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标学习和教学目标

新课标学习和教学目标

新课标学习和教学目标
新课标学习和教学目标

英语新课程的学习和教学要求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这五个方面共同促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金莺宋月桂,2003:62)。

金莺, 宋桂月. 2003.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所谓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是英语教学中的两个主要环节。一方面,教师的教无疑会影响学生的学。同样的材料,用不同的方式组织,不同的方式传递,对学生的刺激肯定是不一样的。同时,学生的学也会影响教师的教,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方式、不同的智力和思维水平,都要求教师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让教学方法主动适应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策略,以产生最大的学习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教法”,就是指导学生掌握“学法”的方法。教学的关系问题构成英语课程的实施过程问题。英语新课程的学习要求

在工具性与人文性高度统一的语言观的指导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英语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促进思维发展、锻炼意志、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和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的过程”(教育部,2001:1)。在英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网络与课堂相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Z].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结合的教学模式必然积极地迫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驱动学习,变依赖学习为自主学习,变独立学习为合作学习。网络世界的无限空间,网络学习的无限时间和地点,课堂人际的互动交流,都将彻底改变学生传统刻板的按部就班上课、看黑板、听讲解、记笔记、做练习、读课文、听录音、考试卷等学习行为,真正朝着个性化自主性方向“为自己”学习。

1.知识技能综合性要求

知识技能综合性要求是基于心理学格式塔(Gestalt)理论和语言哲学的语境论。从语言结构分析,语言知识包含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个部分。从语言功能看,语言是结构、功能、话题的综合体,是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从语言交际功能看,听说读写是(听读)和产出(说写)之间的相联互动。语言各要素不光是不可分割的整体,而且整体意义总是超过各部分加起来的总和。知识技能综合性要求就是把语言知识和技能视为一个整体、并在有意义的语言活动中学习,也就是说,把外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来教,而不是学习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和技能,既要以重要的知识点为结点,建立知识的整体结构网络,又要进行语言技能方面的训练,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外

语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达到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统一的要求。以词汇学习为例,“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要求就是将词汇融合到句子和语篇中去,在语境中实现其交际功能的一种词汇学习方法,旨在了解单词音形义的基础上,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这些词,达到学、用二者统一的要求。这种学习需要借助真实的语料,接触丰富的语境化词语,学会运用自然的语言。

研究表明,人们对事物记忆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大脑对信息处理的深度。对孤立词的重复是一种低层次加工,记忆效果差;将词与所处的语法结构结合起来,则是一种较深层次的加工,记忆效果较好;而将词义与句子的意义结合起来则是一种深层的精加工,记忆效果最好(Cook, 1991:40)。

Cook. V. 1991.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Z].London: Routledge.

2.语言学习实践性要求

《标准》在阐述英语课程的性质时指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也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教育部,2003)。显然,《标准》认为,语言学习就应该在各种思维训练活动、交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不能把语言单纯看做一个知识体系来记忆和学习,而应该在活动中发展语言能力。《标准》在阐述语言学习的过程时指出,在英语课程中,要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的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可见,《标准》所体现的不是学生被动地从书本或教师那里接受知识的语言学习观,而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语言学习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Z].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语言学习实践观是讨论外语/二语学得和习得的关系问题。中国英语教学是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应区分学得和习得。习得是非正式的、自由的、课外的、无意识的活动,习得的知识能自然地存储在大脑中,在一定语境下便会激活,在中国语境下教学性习得和学习性习得都是可能的。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之下或自己“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在课外提高英语(胡壮麟,2007:65)。习得也不能一味推行先知后行的原则,应该遵循“边学边用”和“学以致用”的原则。学得是正式的、集体的、课堂教育的、有意识的活动。外语学习者只有善于习得、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辅以指导性活动和有意识的学习(即学得过程),才能在实践中理解规则和使用规则,才能真正提高语言能力,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

胡壮麟. 2007. 习得与学得[J].《中国外语》第2期.

英语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新的教学质量观和人才观要求教师的角色从主讲课文转变为主持课程,从讲授语言知识转变为组织交际活动,从照本宣科念教材转变为设计和创作个性化教案,从疲于辅导应试转变为精于应用指导,从单纯语言教师转变为语言文化专家。

1. 教学目的实用性要求

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视语言为一个社会符号系统,强调语言的实用目的,在使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教学的目的必须是能使学生掌握语言的“意义潜势”,能够根据语境,在“意义潜势”中选择合适的语言。教师的任务是以各种适当的形式和方法,向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他们按照学生的学习目的和交际需要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一定的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教学设计应以“需求分析”为基础,教学活动设计着重于语言、技能、话语和体裁的适当性,采用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真实语篇”与“真实任务”来实施教学。每周的教学围绕一个中心问题,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应有较强的针对性。

1)语义分析语境化

词语、规则和使用活动是语言系统中三种不可分割的基本要素,构成语言的整体,在使用中逐渐形成一个自主系统。语言的动态性和意义的整体观反映了语言系统中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多元关系,为理解生活世界提供了广阔的解释空间。在真实的系统内,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总是非线性的,在这个非线性机制的内部,各个部分是相互作用的并以整体方式呈现各自的特质,这种性质是系统内各要素在鼓孤立状态下所不具有的。因此,对于系统内部各个部分的内在联系及其规定,原则上不能用逻辑方式予以描述或从部分特质推导出整体的特质。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综合表现,不是各要素性质的简单线性相加,而是各要素在相互作用中的整体建构,这种建构完全超越了各要素的规定性。

