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三级公路设计说明

三级公路设计说明

1 绪论

1.1 地理位置图

(略,详细情况见路线设计图)

1.2 路线及工程概况

本路线是山岭重丘区的一条三级公路,路线设计技术指标为:路基宽度为7.5米,双向车道,无中央分隔带,土路肩为2 ⨯0.5米,行车道为2 ⨯3.250米。设计速度为30Km/h,路线总长1981.451米,起点桩号K0+000.00,终点桩号为K1+1981.451。设计路线共设置了6个平曲线,半径分别为350m 210m 250m 337m 75m 58.460m,弯道处均设置缓和曲线,本次纵断面设计设置了8个变坡点,5个凸形竖曲线, 3个凹形竖曲线,半径依次为1800、4700、18000、2500、2500 3000、1400、1000米。

1.3 线自然地理特征

市地处东北腹地长白山脉,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的松花江畔,三面临水、四周环山。东经125〃40′~127〃56′,北纬42〃31′~44〃40′。东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西临市、市,北与省接壤,南与市、市毗邻。总面积2712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3636平方公里。

市的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少雨干燥,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凉爽多晴,冬季漫长而寒冷。全区年平均气温3℃-5℃,气温受地形影响,由西、西北向东、东南气温逐渐降低。一月份平均气温最低,一般在零下18℃-20℃,七月平均气温最高,一般在21℃-23℃,极端最高气温36.6℃。山区无霜期120天,平原区可达130-140天。全年降雨量约700毫米左右。全区日照时数2400-2600小时,全年总辐射量为1150千卡/平方毫米。

1.4 研究主要容

本毕业设计的任务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白河—露水河三级公路的设计工作,具体容包括整理分析、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公路排水规划设计及设计文件的编制和图纸绘制。

1.4.1资料整理与分析

设计资料是设计的客观依据,必须认真客观地分析。首先要对设计任务书提供的各种资料加以理解和必要的记忆,明确对设计的影响,在头脑中对工程要求、自然条件、材料供应情况和施工条件等,构成一幅明晰的画面;其次要对资料进行分析、概

括和系统地整理,从中抽取、确定有关设计数据。

1.4.2路线平面、纵断面及横断面设计

1.4.3排水设计

1.4.4设计文件

毕业设计文件包括设计说明书和计算书。说明书交代设计容、设计意图。计算书交代设计中的具体计算方法和过程。

1.4.5设计图纸

一般要求绘制路线平面图、纵断面图、路基标准横断面图、横断面设计图、路面设计图、路基排水设计图等主要图纸,编制直线、曲线及转角表、路基设计表、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表等表格,其中一部分图纸需要计算机绘图。

2 路线设计

2.1 公路等级的确定

2.1.1 已知资料

表2-1路段初始年交通量(辆/日,交通量年平均增长率6%)

2.1.2 查《标准》

由《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交通量换算采用小客车为标准车型。

表2-2各汽车代表车型与换算系数

2.1.3 交通量计算

初始年交通量:

N=860×1.5+820×1.5+33×2.0+35×2.0+1689×1.0=4345辆/日

2.1.4 确定公路等级

假设该公路远景设计年限为20年,则远景设计年限交通量N:

+

N1-20=

=辆/日

(1

4345

13146

6%)

根据《规》:

高速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25000辆以上。

一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15000~30000辆。

二级公路:一般能适应按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5000~15000辆。

由远景交通量可知本次设计道路等级为二级公路。

所以根据给定的条件,要按二级要求设计一条三级公路。

2.2 选线设计

2.2.1 选线的基本原则:

(1)路线的走向基本走向必须与道路的主客观条件相适应

(2)在对多方案深入、细致的研究、论证、比选的基础上,选定最优路线方案。

(3)路线设计应尽量做到工程量少、造价低、营运费用省,效益好,并有利于施工和养护。在工程量增加不大时,应尽量采用较高的技术标准。

(4)选线应注意同农田基本建设的配合,做到少占田地,并应尽量不占高产田、经济作物田或穿过经济林园。

(5)要注意保持原有自然状态,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6)选线时注意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进行深入勘测调查,弄清其对道路的影响。

2.2.2 选线的步骤和方法:

道路选线的目的就是根据道路的性质、任务、等级和标准,结合地质、地表、地物及其沿线条件,结合平、纵、横三方面因素。在纸上选定道路中线的位置,而道路选线的主要任务是确定道路的具体走向和总体布局,具体定出道路的交点位置和选定道路曲线的要素,通过纸上选线把路线的平面布置下来。

a 全面布局

全面布局是解决路线基本走向的全局性工作。就是在起终点以及中间必须通过的据点间寻找可能通过的路线带。

路线的基本走向与道路的主观和客观条件相适应,限制和影响道路的走向的因素很多,大门归纳起来主要有主观和客观两类。主观条件是指设计任务书或其他的文件规定的路线总方向、等级及其在道路网中的任务和作用,我们的起终点就是由老师规定的。而客观条件就是指道路所经过的地区原有交通的布局,城镇以及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条件。上述主观条件是道路选线的主要依据,而客观条件是道路选线必须考虑的因素。

b 逐段安排

在路线基本走向已经确定的基础上,根据地形平坦与复杂程度不同,可分别采取现场直接插点定线和放坡定点的方法,插出一系列的控制点,然后从这些控制点中穿出通过多数点(特别是那些控制较严的点位)的直线段,延伸相邻直线的交点,即为路线的转角点。

c 具体定线

在逐点安排的小控制点间,根据技术标准的结合,自然条件,综合考虑平、纵、横三方面的因素。随后拟定出曲线的半径,至此定线工作才算基本完成。

做好上述工作的关键在于摸清地形的情况,全面考虑前后线形衔接与平、纵、横综合关系,恰当地选用合适的技术指标,使整个线形得以连贯顺直协调。

2.3 选线分析

2.3.1 选线方法

(l)选线可采用纸上定线或现场定线。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应采用纸上定线并现场核定的方法。

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可采用现场定线,有条件或地形条件受限制时,可采用纸上定线或纸上移线并现场核定的方法。

(2)选线应在广泛搜集与路线方案有关的规划、计划、统计资料,相关部门的各种地形图、地质、气象等资料的基础上,深入调查、勘察,并运用遥感、航测、GPS、数字技术等新技术,确保其勘察工作的广度、深度和质量,以免遗漏有价值的比较方案。

2.3.2 本设计选线分析

本设计起点高程为864.85m,终点高程为782.00m。大致有两个方向可供选择:上线、下线。我选择的是上线,下线路线虽短,但是路面起伏较大。

山岭地区路线弯多坡陡、标准低、工程量大,由于受山岭区地形、水文、地质、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道路平、纵、横都受限制。

2.4 方案选定

2.4.1 选择路线方案的因素

选择路线方案一般应综合考虑以下主要因素:

(1)路线在政治、经济、国防上的意义,国家或地方建设单位对路线使用任务、性质的要求,战备、支农、综合利用等重要方针的体现。

(2)路线在铁路、公路、航道、空运等交通网中的作用,与沿线地区工矿、农业、城镇等规划的关系,以及与沿线农田水利等建设的配合及用地情况。

(3)沿线地形、地质、水文、气象、地震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要求的路线技术等级与实际可能达到的指标(包括对低限指标的采用)及对路线使用任务、性质的影响,路线增长系数(两控制点问路线实际长度与空间直线距离的比值)、筑路材料来源、施工条件以及工程量、四材(钢材、水泥、木材、沥青)用量、造价、工期、劳动力等情况及其对运营、施工、养护等方面的影响。

(4)其他如与沿线革命史迹、历史文物、风景区的联系等。

2.4.2 本设计路线方案选定

本方案路线总长1981.451m7个JD,直线段所占比重较平曲线大,选定线基本合理,

满足《规》要求,减少对耕地的破坏。但也有不足之处:填挖方较大。但是填挖基本平衡;在较填方多的路段需设置挡土墙,以保证道路安全,这势必使得筑路成本的增加。

2.5 平曲线要素值的确定

2.5.1 平面设计原则:

(1) 平面线形应直捷、连续、顺舒,并与地形、地物相适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2) 除满足汽车行驶力学上的基本要求外,还应满足驾驶员和乘客在视觉和心理上的要求。

(3) 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为使一条公路上的车辆尽量以均匀的速度行驶,应注意使线形要素保持连续性而不出现技术指标的突变。

(4) 应避免连续急弯的线形。这种线形给驾驶者造成不便,给乘客的舒适也带来不良影响。设计时可在曲线间插入足够长的直线或缓和曲线。

(5) 平曲线应有足够的长度。如平曲线太短,汽车在曲线上行驶时间过短会使驾驶操纵来不及调整,一般都应控制平曲线(包括圆曲线及其两端的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

2.5.2 平曲线要素值的确定:

平面线形主要由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三种线形组合而成的。当然三个也可以组合成不同的线形。在做这次设计中主要用到的组合有以下几种:

(1) 基本型

按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直线的顺序组合,基本型中的缓和曲线参数、圆曲线最小长度都应符合有关规定。从线形的协调性看,宜将缓和曲线、圆曲线、缓和曲线之长度比设计成1:1:1。

图2.4 基本型图2.5 S型

(2) S型

两个反向圆曲线用回旋线连接的组合,S型相邻两个缓和曲线参数宜相等。当采用不同的参数时,A1与A2之比应小1.5为宜。

图2.8 复合型图2.9 C型

(3) C型

同向曲线的两回旋线在曲率为零处径相衔接的形式,其连接处的曲率为零,相当于两基本型的同向曲线中间直线长度为零,这种线形对行车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C型曲线只有在特殊地形条件下方可采用。

a 平曲线主要参数的规定

表2-3三级公路主要技术指标表

设计车速30km/h

平曲线

一般最小半径65m

极限最小半径30m 缓和曲线最小长度30m

不设超高的圆曲线最小半径路拱≤2.0% 350m >2.0% 450m

最大纵坡8%

凸曲线一般最小半径400m 极限最小半径250m

凹曲线一般最小半径400m 极限最小半径250m

2.6.1 有缓和曲线的圆曲线要素计算公式

在简单的圆曲线和直线连接的两端,分别插入一段回旋曲线,即构成带有缓和曲线的平曲线。其要素计算公式如下:

图2-1按回旋曲线敷设缓和曲线

342238424R L R L p S

S -= (2-3)

232402R L L q S S -= (2-4)

π

β

18020⋅=R L S (2-5)

q tg p R T ++=2

)(α

(2-6)

S L R L +=180

π

α

(2-7)

R p R E -+=2

sec

)(α

(2-8)

L T D -=2 (2-9)

式中: T ——总切线长,(m ); L ——总曲线长,(m );

s

E ——外距,(m ); D ——切曲差,(m );

R ——主曲线半径,(m ); α——路线转角,(°);

β——缓和曲线终点处的缓和曲线角,(°); q ——缓和曲线切线增值,(m );

p ——设缓和曲线后,主圆曲线的移值,(m );

s

L ——缓和曲线长度,(m );

主点桩号计算

ZH JD T =- (1-1-15)

S

HY ZH L =+ (1-1-16) Y YH HY L =+ (1-1-17)

S

HZ YH L =+ (1-1-18)

/2QZ HZ L =- (1-1-19)

2/D QZ JD += (1-1-20)

2.6.2 基本型曲线

JD1:K0+286.000

设R =350m ,

S

L =70m ,α =31。则曲线要素计算如下:

m

R L p S

583.0350********=⨯==

m L q S 352702===

m

q tg p R T 225.132352

0.31tan )583.0350(2)(=+⨯+=++=

α

73.514.318035027018020=⨯⨯=⋅=πβR L S

m

L R L S 272.25970180

0.31350180

=+⨯

⨯=+=π

π

α

m

R p R E 270.13350231sec )583.0350(2sec )(=-⨯+=-+=

α

m L T D 178.5272.259225.13222=-⨯=-= B: 主点里程桩号计算:

ZH =JD - T= (K0+286.000)- 132.22 5= K0+153.775 HY = ZH +

S

L = (K0+153.775)+70=K0+223.775

411.28302272.259)775.1530(2+=++=+

=K K L ZH QZ

047

.343070272.259)775.1530(+=-++=-+=K K L L ZH YH S

047.4130272.259)775.1530(+=++=+=K K L ZH HZ

2.6.3 S 型曲线

JD2与JD3构成S 型曲线,故先计算出JD2的曲线要素,然后根据JD2的曲线要素反推JD3半径,确定JD3的曲线要素。

计算曲线要素

JD2=(K0+413.047)+318-132.225=K0+598.822

44=右α R=210m LS=70m 交点桩号为

m

R L p S

972.021*********=⨯==

m L q S 352702===

55.914.318021027018020=⨯⨯=⋅=πβR L S

m

q tg p R T 238.1203520.44tan )972.0210(2)(=+⨯+=++=

α

m

L R L S 187.23170180

0.44210180

=+⨯

⨯=+=

π

π

α

m

R p R E 541.17210244sec )972.0210(2sec )(=-⨯+=-+=

α

m L T D 289.9187.231238.12022=-⨯=-= B: 主点里程桩号计算:

584.4780238.120)822.5980(2+=-+=-=K K T JD ZH 584

.548070)584.4780(+=++=+=K K L ZH HY S

177.59402187.231)584.4780(2+=++=+

=K K L ZH QZ

771

.639070187.231)584.4780(+=-++=-+=K K L L ZH YH S

771.7090187.231)584.4780(+=++=+=K K L ZH HZ

由于JD3反算后(已知LS=50)半径R 为小数,故需取整R=250m JD3:

0.27=左α JD3=(K0+709.771)+206-120.238=K0+795.533

A.曲线要素计算如下:

m

R L p S

417.025*********=⨯==

m L q S 252502===

73.514.318025025018020=⨯⨯=⋅=πβR L S

m

q tg p R T 120.852520.27tan )417.0250(2)(=+⨯+=++=

α

m

L R L S 750.167501800.27250180

=+⨯

⨯=+=

π

π

α

m

R p R E 533.7250227sec )417.0250(2sec )(=-⨯+=-+=

α

m L T D 490.2750.167120.8522=-⨯=-= B: 主点里程桩号计算:

413.7100120.85)533.7950(3+=-+=-=K K T JD ZH 413

.760050)413.7100(+=++=+=K K L ZH HY S

288.79402750.167)413.7100(2+=++=+

=K K L ZH QZ

163

.828050750.167)413.7100(+=-++=-+=K K L L ZH YH S

163.8780750.167)413.7100(+=++=+=K K L ZH HZ

2.6.4 C 型曲线

JD4与JD5构成C 型曲线,先计算JD4的曲线要素,然后根据JD4的曲线要素反推JD5的半径(已知LS ),确定JD5的曲线要素。

44=右α

A.曲线要素计算如下:

m

R L p S

309.033724502422=⨯==

m L q S 252502===

25.414.318033725018020=⨯⨯=⋅=πβR L S

m

q tg p R T 626.932520.23tan )309.0337(2)(=+⨯+=++=

α

m

L R L S 212.18550180

0.23337180

=+⨯

⨯=+=

π

π

α

m

R p R E 219.7337223sec )309.0337(2sec )(=-⨯+=-+=

α

m L T D 040.2212.185626.9322=-⨯=-= 主点里程桩号计算:

417.0051626.93)043.0991(4+=-+=-=K K T JD ZH 417

.055150)417.0051(+=++=+=K K L ZH HY S

023.09812212.185)417.0051(2+=++=+

=K K L ZH QZ

629

.140150212.185)417.0051(+=-++=-+=K K L L ZH YH S

629.1901212.185)417.0051(+=++=+=K K L ZH HZ

B:JD5利用前交点JD4,及体T 长,取LS=55,反算R,最后得R=75

4.110=右α

JD5=(K1+190.629)+232-93.626=K1+392.003 A.JD5曲线要素计算如下:

m

R L p S

681.175********=⨯==

m L q S 5.272552===

02.2114.31807525018020=⨯⨯=⋅=πβR L S

m

q tg p R T 892.1375.2724.110tan )618.175(2)(=+⨯+=++=

α

m

L R L S 44.199551804.11075180=+⨯

⨯=+=

π

π

α

m

R p R E 360.597524.110sec )618.175(2sec )(=-⨯+=-+=

α

m L T D 218.7644.199829.13722=-⨯=-= 主点里程桩号计算:

174.1911829.137)003.3291(5+=-+=-=K K T JD ZH 174

.246155)174.1911(+=++=+=K K L ZH HY S

884.2901244.199)174.1911(2+=++=+

=K K L ZH QZ

614

.33515544.199)174.1911(+=-++=-+=K K L L ZH YH S

614.390144.199)174.1911(+=++=+=K K L ZH HZ

2.6.5 回头曲线

JD6和JD7之间转交都太大,接近了180度并且交点间直线段长度过短,不满足一

般平曲线设计,故在此设置回头曲线。选定LS=40, ,3.87 =A α

0.71=B α

667

.120.71tan 23.87tan 2tan 2tan =+=+

B

A αα

979

.59667

.1100242

==+R L R S m R 846.58=

m

R L p S

133.1846.5824402422=⨯==

m L q S 202402===

473.1914.3180846.5824018020=⨯⨯=⋅=πβR L S

m

tg p R T A 217.5723.87tan )133.1846.58(2)(6

=⨯+=+=

α

m T T T A AB B 783.42217.57100=-=-=

m q T T m q T T B A 783.6220783.42217.7720217.5721=+=+==+=+=

m

L L m L L S A yB

S A yA 905.52240

846.5818014.3)473.1920.71(2180)2(637.69240846.5818014.3)473.1923.87(2180)2(=+⨯⨯⨯-=+-==+⨯⨯⨯-=+

