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又称葡萄球菌皮肤烫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葡萄球菌性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STEN)或Ritter综合征主要发生于婴幼儿,

以全身泛发性红斑松解性疱及大片表皮剥脱特征,起病突然,病情进展快,可继发全身感染、败血症甚至死亡。我院儿科2003年10月至2008年3月共收治13例,现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般资料本组13例患儿,男8例,女5例,日龄2~28 d,平均9.5天。其中早产儿2例,低体重儿2例,就诊时间为发病当日~4天。13例均有原发病灶,头面部疖肿5例,新生儿脓疱疮2例,面部皮肤损伤1例,口咽部感染灶3例,腹股沟区皱褶处感染2例。有2例出生当天发病的患儿确诊为宫内或出生时产道感染。

1.1.2 临床特点患儿突然起病,病初在口周或眼周发生暗红色斑,口周放射性皲裂,后迅速蔓延到躯干及四肢近端,以面部、腋窝、肘窝、腹股沟等皱褶部位显著。有8例散发全身,皮温高、触痛明显、拒按,部分伴有较密集针尖大小的脓疱。在红斑基础上可见松弛性水疱或大疱,1~2 d内其上表皮起皱,稍用力摩擦,表皮即大片脱落露出鲜红色糜烂面,似烫伤样,有脓性分泌物。水疱在额部、颈部、耳后、躯干较多见,尼氏征阳性。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睑结膜及咽部充血。2例皮损出现湿疹样改变。体温改变11例,其中发热9例,体温偏低2例,另2例皮损相对较轻、体温正常。1例呈现反应低下,嗜睡、拒乳,病情危重。13例均做血培养、疱液及皮肤分泌物培养,查C反应蛋白、心肌酶谱、血、尿、粪常规检查,其中血常规白细胞升高8例,降低2例,正常3例;C反应蛋白明显增高5例;心肌酶谱升高3例。13例中11例疱液及分泌物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7例血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两培养均为阳性者5例。

1.2 治疗与护理

1.2.1 药物治疗⑴抗生素治疗:患儿确诊后立即予足量抗生素治疗,治疗初期药敏试验未回报主要是经验性使用头孢类抗生素,药敏试验回报后则采用敏感抗生素治疗。其中7例采用头孢曲松钠50~80 mg/(kg·d),2次/日静脉滴注,3例用苯唑西林50~100 mg/(kg·d) 2次/日静脉滴注,2例用头孢他定50~100 mg/(kg·d) 2次/日静脉滴注,1例用头孢吡肟50~100 mg/(kg·d) 2次/日静脉滴注。由于新生儿的特点,部分敏感药物如:克林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磷霉素等抗生素没有采用。抗生素一般应用7~12天,其中1例长达18天,严密监测,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和双重感染。⑵免疫球蛋白:13例新生儿均采用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其中12例200~400 mg/(kg·d),每日1次,静脉滴注3~5天;1例危重患儿给予2.0 g/kg一次性静脉滴注冲击治疗。⑶皮质激素:13例中9例给予地塞米松注射液0.25~0.5 mg/(kg·d)静脉滴注,时间3~5天。⑷其他治疗:所有患儿同时口服扑尔敏或苯海拉明糖浆。加强营养,补充液体,有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者及时纠正。严重者输新鲜血浆或新鲜血。

1.2.2 护理严格无菌操作,进行保护性隔离,病室和温箱每日用紫外线照射和消毒液消毒2次。将患儿置于暖箱内,箱温30~32 ℃。全身裸露,床面铺无菌纱垫,撒少许消毒滑石粉,注意保持平整,每日换2次。如被尿液或大便污染,随时更换。所有患儿用生理盐水冲洗双眼,均予0.125%氯霉素眼药水滴眼,晚用红霉素眼膏涂眼。每日1:10 000高锰酸钾液洗浴两次。脓疱疮病灶处,外用百多邦软膏。糜烂渗液多皮肤糜烂溃化脓处以呋喃西林纱布湿敷,每2~3小时更换1次。

2 治疗结果

13例中12例在用药第2~3天时体温开始下降,多在1周内体温退尽。3~5天红斑开始消退、脱屑,水疱停止发展,皮损糜烂渗出逐渐减少干燥,脓疱开始塌陷、结痂。其中1例危重患儿经历了由体温不升到高热的病理过程,第8天体温开始下降,第14天病情开始

有明显好转,因考虑该患儿合并心脏损害,继续留院观察10天。本组13例疗程7~24天,平均9天,均治愈出院,随访1~2月无复发。

3 讨论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又名葡萄球菌性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staphylococcal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STEN),又称葡萄球菌皮肤烫伤综合症(SSSS),是由凝固酶阳性、噬菌体Ⅱ组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一种严重的皮肤感染性疾病[1]。1878年,Ritter首先描述了本病征[2]。种致病菌毒力较强,可产生一种可溶性毒素-表皮松解毒素(epidermolytictoxin),经血行至表皮通过蛋白水解作用引发皮肤损害,可使表皮颗粒层细胞裂隙离解,形成松弛大疱。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分为金葡菌型和非金葡菌型。近年认为,新生儿剥脱性皮炎为金葡菌型TEN,非金葡菌性TEN多发生在成人及较大的儿童[2]。婴幼儿可能对该毒素排泄缓慢,血清中含量较高而易致本病。其特点是多见于婴儿、新生儿,起病急骤,皮肤有广泛性烧伤样刺痛感和疼痛性红斑,摩擦红斑处则表皮剥离,出现广泛糜烂面或形成水疱、脓疱,口周放射性皲裂,尼氏征阳性,形如大面积烫伤。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病死率明显增加,有报道可高达50%,多于l周内死于脓毒败血症或肺炎[3]。

目前的文献报道均认为,早期足量的抗生素治疗是阻断毒素产生,控制病情发展的有效手段。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对金葡菌具有很好的抗菌效果,相对于新生儿这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小,临床常为首选。我们通过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发现,13例均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且均对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敏感。因此,我们的方案是早期经验性使用头孢类抗生素,此后依药敏换用敏感抗生素。我们所有患儿均使用丙种球蛋白,其中1例采用了大剂量冲击治疗,治疗效果明显提高。有文献指出大剂量静脉内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可以中和毒素,并阻断免疫细胞上的Fc受体,与C3b、C4b结合抑制炎症反应。因此,应用抗生素同时应尽早应用丙种球蛋白,有利于皮损的消退、恢复,缩短病程,迅速减轻患儿痛苦,提高疗效,达到治疗目的[4]。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使用,因其可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尚有争议,国内外文献均不主张积极使用类固醇激素。但亦有研究者认为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及早合并使用糖皮质激素,对控制病情,改善症状有利[5,6]。我们有9例使用了小剂量地塞米松注射液,对缓解患儿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未见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认为重症患儿应慎用。应该提出的是针对皮损的局部用药和护理是治疗SSSS的重要环节,应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Odom RB,James WD,Berger TG.Andrews'disease of the skin,clinical dermatology.9th ed.London:Harcourt Pub Ltd,2000:315-316.

