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法制史试题题库

中国法制史试题题库

中国法制史试题题库
中国法制史试题题库

一、填空题:

1、夏朝的五刑是指墨刑、劓刑、刖刑、宫刑、大辟。

2、西周时期主要的刑罚有五刑、圜土之制、嘉石之制、赎刑、流刑等。

3、西周时期买卖契约称为“质剂”,西周时期借贷契约称为“傅别”。

4、秦朝主要的法律形式有律、令、式、法律答问、法律文告、程、课、廷行事。

5、秦朝的诉讼形式有官纠和民举。

6、秦朝的中央司法机关主要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廷尉。

7、简述汉朝的法律形式律、令、科、比。

8、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形式有律、令、格、式。

9、公元569年,北齐后主都下诏废除宫刑。

10、自魏明帝(曹魏)时起,采纳卫觊建议,首次在廷尉中增设律博士一职,负责教授法律,培养司法人员,成为我国最早设置的专门从事法律教育的机构和官员。

11、唐朝《贞观律》增设加役流刑,作为宽恕死刑的办法。

12、《唐律疏议》是由唐律律文和疏议两部分组成。

13、唐代的继承分宗祧继承和财产继承。

14、唐代的诉讼有两种方式举劾和告诉。

15、唐代检察机关御史台分台院、殿院、察院,各司其职。

16、唐代的审判制度开始实行审判回避制度和证据制度。

17、唐代还建立了同职连署制度,要求有关的官员共同审案判决,共同承当错判的责任。

18、《宋刑统》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

19、元朝中央司法机关设刑部、御史台、宣政院和大宗正府。

20、元朝设宣政院为全国最高宗教管理机关与宗教审判机关。

21、元代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有断理狱讼的审判权。

22、明代废除宰相制度,设内阁大学士辅助皇帝。

23、明代科举考试内容的重要变化即八股取士制度的确立。

24、明代对于官吏的考核分考满与考察两种。

25、在清代,为了管理蒙、会、藏少数民族事务,设立专门管理机关理藩院。

26、在清代,选任官吏除科举外,还有由皇帝直接任用的叫“特简”,有大臣互推任用的叫“会推”。

27、清代康熙年间对职官的考绩实行“京察”和“大计”两种方法。

28、清代契约的形式有红契和白契。

29、太平天国运动在土地所有权上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

30、清末修律的指导方针是参考古今,博辑中外。

31、中国传统的成年标准各不相同,元代十五岁,明清十六岁,《大清民律草案》规定满二十岁为成年。

32、《大清民律草案》中,妻子为限制行为能力人。(完全行为、限制行为、无行为能力)

33、《大清民律草案》的亲属法中,继续实行宗法家长制度。

34、北洋政府时期的中央行政机关为国务院,行政首长为国务总理。

35、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包括普通文官和特别文官。

36、清朝文官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为高等考试和普通考试两种。

37、北洋政府在刑事立法上,最显著的特点是隆礼与重刑。

二、名词解释

1、明德慎罚

2、宗法制度

3、周公制礼4、吕刑

(1)明德慎罚:西周统治者在“以德配天”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所谓“明德”,就是主张崇尚德治,提倡德教,也就是说,统治者治理国家首先要用“德教”的办法,通过道德教化,用道德的力量去教育、感化民众,使天下臣服;所谓“慎罚”,就是主张在适用法律、实施刑罚时应该审慎宽缓,而不应“乱罚无罪,杀无辜“,一味用严刑峻罚来迫使民众服从。因此,“明德慎罚”主张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实际上就是强调将教化与刑罚相结合。

(2)宗法制度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家族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家国一体,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宗法制度下的周代等级大致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庶人五等。

(3)周公制礼:周公是西周初年的重要政治家,名姬旦,系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在武王死后,周公悉心辅佐年幼的成王和康王,实现了历史上著名的“成康之治”。周公在摄政期间,曾将夏、商两代的礼制加以折衷损益,加上周族自己原有的礼制,制定了一套通行全国的系统的礼制。对于周公整理礼制的活动,历史上称为“周公制礼”。

(4)“吕刑”:西周穆王时期,国家财政出现危机,狱政腐败,周穆王命令司寇吕使进行法律改革,贯彻西周初年的“明德慎罚”的法律指导思想,制定吕刑。

5、周“礼”

在西周社会,一部分反映等级差别和专制要求的精神原则逐渐从具体的礼仪形式中被抽象、概括出来,形成了一系别指导阶级社会生活的原则和规范,称为“礼”。周“礼”的核心,在于“亲亲”和“尊尊”。所谓“亲亲”,是要求在亲族范围内,人人都应亲爱自己的亲属,按照自己的身份行事,做到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亲疏运近,尊卑长幼都有明确的次序。所谓“尊尊”,是要求在社会范围内,人人都要尊敬一切应该尊敬的人,人人都要恪守自己的名分,君臣、上下贵贱都有明确的分野,有明确的等级秩序。“亲亲”的核心是“孝”,“尊尊”的核心是忠。“亲亲”原则所维护的是以文权为中心的家庭;家庭伦理关系。“尊尊”原则所维护的是以君权为中心的社会秩序。而且“亲亲文为首”,全体家庭成员都应以父家长为中心;“尊尊君为首”,一切臣民都应以君为中心。

因为礼是周朝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范,所以内容极其广泛,大到包括国家的根本法,小到遍及接物等生活细节,几个整个上层社会的领域都在它的支配下。西周的礼有“五礼”、“六礼”、“九礼”等名目,其实内部都一样,即包括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个方面。

6、“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这是中国古代西周法律中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原则。它的重心在于强调平民百姓与官僚贵族之间的不平等,强调对于官僚贵族等统治阶层社会特权的维护。

“礼不庶人”并不是说礼对应人没有约束力而是强调“礼”是有等级的,有差别的。六子有天子的礼,诸候有诸侯的礼,庶人有庶人的礼。不同等级之间,不能僭越。

“刑不上大夫”也并不是说对大夫以上的贵族绝对不会适用刑罚。对于谋反、篡逆等严重的政治行为罪,同样是严加惩处,直至死罪。在一些非政治性领域,贵族官僚往往在适用刑罚上享有特权,即使是死罪,也是秘密处决而不公开。

7、“三公九卿”

“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吏大夫三个最高职员。丞相是皇帝下面的最高行政长官,辅佐皇帝总理政务;太尉是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吏。御史大夫为副丞相,具体负责转呈群臣章奏和下达皇帝的诏令,并兼理监察、举劾官吏。御史大夫辅佐丞相,又可纠弹丞相。

“九卿”是三公之下的执行机构,即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掖门户”,统辖皇帝的侍从警卫;卫尉掌管“宫门卫龙兵”,亦为负责皇室警卫的机构;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的马政;廷尉,掌管刑狱,中央最高司法机构;典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宗正,掌管皇族事务;治粟内史,掌管全国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少府掌管皇室山海池泽税收。

7、“春秋决狱”

春秋决狱,是指在汉朝审判案件时,如果法律无明文规定,则以儒家的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

春秋决狱的核心,在于“论心定罪”,就是根据《春秋》的精神去考察犯罪者的主观动机,来确定其是否犯罪。具体标准是“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讫心定罪”原则的是主观“心”好坏,而“心”好坏的标准又是儒家的伦理规则。春秋决狱在一定程序上补充立法的行为。但是,用主观因素来确定罪之有无、刑之轻重,在司法实践中极容易把主观归罪推向极端。

8、“上书复审”。

汉朝还规定了请求复审的制度,汉律称之为“乞鞠”。官吏判决后,如果当事人不服,可以请求重新审理。但复审须在一定期限内进行。据史籍记载,汉时乞鞫期限为三个月,如果犯人在三个月内不提出复审的要求,过三个月以后即不得再行提出。“读鞫”和“气鞫”虽为必经的程序,但经常流行于形式,封建诉讼制度的本质和封建官僚主观武断的审判作用,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实事求是地查明案情,改变错误的判决。

9、“录囚”

录囚,是封建时代上级司法机关通过对囚犯的审理,检查下级司法机关审判的案件是否合法,以及有无差错,以便发现冤狱随时平反的一种制度。这是封建统治者恤刑省刑、宽待囚犯的一种表示。自汉代开始,录囚即成为常制,作为封建国家“恤刑”的重要措施而代代相传。

10、“秋冬行刑”

秋冬行刑即凡被判处死刑的,立春不能执行,须等到秋后判决。

封建统治者制定这样的法律规定,主要有两点理由:第一,春天万物生长,秋季草木凋零,所以秋季执行死刑,是顺应时节,“敬顺天时”,表现出宗教上的迷信色彩;第二,秋季判案行刑,不耽误农时,有利于农业生产。

11、“张杜律”

晋律是晋武帝时期制定的一部重要法典,正式完成于晋武帝泰始三年,故后世称之为泰始律。《晋律》共20篇,620条,27657字。《泰始律》颁行后,因律文简约,内容易生歧义,著名的经学家与律学家张裴、杜预分别对律条进行注释,明确诠释了许多名词、概念、术语的含义与区别,阐述了立法的宗旨与意图,这不仅为使用《泰始律》者提供了一致的标准,统一了人们对律条的不同理解,而且弥补了律文内容的缺陷和不足。该注释完成后,经晋五帝审查批准,正式下诏颁行全国,成为与晋律条文内容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官方法律解释。后世把该注释与晋律本文合为一体,统称为“张杜律”。

12、解释“官当”

北魏和南朝的法律,还创立了“官当”制度,即允许以官职抵罪并折当徒刑。后来一些贵族犯罪后,也可用其爵位抵罪并折当徒刑。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高官显爵绝大多数控制在豪门世族手里,所以“官当”是十分明显地符合他们的利益。北魏律明确规定,五等列爵及官吏从五品起以官当徒三年,其免冠者三年之后按原官阶降一级续用。陈律具体规定,“如有官可当徒二年,余服刑;三年徒刑,可以当徒刑二年,余一年赎”,这种把官当与古代赎刑结合的办法,使封建官僚完全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这是封建等级特权原则在法律中的又一体现。

13、“重罪十条”

“重罪十条”,始于北齐律。是将危及封建国家根本利益的十种最严惩的严重的罪名,集中置于律首。这十条是“一曰反逆,二曰大逆,三曰叛,四曰降,五曰恶逆,六曰不道,七曰不敬,八曰不孝,九曰不义,十曰内乱”。“重罪十条”进一步把礼法结合起来,强化了对君权、父权、夫权的维护,使法律成为推行礼治的工具。

14、直诉制度”

直诉制度形成于西晋,是指不依诉讼等级直接诉于皇帝或钦差大臣,是诉讼中的特别上诉程序。西晋已在朝堂外悬设登闻鼓,允许有重大枉屈者击鼓鸣冤,直诉中央甚至皇帝。直诉制度改变了以往不准越诉的规定,加强了上级司法机关对下级司法机关的检查监督,有利于及时发现或纠正冤假错案。同时,这项规定也促进了司法制度的集权化。

15、隋朝的“十恶”制度

《开皇律》吸收北齐律“重罪十条”的经验,正式形成“十恶”制度,并且置于律首,这样使法律更有利于镇压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更有助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社会秩序。“十恶”制度具体是: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十种最严重的犯罪行为。它直接危害封建皇权、违反封建礼教,被视为是封建法律首要打击的对象,因此被单独列出,置于《名列律》“五刑”条之后。并规定“大逆、谋反、判者,父子兄弟皆斩,家口没官”,“十恶”犯罪不得被赦免等等,以示与一般犯罪的量刑处罚有明显的区别。

16、大业律

公元604年,隋炀帝夺取帝位,次年改元大业。隋炀帝为了标榜宽政省刑,遂又敕修律令。大业三年,新律编成,颁行全国,称为《大业律》,其内容与《开皇律》基本相同,只是在体例上把开皇律的十二篇分离为十八篇,又从律文中废去了十恶之条,其五刑之内降从轻典者二百余条,具体执行刑罚的措施也轻于旧律。隋炀帝制定的《大业律》,事实上并没有执行,只不过用来装点门面而已。

17、“三省六部制”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中书省是中枢决策和最高出令机关。掌握机要,决定军国大政。全国最高政令皆由中书草拟,以皇帝的名义和诏书的形式发出;皇帝的诏书在唐代叫敕,皇帝的诏书并非自己写,而由中书省撰拟。中书省以中书令为长官,以中书侍朗为副职,其下设有众多的属吏。

门下省是中枢机要组织和制令审核机关。门下省以侍中的长官,门下侍郎为其辅佐,下设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执行机关。尚书省参与国家大事,负责执行中书、门下议决的事项。尚书省以尚书令为长官。

尚书省下设六部,每部各辖四司。六部各设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六部的具体职权范围如下:

吏部主管全国文官的任免、升降、考核、赏罚;户部主管全国户口、工地、赋税、钱粮、财政收支;礼部主管全国礼仪、祭祀、科举、学校教育;刑部主管全国军事行政和武官的任免、升降、赏罚、考核;刑部主管全国司法行政,并可审判;工部主管全部水利、河防、工程营建及工匠管理。

18、“十恶”

“十恶”罪源于《北齐律》中的重罪十条,至隋唐如时开始正式定为“十恶”。根据唐律的规定,它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大不敬”、“不逆”、“恶逆”、“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等重罪。

19、“八议”制度“八议”是对八类特权人物犯罪作了减免处罚的规定。“八议”一指“议亲”,即皇帝的亲戚;二指“议故”,指皇帝的故旧;三指“议贤”,即品行达到封建道德最高水准的人;四指“议能”,即有大才干的人;五指“议功”,即功勋卓著等;六指“议贵”,即封建大贵族大官僚;七指“议勤”,即勤于为封建国家服务的人;八指“议宾”,即前朝皇帝后代被尊为国宾者。

20、“官当”即以官品或爵位来折抵徒、流两种刑罚,适用于一般官吏。唐律将罪分为私罪和公罪。官吏犯私罪,五品以上官,一官可抵“私罪”徒刑二年,“公罪徒刑”三年。九品以上官,一官可抵“私罪”徒刑一年,“公罪”徒刑二年。如果是以官当流,原则上是“三六同比徒四年”,即流刑三等,官当时皆比作徒四年。以官当徒仍有余刑不尽者,可再以铜赎刑。因官当而失掉官职之人,一年后可以比原官职降一等任用。

21、宋代的“两府三司”制度

所谓“两府”,是指中书门下与枢密院。中书门下是宋朝的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中书门下平章事,通常由二、三人担任,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但宋为了防范宰相权力过重,又设副相“参知政事”。同时以枢密院为最高军事行政长官,枢密院的长官枢密使与宰相品级相等,与中书门下并称“二府”。三司是指盐铁司、度支司和户部司三个机构,其长官为“三司使”,地位略低于参知政事,但总管国家财政,被称为“计相”。宋通过这些机构的设置,将宰相原有的财权、军权一一分割,使之难以独揽一切,与皇权抗衡。

22、秋审,是复审各省死刑案件的一种会审制度,因在每年秋季举行而得名。每年八月,在天安门外,金水桥西由六部长官,大理寺卿、都御史、通政史及小三司等审理地方上报的斩监候或绞监候者。

23、朝审是对刑部判决的案件或京城附近的斩监候及绞监候案件,进行复审,时间略迟于秋审,于每年霜降后,十日进行,冬至前复审完毕。朝审与秋审基本相同(按官立朝审先于秋审一天举行)。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一是朝审需将囚犯解至现场审录;二是直到嘉庆二十年以前,朝审案件一直保持三复奏程序,以示对京师案件的手中,直到嘉庆二十年始决定“朝审与秋审同一例,嗣后朝审亦著改为一复奏”。

24、热审是于每年小满后十日至立秋前一日,由大理寺左右二寺官员,会同各道御史及刑部承办司称作小三司,审理发生在京师的笞杖刑案件。

25、“贿选宪法”

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各派势力围绕北洋政府统治权力进行角逐,中央政权几经更替。先是黎之洪继任总统,段祺瑞任总理。1917年,段祺瑞凭武力逼走黎之洪,控制了北京政府。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皖系失败。战后北京政府由直、奉两系军阀共同控制。1922年4月,直奉战争爆发,奉系战败。北京政府由直属军阀首领曹锟、吴佩孚掌握,曹锟以“法统重光”为号召,再次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恢复第一届国会,并着手制宪运动。1923年6月,曹锟急于做大总统,将现任大总统黎之洪逼迫出京并辞职,同时令直系准备贿选。经讨价还价,国会议员与直系就选票价格(每选选票五千之)与付款方式达成一致。10月5日,曹锟被选为总统,时人称之为“贿选总统”,国会亦被称为“猪仔国会”。曹锟和国会都急于完成宪法,遂在贿选后五日内,由国会,将十年来议而而未决“宪草”匆匆通过,10月10日由曹锟公布《中华民国宪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宪法,史称“贿选宪法”。

26、“五·五宪草”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共产党与各界爱国人士均要求结束训政,实行民主,团结抗日。国民党内的爱国者及各种政治派别,也要求迅速召集国民大会,制定宪法。1932年12月,国民党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于1935年召开国民大会,议决宪法。1933年1月,立法院组织了以院长孙科为首的宪法起草委员会,开始草拟宪法。在蒋介石的反复责令修改下,先后历时三年,国民政府于1936年5月5日公布《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因公布的时间为5月5日,故该草案又被称为“五·五宪草”。“五·五宪草”包括总纲、人民之权利与义务、国民大会、中央政府、地方制度、国民经济、教育和宪法之实施与修正等八章,共一百四十八条。由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不具备召开国民大会的条件,该宪法未能审议。

27、“伪宪法”

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7月3日,在未经政协讨论决定,没有共产党及其他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加的情况下,国民政府单方面决定召开国民大会。11月5日,国民党搜罗青年党、民社党及少数所谓社会贤达代表,召开了非法的国民大会。蒋介石令王宠惠、吴经熊、雷震等人将“五·五宪草”稍作修改,再经其本人删修后,交立法院审议并转呈伪国民大会。12月25日,伪国民大会通过该宪草修正案。1947年1月1日,国民政府公布为《中华民国宪法》。该宪法共十四章,一百七十五条,包括总则,人民之权利义务,国民大会,总统,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中央与地方之权限,地方制度,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基本国策,宪法之施行及修改等。这是一部封建买办法西斯的独裁法,是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法,是丧权辱国的卖国法。

28、“马锡五审判方式”

“马锡五审判方式”是在特殊的战争环境、农村环境和法律制度不完备的条件下,由陕甘宁边区陇东专区专员兼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马锡五同志,在巡回审判实践中创造出的一种灵活实用的审判方式。这一方式曾被广泛推行于各抗日边区。它的特点是:深入农村,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了解案情;依靠群众,教育群众、尊重群众意见,依法合理判决案件;方便群众诉讼,手续简便,不拘形式等。马锡五审判方式的推行,消除了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坐堂问案衙门作风,进一步推进了边区司法的民主化,丰富和发展了巡回审判制度。

三、简答题。

1、简述西周时期法律思想的变化及其影响。

西周时期法律思想的变化:

西周的法律思想较之夏商有了新的发展。其主要表现是在“以德配天”的新观念基础上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

“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影响极为深远的。它不仅在西周各种具体法律制度以宏观法制特色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直接的指导作用,而且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政治理论之中,被后世各朝统治阶层奉为政治法律制度的理想原则和正统的标本。在西汉中期以后,“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被儒家学派发挥成“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法律思想和法制方针,成为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法律观念。

2.简述西周时期的刑事政策。

“刑罚世轻世重”,就是说根据时势的变化,根据国家的具体政治情况,社会环境等因素来决定用刑的宽与严、轻与重、具体的轻重宽严标准则是“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就是主张在刚刚夺取政权、建立新的国家,或是在刚刚征服的新的疆域里,用轻刑,以稳定人心;对于统治时间较长,治理情况较好的地区,用中刑;对于不服从统治犯上作乱较多的地区,要用重刑。

3.西周时期缔结婚姻的条件有哪些?

