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志与促进策略汇编

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志与促进策略汇编

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志与促进策略汇编
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志与促进策略汇编

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志与促进策略

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志应当是:在人格上是完整和谐的;在情绪上是乐观稳定的;在意志上是坚韧不拔的;在人际关系上是协调和谐的。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正是教师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那么应如何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呢?

一、保持健康的情绪,良好积极的情绪状态,是促进心理健康的办法之一。

凡是心理健康的人,他们的情绪总是愉快的、乐观的,对生活、工作充满热情。人们的情绪越是乐观,心理健康的水平越高。一般认为健康的情绪应当是轻松、愉快、精神振奋、适度,一切发生很自然,从原因、强度、时间的变化上都是常态的。如果喜怒无常,强弱颠倒,时间上延续的长短也有变异等,都属于不正常的情绪。影响人的情绪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要善于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

(一)控制爆发情绪。

爆发情绪就是激情,它是一种十分猛烈的、暴风雨般的、为时短促的情绪体验。我们常用“大发雷霆”、“火冒三丈”等形容之。爆发情绪在生活中既有积极因素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其积极方面,可以在艰难险阻时,爆发出像黄继光用胸口堵敌人枪眼,董存瑞手托炸药包去炸敌人碉堡那种革命的激情。消极的爆发情绪则是工作的阻力,事业的障碍。“激石成火,激人成祸”,它容易使人失去理智的

思考,一旦遇到强烈的刺激就头脑发涨,不计后果,做出简单粗暴、盲目无忌的蠢事来。有些教师在工作中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时性急打骂学生,以致失手打伤学生,造成严重的后果,就是明证。转化、控制爆发情绪,必须充分利用认识问题的诱导规律,将一时产生的消极激情,转化到积极方面去。心理学认为,激情爆发程度取决于人的认识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师控制激情的能力,最根本的是提高其思想觉悟和辨别能力。

(二)培养持久情绪。

持久情绪,在心理学中称为“心境”。心境是指在长时间内影响人的整个行为的比较持久的一种情绪状态。有的心理学家形象地称心境是被拉长了的情绪。积极的心境使人朝气蓬勃,处于欣喜状态,头脑清醒,求知欲旺盛,能提高工作效率;而消极的心境则使人消沉,常处于一种被动的抑郁不欢状态,因而影响工作和学习。职业和环境对教师的心境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正在成长着的、有个性的人。

一位教师在谈到一次作文批改中的感受时说:它给予我的是事业心的鼓舞,是责任感的鞭策,是心灵美的享受,当我一次又一次陶醉在这种崇高的心境中时,我是那样的兴奋欣喜,如同在道德的高山攀援,峰峦座座,山外有山,……我感到自己是这样年轻而心又火热,忘却了在二十多个春秋的灯下伏案中,白发已爬上了双鬓。这种轻松愉快的心境和忘却了白发爬上了双鬓,甘当“红烛”的精神,是教师内心的真实体验。当一个人心境愉快的时候,往往倾向于用肯定的目

光来看待周围的一切;相反,一个人心境不愉快的时候,他所看到的一切都会觉得不顺眼。所以,教师应设法消除恶劣的心境,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持久情绪。

(三)培养幽默感。

幽默感是种特殊的情绪表现,也是人们适应环境的工具。具有幽默感,使人们对生活总是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许多看来令人痛苦、烦恼、厌恶的事物,用幽默的办法对付,往往使不快的情绪荡涤无余,立即变得轻松起来。当人们长期以来对某事抑郁不欢时,旁人如用幽默、风趣的言辞叙述或形容,以生动逼真的情态摹仿或扮演,总会惹人哈哈大笑,头脑中的烦恼顿时烟消云散。教师应该在学生面前表现出亲近、平静而又幽默的情绪。单纯的平静会使人感到索然无味。如果一个教师谈话机智、风趣、幽默,这有助于发挥他的课堂讲授技巧和艺术效果。幽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和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听起来不觉得累,反而感到轻松愉快。缺少幽默感和教育机智,常常在师生之间筑起一道无法理解的墙,增加许多无谓的矛盾。实践证明,富有幽默感的教师比起缺少这些特点的教师来,更善于缓和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紧张局面,因而也更能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处置矛盾,从而使自己内心保持轻松、平静。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心理健康。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彼此间的交际关系。每一个人都有合群的需要,通过相互交往,诉说各自的喜怒哀乐,增进彼此情感的共鸣,求得心理的满足。培根曾说过:“当你遭遇挫折而感到愤闷抑郁的时候,

向知心挚友的一席倾诉可以使你得到疏导。否则这种积郁会使人致病……”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呢?

(一)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教师应克服居高临下、把个人凌驾于集体之上的错误思想;教师要了解学生和研究学生,对学生既要尊重和信任,又要热爱和严格要求,热切地期待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教师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民主公正地对待学生,客观地评价学生,尽最大努力使每个学生都产生良好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被全体学生所爱戴,增强师生之间的聚合力,形成健康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2.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

良师益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朋友,教师要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就要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1967年提出了学校领域内师生之间交往的四种形式。其一,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保持单向交往,效果较差。其二,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保持双向交往,效果较好。其三,教师和学生保持双向交往,但也允许学生之间的交往,效果较好。其四,教师成为相互交往的中心,并且促使所有的成员双向交往,效果最佳。学校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因此,研究师生间的交往形式对密切师生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3.丰富学生的集体活动。

教师对于学生的集体活动应当支持并积极参加,并使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以达到师生情感交流和相互了解的目的,并在集体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建立融洽的教师之间的关系

1.相互尊重。

教师都是知识分子,他们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有强烈的自尊心。教师之间只有相互尊重,才能做到感情融洽,合作共事。如果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容易引起极端行为。