系统中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规定,使系统本身和构成系统的各要素都产生和改变着各自的特质。换言之,理解生活世界意义上的文本是产生于宏观和微观、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接合之中。

语言教学是一种整体活动。整体语言教学有四个原则:整体性原则(把语言知识和技能视为一个整体,在有意义的整体语言活动中教学),社会性原则(把语言教学与学生现实活动联系起来),发展能力性原则(学生拥有使用语言的主动权和抉择权,在交流互动中发展语言能力),真实性原则(学生的一切能力都是在真实言语事件和语言活动的语境内获得的)。只有当这些原则得到充分理解和尊重时,语言教学才能比较顺利进行,学生的语言水平才能

得到发展。

2)语言存在的生活化要求

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理论强调语言是人类生活的一个有机部分。8人的生活不能脱离语言,所有活动都伴随着语言。活动是语言游戏和生活形式的常态,活动性是生活形式的主要特征。具体地说,活动是语言与游戏的类比基础,活动既是游戏的前提,也是游戏的目的和归宿;没有生活就没有语言活动,没有活动就没有实际生活内容。语言游戏的活动观广泛应用于语言教学实践,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活动教学法中“活”和“动”是两个不同层次、相互交织的概念。活是前提、是关键,动是目的、是归宿;活意味着把词语句子活化为话语事件,把机械操练活化为言语交际,把语言内容活化为实际生活;动包括身体各器官动、认知结构动和人的主体意识动。在语言教学中,活动概念较为宽泛──按信息加工流程,活动分为输入活动和输出活动;按照听说读写训练过程阶段,活动分为语言活动和交际活动;按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活动又分为呈现活动、练习活动与交际活动。但是,无论那一种形式的活动,都可以使学习者把日常语言的运用事实转化为个人知识,把教材语言知识转换为言语行为。活动的目的是掌握语言、进行交际,活动的任务就是强化语言知识,训练语言能力。

2. 语言文化的融合性要求

语言与文化融合性要求是在语言教学中贯穿文化,在文化教学中渗透语言,这是语言与文化关联性所决定的。首先,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文化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语言属于精神财富的一部分,它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一种精神产品。其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语言都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社会环境,同时反映该社会的文化因素。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与文化相互作用,语言负载文化,文化制约语言。语言文化融合性的课堂教学应体现以下三方面的要求:

第一,语言与文化相结合。文化教学是在教学框架内进行的,文化内容必须为语言教学服务;同样,语言内容也必须有利于文化教学。教学实践中,语言与文化的结合至少有四个切入点:结合词语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教授文化:结合词语的历史典故教授文化;结合句子导入文化;结合篇章教文化。

第二,语言的文化因素与非语言的文化因素相结合。《英语课程标准》在文化意识目标描述中实际上已经注意到这两方面的文化因素。语言的文化信息与非语言的文化信息都可以传递信息、进行交际。在日常交际中,非语言信息(如体态语)使用频率很高,而且体态语

具有文化差异,手势、表情、体距等体态语信息配合语言信息能够使交际取得更好地效果。

第三,共时文化与历时相结合。共时文化是指时效性强、与当代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文化内容;历时文化是指一些文化规约、传统习俗和历史事件等文化知识。在选材上应注意文化内容的共时性和历史性结合。一般来说,在外语教学基础阶段重点应放在共时文化上,这类文化与时代紧密相连,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同时,也要适当引入一些历时的文化内容,让学生了解这些文化内容的来龙去脉、背景或典故,提高文化积累。

3.教学方法的多层次性要求

“语域这一概念具有双向的预测功能”(Halliday, 1978:32)。既可以根据语境来预测语篇,也就是根据语境中需交流的意义,大致预测语篇的结构以及所用词汇和语法的类型,同时又可根据语篇来预测可产生此语篇的语境。根据Thompson和Woodward-Kron的观点,采用自上而下的模式,学生不必听懂或读懂语篇提供的所有的词句(textual cues),只需抓住材料中一定的信息作出预测,并用自己的经验和有关客观世界的知识去验证他们的预测。在听或读的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参与者,不应逐字逐句地去理解,而是结合自己的预测,在话语中找出有关的信息,来验证自己的预测。同时学生还可以在语言环境中学习词汇和语法。Halliday, M. A. 1978.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 London: Edward Arnold.

(Thompson & Woodward-Kron, 1998)按这个模式,听力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但需要语言知识,而且需要有关客观世界的背景知识。教师在听力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在连续的话语中寻找线索、进行预测以及验证预测的能力。语篇分析法超越句子层面,重点分析语篇的组织模式及其表现手段,分析句子怎样构成语篇并形成连贯性与得体性,以达成有效的交际,该方法使学生脱离句子的层面,从上下文确定语义。语域分析教学法是根据不同的场合,分析在不同环境中语言使用的某些特征。语域(语场、基调、语式)决定语言环境及其运用的合适性和连贯性。通过对英语的语域进行分析,学生可以认知英语的一些规律,如独特的词汇、句法和结构以及各种功能语体的特殊性和规律性等。在口头陈述讨论课中,语域分析教学法可使学生学会讲适合于自己身份、地位和角色的语言,并在一定的语境类型中,使用适合于语境的语言。最终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专门的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逐步获得以英语为工具应对专业问题的能力和进行交际的能力。

Thompson, E & R. Woodward-Kron. 1998. Learning the Art of Linguistic Commentary: Apprenticing Undergraduate Non-English Speaking Background (NESB) Learners[Z].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ustralian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Association Conference, September 28-30, 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 Adelaide.

