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基本放大电路---说课稿

最新基本放大电路---说课稿

最新基本放大电路---说课稿
最新基本放大电路---说课稿

重庆文理学院

稿

课题:基本放大电路

指导教师:郭仿军

说课者:王端正

学号: 201020084044

电子电气学院2010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职】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

《基本放大电路》说课稿

同志们,老师们,我们今天一起来研究基本放大电路的教学,我将从说教学情况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学情况分析

1、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电子技术基础》第二版聂广林任德奇主编;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电类专业教研协作组编。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3.1(2007.8重印)

本教材是根据教育部2000年7月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大纲》,以国家对电类专业中级人才的要求为依据编写的中等职业学校电类专业基础理论课教材,可与《电子技能训练》实训教材互相配套,但各有侧重而又自成体系。《基本放大电路》是本书模拟电路基础部分的第二章半导体三极管和放大电路中的第二节,是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

2、学情分析

由于我所教的对象是中职学生,对于学校电子专业的新生,基本上没学过电子理论基础,而且大多中职生接受能力比较较差,需要教师运用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习效果。

3、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是让学生掌握会画基本放大电路电路图和静态工作点的估算。

4、教学设计思想

(1)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化繁为简,以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各个要点

(3)变抽象为具体,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目标

1、会画基本放大电路的电路图。

2、能够画放大器的直流通路。

3、认识静态工作点以及对静态工作点的估算。

教学重点:画基本放大电路的电路图。

教学难点:基本放大电路图中各个元件的作用和估算静态工作点。

三、教学方法

1、教法

在本次教学中,我在教学内容上有:新课内容的引入,新课内容的讲授等等。把学生作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学会是目的。教学的重点放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上,采用讲练结合。在整个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式,讲授、引导分析、归纳总结等。增加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学法

我认为学生应注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学习方法。基于学生

已初步学习了“晶体三极管”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基本

放大电路,能让学生很容易接受。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掌握“听课—

—分析案例——总结——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要素(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及时间分配

导入复习提问:

1、三极管具有什么作

用?

2、三极管工作在放大状

态的条件是什么?

引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由

晶体管三极管构成的基本放

大电路。

思维活动:

回想上节课所学内

复习式导入,为新课做

好知识准备及铺垫并

引入正课

一、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一、介绍基本放大电路的

组成:

要素分析:

1、基本放大电路由三

部分组成

2、画出基本放大电路

的电路图

3、逐一介绍各元件的

作用

4、基本放大电路必须

遵循的原则:

①三极管必须工作在

放大区

②应保证信号能有效

地传输

引导学生逐步认识

电路结构,激发学生

积极思考

通过对各个元件的

介绍,让学生理解各

个元件的作用

学生思考什么

样的电路才能起放

首先让学生认识基

本放大电路的结构,

其次是了解每个元

件的作用并能够背

着画出电路图来。

判断放大电路是否

有放大作用

基本共射极放大电路

《基本共射极放大电路》教学设计 课题:第10章放大电路和集成运算放大器 10.1 共发射极单管放大电路 执教人:黄笑颜时间:2013年5月9日星期四上午第一节课 班级:高二(1)班(机电专业) 地点:安庆市第一职业教育中心高二(1)教室 课题:10.1 基本放大电路(第十章放大电路和集成运放)课时:1 课时 课型:新授型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了解基本共射极放大电路直流通路工作情况。 (2)掌握静态工作点的计算方法。 (3)了解放大电路动态工作原理。 2.能力目标 通过讲解、演示,循序渐进地从简单的放大电路引入,引导学生运用所有电器元件的基本特性逐一分析出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3. 情感目标 本节内容在第十章里起到开篇的作用,课本第十章介绍的都是模拟电子电路的知识,后面的分压式放大电路,差分放大电路,OCL功率放大电路都是在此基础上慢慢的展现,所以基本共射极放大电路这一开篇电路对于学生学习模拟电路很重要!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的作用和地位: 这一节内容比较抽象,但对于参加对口高考的中职学生来说,这一章又至关重要,对于电子部分来说,放大电路将是所有模拟电路的一个起点。 2、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是中等职业机电学生,对电的认识和理解非常有限,想象力也是非常有限的,只有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抽象变

的具体才能让学生去认识与接受。 三、过程与方法 1.教学方法设计: 利用多媒体方式,将基本共发射机电路波形特点展示给学生,通过讲解、图形收集、网络资料,建立长期记忆模式。 2.教学流程设计思路: 复习前面放大电路知识→导入新课→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基本放大电路的直流通路→基本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计算→→小结→作业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基本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直流通路图。 难点:基本共发射机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的计算。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放大电路的核心元件是什么?那么晶体管的作用是什么? (找学生回答):核心元件是晶体管。起到电流放大作业。 2、晶体管电流放大作用的原理是什么? (找学生回答):以较小的基极电流控制较大的集电极电流的变化。 3、看FLASH动画,回顾晶体管在放大状态时偏置情况。 集电结反偏,发射结正偏 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接触了晶体管放大电路中的多种状态,今天我们要仔细的了解放大电路的元件名称和作用,了解晶体管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状态和动态工作模式。 新课讲授 对于单管共射极放大电路而 言,其结构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给整个放大电路供电的 直流电源

