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剂量表

中药剂量表

中药剂量表
中药剂量表

紫苏:解鱼蟹毒30—60g。臭梧桐:用于降血压,不宜久煎细辛:1—3g,粉末0.5—1g;研末吹鼻、塞耳、敷脐或调涂

牛黄:0.5—0.35 水牛角:15—30g,大剂量60—120g,浓缩粉1.5—3g 青黛:1.5—3g,冲或丸散熊胆:1.5—2.5g 山豆根:3—6g 青蒿:生用或鲜品浇汁秦皮:水煎,洗眼巴豆:不入汤剂贯众5—10 鸦胆子:10—15粒每次,治疗疟疾;10—30粒每次,治疗痢疾,或0.5—2g,每日3次。

味极苦,不入煎剂,装胶囊,或以龙眼肉或馍皮包裹

甘遂:宜入丸散,有效成分不溶于水。醋制可减毒苦楝皮:3—6g 千金子:0.5—1g 威灵仙:治骨鲠30g 川乌:1.5—3g ,入汤剂香加皮:3—6g(强心苷)徐长卿:汤剂不宜久煎雷公藤:煎汤10—25g(带根皮减量),文火煎1—2小时。制粉,0.5—1.5g

苍术:烧烟熏,炒用燥性减缓沉香:煎汤1—5g后下,研末0.5—1.5g

灯芯草:1—3g煎汤;锻成性研末调敷,或用于灯火灸

青木香:煎汤3—10g,散剂1—2g

使君子:煎汤9—12g,去壳取仁,捣碎,小儿每天1—1.5粒,每日总量不超过20粒;或炒香嚼服,(小儿疳积:杀虫消积)

槟榔:3—10g,单用驱杀涤虫、姜片虫30—60g

雷丸:内服15—21g,不入煎。入丸每次5—7g,驱杀涤虫每次12—18g,饭后温开水调服南瓜子:杀虫,生用或研细60—120g,冷开水调服

鹤草芽:杀虫,研粉吞服,成人每次30—50g,小儿体重0.7—0.8g/kg,早晨空腹

榧子:煎汤10—15g,连壳生用打碎入煎剂;嚼服炒熟去壳

鸡冠花:6—12 血竭:1—2g 自然铜:煎汤3—9g,打碎先煎;醋淬入散,每次0.3g 干漆:煎汤2—5g,入丸,每次0.06—0.1g,宜烧枯洋金花:入丸散0.3—0.6g 礞石:煎10—15g,打碎布包,先煎,入丸散1.5—3g

朱砂:研末冲服或入丸散0.1—0.5g,不入煎剂珍珠:研末或入丸散0.1—1g 磁石:煎汤9—30g,入丸散,每次1—3g,研末内服

全蝎、蜈蚣:煎汤3—6g,研末。每次0.6—1g 麝香:入丸散0.03—0.1g,不入煎剂冰片:丸散0.15—0.3g 蟾酥:0.015—0.03g 苏合香:丸散0.3—1g 安息香:入丸散0.6—1.5g 鹿茸:研末冲1—2g 淫羊藿:6—10g 人参:煎汤3—9g,大补元气15—30g,研粉入丸散,一次1g,一日2次

蛤蚧:煎汤3—6g,研末,每次1—2g,侵酒,每次1—2对

紫河车:研末2—3g;鲜品,半个或一个,水煮熟

蛤蟆油:5—15g,炖服常山:煎5—9,涌吐生用,截疟酒炒

瓜蒂:煎2—5g 丸散0.3—1g,服后含咽砂糖增药效

藜芦:丸散0.3—0.9 雄黄:丸散0.05—0.1g 炉甘石:水飞点眼轻粉:丸散或胶囊,每次0.1—0.2g,每日2次斑蝥:炮制后丸散0.03—0.06g 马钱子:炮制后丸散0.3—0.6 升药:锻石膏同用,不用纯品砒石:丸散0.002—0.004g(最小)硼砂:丸散,每次1—3g,沸水溶解,待温冲洗创面

0.5—1.5g:雷公藤制粉、沉香研末,安息香(0.6—1.5),白矾(丸散0.6—1.5)

1.5—3g:水牛角浓缩粉,青黛,礞石入丸散,

1—3g:细辛、灯芯草、水蛭、西红花、磁石入丸散、硫黄炮制入丸散,硼砂、羚羊角(煎剂1—3,另煎汁,磨汁0.3—0.6)

3—6g:香加皮、苦楝皮、蛤蚧煎汤、全蝎、蜈蚣、罂粟壳、

3—9g:海马、虫草,(益智仁3—10g ),

运动员慎用:马钱子、罂粟壳;鼻炎康片、云南白药、

舒筋活血片——(香加皮)禁与含强心苷类的西药同用。

八宝眼药散——含朱砂,如用水调滴眼时,宜摇均后使用。

明目地黄丸、石斛夜光颗粒——肝经风热、肝火上扰以及脾胃虚弱、运化失调者慎用

消风止痒颗粒——孕妇禁用

忌茶叶:使君子、健脾生血颗粒、痛风定胶囊(含土茯苓,不宜立即饮茶)

不与溴化物、碘化物同服: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丸、朱砂安神丸

消炎利胆片:含“苦木”,不宜久服。

六神丸:含雄黄、朱砂、蟾酥,外用不可入眼,服药期间进食流质或者半流质饮食。

补中益气丸:阴虚内热慎用,不宜与感冒药同用

感冒清热颗粒:与环孢素A同用,可以引起环孢素A血药浓度升高

舟车丸:孕妇及水肿属阴水者禁用

附子理中丸:含附子,不宜过量与久服,孕妇慎用。湿热泄泻者忌用。

半夏天麻丸:孕妇禁用。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致的头痛、眩晕慎用

清肺抑火片:含天花粉,孕妇,风寒咳嗽、脾胃虚肉者慎用。

藿香正气水(乙醇);十滴水(樟脑、桉油)

礞石滚痰丸:药性峻猛,易耗伤气血,病除即止,勿过量久服

鹭鸶咳丸:含有“细辛”,不宜久用

千柏鼻炎片:高血压、青光眼慎用,含有千里光

清宣止咳颗粒:糖尿病禁服

①含“麻黄”:(②高血压、心脏病慎用):表示感冒颗粒;通宣理肺丸;急支糖浆②;