1)在情境中体验。教学中设置情境是指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真实的情境,还原知识产生的背景,恢复原来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使个体更真实地融入到情境中去,“身临其境”亲“心”体验其过程,并以此为基础,使个体产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产生感悟,生成意义的目的。情境教学实际上是以心理体验的方式进行体验的。情境教学的途径多种多样,譬如,通过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促使学生心灵上的激荡,从而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地品读课文的内容和思想,在此基础上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感情并生成意义。通过图画再现教学内容情境,实际是把教学内容形象化,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感受到生动的画面,引发学生联想,激发情感,催动灵感。

2)在活动中体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活动是指“人的感性活动”,指“实践”,它“反映了作为主体的人在社会生活所有领域中的积极行为”。心理学意义上的活动是“由行为动作构成的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为意识能动性和个体能动性的高级形式”(李英,2001:12)。可见,活动是产生主体体验的重要途径。在活动尤其是主体性活动中,学生主体会对活动产生丰富的体验。相比于听别人的说教,亲身参与活动而形成的体验是刻骨铭心的,终身难忘的。例如:通过制作、实验等操作活动,不但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和能力,而且会促使学生产生兴趣,培养情感和意志;通过参观,调查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的同时,鼓励学生体验社会,体验自然,增强社会责任感;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需要,可以引导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此形象地复现课文的情景。这样,学生不仅能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而且能在扮演中体验、思考、提高。

李英. 2001. 体验:一种教育学的话语[J]. 教育理论与实践.

4.教学设计系统化要求

在近半个世纪的进程中,“教学设计”概念和技术化水平不断被发展和丰富。国外研究者(Walter Dick等,1986)提出了“教学系统化设计”的概念,即“Instructional Systems Development(ISD)”。“ISD”的主要内容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设计应包括这五项内容。“设计”既是对教学设计的总称,又是指其中的一个环节。“ISD”模型自1986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作为一门课程推出以后,受到很多教学研

究者的认同,并逐步被普及到教师教学之中。“ISD”模型,对于当前实施《课程标准》落实新的教学理念,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Waltor Dick, Lou Carey & James Carsey. 2001. The Systematic Design of Instruction[M]. Pearson Education, Inc., Publishing.

在当前课程改革逐步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学习、理解和实施教学设计系统化。其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整体规划教学。“ISD”可以引导教师把眼光放在教学的整体构建上。2.有利于系统推进教学。“ISD”可以引导教师把眼光放在教学的整体进程上。3.有利于微观调控教学。“ISD”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具体的教学调控方法。4.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ISD”可以帮助教师使用具体的技能技巧改善活动设计,优化活动管理。

5.有利于全面评价教学。“ISD”本身就包含着评价设计,系统的评价设计可以促进教学的优化。

6.有利于提高教师专业水平。“ISD”融会理论与实践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教师接受“ISD”课程培训后,对教育思路、教学设计水平、教学评价水平和教学专业技能方面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所采取实施的“过程与方法”,对于“知识与技能”结果性目标的逐步整合与达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优化作用。在当前普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尤为看重知识与技能,对于过程与方法尚有一定的认识与实践,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极为忽视。 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作为课程目标,确确实实都应该关注这三个方面。而且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不是说知识、技能不重要,知识、技能仍然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当然,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越到一个人的素质的核心部分,是越难量化的。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越到能力,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越难以测量。正因为如此,它和人们的现实利益,或者现实需要出现了一定的剪刀差。现实中,种种选拔机制、用人机制,尤其是东方文化方面,崇尚书本,崇尚学历,在这种情况下,评价一个人能力的高低,自然就变成了简单地用知识和技能这种外显指标去测量,

去评价。 尽管现在的教材都已经把知识的数量和难度降了下来,教师仍然感觉课时不够用,要想在后两者上有所发挥,就有牺牲知识和技能的危险。为了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以前一句话就能教会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必须给学生让出三五分钟来,同样,为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教师可能也要单独花一些时间来讲,或让学生来答,这样一来,课堂就极容易完不成知识和技能的目标。 面对如此现实的问题,教师的担忧是合理的。毕竟,知识和技能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教师现在还很难看到,后两者的积累到底能给学生带来什么。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教师仍然抱着知识本位不放。事实上,以上出现的很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缘于这一点。 教师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担心,是因为他们把三者割裂开来,看作是一个一个单独的目标,而没有看到,有时一个好的学习活动,就可以融合全部的三个目标。 三维目标不是三块,而是一个整体。不是要在知识、技能上加上情感。因为实际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的,只不过我们过去没有关注而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是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的。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而且有可能,有相当多的学生带着消极的情感在学习。我们现在就是要把它变成积极的,让学生热爱学习,甚至有意识地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化。 越是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越不是能通过讲授来达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能得高分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能得高分 (2009-12-24 22:47:25) 转载 标签: 杂谈 如何写教学设计才能得高分 前言 不少青年教师考编或者参加职称评聘,总是对教学设计该写些什么才能获取高分产生疑惑,因此,选择本文,以供参考。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模式”是对理论的一种简洁的再现。不论哪一种教学设计模式,都包含有下列五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对象、目标、策略、过程和评价五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一)教学任务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因此,教学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二)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中对于目标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理解,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 新课程标准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教师与学生。 教学目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考虑到。

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教学目标

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1、2、3教学目标 一、新课标高中生物课程总目标 通过高中生物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发展。 获得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初步具有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科学思维的习惯。 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初步形成生物学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课程具体目标 1、知识 获得有关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 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 2、能力 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1教学目标 第一章走进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 2、举例说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第2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教学目标