-=

πβαπ

βα

JD6:JD7主点桩号计算

JD6=(K1+390.614)+294-137.829=K1+546.785

568.4691217.77)785.5461(61+=-+=-=K K T JD ZH 568

.509140)568.4691(+=++=+=K K L ZH HY S

205

.5791637.69)568.4691(+=++=+=K K L ZH QZ yA 110

.6321905.52)205.5791(+=++=+=K K L QZ YH yB

110

.672140)110.6321(+=++=+=K K L YH HZ S

计算结果汇总见“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2.7 各点桩号的确定

在整个的设计过程中就主要用到了以上的四种线形,在二公里的路长中,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地形,地物和地貌,相对各种相比较而得出的。

在地形平面图上初步确定出路线的轮廓,再根据地形的平坦与复杂程度,具体在纸上放坡定点,插出一系列控制点,然后从这些控制点中穿出通过多数点的直线段,延伸相邻直线的交点,既为路线的各个转角点(既桩号),并且测量出各个转角点的度数,再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的规定,初拟出曲线半径值和缓和曲线长度,代入平曲线几何元素中试算,最终结合平、纵、横三者的协调制约关系,确定出使整个线形连贯顺直协调且符合技术指标的各个桩号及几何元素。

3 纵断面设计

沿着道路中线竖直剖切然后展开既为路线纵断面。

3.1 准备工作

(1). 确定纵断面地面高程

在路线平面图上一次截取个中点桩桩号点,并插地形图得到对应的地面标高,纵断面地面高程见(纵断面设计图)

(2). 点绘纵断面地面线

①按A3号图纸尺寸,在图纸下方,自下而上绘出超高、直线与曲线、里程桩号、坡度与坡长、地面高程、填挖高度和地质状况;

②填绘直线与平曲线栏、里程桩号栏; ③在图纸左侧绘制相应高程标尺;

④接高程1:200,水平1:2000的比例,点绘地面线。 (3).标出控制点

本设计中路线起、终点的设计标高的高程不变,为控制标高点。

3.2 纵坡设计的指标

1.最大坡长限制(30KM/h )

各级公路为连续上坡下坡时,应不大于规定的纵坡长度,之间设置缓和坡段。标准规定缓和坡段的纵坡应不大于3%,且坡长应不小于最小坡长。

3.最小坡长《标准》规定汽车以设计速度9-15s 的行程为宜。

《标准》规定最小纵坡以不小于0.5%为宜。 5.平均纵坡:L

H

i p =

《标准》规定:二级、三级四级公路越岭线连续上坡(下坡)路段相对高差为200-500m 时,平均纵坡不应大于5.5%。

6.合成坡度: h i i J +=2

《标准》规定:在设有超高的平曲线上,三级公路超高与纵坡的合成坡度不得超过10%。

3.3 竖曲线设计

竖曲线是纵断面上两个坡段的转折处,为了便于行车而设置的一段缓和曲线。设计时充分结合纵断面设计原则和要求,并依据规的规定合理的选择了半径。《标准》规定:

表3-1竖曲线指标

1

2i i -=ω (3-1)

L =ωR (3-2)

T =2L

(3-3)

E =R T 22

(3-4)

式中:

ω ————坡度差, L ————曲线长, (m ) T ————切线长, (m ) E ————外距 (m ) 路线纵断面图大致如下图:

A. 变坡点1: (1) 竖曲线要素计算:

里程和桩号K0+100.000,%3%,3.221-==i i ,R=1800m,高程867.22m 053.0%3.2%0.312-=--=-=i i ω (凸型)

m R L 4.95053.01800=⨯==ω

m L T 7.4724.952===

m

R T E 63.0180027.4722

2=⨯==

(2) 设计高程计算:

竖曲线起点桩号=(K0+100.000)﹣47.7=K0+052.300 竖曲线起点高程=867.22-47.7×2.3%=866.12m 竖曲线终点桩号=( K0+100.000) +47.7= K0+147.700 竖曲线终点高程=867.22-47.7×3%=865.79m B 变坡点2:

(1) 竖曲线要素计算:

里程和桩号K0+280.000 ,%0.6%,321-=-=i i ,R=4700m,高程861.82m 03.0%3%0.612-=+-=-=i i ω (凸型)

m R L 0.14103.04700=⨯==ω

m L T 5.7020.1412===

m

R T E 53.0470025.7022

2=⨯==

(2) 设计高程计算:

竖曲线起点桩号=(K0+280)-70.5= K0+209.50 竖曲线起点高程=861.82+70.5×3%=863.94m 竖曲线终点桩号=(K0+280)+ 70.5= K0+350.50 竖曲线终点高程=861.82-70.5×6%=857.59m C 变坡点3: (1) 竖曲线要素计算

里程和桩号K0+590.000 ,%0.7%,621-=-=i i ,R=18000m,高程843.22m 01.0%0.6%0.712-=+-=-=i i ω (凸型)

m R L 0.18001.018000=⨯==ω

m L T 9020.1802===

m

R T E 23.01800029022

2=⨯==

(2) 设计高程计算:

竖曲线起点桩号=( K0+590.000)-90= K1+500.000 竖曲线起点高程=843.22+90×6.0%=848.62m

竖曲线终点桩号=( K0+590.000)+90=K1+680.000 竖曲线终点高程=843.22-90×7.0%=836.92m D 变坡点4: (1) 竖曲线要素计算

里程和桩号K0+800.000 ,%0.3%,0.721-=-=i i ,R=2500m,高程828.52m 04.0%0.3%0.712-=+-=-=i i ω (凹型)

m R L 10004.02500=⨯==ω

m L T 5020.1002===

m

R T E 50.025*******

2=⨯==

(2) 设计高程计算:

竖曲线起点桩号=( K0+800.000)-50= K1+750.000 竖曲线起点高程=828.52+50×7.0%=832.02m 竖曲线终点桩号=( K0+800.000)+50=K1+850.000 竖曲线终点高程=828.52-50×3.0%=827.02m E 变坡点5: (1) 竖曲线要素计算

里程和桩号K0+940.000 ,%5.7%,0.321-=-=i i ,R=2500m,高程824.32m 045.0%0.3%5.712-=+-=-=i i ω (凸型)

m R L 5.112045.02500=⨯==ω

m L T 25.5625.1122===

m

R T E 63.02500225.5622

2=⨯==

(2) 设计高程计算:

竖曲线起点桩号=( K0+940.000)-56.25= K1+883.730 竖曲线起点高程=824.32+56.25×3.0%=826.01m 竖曲线终点桩号=( K0+940.000)+56.25=K1+996.250 竖曲线终点高程=824.32-56.25×7.5%=820.11m F 变坡点6: (1) 竖曲线要素计算

里程和桩号K1+290.000 ,%0.3%,5.721-=-=i i ,R=3000m,高程798.07m 045.0%5.7%0.312=+-=-=i i ω (凹型)

m R L 135045.03000=⨯==ω

m L T 5.6721352===

m

R T E 76.0300025.6722

2=⨯==

(2) 设计高程计算:

竖曲线起点桩号=( K1+290.000)-67.5= K1+222.50 竖曲线起点高程=798.07+67.5×7.5%=803.13m 竖曲线终点桩号=( K1+290.000)+56.25=K1+996.250 竖曲线终点高程=798.07+67.5×3.0%=820.11m G 变坡点7: (1) 竖曲线要素计算

里程和桩号K1+720.000 ,%0.3%,0.321=-=i i ,R=1400m,高程785.17m 06.0%0.3%0.312=+=-=i i ω (凹型)

m R L 8406.01400=⨯==ω

m L T 422842===

m

R T E 63.0140024222

2=⨯==

(2) 设计高程计算:

竖曲线起点桩号=( K1+720.000)-42= K1+678.000 竖曲线起点高程=785.17+42×3%=786.43m 竖曲线终点桩号=( K1+720.000)+42=K1+762.000 竖曲线终点高程=785.17+42×3.0%=786.43m H 变坡点8: (1) 竖曲线要素计算

里程和桩号K1+850.000 ,%0.4%,0.321-==i i ,R=1000m,高程789.07m 07.0%0.3%0.412=--=-=i i ω (凹型)

m R L 7007.01000=⨯==ω

m L T 352702===

m

R T E 61.010*******

2=⨯==

(2) 设计高程计算:

竖曲线起点桩号=( K1+850.000)-42= K1+678.000 竖曲线起点高程=789.07-35×3%=788.02m

竖曲线终点桩号=( K1+850.000)+42=K1+762.000 竖曲线终点高程=789.07-35×4.0%=787.67m 竖曲设计汇总表线计算表见附表:

4 横断面设计

4.1 平曲线加宽及其过渡

1.加宽值

汽车行驶在曲线上,各轮轨迹半径不同,以其中后轮轨迹半径最小,且偏向曲线侧,故曲线的侧应增加路面宽度,以确保曲线上行车的顺适与安全。

我国现行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及车辆状况确定了不同的平曲线的加宽值。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的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250m 时,应设置加宽。双车道公路路面加宽值规定如下表所示。

圆曲线加宽类别应根据该公路的交通组成确定。

四级公路和设计速度为30km/h 的三级公路可采用第1类加宽值。

2.加宽的过渡

为了便路面由直线上的正常宽度过渡到曲线上设置了加宽的宽度,需设置加宽缓和段。在加宽过渡段上,路面的宽度逐渐变化。加宽过渡的设置根据道路性质和等级可采用不同的加宽过渡方式。

(1)按比例过渡:

在加宽缓和段全长围按其长度成比例逐渐加宽,加宽缓和段任意点的加宽值:

X

x

L b b L

式中:x L —任意点距缓和段起点的距离(m ); L —加宽缓和段长(m ); b —圆曲线上的全加宽值(m )。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二、三、四级公路。

4.2 路拱及超高

4.2.1 路拱坡度

路拱坡度应根据路面类型和当地自然条件确定,但不应小于1.5%。取2%。

4.2.2 土路肩的横坡

土路肩的横坡:位于直线路段或曲线路段侧,且车道或硬路肩的横坡值大于或等于3%时,土路肩的横坡应与车道或硬路肩横坡值相同;小于3%时,土路肩的横坡应比车道或硬路肩的横坡值大1%或2%。位于曲线路段外侧的土路肩横坡,应采用3%或4%的反向横坡值。本设计为三级公路,设计速度为30km/h ,无硬路肩,土路肩0.5m 。

4.3 超高

4.3.1 超高缓和段长度的确定

(1)超高

《规》规定:二级公路的最大超高值为8%。 (2)超高缓和段 超高缓和段长度

p B L i

C ∆=

' (4.9)

式中:'B ——旋转轴至行车道(设路缘带为路缘带)外侧边缘的宽度,(m ); i ∆——超高坡度与路拱坡度代数差,(%);

p ——超高渐变率,即旋转轴与行车道(设路缘带时为路缘带)外侧边缘线之间相对升降的比率。

4.3.2 无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方式

无中间带的道路,无论是双车道还是单车道,在直线段的横断面均为以中线为脊向两侧倾斜的路拱。路面要由双向倾斜的路拱形式过渡到具单向倾斜的超高形式,外侧须逐渐抬高,在抬高过程中,行车道外侧是绕中线旋转的,若超高横坡度等于路拱坡度,则直至与侧横坡相等为止。

若超高坡度大于路拱坡度时,可分别采用以下三种过渡方式。

(b )绕侧边缘旋转;(b )绕中线旋转;(c )绕外侧边缘旋转

图为无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方式

本设计为新建道路且无中间带,采用绕中线旋转的无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 由直线段的双向路拱横断面逐渐过渡到圆曲线段的全超高单向横断面,其间必须设置超高过渡段。超高渐变率按旋转轴位置规定如下表所示。

前面讲到缓和曲线,已经考虑到超高缓和段所需的最短长度。所以一股情况下,超高缓和段与缓和曲线长度相等。但有时因照顾到线形的协调性,在平曲线中配置了较长的缓和曲线,则超高的过渡可仅在缓和曲线某一区段进行。因为过小的渐变率对路面排水不利。从利于排除路面降水考虑,横坡度由2%(或1.5%)过渡到0%路段的超高渐变率不得小于1/330。

c S L L ≈ 取c S

L L =-1,超高渐变率不变,

c S L L > 则将超高缓和曲线向直线段延长来满足超高渐变率的要求, c S

L L < 处理办法有两种:

①将(

S c

L L --1)的长度值并入缓和曲线,即将c L 展延,但要同时满足超高渐变率不

得小于1/330的下限要求。

②保证缓和超高曲线长度c L 和超高渐变率不变,将剩余的

S c

L L -的长度并入圆曲

线.本设计为三级柔性路面,路肩采用的是0.5m 的路肩,考虑排水,保证路基的稳定采取

保证缓和超高曲线长度

和超高渐变率不变的方式.

根据上式计算的超高缓和段长度,应凑成5m 的整倍数,并不小于10m 的长度。 4.3.3 圆曲线和缓和超高段超高值计算

超高位置

计算公式

x x ≤

x x >

曲线上

外缘c h

))(2(2)((h G j G G j j i i B

b i B i i b ++-+

-

1.计算结果均为与设计高之高差 2.临界断面距缓和

中线'hc

2B

j j G b i i

+

三级公路设计

1 绪论 1.1 地理位置图 (略,详细情况见路线设计图) 1.2 路线及工程概况 本路线是山岭重丘区的一条三级公路,路线设计技术指标为:路基宽度为7.5米,双向车道,无中央分隔带,土路肩为2 ?0.5米,行车道为2 ?3.250米。设计速度为30Km/h,路线总长1981.451米,起点桩号K0+000.00,终点桩号为K1+1981.451。设计路线共设置了6个平曲线,半径分别为350m 210m 250m 337m 75m 58.460m,弯道处均设置缓和曲线,本次纵断面设计设置了8个变坡点,5个凸形竖曲线,3个凹形竖曲线,半径依次为1800、4700、18000、2500、2500 3000、1400、1000米。 1.3 线自然地理特征 吉林市地处东北腹地长白山脉,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的松花江畔,三面临水、四周环山。东经125〃40′~127〃56′,北纬42〃31′~44〃40′。东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西临长春市、四平市,北与黑龙江省接壤,南与浑江市、通化市毗邻。总面积2712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3636平方公里。 吉林市的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少雨干燥,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凉爽多晴,冬季漫长而寒冷。全区年平均气温3℃-5℃,气温受地形影响,由西、西北向东、东南气温逐渐降低。一月份平均气温最低,一般在零下18℃-20℃,七月平均气温最高,一般在21℃-23℃,极端最高气温36.6℃。山区无霜期120天,平原区可达130-140天。全年降雨量约700毫米左右。全区日照时数2400-2600小时,全年总辐射量为1150千卡/平方毫米。 1.4 研究主要内容 本毕业设计的任务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吉林白河—露水河三级公路的设计工作,具体内容包括整理分析、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公路排水规划设计及设计文件的编制和图纸绘制。 1.4.1资料整理与分析 设计资料是设计的客观依据,必须认真客观地分析。首先要对设计任务书提供的各种资料加以理解和必要的记忆,明确对设计的影响,在头脑中对工程要求、自然条件、材料供应情况和施工条件等,构成一幅明晰的画面;其次要对资料进行分析、概括和系统地整理,从中抽取、确定有关设计数据。 1.4.2路线平面、纵断面及横断面设计 1.4.3排水设计

三级公路设计资料

三级公路设计 1 绪论 地理位置图 (略,详细情况见路线设计图) 路线及工程概况 本路线是山岭重丘区的一条三级公路,路线设计技术指标为:路基宽度为米,双向车道,无中央分隔带,土路肩为2 米,行车道为2 米。设计速度为30Km/h,路线总长米,起点桩号K0+,终点桩号为K1+。设计路线共设置了6个平曲线,半径分别为350m 210m 250m 337m 75m ,弯道处均设置缓和曲线,本次纵断面设计设置了8个变坡点,5个凸形竖曲线,3个凹形竖曲线,半径依次为1800、4700、18000、2500、2500 3000、1400、1000米。 线自然地理特征 吉林市地处东北腹地长白山脉,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的松花江畔,三面临水、四周环山。东经125〃40′~127〃56′,北纬42〃31′~44〃40′。东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西临长春市、四平市,北与黑龙江省接壤,南与浑江市、通化市毗邻。总面积2712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3636平方公里。 吉林市的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少雨干燥,夏季温热多雨,秋季凉爽多晴,冬季漫长而寒冷。全区年平均气温3℃-5℃,气温受地形影响,由西、西北向东、东南气温逐渐降低。一月份平

均气温最低,一般在零下18℃-20℃,七月平均气温最高,一般在21℃-23℃,极端最高气温℃。山区无霜期120天,平原区可达130-140天。全年降雨量约700毫米左右。全区日照时数2400-2600小时,全年总辐射量为1150千卡/平方毫米。 研究主要内容 本毕业设计的任务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吉林白河—露水河 三级公路的设计工作,具体内容包括整理分析、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公路排水规划设计及设计文件的编制和图纸绘制。 资料整理与分析 设计资料是设计的客观依据,必须认真客观地分析。首先要对设计任务书提供的各种资料加以理解和必要的记忆,明确对设计的影响,在头脑中对工程要求、自然条件、材料供应情况和施工条件等,构成一幅明晰的画面;其次要对资料进行分析、概括和系统地整理,从中抽取、确定有关设计数据。 路线平面、纵断面及横断面设计 排水设计 设计文件 毕业设计文件包括设计说明书和计算书。说明书交代设计内容、设计意图。计算书交代设计中的具体计算方法和过程。 设计图纸 一般要求绘制路线平面图、纵断面图、路基标准横断面图、横断面设计图、路面设计图、路基排水设计图等主要图纸,编制直线、曲线及转角