西周时期缔结婚姻的条件有:首先,“父母之命,媒约之言”,这是婚姻成立的前提。

其次,婚姻六礼,这是西周时期婚姻成立的必要条件,也是根据聘娶礼制缔结婚姻关系的必经程序。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4.西周时期解除婚姻的条件有哪些?

西周时期解除婚姻的条件是“七出”、“三不去”。所谓“七出”,也称“七弃”、“七去”,是指妻子有下列七种行为之一者,丈夫可以将其休弃。即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口多言去、盗窃去。所谓“三不去”,就是丈夫休妻时,妻子有以下三条理由之一者,不能休妻。即“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5、西周时期是如何区别民刑案件?

西周时期,人所在观念上已经能够根据案件的不同特性,将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进行区分。凡民事案件,一般称为“讼”,刑事案件称为“狱”。“狱”与“讼”因为性质不同,所以处理方式也不同。审理民事案件,称为“诉讼”,审理刑事案件,称为“断狱”。

6、西周时期“五听”制度的具体内容。

“五听”制度是西周时期审判案件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五种方式。具体内容是:辞听是“观其出言,不直则烦”;色听是“观其颜色,不直则郝然”;气听是“观其气息,不直则喘”;耳听是“观其听聆,不直则惑”;目听是“观其眸子,不直则然”。“五听”制度是周朝审判法律的经验总结,也是心理学在司法领域的应用。

7、简述战国时期各国立法的指导思想。

(1).“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意思是,不论是谁,只要违法犯罪,都要按法律论罪处刑。这样打破了奴隶制的“刑不上大夫”的壁垒。

(2)“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意思说制定成文法,要向老百姓公布,使人人皆知法而又有法可依,从而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

(3)“行刑,重其轻者”。意思是在执行刑罚时,加重对轻罪的刑罚。

8、评价商鞅变法的历史地位。

商鞅变法广泛宣传了改革的思想和主张,使变法的观念深入人心;商鞅变法巩固和发展了秦国封建制的基础,促进了秦国生产力的发展,使“秦人富强”,从而为秦国后来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刑罚主要包括八大类:笞刑、徒刑、流放型、肉刑、死刑、羞辱刑、经济刑、株连刑。其中前五类相当于现代的主刑,后三种相当于现代的附加刑。

9.秦朝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秦朝刑法的基本原则为定罪量刑原则,其主要内容有:

(1)规定刑事责任年龄。秦律规定,凡属未成年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秦律以身高判定是否成年,男了身高六尺五寸,女子身高六尺二寸以上负刑事责任。

(2)确认主观意识状态,区分故意与过失。

(3)教唆同罪,教唆未成年人犯罪加重刑罚。

(4)累犯加重,共同犯罪和集团罪加重。

(5)自首减免刑罚,消除犯罪后果减免刑罚。

(6)实行连坐。

(7)诬告反坐。

10、简述秦朝债发生的情形。

有五种情形:一是契约之债;二是非法侵害所生之债,即侵权之债,三是不得当利之债;四是损坏公物之债;五是行政措施所生之债。

11、简述汉朝法律思想的变化及其影响

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前后发生了很大变化,汉王朝的法制指导思想,也相应地发生了很大变化。

汉初至文景时期,是以黄老思想为主,并辅之以法家思想为法制的指导思想。黄指传说中的“黄帝”;老,指老子即老聃。黄老思想的特点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思想,反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是“轻徭薄赋”、“约法省刑”。在客观上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致力推行轻徭薄赋政策,并用法的形式明确规定赋税的比率和徭役的天数。刘邦把田赋减为“十五税一”,汉文帝时实行“三十税一”,景帝时正式把田赋“三十税一”规定为法律制度。

同时,汉初除秦苛法,废除了“诽谤妖言令”和“收孥连坐法”,主张把犯罪者和家属区别开来,划清了罪与非罪的界限,汉文帝十三年,正式发布废肉刑令。

汉武帝以后,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并辅之以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辅”。

经过汉初七十年黄老思想的“无为而治”,特别是“文、景之治”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在政治上通过削藩,至景帝平定七国之乱以后,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政权得到了空前的巩固。这些使汉武帝产生了大一统政权的愿望。显然,“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适应这种需要,于是董仲舒创造的封建正统的法律思想体系应运而生,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家学派的理论开始独霸量中封建历史的思想舞台,封建正统法律思想正式形成。

12、简述维护汉朝封建统治的立法有哪些?

汉初,由于封建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阶级矛盾趋向缓和,社会呈现安定的局面。到汉武帝时,阶级矛盾趋向尖锐,统治

者便采用严刑峻法加强对农民的镇压。

(1)大逆不道

汉统治者把反抗封建统治的农民诬为“盗贼”、“群盗”,以大逆不道罪加以严厉镇压。

(2)群饮酒罪

为防止农民聚众造反,汉规定此罪。

(3)首匿罪

首匿,指主谋藏匿罪人,即窝藏包庇犯罪人的行为,处以重刑。

(4)通行饮食

即为起义农民通情报,当向导,供给饮食,按律处以死罪,并株连亲属。

(5)沈命法和见知故纵

即无论是民众与官吏,见知有人犯法,特别是“盗贼”,须举告,否则就是“故纵”,依律与犯罪者同罪。

13、汉朝有关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立法的内容有哪些?

(1)阿党与附益

阿党,是指诸侯王国的官吏和诸侯国结为死党,诸侯有罪而不予举奏;附益,是指朝中的大臣外附诸位,帮助诸侯五得到法外利益。因此,阿党附益的行为,被认为是对中央政权的极大威胁,犯此罪者皆处重法。

(2)事国人过律

所谓“事国人过律”,即诸侯王后使其封国吏民超过法定限额者,依律免为庶人。

(3)非正

所谓“非正”,就是非嫡系正宗而继承爵位,依律免为庶人。

(4)僭越

为维护皇帝的权威,凡皇帝享有的特权,臣下都不得僭越。如有僭越者,要治以重罪。汉代诸侯百官的器用,服饰,乘舆各有规制,如有逾制,则构成此罪。

(5)出界

“出界”,即诸位王擅自越出其封国国界。凡出界者,轻者免为庶人或耐为司寇,重者处以死刑。其目的在于防止诸侯土彼此串通,危害朝廷。

(6)漏泄省中语

即泄漏朝廷机密事宜。

14、简述汉代债的种类。

(一)买卖契约

汉代的买卖契约叫“券书”、买卖关系的建立,要订立契约,一式两份,买卖双方各执其一,日后发生纠纷,则以契约为证。买卖关系的内容主要是土地和奴婢。

(二)借贷契约

汉代的借贷关系活跃。汉代关于借贷方面的法律,主要是保护债权人的利益不受损失。规定债务人如违期不还,要承担法律责任。汉代放债,往往是高利盘剥,直接受害人是劳动人民。

(三)租佃契约

由于私田可以自由买卖,汉代土地日益集中在地主手里,很多农民向官府,或租种土地以维持生活。因此租佃契约关系普遍。

15、简述“八议”入律制度。

魏明帝制定魏律,以周礼之“八辟”为依据,规定了“八议”制度,即下列八种人犯罪是享有宽宥特权:议亲(皇帝的宗室亲戚)、议故(皇帝故旧)、议贤(其封建德行有影响的士人)、议能(政治、军事等方面有大才能者)、议功(对国家有大功勋者)、议贵(有一定级别的官爵者)、议勤(为国家服务卓著有大勤劳者)、议宾(前朝的皇帝及后裔)。在曹魏之前,“八议”仅作为一种礼教观念而存在,并未见到有具体的法律规定。至三国时期,随着儒家思想的进一步渗透,以及客观上士族豪门社会地位的日益提高,用法律条文来明确规定一些贵族的法律特权已势在必行,因此曹魏律首次将“八议”制度正式列入法典之中。

“八议”是指对八种权贵人物,在他们犯罪后在审判上给予特殊照顾,所谓“大者必议,小者必赦”,官府不得专断。这样就是贵族官僚地主更全面地获得了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加深了广大人民的苦难。“八议”制度是封建统治集团维护等级特权的法律武器。尽管有的封建皇帝也认识到过分放纵特权会对封建社会秩序造成某些损害,因而予以一定的限制。但是为了巩固统治集团内部的统一,不得不把“八议”作为一项基本法律制度沿袭下来。

13、简评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文帝黄初六年(公元220年)采纳尚书陈群的建议而定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长期沿用的一项选拔官吏的行政法律制度。根据这项制度,各地“州、郡、县都设大小中正官,中正官的职责是依照家世、才能、德行将辖区的士人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由小中正将品评结果申报大中正,再经大中正申报司徒,最后由中央按品第高下任官。

由于这些大小中正照例由担任中央高级官职的各地富室强宗兼任,他们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在品评人物是自然愈来愈注重出身家室标准,以便把本阶级的代表推上来。这样,便逐渐出现了“计资定品”、“唯以居位为贵”的倾向。这种现象在两晋时期发展到顶点,对南北朝时代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九品中正制实际上成为官僚贵族集团尤其是门阀士族阶层垄断官职权势地位、巩固等级特权的政治法律工具。

14、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律学的影响。

从西汉中期以后,律学开始了不断发展的进程。特别是东汉以后,随着经学注释之风的兴起,私家解释法律随之兴盛起来,当时社会上出现许多律学世家,以注释法律为业,朝廷有时也承认一些律与学的解释具有法律效力。这虽然推动了律学的形成和发展,却也加剧了儒学的的法律化和法律解释的经学化。至魏晋时期,律学已十分发达,而且远远超出了汉代注律各为章句、解释不一的情况,逐渐趋于规范化。

曹魏时著名的律学家有陈群、钟繇、傅干、王郎、刘劭等人。西晋时期,张斐、杜预继承汉代以来的“以经注律”的传统,用儒家经义阐释律文依据的原理和原则,对晋律进行系统地注释,并著有专门律学著《律解》和《律本》,把当时的律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使律学从儒家的经学中分离出来,而且刑法理论也达到了成熟的程度,成为律学。

14、简述“准五服制定罪”

准五服制定罪是《晋律》首创,它是指亲友间的犯罪,依据五等丧服所规定的亲等来定罪量刑。所谓“五服”,即根据血缘亲属关系远近规定的五种丧服的服制。中国传统父系家族血缘亲属的长幼范围,通常包括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的九带世系,统称九族。在此范围的直系血亲与旁系姻亲均为有服亲属,按复制规定应为死者服丧。依据服丧期限的长短、丧服质地的粗细及其制作的不同,服制分为斩衰(三年)、齐衰(一年)、大功(九个月)、小功(五个月)、缌麻(三个月)五等,故称“五服”。按照规定,疏者服轻,依次递减。

所谓“准五服以治罪”,即对于九族之内亲属之间相互侵害的犯罪行为,要根据五服所表示的远近亲属关系定罪量刑;服制愈近,对以尊犯卑者的处罚愈轻,对以卑犯尊者处罚愈重;服制愈远,则与此相反。这一原则的确立,是按照儒家强调的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标准,体现“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父权、夫权思想,旨在维护上下、尊卑、贵贱、亲疏的社会等级秩序。因此,它实际是将儒家礼的原则引入刑事立法原则之中,作为定罪量刑的首要依据。这显然是引理入律、融礼于法的产物,是罪行确立标准进一步儒家化的重要表现。

15、简述新五刑制度在魏晋南北朝的形成。

西汉文景时期刑制改革以后,劳役刑与笞刑地位日益上升,成为刑罚制度的主体内容。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的继续改进,新的封建五刑制度初步形成。

曹魏《新律》首次提出新五刑制度的概念,包括死刑、髡(音昆)刑、完刑、作刑、赎刑、罚金、杂抵罪七种刑名三十七等。西晋《泰始律》将其简化为死刑、髡(音昆)刑、赎刑、罚金、杂抵罪五种刑名二十余等。北齐律沿袭了北魏五刑制度,规定杖刑为十、二十、三是共计三等,鞭刑为四十、五十、六十、八十、一百共计五等,刑罪即劳役刑为一至五年五等,流刑为一等,死刑为绞、斩、枭首、轘(音唤)四等,总共有十八等构成。北周进一步改革,正式将五刑规定为杖刑五等十至五十、鞭刑五等六十至一百、徒刑五等一至五年、流刑五等二千五百至四千五百里,死刑五等磬、绞、斩、枭、裂共计二十五等。至此,封建五刑制度初步形成。

16、简述中央三省制的初步形成。

魏初,尚书脱离少府而独立,称为“尚书台”,进而掌理政务。同时,皇帝又设有秘书作为侍从要职,称“秘书令”。魏文帝时,该秘书为中书。尚书的职权逐渐移至中书。随着其权力的扩大,中书省形成。于是,中书省与尚书台间产生了权限划分问题,结果是规定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为决策、立法机构;尚书台负责奉行诏令,为执行行政机构。

晋代侍中的地位日益显得重要,于是成立了以侍中为主管长官的门下省,用以钳制中书省行使职权。这样,就造成了中书、尚书、门下三省并主的制度。

17、简述唐律的立法指导思想。

(1)以隋为鉴,不但要求立法宽简,而且力求保持法律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2)立法宽严适中,简约易明,是唐初统治者为唐代立法规定的基本指导思想。

(3)唐初统治者逐步确立了“德礼当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立法指导原则,即礼刑并用,德主刑辅的思想。

(4)唐律不避权贵,黜陡不分亲疏是贞观时期重要的立法思想。

18、论述《唐律疏议》立法成就。

《唐律疏议》结构严谨,律文与疏议有机地结合于一体,是中国古代立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唐律疏议》的结构完整,篇目、律条设置与排列比较合理。现存唐律共有五百零二条,分别归入十二篇中。除第一篇名例律规定唐律的一般原则外,其余十一篇从卫禁律到断狱律,都是按照犯罪行为所侵犯的客体进行归类,确定篇目名称的。篇目和律条的多少,反映了立法者对犯罪的认识程度、对各种犯罪行为能否总结和归纳的水平。

《唐律疏议》十二篇和各篇律条的排序,也有其内在的逻辑性。名例律相当于现在的刑法总则,置于最前面。捕亡和断狱相当于现代

的程序法,置于最后,以示与其他篇目的区别。中间的九篇则是根据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在整个社会关系中的地位来排列的。

《唐律疏议》将律文与疏议有机结合于一体,创造了一种新的法典编撰方法。疏议就是法律解释,这种法律解释在中国古代早已出现,如秦的《法律答问》,汉代的引经注律,魏晋张裴的《律表》等等,并由此形成了一门学问———律学。《唐律疏议》吸收这种法律解释方法,在编排体例上,采取律疏同条、疏附于律的方式,在每一条文之后,附有对该条的释注疏文。在篇幅上,疏文约占总字数百分之八十。疏文广征博引,既有儒学之经典,又由司法实践中的具体案例,还有典、令、格、式其他法律形式中的相关内容。目的在于:阐明唐律的指导思想,记述唐律条文以及篇目的历史沿革和相互联系,就是唐律条文中的某些字词、句子以及注文的含义,区别某些容易混淆的罪名。