教学思想怎么写

教案中教学准备怎么写 【篇一:怎么写教案】 1.教学目的。所谓教学目的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 教师只有明确了教学目的,才能使“教”有的放矢,使“学”有目标可循。教学目的在教案中要明确、具体、简练。一般应选定1~3个教学目的。 2.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整个教学的核心,是完成教 学任务的关键所在。重点突出,难点明确,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总 体思路,便于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3.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每节课的 教学方法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师的教学 艺术如何,很重要的是看其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巧妙得当。教学过 程也称教学步骤或教学程序,即用于指导和规范教师课堂活动的步 骤。只有安排好教学过程,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有条不紊地圆满地完 成每一个教学环节。 5.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因为备课的其他环节都 是为它服务的。写教案时,必须将教学内容分步骤分层次地写清楚, 必要时还应在每一部分内容后注明所需的时间。这样,可以使所讲 授的内容按预计时间稳步进行,不至于出现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 局面。 6.训练内容。练习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纽带, 是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方式,更是及时反馈 课堂教学效果的好方法,因此无论所讲授的知识内容是何性质,都 应在课堂上安排练习时间,而不应满堂灌。 7.小结和作业。一个好的教案应有始有终。小结既是课堂教学的结 束语,又是强化教学重点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好的总结可以起到画 龙点睛的作用。作业则 是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所布置的课后习题,以便于学生复习、理解、 消化授课内容,为学好下一节课的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课前系统部分(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 个操作要求: (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 程标准中 《教师教案怎么写》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 新课标 人教版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 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王金铎 200023 概要:本文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的分析,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根据物理的学科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在三个维度上关爱每一个学生,让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满足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中发挥积极作用。 中心词: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建立实施 1.课堂教学目标简述 1.1课堂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也称为行为目标,是课堂教学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与灵魂,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是教师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形成的根本。只有在正确的教学目标引领下实施的课堂教学活动,才能达成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课堂教学目标也是到达目标,是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能力和应具备的个性品质作为确定的、可检验的要求提出来的。教学目标是一种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由教师根据需要及课堂教学的实际加以调整、变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1.2新课程对教学目标的要求 新课程以对人的全面关注为前提,要求通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鼓励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激发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改变过去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单一教学目标定位,提出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对人教育的全面关爱,从而达到真正的素质教育。这无疑会改变过去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演绎、轻归纳;重理论、轻实践;重注入、轻情感的教育痼疾,让教育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使教育真正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过程。 物理教学是中学生全面教育的组成部分,她在培养学生素质、满足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中所起的作用,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特别是在对学生获取、处理信息,观察、实验,理解、判断,发现、综合及科学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如何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根据物理的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以便为学生中学总的学习目标实现奠定基础,是物理教学工作者关心的问题。现就对新课标的学习体会,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2.课堂教学目标建立的依据: 2.1学生依据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活动赖以存在的根本,课堂教学的目标必须与学生的学力水平相匹配,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学生的最佳发展区。如果目标设定过高,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超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在课堂上困难重重,四处碰壁,即使是使出全身的力气,也无法达到教师预设的学习状态,这样的目标即使事先规划得再好,也是无果而终的,她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的目标如果过低,课堂的内容是学生已经把握或者是基本把握的,则课堂上学生即使不太努力、或者只要稍作努力,也可以把握课堂所有内容,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就失去了努力的必要,久而久之,就会对课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产生怀疑,从而对课堂学习感到可有可无,更谈不上课堂的高效率。当然,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在制订课堂教学目标时,也要注意他们在思维方式及能力上的差异。初中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由于他们的分析综合能力较低,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喜欢以身边的生活现象或事例,通过观察、体验与感悟认识事物,在教师的启发、集体讨论和辨析过程中形成知识。高中学生则具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则希望通过精彩的物理实验、严密的理论推导或严谨的文字叙述,去归纳、理解、探究复杂的物理内涵,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认识事物。让自己的学科知识和思维能力不断上升新的台阶。

教案教学目标模板范文

教案教学目标模板范文 一、教学设计的环节 教学设计通常以教案的方式表达出来,共包含 14 项,而在考试中我 们只需要根据考题作答即可,让我们写啥就写啥,不让写的需要哈 以下为教学设计的 14 个环节:加粗的为重点考察环节,需要着重看! (一)课题名称 (二)课型 (三)课时 (四)教材分析 (五)学情分析

(六)教学目标 (七)教学重点 (八)教学难点 (九)教具/教学准备 (十)教学方法 (十一)教学过程 (十二)作业设计 (十三)板书设计 (十四)课后反思 二、教学设计各环节具体讲解: (一)课题名称(就是本节课的标题,不要带书名号,反正也不考)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不考) (四)教材分析(中学注意一下) 教材情况+主要内容 (五)学情分析(中学注意一下) ①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②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 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习策略 (六)教学目标(敲黑板、划重点,这个必考。)“三维”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确定本堂课所要讲授的知识点。

(基础性目标,重在智能的提升) 例:掌握,认识,读准,懂得,学会,熟练... 2. 过程与方法: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关键性目标,强调途径) 例:通过...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 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终极性目标,重在人格的塑造) 例:领悟、激发、培养、养成、树立、建立、体会、爱护、重视、 珍惜、追求....