《电动机》说课稿

《电动机》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同学,大家好,我是xx。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电动机”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下册第二十章第4节的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设计五方面内容进行展开。(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一下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电与磁是初中物理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简单电路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电与磁相互依存关系,以及电和磁在生活中简单的应用。而电动机既是电磁现象的具体实例和综合应用,又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思想。同时本节内容也为后继课程磁生电作了铺垫,起着呈上起下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磁场对载流导线的作用;是对前面知识的延伸,起着连接前后知识的纽带作用,电动机的原理,,电和磁的一个重要规律。为什么是重点,因为是一个重要规律。突出重点,做好探究实验,放大实验现象。 难点:电动机能够持续转动的原因。电流和磁场是不能够直接感知,他们之间的规律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并且学生还未涉及到受力分析,力的平衡及力矩平衡知识,因此把电动机能够持续转动的

原因作为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放慢电动机的转动,直观的模拟出电流和磁场方向,帮助学生理解分析突破难点的学习。 学情分析:在知识基础上,已经学习了电路的基础知识,磁场的基本性质,电流的磁效应。在认知层面上因为生活中的电动机基本上是封闭的,学生很难对其内部结构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而初中学生思维虽然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能力结构,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知道电动机的基本原理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2)知道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 (3)了解电动机的基本构造以及换向器在直流电动机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培养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2)经历制作电动机模型和看电动机内部结构的图片,了解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初步了解物理知识如何转化成实际应用技术,进一步提高学

共射极基本放大电路分析汇总讲解

教案首页

一、组织教学(3分钟) 二、复习旧课5分钟) 三、导入新课(5分钟) 1.检查学生出勤情况、安全文明生产情况; (包括工作服,绝缘鞋等穿戴情况) 2.课前安全教育;按操作规程要求正确操作电器设备的运行。 1、复习旧知识:(1)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提问:简述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2)基本放大电路的工作状态分:静态和动态。 (3)静态工作点的设置。 (提问:设置静态工作点的目的是什么?) 2、启发、提出问题:(1)放大电路设置静态工作点的目的是 为了避免产生非线性失真,那么如何设置静态工作点才能避免非线性失真呢? (2)放大器的主要功能是放大信号,那怎 样计算放大器的放大能力呢? 引入新课题:必须学习如何分析放大电路。 课题:§2-2共发射极低频电压放大电路的分析 强调 安全用电 线 路 板 接 通 电 源 连 接 示 波 器 调 R B 观察示波器中输出电压的波形是否失真, 思考,回答 思 考 , 回 答 讲 授 法 讲 授 法 讲 授 法 稳定课堂秩序,准备上课。 巩固已学知识,为本次课程学习新知识作铺垫。 通过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引入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U CC + + V C 1 C 2 R B R C u i u o 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 近似估算法; 图解分析法 教师活动 教学方法 设计目的 教学内容与过程 学生活动

四、讲授新课(20分钟) 1、分析静态工作点的估算。 (1) 静态工作点要估算的物理量。 提问:什么是静态工作点? 回答:当静态时,直流量I B 、I C 、U CE 在晶体管输出特性曲线上 所对应的点称为静态工作点。 提问:要确定静态工作点,必须要计算什么量? 回答:I B 、I C 、U CE 。 (2) 计算静态工作点的解题步骤。 启发提问:怎样计算I B 、I C 、U CE 呢? 以例2.1为例子,具体讲解静态的分析解题步骤。 ① 学生阅读例题;(例2.1) ② 画图:共发射极基本放大电路; ③ 提问:什么是直流通路? 回答:直流电流通过的路径。 ④画出放大器的直流通路。 方法:电容视为开路,其余不变 画图:放大器的直流通路 ⑤ 计算I B ; 适度引导板书课 题 讲解 学生阅读例题; 学生自己画出直流通路 +U CC V R B R C I CQ I BQ U BEQ U CEQ

初中物理九年级 电动机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同学,大家好,我是沈阳大学理学院08物理的王超。今天我给大家说课的内容是“电动机”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六节的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设计五方面内容进行展开。(首先我对本节内容进行一下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九章电与磁是初中物理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简单电路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电与磁相互依存关系,以及电和磁在生活中简单的应用。而电动机既是电磁现象的具体实例和综合应用,又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思想。同时本节内容也为后继课程磁生电作了铺垫,起着呈上起下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磁场对载流导线的作用;是对前面知识的延伸,起着连接前后知识的纽带作用,电动机的原理,,电和磁的一个重要规律。为什么是重点,因为是一个重要规律。突出重点,做好探究实验,放大实验现象。 难点:电动机能够持续转动的原因。电流和磁场是不能够直接感知,他们之间的规律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并且学生还未涉及到受力分析,力的平衡及力矩平衡知识,因此把电动机能够持续转动的原因作为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放慢电动机的转动,直观的模拟出电流和磁场方向,帮助学生理解分析突破难点的学习。 学情分析:在知识基础上,已经学习了电路的基础知识,磁场的基本性质,电流的磁效应。在认知层面上因为生活中的电动机基本上是封闭的,学生很难对其内部结构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而初中学生思维虽然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 (根据以上的分析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能力结构,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知道电动机的基本原理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2)知道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系; (3)了解电动机的基本构造以及换向器在直流电动机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培养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经历制作电动机模型和看电动机内部结构的图片,了解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初步了解物理知识如何转化成实际应用技术,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应用物理知识的兴趣。 在教学策略上, 本节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探究、讲解、讨论等相结合的综合性启发式教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分为新课导入,新课教学,回顾反思,课后作业四个部分。 首先是新课导入,向学生们展示四幅图片。电动小汽车,电风扇,摩天轮,洗衣机。向学生提问,它们能够运转是因为有一种共同的动力装置,这种动力装置是哪种用电器?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电动机。 新课教学:首先向同学展示电动机的内部结构,经过观看,同学们不难发现电动机的内部有磁体和线圈。这时向同学提问:为什么电动机通电就能转动?磁场和通电导体之间

