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杭长架子二队变形观测措施

杭长架子二队变形观测措施

杭长架子二队变形观测措施
杭长架子二队变形观测措施

杭长铁路客运专线DK14+704.77~DK16+617.79段

路基及结构物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1、总则

杭长铁路客运专线

为指导本队管段内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工作的正常开展,准确预测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满足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工作,特制定本方案。2、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杭长铁路客运专线DK14+704.77~DK16+617.79段线下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

沉降变形观测内容:

路基、金城路立交桥、涵洞沉降变形观测。

3、工作依据

<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

<2)《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J962-2009;

<3)《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4)《杭长铁路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实施细则》

<5)杭长铁路客运专线工程设计文件;

4、工程简况

新建杭州至长沙客运专线HCZJ-1标DK14+704.77~DK16+617.79段,全长1933.891m。主要工程为区间路基;杭州南站站场路基;金城路立交桥;3座涵洞。

该桥位于萧山市区,与在建杭甬客专铁路左侧并行,跨越金城,施工难度大,箱梁架设对线下工程工期要求紧。

路基填方段基底为管桩+0.5m厚筏板和钻孔桩+1.0m厚板梁加固处理,管桩桩径0.5m,正线桩间距2.2m,渡线桩间距2.4m,正方形布置;钻孔桩桩径为1.0m。桩间距4.5m正方形布置。路基采用A、B料填筑,基床表层铺设0.4M的级配碎石。

金城路立交桥为<9+12+12+9)m四孔分离式框架,基础采用φ50cmPHC 管桩承台加固,桩长41m,框架身采用C40钢筋混凝土现浇。

涵洞地基加固处理形式同路基加固形式,涵洞采用现浇形式施工。

桥址区位于海积、冲海积平原区,地势平坦开阔,地面标高一般为4~6m,沿线分布河沟、街道、民居及厂房等。

桥址区覆盖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海积粉土、粉砂、淤泥质粉质粘土,其下为第四系上更新统海积粉质粘土,粉砂及第四系上更统冲积粉质粘土、粉砂、细圆砾土,下伏基岩为白垩系下统中戴组砂砾岩。

5、沉降变形测量

5.1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5.1.1 本线沉降变形测量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

表5.1.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5.2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5.2.1 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用分级布网等精度观测逐级控制的方法布设。

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行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

5.2.2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表5.2.2执行

表5.2.2 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

0.60.8

5.2.3 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并

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监测网

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

5.2.4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本线水平位移监测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软土地基等设计有特别技术要

求的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

表5.2.4 水平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

5.3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5.3.1 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三类,其布设按下列要求:

基准点:要求建立在沉降变形区以外的稳定地区,基准点使用全线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CPI、CPII和二等水准点,增设时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执行。基准点标石埋设规格应符合图4.3.1的规定。

注:1-盖;2-砖;3-素土;4-贫混凝土;5-冻土线

图4.3.1 基准点标石埋设图

工作基点:要求这些点埋设在稳定区域,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的传递点。工作基点除使用普通水准点外,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进一步加密水准基点或设置工作基点至满足工点垂直位移监测需要。加密后的水准基点<含工作基点)间距200m左右时,可基本保证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需要。

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沉降变形点按路基、桥涵、隧道等各专业布点要求进行。

5.3.2 测量点的检测。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行定期检测。本次技术方案设计垂直位移监测网的观测分为首次观测和施工过程中的定期复测,定期复测按每半年进行一次,尽可能结合精测网复测进行。在区域沉降地区应每季度进行一次复测。

5.3.3 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3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基准点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

5.3.4 工作基点应选在比较稳定的位置。在区域沉降地区内,应对工作基点的沉降量进行监测,如果在两次复测期间,发现工作基点变形超出两倍中误差应及时通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并提交观测资料。经核实后应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的各期实测高程进行修正。

5.4 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5.4.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

5.4.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5.4.3 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

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进行往返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经严密平差处理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量初始值。

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准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实行“五固定”即“固定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固定人、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固定测量路线和方法”,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5.4.4 针对低矮桥墩、异型桥墩,空间小,尺子不能直立的情况,应在测量厂家定制短尺进行测量;也可采用倒尺的方法进行。

5.4.5 沉降观测均采用电子水准仪,不得采用光学水准仪。

5.4.6 测段观测完成后数据,必须及时整理观测数据。

5.4.7 当发现沉降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必须首先自查,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

5.4.8在观测过程中,应做好一些重点信息的记录,如对架梁、运梁车通过施工荷载的记录,天气情况,地下水影响情况的记录,利于对结构变形特性的分析和异常数据的分析。

6、测量实施方案

我队既有垂直变形监测工作点<设计院提交的)3个,点号为

GCPⅡ015, GCPI006,加密二等水准点7个,点间距200m~300m,共有工作点10个,可满足变形监测工作开展的需要。

6.1、沉降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6.1.1架子二队管段内路基及路桥过渡段设过渡段观测断面,每个桥涵均设置沉降观测标。

6.1.2路基观测断面:

<1)观测断面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

沿线路方向的间距一般不大于50m;对地势平坦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堑、填方高度小于5m且地基条件均匀良好的路堤可放宽到100m。

对地形、地质条件变化较大地段应加密断面,一般间距不大于25m,在变化点附近应设观测断面,以确保能够反映真实差异沉降。

一个沉降观测单元<连续路基沉降观测区段为一单元)应不少于2个观测断面。

对地形横向坡度大于1:5或地层横向厚度变化的地段应布设不少于1个横向观测断面。

<2)观测点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同时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

为有利于测点看护,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各观测工程数据的综合分析,各部位观测点须设在同一横断面上。

一般路堤地段观测断面包括沉降观测桩和沉降板,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左右线中心两侧各2m处;沉降板每断面设置1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

软土、松软土路堤地段观测断面一般包括剖面沉降管、沉降观测桩、沉降板和位移观测桩。沉降观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布置于双线路基中心及两

侧各2m处,沉降板位于双线路基中心,位移观测边桩分别位于两侧坡角外2m、10m处,并与沉降观测桩及沉降板位于同一断面上。

松软土地段观测断面布置图

<3)沉降板设置应严格按设计文件要求执行,一般按以下原则设置:对路堤填高小于3m且压缩层厚度小于5m地段,设置断面间距为

200m;

对压缩层厚度大于20m地段,设置断面间距为50m;

其余情况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断面间距为50~100m;

地面横坡或压缩层底横坡大于1:5时,横断面布置两处沉降板,一处位于路基中心,另外一处根据具体地形地质情况布置。

路堤基底需要设置剖面沉降管进行全断面沉降观测时,严格按设计文件要求执行。

<4)路基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附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如下图所示:

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

6.1.3 框架中桥及涵洞观测标

框架中桥观测标:框架中桥要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设在框架两侧,两侧边墙及框架中部<伸缩缝的地方)分别设置,每座框架桥测点数量为6个;

涵洞观测标:每座涵洞均要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设在涵洞两侧的边墙上,在涵洞进出口及涵洞中心分别设置,每座涵洞测点数量为6个。

6.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6.2.1沉降观测桩:选择Φ20mm钢筋,顶部磨圆,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在观测断面通过测量埋置在设计位置,埋置深度不小于0.3m,桩周0.15m用C15混凝土浇筑固定,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图6.2.1 路基沉降观测桩埋设布置图

6.2.2 沉降板: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埋设,一般情况如下:由底板、金属测杆<φ20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φ49 PVC管)组成。钢筋混凝土底

板尺寸为50cm×50cm,厚3cm或钢底板尺寸为30*30cm,厚0.8cm。

图6.2.2 路基沉降板埋设布置图

沉降板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底板的水平与垂

直度,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

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

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套管,完

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

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0.5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金属测杆用内接头连接,保护套管用PVC管外接头连接。

接长套管时应确保垂直,避免机械施工等因素导致套管倾斜。

6.2.3 位移边桩:采用C15钢筋混凝土预制,断面采用15cm×15cm正方形,长度不小于1.5m。并在桩顶预埋Φ20mm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

边桩埋置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1.0m,桩顶露出地面不应大于10cm。

埋置方法采用洛阳铲或开挖埋设,桩周以C15混凝土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置稳定。完成埋设后采用全站仪测量边桩标高及距基桩的距离作为初始读数。

6.2.4 框架桥及涵洞观测标

沉降观测桩:选择Φ20mm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埋置深度不小于0.1m,高出埋设表面3mm,表面做好防锈处理。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图6.2.3框架桥及涵洞观测标设置

6.3观测技术要求

6.3.1路基:

<1)路堤地段从路基填土开始进行沉降观测。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

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2)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填筑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路基填筑质量。

<3)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及时整理路堤中心沉降观测点的沉降与边桩的位移量,当中心地基处沉降观测点沉降量大于10mm/天或边桩水平位移大于

5mm/天、竖向位移大于10mm/天时,应及时通知工程部,并要求停止填筑施工,待沉降稳定后再恢复填土,必要时采用卸载措施。

<4)观测精度要求: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1.0mm,读数取位至0.01mm;剖面沉降观测的精度应不低于4mm/30m;位移观测测距误差

±3mm;方向观测水平角误差为±2.5″。

<5)观测频次要求: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下表的规定。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表

实际工作进行时,观测时间的间隔还要看地基的沉降值和沉降速率。当两次连续观测的沉降差值大于4mm时应加密观测频次;当出现沉降突变、地下水变化及降雨等外部环境变化时应增加观测频次。路基施工各节点时间<包括路基堆载预压土前后、卸载预压土前后、运梁车架桥机通过前后、基床表层施工、轨道板底座施工、铺板、轨道板精调以及铺轨时间)应具有沉降观测数据。观测应持续到工程验收交由运营管理部门继续观测。

6.3.2 涵洞:

涵洞沉降观测据下表中要求的时间间隔进行,涵洞顶填土沉降的观测应与路基沉降观测同步进行。

涵洞沉降观测频次表

6.3.3 框架桥:

框架桥沉降观测据要求同涵洞技术要求

7、测量工作具体要求

7.1基本要求

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

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3.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

<1)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首次观测每个往返测均进行两次读数。

<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

<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数。

<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

<7)对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要定期检核,在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

<8)数据计算方法和计算用工作基点一致。

7.2具体要求

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对线下工程变形点的观测必须采用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严禁采用支水准路线或中视法,水准路线经过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数量不得少于两个。

水准仪使用DS05级数字仪器,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工程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

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观测时,一般按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电子水准仪,按以下顺序进行:

奇数站:后—前—前—后

偶数站:前—后—后—前

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避免阳光直射;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

观测前30分钟,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对于电子水准仪,进行不少于20次单次测量,达到仪器预热的目的。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对于电子水准仪,施测时均装遮光罩。

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严格置平。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

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2.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确保水准尺垂直。

当相邻观测周期的沉降量超过限差或出现反弹时,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

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进行。

成果数据按统一格式录入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和评估数据库。

8、其他

8.1 职责

<1)建立沉降变形监测网,并做好保护工作。

<2)严格按规范、设计文件及总指要求做好各种监测设备、仪器、管线的购置与埋设,及观测设施的保护工作。

<3)按规定监测工程和频率进行全过程监测和记录,并按规定格式和内容提交观测数据。

<4)做好观测数据库的数据录入工作。

<5)参与和配合建设单位或评估单位组织的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工作。

<6)工程沉降变形观测完成后,经监理签认后,报指挥部及设计单位。

8.2人员、设备情况

<1)人员

工区沉降观测组主要人员应具备专业技术知识和数据统计分析能力,能熟练应用相应管理软件,同时还应具备测量知识。主要观测人员在整个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固定不变,如果中途因故发生变化,应有完整、详细的资料交接,具体变形监测人员见下表:

<2)仪器设备

目录

1、总则1

2、适用范围1

3、工作依据1

4、工程简况1

5、沉降变形测量2

6、测量实施方案6

7、测量工作具体要求12

8、其他14

建筑物沉降观测专项施工方案

目录 一、工程建设概况 1、建筑设计概况 2、结构设计概况 二、编制依据 三、沉降观测的基本要求 1、仪器设备、人员素质的要求 2、观测时间的要求 3、观测点的要求 4、沉降观测自始至终要遵循“五定”原则 5、施测要求 6、沉降观测精度的要求 7、沉降观测成果整理及计算要求 四、具体施测程序及步骤 1、建立水准控制网 2、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 3、沉降观测 4、平差计算 5、统计表汇总 6、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五、沉降观测方案 1、基准点埋设 2、沉降观测点埋设 3、精密水准测量 4、资料整理与提交 六、控制点的布置及施测 七、各控制点的放样 八、施工时的各项限差和质量保证措施

1、限差要求 2、放样工作按下述要求进行 3、细部放样应遵循下列原则 九、沉降观测技术要点 十、位移观测技术要点 十一、测量复核措施及资料的整理 十二、施工测量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1、主要仪器的配备情况 2、施工测量管理人员组成 十三、仪器保养和使用制度 十四、测量管理制度 十五、建筑物沉降变形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1、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2、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3、应急处置 4、救援物资的储备 5、恢复 6、注意事项 7、建筑物沉降事故预防

