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中国农业补贴政策1

浅谈中国农业补贴政策1

浅谈中国农业补贴政策1
浅谈中国农业补贴政策1

浅谈中国的农业补贴政策

经济管理刘昌宁

摘要:随着世界经济贸易的快速推进,优厚的国际资源为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然而在发展我国农业的同时也存在许多的困难。本文中针对于现有的国际农业补贴现状做出研究,利用对于当前我国农业状况以及面临问题的研究分析,从而找到适合于我国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促进我国农业快速发展,使我国的综合实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农业补贴、“黄箱政策”、“绿箱政策”、农业、农村、农民

农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但发展的同时也具有着其自身的风险成分。国家为了大力发展农业而支持农产品的对外输出,在对于农产品输出的过程中运用直接或者间接的补偿方式就是农业补贴,这是政府实行的一种有效推动农业发展的政策性措施。因而,在国际农业市场上,每个国家依据自身的农业发展特点实行补贴,这样不但能够对于自身农业发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也能增加在农业上的优势条件,从整体上增强农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

在国际市场中,许多国家对于农产品的发展实现了生产规模化的农业发展方式,此外在政府的有关惠农政策支持下使得农业生产的成本有效缩减。在中国的农业发展中,传统模式的以个体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较为普遍,落后的生产方式让我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伴随中国贸易市场的开放我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日益突显。相较于国外农产

品,我国的整体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因此政府需要适时的做出调整,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从整体上提升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

一、农业补贴背景及涵义

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发展过程中,《农业协议》实施成为了其中的关键性成分,农业协议的施行使得国际农产品市场的运作更为标准化,有效的推动了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它是在农业发展领域中最为全面的规章制度。

在我国最早的农业补贴出现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主要是采用国有拖拉机站的机器耕作限定数额并对于亏损情况做出补贴的一种发展农业方式,随后逐步增加到农业用地补贴、生产资料补贴等范围。在2002年实行了粮食补贴的方式,并于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此后的时间里,国家政府对于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断增加,逐渐形成适应于我国国情且与国际规定相符合的农业发展机制。

农业补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补贴,即政府对农业部门的所有投资或支持,其中较大部分如对科技、水利、环保等方面投资,由于不会对产出结构和农产品市场发生直接显著的扭曲性作用,一般被称为“绿箱”政策。狭义的补贴,即对粮食等农产品提供的价格、出口或其他形式补贴,这类补贴又称为保护性补贴,通常会对产出结构和农产品市场造成直接明显的扭曲性影响,一般被称为“黄箱”政策。主要包括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干预和补贴,种子、肥料、灌溉等农业投入品补贴、农产品营销贷款补贴、休耕补贴等。为改善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的幸福感,我国农业的发展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和保

护,农业补贴是政府对农业支持与保护的最主要、最常用的政策工具。

二、中国农业补贴的现状

(一)国家财政支农逐年增加,但总量水平不高

农业的发展伴随时代的进步不断得到提升。自我国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实力取得显著提高,对于农业也加大了政策性扶持力度。从“六五”开始直至“十五”我国投入到农业上的支出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基本上超过10%。根据现有的财政分配情况来看,在我国主要投入到:支农支出(包括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农业基本建设费、农业科技费、农村救济费四大项。其中比重最大的是支农支出,约占财政农业支出的60%以上。在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总额为3 397亿元,比2005年增加422亿元,增长14.2%,占全国财政支出的8.45%,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但仍然没有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规定的“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到2007年,“三农”支出增长又有回落,仅为7.3%,占全国财政支出的6.8%。而在2008年,农业支出继续保持增长的势头,超越2007年,但是,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例仍然不超过7%,为6.3%。

(二)“绿箱政策”尚未完全使用

我国政府用于农业的支出主要属于“绿箱政策”支持。2000年我国向世界贸易组织提供了农业国内支持表,是以1996~1998年为基期的。经过估算,3年平均支持水平为1514亿元(约182.42亿美元),使用“绿箱政策”六项(见表1)

表1:1996~1998 年我国“绿箱政策”的构成

“绿箱政策”类型支持额度(亿美元)占“绿箱政

策”支持水平

的比重(%)政府一般服务182.42 51.9

粮食安全储备补贴46.4 25.3

国内粮食援助 2.3 1.2

自然灾害援助 5.3 2.9

环境支持下的支付 6.5 3.5

地区援助 1.1 5.9 数据来源:何伟忠:《中国农业补贴政策效果与体系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2005年

初步估算1999~2001年,我国“绿箱政策”支持水平平均每年为2400亿元左右,呈逐年增加趋势。

2002年加入WTO后,我国在“绿箱政策”方面做出调整,其中有以下几个方面最值得注意:一是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主要做法是取消乡统筹费、农村义务教育集资等行政收费,取消屠宰税,取消农业税率和农业特种税率等,实质上属于“不挂钩的收入支持”政策。仅2006年中央和地方分别安排转移支付782亿元和250亿元,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二是实行粮食直接补贴。实质上也属于上述支持政策;三是试办农业保险。

(三)“黄箱政策”还有利用空间

按照WTO口径计算,1996年~1998年,我国的“黄箱政

策”支持主要包括三类:产品价格支持、投入补贴支持、与生产挂钩的非免除的直接支付。3年平均“黄箱政策”支持量为-267亿元,但负保护水平呈逐渐下降趋势。2002年以图 2 1978~2007年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单位:%)来,我国开始对“黄箱政策”支持进行了一些调整,主要有:一是出台最低收购价制度。2006年,中央财政补贴最低收购补贴资金59亿元。二是推行良种补贴。2002年中央财政投资1亿元,用于高油大豆优良种推广补贴。2004年起

表2 我国农业“黄箱政策”支持的理论现值(单位:亿元)

年份农业总产值

(不含渔业)8.5%的微量许可水平

基期年均

(1996~1998)

20489 1741.6

2003 26554 2257.1

2004 32633.4 2773.8

2005 35434.8 3011.9

2006 36840.3 3131.4

2007 44435.5 3777.0

2008 45465.8 3864.5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

良种补贴范围扩大到大豆、小麦、玉米和水稻4个品种,补贴金额逐渐增加;三是实施农机具购臵补贴。因此,从总体上看,我国“黄箱政策”支持开始从主要补贴流通环节向直接补贴农民转变。

(四)“蓝箱政策”没有有效实施

当前我国还没有针对于限制产量计划有关的“蓝箱政策”鼓励措施。长期以来由于资源的限制使得蓝箱政策没有能够有效的实行。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经济的不断进步,如果不能有效的利用蓝箱效应,对于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将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三、与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政策比较与借鉴

对于任何一个地区和国家来说,农业对是其经济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国际上的很多国家都将农业作为其重要扶持的产业之一。

(一)美日极其欧洲的农业补贴政策分析

上个世家30年代,美国便推出了农业的补贴制度。在美国,其相关政府部门颁布了众多农业扶持的制度,其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农民稳定的收入。其中《农业法案》是美国2002年的5月份颁布的,在这一法案中规定将扩大政府在农业上的投资规模。而日本在1999年推出了《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废除了拥有40年历史的旧的农业法;在2000年的时候又专门针对该国山区以及半山区地区农业制定了直接支付的政策。在上世纪60年代的初期,欧盟便推行了共同农业的制度,并在1992年的时候对其做出了全面的改革,从而使得该地区农业获得了良好的保护环境,是农业得到极大的发展。

