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

1、语言:从结构上看,语言就是由词语这种符号构成的复杂系统。从功能上看,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和思维认识的工具。语言具有符号性、系统性、社会性及其他属性{民族性和生成性(指人们可以根据有限的语言符号和组合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模糊性}

2、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什么是符号):用甲事物代表乙事物,而甲乙两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甲事物就是代表乙事物的符号,其中甲事物就是符号的能指(形式),乙事物就是符号的所指(内容和意义)。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人为约定的。

3、语言符号的特征:语言中的词语就是一种符号,具有符号的特征。①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理据性: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用什么语音形式代表什么语义内容是任意的,即可以自由选择的;语言符号的理据性。是指人们用什么语音形式表示某种语义内容是有某种依据、缘由的。②语言符号的稳固性和渐变性:语言符号一旦约定俗成以后就具有稳固性;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采取渐变的方式

③语言符号的线条性和层次性:语言符号的线条性,或称线性,是指人说话时语言符号在时间上依次出现,像一根线条一样,呈现为一种线性序列;线条性只是语言符号序列的表面形式,语言符号序列的内部结构是有层次的。

4、征兆:如果甲事物与乙事物之间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甲事物就不是乙事物的符号,而是征兆。

5、语言的社会性: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社会性是语言的本质属性。自然语言系统和规则是由特定的社会群体共同约定俗成的,而不是由个别人或少数人创造的语言的发展变化离不开社会,无论是新词语的产生,还是旧词语的消亡,都取决于社会交际的需要。由于自然语言从生到长到死的整个过程都取决于整个社会,所以说社会性是自然语言的本质属性。

6、言语:言语包括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言语活动就是运用语汇材料和语法规则交流思想的活动,简言之就是说话,而言语作品则是言语活动的结果,也就是说出来的话。

7、副语言:语言虽然不是人类唯一的交际工具,除了语言之外,人类还有其他辅助性的交际工具,例如体态、美术、音乐等。这类辅助性交际工具有时也被称为“语言“,为了与真正的语言相区别,可以把它们称为副语言或准语言。副语言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依附性副语言,另一类是独立性副语言。依附性副语言是在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依附于语言,是语言的代码,一般可以准确地转换成语言,如文字、电报代码、交通信号、旗语、灯语、商品包装和公共场所的一些示意符号、标志等;独立性副语言不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可以独立于语言使用,一般不能准确地转换成语言,如自然体态语(包括表情、姿态、手势、动作等,不包括为聋哑人人工设计的手势语)、美术语言、音乐语言等。

8、自然语言:自然语言是社会群体共同创造的、在日常交际活动中逐渐自然形成和发展的语言,如汉语、英语等。

9、人工语言:人工语言是个别人或少数人人工设计出来的语言(严格来说是副语言),如电报代码、科学符号公式、计算机程序语言、交通信号、旗语、灯语、为聋哑人人工设计的手势语、盲人的手指语以及国际辅助语等。

10、世界语:世界语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人工语言,是国际辅助语的一种,是19世纪末由波兰医生柴门霍夫提出的。

11、音位:音位是一种语言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言单位。 12、音节:音节是人们能自然感知的最小语言单位。 13、语素: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

14、词: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词由语素构成,一个或几个语素构成一个词。

15、句子:句子是最小的语言交际单位,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 16、短语:短语是词和词的组合,但又跟词一样,是构成句子的材料。

17、语言的子系统:1、语音系统(特点:语音系统由音位和音节构成,系统性主要体现在音位之间的

对立如,汉语普通话辅音系统中有送气和不送气的系统对立,和音节内部的组合如,汉语有丰富的复元音但是,没有复辅音)2、语义系统(特点:其系统性体现在义项的聚合关系和句子的组合规则上)3、语汇系统(特点:包括语素、词和固定短语三级语汇单位,又因词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分为基本语汇、通用语汇等类别)4、语法系统(就是语言符号的组合规则系统,如结构关系中的动宾结构关系。)

18、语义场:词语的义项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聚合成纵横交错的语义网络。这种语义网络就是语义场。

19、语言的基本关系(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组合关系:若干较小的语言单位组合成较大的语言单位,其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就是组合关系,又称线性序列关系,如词构成句子,同时组合关系就是结构关系且是有立体的层次关系,如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等。

聚合关系:具有相同组合功能的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就是聚合关系,又称联想关系。如汉语音节中的声母之间,都是聚合关系。 20、语言的结构类型:词法类型(分类):词根语:又称为独立语,其特点是缺乏形态变化,语法意义主要靠词序和虚词来表示,如汉语。除汉语外,属词根语的还有越南语、彝语、苗语、缅甸语等;屈折语:通过各种屈折方式来表示语法意义,内部屈折指通过词的语音交替(改变部分语音)来构成不同的语法形式,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如阿拉伯语,外部屈折指通过附加词缀的方式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如英语的单数变复数;粘着语:又称胶着语,其特点是通过附加多种词缀来表示各种语法意义;编插语:又叫多式综合语或复综语,其特点是以动词词根为中心,在词根前后附着各种词缀,来表示各种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

句法类型(分类):主语-动词-宾语、主语-宾语-动词、动词-主语-宾语。 21、语言类型学:(也称为类型语言学)是研究人类各种语言的特征并进行分类的学科。它主要从跨语言(或方言)的角度观察研究人类语言,通过跨语言比较寻求或验证语言共性,再以语言共性为背景揭示具体语言的特点,并将人类的语言归纳为若干类型。 22、语言的社会功能:交际功能和标志功能

23、交际功能:体现为语言与社会的密切关系上,语言是社会中的人们相互交际最主要的工具,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是语言的本质功能,是其他诸如文化功能等的基础,因为语言就是为了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离开了社会交际需要,语言的生命

就不可能存在。也不可能有其他功能。

24、思维功能与语言交际功能的关系:语言的思维功能是语言交际功能的产物,因为,语言是在社会交际活动中产生的,而不是在个人思维活动中产生的,不在社会交际中学习和使用语言,是不可能用语言来思维的。

25、语言的标志功能:语言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社团的标志,是情感维系的纽带,是一个人身份和文化素养的标志,同时还是作家个人言语风格的标志。如老舍小说“京味”特征。 26、语言与文化:A文化:社会成员共同创造并拥有的所有事物现象。特征是超自然性(人为创造的)和超个人性(社会现象)分类:物质、智能、制度、精神文化

B语言的文化特征: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具备超自然性和超个人性特征。语言还属于制度文化(因为语言系统是一种社会惯例,言语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人们的言语行为必须符合社会惯例)精神文化 C语言的文化功能:(1)文化镜像功能(反映其他文化面貌的镜子)表现在:1、言语作品内容,如历史文献记录史前文化和人类文明发展。2、语言系统本身也记录和反映人类文化面貌,如贝壳作为货币,与钱有关物品带“贝”字,3、语言还可以解揭示没有被语言作品记录下来的文化

(2)文化传承功能(文化传播和继承的工具):

27、克服语言障碍的办法:普及和发展外语教育和提高语言信息处理包括自动翻译的能力。

28、语言与心理:语言交际实质上是一种信息处理(编码-发送-传递-接受-解码),也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

语言心理功能:指语言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作用。包括思维功能(抽象思维最主要的工具就是语言,而

且可以帮助人们固定和保存思维的成果)和认知功能

29、认知功能:指语言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一、语言在信息输入环节起重要作用,如通过语言获得历史知识和非亲历的知识。二、在信息匹配环节也起重要作用,如通过语言分类储存对事物如颜色、形状、人亲属关系,社会身份等的认识。三、在对输入信息进行特征分析的环节也起重要作用。 30、言语生成和言语理解:

31、语言学:是研究人类语言的科学。任务:研究语言的性质、结构和功能,研究语言发展演变的历史,研究语言的学习和应用,研究语言与其他相关现象的关系。

32、内部语言学:又称为本体语言学或微观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系统的内部结构。

如20世纪50年代以前,将语言看作由语音、语法和语汇构成。语音是语言的形式,语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是词构成和变化以及组词成句的规则。

33、外部语言学:又称综合性语言学、宏观语言学或边缘语言学,它主要研究语言

的功能、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语言与其他相关现象的关系等。如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等。

