收入达到80.3亿元,是2005年的1.44倍,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5.5亿元,是2005年的1.93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96.6亿元,年均增长30%;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54.7亿元,年均增长17.5%;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0.4亿美元。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明显增强。

项目建设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新突破。抓住国家应对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政策机遇,全市上下全力以赴争资金、上项目,实施重大项目800多项,我市多年期盼、事关长远发展的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实施,尤其是在交通、水利、电网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交通上,实施建设了环城、闻垣、闻合、运河、运宝五条高速公路,启动了大西高铁、侯西铁路扩能改造工程,运城机场改扩建和一批县乡公路项目,以

铁路、公路、航空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水利上,北赵引黄、夹马口北扩等13处大中型骨干工程相继建成,新增灌溉面积100万亩。电力上,形成了500千伏为支撑、220千伏双环网为主干的强大电网,全市供电能力增长71%。城市建设上,主干道路、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集中供热供气等基础功能不断完善,一大批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公益性市政工程相继建成。特色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7.6%。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916.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5倍。

产业转型加快推进,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顺应经济发展规律,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在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的同时,制定并实施了汽车和运输设备、铝和镁深加工、化工、农产品(11.47,0.45,4.08%)加工、高新技术五个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大运重卡成为我市乃至全省转型发展的重要标志。新型、多元、稳固的产业集群格局初步形成,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正在发生重大转换。全市中国驰名商标达到13件,山西省著名商标达到83件,被国家工商总局确定为山西省唯一的首批“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启动实施了覆盖7个县(市、区)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粮食总产连续三年稳定在20亿公斤以上。大力培育文化旅游、现代物流、信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全市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03亿元,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达到38.8%,比2005年提高6.4个百分点,市域经济多元支撑的局面正在形成。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五年共下降25.2%,超额完成规划任务。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减排完成省下达任务。汾河、盐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明显。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9.6%。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转型跨越发展增添新动力。始终把开放引进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整治经济发展环境,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全市引进上亿元项目170余项,累计引资896.7亿元。我市联合临汾市、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市建设黄河金三角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写入国家促进中部崛起规划。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全面启动。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南风集团与中国盐业、关铝股份与中国五矿、丰喜集团与阳煤集团等实现战略合作。煤炭资源整合、煤矿兼并重组全面完成。农村集体林权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取得新进展。我市先后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中部最佳投资城市”、“跨国公司最佳投资城市”、“改革开放30年最受关注城市”。

民生得到持续改善,和谐发展取得新成效。民生和社会事业的财政支出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204元,年均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85元,年均增长10.8%,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六个全覆盖”全面完成。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全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100%,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文化事业“五个一工程”成效明显,体育事业协调发展。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达到98.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8%。城镇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87.5%,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73.6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试点扩大到6个县(市、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累计新增就业岗位28万个。保障性住房建设累计达到160多万平方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目标以内。安全生产实现稳定好转。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民主法治有了新提高。党的先进性教育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效显著,“热爱运城,共谋发展”和“四宽”理念深入人心,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明显变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大力弘扬“右玉精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深入开展煤焦领域、工程

建设领域反腐败专项斗争,反腐倡廉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不断完善。依法治市进程加快,“五五”普法扎实推进,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完善。信访工作成绩显著。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不断加强,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完善,预防和处理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明显提高。民族、宗教、双拥、外事等工作取得新成绩。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多彩,群众思想道德素质显著提高。

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创造的财富影响深远。

第二节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整体形势有利于我市加快转型、跨越发展。一是国家扩大内需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深入实施,将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二是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循环经济试点市和建设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将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三是我市进入工业化跃升期和城镇化加速期,将为转型跨越发展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四是“十一五”时期积累的较为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不断完善的软硬发展环境,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五是全省上下加快转型、奋力跨越的竞争态势,激发了全市人民创先争优、拼搏追赶的决心和信心,形成了转型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和浓厚氛围。

“十二五”时期,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我市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一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综合实力弱;二是原材料产业占比偏大,产业结构重型化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三是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四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偏低,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改善欠账较多;五是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较多,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六是政府职能转变、干部思想解放程度还不能适应转型跨越发展的要求。

面对新的发展环境和发展形势,我们必须紧紧把握加快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积极应对面临的压力和困难,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以宽广的视野认识发展、宽阔的胸怀推动发展、宽容的心态支持发展、宽松的环境保障发展,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全力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第三节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和市委二届七次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山西向东向西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新的战略定位,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转型、跨越发展为主旋律,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新型化、三产规模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促进运城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由原材料工业大市向现代制造业强市转变,由文物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转变,由人口大市向人才强市转变,由内陆开放不足地区向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转变,努力把运城建设成为山西省乃至黄河中游地区的现代农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特色文化旅游基地和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第四节主要目标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保持健康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一番多,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0%。就业持续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拉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带动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驱动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结构更趋合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外贸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传统产业新型化率达到70%,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高。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农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农村居民收入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显著提高。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改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4.3%,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社会管理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生态市建设深入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成效明显。节能减排取得新进展,低碳经济加快发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二氧化碳和主要污染物减排实现阶段性目标,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形成。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发展环境显著改善,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对外合作水平不断提升。

第二章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强化转型跨越发展支撑

把项目建设作为转型跨越发展的首要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以扩大增量投资为主,改善投资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转型跨越发展基础。

第一节抓好项目投资建设

围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坚持扩大投资规模和优化投资结构并举,着力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有效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扩大投资规模。坚持传统产业抓提升、新兴产业抓培育,大力推动项目规模升级,注重项目单体向大升级,整体向集群升级,谋划和引进大项目、强项目;大力推动项目质量升级,重点引进和发展新经济、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新服务和高技术、高成长、高增值的“五

新三高”项目,大上延伸产业链条、完善产业配套的好项目,快上企业资产重组、园区集聚发展的大项目,新上循环经济、节能减排的新项目;大力推动项目效益升级,注重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引进和开发经济效益好、财政贡献大的项目,能够富民惠民的项目。重点实施1176项投资上亿元的重大项目,干好在建项目,抓实新开项目,筹划储备项目。多渠道争取政策资金,大力度引进资金,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高效率扩大直接融资,拓宽投资渠道。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持续保持投资快速增长。“十二五”期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5000亿元左右。