共射极基本放大电路分析教案

共射极基本放大电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2-2共发射极低频电压放大电路的分析中的“近似估算法”: 近似估算静态工作点、电压放大倍数。 教学对象及分析:1、基础知识: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共发射极低频电压放大电路 组成及工作原理。 2、分析与理解能力:由于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比较抽象,学生对此理解不够深刻,并且动手调试电子电路的能力有待提高。所以本次课堂将结合共发射极低频电压放大电路演示测试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目的: 1、了解、掌握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近似估算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耐心调试的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演示法、启发法、讲练结合法 教具准备: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实验板、示波器、万用表。 教学重点: 1、共射极放大电路的静态工作点的估算; 2、放大器的电压放大倍数的估算。 教学难点:静态工作点的估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及新课引入: 1、复习旧知识:(1)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提问:简述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2)基本放大电路的工作状态分:静态和动态。 (3)静态工作点的设置。 (提问:设置静态工作点的目的是什么?) 2、启发、提出问题:(1)放大电路设置静态工作点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产生非线 性失真,那么如何设置静态工作点才能避免非线性失真呢? (2)放大器的主要功能是放大信号,那怎样计算放大器的放 大能力呢? 引入新课题:必须学习如何分析放大电路。

难点突破:解释U BE 的含义。 得到: I B ===4.0×10-5A=40μA 分析:由于V CC >>U BE ,故U BE 可忽略。 I B =。 ⑥计算I C ; 由β?=得到 I C =β?I B 又因为β≈β? 所以 I C =βI B =50×40μA=2mA ⑦计算U CE ; 对I C 回路应用电压方程有: I C R C +U CE = V CC 得: U CE = V CC -I C R C =20-2×16=8(V) ⑧总结静态分析的解题步骤; ⑨学生课堂练习:在演示板电路上让学生用万用表测量其静态工作点,然后根据线路元件参数估算静态工作点,两者进行比较。 2.放大器的电压放大倍数的估算: (1)、动态分析需要计算的物理量。 提问:放大器的作用是什么? 回答:主要作用是将微弱信号进行放大。 分析:对于放大器,我们最关心的是它的放大能力,以及它对信号源的要求和负载能力。因此必须计算放大倍 数、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 (2)、放大器的电压放大倍数的估算的步骤: ①画出放大电路的交流通路。 方法:电容及直流电源视为短路,其余不变。学生自己画出直流通路 思考

“二极管”说课稿

“二极管“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说课内容是应用电子专业《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半导体二极管。 首先我对教材做一个简要的分析,本节课所学的二极管是对学生之前学习的pn结的深入和应用,为第四章将要学习的运算放大电路和第十章将要学习的整流电路打下基础;所以这一章学习的是重要的基础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二极管,掌握其特性、主要参数;(这里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说) 教学的重点: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教学难点:二极管的等效电路; 基于以上分析,我采用以下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教学、演示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二极管正负极的识别、伏安特性、等效电路。以下是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课程引入 教师通过用课件举例在日常生活中和现代科技中经常遇到的许多由电子元件组成的自动控制装置,如:自动报警装置、路灯发光和熄灭的自动控制等,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以此引入新课。(这里应该有个能体现二极管特点的例子)首先是二极管阴极和阳极的识别,教师分发给学生几种不同外形结构的二极管,首先让学生通过二极管外部封装来识别其正负极,再次让学生运用万用表的欧姆档进行检测,以判断其极性。通过这个任务锻炼了学生万用表的使用和动手能力 二、伏安特性 在此基础之上,下面由老师进行演示,将二极管、灯泡、电阻、电源、开关组成一串联电路,这里要板书电路图。分别将二极管正向和反向接入电路,闭合开关,观察灯泡的亮灭情况。通过对以上两个实验的观察,师生间相互探讨,得出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的性质。基于对二级管这些特性的了解,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绘制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在此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实验中遇到的典型问题进行讲解,回答学生的提问。实验完成之后根据所绘制出的特性曲线,老师和学生一起观察分析二极管的一些主要参数,比如开启电压、导通电压、反向饱和电流等。(从实际操作上来看,这里有问题,学生能不能设计出能达到要求的实验?) 三、等效电路的学习 通过以上学习了解到二极管的伏安特性具有非线性的性质,为了便于分析,常在一定条件下用线性元件所构成的电路来进行模拟二极管的特性,由于这部分内容是理论教学,学生听起来会比较抽象,所以要求在学生完全掌握二极管伏安特性的基础上紧密联系伏安特性曲线,电路图进行讲解,并做详细的板书。 课程的最后是练习巩固和知识小结,以强化课堂教学的效果。 最后是本次课的板书设计,黑板的左侧是实验设计方案和所得出的结论,中间用于绘制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及相关等效电路图,右侧用于课后练习。(这里可以画图)