一、工程建设概况 经开区江南水岸公租房一组团工程位于重庆市南岸区长生桥镇乐天村、桃花店村,茶涪路南侧地块。一组团建筑面积约18.5万㎡,投资额约3.33亿元。 1、建筑设计概况 (1)工程总体概况: 经开区江南水岸公租房一组团工程由8栋33层一类高层住宅、裙房以及地下车库组成。 地面主要有:砼防水地面、细石砼地面、防滑地砖地面、玻化砖地面、地砖地面。 楼地面主要有:细石砼楼面、防滑地砖楼面、架空保温楼面、保温楼面、防水楼面、毛坯楼面、耐磨地坪楼面。 内墙主要有:水泥砂浆抹灰墙面、涂料墙面、水泥砂浆防水墙面、腻子墙面、瓷砖墙面。 外墙主要有:砼防水外墙、涂料墙面、外墙漆墙面、面砖墙面、干挂

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设计

基坑变形监测技术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由一幢门字形酒店、六幢不同高度公寓和整体地下车库组成,总占地面积约30000m 2,总建筑面积约23 万m 2,地下建筑面积约8.7 万m 2。 本工程基坑总面积约29300m 2,东西向长约300~400m,南北方向长约40~110m。基坑总延长线为785m,地下室为三层,基坑开挖深度为-18.2m、-18.7m,管线分布复杂。基坑北侧紧邻海河,南侧是车流量较大的公路,海河水位的变化及张自忠路面动荷载的干扰都将是某基坑监测的难点。基坑监测等级为一级,监测手段众多,监测内容、监测工作量及监测难度均较大。 二、依据及原则 1.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2.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3. 《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4.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3) 5. 《天津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TBJ1-88) 依据规范和天津市建设主管部门对建筑物基坑施工相关文件的要求,以及基坑设计的相关要求;为确保建筑物地下基坑施工及周边环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使在基坑开挖和施工期间的变形得到有效控制,保证其不对基坑自身及周边环境造成破坏性的影响,用科学的数据指导基坑信息化施工,保证施工安全。

三、基坑监测项目 为了及时收集、反馈和分析周围环境要素在施工中的变形信息,实现信息化施工并确保施工安全,综合本工程周边环境状况及围护结构和支护体系的特点,遵照设计的相关要求,本工程共进行如下几项基坑监测工作: 1、周边环境监测 A、地下管线变形监测; B、基坑外道路变形监测; C、基坑外地下潜水水位监测; D、基坑外承压水水位监测; E、基坑外土体水平位移(测斜)监测; F、基坑外土体表面变形监测; G、海河堤岸变形(沉降、变形)监测; 2、围护结构监测 A、围护桩桩体水平位移(测斜)监测; B、围护桩桩顶变形(沉降、位移)监测; C、围护桩内、外侧水土压力监测; D、围护桩的竖向钢筋应力监测; 3、支撑体系和立柱监测 A、支撑轴力监测; B、钢格构柱及立柱角钢应力监测; C、立柱位移和沉降监测;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说明

WORD格式可编辑 目录 一、编制依据 (1) 二、工程概况 (1) 三、观测目的、原则及观测点布置 (1) 四、各控制点的放样 (2) 五、观测周期 (3) 六、沉降观测 (3) 七、测量复核措施及资料的整理 (4) 八、施工测量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4) 九、仪器保养和使用制度 (5) 十、测量管理制度 (5)

一、编制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2007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4、《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5、本工程施工图 6、《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1 二、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万州区第一人民医院门诊住院综合楼 工程地址:万州周家坝 建设单位:重庆市万州区第一人民医院 设计单位:广东建筑艺术设计院有限公司 勘察单位:重庆中科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监理单位:重庆七星建设工程监理有限责任公司 施工单位:宏峰集团(福建)有限公司 本工程位于万州区周家坝街道流水村2-3组(心连心广场对面),万州区第一人民医院门诊住院综合楼总建筑面积为27924.52㎡,总建筑高度78.1m,地上19F,地下1F,框剪结构。 三、观测目的、原则及观测点布置 3.1.观测目的 工程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以及建成运营后很长一段时间,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变形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属正常现象,但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就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在建筑物的施工和运营期间,都必须对建筑物进行安全监测,以便及时掌握变形情况,发现问题,采取措施,保证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运营期间均安全有效。

最新基坑开挖监测方案

基坑开挖监测方案

1.工程概况 拟建综合楼工程项目为地下二层、地上八层(局部三层、五层),设地下室二层,预计开挖深度约为地面以下9.0m左右。挡土结构和支承结构为钻孔灌注桩,止水桩为高压旋喷水泥土桩,大量土方为支撑和支挡下挖土。 地理位置处于解放东路、茶局路交汇处西北角,场地为原供电局旧址。基坑四周建筑物密集,东侧为十层交通大厦,其余四周为4-5层砖混结构的住宅楼,紧邻基坑为110KV城中高压变电所,该所为本工程监测的重点。 设计单位:工程桩为机械工业部深圳设计研究院,围护桩为南京南大岩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由宜兴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提供。2.施工监测的重要性和目的 2.1施工监测的重要性 在基坑开挖的施工过程中,基坑内外的土体将由原来的静止土压力状态向被动和主动土压力状态转变,应力状态的改变引起维护结构承受荷载并导致围护结构和土体的变形,围护结构的内力(围护桩和墙的内力,支撑轴力或土锚拉力等)和变形(深基坑坑内土体的隆起、基坑支护结构及其周围土体的沉降和侧向位移等)中的任一量值超过容许的范围,将造成基坑的失稳破坏或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利影响,深基坑开挖工程往往在建筑密集的市中心,施工场地四周有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基坑开挖所引起的土体变形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些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正常状态,当土体变形过大时,会造成邻近结构和设施的失效或破坏。同时基坑相邻的建筑物又相当于较重的集中荷载,基坑周围的管线常引起地表水渗漏,这些因素又是导致土体变形加剧的原因。基坑工程设置于力学性质相当复杂的地层中,在基坑围护结构设计和变形预估时,一方面,基坑围护体系所承受的土压力等荷载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对地层和围护结构一般都作了较多的简化和假定,与实际有一定的差异;加之,基坑开挖与围护结构施工过程中,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上的延迟过程,以及降雨、地面堆载和挖机撞击等偶然因素的作用,使得现阶段在基坑工程设计时对结构内力计算以及土体变形的预估与工程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差异,并在相当程度上仍依靠经验。因此,在基坑施工过程中,只有对基坑支护结构、基坑周围的土