《唐律疏议》的制定,为科举考试提供统一的根据;更重要的是弥补了法律条文的疏漏,为司法实践提供了统一的标准;疏文还记述了主要法律制度发展沿革的历史。所以,《唐律疏议》既是一部法典,又是一部法律史的教科书。《唐律疏议》能够保留至今,大大得益于“疏议”中丰富的内含。另外通过注疏的形式,立法者对中国古代的法律理论进行总结和研究,向后人展示了这一时期法学理论的水平,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法系理论化的进展。《唐律疏议》这种律疏同文的立法方法,被后来的封建朝代所仿效,也对当时周边一些亚洲国家的立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因以编纂工作艰难,当时有许多知名学者参加,是唐玄宗时期的一项重要的立法活动。《唐六典》共三十卷,分理、教、礼、政、刑、事六部分。主要内容是关于国家机构的设置、人员编制,职责,以及官员的选拔、任用、考核、奖惩、致仕等方面的规定。凡唐时封建国家所职掌的各项工作,在六典中基本都涉及到了,所以六典的内容非常广泛,可以

19、简述唐律的主要形式。

唐朝的主要法律形式是律、令、格、式四种。

(1)律

据《唐六律》的解释,“律以正刑定罪”,主要是刑事镇压的法律条文,律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它包括刑事、民事、行政、经济以及诉讼等方面的内容。律作为国家的基本法典,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和确定性,唐代的律主要有《武德律》、《贞观律》、《永徽律》、《开元律》等。

(2)令

据《唐六律》的解释,“令以设范立制”,是国家的组织制度方面的有关规定,涉及范围比较广泛。一般侧重于某个领域中的有关事务,如户令、狱官令等。

(3)格

指《唐六律》的解释,“格以禁违止邪”,是皇帝临时颁布的各种单行敕令、指示的汇编,主要是皇帝针对某一事项制定的,内容具体、庞杂、效力最高,是法律、法令的重要来源。

(4)式

指《唐六律》的解释,“式以轨物程事”,是国家机关的公文程式和行政活动的细则,具有行政法规的性质。

20、简述《唐六典》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唐六典》在结构上分为正文和注文两大部分,正文记述了唐代的官制,而注文部分叙述了官职的源流、演变,资料浩繁,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方方面面,称得上是一部古代历史的百科全书。

《唐六典》虽然没有正式颁行,但因为它本身是现行令、式汇编而成,所以在唐代被视为法典,与律令并行不悖(音被)。《唐六典》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开启了中国古代行政立法法典化的先河,从此编制行政法典和制定刑法典一样,成为中国古代立法的一种传统。宋编制条法事类,明清制定会典,都源于此。

20、简述唐代的职官制度。

唐代通过法律形式将职官的任用、考课以及休致制度化,并依照法定的程序进行严格的管理。对于提高职官的素质水平,提高行政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

唐代选任官吏的制度即科举制。科举,是指分科取士。隋初确立了科举制的基础,打破了门阀士族龚断仕途的局面,为中小地主参政提供了有利条件,唐朝建立后,更加全面地,扩大了科举制度的规模。唐代科举考试及第者,只是取得做官的资格,尚不能直接得到官职,他们必须经过吏部的考试,才能被授予官职。

唐代职官政绩的考课,统一由吏部考功司负责。时间分为岁课和定课。岁课在基层机构进行,每年举行一次。在中央由各司自行主持对本司官吏的考核,由吏部考功司统一组织,对象是全国四品以下的官员。经过考核,将被考核对象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再分三级,共三等九级。按等级给予奖赏或处罚。岁课的奖惩是增加俸禄,定课则是以升、降官职,甚至免官作为奖惩。

职官的退休,成为“致仕”。唐朝规定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但如果身体尚好,精力未衰者亦可继任;虽未满七十,但已老衰者,亦可提前致仕。五品以上管致仕要有皇帝批准,六品以下官致仕,择由本人提出申请,报吏部备案即可。

21、简述唐代行政法规的特点。

(1)唐代行政法律规范包罗范围很广—-完备性。

(2)当时的行政规范部类相当齐全,法律结构也相当严整,而且确定程度很高——成熟性定型化。

(3)行政法规规定的制裁是以刑罚处罚的方式进行—-残酷性。

(6)为维护其官僚等级特权以及皇权统治的社会基础,往往采取“赎刑”、“官当”等方式具体执行——特权性。

22、简述唐朝的五刑制度。

所谓“五刑”,就是指笞、杖、徒、流、死五种法定的刑罚。

笞刑按唐律规定:笞刑分为五等,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笞刑运用于轻微的犯罪行为,是用笞杖捶打犯人的腿部和臀部。它是五刑中最轻的一种,主要用于轻微犯罪行为的惩戒,带有耻辱性和教育性的含义。

杖刑分五等: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一百。《疏仪》解释说:“杖者,持也,而可以击人欤者”。是用比笞杖粗的常行杖(大荆条或大木板制成,长三尺五寸,粗的一端为二分七厘,细的一端一分七厘)捶打犯人的背部、臀部和腿部。它是重于笞刑的次轻刑种。

徒刑分五等:一年、一年半、二年、三年半、三年。唐代的徒刑是自由刑与奴役刑的结合使用,强制犯人加戴刑具从事劳作。它比前两种刑更重。通常男犯人从事户外的修庙、修仓库等重体力劳动,女犯人劳动强度相对减轻,从事缝纫、舂米等。

流刑分为三等: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疏议》:“流宥五刑,谓不忍刑杀,宥之于远”。流刑是仅次于死刑的一种刑罚,是将犯人放逐到边缘地区并戴刑具强制劳动,刑满后非经特赦、大赦不得迁回原籍的一种刑罚。流刑曾分三等,但均劳役一年。其后增设加役流,强迫劳动三年。但加役流不是流刑,而是死刑的减刑。

死刑分为两种:绞、斩两种,斩重于绞与历代残酷的生命刑相比较,唐代的死刑执行方式完全固定,也比较简短和缓,是刑罚方式趋于文明的表现。

23、简述唐朝重惩十恶犯罪的措施。

十恶罪所侵犯的是封建政权的根本利益和他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关系到封建政权的生死存亡,被视为最严重的犯罪行为,予以重惩。重惩表现在:

第一,凡预谋者,即构成犯罪。如谋反、谋叛、谋大逆、谋叛、谋杀祖父母、父母等,均属于“始行狂计、其事未行”,而被视为“真反”。

第二,罪犯本人一律处以重刑。凡构成前三种罪名的,基本上都不分情节,或死刑,或流刑。如谋反、大逆者,皆斩;谋反之人即使“词理不能动众,威力不足率人者,亦皆斩”。甚至“口陈欲反之言,心无真实之计,而无状可寻者”,也要流二千里。谋大逆者,绞;谋叛者,首犯处绞。从犯处流;如已着手实施,则不分首从皆斩。其他如谋杀期亲尊长、外祖父母、夫之祖父母、父母者,皆斩。

第三,株连亲属和知情不告,知情不追者。《唐律疏议·贼盗律》规定,谋反及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十五岁以下及母女、妻妾、祖孙、兄弟、姊妹、部曲没官为奴,家产充公,只有八十岁以上几眼肿病残的男性和六十岁以上及病残的女性可以免除。伯叔父、兄弟之子无论分家单过与否,皆流三千里。

第四,不可得到宽免,死刑必须立即执行。十恶犯罪通常为“常赦所不原”,即使是在法律上享有优待特权的贵族、官僚,一旦身犯十恶,亦不准适用以、请、减、赎等优遇,必须按常法定罪量刑。按唐律规定,死刑执行是在秋分之后、立春之前这段时间之内,但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犯罪应处以死刑,不受时间限制,即“决不待时”。

24、唐代解除婚姻关系有哪些方式?

离婚有强制和协议两种。强制离婚分为官府强制和丈夫强制。官府有权强制离异违法婚姻;当出现一方杀伤对方直系或旁系尊亲属的“义绝”行为时,官府也有权强制离婚,不离者处徒刑一年。丈夫强制离婚的理由是传统的“七出”。唐律允许女方以“三不去”为由拒绝离婚,并补充规定:以无子休妻者,必须是妻年五十以上无子;妻若犯恶疾及奸罪者,虽有“三不去”的理由,仍可修弃之;妻无“七出”之状而休弃者,丈夫徒一年半;妻有“三不去”之由二休弃者,丈夫杖一百。

协议离婚又称和离,即双方自愿。《唐律疏议·户婚律》规定:“若夫妇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唐律这一规定,对减轻妇女在婚姻上的痛苦具有积极意义,也反映了法律的文明和进步。

25.唐律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1)体现君主专制主义与封建特权精神

(2)体现了封建家族伦理精神与小农经济意识

(3)体出了封建伦理道德的基本精神,即“一准乎礼”,礼法并用。

(4)体现了“用刑持平”精神

(5)体现规范详备科条简约的精神

(6)体现出了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精神。

(7)立法技术的完备。

26、唐代中央司法机关有哪些?其各自职能是什么?

唐朝的司法机构,皇帝以下设置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三大司法机构来行使国家的司法权。

(1)大理寺

大理寺,中央最高审判机关,负责审理中央百官犯罪及京师徒刑以上的案件。设卿、少卿为最高司法长官,下设正、丞、主簿、司直、评事及众多属吏。

(2)刑部

刑部,中央司法行政机关,除主管司法行政事务以外,还负责大理寺流刑以下案件及地方判决徒刑以上案件的复核。刑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3)御史台

御史台,中央监察机关,主要负责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审判活动。遇有重大疑难案件,也可以参与审判,并可受理有关行政诉讼的案件。

27、唐代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御史台制度

中央设置独立的监察机关——御史台,以御史大夫为长官,御史中丞二人为辅佐。其主要职责是监察中央及地方的各级官吏的行为是否合法,同时参与大狱的审讯和监督库府出纳。所以监察机关被称为“耳目之司”,是皇帝的御用工具,是封建国家监督法律执行的机构。

御史台分台院、殿院、察院,各司其职。唐代御史的职责有推按狱讼、劾奏犯罪、巡察内外、监督、决囚等。

(2)谏官制度

唐代谏官隶属于中央政府的中书、门下两省,成为正式的司谏职官。谏官的职掌有几方面:谏议封驳、知起居事和知匦事等。

28、宋朝刑罚制度的主要变化有哪些?

①折杖法

宋代祖建隆四年(公元963年),为了笼络人心,巩固宋朝的统治,企图改革“五代之苛”,制定了折杖法。其内容是:除死刑外,其了笞、杖、徒、流四刑均折换成臀杖和脊杖。

②剌配

所谓“剌配”,是宋太祖为宽贷杂犯死罪立剌配之法,剌面、配流且杖脊,是对特予免死人犯的一种代用刑。剌配刑的施行,实际上是古代黥刑的复活,所以说剌配是刑罚制度上的一种倒退。

③凌迟

凌迟是宋仁宗年间开始施行的死刑,神宋熙宁以后成为常制,广泛用于镇压危害国家统治的反逆大罪。至南宋,凌迟刑已与绞、斩同列于《庆元条法事类》当中,成为法定刑。

29、简述宋代土地所有权的规定。

第一,法律承认新垦荒田的所有权,明确弃田的归属权。

第二,通过买卖取得的不动产所有权,以红契作为合法的产权证书。法律规定,不动产所有权的转移必须经过官府承认,交纳契税,然后由官府在买卖契约上加盖公章。所有“立券投税者,谓之红契”,又叫赤契。红契既是以纳税的标志,又是土地所有权的凭证,一旦发生争讼,就是无可置疑的证据。但在实际生活中,买卖双方的当事人为规避契税,往往私立草契,以白契成交。对此两宋政府多次申明,发现使用白契的契税加倍征收;但自守者,不仅免除处罚,还可以免交一半的契税。红契制度的实行,是国家不致因土地交易,丧失原有的赋税等财政收入,又保护了购买者对土地所有权。

第三,打击盗卖和私自买卖等侵犯所有权的行为。法律规定:“诸盗典卖田业者,杖一百,赃重者准盗论,牙保知情与同罪。”卑幼未经尊长允许,私自出卖田产;或者欺骗尊长,擅自典卖的,钱没官府,田还原主,买卖无效。南宋还规定了诉讼时效:“诸同居卑幼私辄典卖田地,在五年内,听尊长理诉。”即使尊长盗卖卑幼产业,法律也允许卑幼“不以年限陈乞”,以示对所有权的尊重和维护。

30、简述宋代的继承制度

宋代的继承制度沿用唐代的规定,又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增加了“户绝资产”、“死伤钱物”等内容,形成了一般财产继承、遗嘱继承、户绝财产继承、死亡客商财产继承等比较复杂、完善的遗嘱继承制度。

31、简述宋代的市舶条法的主要内容。

宋朝颁布了大量的管理海外贸易,鼓励外商来华、奖励有功官员的法规,史称这些法规为“市舶条法”。其内容主要有:第一,无论官府、私人进行海外贸易,都必须报请朝廷批准。市舶司是负责对外贸易的专门机构,除两浙外,广州、泉州等沿海地区都设有市舶司。第二,海外贸易应遵守官府的有关禁令。如处于国防的需要,禁止前往某些地区;出境物品应上报清楚;不得夹带榷禁物品和制造武器的原料。第三,外商靠岸后,必须先由市舶司进行检查,征购其中的榷禁物品,对其他物品抽取十分之一的税金,然后允许其上岸交易。第四,以礼优待前来贸易的外商。市舶司于外商到来和离开之际,设宴慰劳、送别成为常例。第五,对所有在对外贸易中有功的人员,实行物质奖励或晋升官职。第六,禁止官员利用职权妨碍正常的贸易活动。如直接购买外商货物,或接受馈赠,或克扣货物。法律允许外商越级投诉,犯者计赃坐罪。

32、简述宋代官职分授的用人制度。

所谓官职分授,是指官员时间从事的工作与其官名、待遇不符,如六部尚书、侍郎等官名在宋代只是表示官阶,作为确定品秩、俸禄、章服和序迁的根据。而官员只有通过差遣,才能获得实职,通常称之为“职事官”。职事官的名称常带有知、权、直、试、提举等字。宋

三省、六部、二十四司名义上都有正式官员,但除非皇帝差遣,不管本部的职事。官命与实职分离形成了两种情况,一是有官阶的官员按年资升迁,即使不担任差遣,也可依官阶领取俸禄;二是朝廷根据实际需和官员的才干,安置、调动和升降官员。要

33、简述宋代的职官监察制度。

宋朝的监察机关仿唐制,中央设御史台,以御史中丞为长官,其下有台院、察院和殿院,设有侍御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分掌三院监察事宜。仁宗明道年间还专门设立了谏院,设左右谏议大夫,与御史台共同承担监察职责。但是宋朝的监察制度与唐有所不同。第一,宋朝实行台、谏合一制,监官也和台官一样,把百官作为监察对象。第二,台谏之官必须由皇帝亲自任命,允许风闻弹奏,不受任何限制。因此被皇帝所利用,成为牵连宰相等政府官员的一种力量。宋朝的台谏官在政治斗争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往往当宰相欲有所作为时,台谏官便议论纷纷,结果是宰相“志未伸、行未果、谋未定,而位已离矣。”南宋时,台谏官多为权臣作为专权和排斥异己的工具。第三,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路一级以监司行使监察职权,州则由通判监察,沿边和战事地区以走马承受监察权,形成了以监司为主、辅以同判、走马承受等的地方监察体系。为了保证监察官履行其职责,宋朝规定了监察出巡制度和失察受罚制度,并对监察官进行再监察。由尚书省监察御史,又御史台监察地方监司官,再由监司监察走马承受。

34、宋朝司法机关的的主要变化有哪些?