(七)教学重点(需掌握) 教学重点是指本节课主要讲授的内容是什么,学生需要重点把握 的内容,即上述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八)教学难点(需掌握) 设置每一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根据教学的环境、学生的认知能力、理 解能力、接受能力精心设计。学生在本节课中的难以理解和接受的地 方。上述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如若在考试中要求写重难点,只需要将三维目标换个说法就可以 了。 (九)教具/教学准备(不考)

小学语文新课标作文教学目标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标作文教学目标解读 作文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从教以来,对于作文教学的目的,作文教学的内容及方法至今还是很模糊的。近日重新翻开了新课标,认真研读了作文教学目标,有了点新的认识。 《课程标准》总目标第8条关于作文的表述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第一学段写话标准: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第二学段习作标准: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原第3条)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原: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原8条,现6条) 第三学段习作标准: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常见应用文。(删:学写读书笔记)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是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素质教育在学科课程中培养的基本途径,集中体现了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所采取实施的“过程与方法”,对于“知识与技能”结果性目标的逐步整合与达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与优化作用。在当前普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尤为看重知识与技能,对于过程与方法尚有一定的认识与实践,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极为忽视。 几乎所有的人都同意,作为课程目标,确确实实都应该关注这三个方面。而且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对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不是说知识、技能不重要,知识、技能仍然是新课程重要的目标,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当然,能力的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的,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越到一个人的素质的核心部分,是越难量化的。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越到能力,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越难以测量。正因为如此,它和人们的现实利益,或者现实需要出现了一定的剪刀差。现实中,种种选拔机制、用人机制,尤其是东方文化方面,崇尚书本,崇尚学历,在这种情况下,评价一个人能力的高低,自然就变成了简单地用知识和技能这种外显指标去测量,去评价。 尽管现在的教材都已经把知识的数量和难度降了下来,教师仍然感觉课时不够用,要想在后两者上有所发挥,就有牺牲知识和技能的危险。为了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以前一句话就能教会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必须给学生让出三五分钟来,同样,为了

教案怎么写

教案怎么写 写教案要几个步骤 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 七.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八.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 九.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十.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书写过程中,教学过程是关键,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导入新课 1.设计新颖活泼,精当概括。 2.怎样进行,复习那些内容? 3.提问那些学生,需用多少时间等。 (二)讲授新课 1.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2.怎样提出问题,如何逐步启发、诱导? 3.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详细步骤安排,需用时间。 (三)巩固练习 1.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 2.怎样进行,谁上黑板板演? 3.需要多少时间? (四)归纳小结 1.怎样进行,是教师还是学生归纳? 2.需用多少时间? (五)作业安排

1.布置那些内容,要考虑知识拓展性、能力性。 2.需不需要提示或解释? 如何撰写一份出色的教案 教案是备课内容简要而有序的记录,是支持教师上课的范本,简单说,教案是教师备课的备忘录。新的课程改革环境中,如何撰写教案,才能带动教师的积极性,发挥 教案在常规教学中的应有的作用 首先,要打破传统教案的固定、僵化模式,允许教案因人、因课程、因教学内容而异,倡导书写个性化、创新性教案。同时要改变教案检查的传统理念和标准,重新界定教案的功能和地位。书写教案的终极目的不是为了迎合检查而是为了促进教师实现个性化的教学;不是苛求环节的完备与否而是充分张扬教师的个性;不是约束教学活动的范式而是促进教学生成的载体。唯其如此,才能调动教师写教案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其次,倡导教案“留白”。所谓的教案“留白”,就是指教案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具体来说就是教案的书写在内容上不要过于详尽,形式上不要过于琐碎,结构上不要过于封闭和程式化,而是要体现出内容上的概要性、形式上的模糊性和结构上的不确定性,以便能够适 应新情境、容纳新内容、确立新策略,为教学中师生间的互动共振、互生新知、互建新情留有余地。这样的教案能够在备课和课堂教学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张力”,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保持一种宽阔的思路和开放的观念,更容易纳入新的内容,适应新的情境,随时改变原有的设计,实现课堂教学的生态化。 教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有四点: 一是每次教学的基本计划,明确本次教学的目标及教育资源的使用计划; 二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教学活动必须按教学准备有序有效实施; 三是教学研究的成果,教案是对教材、学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成果; 四是教学实施的工具,教学过程中教案是参照系,可以提示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目标、思路,帮助教师有效完成每一次教学。 教师写好教案应做到以下方面: 一、项目填写要齐全、教学环节要完备。教案项目包括题目、教具、教法、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目标、任课班级、授课时间等,一般都有固定表格,填写