(二)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启示

1.长远的政策目标是完善农业补贴政策的前提

美国政府在保护农业的方面颁布了各项法律规定,同时针对立法的制度规定每隔五年进行一次修订,从而为美国的农业

保护提供可靠保障。而我们国家目前对面向农业的补贴的政策目标缺乏长期性,基本上都是属于短期性的,与美国相比可谓是相形见绌。政策计划缺乏长期性会导致农业保护和生产缺乏持续性和统一性,不利于合理快速的农业经济的发展。

2.恰当的补贴方式是农业补贴政策的基础

欧盟通过1999年推出的《欧盟2000年议程》在农业的补贴政策上做出了更为深化的改革,使得农业的补贴体系构造出现了大范围的转变,其中价格补贴以及出口补贴在金额和比率上都有所减少,同时对农民的直接补贴的金额以及比率都获得了极大的提高,这一合理的模式避免了其他国家对它的敌视不满。

3.合理的补贴结构是健全农业补贴政策的核心

在我们国家,弥补购销的差异价格、贴息贷款和减少农业中使用的生产资料的价格等占据了财政补贴过半的比例,而在农业技术的普及、农业知识培训、农业的生产与组织构成的调整、农业基础设备的建立和完善上其补贴比例较小,但从现代化农业建设上来看,后者具有其核心地位,本应加大投入,这方面应该向日本学习。

四、现阶段中国农业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补贴政策仍然跟不上外国发达国家的政策水平。

(一)农业补贴没有长期的目标和有效的措施

我国农业补贴政策是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它是组成短期性宏观政策的一个部分,并没有一个长期的部门政策目标。在法律规范和约束中,并没有对农业补贴有明确的规定,而是以政策或部门规章的形式表现。我国中央和地方分别对农村经济

的发展制定出很多政策,并根据具体情况对政策作出变化和调整,农业补贴政策也在其中,所以会有很多问题的发生,包括:补贴利益分配不公、补贴分配不均衡和无计划安排等。

(二)农业补贴没有一个合理的结构

我们通过3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第一,国家很少对农业采取直接的支持方式,而是采取间接的支持方式;第二,财政没有加强对建设性项目的支出,70%左右的财政都用于行政及人员供养的开支;第三,对农业基础的建设不够重视。

(三)农业补贴的手段和方式不够全面和完善

县级政府不重视对农村经济自身的发展,对农村经济建设和税收方面没有加强管理和利用,对农业科研技术方面没有加强技术科研人员的培训工作,而在财政补贴上过多的依靠财政投资的方式发展。

五、对中国农业补贴政策调整的建议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业市场也渐渐被世界所关注,我国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以便适应发达国家增加农业补贴所造成了复杂的国际农产品市场形势。

(一)为农业补贴做好长期规划和明确目标的工作

我国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中提出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这就证明我国在完善相关政策的时候以农业补贴、农产品价格和农业投入为主,加强对我国农业战略产业和经济基础的管理工作,我国新出台的《农业补贴条例》,更能对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和农民的利益起到更好的保障的作用,为了我国农业补贴的工作能更好的开展,我国应该制定出一套完成的农业补贴法规来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快速、持续、

健康发展的工作,才能对我国农业加大支持力度和作出长远的规划。这样当政府官员离职或因为换届而改变的时候,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才不会随意的更改,才能使我国农业向长远的方向发展。

(二)提高农业补贴管理效率,降低农业补贴管理成本我国农业体制的不完善,也是造成我国农业发展不快的原因之一,我国要想建立高效的农业管理改革体系,就应该加强对农业体制的管理工作,建立起权利义务向对应、统一、职能明确管理体系。加强对农业政策的宣传工作,让农民对我国农业补贴的政策充分的了解,让农业补贴的监督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三) 创建农业保险制度,强化农业抵抗风险能力

国际上的很多国家都主要通过采用农业保险这一途径对本国农业进行保护。其具体情况是政府向农业保险企业实施足量的保费补贴,确保农民能够通过较低的价格购买到农业保险,从而使农民在遇到自然灾害的时候能够通过保险赔偿降低损失。举个例子,创建专门的有关农业保险的企业,而国家政府每一年都要根据规定的比例份额将资金投入到农业保险的基金,以便向保险企业提供补贴。

(四) 实现政策合理有效转换

在国际贸易有关组织中“绿箱政策”并不需要对于消减行为进行担当。所以在发展我国农业的过程中需要有效发挥“绿箱政策”的优势,创建出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建设模式,增加对于农业基础性建设以及生态建设的力度,提高对于农业科技发展与宣传的水平,强化有关教育体制,建立健全有关的农产品

质量检测机制,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创建出有效的农业发展模式。

在有关的农业协议中对于一定比例的黄箱政策的空间应当充分的发挥其作用,增加对于农业的投入,针对于黄箱政策具有的支持目标与结构实行有效的修正或补充,将以往对于农业产品在流通环节中的补贴向生产者进行补贴的方式,对于在黄箱政策中确立的主要部分做出新的调整,使黄箱政策的这一有利条件得到有效运用,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程国强.农业保护与经济发展[J].经济研究,1993(4):25~30

[2] 王丙毅.当今发达国家农业保护政策改革的特点、动因及启示[J].农业经济,2001,(7)

[3] 王丙毅.当今发达国家农业保护政策改革的特点、动因及启示[J].农业经济,2001,(7).

[4] 程国强.WTO框架下的农业补贴结构与政策调整[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4)

[5] 马晓河,蓝海涛.加入WTO后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研究.管理世界.2002.(5).

[6] 郭玮.农业补贴的政策转型与具体操作[J].中国农村经济,2003,(10).

[7] 何忠伟,蒋和平.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演变与走向[J].

中国软科学,2003,(10):11~12.

[8] 王常雄,成涛林.我国“绿箱政策”支出问题和政策建

议[J].甘肃农业,2005(8):81~82.

[9] 何忠伟.中国农业补贴政策效果与体系研究[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10] 周建华,贺正楚.日本农业补贴政策的调整及启示[J].农村经济,2005,(10).

[11] 寇文煜﹒从日本、美国、欧盟的农业补贴政策看我国

的农业补贴政策[J].调研世界,2005,11.

[12] 王文举,王莹.利用“绿箱政策”促进我国农业健康

快速发展[J].财贸研究,2006(4):46~49.

[13] 陈颂东.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农业补贴体系[J].农村经济,2007,(4).

[14] 汪占熬.WTO规则下我国的农业补贴政策空间[J].决策与信息,2007(6):28~30.

[15] 郭俊成.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

策[J].法制与社会,2007(7):18~20.

[16] 文小才﹒美国农业财政补贴政策的经验与启示[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23:93.

[17] 刘星.WTO视角下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战略选择[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8(1):10~16.