优化投资结构。确保在建续建重点项目建成并发挥效益。统筹基础设施投资与产业开发投资,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以新兴产业发展为主导的产业投资规模,加大有效投入,加大高效投入,加大高端投入,加大增量投入,激活存量调整,进一步提高先进制造业投资比重,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投资比重,以投资结构调整带动产业结构调整。统筹经济建设投资与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投资,引导投资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农业农村、科技创新、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等领域倾斜,向贫困落后地区倾斜,加大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投入。统筹国有投资与民间投资,提高政府投资效益。构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积极开展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范围,鼓励、支持民间资本以多种方式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1732.974,1.92,0.11%)、社会事业、金融服务业等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投资与消费良性互动,促进经济增长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带动转变,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完善投资体制机制。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市场化、投资决策科学化、项目管理规范化、政府调控透明化和中介服务社会化,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配臵。统筹扩大投资与扩大消费,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和带动作用。完善项目咨询评估制和非经营性政府项目代建制,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引入竞争机制,加快市场化运作,推动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经济的融合,积极发展混合制经济。

第二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原则,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电力设施布局,推动基础设施网络化和协调化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建设全省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统筹航空、铁路、公路发展,构筑布局合理、衔接顺畅、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形成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实现中心城市到多数省会城市和大城市通航班,到各县市一小时通达。

铁路,加快推进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项目和省部合作协议项目,增加路网密度,完善路网结构,提高铁路运力,形成大通道。加快推进大西高铁、侯西铁路电气化改造、南同蒲既有线(东镇至华山段)扩能改造,新建运城至三门峡铁路、韩城至运城铁路。规划建设运城—华山—西安旅游(7.87,0.02,0.25%)轻轨、运城—临汾城际轨道,形成旅游“黄金通道”。

公路,加快实施“两横两纵一环”高速公路网规划,加快建设运城至灵宝、闻喜至合阳、

运城至河津三条在建高速公路,积极推进垣曲至河南渑池、河津至乡宁、永济至陕西大荔、运城经夏县垣曲至晋城、运三高速连接线、运风高速连接线等六条新建高速公路和禹门口黄河大桥、三门峡公铁两用黄河大桥、风陵渡黄河二桥、运城至灵宝黄河大桥、闻喜至合阳黄河大桥、垣曲至渑池黄河大桥、永济至大荔黄河大桥等七座黄河大桥,形成出省大通道。加快国省干线公路建设,重点建设运城绕城、绛县至翼城、新绛至禹门口、临猗至永济、运城至永济、永济至风陵渡、夏县至水头、平陆至风陵渡八条一级干线公路。加快推进县乡公路改造,抓好农村公路、旅游公路建设,加快推进县域乡域循环、村与村公路连通工程,积极探索农村公路新的管养机制,促进城乡交通协调发展,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路交通网络,实现出省通道高速化、市县通达一级化、县乡连接二级化、乡村公路网络化。到2015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7500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123公里/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08公里。

航空,加快推进运城机场航站区改扩建,完善服务功能,优化航线布局,到2015年,机场航线达到25条以上。大力发展航空保税物流,形成服务全省、连通全国、面向国际的民航运输体系,打造全国一流的支线机场。

水运,加快黄河小浪底库区和三门峡库区航道建设,重点建设黄河小浪底库区老鸭石至三门峡大坝段航运工程(山西段),加强小码头和船舶改造,服务旅游业发展,满足经济发展和群众多样化的运输需求。

交通枢纽和站场。按照“零距离换乘”和“无缝化对接”的要求,加快公路枢纽、铁路、航空、公共交通站场建设,重点建设运城铁路客运北站、永济铁路客运北站,运城汽车客运北站、河津汽车客运站、永济汽车客运站三个一级客运站和平陆、稷山、闻喜、芮城四个二级客运站,以及城东物流中心、城北物流中心等。加快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发展,完善配套设施,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到2015年,全市公交总线路达到100条以上,城市公交车达到1100辆,中高档、节能、环保型等新型城市公共交通车辆使用率达到40%。

加快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网工程建设。按照全面覆盖、配臵合理、设施健全、保障有力的思路,建设“三引六扩,河库成网”水网工程,建设覆盖城乡的生态水系,实现水资源开发利用由“水瓶颈”向“水支撑”转变。到2015年,全市供水能力达到17.6亿立方米,中心城市和12个县城全部实现有两个以上可靠的供水水源。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优先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继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力。积极推进县(市、区)和重点镇道路交通、通信、供电、供排水、供气、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实施县(市、区)供水管网改造,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加强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建设,重点实施姚暹渠改造、干河改造、常硝渠改造和县(市)城市防洪系统改造工程,提高城市防洪能力。

加快城乡电网建设。加强城网、农网改造,优化电网结构。新建500千伏变电站1座,扩建500千伏变电站1座;新建220千伏变电站5座,扩建220千伏变电站5座;新建110千伏变电站12座,扩建110千伏变电站10座。到2015年,建成3座500千伏变电站,形成运城——运城东——临汾——稷山——运城500千伏环网。每县至少建有1座220千伏变电站,形成以220千伏变电站为中心的分层分区供电,提高电网供电能力、供电可靠性和应急

供电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节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自然条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一核、三极、四板块”的空间布局。

强化“一核”。以盐湖区经济发展较快集中区域为核心,大力发展新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规划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优化完善物流网络,加强金融和信息系统支撑,持续增强集中区域核心带动作用,提升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地位。

提升“三极”。继续加快永济、河津、闻喜三个增长极建设,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发展新型工业产业,提升发展质量效益。永济市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铝深加工、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河津市重点发展铝深加工、清洁能源、精细化工等产业;闻喜县重点发展钢铁、镁合金深加工、玻璃器皿等产业。