新生儿红臀如何护理

新生儿红臀如何护理 亲爱的家长: “你的宝贝有红屁股吗” ?这就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皮肤病——红臀。 一、病因: 主要的原因是新生儿皮肤娇嫩,局部区域皮肤受尿便的刺激皮肤表面及粪便中细菌分解尿液中的尿素,产生大量氨,浸泡和刺激皮肤,腹泻时稀便中会有较多的脂肪、液及变形杆菌和微生物均可诱发皮炎,继发细菌真菌感染等。 二、临床表现及分度: 轻度尿布皮炎的主要表现为皮肤血管充血、发红; 重度尿布皮炎根据其皮肤损害程度可再分为三度: Ⅰ度主要表现为局部潮红并伴有少量皮疹。 Ⅱ度主要表现为皮疹破溃并伴有脱皮。 Ⅲ度主要表现为皮肤局部发生较大面积糜烂或表皮部分脱落,皮疹的面积也会增加,严重时会扩展到大腿及腹壁等部位。皮肤糜烂和表皮脱落部位容易使细菌繁殖,引起感染,甚至会导致败血症。 三、分类: 1、原发性刺激性尿布疹:宝宝的小便及大便较多,臀部皮肤接触尿液或因尿布密不透风而潮湿的话,臀部常会出现红色的小疹子或皮肤变得比较粗糙,容易引发尿布疹,这也是主要原因 2、变应性接触性尿布疹:宝宝对一次性纸尿裤等化学物质格外敏感而引发的。另外,也有可能是因为家长给宝宝用的护肤乳液或爽身粉并不适合宝宝娇嫩的皮肤所导致。 3、念珠菌性尿布疹:在进行抗生素治疗的宝宝(或母乳喂养,但妈妈在进行抗生素治疗的宝宝)有时会发生霉菌感染,因为抗生素在消灭有害细菌的同时,也会清除一些能够抑制霉菌生长的有益菌。抗生素还会导致腹泻,这也会促使尿布疹的发生。 四、新生儿红臀如何护理? 1、新生儿红臀预防护理要从多方面着手: 1)要选用清洁细软、吸水性强的尿布,可为纯棉布,或一次性尿片。 2)尽可能在尿湿后立刻更换尿布;每次大小便后,应擦干屁股,擦干后可涂上软膏,可以起预防红臀作用。 3)注意尿布的清洁卫生,必须使用符合卫生要求的合格一次性尿片。 2、假如宝宝已经出现红臀,护理措施: 1)新生儿轻度尿布皮炎的护理

尿布性皮炎

尿布性皮炎 在宝宝刚出生没多久的时候都是需要用到尿不湿的,但是由于婴儿的皮肤较成人会相对的嫩一些也就比较容易敏感了,如果让婴儿的屁股长期被尿不湿包裹住的话,就很容易引发尿布性皮炎,尿布性皮炎是婴幼儿的一种皮肤性炎症,患儿多数是因为屁股长期处于一个闷热的环境中,从而表现出来潮红、溃烂甚至发生感染的现象 婴儿使用尿不湿的时候如果不能及时的更换尿不湿就会让婴儿的屁股这个部位的皮肤处于一种闷热潮湿的环境中,婴儿皮肤不像成人那么有抵抗力,所以就会特别的容易发生感染,出现潮红、瘙痒等症状 尿布性皮炎是指在包裹尿布的部位发生的一种皮肤炎性病变,也称为尿布疹或者婴儿红臀。表现为臀部与尿布接触区域的皮肤出现潮红、皮疹,甚至出现溃烂及感染。

★导致尿布性皮炎的主要原因有 ①使用尿布不当:尿布洗涤不干净,或者尿不湿里的尿渍及粪便刺激,或者尿布不及时更换尿布里的粪便和尿液易被寄生菌分解而产生各种毒素,刺激皮肤而产生炎症;以及臀部皮肤经常处于潮湿或浸渍状态,也加重臀部皮肤的损伤。 ②宝宝方面的原因:宝宝的皮肤比较娇嫩,厚度只有成人皮肤的1/10,受到摩擦或者刺激时很容易破损。加之皮肤的免疫的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善,抵抗力较弱,受到刺激很容易产生炎症。如果是单纯性尿布皮炎(就是没有感染者),可搽擦药膏及卫夫霜等婴儿护肤品,卫夫霜因为具有隔离、抗菌、修复的组成成份,较婴儿护肤品有更快的效果。 婴儿如果出现了尿布性皮炎的话就要马上的进行治疗,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任由病情发展的话那么就会加重臀部红肿、瘙痒的现象。夏天马上就要到了,在这个季节家长最好不要给婴儿使用尿不湿,可以帮助预防尿布性皮炎。

新生儿尿布皮炎的预防策略及护理体会

新生儿尿布皮炎的预防策略及护理体会 目的研究新生儿尿布皮炎的预防和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全年收治的273例新生儿尿布皮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规范护理措施,分析治疗效果。结果经规范化治疗,痊愈203例,显效6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6.7%。结论对新生儿尿布皮炎患儿进行护理知识的普及和临床治疗效果满意,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创新。 标签:新生儿;尿布皮炎;护理;预防 新生儿尿布皮炎(newborn diaper dermatitis)是由于尿布材料、排泄物等直接刺激、感染、喂养、治疗等相关因素造成新生儿肛周皮肤、臀部及会阴部等接触部位出现界限明显的红疹、水疱、溃烂的接触性皮炎[1],是新生儿期多发的皮肤病,国内报道新生儿尿布皮炎发生率为14.1%[2]。皮炎的范围主要在尿布覆盖的部位,有时也可扩展到腹部和大腿等处,严重时可形成小脓疱,易引起糜烂和溃疡,利于细菌或真菌感染,在新生儿临床护理上无疑是个难题[3]。随着护理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式辅料、外用药物、消毒剂等的应用,使得新生儿尿布皮炎的预防和治疗更加规范、有效。笔者对2012年1~12月本院收治的273例新生儿尿布皮炎患儿的发病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2年1~12月收治的273例新生儿尿布皮炎中,男152例,女121例,平均胎龄(37.0±2.7)周。入院主要病因为新生儿黄疸89例,新生儿肺炎及上呼吸道感染(含支气管炎)102例,新生儿腹泻37例,其他疾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等)45例。患儿皮炎分度[3]:Ⅰ度122例,Ⅱ度107例,Ⅲ度44例。 1.2 护理措施 对患儿要严格遵循常规护理规程,在护理患儿之前要严格消毒双手,患儿的治疗情况应每2小时观察记录1次,重度患儿应在交接班时仔细交待患儿的病情变化和一般情况。每天应对患儿奶瓶进行高压灭菌消毒,密切关注腹泻患儿,观察并记录患儿排便情况,以及颜色、性状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2.1 轻度患儿护理保持室温在18~25℃,湿度60%~65%,使患儿感觉舒适。每2小时更换1次尿布,从而保持患儿臀部干燥,尽量选择棉布尿布,如选择一次性尿布应选择透气性好,柔和舒适的产品。患儿大小便后及时用温水、香皂、湿巾等清洗,并在会阴部涂达克宁粉,以防止臀部进一步真菌感染。 1.2.2中重度患儿护理皮肤破溃明显的患儿应侧卧或俯卧于恒温箱内,保持