[18] 张姝瑶. 浅谈WTO规则下的中国农业补贴政策[J]《山西农经》2009(3)

[19] 王艺璇,穆月英﹒加入WTO以来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

实施与调整[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78.

[20] 杜芸.杨青.WTO框架下我国农业补贴现状分析[J].生态经济,2010(3):97~102.

浅谈中国的农业补贴政策

三农政策结课论文 浅谈中国的农业补贴政策 摘要: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具有十分特殊重要的作用。扩大国内需求,最大的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因此为保障民生,增加农民收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和措施——农业补贴政策。 关键词:农业补贴、农业、农村、农民 (一)农业补贴政策的内容及实施背景 农业补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补贴,即政府对农业部门的所有投资或支持,其中较大部分如对科技、水利、环保等方面投资,由于不会对产出结构和农产品市场发生直接显著的扭曲性作用,一般被称为“绿箱”政策。狭义的补贴,即对粮食等农产品提供的价格、出口或其他形式补贴,这类补贴又称为保护性补贴,通常会对产出结构和农产品市场造成直接明显的扭曲性影响,一般被称为“黄箱”政策。主要包括政府对农产品的直接价格干预和补贴,种子、肥料、灌溉等农业投入品补贴、农产品营销贷款补贴、休耕补贴等。为改善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的幸福感,我国农业的发展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农业补贴是政府对农业支持与保护的最主要、最常用的政策工具。主要内容有:1、增加农民种粮补贴。在2008年对早稻、中稻、晚稻和小麦每亩良种补贴10元、15元、15元和10元,以及对农民发放每亩最低不少于10元的粮食直接补贴标准上,2009年将较大幅度增加农民种粮补贴。 2、大幅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从2009年新粮上市起,白小麦、红小麦、混合麦每市斤最低收购价比去年分别提高0.10元、0.11元、0.11元,达到0.87元、0.83元、0.83元。稻谷最低收购价格水平也将作较大幅度提高。 3、大幅增加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在2008年中央安排40亿元资金,对水稻插秧机、水稻直播机补贴50%,深松机和旋耕施肥播种机补贴40%,农业机械单机补贴额上限为5万元的标准上,2009年中央安排100亿元资金,对购置农业机械补贴。 4、对水稻、小麦、玉米、棉花、油菜继续实行保险补贴。水稻保险金额为每亩300元,保费为每亩15元,财政补贴12元,农户负担3元。小麦保险金额为每亩260元,保费为每亩10.4元,财政补贴8.32元,农户负担2.08元。玉米保险金额为每亩240元,保费为每亩12元,财政补贴9.6元,农户负担2.4元。棉花保险金额为每亩300元,保费为每亩15元,财政补贴12元,农户负担3元。油菜保险金额为每亩260元,保费为每亩10.4元,财政补贴8.32元,农户负担2.08元。 5、对能繁母猪和奶牛实际保险补贴。能繁母猪保险金额为每头1000元,保费为每头60元,财政补贴48元,养殖户负担12元。奶牛保险金额为每头6000元,保费为每头480元,财政补贴288元,养殖户负担192元。 6、对荷斯坦奶牛实施冻精补贴。每头按2剂冻精进行补贴,每剂冻精补贴15元。 7、增加农民户用沼气补贴。2009年,中央安排30亿元资金,用于农村户用沼气等项目建设。对每户补贴标准由去年的800元提高到1200元。 8、对退耕还林工程补助。坡耕地造林,一次性每亩补助种苗和造林费50元,当年验收合格后,每亩补助原粮300斤(从2003年开始折现金210元),现金20元;坡耕地造林补助年限:经济林补助5年,生态林补助8年。宜林荒地造林,一次性每亩补助种苗和造林费50元。 9、对长防林、兴林灭螺林工程补助。对实施长防林工程,每亩一次性补助100元;对实施兴林灭螺林工程,每亩一次性补助150元。 (二)中外农业补贴政策的对比及存在的问题

浅谈中国农业保护政策

1,理论:农业,农业特点,农业保护政策介绍,农业支持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他国农业保护政策体系 3,我国现行农业保护支持体系分析(A,十五,十一五期间农民收入比例,B,我国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必要性,C,现阶段具体问题) 4,构建我国农业保护体系 浅谈我国农业保护体系构建 从世界各国的历史经验看,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必然采取不同的农业政策。由于农业是具有弱质性、需要特殊保护的产业,因而对农业进行保护已成为一种国际惯例。我国是一个有近13亿人口、其中9亿在农村的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在我国始终举足轻重。受国际市场和国内自然灾害因素影响,我国今年粮食价格出现异常波动。10月CPI同比涨4.4%,创28个月以来新高,其中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贡献”占74%。本文旨在通过对农业保护的含义、作用及其必要性的分析,结合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的农民收入,探讨在新时期下我国的农业保护的问题。 一、农业支持保护的内涵 (一)农业。农业生产是具有生命物质的再生产,这是其固有特点。马克思说:“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如何,在这个部门(农业)内,总是同一个自然的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与工业等其他产业比较,正是农业的这些固有特征决定了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这是农业支持和保护之所以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二)农业基本特征。农业生产是以土地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以动植物作为自己的产出,农业生产队自然环境存在明显的依赖性,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这些特点使得农业成为一个弱势产业,也制约了农民收入和提高,因此,政府对农业就需要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护。 (三)农业支持保护。农业支持和保护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为确保农业发挥基础作用,使农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发展相适应,以便实现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保护与支持农业的政策措施的总和。其核心是政府的有关政策措施。基于农业产业的弱质型使得政府有必要为农业提供支持和保护。 二、他国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 农业保护是一种国际现象,由于各国条件不同,它或多或少存在于各种类型的国家。 (一)美国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 整体上看,美国农业保护政策体系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保护农业资源和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政策,另一类是直接保护盒和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保护农业资源是通过立法和制定行政措施制止对资源的破坏性利用,保护生存环境;促进科技发展是通过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及三者结合培养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农业劳动者,用先进的科技武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第二类政策是美国农业保护政策体系的核心部分,包括:农业价格和收入政策;农业信贷政策;农业税收政策;农产品对外贸易政策;国内食物援助政策。 (二)欧盟的农业保护政策体系 欧盟农业保护政策体系的主要构成就是“共同农业政策”,主要是通过操纵价格来实施。在欧盟内部市场,确定农业生产者可望得到的最高价格,即目标价格;当供过于求是,如果低于目标价格后继续下跌,到某一临界点的价格就是干预价格;对欧盟以外的农产品市场,则限定门槛价格和进出口补贴。门槛价格相当于国外农产品能够进入欧盟的最低价格。当世界市场价格低于门槛价格时,要征收不同的“差价税”。

