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创新体制机制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十一五”是国家落实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阶段。“十一五”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国家质检总局的领导下,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以落实“科技兴检”战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院所为科技工作主线,围绕服务国家目标大局,加强能力建设,着力制度创新,在高准确度、高稳定性计量基标准体系和标准物质体系建设、检测校准综合能力和服务能力建设、计量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和质检事业发展建设等方面取得骄人成绩,计量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国家目标的能力显著增强,开创了计量科技事业新局面。

计量纳入国家规划

优秀成果不断涌现

“研究制定高精确度和高稳定性的计量基标准和标准物质体系,……完善检测实验室体系”写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这是计量科技第二次写入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为计量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近年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科研经费的大幅增加,在研项目数量逐年递增,优秀成果不断涌现。2009年在研课题数量为339项,约为“十五”期间科研课题数量的总和,涉及经费5.53亿元。2009年计划鉴定验收课题为149项。“十一五”前3年,鉴定验收的各类科技成果300余项,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的科技论文950余篇,申请专利34项。2000年以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0项。继2006年度《激光冷却铯原子喷泉时间频率基准装置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之后,2007年度《量子化霍尔电阻基准》项目再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度《碘稳频532nm固体激光频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广大科技工作者找准科研切入点,厚积薄发,经过长期艰苦不懈的努力和潜心研究的结果。

瞄准国际计量前沿

实现科技重点突破

借助“十一五”以来国家科技投入大幅增加的大好形势,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乘势而上,在国际计量界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自然基准取代实物基准的攻关进程中,在针对国际单位制或将发生重大改革的紧迫形势下,把握国际计量研究发展趋势,进一步强化以瞄准国际计量前沿,维护国家技术主权为目标的量子计量重大前沿研究战略部署。“十一五”该院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项目“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计量基准的研制”等5项重点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3项,涉及科研课题上百项。“以量子物理为基础的计量基准的研制”重点项目,是针对国际单位制重大改革和量子计量高端技术的前沿研究,难度大、水平高,不少发达国家同类项目尚在攻坚阶段,体现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计量基准建设战略部署的基础性、前瞻性和创新性。这些前沿项目的启动引起了国际计量界的高度关注,显示了我国整体科技实力的大幅提高。

规划部署提升能力

支撑高新领域发展

21世纪,高新技术和社会民生新领域对计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计量科学如何支撑高新技术新领域发展,如何保障大众健康和民生安全,业已成为计量科学发展的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使命。

“十一五”以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以服务国家目标为重点,努力实现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新领域计量科技战略布局和实验室能力建设的重点突破,并以昌平实验基地计量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为契机,按照“探索一批、储备一批、申报一批、研究一批、应用一批”科学部署,不断优化科研重点。2008年,在前期预研的基础上,为服务国家节能减排和生物产业发展的需求,该院“生物安全”和“能源计量”两个重点项目进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并启动。同时,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先行启动纳米计量、新材料计量、环境计量、医学计量中未研究领域的前期预研,并将积极筹划申请国家科技项目的支持。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重点加强新领域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有计划地配置实验基地科研需要、新领域发展需要的仪器设备,努力实现计量科研环境的持续改善,持续加强科技基础能力。

发挥计量科技优势

服务重大工程建设

在瞄准国际计量科技前沿,开展科研攻关研究,提升对高新技术和社会民生新领域发展的支撑能力的同时,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还紧紧瞄准国家战略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对计量科技的需求,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和质检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临危受命、紧急动员,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食品安全应急分析技术资源库”编入国家《抗震救灾应急分析测试技术手册》的工作。经过14天的昼夜奋战,该院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完成了《水质组胺等五种生物多胺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由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7位专家作为科技部组织的应急综合检测分析专家分3批飞赴四川地震灾区,通过实地调查提出赈灾应急的技术和方法及灾后重建有关技术建议。

为确保北京奥运场馆建设各项指标安全可靠,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相关专业所积极参与了奥运场馆建设的有关测试工作,承担奥运科技专项等课题,在奥运场馆电磁环境测试、辐射安全检测、场馆几何尺寸、照明测试以及奥运食品中违禁药物检测急需标准物质的研制等方面做出了贡献。为保证奥运检测量值的准确、可靠、有效,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在国家质检总局的统一部署下,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迅速组织开展了三聚氰胺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工作,先后完成了提供纯度标准物质,开展量值比对,研究检测方法,服务全国方法筛选,开展技术培训等工作。以坚实的技术储备仅在短短20天的时间内,成功研制“用液相色谱法测量液态奶三聚氰胺的快速检测方法”,凭借其快速、准确、便捷、经济的特点从100多种备选方法中脱颖而出,最终形成了国家标准。为应对和缓解基层检测慢、检不准和检不了的问题及时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中,该院紧急研制50台黑体辐射源标准装置投入各地使用,为各口岸温度计的现场校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计量技术支持。为保障医疗检测设备测量分析

准确可靠,成功研制了输液泵检测仪的校准装置、呼吸机测试仪校准装置,建立了全国近40万台输液泵和30万台呼吸机的量值溯源体系。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还利用技术优势为嫦娥探月工程专用器件提供计量测试;对神州七号载人航天工程进口的星空探测器和测量设备进行了微光照度校准验收;为神州七号航天工程助推火箭的燃料罐容积进行现场测试,确保火箭飞行时间和安全。为国防总装备部专门研发了一套铯原子喷泉钟,为我国的北斗定位系统和国防建设提供准确的时间频率保障。此外还为保障医疗检测设备测量分析准确可靠,成功研制了输液泵检测仪的校准装置、呼吸机测试仪校准装置,建立和完善了全国近40万台输液泵,30万台呼吸机的量值溯源体系。同时还针对三峡工程急需解决的水大流量准确测量问题开展了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城市能源计量体系研究”课题,直接服务于国家西气东输重大工程,为解决天然气能量计量提供了技术支撑。仅2008年,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为全国提供量值传递服务所检定校准的仪器设备达12.8万台套,发售标准物质27.87万个单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提高支撑能力

目前,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昌平院区实验基地建设已竣工投入使用,一个国家综合性的计量科技研究基地已落成。和平里院区修缮改造工作持续进行,实验楼得到修缮,基础设施得到更新,实验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近年来,该院更新仪器设备达9400台件,有效地缓解了仪器设备老化的问题,并为昌平院区设备配置创造了条件。

按照双院区建设设想和计量科技发展的整体思路,和平里院区将建设成为一流的检测校准服务平台;昌平院区将建设成为建设一流的计量科技创新平台,是新学科和新领域发展的培育建设基地和计量科学研究基础条件的共享基地。按照两个平台整体思路和国家科技发展规划,有计划地配置基础计量学研究、新领域应用计量学研究以及测量校准能力提升所需的仪器设备和装置,建设所需的精密测量设施条件,推进信息化建设,促进资源共享水平,力求在一些领域中具备世界一流的计量科技基础条件,促进新领域及前沿领域计量基、标准研究的步伐。

整合国际国内资源

取长补短合作攻关

为有效利用社会科技资源,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在国家支撑项目的多项课题中,同国内技术实力雄厚的大学和科研院所等多家单位开展合作,取长补短,合作攻关。该院与清华大学联合建立了“精密测量联合实验室”,共同培养一流科研人才,创造一流科研成果,推动计量前沿研究的快速发展和人才培养。为充分发挥高层专家的咨询作用,该院在2008年9月成立了由金国藩等11位院士和22名专家组成的计量院计量科学咨询委员会,定期听取对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科技发展战略、学科发展方向、重要学术问题,重大科研项目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问题的咨询建议。同时还聘请国际计量界知名专家作为院科技顾问。

为提高量值传递服务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在“国家计量基标准体系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过程中,联合19个省院及其省计量管理部门共同参与,带动了地方计量基标准资源的有效利用,发挥了技术龙头作用,有力带动了地方计量科技水平和人才素质的提升。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还积极推进各地方院所选派优秀人员来院进修学习工作。为省院培养科技骨干。3年来陆续安排了新疆、辽宁等16个省院选送的41名人员来院培训,为他们了解本专业领域科研发展方向,了解科研工作的全过程,以及提高科研的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得到各省计量院的广泛响应。

研究经济发展需要

准确定位自主创新

在高质量完成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出成果、上水平上下功夫的同时,认真研究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发展纲要提出的重点任务,以及国家各科技计划支持的重点,并结合发展目标任务实际,编制发布“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5类项目申报指南”,引导科研人员超前思考和超前储备,在高质量做好国家科技储备项目上狠下功夫。

为充分研究计量科技发展潮流,瞄准计量科技前沿和经济建设需求,准确把握计量院与国外计量机构在前沿研究、应用技术研究、测量能力、人员结构、研究成果等方面的差异,准确定位,提出计量科学发展的建议和计划目标,启动开展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与发达国家计量院(NMIs)的比较研究。

为使计量科技满足国家未来发展需要,在充分调研和研究的基础上,坚持服务国家目标,依据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十大行业振兴发展规划,结合国家各类科技计划支持重点,启动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研究编制工作,重点规划国家需求的计量前沿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新领域计量科学研究和测量能力研究,提出科学发展的目标任务,提升自主创新和支撑发展能力。

创新机制做好保障

快出人才多出成果

为提高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在国际计量科学前沿研究的整体实力,该院制定了《院重大前沿研究计划管理办法》和《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对从事具有一定发展前景的探索性预研,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的、具备较高水平的计量基础研究和新的重点发展领域计量研究的科研人员提供了政策支持,加大了激励力度。在制度上和机制上保证了一批重大前沿研究计划的项目顺利实施,并带动了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为保证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在国家科研经费不允许支付科研人员津贴的情况下,该院每年用自筹经费为科研人员发放科研绩效津贴和补贴科研运行成本,并纳入院年度经费预算计划,以保证稳定的经费来源。为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和自主研发水平,奖励在计量科学研究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并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集体和个人,制定了《科技创新管理办法》,设立了科技创新团队奖,科技创新突出贡献奖和科技创新贡献奖,重奖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的团队和个人。为保障科研的质量和水平,在专业所和科研人员的年度考核管理办法中纳入量化的

科研考核要素,如鉴定验收计划完成情况、成果的水平和应用情况、获奖情况、论文专利情况、培养人才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等。为适应国家科技管理政策和经费使用要求,提高科研管理效率,研究建立了科研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科研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管理。为吸引和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科技骨干,制定了《新时期计量院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管理办法》,建立了独立招收硕士生、联合培养博士生和博士后工作站人才培养体系。设立了青年基金、博士科研专项启动基金,培养和提高年轻科技人员的独立承担科研课题的能力。3年来得到博士基金和青年基金经费支持的青年骨干有100人左右。

近年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科技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国家质检总局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国家不断加大对计量科技的投入,拥有一批能吃苦肯钻研的科研人员,一支善于规划肯于奉献的科技管理队伍以及一个良好的科研氛围和环境,有一系列鼓励创新的管理机制。

瞄准国际前沿,服务国家目标,创新体制机制,坚持自主创新,持之以恒,不断提升计量科技支撑能力是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科技工作永恒的主题。该院将继续加强创新能力和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科研基础条件和科技管理机制创新建设,多出成果,多出人才,多出效益,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计量监督体制是什么样的?