最新《集成运算放大器》说课稿

《集成运算放大器》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集成运算放大器>>,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生情况分 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本节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我所使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电子技术基础》(06年第二版,主编张兴龙)本节内容位于第五章“集成运算放大器”中的第三节,主要 讲述集成电路的组成及其主要参数。 本节是模拟电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后续集成运算放大电路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明确集成电路的组成及主要参数的含义,在实际应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及教学大纲要求,结合学生专业的特点,确立本节课教 学目标如下: 1、了解集成运放的电路结构 2、了解集成运放的几个主要参数及其含义 3、了解理想集成运放的主要条件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集成运放的主要参数及其含义 2、教学难点:各参数含义的理解 二、教学分析 1、学情分析: 本课程教授对象是本校07机电班学生,该班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他们是在上学期学习完《电子技术基础》的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前四章之后补充新的一章节。这样学生对电路及电子元器件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这对学习本课程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自学与讲述结合,适时给予引导。 三、学法指导 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出发,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类比迁移,对照学习,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 利用前面所学知识引入 (二)传授新知 引入后,先简单介绍一下逻辑函数化简的意义,之后进一步介绍判断最简的条件,然后讲解常用的化简方法,在讲解常用方法时,每讲一种方法,教师先板演,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后强化练习以巩固所学思想方法。 (三)归纳小结 设计一个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问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 简要叙述本节课的重点 (四)课后作业,强化新知

基本共射极放大电路电路分析

基本共射极放大电路电路分析 基本共射放大电路 1.放大电路概念:基本放大电路一般是指由一个三极管与相应元件组成的三种基本组态放大电路。 a.放大电路主要用于放大微弱信号,输出电压或电流在幅度上得到了放大,输出信号的能量得到了加强。 b.输出信号的能量实际上是由直流电源提供的,经过三极管的控制,使之转换成信号能量,提供给负载。 2.电路组成:(1)三极管T; (2)VCC:为JC提供反偏电压,一般几~几十伏; (3)RC:将IC的变化转换为Vo的变化,一般几K~几十K。 VCE=VCC-ICRC RC,VCC同属集电极回路。 (4)VBB:为发射结提供正偏。 (6)Cb1,Cb2:耦合电容或隔直电容,其作用是通交流隔直流。 (7)Vi:输入信号 (8)Vo:输出信号 (9)公共地或共同端,电路中每一点的电位实际上都是该点与公

共端之间的电位差。图中各电压的极性是参考极性,电流的 参考方向如图所示。 3.共射电路放大原理 4.放大电路的主要技术指标 放大倍数/输入电阻Ri/输出电阻Ro/通频带 (1)放大倍数

(2)输入电阻Ri (3)输出电阻Ro

(4)通频带 问题1:放大电路的输出电阻小,对放大电路输出电压的稳定性是否有利? 问题2:有一个放大电路的输入信号的频率成分为100Hz~10kHz,那么放大电路的通频带应如何选择?如果放大电路的通频带比输入信号的频带窄,那么输出信号将发生什么变化? 放大电路的图解分析法 1.直流通路与交流通路 静态:只考虑直流信号,即Vi=0,各点电位不变(直流工作状态)。 动态:只考虑交流信号,即Vi不为0,各点电位变化(交流工作状态)。 直流通路:电路中无变化量,电容相当于开路,电感相当于短路。 交流通路:电路中电容短路,电感开路,直流电源对公共端短路。 放大电路建立正确的静态,是保证动态工作的前提。分析放大电路必须要正确地区分静态和动态,正确地区分直流通道和交流通道。 直流通路

[应用]差动放大电路原理介绍

[应用]差动放大电路原理介绍 从电路结构上说,差动放大电路由两个完全对称的单管放大电路组成。由于电路具有许多突出优点,因而成为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基本组成单元。一、差动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最简单的差动放大电路如图7-4所示,它由两个完全对称的单管放大电路拼接而成。在该电路中,晶体管T、T型号一样、特性相同,R为输入回路限流电12B1 阻,R为基极偏流电阻,R为集电极负载电阻。输入信号电压由两管的基极输入,B2C 输出电压从两管的集电极之间提取(也称双端输出),由于电路的对称性,在理想情况下,它们的静态工作点必然一一对应相等。 图7-4 最简单的差动放大电路 1(抑制零点漂移 在输入电压为零, u= u= 0 的情况下,由于电路对称,存在I= I,i1 i2 C1 C2所以两管的集电极电位相等,即 U= U,故 C1 C2 u= U- U= 0。 o C1 C2 当温度升高引起三极管集电极电流增加时,由于电路对称,存在,导致两管集电极电位的下降量必然相等,即