桥梁工程变形监测方案

桥梁工程变形监测方案 一、概述 大型桥梁,如斜拉桥、悬索桥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在我国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这种桥梁的结构特点是跨度大、塔柱高,主跨段具有柔性特性。在这类桥梁的施工测量中,人们已针对动态施工测量作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经验。在竣工通车运营期间,如何针对它们的柔性结构与动态特性进行监测也是人们十分关心的另一问题。尽管目前有些桥梁已建立了了解结构内部物理量的变化的“桥梁健康系统”,它对于了解桥梁结构内力的变化、分析变形原因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要真正达到桥梁安全监测之目的,了解桥梁的变化情况,还必须及时测定它们几何量的变化及大小。因此,在建立“桥梁健康系统”的同时,研究采用大地测量原理和各种专用的工程测量仪器和方法建立大跨度桥梁的监测系统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变形监测内容 根据我国最新颁发的“公路技术养护规范”中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以及大跨度桥梁塔柱高、跨度大和主跨梁段为柔性梁的特点,桥梁工程变形监观测的主要内容包括: 1) 桥梁墩台沉陷观测、桥面线形与挠度观测、主梁横向水平位移观测、高塔柱摆动观测; 2) 为了进行上述各项目的测量,还必须建立相应的水平位移基准网与沉陷基准网观测。 三、系统布置 1)桥墩沉陷与桥面线形观测点的布置 桥墩(台)沉陷观测点一般布置在与墩(台)顶面对应的桥面上;桥面线形与挠度观测点布置在主梁上。对于大跨度的斜拉段,线形观测点还与斜拉索锚固着力点位置对应;桥面水平位移观测点与桥轴线一侧的桥面沉陷和线形观测点共点。 2)塔柱摆动观测点布置 塔柱摆动观测点布置在主塔上塔柱的顶部、上横梁顶面以上约1.5m的上塔柱侧壁上,每柱设2点。 3)水平位移监测基准点布置 水平位移观测基准网应结合桥梁两岸地形地质条件和其他建筑物分布、水平位移观测点的布置与观测方法,以及基准网的观测方法等因素确定,一般分两级布设,基准网布设在岸上稳定的地方并埋设深埋钻孔桩标志;在桥面用桥墩水平位移观测点作为工作基点,用它们测定桥面观测点的水平位移。 4)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布置 为了便于观测和使用方便,一般将岸上的平面基准网点纳入垂直位移基准网中,同时还应在较稳定的地方增加深埋水准点作为水准基点,它们是大桥垂直位移监测的基准;为统一两岸的高程系统,在两岸的基准点之间应布置了一条过江水准线路。 四、方法与成果精度 1)GPS定位系统测量平面基准网

基坑支护变形观测方案

目录 1、工程概况 2、组织安排 3、测量依据 4、变形测量控制布设 5、变形测量点的布设和制作 6、变形测量对仪器、人员、天气的要求 7、变形观测的周期 8、测量部分 9、变形观测的报警标准

基坑支护边坡变形观测方案 1、工程概况 工程的地理位置,工程规模 拟建金马商业大厦位于石家庄淮安路与翟营大街交叉口,淮安东路路南,翟营大街以东。拟建的建筑物概况为: (1)高层部分:地上22层,地下2层,框剪结构,筏板基础; (2)多层部分:地上4层,地下2层,框剪结构,独立基础。 基础底标高为±0.00一下11.5米,自然地面一下约11.0米,为防止边坡塌方,保证和施工人员安全作业,特对支护的基坑边坡进行观测。 2、组织安排 人员和设备。人员投入1名测量工程师、2名测量技工;设备投入2、、各全站仪一套,南方NL32A水准仪一台,对讲机两部,工程车一部,电脑一台。 3、测量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4、变形测量控制点布设 控制点的布设原则:控制点应布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控制点互相通视。本次测量根据需要布设2个控制点。(见点位置平面布置图) 5、变形观测点的布设和制作 (1)变形观测点的布设原则:观测点应选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 (2)变形观测点的布设 在基坑边坡每隔30米钉一个水泥钉,东、西、南、北四个面共布设8个观测点。在东北角空地上布设一个基准监测点B。在西北角空地上布设一个基准监测点A。用A、B两个基准监测点定期监测8个点的水平、竖直位移情况。(点位布置详见点位平面布置图) 6、变形测量对仪器、人员、天气的要求 6.1在进行变形测量时,应使用的测量仪器经有关技术监督部门鉴定,仪器各项指标合格,在使用过程中要对各项指标进行定期检验。 6.2为了避免在测量过程中出现系统误差,必须确定专人使用固定设备进行测量,绝对不允许监测过程中调换人员和设备。 6.3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 7、变形观测的周期 7.1从基坑开挖4米开始观测,每向下开挖一步观测一次,开外到设计深度以后第一个月每周观测一次,第二个月两周观测一次,从第三个月开始每月观测一次。直到基坑内建筑物出地面为止,遇见大雨天气增加观测次数。 7.2当观测中发现变形异常时,随时增加观测次数。 8、测量部分 8.1控制点的测量 控制点的高程为相对高程,假设控制点A的高程为70.000m。 8.2水平位移观测 每次观测作业过程,在A、B两个基准观测点上架设全站仪科力达KTS---442,以位移观测点同方向远方的避雷针等物为后视零方向,然后再分别测量每个观测点。(见点位置平面布置图) 在基准观测点A架设全站仪,后视1、2、3、4个方向远方的避雷针为零方向,再观测各观测点的角度和距离。其它观测点同理。以第一次观测的数据为基准,每观测一次,用第上次的数据减去本次观测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

桐柏县司法局业务用房综合楼 沉降观测方案 编制人:胡红艳 2012年9月1日

目录 一、编制依据 二、工程概况 三、控制点的布置及施测 四、各控制点的放样 五、施工时的各项限差和质量保证措施 六、沉降观测 七、测量复核措施及资料的整理 八、施工测量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九、仪器保养和使用制度 十、测量管理制度

一、编制依据 1、《城市测量规范》CJJ8-89 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3、建筑施工图纸、会审及相关文件 二、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桐柏县司法局业务用房综合楼 工程地点:桐柏县财政局北侧 建设单位:桐柏县司法局 工程概况:桐柏县司法局服务用房综合楼位于淮河北岸、桐柏县府前广场西侧, 2~9层(主楼9层,附楼2层)建筑面积1483m2。主楼有一层地下室,采用天然地基、筏板基础,框架结构。建筑区域内东侧为混凝土路面,西侧为原建筑混凝土基础。 三、控制点的布置及施测 1、监测项目:建筑物沉降观测,地基土分层沉降观测,建筑场地沉降观测,,支架沉降、位移和变形,以及支撑地基稳定性沉降观测。 2、从场地的实际情况看,场地四周距离建筑物在10M以上,故对布设控制点无影响。北侧场地做临设及材料堆放用,所以控制点集中布设在东西侧原有混凝土地面上,西北侧只布设远向复核控制点。 3、布设的控制点均应引向四周永久建筑物或马路上。 4、高程控制网的布设要求: (1)每一测区的水准基点不应少于3个;对于小测区,当确认点位稳定可靠时可少于3个,应连同工作基点不得少于3个,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水准基点的标石,应埋设在地基可靠稳定混凝土中。并作明显标示。