34、个别语言学:又叫具体语言学,它研究某种具体语言,如汉语语言学、英语语

言学等。 35、普通语言学:又叫一般语言学,它研究人类语言的共同规律,以及不同语言之

间的异同和关系,如普通语音学、语言类型学等。

36、共时语言学:研究某一时期的语言状况,如现代汉语语法学,历时语言学也称“历史语言学”,研究语言的发展演变,如词源学,汉语史等。

37、实验语音学:实验语音学使用实验仪器或计算机对语音的各种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如用磁带录音机、频谱仪或示波仪来记录、分析和测定语音的特点,对各个话语的语音特性进行详细的描述。实验语音学的研究对象涉及语音的各个方面,它的研究手段和方法也涉及生理学、物理学、心理学、电子学、医学等许多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38语音学发展:古代语言学(古代西方、印度语言学和中国古代语言学)——近代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索绪尔)——当代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综合性语言学) 39索绪尔语言理论: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现代语言之父

第一,区分语言和言语第二,指出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第三,区分共时研究和历时研

第四,区分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以上内容共同构成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本理论。 40、生成语言学:生成语言学以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为主要代表。转换生成语言学又称转换生成语法,是当代语言学中最有影响的一种理论。乔姆斯基1957年出版《句法结构》,标志着转换生成语言学的诞生,被称为针对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次革命一一“乔姆斯基革命”。

41系统功能语言学:也叫功能主义语言学,代表人物是韩礼德,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注重语言的工具性质,认为语言的共性首先表现在语言所实现的功能上,其次才体现在各种结构上,因此,语法描写应从意义入手,对该语言的意义潜势做出说明。

42综合性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与社会文化、思维认知和实际应用的关系)兴起原因:一、语言自身发展过程中克服自身局限性的必然结果二、20世纪科学发展由分化走向综合才主要趋势。

第二章语音学

1、语音:是人类大脑神经支配下由发音器官发出的负载一定意义并能为人们所理解的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形式。具有声学性质(音高、音强、音长、音色、音质等四要素)生理性质(人的发音器官)心理属性(即语音与人类心理活动之间有密切的关系)社会性质

2、音高:音高指声波每秒钟振动频率的高低。音高在语音中的作用是构成各种声调和语调。

3、音强:音强指声音的强弱。它决定于声波振幅的大小。振幅大,声音就强,振幅小,声音就弱。音强在语音中的作用是构成重音和轻音。

4、音长:音长指声波振动持续时间的长短。声波振动持续的时间长,声音就长,持续

的时间短,声音就短。音长在许多语言和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英语和汉语广东话就有长短元音的区别。

5、音质:音质指声音的性质、特色,它是语音最重要的属性。

6、音素和音位:音素是人类语言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也就是说,从音质的角度对音节连续进行切分,直到不能再切分为止所得到的最小的语音单位就是音素。比如rénmín(人民)可以切分为r/e/n和m/i/n,这里的r、e、n、m、i、n已不能再往小里切分,它们就是语音里的最小的单位——音素。音位是某种语言或方言中能区别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的最小语音单位。这是依据语音的社会属性划分出来的语音类别。

7、元音和辅音的区别: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发音时气流是否受到阻碍。发音时,气流在发音器官中不受阻碍而发出的音是元音,收到阻碍发出的音是辅音,其次,元音发音时,发音器除了声带以外的各个部分保持均衡的紧张状态,发辅音时,只有形成阻碍的那部分器官特别紧张最后,发元音时,气流较弱,发辅音时,气流较强。

8、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发音部位是指发音器官形成阻碍的部位。—般有双唇音、唇齿音、齿间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叶音、舌面前音、舌面中音、舌面后(舌根)音、小舌音、咽壁音、喉者这13种。发音方法是指发音时形成阻碍以及克服阻碍的方式。—般分为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颤音、闪音、边音和半元音8种。半元音是介于元音和辅音之间的一种辅音,又称为无擦通音。

9、对立:两个语音形式(包括音质形式和非音质形式)可以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出现,如果替换后产生意义差别,那么它们就是对立的。

10、互补:两个语音形式如果不能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里,那么它们就是互补的。互补的语音形式不能起音位辨义的作用,因为它们在相同的语境中互相排斥,不会构成最小对立体。

11、语音相似:互补的语音形式并非都属于同一个音位,属于同一音位的语音形式,其语音也必须相似。

12、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音位可以分为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两大类。一般把从音素的音质角度分析归并岀来的音位叫做音质音位,因为它占有一个时段,所以也叫音段音位。除了音质以外,音高、音强、音长这些非音质形式也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由这些韵律(音律)形式构成的音位叫做非音质音位。

13、调位:主要由音高特征构成的音位叫调位,又叫声调。调位是汉藏语系诸语言中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重要手段之一。

14、重位:主要由音强特征构成的音位叫重位。 15、时位:由音长特征构成的音位叫时位。

16、音位变体:属于同一个音位的不同语音形式,就是这个音位的音位变体。

17、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音位的条件变体是指那些出现条件受环境限制的音位变体,即一个音位的各个变体从不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出现,只出现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中,处于互补分布的状态。音位的自由变体是指那些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可以无条件地变读的音位变体,即一个音位的各个变体可以自由替换而不会造成意义的改变。

18、复元音:同一个音节中相连的几个元音复合而成的一组元音就是复元音。复元音一般分二合元音和三合元音两大类,二合元音又分前响二合元音和后响二合元音两小类,

12.范畴意义:反映语法类别与所指事物现象所属范畴的关系,是从词语的语汇意义中进一步抽象出来的意义。

13.情态意义:反映语法形式与说话人的感情态度及表述意图的关系。

14.语法学:语法学是研究语言的结构规则的学科,其核心任务是研究词语的组合规则,研究怎样由较小的语言单位组合成较大的语言单位,即研究怎徉由语素构成词,由词构成短语,由词或短语构成句子,由句子构成语段等。 15.语法范畴:语法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语法范畴是各种语法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的概括。狭义语法范畴是由词的形态变化表示的语法意义的概括,又称形态范畴。性:性是主要与名词相关的语法范畴,一般是把名词分成阴性、阳性、中性或分成阴性、阳性,并用不同的形式标志表示。数:数也是主要与名词相关的语法范畴,一般用名同(或代词)的词形变化区别单数和复数或单数、双数和复数(大于二的数)。

格:格是表示词语之间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的语法范畴,一般用名词和代词的形态变化表示各种不同的格,有些语言中形容词和数词也有与名词相应的格。

时和体:时和体都是与动词相关的语法范畴,表示事件的时间关系和过程状态。时是指事件时间、参照时间和说话时间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一般分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体表示动作行为的各种阶段和状态,最常见的是完成体和未完成体(或持续体、进行体),此外还有起始体、继续体、中断体、反复体、短时体(或瞬间体)等等。

态:态又称语态,是表示主语与动词的语义关系的语法范畴,一般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来区分主动态和被动态。

式:式又称语式或语气、情态,是表示句子的语气或情态的语法范畴,一般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来区分陈述式、命令式、虚拟式、愿望式等。

人称:人称是表示动词与主语在人称上的一致关系的语法范畴,一般通过动词的形态变化来区分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

级:级是表示性质状态的程度的语法范畴,一般通过形容词、副词的形态变化来区分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 16.复合词和派生词

由几个词根复合而成的词是复合词。根据词根之间的结构关系,又可分为若干结构类型。常见的有五种:联合式〔语言、学习),偏正式(墨水、眼镜),主谓式(地震、眼熟),述宾式(司机、枕头),述补式(降低正)等。由词根附加词缀派生出来的词是派生词。词缀是定位的粘着语素,在前面的叫前缀,在后面的叫后缀。

17.单句和复句:单句由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构成,又可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两类。复句是由两个或更多的单句结构复合而成的。

18.省略:省略是去掉句子的某些成分,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变换方式,又称删除。移位:移位是改变词语的先后位置,也是很常用的变换方式,又称易位。

插入:插入是在句式变换时添加某些词语,一般是添加虚词或助动词、副词等。替代:替代是用代词替换某些词语。

复写:复写是在句法变换时重复某些词语或词语的一部分,如英语反意问句后面的简短问句。必须重复前面问句的动词或助动词。

第五章文字学

1.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以字符为元素构成的符号系统。

2. 字符:是文字最基本的单位,是直接与某种语言单位相联系的符号。

3. 意音文字:的字符既有表意符号,又有表音符号。一个字一般代表一个词或一个语素。有些字只是代表一个音节,几个字合起来代表一个词或语素。

4. 表音文字:表音文字也叫拼音文字。表音文字的字符一般称为字母,一个字母一般代表一个语音单位:音素(音位)或音节。所以表音文字一般又分音素(音位)文字和音节文字两类。

5. 表词文字与语素文字:表词文字的一个字符一般表示一个词。一些古老的文字体系如古汉字、古苏美尔文字、旱期古埃及文字等都属于表词文字。表词文字记录的词,可以是单音节词,也可以是多音节词。语素文字的一个字符一般表示一个语素。语素文字是由表词文字发展而来的。

