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赠刘景文的诗意

赠刘景文的诗意

赠刘景文的诗意
赠刘景文的诗意

赠刘景文的诗意

导读: 赠刘景文的诗意

《赠刘景文》

作者:苏轼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1、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2、已无:已经没有办法,没有能力。

3、擎:举,向上托。

4、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5、菊残:菊花凋谢。

6、犹:仍然。

7、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8、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9、须记:一定要记住。

10、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诗意: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

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诗中所托为秋天景物。第一句写枯荷。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洁品质之象征,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确是一片凄寂。昔李璟作《山花子》,首句云:“菡萏香销翠叶残。”王国维乃谓“大有‘从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苏轼此诗首句,殆更过之。夫留得枯荷,尚能听雨,近则连枯叶亦无之,其衰飒至极矣。然则作者嗟叹感喟之情仅此一句,第二句便将笔势劈空振起,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残菊与枯荷,虽同为衰飒场面,却以“傲霜枝”三字写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态和贞亮之节,看似与第一句对文,有互文见义、相与呼应之势;事实却侧重在“傲”字上。“擎雨”之“盖”乃实写,不过说像伞盖一样的荷叶都已一干二净;而“傲霜”之“枝”的“傲”则以移情手法写出了菊的内在精神,示人以凛不可犯的气概。这就比第一句深入了,也提高了。第三句则爽性喝破,人人皆以萧瑟秋风、严寒冬日为苦,作者却偏偏赞之为“一年好景”,且谆谆嘱咐“君须记”,此真以平淡无奇之语言给人以出乎意料之感受;至于收句,倘无力回天,则全诗必成虎头蛇尾,强弩之末。而作者乃从花写到枝,从枝叶写到果实,所谓“正是橙黄橘绿时”,乃金秋乍逝,百物丰收的季节,“橙黄橘绿”,又呈现一派熙熙融融景象,在前两句枯淡凄清的背景下突然出现了炫目摇情

的色彩,真使人疑为神来之笔。然而作者除了用几个植物名称和几种简单明快的色调之外,再无其他噶枝蔓之句,这就给予作者一种踏实稳重、矜平躁释的美的感受。

为了突出“橙黄橘绿”这一年中最好的景致,诗人先用高度概括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残秋的图景: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渚莲塘荷,早已翠减红衰,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起绿伞,遮挡风雨了;独立疏篱的残菊,虽然蒂有余香,却亦枝无全叶,唯有那挺拔的枝干斗风傲霜,依然劲节。自然界千姿万态,一年之中,花开花落,可说是季季不同,月月有异。这里,诗人却只选择了荷与菊这两种分别在夏、秋独领风骚的花,写出它们的衰残,来衬托橙橘的岁寒之心。诗人的高明还在于,他不是简单地写出荷、菊花朵的凋零,而将描写的笔触伸向了荷叶和菊枝。终荷花之一生,荷叶都是为之增姿,不可或缺的。同样,菊之所以被誉为霜下之杰,不仅因为它蕊寒香冷,姿怀贞秀,还因为它有挺拔劲节的枝干。花残了,枝还能傲霜独立,才能充分体现它孤标傲世的品格。这两句字面相对,内容相连,是谓“流水对”。“已无”、“犹有”,一气呵成,写出二花之异。

可是,不论是先谢还是后凋,它们毕竟都过时了,不得不退出竞争,让位于生机盎然的初冬骄子──橙和橘。至此,诗人才满怀喜悦地提醒人们:请记住,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还是在“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屈原《橘颂》)的初冬时节!这里橙橘并提,实则偏重于橘。从屈原的《橘颂》到张九龄的《感遇(江南有丹橘)》,橘树一直是诗人歌颂的“嘉树”,橘实则“可以荐嘉客”。橘树那“经冬犹绿林”、

“自有岁寒心”的坚贞节操,岂止荷、菊不如,直欲与松柏媲美了。

这首诗写的是初冬的景色。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作者说,虽然秋去冬来,荷尽菊残,但仍是橙黄橘绿的美好时光。诗中用“傲霜枝”作比,意在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菊残犹有傲霜枝”,后来有人借用它比喻坚贞不屈的人。