(一)司法体制与诉讼程序

(1)中央司法机构

宋朝在中央除了设大理寺、刑部分掌司法以外,还增设审刑院为最高司法机构。

(2)地方司法机构

宋朝地方政权分为路、州(府)、县三级。路设提点刑狱司,作为中央在地方各路的司法派出机构。州设专职司法参军,也称司寇参军。州县长官负责审判。“杖罪以下在县断遣”。地方死刑案件一般由州一级审判,上报路以后转送刑部复核。

35、简述宋朝民事诉讼时限的规定。

宋朝民诉的诉讼时限为“务限”法,规定了民事诉讼受理的时间。《宋刑统》有“婚田入务”专条,规定每年“取十月一日以后,许官司受理,至正月三十日接词状,三月三十日以前断遣须毕,如为毕,具停滞刑御事由闻奏”。也就是说,每年农历十月一日至次年的正月三十一日,州县官府可受理民事诉讼,其他时间不能受理;如果原已受理的民事案件尚未审理完毕,可延长审理至三月底。但三月底以后,不仅不能接案,也不能审案。限定民事案件的诉讼、审理时间,目的是不影响农业生产。宋民事争诉的案件主要是田宅、婚姻、债务。在诉讼、审理过程中,牵涉的不光是双方当事人,可能还有左右亲邻。为了防止耽误生产,将这类案件限制在农闲季节,这是诉讼审判制度的一个重大发展,也是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国家法律制度的特色所在。

36、简述宋朝的“翻异别勘制度”

宋朝审判活动中重视证据和现场勘验。为了重视口供,规定了“翻异别勘”制度。囚犯人翻供,所关情节重大,一般换法官审理,称“别推”;若换司法机关审理,则叫“别移”。

宋代的证据制度中,发展程度最高、成果最大、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检验制度。第一,法律明文规定,在哪些情况下,司法人员必须检验或不必检验。如非正常死亡、囚犯死亡都是必须进行检验的,以搞清是否犯罪所致。除尸体勘验外,活体也可检验。第二,检验必须经过报检、初检、复检三个程序。一旦发生杀伤案件,地邻、地保有义务向州县官府报建;所在地的官府进行初检;复检由上级或相邻州县进行。第三,检验必须做笔录。宋代检验笔录有验状、检验格目和检验正背人形图三种形式。第四,法律规定了检验人员的组成及其责任。“州差司理,县差县尉,以次差丞、薄、监当”等等。检验人员应按照检验的范围、检验的时间,如实进行检验,不许受贿舞弊,违者论罪。

37、简述明代“重典治国”的立法思想。

第一,元朝覆灭的深刻教训。朱元璋认为,元朝纲纪废弛,有法不依,造成官吏腐化,“朝廷闇弱,威福下移”,在很短时间内,被农民起义一击而溃。这从反面坚定了明太祖严格纲纪、惩治奸顽的决心,朱元璋说过:“奈何胡元以宽而失,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

第二,“刑罚世轻世重”是中国的传统法律思想。早在周初,为贯彻“明德慎罚”的政策,就提出“刑新国用轻点,刑乱国用重典”。这一思想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朱元璋在接受这一思想时曾表示:“用刑之道贵在得中。得中则刑清,失中则刑乱。刑乱则政衰矣”。

第三,明初复杂的社会形势迫使朱元璋以“重典治国”。明王朝建立初期,由于年年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活动此起彼伏,统治阶级内部也存在着激烈的斗争。朱元璋因此而视之为“乱世”,宣称:“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只有用重典才能“惩创奸顽”,使“事权归于朝廷”,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基于“重典治世”的指导思想,明朝初年的法律扩大了反叛大逆等罪的范围,加重了对“盗贼”及有关“帑(tang)项钱粮等事”的量刑;并着重强调“重典治世”,通过治吏达到治民的目的。

值得指出的是,当明朝社会形势趋于稳定后,朱元璋又及时调整了刑事政策,他说重典只是“权时处置,顿挫奸顽,非守成之君所常用法”。在洪武三十年(1397年)制定《大明律》时,他要求以“务合中正”为原则,所修的明律要“传之万世”。因此,洪武三十年制定的《大明律》比唐宋法律苛重,但比明初的律令、条例还是轻得多。

重视预防犯罪和法制宣传,是明朝朱元璋又一重要的法律思想,早在吴元年时,他就令人将律令中与民间生活密切相关的部分内容单独辑出,加以解释,形成《律令直解》一书,下发到各地,以使百姓知法而不再犯法。洪武年间,又令各地“皆立申明亭”,将重罪犯人的姓名书于厅上,使人有所惩戒。当《明大诰》制定出来后,朱元璋又令民间广为了解,户户有大诰,处处讲说大诰。像朱元璋这样重视宣传、普及法律的,载重过古代还不多见。

此外,朱元璋还强调“法贵简当,诗人易晓”,重视以封建礼教约束人民的思想与行动。在这些立法思想的指导下,明朝的法律制度在唐宋基础上有了新的创新和发展,成为中国封建法制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38、简述明代行政管理体制的变化。

(1)废除宰相制度,建立内阁制

(2)改革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废除丞相的同时,明太祖废除了原来权力过于集中的行中书省,设主管民政和财政的承宣布政使司、主管司法的提刑按察使司和主管军政的都指挥使司,共同组成省级政权机关,合称“三司”。三司的设立,使地方机关职权取向专一化,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另外三司均直接隶属于中央,彼此地位平等,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更便于中央对地方进行控制、操纵。

省以下分为府、县两级。府设知府,县设知县为长官。

明初地方机构的改革,消除了元朝行省所拥有的独立大权,也避免了宋朝地方机构权势过弱的倾向。最终达到了地方集权于中央,中央集权与皇帝,使“天子居至尊之位,操可致之权,赏罚予夺,得以自专。”将中国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简述明代经济法律规范。

(1)为了发展官营手工业,明朝建立了匠户匠籍制度。匠户采取“轮班”(三岁一役,役不过三月)、“输班”(每月二十日,不赴班者、罚银六钱)制,一旦编入匠籍,便世代为官府服役,不许陀籍,没有自己经营和迁徙的自由。为了防止匠户脱籍,对“逃匠”处以严刑。此外,明律还对手工业产品的质量和规格作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达不到要求者,刑罚处罚。

为了保证手工业生产始终是在政府的规范、控制之中,明律规定有关部门要严格管理。凡军民官司有所兴造,必须报告上级批准,还必须如实申报营造所需材料、才物、人工;工程建筑因严重质量问题,三年内报毁者,由承修官员和专管上司分赔。

明朝有关手工业的立法突出体现了政府垄断的特点,这种垄断甚至加诸于手工业者的人身自由。在某种意义上讲,官府垄断、集中管理手工业,为之提供生产资料与场所,使之得以发挥技术优势,推动手工业的发展。但是长期实行垄断,并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反之使朝气蓬勃发展的手工业日渐丧失其活力,完全服务于官僚贵族的享乐需求。

(2)茶法

明代有官茶和商茶之分。官茶主要用来换取邻邦的马匹,以充军备,实行于陕西汉中和四川地区,专设茶司以主其事。商茶主要是政府通过向茶户征收茶课和向商人征收引税,实行于江南地区。实行官茶的地区按一定比例收购,政府征购以外的余茶,允许商人持引贩卖,商人产茶之地买茶,必须纳钱请引,无由引及茶行相离者或茶引不当者即为私茶。明律为禁止走私茶叶,规定较多。如大明律规定:凡犯私茶者同私盐法治罪,杖一百,徒三年;“不拘斤数,连知情歇家牙保,俱发烟瘴地面充军”;“私茶出境与郑益失察者,并凌迟处死”等等。

(3)盐法

明代洪武元年(公元368年)制定《盐引条例》,规定贩盐必然持有盐引,犯私盐者处役刑,私犯持有军器者,处斩刑。洪武三十年,(公元139年)《大明律》有“盐法”十二条规定,还附有7条盐法条例。这些盐法和条例,对买卖私盐均作了较重的处罚。

(4)商税法

明代的商税主要包括市税、关税和舶税三种。

关税。又称“通过税”,是指商人必经交通道设关立卡,征收通过税。

市税。指商业市面、摊点,均按规定缴税,相当于现在的营业税。

舶税。明穆宗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实行舶税制。

39、简述明代刑罚残酷的表现。

明代除继续适用封建五刑一笞、杖、徒、流、死刑以外,又设置充军刑、枷号刑,实行廷杖制度。

增设充军刑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充实边防,并设有里程规定,后逐渐规定不等的里程。至明末分为极边、烟瘴、边远、边卫、沿海附近五种,又叫“五军”,最远四千里,最近一千里。充军期限分为“终身”(即本人死之为止)和永远(即犯罪者本人死亡,子孙亲属须继续充军,直到丁尽户绝为止)。可见充军刑远比流刑重得多。明代为了规范充军刑,专定法条和几次颁行《充军条例》。

明代的枷号有断趾枷令,常枷号令、枷项游历之分。刑期为一月、二月、三月、六月、永远五种。枷号重量按规定应该是二三十斤,但明代皇帝和宦官为了滥施淫威,常把枷号作为羞辱大臣的惩罚,用重达百斤的大枷枷刑犯人,往往几天内便置犯人于死地。

所谓廷杖,就是在午门前对大臣施用杖刑,以暴力强迫臣下完全顺从皇帝意志的制度。它是明朝皇帝处罚大臣的一种特殊刑罚。明律中并无廷杖的规定,但从朱元璋开始,经常于殿廷之上,由太监监督刑,锦衣卫施杖,对冒犯皇帝的大臣施以笞杖。廷杖可以施加于任何一个大臣,从而表现了前所未有的专制皇帝的淫威。如此以极其残忍的刑责羞辱朝臣的做法,在中国历史上前所未闻。

40、简述明朝诉讼制度的特点。

(1)实行军民不同的诉讼制度

《明律·刑律·诉讼》规定,军人诉讼陈告时严格按照百户所——干户所——卫——都指挥司顺序逐级进行诉讼。民人诉讼按照县(州)——府(州)——按察司顺序进行诉讼。在直隶和两京的诉讼,军人按照五军都督府——三法司顺序;民按照县——府——三法司顺序。

(2)禁止越诉

明律规定自诉案件须自下而上逐级控告,严禁越诉。只有重大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案件,才能例外。

(3)诉讼中禁止诬告

明律规定凡诬告人笞罪,加重所诬罪二等;流徒杖罪加所诬罪三等,但最高刑只能杖一百流三千里。被诬者所受的损失,全部由诬告者赔偿。凡被诬告充军的,诬告者属民抵充军刑,属军人发边远边卫充军。凡被诬告者已被处死,诬告者除处死处,还要将其一半家产交受害者养家。诬告十人以上者,凌迟处死,家属迁化外。

(4)禁止匿名信告人罪

明律规定内:“凡投匿隐姓名文书告人言人罪者,绞。见者,即便烧毁。若将送入官司者,杖八十。官司受而为理者,杖一百。被告言者,不坐。若能连文书捉获解官者,官给银十两充赏”。

(5)司法机关受理诉讼的规定

明律规定对应受理而不受理的诉讼,都要按情节轻重给予刑罚。对于依法不得受理而受理的诉讼也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6)司法官吏受理诉讼回避的规定

司法官吏受理状告,凡与诉讼人有服亲、姻亲、师生关系者,都要回避。

41.简述明朝的会审制度

明代的会审制度始于明太祖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定于明宪宗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主要的会审制度有:(1)三司会审。三司会审是在唐代“三司推事”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凡遇到疑难案件,由刑部尚书、大理寺卿和都院在都御史三法司长官共同审理,最后由皇帝裁决的制度。

(2)圆审。也称九卿会审,即由大理寺卿、都察院左都御史,通政使会同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审理,最后由皇帝审核批准的制度。

(3)朝审。始于明英宗天顺三年(公元1459年),规定每年霜降后,三法司会同公、侯、伯等会审死刑秋后决的罪犯。明代将死刑分为立决和秋后决两类。分别情况作不同判决,奏请皇帝裁决。

(4)会官审录。洪武三十年,明太祖命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六部、通政司、詹事府,有时包括附马都尉在内,共同审理案件。死罪和冤案奏闻皇帝,其余案件依律判决。

(5)大审。明大审是皇帝委派太监会同三法司官员审录囚犯。始于宪宗成化十七年,此后成定例,每五年一般要大审一次。

(6)热审。始于成祖永乐二年,就是在每年小满后十余日,由刑部奏旨会同都察院、锦衣卫等审理囚犯。一般处理结果是笞刑释放,徒、流刑以下减等发落,重囚可矜或可疑的免死,枷号暂时去枷释放。

42、简述清朝的立法思想。

天聪七年(1663年),文官大臣宁完我曾就修改《大明会典》一事明确提出了“参汉酌金”的概念,所谓参汉,就是参考以明朝法制为代表的汉族封建法制;所谓酌金,就是根据时代的进步斟酌吸收满洲固有的习惯法。参汉酌金的思想一经提出,便引起了皇太极的共鸣。

43、清朝关于少数民族管理的专门法规有哪些?

对于蒙古、藏、回、苗等少数民族,清王朝先后制定了适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蒙古律》、《番律》、《回律》、《苗律》等单行法。对于西藏地区,乾隆初年颁布了《钦定西藏章程》,不久又修订为《西藏通制》,此外,还有关于西藏的《禁约十二事》。雍正十一年制定的适用于宁夏、青海、甘肃等地少数民族的《西宁青海番夷成例》(又称《番例条款》)。

44、简述清朝对所有权的保护。

首先是对土地所有权的法律保护:

(1)一般土地使用权的保护。根据《大清律例》,凡倒卖、盗耕种、换易、冒认及侵占他人田宅的行为,按律治罪。如对土地产权有争议,以印契为凭,或进行实地勘察。

(2)对旗地使用权的保护。旗地是旗人依靠政治特权而占有的土地。为了保护旗地的所有权,法律禁止旗民交产,汉人不准典卖旗地、旗房。

(3)对宗族共有田宅的保护。在保护宗族公产问题上,国法与家法具有一致性。乾隆二十一年定理:“凡子孙倒卖祖祀产,至五十亩,照投献绝卖祖坟山地里,发边远充军;……其盗卖历久宗祠,一间以下杖七十,每三间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徒三年。”此定例指导了各地相关家法的规定。

其次是对国有土地、矿产的保护。清朝法律严格保护国有土地的所有权。以屯田为例,康熙十五年颁布《侵占屯田惩罚条例》,禁止隐匿、盗买屯田。但至清中叶以后,在国家所有制走向私有化的浪潮中,屯田也趋于私有化,购买者只要报官税契,按亩升科,便取得了所有权。

44、简述清代的继承制度。

继承分为身份继承和财产继承。身份继承包括宗祧继承和封爵继承。宗是近祖之庙,祧是远祖之庙。宗祧继承通常以嫡长子为法定第一顺序继承人,无嫡长子李嫡长孙,以下按嫡次子、嫡次孙、庶长子、庶长孙、庶次子、庶次孙,依次继承。如立嫡违反法定程序,杖八十,以示宗法继统的严肃性。如嫡庶子孙全无者,为户绝,其“立继”方法如下:“无子者许令同宗昭穆相当之侄承继,先尽同父同宗,次及大功、小功、缌麻;如俱无,方许则立远房及同姓为嗣。”由于继承重血缘关系,因此禁止乞养异姓异子,以免乱宗族,否则杖八十。八旗无嗣之人虽可过继异姓亲属,但需双方生父、族长以及该管参佐领出具甘结,送户部备案。由于强调立继人须昭穆相当,因此不得尊

卑失序,但允许独子兼祧,即一人承继两房宗祧,所谓“小宗可绝,大宗不可绝。”独子兼祧是清朝的创制。

封爵继承,也按嫡长子优先原则,其继承顺序与宗祧继承顺序相同。

关于财产继承,以家长的遗嘱为准,无论家长的分配是否公允,子孙只能遵从,无权表示异议,只有当家长生前或临终时没有表达分配家产的意向,才发生依法分割家产的问题。具体办法是:“诸子均分,……不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以示“大功同财”制意。女子一般无财产继承权,但户绝之家的财产,由“所生亲女承粉,无女者入官。妇人夫亡无子守志者,可以继承丈夫的财产,但立嗣后,财产归嗣子所有,赘婿和养子,也享有一定的继承份额。

45、清律是如何限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的?

中国自17世纪前半期起,开始萌生资本主义萌芽,但仅限于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结构,仍然占据统治地区,并成为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一方面,清朝继续执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另一方面,以严刑峻法限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1)阻挠沿海对外贸易

清初颁布《禁海令》,规定“寸板不得下海”。接着又颁布《迁海令》,强制闽广苏浙沿海居民内迁五十里,越界立斩,从而完全断绝了海外贸易。《大清律》中列有违禁下海的专门条款,私自下海贸易者,杖一百,货物、船车没收。商船、渔船须经官府核发执照,编队连保出海。并严禁卖船给外国和运粮出口,违者立斩。外人来华交易,有违禁品也要治罪。

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史来看,海外贸易和开辟世界市场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清朝却以严法长期实行海禁,禁止和限制对外贸易,顿挫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势头。

(2)限制采矿业的发展

清朝政府认为开辟使人聚众多,容易滋生盗匪,所以采取了禁止私人开矿的措施。《钦定户部则例》,规定民间开矿须有官府所发的执照,违者依例治罪。

(3)重征商税抑制民间商业

为抑制民间商业活动,清王朝广设钞关(税卡),重征商税。有偷越关卡及偷漏税者,客商依律治罪,地方官一并议处。除关税外,还征收各自繁多的商税,这些使得广大商业者不堪重负。

(4)严行官营制度

清朝继续推行明代的禁榷制度,以严刑峻法推行盐茶官卖。同时清朝强制实行手工业的官营制度,极大地限制了民间手工业和商业经营的项目。

46、简述清朝刑罚的主要内容。

(一)加重对“十恶”重罪特别是对“谋反”、“谋大逆”等侵犯皇权的犯罪的惩罚。

(二)扩大了谋反,大逆罪的范围。

(三)奸党罪。

(四)严惩思想异端,大兴文字狱威慑知识分子。

(五)侵犯人身罪包括杀人罪;伤害罪;强奸罪。

(六)对危害社会秩序及财产的犯罪也加重处刑。

(七)兴贩与吸食鸦片烟罪

47、清律刑罚适用原则有哪些变化?