2020中国农业政策

2020中国农业政策 一、普惠制的支农补贴不会减少,甚至要增加。 这是个好事。什么是普惠制支农补贴,直白点说就是凡是农民、凡是有地的、凡是种植者,只要够条件都能得到的补贴,你有我也有,是均摊的。以黑龙江2016年发放的惠农补贴资金为例,比如 “三项补贴”又叫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是每亩71.45元;大豆价格补贴 每亩130.87元;玉米种植者补贴(第一次)是153.929元。这些补贴 来年还会有,而且钱数可能还会增加,大家要放心,你也可以转发 给你的亲戚朋友。 在最近的农家朋友留言中,还有不知道三项补贴是什么,还问发没发呢。黑龙江的还问有没有大豆补贴?等等,从这里可以看出一部 分农民对补贴还是不了解,关心的不到位,也希望农家朋友多关注 信息。自己的事,还是补贴的事,应该多听听,多问问,多看看, 掌握一些信息对自己有好处! 在这里我们还要提醒大家,在流转土地时一定要签好协议。国家的一些补贴是给种植者的。 二、惠农补贴要向种植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种植倾斜。 国家要下大力气支持规模经营,这是今后农业的发展方向,也是农业政策巨大调整所在。而对于规模经营者来说,应该抓住政策机会,干实事,迅速壮大,并不是摆样子,享受政策。 将来,从补贴资金的送达角度来看,最大的变化是:政策补贴的扶持导向是依据农业改革的方向来配合推动的,之前普惠制的惠农 补贴资金应该不会减少,但为了配套推进改革的扶持资金一定会是 成倍增加。对于规模经营者来说,想要申报惠农扶持资金,核心还 是要把握住2017年农业改革到底有哪些致富机遇(明天发帖说17年

都有哪些补贴),如果连农业改革的重点方向都摸不透,空谈补贴又 有何用? 国家为什么要下这么大的力度进行农业改革?目的就是要加速推 进农业现代化进程,而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规模 农业是必经之路,在国家推动规模农业的过程中,尤其是以粮食增 产的规模化经营将成为国家推动规模农业的重要一环,在这其中尤 其是针对带动能力更强的经济组织,通过规模化经营提高农民增收 将成为主旋律! 那么,怎么增收?就要通过产业去带动,就要完善补贴。完善补 贴从字面的理解上我们可以发现并不是减少补贴,而是基于原有的 补贴规模进行完善弥补空白,从补贴资金的总量上首先就要有提高,至于价格机制,仅从种粮的角度来讲,就是要通过政策机制和价格 机制双重保险来确保农民收入。而确保农民收入提升核心还是要依 靠农业经济组织,像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包括是工商企 业转型进行农业的人群,将成为国家推动规模农业,重点扶持的对 象!

我国农业财政补贴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农业财政补贴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农业财政补贴的经济学分析 作者:徐全红转贴自:经济研究参考 农业补贴作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支持和 保护本国农业的一种基本政策,虽然补贴方式和结构各有变化,但绝对数额都在上升。我国作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未给予农民直接补贴的国家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对农业长期处于 “负保护”状态。近几年我国也开始对农业实施保护,并加大对农业的财政补贴力度,但理论界对农业补贴的问题仍然争论不休,反对农业补贴的声音越来越大。笔者是赞成对农业实施补贴的,并在《要加大对农业的财政补贴》一文中阐述了这一立场,本文愿就这一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从公共经济学、福利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加大农业补贴的法理基础。 一、农业补贴的含义和内容

一般意义上的补贴,指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向某种产品的生产、流通、贸易活动或某些居民提供的转移支付,农业补贴主要是对农业生产、流通和贸易进行的转移支付。在WTO 农业多边协议框架下,农业补贴具有两层含义:一种是广义补贴即政府对农业部门的所有投资或支持(Suppoa),其中较大部分如对科技、水利、环保等方面投资,由于不会对产出结构和农产品市场发生直接显著的扭曲性作用,因而是农业协议的“绿箱政策”所允许的。另一种是狭义补贴,如对粮食等农产品提供的价格、出口或其他形式补贴;这类补贴又称为保护(Protection)性补贴,通常会对产出结构和农产品市场造成直接明显的扭曲性影响。WTO在理念上不赞同保护性补贴,并试图通过多边贸易协议框架加以限制和削减。 本文认为,“三农”问题虽有联系,但却是三个不同性质的问题。农业问题主要解决农产品供给问题,其焦点是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农民问题主要解决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其焦点是农民的收入和农民的公民权的保障问题。农村问题主要解决农村生产、生活方式问题,其焦点是农村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因此,财政对“三农”的支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对农民的生存保障支出,如农村五保户支出、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农民医疗保险支出等。(2)农村公共产品的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支持与保护对策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支持与保护对策研究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是党中央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在“十一五”时期,我国政府部门应积极调整和完善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 一、支持与保护农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内在机制尚未有效建立 从根本上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通过对国民收入的重新分配,来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资源配置和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劣势地位,从而兼顾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近几年我国财政支农支出逐年增加,2006年财政资金按照中央一号文件“三个高于”(即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精神的要求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但是,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较低,并且呈现出明显的下降态势(见表1)。长期以来我国财政对于农林、水利等项目的投入很大,这些溢出效益显著的项目受益对象不单单是农业,可是长期以来一直统计在农业投入中,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财政对农业投入的规模,如果将这部分支出剔除出去,政府财政直接投入到农业领域的资金总量会更小。若剔除农林水利气象等事业费支出,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只占财政支出的3%左右,随着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态势,再加上财政对农业的欠账,因此,相对于农业需求而言,财政支农资金的供给还远远不足,财政支农支出的力度仍然不够,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农业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的责任,尽管这几年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证财政支农投入的不断增加。但这些措施并未得到很好地执行,尤其是到了县乡两级,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和农村债务等各方面的原因,执行到位非常困难。如2004年6月,国家审计署发布的全国50个县财政支农资金审计调查结果显示:接受审计的50个县挤占挪用财政支农资金4.95亿元,主要用于平衡财政预算、弥补经费、出借、经营、建房买车等,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额的10%。另外,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农支出数额的迅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债资金的投入,而国债规模的扩张从长远看是不可持续的。我国加入

我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分析报告

我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农村环境保护现状 (一)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农村是指相对于城镇的居住区,具有分散、以农业为主的生产生活特征的居住区。从来源上讲,农村环境污染包括两部分:一是从城市和工业转移而来的污染,二是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本身产生的污染。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加快,农村和农业污染物排放量在逐渐增加,表现为部分地区农业污染加剧,畜禽养殖污染严重,工业和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加之长期以来农村建设没有具体规划,生产生活缺乏秩序,基础设施不健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低,几乎全部露天堆放。同时,务农人口年龄老化,不易接受新技术、新观念,缺乏环保意识,对于化肥、农药的依赖程度较高。长期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等化学物质,导致全国约1.5亿亩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村居民生活污水、乡镇企业污染排放、城市工业污染转移等直接威胁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农村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 (二)面源污染是农村环境污染控制的重点 与工业污染点源不同,农业污染通常是无序的面源式分散排放,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不易监测性和空间异质性等特点。有机物(COD)、总氮(TN)、总磷(TP)是农村面源污染物负荷的主要来源。 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一是化肥的过度使用,加之化肥的利用率较低(一般只有30%~40%),导致大部分养