《赠刘景文》苏轼全诗翻译赏析

《赠刘景文》苏轼全诗翻译赏析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作品注释 ①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 人。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诗话》卷下)。 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 七年, 卒, 年六十。 博通史传, 性好异书古文石刻, 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 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 《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 “慷慨奇士”。 ②擎:文中指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向上托举荷叶) ③ 傲霜:文中指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④君:文中指你,指刘景文。 ⑤盖:文中 指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⑥橙黄橘绿时:指秋末冬初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 候。 翻译: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 菊花也已枯萎, 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 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色是在秋末冬初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时候。 赏析: 《赠刘景文》是北宋著名文学 家苏轼于元祐五年 (1090)在杭州任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一 首勉励诗,该作品是苏诗中的经典之作,脍炙人口。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 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 突出菊花 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 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 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 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 薄。 苏轼的 《赠刘景文》 , 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 《苕 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
1/6

苏轼 《赠刘景文》全诗翻译赏析

苏轼 《赠刘景文》全诗翻译赏析 北宋 苏轼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一年好景君须记, 注释: 菊残犹有傲霜枝。 最是橙黄橘绿时。
刘季孙,字景文。北宋两浙兵马都监。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擎:举,向上托。 擎雨盖:喻指荷叶 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最:一作“正”。 最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译文 1: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 菊花也已枯萎, 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 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译文 2: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 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译文 3: 那曾经碧叶接天、红花映日的塘荷,早已红消翠减,枯败的茎叶再也不能举 起绿伞,遮挡风雨了;只有那独立疏篱的残菊,叶子虽已枯萎,而那挺拔的枝干 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中的好光景已经没了,您要记住啊,最 美丽的景色,是在橙子黄了、橘子绿了的初冬时节啊!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1090)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 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

《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增此诗以勉励之。(苏诗赠此诗时,刘 季孙已 58 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 在新旧两党的夹攻之下, 苏轼连上章疏, 要求出任地方官, 于元佑四年 (1089) 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刘景文是北宋名将刘立之后,却终身潦倒,甚至朝不保 夕。苏轼很看重刘的为人,与已经五十八岁的刘景文一见如故,称他为“慷慨奇 士”,诗酒往还,交谊颇深。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古代 的文人墨客常有互赠诗文的雅好,赠诗的目的多种多样:或表达友情,或抒发抱 负,或劝勉励志,或歌功颂德。这首《赠刘景文》,看似写景,实则句句切合刘 的身世,意在赞扬对方的高尚志节,劝勉对方振作精神。 诗的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意。“荷”多比喻君子,而时值岁尾,荷枯叶尽, 正以喻君子生不逢时,难免潦倒失路;菊常以喻晚节,而景文晚年并无亏缺,犹 有凌霜傲雪之枝。诗的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目的。一般来讲,人到暮年,加上 一生失意,难免消沉颓唐,但对于读书人,尤其是对有理想、有抱负的读书人, 又未尝不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所以,诗人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 绿时”两句,对友人譐譐嘱咐,勖勉有加,言辞恳切,感人至深。作者从花写到 枝,从枝叶写到果实,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 面。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甚至晚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 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友人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 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苏轼《赠刘景文》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苏轼《赠刘景文》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苏轼《赠刘景文》比较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攀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水部张十八员外:即张籍。“天街”二句:写 长安早春景色,具有“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的笔力。“天街”,长安朱雀门外的大道。“酥”,酥油。指天 街小雨后的滋润。“近却无”,春草初从枯草根中萌生,远望已具绿意,逼近反无所睹。“最是”二句:诗人以 为早春景色远胜晚春满城烟柳。“绝胜”,远远超过。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 驻杭州。擎雨盖:指荷叶。最是:一作“正是”。 [鉴赏提示]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作于长庆三年(823)

以其观察深微,笔触细密,为后世所传诵。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把这首诗和苏轼的初冬诗《赠刘景文》并提,认为“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它咏叹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看似平淡,实则绝不平淡。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因此如果以情韵与理趣来看,苏诗却似略胜一筹于韩诗。

古诗《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出示课题: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几篇课文里,我们感受到了秋天的多姿多彩,我们认识到了秋天的美丽。你们知道,在古代诗人的眼中,秋天又是怎样的景色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秋天有关的《古诗两首》。(相机板书) 2、生读课题(齐读)(指名读)。 3、书写“首”字。 二、教学《赠刘景文》 (一)故事铺垫,理解课题。 1、师:同学们想听故事吗?好,竖起耳朵听哟!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当时他已经50多岁了,可是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他的好朋友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书写“刘”字。 【设计意图】按照我校上学期精品研究中“随文识字”的做法去落实,使识字与学文相结合。 (二)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1、自由读课文 师:非常好,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出示要求把字读准确。遇到不认识的字读一读下面的拼音。) 2、师: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那你们知道这首古诗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课件出示这两句诗)(指名说,板书:荷菊) 3、师:同学们的回答真棒,来,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图。 4、“荷”字的教学。 ①出示荷花荷叶图 师:同学们,图上画了什么? 师:看到这么美的荷花,让我想起了一首小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