打造“四板块”。积极推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重点规划建设现代煤化工、农产品加工、新型化工、新型材料、绿色能源、装备制造、有色金属等产业体系,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新绛、稷山板块,重点发展现代煤化工、精细化工、农产品加工特色产业;临猗、万荣板块,重点发展新型化工、新型材料、农产品加工特色产业;芮城、平陆、夏县板块,重点发展绿色能源、医药保健、铝材加工、农产品加工特色产业;绛县、垣曲板块,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农产品加工特色产业,打造特色产业板块,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第四节加快建设盐湖区经济发展较快集中区域

把加快盐湖较快集中区域建设作为全市中长期发展重点,充分发挥盐湖区的区位、交通、人文资源优势,建设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以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撑、以城郊型观光农业为基础的新型产业体系。重点发展装备制造、铝镁深加工、精细化工、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纺织服装、文化旅游和商贸物流业。支持开发区升级扩区,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引导和促进产业向运城经济开发区、盐湖科技工业园和空港新区布局聚集,引进基地型龙头企业,快速提升园区聚集、服务和创新功能,快速提升集中区域经济实力,建设改革创新的试验区、高新技术产业的示范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区、协调发展的先导区。加强协调领导,建立健全盐湖区与运城经济开发区、空港新区和市直有关部门相互联动、优势互补、共同推进的体制机制,形成加快集中区域建设的整体合力。“十二五”期间,集中区域GDP年均增速达到25%以上,力争占到全市经济总量的30%左右。

运城经济开发区。突出区域总部经济、现代商贸物流和新型工业三大特色经济板块,整合项目,集聚要素,形成产业中心和产业重心。加快阳煤丰喜集团总部和研发中心、海鑫集团总部研发基地、运城移动总部、煤运集团运城总部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形成特色经济单元。以豪德贸易广场、居然之家商业中心、丰喜化工物流园为龙头,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产业园。以南京戴卡华舜为骨干,建设铝镁合金深加工产业园。以诺维兰集团为依托,建设汽车用品科技产业园。积极推进装饰材料及建筑材料工业园区、汽车工业园区、商贸物流园区、日用精细化工园区、总部经济产业园区五大特色园区建设。“十二五”期间,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30%以上。

盐湖科技工业园。围绕生物制药、机械加工、新型材料、食品加工、塑料制品、印刷包装、轻工纺织等七大产业,积极推进石药银湖制药、格瑞环保、凯盛肥业、渝煤科安运风机、运城恒磁、宜众袜业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十二五”期间,园区工业产值增速保持在30%以上。

空港新区。加快实施空港二期开发,加大道路、供排水、供电及水源地等城市框架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铝镁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三个万亩产业园区,大力发展汽车装备制造、铝镁深加工、新材料、食品加工、纺织服饰、现代物流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推进大运重卡二期、力神汽车整车制造、中远机械动车刹车线、蓝光铝镁型材、华润雪花啤酒扩建、华雄纺织扩建、康师傅矿物质水、晋龙饲料、恒运制衣、锂电池、能源甲醇、际华工业物流园、制版工业园、东花园文化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建成黄河金三角地区最大的工业基地和省级新型工业化汽车产业示范基地。

第五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树立开放发展的理念,主动对接产业转移,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扩大招商引资,打造招商引资品牌,提升招商引资水平,增添开放带动活力,实现借力发展。继续大力实施“标志性产业项目建设”规划和“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全市每年新上35个以上投资上4亿元的标志性产业项目,每年新增30户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积极推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成长性强、发展潜力大的规模以上企业项目,不断积蓄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打造区域招商引资品牌。围绕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和特色服务业,加快项目筛选、包装、储备,整合项目资源,充实完善招商引资项目库。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政策。依托国家级招商展会、市外来投资企业家协会,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来运投资,设立研发基地,发展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使运城成为“中字号”、“国字号”大企业整体发展战略和项目布局中的重要节点,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推动招商引资在招大、引强、选优上实现新突破。精心策划和组织重大招商引资活动,加大面向国内外500强、面向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产业转移源头、资本输出高地的招商力度,以“延长产业链、降低成本链、提升效益链”为目标,集中优势资源,集中优势产业,扩大宣传,提高知名度,以优势资源换市场、换技术、换资金、换项目,努力打造主导产业突出、配套能力强、物流成本低、发展环境优的区域招商引资品牌。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突出企业主体作用,抓好专业招商、专门招商、专人招商,推动以企招商、以商招商、以项目招商,完善委托招商、网络招商,实行定点式、跟进式、持续式的精细化招商,进一步拓宽引资渠道。加强园区载体建设。发挥省级开发区、空港新区和县(市)产业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重产业特色,重节能环保,重科技创新,重投资强度,重注册资本,重产业效益,吸引更多的项目、资金、技术落户园区。强化人才引进工作,注重招商引资与引才引智相结合,项目推介与人才引进相结合,积极引进行业领军人才、科技创新人才、管理人才来运创业。按照“紧盯、抓牢、办成”的要求,加大跟踪落实力度,切实提高引资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落地开工率。

第三章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加快实施“双创”增粮、绿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健康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推进、现代农业物流体系建设五大计划,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基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以建设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引领,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有机农业、品牌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专业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品牌化销售、产业化推进,做强特色产业。重点发展粮食、果业、棉花、蔬菜、养殖、观光休闲农业等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推动我市由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转变。

粮食。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以高产、优质、高效为目标,以小麦、玉米两大优势作物为重点,大力实施“双创”增粮计划,重点建设汾河流域和涑水河流域小麦、玉米主产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市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450万亩以上,“双创”增粮田达到100万亩,粮食总产量丰年达到22亿公斤以上,平年稳定在20亿公斤以上。