级公路设计说明书

二公路明 目 第 1 章⋯⋯⋯⋯⋯⋯⋯⋯⋯⋯⋯⋯⋯⋯⋯⋯⋯⋯⋯⋯⋯⋯1 公路发展概略⋯⋯⋯⋯⋯⋯⋯⋯⋯⋯⋯⋯⋯⋯⋯⋯⋯⋯⋯ 设计概略⋯⋯⋯⋯⋯⋯⋯⋯⋯⋯⋯⋯⋯⋯⋯⋯⋯⋯ 第 2 章平面⋯⋯⋯⋯⋯⋯⋯⋯⋯⋯⋯⋯⋯⋯⋯⋯⋯⋯⋯ 公路等级确实定⋯⋯⋯⋯⋯⋯⋯⋯⋯⋯⋯⋯⋯⋯⋯⋯⋯⋯⋯ 设计行车速度确实定⋯⋯⋯⋯⋯⋯⋯⋯⋯⋯⋯⋯⋯⋯⋯⋯⋯⋯⋯ 选线设计⋯⋯⋯⋯⋯⋯⋯⋯⋯⋯⋯⋯⋯⋯⋯⋯⋯⋯⋯ 平面线形设计⋯⋯⋯⋯⋯⋯⋯⋯⋯⋯⋯⋯⋯⋯⋯⋯⋯⋯⋯ 第 3 章断面⋯⋯⋯⋯⋯⋯⋯⋯⋯⋯⋯⋯⋯⋯⋯⋯⋯⋯⋯ 纵断面设计原则⋯⋯⋯⋯⋯⋯⋯⋯⋯⋯⋯⋯⋯⋯⋯⋯⋯⋯⋯ 纵坡设计的要求⋯⋯⋯⋯⋯⋯⋯⋯⋯⋯⋯⋯⋯⋯⋯⋯⋯⋯⋯ 纵坡设计的步骤⋯⋯⋯⋯⋯⋯⋯⋯⋯⋯⋯⋯⋯⋯⋯⋯⋯⋯⋯ 竖曲线设计⋯⋯⋯⋯⋯⋯⋯⋯⋯⋯⋯⋯⋯⋯⋯⋯⋯⋯⋯ 第 4 章横断面⋯⋯⋯⋯⋯⋯⋯⋯⋯⋯⋯⋯⋯⋯⋯⋯⋯⋯⋯横断面设计原则⋯⋯⋯⋯⋯⋯⋯⋯⋯⋯⋯⋯⋯⋯⋯⋯⋯⋯⋯ 超高确实定及过渡方法⋯⋯⋯⋯⋯⋯⋯⋯⋯⋯⋯⋯⋯⋯⋯⋯⋯⋯⋯超高值的计算⋯⋯⋯⋯⋯⋯⋯⋯⋯⋯⋯⋯⋯⋯⋯⋯⋯⋯⋯

路基设计的内容⋯⋯⋯⋯⋯⋯⋯⋯⋯⋯⋯⋯⋯⋯⋯⋯⋯⋯⋯ 横断面的绘制⋯⋯⋯⋯⋯⋯⋯⋯⋯⋯⋯⋯⋯⋯⋯⋯⋯⋯⋯ 第 5 章排水⋯⋯⋯⋯⋯⋯⋯⋯⋯⋯⋯⋯⋯⋯⋯⋯⋯⋯⋯ 排水设计的原则⋯⋯⋯⋯⋯⋯⋯⋯⋯⋯⋯⋯⋯⋯⋯⋯⋯⋯⋯ 排水设计的详细步骤⋯⋯⋯⋯⋯⋯⋯⋯⋯⋯⋯⋯⋯⋯⋯⋯⋯⋯⋯ 路面排水设计⋯⋯⋯⋯⋯⋯⋯⋯⋯⋯⋯⋯⋯⋯⋯⋯⋯⋯⋯ 排水系统剖析⋯⋯⋯⋯⋯⋯⋯⋯⋯⋯⋯⋯⋯⋯⋯⋯⋯⋯⋯ 第 6 章路面⋯⋯⋯⋯⋯⋯⋯⋯⋯⋯⋯⋯⋯⋯⋯⋯⋯⋯⋯ 路面设计的内容⋯⋯⋯⋯⋯⋯⋯⋯⋯⋯⋯⋯⋯⋯⋯⋯⋯⋯⋯ 路面设计步骤⋯⋯⋯⋯⋯⋯⋯⋯⋯⋯⋯⋯⋯⋯⋯⋯⋯⋯⋯ 路面设计⋯⋯⋯⋯⋯⋯⋯⋯⋯⋯⋯⋯⋯⋯⋯⋯⋯⋯⋯ 第 7 章⋯⋯⋯⋯⋯⋯⋯⋯⋯⋯⋯⋯⋯⋯⋯⋯⋯⋯⋯ 主要参照文件⋯⋯⋯⋯⋯⋯⋯⋯⋯⋯⋯⋯⋯⋯⋯⋯⋯⋯⋯

三级公路设计说明

三级公路设计说明 三级公路是指交通量和行车速度相对较高的城市主干道,通常是连接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镇之间的重要交通干线。三级公路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提供高效、安全、快速的交通运输服务,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一、设计标准: 1.交通量:三级公路的设计交通量应根据通行能力和预测交通需求确定,一般应满足设计年通行能力要求。 2.行车速度:三级公路的设计行车速度应根据交通需求和路段特点确定,一般应满足设计时速要求。 3.路面宽度:三级公路的设计路面宽度应根据交通量、行车速度和车道数确定,一般应满足设计路面宽度要求。 4.车道数:三级公路的设计车道数应根据交通量和行车速度确定,一般应满足设计车道数要求。 5.设计荷载:三级公路的设计荷载应根据交通量和货运需求确定,一般应满足设计荷载要求。 6.设计标准:三级公路的设计标准应根据交通需求和路段特点确定,一般应满足设计标准要求。 二、设计要点: 1.路线选择:三级公路的路线选择应考虑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环境影响等因素,选择最优路线。

2.断面设计:三级公路的断面设计应考虑交通量、行车速度、车辆类型等因素,确定最适合的断面形式。 3.路基处理:三级公路的路基处理应考虑地基承载力、地质条件、水文条件等因素,采取适当的路基处理措施。 4.路面结构:三级公路的路面结构应根据交通量、车速、荷载等因素确定,采用适当的路面结构形式。 5.路灯设置:三级公路的路灯设置应根据交通量、行车速度、路段特点等因素确定,确保夜间行车安全。 6.交通标志标线:三级公路的交通标志标线应根据交通需求和路段特点确定,确保交通秩序和安全。 7.设计速度:三级公路的设计速度应根据交通需求和路段特点确定,确保行车安全和通行效率。 8.设计排水:三级公路的设计排水应考虑降雨量、地形地貌等因素,采取适当的排水措施,确保路面排水畅通。 三、设计流程: 1.前期调研:进行路线勘测、地质勘查、交通量测算等调研工作,确定设计基础数据。 2.路线选择:根据调研结果,结合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环境影响等因素,选择最优路线。 3.断面设计:根据交通量、行车速度、车辆类型等因素,确定最适合的断面形式。

三级公路设计文稿

一、设计资料 (一)、设计原始资料 1、沿线及区域的地质 本项目线路处于平原微丘上,地势基本平坦、视野开阔,海拔高程在30m~60m。沿线路段主要地貌为平原微丘。 2、设计的项目与内容摘要 路线起点A(565805,2615750),终点B(567405,2616700)两点之间选定一条公路路线并进行平,纵,横,设计和基土石方的计算。 (二)、设计标准 1、公路等级:三级公路(平原微丘); 2、计算行车速度:30km/s; 3、行车道宽度:3.25m; 4、路基宽度:7.5m; 5、最大纵坡:8%; 6、平曲线最小半径:极限值,30m;一般值65m; 7、停车视距:30m; 8、土路肩宽度:0.5m; 9、服务水平:四级; 10、设计年限:30年; 11、桥涵设计荷载:汽车——20级;挂车——100级。 二、道路设计线 (一)、三级公路(平原微丘)选线的一般原则 路线是道路的骨架,它的优劣关系到道路本身功能的发挥和在路网中是否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影响路线设计除自然条件外还受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因此选线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妥善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其基本原则如下: 1、在道路设计的各阶段,应运用各种先进的手段对路线方案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在多

