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知识点完全总结

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知识点完全总结

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知识点完全总结
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知识点完全总结

浙科版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全书知识完整总结

前言

一、我们为什么要学习生物学?

首先,我们自己就是生物,我而且是一种高级动物。其次,生物学是一门基础科学,是农学和医学的基础

二、什么是生物?什么是生命?

(一)生物:具有生命的物体

生命:生物体所持有的现象

(二)判断的依据——生物基本特征

1 以细胞为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结构单位:所有活的生物体都使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构成的

单细胞生物

生物体

多细胞生物

功能单位: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是在细胞内完成的

2 相同的化学成分

(1)细胞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基本化学成分都相同

(2)细胞中水含量最多,且都含有四大有机物

3 新陈代谢

概念:活的细胞内进行的化学反应

合成代谢:将从外界获得的营养物质转化为细胞的组成成分

包括

分解代谢:将生物体能的营养物质分解

各细胞中主要的代谢途径都是一致的

4 稳态

5 应激性

(1)定义:生物体觉察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并产生一定的反应

(2)意义:是生物体趋利避害,更好的适应环境

应激性:短时间内产生,强调行为

(3)比较:适应性:长期形成,强调现象,是应激性长期积累的结果

遗传性:是决定应激性和适应性的物质基础

6 生殖和遗传

生长发育生殖遗传

7 进化

方向:简单复杂

低级高级

水生陆生

三、什么是生物学?

(一)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

观察、发现并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得出结论→交流结果

方法:生物体的外形→内部结构

静止→动态

个体→群体

同种→不同种

整体→局部

第一章:细胞的分子组成 §1-1 分子和离子

§1-2 无机物

1.水:含量:生物体内60%~90% 细胞中80%~90% 性质:极性分子

作用:1作为溶剂(溶极性分子)。因为水是极性分子,所以其他的极性分子或离子易溶于水 2 是生物体内物质运输的主要介质

3 调节体温。因为水分子间有氢键,破坏氢键要消耗大量的热,而形成氢键要释放热量 2.无机盐:含量 : 约占1%~1.5% 存在形式:多以离子形式存在

生理作用:(1)对于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维持血浆的正常浓度,

酸碱平衡和神经肌肉兴奋性】

(2)无机盐还是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Mg 2-、Fe 2+、I -)

§1-3 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 1. 碳化合物

分类:有机物 无机物

碳骨架(直链、支链、环状) 多样性

碳是所有生命系统的核心元素 2. 糖类

元素组成:C H O 种类及应用

(1) 分类依据:是否能水解及水解后的产物

共价键 离子键 元素

1 生命具有物质性,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2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有差异性(元素含量)

3 人体中各种化学元素含量不同 O.C.H.N.含量较多称为主要

原子

同位素: H C (12C 13C 14C ) 16O 18O 同位素示踪法 示踪原子

离子化合物 eg :NaCl 分子 eg :H-Cl

细胞→生物体

无机物

无机盐 有机物

蛋白质 核酸 脂质 糖类

种类定义举例分子式分布生理功能

单糖不能水

解成更

简单的

糖五碳糖:核糖、

脱氧核糖

C5H10O5动、植物中组成核糖核酸(RNA)

组成脱氧核糖核酸(DNA)C5H10O4

葡萄糖、果糖C6H12O6植物体内重要的能源物质

蔬菜水果中

二糖能水解

成两个

单糖蔗糖、麦芽糖C12H22O11植物体内能源物质乳糖动物乳汁

多糖能水解

成多个

单糖糖元(C6H10O5)n动物肝脏、肌肉贮能物质

淀粉植物体中

纤维素植物体中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保护细胞

3.脂质:

(1)元素组成:主要:C H O 有的还有:N P

(2

种类生理作用

油脂组成细胞的必要成分,贮能物质

磷脂细胞内各种膜结构的必要成分

植物蜡对植物细胞起保护作用

胆固醇人体所必需的,但过多会导致心脑血管疾病

油脂:

(1)、分子结构

甘油+3脂肪酸甘油三酯(油脂)+3H2O

(2)油脂的种类

油:植物体内,液态,不饱和

油脂

脂:动物体内,固态,饱和

4.蛋白质:

(一)生理功能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比喻为“建筑材料”。

2、有推动化学反应的作用。即生物催化剂——酶。

3、与免疫有关,负责与疾病作斗争。如抗体。

4、具有运输作用。如帮助物质运输细胞:细胞膜上的载体。

(二)蛋白质分子的结构

1、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

(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多种

(2)、通式:

(3)、结构特点:

a: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 b: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c:不同的氨基酸分子,具有不同的R基.

2、蛋白质分子的结构

结合方式:脱水缩合。

肽键数=脱水数=氨基酸数-肽链条数。

(三)、多样性原因

氨基酸分子数目、种类、排列顺序,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不同。

多肽种类多样

蛋白质分子多样

(四)、性质

空间结构不稳定,一旦改变,蛋白质就失去活性

低温:抑制蛋白质的活性

温度

高温

影响蛋白质活性的因素 PH值

使蛋白质失活且不可恢复

重金属

(五)、大小:蛋白质分子是生物大分子,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苏丹Ⅲ+油脂橙黄色

选材原则:①、保证实验效果好

②、易取得

③、操作步骤简便

5.核酸

(一)、相对分子质量

几十万~几百万,为生物大分子

(二)、元素组成:C、H、O、N、P等

(三)、分子结构

基本组成单位:核苷酸 ---磷酸+五碳糖+含氮碱基

脱氧核糖核糖

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

(A、T、C、G)(A、U、C、G)

化学结构脱氧核苷酸链核糖核苷酸链

空间结构脱氧核糖核酸(DNA)核糖核酸(RNA)

(双螺旋结构) (单链)

名称简称五碳糖存在部位

脱氧核糖核酸DNA 脱氧核糖主要在细胞核内

核糖核酸RNA 核糖主要在细胞质内

(五)、生理功能

DNA:贮藏遗传信息,控制细胞的所有活动。决定细胞的整个生物体的遗传

特性

RNA:在合成蛋白质时是必需的。

第二章:细胞的结构

§2-1细胞概述

一、细胞学说

(一)、主要科学说:

1、英国:胡克发明显微镜,看到细胞。

2、德国:施莱登、施旺、菲尔肖提出细胞学说。

(二)、细胞学说主要内容:

1、所有生物都是有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

2、细胞是所有生物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3、所有的细胞必定是由别的细胞产生的。

(三)、意义:细胞学说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础。

二、细胞的大小、数目及种类

(一)、大小

最小的:细菌类的支原体细胞

最大的:鸵鸟蛋的卵黄

(二)、数目:生物体积越大,细胞数目越多

(三)、种类:

1、依据:细胞结构中是否有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原核细胞细菌、蓝藻

真核细胞植物、动物、真菌

动物细胞能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显微结构

动物细胞能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亚显微结构

§2-2 细胞膜和细胞壁

一、细胞膜——质膜

(一)、质膜具有选择透性

(二)、质膜的结构模型——流动镶嵌模型

1、质膜的化学成分: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还有少

量的多糖。

2、质膜的结构

(1)、脂双层

(2)、磷脂分子的透性:头部亲水,尾部亲脂疏水。

两层磷脂分子构成质膜中的一层单位膜。

质膜中磷脂分子头部朝外,与水环境接触,尾部朝内,形成一个亲脂的小环境。

磷脂双分子层------细胞膜的基本支架------磷脂与胆固醇一起存在于脂双层内部使其既有流动性又很坚实

结构蛋白质分子露在膜表面

嵌插或贯穿

多糖:与蛋白质或磷脂结合成细胞外被

结构特点:流动性。功能特性:选择透性

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2.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 细胞间的信息交流(三)、质膜中各种成分的功能