(1)“自首”的原则

清律除袭明律外,其“自首”制定又有所发展,主要是扩大了自首免罪的适用范围。

(2)共犯的处理原则

关于家人共犯的问题,各例律规定以尊长为首。但又有定例补充:“凡父兄子弟共犯奸盗杀伤等等,如子弟共意,父兄同行助势,除律应不分首从及其父兄犯该暂绞死罪者仍按其犯本罪定拟外,余视其本犯科条加一等,治罪,概不得引用“为从”字样。

(3)公罪私罪区别对待原则

《大清律》规定,官吏犯公罪者,从轻处罚;犯私罪者,从重处罚。

(4)依法定刑与有限类推并存

清律主张依法定罪,依法量刑,但是清律又规定了严格的类推制度。《大清律例·名例》规定:“凡律令该载不尽事理,若断罪无正条者,引律比附,应加应减,定拟罪名,议定奏闻。若辄断决,致罪有出入,以故失论。”

(5)“化外人犯罪”的处理原则

明清律规定:“凡化外来降人犯罪者,并依律拟断。”即一切外国侨民犯罪均依我国刑法处罚,不再考虑同一国家民族之人相互犯罪适用本国法的问题。也就是说清律对化外人犯罪一概采取属地主义原则。

47、简述清代的司法体制。

(1)中央“三法司”,清代承袭明代的三法司体制,设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机关,号称“三法司”。

(2)地方四级司法体制,清代的地方司法体制为省督抚,省按察司、府、县(州、厅)四级。

(3)旗人司法管辖,由于清朝是满族为主体的政权,因此在司法机关体系中专设了审理旗人案件的机构。

48、简述清末变法的目的及实质。

(1)资产阶级法律形式掩盖君主专制统治

从《钦定宪法大纲》、《大清现行刑律》及清廷关于《大清现行刑律》的争论表明,以那拉氏为首的清廷不可能也不愿意真正变法,只想仿效形式以度时艰,用资产阶级的法律形式,固守旧法统,肯定封建专制。

(2)配合预备立宪缓和矛盾抵制革命

清末修律的目的是为“预备立宪”装饰门面,阻止革命。

(3)清末立法的实质

清末立法具有封建性和买办性的特点,体现着深刻的半殖民半封建性质。但清末修律也打破了封建法统,改革旧律中残酷、野蛮的落后内容,使诸律分立,确立一系列新的法律制度,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法制的发展。

49、评述《大清明律草案》总则中的基本原则。

总则第一章第一条规定:“民事本律所未规定者依习惯法,无习惯法者依法理。”这条规定反映了立法者对于第一次制订的民律草案的不完备性的应由认识,但对习惯民法的价值缺乏应有的分析。制订民律虽然不能脱离习惯法传统,但习惯法中既有民主性,也充斥落后,不应从基本原则的角度一律加以肯定。

第二条规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以诚实及信用方法。”诚实与信用原则是各国民法所采取的基本原则之一,但它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平等原则。民律草案不取平等原则不是偶然的,是因为它公然确认了父子、夫妻、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50、简述《大清民律草案》的主要特点

《大清民律草案》是在中国海禁大开以后,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特定时代的产物,它所具有的特点,正是这个特定时代加给它的烙印。

(一)采取资本主义民法的形式

由于起草民律草案贯穿了“务期中外通行”的宗旨,从而为采取资本主义民法的形式、原理、原则提供了政策上的依据。不仅如此,由于民律草案的主要构成部分——前三编,是由受大陆法系影响的日本法学家起草的,他们以德国、日本和瑞士的民法为渊源,因而使得中国近代民法从一开始便接受了大陆法系民法的影响。所谓“通行的原则”、“后出的法理”,实际就是大陆法系民法原理和法则。民律草案适应了当时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要求,基本满足了社会成员对于法律上的私人平等的渴望和对私权益的保护。但是当时的中国还存在着强大的封建政治势力,还广泛适用着封建习俗,因此把资本主义的民法移植中国,有些是脱离国情的。

(二)在亲属法和继承法中表现了宗法礼治的影响和封建法律的遗痕

在起草亲属法的过程中,法律馆受“数千年来中国贯行家属制度之习尚”的观念束缚,仍然采取家属主义。以此为出发点的亲属法,囿于宗法原则,而分为宗亲、外亲、妻亲,其范围、等次依附图而定,由此而带来了宗祧继承制的继续沿袭和嫡庶的区分。

不仅如此,民律草案还肯定了以父权和夫权为支柱的家长制度。虽然词句现代化了,实际上不过是封建法律中的有关规定的翻版。

(三)以形式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

民律草案规定:“所有权于法令限制内,得自由使用、收益、处分其所有权,他人不得加以妨害。若他人干涉其所有物时,得排除之”。“债权人得向债务人请求给付、或请求不履行之损害赔偿。”上述规定从形式上看是对各阶级阶层平等的,但旧中国的实际状况是广大劳动者家无恒产,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许多人是债务的实际负担着,他们和地主资本家仍处于事实上的不平等的地位,所以民律规定的民事权利有些是劳动者享受不到的。又如关于外国社团法人地位的规定,如果处在主权平等的国家之间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晚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是在帝国主义列强不平等条约控制下的丧失了主权的国家,因此这项规定恰恰便利了外国垄断资本家在中国进行不平等的竞争,所以民律草案是以形式上的平等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平等。

(四)注意调查吸收流行于各地的习惯

修订法律馆为使制定的民律符合中国的国情,在起草过程中制定了《通行调查民事习惯章程文》分送各省区。各地流行的习惯是封建社会长期法律文化的积淀,而且由于清朝统治下的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因此流行于各地的习惯多种多样,其中多数与清朝的法律规定相一致,也有些与法律的规定相悖。因此对调查来的习惯资料如何取舍,是一个严肃的问题。修订法律馆提出调查民间习惯作为起草民法的参考,表现了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的态度,是很有见地的。所调查的结果不仅对于制定民律草案,而且对于民国初期起草民法都有着参考价值。修订法律馆将引进西方民法与调查民间习惯相结合,不只是方法问题,也体现了民律草案的特点。

51、简述《刑事诉讼律草案》的主要内容。

其一,诉讼方式上采用告劾式,审判衙门只管审判,不管纠问;其二,对刑事案件实行公诉,公诉权由检察官行使;并规定有预审程序,预审全亦由检查厅行使;其三,采取资产阶级“自由心证”、“直接审判”、“言词辩论”等原则,对证据的证明力及其取舍,不予设定,要求审判衙门对案件关系人及有关的物品直接进行讯问调查,允许原被告双方辩论;其四,规定原被告待遇平等,被告人除自行辩护外,还可请辩护人及辅佐人代为辩护;其五,实行审判公开的原则和三审终审制;其六,规定当事人对案件无处分权,禁止当事人私自了结;其七,实行干涉主义,规定审判官为查明案情,可调查一切有关事宜。,不受当事人言辞的拘束。

52、简述《民事诉讼律草案》的基本原则。

《民事诉讼律草案》是我国第一部独立的民事诉讼法典草案,它以德国民诉法为蓝本,参照日本、奥地利、匈牙利民诉法,结合中国

传统法律及习俗制订而成,采用了资本主义国家通用的“当事人主义”、“法院不干涉原则”及“辩论原则”等等。

53、简述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制度和会审公廨制度。

领事裁判权,是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缔结的不平等条约中规定的一种司法特权。其内容是: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中国的侨民不受中国法律及中国司法机关的管辖,如成为民刑诉讼法的被告时,中国司法机关无权审理,只能由该国的领事依据其本国的法律裁判,完全不受中国司法机关与中国法律管辖。

领事裁判权始于1843年订立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此后,法国、俄国、德国、日本也援英、美先例,相继取得了这项特权。

会审制度:

1858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美、英、法各国强迫清政府纷纷订立《天津条约》,强行确定中国官员与外国领事的“会审制度”。对于中国人与外国侨民之间发生的争论,在调解不成时,即由中国地方官与领事官“会同审断”。

1864年,清政府与英、美、法三国驻上海领事协议在租界内设会审公廨,这种特殊审判机关,以后扩大到汉口、厦门等地。按会审章程的规定:纯属外国人案件,只能由外国领事审理;原告为中国人,被告为外国人的案件,由外国领事“主审”,中国会审官只能观审;适用的法律,由外国领事从帝国主义国家法律中选择。这样,就在中国出现了“外人不受中国之刑事,而华人仅就外国之裁判”的怪现象。

54.清末的司法制度改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1)“司法独立”原则下的中央司法机构改革

(2)“四级三审制”与地方司法机构的设立

(3)《大理院审判编制法》与《法院编制法》)

(4)承认辩护制度

55、简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法律思想。

(1)实行以民主共和为目标政治革命,反对君主立宪。

(2)实行平等与自由,为反对封建等级与专制制度,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家主张实行国民平等,尊重并保护个人自由与权利。

(3)实行法治。

(4)改革司法制度:实行司法独立;废止体罚与刑讯,改行近代进步刑罚与证据制度。

56、简述《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内容及意义。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分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参议院、行政各部、附则四章、二百一十一条,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了中华民族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的产生及其权限,第二章“分议院”,规定了参议院为国家立法机关,规定了它的组成、议员的产生以及职权。第三章“行政各部”,规定了临时大总统下设行政各部、部长的任免及其权限。第四章“附则”,规定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施行期限,至中华民国宪法成立之日止。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的政体是三权分立下的美国式总统制。这一体制在革命非常时期,较之责任内阁制更有利于军政的统一指挥,更迅速地建立革命的秩序。

《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是独立各省联合制定的第一部中央政府组织法。根据这一法规,产生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资产阶级民主政府,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政权。

57、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

其主要内容有:

(1)确定了中华民国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规定了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规定了中华民国的国家机构采取“三权分立”原则

(4)首次确定人民的民主权利和义务

(5)确认了保护私有财产的原则

(6)确定了《临时约法》的最高效力和修改程序

58、简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

《临时约法》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1)《组织大纲》是一个政府组织法,尚未规定人民的权利与义务;而《临时约法》列有“人民”专章。而且在编纂体例上,将之置于“总纲”后的首要位置,这显示出南京政府对民权极为尊重的态度。

(2)改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临时约法》草案最初采取的是总统制。此后南京临时政府与袁世凯达成妥协,袁逼迫清帝退位并赞成共和,孙中山便辞去大总统职,由参议院选举袁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14日,孙中山向参议院辞职。15日,参议院选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由于革命党人对袁世凯的政治人格极不信任,故约法起草委员会,将临时政府的政体由总统制急变成责任内阁制,借以限制袁世凯独裁。

60、简述《临时约法》的历史意义与局限性。

《临时约法》是中国资产阶级政权颁布的临时宪法。它的颁布,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①在政治上,它以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废除了中国两于多的封建帝制。

②在思想上,它使民主共和合法观念深入人心,使任何独裁、复辟的企图都会受到民众的反对而无法实现。

③在经济上,首创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④在文化上,促进了文教事业发展,为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

⑤在对外上,具有启发人民爱国主义民族感情,防止帝国主义侵略的意义。

《临时约法》最大的缺陷在于,对外没有明确规定反对帝国主义,对内则没有规定平均地权。对人民的权利,其第十五条规定:“有认为增进公益,维持治安,或非常紧急必要时,得依法律限制之。”这一限制性规定既损害了人民的权利,更为独裁者任意限制与剥夺民权提供了宪法上的依据。

61、简述南京临时政府保障人权财权的法规。

(一)保障人权的法规

根据资产阶级天赋人权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依照孙中山“主权在民”、“民权主义”的基本要求,南京临时政府除在《临时约法》中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各族人民一律享有各种公权私权以外,还颁布了一系列法规、法令以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主要有:《通令开放蛋户惰民等许其一律享有公权私权文》,废除清朝法律中对所谓“贱民”的歧视和限制;《大总统令内务部禁止买卖人口文》、《大总统令广东都督严行禁止贩卖“猪仔”文》

(二)保护华侨的法规

1912年3月19日,孙中山发布《大总统令外交部妥筹禁绝贩卖猪仔及保护华侨办法》,严禁沿海各省拐贩“猪仔”,并饬令外交部制定杜绝贩卖及保护华侨办法。

(三)关于保障财权的法规

1912年1月28日,内务部发布《保护人民财产令》。该法令规定,除在民国势力范围内之清政府官产以及对民国清政府官吏之财产,应一律查抄归民国政府享有外,凡在民国势力范围内之人民,其所有的一切财产,均归本人所有。对于前清官吏,只要无确实反对民国之证据,其财产由民国政府保护,俟其投归民国时交还本人。3月30日,孙中山发布《大总统令各都督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电文》,要求各省都督对各地行政与军事长官违法勒索掠夺民财,非法侵入民宅的行为加以制止,并晓喻人民对此非法侵害赴平政院或本省都督府控告。这些法令明确保护私人财产不受侵犯。

63、简述南京临时政府改革发展教育的法规。

(1)为了维护秩序,保护学校,连续发布《大总统令陆军、内务两部派员同教育部调查保护各处学堂及前查封允公之家屋文》、《大总统令安徽都督查明彻究贵池小学损失各物》。

(2)为重视师范教育,发布《大总统令教育部通告各省将已设立优级师范一并开学文》、《教育部在江苏、南宁属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吕惠如请立案呈》、《教育部批中华民族大同会请拨款创设蒙回藏师范学校呈》。

(3)教育部发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十四条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十一条,通令各学校一体遵行。

(4)教育部通告各省速会高等专门学校开学电文和《教育部禁用前清各书通告各省电文》规定,各地高等专门学校从速开学,要求各省高等学校一律废止《大清会典》、《大清律例》、《皇朝掌故》、《国朝事实》等有碍民国精神的科目及前清御拟书等。

64、简述南京临时政府社会性立法。

(1)革除社会陋习的法规

①限期剪辩。1912年3月5日,孙中山发布《大总统令内务部通晓示人民一律剪辩文》,要求令到之日二日以内,一律剪除净尽,否则以违法论。

②劝禁缠足。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发布《大总统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文》,3月22日,内务部发布《内务部咨各省都督禁止缠足文》,禁止妇女缠足。

(2)禁烟禁赌的法规

①禁止吸食鸦片烟。1912年3月2日及6日,孙中山先后发布《大总统令禁烟文》、《大总统令内务部通饬禁烟文》。此两项法令要求内务部清理前清各种禁烟法令,选择其中可以施行的,再转咨各省施行,其有应加改良及未尽事宜,由内务部拟定暂行条例。

②禁止赌博。1912年3月,《内务部报告禁赌呈》规定,严禁赌博,并要求各部、各省都并饬南京巡警总监及南京府知事,切实按照此规定执行。

(3)提倡男女平等破除迷信的法规

1912年3月,以唐绍仪、蔡元培、刘冠雄、宋教仁等二十六人为发起人,本着“以人道主义去君权之专制,以科学知识去神权之迷信”,提出并公布了《社会改良章程》附三十六条改革主张,旨在提倡男女平等,破除迷信。

65、简述南京临时政府司法机关的设置。

南京临时政府的最高司法行政机关为司法部。南京临时政府未设中央审判所,而由法制局主要负责有关法律、法令的制定与颁布,由司法部负责民事、刑事诉讼审判。这就带有行政部门代行审判职权、行政司法合一的传统缺陷。

司法部在一些批文中指出了地方审判机关体制的初步方案是:在地方设立高等、地方审判厅与检察厅。但实际上并未完全建立起来。

66、简述南京临时政府诉讼审判制度的改革。

禁止非法逮捕拘禁,罪刑法定;不溯既往;禁止刑讯;重证据不偏重口供,废止体罚制度,实行新的刑罚制度;罪人不孥,反对株连;公开审判;律师辩护制度;改良监狱,尊重人道主义。

67、简述北洋政府立法指导思想。

北洋政府采取了隆礼与重刑并重的刑法指导思想。所谓“隆礼”,是通过倡导封建的伦理纲常,以维护其封建买办政权的统治秩序。1912年9月20日,袁世凯下令尊孔。1914年11月3日发布《箴规世道人心》,要求以忠孝节义为立国之精神。所谓“重典”,即以严刑峻法镇压人民的反抗。在这乱世重典的思想指导下,北洋政府刑事立法的总趋势是从重从快。

68、简述《中华民国约法》的主要内容。

(1)取消责任内阁制,改行总统制

《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大总统为国家之元首,总揽统治权”权。对外代表“中华民国”。大总统凌驾于国家行政机关之上,国家不设国务总理,“行政以大总统为首长,置国务卿一人赞襄之”。

(2)赋予大总统以至高无上的权力

(3)取消国会制,设立有名无实的立法院和纯属大总统咨询机构的参政院

《中华民国约法》从根本上动摇了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民主共和政体,确立了大总统集权制。

69、简述北洋政府的民商事立法概况。

1914年,北洋政府大理院根据袁世凯发布的采用清末法律的命令在第304号、938号判例中规定,继续援用《大清现行刑律》中的民事有效部分。

1)《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该民事部分称为《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或《现行律民事继续有效部分》,包括《大清现行刑律》中的服制图、服制、名例、户役、田宅、婚姻、犯奸、斗殴、钱债等。此外,前清《户都则例》中关于户口、田赋等内容亦继续有效。

2)除《现行律民事有效部分》外,北洋政府还颁布许多民事特别法规。如1914年3月11日公布的《矿业条例》、1915年10月6日公布的《清理不动产典当办法》、10月29日公布的《管理寺庙条例》、11月7日公布的《著作权法》、1922年5月公布的《不动产登记条例》等。

3)民法草案的修订。

1914年,法律编查会开始在《大清民律草案》的基础上,参酌各国民法资料及各省民事习惯,修订民律草案。1925年,完成并公布总则、债、物权、亲属及继承五编草案,是为第二次民律草案。1926年11月18日,大总统发布《民律草案总则编、债编准暂行参酌采用令》,根据该令,司法部随即通令各级法院作为条理援用。

4)商事法规。北洋政府仍实行民商分立的原则。1914年元月公布《公司条例》(1922年5月修正)、3月公布《商人通则》、7月公布《商业注册规定》、12月公布《证券交易所法》和《物品交易所条例》、1923年公布《商标法》等。此外,修订法律馆还先后起草了公司法、破产法、票据法、海船法、保险契约法等草案,但始终没有制定商法法典。

71、简述北洋政府时期民商法的特点

北洋政府民商法最大的特点在于,其民商法的近代化,主要是由民商事判例、解释例、法理和民商事特别法促动的。

首先,民商事特别法、判例、解释例及法理,在传统民商法没有涉及的领域,开始引入近代的民商法制度。这些新领域有著作权、商标权、不当得利之债、无因管理之摘、破产等方面。

其次,民商事判例、解释例及法理,通过否定部分中国传统的封建民商事习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中国民商法律近代化进程中的障碍。

再次,对旧律所规定的封建民事条款,大理院解释例时有变通,以期渐进于近代民商法的精神。

72、北洋政府司法机关的设置如何?