新课改怎样设计教学目标

新课改怎样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或标准,也就是教学活动后学生行为和特征的预期变化。这些变化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变化,具有可观测性。可见,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及归宿,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规限着课堂教学的运作。正是由于教学目标的这些功能,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显得十分关键。目标虚设或目标错位都会导致课堂教学活动的无序、随意,有时会造成低效甚至负效。目标虚设等于目标缺省,而没有目标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教学;目标错位就是标准误导,由此导向、调控的教学其结果也是偏离方向的。所以要真正发挥教学目标的有效作用,关键在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其难度在于目标的准确预设和有效生成(在此不讨论教学目标的生成)。要准确预设一堂课的目标,首先对教科书和学生这两维要素有一个准确的解读。简而言之,我们要弄清楚两大问题:教科书要求是什么?学生能否达到教科书的要求? 教科书是显性的语言材料。解读这类语言材料需要有两大逻辑上的思考:外延结构和内部结构。 语言材料的“外延结构”是指教科书中的某个单元或课文与其前后单元或课文的关系。无论是结构型的教科书还是功能型的教科书都是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编排的,也就是单元与单元或课文与课文之间会有前呼后应、螺旋上升的联系。结构型教科书在语言体系上显得更加有系统。但现行的教科书主要是功能型,相比之下其语言体系不是十分明显,因为功能型教科书是按照话题编排教学内容,语言暗含在其中。所以在解读这类教科书的语言材料时更需要仔细梳理语言材料,弄清楚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内容。 建议一:认真通读、研究一册教科书或一套教科书,梳理清楚话题的设计、功能的运用、词汇的分布、语法的编排、技能的要求、策略与情感的渗透。这项工作应该在新学期开始前完成;在设计某个单元或课文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内容,使得各个单元或课文的教学目标形成一种线性的联系。 语言材料的“内部结构”是指某单元或课文内的材料编排。这类编排也是有逻辑的。结构型教科书是以语言结构为核心编排语言材料,而功能型教科书是按照一个话题或主题组织语言的。无论哪类教科书,在解读单元或课文时,都需要分析其语言与内容的关系。 建议二:认真阅读、研究一个单元或课文的材料,梳理清楚新的语言材料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中使用的、如何呈现的、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如果说语言材料的外延结构能够帮助我们确定一节课的定位,那么其内部结构提供给我们一节课的内容。具体地说,我们需要了解某节课的知识与技能内容,需要研究知识传递的情景和技能训练的过程,需要分析情感价值观的体现。这是三维教学目标的雏形。要注意的是,一个单元或课文的教学内容并不一定全是课堂教学的内容,我们需要结合语言材料的外延结构作必要的筛选。譬如:现行教科书中一个单元的生词量往往很多,但所有出现的生词就不一定都是要求学生掌握的。有的生词可能会在以后单元中再出现;有的可能不是常用词,也可能与主题联系不是很密切。除此,我们还要考虑学生的因素。 在教学中,学生因素是个黑箱或灰箱,因为学生的很多情况不是显性的,但也不是不可知。要了解学生,就需要通过外部因素解读学生的黑箱或灰箱。学生的外部因素可以分历时的和共时的、个性的和共性的。

怎么写教学设计

怎么写教学设计?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2)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3)分析高中每课教材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二)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2)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3)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三)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1)确定知识目标。(2)确定能力、方法培养目标及其教学实施策略。(3)确定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教学选点及其教学实施策略。 A、述必须具备的四个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老师,人们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一般在写教学目标的时候行为主体可以省略,但格式必须注意如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表达:“通过……学习,能说出……”,“通过……学习,能分析归纳……”,而不是“使学生掌握……”“教会学生……”等表述方式 B、叙述最好有不同层次 根据《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差异性,按照教学内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难,设计具有不同要求、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C、过程与方法是什么? 对于过程与方法,真的存在很大的误区,以前写过程与方法,往往写的是:讨论法、合作探究、资料收集等,其实这些只是教师采用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根本不能作为学生要获得的能力目标。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是指具体的内在的学习思维的过程,如搜集资料的过程与方法、探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辨析史料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是“学会如何收集”“学会如何探究”。(这是以前教学的薄弱环节,也是以后教学必须重视的内容,学生应该学会基本的历史思维的方法)

教师教学工作计划怎么写

教师教学计划怎么写 新学期已经开始,来看看教师的教学计划是怎样的吧!下面是教师教学计划,欢迎阅读。 教师教学计划篇一 一、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优良的英语学习兴趣、习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提高、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有较好的语感,获得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实际应运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注重综合能力的开发、提高,培养他们的观察、思维、记忆、想象和创造等方面的能力;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世界观意识,并结合课外学习,达到教学的最优秀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和习惯,并做到持之以恒,使本年段的英语教学能进一步发展、提高。 在这一学期中,主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继续培养学习英语的学习习惯,要很好地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学习任务,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把做好学生思想工作放在学科教育的首位,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为学科和学生本人再创佳绩。 二、教材分析 八年级英语是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冀教版英语,教材编排有以下目的: 1.要使学生受到听、说、读、写、英语的训练,掌握最基础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以及培养初步援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外语学习习惯,掌握学习外语的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打下扎实的基础。 2.使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性, 3.培养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三、教材重点、难点 本册教材从语音、词汇、语法、阅读等方面着手 1、语音教学本册课本在上册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运用音标和单词的发音规则,着重抓好学生的预习,自学能力。 2、词汇教学本册课本所要学习、掌握的单词约400个,另有固定搭配和习惯用语若干条,任务较重。 3、语法教学本册课本的语法教学项目有:动词过去完成时、过去进行时、情态动词、五种简单句的结构等。 4、阅读教学是重中之重,本册课本中的阅读课文比上学期难了很多,仍以对话为主,还有一些简单的短文。因此,提高学生的听说、表演对话的能力仍是本学期的一个教学重点,还应有一定的语法基础,具备相当的句子表达能力,能运用一定的词组和句型。 四、学情分析 从整体情况来看,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兴趣不高,甚至有部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还不够一年级水平,所以在课堂教学时,出现有学生不守课堂规则,不愿听课、睡觉或是做与课堂无关事情的现象,这使得课堂难以调控,难以形成英语学习氛围。有少部分学生基础较好,自制能力较强,能认真听课,按老师要求完成各项任务,。总的来说,本班的英语教学具有挑战性,需要耗费不少时间和精力。