(3)工作基点与联系点布设的位置应视构网需要确定。作为工作基点的水准点位置与邻近建筑物的距离不得小于建筑物基础深度的1.5-2.0倍。工作基点与联系点也可在稳定的永久性建筑物墙体或基础上设置。 (4)各类水准点应避开交通干道、地下管线、仓库堆栈、水源地、河岸、松软填土、滑坡地段、机器振动区以及其他能使标石、标志易遭腐蚀和破坏的地点。 6、平面控制网点的布设要求: ○1、水准点按四等水准测量要求施测。 ○2、所有控制点必须设专人保护,定期巡视。 四、各控制点的放样 地面控制点布设完后,转角处线采用2″级电子经纬仪DJD2进行复测,经校核无误后进行施测。高程传递,采用钢尺直接丈量法,若竖直方向有突出部分,不便于拉尺时,也同样采用悬吊钢尺法。每幢高度上至少设两个以上水准点,两次导入误差必须符合规范要求,否则独立施测两次。每幢均采用首个统一高程点向上传递,在固定的竖向钢筋砼柱抄测+0.5M控制点,以供标高控制,且必须校核无误。 五、施工时的各项限差和质量保证措施 放样工作按下述要求进行: (1)仪器各项限差符合同级别仪器限差要求。 (2)钢尺量距时,对悬空和倾斜测量应在满足限差要求和情况下考虑垂曲及倾斜改正。

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基坑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一、监测意义 基坑与环境的安全与稳定,集中体现在土体的变位,边坡水平位移和沉降。随着土方开挖深度的增加,大面积降水的影响,以及静压桩施工引起土体位移,边坡周围土体会产生一些变化,如应力重新分布、渗排水后土固结等引起土体变位,动态跟踪变位监测,已成为基坑施工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避免事故发生的重要保障。 二、监测目的 根据观测数据,及时调整开挖深度及位置,必要时采取补救措施,一方面保护临近建筑物及地下管线不因土体地面过大位移和沉降而 遭破坏,一方面对基坑边坡土体变形位移实施动态跟踪,使其一直处于受控范围之内,以保证基坑边坡安全,顺利进行工程施工。 三、监测项目 周围建筑物沉降、基坑变形位移,地下水位升降等。 四、监测点的布置 4.1、控制点的布置 控制点包括基准点、工程基点及联系点、检核和定向点等工作点,在选设和使用上应符合下列要求。 A基准点应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查,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测定变形的参考点,基准点应不少于3个。

B工作基点应选设在靠近观测目标且便于连测观测点的稳定或相对稳定位置。 2.2.2、观测点的布设 A建筑物上的观测点,应选设在建筑物四角,转角处及沿墙每10-15m处。 B水位观测点,为观测井内水位。 C具体观测点的位置见附图 2.3观测方法及观测要求 2.3.1、沉降观测:采用DS3水准仪,按四等水准测量的方法进行观测。精度要求: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1.0mm。 2.3.2、每次观测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A采用相同的观测线路和观测方法。 B使用同一仪器和设备。 C固定观测人员。 D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 2.4观测周期 2.4.1井点降水前,首先对观测点进行一次全面普查,在降水与开挖过程中,每天观测一次,变化较大或突变时,应加大观测次数。 2.4.2当地下室砼浇筑完成或沉降变形较小后,观测周期可以作 调整或加大间隔时间进行观测,一般可以5-7天进行观测一次。 2.4.3具体的操作时间根据现场确定。 2.5信息化动态跟踪

基坑监测方案资料

海曙科技创业大厦基坑支护工程监测方案 一、编制依据 1.国家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2.《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 8-97); 3.浙江省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DB33/T1008-2000); 4.宁波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勘察分院提供的《宁波天元大厦工程地质 勘察报告》; 5.《海曙科技创业大厦基坑支护工程施工图》(宁波市建筑设计研究 院); 6.宁波市城乡建委专家组编写的宁波市行业标准《宁波市软土深基 坑支护设计与施工暂行技术规定》; 二、工程概况 宁波海曙科技创业大厦基地位于宁波市海曙区,位于中山西路的北侧,南临花池巷,东靠亨六巷,西到布政巷。基地面积为808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59916平方米。地上26层,地下2层,为剪力墙结构,采用孔灌注桩桩基础。 本工程±0.00相当于黄海高程3.8m,基坑开挖深度为约9.5m,基坑开挖面积6645m2,基坑四周延米350m。地下室采用排桩加两道混凝土支撑的支护形式。场地由宁波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勘察分院勘察。结构部分由宁波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一所设计。 三、监测人员

主要监测管理人员表

四、监测目的、内容、布设及要求 (一)监测目的 为了确保支护结构的安全施工,了解基坑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的安全状况,验证支护结构设计对整个基坑施工过程和内部结构进行施工监测非常必要,监测还可以发现在设计中因地质等因素而没有考虑到可能在施工中影响安全的状况为及时对局部进行加固调整施工提供依据,同时可以根据监测资料总结工程经验,为提高设计水平提供依据。 (二)监测内容 1、深层土体位移观测 基坑侧向变形观测是基坑开挖支护施工过程监测中一项地下各处水平位移的监测方法,常用测斜仪进行测量,它是一种可以精确测量垂直方向土层或围护结构内部水平侧向位移的工程测量仪器,本次工程布设9个水平位移测量监测孔。 2、环梁及立柱水平位移观测 基坑开挖工程施工场地变形观测的目的是通过对设置在支护场地的观测点进行周期性的测量,求得各观测点坐标的变化量,提供评价支护结构和地基土的稳定性技术数据, 本次工程布设了33个环梁和立柱水平位移监测点。 3、环梁及立柱沉降测量 沉降测量是通过精密水准仪以某一起始点为基准测量各点每次高程变化得到各相应点的沉降量(可以用国家水准控制网中的水准控制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

永平花园北区B标段工程 沉 降 观 测 方 案 施工单位;市盛新建筑工程 永平花园北区B标项目部

目录 一、编制依据 (2) 二、工程概况 (2) 三、控制点的布置及施测 (3) 四、各控制点的放样 (5) 五、施工时的各项限差和质量保证措施 (5) 六、沉降观测 (6) 七、位移观测 (8) 八、测量复核措施及资料的整理 (11) 九、施工测量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11)