1、脂双层:使许多分子和离子不能随意出入细胞。

2、膜蛋白的作用:

(1)、控制某些分子、离子的出入;

(2)、生物催化剂;

(3)、细胞标志物。

二、细胞壁

(一)、分布:植物、真菌、细菌

(二)、植物细胞壁

成分:主要是纤维素

功能:保护细胞,支撑植物体

§2-3 细胞质

一、概述

概念:由细胞膜包被的细胞内的大部分物质。

结构细胞溶胶

细胞器定义:真核细胞中有特定功能的结构

种类:内质网、核糖体、高尔基体、溶酶体、线粒体、质体

液泡、中心体、细胞骨架。

二、细胞器

1.核糖体——最小的细胞器

分布:真核、原核细胞中、一部分附着在粗面内质网上,一部分游离在细胞质基质。

形态:椭球形颗粒状小体(无膜结构)

成分:RNA和蛋白质

功能: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附着型:产生各种分泌蛋白:膜蛋白;溶酶体内的酶;消化酶

游离型:产生存在于细胞质中的蛋白质,呼吸酶

2、内质网

(1)分布:动、植物等真核细胞,并与核膜及细胞膜有联系

(2)形态结构:由一系列单位膜构成的囊腔和细管组成

(3)种类及功能:

粗面内质网(有核糖体):蛋白质运输通道

光面内质网(没核糖体):膜上有酶,与多种重要化合物的合成有关,如:糖类和脂质合成

3.高尔基体

分布:动植物细胞中,细胞核附近

形态结构:单位膜构成的扁小囊和有小囊产生的小泡组成。

主要功能:是物质运输系统,承担着物质运输的任务 植物细胞分裂时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动物细胞中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

4.溶酶体——单位膜包被的小泡

分解衰老的、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 分布:动物、真菌和某些植物细胞 结构:单位膜 各种水解酶 来源:高尔基体断裂后形成的

功能:对外界吞入的颗粒和细胞自身产生的碎渣进行消化 意义:保证细胞中其他结构的完整性。

5.液泡

分布:植物细胞 结构:单位膜

细胞液:水、无机盐、色素、糖类、氨基酸等 功能:(1)使得植物的花、果实、叶有各种颜色(无叶绿素)

(2)调节细胞的内环境,如:调节渗压,使细胞保持膨胀状态 6.中心体

分布:主要在动物细胞,有的低等植物细胞中

结构: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组成(中心粒有微管构成) 功能:在动物细胞的增殖过程中起作用

7.线粒体

分布:动植物细胞中, 代谢旺盛的细胞中含量较多.

形态:呈颗粒状或短杆状

结构:外膜:使线粒体与周围的细胞质分开

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意义:增大膜面积有利于生化反应地进行)

基质:含少量DNA 、核糖体和有关酶

功能:细胞呼吸和能量代谢的中心

线粒体的数量与细胞新陈代谢的强弱有关(一般在细胞代谢旺盛的部位比较集中)

8.质体——植物和藻类细胞特有

种类:白色体:分布在不见光的部分,储存脂质和淀粉 有色体:含有色素,最重要的是叶绿体 叶绿体

(1)分布: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真核细胞。

(2)形态:一般呈扁平的椭球形 或球形(比线粒体稍大)

(3)结构

线粒体和叶绿体比较表

双层膜 基粒 基质 内膜 外膜

透明,有利于透光

由类囊体重叠而成,膜上有色素,可

吸收、传递、转化光能

液态,含少量DNA 、核糖体 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线粒体 叶绿体

9.细胞骨架

定义:细胞质中由蛋白质纤维构成的支架

结构及功能(给细胞内部提供一个框架,决定着细胞的结构) 10.细胞溶胶

定义:细胞质中除细胞器以外的液体部分

功能:1.细胞溶胶中有多种酶,是多种代谢活动的场所。

2.为新陈代谢提供所需的物质和一定的环境条件(如提供ATP 、核苷酸、氨基酸等)。 成分:水、无机离子、脂类、糖类、氨基酸、核苷酸等,还有很多种酶。

细胞器的分工合作

各种生物膜在功能上既有明确分工,又是紧密联系的。

核糖体: 合成蛋白质 内质网: 折叠、组装、加糖基(运输和加工) 高尔基体: 再加工(成熟蛋白质) 细胞膜: 外排(具有特定功能的蛋白质) 细胞外 线粒体 (供能)

2、高等植物特有的细胞器:叶绿体、液泡

3、动物和低等植物特有的细胞器:中心体

4、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核糖体

6、含有DNA的细胞器:线粒体、叶绿体

7、与细胞增殖有关的细胞器:中心体

8、含有色素的细胞器:液泡、叶绿体

9、与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10.能够自我复制:线粒体、叶绿体

11.与有丝分裂有关:中心体

12.与能量转换有关:线粒体、叶绿体

§2-4 细胞核

细胞核是细胞中最大的细胞器

核被膜定义:指包被细胞核的双层膜(有选择透性),外层与粗面内质网膜

相连。

核孔:内外膜在一些位点上融合形成的环状开口,是蛋白质、RNA等大分子

出入细胞的通道。

细胞核结构染色质:细胞核中或粗或细的长丝,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携带着细胞的遗传信息。

在细胞核内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物质。

核仁:细胞核中呈圆形或椭圆形的结构,由某些染色体的片段构成。与核糖体的形成

有关,在细胞分类过程中能周期性的消失和重建。

核基质:细胞核内的液体部分。

细胞核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

功能生物体的性状遗传由细胞核控制

1、按有无

膜结构

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

时期状态名称

分裂间期细丝状染色质

分裂期圆柱状或杆状染色体

结论:细胞中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状态。

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5 原核细胞

唯一的细胞器:核糖体

一、

(1)、细胞大小

大多数原核细胞的直径为2~8cm,其大小为典型真核细胞的十分之一。

(2)、拟核:

DNA存在于该区域,拟核是细胞的主要遗传物质。

(3)、细胞壁

主要成分是由多肽和糖类结合而成的肽聚糖。

(4)、细胞质

由质膜包被,质膜外侧是细胞壁,称为细菌细胞壁,起着保护细胞并维持细胞形状的作用。细胞膜是原核细胞进行呼吸的场所。

二、结构——以细菌为例

细胞壁:主要成分肽聚糖,有保护和维持细胞形态的功能

基本结构细胞膜:与真核细胞相似(是细膜呼吸的场所)

拟核:有DNA分子,控制主要的遗传现状

细胞质:含核糖体

鞭毛:与细菌运动有关

特殊结构荚膜:有一定保护作用

芽孢:细菌休眠题,增强抗性

相同点:都有细胞膜,核糖体,遗传物质DNA

(注:细、线、支、蓝、衣分别指细菌、放

线体、支原体、蓝藻、衣原体)

酵母菌、黑藻也属于真核细胞

第三章细胞的代谢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内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

§3-1 细胞与能量 一、能量的转化

(一)化学能:活细胞中的各种分子,由于其中原子的排列而具有势能。是细胞内最主要的能量形式。 (二)能量的转化:即不被消灭,也不被创造,相互转变,细胞有序状态的维持要消耗能量。

二、ATP 是细胞中的能量

生命活动直接能源——A TP (一)、ATP 结构

1、组成:C 、O 、H 、N 、P

2、全称:腺苷三磷酸

3、结构:腺嘌呤—核糖—磷酸基团~磷酸基团~磷酸基团

腺苷

A - P ~ P ~ P

普通化学键 高能磷酸键 结构简式:A —P ~P ~P 4、ATP 的结构特点:

每分子ATP 含两个高能磷酸键,ATP 水解指远离A 的那个“~”断裂,释放大量能量。 (二)、ATP 与ADP 的转化

1、存在特点:ATP 在细胞内含量很少,转化十分迅速。

2、转化过程:

能量水解酶

++??→?i P ADP ATP

ATP P ADP ??