发布时间:2011-02-09 16:38:00 文章来源:中国质量新闻网责任编辑:lqh

1.计量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技术性法规

计量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技术性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及地方计量法规、部门规章、计量技术范围、计量检定规程等。

2.计量行政管理体系

(1)国家计量行政主管部门

根据《计量法》的规定,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对全国计量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是国务院主管全国质量、计量、出入境卫生检疫、出入境动植物检疫和认证认可、标准化等工作,并行使行政执法职能的直属机构。

(2)省级计量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管理模式

省级计量行政管理部门为省、市、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现行管理体制为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业务归属国家质检总局管理,人事财务仍属当地政府管理。省级以下质量技术监督局由省级质量技术监督局直接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局一般下设有计量检定所(院),由局直接管理。

(3)计量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

主要职能有以下:推行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组织量值传递和溯源;组织建立和管理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组织制定、修改和管理地方计量技术规范和检定规程;对计量器具的制造、修理、销售、进口、使用和检定进行监督管理;对计量检定机构、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和为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实验室进行计量认证和监督管理;规范和监督商品的计量行为;调解计量纠纷,组织仲裁检定。

3.计量技术保障体系

(1)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隶属国家质检总局,是社会公益型基础研究类科研事业单位,是国家最高的计量科学研究中心和国家级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它承担着研究建立、维护、保存国家计量基、标准和研究相关的精密测量技术,已建立了长度、热工、力学、电磁、无线电、时间频率、声学、光学、化学、放射性等领域的计量专业学科,建立了保证统一全国量值的国家基准和标准302项,形成了国家基准、标准体系的主体和核心,是全国量值传递的源头。

(2)各省、市、县法定计量技术机构

各省、市、县质量技术监督局一般均下设计量检定所(院),负责本地区的量值传递工作。由于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各地的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开展的项目、技术水平也有差距。

(3)授权计量机构

《计量法实施细则》第三十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可以根据需要,采取以下形式授权其他单位的计量检定机构和技术机构,在规定的范围内执行强制检定和其他检定、商品检验和测试任务:

①授权专业性或区域性计量检定机构,作为法定计量检定机构;

②授权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③授权某一部门或某一单位的计量检定机构,对其内部使用的强制检定计量器具执行强制检定;

④授权有关技术机构,承担法律规定的其他检定、商品检验和测试任务。

4.计量监督方式

(1)行政执法

计量行政执法主要为质量技术监督局依据计量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对违反规定的单位或个人处以相应的行政处罚,包括罚款、没收、封存、责令改正等措施。一般从事计量执法工作的为当地质量技术监督局的计量科或者是质量技术监督稽查队。

(2)仲裁调解

《计量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七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负责计量纠纷的调解和仲裁检定,并可根据司法机关、合同管理机关、涉外仲裁机关或者其他单位的委托,指定有关计量检定机构进行仲裁检定。

《计量法实施细则》第三十九条规定,计量纠纷当事人对仲裁检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仲裁检定通知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申诉。上一级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进行的仲裁检定为终局仲裁检定。

(3)行政执法的要求

行政处罚原则上是由行政机关实施的处罚。行政处罚必须符合法定程序,无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在行政执法过程中,还必须要遵循“公开、公正”的原则。

论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完善与发展——以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例2009-4-28 15:03:37刘智运

(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本文对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进行了哲学反思,充分肯定评估取得的成绩,,深入剖析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的评估经验,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本科教学评估制度的建议。

从2003年开始,我国全面展开新一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试行一套总体框架基本相同但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科类及不同隶属关系等情况分别设置不同标准的评估方案,统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新一轮的评估到2006年底评估了309所本科院校,2007年评估107所本科院校,至此评估已接近尾声了。几年的评估实践,既取得了巨大成绩,也存在一些新的问题值得我们从哲学层面上进行反思。

一、新一轮评估全面推动本科教学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首先,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指导思想,找准了学校的目标定位,确立了教学中心地位。这一轮评估是在高等教育连续五年大扩招的背景下进行的,碰到的最大问题是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问题,是盲目片面地追求扩大规模,走外延发展之路,还是根据学校面临新的形势,尽快转到内涵发展为主的轨道上来。评估是手段,是对学校办学的价值判断过程。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不是用于排名的评估,尽管目前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最后的结果以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作为结论,使得评估似乎给各院校“排了名”,但这是对这次评估的误解,淡化了评估的真正目的。

一所大学,如何科学定位,各安其位,明确优势,突出特色是这次评估的一项重点。确定一所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关键是找准自己的位置。大学必须围绕国家战略的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要以特色立校,特色兴校,特色强校。这次评估,设立了一项特色项目,专门考察学校的特色。

关于教学中心地位问题,这轮评估引起了各类院校高度关注,特别是研究型大学,明确提出了要办一流的本科教育,明确本科教育在学校的基础地位。

其次,规范了教学管理,加强了教学管理,学校办学规模扩大后,面临管理跟不上,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效率低下。这次评估特别强调规范管理。由于大学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变化,给学校各方面管理工作带来新挑战。过去一些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需要,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影响和阻碍了高校的发展。因此,这次评估,着重考察高校的管理制度,特别是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学校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建设,比如正教授、副教授每学年为本科生上课率就是一项硬要求。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这是促进本科教育持续协调发展的保障。

再次,加大教学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是这次评估考察的重点。既包括硬件投入,也包括软件投入;既包括经费投入,也包括精力投入。提高教学质量,没有足够的投入是不行的,是否重视教学投入是考察一所高校领导是不是真正重视教学工作、重视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教学基本条件是教学得以正常开展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物质保障。在评估中,特别考察学校是否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办学条件的要求,切实加大教学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当前尤其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投入,要有足够的经费保证学生的实验、实习、实训和社会实践等活动的高质量开展。这轮评估在教学经费投入、改善本科教学条件方面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最后,这论评估促使校风学风有了明显的好转。近几年来,学校校风与学风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学生逃课现象比较普遍,上课课堂纪律不太好,考试舞弊现象屡屡发生,既反映了教风学风的问题,也反映学校教学管理上还存在一些漏洞,同时还说明我们的管理不适应当前大学生的特点,所提供的教学还不能充分适应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还反映出市场经济中的负面现象对学校的影响。抓校风学风建设,不仅需要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还必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主动去个性化的学习要求。

在这轮评估中,除挖掘和发扬高校本身长期形成的优良传统外,还考察学校的教学督导制度,学生评教,教师测评制度以及考试、批改作业的运行情况,并亲临课堂听课以及学校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这种深入教学过程的评估,对优良学风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还有效地促进了高校建立教学质量保证机制。

还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这轮评估是政府主导型,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引起了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各校校级领导亲自挂帅,全力以赴,举全校之力,投入迎评促建工作,他们抓住评估机遇,强化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增强学校凝聚力,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建立保障教育质量的长效机制。如厦门大学朱崇实校长说,他们借评估东风,建立了自己的质量保障与监控机制,使评建工作长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北京大学历来有重视本科教学的传统,学校早在几年前就成立了评建工作办公室,负责实施校内评估和质量监控。

学生成为这轮评估的最大受益者,因为评估最终的落脚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评估过程使长期形成的优良学风继续发扬光大,使每一个学生受益无穷。专家组在重庆大学评估期间,学生在BBS上发表了上万条留言,他们纷纷表示评估带来学校新变化,使学生们受益匪浅,这是国家对学生最好的关怀,为学生送来了温暖。评估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当然,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既要看到评估的成绩,更要看到评估中存在的新问题,促使我们进行理性反思。

二、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宏观层面看,评估方案单一,不利于分类指导。我国普通全日制本科高校就目前来看,可分为三类,即研究型“(985工程”)高校、“211工程”研究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高校和教学型高校。第一类型与第二类型的高校是教学科研并重的学校,第三类型的高校是教学为主的高校。对这三类高校的要求是不一样的,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应有所不同。评估的组织实施工作,也要相应地作些改进,最好是同类型的高校同批或分批组织评估,既有共性问题,针对性更强,评估的指导作用更大,同类型也便于比较,相互交流学习更方便,更贴近实际,评估的结果促进更大。

2.从评估指标体系看,指标体系框架基本相同,标准统一。这轮评估指标体系,是在原来合格评估、随机评估、选优评估三种形式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从内容上看,大都固守上级部门制定的统一标准,用相同的指标体系去衡量不同的学校,联系各自的办学特色和具体校情不够,从而忽视了学校的个性,也影响了评估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尤其是对多科性大学和综合性大学,更是忽视了学科专业的不同特点,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文科、理科、工科、财经、医学及管理学科,其结果相距甚远。因评价标准与操作方式单一,很难使不同学科的个性得到保护和发展。在指标内容上,偏重校内评估结果,忽视以毕业生质量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评估结果;在教学评估中,偏重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忽视其他教学环节和过程的评估。