6.音节文字与音位文字:音节文字一个字符表示一个音节。除了已经消亡的古代音节文字以外,日语的假名和朝鲜语的谚文都属于音节文字,19世纪以后,美洲、亚洲和非洲一些少数民族也制订了一些音节文字。音位文字一个字母一般表示一个音位(音素),也称作音素文字。音位文字根据字母表示的音位的性质,又可分为辅音文字和元音一辅音文字两个小类。

7.普通文字学与具体文字学:普通文字学主要研究人类各种文字的特点和规律,各种文字系统之间的源流关系。具体文字学研究某种具体文字系统的特点和规律。

8.共时文字学和历时文字学:共时文字学研究某一时期的文字系统,如现代文字学、现代汉字学、古文字

学等。历时文字学从发展变化的角度研究文字的历时变化,例如文字发展史、汉字发展史等。

第六章语用学

1.语用:语言运用,简称语用,是指交际双方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特定的目的,以某种方式进行的言语交际活动。

2.语言环境:语言环境简称语境。语境是语用研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语境有狹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语境是言语内部的上下文或前言后语;广义的语境既可以包含狭义语境的内容,也可以包括言语外部的交际场景和杜会文化背景。语用学中所说的语境,一般是指广义的语境。

3.语用原则:语用原则主要包括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语用原则也是制约言语交际的重要因素,说话人一般要遵循一定的语用原则来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听话人也要遵循一定的语用原则来准确理解话语的意思,特别是言外之意。

4.言语行为:是指说话是一种复杂的言语交际行为,包括述事行为、行事行为和成事行为。说话本身是一种述事行为,说话要达到的交际目的是行事行为,而说话所产生的效果就是成事行为。

5.话语结构:只要是能表达说话人的意思,具有一定交际功能的语言片段,都是话语。语用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话语分析,就是分析话语的结构模式。话语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会话结构和语篇结构,前者为对话模式,后者为独白模式。

6.上下文语境:上下文语境指一个语句的上下文(书面语),或前言后语(口语)。

7.情景语境:情景语境指产生话语的特定交际情景,概括起来说就是“什么人在什么场合为了什么对什么人用什么方式说了什么话”,其中主要包括交际双方、交际场合、交际目的、交际方式等。

8.背景语境:是在人们记忆中贮存着的关于整个世界的百科知识,尤其指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规范、文化心态、行为准则、交际规则、语言禁忌等。

9.合作原则:合作原则是美国哲学家格赖斯提出来的。合作原则包括四条准则:真实准则、适量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

10.礼貌原则:英国语言学家杰弗里利奇提出了“礼貌原则”。利奇将礼貌原则细分为六条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这六条准则可以概括为三条准则:得体准则和慷慨准则可以概括为损益准则,赞誉准则和谦虚准则可以概括为褒贬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可以合并为一致准则。 11.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根据交际意图的实现方式的不同,可以把言语行为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说话人采用某种行事行为的表达方式来实现其自身预期所能实现的意图,就是直接言语行为,如用祈使句来表示请求,用疑问句来表示询问。间接言语行为是一种行事行为的形式表示另一种行事行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是美国哲学家塞尔提出来的。 12.话轮与话轮对:话轮是会话局部结构中的最小单位。它指一个说话者在会话过程中从开始说话起直到停正说话或者被别人打断、替代为止所说的话。话轮对是在轮流会话过程中,由不同的说话人所说的两个或多个话轮交替组合构成的一个引答结构。 13.会话结构:会话是由一个以上的人参加的交替说话的言语交际活动。会话结构就是会话的构成形式,一般分为总体结构和局部结构两类。总体结构指一个完整的会话活动在展开过程中依照交际要求所形成的功能模式;局部结构则指交际者交替发话这一合作活动所形成的轮番说话的功能组合方式,包括话轮、话轮对和分支系列。

14.篇章结构:一段有意义、传达一个完整信息、前后衔接、语义连贯,具有一定交际目的和功能的言语作品。 15.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已知信息或称旧信息指说话人假定听话人已知的信息,未知信息或称新信息指说话人假定听话人未知的信息。 16.预设信息:预设信息是话语信息汇总说话人预先假设听话人已知的背景信息,是保证话语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17.指示信息:指示信息就是语句中的指称词语的具体所指对象。

第七章历史语言学

1. 音位合并:音位合并是指在语音演变过程中两个或多个音位归并为一个音位。

2. 音位分化:是指在语音发展过程中一个因为分化成两个或多个音位。

3. 音位转换:是指原有的一个或一组音位向另一个或另一组音位转变,这种转变一般是有规律的,最典型

的例子是日耳曼语辅音的转换。

4. 音位补偿:是指一种语言中原有的音位消失后,出现其他的音位进行补偿,以保持语音系统的内部区别性。

5.社会方言:使用同一种语言的社会成员,因阶层、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宗

教等社会因素的不同形成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使用语言有各种差异,这些差异就是同一种语言的社会变体,一般称为社会方言。

6.阶层语:不同的社会阶层使用的特殊语言形式叫阶层语。

7.行业语:行业语是一个行业内部的成员使用,而其他行业的人不用或很少使用的特殊用语,一般也称为“行话”。 8.隐语:隐语是某些社会群体为了保密,在成员内部使用的一些特殊语言形式,也叫“秘密语”、“暗语”。

9.宗教帮会用语:宗教用语是某些宗教团体使用而其他人不用或很少使用的特殊用语。 10.地域方言:地域方言是一种语言在不同地域所形成的变体,人们通常所说的“方言”一般指的是地域方言。

11.亲属语言:由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不同语言,叫亲属语言。亲属语言是地域方言进一步分化的结果。

12.语言接触:语言接触是指不同的民族之间相互交往,使不同的语言相互影响。

13.语言共用:是指同一语言社群(或个人)同时兼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的现象,一般也叫双语现象或多语现象。 14.语言融合:是指某个民族或某个民族中一部分人放弃本民族的语言而专用其他民族的语言,一种语言取代其他语言,成为不同民族共同的交际工具,又叫语言转用、语言同化或语言替换。 15.语言混合:是指某个民族或社群在借用其他民族的语言系统时,运用本民族语言的某些特点对借用语言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造,形成一种杂交式的新语言,这种语言一般称为混合语。

第八章综合性语言学

1. 心理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的生成和理解、语言习得的心理机制和过程等。

2. 言语生成:是指人们利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过程,包括口头语言的生成和书面语言的生成两个方面。言语生成一般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构思、编码、执行。

3. 言语理解:言语理解指的是听话者利用自己的认知结构、语言知识对输人的信息作出分析并进而揭示其言语意义的过程。一般认为言语理解涉及语音知觉、词语检素、句子理解和语篇理解等不同内容。

4. 神经语言学:神经语言学是涉及语言学、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一门交叉性学科,是心理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语言习得、言语生成、言语理解的神经基础,研究正常言语的神经生理机制和言语障碍的神经病理机制。

5.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识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做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其基本观念是认为语言和语法是不自足的,力图通过认知和功能来解释语言现象,有时还试图通过语言的历时发展来解释共时现象。

6. 语法化:通常指语言中有实在意义的词语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即实词虚化。

7. 隐喻:认知语言学的隐喻是一种认知机制。在这一机制中,一个认知域被部分地映现于另一个认知域上,后者由前者而得到部分的理解。前者叫来源域,后者叫目标域。

8. 转喻:认知语言学的转喻是一种认知机制,指在两个相关认知域之间用一个突显的事物代替另一事物,转喻的来源称为转喻源,转喻所指向的概念称为转喻目标。 9. 应用语言学:应用语言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应用语言学一般指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广义应用语言学指语言学知识及其研究成果所应用的一切领域,即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渗透所产生的一切边缘学科的应用部分,主要包括:第一,语言教学,包括本族语教学和外语教学等,还可包括语言测试、辞书编撰等;第二,语言规划,包括共同语的

确立和规范、语言政策等;第三,语言信息处理,包括计算机语音、文字信息处理、自然语言理解、人机对话、情报检索、自动文摘、机器翻译等应用领域。

10. 偏误:指学习者在习得目的语的过程中所犯的规律性错误,说话者通常不能察觉、不能自行纠正偏误。偏误反映的是说话者的语言能力。

11. 中介语:是由于学习外语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对目的语的规律进行不正确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这个语言系统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又区别于所学的目的语。

12. 语言规划:是国家或社会团体为了解决在语言交际中出现的问题,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语言文字应用进行各种干预的统称。