→?++化合酶

能量i 不是可逆反应 不是可逆反应的原因:1)能量的来源与去路不同;2)条件不同;3)反应场所不同

3、转化意义:细胞内ATP 处于动态平衡中,对构成生物体内部稳定的供量环境有重要意义。

(三)、ATP 的应用

是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能量通货),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四)、ATP 再生

动物、真菌等 绿色植物 呼 呼 光 吸 吸 合 作 作 作 用 用 用

(五)ATP 的来源: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等

ATP

Pi ADP ?→?++酶

能量

§3-2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扩散和渗透

(一)扩散

定义:分子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运动的现象

结果:使分子分布均匀

特点:缓慢高浓度→低浓度

(二)渗透

定义:水分子通过膜的扩散

方向:低浓度→高浓度

条件:①有半透膜存在

②半透膜两边存在浓度差

.

(二)被动转运:物质由浓度高的一侧转运至浓度较低的一侧。

易化扩散:载体蛋白分子与被运转的分子或离子结合而改变形状,于是把分子或离子运转质膜的另一侧;将分子或离子释放后,载体蛋白又恢复至原来的形状。这种转

运仍是一种扩散作用,但扩散的速率要大得多,成为易化扩散。

(三)主动运转

1、定义:逆浓度梯度的运转。

2、特点:从高到低,要载体蛋白,需要细胞代谢产生的能量。

(四)胞吞、胞吐:有的物质被一部分质膜包起来,这部分质膜于整个质膜脱离,裹着该物质运

动到细胞的内侧或外侧。运送到细胞内侧的,成为胞吞;运送到细胞外侧的,

称为胞吐。

巧记:扩散:一水二气三有机(H2O、O2、CO2乙醇、笨、甘油)

(五)小结

扩散(渗透)

被动运转易化扩散

离子或分子

方式主动运转

大分子或颗粒胞吞

胞吐

§3-3 酶

(一)酶的发现

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德国化学家李比希

(二)酶的概念

定义:活细胞内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来源功能化学本质:多数蛋白质少数RNA 发挥催化作用的场所。

(三)酶的催化特性

无机催化剂:MnO2 ,FeCl3

催化剂生物催化剂—酶:过氧化氢酶

2H2O2 2H2O+O2

底物:酶作用的物质。

产物:反应生成的物质。

酶促反应:酶催化的反应。

酶活性:用来表示酶作用的强弱。

实验:1)取两支洁净试管,编号为1、2

2)分别滴加等量的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

3)同时在1号试管中加适量过氧化氢酶,在2号试管中加适量二氧化锰

4)观察并记录试管中气泡产生的快慢

高效性:

意义:保证了细胞内化学反应的顺利进行及能量供应的稳定。

专一性:

含义: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底物或少数几种相似底物的反应。

(四)酶的催化原理: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提出:酒精产量与活酵母菌的繁殖量成正

比,酒精发酵是酵母菌代谢活动的结果。

认为:酒精发酵与酵母的活动无关,只需要

酵母菌中的某种物质。

酶 酶 1个CO 2、1个NADH 2个CO 2、1个A TP 3个NADH 、 1个FADH 酶

酶 酶

(五)影响酶作用的因素

探究PH 值对酶活性的影响

1、酶种酶都有最适PH 值,在最适PH 值下,酶的活性最高;

2、高于或低于最适PH 值酶的活性都会降低,甚至失活;

3、不同酶最适PH 值不同。(胃蛋白酶:2左右 胰蛋白酶:8左右) 本质:过酸过碱的条件下,都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 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1、每种酶都有最适温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酶的活性都降低;

2、不同种酶的最适温度不同。

本质:较高温度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低温度使酶的活性降低,在适

宜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恢复。

总结:影响酶的活性因素有:PH 、温度和各种有机化合物(有机溶剂、重金属离子) §3-4 细胞呼吸

一.概念:细胞内进行的将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或者小分子有机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二.类型:

三、需氧呼吸

C 6H 12O 6 + 6O 2 6CO 2 + 6H 2O +能量 需氧呼吸的实质:糖等有机物被氧化的过程

第一阶段:糖酵解 场所:细胞溶胶

过程:1、六碳的链(葡萄糖)被分为2个三碳的链(丙酮酸)

2、释放的能量中,有2个ATP 生成,其余以热能散失

3、葡萄糖中的一部分氢原子变成还原型辅酶(NADH )。

辅酶:辅酶是辅助酶起作用的分子,不是蛋白质,是属于维生素或维生素的一部分,也可是离子等 NADH :是一种特殊的核苷酸。其携带一个氢原子(含电子)将在电子传递链中被利用

反应式:C 6H 12O 6+2NAD ++2ADP+2Pi 2CH 3COCOOH+2NADH+2H ++2ATP

第二阶段:柠檬酸循环

场所:线粒体基质

过程:C-C-C C-C CO 2

产物:

分步反应:

第一步: C 3

酸(丙酮酸)+ NAD + [C 2

]+CO 2

+NADH + H +

第二步:[C 2]+FAD+3NAD + +ADP+Pi+3H 2O 2CO 2+3NADH+3H ++ATP+FADH 2

需氧呼吸(主要方式) 厌氧呼吸 氧化性辅酶 还原性辅酶 一个丙酮酸 细

胞呼吸

酶 酶 总反应式:CH 3COCOOH+3H 2O+FAD+4NAD ++ADP+Pi 3CO 2+4NADH+ATP+4H ++FADH 2

第三阶段:电子传递链 场所:线粒体内膜上

原因:电子传递体与ATP 合成酶在线粒体内膜上

电子传递体:有3种蛋白质复合体构成电子传递链,每种复合体中又有一种以上的电子传递体。

反应式: 2H ++2e -+1/2O 2

H 2

O

需氧呼吸总反应: C 6H 12O 6 + 6O 2+6H 2O 6CO 2+12H 2O+能量

需氧呼吸 场 所 反应物 产 物 ATP 与氧的关系 糖酵解

细胞溶胶 1个 葡萄糖

2个丙酮酸 2个NADH+ H +

2个 不消耗 柠檬酸循环

线粒体基质 2个丙酮酸和6个水

6个CO 2和 8个NADH + H +和 2个FADH 2

2个

不消耗

电子传递链 线粒体内膜

24个还原性氢和氧气

12个H 2O

26个 消耗

有氧呼吸示意图

2ADP+Pi

C 6H 12O 6

2CH 3COCOOH

2NAD +

2NADH+2H +

能量

2ATP 热量

2CH 3COCOOH

6H 2O 6CO 2 8NADH 8NADH+8H +

能量

2ATP

热量

2FAD 2FADH 2

+6O 2

12H 2O

大量能量

26ATP 热量

C 4 C 6

酶 酶 四.厌氧呼吸 (一)概念: 1.定义:无氧条件下细胞内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将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有机小分子化合物的过程 2.场所:细胞溶胶 (二)过程: 第一阶段:糖酵解

第二阶段: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不同的产物。最常见的产物是乳酸或乙醇。 (三)类型: 一.乳酸发酵:

1.定义:无氧条件下分解产生乳酸

2.生物种类:人、动物、甜菜的块根、乳酸细菌、玉米的胚、马铃薯的块茎

反应式: ++

+?→?