降气定喘丸②;人参保肺丸(还有罂粟壳);蛤蚧定喘丸②;正天丸(还

含附子、细辛);止嗽定喘口服液

含“马钱子”:华佗再造丸、接骨丸

含“川乌”:小活络丸、木瓜丸、风湿骨痛丸

含“附子”:附子理中丸、四逆汤、桂附地黄丸、右归丸、济生肾气丸、正天丸(还含麻黄、细辛)、天麻丸、尪痹颗粒

含“雄黄”:牛黄解毒丸、牛黄至宝丸、小儿化毒散

含“天花粉”:清肺抑火片、保济丸、玉泉丸、参芪降糖胶囊、清音丸

含“雄黄、朱砂”:紫金锭、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散、六神丸

含“朱砂”:紫雪散、万氏牛黄清心丸、苏合香丸、天王补心丸、朱砂安神丸、人参再造丸、抗栓再造丸(华佗再造丸含马钱子)、一捻金、琥珀抱龙丸、牛黄抱龙丸、八

宝眼药散、七厘散

蠲痹剂中成药中:四妙丸、痛风定胶囊、独活寄生丸孕妇慎用;壮腰健肾丸风湿热痹者慎用;

其余孕妇禁用。

泻下剂中:麻仁丸、增液口服液孕妇无禁忌;从容孕妇慎用;其余忌用

外科药:孕妇禁用三消二毒和小金

慎用万马,金乳,紫玉瘰

疮疡阳证禁用:内消瘰疬丸、小金丸

慎用:阳和膏

疮疡阴证禁用:牛黄醒消丸、如意金黄散

慎用:连翘败毒丸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问题》 编撰:春风微拂 1981年我国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并以此推算出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临床应用意义重大。以下根据柯雪帆、郝万山教授网上资料整理。 仲景时代药量与现代公制药量(约合换算): 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即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为1两,16两为斤,30斤为钧,4钧为石。 (汉代“石”读shi,后世读dan)。 1权=12斤,1斤=16两=250克(液体250毫升), 1两=克,约15克 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1斗=2000毫升,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1龠=10毫升, 1铢=~克,1两=24铢,一钱匕=5铢钱=~克, 1刀圭=毫升约克,1撮=4刀圭=2克,1分=~克 1方寸匕=10刀圭=毫升约3~5克 (金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 蜀椒1升=50克,葶力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 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虫1升=16克,附子大者一枚=20~30克、中者一枚15克, 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一枚约46克, 枳实一枚约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竹叶一握约12克,梧桐子大(约)黄豆大。 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1寸=公分,1尺=23公分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问题》 编撰:春风微拂 1981年我国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并以此推算出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临床应用意义重大。以下根据柯雪帆、郝万山教授网上资料整理。 仲景时代药量与现代公制药量(约合换算): 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即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为1两,16两为斤,30斤为钧,4钧为石。 (汉代“石”读shi,后世读dan)。 1权=12斤,1斤=16两=250克(液体250毫升), 1两=克,约15克 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1斗=2000毫升,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1龠=10毫升,1铢=~克,1两=24铢,一钱匕=5铢钱=~克,

1刀圭=毫升约克,1撮=4刀圭=2克,1分=~克 1方寸匕=10刀圭=毫升约3~5克 (金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 蜀椒1升=50克,葶力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 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虫1升=16克, 附子大者一枚=20~30克、中者一枚15克, 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 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一枚约46克, 枳实一枚约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竹叶一握约12克,梧桐子大(约)黄豆大。 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 1寸=公分,1尺=23公分 “权”的发现,意义重大,值得引起中医界高度重视。剂量问题是方剂治病的核心,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质”。按古今度量衡折算法,汉代1两为今之克,1斤为250克,则经方的实际剂量,当以原方折半计量为是。明代迄今,医家根据“古之一两,约今之一钱”的臆断,使用经方仅原方的 1/10,且袭至今,悬殊太大,剂量过轻,不堪大任。仲景《伤寒论》不单是中医学四大经典巨着之一,更是中医学第一部急性热病学专着。

常见中成药的临床应用 表格

中成药临床应用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 中成药的处方是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某种病证或症状制定的,因此使用时要依据中医理论辨证选药,或辨病辨证结合选药。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辨证用药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 2.辨病辨证结合用药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3.剂型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 4.使用剂量的确定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有使用剂量范围的中成药,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 5.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二、联合用药原则 (一)中成药的联合使用 1.当疾病复杂,一个中成药不能满足所有证候时,可以联合应用多种中成药。 2.多种中成药的联合应用,应遵循药效互补原则及增效减毒原则。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 3.药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 4.合并用药时,注意中成药的各药味、各成分间的配伍禁忌。 5.一些病证可采用中成药的内服与外用药联合使用。 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应遵循主治功效互补及增效减毒原则,符合中医传统配伍理论的要求,无配伍禁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具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问题》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问题》 古今中药剂量换算问题一直是很多人头痛的问题,现据网上资料整理供参考。(以下据柯雪帆、郝万山教授网上资料整理) 仲景时代药量与现代公制药量(约合换算): “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为1两,16两为斤,30斤为钧,4钧为石。(汉代“石”读shi,后世读dan)。 1权=12斤,1斤=16两=250克(液体250毫升),1两=15.625克,约15克“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 1斗=2000毫升,1升=200毫升,1合=20毫升,1龠=10毫升, 1铢=0.65~0.7克,1两=24铢,一钱匕=5铢钱=1.5~1.8克, 1刀圭=0.5毫升约0.5克,1撮=4刀圭=2克,1分=3.9~4.2克 1方寸匕=10刀圭=2.74毫升约3~5克(金石类药末约2克草木类药末约1克),蜀椒1升=50克,葶力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虻虫1升=16克,附子大者一枚20~30克、中者一枚15克,乌头一枚小者3克,大者5~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栀子10枚平均15克,瓜蒌大小平均一枚46克,枳实一枚约14.4克,石膏鸡蛋大1枚约40克, 厚朴1尺约30克,竹叶一握约12克,梧桐子大(约)黄豆大。 “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1寸=2.3公分,1尺=23公分1981年我国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并以此推算出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临床应用意义重大。 “权”的发现,意义重大,值得引起中医界高度重视。剂量问题是方剂治病的核心,没有特定的“量”,便不能突破特定的“质”。按古今度量衡折算法,汉代1