(一)普通司法机关与平政院

1.普通司法机关。1912年3月15日,北京临时政府将前清《法院编制法》公布为《暂行法院编制法》,继承了四级三审及审检合署的司法机关体系。同时部分县知事兼理司法审判。

2.平政院

在普通法院之外,北京政府于1914年3月31日公布了《平政院编制令》以及同年公布《行政诉讼法》,大总统下设立平政院作为行政诉讼机关,专门受理行政诉讼案件。平政院分设三庭,由数员评事组成,但不设地方机构。

(二)特别司法机关

北洋政府的特别司法机关包括军事审判机关和特别区法院。

73、简述北洋政府诉讼审判制度的特点。

1)普通法院实行四级三审制

2)县知事兼理司法审判

3)行政诉讼相对独立

4)特别法优先于普通法

5)军事审判范围的扩大

6)广泛引用判例与解释例

7)北洋政府初步建立起律师制度

74、简述《中华民国政府组织法》的主要特点。

1925年7月1日公布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是当时国民政府组成和开展活动的法律依据。共有十条内容。其主要特点是:1)确定了执政党指导和监督政府的原则

为了不使国民政府也沦为野心家争权夺利的工具,《国民政府组织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国民政府中国国民党之指导与监督,掌理全国政务”。1927年3月重新公布的《修正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还规定:“未经中央执法委员会议决之重要政务,国民政府委员无权执行。”这就确立了由国民的全国代表大会及其中央执行委员会在实际上执行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职能的制度。

2)采取集体领导的原则

为避免个人独裁,《国民政府组织法》没有采用政府首脑负责制,而是实行委员式的集体领导体制。国民政府由委员若干人组成,国务由委员会议执行。修正前的《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国民政席设主席,修正的组织法取消了主席职位,这一领导体制明显地受到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组织原则的影响,对防止个人独裁有着重大意义。

3)实行议行合一的“一权制”

国民政府不设类似资产阶级国家议会性质的国家机构,国民政府行使职权只对国民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及其中央执委委员会负责,在国民党的指导和监督下,统掌全国政务,这既没有实行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制,也没有按孙中山设计的五权分立制度,而是执行议行合一的制度,即国民政府不仅是议政的机关,也是执行政务的机关。

75、简述《佃农保护法》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佃农民保护法》共十条,主要内容为:佃农缴纳地租不得超过所租地收获量的百分之四十,实际交纳量由各地方政府会同当地农民协会按当地情形规定;佃农对于地主除缴纳租项外,所有额外苛例一概取消;地租应在收获时缴纳;如遇天灾战事等,佃农得按灾情轻重有要求减租或免租的权利;佃农对所耕土地有永佃权,但不得将所租土地转租他人;包田及包租制应即废止;佃农与地主间的契约,必须报请区、乡自治机关备案。

《佃农保护法》是直接由共产党起草制定的,是广州、武汉国民政治最为革命与进步的法律。在中国历史上,它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减轻农民地租。但它并没有规定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更没有规定“耕者有其田”的内容,因而仍是一部不彻底的土地立法。

76、简述武汉国民政府的司法改革。

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对旧司法制度进行改革,公布了《新司法制度》。其内容主要有:

1)改审判厅为法院,实行二级二审制。鉴于“厅”多为行政机关的名称,新司法制度将原审判厅的名称改为法院。

为简化诉讼,原四级三审制改为二级二审制。

2)废除司法官不党的禁令。《新司法制度》明确规定,非有社会名誉之党员,兼有三年以上法律经验者,不得为司法官。这一规定将司法机关置于党的控制下,打破了清末以来法官、检察官不得为政党党员的规定,也打破了司法独立的原则。

3)废止法院内的行政长官制,组织行政委员会处理法院行政事务。从前各级审判机关内部的行政事务,由各该审判机关首长负责。为避免法院内行政长官专权,《新司法制度》规定,凡法院内行政,如收发文件、分配案件、预决算、会计保管、稽核、编制表册等事务,由院内行政委员会处理。

4)废止检察厅,由检察官执行检察职务。《新司法制度》废止原设于各审判机构内的检察厅,将其改为检察官,仍置于法院内执行检察职务。

5)采取参审制、陪审制。《新司法制度》规定,凡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须有当事人所属的团体,如党部、农会、工会、商会、妇女部(限于人民法院所在地的团体)选出一人为参审员,参与事实与法律审判;凡其他院审理的案件,亦由上述团体选出二至四人为陪审员,参与事实之审判。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公布《参审陪审条例》,对参审陪审员的选举资格、选举方式、参审陪审员在诉讼中的权利义务作了详细规定。

6)减少诉讼及状纸之费用。《新司法制度》规定,诉讼费减少50%,状纸费减60%。这对于经济拮据的贫苦民众当然是有利的。

77、简述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概况

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27—1936年同共产党打内战的十年,这是国民党运用法律确立其一党专政统治地位的时期,是其反动“法统”形成时期。在此期间颁布的法律有:

(1)具有宪法性质的《训政纲领》和《训政时期约法》。

(2)确立五院制政府体制的《国民政府组织法》。

(3)制定了刑事、民事、商事、诉讼、法院组织等各方面的部门法,初步形成国民党政权的法律体系。

(4)为镇压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革命活动,南京国民政府还颁行大量的刑事法规,如《惩治盗匪暂行条例》、《暂行反革命治罪法》、《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共产党人自首法》和《维持治安紧急办法》等。

第二个阶段是1937—1945年的抗日战争的八年,这是国民党政权“法统”的确立时期,是其法律具有两重性发展的时期。既颁布了有利于抗战的《国家总动员法》和《惩治汉奸条例》的法律,又颁布了旨在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的反动法令,如《处置异党实施办法》、《共产党问题处置办法》、《各县保甲整编办法》和《妨害兵役治罪条例》等等。

第三个阶段是1946—1949年国共两党内战的三年,也是国民党政权“法统”的维持时期。当标榜实行“宪政”、“还政于民”,召开所谓的“国民大会”,通过并颁布实施伪《中华民国宪法》,修正,公布国民政府及其五院的组织法,各种选举法;同时还加紧制定了旨在严格限制人民民主自由的法律法规,如1947年的《戡乱总动员令》,修正后的《妨害兵役治罪条例》、《戡乱时期危害国家紧急治罪法》,1948年的《特种刑事法庭组织条例》和《特种刑事法庭审判条例》、《戒严法》等。

78、简述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特点:

(1)南京国民政府立法的最大特点,是立法权受制于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立法院成立前,国民政府的立法权直接由国民党中执委及中央政治会议行使。1928年3月公布的《立法程序法》规定,“中央政治会议得议决一切法律,由中央执行委员会交国民政府公布之。”同年12月,立法院成立,但中央政治会议仍以训政时期国民党中央应指挥监督国民政府行使权力为由,实际控制着立法权。1932年6月,国民党中央常委会通过的《立法程序纲领》规定,中央政治会议有权议定各项立法的原则,且立法院对各立法原则不得更改;中央政治会议有向立法院提出法律案的优先权;立法院通过的法律案,在未公布前,中央政治会议认为有修改必要时,同决议案发还立法院令其修改之。因而立法院实际上只是中央政治会议控制之下执行立法程序的办事机构。

(2)标榜以孙中山的“遗教”作为立法根本原则,是南京国民政府立法的又一特点。

(3)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特别法多于普通法,其法律效力通常高于普通法。在这些特别法中,又以刑事特别法占重要地位。这也是当时的另一个立法特点。

79、简述南京国民政府的宪法及宪法性文件。

(1)1928年10月3日,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通过《训政纲领》后经国民党“三大”“追认”;

(2)1931年5月5日由“国民会议”通过,6月1日由国民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3)1936年5月5日由国民政府颁布《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因此被称为“五·五宪草”);

(4)1946年12月25日伪国民大会通过,1947年1月1日颁布,同年12月25日开始实施的《中华民国宪法》(亦被称为“蒋记宪法”或“伪宪法”)。

80、简述《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的主要内容。

1931年6月1日,国民政府公布了《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该约法以《训政纲领》为基础,分总则,人民之权利与义务、训政纲领、国民生计、国民教育、中央与地方之权限、政府之组织和附则八章,计八十九条。基本内容为:

(1)确立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国家体制。

(2)规定了以国民政府主席为首的五院制政府体制。“政府之组织”一章规定,国民政府设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院,行使相应的五种治权。国民政府设主席一人,委员若干人,由国民党中执委选任,国民政府任命。五院院长由国民政府主席提请,国民政府任免之。

(3)规定了人民的各项民主自由权。

(4)规定了以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为主的经济政策。

(5)规定了地方制度。

81、简述《中华民国宪法》基本内容与特点。

(1)缩小国民大会职权,推迟其创制权、复决权的行使。

(2)政体上,兼采责任内阁制与总统制精神,实行总统集权。

(3)实行省、县两级自治。

(4)实行“尊重条约”的外交政策。宪法虽然规定了独立自立、平等互惠的外交原则,但没有遵照孙中山要求废除一切不平等的主张,相反却规定要“尊重条约”。这一规定显然是为换取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对国家党政权的支持,它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民族利益。

(5)经济政策。《中华民国宪法》经济政策,基本承袭了“五·五宪草”的内容。其变化主要是取消了国家因紧急国防需要临时管理或征收私人企业的条款,增加了“合作事业应受国家奖励与扶助”的规定。

82、简述南京国民政府民法典的内容。

南京国民政府于1929年5月至1930年12月陆续颁布的《中华民国民法》。这是中国历史上正式颁行的第一部民法典。

民法典共五编,二十九章,一千一百二十五条。第一编总则包括法例、人、物、法律行为、期日和期间、消灭时效、权利之行使等七章;第二编债包括通则、各种之债二章;第三编物权包括通则、所有权、地上权、永佃权、地役权、抵押权、质权、典权、留置权、占有权十章;第四编亲属,包括通则、婚姻、父母子女、监护、抚养、家、家属会议等七章;第五编继承包括遗产继承人、遗产之继承和遗嘱三章。

83、简述南京国民政府民法典的特点

(1)实行民商合一的编制体制。

中国法制史形考任务三答案

中国法制史形考任务三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西周的“九刑”即在五刑的基础上加上鞭、扑、赎、 流四刑。 2.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是义刑义杀和明德慎罚。 3.西周初期,土地归属王怡人所有,诸侯和臣属对土地只有占用、使用权而无处分权,不许买卖,所谓的“田里不鬻” 4.西周的买卖契约称作质剂,关于借贷方面的契约叫做傅别。 5.西周将婚姻管理机关叫做媒氏。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吕刑》的作者是( D ) A.李悝B.商鞅C.邓析D.吕候 2.西周奴隶制社会的根本法,即成文刑书是(A )A.《九刑》B.《汤诰》C.《汤刑》D.《周礼》 3.西周的判例叫( C ) A.决事比B.廷行事C.成D.刑统 4.西周有一种法律形式,是指商代法律规定有利周朝统治

的那些内容即(D ) A.诰B.礼C.遗训D.殷彝 5.西周初期,为了调整统治集团内部的秩序,巩固宗法等级制度,将夏商原有的礼加以补充、厘定使之成为法定的典章制度的那个人是( C )C.周公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以下关于西周的礼与刑的说法正确的是(ACD B)A.礼盒刑共同构成西周的法 B.西周的礼与刑相比,居于主导地位 C.西周的礼不能脱离刑而发挥职能作用 D.西周的法要通过礼盒刑的相互作用完成阶级统治2.西周的主要立法有(CD ) C.《吕刑》D.《九刑》 3.以下属于西周的法律形式的有(ABCD ) A.誓B.礼C.遗训D.殷彝 4.以下属于西周时期定罪量刑原则的有(AB )A.耄悼之年有罪不加刑B.区分眚、非眚、非终、惟终 5.“悼执念有罪不加刑”是西周定罪量刑原则之一,其中“”、“悼”分别指(AC ) A.7岁以下B.70、80岁以上 C.80、90岁以上D.10岁以下

中国法制史重点知识

中国法制史复习重点 一、夏商法制 (一)夏 1、夏代法律内容:统称为禹刑,泛指夏代所有的法律。 2、奴隶制五刑制度:是通行于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一种刑罚体系,即墨、劓、刖、宫、大辟五种。其中,前四种为肉刑,即身体刑,大辟为死刑,即生命刑。这种刑罚体系野蛮而又残酷,一直到南北朝时方为封建制五刑所取代。 3、司法制度: (1)夏代中央最高司法官称为“大理”,地方法官称“士”,基层则称“蒙士”。他们分掌夏代中央、地方乃至基层的司法审判工作。 (2)夏代监狱称之为“圜土”,中央监狱称为“夏台”。 4、夏代的法律规范:昏、墨、贼、杀。(也许有案例) (二)商 1、“商有乱政,而作汤刑”:《汤刑》是商代奴隶制法的泛称。《汤刑》是商代的立法思想。 2、商代婚姻继承制度: (1)明确确定一夫一妻制; (2)继承制度:商时为“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且“弟及为主,子继为辅”,亦即兄殛弟继,无弟子继,弟死兄子继。直至商王武丁时始立太子制,即商代末年确立嫡长子继承制。 3、司法机构: (1)商代中央最高审判机关为“司寇”,位列六卿;下设正、史等审判官,地方与基层司法审判官则称“士”与“蒙士”。 (2)商代监狱承夏制仍称为“圜土”,另设有专门关押要犯之狱,称为“囹圄”。 二、西周法制 1、法律思想:承夏商“天讨”、“天罚”神权法思想,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刑”的政治法律主张。在法律形式上主张“礼”、“刑”并用,在这里,德等同于礼。并同时体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思想,这是“民本”思想的雏形。其礼的核心是尊尊、亲亲。 2、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存在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宗法制度是西周时期基本政治制度。 3、法律形式: (1)周公制礼——尊尊、亲亲。西周时期的“礼”是法律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国家强制性。 (2)“吕刑”、“九刑” 4、刑罚:仍以墨、劓、刖、宫、大辟五刑为主,并形成以“圜土之制”、“嘉石之制”为名的徒刑拘役等刑罚,以及赎刑、流刑等制,作为五刑的补充,这是封建制刑罚的萌芽。 5、刑法原则 (1)三赦之法:老幼犯罪减免刑罚; (2)三宥之法: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 6、刑事正策——“刑罚世轻世重” 《尚书?吕刑》:“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权”是权衡、度量。主张“刑罚世轻世重”就是说要根据时势的变化,根据国家的具体政治情况、社会环境等因素来决定用刑的宽

最新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整理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中国法最早的一个主要形式是战争中的(军法)。 2、西周中期,穆王命吕侯制作了(《吕刑》)。 3、春秋时期,楚国的最高司法官称为廷理。 4、战国时期,商鞅“改法为律”。 5、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大量的记载秦法律令的竹简是在1975年发现的。 6、汉代规定:“天子诏所增损,不在律上者为令”。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了三省制,作为中央中枢机构。 8、唐朝给授农民土地的法律称为均田法。 9、金太祖建国之初,在法制上主要采用女真习惯法,而无成文法。 10、元朝设置行中书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11、明朝简化税制“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 12、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合称“科道”,使监察机构一体化。 13、《资政新篇》是洪仁玕提出的带有一定资本主义色彩的太平天国后期纲领性文件。 14、1906年,清政府制度了《大理院审判编制法》,就大理院和京师审判组织加以规定。 1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 16、北洋政府奉行特别法应先于普通法原则。 17、南京国民政府立法在形式上实行三级立法体制。 18、1934年1月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进行了必要的修改,最主要的是增加了“同中农巩固地联合”的内容。 19、抗日民主政权保障人权条例规定,除_公安司法机关以外,任何机关团体不得进行逮捕、审问、死刑。 20、解放战争后期,人民审判机构的体制不断完善,审判机构一律改称人民法院。 二、单项选择题 1、夏朝中央监狱的名称是(B )A、圜土 B、夏台 C、畿内 D、社 2、西周时期,法官在审讯中要察言观色,注意当事人的表情,这种审讯方法被称为(B ) A、五刑 B、五听 C、五行 D、九刑 3、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并为以后历代法典滥觞的封建法典是(B ) A、竹刑 B、《法经》 C、《宪令》 D、《大府之宪》 4、秦统一天下后,继续推行法家思想,对秦始皇政权和法制活动影响极大并成为其指导思想的是( C ) A、商鞅的思想 B、李斯的思想 C、韩非的思想 D、李悝的思想 5、为了限制士族对清议的操纵,南朝法律中设有( B ) A、重罪十条 B、清议禁锢之科 C、八议 D、准五服以制罪 6、唐律中的“谋危社稷”是指( B ) A、谋大逆 B、谋反 C、恶逆 D、谋叛 7、凌迟刑作为法定刑始于( A )A、宋 B、清 C、唐 D、明 8、元朝由地方官吏自行编制的一部法律汇编是(C ) A、《大元通制》 B、《泰和律》 C、《元典章》 D、《至正条格》 9、明朝统治者为加重对官吏贪赃受贿罪的处刑,在明律中特设“受赃”一卷于( B ) A、《名例律》 B、《吏律》 C、《礼律》 D、《刑律》 10、清代以“四格”为标准考核官吏,其中品德操行方面的内容称为(A)A、守 11、清末设立的咨议局,依其章程规定,其性质是( B ) A、地方立法议会 B、各省采取舆论之所 C、督抚的咨询机构 D、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12、南京临时政府依据“天赋人权”理论,制颁一系列法令,其中意义最为深远的是(B ) A、禁止买卖人口令 B、权利平等令 C、禁烟法令 D、禁赌法令 13、《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行使统一解释法令及变更判例之权的是( B ) A、立法院 B、司法院 C、最高法院 D、行政院 14、中国宪政运动史上劳动人民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是( B ) A、《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C、《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抗日救国十纲大纲领》 15、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确立于( C ) A、工农民主政权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建国后 三、多项选择题 1、春秋时期,郑国和晋国公布成文法后,反对者有(CE )A、邓析 B、子产 C、孔子 D、赵鞅 E、叔向 2、唐朝的法律形式主要有四种即( ABCE )A、律 B、令 C、格 D、比 E、式 3、元代不动产买卖必须具备的要件是(ABCD)A、经官给据 B、先问亲邻 C、印契税契 D、过割赋税 4、《资政新篇》在社会改革方面提出的措施有( ABCDE ) A、革除迷信 B、禁吸鸦片 C、禁止溺杀子女 D、兴建医院 E、禁骄奢之习 5、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社会改革方面的法令有(ABE ) A、禁烟令 B、禁赌令 C、权利平等令 D、慎重农事令 E、改革称呼旧制法令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禹刑:传说为夏朝法律的总称。大抵是启及其后继者根据氏族晚期习俗陆续积累的习惯法,具体内容无