蜻蜓立上头。 ②老师一边描述一边出示荷叶干枯图(重叠在荷花荷叶图上) 师: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秋天来了,你们看荷花变得怎样了?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 理解:擎雨盖 ③反复读:荷尽已无擎雨盖。 5、“菊”字的教学。 ①出示菊花图。 师:秋天来了,菊花开了,多美的菊花呀,天气一天比一天凉了,早上还看得见霜呢。出示菊残图(重叠在菊花图上),你们看这菊花怎样了? ②理解“傲霜枝”。 师:当我们感觉到天气冷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怎样? 师:那你们看看:菊花的花枝,光着身子却依然挺立着,这是一株什么样的菊花呀? 师: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 ③反复读“菊残犹有傲霜枝”。 ④对比朗读。 ⑤书写“枝”字。 6、教学“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①师:我们跟着诗人再一路走一路看,你会发现秋天还有更美的景色在前面呢。 ②出示橙黄橘绿图。 师:除了橙子、橘子,还有哪些果实也是在秋天成熟的?这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这就是秋天的美呀!(板书:橙橘秋之美) 所以诗人苏轼怎么说?指名回答,齐读诗句。 ③书写“记”字。 【设计意图】本课在教学生字时,相信学生能够独立识字,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并提供平台让孩子当小老师。而且遵循语文识字的基本规律,通过图片帮助孩子直观理解词意,迅速解开质疑,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三)读中悟情,多元吟诵。

苏轼《赠刘景文》阅读答案及赏析

苏轼《赠刘景文》阅读答案及赏析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①,菊残犹有傲霜②枝。 一年好景君③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秋末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已58岁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 ①擎雨盖:喻指荷叶。擎:举,向上托。②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③君:你,指刘景文。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阅读训练及答案】 (1)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_____、_____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荷尽菊残)(2)上联描写残秋景象,诗人要表达什么情意?联系全诗看,写荷、菊的作用是什么? (赞美在肃杀的深秋时节,菊枝傲霜独立的品格。写荷与菊意在衬托橙与橘,赞扬它们的盎然生机和不畏严寒的坚贞气节。) (3)橙黄橘绿的自然现象是什么季节?(秋末冬初) (4)诗人为什么称橙黄橘绿是一年好景?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人生哲理? (即使青春流逝,人生将晚,但还是要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或:只有严酷的环境才能锻炼人,才能检验、识别一个人的风骨。) 5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6这是一首赞咏秋令的诗,诗的表面似乎在赞咏晚秋景色之美,实际上是用傲霜枝,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孤高傲世的品格。 7.诗的前两句写荷、写菊有什么作用?(2分) 答: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为后两句议论作铺垫。 8.如何理解最是橙黄橘绿时这句诗?(3分) 答: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1分)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1分)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1分) 9.请指出诗歌前二句中的意象,并分析作者借其所表达出的含意。(5分)

补充古诗 30首 赠刘景文

1、《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2、秋思张籍(唐)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3、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长相思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账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5、《乞巧》唐·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6、《嫦娥》李商隐(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7、诗经?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8、天净沙·秋(元)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9、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0、牧童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1、舟过安仁南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12、七古咏蛙一九一零年毛泽东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13、西江月井冈山 一九二八年秋毛泽东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重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14、采桑子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15、菩萨蛮大柏地 一九三三年春毛泽东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行动上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16、清平乐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17、致彭德怀同志 一九三五年十月毛泽东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三年级语文古诗词及赏析

部编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及译文 所见作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 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 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诗词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细节,大声歌唱表现的是童心的自由自在,随后的闭口不言也是由于童心所致。寥寥数语,不仅描绘了儿童瞬间的神态变化,刻画出一个活泼可爱的象,而且使整首诗充满情趣,很有韵味。 山行作者: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字词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xiá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白话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名句赏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石彻成的石屋石墙。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质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说明喜爱枫林的原因。“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有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赠刘景文作者: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①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诗话》卷下)。宋哲宗元祐