13. 机器应用语言学:研究语言在人与机器交际中的实际应用问题,一般称为计算语言学,也称为(自然)语言信息处理。

1、口语:口语是语言的有声客观存在形式,是书面语产生的基础,相对于书面语是第一性的。

2、书面语:书面语是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之一,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相对于口语是第二性的,是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

3、语言: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为社会所公认的词语和规则的总和。

4、言语:是个人说的行为(说话)和结果(所说的话)。

5、符号:是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6、能指:是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

7、所指:是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

8、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和意义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

9、语言符号的强制性:指语言符号在同一社会、同一时代,对使用同一种语言的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是不能任意改变的。

10、聚合关系: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互相可以联想起来的关系中,因而聚合成为一个类。

11、组合关系:在语言结构的同一层级上组合起来的各个单位之间所形成的关系。

12、普通语言学:指从理论上研究人类各种语言所共有的规律以及各种语言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的一门语言学分支学科。

13、理论语言学:指从理论上研究人类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等的语言学分支学科。以研究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个别语言学和一般语言学。

14、应用语言学:指运用语言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其他学科领域的各种问题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可分为狭义应用语言学和广义应用语言学。

15、传统语言学:一般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特别是指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前的语言学。

16、结构主义语言学:指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它旨在语言系统本身的规律。

17、语音的生理属性:指发音器官发音动作、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18、语音的物理属性:指物体受外力的作用,发生振动,从而使周围的空气也发生震荡,形成一种音波。音波传到人的耳朵里,使鼓膜发生相应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于是人们就产生了声音的感觉。语音的物理属性可从音高、音长、音强、音质四个方面分析。

19、音位:就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它是特定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

20、音质音位:以音素为材料,通过音质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

21、非音质音位:通过音高、音强、音长的差别来起辨义作用的音位。

22、音位的条件变体:指出现的语音环境各不相同而又同属一个音位的两个或几个音素。

23、音位的自由变体:指可以在同一语音环境里出现而又不能区别意义的两个或几个音素。

24、区别特征:具有区别音位的作用的语音特征。

25、调位:利用音高差别来区别意义的非音质音位。

26、重位:利用音强等方面的差别来区别意义的非音质音位。

27、时位:利用发音长短来区别意义的非音质音位。

28、音渡:语音单元在前后过渡、相互联接时,会因为自身性质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过渡和联接方式,这些方式叫做音渡,又叫音联。

29、元辅音分析法:以元辅音为基本分析单位,如把以元音作为核心的音节他为V、C—V、V—C、C—V —C四种基本类型,所采用的就是这种分析方法。

30、声韵调分析法:以“声母”,“韵母”、“声调”为基本分析单位,按照这种分析法,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31、同化:语流里两个不同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影响而变得跟它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32、异化: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不相同或不相近的现象。

33、语流音变: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可能由于邻近音的影响,或自身所处地位的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的不同而在发音上产生一些变化的现象。

34、韵律特征:又叫做“超音质特征”或“超音段特征”,指的是语音中除音质特征之外的音高、音长和音强方面的变化。

35、连续变调:声调语言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组合在一起时,音节的调值有时会发生变化而与单念时不同的现象。

36、语汇的任意性:指任何语言的词语,特别是意义单一的词,发什么音表什么义在初始阶段大多是任意的。如汉语管某一种东西叫“书”(shu),英语管书叫“book”这都是任意的。词语和命名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37、语汇的理据性:指语言中有相当多词语,其音义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特别是“同源词”和“复合词”。同源词如“帐”“涨”“胀”等与“张”不但语音近似,且意义有某种联系。复合词如汉语的“雨衣”是“下雨时穿的衣服”,英语的“raincoat”就是“rain”“coat”组合的意义。它们都是可以论证的。

38、语汇的普遍性:指只要客观事物中有某种概念,语言中就一定会有某个相应的词语来表达它,这是所有的语言都具有的。如客观事物中有山、河等,各民族的语言中都有相应的词来表现。

39、语汇的民族性:指各民族语言的词语对客观事物的表达与概念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的不同。词语往往反映某个民族对事物的独特认识,不同语言的词语不一定反映完全相同的概念,因而可能在对象、范围、褒贬等方面存在极大差异。

40、语汇的活跃性:指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旧词语逐渐消失,新词语不断产生。如汉语在若干年前使用的频率极高的一些词语像“人民公社”,现在已消失殆尽;而像“下海”“上网”等词却是最近才产生的。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语汇是语言结构系统要素中最易变和最活跃的。

41、语汇的稳定性:指语汇的变化不是随心所欲的,它要受到社会约定和语汇系统的严格制约,有极强的稳定性。社会约定的制约指的是很多词语的声音、意义和结构形式一旦形成就基本固定下来,不能随意改变。语汇系统的制约指的是某些系统性强的基本词语一般都处在一定的语义集合关系即语义场中,不能随意去破坏。

42、新造词:又称新词,指过去没有而新创造出来的词。新事物不断涌现,会通过新造词表现出来。各个历史时期、每种语言都会有新造词。如汉语“苏区”在某个特定时期是新造词,“下海”是这个时期的新造词。

43、古造词:是指古代就已经产生,但又不算基本语汇,现在偶尔还使用的词,也是一般语汇的一部分。古语词包含两小类:一类是现实生活中已经消失的事物或现象的名称如汉语“状元”;另一类是古代的事物或现象还存在,但已经由别的词语替代,如“余”(我)。

44、常用语汇:指使用频率高的语汇,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被称为“最常用词”。

45、非常用语汇:指使用频率低的语汇。

46、通用语汇:指全社会都普遍使用的词语。基本语汇、常用语汇都是通用语汇,一般语汇中新造词、古语词、方言词、外来词的绝大部分也是通用语汇。

47、专用语汇:指只在某些领域或只是一部分人使用的词语,主要指“科技术语”和“行业语”这两类。除此之外,某个帮派使用的“隐语”、特定阶级的习惯语和禁忌语也都可以算作某种专用的语汇。

48、简缩词语:简缩名词是由比较长的专有名词或一般词组简缩而成的一种很像词的结构。各种语言都有大量的简缩词语,如汉语的“北大(北京大学)”等。有些简缩词久而久之成为凝固形式,就成了词。49、成词语素:指在某些情形下可以直接形成为词,即可以单用的语素。如“他走了”中的“走”就是一个成词语素。

50、不成词语素:指不能单独成词,即不能单用的语素。如“一子(剪子)”就是不成词语素。

51、自由语素:指的是既可以单独成词,有时又可以单独说出来的某种语素如“他最近好吗?—好”,答句中的“好”就是单说形式的自由语素。

52、不自由语素:指能单独成词但不能单说,或者不能形成词的语素就是不自由语素,或者叫黏着语素。如“了”等。

53、定位语素:指在最小的合成结构中的位置是固定的,或者总是前置,或者总是后置。如“了”只能在一个组合形式后面,不可能在前面;词缀“老一”只能在另一个语素的前面,如“老师”。

54、不定位语素:是在最小的合成结构中位置不固定的语素,它们既可前置,也可后置。如“笔”可以构成“毛笔”“笔杆”。

55、实义语素:指有实在的词汇意义,或者说本身直接负载了词汇意义的语素。如“灯”。

56、虚义语素:指一般不具有实在的词汇意义的语素,或者说语素本身不直接负载意义,但与其他成分组合成词或者更大的单位时,才能使词或者更大的单位获得某种新的意义。如“的(吃一吃的)”。

57、虚词语素:没有实在意义的成词语素,如英语“WITH。”

58、词根语素:有实在意义,既可直接形成名词、动词等实词,又可作为位置不固定的主干成分构成别的词的成词语素。如英语“BLUE”。

59、构词语素:即在词中位置固定,不作为词的主干成分,但又参与构造不同意义新词的词缀性语素。如英语“ANTIBODY”K R “ANTI—”。词缀性语素也有某种意义,但不如词根语素实在,往往是一种抽象的类义。

60、构形语素:即在词中位置固定,但既不是词的主干,也不参与构造新词,并且不改变词的词汇意义和语法类别,只改变词的语法范畴意义的词尾性语素。

61、直接成词:就是由一个语素直接形成单纯词。当这种成分没有独立使用的时候是语素,独立使用的时候是词。能够直接成词的语素必须是成词语素。自由不定位实义语素形成实词,黏着定位虚义语素形成虚词。