从评估结果来看,大都引导追求优秀,评估的功利意识太浓,专家组成员大都是高校圈内的专家,很少吸收社会上企业界及用人单位的专家参加,有较多的行政色彩,缺乏广泛参与和多方位观测,不同程度地存在参与范围窄狭,不可避免地陷入主观片面性。

3.从评估主体来看,评估主体单一。“评估对象参与评估的全过程,通过参与评估缺点及原因,从而激发评估对象发扬成评估主体是学校,不是评估专家,更不是评估主管部门和评估中心等。因为从现代教育评估理论来看,教育评估应坚持合作性原则,“在实施教育评估时,评估者自始至终都要与评估对象密切合作。”评估对象既可以了解自己的成绩,又可以发现自己的问题、成绩,解决问题,改正缺点。

评估是保证教学质量和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是评估的真正主体。高校评估是高校整体工作的一部分,是与学校的整体发展有机联系的。评估专家组是来为学校服务的,来帮助学校了解学校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努力的方向。因此一定要树立学校是评估主体的观念。

这轮评估给高校很大的压力许多高校为了迎接评估,成立“迎评办公室”、“迎评指挥部”等临时机构,为了争优,全力以赴,导致学校处于“被动”状态。这种临时机构有一个弊端,那就是评估一结束,临时机构撤销,一些职能部门的管理水平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形成了工作走过场的后果。这种搞临时突击、应付工作是有悖评估目的的。

三、借鉴美、英、日三国高校评估的经验

美国开展高等学校的评估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形成了系统的制度。美国高等学校的评估有两种类型:一是鉴定,二是评估。

美国高等教育鉴定(accreditation)制度从萌芽到现在已经有百年历史,发展到今天已有八个区域性鉴定性机构,进行鉴定工作几乎涵盖了美国所有高校。专业或职业鉴定是由专门职业协会同该专业领域和教育人士一起进行的,首创于医学界。之后其他行业协会也纷纷建

立专业鉴定机构。鉴定的目的有五:①鉴定证明质量;②帮助获取联邦政府的经费,同时也为其他部门或基金会资助高校提供帮助;③为学生校际流动和学分转移提供方便;④帮助薄弱学校建立自我改进的目标,并促进其不断提高办学质量;⑤学校鉴定认可,提高学校的声誉。鉴定的重点放在对高校的学术质量保证的评审上,鉴定结果分为四种情况:一是全部符合准则要求,给予通过;二是存在一些缺点需要改正,三年后要提交改进的补充报告;三是存在问题较多,三年后再派专家组实地考察进行鉴定;四是不通过。

这种鉴定有以下特点。一是有鲜明的社会背景,有社会公众的代表参加,特别是专业鉴定,由同行专家协会进行。二是鉴定是一种动态的评估活动,周期性进行,有严格的时间间隔,不是一劳永逸。要求每十年进行一次评审,并在第五年时提交一份中期报告。三是以检查办学过程、办学条件及反映学生的成果为手段。四是比较注意对办学效益的评估。五是调动与发挥被鉴定学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鉴定是自愿的。六是专家组有权威,鉴定协会的认证委员会由高校代表、鉴定专家及公众代表组成。虽然鉴定活动是非政府行为,但对鉴定机构的认证却带有政府行为色彩。除了学校鉴定外,还有专业鉴定,专业鉴定的过程与学校鉴定过程类似。美国这种鉴定制度,相当于我国试行过的合格评估。

美国与高等教育认证鉴定制度平行的还有评估制度,主要是针对博士生教育而进行。美国博士点的评估从1925年开始,至今已进行7次,在联合研究理事会会议委员会(Conference Board of AssociatedResearch Councils)领导下进行。参加1982年评估的有228所大学的2699个博士点,评价委员会将各博士点信息分送给选定的3000多位专家,专家根据项目和评分标准打分。这次评估历经5年,许多享有声望的专家参与,各名牌大学十分重视。

英国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形成比较具有特色和有效的高等教育评估机制,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简称QAA)于1993年开始启动,至2001年结束,历时9年,共进行了2904次实地考察,涵盖了英格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资助的62个学科领域,发布了2901个学科评估报告和62个学科领域的综合报告,培训了5700名学科评估专家和89名评估小组主持人,被认为是英国高等教育领域中最大的单项人员培训项目。大规模的评估牵涉到很多学术人员,耗费了很多精力

,但评估结果具有讽刺性。每个学科教学质量的总分数是24分,而这次评估的结果是所有参评的学科,平均得分为21. 6分,属于优秀。好一些的学科是23 —24分,差一些的学科也是20 —22分,均为优秀。由此得出的结论,大学的教育质量都很好。这样评估是失败的。从2003年1月又开始实施院校审查制。它最显著的特点是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院校自己的责任,院校审查的重点不是直接评估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而是评估高等学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有效性。院校审查的内容主要是三个方向:第一,根据院校课程项目质量和标准的常规评估方式,评估院校内部质量保障机构和机制的有效性;第二,院校发布的课程项目质量和学术标准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可靠性;第三,院校内部质量保障过程在课程项目层次或院校层次运用的一些例证审查组对院校质量管理与学术标准的可靠性及其课程项目质量与学术标准的信息发布的准确性、诚实性、完整性及坦率性进行审查和判断。英国院校审查制度最核心的思想是高校评估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高校本身是质量保证的核心,而学生、教师是学校评估的主体。英国许多高校引入社会参与机制,如大学评议会就吸纳社会人士。

日本的高等教育评估可以分为三类,即国家评估、协会评估和民间评估。主要依据一系列的“基准”来对高等学校的设置以及高等教育质量做出评估,如“大学设置基准”等。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起,日本新闻界、社会团体和一些个人对高等学校根据其培养出来的名人、专家的多少和他们的水平来评价各大学的教育质量,从而名牌大学、第一流大学的概

念逐步形成。于是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工资待遇、职务升级等方面都得到优先,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新的评估标准。

综合上述三国的高等教育评估,我们可以归纳出几个特点。第一,评估组织多元化,特别注意社会公众参与评估和中介组织评估,有利于评估的顺利开展和实施,也加大了评估信息的透明度。第二,评估工作经常化、制度化,有利于防止评估走过场、搞形式。第三,注重高校评估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高校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高校建立内部有效的自评机制的建立,实行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这是高校真正的动力和高校教学质量的真正保障。

四、对下一轮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期盼和建议

我国第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将于2008年上半年全部结束,对这一轮的评估工作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总结,为下一轮评估提供宝贵经验和理论指导,未雨绸缪,实属重要和紧迫。

1.促进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起步较晚,从1985年启动,至今也只有22年的历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改革原来政府全面控制的教育体制成为必然。正是为了改变政府的职能,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高等教育评估才被逐步引入到高等教育管理界,并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而得到迅速发展。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建立与发展的宏观背景是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同时它也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产物。可以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为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从1985年到1998年间,政府发布了一系列与高等教育评估相关的政策和文件,而此时,高等教育评估实践还处在探索和试点阶段,可以说是制度建设在前,实践探索在后,制度引导着实践的发展,制度供给是非常充分的。而1998年以后

,基本上没有什么文件和政策发布,而此时高等教育评估在实践上已全面展开并迅速进入了繁盛阶段。可以说是实践在前,制度建设在后,实践发展要求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与变迁有两种。一种是由国家政府颁布的政策、法令,自上而下的实施的变迁,这是强制性制度变迁。一种是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进行的自发性变迁或非正式制度积习而成的变迁时局的把握及其特殊的权力身份,这是诱致性制度变迁。高等教育评估属强制性制度变迁,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高等学校、社会公众的主动地位缺失。“一般来讲,政府主体(制度制定的代理人)的对信息、以其为主导而推行的教育制度变迁效率高,能有效推进教育发展。因此在教育体制改革初期,当人们的思想观念不够开放、高等院校的主体意识不强时,强制性制度变迁对高等教育评估在短时期内得以全面推行进到了积极作用。评估工作对全面提高高校办学管理水平和质量也起到了巨大的鞭策作用,充分体现了政府转变职能,加强宏观管理的作用和成效。但强制性制度变迁也使得高校评估更多地从政府、从教育主管者的角度出发,把高教评估当作政府监督和管理高等院校的工具和手段,在评估过程中,高等院校处于被动地位和接受状态,缺乏相应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社会公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和家长)在高教评估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也没有被考虑到。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的逐步实施,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制度的积极作用逐步丧失,甚至成为实践创新的障碍。现在的高教评估不仅要实现政府的宏观管理,更

要承担保证高等教育质量、实现公众问责以及促进高等院校自身发展的职责,“从单纯的政府控制的评估,转向政府委托与监督下的社会评估,通过建立第三方的社会性的高等教育评估机构来改善公众、政府与学校等各方面的关系,寻求一个能在学术自由、教育质量保证和政府管理之间的平衡”

。这不仅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基本趋势,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发展方向。当前,在改革开放深入开展的形势下,高校的自主意识增强了,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也增强了,在这种背景下,各种社会的评估机构应运而生,并需要有相应的

制度来加以引导和规范。

2.评估主体多元化

《普通高等学校评估暂行规定》第一章第六条:“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是国家对高等学校实行监督的重要形式,由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实施。”第六章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对此又作了具体规定。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合法主体是各级政府。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完全是行政行为,是一个从上到下的纵向的行政评估网络,没有给社会评估留下一定的空间。这种单一的政府评估,不利于教育教学民主化的发展,也不符合教育评估理论发展的趋势。根据第四代教育评估理论,评估是对被评事物赋予价值,提倡价值多元、全面参与共同建构,提倡在评估中充分听取不同方面的意见,并把评估看作是一个由评估者不断协调各种价值标准的分歧,缩短不同意见间的距离,最后形成公认的一致看法的过程。要体现价值多元,评估主体必须是多元化的,政府、学校、社会理应都成为评估主体。