临床常用中临床常用中药简表

1、辛温解表药 【麻黄】 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脉浮紧等表实证。《麻黄汤》 宣肺平喘:用于喘咳实证。《三拗汤》《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 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兼有表证,恶寒发热,脉浮等。《越婢汤》《越婢加术汤》 【桂枝】 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表证,无论有汗无汗均可应用。《桂枝汤》《麻黄汤》 温经止痛:用于风湿痹痛,胃寒腹痛、经闭、痛经。《桂枝附子汤》《小建中汤》《温经汤》 助阳化气:用于痰饮证和膀胱蓄水。《苓桂术甘汤》《五苓散》《桂枝甘草汤》 【紫苏】 发汗解表: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等。《杏苏散》《香苏散》 行气和胃: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之证。 解鱼蟹毒:用于进食鱼蟹中毒引起腹痛、呕吐、腹泻等。 【荆芥】 祛风解表:用于外感风邪,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荆防败毒散》《银翘散》 透疹:用于麻疹透发不畅而有表证。 止血:用于衄血、便血、崩漏等出血证(炒碳用)。 【防风】 祛风解表:用于外感风邪,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荆防败毒散》 胜湿:用于外感风湿或风湿痹痛。《羌活胜湿汤》 止痉:用于破伤风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痉挛抽搐等。《玉真散》 【细辛】 发散风寒:用于阳虚外感,恶寒发热,无汗脉沉等。《麻黄附子细辛汤》 祛风止痛:用于头痛、牙痛、痹痛。《川芎茶调散》 温肺化饮:用于肺寒咳嗽,痰多清稀。《小青龙汤》 【白芷】 散寒通窍:用于外感风寒,头痛鼻塞。《九味羌活汤》 祛风止痛:用于风邪所致的眉棱骨痛、牙痛、头风痛、鼻渊头痛。《川芎茶调散》 消肿排脓:用于疮疡肿痛,为外科常用药。《仙方活命饮》 燥湿止带:用于寒湿带下,色白清稀。 【香薷】 发汗解表:用于夏季风寒挟湿、恶寒发热、无汗、头胀痛。《香薷饮》 和中化湿、利水消肿:用于水肿、小便不利。《薷术丸》 【羌活】 解表散寒: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九味羌活汤》 祛风胜湿、止痛:用于风湿痹痛,以项背、肢节等上半身为宜。《蠲痹汤》 【藁本】 解表散寒: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头痛、巅顶痛,痛连齿颊及偏头痛等。《神术散》 祛风胜湿、止痛:用于风寒湿痹,肢节冷痛等。 【辛夷】 散风寒、通鼻窍:用于鼻病,为鼻渊要药,偏于风寒常与细辛、白芷等同用;偏于风热常与薄荷、黄芩同用。 2、辛凉解表药

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

中医药计量单位换算 (2010-02-27 11:50:28) 转载 标签: 杂谈 一、中药剂量的表示方法 对于每一味中药过去一般用两(一斤等于16两)、钱(一两等于10钱)、分(一钱等于10分)表示。现在全国规定统一用克表示,即,过去的一钱大约等于现在的3.125克。现在就用一钱等于3.125克的标准换算过去中药方剂的剂量。 二、中医药特殊计量 古代医药著作中还使用一些特殊或模糊的“量”名,现择要列举: 1、方寸匕:古代盛药量器,犹今之药匙。《政和证类本草?序例上》:“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者为度。”一方寸匕约等于现代的2.74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约为1克左右。 2、钱匕: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用汉代的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不散落者为一钱匕;用五铢钱币盛取药末至半边者为半钱匕;钱五匕者,是指药末盖满五铢钱边的“五”字至不散落为度。一钱匕约今五分六厘,合2克强;半钱匕约今二分八厘,合1克强;钱五匕约为一钱匕的四分之一,约今一分四厘,合0.6克。 3、刀圭: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政和证类本草》引陶弘景《名医别录》:“凡散药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明?董毅《碧里杂存?刀圭》:“形正似今之剃刀,其上一圈正似圭璧之形,中一孔即贯索之处。盖服食家举刀取药,仅满其上之圭,故谓之刀圭,言其少耳。” 4、一字:古以唐“开元通宝”钱币抄取药末,将药末填满钱面四字中一字之量,即称一字,约合今之0.4克。 5、鸡子黄大:这是对某些药物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而作为用药分量的。如《伤寒论》

大青龙汤中的石膏,“如鸡子黄大”。一鸡子黄大略等于40颗梧桐子大,约合9克。 6、枚:果实记数的单位。随品种不同,亦各有其标准,如大枣十二枚,则可选较大者为一枚之标准。 7、握、把:部分草本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 8、束:部分蔓茎类药物的一种约略计量单位。以拳尽量握之,切去其两端超出部分,称为一束。 9、片:亦为一种约略计量单位。如生姜一片,约计一钱(3克)为准。 10、盏、杯、碗、盅:为药液(或水、酒)的约略计量单位。通常的容量约合今之150-300毫升。另外,在古代方书中或在民间用药时,还有一些模糊的计量名称,如一捻、一撮、一指撮等,无非是言其少,约为几克的分量。 钱”换算为“克”,人们普遍采用的换算方式是 500g(1斤)÷16(旧制十六两为一斤)÷10(旧制十钱为一两)=3.125g(1钱), 一些中医院校教材中也是这样的,实际上,这个换算方法也是有纰漏的。 古代量制历经多次变革,明代以后才大体稳定,变化较小,一斤基本在595g左右。直至1929年推行计量改革,将旧制595g一斤改为500g一市斤。还应特别指出,1929年和1959年的改制中,均将中药计量作为例外对待,仍袭旧制不变。 这样,从明代到1979年,钱换算为克的正确公式应为595÷ 16÷10,1钱约等于3.72克。 一两=10钱=37.2克 一斤=16两=595克一錢是三克那钱与分如何换算呢?