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龙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以临猗、万荣、平陆、芮城、盐湖为核心区域,建设优质苹果生产带、加工水果生产带和出口水果基地。大力实施万亩精品设施水果栽培工程,积极发展梨、葡萄、樱桃等特色水果,大力发展红枣、鲜食枣、山楂、石榴、核桃等名优干果。重点建设万荣王亚、临猗北辛、芮城南卫、平陆南村、盐湖上郭等水果示范园、优质苗木基地和母本园、果品产地市场、冷链物流和冷藏基地。全市果业种植面积达到350万亩,总产量达到44亿公斤。

棉花。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科技为支撑,稳定面积,改善品质,提高单产,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提高棉花产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重点建设盐湖、永济、临猗棉花优质高产核心区、优质棉生产基地。全市棉花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总产量达到9000万公斤以上。

蔬菜。全面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和标准化生产与管理,完善蔬菜商品化处理与加工,提高产业整体效益。重点建设新绛、夏县、闻喜、盐湖、永济、芮城、河津七县(市、区)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和蔬菜产业旅游观光走廊,加快建设永济、河津、芮城芦笋生产基地。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50万亩,总产量达到40亿公斤以上。

养殖。大力实施规模健康养殖计划,推广标准化生产、良种繁育、疾病防控新技术,扩大规模养殖,提升产业化水平,实现量的突破和质量效益的提高。重点建设百万头肉猪健康养殖基地、蛋鸡示范基地、优质肉鸡基地、肉羊生产基地、高档肉牛基地、奶业生产基地、晋南牛和晋南驴保种场、饲料生产基地、晋南紫花苜蓿牧草生产基地。全市建设大型标准化优质肉鸡生产场20个、大型肉鸡场200个、标准化蛋鸡场300个,标准化肉牛场、肉羊场各50个,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小区)150个,规模化饲养量占到总饲养量的85%以上,畜

牧业占农业的比重提高到20%以上,畜产品转化率达到40%以上。

观光休闲农业。积极推进盐湖区现代农业走廊、稷山县稷王现代农业示范区、夏县西村新农村观光农业示范区、永济市盛唐绿色农业生态园、临猗县百里果园观光区、新绛县古交镇设施农业示范区、河津市隆兴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园、绛县樱桃观光采摘示范园、万荣县王亚设施果园观光区、综合农业观光园等建设,推动观光休闲农业大发展。

大力推进产业化。以全省“513”和市级“151”重点推进工程为依托,集中财政、信贷等资金力量进行重点扶持,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品档次,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全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50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高到70%以上,60%的农户进入农业产业化链条,“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模式,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体系基本形成。力争省级名牌农产品达到30个以上。

第二节加强农业基础设施

加大投入,加强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农业机械、农业生态、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农田水利建设工程。围绕“三引六扩,河库成网”工程建设,大力实施灌区节水续建配套改造和末级渠系配套工程,改善和扩大实际灌溉面积。重点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续建配套、大型泵站改造、沿黄提灌、沿汾泵站水源、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加强万荣、临猗、稷山、河津、盐湖等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加快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续建配套、大型泵站改造和73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新建36座小型水库和2处沿黄提灌工程,积极推进中小河流综合整治及盐湖区和永济市低凹地带排涝工程。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农村供水工程供水保障率和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以上。加快完善黄河小北干流、汾河下游防洪堤防工程,加快推进涑水河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大力推广低压管道输水、渠道防渗和微喷灌等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继续执行大中型泵站电价、水价补贴政策,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降低农业灌溉成本。到2015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03万亩,实灌面积达到630万亩,85%以上使用黄河水,实现农业人口人均2亩水浇地的目标。

耕地质量提高工程。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科学施肥技术推广,集中建设20个示范基地,示范面积10万亩,辐射带动15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大力实施坡耕地综合治理、沟坝地整治与培肥、沟川地补灌与培肥、旱平地培肥、盐碱地改造工程,改善耕地质量,提高耕地产出率。

农业机械化提升工程。大力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深松整地技术、农作物秸秆还田与综合利用技术、牧草生产机械化及加工技术、设施农业配套机械化技术,加强专业化农场、农机交易市场、农田机耕道路以及农业机械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和机械化水平。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746万千瓦,小麦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80%,玉米机收率达到70%以上,棉花机耕机播率达到80%以上。

农田生态园林化建设工程。立足生态循环理念,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形成“养殖—沼气—果蔬”循环发展模式,加快农村可再生能源利用,改善生态环境。以通道绿化为骨架,

以方田林网为脉络,以乡村绿化为基点,多林种并举,全力推进经济林、防护林、生态林、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形成点线面相结合、宽林带、多层次、纵横交织的生态绿化格局。全市村镇绿化覆盖率达20%以上,农田林网面积控制率达70%以上,河渠湿地滩涂绿化率达70%以上。

现代物流市场建设工程。重点建设市级现代农业物流园、运城蔬菜批发综合市场、新绛蔬菜市场等一批功能齐全、管理规范、交易活跃、带动性强的物流园区和批发市场,形成辐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的农产品物流中心。实施地理农产品营销战略,以运城广州绿色农产品市场、北京新发地等为依托,建设广州、北京、上海、成都、太原等10个面向全国的农产品对外销售窗口。大力促进农旅一体化,实现农产品和游客的直接对接。加快推进与西安、郑州、洛阳等地大型超市“农超对接”,形成物流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加快建立以公益性服务体系为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力度,以提升合作社规模效益和规范化程度为重点,鼓励农民合作社依托当地资源和技术优势发展规模经营,做大做强农村主导产业科技合作社,实现行政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全覆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着力构建和完善标准、检测、认证、风险应急和执法监管等体系,市级农产品质检站建成具有省级计量认证资质的中心检测站,县级质检站建设全部完成。完善农业技术支持体系建设。创新农业科技体系,引进、培育高水平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的培养,加大新型农民培训,促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普及和转化。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60%,优良品种推广覆盖率达到100%。健全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立完备有效的动植物疫情监测预警、防控、监督和技术保障支撑体系,建设运城航空检疫设施。全市所有乡镇及50%以上的村建成动植物检疫工作网络。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试点,扩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原产地认证、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品种和面积。建立完善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完善运城农业信息网,完善农业资源管理、乡村信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农业网络视频服务网络。