2.利益协调。

人际相互作用的形式分为竞争与合作两大基本类型。竞争是互动的各方为了获得一个物质的或精神的目标而争夺的过程,争夺的结果是区分出优劣胜败的名次。合作是互动的各方联合起来,为共同利益而协调一致的活动,活动的结果不仅有利于本人,也有利于对方。竞争、合作与能否满足各自的利益,即满足各自的物质、精神需要密切相关。如果利益相斥,一方需要的满足会阻碍他方需要的满足,就往往出现竞争,竞争导致人际关系不融洽。如果利益一致,相互作用有助于各方需要的满足,就往往出现合作,合作导致亲密的人际关系的形成。在实际生活中,教师彼此之间的利益有的是相互排斥的,有的是相容的,大多数情况则是排斥、相容共存的。例如,给教师提升职务,因为有一定的名额限制,提升了你就提升不了我,提升了我就提

升不了你,他们两人的利益是互相排斥的。机械工程师和电气工程师两人合力设计了一台新机器,我的成功有赖于你的成功,你的成功有赖于我的成功,两个人的利益是相容的。篮球运动员为了本队的胜利,必须协调配合,为同伴创造进球的机会,队员之间的利益既排斥,又相容。社会心理学把这三种利益关系,分别称为分岐利益,一致利益和交叉利益,如果把实现利益视为追求的目标,那么可以把竞争与合作视作实现目标的手段。教师在协调人际关系的时候,应该从分岐利益中发现一致利益,缩小手段竞争的范围,扩大手段合作的范围。随着人们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可以不着眼于一时一事的得失,而着眼于长远的利益和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这样有利于建立融洽的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三)建立与学生家长的和谐关系

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家长。教师要尊重学生家长的意见,尊重他们的人格,在教育学生时,教师决不能贬低家长,不负责任的随便指责家长。教师要虚心向家长学习,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其次,端正与学生家长联系的动机。教师与学生家长联系,其目的是为了和家长互通情况,统一步调,调动家长积极性,共同教育孩子。而不是告状、解恨、推卸责任。再次,教师应主动和学生家长联系合作,征求家长意见,这样有利于和学生家长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教师还应该建立与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其他人员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正确处理心理冲突

教师心理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社会期望角色与教师实际角色的矛盾。社会对教师的期望角色是全面的和高要求的,而教师的实际角色水平总难跟上不断发展的形势要求,因而,教师实际角色与社会期望角色之间总会有差距,于是教师在这方面始终存在内心冲突。

二是角色劳动艰辛与待遇偏低的矛盾。八十年代中前期有关教师的调查表明,我国教师待遇引起的心理冲突不是很主要的。近年来这种冲突上升到明显的地位。自八十年代后期教师的实际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横向比较教师的收入却显得更少了,攀比心理严重,于是冲突加剧。在日益现代化的社会条件下,教师要改善自己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条件,较其他很多行业的职工更慢、更难,自然心理很不平衡。

三是主观高期望与工作实效的矛盾。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好成绩、好能力、好品德,而很多学生却学习积极性不高,成绩也较差。教师的理想要求与体现在学生身上的现实成绩要求反差大,教师成就需要实现的程度低,教师焦虑,产生心理冲突。

四是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协作性的矛盾。教师劳动方式以个体进行为主,又要共同协作才能出育人成果。同时教育界的效果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所以对教师个体的作用难以作出精确的衡定和评量。有的教师的努力和贡献长期被忽视,或主客观评价差距过大,也会带来

心理上的不平衡,出现心理冲突。教师要正确对待心理冲突,善于调适自己。即在冲突中减轻压力,保持正常的反应状态,既不为冲突压倒,产生心理疾病,又能保持适当的紧张度,朝气勃勃地前进。

五是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都偏低的心理矛盾。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教师这一点特别突出。

(一)充实提高,自勉自慰。

一般地说,肯于学习的人内心比较充实。教师工作要求不断吸取新知识,探索新环境,不能满足于熟悉某学科或某段教材,一般性地完成任务。特别是当今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令人总有跟不上的感觉,信息传递的广泛和快速给学生认识世界提供了很多方便,教师了解科技前沿知识不如学生的情况也经常出现。形势逼着教师必先受教育。教师在学习探求中用各种有益的知识信息和先进的观念武装自己,自勉自慰,精神充实富足,就会对不切实际的物质欲望和烦恼人心的庸俗是非形成一种超脱态度。

(二)期望适度,不断成功。

教师对自己实现目标的水平都有预先的设想,这就是目标期望。实施计划、实现目标很少是一帆风顺的,多会受到来自客观或主观因素的限制、干扰。当目标期望迫切而障碍严重时,当目标价值大而未能实现时,就会产生挫折感,个人焦虑、压抑、烦躁。适当的挫折给

人以教训,使人增加聪明才智,意志得到磨炼,忍耐力增强。超过个体承受力,则会使人持续处于应激状态、高度紧张、不堪重压,陷入危机之中。

(三)情绪乐观,充满师爱。

在艰苦的工作中,教师能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教师情系学生。教师最大的满足是学生的成长,主要的奖赏和慰藉是学生的好评和进步。师爱使教师的心理永远年轻、乐观豁达。学生的言行举止时时引动教师的目光,学生的进退忧乐深深牵动教师的情怀。有的教师说:“站在讲台上,看着几十双闪亮的眼睛,什么烦恼都没有了。”师爱,既是教育的力量,也是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四、正确对待挫折

(一)积极地适应挫折

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态度和使用合理的方法正确地对待挫折,通过正常途径和渠道,将消极、不良情绪发泄出来;将自己难言的苦衷坦白说出来,求得别人的帮助,学会用建设性的方法适应环境。人在碰