62、转化成词:就是由一个或多个语素转化为另一个语素形式再形成单纯词,大致分“变性成词”和“变形成词”两种情况。

63、变性成词:就是语素转变词性而成另一类词。比如一个成词语素本来表示动作行为,即语法功能上是动词性的,但在形成词的时候,却不但形成动词,也可以形成名词。

64、逆序成词:就是把原来只有合成词形式而没有单纯词形式的词反向截取其中一个语素再形成单纯词。相对词性发生变化的叫逆序成词。

65、复合构词:就是词根语素加上词根语素构成一个新词。这样得到的合成词又叫复合式合成词,即“复合词”。

66、附加构词:就是词根语素加上词缀语素构成一个新词。这样得到的合成词又叫附加式合成词,即“派生词”。

67、重叠构词:就是词根语素通过重叠形式而构成一个新词。这样得到的合成词又叫重叠式合成词,即“重叠词”。如“爸爸”。

68、语法构词:是形态丰富的语言中附加词尾而使词产生变化的一种语法现象,如英语的“一S(动词第三人称单数)”。这些语素附着在词的后面并不产生新词,也不改变词类,只起某种语法作用,广义的语法构词还包括附加表示词类特征的后缀形式。

69、离合词:就是形式上或人们的感觉上像词,但在结构的组合性和意义的搭配性上接近词组的可以插入某些成分的语汇单位。

70、词组词:就是形式上或人们的感觉上像词,但在结构的组合性和意义的搭配性上接近词组的中间可以进行较大扩展并且插入成分后整个组合的意义基本保持不变的语汇单位。

71、词的理性意义:指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一定对象的概括反映,除此之外,词义还包括人们对一定对象的主观态度和其他附加色彩。

72、词的通俗意义:指人们对事物所具有的一组非本质特征的反映,这种词的理发意义可以称之为通俗意义。

73、词的科学意义:指人们对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反映,这种词的理发意义可以称之为科学意义。

74、词的非理性意义:是附着在词的理性意义之上的,因而又叫做词义的“附加色彩”。词的非理性意义主要指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

75、词的感情色彩:指人们在反映现象的同时,还可能表现出上对该现象的主观态度,从而在词的理发意义上增添了一层附加色彩,这种词义所带的对现实现象的主观态度就是“感情色彩”。

76、词的形象色彩:指由词内部的组成成分所引起的对事物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的联想。

77、义素分析:就是把词语的义项进一步分析为若干义素的组合,以便说明词义的结构、词义之间的异同以及词义之间的各种关系。

78、语义场:指若干具有共同的类属义素的词语构成的聚合体,类属义素是指反映事物所属类别的语义特征。

79、历时语法:指的是从语法发展变化的角度纵向地、动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些语法现象在特定时间过程中产生和消失的原因和规律。

80、共时语法:指的是从某一时期存在的语法现象的角度横向地、静态地研究语法,研究的重点是某一语言在特定空间范围内的语法表现形式和语法规则系统。

81、组合规则:就所有的语法成分之间的关系而言,从线性的不同位置看都是相互如何搭配的关系。

82、聚合规则:是指就所有的语法成分之间的关系而言,从线性的不同位置看都是相互能不能替换出现的关系。

83、语法形式:语言中不管是语音的表现形式,词形的变化形式,还是成分的组合的和类别形式,凡是能够体现一类意义或有共同作用的形式。

84、语法意义:语言中不管是词语意义,还是结构意义,凡是通过一类形式或共同功能所获得的意义。

85、语法手段:根据某些语法形式的共同特点,把语法形式归并为几个基本类别。这种语法形式的类就叫做“语法手段”。

86、语法范畴:根据某些语法意义的共同内容,把语法意义概括为几个基本类别。这种语法意义的类就叫做“语法范畴”。

87、词法手段:通过词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

88、句法手段:通过结构的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

89、词形变化:就是指通过词的形态变化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词形变化有包括附加、屈折、异根和零形式四种情况。

90、词的轻重音:通过词的某个部分重读或轻读而产生一定意义的形式。一般说轻重音中重音形式更重要,所以也可以叫作“重音移动”。

91、词的重叠:指通过词或词中某个语素的重复使用而产生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92、附加:在词的前面、中间或后头加上词缀。

93、屈折:词的内部发生语音的交替变化。

94、异根:换用不同的词根构成相同意义的词。

95、零形式:相对与词形变化的词的原形形式。

96、虚词:即通过使用虚词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语言中凡是没有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的词就是虚词。因为虚词不依附于某个词,其语法意义又不是通过虚词本身表示的,而是在它与别的词发生关系时才产生的,所以使用不同的虚词就是一种句法手段。

97、语类选择:通过选择句法结构中以组合的词类或词组的类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98、语序:是通过句法结构中词的位置顺序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

99、语调:通过整个句子的音高、重音、停顿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形式。语调实际上已经是表达层面上的一种语法手段了。

100、词法范畴:主要由词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

101、句法范畴:主要由结构的变化形式表示的语法意义。

102、性:在某些语言中表示人或事物有关性属的一组特征。

103、数:表示事物数量的一组特征。

104、格:表示名词与其他词的语法结构关系的一组特征。

105、有定无定:表示名词指称性质的一组特征。

106、体:表示动词所反映的动作行为进行的状况的一组特征。

107、层次分析法:把复杂词组逐层切分,一直切分到词为止,或者从词开始逐层组合,一直到复杂词组为止的方法。

108、向心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词组的中心语功能的词组,如偏正词组的功能与中心语相同,如“木头房子”等于“房子”就是向心词组。

109、离心词组:指整个词组的功能不等于词组中任何成分的功能的词组,如汉语的“的”字词组的功能既不等于“的”前的成分,也不等于“的”。

110、关系意义:句子通常是由词语组合而成的,词语在组合时总要形成一定的结构关系,由这些结构关系所赋予的意义就是“关系意义”。

111、语气意义:反映说话人使用句子的目的和说话人情绪的意义。

112、语义角色:根据谓词和变元之间不同关系的语义关系,可以把变元分若干个类型,这种变元的类型一般称之为“语义角色”。

113、降级述谓结构:述谓结构中的变元可以带有修饰或限定性的成分,以表示变元某个方面的特征,充当这类成分的述谓结构就是降级述谓结构。

114、语义指向:句子中某个成分在语义上指向哪儿,或者说同哪些成分发生语义联系就是这个成分的语义指向。

115、蕴含:就说话本身所表达的意义而言,如果有句义甲就必然有句义乙,就说甲蕴含乙。

116、歧义:指同一形式的语言符号序列可能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

117、文字: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118、表意文字:全部字符都是意符的文字。

119、表音文字:全部字符都是音符的文字,表音文字习惯上又称为拼音文字。

120、意音文字:一部分字符是意符,一部分字符是音符的文字。

121、音节文字:全部字符都只跟语言单位中的音节相联系的文字是音节文字。

122、音位文字:既有代表辅音音位的字符,也有代表元音音位的字符的文字是全音位文字,平时就称为音位文字。

123、辅音文字:全部字符只跟辅音音位相联系的文字是辅音音位文字,平时就称为辅音文字。

124、词语文字:全部或绝大多数字符都只跟语言中的词语相联系的文字。

125、语素文字:全部或绝大多数字符都只跟语素相联系的文字。

126、假借字:自源文字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表示无法用图形来表示的词语,都采用了假借已有同音或音近的字符来替代的办法,这就是“假借法”,这些字就叫假借字。

127、字符:也就是文字符号,是文字的最基本的单位,也就是直接跟某种语言单位相联系的符号。

128、意符:文字系统中的字符跟所代表的语言单位在意义上有联系的字符。

129、他源文字:在已有的别的文字的基础上创制的文字。

130、自源文字: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

131、单纯字符:不能再分解为更小的字符的字符。

132、复合字符:由单纯字符组合而成的字符,也包括由单纯字符和复合字符再组合而成的字符。

133、渐变性:指语言是逐步发展演变的,不允许采取突变的方式一下子发生巨大的变化。

134、不平衡性:指在语言内部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以及在不同的地域之间,语言发展演变的速度和方向是不一致的。

135、地域方言:指同一种语言由于语音、语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差异而在不同的地区形成的地域分支或变体。136、亲属语言:指从同一种语言中分化出来的各种语言。

137、语言的谱系分类:指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或语言的亲属关系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分类,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归在一起,把没有历史同源关系的语言互相分开,这种分类叫语言的“谱系分类”。

138、语系:是谱系分类中最大的类,凡是有亲属关系的语言都属于同一个语系。

139、社会方言:在一个语言社会中,不同的人说话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些不同的语言变体和特点又同说话人的社会特征相关联,同一定的社群联系在一起,这种语言或方言内部同一定的社会特征和社群相关联的变体和特点被称之为社会方言。

140、通用语:在存在方言分歧的社会里,人们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交际,往往会选择一种方言作为各方言区之间的交际工具,这种语言就叫“通用语”。

