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传统文化与高中语文教学(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摘要]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虽然语文教学活动一直都强调知识的传授、运用和语感的培养,但高中语文教学更应融于传统文化之中,更多地承担起“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重任。站在新课改的前沿,手执新教材的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关键词] 传统文化高中语文教学实施策略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绚丽多姿,其内容博大丰富,内涵宏伟精深,不仅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英勇顽强形成的精神支柱,也是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精神动力。

随着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中国社会逐渐向现代化转型,各种文化交融碰撞,浅文化、俗文化、网络文化充斥人们的生活,传统文化在中学生心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教师的重要责任,高中语文教师更责无旁贷。因为,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语文兼顾着语言与文化的层面,阐释了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是以汉字为载体,同时语文又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更是语文的灵魂。因此把语文教学放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有助于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

二.概念的界定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主要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体现四个基本理念: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二是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三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传统文化”:传统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学校教育赖以生存的基础。“传统文化”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本课题从整体上理解和宏观上把握,认为中华民族文化可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瀚的文化典籍等。

三.课题研究对象

本课题以本校高一学军实验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现行的苏教版教材和高考相关题目为素材,课堂上主要对古诗文的教学作深入思考,初步摸索出一套可以切实操作的理论,以用于指导实践。对高一的学生,侧重于研究在课堂上如何将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古诗词的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以深化学生的文化内涵。

四.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外来文化和俗文化成为强势的文化主流,传统文化则更加弱势,更加式微。黄河断流断掉的是中华民族的生存之水,传统文化“断流”则断掉中华民族的生存之血。现在的大部分中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缺乏。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热衷于外来文化,他们吃的是洋快餐,看的是日韩动画片,过的是洋节。传统食品粽子、汤圆对他们的吸引力,远远比不上必胜客和麦当劳;传统节日端午、中秋对他们的吸引力,也比不上圣诞节和情人节;当我们的高中生还不一定读过古典文学四大名著时,《孙子兵法》《三国演义》却已成为日韩最畅销的作品之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正濒临断链的危险。

五.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在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中,使学生自然接近传统文化

习惯对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个性的发展至关重要。良好的习惯,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在习惯的培养与形成过程中使学生逐渐接受传统文化。在具体实践中,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每天一个成语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沿用的、形式简单而意思精辟的词组或短语,其形式简洁,内涵丰富。积累一定的成语,既可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又可积累有关传统文化知识。因此要求学生每天积累一个成语,将成语的出处、相关典故、字面含义、引申义、比喻义抄写在积累本上,并识记。每个周上交一次,教师检查批阅。

2.每周两句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简练而涵义深刻的句子,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多积累这样闪烁着传统文化精髓的名言,既可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又可陶冶学生的情操,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可安排学生轮流搜集,每周三周五下课前的两三分钟板书一句,简单讲解后让其他同学抄记在积累本上。

3.每周一首古诗词

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形态,它滋养了一代代炎黄子孙。高中生积累一定的古诗词可净化心灵,感受传统文化的神韵,提高人文素养。每周抽出20分抄写、赏析、背诵一首古诗词,是轻而易举的事。每周一首虽然不多,但坚持下来,高中三年的积累也是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教师可每隔一段时间进行一次检查或比赛,以督促学生更好地完成。

4.每天写好二十个汉字

汉字是中华文化载体,它具有其他任何文字无法比拟的优势,音、形、意结合是其一大特色。然而高中生作业负担较重,特别是数理化试卷多如雪片,让学生心平气和地写一手好的钢笔字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它既可为学生学好语文奠定基础,又可让学生养成认真务实的习惯,同时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也大有裨益。可每月进行一次书法成果评比,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良好

的语文学习习惯,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养成善于积累的意识。

(二)在教材文本研习过程中,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它代表一个国家母语教育的水平,是学生学习、掌握母语之本。语文教材所选文本以知识运用的形式出现。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语言、汉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汉语知识;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等浅易文言文阅读知识;掌握听说等口语交际知识;掌握文学史、文学体裁、作家作品等初步的文学鉴赏知识;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任何语言文学都是一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都浸透了其所代表文化的丰富内涵,体现该民族的特殊性,因而在文本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认识、理解、感知传统文化是完全可能的,而且会对文本研习起到促进作用。文本研习要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诵读