分流失进入环境,造成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等污染;二是农药的大量使用(利用率只有10%~30%);三是规模化畜禽养殖造成的污染,已成为引起水体富营养化中氮、磷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四是农膜的大量使用形成了“白色污染”。农村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包括村镇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农村固体废弃物随意堆积对空气、土壤以及随暴雨进入水体造成的污染等。 农业面源已成为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原因。据报道,松花江、长江等流域水质已不同程度受到农药的污染;甚至在江西、河北等地的地下水中也发现了农药残留;我国富营养化较严重的滇池、太湖和巢湖,人畜粪便及生活污水全氮和全磷的贡献率达到了80%以上。 (三)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面临着三方面的滞后。 一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显著落后于城市(工业)及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如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存在显著的差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13:1,收入差距绝对数为1.48万元。 二是农村环境污染治理资金缺口仍然很大。按目前全国约60万个行政村,即使只有1/3的行政村得到治理,按每个行政村治理投入100万元,假设地方可以配套投资50%,也需中央财政投入至少1000亿元。2008至2011年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共安排投入40亿元,带动地方投入近80亿元,2011-2012年中央财政还计划安排95亿元支持各地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但绝大多数县(市)农村环保投入均为空

中国补贴政策现状及分析.docx

一、SCM协定下的补贴概念和类型 (一)补贴的法定含义 补贴的法定含义来源于WTO体系下的《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定》(SCM协定)。根据SCM 协定第1.1条,判断一补贴是否存在必须满足两个要件:首先,必须“存在由政府或任何公共机构提供的财政资助”,或“存在GATT1994第16条意义上的任何形式的收入或价格支持”;其次,因该“财政资助”或“收入或价格支持”而“授予一项利益”。因此,假使一项政府干预扭曲了竞争,但只要该干预的形式并不涉及公共基金(public fund)支出,就不能视为是一项补贴;同样,即使该政府干预涉及公共基金支出的形式,但并没有授予一项利益,也同样不能被视为一项补贴就财政资助而言,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①:1.涉及资金的直接转移、潜在的资金或债务的直接转移的政府做法;2.政府税收的放弃或减免;3.政府提供的除一般基础设施外的货物或服务,或购买货物;4.政府通过筹资机构或私营机构所为的上述财政资助。 就上述“则因此而授予一项利益”而言,有如下几个要点:其一,对于“利益”的理解应从“接受者(recipient)”的角度来理解,即在解释SCM第1.1(b)中“利益”这一术语时,应将焦点集中在补贴的获得之上。其二,所谓“授予”指的是一种法律或事实的确定性。授予利益与财政资助之间并无明确的时间性要求。 (二)补贴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将补贴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划分补贴类型的最大实益在于,不同类型的补贴,其所适用的法律规则可能有所不同。一般而言,补贴有如下几种类型: 1.政府补贴与非政府补贴 按照资金来源,补贴可以分为政府补贴和非政府补贴。政府补贴的提供往往和重商主义、产业政策等联系在一起,其异化的结果之一是倾销;与政府补贴不同,非政府补贴的一个重要动机就是倾销。而非政府补贴的成功关键在于利用国内的超额利润补贴亏本出口的缺口,从而形成一种多少带有规则性的连续倾销。 本文所言的补贴是一种“财政资助”,虽然该财政资助可以通过以私人机构资本的形式出现,但本质上是政府行为之一种,应受到严格的国内法和国际法(主要是WTO体系下的SCM 协定)的限制。 2.贸易补贴和投资补贴 按领域和政策目的,补贴可以分为贸易补贴和投资补贴。在国内法的层面上,无论是贸易补贴还是投资补贴均应具有合法性,但是,这种合法性的限度有所不同。具体而言,由于一国在对外贸易领域以实行统一政策为特征,所以贸易补贴常受制于统一的国内贸易补贴法规;与之相对比,投资决策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性,分散而非统一成为投资补贴的常态。考虑到经济生活的一体化,这就在国内法层面带来如此隐忧:各地分散的投资补贴政策很可能扰乱国家统一的贸易补贴政策。考虑到各类补贴均有其合理性和合法性依据,如何协调其间的关系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在国际法的层面上,就贸易补贴而言,存在WTO之下的SCM协定,该协定的主要目的在于约束某些妨碍自由贸易的补贴行为。投资补贴则有所不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国际协定约束投资补贴行为,只有在其直接导致贸易补贴效果时,才有可能受制于SCM协定。 3.货物贸易补贴和服务贸易补贴 在贸易补贴领域,根据其适用对象的不同,又可分为货物贸易补贴和服务贸易补贴。服务贸易以其无形性、即时性以及人身性为其主要特征,GATS将服务贸易分为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等四种形式。其中,商业存在涉及投资问题,因此服务贸易和投资有所交叉。在国际经济规则中,与投资规则相比贸易规则更具国际性是一个历史现实,但这并不表明服务贸易补贴规则严于投资规则,原因在于,GATS第15条规定:各成员认识到,在某些情况下,补贴可对服务贸易产生扭曲作用。各成员应进行谈判,以其制定必要的多边纪律,以避免

中国农业补贴简要分析

一、中国农业补贴现状 农业补贴是一国政府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体系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政策工具,其主要目的是保护本国的粮食安全、维护农产品价格稳定并且保障农民收入。中国的农业补贴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但实际上当时的农业还处于负保护的状态,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后,这种状态才逐步缓解,中央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农业成为任何时期都必须重视的产业。自从2004年起,中央每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表示对农业问题的高度重视,但总体而言中国的农业补贴体系仍然不健全,相比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在农业补贴种类、相关法律法规还是总量绩效方面都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还没有对农业补贴法律和政策进行系统的规定,现行的农业补贴法律体系主要是体现在各单行法规中。例如:《农业法》、《农业技术推广法》、《动物防疫法》、《草原法》和《植物检疫条例》等法律法规。虽然单行法规对多种农产品补贴都做了规定,但并未形成体系,也不全面。因此,中国必须加大对农业补贴法律和政策的研究力度,让农业补贴成为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农业补贴是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它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关系到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必须要解决好的问题。 二、其他各国农业补贴现状及绩效 各国为维护本国农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或多或少都会采取农业补贴政策,从而达到保护本国农业的目的。但由于各国实际情况不一样,补贴程度也会随之变化。本文基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发的农业支持水平测算方法,运用农业支持总量(tse)及其占gdp的比例(%tse)、生产者支持估计值(pse)及其占农场总收入的比率(%pse)、消费者支持估计值(cse)和一般服务支持估计值gsse)等指标衡量各国的农业补贴水平及农业支持结构。 其他国家,例如亚洲的日本、韩国,欧洲的挪威等,农业补助力度都比较大,但反过来对本国以及国际农产品贸易产生了一定的扭曲效应。相比于中国,日本、挪威等国的%pse值均远大于中国,表明其政府对农业的高度补贴,农民收入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政府的补贴。美国以及欧盟成员国平均值和中国差距并不是很大,尤其是2000年以后,中国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农民收入得到相应提高。 生产者名义保护指数,该指数以1为平衡值,指数越大,表示该国政府对农业的保护力度也就越大,农产品价格相比于国际市场要高出许多。依据资料可知,冰岛、日本、挪威三国npc值较高,国内农产品价格畸高,消费者利益受到一定损害,但农业从业人员却获得了较高的收益。其他国家如oecd成员国、美国、欧盟国家保护指数比较均衡,国内农产品市场扭曲不大,对农业的政策支持绩效也较高。 三、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分析 黄箱措施相比于绿箱措施而言,其专向性更强,可以有重点的支持和保护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与其他发达国家不断将填满了的“黄箱”措施转入“绿箱”不同,中国的“黄箱”措施与农业生产总值8.5%的上限还有很大距离,中国暂时不需要削减“黄箱”措施,反而应当适量增加“黄箱”措施对本国农产品生产和贸易的扭曲作用,以增强农业补贴的专向性。当前,中国部分农产品极度萎缩,进口依存度越来越大。因此,中国应不断增加对特定农产品的补贴力度,在农业谈判中适当选取敏感产品、萎缩产品、主要粮食作物和主要经济作物补充列入特定农产品名单,直至达到8.5%的微量允许上限;应不断加强对非特定农产品的综合补贴力度,加大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的力度,直至达到8.5%的ams上限;还应不断优化补贴结构,积极与价格、收入、环境等因素挂钩,减少中间环节,以直接补贴的形式补贴到农民手中。蓝箱措施相比而言在中国暂时还没有实行,因为它是在限产计划下的措施手段,一般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达到限产的地步。但未来利用国内支