常用中药的常用剂量

132种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简表 邵忠民 品名性味归经剂量功效 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3-10g 发汗解表,平喘止咳,利水退肿。 桂枝辛、甘,温。归肺、心肾、肝经。3-10g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辛,温。归肺、脾、胃经。5-10g 发散风寒,行气宽中。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5-10g 祛风解表,止痒,透疹,炒炭止血。 防风辛、甘,微温。归肺、肝、脾经。5-10g 祛风解表,祛风湿,止痛。 羌活辛、苦,温。归肺(膀胱)经。3-10g 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 2.发散风热药 薄荷辛、凉。归肺、肝经。3-6g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牛蒡子辛、苦、寒。归肺、胃经。6-12g 疏散风热,透疹利咽,解毒消肿。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3-10g 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甘、苦,寒。归肺、肝经。5-10g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5-10g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柴胡苦、辛,微寒。归肺、肝、脾经。3-10g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葛根甘、辛、凉。归肺、脾、胃经。10-15g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 石膏苦、辛、甘,大寒。归肺、胃经。15-60g 清热泻火(清气分、肺胃实热),煅后收湿敛疮。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5-15g 清热泻火(清气分实热,清肺胃实热)滋阴润燥。

栀子苦,寒。归心、肝、胃、肺经。5-15g 泻火除烦,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清利湿热。 夏枯草苦、辛,寒。归肝经。10-15g 清泻肝火,解毒散结。 2.清热燥湿药 黄芩苦,寒。归肺胃胆、大肠膀胱经。5-15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黄连苦,寒。归心、胃、大肠、肝经。2-10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黄柏苦,寒。归肝胆、大肠肾膀胱经。6-10g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3.清热解毒药 ①治湿热病药 金银花微苦辛甘,寒。归肺心胃大肠经。10-15g 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连翘苦、微辛,寒。归心肺、小肠经6-15g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疏散风热。 板蓝根苦、寒。归肺、心、胃经。10-15g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 ②治热毒疮疡药 蒲公英苦、甘,大寒。归肝、胃经。10-30g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清利湿热。 鱼腥草辛,微寒。归肺经15-30g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 ③治热毒泻痢药 白头翁苦,寒。归大肠经。6-15g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④治咽喉肿痛药 射干苦,寒。归肺经。6-10g 清热解毒,祛痰,利咽。 4.清热凉血药 生地黄甘、苦、寒。归心肝、胃、肾经。10-30g 清热凉血,止血,养阴生津。 玄参甘、苦、咸,寒。归心肺胃肾经。10-15g 清热凉血,滋阴解毒。 牡丹皮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6-12g 清热凉血,活血散瘀,清虚热。 赤芍苦,微寒。归肝、心经。6-15g 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泻肝火。 5.清虚热药 青蒿苦、辛,寒。归肝、胆、肾经。6-12g 清虚热,凉血,解暑热,截疟。 地骨皮甘、微苦、寒。归肺,肝、肾经。6-15g 清虚热,凉血,清肺降火。

常用中药简表(用量)(可编辑修改word版)

药名用量(g)木贼3—9 地锦草9—20 麻黄2—9 委陵菜9—15 桂枝3—9 药名用量(g)翻白草9—15 紫苏5—9 石膏15—60 半边莲10—15 生姜3—9 寒水石10—15 白花蛇舌草 15—60 香薷3—9 知母6—12 ft慈茹3—9 荆芥 4.5—9 芦根15—30 熊胆0.25—0.5 防风 4.5—9 天花粉10—15 千里光9—15 羌活3—9 竹叶6—15 白蔹 4.5—9 白芷3—9 淡竹叶6—9 四季青15—30 细辛1—3 鸭跖草15—30 绿豆15—30 藁本3—9 栀子5—10 药名用量(g)苍耳子3—9 夏枯草9—15 生地黄10—15 辛夷3—9 决明子10—15 玄参10—15 葱白3—9 药名用量(g)牡丹皮6—12 鹅不食草 6—10 金银花6—15 赤芍6—12 胡荽3—6 连翘6—15 紫草5—10 柽柳3—10 穿心莲6—9 水牛角15—30 谷精草5—10 大青叶9—15 药名用量(g)密蒙花9—15 板蓝根9—15 青蒿6—12 青葙子10—15 青黛 1.5—3 白薇 4.5—9 药名用量(g)贯众 4.5—9 地骨皮9—15 黄芩3—10 蒲公英6—15 银柴胡3—9 黄连2—5 紫花地丁 15—30 胡黄连 1.5—9 黄柏3—12 野菊花10—15 药名用量(g)龙胆3—6 重楼3—9 大黄5—15 秦皮6—12 拳参 4.5—9 芒硝10—15 苦参5—10 漏芦5—9 番泻叶 1.5—3 白鲜皮5—10 土茯苓15—60 芦荟1—2 苦豆子 1.5—3 鱼腥草15—25 药名用量(g)三棵针10—15 金荞麦15—45 火麻仁10—15 马尾连6—12 大血藤9—15 郁李仁6—12 药名用量(g)败酱草6—15 松子仁10—15 薄荷3—6 射干3—9 药名用量(g)牛蒡子6—12 ft豆根3—6 甘遂0.5—1 蝉蜕3—6 药名用量(g)京大戟 1.5—3 桑叶5—9 马勃 1.5—6 芫花 1.5—3 菊花5—9 青果 4.5—9 商陆5—10 蔓荆子5—9 锦灯笼5—9 牵牛子3—9 柴胡3—9 金果榄3—9 巴豆0.1—0.3 升麻3—9 木蝴蝶 1.5—3 千金子1—2 葛根9—15 白头翁9—15 药名用量(g)淡豆豉6—12 马齿苋9—15 独活3—9 浮萍3—9 鸦胆子0.5—2 威灵仙6—9