新生儿尿布性皮炎的治疗护理现状

新生儿尿布性皮炎的治疗护理现状 发表时间:2013-05-17T17:01:47.5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1期供稿作者:黎英梅 [导读] 综上所述,新生儿红臀主要的以预防发生为主,局部皮肤应注意保持清洁干燥卫生及通气性。 黎英梅(广西钦州灵山人民医院 535400)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1-0419-02 新生儿尿布症又称红臀症,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皮肤性损伤[1]。其发病率为16%~35%[1,2]已成为产科及新生儿临床与护理工作的棘手问题。患儿往往因疼痛而烦躁哭闹不安,进而影响进食及睡眠,有的因治疗不当或不及时,使臀部皮损范围扩大、糜烂,甚至继发感染。不仅增加了新生儿的痛苦及家属的思想负担,也增加了临床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压力。发生新生儿尿布性皮炎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很多。近年来国内通过倡导纯母乳喂养、加强局部皮肤清洁性及透气性护理来预防或减少新生儿尿布性皮炎的发生,或针对不同的患儿相应运用不同药物或配合不同的物理治疗配合治疗均取得了较好的临床较果。而对于新生儿尿布性皮炎的发生及影响因素、治疗方案及治疗效果在国内临床工作中也越来越受到了重视。现就国内临床中常见的影响因素及防治现状综述如下。 1 新生儿尿布性皮炎的影响因素 有相关文献[3]根椐临床表现将新生儿尿布皮炎分为Ⅰ~Ⅲ度。Ⅰ度:局部皮肤轻度潮红、红诊;Ⅱ度:中度潮红,伴皮肤破损脱皮;Ⅲ度:局部皮肤大片糜烂、渗液,表皮脱落。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臀部皮肤发红、尿布接触部位发生边缘清楚的鲜红色斑,严重者出现丘疹、斑丘疹、水疱及糜烂。多累及婴儿的会阴部,有时右蔓延到腹股沟及下腹部。 有报道认为新生儿尿布性皮炎多为尿布更换不勤,产氨细菌分解尿液后产生较多的氨刺激皮肤所致[4]。这是因为新生儿皮肤柔嫩,角质层及真皮层发育不完善,弹性纤维少,防御功能差,皮脂腺分泌旺盛,抗感染能力差等。稍有护理不当新生儿皮肤角质层形成损伤,从而对皮肤形成物理、化学及机械性刺激,进而导致新生儿尿布性皮炎的发生。 新生儿尿布性皮炎的发生般与真菌感染有关,尤其是长期使用抗菌素的患儿出现新生儿臀红有真菌感染的可能[5]。这是因为新生儿皮脂腺分泌旺盛,分泌物氧化形成皮脂酸,从而形成了潮湿、偏酸的局部环境,成为真菌生长繁殖的培养基。 新生儿使用便纸质量、是否接受过蓝光治疗、喂养方式及性别等因素对其发生率也有影响[6]。新生儿尿布性皮炎的发病率为16%~35%,腹泻患儿更是高达50%或以上。新生儿便纸粗糙或吸湿性差,每次使用更容易对新生儿皮肤形成损伤或刺激。蓝光治疗的患儿大小便次数增加甚至引起患儿腹泻,未接受蓝光治疗的新生儿尿布皮炎的发生率明显低者接受者。有文献[7]报道称母乳喂养加配方奶喂养的新生儿,大便次数较多且稀,其粪、尿PH值为5.4~5.7。而男女婴相比,女婴发生尿布皮炎的机率相对较低, 由于男婴生理解剖结构的差异,男婴大小便后更容易沉积在阴囊与皮肤的皱叠处,会对阴囊皮肤长时间刺激而发生发炎及破损。另外,母亲或新生儿长期使用广谱抗菌素可诱发新生儿发生二重感染,可导致肠道或会阴部皮肤菌群失调,故尿布皮炎发生率更高。 2 新生儿尿布皮炎的护理 其基本防治护理原则为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及增加局部通风透气性。 2.1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发生继发感染及交叉感染。属接触患儿前后应及时洗手,患儿的奶具、毛巾要及时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护理人员接触患儿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2.2 新生儿床铺应保持清洁干燥,平整无皱折,无异物及硬物。 2.3 新生儿衣物选择纯棉柔软的布料,并及时更换湿衣服。而尿布最好选择质地柔软、通气性且吸水性好的棉布或符合消毒卫生标准的一次性纸尿裤,使用时松紧适宜,避免过紧时增加对局部皮肤的磨擦。 2.4 保持臀剖皮肤清洁干燥,每次大小便后用湿纸巾抹拭或用温开水清洗,禁止使用肥皂清洗臀部。每次清洗后可适当局部应用润肤膏等保护臀部皮肤。 2.5 清洗臀部的水温不宜太高,因水温太高会使局部皮肤肤温太高,使局部血管扩张从而加重局部炎症渗出反应,同时清洗动作就轻、快、稳、准,涂药进棉签应为圆圈状轻滚动,不可作上下抹擦的动作,以免造成脱皮现象或加重疼痛。 2.6 勤换尿布,进行每项操作前均需检查尿布是否潮湿,从而减少大小便对皮肤的刺激,能及时发现并处理皮炎先兆,避免或减少尿布皮炎的发生。 2.7 加强对家长的健康知识宣教工作,宣传坚持六个月纯母乳喂养的好处,指导合理喂养知识。加强疾病防治知识宣教,预防为主,解释病情进展及治疗效果,以消除家属的顾虑。 3 新生儿尿布性皮炎治疗现状 新生儿尿布性皮炎的发生是以预防为主,其治疗方法均为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便后清洗再局部擦药再配合其它治疗。 3.1 一般治疗 3.1.1 邹翠容[8]孟庆玲[9]等报道用生鸡蛋清或珍珠粉治疗新生儿红臀,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方法:每次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再用干燥毛巾吸干水分,然后在皮损处涂生鸡蛋清或珍珠层粉,患儿便后重复以上操作。一周后疗效满意。生鸡蛋清是一种动物蛋白,具有收敛及保护创面作用并参与组织修复再生。珍珠粉有清热解毒、生肌收敛作用。 3.1.2 邵立平[10]用茶叶治疗新生儿红臀210例,方法:取适量茶叶,用文火培干后研成粉末,患儿皮炎部位用温水清洗后用软毛巾吸干水分,然后将茶叶粉末撒在皮炎部位,患儿使后清洗重复用药,三天后痊愈率达82%。茶叶中含有鞣酸,有收敛去湿作用。 3.1.3 有报道称用母乳或牛奶外涂治疗轻型尿布性皮炎收到较好的效果,新生儿每次便后清洗臀部后,用消毒过的母乳或牛奶直接外涂皮炎部位,在局部形成一层保护膜,从而隔离了分泌物对局部皮肤刺激。 3.1.4 林常红[11]等用新鲜芦荟汁治疗新生儿红臀有良好的疗效。方法先用小片芦荟叶贴于前臂内侧皮肤上观察有无过敏现象,如没有,用温水清洗皮炎部位后取新鲜芦荟汁外涂于皮炎部位,3~5次/天,治愈时间为2~8天,治愈率为100%。 3.1.5 苏莉娜[12]等用特制甘油湿巾用于防治新生儿尿布皮炎中作用突出,操作简单,方便。方法:将纯甘油与蒸馏水按3:7比例配制成30%甘油,用棉棒涂抹在一次性隔尿巾上成制成甘油湿巾,每次便后膛温水洗臀部后吸干水分,将甘油湿巾隔在臀部与尿布摩擦的部位,然后用纯棉尿布包裹,注意留一定空隙。甘油是一种大分子有机化学物,吸水性强,可与水混溶,不堵塞毛孔,不被皮肤吸收且可在