++NAD CHOHCOOH CH H NADH COCOOH CH 33酶

总反应:C 6H 12O 6 + 2ADP + 2Pi 2C 3H 6O 3+2A TP

二.乙醇发酵:

1.定义:无氧条件下分解产生乙醇

2.生物类型:酵母菌

3.过程:①糖酵解

②丙酮酸被还原

总反应 C 6H 12O 6 + 2ADP + 2Pi 2C 2H 5OH + 2CO 2 + 2A TP

厌氧呼吸的意义:

在无氧或缺氧的条件下,细胞利用厌氧呼吸作用可以快速地利用葡萄糖转化成ATP ,在短时间内维持生命

生物体内贮能----脂肪 主要能源—糖类 重要能源---葡萄糖 直接能源---ATP

植物体内储能---淀粉 动物体内储能---脂肪

CH 3COCOOH

CH 3CHO + CO 2

C 2H 5OH + NA

D +

脱CO 2 被NADH 还原

细胞呼吸是细胞的代谢中心

I脂肪(甘油三酯)的氧化

1、脂肪脂肪酶甘油+ 脂肪酸

糖酵解分解生成二碳化合物→柠檬酸循环II蛋白质氧化分解

1、蛋白质蛋白酶氨基酸+ H2O

2、脱氨基作用

氨基酸NH3+有机物

在肝脏转化为尿素排出进入柠檬酸循环→细胞呼吸

小结:细胞中各种物质代谢是相互联系的,以细胞呼吸为中心

细胞呼吸的意义:为生命活动提供ATP,为各种合成反应提供碳骨架。

影响因素:

1、生物自身因素

2、外界环境因素

C6H12O6+6H2O+6O2酶6CO2+2H2O

反应物条件生成物

适当升温

适量增加水

适当提高氧气浓度

农产品储存和保鲜:低温低湿低氧

§3-5光合作用

一、概述

(一)概念: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二)生物种类:绿色植物、藻类、光合细菌(蓝藻)

自养生物: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为其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提供物质和能量(生产者)

异样生物:不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需要从环境中摄取现成的有机物

6CO2+12H2O 光能 6O2+C6H12O6+6H2O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原料CO2、H2O O2、C6H12O6、H2O

产物H2O、C6H12O6、O2CO2、H2O

能量转换贮藏能量释放能量

发生场所叶绿体线粒体、细胞溶胶

发生条件光照、酶光下、暗处、酶

二、叶绿体及色素

培养皿(一)叶绿体结构

(二)叶绿体中的色素

1、提取色素

原理:色素可以溶解在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中

SiO2→使研磨更充分 CaCO3→保护色素

2、分离色素——纸层析法层析液

原理: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

(1)制备滤纸条 (2)画滤液细线 ★要求:细、直、齐重复2—3次 (3)分离色素 ★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线

三.光合作用的过程 (一)光反应阶段:

场所:类囊体膜上 过程:

①光系统:在类囊体膜中,由色素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体,包括: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 ②过程:

(二)碳反应阶段 1、场所:叶绿体基质 2、过程:

3.条件:多种酶

4.物质变化:

CO 2的固定:)三碳分子(3522)(C C RuBp CO ?→?+

还原 三碳糖??

??→?ATP

NADPH C &3 C 5再生:三碳糖 C 5

3. 能量变化: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光合作用的强弱用光合速率表示

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反应活化能的酶 1、细胞代谢:细胞内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3、酶的作用:催化作用 4、使化学反应加快的方法: 加热:通过提高分子的能量来加快反应速度; 加催化剂:通过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来加快反应速度;同无机催化相比,酶能更显著地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5、酶的概念: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 少数是RNA。 6、酶的特性: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 倍 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 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活性最高。7、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1)酶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酶促反应的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如图1 所示。 图一图二 图1 图2 (2)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刚开始反应速度随底物浓度增加而加快,之 后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也几乎不变,如图2所示。 (3)pH值对酶促反应影响:刚开始反应速度随着pH值升高而加快,达到最 大值后反应速度随着pH值升高而下降。反应速率最大时的pH值称为这种酶的最适pH 值。如图3所示。 图三图四 图3 图4 (4)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刚开始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但当温度高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最终,酶因高温使空间结构遭到破坏失去活性,失去了催化能力。如图4所示。

8、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比较过氧化氢酶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分析:1号与2号比较自变量为水浴加热,1号与3号、4号比较自变量为3号加入三氯化铁、4号加入肝脏研磨液(即催化剂种类) (2)实验结论:酶具有催化作用,并且催化效率要比无机催化剂Fe3+高得多 (3)控制变量:自变量(实验中人为控制改变的变量) 因变量(随自变量而变化的变量)、 无关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 结果造成影响)。 (4)对照实验:除一个因素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1、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中文名称叫做三磷酸腺苷 2、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 3、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 4、ADP转化为ATP所需能量来源:动物和人:呼吸作用。 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5、ATP的功能:(1)直接给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即直接能源)

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主要知识点

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复习重点 第一讲绪论 1、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含义 从狭义上讲,分子生物学主要是研究生物体主要遗传物质-基因或DNA的结构及其复制、转录、表达和调节控制等过程的科学。 基因工程是一项将生物的某个基因通过载体运送到另一种生物的活体细胞中,并使之无性繁殖和行使正常功能,从而创造生物新品种或新物种的遗传学技术。 2、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发展简史,特别是里程碑事件,要求掌握其必要的理由 上个世纪50年代,Watson和Crick提出了的DNA双螺旋模型; 60年代,法国科学家Jacob和Monod提出了的乳糖操纵子模型; 70年代,Berg首先发现了DNA连接酶,并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重组DNA分子; 80年代,Mullis发明了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 90年代,开展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和模式生物的基因组测序,分子生物学进入“基因组时代”; 目前,分子生物学进入了“后基因组时代”或“蛋白质组时代”。 3、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的专业地位与作用:从专业基础课角度阐述对专业课程的支 撑作用 第二讲核酸概述 1、核酸的化学组成(图画说明) 2、核酸的种类与特点:DNA和RNA的区别 (1)DNA含的糖分子是脱氧核糖,RNA含的是核糖; (2)DNA含有的碱基是腺嘌呤(A)、胞嘧啶(C)、鸟嘌呤(G)和胸腺嘧啶(T),RNA含有的碱基前3个与DNA完全相同,只有最后一个胸腺嘧啶被尿嘧啶(U)所代替; (3)DNA通常是双链,而RNA主要为单链;