第三节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方针,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健全和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推进“一村一品”建设。把“一村一品”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普遍模式,重点围绕粮食、果业、棉花、蔬菜、畜牧和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建成1500个以上主导产业突出、品牌优势明显、农民增收较快的“一村一品”专业村,注册“名、特、优、新、稀”等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大力推广“公司+商标+农户”发展模式,使“一村一品”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提升盐湖、新绛、夏县的蔬菜示范基地,闻喜、万荣的小麦示范基地,永济、河津、芮城的芦笋示范基地,临猗、万荣、芮城、平陆的果业示范基地,绛县的山楂基地,稷山的红枣基地,垣曲的核桃、花椒基地,带动全市“一县一业”的发展。

加快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继续推进以“四化四改”(街巷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

路灯亮化,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和“五个一工程”(每村建一个文化科技活动室,一个村级卫生计生所,一个农民休闲健身场所,一个便民连锁店,中心村建一所标准化小学)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推进城乡扩网和连片集中供水工程。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进一步提高通达通畅率和养护水平。加强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建设。加强农村邮政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生态连片创建工程,大力发展沼气工程,加快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加强农村水浇地保护、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和水污染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加快实施新的“五个全覆盖”工程,用两年时间,实现农村街巷硬化全覆盖、农村便民连锁商店全覆盖、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全覆盖、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全覆盖、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快建立以就业帮扶、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健身养老等为重点的农村社区服务网络,全面提高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水平。

切实加强农村民主管理。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村委会等组织和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等民主决策机构的作用,健全农村党务、村务、财务“三务”公开制度。加强农村法制教育,塑造遵纪守法、勤俭节约、移风易俗的新型农民,积极倡导文明和谐乡风。

第四节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加大支农惠农的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扩大劳务输出规模,强化劳务培训,提高输出质量。继续实施“阳光工程”和“雨露计划”,提高农民职业技能水平,促进劳务输出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由季节型转移向常年型转移转变,由分散型转移向组织型转移转变。积极协调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创办经济实体,切实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

稳步增加转移性收入。认真落实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臵补贴政策,让农民从政策和补贴中得到更多实惠。逐步提高新型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补助覆盖面,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比例,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大力提高经营性收入。健全落实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完善大宗农产品收储政策。优化农业结构,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提高生产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旅游等农村服务业,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有效增加财产性收入。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确保农民分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收益。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施“六大扶贫工程”,以片区扶贫开发为重点,加大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提高农村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继续抓好定点扶贫和企业结对帮扶工作。加大对革命老区扶持力度,积极稳妥实行移民扶贫,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第五节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加快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严格保护耕地,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适度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臵,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步伐,鼓励产权明晰的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依法规范流转。

加大“三农”投入。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支农惠农强农政策,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有效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鼓励和引导各类支农资金和社会资本向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集聚,不断完善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机制。

完善现代金融支农机制。加大农村金融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合作社,扩大村镇银行试点,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探索建立政府支持,企业、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合作组织多方参与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逐步构建多元化的新型农业保险体系,进一步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改善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第四章大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奋力建设工业强市

牢固确立工业强市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汽车和运输装备、铝和镁深加工、精细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培育壮大新型材料、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和优势产业集群化,构筑运城特色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以产业循环化为基本途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延伸产品链、产业链、价值链,提高附加值,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钢铁工业。按照“稳定规模、联合重组、技术改造、调整结构”的原则,继续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力度,积极推进企业联合重组和产能臵换,延伸产业链条,全面提升产业市场竞争力。以海鑫集团为核心,加快新绛高义、河津宏达、河津华鑫源、稷山东方资源等企业的联合重组,积极推进海鑫冷轧、稷山东方资源锰炭、平陆昌盛镍铬不锈钢、夏县翔天合金、河津宏达连铸轧钢等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发展高速线材、热冷轧薄板、镀锌钢板、中厚板、特种钢等产品。全市钢铁年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吨。

焦炭工业。坚持“控制总量、优化布局、提升素质、循环利用”的原则,以化产精深加工为突破口,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一带”、“三点”产业布局,发展河津、稷山、新绛焦化产业带,加快海鑫钢铁配套焦化项目和垣曲、万荣集中供气供暖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焦

化企业产能臵换兼并重组,支持焦化企业间以产权、市场等为纽带进行重组,鼓励有实力的煤炭、钢铁、化工等相关企业与焦化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全市焦炭产能控制在2000万吨以内,独立焦化企业控制在10家左右,煤焦油、粗苯深加工及焦炉煤气利用等方面形成规模优势。

煤炭工业。继续巩固和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全面提升煤矿装备和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重点建设王家岭煤矿、垣曲燕尾沟煤矿扩建、煤矿资源整合项目。全市煤矿产能达到1200万吨/年。

铜工业。依托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建设铜产业基地,加快推进50万吨金属矿综合捕集回收项目,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精深加工和市场竞争实力。

电力工业。搞好电源电网规划布局并适度超前发展,大力发展高参数、大容量火电机组,积极推进热电联产和余热发电综合利用,推动电力工业低碳清洁发展。重点建设国电万荣、中电投永济、大唐安峪、运城供热机组二期、河津二电厂、河津漳泽电厂、垣曲五龙、平陆低热值发电、大唐风陵渡二期等项目。全市电力装机达到657.7万千瓦,基本实现发供电平衡。

建材工业。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步伐,依托新绛威顿水泥、闻喜冀东鑫光水泥、运城中联水泥等骨干企业,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和散装水泥。突出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粉煤灰加气切块、煤矸石烧结砖、石膏轻质高强板材等新型建筑材料。积极发展玻璃深加工、新型装饰材料等新型建材。

第二节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坚持高端引领,重点发展壮大现代装备制造、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尽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提高新兴(20.420,-0.03,-0.15%)产业比重和发展带动能力。