一、编制依据 1、《城市测量规》CJJ8-89 2、《工程测量规》GB50026-93 3、《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 4、《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DBJ01-51-2003 二、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永平花园北区B标段7-9#楼、地下车库、1#门卫、物管社区用房工程 工程地点:市周市镇城北路与白塔路交叉口西南侧 建设单位:蔚洲房产开发 设计单位:越城建筑设计 监理单位:市鼎森工程监理咨询 施工单位:市盛新建筑工程 勘察单位:华一岩土勘察工程 工程规模:建筑面积:39484.34m2 结构类型/层次:2/-1+18+1 框架、剪力 7#楼:6856.51㎡ 8#楼:11653.13㎡ 9#楼:13738.04㎡ 物管社区用房楼:2479.48㎡车下车库:4745.8㎡。 三、控制点的布置及施测 1、监测项目:建筑物沉降观测,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建筑物主体倾斜、水平位移、裂缝观测,支架沉降、位移和变形,以及支撑地基稳定性沉降观测。 2、从场地的实际情况看,场地四周离建筑物在10M以上,故对布设控制点无影响。 3、布设的控制点均引向四周永久建筑物或马路上,且要求通视,采用正倒

镜分中法投测点时或后视时均在观测围之。 4、根据建设单位要求和测绘院提供的红线点形成四边形进行控制。 5、高程控制网的布设要求: (1)对于建筑物较少的测区,宜将控制点连同观测点按单一层次布设;对于建筑物较多且分散的大测区,宜按两个层次布网,即由控制点组成控制网、观测点与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 (2)控制网应布设为闭合环、结点网或附合高程路线。扩展网亦应布设为闭合或附合高程路线。 (3)每一测区的水准基点不应少于3个;对于小测区,当确认点位稳定可靠时可少于3个,但连同工作基点不得少于3个。水准基点的标石,应埋设在基岩层或原状土层中。在建筑区,点位与邻近建筑物的距离应大于建筑物基础最大宽度的2倍,其标石埋深应大于邻近建筑物基础的深度。在建筑物部的点位,其标石埋深应大于地基土压缩层的深度。 (4)工作基点与联系点布设的位置应视构网需要确定。作为工作基点的水准点位置与邻近建筑物的距离不得小于建筑物基础深度的1.5-2.0倍。工作基点与联系点也可在稳定的永久性建筑物墙体或基础上设置。 (5)各类水准点应避开交通干道、地下管线、仓库堆栈、水源地、河岸、松软填土、滑坡地段、机器振动区以及其他能使标石、标志易遭腐蚀和破坏的地点。 6、平面控制网点的布设要求: (1)对于建筑物地基基础及场地的位移观测,宜按两个层次布设,即由控制点组成控制网、由观测点及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对于单个建筑物上部或构件的位移观测,可将控制点连同观测点按单一层次布设。

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沉降变形观测方案 1、工程概况 兰渝铁路LYS-4标一分部承建的工程位于宕昌县官亭镇与两河口乡,为时速200km客货共线(双箱运输)电气化双线铁路。合同段起讫里程为:DK285+811~DK303+782,全长17.971km。主要工程项目为天池坪隧道(14528m)羊古堆隧道(439m)、化马隧道(进口段2500m)以及龚家沟中桥108.5m(2(3-32)m连续梁桥)、庙下中桥124.2m(3X32m梁)、羊古堆中桥81.5m(2X32m梁)。 2、编制依据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 《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 《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新建铁路兰州至重庆线沉降变形观测管理办法》 《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 3、沉降、位移变形观测的目的及意义 兰渝铁路铺设无砟轨道地段的工后沉降要求严格、标准较高,设计中对土质路基、桥梁墩台基础等均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采取了相应的设计措施,施工期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系统的沉降变形动态监测。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系统综合分析评估,验证或调整设计措施,使路基、桥涵、隧道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

求,分析、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砟轨道开始铺设时间,确保兰渝铁路无砟轨道结构铺设质量。 4、沉降变形测量 4.1兰渝铁路LYS-4标一分部管区沉降变形观测工作以桥梁、隧道等建(构)筑物的垂直位移观测为主,根据桥梁、隧道工点具体要求确定。 4.2 兰渝铁路工程测量的高程系统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3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范围一般不宜小于4公里,基准点选择应优先考虑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 4.4 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充分利用CPI、CPII和水准基点作为水平和垂直位移监测的工作基点。 4.5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4.5.1基准网、变形点测量网均按三等水准测量精度进行。若监测地段含无砟轨道时则应以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进行。垂直位移监测基准网应布置成闭合环状、节点水准路线等形式。 4.5.2变形测量精度符合表4.5.2-1的规定 表4.5.2-1变形测量精度 4.5.3沉降变形观测网主要技术要求符合表4.5.3-1的规定 表4.5.3-1沉降变形观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基坑变形监测方案

本设计主要针对某深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基坑变形及引起周边环境变形进行监测的方法及相关数据处理方案的设计与分析。主要监测内容对基坑壁进行水平位移监测和沉降监测;内支撑格构柱进行沉降监测;周边临近基坑受基坑影响的建筑物作沉降监测;周边建筑沉降超预警值后要求进行倾斜观测。采用监测方法为精密二等水准、极坐标法、投点法,并对其可行性进行做了精度分析。 关键字:沉降观测;水平位移观测;倾斜观测;二等水准;极坐标

Abtract This desig n is mai nly for a deep foun datio n pit duri ng the con struct ion of foun dati on pit deformatio n and cause the deformati on of the surro unding en vir onment monitoring methods and data processing program design and analysis.The main mon itori ng content of the foun dati on pit wall for mon itori ng horiz on tal displaceme nt and settlement monitoring;In support of lattice column for subsidence monitoring; near an excavation foundation pit surrounding by effect of buildings for subsidence monitoring;The surrounding building settlement of super early warning value requirements of the tilt observation.The monitoring method for precision two level, the polar coordinate method, points method,And its feasibility was made precision an alysis. Keyword: Horizontal displacement observation; settlement observation; tilt observati on; two level; polar coord in ates

沉降观测及基坑变形监测方案(建筑助手)