到挫折的情况时,对引起挫折的种种因素,采取有效策略,改变主观状态或客观条件,以达到心理平衡,这叫适应。人对挫折的适应有两类,一类是个人顺从所处情境的消极适应,一类是改变环境创造新的情境的积极适应。消极适应只能取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但问题并未解决。例如,在挫折情境面前退却,避免与其接触,做白日梦,在幻想世界中得到适应,压抑自己,把自己的需要和情绪埋藏心底等。积极的适应是指人们创设条件,能动地作用于外部世界,使它符合自己的需要、愿望、要求,获得心理上的平衡。教师要正确地对待挫折,积极地适应挫折,这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也是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所必须的。

(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这是教师正确对待挫折的根本方法。在人生道路上,任何人都不会一帆风顺,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理想,才具较高的挫折容忍力,才会有百折不挠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才能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与客观现实保持积极的平衡。从而也才能有效地解决个人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减少或消除由于消极的心理冲突和挫折而导致的焦虑、紧张等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

教师自我维护心理健康措施介绍

教师自我维护心理健康措施介绍 成都市鼓楼小学 一、教师心理健康概述 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生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当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关系极为密切。一方面,一个人的生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人的躯体性疾病、生理缺陷会给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带来负面影响,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乃至人际关系的和谐。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也影响生理健康水平。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健康的身体。例如,乐观、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态有助于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使人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袭,从而促进身体健康。而心理上的不健康,如长期的过度焦虑、忧虑、烦恼、抑郁、愤怒,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或病变,引发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在疾病起因中占较大成份的疾病,或者说是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而呈现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人是一个生理和心理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精神和躯体在同一生命进程中共同起着作用。那些与情绪联系密切、由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系统更易患这种疾病。 2.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会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机能都得到正常发挥,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观地评价、自如地应对客观环境,其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协调。个体与环境能取得积极的平衡,就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矛盾和处理问题,也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一般不会因偶尔的失败而丧失信心,其工作和学习效率必然优于心理不健康的人。 3.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良的主要表现 从整体上看,教师群体和其他群体一样,其心理健康状况的不良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躯体化。主要反映身体不适,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主诉不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以及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 2.抑郁。主要表现为心境苦闷、生活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失望,悲观等以及与抑郁有关的认知和躯体征象。 3.偏执。主要表现为个体有偏执性思维,如敌对、猜疑、妄想、夸大等。 4.人际敏感。主要指某些个人不自在与自卑感,特别是与他人相比时更为突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自卑感、心神不宁、明显不自在。以及在人际交往中自我意识过强,消极等待等。 5.敌意。主要从思想、感情及行为三个方面来反映敌对的表现。具体的表现包括时常有厌烦的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知识考试试卷(附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是指身体上、和的完满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 2、在接受外部压力和挫折等信号后,出现警觉反应并动员体内的能量资源,同时采取各种应对方式来应付应激事件,这一阶段是压力应对阶段。 3、压力有内部和外部之分。教师的内部压力主要来自、和不够健康的心理状态。 4、心理应对机制是人们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套适应机制,其心理成分包括、和行为。 5、教师主观幸福感的成分包括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 6、心理辅导活动就是以培养学生为目的,以为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专门活动。 二、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码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1、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外部影响或内部失调而引起的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现象指的是:() A、心理问题 B、心理健康 C、心理疾病 D、心理障碍 2、凡是能适应社会生活基本要求的行为被认为是正常的,反之者被视为异常,这是心理健康的:() A、统计测量标准 B、临床病理标准 C、社会适应标准 D、个性发展标准3、对待同样迟到的好学生和差生,教师的态度不同,这是造成的。()A、知觉误差B、理解误差C、社会认知偏差D、人格缺陷 4、由于管理能力的欠缺,有的教师会找出各种理由来争取不当班主任,这是一种心理应对。A、自发的B、自觉的C、积极的D、消极的

5、某教师因一次上课失误而自怨自责,痛苦,消沉,自暴自弃,这是因为他的哪种不合理信念的作用。() A、完美主义倾向 B、寻求绝对公平 C、钻牛角尖 D、以偏概全6、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看,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核心因素是:()A、积极情绪B、成功体验C、智力因素D、非智力因素 7、“心理咨询使人更加相信自我,而非更加迷信别人”。这体现心理咨询的()A、交友原则B、共情原则C、自助原则D、发展原则 8.教师由于对工作的过高期望,产生的职业倦怠,这种原因属于:()A、社会层面的因素B、个人层面的因素C、学校组织层面的因素D、职业倦怠的危害9、如果有些目标经过多次努力,仍然无法实现,而且实现的概率很小,这时应该:()A、继续努力B、学会放弃C、加大投入D、不断幻想10、教师应具备的各项积极情感可以集中体现在对的态度上。()A、学生B、职业C、教材D、自己 三、判断题(本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5分。请在每小题的题干后面的括号内用“×”、或“√”表示您的判断) 1、心理健康与不健康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心理健康和不健康有明确严格的界限。() 2、心理压力和心理挫折对一个人来讲,可能是积极的影响,也可能是消极的影响。() 3、“师徒如父子”说明教师与学生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 4、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表面上看是教育方法问题,实际上是教育观念问题。 () 5、在学校,只有那些有心理困难以及轻度神经症患者需要通过心理咨询提供帮助。 () 四、简答题(本题共3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 这次我参加了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受益匪浅,感想颇多.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在现今的学校里,如何看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从这次培训中获得的体会. 一、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时代的要求.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我们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形成完善的人格;有利于提高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成果;有利于学生心理障碍的排除、心理疾病的防治和精神健康的维护.因此说,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良好的心理或者精神状态.心理健康这个概念,