所以输出电压仍为零,即。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理想情况下,由于电路的对称性,输出信号电压采用从两管集电极间提取的双端输出方式,对于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零点漂移,均能有效地抑制。 抑制零点漂移是差动放大电路最突出的优点。但必须注意,在这种最简单的差动放大电路中,每个管子的漂移仍然存在。 2(动态分析 差动放大电路的信号输入有共模输入、差模输入、比较输入三种类型,输出方式有单端输出、双端输出两种。 (1)共模输入。 在电路的两个输入端输入大小相等、极性相同的信号电压,即,这种输入方式称为共模输入。大小相等、极性相同的信号为共模信号。 很显然,由于电路的对称性,在共模输入信号的作用下,两管集电极电位的大小、方向变化相同,输出电压为零(双端输出)。说明差动放大电路对共模信号无放大作用。共模信号的电压放大倍数为零。 (2)差模输入。 在电路的两个输入端输入大小相等、极性相反的信号电压,即u = -ui1i2 ,这种输入方式称为差模输入。大小相等、极性相反的信号,为差模信号。 在如图7-4所示电路中,设u> 0 u< 0,则在u的作用下,T管的集电i1 i2 i11极电流增大,导致集电极电位下降(为负值);同理,在U的作用下,T管i22的集电极电流减小,导致集电极电位升高(为正值),由于 = ,很显然,和大小相等、一正一负,输出电压为 u- o =

磁感应强度 说课稿

《磁感应强度》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教科版选修3-1、第3章、第3节《磁感应强度》。 我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是:重视新课程过程与目标的体现,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和结论,而且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结论形成的过程。希望学生对新的物理量有视觉和触觉上的感知,亲自参与概念的假设,验证与形成的过程。通过探究实验发展学生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体会到物理学中常用的思维与方法,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对这节课的设计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电磁学是高中物理的主干知识,而磁场和电场一样都是电磁学的核心内容。磁感应强度,是电磁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本章的重点。在前一节中通过实验得出了F∝IL,比例系数与导线所在位置的磁场有关,用符号B表示。所以对比例系数B的认识,也是对安培力公式的补充与完善。 本节教材是结合一张图片用叙述的方法给出了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学生理解起来较为抽象。教材中安排了一个活动---利用安培力测定磁感应强度,这是在概念形成之后来完成的,而我把这个活动安排在概念形成之前,把活动的目的设为---利用安培力测定比例系数B,这样既可以使概念的形成过程更完整,也达到了测定磁感应强度的目的。 本节教材中还有一个物理量磁通量,有了磁通量的概念后可得到B的另一个表达式B=Φ/S,B又叫做磁通密度,这是从另一个角度理解磁感应强度,我们放在下一节讲解。 基于对教材分析及《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磁感应强度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以及应用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进行有关计算。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1)知道电场强度的定义及特点。 (2)知道磁场有强弱,知道磁感线,知道矢量的分解与合成的方法。 (3)对类比法、比值定义法、控制变量法等物理方法比较熟悉。 2.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1)实验操作的过程(2)实验数据处理和对数据的归纳总结。 实验操作过程有很多细节容易导致实验数据误差较大。①线圈受到的安培力较小②弹簧秤精度不够③线圈受力易摆动,难以控制电流与磁场方向垂直④蹄形磁铁U形内部不同地方磁感应强度不完全相同。对于以上困难,为了增大安培力,重新绕制了线圈,适当增加线圈的匝数,使用磁场稍强一些的磁铁。为了力的读数更准确把弹簧测力计更换为精确度为0.001N的数显测力计。为了阻止线圈的摆动将线圈进行了固定。每次测量让导线处于磁铁U形内部同一位置。因此我将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实验探究磁感应强度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磁感应强度的定义,知道其方向、大小、定义式和单位。 (2)能运用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进行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实验和分析,寻找描述磁场强弱的物理量——磁感应强度。 (2)进一步体会通过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3)进一步在实验中体会控制变量法。

基本共射极放大电路电路分析

基本共射极放大电路电路分析 3.2.1 基本共射放大电路 1. 放大电路概念:基本放大电路一般是指由一个三极管与相应元件组成的三种基本组态放大电路。 a.放大电路主要用于放大微弱信号,输出电压或电流在幅度上得到了放大,输出信号的能量得到了加强。 b.输出信号的能量实际上是由直流电源提供的,经过三极管的控制,使之转换成信号能量,提供给负载。 2. 电路组成:(1)三极管T; (2)VCC:为JC提供反偏电压,一般几~ 几十伏; (3)RC:将IC的变化转换为Vo的变化,一般几K~几十K。 VCE=VCC-ICRC RC ,VCC 同属集电极回路。 (4)VBB:为发射结提供正偏。 (6)Cb1,Cb2:耦合电容或隔直电容,其作用是通交流隔直流。 (7)Vi:输入信号 (8)Vo:输出信号 (9)公共地或共同端,电路中每一点的电位实际上都是该点与公 共端之间的电位差。图中各电压的极性是参考极性,电流的 参考方向如图所示。