经方计量换算表 - 中医学习 - 民间中医网 -

经方计量换算表- 中医学习- 民间中医网- 在淘宝和卖家聊, 问小柴胡汤要柴胡八两, 他放几克? 答24克, 经方一两等于现在3克. 问为什么不是240克, 他反问: 柴胡一味药你要半斤? 反吓我一跳. 原来按我的想法, 竟然一味药要放半斤. 现在500克就是一斤嘛.难道是我错了?忙去翻JT的文章: 《伤寒论》小柴胡汤的柴胡是半斤,汉代半斤的话,大概现在剂量的三四两左右。不过我开经方的话,通常是乘以0.3,不太会乘到0.4,所以他写半斤、八两,我就开二两四。 我现在开柴胡汤,二两四的药单拿到药行,药行不卖,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当我听到这个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时候,我心里就会有一个疑惑:「现在台湾的人得了柴胡证,怎么办?」因为柴胡证用柴胡汤,要确保这个药有效,柴胡需要开得很重,也就是,一碗汤里面,柴胡不得少于八钱,这是基本的规范。少于八钱有没有可能有效?有可能,但是没有效的可能性也很大。 按JT的折法, 经方一两是现在0.3两. 0.3两是30g吗? 台湾的一两是37.5g, 所以0.3两是11.25g. 所以算下来二两四是90g. 柴胡剂加90g柴胡量算大吗?!倪海夏:认为是37克,去掉7克是30克,但好象他很少用这么大量,关键是药要对症!黄元御:经方之一两今之12.65克郝万

山:1两等于15.625g中医学校里普遍按汉之一两折合今之3g 折算. <-- 鄙视一下,呵呵.随着东汉出土文物考古工作的深入,经方剂量的折算愈来愈显得明确。根据考古、度量衡研究新的考证,成书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一斤约等于220g,一两约等于13.8g,一升约等于200ml,一合约等于 20ml;一尺约等于23.1cm。看来汉之一两折成今之15.6克比较靠谱.那是不是简单的按一两15克算呢? 真如此, 桂枝汤的桂枝三两就是45克, 小柴胡汤的柴胡八两就是120克, 量也惊人.汉代度量衡的转化 ——郝万山 1.度量衡制 要用好《伤寒论》中的方剂还要注意它的药物用量问题,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 其实这一点并不困难,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是一两。明确的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用量单位和进位关系。单位应用了铢、两、斤、钧、石。石这里读shi,在后来读dan,是个衡量单位。 但是现在要用黍米来推测汉代的度量衡肯定不准确,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物考察来准确的到结果。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

第七章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第七章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一、选择题(一)A型题 1. 入汤剂需先煎的药物是: A.薄荷、白豆蔻 B.蒲黄、海金沙 C.人参、阿胶 D.磁石、牡蛎 E.以上均不是 2. 入汤剂需后下的药物是: A.磁石、牡蛎 B.蒲黄、海金沙 C.薄荷、白豆蔻 D.人参、鹿茸 E.芒硝、阿胶 3. 蒲黄、旋覆花等药入煎剂宜: A.包煎 B.后下 C.先煎 D.烊化 E.冲服 4. 宜饭后服用的药是: A.峻下逐水药 B.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 C.驱虫药 D.安神药 E.截疟药 5. 中药传统的给药途径是: A.舌下给药 B.直肠给药 C.口服和皮肤给药 D.粘膜表面给药 E.吸入给药 6.下列有关中药不同药材用药剂量的论述错误者是: A.同类药材质优者用量可适当加大 B.质地较轻的花叶类无毒药物用量一般为3-9克 C.矿物贝壳类无毒药物用量一般为10-30克 D.有毒药物用量宜小,并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 E.性味淡薄、作用缓和的药物用量可稍重 7.下列有关不同患者情况用药剂量的论述错误者是: A.老年人用量宜大 B.小儿用量宜小 C.体质健壮者用量宜大 D.病势急重者用量宜大 E.青壮年用量宜大 8.宜饭前服用的药是: A.矿物类药品 B.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 C.用于驱虫的药物 D.用于安神的药物 E.以上均不是 9、胶类药应当: A.先煎 B.后下 C.包煎 D.烊化 E.另煎 10.人参等名贵药宜于: A.先煎 B.后下 C.另煎 D.包煎 E.烊化 11.以下服药方法中,错误的是: A.辛温解表药应当冷服 B. 呕吐病人服药宜小量频服 C. 泻下药以得下为度 D. 消食药宜饭后服 E. 对胃有刺激的药宜饭后服 12.解表药及其他含挥发性有效成分的药物,一般应用何种煎法?() A.文火急煎 B.武火急煎 C.武火久煎 D.文火久煎 E.以上都不是 13.煎药不适于用的器具是: A.砂锅 B.搪瓷器皿 C.不锈钢锅 D.瓷器 E.铜、铁、铝锅 14.入煎剂时,宜包煎的药物是: A.黄芩 B.大黄 C.知母 D.牡蛎 E.车前子 (二)B型题 A.先煎 B.后下 C.包煎 D.另煎 E.烊化 1. 钩藤入汤剂宜: 2. 西洋参入汤剂宜: A.先煎 B.后下 C.包煎 D.另煎 E.冲服 3.细小而含粘液质多的种子类药入汤剂宜: 4.贝壳类药入汤剂宜: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常用中药用法用量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40克以上调节血压的动态平衡.在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中重用至120g,有曰:黄芪治萎,四两起步(16进制市斤秤四两一钱是3克),佐以陈皮以防壅滞。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我的经验是用3-6克)。 白术——常用量6-10克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川芎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不超过4克,高血压肝阳头痛,用量宜重:习用9~12克,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30~40克

历代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然头痛一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功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 用王清任血府逐瘀汤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15~30g。清陈士铎《百病辨证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量达30g之多,若减少川芎的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10~15g。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好,同时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用量不宜多,一般在4.5~6g,治疗顽固性头痛时,剂量宜大,有效量在30g以上,最多可用至45g,配伍得当立竿见影!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小剂量使用能使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川芎15克桑叶45克,这样的剂量与配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 山茱萸固脱3两(90克)见功,必与参附搭配.