方案论证、比较的基础上,选定最优路线方案。 2、路线设计应在保证行车安全、舒适、迅速的前提下,做到工程量小、造价低、营运费 用省、效益好,并有利于施工和养护。在工程两增加不大时,应尽量采用较高的技术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不要轻易采用极限指标,也不应该不顾工程的大小,片面的追求工指标。 3、选线应注意同农田基本建设相配合,做到少占田地,并尽量不占高产田、经济作物田或经济园林等。 4、通过名胜、风景、古迹地区的道路,应注意保护原有自然状态,其人工构造物应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处理好重要历史文物遗址。 5、选线时应对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进行深入勘测调查,弄清它们对道路工程的影响。对严重不良地质路段,如滑坡、坍塌、泥石流、岩溶、泥沼等地段和沙漠、多年冻土等特殊地区,应谨慎对待,一般情况下应设法避免。当必须穿过时,应选择合适位置,缩小穿越范围,并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 6、选线应重视保护环境,注意由于道路修建,汽车运营所产生的影响和污染,如: 1)、路线对自然景观与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 2)、占地、拆迁房屋所带来的影响; 3)、路线对城镇布局、行政规划、农业耕作区、水利排灌体系等现有设施造成分割引起的影响 4)、噪音对居民已经汽车对大气、水源、农田所造成的污染和影响。(二)、路线方案的选择 1、选择两种方案 根据《公路勘测设计》及公路线设计规范在A(565805,2615750)B(567405,2616700)两点之间进行之上定线,设计出两种方案,以供比较选择。 2、平面线形设计 1)在平面上读出个交点的转角并计算出相关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三级公路设计

1绪论 1.1地理地点图 (略,详尽状况见路线设计图) 1.2路线及工程概略 本路线是山岭重丘区的一条三级公路,路线设计技术指标为:路基宽度为7.5 米,双向车道,无中央分开带,土路肩为 2 0.5 米,行车道为 2 3.250 米。设计速度为 30Km/h ,路线总长1981.451 米,起点桩号K0+000.00,终点桩号为K1+1981.451。设计路线共设置了 6 个平曲线,半径分别为 350m 210m 250m 337m 75m 58.460m ,弯道处均设置缓和曲线,本次纵断面设计设置了8 个变坡点,5 个凸形竖曲线,3 个凹形竖曲线,半径挨次为 1800、 4700、 18000、2500、2500 3000、1400、1000 米。 1.3线自然地理特点 安州区隶属四川省绵阳市,位于绵阳市西南部,四川盆地西北部,龙门山脉中段,介于北纬31°23~′31° 47,′东经 104 ° 05~′104 ° 38之′间,东与江油市,东南与本市的涪城区接壤;南与德阳市的罗江县,西南与绵竹市相连;北与本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毗邻 1.4研究主要内容 本毕业设计的任务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达成吉林白河—露珠河三级公路的设 计工作,详细内容包含整理剖析、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公路排水规 划设计及设计文件的编制和图纸绘制。 1.4.1 资料整理与剖析 设计资料是设计的客观依照,一定仔细客观地剖析。第一要对设计任务书供给的 各样资料加以理解和必需的记忆,明确对设计的影响,在脑筋中对工程要求、自然条 件、资料供给状况和施工条件等,构成一幅清晰的画面;其次要对资料进行剖析、归 纳和系统地整理,从中抽取、确立有关设计数据。 1.4.2 路线平面、纵断面及横断面设计 1.4.3 排水设计 1.4.4 设计文件 毕业设计文件包含设计说明书和计算书。说明书交代设计内容、设计企图。计算 书交代设计中的详细计算方法和过程。 1.4.5 设计图纸 一般要求绘制路线平面图、纵断面图、路基标准横断面图、横断面设计图、路面设 计图、路基排水设计图等主要图纸,编制直线、曲线及转角表、路基设计表、路基 土石方数目计算表等表格,此中一部分图纸需要计算机画图。

三级公路工程设计方案说明

三级公路工程设计方案说明 三级公路工程设计方案是指在城市道路中,道路等级为三级的公路设计方案。三级公路是连接城市与乡镇、村庄的重要交通干线,承担着大量的交通流量和货物运输任务。设计一条合理、安全、便捷的三级公路对于城乡交通的畅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进行三级公路工程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交通需求分析: 首先,要对该地区的交通需求进行分析,包括交通流量、交通组织方式、交通出行方式等。通过了解交通需求,可以明确设计的目标和重点。 二、道路线路选择: 在确定了交通需求后,需要进行道路线路选择。要考虑地形地貌、交通流向、周边环境等因素,选择最佳的道路线路。同时,要充分考虑道路的连通性和便捷性,确保道路能够顺利连接起来。 三、道路横断面设计: 道路横断面设计是指道路的几何形状和结构设计。其中包括道路的宽度、坡度、超高、路肩、路缘石等。在设计中,要充分考虑道路的通行能力和安全性,确保道路能够适应预期的交通流量和车辆类型。 四、交叉口设计: 交叉口是道路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交通流的组织和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在设计交叉口时,要根据交通需求和地理条件选择适当的交叉口类型,如十字路口、环形交叉口、Y型交叉口等。同时,要合理设置交通信号灯、交叉口标志和标线,确保交叉口的安全和顺畅。

五、边坡设计: 边坡是指道路两侧的土方边坡。在设计边坡时,要考虑土壤力学特性、降雨等自然因素,合理选择边坡的坡度和防护措施,确保边坡的稳定性和 安全性。 六、排水设计: 排水设计是指对道路的雨水进行排除和处理。在设计排水系统时,要 考虑道路的纵横坡、降雨量等因素,合理设置雨水口、雨水管道和雨水箱 等设施,确保道路在雨天能够顺利排水,避免积水导致的交通事故。 七、照明设计: 照明设计是指对道路进行照明设施的设置。在设计照明系统时,要考 虑道路的交通流量、夜间能见度等因素,合理设置路灯和照明设备,确保 道路在夜间能够提供足够的照明,保障交通安全。 总之,三级公路工程设计方案需要综合考虑交通需求、道路线路、横 断面、交叉口、边坡、排水和照明等方面的设计要求。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可以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和安全性,促进城乡交通的畅通和经济社会 的发展。

(完整)三级公路沥青路面计算—毕业设计

沥青路面设计 一、设计总说明 (一)、设计资料 映卧三级公路设计使用年限为8年,拟采用沥青路面结构。经勘察,沿线土质为砂粘性土,沿线有大量碎石集料,并有水泥、石灰和粉煤灰等传供应。据预测该路竣工初年的交通组成如下:小客车车500辆/日,跃进NJ130车313辆/日,,黄河JN150车250辆/日,东风EQ150车188辆/日。使用年限内前5年交通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0%,后3年年平均增长率为10%. 二、设计计算说明 (一)、轴载分析 路面设计以双轮组单轴载100KN 为标准轴载 (1)以设计弯沉为指标及验算沥青层层底拉应力中的累计当量轴次 1)轴载换算 轴载换算采用如下的计算公式 35 .421 1⎪ ⎭⎫ ⎝⎛=∑=P P n C C N i i k i 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轴载换算结果表(弯沉)

注:轴载小于25KN 的轴载作用不计 2)累计当量轴次 根据题意,该三级公路沥青路面设计年限为8年,四车道的车道系数取0.6。 累计当量轴次 ()[ ]() []6364685 45.0085 .01 085.010.8013651 136520 1=⨯-+⨯⨯=-+= ηγ γt e N N 次 (2) 验算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中的累计当量轴次 1)轴载换算 验算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的轴载换算公式为: 8 211⎪ ⎪⎭⎫ ⎝⎛''='∑=p p n C C N i i k i 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轴载换算结果表(半刚性基层层底拉应力) 注:轴载小于50KN 的轴载作用不计 2)累计当量轴次

参数取值同上,设计年限20年,车道系数取0.45。 累计当量轴次 ()[ ]() []6564128 45.0085 .01 085.011.8263651 136520 1' =⨯-+⨯⨯=-+= ηγ γt e N N 次 (二)、结构组合与材料选取 (三)、各层材料的抗压模量与劈裂强度 查表得各层材料的抗压模量和劈裂强度。抗压模量取20℃时的模量,各值取规范给定范围中值,因此得到20℃的抗压模量:细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为1400MPa ,中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为 1200MPa ,粗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为1000MPa ,水泥稳定碎石为1500MPa,二灰土为750MPa.各层材料劈裂强度:细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为1.4MPa ,中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为 1。0MPa ,粗粒式密级配沥青混凝土为0.8MPa,水泥稳定碎石为0。5MPa ,二灰土为0.25MPa 。 (四)、土基回弹模量的确定 该路段处于V 2区,为紫色粉质粘性土,地下水位距地表1。8m ,路基填土高平均为2.1m,则路槽底面距地下水位的高度为H 0=1.8+2.1=3。9m ,查表得干燥状态类路基,再查表知05.10≥ω,取其稠度为1.10,查表“二级自然区划各图组土基回弹模量(MPa )”查得土基模量为40MPa 。 (五)、确定路面结构方案如图 (六)、设计指标确定 对于高速公路,规范要求以设计弯层作为设计指标,并进行结构层基底拉应力验算。