还要重视社会价值在评估中的地位。在国外,许多高校在社会参与高校评估方面有可值得借鉴的经验。日本实行第三者评估。英国许多高校也引入了社会参与机制,如大学评议会就有社会的成员在其中,有的还专门成立了大学社会委员会。美国的高校教育评估一直由社会中介机构组织进行。我国也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中介组织..包括教育评估机构、教育考试机构、资格认证机构等,发挥社会各界参与教育决策和管理的作用”,但在实际的评估工作中,政府并没有将手中的权力分出来,这种活动在很多时候还是表现为一种政府行为,政府力量作为一种强势存在,客观上阻止了其他社会评估力量的出现,并抑制了其他评估者地位和威信的提高。我们应该采取措施积极吸收企业、科研机构等社会机构的专家参

与高校评估工作。建立一支由高等学校领导、评估专家、社会用人部门参与的评估队伍。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是由社会发展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相结合决定的。培养目标确定之后障体系中,要强化高等学校的主体意识、,教学工作就是高等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质量是教育质量的核心和基础。教育质量保障的核心和基础是教学质量保障。因此在高等学校教育评估制度中,高等学校是依法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主体,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所以教学质量保障的主体是高等学校,为了保证和不断提高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全高等学校内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在这个教学质量保质量意识和特色意识。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教育哲学观为指导,全面加强大学的文化建设,确立“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科学地确定新时期的育人目标,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3.评估指标体系多样化

长期以来,由于受封建社会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深刻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基本特点是以行政为本位,它不仅表现在政府拥有巨大的权力,大学缺乏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活力,而且表现在大学与行政级别直接挂钩。大学的运行机制几乎完全行政化,有的大学甚至不像学府更像政府,这种状况是与现代大学的文化个性和社会监督相矛盾的。解决这个矛盾的根本出路是由行政本位转变为政府宏观调控下的社会监督,这应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和评估制度的一次根本性变革。这个变革是与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密切相关的。我们现在采用的评估方案是统一的

,这是否意味着评估指标体系和标准的统一?是否有利于高等学校的分类指导和分类发展?这些问题很值得研究。

现行的评估方案由指标体系、评估指标和等级标准、评估结论及其标准、有关说明四部分构成。应该说,这个方案体现了实用、有效、全面和平衡等方面的要求,有它的特点。但应注意到它另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现行《评估方案》只有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关于这一点,引发出一些问题。一是该方案的出发点是力求用一套方案的指标体系来评价我国所有的普通高校。《方案》“本方案适用于各类普通高等本科学校。”全国本科院校有679所,它们分布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和地区,办学的历史长短不一,其中有重点大学,也有一般院校。《评估方案》设计者的初衷和本意是想通过一套评估方案和指标体系对所有普通高校加以评估,使之更具统一性和可比性。因此,指标体系的设置基本上建立在全国高校具有共性的假设前提下。虽然方案的第四部分(有关说明)谈到“根据分类指导原创,本方案的部分指标和标准对医药等科类高等学校,有特殊要求的将另做补充说明”,但这只是从学科角度对不同类型的特殊要求。这种在统一性指标体系基础上,然后对个别指标标准进行微调,并不符合中国高校类型划分和分类发展的实际,在评估中很难操作,也很难把握。由于评估标准同一,在导向上产生歧义。不管是重点院校还是一般院校,不论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使用的是同一个指标体系。假如一所重点大学被评为良好,而一所刚刚专升本的学校被评为优秀,尽管在具体指标中体现了差异,但社会公众会误认为一所有着悠久办学历史的大学的办学质量和水平还不如一所新升格不久的学校,这对一些重点高校造成的心理压力是可想而知的。另一方面,由于是同一指标体系下的水平评价,被评学校和专家组都十分关注每一项二级指标的打分。这样长期下去容易造成趋同化的倾向,误把“争优秀”作为导向,影响了正确的导向和教学评估的效益。况且有的学校即使评上了“优秀”,在大家的心目中也未必是“优秀”,还会引起大家对学校的某种看法。

4.评估指标设计科学化

对不同类型的高校,用一把尺子衡量是不科学的。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型院校的教学质量,在含金量上是不同的。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学渗透了研究性和创新性。现行《评估方案》中的评估指标和等级标准,应把学校社会声誉列为一级指标。考察大学对社会的贡献率。例如,每年本科生录取分数线、研究生录取比例、毕业生市场就业率、社会团体赞助、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率、经济增长回报率等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反映学校的社会价值的。基于这一点,在评估中可以增加社会价值指标知识创新工程以及国际合作等项目,是否为牵头单位,有无项目首席科学家。市场效应包括科研成,包括学校对社会贡献度、社会知名度、社会认同度等。社会贡献度包括该学校有无培养出杰出的政治家、科学家、社会名流;有无毕业生做出重大发明原创性成果,在社会、企业、单位能否成为杰出人才;该校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包括学校平均每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重大国防、成果

的市场转化率、知名度包括学校排名、学校各学科专业的排名、校声望包括在国内同行中的知名度,科研成果对所在地经济增长的推动以及科研成果向教学转移促进教学的事例等。社会在国外权威杂志、学术机构组织的排名活动中的位次。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名气。社会认同度包括本科生、研究生生源,录取研究生中来自重点大学的比重,毕业生一次就业率,毕业生是否从事就职单位的关键岗位,企业、社会团体赞助,企业提供的合作项目数、合作金额等。

在评估指标中,不但应注重硬指标,还应该注重软指标的评价。“软指标是高校的生命力所在。软实力是一所学校所拥有的影响力。”但是“软实力”区别于“硬实力”的特征,它是学校的无形资源,是学校长期积淀形成的一种文化底蕴

,学校可以创造、推进或利用“软实力”,但难以控制和主导“软实力”。高校的软实力,源于高校的综合实力,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发展定位,丰富的教育投入,强大的人力资源,一流的学科专业和大师,深厚的人文底蕴,完善的经营管理,健全的运行机制等隐性资源,还包括高校的文化力、政治力和大学精神力、大学制度力。大学的文化力是大学的精髓和灵魂,是激发大学活力的源泉。因此要重视软实力的评价。

有些指标的观测点太微观,比如在评估二级指标4 ·2课程一项,A级标准规定“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学时不低于15 % ..”,其实这种具体的要求,交由学校处理,不必作硬性规定。从教学实践来看,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宜用多媒体

,大部分课程还是采取教师在黑板上边写边讲的方式。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和步骤边听讲,边思考,边记笔记,教师的讲授、书写、动作、表情对学生的感染以及根据学生听课的状态而及时调节讲授的速度和方式,这些在多媒体上是难以实现的。课堂教学从本质上讲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是师生之间思想与思想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感情与感情的交融,再先进的多媒体也不能改变和取代师生之间的这种根本关系。现在有的多媒体课堂,只是把教案搬

到了屏幕上,教师远离屏幕在一边手拿话筒念讲稿,不看学生一眼,教学内容不在黑板上展开讲解,而只是在屏幕上一扫而过。学生无法记笔记,得不到教师生动形象的讲授,甚至找不到教师读到什么地方了,有人称这种现象叫“机灌”,过去称

“满堂灌”是“人灌”。多媒体本应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却反而教师成了它的奴隶

,发挥不了主导作用,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然比传统的黑板粉笔式的教学效果要差得多。因此这样的事不应在评估指标内涵中作出规定。

双语教学也是4 ·2课程的观测点,我国大学生的外语水平尤其口语水平普遍较低,应规定普通外语,二年级课程结束之后仍应采取措施,保证外语不断线,至少保持每学期均有一门课用双语教学,直到毕业设计(论文)中应用。要求实效,而不必规定达到多少百分比。

5.评估组织工作规范化

从2003、2004两年评估的结果来看,评为“优”的学校约占52 %,良的学校约占39.7 %,合格的学校只占8.3 %。2005年评为“优”的学校约占70.6 %,“良”占24 %,合格学校占5.4 %。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值得深思。

在评估专家的人选问题上需要改进。现在参加评估的专家,大都是高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务处的负责人。这些成员对教学管理比较熟悉,有工作经验,对评估方案容易接受,操作方便。但评估理论专家少,评估机构的专职科研人员少

,离退休中精力充沛又有评估理论修养的专家则更少。搞教育评估,不能完全凭经验办事,应有

评估理论与评估文化作指导。同时,通过评估实践,对评估方案设计,以及对评估结果还要进行科学分析,提出改进意见,不能只就事论事,从浅层次看问题。我们的目标是使我国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日趋科学化、规范化、健康发展。坚持评估实践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既重视大学评估实践,也重视大学评估研究并努力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师范类等,这样分类评估,便于从宏观上看出同类大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关键,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评估实践,在评估实践的基础上深化理性思考,是多年来我国开展大学教育评估行之效的成功经验。

从每年被确定评估的院校名单来看,确实非常混杂,能否分大类相对集中,如综合类大学、理工类大学、多科性大学、财经类,以弥补评估方案分类指导之不足。现在的做法是随机的,每年的重点不明确,参评学校各类混杂,不便集中分析问题,对改善宏观管理的效果不大。台湾进行院校评鉴时就是按学校性质分为九大校务类和六大专业类组进行评鉴的,这样做好处很多。

6.专业论证(评估)制度化

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基本上属于综合评估。还应开展专业评估,建立专业论证制度。从国际上看,专业论证制度和职业准入制度是完全挂钩的。未经专业论证的毕业生,在职业准入过程中将遇到许多限制,有的国家甚至予以完全禁止。美国的一流大学如哈佛大学的专业也要论证。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互认的工程专业论证,日益成为国际技术人才市场准入的一道门槛,也是改革和提高专业水准和质量的重要措施。我国建设部组织开展专业论证,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工程专业论证(评估)制度,成效很好。为我国的工程学位获得国际教育界和工程界的认可打开了通道,使我国培养的高级专门人才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同时也给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笔者从以上六个方面提出了有关《评估方案》亟待改进和完善的意见。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不是讨论要不要维持开展本科教学评估工作,而是要在评什么、怎么评上下功夫。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要强调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这是进一步做好评估工作的重要先导。首先要明确,教育评估的本质是一种价值判断。这就是说,要对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做出价值判断。为此,必须确定教育评估对象是哪一种类型和模式的高等学校,是哪一层次、学科(专业)、类型和形式的高等教育。然后根据不同的教育评估对象制定出不同的教育评估目标和标准,再根据评估目标和标准收集能够准确、全面地反映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信息,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对其达到教育评估目标和标准的程度做出价值判断。所以分类评估、分类指导是关键的一环,这不是用补充说明就可以解决的。现行评估方案的补充说明只是对特殊学科和院校的不同所做的微调,没有从源头