2018农业项目补贴项、

2018年对申报人要求更严格 1.必须要具有企业法人资格且经营满一年以上; 2.能够具有持续经营管理能力; 3.没有不良的诚信记录。 注意:凡是有不良诚信记录、被列入黑、扶持政策之外的其他农业经营项目都不能够拿到补贴。 2018年农业补贴往方向转变 未来农业补贴的主要改革方向,是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综合农业部、财政部共同制定的惠农强农政策,以及财政部的文件《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管理办法》来看,2018年我国的农业补贴正在向这3个方向转变: 1.补更环保的产业; 2.补更有生产效率的产业;

3.补有利于加强食品安全的产业。 2018年农业补贴资金与数量的变化 1.农业补贴资金总额上涨幅度不大 根据今年的情况来看,明年农业补贴金额虽呈整体上涨趋势,但上涨幅度不会太大。因为当前国家最重要的是供给侧改革,按当前惠农补贴数额来说,也是结构调整问题,并不是增量问题。 2.农业补贴数量会增多 鼓励产业发展,就会支持更多项目。例如,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对所有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都敞开大门,只要在相关部门登记过,都可以申请项目,并且申报材料更简单。类似这样的项目支持在2018年还会增加,目的就是要把产业扶起来。 2018年31个农业项目申报指南

1.农民合作社示社项目申报 申报时间:1-6月 申报口径: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申报围:省级示社 2.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补助项目申报 申报时间:3月前 申报口径:农业部发展计划司 申报围:耕地质量提升综合技术 3.水产品苗种繁育及养殖示场项目申报 申报时间:2-6月 申报口径:农业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申报围:水产苗种繁育基地及健康养殖示场4.秸秆养畜项目申报 申报时间:2-6月 申报口径:农业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中国农业现状分析]中国农业现状分析

【实习报告】 农业(Agriculture)是利用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产业。农业属于第一产业,研究农业的科学是农学。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农业是提供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业。下面是整理的中国农业现状分析2017,供大家参考! 中国农业现状分析2017 中国农业现状分析2017一 机遇一新型主体将成为“领军人” 我国是农业大国,2004年至2017年,连续14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根据农业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现代化效果已逐步显现,生产方式调整取得成效。目前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比重已超过30%,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大幅提升。另外,农业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使用比例增加,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效果开始显现。 1未来农业发展中,合作社、农企、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主体将发挥主要带动作用,扶持力度也会更大。

2“互联网+农业”已开始显效,未来更将充分发展,农业不再靠天吃饭,农业经营、农产品销售等都将有重大创新突破。 机遇二粮食问题居首位,补贴力度持续加大 粮食安全是首当其冲的重要问题。在未来5年,一方面国家会继续大力支持适度规模农业的发展,确保土地非农化、非粮化;另一方面,会适时推出对糖类、油料、玉米等产品的差价补贴政策,进一步扩大“绿箱”支持,同时,也会提高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 1随着农业市场化深入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成为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因此,国家提高补贴资金规模,特别是关键生产环节补贴和技术应用推广服务补贴,将重点用于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以真正发挥补贴资金对粮食生产的激励作用。 2除补贴外,国家还将大力发展金融杠杆支农作用,加快探索完善金融信贷体系,用于支持合作社、农企、家庭农场等资金转运。 3目前受库存等因素影响粮价不高,因此对于种植品种的选择上就有很大学问,要紧跟政策导向,减少国家调控的品种,多种植政策鼓励扶持的品种。 机遇三注重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将成重点

浅谈中国农业的现状及改革方法

浅谈中国农业的现状及推广技术改革 姓名:班级:学号: 【摘要】随着人口的暴涨,环境污染,耕地的退化,再加上相对落后的农业生产水平及近两年的自然灾害,中国农业的生产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生产者大多农民没有接受过多少科学的教育造成了他们相对落后的生产观念,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出现了农产品销售困难,但市场消费者却获得了高品质低价钱的农产品的现象。还有,现在化肥、农药等价格昂贵,农用工具及药剂普遍涨价,出现了农业生产成本过高,而农业产品廉价的不公平现象,形成巨大剪刀差。针对此现象,我国必须做好农业推广工作,改革农业体制,实行联合化生产,并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教育,提高其文化水平,进而推广高产优质创新技术。 【关键字】农业生产市场生产观念剪刀差农业推广体制联合化科学教育高产优质创新 【前言】中国最主要的问题是“三农”问题,其中农民是主体。农民问题是土地问题。孟子在见梁惠王时就提出置民从产的法理,就此奠定了中国封建制度。其后两千余年的中国王朝的兴衰也就发生在民产这个问题上,王朝之兴在干抑制豪强,让农民的安居乐业有充分地自主权。王朝的衰败起于助长豪强对土地的兼并和掠夺民产。以资为本的改革,豪强抢夺了产业工人与工商业者赖以生存的产业。今天出台的以土地流转为核心的土改,是对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的法理,从而揭开了是豪强对中华民族最根本的资产的序慕。纵向来看,农民现在有了充分的土地自主权,农业方面也是快速发展,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但是,如果横向比较,与世界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业还很落后,产量低、品质良、成本高、技术含量低。针对此现象,我国有必要尽快研究出解决方法,制定相关体制,出台有效政策。 【正文】 中华文明是农业文明, 由农业的产生而发生, 随农业的发展而发展。私有化改革开放出

中美农业保护政策的比较

一、引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谓农业保护政策是指在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政府为确保农业发挥基础作用,使农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发展相适应,以便实现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保护与支持农业的政策措施的总和。农业保护政策主要由两方面的政策组成:一是为保护本国农业免受国际市场的冲击而采取的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二是为促进农业和其他产业协调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直接和间接支持农业的措施。