现代装备制造产业。依托大企业大集团,发挥原材料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以规模效应突出、带动性强的整机产品和汽车后服务产业为重点,突出一个龙头带动,培育两大特色产业,建设三大专业基地,做强四大系列产品,推动现代装备制造业跨越发展。全市汽车和运输装备产业形成年产铁路机车、轨道车辆电机10万台套,年产重卡整车10万辆,汽车零部件3770万件,发动机缸体缸盖20万吨、铸件120万吨、粉末冶金汽车配件180万套的生产能力。现代装备制造业成为全市第一大新兴支柱产业。

铝镁深加工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完善铝电联产,提高生产技术工艺,延伸产业链,变“加工材料”为“材料加工”、材料制造,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变产品优势为品牌优势,推动全市工业由原材料主导型向深加工主导型转变,由中间产品主导型向终端产品主导型转变,由低关联度主导型向高关联度主导型转变。依托河津、永济、解州、平陆4个铝工业园,大力发展多品种氧化铝、铝型材、高精度铝板带箔、汽车、摩托车配件及精加工。依托闻喜、万荣镁工业园,大力发展镁合金铸件、冲压件、连轧板材、挤压型材等深加工产品,开发航天、飞机、火车、船舶、汽车、IT等领域配套型材、压铸件等高端产品。加快中铝山西分公司50万吨氧化铝挖潜、华泽铝电35万吨电解铝扩能、华圣铝业30万吨电解铝扩能、平

陆郑煤武圣铝业扩建、关铝5万吨纯铝深加工、永济粟海铝业热轧冷轧铝加工、广海铝业型材、空港蓝光铝镁深加工、河津飞祥铝合金线、闻喜银光镁业铝镁深加工、夏县金星镁业镁合金深加工、山西联合镁业万荣二期扩建、稷山镁合金新材料、垣曲五龙镁合金深加工等项目建设。全市铝镁深加工产业形成年产氧化铝350万吨,电解铝120万吨,金属镁65万吨的生产规模,加工率达到80%以上,其中,深加工率达到60%以上。

新型化工产业。依托中盐运城盐化、阳光集团、阳煤丰喜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日用化工,大力发展精细化工,积极发展现代煤化工,全面提高化工产业整体实力。日用化工,发挥盐湖资源优势,依托中盐运城盐化,抓好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洗涤剂、黑泥化妆品等开发项目。精细化工,重点发展化工原料、添加剂、增白剂、中间体等新产品,加快推进阳煤丰喜己二酸、临猗青山、临猗翔宇、新绛普森、万荣黄腾等项目。现代煤化工,以基地化、园区化、一体化发展为模式,加快推进河津阳光、闻喜华鑫、新绛三大煤化工园区建设,重点发展煤制肥、气、醇、烯、苯、油系列深加工,建设河津阳光苯加氢、河津太兴煤焦油深加工、河津太工天成(9.82,0.00,0.00%)天然气、闻喜晋丰甲醇、夏县锦泰煤化工甲醇、新绛德鑫化工丁二醇、新绛华瑞煤气综合利用、阳煤丰喜三聚氰胺、夏县元泰粗苯精制、稷山永东化工针状焦、绛县湿法炭黑、平陆离子膜烧碱联产等项目,做大做强现代煤化工产业。全市焦炉煤气综合利用率达到100%,焦炭化产回收和开发比重提高到80%,精苯、萘、蒽油等形成一定规模,炭黑、防水剂、荧光增白剂等产品力争做到全国同行业最大。

医药产业。按照“发展化工原料药、促进中药现代化、加快新药研发”的思路,以绛县、芮城、闻喜、新绛、垣曲、平陆、万荣等县为主,高标准建设柴胡、远志、半夏、黄芩、生地、红花等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大力发展生物医药、现代中药、新型疫苗等创新药品研发,积极推进亚宝药业(6.87,0.26,3.93%)和盐湖医药园区建设,加快建设山西双人药业、夏县晋新双鹤药业(14.58,0.00,0.00%)、万荣华康药业中药现代化、山西津华晖星制药、绛县开发区天龙农科贸中药材深加工、绛县开发区金甲药业总黄酮产业化、永济贝马生物科技绿新素消毒液、临猗澳迩药业、芮城兆信新型疫苗、盐湖安顺农药、闻喜金醒制药、风陵渡嘉生医药、空港新泰恒中药材加工、芮城宏光医用玻璃管等项目,全面推进医药产业转型跨越发展。

新能源产业。以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为重点,加快新能源产业化,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的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示范区。加快风电场规模开发,加强与中广核、北京天润、武汉凯迪、华润新能源、大唐山西、大唐国际的合作开发,加快平陆、盐湖、夏县、芮城、闻喜、永济、河津、垣曲、绛县等风场项目建设,形成百万千瓦装机规模。大力发展风电设备,抓好永济新时速电机双馈风力发电机扩建,发展上下游产业配套的风电设备制造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太阳能和生物质能。重点建设运城经济开发区光伏产业园、河津绿拓新能源太阳能电池组件、山西易道能光伏并网发电站、平陆凯迪新能源风光互补项目、绛县开发区飞龙石英制品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新绛光伏太阳能电池组件等项目,实施太阳能采暖制冷示范工程,推广户用太阳能利用。生物质能重点建设绛县江河、稷山秦晋电力、平陆虞东电冶等项目。大力推进沼气工程和秸秆能源化利用,扩大生物质能利用规模。加快推进中广核运城核电站前期工作。

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稀土永磁新型功能材料、镁铝合金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材料、化工新型材料、电子信息新材料。稀土永磁新型功能材料重点建设运城恒磁、万荣恒磁扩建、中圣恒磁扩建。纳米材料重点建设稷山丰海纳米氧化锌、芮城纳米碳酸钙、运城海枫纳米抗