141、标准语:在语音、语汇和语法方面有明确规范的民族共同语就叫“民族标准语”。

142、国语: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为了维系整个国家内部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还需要有共同的交际工具,有人把这种一个国家内各民族所共同使用的语言叫做“国语”。

143、双语现象: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的社会现象。

144、双言现象:指某一言语社团使用两种方言或分别使用共同语和方言的社会现象。

145、语言转用: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和融合而产生的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指的是一个民族的全体或部分成员放弃使用本民族语言而转用另一民族语言的现象。

146、语言混用:有不同语言频繁接触的地区,来源于不同语言的成分可能混合在一起,产生一种与这些语言都不同的新的交际工具的现象。

147、非克里奥耳化:当克里奥耳语和作为它的基础的那种语言并存于一个社会之中时,如果基础语言有较高的社会声望,说克里奥耳语的人就可能根据基础语言来不断调整、校正自己的语言,使克里奥耳语向着基础语言的方向发展,结果使两种语言越来越接近,甚至使克里奥耳语变为基础语言的一种变体。这种现象就叫“非克里奥耳化”。

148、语言规划:社会对语言文字问题所作出的有组织的、有意识的管理、调节和改进

149、语言规范化:对语言中产生的变化,既不能一概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而是必须对它们作出评价和选择,这就是语言规范化。

150、思维:是人们认识现实世界的过程,或者说是人动脑筋去想的活动;大致说来,思维分为三大类:感性思维,抽象思维,发散思维。语言是人类思维最重要的工具。

151、感性思维:狭义的感性思维只指运用感觉器官感受外界事物的活动,是一种直观思维。广义的感性思维还包括唤起表象并在想象中对表象加工改造的活动。

152、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复杂逻辑形式进行的思维活动叫做抽象思维,也称理性思维,逻辑思维,或者统称思维活动。

153、发散思维:指随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产生的综合心理活动,如感情、意志、美感和相关的文化传统意识等。

154、“语言相关论”:美国人类学家萨丕尔和语言学家活尔夫认为语言决定思维,由于其核心内容是不同的语言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被称为“语言相关论”。这种观点的合理之处在于指出了语言对思维活动存在一定的影响。但过于极端。

155、文化语言学:从文化到语言这头看,通过考察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可能帮助我们了解不同语言的特点,这种研究就是所谓的文化语言学。

156、语言文化学:从语言文化这头看,通过分析不同语言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研究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这种研究就叫做语言文化学或语言民族学。

157、应用语言学: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研究语言学应用问题的语言学分支学科叫做应用语言学。狭义的应用语言学只指语言教学,这既凶手学校时进行的母语教学,也包括儿童语言教学、民族地区的共同语教学、外语教学、双语教学、盲聋哑人的特殊语言教学;广义的应用语言学则还包括语言学在其他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更大范围内的实际应用,如词典学、翻译学、言语矫正学等。158、中介语现象:是指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往往会建立一种既不同于母语又不同于外语而只属于个人的语言系统,这就是“中介语”。“中介语”有点类似儿童在某些阶段的语言,是不断地从母语向外语靠近的语言形式。学习者最初接受一种新的语言,就开始产生最初级的中介语,这时更多地受母语的影响;随着学习的深入中介语就进入较高级的阶段,这时更多地受外语的影响。从自主教学角度看,虽然不同的人学习外语的情况不同,但中介语的发展规律大致相同,这一学习发展过程被称作“内在大纲”。

159、内在大纲:从外语教学角度看,虽然不同的人学习外语的情况不同,但中介语的发展规律大致相同,这一学习发展过程被称作“内在大纲”。据研究证实,外语学习的内在大纲与儿童语言的获得过程有某些相似之处。

160、语言迁移现象:是指母语对于要学习的外语会产生影响。原有的母语可以叫做“来源语”,要学习的外语可以叫做“目标语”。来源语会对目标语产生影响,其中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这种迁移既包括语言本身的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等方面的影响,也包括在语言之外的思维模式、文化传统、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影响。

161、引导迁移:在外语教学中注意两种语言的共同点,主动利用正迁移;同时又注意两种语言的不同点,尽量避免负迁移。这一教学过程被称“引导迁移”。

162、第一语言教学:就是母语语言教学,母语语言教学实际完成了语言获得,即能够顺利地听和说一种语言以后进行的更高层次的一种语言教学活动,也就是“语文教学”。它与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反映社会文明程度有密切联系。

163、第二语言教学:指外语教学。因为第一语言即母语主要是“获得”的,第二语言主要是“学得”的,因此跟狭义的语言教学即“教”和“学”关系更密切。而且,语言学的理论知识对于外语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影响也比较大。第二语言教学除外语教学外,还应该包括双语地区的语言教学和民族地区的标准语教学。164、语义:就是语言的意义,是语言形式表达的内容,包括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165、理性意义:语言是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工具,语义也就必然包含这两方面的内容。理性意义也叫逻辑意义或指称意义,是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

166、非理性意义:语言是交流思想和情感的工具,语义也就必然包含这两方面的内容。非理性意义是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态度以及语体风格等方面的内容,它一般总是附着在特定的理性意义之上的。

167、语言意义:一般的、稳定的意义是语言形式本身所表达的意义。

168、语境意义:个别的、临时的意义则是语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际场合和知识背景等语境因素的作用下所表达的意义。

169、词义的模糊性:指词义反映的对象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界限。

170、语义的民族性:指由于不同的民族对客观规律的认识有所不同,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分类也会存在着差异,因而不同语言的语义也会有所不同,这就是语义的民族特点

传输技术、体系、设备专有名词解释

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是不同速度的数位信号的传输提供相应等级的信息结构,包括复用方法和映射方法,以及相关的同步方法组成的一个技术体制。SDH是一种将复接、线路传输及交换功能融为一体、并由统一网管系统操作的综合信息传送网络 MSTP(Multi-Service Transfer Platform)(基于SDH 的多业务传送平台)是指基于SDH 平台同时实现TDM、ATM、以太网等业务的接入、处理和传送,提供统一网管的多业务节点。MSTP系列设备为城域网节点设备,是数据网和语音网融合的桥接区。MSTP可以应用在城域网各层,对于骨干层:主要进行中心节点之间大容量高速SDH、IP、ATM业务的承载、调度并提供保护;对于汇聚层:主要完成接入层到骨干层的SDH、IP、ATM多业务汇聚;对于接入层:MSTP则完成用户需求业务的接入。 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是一种用于快速数据包交换和路由的体系,它为网络数据流量提供了目标、路由地址、转发和交换等能力。更特殊的是,它具有管理各种不同形式通信流的机制。MPLS是利用标记(label)进行数据转发的。当分组进入网络时,要为其分配固定长度的短的标记,并将标记与分组封装在一起,在整个转发过程中,交换节点仅根据标记进行转发。MPLS 独立于第二和第三层协议,诸如ATM 和IP。它提供了一种方式,将IP地址映射为简单的具有固定长度的标签,用于不同的包转发和包交换技术。它是现有路由和交换协议的接口,如IP、ATM、帧中继、资源预留协议(RSVP)、开放最短路径优先(OSPF)等等。 T-MPLS(Transport MPLS)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分组传送技术,在传送网络中,将客户信号映射进MPLS帧并利用MPLS机制(例如标签交换、标签堆栈)进行转发,同时它增加传送层的基本功能,例如连接和性能监测、生存性(保护恢复)、管理和控制面(ASON/GMPLS)。总体上说,T-MPLS选择了MPLS体系中有利于数据业务传送的一些特征,抛弃了IETF为MPLS 定义的繁复的控制协议族,简化了数据平面,去掉了不必要的转发处理。T-MPLS继承了现有SDH传送网的特点和优势,同时又可以满足未来分组化业务传送的需求。T-MPLS采用与SDH类似的运营方式,这一点对于大型运营商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可以继续使用现有的网络运营和管理系统,减少对员工的培训成本。由于T-MPLS的目标是成为一种通用的分组传送网,而不涉及IP路由方面的功能,因此T-MPLS的实现要比IP/MPLS简单,包括设备实现和网络运营方面。T-MPLS最初主要是定位于支持以太网业务,但事实上它可以支持各种分组业务和电路业务,如IP/MPLS、SDH和OTH等。T-MPLS是一种面向连接的网络技术,使用MPLS的一个功能子集。 MPLS – TP(MPLS - Transport Profile)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分组交换网络技术。利用MPLS 标签交换路径,省去MPLS信令和IP复杂功能。支持多业务承载,独立于客户层和控制面,并可运行于各种物理层技术-具有强大的传送能力(QoS、OAM和可靠性等)。综合起来,MPLS - TP技术的特点为:引入传送概念的OAM 机制;结合2 层和3 层协议的一种通用的分组交换传送技术;避免对三层IP 不必要的处理;具有高的网络生存性和可扩展性;具有兼容分组交换、TDM/波长技术的通用的分布控制面-GMPLS。MPLS - TP可以用一个简单公式表述:MPLS - TP = MPLS + OAM –IPMPLS - TP是MPLS 的一个子集,去掉了无连接基于IP 的转发,增加端到端的OAM 功能。 OAM(operation and manintenance).主要负责通信网络的操作和维护.基本包括配置管理,软件管理,性能管理,告警管理,安全管理等模块. Optix Metro:华为光传输设备 MSTP+:IP业务占比高的MSTP PTN(分组传送网,Packet Transport Network)是指这样一种光传送网络架构和具体技术:在IP业务和底层光传输媒质之间设置了一个层面,它针对分组业务流量的突发性和统