对新课标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思考

对新课标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思考 宁波惠贞书院赵丽新 降低演绎推理要求,加强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走进华师大版新教材,老师们首先会发现几何结构与以往有了极大不同。全等三角形这一原体系中的支柱形方法如今调到了最后,此前需通过图形变换分别对等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识别进行探究。在不知“全等三角形”为何物的情况下,如何说明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中线相等?如何解决平行四边形、相似三角形中的问题?这会是怎样的一个思维推理过程?如此变化的目的何在?带着这些问题再次学习了课程标准。 一、课程标准中主要通过几何教学实现的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目标 九年总体目标: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的过程,掌握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 三年学段目标: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基本性质、变换、位置关系的过程,掌握三角形、四边形、圆的基本性质,初步认识投影与视图,掌握基本的识图、作图等技能;体会证明的必要性,能证明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基本性质,掌握基本的推理技能。 ㈡、数学思考目标 九年总体目标: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观点。 三年学段目标:在探索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换以及平面图形与空间几何体的相互转换等活动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二、对发展合情推理能力的认识 以往的几何教学以发展演绎推理能力为主要任务,以公理体系为蓝本,由一些经过精心组织的概念、公理、定理和三段论逻辑证明为主要内容。由以上目标可以看到,在新课标中对推理能力的要求改变为:“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突出了“发展合情推理能力”的要求。 ㈠、什么是合情推理?

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怎么写

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怎么写 精品文档 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怎么写 2.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整个教学的核心,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重点突出,难点明确,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总体思路,便于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3.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每节课的教学方法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师的教学艺术如何,很重要的是看其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巧妙得当。教学过程也称教学步骤或教学程序,即用于指导和规范教师课堂活动的步骤。只有安排好教学过程,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有条不紊地圆满地完成每一个教学环节。 4.教学内容的引入。教学内容的引入就是课堂导语。课堂导语是门艺术,它是教与学的纽带,是让学生走进教材、掌握教材的桥梁。因此,教师应该根据确定的教学目的、内容,针对学生的心理,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巧妙地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5.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因为备课的其他环节都是为它服务的。写教案时,必须将教学内容分步骤分层次地写清楚,必要时还应在每一部分内容后注明所需的时间。这样,可以使所讲授的内容按预计时间稳步进行,不至于出现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局面。 1 / 13 精品文档 6.训练内容。练习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纽带,是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方式,更是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好方法,因此无论所讲授的知识内容是何性质,都应在课堂上安排练习时间,而不应满堂灌。

7.小结和作业。一个好的教案应有始有终。小结既是课堂教学的结束语,又是强化教学重点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好的总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作业则是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所布置的课后习题,以便于学生复习、理解、消化授课内容,为学好下一节课的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课前系统部分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 《教师教案怎么写》 文章《教师教案怎么写》正文开始>> - - - 一、课前系统部分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和每个模块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高中每课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 2 / 13 精品文档 相关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学生分析 学生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分析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行为。 教学目标

备课时如何写教学目标

备课时如何写教学目标 我们有的教师在备课时,就如何写教学目标感到有些茫然,不知究竟如何去写。有时写出的教学目标存在着目标不明、目标过大、目标过高、目标过偏等问题。要想写好教学目标必须先搞清一下问题: 一、什么是教学目标 所谓“教学目标”,是指“与教学或训练有关的,而并非与教育有关的目标,也称行为目标。”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的相同之处表现在: 第一,二者提出或制定的依据相同。无论是"教学目的"的提出还是"教学目标"的制定,都必须以教学大纲所限定的范围和各科教材内容所应达到的深度为依据,都必须服从、服务于培养"四有"新人这个总目标。 第二,二者对教学所起的作用相同。无论教学目的还是教学目标,都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对落实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不同之处表现在: 第一,从制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依据看,教学目的的提出仅仅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教学目标的制定除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之外,还要依据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提供的参照系和本地教学的实际水平。 第二,从确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所着眼的主体看,教学目的是对教师要教什么的说明,着眼于教师的教;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描述的,是对教师的活动的一种期望,但其结果是否符合这种愿望,却难以预料和检测。教学目标则着眼学生学习的结果,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描述;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一种规定,是学生必须达到的要求,它不仅对教师实用,对学生也是必要的、适用的。 第三,从制定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时所使用的动词看,对教学目的的描述一般采用"了解、领会、体会"等描述心理过程的内隐体验动词或"掌握、应用"等词语,因而比较抽象、笼统、模糊;教学目的是否达到,不易测量。而教学目标的描述则多采用"说出、归纳、说明"等表述特定动作的外显行为动词,表义具体,深广度明确,具有可操作性;因而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可用课堂上的随机检测、配套的达标自测题、形成性练习题和单元检测题等,通过测试,检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

新课标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1.新课标三维教学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 求。 3. 3.为什么要课程改革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 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4.所谓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掌握基本的学习 工具,即阅读、书写、口头表达、计算和问题解决;二是要具备基本的知识、技能,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 5.一.学生观学生是教育工作的最主要的对象,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学生,这是教育工作者 面对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学生观的核心内涵是。第一,作为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学生具有“被决定”的一面。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阐述,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第二,作为具有主动性生命形式的人,学生与无生命的物和有生命的植物、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正是这种主动性,使人能够不断地“更新”,不断地超越自我。因此,在课程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如何保护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第三,学生具有“未完成性”。从积极的意义上理解,这种未完成性是指:在我们的学生身上,具有丰富的潜能,存在着广阔的发展空间,蕴藏着对于复兴中华民族大业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使命。 6.二、发展观.自古以来,人的全面发展始终是教育追求的理想,然而,应试教育的模式 严重地限制了“发展”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全面发展的观点,才能实现“发展”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发展乃是质而不是量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育”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即教育乃是养成学生的健全的个性或人格。 7.三、知识观.这次课程改革要求在师生关系、教与学的方法等方面都要有重大变革,强调 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富有个性地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再是接受和存储知识,而是学会探究,以便为终身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8.四、课程观.要积极利用并开发各种课程资源,除了知识、技能之外,人类创造的所有 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自然存在物都可以是构成课程的素材。