既代表心理健康,当然也代表着它的反面——心理问题.围绕着心理健康开展的教育,我们称之为为心理健康教育.从班主任的职责来看,班主任要当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促使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这是因为心理健康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班主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够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全面素质.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所谓自尊是指学生中间,或者指某个个体中间,对自己或者对自我一种积极的肯定的评价,体验或态度.老师们都很重视对学生自尊心的培养,因为学生如果自尊就可以成为自强、自立、自信的年轻一代,因此自尊的问题最重要. 三、正确区分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 一般来说,人的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正常状态、不平衡状态与亚健康状态,与这三种心态相应,其社会行为方向也表现出十分重要的特点. 在没有较大困扰的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处于正常状态之中.这种状态之下,学生的行为基本上预期价值观体系、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相一致,是一种健康或者优秀的状态. 第二种状态是不平衡状态.一旦发生了扰乱正常生活、引起人们消极情绪的事件,如受到挫折、需求得不到满足等,就会进入一种不平衡状态,这里指学生处于挫折、焦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等状态.一般来说,学生在生活过程中会不断地经历各种不平衡状态,这是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要的.积极主动而不是消极被动的面对不平衡状态才会带来发展或者成长的契机.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要不断打破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 我维护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摘要: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和物质世界的日益充裕,人们关心的焦点从传统的衣食住行等生理需求逐步转向对人的心理世界的关注这个更深的层面上来。尤其是对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都正处于转型和塑造期的大学生来说,个人角色的转换、所处环境的变迁、心智成熟度的增加等使得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也日益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自我认知自我维护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 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所以,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健康水平的评定,一般参照四个标准: 1、经验标准,即当事人按照自已的主观感受来判断自已的健康,研究者凭自已的经验对当事人心理健康进行判定; 2、社会适应标准,以社会大多数人的常态为参照标准,观察当事人是否适应常态而进行心理是否健康的判断;

3、统计学标准,依据对大量正常心理特征的测量取得一个常模,把当事人的心理与常模进行比较; 4、自身行为标准,每个人以往生活中形成稳定的行为模式,即正常标准。 二、大学生的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活动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有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在人的一生中,心理过程随着年龄的发展而展示出不同的特点。大学生作为特定年龄段、生活在特定环境中的社会群体,心理过程具有特殊性,主要表现在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如何根据这些特性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摆在高等院校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富强、社会发展、人类文明。 三、大学生中常见的不良认知 大学生对自我的不良认知主要表现为自卑。典型想法有以下几种: 1、我这么矮,别人肯定瞧不起我; 2、我长得不漂亮,肯定没有人喜欢我; 3、别人有几项比我强,我就只有认输了; 4、我什么爱好也没有,也没长处,真是没用; 5、我来自农村,家庭条件不好; 6、我表达能力不好,别人都不和我说话,我人际交往不行; 自卑有两种表现:一是与他人比较,觉得在知识、能力、体貌等方面,自已都不如别人;二是面对要做的事或试图达到的止标,怀疑自己的

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

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适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的心理问题当然可以在他人的帮助下解决,如与他人坦诚交谈,通过自己的倾诉与他人善意的劝告把心头的疙瘩解开,如果是较严重的心理疾病,还需要请心理医生帮助治疗。但教师主要应该自我教育,即通过自我调适,来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也绝不应该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教师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呢? 1、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教师应该树立正确而且稳定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把一个人的各种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个体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并愉悦的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同时,个体因为对自己更加了解,由己及人,也就能够客观的评价别人,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善尽美之处能处之泰然。这种心态对保持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2、以"平常心"对待一切事物。 对待一切事物都要保持平常心。平常心是一种平静而稳定的心态,它不会为一点挫折而灰心丧气,也不会为一点成功而沾沾自喜。其实有些名言正是说明这种心态的,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知足者常乐"等,以此自勉,是有助于保持心理平衡的。虽说,缘于"责任感"而出现的焦虑也是必要的,干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定的紧迫感,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焦虑是一种动力,然而一直处于焦虑状态之中,则会使人紧张不安,所以还需要以平常心来调节。 3、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多种兴趣爱好。 人的性格各有不同,在待人接物方面也各有不同表现,要保持自己稳定的良好心态,就必须扬长避短,因为性格上的弱点往往正是造成心理失衡的主要内部原因。比如在气质上属于胆汁质、多血质的人,要保持自己热情、豪放、明朗、善交际等性格特点,注意克服好冲动、浮躁、自傲、不易自制等弱点;粘液质与抑郁质的人要保持自己冷静、沉稳等性格特点,也要克服孤僻、自我封闭、自卑等弱点。教师具有多种兴趣和爱好,这不仅是教育教学工作所要求的教师的基本素质,同时也是教师自我调适,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人是有思想的,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烦恼,但是人们在业余时间从事某些自己感兴趣的或自己爱好的活动时,却专心致志,仿佛把一切烦恼都抛在脑后了。也许这是暂时的,但这些活动,比如旅游、绘画、书法、唱歌、跳舞等,能陶冶人的情操,能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常有这种情况,到外面去转转,回来后再想想,也许就觉得原先那些烦恼的确没有什么"意思"。所以,从事这些活动,不仅能使我们能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有所得,有助于教育教学工作,更重要的是能修养身心,保持自己良好的心态。 4、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 任何工作如果没有对它的热爱是不可能干好的。同时,培养人教育人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需要教育者有较高的素质。为了完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使命,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 5、期望适度。 人的期望是一种自我设定的目标。经过努力而达到了目标,主观上便获得一种成功的体验,自信心增强;反之,未达到预期目标,即受到挫折,有可能产生沮丧情绪,多次受到挫折,自信心也会受到挫伤。比如教育好有行为偏差的学生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工作,指望通