(4)DNA的分子链一般较长,而RNA分子链较短。 3、DNA作为遗传物质的直接和间接证据; 间接: (1)一种生物不同组织的细胞,不论年龄大小,功能如何,它的DNA含量是恒定的,而生殖细胞精子的DNA含量则刚好是体细胞的一半。多倍体生物细胞的DNA含量是按其染色体倍数性的增加而递增的,但细胞核里的蛋白质并没有相似的分布规律。 (2)DNA在代谢上较稳定。 (3)DNA是所有生物的染色体所共有的,而某些生物的染色体上则没有蛋白质。(4)DNA通常只存在于细胞核染色体上,但某些能自体复制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叶绿体有其自己的DNA。 (5)在各类生物中能引起DNA结构改变的化学物质都可引起基因突变。 直接:肺炎链球菌试验、噬菌体侵染实验 4、DNA的变性与复性:两者的含义与特点及应用 变性:它是指当双螺旋DNA加热至生理温度以上(接近100oC)时,它就失去生理活性。这时DNA双股链间的氢键断裂,最后双股链完全分开并成为无规则线团的过程。简而言之,就是DNA从双链变成单链的过程。增色效应:它是指在DNA的变性过程中,它在260 nm的吸收值先是缓慢上升,到达某一温度后即骤然上升的效应。 复性:它是指热变性的DNA如缓慢冷却,已分开的互补链又可能重新缔合成双螺旋的过程。复性的速度与DNA的浓度有关,因为两互补序列间的配对决定于它们碰撞频率。DNA复性的应用-分子杂交:由DNA复性研究发展成的一种实验技术是分子杂交技术。杂交可发生在DNA和DNA或DNA与RNA间。 5、Tm的含义与影响因素 Tm的含义:是指吸收值增加的中点。 影响因素: 1)DNA序列中G + C的含量或比例含量越高,Tm值也越大(决定性因素);2)溶液的离子强度 3)核酸分子的长度有关:核酸分子越长,Tm值越大

分子生物学总结(朱玉贤版)(2020年10月整理).pdf

结合着下载的资料复习吧~~~~ 绪论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Schleiden和Schwann提出“细胞学说” 孟德尔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分离定律、独立分配规律 Miescher首次从莱茵河鲑鱼精子中分离出DNA Morgan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连锁遗传规律 Avery证明基因就是DNA分子,提出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McClintock首次提出转座子或跳跃基因概念 Watson和Crick提出DNA双螺旋模型 Crick提出了“中心法则” Meselson与Stah用N重同位素证明了DNA复制是一种半保留复制 Jacob和Monod提出了著名的乳糖操纵子模型 Arber首次发现DNA限制性内切酶的存在 Temin和Baltimore发现在病毒中存在以RNA为模板,逆转录成DNA的逆转录酶 哪几种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Avery等进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Hershey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 第二章染色体与DNA 第一节染色体 一、真核细胞染色体的组成 DNA:组蛋白:非组蛋白:RNA = 1:1:(1-1.5):0.05 (一)蛋白质(组蛋白、非组蛋白) (1)组蛋白:H1、H2A、H2B、H3、H4 功能:①核小体组蛋白(H2A、H2B、H3、H4)作用是将DNA分子盘绕成核小体

②不参加核小体组建的组蛋白H1,在构成核小体时起连接作用 (2)非组蛋白:包括以DNA为底物的酶、作用于组蛋白的酶、RNA聚合酶等。常见的有(HMG蛋白、DNA结合蛋白) 二、染色质 染色体:分裂期由染色质聚缩形成。 染色质:线性复合结构,间期遗传物质存在形式。 常染色质(着色浅) 具间期染色质形态特征和着色特征染色质 异染色质(着色深) 结构性异染色质兼性异染色质 (在整个细胞周期内都处于凝集状态)(特定时期处于凝集状态)三、核小体 由H2A、H2B、H3、H4各2 分子组成的八聚体和绕在八聚体外的DNA、一分 子H1组成。八聚体在中央,DNA分子盘绕在外,由此形成核心颗粒。,H1结合在核心颗粒外侧DNA双链的进出口端,如搭扣将绕在八聚体外DNA链固定,核心颗粒之间的连接部分为连接DNA。 核小体的定位对转录有促进作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汇总

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看完一个知识点之后一定要到新学案上找相关练习之后才能真正掌握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知识梳理: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单细胞生物的生命活动依赖单个细胞就能完成摄食、运动、生殖等各项生命活动(不能完成反射,反射需要多个细胞的参与)。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了的细胞密切配合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生命活动如生长、发育、生殖遗传变异生命活动调节。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每个层次都要能辨别,做几个练习去巩固,下面是一些特例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知识梳理: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2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3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4会判断低倍到高倍镜下细胞数目的计算?(新学案)5学会移动载玻片?(新学案)。6目镜(10X)的放大倍数乘物镜放大倍数(10X)等于放大倍数(100)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要知道一些原核生物 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细菌:能判断哪些生物属于细菌新学案上讲的更详细(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1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2内容要点:共三点。1.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2.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3.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他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五、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表略,见笔记)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知识梳理:统一性:元素种类大体相同,不同生物间元素种类相同,但含量差别很大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差异性:元素含量有差异 2.组成细胞的元素能判断大量元素有哪些?微量元素有哪些?主要元素有哪些?等等 大量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Fe、Mn、Zn、Cu、B、Mo主要元素:C、H、O、N、P、S 含量最高的四种元素:C、H、O、N基本元素:C(干重下含量最高)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O(鲜重下含量最高)数量(个数)最多的是H 3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水(鲜重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无机盐, 有机化合物糖类脂质蛋白质(干重中含量最高的化合物)核酸、 4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分子生物学知识点

第一章染色体与DNA 1.原核生物的DNA的主要特征:一般只有一条染色体且大都带有单拷贝基因,只有少数的基因是以多拷贝形式存在的;整个染色体DNA几乎全部由功能基因与调控序列所组成;几乎每个基因序列都与它所编码的蛋白质序列呈线性对应状态。 2.真核生物染色体所具有的特征:分子结构稳定;能够自我复制,使亲代之间保持连续性;能够知道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整个生命活动过程;能够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3.染色体上的蛋白质主要包括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组蛋白是染色体的结构蛋白,与DNA组成核小体。其中组蛋白又分为:H1、H2、H2B、H3及H4。 4.组蛋白的特性:①进化上的极端保守性:不同种生物组蛋白的氨基酸组成是十分相似的②无组织特异性③肽链上的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碱性氨基酸集中分布在N端的半条链上④组蛋白的修饰作用:包括甲基化、乙酰化、磷酸化、泛素华及ADP核糖基化(修饰作用只发生在细胞周期的特定时间和组蛋白的特定位点上)⑤富含赖氨酸的组蛋白H5。 5.非组蛋白包括酶类,与细胞分裂有关的收缩蛋白、骨架蛋白、核孔复合蛋白以及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微管蛋白、原基蛋白等。 ①HMG蛋白:其特点在于能与DNA结合,也能与H1作用,但都容易用低盐溶液抽提,说明他们与DNA的结合并不牢靠。 ②DNA结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较低的蛋白质,约占非组蛋白的20%,可能是一些与DNA的复制或者转录相关的酶或调节物质。 ③A24非组蛋白:其有两个N端,呈酸性,含有较多的谷氨酸和天冬氨酸,总含量大约是H2A的1%,位于核小体内。 6.C值(C value):一种生物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 C值反常现象:某些两栖类的C值甚至比哺乳动物还大,而在两栖类中C值的变化也很大,可相差100倍。 7.真核细胞的DNA序列大概可分为三类(根据对DNA的动力学): ①不重复序列:这些序列一般只有一个或几个拷贝,它占DNA总量的40%—80%。注:单拷贝基因通过基因扩增仍可合成大量蛋白质。 ②中度重复序列:序列的重复次数为10-10000,约占总DNA的10%—40%。 ③高度重复序列(卫星序列):只在真核生物中发现,这类DNA是高度浓缩的,是异染色质的组成部分。 8.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结构特点总结:①基因组庞大,一般大于原核生物的基因组 ②存在大量的重复序列③大部分为非编码序列,占整个基因组序列的90%以上,该特点是真核生物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最主要区别④转录产物为单顺反子⑤存在大量的顺式作用元件,包括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等⑥存在大量的DNA多态性。DNA多态性指DNA序列中发生变异而导致的个体间核苷酸序列的差异⑦真核基因是断裂基因,有内含子结构⑧具有端粒结构。端粒是真核生物线性基因组DNA末端的一段特殊结构,它是一段DNA序列和蛋白质形成的复合体。