1例奈韦拉平致新生儿重度皮炎的护理体会

1例奈韦拉平致新生儿重度皮炎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1-06-14T15:15:27.92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2期供稿作者:罗永会[导读] 患儿出院后,暖箱、病房、体温表、被褥等所用物品,彻底进行终末消毒。 罗永会(云南省楚雄州传染病医院云南楚雄651200)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2-0298-01 【摘要】奈韦拉平是一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与其它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合用治疗HIV-1感染,主要临床毒性是皮疹,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是Stevens-Johnson综合征,通过采取以下措施,取得较好效果。 【关键词】奈韦拉平新生儿重度皮炎护理 奈韦拉平是一种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临床上常与其它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合用治疗HIV-1感染,也可用于预防HIV-1的母婴传播。我院新生儿科于2010年9月29日收治一例因服用奈韦拉平致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患儿,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儿,女,3天。2010年9月26日我院妇产科收治一例HIN感染者孕妇,孕33周在我院实施剖宫产术,新生儿重2100g,出生后立即服用奈韦拉平实施母婴阻断,服用3天后,患儿臀部、双下肢、会阴部出现多发性、剥脱性皮肤损伤,并逐渐加重,皮肤出现水泡,表皮皱起,稍用力摩擦既有大片脱落,露出鲜红湿润的糜烂面。尤以足踝部、脚掌足底严重,患儿发热,体温38.6℃,精神萎靡、进奶减少。根据患儿特殊用药史,结合临床特点,诊断为“新生儿药物性重度皮炎”,并立即转入新生儿科治疗。 2 护理 2.1收入隔离病房,进行单间隔离。在将患儿由产科转至新生儿科的过程中,将患儿在产科使用的温箱一并搬入新生儿科,避免再次污染的可能。 2.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限制探视,病房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消毒两次,每次60分钟。每天用1000mg/L含氯消毒剂拖地一次,物体表面、桌面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一次。室温在24-26℃,暖箱温度调至29—32℃,湿度55-65%。患儿使用的垫褥、尿布全部经严格高压灭菌后使用,质地采用柔软无刺激、吸水性好的棉质面料。 2.3暴露疗法因患儿全身皮肤损害严重,部分地方出现渗液,故采用暴露疗法。将患儿裸体置于暖箱内:一方面裸体放置可避免衣物被服与皮肤摩擦,防止皮损加重;另一方面还能避免外敷药物沾染衣物,能使药物与皮肤充分接触,更好发挥疗效,其次,暴露疗法可使医务人员随时观察皮肤损伤的程度及皮肤恢复情况,还便于进行各项操作[1]。 2.4全身药浴与局部用药相结合:将0.5%的碘伏溶液稀释至1:30,每天浸泡2次。调节室温26-28℃,水温38-40℃,倒入专用浴盆中,将患儿全身(除口鼻外)浸泡在药液中,洗浴20-30min/次,同时用消毒小毛巾擦拭面、额及眼部,然后用消毒毛巾将患儿全身擦干,注意操作时动作轻柔,避免推拉,皮疹若有脱屑勿强行撕脱,并注意观察皮损面积,有无新增水泡、脓疱、渗液等情况。洗浴后将患儿裸体放于温箱内,一方面促进皮肤干燥,另一方面延长药液与皮肤的接触时间,充分发挥药效。两小时后,将康复新原液轻轻蘸滴在皮损处,促进皮损的修复和愈合,在两次药浴的间隔期使用,每天两次。 2.5喂养因患儿母亲是HIV感染者,采用全人工喂养。2-3h喂奶一次,进奶后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或分泌物误入气道引起窒息。 2.6预防感染和全身支持疗法,预防性使用青霉素,避免皮肤发生感染,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采用头皮静脉留置针,保证液体和药物的补充。 3 防止职业暴露 患儿母亲是HIV感染者,患儿是否携带HIV病毒具有不确定性,加之患儿皮损严重,多处皮肤渗液,为避免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在为患儿穿刺、接触体液时,如洗浴、更换尿布,戴上手套,患儿产生的垃圾如尿布、垫褥视为感染性垃圾,按感染性废物处理。 4 终末消毒 患儿出院后,暖箱、病房、体温表、被褥等所用物品,彻底进行终末消毒。 5 疗效观察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下,渗出减少,皮损部位逐渐干燥结痂,脱屑,脱屑后有新鲜肉芽组织生长,皮肤淡红色,无疤痕,弹性好。体温降至正常,脸色红润,进奶量正常,9天后痊愈出院。 6 讨论 奈韦拉平主要临床毒性是皮疹,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是Stevens-Johnson综合征,使用时须对患者进行严密的监测.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积极治疗,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采用全身药浴和局部用药,能取得较好效果。碘伏具有杀菌、止痒、收敛作用,是碘与表面活性剂体系所生成的络合物溶液,能氧化病原体胞浆蛋白的活性基因,并与蛋白质结合使其发生变性。对各型肝炎病毒具有灭活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鼠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和类炭疽芽孢杆菌等皆有快速杀灭作用。在用药过程中,碘在表面活性中缓慢释放,其杀菌作用持久。使用碘伏泡浴,药浴的热力作用有助于推动血液循环,其温热效应能够提高组织的温度,且药物有效成分能对肌肤产生刺激,或使局部改善血液循环,使新陈代谢旺盛,局部组织营养和全身机能得以改善[2]。抗炎、消除炎性水肿,可抑制组织氨所致小鼠皮内色素渗出和抑制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粘糖氨酸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能提高巨嗜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淋巴细胞及血清溶菌酶的活性,调节机体的生理平衡。外用能快速激活局部免疫细胞、缩短创面愈合时间、消除炎症水肿。二者联合使用,能快速消除水肿,促进局部组织愈合,取得明显效果。 参考文献 [1]宋玉玲.新生儿剥脱性皮炎1例护理体会[J].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2(1):83-84. [2]黄俊梅,孙玉琴.强力碘药浴治疗新生儿剥脱性皮炎[J].实用医药杂志, 2008.