教案总结怎么写

教案总结怎么写 1.教学目的。所谓教学目的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所要达到的最终效果。教师只有明确了教学目的,才能使“教”有的放矢,使“学”有目标可循。教学目的在教案中要明确、具体、简练。一般应选定1~3个教学目的。 2.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是整个教学的核心,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重点突出,难点明确,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学总体思路,便于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3.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虽然多种多样,但每节课的教学方法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师的教学艺术如何,很重要的是看其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巧妙得当。教学过程也称教学步骤或教学程序,即用于指导和规范教师课堂活动的步骤。只有安排好教学过程,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有条不紊地圆满地完成每一个教学环节。 4.教学内容的引入。教学内容的引入就是课堂导语。课堂导语是门艺术,它是教与学的纽带,是让学生走进教材、掌握教材的桥梁。因此,教师应该根据确定的教学目的、内容,针对学生的心理,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巧妙地导入新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5.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因为备课的其他环节都是为它服务的。写教案时,必须将教学内容分步骤分层次地写清楚,必要时还应在每一部分内容后注明所需

的时间。这样,可以使所讲授的内容按预计时间稳步进行,不至于出现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局面。 6.训练内容。练习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纽带,是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方式,更是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好方法,因此无论所讲授的知识内容是何性质,都应在课堂上安排练习时间,而不应满堂灌。 7.小结和作业。一个好的教案应有始有终。小结既是课堂教学的结束语,又是强化教学重点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好的总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作业则 是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所布置的课后习题,以便于学生复习、理解、消化授课内容,为学好下一节课的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课前系统部分教材分析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 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分析每课教材内容在整个课程标准中 《教师教案怎么写》 文章《教师教案怎么写》正文开始>> 一、课前系统部分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部分的写作要求:三个操作要求:分析《课程

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目标

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目标 篇一:演讲与口才,课程目标 篇一:演讲与口才教学大纲 《演讲与口才》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演讲与口才是学院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程。演讲与口才是一门既古老又新兴的艺术,从远古开始:人类就十分重视口才,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说它是新兴的艺术,是指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口才艺术,各地纷纷办起了演讲与口才训练班,许多大学经常举办演讲比赛,大部分大专院校都开设了演讲与口才课程。本课程旨在学习演讲与口才基本知识的的基础上,了解口才艺术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掌握演讲与口才的技巧,熟练使用演讲与口才这个最有利的工具,以提高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工作、交际、沟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

能力。课程任务:了解演讲、口才、人才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糸;研究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探讨古今中外著名演讲家的演讲风格及特点;弄清楚一个演讲家应具备的素质;学会演讲技巧;掌握演讲艺术;进行口才训练;提高大学生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二、课程课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明确演讲与口才的概念、特点、分类;有声语言、无声语言的基本特点、作用、技巧;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演讲者的心理素质;演讲稿的撰写方法;实用口才技巧。能力目标:学生能利用演讲这一有力工具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能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以及说服对方,从而完成工作任务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掌握各行业的口才技巧,从而提高专业能力水平。 思想教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文明、优雅、谦虚、礼貌的交谈方式;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

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1.理论课教学内容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演讲与演讲学(了解)第二节演讲与口才的关系(了解)第三节演讲学的教学要求、学习态度和方法(了解)本章重点:演讲学的教学要求、学习态度和方法本章难点:演讲学的教学要求、学习态度和方法第二章演讲者与听众第一节演讲者(理解)第二节听众(理解)第三节演讲者和听众的关系(掌握)本章重点:演讲者和听众的关系本章难点:演讲者和听众的关系第三章演讲者心理素质的培养 第一节演讲心理素质的形式和分析(理解)第二节演讲心理素质的内容(了解)第三节演讲心理素质的培养(理解、掌握)本章重点:演讲心理素质的培养本章难点:演讲心理素质的形式和分析第四章有声语言技巧

教学目标范文

教学目标: 1. 学习30个生字及词语,理解运用并学习句型,实际运用。 2.学习课文内容,让学生能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 3.以提供的话题为内容,进行真实交际。 4.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学会为他人着想。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课文中几个重点词的用法和区别。 2. 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口语交际。 教学准备: 电子课件,树叶 课时分配: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学习课文的第一至第四自然段,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学习第一至第四自然段中的生字及词语并能理解运用。 3.用重点句型“…….一……. ,便………..”造句并实际运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非常美丽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好吗? 生:好! (课件上展示树叶的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从银幕中看到了什么? 生:树叶。 师:你们觉得这些树叶漂亮吗? 生:哇,真漂亮! 师:其实在这些漂亮的树叶后还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生:想! 师:请同学们听故事,看谁听得最认真? (用课件播放课文得诵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师:这个故事是不是很有趣啊!其实这个故事就在我们汉语课本的第59页上,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课文,并分自然段! (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师: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生:七个自然段。 师: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课文的第一至第四自然段,在这四个自然段里有一些词语是我们以前没有碰到过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课件中出示新词语,学生用抽读,小组读,男女赛读等形式读词语) 三,再读课文,理解词义 师:同桌之间再读一至四自然段,看看这些词语回到课文中,你还能不能读对它,读的时候还要动脑子想想这四个自然段里都讲了那些动物? (同桌之间读课文,并找出小动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