上解决分类评估与分类指导的问题,希望下一轮评估处理好这个关键问题。

有人说,美国的中北部质量监控委员会负责评估1000多所高等本科院校,不论是世界一流大学还是一般大学,均使用相同的指标体系。这条信息如何理解呢?这里指的是美国的学校鉴定,大概相当我国试行过的合格评估,美国的学校鉴定较早,大致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当时由于学校数量的迅速发展,引起人们对质量的关心,需要制定一定的条件与标准,用以鉴定高等学校是否合格。几十年来,逐渐形成目前评估鉴定高等学校的一套制度”。学校鉴定包括11个方面,鉴定合格有效期为10年,10年后要全新进行鉴定”。笔者建议恢复我国曾试点

过的“合格评估”,使评估导向不发生歧义,又确保高等教育的基本质量,不致于指向盲目追求“优秀”的负面影响。

第二,尽快修订和调整评估标准体系,改进评估组织工作。第一轮的教学评估,是在没有高校分类的基础上开展的。尽管暂行规定中提到的三种基本形式:合格评估、办学水平评估、选优评估,但这仅仅是简单化的划分。建立和不断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关键是设计出科学的、操作性强的、多样化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而不能搞一个模式、一刀切。显然,如果用评价学术型人才和研究型大学的质量指标体系去评价应用型人才的一般院校是不合理的。反过来也不行。因此,这就要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多样化,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对不同类型的高校分别进行评估,体现分类指导的原则。其中的关键是如何分类,笔者认为,可以按学校的学科分布特点分为综合性、多科性和单科性院校,或者按学校功能特点分为研究型、教学科研型和教学型院校,也可以按学校的实力和办学历史分为重点院校、一般院校和新升格的本科院校。

评估的组织工作也要精心安排,一是组织好评估专家队伍,其成员应有评估理论研究人员、高校的相关人员,还要吸纳社会名流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成员。有了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关键就是要靠参评的人员准确把握、贯彻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组织评估对象也要有所讲究,最好每类集中在一批或分批评估导会提供准确的判断,增强评估的权威性和指导作用。

第三,构建高等教育教育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是国家对高等学校规定监督的重要形式,学校在高教评估中处于被监督、检查的地位,便于横向比较;在同类之中,掌握其共性问题和个别特殊问题,对分类指《暂行规定》第一章第六条:“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第七章评估程序中没有给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可见,我国高等教育评估主要是终结性评估。所谓终结性评估,是在教育活动发生后关于教育效果的判断。终结性评估一般在教育过程结束后进行,要区别优劣,分出等级,评估报告主要呈递给各级制定政策的管理人员,以作为他们制定政府或采取行政措施的依据。而我们也要注重形成性评估。所谓形成性评估就是通过诊断评估方案或计划、教育过程与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为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提供反馈信息,以提高实践中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质量的评估。形成性评估是在过程中进行的评估,以改进活动为目的,评估结果主要供那些在进行教育活动的教育工作者参考。对高等教育的质量监督应把两种评估结合起来,构建新的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监督体系,这体系可包括三个部分:

其一,高等外部质量保证体系,主要通过上级主管部门和全国性的高等教育评估机构负责实施。全国性的高等教育评估机构要以终结性评估为主,形成性评估为辅,每隔五年一轮,在高校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高校教育、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质量进行评估,并建立反馈机制,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提出建设性建议,这种评估不打分,不分等级,以定性描述结论为主。

其二,高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内部质量保证机制。目前我国有些高校设有教学督导办公室和教学评估办公室,定期开展学生评教,督导评教,同行、领导评教、评学,教师评学的评估督导活动,这是形成性的评估,重在对学校教学过程进行监控,为终结性评估打下基础。但应该指出的是,高校内部的质量保证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学方面,应该扩大到学校发展的其他层面,如科研、社会服务以及教师、毕业生等方面。所以建议高校在中观层面上设立综合性的评估督导机构

,全面负责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充实与完善。同时高校要加强与教育评估机构的联系,

与高校外部的评估相联系。高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要以形成性评估为主,及时纠正高校教育过程中的问题。

其三,高等教育认证体系,包括学院认证和专业认证。国家或国家委托专业性的权威机构的认证机构负责此项工作,对新建院校要2 —3年认证一次,对已经发展比较成熟的高校可以6 —8年认证一次,既要认证高校又要认证学科(专业),认证要在高校分类的基础上进行,要以终结性评估为主,形成性评估为辅。

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作者: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刘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技创新不断涌现的重要时期,也步入了一个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的重要时期。新科技革命及其带来的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也引起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进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 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只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这要求我们在科技工作中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世界科技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要紧紧扭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要在统筹安排、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把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中重点发展、亟待科技提供支撑的产业和行业作为重点领域,把在重点领域中急需发展、任务明确、技术基础较好、近期能够突破的技术群作为优先主题,加快突破瓶颈制约,掌握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解决重大公益性科技问题,提高国家安全保障能力。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科技结构布局。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科技结构布局,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要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进一步形成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具体来说,就是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同时,还要进一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政府管理科技事业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完善科技开发计划,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和其他社会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形成科技不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社会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的良好机制。要完善科技

CNAS-CL01-S01-2018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认可方案

CNAS-CL01-S01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认可方案Accreditation Scheme for NIM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前言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简称NIM)是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国家计量基(标)准和国家计量院签发的校准与测量证书互认协议》(CIPM MRA)的签署成员,是我国的计量科学研究中心和国家级法定计量技术机构,承担研究、建立、保存、维护国家计量基准和国家计量标准,复现单位量值,研制标准物质等的职责。 基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在量值溯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依据ILAC-BIPM对于国家计量院认可的联合声明,制定本认可方案,在认可周期、认可评审方式、评审员资格、评审报告和证书格式等方面做出专门的规定。 本文件代替CNAS-SL01:2012《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认可方案》。 本次修订是按CNAS统一要求调整文件编号,内容没有变化。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认可方案 1引言 由于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在量值溯源体系中的地位和其校准和测量能力水平的特殊性,为确保与亚太计量合作组织(APMP)联合评审的顺利进行,确保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校准和测量能力评审的有效性,制定本认可方案。 2范围 本认可方案仅适用于CNAS对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认可。 3规范性引用文件 3.1 CNAS-RL01《实验室认可规则》 3.2 CNAS-CL01《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 3.3 CIPM-ILAC 对国家计量院认可联合声明 4术语和定义 4.1校准和测量能力(CMCs): 是指在常规条件下,提供给用户的校准与测量能力: a) 在CIPM MRA的BIPM关键比对数据库(KCDB)中发布的;或 b) 签署ILAC协议的实验室认可范围中所描述的。 4.2《国家计量基(标)准和国家计量院签发校准与测量证书互认协议》(CIPM MRA):由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起草的国际多边承认协议,在《米制公约》中赋予其权力,由《米制公约》缔约国和国际计量大会附属成员的国家计量院(NMIs)院长签署。其目的为: ●建立由NMIs维护的国家测量基(标)准的等效; ●建立NMIs签发的校准和测量证书的互认机制; ●为政府和其他部门签订国际贸易、商业和法务相关的更广泛协定提供可靠的技术基础。 4.3 同行评审专家(PR):符合区域计量组织(RMOs)、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导则要求的,熟悉和参加相关计量领域的技术活动,有能力对国家计量院的技术能力进行评审的人员。 5 对认可规则的补充要求 5.1 评审组组成

影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社会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社会因素分析 摘要:分析影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状况不是由单一元素决定的,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对科技创新产生合力和影响。科技体制的弊端、教育改革机制障碍、创新风尚尚且低迷、创新领军人物不突出是影响和制约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社会因素。 关键字:科技创新能力;影响;社会因素 创新是力量之源,发展之基。不断创新是当代科技发展的主旋律。在人类社会中,做成一件事的条件无非是人、财、物。具体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各国的经验来看,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如下因素:一、一种良好的文化环境。例如,有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有热爱科学的社会风气,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学术教养和规范等。 二、一个较强的基础条件。教育是科技之母,在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中,最重要的就是教育体系。要发展科技,就要优先发展教育。三、一种有效的制度支持。国家对自主科技创新的制度支持应是全面而有效的,例如,有有效的项目评估和资金支持体系,有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有明智的产业政策,有合理的知识产权制度,有有利于科技创业的社会融资系统等。四、一群有素质的人才。国民的“创新素质”包括:创造力意识、创造力人格特征、创造力知识、创造力思维、创造力技能、创造力体能、创造力运用实效等。 因此,分析影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社会因素就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入手,具体结果如下: 1、科技体制仍存弊端,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我国科技界沿用的是前苏联的科技体制,形成了独立研究院所与高等院校两大基本队伍。尽管近年来我国科技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科技体制中仍存在一些弊端,严重妨碍着我国的科研创新:一是机构重复建设[1],科研人员研究方向或任务雷同,缺乏横向联合与协作[2]。这种状况使得科研课题重复、投资分散。将有限的科技投入分成若干份,使投资显得杯水车薪。投资分散制约着知识分子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也造成了极为有限的科技资源的巨大浪费。二是科研院所中人际关系复杂,人员结构分配不合理,尸位素餐现象严重。我国科研院所的在职人员中,科研人员、工程师仅占一半左右,大量的行政、服