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本文是关于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感谢您的阅读!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古诗词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必须掌握的知识。因此,小编整理了小学二年级语文古诗词,供大家使用。 赠刘景文/冬景(宋代:苏轼) 【原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 ⑴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⑵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⑶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⑷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 ⑸正是:一作“最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山行(唐代:杜牧) 【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远上:登上远处的。 3.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4.石径:石子的小路。 5.斜:此字读xiá,为倾斜的意思。 6.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赠刘景文译文及注释

赠刘景文 (宋代:苏轼) héjìn yǐwúqíng yǔgài 荷尽已无擎雨盖 jú cán yóu yǒu ào shuāng zhī 菊残犹有傲霜枝 yīnián hǎo jǐng jūn xūjì 一年好景君须记 zhèng shì chéng huáng jú lǜ shí 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最是:一作“正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

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古诗赠刘景文翻译赏析

古诗赠刘景文翻译赏析 《赠刘景文》作者是宋朝文学家苏轼。其古诗词全文如下: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前言】 《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于元佑五年(1090)在杭州任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远。 【注释】 ⑴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⑵已无:已经没有办法,没有能力。 ⑶擎:举,向上托。 ⑷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⑸菊残:菊花凋谢。 ⑹犹:仍然。 ⑺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⑻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⑼须记:一定要记住。 ⑽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

冬初。 【翻译】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赏析】 《赠刘景文》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苏轼在杭州见刘时,刘已五十八岁。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才得到小小升迁。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苏轼感刘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诗中所托为秋天景物。第一句写枯荷。荷出污泥而不染,本为高洁品质之象征,惟到秋末,池荷只剩残茎,连枯叶也已无存,确是一片凄寂。昔李璟作《山花子》,首句云:“菡萏香销翠叶残。”王国维乃谓“大有‘从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苏轼此诗首句,殆更过之。夫留得枯荷,尚能听雨,近则连枯叶亦无之,其衰飒至极矣。然则作者嗟叹感喟之情仅此一句,第二句便将笔势劈空振起,转到了“菊残犹有傲霜枝”。残菊与枯荷,虽同为衰飒场面,却以“傲霜枝”三字写出了秋菊的孤高之态和贞亮之节,看似与第一句对文,有互文见义、相与呼应之势;事实却侧重在“傲”字上。 “擎雨”之“盖”乃实写,不过说像伞盖一样的荷叶都已一干二净;而“傲霜”之“枝”的“傲”则以移情手法写出了菊的内在精神,

苏轼《赠刘景文》诗词赏析

苏轼《赠刘景文》诗词赏析 赠刘景文 宋代: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最是一作:正是) 译文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 傲寒斗霜。 一年中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 末冬初的时节啊。 注释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 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擎:举,向上托。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犹:仍然。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须记:一定要记住。 正是:一作“最是”。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 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 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 这个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 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 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 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 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 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所 以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 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不过为 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 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 很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 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 表达上融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赠刘景文》诗歌鉴赏

《赠刘景文》诗歌鉴赏 【小编寄语】古诗,就是一个艺术作品,一个塑造作者情感世界的艺术作品,或表达某种情感,或描绘某种期待。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赠刘景文》诗歌鉴赏,一起来学习一下。 《赠刘景文》诗歌鉴赏 一直都比较喜欢古诗。所以在写反思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赠刘景文》。本诗开篇两句,概括描画了残秋的景象:夏荷已完全枯衰,秋菊也花落叶败,只有那不畏寒霜的枝干还挺立着。可猜知在苏轼的心目中,刘景文是同孔融一类的国士,具有崇高的品格与节操,能像荷、菊一样孤标傲世。当然,不论是先谢还是后凋,它们毕竟都已经是过了时了,不得不退出竞争,让位于生机盎然的初冬娇子——橙和橘。至此,诗人充满喜悦地告诉友人:你要记住呀,一年中最好的风光景色还是在“青黄杂糅,橙橘挂枝”的初冬时节啊!在荷、菊凋败之后,橙、橘却果实累累,这是一片何等令人兴奋的美景啊! 更何况,在古人的心目中一直是垂青于橘树——这种品格高尚的嘉树的。在这里,作者既是自勉,也是与友人的共勉。 作者将世人眼中最为萧条的初冬时分写得如此富有生意和 诗韵,也足可窥见其超凡旷达、不同寻常的性情和胸襟。也许是诗本身有些拗口,也许是生字量大的缘故,一开始,只