一、测区概况 1、地理位置 待建的秦皇岛恒大城位于秦皇岛市火车站北侧,本次涉及沉降观测及基坑 变形监测建筑物为:5#、6#地块(6#地块1、2标;5#地块、6#地块3、4标) 拟建的住宅及商业建筑,该标段位于规划北港大街南侧,迎宾北路由标段中间 穿过。 项目工程为剪力墙结构,桩筏、筏板基础,一般为地下2层,地上5—49层。该项目由荆州市晴川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恒大地产集团秦皇岛恒大 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本工程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依据设计 要求,本工程按国家规范,在施工及使用期间均进行沉降观测。 本次沉降观测工程范围主要包含住宅及配套工程。基坑监测部分指根据设 计图纸要求需要进行基坑监测部分。 二、工作任务 恒大城5#、6#地块3、4标段建筑沉降观测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楼号布点个 数 建筑层数观测层数总监测次数 1# 6 33 ±0、3、6、9、12、15、18、21、24、 27、29、31、33 ≥13次 2# 6 33 ±0、3、6、9、12、15、18、21、24、 27、29、31、33 ≥13次 3# 6 33 ±0、3、6、9、12、15、18、21、24、 27、29、31、33 ≥13次 4# 6 33 ±0、3、6、9、12、15、18、21、24、 27、29、31、33 ≥13次 5# 6 33 ±0、3、6、9、12、15、18、21、24、 27、29、31、33 ≥13次 6# 6 28 ±0、3、6、9、12、15、18、21、24、 26、28 ≥11次 7# 6 28 ±0、3、6、9、12、15、18、21、24、 26、28 ≥11次 8# 6 28 ±0、3、6、9、12、15、18、21、24、 26、28 ≥11次 9# 6 28 ±0、3、6、9、12、15、18、21、24、 26、28 ≥11次

建筑物变形观测的过程控制与安全措施示范文本

建筑物变形观测的过程控制与安全措施示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建筑物变形观测的过程控制与安全措施 示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解决方案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随着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各种高层建筑、超高层建 筑等复杂的建筑物应运而生。在其施工过程中和使用初 期,由于荷载的不断变化以及外力的影响,会引起建筑物 下沉,当建筑物各部分不均匀沉降时,会使建筑物产生倾 斜、位移、裂缝等变形,从而影响到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并 伴随着安全隐患,因此,需在施工和营运期间加强变形观 测过程控制并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一、引起建筑物变形的原因分析 引起建筑物变形的原因较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有三 点: 1.自然条件及其变化,即建筑物地基的工程地质条件、

水文地质条件、土壤的物理性质、大气温度等因素引起建筑物变形。如:由于基础的地质条件不同,引起建筑物各个部分不均匀沉降,而使其发生倾斜、位移、裂缝等变形;或由于地基本身的塑性变形也会引起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同时由于温度与地下水位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变化引起建筑物的规律性变形。 2.与建筑物自身相联系的原因,即建筑物自身的荷载大小、结构类型、高度及其动荷载(如风力大小、震动强弱)等引起建筑物变形。要减弱这方面变形的影响,往往通过优化设计方案来实现。 3.由于建筑物施工或营运期间一些工作做得不合理,或由于周围环境影响而产生额外的变形。例如:在高大建筑物周围进行深基坑开挖,就会对其原有建筑物产生一个额外的变形。当然这些引起变形的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对建筑物往往是共同作用的,只是不同时间段,不

深基坑监测方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编制依据 (1) 三、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划分 (1) 四、基坑支护方案 (1) 五、监测目的及要求 (2) 六、工程地质概要 (2) 七、监测内容 (3) 八、监测频率 (8) 九、测试主要仪器设备...................................... - 11 - 十、监测工作管理、保证监测质量的措施...................... - 11 - 十一、监测人员配备........................................ - 14 - 十二、监测资料的提交...................................... - 15 -

一、工程概况: 本项目为CENTER工程,本子项为通风中心;工程号为HB1001,子项号为VX。建设地点: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南岸乡。 通风中心长58.60m,宽33.10m,建筑高度(室外地坪至女儿墙)为22.900m,消防高度(室外地坪至屋面面层)为22.200m,地上二层,局部三层。占地面积1956.19㎡,建筑面积4298.00㎡。 建筑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墙结构,本建筑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抗震Ⅰ类建筑。 二、编制依据: 1、《建筑基坑工程变形技术规范》(GB50497-2009) 2、《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 3、《精密水准测量规范》(GB/T15314-940) 4、《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6、《建筑基坑支护技术技术规程》(JGJ120-2012) 7、基坑支护工程施工方案设计 三、基坑侧壁安全等级划分: 基坑 1-2交A-B,1-2交E-F,开挖的基坑深度较大约为8m,放坡系数80°,近似垂直开挖,如破坏后果较严重,因此侧壁安全等级定为一级,侧壁重要性系数1.1。 基坑其他位置地势相对开阔,无相邻建筑等级评定为二级,侧壁重要性系数1.0。

建筑物变形观测的方案设计

建筑物变形观测的方案设计 学校:123456 学院:123456 班级:123456 :123456 指导老师:123456

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 目录 第一章绪论 (4) 1.1变形监测的发展趋势 (4) 1.2国外研究现状 (5) 1.3研究背景 (7) 1.4本文主要研究的容 (8) 1.5本次方案设计容 (9) 第二章变形观测概述 (10) 2.1变形产生的原因 (10) 2.1.1自然条件及其变化 (10) 2.1.2 与建筑物本身相联系的原因 (10) 2.1.3人类的活动、工程建设等所造成的原因 (10) 2.2变形监测的基本概念 (11) 第三章建筑物变形观测方案设计 (12) 3.1建筑物变形监测的容 (12) 3.2变形监测频率的确定 (15) 3.3监测部位和测点布置的确定 (16) 3.3.1 变形网点的布置要求 (16) 3.3.2标志埋设 (17) 3.4变形监测依据及精度要求 (18) 第四章变形监测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22) 4.1工程概况 (22) 4.2测量等级的选定 (23) 4.2.1 沉降观测精度 (23) 4.2.2沉降观测周期 (23)

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 4.3沉降点的布置 (24) 4.4观测方法步骤 (24) 4.4.1 建立水准控制网 (24) 4.4.2建立固定观测路线 (25) 4.5仪器观测方法与过程 (25) 4.5.1 测量仪器 (25) 4.5.2 沉降观测方法的选定 (25) 第五章数据处理 (25) 5.1观测资料的整理 (25) 5.2观测资料的处理 (26) 5.3沉降观测成果整理 (26) 5.4沉降观测数据的计算 (26) 5.5绘制沉降观测图 (35) 第六章监测数据回归分析 (37) 6.1回归分析的概念 (37) 6.2回归分析预测法的基本程序与方法 (38) 6.2.1回归分析预测法的基本程序 (38) 6.2.2 回归模型的建立方法 (38) 6.3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 (38) 6.4 恒大华府沉降变形预测 (40) 6.4.1 线性回归分析 (40) 6.4.2灰色系统预测分析 (48) 结论 (51) 致 (53) 参考文献 (54)