中药剂量标准

关xx方用药剂量的问题 一.众说纷纭 由于从汉代至今,二千年来,度量衡的标准屡有变更,仲景方的用药剂量,一直困扰着业界。即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用得最多的剂量单位“两”而论,就有许多不同的说法。远的不说,同是明代人,张介宾说: “古一两,为(今)六钱”。李时珍则说“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相差六倍之多。清人徐灵胎说: “古一两,今二钱零”,xx则说: “古一两,今七分六厘也”,xx又说: “汉之一两,当今三钱四分”。日本学者采用公分制,也有一两等于1.42克和2克的不同说法。这真叫人无所适从了。 二.有了一个标准 高等中医院校教材《方剂学》(1995年版)在“古方药量考证”中说: 古今医家对古代方剂用量,虽曾作了很多考证,但至今仍未作出结论。但汉、晋时期的衡量肯定比现在为小,且用法亦不相同。仲景之方每剂只作一煎,多数分3次服用,今则每剂作两煎,分2至3次服。所以其用量差别较大。本教材对古方仍录其原来的用量,主要是作为理解古方的配伍意义、组方特点,以及临证用药配伍比例的参考。在临床应用时,须参考《中药学》和近代各家医案所用剂量,并随地区、气候、年龄、体质及病情需要来决定。 兹将该书提出的古今剂量折算列表于下: 汉代剂量折合中药秤十六两制剂量折合米制剂量1两1钱3克(尾数不计)1升3~9两+/-9~27克+/-1合0.3 ~ 0.9两+/-0.9 ~ 2.7克+/-1方寸匕5 ~ 8两+/-2 ~ 3克+/-1钱匕3 ~ 5两+/-1 ~ 2克在《伤寒论讲义》(1985版)中,也有这样一张折算表:

古今剂量折算表汉代剂量折合中药秤十六两制剂量折合米制剂量1两一钱3克1升六钱至一两18克至30克(若作容量计算,则折合60 ~ 80毫升)一方寸匕二钱至三钱6克至9克1钱匕五分至六分1.5克至1.8克 除了采用李时珍的说法,一两折合一钱即3克相同,其它仍然与《方剂学》(同一套教材﹗)存在出入。 特别是在一升和一方寸匕上,出入太大。今日中医处方用克计量,剂型也以汤剂为多,目前汉一两等于今一钱即3克的说法,基本上是合符临床实际的。例如桂枝汤,仲景原方用桂枝三两,折合今9-10克;麻黄汤用麻黄三两,亦折合今9-10克。十枣汤,原方用大戟、芫花、甘遂等等,捣为散。强人服一钱匕,羸人减半,今用1.5-1.8克/日,不效,次日可增至2.5-3克;小建中汤用胶饴(饴糖)一升,合今60-80毫升,也是可以的。这就为初涉临床者提供了一个具有指导性的标准。 三.还有若干疑问 仅管有了这样一个大致可行的标准,但在许多问题上还有疑问,需要探讨。例如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炙甘草、麻黄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枚,按6铢为1分,4分为1两,即24铢为1两计,虽说是小汗之方,但剂量就太轻了。 又如桂二越婢一汤: 桂枝十八铢,麻黄十八铢,芍药十八铢,炙甘草十八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四枚、生姜一两二铢。折合下来,桂枝0.75两、麻黄0.75两、芍药0.75两、炙甘草0.75两、石膏1两、大枣四枚、生姜1两(2铢无法折算)。再按的比例折合现代用量,则桂枝、麻黄、芍药不过2克,石膏不过3克。 徐灵胎《伤寒论类方》说桂麻各半汤就按他的“古一两,今二钱零”折算下来,已经是很小剂量,还要分三服,“犹勿药也”(等于不吃药),看来他也感到惶惑。今人郭子光《伤寒论汤证新编》可能也看到折算下来剂量太小,乃将

各种常用中药材的功能主治 用法用量

功能主治:养阴清肺,益胃生津。用于肺热燥咳,劳嗽痰血,热病津伤口渴。用法用量:~9g 玉竹 功能主治:养阴润燥,生津止渴。用于肺胃阴伤,燥热咳嗽,咽干口渴,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6~12g 莲子 功能与主治:补脾止泻,益肾涩精,养心安神。用于脾虚久泻,遗精带下,心悸失眠。 用法与用量:6~15g 百合 功能主治: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用于阴虚久咳,痰中带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 用法用量:6~12g 芡实 功能主治:益肾固精,补脾止泻,祛湿止带。用于梦遗滑精,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白浊,带下。 用法用量:9~15g 薏苡仁 功能主治:健脾渗湿,除痹止泻,清热排浓。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痹拘挛,脾虚泄泻,肺痈,肠痈;扁平疣。 用法用量:9~30g

功能主治: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食少,久泻不止,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虚热消渴。麸炒山药补脾健胃。 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白带过多。 用法用量:15~30g 红枣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 用法用量:6~15g 枸杞子 功能主治: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用法用量:6~12g 龙眼肉 功能主治: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用于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 用法用量:9 ~15g 党参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 用法用量:9~30g 当归 功能主治: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痈疽疮疡。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常用中药简表(用量)

药名用量(g)麻黄2—9 桂枝3—9 紫苏5—9 生姜3—9 香薷3—9 荆芥 4.5—9 防风 4.5—9 羌活3—9 白芷3—9 细辛1—3 藁本3—9 苍耳子3—9 辛夷3—9 葱白3—9 鹅不食草6—10 胡荽3—6 柽柳3—10 谷精草5—10 密蒙花9—15 青葙子10—15 药名用量(g)黄芩3—10 黄连2—5 黄柏3—12 龙胆3—6 秦皮6—12 苦参5—10 白鲜皮5—10 苦豆子 1.5—3 三棵针10—15 马尾连6—12 药名用量(g)薄荷3—6 牛蒡子6—12 蝉蜕3—6 桑叶5—9 菊花5—9 蔓荆子5—9 柴胡3—9 升麻3—9 葛根9—15 淡豆豉6—12 浮萍3—9 木贼3—9 药名用量(g) 石膏15—60 寒水石10—15 知母6—12 芦根15—30 天花粉10—15 竹叶6—15 淡竹叶6—9 鸭跖草15—30 栀子5—10 夏枯草9—15 决明子10—15 药名用量(g) 金银花6—15 连翘6—15 穿心莲6—9 大青叶9—15 板蓝根9—15 青黛 1.5—3 贯众 4.5—9 蒲公英6—15 紫花地丁15—30 野菊花10—15 重楼3—9 拳参 4.5—9 漏芦5—9 土茯苓15—60 鱼腥草15—25 金荞麦15—45 大血藤9—15 败酱草6—15 射干3—9 山豆根3—6 药名用量(g) 马勃 1.5—6 青果 4.5—9 锦灯笼5—9 金果榄3—9 木蝴蝶 1.5—3 白头翁9—15 马齿苋9—15 鸦胆子0.5—2 地锦草9—20 委陵菜9—15 翻白草9—15 半边莲10—15 白花蛇舌草15—60 山慈茹3—9 熊胆0.25—0.5 千里光9—15 白蔹 4.5—9 四季青15—30 绿豆15—30 药名用量(g) 生地黄10—15 玄参10—15 牡丹皮6—12 赤芍6—12 紫草5—10 水牛角15—30 药名用量(g) 青蒿6—12 白薇 4.5—9 地骨皮9—15 银柴胡3—9 胡黄连 1.5—9 药名用量(g) 大黄5—15 芒硝10—15 番泻叶 1.5—3 芦荟1—2 药名用量(g) 火麻仁10—15 郁李仁6—12 松子仁10—15 药名用量(g) 甘遂0.5—1 京大戟 1.5—3 芫花 1.5—3 商陆5—10 牵牛子3—9 巴豆0.1—0.3 千金子1—2 药名用量(g) 独活3—9 威灵仙6—9