二、中国农业保护政策 (一)背景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我国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而且还是一个农村人口占有很大比重的发展中国家,人均农业资源相对贫乏,农业现代化水平以及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 中国目前有大约2亿农户,平均每户仅耕种0.65公顷的土地。有限的土地、规模庞大的农村劳动力,意味着总体上中国倾向于在劳动密集型作物(例如水果和蔬菜)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在土地密集作物(例如粮食和油料作物)生产上存在劣势。 在改革时期,中国发展的最显著特点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极为差距,并且这种差距在不断扩大。其原因在于要素(尤其是劳动和资本要素)的流动性有限。农业劳动力过剩和劳动生产率低下,共同导致了农业收入极低,农村地区隐性失业大量存在。教育、卫生保健和其他社会服务的差异,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 农业发展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农民收入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问题,还关系到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供给以及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问题,从而决定了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独立的基础产业。尽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下降,但其基础地位越来越突出。因此,旨在探讨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农业保护政策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农业保护政策的内容 “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1069.34亿元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服务支撑、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增强农业防灾减 生态保护资金和农业防灾减灾资金等四类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方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支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中央财政在“十一五”期间共安排资金1069.34亿元,设立了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畜牧良种补贴、高产创建资金、畜禽标准化养殖扶持资金、奶牛生产性能测定和能繁母猪补贴资金等专项,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1.农作物良种补贴 为更好地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粮食品质、增加粮食产量,我国于2002年开始实施良种补贴政策。该政策对于我国的粮食质量和安全问题具有较强的影响。良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分析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分析 农业补贴政策是关系我国农业生产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是我国农业政策体系中最主要、最有利的政策工具,是农业领域的直接性需求,是农业健康、稳固发展的保障。长期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宏觀调控政策,农业补贴政策没有能得到很多的实施,相反,部分剩余农业资源转移到其他产业领域,农业生产步伐受阻。本文从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现存背景出发,分析农业补贴政策的问题,最后提出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综合农业补贴支持体系的建议,以期能对我国现有的农业补贴政策分析提供一定的理论价值。 标签:中国农业补贴政策 1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背景分析 1.1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东西差距逐渐改革初期,为了推动农民收入的增长,我国先后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比如运用先进技术增加农产品产量,通过固定的销售渠道,保证农产品时产时销,转变农产品特色,提高农产品价格,进行多分产业格局,改变农民收入结构等,这样的一些改革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就东西部农村来看,差距却还在继续拉大。由于农民收入增产缓慢,由此带来的东西部及城乡之间的差距扩大,严重影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1.2 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现出来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加快,我国农村生产力得到了飞速发展,全国粮食总量显著上升,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很长一段时间的粮食安全问题。但是,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粮食生产出现“三个下降”:一是粮食总产量下降;二是粮食播种面积下降;三是粮食人均产量下降。此外粮食生产费用不断提高,所有这些因素都让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面临危机。 1.3 中国农业面临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农业是对生态环境依赖和资源禀赋较强的产业,也是直接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产业之一。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所采取的粗放的经营模式,伴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张,已严重威胁到了自然生态的平衡,农业生态资源系统遭受无止境的挖掘,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造成这些威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①开荒种粮,生态破坏严重。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人类生存压力的不断增加,退林变耕在我国依然存在。通过开垦土地来提高粮食的生产量,使大量的土地遭受破坏,大量毁林造田导致水土流失严重,降低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并且进一步加剧了江河湖道淤积,江河蓄水调洪能力减弱,由此带来了不断地水涝洪灾。②土地和水资源日益不足且污染严重。中国的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的31%,属于水资源紧缺的国家。农田灌溉供水不足,而且80%的工业废水不能得到有效治理,直接排入江河,导致江河湖泊受污染严重,也因此使灌溉的农田受到严重破坏。 1.4 政府对农业的投资不足作为我国公共性投资主体的政府,在农业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政府对于农业的投资主要是用于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以及相应的资金补贴。政府的投入和支持的力度决定了农业的整体发展速度。虽然,在投资力度上面,我国政府已经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是距离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国家对于农业基本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更是严重匮乏。 1.5 乡镇企业可能走向二次失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乡镇企业便已惊人的速度迅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门,成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

我国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新阶段,中央加大了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力度,逐步形成了对农业支持保护的政策体系。但与建设现代农业的现实需求相比,我们对农业支持保护的力度还远远不够,用于农业支持的比重不高,直接用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偏少,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第一,农业支持保护水平低。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问题,但由于制约农业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一些政策诸如农产品的征购价格的非市场化、传统的户籍制度、农地产权制度等政策没有完全取消,国内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度相当低,长期实行负保护。20世纪80年代政府通过定价政策、农业税、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农村储蓄、利息倒挂等措施,平均每年从农业部门净转移出财政性资金约l400亿元;进入21世纪后,尽管政府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并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民进行了直接补贴,取消了农业税,但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政府补贴政策的积极作用,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大大高于政府的直补,农业负保护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种对农业的负保护政策,使投资过度向工业倾斜,农业部门投资严重不足,农田水利等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农业抗灾能力小,农业基础地位脆弱;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和各种不合理负担,使农民收入降低,农业投入能力削弱;最终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和农业生产能力水平的提高,从而加剧了中国农业的弱质程度。 第二,财政支农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对农业支持保护的一个标志是形成一个科学的农业投入体制,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由于我国“分税制”改革并未重新划分和明确界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对农业投入的具体职责,事权模糊不清,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稳定的财政支农投资机制;在农业投入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农业投入缺乏相关法律和制度建设;农业信贷资金向非农产业倾斜明显,农业资金流失严重,缺乏对农业投入的风险和监督约束机制。由于农业投资体制不合理,致使农业投入总量仍然不足,农业投资的年增长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且投资增幅不稳定。从政府投入来看,政府农业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相对量增幅缓慢。地方财政支农支出情况总体也呈下降趋势,财政支农支出增长缓慢,部分地区财政支农支出资金挪用现象严重。政府对农业投入的严重不足,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类公共产品的有效供应和原有设施的更新改造,客观上直接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农民收入增加。 当前政府支农投资的另一个问题是农业投入结构不合理,在农业财政资金中,各项农业事业费支出比重大,支援农业生产的支出比重小;在农业基建投资中,用于水利和生态等大型工程项目的投资多,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的中小型公益项目投资少;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投资比重一直偏低。 第三,缺乏有效的农业保险体系。我国农业保险日趋萎缩,远远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保险对农业风险损失的经济补偿功能是其它政府投人无法完全替代的。国际、国内开展农业保险的实践经验表明,农业保险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如果完全实行商业化经营模式,必然导致市场失灵。指望商业保险公司为农业提供较全面的风险保障是不现实的,但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由政府主办、政府经营的政策性保险体系,运行监督成本又过高。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应以建立政府主导下的、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混合经营模式作为我国农业保险的主导形式。 第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包括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其他方面为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所提供的服务,是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但总的来看,仍然存在