技术创新能力

精心整理 (1)从技术能力角度分析 从技术能力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学者把组织在技术创新过程 中所需要的各种能力进行划分。在国外,拉里(LarryE.West- phal,1981)结合组织行为学科知识,把技术创新能力看成是组 织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与信息的获取能力的综合; SevenMuller 术能力、储备能力、组织能力的综合; 技术创新行为主体出发, 业的价值观。在国内, 出组合创新能力, ,其本质是知 ,则把技术创新能力界 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资源配置能力等。还有的学者把创新能力,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与吸收能力 并列起来,共同构成企业的技术能力。他们认为,技术创新能力 是技术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企业提高技术能力最终应以提高 技术创新能力为依托。吸收能力和生产能力只停留在掌握已有

技术上,而不能具备超越技术领先者的技术能力,只有拥有技术 创新能力,企业才能最终战胜技术领先者。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 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有些学者依据技术创新的基本性质和 基本过程、成功技术创新给予的启示以及企业技术创新调查分 析结果,把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创新资源投人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还有的学者 提出, 力一起构成技术能力, 位)产生新思想(新概念) , 组织能力的划分粗细不同,但可以看出,良好的生产营销等基本 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是技术创新的一个基础,因此也引起了众 学者的广泛关注。 (2)从战略管理角度分析 从战略管理的角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便于组织支持企 业技术创新战略的企业的一系列综合特征,包括可利用资源及

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几个要点

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几个要点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内容简介: 要点一:发掘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要点二:继承前人知识,鼓励学生质疑。要点三:结合实际,发散思维,大胆创新。 要点四:创设和谐气氛,师生共同协作。要点五: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兴趣。 要点六:根据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不枯竭的动力。深化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具有民族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和科技素质,培养适应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所需要的劳动者是时代赋予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新的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

生的科技创新思维应该做好下面的几点工作: 一、发掘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发掘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熟练技能技巧,还要促进学生的智力、意志、情感的发展。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注意发掘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他们创造活动的诱发剂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例如:在有关”磁铁”的教学中学生对磁铁能吸铁感到很新奇,特别对隔着木板都能把铁吸住很感兴趣。于是就让学生去想:这个特性可以应用到那些方面?经过引导和辅导,学生就发明了加装在玻璃黑板上方便挂图的”黑板挂图磁块导轨”。参加了佛山市青少年创新大赛。 二、继承前人知识,鼓励学生质疑。 真理的相对性,知识的局限性是不

可避免的,是客观存在的。前人思维的结果会因为当时历史环境的束缚而不适应现代的今天。让学生以审察的态度去认识前人总结的知识,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发现不足,去大胆质疑,这是成功地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基础。但是这种质疑不是对前人的思维结果简单的粗暴的否认,而是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科学方法,现代的眼光,更深更广地认识前人发现的真理,前人总结的知识。能做到这一点的学生就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就有进一步探索真理和发现真理的需求。就能塑造出敢于探索真理、勇于献身真理的品格。就容易开拓自己的创新思维,发挥自己的创新性行动。就能进而达到发挥自己创新能力的结果。 例如:自然教材中《叶的光合作用》这课书里学生知道了绿色植物在阳光的照射下进行光合作用能放出氧气,课后曾指导学生通过收集水底植物苦草在阳光照射下能放出氧气的实验。实验后就

如何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

我来支招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发明创造活动不只是学校和老师的任务,也要靠社会和家长的大力支持,共同合作,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好的环境。那么作为未来建设者的教师如何面对历史的挑战?如何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发明创造活动?这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主要问题。 一、历史的抉择、时代的课题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正在飞速地改变着面貌。毫无疑问, 21世纪将是一个更高速度发展和变化的新世纪。世界各国都在调整各自的战略,努力塑造各自在21世纪的形象。面对世界范围内的现代科技革命,教育更应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发明创造活动。 二、培养科学意识,训练思维方式 (一)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的目的 我们培养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开展发明创造活动,其目的不在于制作出几件科技作品,不在于在各项比赛中获得名次,而在于培养他们的科学素质。科学素质是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度和综合化发展对未来建设者的要求、是现代化社会对现代人的基本要求。它是从小养成的,不断发展的。 (二)培养科学意识 1.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科技活动是对青少年进行科学世界观教育的极好途径。科技活动非常清晰地反映出物质和精神、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青少年会从实践活动中懂得:物质是世界的本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同时,会从活动实践中懂得事物是有客观规律的,按规律办才能成功。教师在引导青少年认识世界本质的同时进行无神论教育,分析各种迷信及宗教的本质,认清无神论在社会发展中积极意义,这些对于形成青少年的科学世界观是非常重要的。 在科技活动中,联系科技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联系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联系现代化建设对科技人才的需要等对青少年进行人生价值、人生目的、人生态度的教育是很有说服力的。 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与“科教兴国”的观念 结合科技活动,让青少年感受科技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认识科技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逐步确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引导他们关注科技新成就,关心 21世纪中国的发展,明确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意义,激发他们参与科技活动的自学性和积极性。 3.科学的兴趣和理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青少年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而“兴趣—志趣—志向—理想”是许多有作为的科技人员成长的轨迹,但是这种理想不仅仅是专业理想、职业理想的教育,也包括人生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教育。 4.现代意识 现代意识的发展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体现,现代科技发展是现代意识产生的基础。关于人的现代意识与现代素质,国际上研究颇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求变化,敢于创新与改革;重知识,尽可能地取知识;守时,准时,时间观念强;工作讲效率;讲民主,思路开阔,大脑开放;有自信,讲信用,对自己承担的责任负责;相互了解,尊重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数据库软件采购项目 2012年12月

目录 第一部分软件采购需求 (3) 第二部分资质要求 (4) 第三部分系统集成服务 (4) 3.1 系统集成服务范围定义 (4) 3.2 服务内容清单 (4) 3.3 项目验收 (5) 第四部分售后服务、技术支持与培训 (6) 4.1 售后服务 (6) 4.2 技术支持与服务 (6) 4.3 培训 (6)

第一部分软件采购需求 1、在原厂售后服务基础上,要求供应商提供三年技术支持服务; 2、所投产品为原厂商正品行货; 3、中标后,10个工作日内到货,3个工作日内完成所有产品部署安装; 4、针对以上服务内容进行逐条应答。

第二部分资质要求 1.投标公司需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需提供加盖公章的证书扫描件; 2.投标公司需有类似供货项目案例,需提供加盖公章的合同复印件; 3.投标公司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有生产或供应能力的中央政府采 购协议供应商; 4.投标公司需具备工信部颁发的系统集成资质证书,提供加盖公章的证书 扫描件; 5.投标公司需是项目主要产品的高级认证代理商,提供加盖公章的证书扫 描件; 6.投标公司需提供原厂商售后服务承诺函原件; 第三部分系统集成服务 3.1系统集成服务范围定义 1)服务要求:服务商提供本次采购所有产品的实施计划和安装部署,按照用户 要求,将SQL Server服务器采用故障转移群集模式部署,合理规划数据迁移和实现数据大集中,协助用户进行数据库与现有业务系统的集成工作,在完成集成工作以后,进行相关业务系统集成测试工作,并对测试过程中系统平台出现的相关故障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涉及与本次项目相关的已有设备系统,服务商应负责实现用户需求的相关调试和配置。 2)服务地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3)服务时间:合同签订后10个工作日到货,到货后3个工作日内完成所有产品 的安装调试、应用测试等服务内容;培训的具体时间须与用户协商后确认; 售后服务期限为验收通过后3年。 3.2服务内容清单

中国科技的力量演讲稿最新五篇

中国科技的力量演讲稿最新五篇 科技演讲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创新之路吾将上下而求索! 从小,我就是个对任何事物都怀有强烈好奇心的孩子,当 我得知东方魔稻惠及几亿人民,当我看到神舟飞船直冲云霄, 我便产生了对于科技创新的无限向往。进入学校以来,学校浓 浓的科技教育氛围给了我解决困惑的机会,我渐渐爱上了科技 创新。 我也曾心生困惑,创新究竟是什么?我应该如何创新?我反 复问自己,反复思考。我感到科技创新像雾里看花,空中楼阁,不可捉摸。在思考的过程中,我想起看过的一档名叫《异想天开》的电视栏目,专门播出青少年制作的创新发明。我至今还对那 个把小风扇安装在筷子上,用来给热面条降温的创意记忆深刻。在上数学课时,老师鼓励我们用多种不同方法解同一道数学题,我喜欢解几何题时,尝试添加不同的辅助线;我喜欢学习化学,尤其喜欢做试验,因为在实验中我会发现世界是如此奇妙。突然,我好像感悟到了什么,也许我给了创新过深的含义,创新 并不是一项深不可测的领域,创新其实就是发现创造价值的新 方法,创新是可以溶入我们的日常生活的。虽然发明家不是人

人可当,但是科技创新应该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能力。 八年级时,我们开始接触物理学,那可真是令我大开眼界。其中,我对电磁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反复琢磨,多次论证,自己撰写篇《电磁跑道》的科技小论文,并因此而获奖。心血来潮,让我初尝科技创新的快乐。之后,我的创新热情进一 步高涨,《电磁式“内燃机”》,《火车发电设想》,《树干为什么是圆的》这些科技论文陆续参与科技论文比赛的征文。同时我也喜欢进行小制作,这些小制作可以便利生活,营造乐趣, 我相信“小想法”将成就“大作为”。 今天的我们,虽然时时刻刻享受着发明,却仍然对发明充 满陌生。有职业的教师和科学家,却没有“发明”这种职业, 没有人为发明家付薪水。世界因为发明而辉煌,而发明家个体 常常寂寞地在逆境中奋斗。他们经历着科学技术攻关上的艰难 攀登,经历着成果开发上的艰苦跋涉,他们是一个在为社会进 步而奋斗着的群体,他们是伟大,无私的,我立志也要成为一 名伟大的发明家,让我更多的幻想变成现实,让科技服务于人民。 这个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是属于我们广大青少年的,面对 广阔的明天,我们应当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科 学素质和创新能力,打破思想的禁锢,冲破习惯势力的束缚, 在世俗中发现新大陆,为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建设作出贡 献。