1例鼻咽癌患者使用甲硝唑致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体会

1例鼻咽癌患者使用甲硝唑致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9-03-15T09:25:14.487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9年第01期作者:王雪 [导读] 报告1例鼻咽癌患者使用甲硝唑致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体会。其措施主要包括:心理护理,控制感染,皮肤护理,黏膜护理,饮食护理等。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 225000 摘要: 报告1例鼻咽癌患者使用甲硝唑致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体会。其措施主要包括:心理护理,控制感染,皮肤护理,黏膜护理,饮食护理等。2周后肿胀消退,水泡消失,全身鳞屑经反复剥脱后,皮损基本愈合。白细胞升至7.6×109/L,于2018年11月25日康复出院。 关键词: 甲硝唑,剥脱性皮炎,感染,护理 剥脱性皮炎属严重药疹【1】。是有药物通过内服、注射、吸入、灌肠等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在皮肤粘膜上发生的急性炎症反应,严重尚可累及机体其它系统。大多数是通过变态反应引起的。1例鼻咽癌的患者在放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全身皮肤红斑、合并水疱及口腔粘膜红斑、溃烂,如此严重的皮肤粘膜损伤程度在临床上较为少见,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甚至危及其生命。经积极治疗及细心护理,病情稳定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53岁,因鼻咽癌收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于2018年09月2日始行鼻咽部病灶区放疗,照剂量5040cGY/28FY,患者出现发热2周,体温为38.2-39.5℃,血象中白细胞为11.4×109/L,遵医嘱予甲硝唑注射液静滴3天后,患者全口腔粘膜充血红肿明显,伴多处散在溃疡,灼痛感,张口困难,不能进食,6天后患者相继出现颜面部皮肤溃烂,胸、腹部、颈部、腹股沟、背部、臀部、会阴部及四肢皮肤逐渐出现红褐色斑疹,红斑呈散在状,大小不等,伴有脱屑,个别部位渐成串形融合水泡,部分水泡破溃处流出淡黄色液体,经皮肤科会诊诊断为:药物性剥脱性皮炎,即停用甲硝唑,暂停放疗。 2护理 2.1心理护理 病人在确诊后还没来得及调整心态,便开始进行放疗,现在又出现上述情况,一活动皮肤剥脱疼痛,不敢活动,所以患者对这次放疗后出现症状的恐惧和担心是否会影响疾病预后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再加上治疗费用大,因此对生活、治疗都失去信心,心理负担沉重,情绪激动。根据这些情况,我们耐心、细致地与病人沟通的同时,做好家属的工作,鼓励病人倾诉内心的感受,减轻病人心理负担,安定病人情绪,操作时动作宜轻柔、准确,生活护理更应细心周到,尊重病人,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并介绍本科以往的治疗经验及成功病例,向患者说明疾病的过程,使其提高对疾病的认识水平,端正对待疾病的态度,在心理上达到最佳状态【2】。从而通过一系列措施逐渐帮助患者重建信心并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患者顾虑,积极配合相关治疗和护理。 2.2控制感染 因患者全身广泛皮疹、水泡、渗液,创面极易感染,故预防创面感染是治疗取得成功的主要环节,因此要做好消毒隔离:①置病人于单人房,并限制探视,室内空气流通,温湿度适宜(温度20~24℃,湿度40%~50%),病房每天用紫外线消毒1次,地板用有效含氯消毒液拖2次。②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要严格无菌。患者所有用被服需经高压消毒,每日更换,污染时随时更换。勤修剪指甲,并向患者讲明搔抓的危害,避免抓伤皮肤。和病患及其家属做好解释工作,限制探视人数、次数,限制有任何感染的人探视。专人护理,固定医疗用品,操作带手套,减少进出病房次数,既能保证病人充足的休息,又有利于防止交叉感染。 2.3 建立良好的静脉通道及其维护 2.3.1建立良好静脉通路 因病人患有鼻咽癌需要化疗及放疗,剥脱性皮炎又致大面积表皮脱落,静脉穿刺及固定都非常的困难,为了避免反复穿刺及用药所需加重给病人带来痛苦,选择了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 2.3.2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的护理 置管后24小时内观察有无渗血渗液,24小时后更换敷料一次,以后每周更换一次。为防止加重皮损,避开皮损处,用绷带作环形固定代替。每日使用管道输液时检查敷料及正压接头情况,勤于观察做到随脏随换、随痒随换。更换敷料要注意无菌原则,用碘酒酒精消毒,以穿刺点为中心扩大至周围10*10cm【3】。为防止堵管及药液的残留,每日睡前、每次输液前后用8-10毫升盐水脉冲式冲管。告知患者穿刺肢体勿过多活动、勿提重物,勿局部重力按压;如脱出或缩进应及时通知医务人员,在无菌条件下处理,不可擅自插入;如有渗血、渗液、感染、出血倾向,应遵医嘱拔除。教会患者及家属改良术肢衣袖,以免穿脱上衣时将导管拔出,尤其是在睡眠时保护好导管,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输液时将输液袋挂在患者易于观察处,以免患者经常抬头查看液体情况导致套管滑出静脉。 2.4皮肤护理 2.4.1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每天用温凉开水清洗皮肤1次,皮疹无溃破可交替涂炉甘石洗剂及比亚芬软膏,病人如有明显皮肤发痒,应避免搔抓皮肤,予采取有效止痒措施。适当服用抗组织胺药物,镇静脱敏,外擦无刺激的止痒剂,如炉甘石洗剂等,以免影响饮食及睡眠。潮湿的皱裂部位予扑5%硼酸粉保持干燥。清理创面时尽量保护水疱,勿使其破裂,大疱未破者,在无菌操作下抽疱液。用已消毒的支被架支起被子,以减少被褥与皮肤创面的摩擦,进行全身暴露干燥疗法,四肢置于适当伸张位,利于通风。 2.4.2颜面部皮肤护理 为促进颜面部皮肤溃疡愈合,防止细菌感染。创面液分泌较多时,可用生理盐水清洗,无菌棉签擦干后涂比亚芬软膏。随着液化物减少涂药次数相应减少,涂药时间间隔相对延长。并指导病人不要用手抓溃疡处皮肤,并告诉患者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忌用手去揭痂皮,让其自行脱落。12天后患者痂皮脱落,原溃疡处生长出新的组织。 2.4.3四肢及躯体皮肤护理 采取暴露疗法,充分暴露皮肤,避免受压、摩擦患处皮肤,建立翻身卡,1~2小时帮助病人变换体位1次。保持皮肤清洁,保持创面干燥。糜烂缺损处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2次,暴露创面用神灯照射20~30分钟/次,皮肤水泡处及渗液糜烂缺损处,清洁消毒后,外用