有为数不多的十几个学生在读,而更多的学生只是看,默默看,静静看。 于是,我把书本放下,同时示意他们也放下书。“听老师讲讲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好吗?”我说。“好!”学生们都很兴奋,很期待。“苏轼在杭州任知府时,有一个很好很好的朋友,他就是刘景文……” 为了上好这一课,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其中就有关于这首诗的故事。“刘景文当时已经58 岁,已经进入迟暮之年,可苏轼仍向朝廷举荐他,使其得到了一次小小的升迁。苏轼为了勉励自己的朋友要对生活充满希望,同时也是盛赞刘景文具有高尚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同学们听得入了神,眼睛里闪着光,脸上流露出与之前不一样的神情,似乎在思考。有了故事的铺垫,语言的渲染,学生很快进入到学习的状态。 在解读课题时,“赠刘景文”这四个字,对学生来说不难明白,难的是能不能从中读出诗人对于朋友的那份感情。我引导学生:“‘赠’除了‘送’的意思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意思?”学生纷纷想到了‘赠 ’还含有对朋友的尊敬和鼓励。如果没有追问,学生的理解就不会这么深刻了。在读第一句时,学生不理解“擎雨盖”是什么意思。我准备的课件里是有残荷的,但那天电脑出了点问题,用不了了,怎么办? 考验基本功的时候到了,我抓起粉笔,先画了一枝大大的高

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翻译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诗词译文解析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 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 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刘景文:刘季孙,字景文,工诗,时任两浙兵马都监,驻杭州。苏轼视他为国士,曾上表推荐,并以诗歌唱酬往来。 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菊残:菊花凋谢。 犹:仍然。 傲霜:不怕霜冻寒冷,坚强不屈。 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须记:一定要记住。 正是:一作“最是”。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诗词背景 这首诗作于1090年(元祐五年)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苏轼赠此诗时,刘季孙已58岁了,难免有迟暮之感。) 诗词意义 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按句式说话:“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 4、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他是我国古代着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 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再读课题。 (二)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诗,找出生字。 2、组词、读准字音:(课件出示词语) 赠送姓刘擎雨盖菊花残枝犹有君子必需橙色橘子 3、注音平舌音:(课件标注)

2、秋天的菊花在枯萎时与夏日的荷花有什么不同?(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 3、比较两图,读前两行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4、“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的精神,令诗人对秋天平添了一分敬畏,而秋天的果实更以她沉甸甸的收获,令诗人对秋天偏爱有加。 (出示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读诗句,想想秋天除了“橙”和“橘”,还有哪些果实也成熟了? 再读诗句,说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五)诵读全诗,体味诗情 1、学生自由吟诵,配乐朗读、背诵。

2、讨论:诗人赠给朋友刘景文的是什么?除了这首诗,还有什么? 3、阅读现代文《秋天的窗口》,试着补充句段。

二,我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赠刘景文》是描写( )季的景色,作者抓住 ( )、( )、( )、( )四种景物来描写秋天的。 2、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尽:________________ 擎雨盖:__________ 犹有:______________ 三、说说写写。 。春天到处一片绿色因为 , 我喜欢春天. 我喜欢夏天 ,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 。 我喜欢秋天 , 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 , 我喜欢冬天

赠刘景文古诗

赠刘景文古诗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赠刘景文古诗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1、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佑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话》卷下)。宋哲宗元佑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2、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3、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4、君:你,指刘景文。 5、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

苏轼赠刘景文译文及注释

《赠刘景文》原文、译文、赏析 一、原文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二、注释 ①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诗话》卷下)。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②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③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④君:你,指刘景文。 ⑤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三、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

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四、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 (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