分子生物学问题汇总

Section A 细胞与大分子 简述复杂大分子的生物学功能及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Section C 核酸的性质 1.DNA的超螺旋结构的特点有哪些? A 发生在闭环双链DNA分子上 B DNA双链轴线高卷曲,与简单的环状相比,连接数发生变化 C 当DNA扭曲方向与双螺旋方向相同时,DNA变得紧绷,为正超螺旋,反之变得松弛为负超螺旋。自然界几乎所有DNA分子超螺旋都为负的,因为能量最低。 2.简述核酸的性质。 A 核酸的稳定性:由于核酸中碱基对的疏水效应以及电荷偶极作用而趋于稳定 B 酸效应:在强酸和高温条件下,核酸完全水解,而在稀酸条件下,DNA的核苷键被选择性地断裂生成脱嘌呤核酸 C 碱效应:当PH超出生理范围时(7-8),碱基的互变异构态发生变化 D 化学变性:一些化学物质如尿素,甲酰胺能破坏DNA和RNA二级结构中的 而使核酸变性。 E 粘性:DNA的粘性是由其形态决定的,DNA分子细长,称为高轴比,可被机械力和超声波剪切而粘性下降。 F 浮力密度:1.7g/cm^3,因此可利用高浓度分子质量的盐溶液进行纯化和分析 G 紫外线吸收:核酸中的芳香族碱基在269nm 处有最大光吸收 H 减色性,热变性,复性。 思考题:提取细菌的质粒依据是核酸的哪些性质? 质粒是抗性基因,,在基因组或者质粒DNA中用碱提取法。 Sectio C 课前提问 1.在1.5mL的离心管中有500μL,取出10 μL稀释至1000 μL后进行检测,测得A260=0.15。 问(1):试管中的DNA浓度是多少? 问(2):如果测得A280=0.078, .A260/A280=?说明什么问题? (1)稀释前的浓度:0.15/20=0.0075 稀释后的浓度:0.0075/100=0.75ug/ml (2)0.15/0.078=1.92〉1.8,说明DNA中混有RNA样品。 2.解释以下两幅图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 第一章走进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使用显微镜 1、方法:先对光:一转转换器;二转聚光器;三转反光镜再观察:一放标本孔中央;二降物镜片上方;三升镜筒仔细看 2、注意:(1)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2)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短,放大倍数越大“物镜—玻片标本”越短,放大倍数越大(3)物像与实际材料上下、左右都是颠倒的(4)高倍物镜使用顺序:低倍镜→标本移至中央→高倍镜→大光圈,凹面镜→细准焦螺旋(5)污点位置的判断:移动或转动法 二、细胞的类型 1、原核细胞:没有典型的细胞核,无核膜和核仁。如细菌、蓝藻类、衣原体、支原体、放线菌、乳酸菌等原核生物的细胞。

2、真核细胞:有核膜包被的明显的细胞核。如动物、植物和真菌(酵母菌、霉菌、食用菌)等真核生物的细胞。 3、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 发明显微镜的科学家是荷兰的列文?虎克; 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是英国的胡克; 创立细胞学说的科学家是德国的施莱登和施旺。施旺、施莱登提出“一 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在此基础上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只能来自细胞”,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被认为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 1、细胞中含量最多的6种元素是C、H、O、N、P、Ca(98%),称为大量元素。有些含量较少,如Fe、Mn、Zn、Cu、B、Mo等,被称为微量元素。 2、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C元素。(碳原子间以共价键构成的碳链,碳链是生物构成生物大分子的基本骨架,称为有机物的碳骨架。) 3、缺乏必需元素可能导致疾病。如:克山病(缺硒),缺铁性贫血 4、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 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体和自然界中含量相差很大。 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分子生物学知识点总结

, 宛 本人自己总结,大家随便一看。 基因与基因组 基因(gene ):储存有功能的蛋白质多肽链或 RNA 序列信息,及表达这些信息所必须的全部 核苷酸序列所构成的遗传单位。 1.顺式作用元件有:启动子和上游启动子元件,反应元件,增强子,沉默子,Poly 加尾信号 启动子:有方向性,转录起始位点上游,TATA 盒,B 地贫,与 RNA 聚合酶特异结合及启 动转录 上游启动子元件:TATA 盒上游,与反式作用因子结合,调控基因转录效率。CAAT 盒,GC 盒,CACA 盒—B 地贫 反应元件:与激活的信息分子受体结合,调控基因表达 增强子:与反式作用因子结合,基因表达正调控,无方向性 沉默子:与反式作用因子结合,基因表达负调控 Poly 加尾信号:结构基因末端 AATAAA 及下游富含 GT 或 T 区,多聚腺苷酸化特异因子, 在 3 末端加 200 个 A B 地贫 1.除逆转录病毒外,通常为单倍体基因组。 逆转录病毒:单股正链二倍体 RNA ,三个结构基因,gag ,pol ,env ,5 端甲基化帽,3 端 poly 加尾。 HIV 免疫缺陷病毒,白血病病毒,肉瘤病毒 感染细菌的病毒基因组与细菌相似,基因连续,感染真核细胞的病毒基因组与真核细胞相似, 有内含子,基因不连续。 3.基因组连续:冠状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鼻病毒 4.编码区占大部分 原核生物基因组 1.由一条环状双链 DNA 分子组成,通常只有一个复制起点。 2.结构基因大多组成操纵子,形成多顺反子(mRNA ) 3.非编码区主要是调控序列。(转录终止区可有强终止子有反向重复序列,形成茎环结构) 4.存在可移动的 DNA 序列(转座因子:能够在一个 DNA 内或两个 DNA 间移动的 DNA 片 段转座因子:插入序列,转座子,可转座的噬菌体,转座作用的机制:复制性转座,简单转 座,共整合体,插入突变) 5.编码区大于非编码区 真核生物基因组 1.有同源性的功能相关基因构成基因家族 核酸序列相同,核酸序列高度同源,编码产物的功能或功能区相同,假基因 2.真核基因为断裂基因,编码为单顺反子。 3.有单一序列(低度重复序列) 中度重复序列,高度重复序列(反向重复序列—发卡结构, 卫星 DNA :大卫星 DNA ,高度多态性:小卫星 DNA ,微卫星 DNA ) 基因表达调控 基因表达:。生物基因组中结构基因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经过转录、翻译等一系列过程,合 成具有特定的生物学功能和生物学效应的 RNA 或蛋白质的全过程。包括 rRNA 和 tRNA 的 转录过程。 基因表达特点:时间特异性,空间特异性 按对刺激的反应性分类:基本表达(管家基因),诱导和阻遏表达。协同表达 基因表达调控:机体各种细胞中含有的相同遗传信息(相同的结构基因),根据机体的不同发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整理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总结整理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必修(1)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 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 病毒(HIV)、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 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 (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 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 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 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 (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 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 Jacob Schneider)、施旺(Theodor 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 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现代分子生物学总结(朱玉贤、最新版)