3例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治疗与护理体会

3例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治疗与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治疗与护理经验。方法对3例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治疗与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患儿予以全身抗炎以及局部皮肤护理治疗,均痊愈出院,住院时间最长12 d,最短8 d。结论积极的抗炎治疗与合理的护理方法是治疗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关键。 关键词新生儿剥脱性皮炎;葡萄球菌;护理体会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又称葡萄球菌烫伤样综合征。该病是由特殊类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多见于新生儿和婴幼儿,主要表现为全身广泛性红斑,上皮起皱伴大片表皮脱落,黏膜常受累,可伴有发热[1]。本病起病急,可合并败血症,重症可危及生命。现将本院2012~2014年收治的3例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诊疗和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3例患儿病史分别为:①男,生后2 d,因“发热伴全身广泛红斑1 d”入院,入院2 ~3 d出现全身广泛松弛性水疱伴有表皮脱落露出鲜红色糜烂面如烫伤样。②男,生后8 d,因“发热伴全身散在疱疹2 d”入院,入院第2天疱疹渐增大并增多,上皮起皱部分破溃伴有表皮脱落。③女,生后1 d,因“双下肢皮肤破溃1 d”入院,入院查体见患儿双下肢小腿以及足面广泛皮肤起皱伴有上皮脱落如烫伤样改变。 1. 2 实验室检查3例患儿血常规白细胞计数>20.0×109/L,中性分类均>75%,C反应蛋白>8 mg/L。肝、肾功能正常,血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1例。其余2例阴性。 1. 3 诊断标准根据出生后1~5周发病,皮肤表现为全身广泛性红斑其上皮起皱伴有大片表皮脱落及血常规检查等即可确诊。 1. 4 治疗方法患儿均选用三代头孢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联合抗炎,血培养阳性根据药敏更换抗生素。同时加用静脉丙种球蛋白[1 g/(kg·d)],连用2 d。维持水电解质稳定,保证营养供给。 1. 5 临床护理方法患儿入住新生儿隔离病房,裸露置于暖箱中,进行保护性隔离,箱内垫褥均高压消毒,褥面上铺议程无菌纱布,注意将纱布铺放平整,不要有褶皱,更换2次/d,污染后及时更换,箱温维持在30~32℃,湿度55%~65%,使用紫外线照射病房2次/d,并使用消毒液擦拭保暖箱的内外表面,医护人员接触患儿时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洗手、戴灭菌口罩,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患儿清水沐浴1次/d,碘伏擦洗2次/d,操作时注意动作轻柔,不能推拉,脱落表皮不能强行撕拉。破损处涂以莫匹罗欣软膏,每6~8小时1次,根据患儿受损皮肤位置和面积灵活翻身,避免受损皮肤长期

一例丙戊酸钠致全身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体会

一例丙戊酸钠致全身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5-12-15T10:37:42.360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4期供稿作者:王祯[导读] 安徽省安庆市立医院神经外科定时测量体温,记录24h出入量,观察皮肤的颜色、弹性、脱屑的程度。安徽省安庆市立医院神经外科王祯 剥脱性皮炎是药物性皮炎最严重的皮炎之一,其临床表现有水泡、渗液、糜烂,病程中常伴有大面积表皮剥脱、感染、高热,还常见肺炎、败血症等。我科于2015年5月收治1例因脑瘤术后服用丙戊酸钠过程中导致全身剥脱性皮炎患者,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一个半月后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病例介绍】 患者,女性,因前中颅底巨大嗅沟脑膜瘤在我院行手术治疗,手术顺利,术后病理示:脑膜瘤(WHO I级),患者于住院20天病情平稳后出院。出院回家带丙戊酸钠片口服1#Bid,于用药第五天患者两侧面颊、躯干及四肢皮肤出现肿胀、并有大量红色片状斑丘疹,伴有瘙痒及疼痛。故此再次入院治疗,体格检查:神志清楚,精神差,T:40℃ P:116次/分 R:22次/分 BP:100/60mmHg, 血糖波动在11.0mmol/L左右,此后继而很快出现全身皮肤散在的水泡,泡液澄清,易破溃;两眼睑膜充血,局部可见浆液非脓性分泌物,口唇干裂糜烂,无法言语、进食困难。并伴有咳嗽、咳痰,双肺呼吸音粗,行胸部CT结果示:右肺上叶炎症,双侧胸腔积液,经相关科室会诊,诊断为脑膜瘤术后口服丙戊酸钠导致特重型过敏性剥脱性皮炎,经过补液、抗过敏、抗感染等一系列的对症治疗及精心的护理后,患者于七月二号康复出院。 2.【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患者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迅速,病人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针对这些,护士因主动与病人及家属交流沟通,及时解答病人提出的疑问,讲解疱疹的病理原理,帮助消除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的配合治疗及护理,2.2 病情观察:应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的变化;定时测量体温,记录24h出入量,观察皮肤的颜色、弹性、脱屑的程度;此患者因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甲强龙)且血糖值波动不稳,故应定期监测血、尿等系列指标;注意观察有无呕血、黑便等消化系统出血症状;注意激素的副作用;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少皮质类固醇激素的用量,定期复查。 2.3 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协助病人取半坐卧位增强肺通气量,指导有效咳嗽,协助排痰,定时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并加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鼓励病人多饮水,观察有无窒息,及时做好抢救准备。 2.4 营养支持:由于患者早期进食困难,加上皮肤出现广泛的水泡,脱屑,导致蛋白质大量丢失,故在治疗上加用了丙种球蛋白静脉输注,以增强机体免疫。待病情逐渐好转后,循序渐进,少食多餐,缓慢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饮食(如鸡、鸭、瘦肉、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鸡蛋等),禁忌辛辣刺激的食物。 2.4 眼部、口腔的护理:患者双眼睑膜充血糜烂且分泌物较多致粘连,无法睁眼,予以妥布霉素眼水及硫酸软膏素滴眼,并每天用生理盐水冲洗局部,严重者可用无菌纱布覆盖。患者口腔溃疡及粘膜糜烂明显极易发生细菌感染,同时激素及抗生素的应用也可导致真菌感染,所以每天用碳酸氢钠溶液行口腔护理。 2.5 皮肤受损的护理:采取暴露疗法,充分暴露皮肤,避免受压、摩擦患处皮肤,皮肤糜烂处用生理盐水清洗后溃疡液外涂,敷盖无菌纱布,保护皮肤糜烂面,杀灭细菌,减少渗出。同时每1~2h协助患者变换体位1次,使臀部及骶尾部皮肤尽量保持干燥,控制皮损发展。正确处理水疱,小的水疱注意保护,勿抓破;大疱未破者,用无菌注射器严格无菌操作抽出疱液,同时给予烤灯照射,以减少渗液,促进吸收,掌握好照射的时间和距离,并安排专人看护。及时修剪指甲,防止抓破损伤皮肤,保持双手清洁卫生。静脉输液时不用止血带,穿刺部位碘伏消毒,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减少反复穿刺,穿刺后针头用无菌绷带包扎固定,加强巡视,避免药物外渗。 2.6 消毒隔离:将患者置于单人病房,每日于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限制探视人员,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病房内的物体表面及地面清洁两次,医护人员接触病人前严格手消毒,避免交叉感染。每日更换患者衣服及床单,护理人员在执行各项操作时,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3.【讨论】 剥脱性皮炎因起病急,常伴有严重的并发症,因此还应注意预防及控制继发感染,护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今后的治疗中还应严格掌握各项药物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而丙戊酸钠的副作用则表现为腹泻、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胃肠道痉挛、倦睡、眩晕、疲乏、头痛、过敏体质者偶可引起皮肤反应,如皮疹。在某些病例有毒性上皮坏死溶解,多形性细斑也有报导。此患者通过系统化的整体护理,恰如其分的饮食指导和正确的心理护理,住院期间再未发生败血症等相关的并发症,大大缩短疗程,减轻了病人的痛苦。【参考文献】 何冰娟,王郡,陈艳梅重症剥脱性皮炎1例的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 年4月第9卷张平平,石建喜,高明秀卡马西平过敏致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中国实践与研究 2012年第9卷第7期