3. 共射电路放大原理 4. 放大电路的主要技术指标 放大倍数/输入电阻Ri/输出电阻Ro/通频带(1) 放大倍数 (2) 输入电阻Ri

(3) 输出电阻Ro (4) 通频带

问题1:放大电路的输出电阻小,对放大电路输出电压的稳定性是否有利? 问题2:有一个放大电路的输入信号的频率成分为100 Hz~10 kHz,那么放大电路的通频带应如何选择?如果放大电路的通频带比输入信号的频带窄,那么输出信号将发生什么变化? 3.2.2 放大电路的图解分析法 1. 直流通路与交流通路 静态:只考虑直流信号,即Vi=0,各点电位不变(直流工作状态)。 动态:只考虑交流信号,即Vi不为0,各点电位变化(交流工作状态)。 直流通路:电路中无变化量,电容相当于开路,电感相当于短路。 交流通路:电路中电容短路,电感开路,直流电源对公共端短路。 放大电路建立正确的静态,是保证动态工作的前提。分析放大电路必须要正确地区分静态和动态,正确地区分直流通道和交流通道。 直流通路 交流通路

几个常用经典差动放大器应用电路详解资料

几个常用经典差动放大器应用电路详解 成德广营浏览数:1507发布日期:2016-10-10 10:48 经典的四电阻差动放大器(Differential amplifier,差分放大器)似乎很简单,但其在电路中的性能不佳。本文从实际生产设计出发,讨论了分立式电阻、滤波、交流共模抑制和高噪声增益的不足之处。关键词:CMRR差动放大器差分放大器 简介 经典的四电阻差动放大器(Differential amplifier,差分放大器)似乎很简单,但其在电路中的性能不佳。本文从实际生产设计出发,讨论了分立式电阻、滤波、交流共模抑制和高噪声增益的不足之处。 大学里的电子学课程说明了理想运算放大器的应用,包括反相和同相放大器,然后将它们进行组合,构建差动放大器。图 1 所示的经典四电阻差动放大器非常有用,教科书和讲座 40 多年来一直在介绍该器件。 图 1. 经典差动放大器 该放大器的传递函数为: 若R1 = R3 且R2 = R4,则公式 1 简化为:

这种简化可以在教科书中看到,但现实中无法这样做,因为电阻永远不可能完全相等。此外,基本电路在其他方面的改变可产生意想不到的行为。下列示例虽经过简化以显示出问题的本质,但来源于实际的应用问题。 CMRR 差动放大器的一项重要功能是抑制两路输入的共模信号。如图1 所示,假设V2 为 5 V,V1 为 3 V,则4V为共模输入。V2 比共模电压高 1 V,而V1 低 1 V。二者之差为 2 V,因此R2/R1的“理想”增益施加于2 V。如果电阻非理想,则共模电压的一部分将被差动放大器放大,并作为V1 和V2 之间的有效电压差出现在VOUT ,无法与真实信号相区别。差动放大器抑制这一部分电压的能力称为共模抑制(CMR)。该参数可以表示为比率的形式(CMRR),也可以转换为分贝(dB)。 在1991 年的一篇文章中,Ramón Pallás-Areny和John Webster指出,假定运算放大器为理想运算放大器,则共模抑制可以表示为: 其中,Ad为差动放大器的增益, t 为电阻容差。因此,在单位增益和 1%电阻情况下,CMRR 等于 50 V/V(或约为 34 dB);在 0.1%电阻情况下,CMRR等于 500 V/V(或约为 54 dB)-- 甚至假定运算放大器为理想器件,具有无限的共模抑制能力。若运算放大器的共模抑制能力足够高,则总CMRR受限于电阻匹配。某些低成本运算放大器具有 60 dB至 70 dB的最小CMRR,使计算更为复杂。 低容差电阻 第一个次优设计如图 2 所示。该设计为采用OP291 的低端电流检测应用。R1 至R4 为分立式 0.5%电阻。由Pallás-Areny文章中的公式可知,最佳CMR为 64 dB.幸运的是,共模电压离接地很近,因此CMR并非该应用中主要误差源。具有 1%容差的电流检测电阻会产生 1%误差,但该初始容差可以校准或调整。然而,由于工作范围超过 80°C,因此必须考虑电阻的温度系数。

基本放大电路说课稿

王学民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09高级电工班《电子技术》课中《2.1 共发射极基本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 教材分析 1、选用教材 本教材是由天津职师推荐的高等自学考试用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两个部分,总体难度不大,但比较抽象,适合高职高专学校用书。《2.1 共 发射极基本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是模拟电路的第2章半导体 三极管及放大电路基础中的一节,是高自考的一个重点内容之 一。 2、考试要求: 1)了解直流通路的概念 2)掌握阻共发射极基本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 3) 掌握静态工作点的计算 3、课题时间:1课时 学生是09级电工高级班的孩子,他们需要通过天津高等自学考试,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基础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性和主动性较差,抽象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不强。学生擅长模仿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喜欢动手操作。在进行此课题之前已经学习了分压式偏置电路,本次课在此基础上对新电路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我将此课教题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直流通路的概念 2、掌握电路的静态分析计算,会画直流通路 3、掌握静态工作点的计算