单味中药47种大剂量的奇特功效学会了治病事半功倍

单味中药47种大剂量的奇特功效学会了治病事半功倍 生黄芪:30g以上补气不助火,降压效果好,30g以下升阳助火。 生杜仲:30g以上治腰痛奇效,不效则加至60-90g。 萆薢、土茯苓:30g以上消除蛋白尿。 沙参:30g以上补气,小剂量则可滑肠。 薏米:30g以上治关节痛。 茜草:30g以上治口疮。 莱菔子、槐花:30g以上降压。 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 曾听到过一位资深望重的老中医告知:“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同一种中药,用量不同,作用不同,甚至可以完全相反的作用,个体不同,剂量也会不同。? 例如:?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20克以内明显,30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血压影响,15克以内可升高血压,35克以上反而降压。有气虚症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能透邪外出),而在逍遥散中为臣药,用量与各药相等(起疏肝解郁作用),在补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取其升举清阳的功能)。? 白术——常用量能健脾止泻,大剂量用至30~60克,则能益气通便。?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3克以疏达肝木,用至15克以发散风热,清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5克,取其温通阳气,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用;用至10克,则温经散寒,解肌发表,以祛除在表之风邪。?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庳子宫。? 枳实——小剂量能使心脏兴奋,大剂量使之抑制。? 。。。。。。不一一例举。? 中医治病的根本不是病,而是人,而每个个体的差异不同,用药剂量也会不同? 中药不传之秘之几十种中药不同剂量用法 乌头,附子用至15克必须先煎4小时左右,用至30克必须先煎8小时左右,经过蒸制的就不必煎这么久了,用时逐渐加大到30克为宜,得效后宜逐渐减量,超过30克的超大剂量没有经验的最好不要去用,一不小心可以导致死亡的 乌头止痛,8两(240克)口麻欲吐,效毒两刃;石膏清气,一日可至600克,关键要识证;生地凉营,极量800克;枣仁安眠,最大180克;人参(家种)强心,救急30克;大黄排泄尿毒,可用30克;麻黄顿止暴喘,30克分服;茯苓渗顽水500克,猪苓消浮肿120克;土茯苓解毒240克,赤芍疗急黄120克起;芦根降温120克无虑,葛根降糖3两无毒;桔梗治咽1两安全。鱼腥草拌凉菜,薤白可当小菜。圆机活法组方,巧在识证准确,用足剂量,

临床常用中成药大全.

临床常用中成药大全 第一节亚健康 痰湿生:香砂六君子丸, 心脾两虚:归脾丸, 肝郁气滞:逍遥丸 肝肾阴虚:滋补肝肾丸、六味地黄丸 气虚:永盛合阿胶 阴虚:六味地黄丸 阳虚:参茸三鞭丸强阳保肾丸 第二节上火 胃火:大山楂颗粒宽中顺气丸清胃黄连丸快胃舒肝丸 肝火:泻青丸乳房肿块:乳核消液 肺火:清热地黄丸、清肺抑火丸 第三节肩周炎散寒活络丸 第四节腰背痛散寒活络丸 第五节中风以及后遗症: 中经络:再造丸、散风活络丸 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 中脏腑阳闭:安宫牛黄丸、至宝丹、 中脏腑阴闭:合香丸、 中风后遗症:化瘀丸 第六节眩晕 肝阳上亢:泻肝安神丸

肾经亏损:参茸三鞭丸、六味地黄丸 气血两亏:永盛合阿胶、十全大补丸、补养荣丸、参桂鹿茸 丸、痰湿中阻:二丸 第七节便秘 燥热结:搜风顺气丸、通幽润燥丸气机郁滞:宽中顺气丸、 宽胸舒气化滞丸 虚秘:阿胶、蜂蜜气虚不运:麻仁润肠丸阴寒凝滞:半流丸 第八节泄泻 寒湿湿热:四正丸伤食症:大山楂颗粒、槟榔四消丸、加味保和丸 肝气乘脾:快胃舒肝丸、舒郁九宝丸、调味舒肝丸 脾胃虚寒:补益资生丸、蔘桂理中丸肾阳虚衰:肉蔻四神丸、四神丸 第九节食道疾病 痰气交阻:二丸瘀血结:九气拈痛丸津亏热结:搜风顺气丸 气虚阳亏:蔘桂理中丸、金匮肾气丸 第十节腹痛 虚寒证:蔘桂理中丸补益资生丸气滞症:舒郁九宝丸 血瘀证:九气拈痛丸 食积症:大山楂颗粒、加味保和丸 第十一节胃痛 气滞胃痛:快胃舒肝丸良附丸血瘀胃痛:九气拈痛丸食滞胃痛:加味保和丸、大山楂颗粒虚寒胃痛:蔘桂理中丸、补益资生丸阴 虚胃痛:补益蒺藜丸胃脘灼热疼痛:搜风顺气丸

第十二节呕吐 外邪犯胃:藿香正气水 饮食停滞:大山楂、加味保和丸痰饮阻:二丸 肝气犯胃:快胃舒肝丸 胃阴不足:补益蒺藜丸、脾胃虚寒:补益资生丸、蔘桂理中丸 第十三节月经不调 肝气郁滞:坤顺丸血虚证:宁坤养血丸气不摄血:参桂鹿茸丸、补养荣丸 血热扰:清热凉血口服液 第十四节心肌炎 营心丹 第十五节痛经 气滞血瘀:调经益灵胶囊阳虚寒:蔘桂理中丸 气血虚弱:参桂鹿茸丸、补养荣丸 肝肾虚损:坤顺丸、六味地黄丸 第十六节咳嗽 风寒袭肺:参丸、参宣肺丸风热犯肺:止咳枇杷露、安嗽化痰丸 燥热伤肺:秋梨润肺膏、清热地黄丸 痰湿蕴肺:二丸痰热壅肺:清金止嗽西瓜膏 肺气虚损:清肺止嗽丸肺阴亏耗:定喘止嗽丸 第十七节乳腺增生 乳核消液