企业创新能力介绍图文稿

企业创新能力介绍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1.知识产权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限400字) XXXXX有限公司是一个XXXXXXXXXXXXXXXXXXXXX,提供多终端互联网音视频解决方案。主打产品是XXXXXXXXXXXXXX。企业产品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6项,主要是6项软件着作权,6项均来自于企业自有技术,帮助企业在技术方面寻找行业制高点,且知识产权皆已用于批量生产,成为公订的利益增长点,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科技成果转化情况(限400字) 公司近三年研发项目数量16项,转化项目16项,新软件产品16个,公司近三年科技成果转化16项,平均每年5项以上。公司的新产品投产率在100%。详见《公司近三年科技成果汇总表》、《公司技术诀窍说明》。转化的科技成果极大的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3.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组织管理情况(限400字) 公司成立了研发中心,且每个项目成立了专门的项目小组,制定了《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研发项目立项管理办法》、《研发投入核算体系管理办法》、《科研人员绩效考核奖励制度》、《岗位责任书》部门等规章制度。除规定了企业项目立项,项目过程管理,项目验收等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外,还重点对科研技术人员的考核、奖励做了详细的规定。为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与多家科研院校建立了较好的合作关系。 4.管理与科技人员情况(限400字) 公司2015年底在册职工人数111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111人,占企业职工比例100%。企业设立单独的研究开发机构,组建了研究技术开发中心。所有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110人,占企业员工的91%,专业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统计学、经济管理、电子商务等,门类较为齐全,知识结构合理。企业设立单独的研究开发机构,公司研发部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摘要]: 科技辅导员对青少年创新意识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做一名优秀的科技辅导员呢?我们应该从四个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整合资源、配合教学;激发兴趣、科学探究;鼓励创新、活动开路;创设和谐,共同合作。 [正文]: 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过程中,科技辅导员是一支至关重要的队伍。他们努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促进青少年科技素质的提高。我们作为科技辅导员,要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整合资源、配合教学 首先,现代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容的,它还包括电视、电影、录音、幻灯等多媒体,还有实验教学。这些现代教育技术的资源建设、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学校信息技术设备比较完善,实验室建设也比较规;有的则缺这少那,特别是农村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建设大多不到位;有的资源建设比较好,但由于多种原因,设备长期闲置,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科技辅导员要积极配合校领导,制订好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 其次是抓好资源的管理,对现有资源进行鉴别、取舍、维修,对新添的资源建设要有系统的“管理使用制度”,构建现代教育技术资源体系。

第三,抓好资源使用率,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此,科技辅导员既要协助校领导抓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应用能力和水平,还要努力协助学科教师制订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计划”,为他们写好教案,提供方便,包括制作教学课件,选择音像教材资源等。 二、激发兴趣、科学探究 如何让学生热爱科学、提高科学素养,这需要科技辅导员付出更艰辛的劳动。 1、要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往往是靠老师通过多种形式去激发的。如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育生活化。如在教“周长和面积”的容时,我设计了一个课件,即教师买了一套住房(多媒体展示高楼大厦),要进行装修,有几个问题请你帮忙解决。问题一:计算出这套房子的总面积;问题二:用边长5分米的石铺地需要多少块?每块石售价8元,需要多少钱?学生听后跃跃欲试,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 2、引发科学探究。小学生对上科学课普遍很感兴趣,都能自发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而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来源于对事物观察后所产生的科学问题。他们想了解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就引发对这一问题的探究活动。如《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学生经过观察,发现要比较出水的多少,不能只从容器的大小,液面的高低来确定,而是要综合地考虑到多种因素,液面虽高,但由于容器的体积(底面积)小,所以所装的水不一定多。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用什么办法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判断出哪瓶水多,哪瓶水少呢?此时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想亲身探究一

关于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关于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一、我县企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一)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不强。企业专利申请多数是实用型或外观型的,发明专利不多,特别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少。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总体水平仍处于较低层次,产业核心技术不强,没有形成上规模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业。尤其是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研发能力更是非常薄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全县研发经费投入达到销售额5%以上的企业只有少数几家,大多数中小企业,受困于资金、县场、效益等综合因素的影响,研发投入难有保障,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只占销售收入的1%左右。政府引导性投入效应难以对各个层次上的企业发挥作用。 (三)技术创新人才匮乏。中高级技术人员不多,而且主要集中在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民营中小企业中分布少,特别是面多量广的中小企业中科技人才更少,高新技术人才匮乏,更缺乏高素质的技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国内技术领军人物更是少之又少。 (四)技术创新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滞后,服务功能不足,政府部门和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尚未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投入引导、沟通协调、信息传播,以及咨询、招标、风险投资、融资担保等综合服务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五)扶持政策尚需进一步落实。为了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我县已经制定了一定的扶持政策,但有些政策落实有难度。如技术开发费税前扣除政策,虽财政、科技部门已作了广泛的宣传,但企业受多种因素影响,执行比较困难,在部分企业不易落实。 二、对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科技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我县实现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是企业增强县场竞争力的客观选择,也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我县在科技创新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加快发展的要求相比,仍需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实施进度,不断取得新的成效。 (一)进一步突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激发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切实引导企业树立强烈的科技创新意识,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决策、投资、开发、成果转化和受益的主体。促进企业建立良好的科技创新机制,加强以企业研发中心为主要形式的研发机构建设,使其成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引进与转化科技成果的主体力量。引导企业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在自主创新上有所突破,在一些关键领域掌握更多的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促进“技术企业化、企业技术化”。充分调动企业家的科技创新热情,发挥企业家在科技创新中的组织作用。大力引进创新人才,支持企业将创新能力、创新成果及其产业化程度作为重要的分配标准,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积极性。

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三轴向精密转台系统设备采购项目技术部分文件

技术部分 仪器设备名称:频谱分析仪 1.采购背景/目标: 1.1采购背景 随着半导体行业的迅猛发展,各种高精度、多分量、高性能振动传感器技术得到长足发展,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海洋工程、医疗卫生、国民经济等领域,国际上以MEMS 传感器为代表的新型振动传感器正在逐步取代传统振动传感器,成为主流运动测量产品,2008年的销售额超过了10亿美元,2010年仅ST公司的销售额就超过了20亿美元。近年来我国生产的MEMS运动传感器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国外一些传统传感器行业 巨头也正在寻求我国MEMS运动传感器生产企业为其代工。然而,我国缺乏对这类传感 器的一些主要技术参数进行计量的能力,且国外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致使我国同类产品难以得到国际认可,无法与国外贴牌产品竞争;另一方面无法对关键技术指标进行测量,难以摸清技术改进方向,制约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日本国家计量院(NMIJ)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计量院正在帮助日本和美国企业在ISO、IEC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将其产 品和计量方法起草为新的国际标准,从而帮助其垄断未来的国际市场。例如以日本为主导起草的国际标准“IEC 60747-14-4 半导体加速度计”明确要求采用多分量重力分量 法对MEMS加速度传感器进行校准。 传统的振动台随着振动频率的下降,振动台加速度幅值以频率平方的速率下降,使得信噪比变差,不能满足新兴振动传感器的量值溯源需求,急需购置三轴向精密转台系统,建立多分量重力分量法振动标准装置,利用重力场来进行振动校准,利用传感器与重力场的夹角确定加速度幅值,实现低频1g加速度幅值的多分量振动激励,以较高的 信噪比保障校准结果的精确性和可靠性。例如,用于风力发电机组振动监测的传感器由于灵敏度较低(10mV/(m/s2)),低频段只能通过重力分量法校准。美国PCB公司和美国标准技术研究院合作研制了重力分量法振动标准装置,使得美国PCB公司几乎垄断了风力发电机组振动监测传感器的市场。我国振动监测传感器生产企业虽然可以提供类似的传感器,但由于无法校准,难以进入风力发电机组振动监测市场。 1.2 采购目标

传统思维对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

传统思维对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 摘要:分析了中华传统思维方式包含的整体思维,直觉思维,中庸思维方式对我 国科技创新能力形成的影响。多方面的抑制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将传统思 维与西方的科学理性精神罗列对比分析,显示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方式对科技创新能力发 展的阻碍,提高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能力必须对这些思维进行改善。 关键词:整体思维;直觉思维;中庸思维 ; 科技创新 传统思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积淀的观念体系、价值体 系和知识体系,是民族特有思考方式的集中体现。它不仅存在于历史典籍之中,还存在于今天的现实社会之中,是当代人思想意识、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无法完全摆脱的精神遗产。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而形成的特定科技创新思维模式,是推动科技发展的最直接力量。传统思维是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它主要通过创新动力、创新主体、创新对象和创新方法等中介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任何一个国家的 科技创新能力都无法摆脱其传统思维的历史影响和现时作用。传统思维是否真 的对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有抑制和障碍作用,对此应该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1.1 传统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 1.1.1整体思维 整体思维或曰系统思维,它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最基本、最突出的特征“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及其一切事物的思维方式。”即认为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冥冥中万物皆有灵,世间一切事物都相互相连。 从先秦时期提出的“天人合一”观,到宋明时期的“万物一体”论,无论是儒家倾向于把自然人化,还是道家倾向于把人自然化,他们都认为人与自然是一气相通、一理相通的,均强调的是整体思维。这种从宏观上来把握和认识事物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在伦理道德上表现为强烈的集体主义感;在文化心理中体现强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从而形成了大一统的观念。现在自然科学在经过了几百年还原分析的精确思维时代之后,又出现了整体化的趋势,思维和科学又在向确定和不确定、精确和模糊相统一的整体综合化系统思维模式发展。整体思维在伦理道德观念中反映出中国人具有突出的集体观念和稳定的价值观、责任感,尽管传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与封建专制紧密相连,但在现代社会中,传统思维方式和价值取