4、公式的综合应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对比分析、合作学习等方式,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达到以下目标: 1、通过本次课掌握晶体管放大电路静态分析方法 2、掌握公式的推导方法 3、培养自己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自主分析问题和表达能力 三、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电子学习的兴趣 2、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3、增强学生的自我价值评价 4、增强学生世界观的形成 5、加强学生的纪律意识 6、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教学过程 一、教学思路 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是分析放大电路的基础,也是考自考每年的必考内容之一,此次课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其它放大电路的学习。同时由于11电工高级工的学生基本没有经过筛选,学习主动性、纪律性不强,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同时大力进行德育和纪律教育。 总的思路是:复习提问(以选择题为主)——导入(创设情境)引出共发射极基本放大电路——教师、学生动态分析——小组讨论——学生总结——例题——总结——作业 学生的学情是学生自主性差,学习、分析能力不强,如果完全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学生可能会出现失控或完成不了课题的情况,而采用层层推进起到了引导和督促作用,也确保了每个组每一个步骤

差动放大电路(

§5、1差动放大电路(第三页) 这一页我们来学习另一种差动放大电路和差动放大电路的四种接法 一:恒流源差动放大电路 我们知道长尾式差动电路,由于接入Re,提Array高了共模信号的抑制能力,且Re越大,抑制能 力越强,但Re增大,使得Re上的直流压降增 的值, 大,要使管子能正常工作,必须提高U EE 这样做是很不划算的。因此我们用恒流源代替 Re,它的电路图如右图所示: 代替Re即可恒流源差动放大电路的指标运算,与长尾式完全一样,只需用r o3 二:差动放大电路的四种接法 差动放大电路有两个输入端和两个输出端,因此信号的输入、输出方式有四种情况。 (1)双端输入、双端输出

(2)双端输入、单端输出 (3)单端输入、双端输出 (4)单端输入、双端输出

三:总结 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差动放大电路电压放大倍数仅与输出形式有关,只要是双端输出,它的差模电压放大倍数与单管基本的放大电路相同;如为单端输出,它的差模电压放大倍数是单管基本电压放大倍数的一半,输入电阻都相同。 下一节 返回 §5、2 集成运算放大器 集成运放是一种高放大倍数、高输入电阻、低输出电阻的直接耦合放大电路 一:集成运放的组成 它有四部分组成:1、偏置电路; 2、输入级:为了抑制零漂,采用差动放大电路 3、中间级:为了提高放大倍数,一般采用有源负载的共射放大电路。 4、输出级:为了提高电路驱动负载的能力,一般采用互补对称输出级电路 二:集成运放的性能指标(扼要介绍) 1、开环差模电压放大倍数 Aod 它是指集成运放在无外加反馈回路的情况下的差模电压的放大倍数。 2、最大输出电压 Uop-p 它是指一定电压下,集成运放的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峰--峰值。 3、差模输入电阻r id 它的大小反映了集成运放输入端向差模输入信号源索取电流的大小。要求它愈大愈好。

第4讲基本共射极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

课题:基本共射极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 课型:讲练结合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 熟悉基本共射极放大电路的组成、特点、工作原理 2. 掌握基本共射极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 技能目标: 学会基本共发射极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调试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基本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 难点:基本共发射极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 复习与提问: 1、三极管有哪几种工作状态? (在黑板上画出三极管的输出特性图并提问让学生指出相应的区域) 2、在模拟电子电路中三极管通常工作在什么区? 教学过程: ,也就引子:我们知道在模拟电路中,三极管通常都工作在放大区,那么如何保证三极管始终工作在放大区 是让发射结正偏、集电结反偏?这节课我们主要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黑板上画出基本共射放大电路,进行讲解)我们来看下这个电路. 、基本共射极放大电路 1、电路图

° 十Ucc 2、电路组成元件及作用 (1)三极管V :具有电流放大作用,是放大器的核 心元件。不同的三极管有不同的放大倍数。 产生放大作用的外部条件是:发射结为正向电压偏置,集电结为反向电压偏置。 (2) 集电极直流电源 U cC 确保三极管工作在放大状态。 (3) 集电极负载电阻RC:将三极管集电极电流的变化转变为电压变化,以实现电压放大。 (4) 基极偏置电阻RB:为放大电路提供基极偏置电压。 (5) 耦合电容C i 和C 2:隔直流通交流。 电容C i 和C 2具有通交流的作用,交流信号在放大器之间的传递叫耦合, C i 和C 2正是起到这种作用,所 以叫作耦合电容。C i 为输入耦合电容,C 2为输出耦合电容。 电容C i 和C 2还具有隔直流的作用,因为有 C 和C 2,放大器的直流电压和直流电流才不会受到信号源和 输出负载的影响。 3?放大器的工作原理(这部分知识先在这里讲解,具体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动态分析的测试中再进行) (1) ui 直接加在三极管 V 的基极和发射极之间,引起基极电流 i B 作相应的变化。 (2) 通过V 的电流放大作用,V 的集电极电流i C 也将变化。 (3) i C 的变化引起V 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的电压 U CE 变化。 (4) u CE 中的交流分量u ce 经过C 2畅通地传送给负载 R L ,成为输出交流电压 uo,,实现了电压放大作用。 二、基本共射放大电路的静态分析(先理论后实践的方法来实现) 我们看到在这个放大电路中,即有交流信号也有直流信号,为了便于分析和理解,我们将分别对这两个 信号在放大电路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我们先来学习只有直流信号作用时的放大电路。我们将这种状态叫 静态。 Rc O- + R B C I ■ C 2 K EV R L U o