老子道德经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译文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译文】 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老子》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它无形无迹呵,像是很不确定的存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把百姓也当作"刍狗"来看待。天地之间,不正像是气囊或空管那样的大空泡吗?它虽空虚但却不会塌缩,运行之中生化不息。孜孜于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虚而顺任自然。

管理经济学名词解释

1.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 2.机会成本:是指一项资源在被放弃的其他用途中可能获得的最高净收入。 3.边际分析法:是运用导数和微分方法研究经济运行中微增量的变化,用以分析各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过程的一种方法。 4.增量分析法:是边际分析法在实际运用中的变形,只要分析一个方案引起的收入是否大于由此引起的成本即可。 5.委托—代理问题: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分离的,使所有者作为委托人,经营者作为代理人,由于目标差异,产生“委托-代理问题”。 6.需求的变动:除了价格之外,任何一种决定需求的因素发生变化时,需求曲线移动。 7.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某种商品自身价格变动导致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8.供给的变动:是指非价格因素变动,它导致供给曲线发生移动。 9.供给量的变动:是指价格因素发生变动它导致供给量沿供给曲线变动。 10.需求-供给分析法:就是通过绘制供给和需求曲线,可以分析供给、需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分析供需曲线背后诸因素对价格和市场交易量的影响的一种方法。 11.需求弹性:需求数量对某种影响因素变化的反应程度。 12.需求价格弹性:反映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3.需求收入弹性:反映需求量相对变动对消费者收入水平相对变动的反应程度。 14.需求交叉价格弹性:一种产品需求量的变动对另一种产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5.生产函数: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和产品的产出量之间的关系。 16.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若其他投入不变,只是不断增加某一变动投入,则这一变动投入的边际产量开始递增,达到一定值后逐步递减。 17.规模经济:指当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时单位成本下降,因而使效率提高及总成本下降。 18.范围经济:是指一个企业因从事多种产品的生产,而引起的长期平均成本降低的现象。 19.沉没成本:指决策前已经指出,或承诺要支出,因而是不受将来决

部编人教版版:八年历史上教材问题思考、材料研读和课后活动解答

部编版:八年历史上教材问题思考、材料研读和课后活动解答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1课鸦片战争 1、材料研读:(P4页) 材料研读 臣窃见近来银价递增,每银一两,易制钱一千六百有零,非耗银于内地,实漏银于外夷也。……其初不过,纨绔子弟,习为浮靡,尚知敛戢。嗣后上自官府缙绅,下至工商优史,以及妇女僧尼道士,随在吸食。……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臣不知伊于胡底。 ——黄爵滋《请产塞漏卮以培国本折》一位英国人也说:“‘奴隶贸易’比起‘鸦片贸易’来,都要算是仁慈的。我们没有毁灭非洲人的肉体……没有败坏他们的品格、腐蚀他们的思想,也没有毁灭他们的灵魂。可是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存在以后,还杀害他们的肉体…… ——马克思《鸦片贸易史》结合上述材料,谈谈鸦片走私带来的严重危害。 ①白银大量外流,直接威胁清政府的财政。②摧残了人们体质,③政治腐败,军队战斗力削弱。 2、课后活动:(P7页) 1.中国称这场战争为“鸦片战争”,而英国一直称之为“通商战争”。在你看来,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真正意图究竟是什么? 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保护鸦片贸易。 2.结合《南京条约》的相关内容,对比1840年前的中国,你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鸦片战争后,主权遭到破坏,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4、问题思考:(P9页)如果没有“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会不会发生? 会发生。因为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就是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5、材料研读:(P10页) 在地球上某个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民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洗劫,另一个放火焚烧。……在历史的审判台前,一个强盗叫作法国,另一个则叫作英国。……我相信解放了的法国、涤荡了污泥浊水的法国一定会把这笔不义之财归还给被抢劫过的中国,这一天是一定会来到的。 ——[法]维克多·雨果《致巴特力尔上尉》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感受。 这是野蛮的行为,是对全人类的犯罪,它警示中国人民 落后就要挨打。 6、根据《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叙述沙俄侵占我国 北方领土的情况?(P12页) 沙俄通过中俄《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 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通过中俄《北京条也》 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千米的领土;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和中俄

传输术语解释

ADM Add-Drop Multiplexer 分插复用器 AI Adapted Information 适配信息 AIS Alarm indication Signal 告警指示信号 AP Access Point 接入点 APId Access Point Identifier 接入点识别符 APS Automatic Protection Switching 自动保护倒换 ATM 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 异步转移模式 AU Asynchronous Unit 管理单元 AU-n Administrative Unit , level u 管理单元,第n级 AUG Administrative Unit Group 管理单元组 BER Bit Error Ratio 比特误码率 BBER Background Block Error Ratio 背景块误码率 BIP Bit Interleaved Parity 比特间插奇偶校验 C Connection function 连接功能 CI Characteristic Information 特征信息 CK Clock 时钟 CM Connection Matrix 连接矩阵 CMISE Comm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ervice 公用管理信息服务单元CP Connection Point 连接点 CSES Consecutive Severely Errored Seconds 连续严重误码秒 D Data 数据

DCC Data Communications Channel 数据通信通路 DS Defect Second 缺陷秒 DEG Degraded 劣化 DEGTHR Degraded Threshold 劣化门限 DXC Digital Cross Connect 数字交叉连接 EI2 Electrical interface signal 2 048 kbit/s 2048kbit/s电接口信号 E31 Electrical inte4ace signal 34 368 kbit/s 34368kbit/s电接口信号E4 Electrical inte4ace signal 139264kbit/s电接口信号 EBC Errored Block Count 误码块计数 EDC Error Detection Code 误码检测码 EDCV Error Detection Code Violation 误码检测码违倒 EMF Equipment Management Function 设备管理功能 EQ Equipment 设备 ES Electrical Section 电气段,电段 ESl Electrical Section ,levell STM-1电段 ES Errored Second 误码秒 Eq Recommendation G.703 type G.703类型电接口,electrical signal, q表示比特率等级 bit rate order q (q = 1l, 12,21,22,31,32,4) q = 1l, 12,21,22, 31,32,4 ExSL Expected Signal label 期望信号标识

道德经原文

道可道 , 非常道。名可名 , 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 , 欲以观其妙﹔常有 , 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 , 同出而异名 ,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 众妙之门。 老子 : 「道德經」 :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 , 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 , 难易相成 , 长短相形 , 高下相盈 , 音声相与 , 前后相随。 恒也。就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 , 生而弗有 , 为而弗恃 , 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 , 就是以不去。 老子: 「道德经」 : 第三章 不尚贤 , 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 , 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 , 使民心不乱。 就是以圣人之治 , 虚其心 , 实其腹 , 弱其志 , 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 , 则无不治。 老子: 「道德经」 : 第四章 道冲 , 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 , 似万物之宗﹔湛兮 , 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 , 象帝之先。 老子: 「道德经」 : 第五章 天地不仁 , 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 , 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 , 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 , 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 , 不如守中。 老子: 「道德经」 : 第六章 谷神不死 , 就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 , 就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 , 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 以其不自生 , 故能长生。 就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 老子: 「道德经」 :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处众人之所恶 , 故几于道。 居善地 , 心善渊 , 与善仁 , 言善信 , 政善治 , 事善能 , 动善时。夫唯不争 , 故无尤。 老子: 「道德经」 : 第九章 持而盈之 , 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 , 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 , 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 , 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 , 天之道也。 老子: 「道德经」 :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 , 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 , 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 , 能如疵乎。 爱国治民 , 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 , 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 , 能无知乎。 老子: 「道德经」 : 第十一章 三十辐 , 共一毂 , 当其无 , 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 , 当其无 , 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 , 当其无 , 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 , 无之以为用。 老子: 「道德经」 :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 , 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 , 令人行妨。 就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 , 故去彼取此。