菌复合管、运城奥新纳米代磷助剂沸石、平陆纳米二氧化硅粉、临猗华晋纳米面料等项目,发展高端新型材料。新型化工材料重点建设稷山永东炭黑电极、中国蓝星福斯特聚苯醚、运城蒲津奥圣聚乙烯管材、运城盐湖安得利装饰材料、芮城金牛钢塑共挤型材等项目。电子信息新材料重点建设绛县开发区中科晶电砷化镓半导体材料扩建、万荣联丰吸附金属镓专用树脂、芮城金丰瑞电子石英晶体、稷山华丽防辐射材料、运城经济开发区中海金源超薄真空绝热板、夏县天立风能电缆、夏县格菲电子纤玻布等项目,加快电子信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第三节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突出抓好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的主导产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到2015年,全市70%的农产品实现加工转化,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50家,亿元以上企业30家,10亿元以上企业20家。

食品饮料产业。重点做大做强果汁、特色食品、肉制品、蔬菜、酿酒等加工业,培育支柱产业。果品加工以万荣汇源,夏县格瑞特葡萄酒、盐湖海升、临猗湖滨、芮城中鲁,永济安德利、临猗恒兴等果汁企业和绛县维之王、垣曲山里红、稷山胃乐、芮城天之润枣业等企业为依托,做大规模,打造品牌。特色食品以永济忠民、永济晋美、空港今麦郎、新绛亿家康、芮城洞宾酒业、盐湖云天、闻喜江天、河津金粟芝麻糖等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粮油加工业。蔬菜加工依托永济中远、新绛绛州绿、中粮大宝、夏县泰顺,临猗特美、河津田园时蔬等企业,大力发展蔬菜加工业。畜制品加工以永济粟海、新绛雨润、盐湖颐源乳业、新绛健比特、芮城丰润实业、绛县金绛牛肉、永济北梯猪业、闻喜大象禽业、夏县旭景食品等企业为依托,发展畜制品加工业。

纺织服装产业。重点建设空港万亩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空港华雄纺织扩建、临猗华晋印染、空港恒运制衣、黄河纺织工业园、临猗恒晟扩建、临猗兵娟制衣、永济彩佳印染、稷山华南纺织、芮城爱尔家纺、新绛大益实业高档面料、垣曲泉鑫蚕丝稠等项目,加快产品升级,形成规模效应,重振运城纺织工业。

第四节加快大项目、大企业、大园区建设

充分发挥大项目、大企业、大园区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加快实施大项目,努力培育大企业,倾力打造大园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推进大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带动力。按照“新开项目抓进度,在建项目抓投产,竣工项目抓达产,储备项目抓谋划”的发展思路,重点抓好1176项亿元以上重大投资项目。到2015年,形成8个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12个“超50亿元”、20个“超10亿元”的重大项目,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推进大企业建设,提高区域经济支撑力。加快产业转型,承接产业转移,引导优质资源向重点企业和优势企业聚集,加快形成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的大企业、大集团。重点围绕汽车、食品、化工、冶金等产业,打造一批主业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壮大一批优势企业;围绕骨干企业和重点产业的发展壮大,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加大企业上市力度,积极推进稷山永东化工、临猗青山化工、闻喜银光镁业等企业创业板挂牌上市,继续培养20家上市储备企业,力争新增上市

公司5家,努力实现资本市场上市融资“运城突破”。

推进大园区建设,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以“三规”为引领,以现有工业园区和产业布局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效整合提升各类园区,充分发挥大园区承载作用,重点建设“5+15”产业园区,形成空间集中开发、资源集约利用、产业集群发展、服务集聚配套的产业集聚区。加快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大力引导同类和关联企业向园区集中发展,发挥集群协同效应,降低企业发展成本,促进产业改造升级,将运城经济开发区、绛县经济开发区、风陵渡经济开发区和盐湖科技工业园、空港新区,打造成为我市重点产业发展的载体、对外开放的窗口。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彰显特色、要素集聚和产业集聚的发展方向,抓好各县(市)工业集中区建设,形成以工业集中区为主导的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群化发展的现代工业格局。完善和创新园区发展政策,加强园区规划、建设和管理,改造提升园区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园区的产业层次、科技含量、经济规模和产出水平。“十二五”期间,70%的新建企业集聚到园区,形成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推进企业品牌建设,提升“运城制造”竞争力。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落实《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苏州共识》,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自主商标培育工作,强化商标在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的导向作用。深入开展“一企一商标”和“商标富民”活动,建立品牌梯级发展体系,制定和完善品牌建设规划,实施品牌培育计划,加大现代煤化工、装备制造业、新型材料、特色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品牌培育力度,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山西省著名商标。健全鼓励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大对驰名、著名商标企业的扶持力度,提升商标注册数量和质量,提升“运城制造”、“运城创造”品牌形象。深入开展质量立市、名牌兴运活动,大力开展标准化工作。加强质量管理工作,推进名牌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和质量认证工作。突出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加大打假治劣、市场监管工作力度,为名优企业拓展市场提供良好环境。

第五节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以创新机制、整合资源、惠及全民为目标,以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为突破口,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建设开放融合的信息网络体系和社会信息服务网络,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3G移动通信技术网络建设,大力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加快实施农村地区“光进铜退”工程,构建便捷高效的信息网络。加大有线电视网络双向改造力度,形成统一的有线数字广播电视网络。积极推进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促进网络互联互通和业务融合。

努力打造“数字运城”。加快建设“无线城市”。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和推广,培育新型技术服务,推进电子商务与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融合,完善政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电子政务外网,推进社会管理信息化,构建系统布局、层次分明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专业业务领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建设,推进文化旅游、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政法公安、社区服务等社会事业信息化。加强城市管理、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管理、公共安全等领域的信息网络和平台建设,强化信息资源的整合,加快社会化综合开发利用。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加强互联网管理,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第五章大力推进三产规模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推进经营业态高端化、文化产品系列化、旅游服务品牌化、现代物流规模化,建设山西省乃至黄河中游地区现代物流基地和特色文化旅游基地,培育物流商贸业、文化旅游业支柱产业,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