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节

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节 心理健康是人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前提,教师职业更是如此。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本身就是“心理学化了的知识”。教师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全的学生;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胜任学校教育工作;教师的心理健康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与氛围。当前部分教师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存在一些心理问题,而解决这些心理问题最直接、最快速的方式便是进行自我调节。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 首先,教师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他们可以决定孩子在一天中的快乐或不快乐,这一天过得有意义或没有意义。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教师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其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正在成长着的、有个性特征的青少年。教师不仅以自己掌握的知识传给学生,而且以自己的志趣、才能、性格、情感、意志、心境去影响学生,以全部的心血去浇灌年青一代的心田。按照班杜拉的学习理论观点,教师是学生们学习的重要榜样,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处于性格塑造期的有着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正如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应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有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除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精妙的教学艺术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其次,教师的心理健康关系着工作效率和教学效果。心理健康是教师生活、教学和工作的基础。我国著名的心理卫生专家陈学诗教授指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学习必优于心理不健康者;心理健康的成人,其工作效率必胜于心理不健康者。”教师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的和相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是如果教师的这一切劳动不以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作支点,必然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从而最终影响工作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教师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1、首先便是压力过大。教师的职业压力也来自多方面。首先我国在新时代推行了深化教育改革,这对教师的素质以及水平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变为智力资源开发者,从权威转变为平等,甚至否定了一些教师的旧的观念和他们已经熟练运用的方法,这就对一些教师带来了挑战和压力。 2、同时,我们的家长普遍都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有的甚至把那些自己没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在子女身上。这些高期望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也为教师们带来了不小的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材料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材料 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由于小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还比较差,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主要还是靠成人来实施。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在策略上大体分为两个方面,即认知策略和行为策略。 1.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首先兴起的。其基本理论假设是:人的认知过程影响情绪和行为,通过改变不良的认知即可达到改善人的情绪与行为的目的。认知策略包括内部言语控制、信念重建等方法。 (1)内部言语控制法。这是通过控制内部言语活动的方式来达到维护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鲁利亚和维果斯基的理论,小学儿童已经具有内部自我言语的能力。这种内部言语如果参加到认知评价中,会影响他们对情绪唤醒的归因、对自身应付能力的估计,甚至改变其认知结构。实施内部言语控制法的要点是,第一,教师或家长以谈话的方式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观察,以提高他们对自己行为的自我意识,把握自己的情绪和行为。第二,培养性质相反的思想和行为。如果发现小学生已经存在不好的情绪行为,要通过培养相反的思想,建立新的思想一行为链,最终让新的情绪和行为覆盖旧的不良情绪和行为。第三,随时引导小学生认识自己所关心的变化。教师或家长应通过讲解的方式帮助小学生学会识别自己认知结构上的变化,正确评价自己所说的东西。 (2)信念重建法。这是通过帮助小学生建立新的信念来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方法。信念重建法的实施要点是,第一,组织小学生就不合理的信念展开辩论,对其进行质疑,使他们最终放弃不合理的信念。第二,帮助小学生不断运用内化的语言重复合理的信念,使不合理的信念得不到强化,合理的信念则日益巩固,从而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目的。第三,帮助小学生尽量避免对自己和他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根据艾里斯的观点,不合理的要求是产生不合理信念的重要根源,如果能避免不合理要求的提出,也就减少了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发生。第四,与小学生一起开展角色颠倒的辩论活动,即老师或家长扮演存在情绪和行为的学生一方,而学生则扮演老师或家长这一方来开展辩论。通过辩论,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持有的不合理信念的荒廖,从而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目的。 2.行为策略 行为策略起源于20世纪初期,它的理论基础是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和华生的行为主义。其要义是,人的一切行为,包括适应性行为和习惯,非适应性行为和习惯,都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学习的途径主要有经典条件学习,操作条件学习,模仿学习,认知上的改变等。从行为策略看心理健康维护方法有系统脱敏法、厌恶法、思维阻断法、满灌法、宣泄法和模仿学习法。 (1)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法又称为交互抑制法,该方法最早由沃尔甫创立。他的基本假设是,人的身体的放松与焦虑是两个对抗的过程,两者不能共处。一种状态出现,必然会对另一种状态形成抑制作用,即交互抑制。例如身体放松,心率、呼吸放慢,这与焦虑

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加强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个人的心理障碍与疾病不是被传染的,也不是外伤得来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由个人自己“制造”出来的。它只能通过个人的调适,包括在专业与非专业助人者的协助下的自我调适,经由一个类似再学习与再教育的过程,才能走向康复。因此,在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过程中,在心理障碍与疾病的预防、治疗的过程中,当事人自己的责任感、自我维护的意识与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台湾大学的柯永河教授曾提出一个心理卫生公式,试图以此综合心理健康的各种制约因素: 式中:B代表心理不健康程度,B值越大,心理越不健康;P代表个人所承受的生活压力;K代表个人所需要的最小刺激量;E代表个人适应能力或称自我强度,包括个人的自我概念、生活态度、应对技能等,它通过改变认知评估的性质或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来调节压力情境对心理健康的影响;S.S.代表可获得的社会支援;C代表个人所需的社会支援的最低量。对于特定时期的个人来说,K与P都是常数。 此式表明:(1)有三大要因影响心理健康:生活压力、社会支援与自我强度。(2)从维护个人心理健康考虑,生活压力不宜太大或太小,应维持在一个适当的范围之内。具体多少适合,要依个人所需最低刺激量而定。(3)从维护个人心理健康考虑,社会支援量过多或过少都不利。过多的社会支援只会造成当事人的依赖性、无能感,而过少的社会支援则使人感到孤独、无助。(4)自我强度愈高的人,心理健康状况愈佳。 依此观念,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增加自我强度;(2)改善人际关系,增加社会支持;(3)改变对生活压力的看法,掌握压力应对技能。以下是关于心理健康自我维护的一些重要建议。 一、争取成功,改善自我概念 拥有一个积极的自我概念是心理健康的人的核心特质。自我概念积极的人,在人群中感到安全自信,能以“真实的我”的面目出现,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并以肯定的态度接纳自己。他们既能接纳自己的长处与发展潜力,也能接纳自己的缺陷、不完美与“有限制”,欣赏“我就是我这个样子”。