农业补贴政策

农 业 政 策 评 估 农经1S2班 李柏杨 100712317

我国农业补贴政策评估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持续加大农业补贴力度。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政策,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新增补贴要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目的就是转变“撒芝麻盐”的补贴办法,把补贴发到真正肯种地、能种地、会种地者手中,更好地发挥补贴对激励粮食生产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一、农业补贴政策作用: 1.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和农业直接支付政策的实施,通过防止农产品价格下跌使农业经营者的利益受损而促进农业经营着对农业的资源投入、物质投入,并促进农业领域新技术的采用,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产品产量的提高。 2.改善农业经营结构,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调动粮食生产区生产粮食的积极性,病史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生产优势充分发挥。 3.提高农业经营者的收入水平,保障农业稳定生产 4.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促进安全性农产品的生产发展。 二、当前我国财政补贴支农存在的问题 我国财政补贴支农政策经过多年的演变、调整和发展,财政支持“三农”政策框架体系已经显现。但是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当前我国财政补贴支农政策还存在以下问题: 1.财政补贴支农总量偏小,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形成。与发达国家比,目前我国财政补贴支农水平不高,补贴总量根本达不到WTO《农业协定》中“黄箱补贴”允许的8.5%的水平,并且近几年,财政用于“三农”的财政补贴数量虽不断增加,但年度间不均衡,特别是一些地方财政补贴支农投入不足、城乡财政资源配置不对称的状况没有彻底改观。 2.各地方补贴标准和办法混乱。我国的补贴数额随意性很大,省际间补贴标准差距过大。粮食直补依据的确定,按照补贴是否与当期粮食播种面积及价格挂钩分为两种情况:(1)不与当期播种面积和价格挂钩,即不管市场上粮价的高低,不管当期是否种粮都按前几期的计税面积或者计税常产给予农民补贴,这种补贴实质上就是固定补贴;(2)与当期实际播种面积挂钩,即按农民实际种粮面积,向农民兑付粮食直接补贴。这种形式属于与面积挂钩而不与价格挂钩的半挂钩补贴。 3.管理体制运行不畅,补贴成本高。关于农业补贴的政策,主要涉及财政、农业、外经贸、粮食、民政和银行等部门,因政出多门,协调困难,交易成本高,时滞长,从而降低了农业补贴的效率。另外,因中国农民数量庞大,在政府与农民之间缺乏一个有效的中介组织载体,许多针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其运行成本都比较高。 4.补贴方式及结构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1)对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目标的短期化。我国财政对农业的补贴长期存在着补贴政策目标短期化、补贴方式模糊等现象,影响了补贴效果的发挥。财政直接用于农业的补贴政策一般与当时中央和地方制定的农村经济政策相挂钩,成为政策的配套措施。但是,中央和地方制定的农村经济政策是不断变化的,财政的直接补贴政策也随之发生变化。(2)补贴重点欠明确,某些方面补贴力度不够强。就补贴领域而言,对农产品的补贴

我国是否应当实行农业保护政策

我国是否应当实行农业保护政策? ——外国农业保护政策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卢锋 No. C1998008; 日期:1998年8月14日 内容提要 近年来提出的一种观点认为,在新形势下应当对我国农业实行保护政策。说明农业保护政策必要性的若干理由中,有一条认为许多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曾实行农业保护政策,并使本国粮食和其它农产品生产得到显著增长。 针对上述观点,本文对外国农业保护政策给以系统考察,特别是对它的效率特征进行经济学分析。首先考察十九世纪后半期以来外国农业保护政策的演变过程;然后分析为什么二战后几十年间农业部门成为GATT贸易规则的例外以及“乌拉圭回合”在这方面带来的历史性转变;接着从经济学分析的角度对外国农业保护政策的经验和教训给以总结和评价;最后依据经济分析原理和我国具体国情,提出我国不宜实行农业保护政策。

我国是否应当实行农业保护政策? ——外国农业保护政策的经验教训和启示 农业保护政策的含义 近年来,一些研究人员和政府官员提出,在新形势下应当对我国农业实行保护政策。农业保护论者提出若干理由说明农业保护政策的必要性。其中一条认为许多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曾实行农业保护政策,并使本国粮食和其它农产品得到显著增长,因而我国实施农业保护政策似乎能够从外国有关政策实践的事实和经验中得到支持。 首先应当明确区分“农业保护”一词的两种含义。一种含义是把日常语言中通常具有褒义的“保护”一词运用到农业部门形成的一些概念。例如,保护农民抵制乱收费的权益,通过消除在流通领域挤压农业剩余的做法来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乃至保护耕地资源,保护农业环境和农业水利设施等等。这类意义上的保护要求是正当合理的,并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没有理论上的意见,问题在于如何有效实行。另一类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农业保护政策。这里的保护是针对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而言的。其根本特征在于通过政府的国内价格干预和边境控制手段,替代和扭曲市场机制作用,以达到刺激国内粮食和其它农产品产量,向农业人口转移收入的目标。由于在一个重要产业部门实施超越或扭曲市场机制的政策,必然会在资源配置效率,收入分配,贸易关系等方面产生严重影响,所以农业保护政策一直是经济学极为关注的研究课题。外国农业保护政策通常指经济学意义上的保护政策,本文讨论的也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农业保护政策。 从历史上看,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其农业面临比较优势的压力时,曾经实施农业保护政策,并且确实达到了使本国粮食和其它农产品在一定时期内获得较快增长的效果。然而,另一方面,农业保护政策的代价极大:财政负担加重,由于扭曲市场机制造成资源配置和消费者福利的巨大损失,进口限制和补贴出口使贸易磨擦愈演愈烈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发展导致“关税和贸易总协议(GA TT)”“乌拉圭回合”第一次将农业保护政策置于多边贸易协议的规范之下,从而实现了世界范围内农业保护政策由盛转衰的转折。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农业保护政策增产“成功”所引发的矛盾和冲突,导致潮流的根本转变。因而,仅仅看到许多国家曾实施农业保护政策并有增产效果,便认为我国也应当采取这一政策,可能是不够全面的看法。 本文试图在农业保护政策似乎已成为我国现实选择问题的背景下考察外国农业保护政策的演变过程,并对其经验,教训和启示加以讨论和评价。首先系统考察外国农业保护政策的产生和演变过程;然后分析为什么二战后几十年间农业部门成为GA TT贸易规则的例外,考察“乌拉圭回合”在这方面带来的历史性转变;接着讨论外国农业保护政策的经验和教训;最后回答我国是否应当实行农业保护政策的问题。 二战前欧美国家农业保护政策 农业保护政策可追述到近代史时期欧洲主要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施的农产品尤其是粮食贸易保护措施。较早实施这一政策的是英国。英国从1688年“光荣革命”后便对谷物实施一种特殊的“中断性出口补贴政策(Export Bounty)”1。但这一政策到十九世纪中期废除英国“谷物法”时宣告终结。从此,英国农业政策发生历史性转变,成为农业自由化 1这一政策规定谷物的国内目标价格:当国际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出口补贴开始生效;等到国际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时,便停止出口补贴(Grennes et al. 1978, 第14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