给药剂量换算教学文稿

给药剂量换算

二.不同动物给药剂量的换算: 1.折算系数法: A.根据徐叔云教授主编的《药理实验方法学》中人和动物体表面积比值剂量表。 对此表说明:a.此表所得到的比值是根据体表面积计算出来。 b.所有的比值都是根据点对点的关系计算出来的,即质量完全按照蓝色数字计算出来的,如果质量有所改变时,对比值将会造成一定的偏差。 c.表中数据的值=横栏动物的重量*给药剂量/竖栏动物的重量*给药剂量。 d.给药剂量一般用mg/kg为单位,对于临床给药剂量有时单位为每天服用Xmg,要进行单位转换。如:质量为70kg的人每天服用50mg 药物,应该如下转化:50mg/70kg= 0.7mg/kg B.根据上表进行剂量换算的方法: 如:给人的荷叶临床剂量为x mg/kg,(X=200)换算成大鼠的剂量:

(200g)大鼠的剂量=x mg/kg×70kg×0.018/200g=X mg/kg×70kg×0.018/0.2kg=6.3 X mg/kg 大鼠的剂量=6.3X200=1260mg/kg 所以按0.2ml/20g给药时,需制备成0.126g/ml(低剂量组)和 0.378g/ml(高剂量组)浓度的浓缩水煎剂。 C.以上述方法类推可得到其他动物与人的剂量换算关系,如下表: D. 2.体表面积法: A.原理:根据能量代谢原理,人和动物的向外界释放的能量与体表面基本成正比的关系。很多研究指出:基础代谢率、热卡、肝肾功能、血药浓度、血药浓度_时间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肌酐(Cr)、Cr清除率、血液循环等都与体表面积基本成正比,因此按照动物体表面积计算药物剂量比体重更为合理。 B.转换的公式为:a动物的体表面积/b动物的体表面积=a动物的给药剂量/b动物的给药剂量。 如: C.体表面积=体型系数*体重2/3. 各动物的的体型系数如下表:(认为可能根据一定的经验数据总结出来)

人与动物及各类动物间药物剂量的换算方法

人与动物及各类动物间药物剂量的换算方法 1.人与动物用药量换算人与动物对同一药物的耐受性是相差很大的。一般说来,动物的耐受性要比人大,也就是单位体重的用药理动物比人要大。人的各种药物的用量在很多书上可以查得,但动物用药量可查的书较少,而且动物用的药物种类远不如人用的那么多。因此,必须将人的用药量换算成动物的用药量。一般可按下列比例换算:人用药量为1,小白鼠、大白鼠为25-50,兔、豚鼠为15-20,狗、猫为5-10。 此外,可以采用人与动物的体表面积计算法来换算: (1)人体体表面积计算法计算我国人的体表面积,一般认为许文生氏公式(中国生理学杂志 12:327,1937)尚较适用,即: 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1529 例:某人身高168cm,体重55kg,试计算其体表面积。 解:0.061×168+0.0128×55.0.1529=1.576m2 (2)动物的体表面积计算法有许多种,在需要由体重推算体表面积时,一般认为Meeh-Rubner氏公式尚较适用,即: 式中的K为一常数,随动物种类而不同:小白鼠和大白鼠9.1、豚鼠9.8、家兔10.1、猫9.8、狗11.2、猴11.8、人10.6(上列K值各家报导略有出入)。应当指出,这样计算出来的表面积还是一种粗略的估计值,不一定完全符合于每个动物的实测数值。 例:试计算体重1.50kg家兔的体表面积。

2.人及不同种类动物之间药物剂量的换算 (1)直接计算法即按: 例:某利尿药大白鼠灌给药时的剂量为250mg/kg,试粗略估计狗灌胃给药时可以试用的剂量。解:实验用大白鼠的体重一般在200g左右,其体表面积(A)为: 250mg/kg的剂量如改以mg/m2表示,即为: 实验用狗的体重一般在10kg左右,其体表面积(A)为:

132种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简表(全)

132种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简表(全)

132种常用中药性味归经剂量功效简表 品名性味归经剂 量 功效 解表药 1.发散风寒药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3-10 g 发汗解表,平喘止咳,利水退肿。 桂枝辛、甘,温。归肺、心肾、肝经。3-10 g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紫苏辛,温。归肺、脾、胃经。5-10 g 发散风寒,行气宽中。 荆芥辛,微温。归肺、肝经。5-10 g 祛风解表,止痒,透疹,炒炭止血。 防风辛、甘,微温。归肺、肝、脾经。5-10 g 祛风解表,祛风湿,止痛。 羌活辛、苦,温。归肺(膀胱)经。3-10 g 发散风寒,祛风湿,止痛。 2.发散风热药 薄荷辛、凉。归肺、肝经。3-6g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 行气。 牛蒡辛、苦、寒。归肺、胃6-12疏散风热,透疹利咽,解毒消肿。

子经。g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3-10 g 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息风止痉。 桑叶甘、苦,寒。归肺、肝经。5-10 g 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 明目。 菊花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5-10 g 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 解毒。 柴胡苦、辛,微寒。归肺、肝、脾经。3-10 g 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 葛根甘、辛、凉。归肺、脾、胃经。10-1 5g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清热药 1.清热泻火药 石膏苦、辛、甘,大寒。归肺、胃经。15-6 0g 清热泻火(清气分、肺胃实热),煅后 收湿敛疮。 知母苦、甘,寒。归肺、胃、肾经。5-15 g 清热泻火(清气分实热,清肺胃实热) 滋阴润燥。 栀子苦,寒。归心、肝、胃、肺经。5-15 g 泻火除烦,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清利 湿热。 夏枯草苦、辛,寒。归肝经。10-1 5g 清泻肝火,解毒散结。 2.清热燥湿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