苏轼诗词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春宵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武昌酌菩萨泉送王子立 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次韵功父观余画雪鹊有感二首送佛面杖与罗浮长老阳关曲中秋月 水调歌头花影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 定风波满江红赠刘景文上元侍宴 复官北归再次前韵和子由渑池怀旧蝶恋花题西林壁 守岁诗浣溪沙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定风波浣溪沙江神子/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别徐州 临江仙贺新郎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采桑子儋耳浣溪沙洞仙歌 南乡子集句西江月卢山五咏圣灯岩汲江煎茶 念奴娇洞仙歌澄迈驿通潮阁二首吊李台卿(并叙) 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蝶恋花密州上元念奴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南乡子望江南超然台作水调歌头西江月梅花 沁园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一青玉案鹧鸪天 行香子过七里濑哨遍行香子江神子/江城子孤山竹阁送述古 渔父/渔歌子定风波红梅满庭芳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和陶归去来兮辞南乡子梅花词和杨元素蝶恋花蝶恋花 点绛唇行香子菩萨蛮回文。夏闺怨再次前韵 系织锦图上回文 和人回文五首 此五首诗为孔平仲作 渔家傲永遇乐天仙子 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水调歌头满江红减字木兰花 醉落魄/一斛珠苏州阊门留别惠崇春江晓景二首(亦作书衮仪所藏惠崇画二红梅三首卢山五咏卢敖洞(图经云:敖,秦博士,避 次韵和子由欲得骊山澄泥砚西江月如梦令浣溪沙 满庭芳水龙吟水龙吟蝶恋花 醉翁操浣溪沙减字木兰花永遇乐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蝶恋花蝶恋花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江神子/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 望江南/忆江南戚氏和晁美叔访詹使君食槐芽 一作叶 冷淘 阳关词三首中秋月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赠黄山人次韵王定国南迁回见寄 壶中九华诗留别登州举人移合浦郭功甫见寄蝶恋花 哨遍南乡子祝英台近画堂春 蝶恋花归朝欢和苏坚伯固雨中花/夜行船满江红东武会流怀亭 浪淘沙渔父/渔歌子渔父/渔歌子一斛珠 阮郎归初夏南歌子游赏题金山寺嵇绍似康(并引) 一作戏作贾梁道诗 过岭寄子由三首 此诗第三首为子由作 嘲子由鱼蛮子孔长源挽词二首 再和虾蟆蝎虎元修菜(并叙) 次韵孔毅甫久旱已而甚雨三首琴诗南歌子江神子/江城子 卜算子蝶恋花虞美人江神子/江城子 减字木兰花木兰花令木兰花令浣溪沙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 满江红怀子由作渔父/渔歌子临江仙醉落魄/一斛珠离京口作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少年游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南乡子送述古赠狄崇班季子 游山呈通判承议写寄参寥师 此诗为释道潜作荔支叹食荔支二首(并引)初秋寄子由和黄鲁直食笋次韵上巳日与二三子携酒出游随所见辄作数句明日南堂五首孔毅甫妻挽词

赠刘景文古诗的意思翻译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①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宗嘉祐间,以左班殿 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话》卷下)。宋哲宗元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因苏 轼荐知隰州。仕至文思副使。七年,卒,年六十。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 藏书之费。事见《东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因此苏轼称他为“慷慨奇士”。 ②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 ③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④君:你,指刘景文。 ⑤盖: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

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 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 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 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 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 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祐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 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深秋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 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 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

苏轼《赠刘景文》全诗翻译与赏析

苏轼《赠刘景文》全诗翻译与赏析 《赠刘景文》是北宋著名文学 家苏轼于元祐五年 (1090)在杭州任知州时送给好友刘景文(名季孙)的一 首勉励诗,该作品是苏诗中的经典之作,脍炙人口。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注释 ①刘景文:刘季孙(1033~1092),字景文,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宋仁 宗嘉祐间,以左班殿直监饶州酒务,摄州学事(《石林诗话》卷下)。宋哲宗元 祐中以左藏库副使为两浙兵马都监。 因苏轼荐知隰州。 仕至文思副使。 七年, 卒, 年六十。博通史传,性好异书古文石刻,仕宦所得禄赐尽於藏书之费。事见《东 坡全集》卷六三《乞赙赠刘季孙状》、《东都事略》卷一一《刘平传》。 刘景文的父亲刘皴是北宋的将军, 所以也养成他豪放的个性。 因此苏轼称他 为“慷慨奇士”。 ②擎:文中指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向上托举荷叶) ③傲霜:文中指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④君:文中指你,指刘景文。 ⑤盖:文中指车盖,这里比喻荷叶。 ⑥橙黄橘绿时:指秋末冬初橙子黄、橘子绿的时候,也指硕果累累的秋天 翻译: 荷叶败尽, 像一把遮雨伞似的叶子和根茎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 菊花 也已枯萎, 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 别以为一年的好景 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那秋末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元祐五年(1090)初冬,当时苏轼正在杭州任职,任两浙兵马都 监的刘季孙也在。两人过从甚密,交易很深。诗人一方面视刘景文为国士,并有 《乞擢用刘季孙状》予以举荐;另一方面赠此诗以勉励之。(苏轼赠此诗时,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