三级公路路基设计说明

设计说明(路基部分) 一、设计规范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14); 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2012); 3、《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 4、《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G TD33—2012); 5、《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6、《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G B02-2013); 7、《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2012); 8、《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12); 9、《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G D32—2012); 以及其他有关的国家及地方强制性规程、标准. 二、路基、路面排水及防护工程设计 一)、路基横断面设计 新建山区三级公路现状路基宽度7。5米:由0。5米(土路肩)+2X3.25米(行车道)+0.5米(土路肩)组成。路线设计线位于路中桩,路基设计标高位置位于路中桩。 二)、路基设计 1、路基设计原则 路基必须做到密实、均匀、稳定,路基回弹模量值应不小于40MPa,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采取措施提高土基强度. 路基填筑材料因地制宜,合理采用当地材料或工业废料. 路基设计应经济、耐用,满足设计年限的使用需求。 路基设计要注意保护自然环境、景观,同时注意工程景观效果。 2、路基设计标高及路拱横坡 路基设计标高为道路路线中心路面顶标高。 新建山区三级公路路面横坡为双向2%。 3、路基填料及压实度要求 填方路基应分层铺筑,均匀压实,并应严格控制分层厚度,并注意不同填料的填筑顺序.路基压实度采用重型击实标准,路基填料强度及压实度应满足下表要求。 本项目立交区土石方中,挖除的I类土不得作为路基填料使用,可作为绿化及边坡培土。其余非膨胀性挖方土(或经过改良后的膨胀土)作为路基填方用土,尽量做到土石方就地利用。 填方高度大于2m的填方路基和土质或全、强风化泥岩段的挖方路基,于路面下1.5m范围内(路床+上路堤),进行砂砾石填筑(换填)处理。 4、路基边坡 (1)路堤 当边坡高度小于20m,且基底无不良地质现象时,一般土质路堤边坡坡率如下: 路肩以下0~8m边坡坡率采用1:1.50,8m~12m边坡坡率为1:1.75,在变坡点设2.0m宽平台. (2)路堑 路堑边坡形式及坡率应根据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边坡高度、施工方法,并结合自然稳定山坡及人工边坡的调查及力学分析综合确定。 5、护坡道和碎落台 (1)当路堤坡脚外设边沟时,坡脚与边沟内边缘设宽1。0m的护坡道,设4%向外横坡。 (2)挖方路段在路堑边沟与堑坡坡脚之间设置大于等于1.0m宽的碎落台,设4%向内横坡. 6、路基基底处理 (1)地面横坡缓于1:5时,路堤基底为耕地、草地时,必须先清除地表种植土后方可填筑.在积水洼地上填筑路堤时,应排除明水、清淤后方可填筑。地基较松散地段应夯压密实;填方路基区域,清除地面线下0。3m的表土并用砂砾石进行换填,压实度均不得小于90%。地面横坡陡于1:2.5,

道路勘测设计说明书

某地三级公路设计说明书 第1章绪论 本次课程设计是在对《道路勘测设计》及其它有关专业课程的学习的基础上, 在教师指导下,利用道路设计软件完成某地区公路的平面、纵断面及横断面综合设计任务。 1.1设计任务与内容 设计任务 根据下达的课程设计任务书及设计原始资料,完成某三级公路的路线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及横断面设计任务,并提交规定的设计图表及设计说明书。 应完成的设计表: (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2)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3)逐桩坐标表 (4)路基设计表 (5)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表° 应完成的设计图: (1)路线平面图 (2)路线纵断面图 (3)路基标准横断面图 (4)路基横断面设计图 (5)视距包络图 设计内容 为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进行道路设计的构思.运算、绘图等基本技能,根据提供的地形图,在始终控制点A、B之间,选择一条最佳路线,在适当位置跨越中间控制点。起点终点控制点标高为原地面高程。要求至少选择两个方案,并且从线型最优的角度来论证,确定最佳路线方案,并对最佳路线方案进下述各项设计: (1)平面设计 1)进行平面设计 选定平曲线半径,计算平曲线、缓和曲线、超髙和加宽等要素,并填写《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2)绘制路线平面图 绘出地形、地物、示岀路线(标出里程桩、平曲线要素及主要桩位)大中桥的位置,比例为1: 2000; (2)纵断面设计

1)进行纵断面设计 根据确定的平面图,直接读取各桩地面高程,绘制地面线,并进行纵断面设 计,确定竖曲线等要素; 2)绘制路线纵断面图 示出髙程、地面线、设计线、竖曲线极其要素,注出桥梁的位置、孔数及跨径。水平比例尺1: 2000 ,垂直比例尺1: 200; (3)横断面设计 1)根据平面设计以及纵断面设计填写《路基设计表》; 2)绘制500m的横断面设计图(比例尺:1: 200) 3)根据所绘制的横断面设计图,读取该断面所需填土或者挖土的面积,通过计算填写《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表》。 1.2自然情况 云南省玉溪地区,拟修建一条山岭重丘区三级公路。沿线土料:根据调查,公路经过低缓山丘较多,挖方多于填方,挖方土料多为花岗岩坡残积亚粘土或亚砂土,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较好,可满足该公路填土要求,部分路段需要借土,沿线水资源较为丰富,可满足施工的需要。路线起终点已标示在两张1: 2000的地形图上。地形图坐标单位为km,需换为m单位 1.3设计成果 根据设计任务书要求,本路段按三级公路技术标准勘察、设计:采用的主要技术指标:(1)公路等级:三级;(2)设计速度:30km/ h,路拱坡度1.5%,路肩坡度2.5%,路面结构设计年限为15年。 第2章路线平面设计 2.1路线平面线形说明 直线、圆曲线及缓和曲线为道路线形的基本组成要素,诸如直线最大长度、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缓和段长度的规定等均应从行车安全视觉舒顺岀发满足要求并通过计算分析确定。平面线形的桩距应按照规定并对地物及地形变化给予加桩。 曲线段的设置影响平面视距,此时应结合纵横断面的设计进行视距的验算,取得视距的保证。 在平面线形上采取直线、缓和曲线和圆曲线相结合的线性布线形式,整个平面图采用比例尺为1: 2000。在采用三级公路标准建设基础上,设计速度为30Km/h. o 圆曲线: 通过查相关规范得,圆曲线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用一般最小半径65m, 在特殊条件下可以采用极限半径30mo 不设超髙最小半径:当圆曲线半径大于一定数值时,可以不设超高,允许设置与

道路工程课程设计三级公路设计方案说明书

道路工程课程设计三级公路设计方案说明书 1 设计总说明 1.1目的和要求: 道路工程课程设计是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道路路线设计和路面结构设计两部分。通过本次课程设计,要求熟悉公路设计规范,理解、掌握《道路勘测设计》的基本概念,综合运用本课程和其他有关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使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深化和发展;学习道路路线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通过设计,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动手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工程设计概念;培养学生具备道路路线设计的基本技能。 根据设计所给资料,进行平、纵、横断面设计及其组合处理,完成土石方计算与调配,编制直线、曲线及转角一览表,路基设计表,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表;进行路面结构类型选择,并确定各结构层的合理厚度。1.2设计依据: 根据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道路工程方向《道路勘测设计指导书》。 1.3公路设计概况: 公路等级:二级公路 设计年限:15年 设计车速:60km/小时 1.4平面设计标准的确定 1、根据设计任务书要求,本路段按三级公路技术标准勘察、设计。设计车速为40公里/小时,路基双幅两车道,宽8.5米。 2、设计执行的部颁标准、规范有: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

平原微丘三级新建公路设计方案 - 20 -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 1.5路线起讫点 地形图比例尺:1:2000;公路等级:三级;起点桩号K0+700,坐标终点桩号K1+320,坐标起点高程:168.68米,终点高程:132.11米。 2 道路参数 2.1 道路等级的确定 根据所给资料,参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以下简称《标准》)、《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D20-2006(以下简称《路线规范》)确定路线的设计等级,本路段按三级公路技术标准勘察、设计。设计车速为40Km/小时,路基单幅双车道,宽8.5米。设计使用年限15年。 2.2 公路技术标准的确定 本路段按三级公路标准测设,设计车速40KM/h ,测设中在满足《公路路线设计规范》及在不增加工程造价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了平、纵、横三方面的优化组合设计,力求平面线型流畅,纵坡均衡,横断面合理,以达到视觉和心理上的舒展。 2.3 控制要素 (1)道路等级:二级 (2)设计车服务车速:60km/h 。 2.4平面设计技术指标 2.4.1圆曲线最小半径 ○1极限最小半径 ②一般最小半径