中国法制史作业1参考答案

《中国法制史》作业1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共 8 道试题,共 30 分。每空3分) 1. 西周将婚姻管理机关叫做()。 正确答案:1). 媒氏 2. 荀子总结商朝的法律,总结出“()”。 正确答案:1). 刑名从商 3. 在“刑侯与雍子争田案”中,雍子犯了“昏”罪,即“()”。 正确答案:1). 己恶而掠美 4. 《诗?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 正确答案:1). 商 5. 夏朝的第一个帝王是() 正确答案:1). 启 6. 《说文解字》:“灋,刑也,(),从水,豸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正确答案:1). 平之如水 7. 西周的买卖契约称作(),关于借贷方面的契约叫做()。 正确答案:1). 质剂 正确答案:2). 傅别 8. 礼制的原则是()和()。 正确答案:1). 亲亲 正确答案:2). 尊尊 二、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在奴隶制五刑中,破坏犯罪者的生殖器官,进而残害机能的刑罚是()。 A. 墨刑 B. 劓刑 C. 刖刑 D. 宫刑 正确答案:D 2. 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是( )。 A. 明德慎罚与以德配天 B. 天命与天法罚 C. 德刑并用与德主刑辅 D. 法网严密 正确答案:A 3. 夏朝有五种刑罚,共()条。 A. 五百 B. 一千 C. 二千 D. 三千 正确答案:D 4. “昏、墨、贼,杀”中的刑名是()。 A. 昏 B. 墨

D. 杀 正确答案:D 5. 史料记载,商朝的九侯触犯了商王,而受到()的刑罚。 A. 斩 B. 戮 C. 醢 D. 脯 正确答案:C 6. “威侮五刑,怠弃三正”是夏启讨伐有扈式时发布的()。 A. 习惯 B. 战争动员令 C. 祭祀 D. 礼仪 正确答案:B 7.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将刑罚条写在()上。 A. 竹简 B. 丝绢 C. 铜鼎 D. 龟骨 正确答案:C 8. 西周奴隶制社会的根本法,即成文刑书是()。 A. 《九刑》 B. 《汤诰》 C. 《汤刑》 D. 《周礼》 正确答案:D 9. 我国第一次公布成文法是的人是春秋郑国的()。 A. 孔子 B. 叔向商鞅 C. D. 子产正确答案:D 。西周规定了“寇攘与杀越人于货罪”,即后世的( ) 10. A. 窃盗罪强盗罪 B. C. 大逆罪 D. 抢劫罪正确答案:B 分。) 10 三、多项选择题(共道试题,共 30 。 1. 西周礼治的核心是() A. 亲亲 B. 尊尊 C.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D. 正确答案:AB 2. 在我国古代作为法律名称适用的的术语有()。 A. 刑 B. 命 C. 诏 D. 典 正确答案:ABCD 3. 商朝的监狱称作()。 A. 圜土

中国法制史形考任务五答案

《中国法制史》形考任务五答案 一、填空题 正确答案是:使黔首自实田 正确答案是:焚书坑儒 3、秦朝采用“”思想作为自己统治思想的基础。 正确答案是:法学 正确答案是:皇帝 正确答案是:秋茶凝脂 二、单项选择题 1、秦朝关于案件的调查、勘验、审讯等程序的文件程式的法律形式是( B )。正确答案是:式 2、秦朝的法廷成例叫做( B )。 正确答案是:廷行事

3、秦朝对官吏考课的内容是( B )。 正确答案是:五善五失 4、在秦朝中央的三公中,掌管军事的是( B ) 正确答案是:太尉 5、秦朝有一种将罪犯活着投入水中使其淹死的刑罚,是( A )。正确答案是:定杀 三、多项选择题 1、秦始皇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专制主义国家后,统一了(ABC )。正确答案是:文字, 货币, 度量衡, 车轨 2、秦朝立法指导思想包括(AB )。 正确答案是:法令由一统, 事皆决于法, 以刑杀为威 3、秦朝的“以刑杀为威”的意思是(AB )。 正确答案是:法网严密, 滥施刑罚, 严刑重罚 4、《睡虎地秦墓竹简》经后人整理,内容包括(ABCD )。 正确答案是:《秦律18种》, 《效率》, 《秦律杂抄》, 法律答问 5、秦朝的法律形式有(AB )。

正确答案是:春秋经义, 法律答问, 廷行事 四、简答题 1、秦国的立法指导思想。 (1)法令由一统,全国都要实行统一的法律令,并且最高立法权属于皇帝。(2)事皆决于法,要求凡事皆有法式,这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依法治国”的主张。(3)以刑杀为威,主要表现在法网严密和严刑重罚。 2、秦朝的“读鞫”是什么? 秦汉时期,把宣读判决书称为“读鞫”。 3、请简要说明云梦秦简。 1975年12月,在湖北云梦城关睡虎地十一号墓地发掘出大量记载秦朝法律令的竹简,共1155枚。竹简上记载的法律文书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 4、简述秦朝的“公室告”和“非公室告”。 秦朝的“公室告”和“非公室告”是根据当事人的诉讼地位划分的两种诉讼形式。(1)“公室告”,即控告他人的贼、盗行为,官府予以受理。(2)“非公室告”,即父母对儿女盗窃自己财产的行为提出控告,儿子对父母、奴婢对主人加诸在自己身上的刑罚提出的控告,官府不予受理。 5、简述秦朝关于官营手工业管理方面的立法。 为保证产品质量和数量,秦朝规定了《工律》、《均工律》、《工人程》。(1)关于产品规格。要求产品规格要一致;为保障产品质量,秦朝建立了生产责任制和产品检查评比制度,对评为下等不合质量标准的,加以惩罚;为追查产品生产责任,在生产的器物上都刻有制作官署名和工匠名。(2)关于产品定额、劳动力计算方法。根据季节、劳动工种、性别、年龄、熟练程度用不同的折合办法计算产品数量。

中国法制史完整讲义

中国法制史 2012年法制史 、西周时期(前1066 —前771)―― 以德(礼)治国 【例题?单选题】西周时,格伯以良马四匹折价,购买倗生三十田。双方签订买卖契约,刻写 竹简之上,中破为两半,双方各执一半。依西周礼法,该契约的称谓是下列哪一种?()(2008-1- 8 ) A.傅别 B.质剂 ?券书 D.书券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西周契约制度。西周的买卖契约称为“质剂”,这种契约写在简牍上,一分为二,双方各执一份。实际上“质”和“剂”是有区别的,“质”是买卖奴隶、牛马所用的较长的契券:“剂”是买卖兵器、珍异之物所适用的较短的契券。“质” “剂”由官府制作,并由“质人” 专门管理。所以本题B为正确选项。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制 法的活动。对此,晋国大夫叔向曾写信痛斥子产:“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 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关于“不为刑辟”的含 意,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08-1-10 ) A.不制定法律 B.不规定刑罚种类 C.不需要判例法 D.不公布成文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核春秋时期的立法活动。所谓“刑辟”就是刑法、刑律,“不为刑辟”就是不公布成文刑法。所以本题应选B

三、秦代的法制

【的专制特色?()(2011年) A.“偶语诗书” B.“以古非今” C?“非所宜言” D. “失刑” 【答案】D 【解析】选项ABC均属于危害皇权罪,体现了维护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色彩。选项D是对过失量刑不当的处罚,没有明显体现专制。 ( )

【例题?多选题】关于中国法律制度发展和演进,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2009 年) A.商鞅“改法为律”扩充了法律内容,强调了法律规范的普遍性 B.汉武帝顺应历史发展废除肉刑进行刑制改革,为建立封建刑罚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 C.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更广泛、更直接地把儒家的伦理规范上升为法律规范,使礼、法更大程度上实现融合 D.清末变法修律基本上是仿效外国资本主义的法律形式,固守中国的封建法制传统

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

一、填充题:(每空0.5分,30空,共15分) 1、周朝总结商朝灭亡的教训,提出了“__以配天,明德慎__”的思想。 2、西周时,司法官员贪赃枉法之类的犯罪,称为“五过之疵”,主要指“惟官、惟反、_______、_______、惟来”等五种行为。 3、周代有所谓“三赦”之法,即赦幼弱、赦老耄、_______。又有“三宥”之法,即宥不识、_______、宥遗忘。 4、中国古代的继承制度,在财产权利方面基本上是诸子平均分配遗产,出嫁女一般没有继承权。在政治特权及宗法权利的继承方面实行的是_______。 5、在秦代,一些判案成例也有法律效力,称之为_______。 6、汉景帝时曾规定,老幼、孕妇、师、侏儒等“当鞫系者,_______之”。意即不戴刑具、不加桎梏。 7、自汉代开始,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国家正式确定了按照季节执行赏罚的制度,此即“_______、_______”。 8、曹魏时,受《周礼》“八辟”的影响,在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八议”制度,八议分别是议亲、议故、议贤、_______、议功、议贵、_______、议宾。 9、南北朝时,法律首创以_______或_______抵当徒刑的制度,称为“官当”。 10、《唐律》由十二篇组成,即名例、卫禁、职制、_______、厩库、擅兴、盗贼、_______、诈伪、杂律、捕亡、断狱。

11、唐律首次将六种非法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归纳到一起,称为“_______”。即强盗、窃盗、枉法(赃)、不枉法(赃)、受所监临、坐赃。 12、_______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雕版印行的法典。 13、_______是世界史上的第一部法医学著作,其作者是南宋人宋慈。 14、清代,每年秋天在北京由九卿、詹事、科道、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进行两次大的会审,其中对当年各省上报的死刑案件及往年的死刑监候案件进行的会审称为;对京师刑部狱中在押死囚进行的会审称为_______。 15、清代,每年夏天要进行一次集中审录轻罪囚犯的会审活动,旨在“断薄囚、出轻系”,称为_______。 16、明清时代省级专职司法官员是_______,它是由宋元时代的各路专职司法官员_______演变而来的。 17、北洋政府时期,颁布了我国第一部正式宪法文本——《中华民国宪法》。这是贿选总统_______当政时颁布的,人称_______。 18、中国近代第一部民法典草案产生于_______时期,第一部正式民法典颁布于_______时期。 19、中国法律近代化完成的标志是******南京政府时期体系的形成。 二、判断正误并作出更正或简单说明理由:(每题2分,15题,共30分) 1、《周礼》是周朝的礼仪教材,后人把周代的所有礼仪习惯称为“周礼”。 2、“神判”的意思是神的裁判,“天罚”的意思是天的惩罚。

中国法制史》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法制史》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法律史》第一次作业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刑名从商:是荀子总结商朝刑事法律制度而言的,意思说商朝刑罚种类多,而且残酷,对后世影响较大。 2、九刑:是西周成文刑书的统称。《左传•昭公六年》说:“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3、质剂:西周时出现的买卖契约,《周礼•天官•小宰》“听买卖以质剂”。据郑玄注释,把两份买卖的内容写在一片竹简上,然后一分为二,买卖双方各执一半,半而字全。这种竹简分为两种,长的叫质,短的叫剂;大买卖,如买卖奴隶或牛马等用长券,即用质;小买卖,如买卖兵器或食品用短券,即用剂。 4、田里不鬻:在西周,周王有权把土地和奴隶封赏给诸侯和臣属,使他们“受民受疆土。”诸侯和臣属对土地只有占有、使用权而无处分权。不许买卖,即“田里不鬻”。 5、六礼:中国古代的六道结婚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指男家请媒人去女家提亲,女家答应议婚后,男家备礼前去求婚。问名指男家请媒人额外内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纳吉指男家卜得吉兆之后,备礼通知女家,决定纺结婚姻。纳征指男家向女家送聘礼,又叫纳市。请期指男家选定婚期,备礼告诉女家,求其同意。亲迎指新郎亲自去女家迎娶,六礼始于奴隶社会,对后世影响很大,是包办婚姻与买卖婚姻相结合的体现,并充满浓厚的迷信色彩。 二、问答题 1、简述商朝的继承制度。 商朝继承夏朝的王位世袭制,并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完善。商朝刚才建立不久,实行兄终弟及,辅以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指的是兄长死后,其王位由弟弟继承,而儿继辅之,无弟则传子。兄终可以弟及的情况下,还不致发生纠纷,但到了最后一个弟弟死后,王位应该传给谁呢?所以武乙之后,又规定了父死子继。 商朝实行父死子继以后,又逐渐实行了嫡长继承制,所谓嫡长继承制,就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意即王位的继承必须是正妻所生的长子,不管他贤与不贤。如果妻没有生子,就立庶妾之子,但妾也有高低贵贱之分,能继承王位的妾之子是其母最贵的那个,所有“子以母贵”,是非为长子则不再考虑。后世的王位和财产继承基本上沿用商朝末期确立下来的嫡长继承制。 2、述法经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封建成文法典。(2)是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在总结春秋以来各国公布成文法的经验的基础制定的。(3)它在篇目结构上分为盗法、贼法、网法、捕法、杂法、具法六篇。(4)从其历史作用和对后世的影响来看,它在中国法制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首先,《法经》初步确立了封建法制的基本原则和体系。其次,《法经》对当时封建经济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法经》颁布的本身,就是封建制胜利的标志。 三、思考题 1、请分析奴隶制时期立法指导思想的发展演变。 (1)从夏朝开始,奴隶主就利用“天命”“天罚”的神权法思想对奴隶进行欺骗,给他们的统治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合法的外衣。 (2)商朝全部继承了夏朝的神权法思想,并且较夏更进一步,发展为一种典型的神权法思想。商朝奴隶主把上天说成是商王的祖先,商王受上天之命来到人间统治一切,商王的所作所为就是上天的意思,商朝的统治者将对人民的惩罚说成是上天的意志,就连对人民的宽容也说成是奉天之意。 (3)西周初期的统治者在夏商“王权神授”“天讨”“天罚”的基础上,发展了“德治”、“礼治”的思想原则,形成了奴隶主贵族较为完备的立法思想体系。“君权神授”说依然是周朝法律统治的理论武器,但在具体宣传上却发生了某些变化,即“以政为德”是“获天命”的关键,从而形成了以德为核心的新理念。当这种主张行用于法制方面,便产生了“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表明周初神权学说与现实政治、天上的至上神与地上的君主专制融为一体,标志着奴隶主阶级政治上的成熟与思想理论体系的严密。另外,起源于原始社会祭祀

中国法制史形成性考核作业3参考答案

中国法制史形成性考核作业3参考答案 1、试比较《钦定宪法大纲》和《十九信条》。 答:在体例与内容上均有不同。一是采纳英国式“虚君共和”的责任内阁制;二是形式上限制了皇权,扩大了国会权力。规定皇权以宪法明定者为限,皇位继承顺序由宪法规定,宪法由资政院起草议决,皇帝颁行宪法修正提案权归国会,总理大臣由国会公选,皇帝任命,皇帝直截了当统海陆军,但对内使用,颁依国会议决这专门条件。国际条约非约国会议决,不得缔结,官制官规以法律规定;三是它属临时宪法,《大纲》仅是清廷对立宪要求的一个许诺,以此作为九年以后制定宪法的准则,面《十九信条》则已成为一种临时宪法,具有宪法性质。它明确规定关于国会权限条文,“国会未开会往常,资政院适用之。”即在国会成立前,由资政院代行国会权力,清廷重新起用袁世凯,即据《十九信条》于1911年11月8日“选举”袁世凯,并由皇帝任命其为总理大臣的。但《十九信条》仍以“大清帝国之皇帝万世不易”、“皇帝神圣不可侵犯”为差不多精神,人民的民主权益只字未提。 2、清末修订法律馆主持指定的法律有哪些,要紧内容是什么? 答:(1)《大清现行刑律》与《大清新刑律》,一为删修旧律旧例,改订刑罚制度,废止一些残酷的刑种和明显不合潮流的制度,这一方面以公布《大清现行刑律》为代表,一为制定

并公布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大清新刑律》。(2)商律:《钦定大清商律》由商部制定,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五日(1904年1月21日)奏准颁行,《公司注册试办章程》由商部制定,光绪三十年五月(1904年6月)奏准颁行;《商标注册试办章程》与《商标注册试办章程细目》由商部制定,光绪三十年六月(1904年7月)奏准颁行,《破产律》由商部起草,于光绪三十二年四月(1905年5月)奏准颁行。《大清商律草案》亦称《志田案》,《交易行律草案》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起草,《破产律草案》宣统元年完成,《保险规则草案》于宣统二年八月(1910年9月)奏交资政院审议,《改订大清商律草案》农工商部拟订,宣统二年十一月(1911年1月)奏交资政院审议,《银行则例》度支部订,光绪三十四年正月(1 908年7月)奏准颁行,《银行注册章程》度支部订,光绪三十四年六月(1908年7月)奏准颁行,《大小轮船公司给照章程》20条,邮传部订,宣统二年三月(1910年4月)奏准颁行,《运送章程》农工商部起草,宣统二年八月(1910年9月)奏交资政院审议,十二月奏准绳颁行。(3)民律:要紧着眼于对《大清律》的修订和《大清新刑律》的制定,民事立法的修订直到光绪三十三年五月(公元1907年6月)才受到朝廷的重视,三点宗旨:“注重世界最一般之法则”,广泛吸取大陆法系国家民法的一样原则和具体规定;“原本后出最精确之法理”,“采纳各国新制”以便与列强相交涉;“求最适于中国民情之法”和“期于改进上最有利益之法”。(4)诉讼法与法院组织法:《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提出制订简明诉