教师应该如何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教师应该如何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和谐的教育呼唤内心和谐的教师,而现今一个让人不能漠视的现实问题是,由于教师个体心理、学校管理及社会的原因使相当一部分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约有2.49%的教师已患有“心理疾病”(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2000年检测结果)。近年有上升趋势,教师职业倦怠是引发教师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 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需要教师自身、学校、社会方面采取和谐一致的措施。我主要想就教师本身如何缓解并消除职业倦怠谈一些看法。 除了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改善教师的生存状态外,教师本身要学会化解压力,唤起自身的生命自觉意识,时刻保持阳光心态,缔造阳光般的生活,清华大学吴维库博士在报告《塑造阳光心态》里说:“活在当下,未来导向,向下比较,就能使你每天获得阳光心态”。 一、了解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特征 1、正确地认识自我。通过比较认识工作、生活中的自我,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2、愉悦地接纳自我。正确对待自己的长短优势能肯定自己的价值,产生自豪感,愉快感和满足感。 3、主动地设计自我。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勾勒出理想的自我。 4、恰当地控制自我。正确地对待工作、生活中的挫折与失败,培养自我坚强的意志品质。 5、能动地完善自我。提高现实中的自我,缩短“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距离。

二、要活在当下,活好当下 有这么一个故事告诉我们怎样活在当下,活好当下,一个人被老虎追赶,他拼命地跑,一不小心掉下悬崖,他眼疾手快,抓住了一根藤条,身体悬挂在空中,他抬头向上看,老虎在上边盯住他,她往下看,万丈深渊在等着他,他往旁边看,突然发现藤条旁边有一些熟透了的草莓,现在这个人有上去、下去、悬挂空中和吃草莓四种选择,吃草莓的这种心态就是活在当下,一个教师有了这种的心态,还会去抱怨我们的工作、待遇、地位,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对我们的影响吗? 三、如何缓解消除职业倦怠 首先要学会用积极的方向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要学会从正面看问题,乐观地对待人生、麻烦、挑战。 要让自己得到成功的体验 用阳光的心态享受生活,学会放下,学会谅解,要学会合理地调适情绪,多运动,听听音乐,与人沟通等等,教师应具有从生活细节中感受快乐的能力。 苏试曾说过:“人生难知,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河不足以配其险,浮云不足以比其变”,身为教师应该正确地认识自我,愉悦地接纳自我,主动地设计自我。 黑格儿说过:“存在即合理”。这就告诉我们无法改变客观实事,当我们生存现实与理想距离较大时要降低对理想的要求,学会适应环境,才能使自己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达到比较理想的境界。 一个人如何看待幸福很重要,幸福是由自己的思想,心态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自我调节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自我调节 [ 2006-11-17 10:29:00 | By: 刘翠平 ]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自我调节 济源市教师进修学校刘翠萍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三者通力合作。在社会体制上,需要通过制定各种政策来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加大教育投入,对教师的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与保障,形成有效的社会支持网络;在学校层面上,学校应友好、合作地对待教师,了解教师各自的能力与工作情况,公平对待每一位教师;应及时、适当地给教师的工作以鼓励的肯定,不断提高教师的角色认知水平;应关心和正确对待教师的心理冲突、心理矛盾,帮助分析冲突原因,消除心理阴影;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机会,使教师得到更多直接来自教学过程的内在奖励;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学校的组织管理要使教师有获得社会支持的心理感受。 然而,社会和学校仅仅是引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外部因素,而教师的个人因素则是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的内部因素。要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还应从教师的个人因素入手,通过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来促进和维护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就心理问题而言,“除了你自己,没人能救你!”。 一、增强心理保健意识 关注自身心理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保健知识的不断普及,教师要增强心理保健意识,随时关注自己

的心理状况与情绪变化,这是教师维护与调适自身心理健康的基础与前提。 二、职业态度的自我调节 在教师常见的心理问题中,职业心理问题是最多、最严重的。而职业心理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其不良的职业心态。2004年笔者在教师培训中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心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74%的教师不喜欢教师这一职业,多数是良心型、情绪型、无奈型和动摇型的,只有少数教师是把教师这一职业作为事业来做的。在这种心态之下,很多教师就会出现职业适应不良、职业行为问题,甚至会出现职业倦怠症。作为教师,要预防或调适这一心理问题,就是要调整自己的职业态度。 首先,要增加职业自豪感:经常用一些赞美教师的语言来进行自我暗示,如“我们是站在人才的摇篮边。”、“打击学生就是打击未来,打击我们的民族!”、“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来增加自己的职业自豪感。 其次,要培养、改善自己对职业的态度:经常用的方法有(1)回顾与反思教育教学中的闪光点,体验教学中、与学生相处中、工作中的成功与快乐,让自己逐渐地喜欢教师这一职业。(2)找一个你最羡慕的职业,具体写出教师与这个职业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在对比中使自己更加热爱这一职业;(3)改变想法:既来之,则安之,能力体现在工作中,如果连教师都做不好,其它的事也不一定能做好,应先做好教师职业: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内容教程文件