一例脑出血恢复期出现严重剥脱性皮炎的护理

一例脑出血恢复期出现严重剥脱性皮炎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6-11-14T13:34:24.39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20期作者:邓俏连 [导读] 剥脱性皮炎属于严重药物性皮炎,病情危重,易引起皮肤化脓和大量皮肤渗液。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内二科广东广州 510510 摘要:目的:探索脑出血恢复期患者严重剥脱性皮炎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2016年3月12日收治的一例脑出血恢复期严重剥脱性皮炎患者临床护理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27d精心护理,患者因严重剥脱性皮炎引发的继发感染完全康复,患者多发皮疹及破溃明显好转,病变基本痊愈。结论:脑出血恢复期出现严重剥脱性皮炎,多引药物引起,病情危重,可能引起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临床护理中应在常规抗炎和消毒隔离的基础上,兼顾做好皮肤护理、粘膜护理和营养支持,停服可能引起剥脱性皮炎的药物,经全面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脑出血;恢复期;剥脱性皮炎;护理 剥脱性皮炎属于严重药物性皮炎,病情危重,易引起皮肤化脓和大量皮肤渗液,患者皮肤呈现鳞片状,手部和足部皮肤正片剥脱,患者便有严重炎性症状,如治疗和护理不够得当,可导致患者出现全身器官衰竭,继发严重感染死亡。本研究以我院2016年3月12日收治的一例脑出血恢复期出现严重剥脱性皮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全面护理干预,收到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张某,男,61 岁2016年1月因脑出血入我院脑外科治疗,手术治疗后行抗炎治疗。3月12日患者颈部、腹部、足底出现大量红斑疱疹,迅速发展至面部和躯干部位,皮肤破损严重,并出现严重黏膜糜烂。临床确诊为严重剥脱性皮炎。如我科室治疗时,患者嗜睡症状明显,结膜水肿严重,患者出现高热和寒颤等表现,患者背部和四肢皮肤大片剥脱,病情十分危重。 1.2 治疗方法 立即停止可能引起剥脱性皮炎的药物,开通深静脉通道,予以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患处外用莫匹罗星,使用专用层流床,实施全面护理干预。密切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严格按照要求应用治疗药物,一旦发现药物反应,立即进行处理。 1.3 护理方法 1.3.1 消毒隔离 剥脱性皮炎患者皮肤损伤面积较大,易出现全身感染[1],护理中应首先做好隔离消毒工作。将患者安置在单独病房,持续使用层流床,室内每日进行2次紫外线消毒,地面采用有效氯湿拖消毒,患者被褥和个人衣物每日进行高温消毒,使用医疗器械采用75%医用酒精消毒。保持十年温度为23℃至25℃,湿度控制在45%至55%,诊疗和护理过程严格实施无菌操作,严格控制探访人数和探访时间,避免出现院内交叉感染。 1.3.2 皮肤护理 充分暴露皮肤,每日用滴露溶液水溶剂为患者轻柔清理皮肤,如皮肤出现红斑,外用炉甘石洗剂,对破损皮肤部位湿敷3%硼酸液,并采用改性几丁质喷雾剂进行治疗[2]。注意保持患者皮肤干燥,及时为患者清理指甲,防止患者抓伤皮肤,患者皮肤部分结痂后,采用金因肽与庆大霉素交替外喷,采用油性纱布包裹无菌纱布做好患者手足分隔,防止手指和脚趾出现粘连。 1.3.3 黏膜护理 严重剥脱性皮炎可侵犯患者黏膜,本研究患者双眼均出现粘连,采取了生理盐水清晰结膜囊护理,并日间给予卡波姆滴眼液,夜间给予金霉素眼膏。临床治疗使用大剂量激素和抗生素,患者出现了继发口腔感染,护理中采用口泰漱口液漱口护理,外阴部位采用3%硼酸液湿敷后,并联合使用外用莫比罗星。外耳道粘膜每日采用消毒棉签清理,鼻腔采用生理盐水棉球清理。 1.3.4 营养支持 由于患者皮肤损伤严重,蛋白质消耗大,如营养支持不够,会延缓皮肤愈合[3]。临床护理应给予高蛋白、高纤维流食,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食品,进食前为减轻口腔黏膜溃烂造成的不适,可采用利多卡因漱口。饮食还应注意补水和氨基酸。确保患者有较为充足的营养供应。 1.3.5 心理护理 该患者脑出血后发生严重剥脱性皮炎,患者情绪低落,一度丧失治疗信心。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采用亲情式护理,耐心向患者解释病因和治疗方式,全面提升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为防止交叉感染,护理中对探访情况进行了严格控制,为消除患者孤独感和焦炉感,通过智能手机让家属与患者及时沟通,给予患者亲情慰藉。出院前嘱患者避免服用过敏药物,保持心情愉快,注意科学饮食,保持皮肤清洁,定期检查随访。 2 结果 经过经27d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因严重剥脱性皮炎引发的继发感染完全康复,患者多发皮疹及破溃明显好转,患处皮肤已经结痂,病变基本痊愈,患者康复出院。 3 讨论 剥脱性皮炎是一种可累及全身的严重皮肤疾病,病因多为药物过敏、恶性肿瘤继发、其他皮肤病继发等[4]。剥脱性皮炎对患者皮肤和黏膜侵犯严重,患者多伴有发热和肝肾功能异常等反应[5]。本研究病例为药物过敏引起,患者皮肤化脓感染比较严重,全身多处出现皮疹和破溃现象,患者病情十分危重。临床采取了全面护理干预措施,实施皮肤和黏膜会,全面进行隔离消毒,并采取有效心理护理手段,稳定患者情绪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经过27d精心护理和治疗,患者患处皮肤结痂好转,最终康复出院。 总之,脑出血恢复期出现严重剥脱性皮炎,多引药物引起,病情危重,可能引起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临床护理中应在常规抗炎和消毒隔离的基础上,兼顾做好皮肤护理、粘膜护理和营养支持,停服可能引起剥脱性皮炎的药物,经全面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中医护理体会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的中医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9-04-02T10:53:36.217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2月3期作者:刘丽 [导读] 目的对新生儿剥脱性皮炎应用中医护理的效果予以探究。 刘丽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中医医院;四川成都610200) 【摘要】目的对新生儿剥脱性皮炎应用中医护理的效果予以探究。方法以新生儿剥脱性皮炎为例,共62例,随机选自我院2017年4月~2018年12月,以接受常规护理的患儿为乙组(30例),以接受中医护理的患儿为甲组(32例),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与乙组家长护理满意度(73.33%)比较,甲组(93.75%)最高,差异显著(P<0.05);甲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疱疹干燥时间、住院时间短于乙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中医护理有助于维持患儿体温稳定,加速症状恢复,减短住院时间,使家长对护理工作予以高度评价。 【关键词】新生儿剥脱性皮炎;中医护理;效果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03-0091-01 新生儿剥脱性皮炎,亦称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属于一种急性皮肤疾病,多见于婴幼儿,具有暴发流行性、病死率高等特点,因此,加强患儿护理干预对其早期治疗及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2]。常规护理因缺乏针对性、主动性、片面性等不足之处,应用受限。为此,本文对本病患儿予以中医护理,对其作用效果予以如下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7年4月~2018年12月的新生儿剥脱性皮炎为例,共62例,所有家长均知晓研究,主动签署知情同意书。以其中行常规护理患儿为乙组(30例,男18/女12,日龄10-25d)。以行中医护理患儿为甲组(32例,男20/女22,日龄12-28d),经对比,两组临床资料,无差异(P>0.05)。 1.2方法 乙组给予常规护理,即根据医嘱,向患儿提供环境护理、生活护理、生命体征监测、口腔及眼部护理、营养支持等措施,保证患儿机体康复水平。 甲组予以中医护理,如下:①用药护理,评估患儿症状严重程度,根据评估结果,使用清凉膏/普连膏,如大片皮损,利用无菌压舌板取适量膏体,自中心向外均匀涂抹在患处,注意此过程需边擦边揉,2次/日;渗液较多者,使用中医药膏湿敷,即生大黄+300mL温水,煎沸约20min,而后过滤、加300mL温水,煎沸约15min,再过滤,直至100mL,从中取30mL药液,加入100g凡士林,制成大黄膏,并加入粉末状的五倍子、轻粉、铜绿,压制成膏体,平铺在无菌纱布,再贴于创面,妥善固定,1次/8-12h。②皮肤护理,为预防风寒侵犯皮肤,需提供22°-24°单人病房,提供护理操作时,使用屏风挡/床帘,防止风寒侵袭。③发热护理,注意监测、记录患儿体温变化,如发热无汗,偶有微寒者,予以中药降温,以清热凉血、解毒汤剂为主,配以0.5-1g羚羊粉,1次/日;里热盛者,予以通腑之药+清热凉血汤,2次/日,保持排便顺畅,体温下降。④饮食指导,以生津止渴、清热除烦、补肝益血等食物为主,如莲子粥、绿豆汤、猪肝、猪心等,指导家长服用,经母乳喂养,达到调节患儿体温目的。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疱疹干燥时间、住院时间,并比较、分析两组家长护理满意度(经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家长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技术水平等予以评价,满分为100分,a十分满意100-80分、b较满意79-60分、c不满意不足60分。总满意度为(a+b)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以软件SPSS24.0为工具,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疱疹干燥时间等表示“”,以t检验;家长护理满意度表示为“n(%)”,以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疱疹干燥时间、住院时间的比较 与乙组比较,甲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疱疹干燥时间、住院时间最短(P<0.05),见表1. 2.2护理满意度的比较 甲组、乙组的十分满意分别为12例,9例,较满意例数分别为18例、13例,不满意例数分别为2例、8 例,总满意度分别为 93.75%(30/32)、73.33%(22/30)。对比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中医护理,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完成的护理工作。近些年,中医药的特色受到医学领域研究学者的关注及国际护理界的青睐。在当前中医学不断发展下,中医护理理论及技术操作得到进一步完善,在多种疾病临床方面都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1例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体会