公路改建工程优秀设计说明

说明书 一、概述 重庆市万盛至南川三级公路改建工程,位于重庆市境内。本项目的建设,对完善路网结构,提高路网服务水平,发挥路网整体效益,改善出行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重庆市万盛至南川三级公路改建工程路线全长2.768596公里。 本项目设计内容包括路线设计(平、纵),路基设计,路面结构设计,桥涵,挡墙设计等工作。 1、任务依据 (1)《毕业设计指导书》;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运输部颁布的有关勘测、设计标准、规范等。 2、设计标准 (1)公路等级:三级公路 (2)设计行车速度:40km/h (3)路基路面宽度:路基宽度8.5米,路面宽度2x3.5米。 (4)桥涵设计荷载:新建桥涵设计荷载等级采用公路-Ⅰ级。 (5)设计洪水频率:大、中桥1/50,小桥、涵洞为1/25。 3、执行的标准、规范、规定、规则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JTG F10-2006); 《公路排水设计规范》(JTJ 018-97);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 D50—2006);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02);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2);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 F40-2004);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 034—2000); 《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 《公路涵洞设计细则》(JTG/T D65-04-2007); 《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公路发【2007】358号 交通运输部及重庆市交通、建设部门的其它现行勘察设计标准、规范、规程、办 法等。 二、路线 (一) 平面线形设计 1、设计原则 本段公路处于山区,在路线方案选择时尽量使路线走向、平纵横设计、结构物布设与沿线地形、地物相互协调,使整体工程经济合理。测设中主要遵循以下原则:(1)在满足路线技术指标的前提下,尽量利用现有公路和旧路基。 (2)路线布设尽量直捷顺畅,避免不必要的绕行,以缩短建设里程降低工程造价。 (3)充分利用地形、地物,合理运用标准,妥善处理公路建设与工业、农业基本建设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2ff3ec00-6ebd-11ec-809d- 7cb59b590d7d 《道路勘测设计》课程设计说明书 第一章引言1.1设计任务和内容 设计名称:某新建三级公路路线设计 设计资料:[1]公路等级:山区、丘陵区三级公路;设计速度:30km/h; [2]地形图:地形图2张,比例尺:1:2000;[3]路线起、终点:见地形图;[4]路线 沿线地质:泥质页岩 设计要求:① 确定路线的主要技术指标; ②路线方案的选择和确定;③纸上定线; ④ 平面、剖面和横截面设计; ⑤路线设计计算,包括:曲线要素、路线里程、纵断面设计高程、路基加宽、超高、 土石方数量等; ⑥ 以图纸形式绘制和填写,包括:平面图、纵断面图、路基标准横断面图、路基横 断面图、直线和曲线表、路基设计表、土方工程量计算表等; 1.2设计成果 设计公路为三级公路,设计速度30km/h,线路长度约1500m。焦点数量为5个,最小 平曲线半径为350m,最大平曲线半径为515m。最大纵坡为3.310%,最小纵坡为0.507%。 最大坡长500m,最小坡长192m。竖曲线半径为2000m。第2章线路平面设计2.1线路平面线形说明 平面线形设计一般原则为 (1)平面线形应适应地形和特征,并与周围环境协调。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和丘 陵地区,路线以海拔为主。为了适应地形,曲线占很大比例。平面线形以曲线为主。直线、圆曲线和缓和曲线的选择和合理组合取决于地形、地貌等具体条件。不要单方面强调路线 以直线或曲线为主。 (2)保持平面线形的均衡与连贯,长直线尽头不能接以小半径曲线。长直线和大半 径曲线会导致较高的车速,若突然出现小半径曲线,会因减速不及而造成事故。高、低标 准之间要 一

三级公路设计

1 绪论 1、1 地理位置图 (略,详细情况见路线设计图) 1、2路线及工程概况 本路线就是山岭重丘区得一条三级公路,路线设计技术指标为:路基宽度为7、5米, 双向车道,无中央分隔带,土路肩为2 0、5米,行车道为2 3、250米。设计速度为30Km/h, 路线总长1981、451米,起点桩号K0+000、00,终点桩号为K1+1981、451。设计路线共设置了6个平曲线,半径分别为350m 210m 250m 337m 75m 58、460m,弯道处均设置缓与曲线,本次纵断面设计设置了8个变坡点,5个凸形竖曲线,3个凹形竖曲线,半径依次为1800、4700、18000、2500、2500 3000 1400、1000 米。 1、3线自然地理特征 安州区隶属四川省绵阳市,位于绵阳市西南部,四川盆地西北部,龙门山脉中段,介于北纬31° 23」31° 47东经104° 05」104° 38之间,东与江油市,东南与本市得涪城区接壤;南与德阳市得罗江县,西南与绵竹市相连;北与本市得北川羌族自治县,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得茂县毗邻 1、4研究主要内容 本毕业设计得任务就就是在教师得指导下独立完成吉林白河一露水河三级公路得设计工作,具体内容包括整理分析、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公路排水规划设计及设计文件得编制与图纸绘制。 1、4、1资料整理与分析 设计资料就是设计得客观依据,必须认真客观地分析。首先要对设计任务书提供得各种资料加以理解与必要得记忆,明确对设计得影响,在头脑中对工程要求、自然条件、材料供应情况与施工条件等,构成一幅明晰得画面;其次要对资料进行分析、概括与系统地整理,从中抽取、确定有关设计数据。 1、4、2路线平面、纵断面及横断面设计 1、4、3排水设计 1、4、4设计文件 毕业设计文件包括设计说明书与计算书。说明书交代设计内容、设计意图。计算书交代设计中得具体计算方法与过程。 1、4、5设计图纸 一般要求绘制路线平面图、纵断面图、路基标准横断面图、横断面设计图、路面设计图、路基排水设计图等主要图纸,编制直线、曲线及转角表、路基设计表、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表等表格,其中一部分图纸需要计算机绘图。

陕西秦岭地域双向三级公路设计毕业设计

本科毕业设计计算说明书 题目:陕西秦岭地域双向三级公路设计 学生姓名:李博 学院: 系别: 专业: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班级: 指导教师: 二零一五年十二月

第一章设计资料 陕西秦岭地域设计资料 线路所经地域,位于陕西省重镇——宝鸡市周围,北靠宝鸡市,南临秦岭,属秦岭北坡地域,是宝鸡市辖地域。该地域属公路自然区划Ⅴ 1 区,秦巴山地润湿区,紧临 Ⅲ 3区(甘东黄土山区)和Ⅲ 4 区(黄渭间山地,盆地轻冻区)。 气候特点 该地域海拔高度在1000 ~ 2000米等高线之间,按中国气候分区,属东南湿热区,向青藏高寒区的过渡区,属全国道路气候分Ⅱ2B区,季节冰冻,中湿区,该地域同时受冷热气流的阻碍较大,气候特点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日降水多,冬季气温低。 线路所经地域最高月平均地温25 C ~ ,年平均气温在14 C ~ 22 C之间,极端最高气温在0 C ~ 4 C之间,冰冻现象轻.但当偶然寒流猛烈时,气温可降到-10 C以下,土壤最大冻深米,最大积雪深度< 米,按时最大风速为s 。 降水量及地下水埋深 线路所经地域位于东经105 ~110,北纬30 ~35 之间,属中国暴雨风区的13区,年降水量800mm左右,一样山地多,平地较少,散布规律为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慢慢降低,潮湿系数在~之间,干燥度平均在以下,雨型为夏、秋雨,最大月雨期长度为~天。降雨形式以暴雨为主,雨量多集中在6 ~ 8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 ,冬季降水量仅占全年的4~5% 。 由于该地域降水量较多,且集中,地面横坡陡峻,汇流时刻较快,一样汇水面积≤10km2,汇流时刻约30分钟;汇流面积≤20km2,汇流时刻约45分钟;沿线地下水埋深一样在3米左右,沟谷处约为2米左右。 地形与地貌 线路所经地域,自然地面横坡陡峻,清江河从西向东流入渭河,线路沿清江河而上,在清江河发源地翻越分水岭而下,其分水岭西坡陡而东坡较缓,自然横坡达40% 左右,自然地面较整齐,短距离内高差大,沟谷、河流的纵坡较大,大量随季节转变大,除清东河下游处,枯水季节水量很小,乃至干枯;夏日水流湍急,往往引发山洪暴发,冲洗力较大,河(沟)内为含土砾石,大于60mm的砾石含量占50% 左右,砾石成份要紧为花岗岩,个别砾石的最大粒径达4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