享受职业快乐 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最神圣的职业,它维系着千百万孩子的健康成长,维系着千百万家庭的幸福快乐,因而应该是最蕴含生命力和创造性、充满幸福和欢乐的职业。教师们为了这一职业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人们把教师比作园丁、春蚕、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绚丽的晚霞……,荣誉的背后我们的教师们背负了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压力,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以辽宁省14个城市的168所城乡中小学2292名教师为调查对象,调查产生了一个令人惊诧的结果: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8%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此后不久,上海对全市中小学教师的一次调查,也得出类似的结果。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调查显示,全港接近有7000名教师已经患了经常焦虑症…… 一、教师缘何“心病”不断?我想,造成教师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职业特点:教师的工作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与个性,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知识突增、信息爆炸、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在很多知识上不再比学生“闻道在先”,威信受到了一定的动摇和影响,由此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他们的教育对象大多是90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在个性方面存在着许多缺陷,如自私、任性、依赖、孤僻、缺乏集体意识和劳动观念、意志薄弱等。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早,又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思想困惑多,心理冲突多,教师工作中的难题增多了,已有的方法不能解决新的问题,新的理论和方法又没有系统全面地掌握,因此造成教师的心理压力。 教师本人:教师对自身能力、水平认识不足,过高估计自己,自我期望值过高,经常导致活动失败而引发心理压力。另外教师本身的人格缺陷,如名利思想、患得患失、追求完美、意志力差等造成的心理压力;三是教师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正确而造成心理压力。 社会环境:首先,社会成员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过高,这种要求和期望最主要地体现在对教师培养人才的质量上。学生、家长、学校及各级领导、社会上的其他人都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教师。他们要求教师恪守职业道德,只求奉献,不讲享受,认为教师应该安贫乐道,任何事情都比一般人做得好。其次,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脑体倒挂导致教师的心理失衡和心理压力。越来越富的大款与教师长期的贫困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超负荷的劳动负出、劳动创造出来的巨大的潜在价值、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与教师微薄的工资收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再次,社会发展过程中许多不正之风的蔓延及其对学生的影响,使得教师的成就动机难以实现,因而造成教师的心理压力。 二、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积极地悦纳自我——即真正了解、正确评价、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承认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允许自己不如别人。 2、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能面对现实并积极地去适应环境与教育工作要求。例如,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客观了解学生的能力;具有获取信息、适宜地传递信息和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3、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地爱学生——能从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安慰与自我实现,从有成效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成就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成长报告2(1)

2013/2014学年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自我成长报告报告题目:________________ 分院: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任课教师: 递交时间:

亲爱的同学: 反思和分析自我对于每个人的成长都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通过本学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我们从自觉维护心理健康意识、自我概念、健康人格、人际沟通、爱情心理、情绪管理、挫折应对、全面提升自己等方面共同探讨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对自己有些什么样的反思与分析呢请结合心理健康的标准,你的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和课堂互动,写一份自我成长报告,字数不得少于2000字。 内容包括: 1.你对自己的认识,包括人格特征、人生观、价值观、优势劣势、自我健康状况评估等; 2.你印象最深的一次挫折,或者在人际关系、恋爱、情绪等方面印象最深的一个问题,当时你是如何处理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你对此有什么新的看法以及新的应对方式; 3.目前还有哪些事情感到苦恼,希望提升哪些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4.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你对优化完善自我人格方面有哪些打算; 5.通过课程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写出你印象深刻的上课环节,并说明理由。 行文要求 标题设置为三号黑体;下空一行后为正文,仿宋,小四,20磅行距。 报告递交 2014年6月20日前以A4打印稿上交给任课老师。 评分标准 1.优秀(90—100分):具有强的心理健康自我维护意识;自我认知全面且合理;对人际、恋爱、情绪等问题的的处理能力强;人格水平改善显著;行文优美流畅,字数及格式符合要求。 2.良(80—89分):具有较强的心理健康自我维护意识;自我认知较全面且合理;对人际、恋爱、情绪等问题的的处理能力教强;人格水平得到较大改善;行文优美流畅,字数及格式符合要求。 3.中(70—79分):具有较强的心理健康自我维护意识;自我认知较全面且合理;对人际、恋爱、情绪等问题的有一定的处理能力;人格水平得到改善;行文优美流畅,字数及格式符合要求。 4.及格(60—69分):具有一定的心理健康自我维护意识;自我认知有一定合理性;对人际、恋爱、情绪等问题能有意识的去处理;行文不够讲究,字数及格式接近要求。 5.不及格(60分以下):无心理健康自我维护意识;自我认知不客观、不全面;行文不符合中文写作规范,字数及格式不符合要求。

如何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

如何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 一、端正认知 1、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个人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 研究表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受教育程度有正相关。教师应多学习,多接受新知识,以加强自身修养。教师可以收集有关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的资料。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教师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教师对自己教学方法了解地越深,学生是否接受这些方法,就对自己了解越深,自我认识就更客观,自我概念就越坚定。 2、正确认识和对待失败。 正确对待失败,可以减少压力和焦虑的来源,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 3、换个角度想问题。 教师可以改变思维方式,换个角度考虑问题,可以给自己更大地空间。 二、调试情感 1、情绪控制。 情绪控制指个体对自身清雪状态的主动影响。这里主要讲教师喜爱学生面前应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不把挫折感带进教室,更不要发泄在学生身上。 控制情绪的方法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从认识上分析造成不良情绪的原因,看自己的反应是否合理、是否适度。 (2)从情绪本身方面控制可能发生的冲动行为,采用合理手段适当疏导。例如,自己提醒自己在情绪激动时不要批评学生,防止言行过激。如果调整得法,可以化消极情绪为积极主动的建设性行动。 2、合理宣泄。 (1)身体方面:做剧烈的体力劳动,纵情高歌,逛街购物,旅游等。 (2)心理方面:在适当的环境放声大哭或大笑,对信任的朋友倾诉衷肠,给自己写信或写日记。 3、从其他方面寻求满足感。 培养有创造性的爱好,如健身、集邮、写作等。 三、改变行为 1、角色学习。 当多种角色发生冲突时,焦虑就容易产生。事实上,教师适应职业生涯的主要问题就是学会扮演好合适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面对教学工作中的各种情况时,知道该做什么,如何要求自己,要求学生。角色学习可以帮助教师消除或降低教学中可能产生的焦虑。 2、个别或集体讨论。 每个人在工作中都会有困难,没有人是样样精通、无所不能的,与其他教师交流讨论是解决问题、增加经验的有效途径,也是减轻压力和烦恼的好方法。 3、体育锻炼。 心身互动,身体健康有助于心理健康。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预防生理疾病可以维护心理健康。不过,教师在体育锻炼中应注意量的问题,不要适得其反,因疲劳而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学习。 4、寻求专业帮助。 不仅是教师,各行各业的人都逐步认识到,心理治疗,不论是短期还是连续的,都能帮助人们更愉快、更有效的工作。了解相应的心理学知识,也有助于生活和工作。