现代分子生物学总结(朱玉贤、最新版)

一、绪论 两个经典实验 1、肺炎球菌在老鼠体内的毒性实验:先将光滑型致病菌(S型)烧煮杀活性以后、以及活的粗糙型细菌(R型)分别侵染小鼠发现这些细菌自然丧失了治病能力;当他们将经烧煮杀死的S型细菌和活的R型细菌混合再感染小鼠时,实验小鼠每次都死亡。解剖死鼠,发现有大量活的S型细菌。实验表明,死细菌DNA 进行了可遗传的转化,从而导致小鼠死亡。 2、T2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当细菌培养基中分别带有35S或32P标记的氨基酸或核苷酸,子代噬菌体就相应含有35S标记的蛋白质或32P标记的核酸。分别用这些噬菌体感染没有放射性标记的细菌,经过1~2个噬菌体DNA 复制周期后进行检测,子代噬菌体中几乎不含带35S标记的蛋白质,但含30%以上的32P 标记。说明在噬菌体传代过程中发挥作用的可能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基因的概念:基因是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分子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二、染色体与DNA 嘌呤嘧啶 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尿嘧啶胸腺嘧啶 染色体 性质:1、分子结构相对稳定;2、能够自我复制,使亲、子代之间保持连续性;3、能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命过程;4、能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组蛋白一般特性:1、进化上极端保守,特别是H3、H4;2、无组织特异性;3、肽链上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4、存在较普遍的修饰作用;5、富含赖氨酸的组蛋白H5 非组蛋白:HMG蛋白;DNA结合蛋白;A24非组蛋白

真核生物基因组DNA 真核细胞基因组最大特点是它含有大量的重复序列,而且功能DNA序列大多被不编码蛋白质的非功能蛋白质所隔开。人们把一种生物单倍体基因组DNA的总量称为C值,在真核生物中C 值一般是随着生物进化而增加的,高等生物的C 值一般大于低等动物,但某些两栖类的C值甚至比哺乳动物还大,这就是著名的C值反常现象。真核细胞DNA序列可被分为3类:不重复序列、中度重复序列、高度重复序列。 真核生物基因组的特点:1、真核生物基因组庞大,一般都远大于原核生物的基因组;2、真核基因组存在大量的的重复序列;3、真核基因组的大部分为非编码序列,占整个基因组序列的90%以上,这是真核生物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最主要的区别;4、真核基因组的转录产物为单顺反之;5、真核基因组是断裂基因,有内含子结构;6、真核基因组存在大量的顺式元件,包括启动子、增强子、沉默子等;7、真核基因组中存在大量的DNA多态性;8、真核基因组具有端粒结构。

分子生物学知识点整理知识讲解

分子生物学知识点整 理

一、名词解释: 1. 基因:基因是位于染色体上的遗传基本单位,是负载特定遗传信息的DNA 片段,编码具有生物功能的产物包括RNA和多肽链。 2. 基因表达:即基因负载遗传信息转变生成具有生物学功能产物的过程,包括基因的激活、转录、翻译以及相关的加工修饰等多个步骤或过程。 3.管家基因:在一个生物个体的几乎所有组织细胞中和所有时间段都持续表达的基因,其表达水平变化很小且较少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如GAPDH、β-肌动蛋白基因。 4. 启动子:是指位于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上游、能够与RNA聚合酶和其他转录因子结合并进而调节其下游目的基因转录起始和转录效率的一段DNA片段。 5.操纵子:是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协调控制单位,包括有结构基因、启动序列、操纵序列等。如:乳糖操纵子、色氨酸操纵子等。 6.反式作用因子:指由其他基因表达产生的、能与顺式作用元件直接或间接作用而参与调节靶基因转录的蛋白因子(转录因子)。 7.顺式作用元件:即位于基因附近或内部的能够调节基因自身表达的特定DNA 序列。是转录因子的结合位点,通过与转录因子的结合而实现对真核基因转录的精确调控。 8. Ct值:即循环阈值(cycle threshold,Ct),是指在PCR扩增过程中,扩增产物的荧光信号达到设定的荧光阈值所经历的循环数。(它与PCR扩增的起始模板量存在线性对数关系,由此可以对扩增样品中的目的基因的模板量进行准确的绝对和(或)相对定量。)

9.核酸分子杂交:是指核酸分子在变性后再复性的过程中,来源不同但互不配对的核酸单链(包括DNA和DNA,DNA和RNA,RNA和RNA)相互结合形成杂合双链的特性或现象,依据此特性建立的一种对目的核酸分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技术则称为分子杂交技术。 10. 印迹或转印:是指将核酸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通过一定的方法转移并固定至尼龙膜等支持载体上的一种方法,该技术类似于用吸墨纸吸收纸张上的墨迹。 11. 探针:是一种用同位素或非同位素标记核酸单链,通常是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片段。 12. 基因芯片:又称DNA芯片或DNA微阵列,是基于核酸分子杂交原理建立的一种对DNA进行高通量、大规模、并进行分析的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将大量寡核苷酸分子固定于支持物上,然后与标记的待测样品进行杂交,通过检测杂交信号的强弱进而对待测样品中的核酸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13. 基因文库:是指通过克隆方法保存在适当宿主中的一群混合的DNA分子,所有这些分子中的插入片段的总和,可代表某种生物的全部基因组序列或全部的mRNA序列,因此基因文库实际上是包含某一生物体或生物组织样本的全部DNA序列的克隆群体。基因文库包括两类:基因组文库和cDNA文库。 14. 克隆:是来自同一始祖的相同副本或拷贝的集合。 15. 载体:为携带的目的基因,实现其无性繁殖或表达有意义的蛋白质所采用的一些DNA分子。 16.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识别DNA的特意序列,并在识别位点或其周围切割双链DNA的一类内切酶。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知识梳理: 1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 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 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 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知识梳理: 一、高倍镜的使用步骤(尤其要注意第1和第4步)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 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 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 二、显微镜使用常识 1 调亮视野的两种方法(放大光圈)、(使用凹面镜)。 2 高倍镜:物象(大),视野(暗),看到细胞数目(少)。 低倍镜:物象(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3 物镜:(有)螺纹,镜筒越(长),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无)螺纹,镜筒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三、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主要类群:原核生物:蓝藻,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细菌:(球菌,杆菌,螺旋菌,乳酸菌) 放线菌:(链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真核生物:动物、植物、真菌:(青霉菌,酵母菌,蘑菇)等 四、细胞学说 1 创立者:(施莱登,施旺) 2 内容要点:共三点。1. 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2. 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3. 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他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 揭示问题:揭示了(细胞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五、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表略,见笔记)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知识梳理: 统一性:元素种类大体相同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差异性:元素含量有差异 2.组成细胞的元素 大量元素:C、H、O、N、P、S、K、Ca、Mg 微量元素:Fe、Mn Zn、Cu B、Mo 主要元素:C、H、ON、P、S 含量最高的四种元素:C、H、O N基本元素:C (干重下含量最高) 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0 (鲜重下含量最高) 3 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无机化合物水(鲜重含量最高的化合物)