诵读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几千年语文教育中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法。朱熹说:“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这不仅强调诵读的重要,且对读书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语文能使学生在读中进入意境,感情产生共鸣,这是其他学科的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特别是富于声情韵律的古典诗词,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更加深刻地体验到其中的文情之美、意境之妙。高中语文教材中选有相当数量的诗词文赋,教学中首先要反复的吟咏诵读。那么,如何来诵读呢,作为教师一定要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以设计,对诵读多加指导,让学生读得得法。起初,要语音准确,句读准确,字正腔圆。然后,训练学生掌握音调、语气、停顿、重音等诵读技巧,尤其是读出文章的内在节奏,感知文章的“气、味、声、色”。再后,随着理解的加深,要求学生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下功夫。最后,学生在反复诵读达到因气求声、心口合一、与我为化的诵读境界。久之,学生便耳熟能详,目闭可诵,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的艺术感受,不知不觉间就和作者心意相通了。例如写景抒怀的篇章《兰亭集序》《赤壁赋》等,通过绘声绘色、传情传神的语言,凝炼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某一思想感情或道德情操。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吟诵,像品尝美酒那样去品味语言,把自己的全

部感情融入到作品的艺术境界中,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和感情的陶冶。

2.品析

一个民族的语言,其实质就是一个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是一个民族精神情感符号,是一个民族生息繁衍的生命传递。品析是指在诵读基础上,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品味、欣赏和评价,是诵读教学过程的深化和提高,是以言语对象作为一种提示而同阅读主体的知识、经验、观念、情感等相融,从而铸造出一个新生命的过程。

文学作品是作家的心声,是文字语言节奏与音节节奏的统一,只有在诵读品味基础上才能得其中意味。《过零丁洋》中,文天祥“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汉零丁”巧借暗含心绪的地名,以示诗人艰危的处境,意境苍凉,令人“惶恐”的环境和“零丁”的愁绪,此情此景怎不令人失落悲伤、彷徨,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情怀,令人为之一震,诗人用崇高的气节,悲伤情怀和血性精神,为舍生取义作了注解。李白歌曰:“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苏轼立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陆游有“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豪情。世事坎坷,一挫再挫。他们或遭贬,或被搁要。虽身处逆境,但亦不甘沉沦,“老当益壮,守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失望中希望,追求中痛苦,困厄中超越,抒写了愈挫愈坚、矢志不渝的崇高人格境界,拨响了千百年来有类似体验的读者的心弦。通过对本文的品析,使学生与古人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所思所虑,由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构成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发展的长卷,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传统文化。

(三)在延伸性阅读中开阔视野、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延伸性阅读是指在教材文本研读基础上的迁移。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汉语的字、词、语法等基础知识,获得了一定的理解、把握文本的能力,然后把这些作为未来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和手段,就文本涉及的作品或相关的知识等进行更广泛、更全面的阅读。如学习完《林黛玉进贾府》,可让学生利用寒假去阅读《红楼梦》,学习完《雷雨》(节选)可让学生去研读曹禺其它的经典话剧。通过延伸性阅读,可以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知识更加丰富,从而把语文课中孤立的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纳入到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更深刻地体味传统文化的魅力,感悟优秀传统文化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使学生对民族优秀传

统文化的崇敬感油然而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积极探索的精神。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延伸性阅读的:

1.教师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是一种从语言文本中获取信息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良好的阅读品质可以促进学生自觉地学习阅读技巧,不断改进阅读方法和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质量。如果学生不爱阅读,或依赖性太强,或缺乏阅读的持久性,或不善于思考,那么,不管老师怎么出力、训练怎么频繁,总是难达预期效果。相反,如果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品质,就会在心里惦记着读书,始终把自己当作一个“读者”,独立阅读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并能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2.开设阅读课,培养学生对经典名篇的阅读兴趣

由于高中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媒体的多样化等原因,不少学生心浮气躁,阅读兴趣淡化,静不下心来读书,怕读经典名著,而对言情、玄幻、动漫等消遣类书籍情有独钟。于是从高一下学期开始,我们安排了阅读课,让学生有完整的40分钟可以沉浸在经典之中,由此激发的对于名著的阅读兴趣必然能够促使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具体操作为:安排每周三的一节语文课为阅读课,一个月读完一本指定的名著,做摘抄点评4页(A4),写书评一篇(不少于1000字)。