最新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

好资料学习-----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 在每小题每小题(本大题共30小题,1分,共30分)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选项前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 1.中国古代法制的雏形形成于 A.夏 B.商 C.周 D.秦 2、夏朝中央监狱的名称是() A、圜土 B、夏台 C、畿 内 D、社 ( ) 3.商朝已较通行的古老的五刑是 A.孥戮、劓殄、炮烙、剖心、人殉 B.断手、刖、劓、宫、大辟 C.墨、劓、刖、宫、大辟 D.醢、脯、劓、墨、大辟 、西周时期,法官在审讯中要察言观色,注意当事人的表情,这种4 审讯方法被称为() B、五听 C、五行 D、九刑A、 五刑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并为以后历代法典滥觞的封建法典5 是()《宪令》 D、《大府之宪》、A、竹刑 B《法经》 C、《兴律》6.汉《九章律》是在《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律》、( ) 和《杂律》 D.《厩律》A.《具律》 B.《盗律》 C. 、凌迟刑作为法定刑始于()7 D、明、宋 B、清 C、唐A 、在汉朝,由秦的“课”发展而来的针对某类事的一个方面制定的8 )

单行法规称为(、比、科 D、令A、律 B C 9、三国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是() A、“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B、“拨乱之政,以礼为先”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C、“拨乱之政,以德为先” D、“拨乱之政,以律为先”( ) 《刑名》篇分为《刑名》与《法例》10.将《新律》之两篇的律典是 A.《九章律》 B. D. C.《北魏律》《北齐律》《晋律》 ( ) 11.隋朝的律有《开皇律》和 A.《大律》 B.《泰始律》 C. D.《武德律》《大业律》 ( ) 12.唐律中大致相当于现今刑法总则篇的是 A.《名例》 B.《刑名》 C.《法例》 D.《具律》 13.封建五刑和“十恶”最早规定于().《开皇 DA.《北齐律》 B.《晋律》 C.《唐律疏议》律》 )14.唐律规定,殴打或谋杀祖父母、父母的行为构成( 大不敬A.不孝 B.恶逆 C. D.不义 )15.充军作为正式刑名,始自( .清朝.宋朝 B.明朗 C D.元朝A )16.明代中央的审判机关是( .刑部 B.都察院 C D.御史台A.大理寺

《中国法制史》作业3_0010参考答案

《中国法制史》作业3_0010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共8 道试题,共30 分。每空3分) 1. 宋朝施行了一种刑罚,实际上是古代墨刑的复活,这种刑罚叫做。 正确答案:1). 刺配之法 2. 明朝在司法制度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干预司法。 正确答案:1). 厂卫 3. 明朝统治者为严惩臣下结党在大明律中专设了罪。 正确答案:1). 奸党 4. 忽必烈建元后,接受汉儒的建立,明确提出了法治指导思想,即“参照唐宋之制”,“”。正确答案:1). 附会汉法 5. 明清时期,遇有重大案件,由会审。 正确答案:1). 三法司 6. 唐高祖武德四年,政局趋于稳定,根据唐初的社会情况,制定自己的法典,于武德七年完成,称为《》。 正确答案:1). 武德律 7. 明《大诰》由、御制大诰续编、、御制大诰武臣四篇组成。 正确答案:1). 御制大诰 正确答案:2). 御制大诰三编 8. 宋朝立法活动的主要特点是“”和“”。 正确答案:1). 编敕 正确答案:2). 以敕代律 二、单项选择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明《大诰》共()。 A. 二篇 B. 三篇 C. 四篇 D. 五篇 正确答案:C 2. 宋朝中央官署可依就某项法令作解释,所作的解释叫做()。 A. 断例 B. 指挥 C. 申明 D. 看祥 正确答案:C

3. 唐律关于户籍、赋役、土地、婚姻方面的内容规定在()律。 A. 《卫禁》 B. 《职制》 C. 《户婚》 D. 《斗讼》 正确答案:C 4. 充军最早创设于()。 A. 宋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正确答案:C 5. 宋太祖统治后以宽恕死罪为借口,为了赦免死罪者的死刑,而用其它刑代替,推行()。 A. 折杖法 B. 刺配之法 C. 凌迟 D. 盗贼重法 正确答案:B 6. 《大明律》编修体例上的一大变化是()。 A. 篇目改为七篇 B. 名例律列于律首 C. 律后附敕 D. 律疏结合 正确答案:A 7. 隋朝以()为中央司法行政机关。 A. 大理寺 B. 刑部 C. 御史台 D. 宣政院 正确答案:B 8. 清朝每年复审刑部判决的或京师附近的斩监候、绞监候案件的制度,叫()。 A. 秋审 B. 朝审 C. 热审 D. 三司会审 正确答案:B

中国法制史形考任务十三、十四答案

中国法制史形考任务十三、十四答案 一.填空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的政体是总统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政体是责任内阁制 2.《中华民国约法》又称袁记约法。” 3.南京国民政府《特种刑事案件诉讼条例》规定,经司法警察官署移送的“危害民国”案件,法院可径行判决,且不得上诉。 4. 5.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 1.辛亥革命后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共四章(A)条 A.21B.20C.22D.24 2.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的时间是1912年(B) A.2越10日B.3月10日C.2月15日D.3月15日 3.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中华民国历史约法》宫( C )章 A.五B.六C.七D.八 4.蒋介石借助( D )登上了总统的宝座。 A.五.五宪草B.五.五宪草修正案 、 C.《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修正案》 D.《中华民国宪法》 5.北京政府的审判机构除了有特别法院、普通法院外、还有( B ) A.军事法院B.兼理司法法院

C.中央法院D.地方法院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四条规定,由下列(ABCD)机构行使统治权。 A.参议院B.临时大总统C.国务院D.法院 @ 2.北京政府恢复了封建法制,重新使用(AD) A.笞刑B.杖刑C.凌迟D.遣刑 3.北京政府的审判机构大体分为(ABCD ) A.平政院B.兼理司法法院 C.特别法院D.普通法院 4.南京国民政府普通法院分为三级,包括(BCD ) A.特征刑事法院B.地方法院C.高等法院D.最高法院 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了限制袁世凯专权而做出的具有针对性的规定包括(ABD)' A.实行责任内阁制B.扩大参议院职权 C.规定了《人民》一章D.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 四.简答题(共25分) 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它是南京临时政府的组织法,1911年12月3日由各省都督府的代表在汉口签名公布,共四章二十一条。主要内容有:规定临时政府的组成;规定临时大总统的产生和职权;规定临时参议院的产生和职权;规定行政各部的建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定了中央行政机关实行总统制。各地代表依照《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选举孙中山为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 2.袁记约法。 即《中华民国约法》。它是由袁世凯组织的"约法会议"起草、审议和通过的,于1914年5月1日公布施行,共十章68条。由于它以确认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统治为全部内容,所以被称为"袁记约法"。

中国法制史讲义01_jy1011

第一章 西周以降的法制思想与法律 一、西周时期 (一)西周的“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思想 1、周初统治者认为,“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即能够使自己的德行符合上天的要求。“德”的要求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方面:敬天、敬祖、保民。 2、“明德慎罚”要求统治者首先要用“德教”即道德教化的办法来治理国家,在适用法律、实施刑罚时应该宽缓、谨慎,而不应一味用严刑峻罚来迫使臣民服从。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其中“实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其具体内容,逐渐归纳成内容广博的“礼治”。 3、意义:代表了西周初期统治者的基本政治观和治国方针,也解决了武王伐纣的正当性问题。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形成了西周时期各种具体法律制度以“礼”、“刑”结合为结构的宏观法制特色,被后世奉为政治法律制度理想的原则与标本。汉代中期以后,这一思想被儒家发挥成“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策略,从而为以“礼律结合”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法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出礼入刑的礼刑关系 1、礼的内容与性质。 (1)礼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维护血缘宗法关系和宗法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以及言行规范的总称,是对社会生活起着调整作用的习惯法,其起源于原始社会祭祀鬼神时所举行的仪式。 (2)古代的礼的两层含义 )西周时期的礼已具备法的性质。首先,其完全具有法的三个基本特性,即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和强制性。其次,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着实际的调整作用。 2、“礼”与“刑”的关系 (1)“出礼入刑”。“礼”正面、积极规范人们的言行,而“刑”则对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处罚。其关系正如《汉·陈宠传》所说的“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两者共同构成西周法律的完整体系。 【注意】先秦时期的五刑通常指:墨、劓、剕(刖)、宫、大辟五种残忍肢体的肉刑。 (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前者强调礼有等级差别,禁止任何越礼的行为;后者强调贵族官僚在适用刑罚上的特权。公开维护平民百姓与贵族官僚之间的不平等,强调官僚贵族的法律特权。 (三)契约法

中国法制史_在线作业及答案

中国法制史_在线作业_6 交卷时间:2017-09-23 08:36:47 一、单选题 1. (5分) 唐律规定的“谋大逆”是指()。 ? A. 触犯皇帝的至尊地位的行为 ? B. 背国从伪的行为 ? C. 图谋侵害皇帝的宫殿、宗庙、山陵的行为 ? D. 谋危社稷的行为 答案C 2. (5分) 太平天国分配土地的标准是:()。 ? A. 按职位 ? B. 按资产 ? C. 按丁男数 ? D. 按人口 答案D 3. (5分)

《大明律》完全定型时的律是()。 ? A. 《吴元年律》 ? B. 《洪武七年律》 ? C. 《洪武三十年律》 ? D. 《洪武二十二年律》 答案C 4. (5分) 唐朝对大案、疑案常由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的长官会同审理,称为:()。 ? A. 圆审 ? B. 三司推事 ? C. 三司圆审 ? D. 三司会审 答案B 5. (5分) 元代的()自成系统是全国最高的宗教管理机关与宗教审判机关。 ? A. 理藩院 ? B. 大宗正府 ? C. 宣政院 ? D. 大理寺

答案C 6. (5分) 汉代政府调剂物价的措施是()。 ? A. 算缗令 ? B. 均输法 ? C. 平准法 ? D. 专卖法 答案C 7. (5分) 《法经》六篇中类似于近代法典中的总则篇的是()。 ? A. 杂法 ? B. 具法 ? C. 囚法 ? D. 贼法 答案B 8. (5分) 对于埋藏物的归属,明律在“得遗失物”条规定:埋藏物完全归()所有,古器、钟鼎、付印、异常之物必须送官。 ? A. 官府

? B. 发现人 ? C. 官府后经公开告示后仍无人认领其一半归发现人 ? D. 原主人 答案B 9. (5分) ()是明朝最重的死刑,一律“决不待时”,适用于谋反、大逆之类严重犯罪。 ? A. 枭首 ? B. 腰斩 ? C. 凌迟 ? D. 斩立决 答案C 10. (5分) 清律明确规定抢劫案的破案期限是()。 ? A. 4个月 ? B. 6个月 ? C. 无限期 ? D. 1年 答案A 二、多选题

中国法制史-在线作业-1.2.3.4.5.6

中国法制史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6-03-05 19:47:45 一、单选题 1. (5分) ? A. 《大清律例》 ? B. 《大清现行刑律》 ? C. 《大清新刑律》 ? D. 《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 得分: 5 知识点: 13 鸦片战争后清朝法律制度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2. (5分) ? A. 嫡长子 ? B. 父母 ? C. 兄弟姐妹 ? D. 所有儿子 得分: 5 知识点: 1 夏商的法律制度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3. (5分)清末最早颁行的带有商法总则性质的法规是( )。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仿效资产阶级刑法体例和原则制定的刑法典是:( )。 西周时,贵族的权位及财产均由( )继承。

? A. 《公司律》 ? B. 《商人通例》 ? C. 《大清商律草案》 ? D. 《破产法》 得分: 5 知识点:中国法制史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4. (5分)确立笞、杖、徒、流、死的封建五刑制度的朝代是() ? A. 隋朝 ? B. 西晋 ? C. 唐朝 ? D. 北齐 得分: 5 知识点:中国法制史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5. (5分) 清朝对于少数民族地区上报的的死刑案件由管辖各少数民族事务的理藩院下属的()负责审理。 ? A. 慎刑司 ? B. 理刑司 ? C. 宗人府

? D. 三法司 得分: 5 知识点: 11 清朝的法律制度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6. (5分) ? A. 新律 ? B. 晋律 ? C. 北齐律 ? D. 魏律 得分: 5 知识点: 6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7. (5分) ? A. 唐六典 ? B. 大明会典 ? C. 永徽律疏 ? D. 贞观政要 得分: 5 知识点: 7 隋、唐、五代的法律制度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8.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首次将“准五服以制罪”列入律典的是:( )。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是:( )。

中国法制史讲义04

第二章 民国时期的宪法 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续表 二、天坛宪草 三、袁记约法

四、贿选宪法 五、南京国民政府的立法特点 【例题·单选题】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11-1-21)A.《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后正式颁行的宪法

B.《临时约法》设立临时大总统,采行总统制 C.《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 D.《临时约法》确立了五权分离的原则 [答疑编号506705202101]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核《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选项A错误。《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的直接产物,属于宪法性文件,而不是辛亥革命后正式颁行的宪法。 选项B错误。《临时约法》虽然设立临时大总统职位,但采行责任内阁制,由内阁行使行政实权,总统只拥有虚位没有实权。 选项C正确。《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 选项D错误。《临时约法》采取的是资产阶级三权分立的原则,即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三权分立。1947的《中华民国宪法》采用了五权分立原则。 【例题·单选题】中国法制近代化经历了曲折的渐进过程,贯穿着西方法律精神与中国法律传统的交汇与碰撞。关于中国法制近代化在修律中的特点,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10-1-14) A.1910年《大清民律草案》完成后,修律大臣俞廉三上陈奏进民律前三编草案折,认为民律修订仍然没有超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格局 B.1911年《大清新刑律》作为中国第一部近代意义的专门刑法典,在吸纳近代资产阶级罪刑法定等原则的同时,仍然保留了部分不必科刑的民事条款 C.1910年颁行的《法院编制法》规定,国家司法审判实行四级三审制 D.1947年颁行的《中华民国宪法》,所列各项民主自由权利比以往任何宪法性文件都充分 [答疑编号506705202102]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清末主要修律内容。选项B说法错误。《大清新刑律》抛弃 了旧律诸法合体的编纂形式,以罪名和刑罚等专属刑法范畴的条文作为法典的 唯一内容。 【例题·单选题】下列哪一个法律文件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A.《重大信条十九条》 B.《钦定宪法大纲》 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答疑编号506705202103]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核《钦定宪法大纲》。选项B正确。《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 近代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例题·多选题】南京国民政府于1947年公布和实施《中华民国宪法》。下列哪些是对这部宪法的正确表述?()(03-1-35) A.该法规定了选举、罢免、创制、复决等制度

《中国法制史》作业2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共道试题,共分.每空分) . 汉朝为了惩罚诸侯在酎祭时所献贡金不合标准,特制定了《()律》. 正确答案:). 酎金 . 秦朝中央行政机关实行(). 正确答案:). 三公九卿制 . 公元前216年秦朝颁布了()地法令,在全国实行土地私有制. 正确答案:). 使黔首自实田 . 北魏、北齐将()列为法定刑,作为死刑与徒刑地中间刑. 正确答案:). 流刑 . 北齐律地篇目为()篇. 正确答案:). 杂抵罪 . 汉朝将用来比照断案地典型判例叫做(). 正确答案:). 比 . 秦始皇乐以“刑杀为威”,后人评价“秦法繁于(),而网密于().” 正确答案:). 秋荼 正确答案:). 凝脂 . 亲亲得相首匿是指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和()外,均可互相隐匿犯罪行为,而不受法律追究或减免刑罚.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正确答案:). 谋反 正确答案:). 大逆 二、单项选择题(共道试题,共分.) . 汉代地买卖契约叫做(). . 质剂 . 傅别 . 券书 . 红契 正确答案: . 汉代致仕地年龄是(). . 六十 . 六十五 . 七十 正确答案: . 汉朝规定,吏民如知有人犯法,必须举告,否则就是(). . 大逆无道 . 首匿 . 通行饮食 . 见知故纵 正确答案: . 汉初至文景时期地法制指导思想地主导是(). . 黄老思想 . 法家思想 . 儒家思想 . 道家思想 正确答案:

. 两汉地立法活动始于汉朝建立前地(). . 傍章 . 左官律 . 九章律 . 约法三章 正确答案: . 秦朝有一种徒刑,即强制男犯白天修筑长城.这种刑罚是(). . 罚作 . 鬼薪 . 城旦 . 复作 正确答案: . 汉武帝之后,汉朝地法制指导思想地主导是(). . 黄老思想 . 法家思想 . 儒家思想 . 道家思想 正确答案: . 汉朝首次下诏废除肉刑地皇帝是(). . 汉高祖 . 汉武帝 . 汉文帝 . 汉景帝 正确答案: . 秦朝关于案件地调查、勘验、审讯等程序地文书程式地法律形式是(). . 令 . 式 . 法律答问 . 廷行事 正确答案: . 汉朝以典型判例作为法律形式地一种,称作(). . 编敕 . 廷行事 . 决事比 . 科条 正确答案: 三、多项选择题(共道试题,共分.) . 汉朝定罪量刑地原则有(). . 亲亲得相首匿 . 贵族官僚有罪先请 . 罪疑从赦 . 以身高确定刑事责任 正确答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