1例剥脱性皮炎的护理体会 剥脱性皮炎是药物性皮炎最严重的皮炎之一,其临床表现有水泡、渗液、糜烂,病程中常伴有大面积表皮剥脱、感染、高热,还常见肺炎、败血症等。药物过敏所引起的剥脱性皮炎,随着医药工业发展,药物品种的不断增多和应用广泛而随之增加[1]。我科于2013年5月收治1例剥脱性皮炎患者,经过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3 w后康复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19岁,学生。主因上呼吸道感染在当地给予解热镇痛药,青霉素等药物治疗,2 d后出现散在皮肤红斑,继之红斑增多,破渍融合成大片水泡,渗液遍布全身,结痂不明显,伴高热,口唇眼睑缘轻度糜烂,眼结膜、黏膜充血,舌背多处溃疡。于2013年5月6日来我科就诊,经皮肤科会诊,确诊为重度剥脱性皮炎。给予抗感染,抗过敏、激素支持治疗, 3 w后痊愈出院。 2护理 2.1心理护理患者由于皮损严重且全身创面反复脱痂,病情恢复缓慢,容易产生恐惧悲观心理。根据患者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消除恐惧感。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多沟通,讲解疾病原因、治疗、护理、营养等措施,减轻心理负担,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顾虑,保持心态平衡,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2环境要求患者皮肤损坏面积广,抵抗力低下,创面已感染,做好保护性隔离是关键。将患者安置在特护病房的单人房间,持续层流床使用。室温保持在24℃~26℃,湿度55%~60%,紫外线空气消毒2次/d,地面湿扫,用含有效氯消毒液擦拭室内物品。患者衣服、床单、被褥均每日送供应室高温消毒,如被渗液污染及时更换,更换时动作轻柔,避免引起干痂剥脱。床单位保持平整清洁,干燥。治疗、护理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后严格洗手,避免交叉感染。严格限制探视人数、控制探视时间、次数、预防医院感染。 2.3密切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心率、呼吸、血压、尿量的变化,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注意观察皮疹的变化,皮疹的数量、面积、颜色、出现速度。观察患者使用激素药物的不良反应,口腔黏膜有无霉菌感染,尿道外口黏膜有无糜烂、脓性分泌物等。 2.4皮肤护理将患者充分暴露避免受压。医护人员进行治疗、护理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拖、拉、拽。皮肤小水泡,自然吸收,疱壁尽量保持完整;融合的大水泡,碘伏消毒,进行无菌疱夜抽取,纯碘伏油纱布直接覆盖患处。换药时,用碘伏浸湿碘伏油纱布,连续2 w后表皮干燥,破溃处可见新肉芽生长,纱布自行脱落。对于未剥离的残留皮肤,要注意保护,应尽量保持皮肤的完整性。避免局部长时间受压,翻身时动作要轻,可用气垫床或海绵垫预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