本学期指定阅读书目:巴金《家》,钱钟书《围城》,曹禺《雷雨》,雨果《巴黎圣母院》。

3.教师推荐,引导学生正确的选择延伸性读物

暑假选读书目:《文化苦旅》(余秋雨),《中国文化的命运》(梁漱溟),《幸福的七种颜色》(毕淑敏),《汪曾祺散文》(汪曾祺),《毛泽东传》([美]特里尔),《三大师传》([奥地利]茨威格),《宽容/译林人文精选》([美]房龙),《科学的旅程(插图版)》([美]雷斯潘根贝格),《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和臆测》([美]G·伽莫夫),《国情备忘录》(中央电视台国情备忘录项目组);

课外自主阅读书目:《古文观止》([清]吴楚材、吴调侯编),《<史记>精选读本》,《古代散文鉴赏辞典》,《唐宋八大家文品读辞典》,《唐诗鉴赏辞典》、《唐宋词鉴赏辞典》(共两册)、《元曲鉴赏辞典》,《千家诗》、《唐诗三百首》(选用有

注释、有鉴赏的版本)。

4.在归纳、升华中,使学生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

通过对教材中相关文本的阅读品析,在研究中延伸性阅读,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语文课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学生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中获得的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必然是孤立的、片面的、肤浅的,而且多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因而学生无法窥见承传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全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传统文化精神的精华。这就要求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分门别类地对所感知的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使其综合化、系统化,在此基础上,实现对传统文化认识的升华。

(五)在表达实践中思辨.认识传统与现关系

写作和口语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实现语文教学教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必由之路,也是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

1.写作教学

写作与阅读教学一起构成了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写作教学即作文教学,就学生而言,学会准确地用文字传情达意,相互交流思想、传播信息,这是学生学习、生活以及今后工作中必备的能力,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写作实际上就是用文化的眼光、文化的胸怀去解读人生、思考社会、畅想未来。在作文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和传统文化有关的材料,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教师以平等参与者的身份和学生交换看法,从而更深入具体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价值取向、审美追求等,在探讨思辩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认识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价值,摆正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2.口语教学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口语交际的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扣语交际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与人的整体素质。近几年来,随着对外交往的增多和互联网的普及,中文中夹杂使用外文词汇原形,或缩略形式以及字母词的现象,在大众传媒和出版物中越来越多。使学生对西方的言辞之道、论辩之术知之甚多,对祖国丰厚的交际论辩之道知者甚少。仿佛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言语木讷的民族。改变学生的模糊认识,使学生规范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实际上就是

维护中华文化主权,就是在传承中华文明之根,就是在继承传统文化。

(六)在活动体验中体验,加深学生的传统文化情结

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了关于祖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体悟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在思想中有了关于祖国传统文化的一定印记,但仅仅停留于此还远远不够。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实践是它的最终归宿。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可以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化”于其思想和行动之中,深化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传统的延续常常是要一些具体的依附,像经典常读,像旧景保护,像岁时节令的祭奠,没有这些有形有象的文字、图象、建筑、遗物,容易让人记忆模糊。只有这些经典、旧景、时令、民俗、艺术、文字,才常常像一个象征,它让传统可以有所附丽,有所依托,因此,在活动中体验传统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所必须的。

安吉,历史悠久。昌硕文化,竹子文化,孝子文化,少数名族文化,移民文化等都深深扎根安吉农村,每种文化、每种习俗都有着深刻的传统文化背景,都体现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有意识地让学生深入挖掘和利用当地传统文化,举办各种文化故事搜集整理,进行各种文化的社会调查,使学生感受民俗文化、传统文化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感受民俗文化背后的内在道德与文化。由于和生活联系密切,学生自然对民俗文化及其内在传统道德文化产生浓郁的兴趣,从而引发思考。这不但能丰富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感受文化传统与现代生活的关系,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增强学生民族意识。

总之,让传统文化回归高中语文教学要选得精、学得透、悟得深,帮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说到底,母语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养就是人的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古圣先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更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呼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