变形观测设计方案

变形观测设计方案

文档仅供参考 湖北送变电武昌直线跨越塔汉阳 直线跨越塔定向爆破对防洪影响 的变形观测方案 编制人:李雁南 审核人:陈剑锋 批准人:徐保林 湖北为天工程勘测设计有限公司 武汉科岛工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目录 一、工程概况与任务...........................................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监测方案的编制依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监测方法与精度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监测频率与次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质量保证体系:...........................................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监测设备与人员组织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监测成果报告............................................... 错误!未定义书签。

湖北送变电武昌直线跨越塔汉阳直线跨越塔定向爆破对防洪影响的变形 观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与任务 湖北送输变电武昌直线跨越塔及汉阳直线跨越塔(白沙洲大桥上游4.7公里处屹立于长江二岸)即将拆除重建,要将两塔做定向爆破将其放倒。为确保长江干堤防洪安全,需对该堤段的防洪影响进行变形观测,根据业主及堤防办要求,我司在该项目中应完成的主要任务为: 1、收集该地块已有地质资料并实地踏勘; 2、分析已有地质基础资料,并结合本项目实际情况进行专业监测设计; 3、根据监测方案进行监测网建设; 4、按专业监测方案要求进行监测; 5、分析监测数据,并按方案及相关文件要求提交监测报告,当遇险情时,及时提出预警。 二、监测方案的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 ;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 ; 3、《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B50/5029- ); 4、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防汛条例》。 根据该项目规模、威胁对象及破坏后损失程度、变形敏感程度、

基坑变形监测方案

佳·5.4克拉项目 基坑变形监测方案 编制: 甘肃统建建筑装饰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佳·5.4克拉项目部 二○一七年九月二十日

目录 一、编制依据 (1) 二、工程概况 (1) (一)工程简介 (1) (二)地层岩性 (1) (三)气象 (2) (四)地下水 (2) 三、施工部署 (3) (一)人员部署 (3) (二)监测管理程序 (3) (三)测量检测部署 (3) 四、深基坑监测要求 (3) (一)监测要求 (3) (二)、监测过程控制要求 (4) (三)、监测数据结果的要求 (4) 五、监测方法 (4) (一)监测仪器及要求 (5) (二)巡视检查 (5) (三)监测点的布置 (5) 六、监测期和监测频率 (5) 七、监测报警及异常情况下的监测措施 (6) 八、资料整理和分析反馈 (6) 九、作业安全及其它注意事项 (6) 十、雨季施工技术措施 (6) 十一、应急预案 (7) (一)应急救援部署 (7) (二)突发事件风险分析及预防 (8) 附图一:基坑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一、编制依据 1、佳·5.4克拉基坑开挖图; 2、佳·5.4克拉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3、兰州理工大学建筑勘察设计院《佳·5.4克拉项目基坑支护结构设计》《佳·5.4克拉项目基坑降水设计》; 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5、《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 6、《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程》JGJ167-2009; 7、《建筑基坑工程检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8、《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9、基坑监测强制性条文。 二、工程概况 (一)工程简介 工程名称:佳·5.4克拉。 工程地点:拟建场地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吴家崖村,场地北邻吴家崖村田地。东侧为吴家崖村,南临山水嘉园1#地块,西临佳·水岸华庭C地块。拟建场地近南北宽约59.3m-82.7m,东西长约48.7m-118.5m。 本工程±0.000绝对标高为1198.000。地下二层,地上A塔十八层,B塔十五层,商铺为地上三层。结构形式主楼为剪力墙结构,裙楼为框架结构。本工程基础采用筏板,东塔筏板厚度为1800mm,开挖深度为11.77m;西塔筏板厚度为1 500mm,开挖深度为11.47m,,商铺为300厚的防水板,开挖深度为10.27m。 本基坑安全级别属于一级基坑。 (二)地层岩性 在勘察深度范围内,拟建场地地层自上而下依次分布为: ①粉质粘土(Q4al):该层分布于整个勘察场地,属第四系冲积产物;黄褐色,坚硬-硬塑;土质均匀,含少量植物根系和少量泥岩碎屑,孔隙较发育,有光泽,无瑶震反应,干强度中等,韧性一般,层厚为1.50~23.20m,层面标高 1195.19m~1214.05m。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

建筑物沉降观测 6.1.2.1 沉降观测的目的 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建筑的沉降进行定期的跟踪观测,获得建筑物准确可靠的沉降数据,了解建筑物的实际沉降情况,为建筑施工和运营安全提供数据保证。 6.1.2.2 沉降基准点布设 1 基准点布点原则 沉降基准点是沉降观测的依据,本工程沉降观测点设置如下图。根据设计要求,沉降观测每个月检测一次,竣工验收后,第一年不少于4次,第二年不少于2次,以后每年1次,知道下沉稳定为止。沉降基准点与观测点的距离不宜太远,以保证足够的观测精度;沉降基准点须埋设在建筑物的压力传播范围以外,距离建筑物基坑边线不小于2倍基坑深度。 图6.1.2-1 酒店沉降观测点布置图

图6.1.2-2 酒店裙楼沉降观测点布置图 2 基准点的埋设及测量 为保证沉降观测数据的准确性,沉降观测基准点继续沿用前期一局使用的基准点。 基准点高程的校测:基准点使用前,用蔡司Dini10电子水准仪从业主提供的水准基点与场区内的水准基准点联测,以经平差计算后的基准点高程数据作为本工程沉降观测的基准点高程。沉降观测基准点布设闭合路线,其主要技术要求和测法应符合表6.1.2-1规定。 注:n 为测站数 3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1) 布点原则 依据《建筑变形观测规程》的要求,沉降观测点布设位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布置在变形明显而又有代表性的部位; (2) 稳固可靠、便于保存、不影响施工及建筑物的使用和美观; (3) 沿墙的长度每隔20m 左右设置一个观测点; (4) 在转角处、沉降缝两侧设置观测点; 2)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 沉降观测点埋设位置根据本工程建筑结构形式、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在建筑物的首层规定位置埋设,用,20的钢筋埋设,设置标高为离地50cm,沉降观测点埋设如下图6.1-10; 图6.1.2-3 沉降观测点埋设图 4 观测技术要求 1) 观测仪器 选用精密电子水准仪及与其配套铟瓦条码尺。 2) 观测方法 沉降观测按《建筑变形观测规程》规定的二等水准测量要求,采用单路线往返观测。观测过程中应做到:主要观测人员固定、仪器及附属设备固定、安置的尺位固定、观测方法及程序固定。 3) 观测的技术要求 沉降观测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视线高度按表6.1.2-2的要求进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