第一节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加快发展以物流、金融、信息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再上新台阶。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发挥我市公路、铁路、航空便捷的交通优势和黄河金三角区位优势,以重点物流工程为抓手,以物联网公共信息网络为平台,依托枢纽物流,整合配送物流,开发信息物流,发展产业物流,培育和打造一批现代物流企业、现代物流园区,加快形成专业化、信息化、集约化的现代物流体系,实现由传统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的提升跨越。突出抓好运城现代农业物流园、空港际华工业物流园、空港雨润物流园、盐湖农产品物流园、运城新货场物流园、河津海圣现代物流园区、风陵渡黄河金三角物流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建设运城煤炭超市。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积极推进以煤炭、焦炭、钢材、建材、化工、汽车、粮食、果品等大宗物流为特色的专业化物流市场建设,促进各种物流方式的衔接和配套。加快海关、商检等内陆口岸机构建设,积极争取设立保税区,促进“无水港”建设。

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大力发展银行、证券、信托等现代金融服务业,引进晋商、浦发、华夏、交通、民生等商业银行在运城设立分支机构,推进形成国有商业银行、国家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多元化银行机构服务体系,增强信贷实力和金融服务能力。加快组建运城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建立担保基金,规范发展担保公司,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积极搭建政、企、银项目和政策对接平台,促进银保企合作交流。加快保险业发展,支持商业性保险机构在我市开展政策性保险试点,全面提高保险业服务水平。

培育壮大信息服务业。完善信用、信息、会计、审计、咨询等服务体系。推进数字政府、数字企业、数字教育、数字医疗、数字社会保障、数字金融等重点领域建设。加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以高技术的延伸服务和支持科技创新的专业化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

第二节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

充分发挥生活性服务业在扩大消费、吸纳就业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以商贸业、家庭服务业、中介服务业为重点的生活性服务业。

加快发展商贸业。加快豪德贸易广场、沃尔玛超市、星河广场、名嘉广场、运城居然之家商业中心、美特好商业店等建设,改造提升禹都市场服务功能,全面提高商贸服务业层次与水平。集中力量整合各县(市)商业区和商业资源,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竞争有序

的市场体系。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工程、“社区双进”工程、“新网”工程和“放心粮油”市场工程,大力发展覆盖城乡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推进连锁经营快速发展。

鼓励发展家庭服务业。以家庭为服务对象,以社区为重要依托,重点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和病患陪护等服务,鼓励发展残疾人居家服务,积极发展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因地制宜发展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等特色服务,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家庭服务市场和经营机构。加快建设家庭服务业公益性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家庭服务业市场秩序。

积极发展中介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教育培训、会议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加大引导和支持力度,提高会计、法律、评估、认证、策划、广告、融资、租赁、设计等中介服务业水平,推广代理、代办、经纪、拍卖等市场中介服务形式,大力发展规划、投资、科技、工程、决策等咨询服务,促进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

第三节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业

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突出旅游业在服务业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全面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

建设特色文化旅游基地。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充分发挥人文资源丰富的优势,突出“盐文化”、“关公文化”和“根祖文化”品牌,加快建设关公大苑、盐湖景区扩建、舜帝陵、李家大院、鹳雀楼、五老峰、万固寺、司马温公祠、中华宰相村、垣曲历山、永乐宫、大禹渡、圣天湖、西滩景区、风陵渡黄河景区等重点景区,打造寻根问祖之旅、大黄河游之旅、生态休闲之旅、历史文化之旅四条精品旅游线路,建设一批特色明显的文化旅游景区,培育一批优势文化旅游企业,打造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文化旅游品牌,打造旅游目的地品牌。依托人文历史、自然风貌、民间艺术等优势,发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游、盐文化游、关公信俗游等特色旅游。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和休闲度假旅游,构建复合型旅游产业,实现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有机融合。

扩大旅游市场。坚持走大旅游、大市场、大投入、大联合的发展道路,积极构建与西安、渭南、洛阳、三门峡、临汾为一体的大旅游圈,进一步扩大区域联合,在资源共享、客源互送、路线互推、政策互惠、信息互通、交通互畅等方面实现全方位无缝对接,合力打造黄河金三角文化旅游圈。

提高旅游产业综合效益。加快市旅游综合服务区、旅游基础设施和游客集散中心建设,大力开发具有河东文化、关公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旅游演艺产品,完善配套旅游产业要素,提高旅游消费水平。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264亿元,力争突破300亿元。

第四节营造服务业发展环境

以开放促改革,以竞争促发展,推动服务业制度创新,完善服务业政策体系,优化服务

业发展环境。

加快推进服务业领域改革。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打破部门分割、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扩大服务业开放领域,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投向服务业,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服务企业,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服务业市场。探索适合新型服务业态发展的市场管理办法。

完善服务业政策。实行鼓励类服务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工业同价。扩大服务业用地供给,工业企业退出的土地优先用于发展服务业。结合增值税改革,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税收制度。扩大政府采购服务产品范围。支持服务业企业品牌和网络建设。优化服务业发展布局,推动中心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第六章大力推进市域城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快建设山西省乃至黄河中游地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积极融入黄河金三角城市群,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第一节积极推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

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

充分发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承东启西、联北接南的区位优势,加快运城和三门峡一体化步伐,提高集聚辐射带动能力,建成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经济发达、人口集聚、综合竞争力强、战略功能多的核心区。

积极融入黄河金三角城市群。加强与临汾、渭南、三门峡的沟通合作,联合打造特色明显、优势集中、产业互补的黄河金三角城市群。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大胆创新,先行先试,率先探索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途径、新举措,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

强化区域经济合作。依托黄河金三角区域良好的资源环境条件,着力打造产业转移承接平台,提高产业配套能力,优化发展环境,努力建设国家跨省合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强战略合作,加强技术创新和资源综合利用,打造特色农产品基地、煤炭和有色金属新型材料基地、装备制造基地,建成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共建共享的综合基础设施框架体系基本形成,区域协调发展的格局初步显现,承接产业转移和各有特色的优势产业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公共服务融合成效显著,初步实现规划同筹、交通同网、信息同享、市场同体、旅游同线、环境同治,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第二节加快建设中心城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