关于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调研报告

关于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调研报告 为了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动自主创新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施意见》,推动我市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由周同余、谢建民副主席带队,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并联合九三学社,对我市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情况进行了调研。委员们通过听取情况介绍、实地考察、座谈讨论等方式,对我市企业科技创新情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分析了企业科技创新中存在的困难以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企业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国家和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并组织召开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出台《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关于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等文件,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创新驱动战略,坚持走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道路,充分发挥技术进步在发展中的先导作用,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企业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取得进展。 (一)企业科技创新工作成绩明显。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引导企业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特别是把引进消

化吸收再创新作为推进自主创新工作的重中之重,显著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XX年,投入研发资金达4亿元,承担省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78项,开发新产品900个,其中9个产品被认定为国家重点新产品,29个产品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产品;129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其中填补国内空白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占61%;专利申请量719件,专利授权量284件,其中发明专利占26%。今年上半年,新批省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0项,开发新产品580个,其中19个产品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产品;61项科技成果通过鉴定;专利申请量401件,专利授权量160件。 (二)企业科技创新成果亮点纷呈。我市企业结合自身特点,注重整合各种创新要素,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恒瑞医药先后在连云港、上海、美国成立三个新药研发中心,积极开展药物研发的原始创新,位列全国“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十强”企业第2位。康缘药业矢志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XX年以33件发明专利,在全国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中位居第8位。鹰游纺机与国内知名专家合作,突破国外产品垄断和技术封锁,在碳纤维的原丝生产线顺利投产后,进而实现原丝碳化攻关成功,成为我市集成创新的典型代表。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激烈竞争中依靠自主创新,把握主动、抢占先机、跨越前进,有力地推进了全市自主创新和科技创业。

我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之原因复习过程

我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之原因 要鼓励科研的“冒险”精神,积极支持不违背基本科学原理的“奇思妙想”和“异想天开”的“非共识”研究项目。 世界尖端科学技术是金钱买不到的,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也是单纯靠投入换不来的。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持续增长我国的综合实力,赢得发展的主动权,要靠科学技术,关键是自主创新能力要大幅度提高,这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为何总不如我们期望的呢? 巨额投入≠能力提升 对于我国科技工作的现状,政协委员十分担忧。今年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收到的聚焦科技创新的提案有107件。梳理他们共同关注的问题令人深思—— 全国自然科学一等奖已经连续多年无人问津。 取得像胰岛素那样为世界所认同、并对全人类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成果长期没有。 在汽车工业领域,我国自主研发、比较成熟的高端车型几乎没有,绝大多数车型来自于仿造,发动机等核心动力部件依赖进口。 在大型民航客机制造等高端领域,我们仅限于总装、组装,核心尖端部件都源于进口。 在医疗领域,所用最新的西药95%来自西方发达国家。所有尖端最新医疗设备95%以上来自西方国家,我们自主创新研发几乎为零。以CT为例,进口品牌最高已发展到640层CT、双源CT、能谱CT,而国产品牌64层CT还没能推出来,国产16层CT仍没有心脏扫描功能,差距越拉越大。 据预测中国将会在2013年,成为世界研究与发展投资领域里新的领头羊。科技界的政协委员担心的是,虽然投入直线上升,却很难产生与之相适应的高水平、高质量的尖端自主创新科研成果。北京糖尿病医院院长、英国皇家医学会院士王执礼委员感叹地说“只有经济总量而没有抢占科学技术制高点,我们永远要受制于人。” 我国科技事业总体发展水平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不高,先导性战略高技术领域科技力量薄弱,使得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出速度较进口品牌落后很多,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赖程度仍然较高。这种情况与我们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极不相符,与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科技发展上不断增加的投入极不相符。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王伟,糜志勤,王章红,蒋珞晨 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武汉430071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 通过定量方式,对中国农业科技成果的主要载体———专利文献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研究,可初步评价和判断中国农业科技发明创新活动的状况。 1创新能力震荡提升,规模化程度略有降低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e22490253.html, )公布的数据,对2000-2006年专利文献的统计表明,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从2000年初期的1548件提高到2006年统计期末的3198件,7年间累计增加1650件,数量提高了106.59%。其间虽然有2年出现负增长,但历年平均增幅高达13.83%。其所占权重除2002年为13.04%、2003年为12.10%之外,其他几年基本保持10%以上,累计量权重指标为11.09%,规模化程度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且略有降低(表1)。表明中国的农业科技水平总体上在发展进步, 但并没有出现突破性的变化,尚有待于全社会的进一步重视和支持。 2省域创新能力呈正态分布,差距逐渐增大 2000-2006年,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发明专利总数排在前6位的依次是北京(1473件)、山东(1070件)、江苏(1047件)、浙江(910件)、广东(830件)、上海(804件),这6个省市主要是科技经济发达地区和农业大省(表2);排名在最后6位的依次是澳门、西藏、青海、香港、宁夏和海南,这6个省(市、区)主要是经济科技相对 落后的省份和农业资源较为缺乏的地区。中国各省(市、区)农业创新能力的发展呈现与科技和农业资源相关的正态分布态势。 从各年度的专利数量排名看,北京市2000-2005年一直位居全国首位,到2006年下降至第4位;而山东省2000-2002年、2004年均排名全国第2位,到2006年专利数量超过北京市,跃居第1位;江苏省从2000年的第5位,每年都有增长,到 2006年跃居第2位;浙江省从2000年的第10位跃居2006年的第3位;上海市从2000年的第12位跃居2006年的第5位;广东省一直居第6位;辽宁省从2000年的第3位跌至2006年的第7位;湖北省从2000年的第4位跌至2006年的第8位。专利增长量最大的是山东,以339件位居第1位,其次是江苏(335件)、浙江(315件)。增长率超过100%的省份有上海、江苏、浙 江、山东、湖北、天津、宁夏、吉林、河南、海南。青海、西藏虽然增长率高达200%以上,但其起始基数很小,农业科技创新发明能力仍相当薄弱。 截至2006年末,在中国34个省(市、区)中,只有广东、重庆、台湾、香港4个省(市、区)农业科技创新出现负增长,呈现发展后劲不足的势头。并且,排名在前6名和后6名之间的创新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差距从2000年的396件扩大到2006年的 1302件,呈现不断扩大的势头,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全国2000-2006年地域态势前6名排位见表2。 3创新领域呈地域特色,新兴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通过对2000-2006年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发明专利申请的分 类研究,共有山东、广东、北京、湖北、浙江、江苏、黑龙江、四川、云南、河南、湖南、上海、河北、辽宁、内蒙古、吉林、陕西17个省(市、区)进入12个农业科技发明创造专利大类的前5名。但从进入前5名的次数来看,山东在全部大类中有7次位列第1,广东有3次排在第1位,北京为2次居第1位,显示出这3个省在相关技术领域的强劲实力。另外,在单个大类中申请发明专利总数超过200项的,山东有5次,北京、广东均为3次,浙江2次,江苏、云南、湖北、黑龙江、上海均为1次。根据上述数据,可将国内各省(市、区)农业科技创新实力分布划分为3个层次,其中:山东、广东、北京、浙江为第一层次,申请的专利数量最多,在国内相关农业领域具有很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江苏、云南、湖北、黑龙江、上海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第2个层次,竞争实力较强;其余省(市、区)农业科技能力为第3个层次,竞争能力一般。 而且,中国各个省(市、区)由于自身在农业资源和科技发展等方面具有的优势和特点不同,其农业科技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地域特色。山东最优势领域主要集中在A01N 、A01K 、A01C 、A01D 、 A01F ;广东最优势领域主要集中在A01P 、A01M 、A01K 、A01G ;北京最优势领域主要集中在A01G 、A01H 、A01M 、A01C (表3)。4 国外机构和个人所占份额逐步减少,但竞争实力强大 2000-2006年,外国机构和个人在中国申请的农业科技创新发明专利数量从680件略减到662件,其所占份额由1:0.78降低到1:0.26(表4)。由中国专利数量上升而导致的外国申请专 利数量的下降,说明中国农业自主创新能力在不断地增强和提高。 表1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总体态势 年份20002001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数量/件增长速度/%权重/% 1548— 10.37 16224.7810.87 224338.2913.04278924.3412.102785-0.1410.87337821.2910.393198 -5.6010.02 表2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地域态势 地域排序 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 北京山东江苏浙江广东上海 12510612 124836 124635 142753 123456 142365 412365 注:权重指农业科技发明专利数量占人类生活必需专利类别的比例。 学术聚焦(Focus ) 104科技导报2009,27(12)

企业创新能力介绍完整版

企业创新能力介绍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1.知识产权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限400字) XXXXX有限公司是一个XXXXXXXXXXXXXXXXXXXXX,提供多终端互联网音视频解决方案。主打产品是XXXXXXXXXXXXXX。企业产品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6项,主要是6项软件着作权,6项均来自于企业自有技术,帮助企业在技术方面寻找行业制高点,且知识产权皆已用于批量生产,成为公订的利益增长点,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科技成果转化情况(限400字) 公司近三年研发项目数量16项,转化项目16项,新软件产品16个,公司近三年科技成果转化16项,平均每年5项以上。公司的新产品投产率在100%。详见《公司近三年科技成果汇总表》、《公司技术诀窍说明》。转化的科技成果极大的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3.研究开发与技术创新组织管理情况(限400字) 公司成立了研发中心,且每个项目成立了专门的项目小组,制定了《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研发项目立项管理办法》、《研发投入核算体系管理办法》、《科研人员绩效考核奖励制度》、《岗位责任书》部门等规章制度。除规定了企业项目立项,项目过程管理,项目验收等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外,还重点对科研技术人员的考核、奖励做了详细的规定。为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与多家科研院校建立了较好的合作关系。 4.管理与科技人员情况(限400字) 公司2015年底在册职工人数111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111人,占企业职工比例100%。企业设立单独的研究开发机构,组建了研究技术开发中心。所有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110人,占企业员工的91%,专业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统计学、经济管理、电子商务等,门类较为齐全,知识结构合理。企业设立单独的研究开发机构,公司研发部人员基本上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具有扎实的理论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是一只高学历高素质高知识结构的开发队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