(完整版)分子生物学总结完整版

分子生物学 第一章绪论 分子生物学研究内容有哪些方面? 1、结构分子生物学; 2、基因表达的调节与控制; 3、DNA重组技术及其应用; 4、结构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系统生物学 第二章DNA and Chromosome 1、DNA的变性: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DNA双链解开成两条单链的过程。 2、DNA复性: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分开的两条单链分子按照碱基互补原则重新恢复天然的双螺旋构象的现象。 3、Tm(熔链温度):DNA加热变性时,紫外吸收达到最大值的一半时的温度,即DNA分子内50%的双链结构被解开成单链分子时的温度) 4、退火:热变性的DNA经缓慢冷却后即可复性,称为退火 5、假基因:基因组中存在的一段与正常基因非常相似但不能表达的DNA序列。以Ψ来表示。 6、C值矛盾或C值悖论:C值的大小与生物的复杂度和进化的地位并不一致,称为C值矛盾或C值悖论(C-Value Paradox)。 7、转座:可移动因子介导的遗传物质的重排现象。 8、转座子:染色体、质粒或噬菌体上可以转移位置的遗传成分 9、DNA二级结构的特点:1)DNA分子是由两条相互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绕而成;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外侧;3)DNA分子表面有大沟和小沟;4)两条链间存在碱基互补,通过氢键连系,且A=T、G ≡ C(碱基互补原则);5)螺旋的螺距为3.4nm,直径为2nm,相邻两个碱基对之间的垂直距离为0.34nm,每圈螺旋包含10个碱基对;6)碱基平面与螺旋纵轴接近垂直,糖环平面接近平行 10、真核生物基因组结构:编码蛋白质或RNA的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包括编码区两侧的调控序列和编码序列间的间隔序列。 特点:1)真核基因组结构庞大哺乳类生物大于2X109bp;2)单顺反子(单顺反子:一个基因单独转录,一个基因一条mRNA,翻译成一条多肽链;)3)基因不连续性断裂基因(interrupted gene)、内含子(intron)、外显子(exon);4)非编码区较多,多于编码序列(9:1) 5)含有大量重复序列 11、Histon(组蛋白)特点:极端保守性、无组织特异性、氨基酸分布的不对称性、可修饰作用、富含Lys的H5 12、核小体组成:由组蛋白和200bp DNA组成 13、转座的机制:转座时发生的插入作用有一个普遍的特征,那就是受体分子中有一段很短的被称为靶序列的DNA会被复制,使插入的转座子位于两个重复的靶序列之间。 复制型转座:整个转座子被复制,所移动和转位的仅为原转座子的拷贝。 非复制型转座:原始转座子作为一个可移动的实体直接被移位。 第三章DNA Replication and repair 1、半保留复制:DNA生物合成时,母链DNA解开为两股单链,各自作为模板(template)按碱

高一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整理版)

必修(1)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 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T组织T器官T系统(植物没有系统)T个体T种群 T群落T生态系统T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 )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 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 分子)集 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 与蛋白质 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 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 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 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 (小室)这个 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荷兰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 ),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 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 世纪30 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 Jacob Schneider )、施旺(Theodor Schwann )提 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 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分子生物学知识点归纳

分子生物学 1.DNA的一级结构:指DNA分子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2.DNA的二级结构:指两条DNA单链形成的双螺旋结构、三股螺旋结构以及四股螺旋结构。3.DNA的三级结构:双链DNA进一步扭曲盘旋形成的超螺旋结构。 4.DNA的甲基化:DNA的一级结构中,有一些碱基可以通过加上一个甲基而被修饰,称为DNA的甲基化。甲基化修饰在原核生物DNA中多为对一些酶切位点的修饰,其作用是对自身DNA产生保护作用。真核生物中的DNA甲基化则在基因表达调控中有重要作用。真核生物DNA中,几乎所有的甲基化都发生于二核苷酸序列5’-CG-3’的C上,即5’-mCG-3’. 5.CG岛:基因组DNA中大部分CG二核苷酸是高度甲基化的,但有些成簇的、稳定的非甲基化的CG小片段,称为CG岛,存在于整个基因组中。“CG”岛特点是G+C含量高以及大部分CG二核苷酸缺乏甲基化。 6.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 (1)DNA是反向平行的互补双链结构。 (2)DNA双链是右手螺旋结构。螺旋每旋转一周包含了10对碱基,螺距为3.4nm. DNA 双链说形成的螺旋直径为2 nm。每个碱基旋转角度为36度。DNA双螺旋分子表面 存在一个大沟和一个小沟,目前认为这些沟状结构与蛋白质和DNA间的识别有关。(3)疏水力和氢键维系DNA双螺旋结构的稳定。DNA双链结构的稳定横向依靠两条链互补碱基间的氢键维系,纵向则靠碱基平面间的疏水性堆积力维持。 7.核小体的组成: 染色质的基本组成单位被称为核小体,由DNA和5种组蛋白H1,H2A,H2B,H3和H4共同构成。各两分子的H2A,H2B,H3和H4共同构成八聚体的核心组蛋白,DNA双螺旋缠绕在这一核心上形成核小体的核心颗粒。核小体的核心颗粒之间再由DNA和组蛋白H1构成的连接区连接起来形成串珠样结构。 8.顺反子(Cistron):由结构基因转录生成的RNA序列亦称为顺反子。 9.单顺反子(monocistron):真核生物的一个结构基因与相应的调控区组成一个完整的基因,即一个表达单位,转录物为一个单顺反子。从一条mRNA只能翻译出一条多肽链。10.多顺反子(polycistron): 原核生物具有操纵子结构,几个结构基因转录在一条mRNA 链上,因而转录物为多顺反子。每个顺反子分别翻译出各自的蛋白质。 11.原核生物mRNA结构的特点: (1) 原核生物mRNA往往是多顺反子的,即每分子mRNA带有几种蛋白质的遗传信息。 (2)mRNA 5‘端无帽子结构,3‘端无多聚A尾。 (3)mRNA一般没有修饰碱基。 12.真核生物mRNA结构的特点: (1)5‘端有帽子结构。即7-甲基鸟嘌呤-三磷酸鸟苷m7GpppN。 (2)3‘端大多数带有多聚腺苷酸尾巴。 (3)分子中可能有修饰碱基,主要有甲基化。 (4)分子中有编码区和非编码区。 14.tRNA的结构特点 (1)tRNA是单链小分子。 (2)tRNA含有很多稀有碱基。 (3)tRNA的5‘端总是磷酸化,5’末端核苷酸往往是pG. (4)tRNA的3‘端是CCA-OH序列。是氨基酸的结合部位。 (5)tRNA的二级结构形状类似于三叶草,含二氢尿嘧啶环(D环)、T环和反密码子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高一生物考试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必须依赖(活细胞)才能生存。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4血液属于(组织)层次,皮肤属于(器官)层次。 5植物没有(系统)层次,单细胞生物既可化做(个体)层次,又可化做(细胞)层次。 6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7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鲤鱼。 8群落:在一定的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例: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不是所有的鱼) 9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三、比较原核与真核细胞(多样性) 四、细胞学说 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细胞的命名者;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内容:1、一切动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3、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产生。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基本:C、H、O、N(90%) 大量:C、H、O、N、P、S、(97%)K、C a、Mg 元素微量:F e、Mo、Zn、Cu、B、Mo等 (20种)最基本:C,占干重的48.4%,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 物质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基础水: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无机物无机盐:对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 化合物蛋白质: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体现者 核酸:携带遗传信息 有机物糖类:主要的能源物质 脂质:主要的储能物质 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1)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