差动放大电路_实验报告解读

实验五差动放大电路 (本实验数据与数据处理由果冻提供, 仅供参考, 请勿传阅. 谢谢~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差动放大器性能及特点的理解 2、学习差动放大器主要性能指标的测试方法二、实验原理 R P 用来调节T 1、T 2管的静态工作点, Vi =0时, VO =0。R E 为两管共用的发射极电阻,它对差模信号无负反馈作用,不影响差模电压放大倍数,但对共模信号有较强的负反馈作用, 可以有效抑制零漂。 差分放大器实验电路图 三、实验设备与器件 1、±12V 直流电源 2、函数信号发生器 3、双踪示波器 4、交流毫伏表 5、直流电压表 6、晶体三极管3DG6×3, T1、T 2管特性参数一致,或9011×3, 电阻器、电容器若干。四、实验内容

1、典型差动放大器性能测试 开关K 拨向左边构成典型差动放大器。 1 测量静态工作点①调节放大器零点 信号源不接入。将放大器输入端A 、B 与地短接,接通±12V 直流电源,用直流电压表测量输出电压V O ,调节调零电位器R P ,使V O =0。 ②测量静态工作点再记下下表。 2 测量差模电压放大倍数(须调节直流电压源Ui1=0.1V ,Ui2=-0.1V 3 测量共模电压放大倍数 理论计算:(r be =3K . β=100. Rp=330Ω 静态工作点: E3 BE

EE CC 212 E3 C3R V V R R R I I -++≈≈=1.153mA I c Q =Ic 3/2=0.577mA, I b Q =I c /β=0.577/100=5.77uA U CEQ =V cc-I c R c+U BEQ =12-0.577*10+0.7=6.93V 双端输出:(注:一般放大倍数A 的下标d 表示差模, 下标c 表示共模, 注意分辨P be B C i O d βR 2 1 r R βR △V△VA +++- ===-33.71 A c 双 =0. 单端输出: d i C1d1A 21△V△VA == =-16.86, d i C2d2A 2 1 △V△VA -===16.86

数字电子技术说课稿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 说 课 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好!下面我从以下六个方面说明《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设计: 1、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2、课程设计 3、教学对象 4、教学过程 5、考核与评价 6、课程改革 下面分别加以论述。 一、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一)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第一支柱产业,电子信息行业对具有必需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的电子信息技术类人才的需求量很大。 根据(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精神;此外,通过对电子信息行业企业的调查,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有:1、电子信息类产品的局部设计开发;2、电子信息类产品的生产管理与质量检验; 3、单片机应用系统的装配与调试; 4、电子信息类产品的技术支持与销售服务; 5、电子信息设备的安装维护与应用改造。 因此,我们把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生产、建设、服务一线需要的掌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理论与实践知识,具备数字信号采集、分析、加工、处理及初步利用DSP芯片、可编程器件进行电子产品开发的能力,具备电子信息产品的安装、调试、检测、维护能力,具备电子信息技术开发、设计、推广、应用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课程定位 1、课程性质与作用 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体系中,本课程是专业核心主干课程之一,属于专业基本能力训练层次的课程。本课程是一门基于职业能力分析,以数字电子电

路为载体,将典型数字电路设计、调试与应用有机融合的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的课程。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备典型数字电路设计、调试与应用的能力。 本课程计划教学学时为:64学时+1周(折算后总学时:94学时),计3学分。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学习和训练之前,学生应以修完如下课程:《电路分析与应用》、《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模拟电子技术》。 (三)、课程目标 依据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本课程致力于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文化修养,适应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必备的专门知识、具备典型电子电路设计、测试与应用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以作为胜任专业岗位群技术服务和技术支持的保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以下知识、能力和素质: 1)知识目标:了解相关数字电子器件的识别、检测和使用知识;掌握查阅数字电子器件手册的方法;掌握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相关理论知识; 掌握常用电子仪器仪表(万用表、信号发生器、数字双踪示波器、逻辑笔等)、设备(数字逻辑实验仪)和工具(剥线钳等)的使用;了解数字电子技术的发展方向。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说课稿 李荣 西安市第五十四中学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课程标准要求: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课程标准解读: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会使用相关的实验仪器,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的有关数据和资料,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由此可见这是一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的好课例。 本节是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的折射透镜》第三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前面《透镜》知识的延伸和升华,同时又是学习《照相机与眼睛》、《望远镜与显微镜》的理论基础,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意外发现”引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

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对今后进一步探究其他知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2)能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初步了解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中得出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探究创造的心理品质。 (2)感受探究过程的开放性与协作性。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本节重点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上,因为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缺乏经验,因而把它作为重点。 把难点放在科学探究中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上,对于实验探究学生处于起步阶段,记录数据后,分析这些数据归纳得到结论,是学生比较陌生的,因而此处确定为难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