教师心理健康自我调试心得体会

教师心理健康自我调适学习心得体会 当今的社会里,压力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今天的教师的压力与比过去相比要大得多。如:课程改革、教学行为、人际关系、角色转换、专业发展?? 通过《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的学习,我明确了当前教师职业压力问题的现状及职业压力带给教师的影响;懂得了教师的职业压力从何而来;掌握了教师职业压力的有关理论。并从中受益,并在我的工作生活中深有体会。 一、树立正确的自我认知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教师这一职业是如今最“开放”的职业。他的工作得接受许多人直接或间接的检查和监督——学生、校长、教研员、学生家长、教育局等等,以至整个社会。所有的这些人和社会团体都认为自己对教师的工作有评价的权利。对于教师应该怎么做,应该是什么样的人,他们都有自己不同的观念和想法。仅仅是与以上提到的这些人相处就可能让教师产生焦虑,不管是正常的焦虑还是神经过敏性焦虑。并且,教师自己心里也有“一杆秤”,随时随地都在监督着自己的工作,甚至比别人更严格、更苛刻。 因此,教师应该树立正确而且稳定的自我概念。自我概念是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是一系列态度、信念和价值标准所组成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 把一个人的各种习惯、能力、观念、思想和情感组织联结在一起,贯穿于经验和行为的一切方面。个体只有树立正确而稳定的自我概念,才能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同时,个体因为对自己更加了解,由己及人,也就能够客观地评价别人,接纳并理解别人的错误和缺点,对世事中的不平、不满、不尽善尽美之处能处之泰然,要淡薄名利,随遇而安,不要斤斤计较,愤愤不平。这种心态对保持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二,关注心理健康,创设良好环境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改进领导方式,推进人性化管理等,努力为教师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总之,做任何事情,都要从教师心理这一层面加以考虑。如学校领导要转变管理观念,发扬民主,关心教师,为教师创设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要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体验工作的成就感;千方百计为教师解决生活困难,解除教师后顾之忧;配备心理保健工作者,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指导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理论知识,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在学校管理工作中,领导要善于鼓励教师。林肯说,人人都喜欢受人称赞。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教师也一样,一切的辛勤工作同样希望得到校领导的肯定、鼓励。 三,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教师应善待自己,帮助自己,要掌握心理调适方法,来维护心理健康。第一,要正确地了解自己,确认自我价值,并接受自己。古人早有明训:“人贵有自知之明”,“天生我才必有用”等等。很多教师由于自我认知偏差,不能正确把握自己,带来诸多心理问题,甚至形成心理疾病。因此,如果一个教师能正确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扬长避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就能提高自己的心理成熟度,并体现自身的价值。第二,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平衡。现代心理学心身研究认为,情绪在心理疾病中具有核心作用。积极的情绪对健康有增力作用,而消极的情绪不仅对健康有减力作用,而且导致人的心理障碍。而教师面对繁重的工作,复杂多变的教育对象,迅速变化的世界,难免会带来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反应,如不及时疏导。不仅影响自身,更会投射到学生身上。当教师心怀不良情绪时,可试一试情绪调节法,以保持心理平衡。第三,建立良好人际交往圈。心理学家早就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个人心理健康水平愈高,对挫折的承受和社会适应能力就愈强,在社会生活中也就愈成功。因此教师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方案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方案 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以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精神为指导,严格按照市心理健康的要求,全面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教师心理健康发展。 一、培训目的和意义: 1. 促进校内师生的身心健康,构建和谐校园。 2. 有利于了解全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防患于未来,构建安全校园。 3. 促进教师心理健康,疏导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减少长期教学所造 成的疲劳感,帮其获得动力和幸福感。 4.提高教师的心理应用能力和沟通能力,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 生的心理,采取相应的沟通技巧和教学方法,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以及学习上所遇到的问题。 5.帮助教师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心理上所遭遇的困惑,树立良好的 形象,以积极的姿态影响引导学生向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二、培训内容: 1. 教师心里减压 2. 如何克服教师职业倦怠? 3. 如何识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4. 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技巧 5. 教师人际关系疏通 6、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注意身体保养。 三、培训形式: 1. 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讲座 2. 聘请知名专家作专题讲座。

四、培训流程: 1、成立领导小组,提高思想觉悟 学校将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来抓,成立以校长任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领导小组,抓紧师资队伍的培训,力求全员参与。我们要切实加强和提高教师过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加强全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努力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 2、骨干教师讲座。德育(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做专题讲座,并现场解答相关问题。 3、心理培训学习,提高活动质量 为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在教育教学中 树立和谐、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我们要积极组织教师听专家、教授的讲座和看教学录相,安排教师参加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心理素质。定期进行研究讨论,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研活动。 2015年3月

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手段和方法

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手段和方法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现状。 1.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 2.无法承担巨大的求职和就业压力 3.恋爱与性心理发生问题 4.自我定位出现迷惑 二、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手段和方法 近年来,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等恶性事件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引起人们对高校教育的质疑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呢这无疑需要学校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 (一)学校方面 1、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成长的外部条件,它集中体现在校风、学风和班风上。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除日常的教学活动外,学校、学院可通过举办各类团体活动、交流互动、各项赛事建设团结友爱的校风,增强学生的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有利于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举办各类主题班会、班级活动建设积极向上、宽松友好的班风,使同学们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振奋、积极向上的心态;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1)树立心理健康的教育观念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学校上下应统一认识,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诸教育之中,并使不同岗位的人都在自己的工作范围内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从而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专题讲座 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心理卫生知识的掌握。通过以选修课或必修课的形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促使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这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自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与特点,而且对于帮助他们缩短心理适应期、加快人格的成熟、掌握心理保健知识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3)设置心理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学校心理咨询是防治心理疾病、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如广西医科大学设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通过举办心理委员的培训、开展“我爱我”的健康教育活动、心理健康DV大赛等系列活动促进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