管理经济学 名词解释简答题

概念术语 1.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传统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经 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 2.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股东财富的最大化。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界都把它当 做企业决策的长期目标。在这里,企业价值是指企业未来预期利润收入的现值之和。 3.机会成本是指资源用于其他用途中最好用途是所可能得到的净收入。或者说, 资源利用某一用途的机会成本就是必须放弃的次好方案的价值。这一概念是管理经济学的基础,有效的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都必须从这一角度去看成本。 4.外显成本和内涵成本外显成本是指企业实际的支出,通常能在会计账上表现 出来,故也就等于会计成本。内涵成本是指非实际的支出,是在会计账上未表现出来的开支。它所以未能在账上表现是因为它属于机会成本性质。具体来说,内涵成本等于机会成本与外显成本之差。 5.经济利润等于销售收入与机会成本之差。经济利润是企业决策的依据。 6.正常利润和会计利润正常利润是指企业家如果把自己的才能和资本用于其他 相同风险的事业可能得到的收入,也是企业为了防止这些资源向其他企业转移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支付。它是企业全部机会成本的组成部分。会计利润等与销售收入与会计成本之差。 7.需求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购买并能够买得起的 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 8.需求函数是指某种产品或劳务的需求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多因素(如产品 的价格、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消费者的爱好、居民收入和广告等)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式。 9.需求曲线是假定在除产品本身价格之外其他因素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反映 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关系的表示式,即QD=f(P)。 D为脚标 10.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是指非价格因素(如居民收入、 消费者的爱好、其他产品的价格等)发生变化而引起的需求曲线的位移。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因价格因素发生变化而引起的需求量沿需求曲线所发生的变动。 11.供给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生产者愿意并有能力提供某种 产品或劳务的数量。 12.供给函数就是供给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因素(如产品的价格、生产中 可替代产品的价格和产品的成本等)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数学表达式。 供给曲线是指,假定的在除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均不变的条件下,价格与供求两之间关系的表示式,可记为QS=f(P) S为脚标

人教(部编版2017)八年历史同步练习_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解析版)

人教(部编版2017)八年历史同步练习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一、选择题 1.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谱写了一曲悲壮的抗争之歌,领导这场运动的是( ) A.李秀成 B.华尔 C.洪秀全 D.林则徐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2.王爵是太平天国的最高爵位。下列分封诸王对应不正确的是( ) A.东王——杨秀清 B.翼王——石达开 C.干王——洪仁玕 D.西王——陈玉成 【解析】选D。西王是萧朝贵,陈玉成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将领。 3.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的标志是( ) A.金田起义 B.洪秀全自称“天王” C.永安建制 D.定都天京 【解析】选C。永安封王建制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4.历史是由时间和事件组成的。1853年,太平天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A.金田起义 B.攻克武昌 C.定都天京 D.青浦大捷 【解析】选C。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 5.与以往的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在反封建斗争方面最为突出的是( ) A.建立了与封建王朝对峙的政权 B.担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 C.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实属空前

D.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解析】选D。太平天国运动颁布了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这是以往农民战争没有的。 6.按时间顺序排列以下事件( ) ①永安建制②创立拜上帝会 ③金田起义④定都天京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②①③④ D.①③②④【解析】选B。洪秀全于1843年创立拜上帝会,1851年发动金田起义,攻占永安,封王建制,1853年定都天京,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7.提出《资政新篇》这一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改革方案的太平天国领导人是 ( ) A.洪秀全 B.洪仁玕 C.杨秀清 D.石达开【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识记能力,洪仁玕写成了《资政新篇》,但由于现实限制,未能付诸实施。 8.下图为“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网站首页,页面设置了三项链接。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网页链接,最合适的是( ) A.鸦片战争 B.天国兴衰 C.洪秀全 D.《天朝田亩制度》 【解析】选B。这是一个关于太平天国的网页,鸦片战争是历史背景,洪秀全是历史人物,《天朝田亩制度》是历史文献,再添加的应该是太平天国的发展过程。

传输原理名词解释(造福学弟学妹)

名词解释 1传输过程:传输过程是从非平衡状态朝平衡状态转移的过程。 2连续介质模型:将流体看成是由无数多个流体质点所组成的密集而无间隙的连续介质,也叫做流体连续性的基本假设。 3流体的粘性:在作相对运动的两流体层的接触面上,存在一对等值而反向的作用力来阻碍两相邻流体层作相对运动。 4非稳定流:如果流场的运动参数不仅随位置改变,又随时间不同而变化,这种流动就是非稳定流。 5稳定流:如果运动参数只随着位置改变而与时间无关,这种流动就称为稳定流。 6迹线:迹线就是流体质点运动的轨迹线。 7流线:在同一瞬时流场中的不同位置质点的流动方向线。 8流管:在流场内取任意封闭曲线L,通过曲线L上每一点连续地作流线,则流线族构成一个管状表面叫流管。 9流束:在流管内取一微小曲面dA,通过dA上每个点作流线,这族流线叫流束。 10层流:流体在运动方向上分层运动,各层互不干扰和渗混,这种流线呈平行状态的流动成为层流。 11紊流:各质点在不同方向上作复杂的无规则运动,互相干扰地向前运动,这种流动成为湍流。 12雷诺准数及其物理意义: uL Re ρ μ =,表征惯性力与粘性力之比。是流态的判断标准。 13沿程阻力:它是沿流动路程上由于各流体层之间的内摩擦而产生的流动阻力,因此也叫做摩擦阻力。 14局部阻力:流体在流动中因遇到局部障碍而产生的阻力称为局部阻力。 15湍流的脉动现象:这种围绕某一“平均值”而上下变动的现象,称为脉动现象。 16数学分析法:数学分析法是从物理概念出发进行数学分析,建立起物理过程的数学方程式来揭示各有关物理参数之间的联系,然后在一定边界条件下求解。 17实验法则:实验法则是对某一具体的物理过程以实验测试为手段,直接对过程的有关物理量进行测定,然后根据测定结果找出各相关物理量之间的联系及变化规律。 18相似准数:在相似系统的对应点上,由不同物理量所组成的量纲为1的综合数群的数值必须相等,这个量纲为1的量往往称为无量纲量,综合数群叫相似准数。 19:量纲:物理量所属于的种类,称为这个物理量的量纲。 20:热量传输:热量传输是研究不同物体之间或者同一物体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差时热量的传递规律。 21:导热: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时,依靠分子、原子及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进行的热量传递称为热传导,简称导热。 22:对流:对流是指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的相对位移,冷热流体相互掺混所引起的热量传递方式。 23热辐射:物体通过电磁波传递能量的方式称为辐射。物体会因各种原因发出辐射能,其中因热的原因发出辐射能的现象称为热辐射。 24惰性时间:惰性时间是与表面温度Tw无关,它与深度x的平方成正比而与热扩散率a 成反比。热扩散率越小,惰性时间越大。 25对流换热:对流换热是流动着的流体与固体表面间的热量交换。 26黑体:

老子《道德经》全文带拼音

《老子》第一章 dào 道kě 可 dào 道, fēi 非 chánɡ 常 dào 道。 mínɡ 名 kě 可 mínɡ 名, fēi 非 chánɡ 常 mínɡ 名。 wú无mínɡ 名 tiān 天 dì 地 zhī 之 shǐ 始; yǒu 有 mínɡ 名 wàn 万 wù 物 zhī 之 mǔ 母。 ɡù故chánɡ 常 wú 无, yù 欲 yǐ 以 ɡuān 观 qí 其 miào 妙; chánɡ 常 yǒu 有, yù 欲 yǐ 以 ɡuān 观 qí其jiǎo 徼。 cǐ此liǎnɡ 两 zhě 者, tónɡ 同 chū 出 ér 而 yì 异 mínɡ 名, tónɡ 同 wèi 谓 zhī 之 xuán 玄。 xuán 玄 zhī之yòu 又 xuán 玄, zhònɡ 众 miào 妙 zhī 之 mén 门。 第二章 tiān 天xià 下 jiē 皆 zhī 知 měi 美 zhī 之 wéi 为 měi 美, sī 斯 è 恶 yǐ 已。 jiē 皆 zhī 知 shàn 善 zhī之wéi 为 shàn 善, sī 斯 bú 不 shàn 善 yǐ 已。 yǒu 有wú 无 xiānɡ 相 shēnɡ 生, nán 难 yì 易 xiānɡ 相 chénɡ 成, chánɡ 长 duǎn 短 xiānɡ 相 xínɡ 形, ɡāo 高 xià下xiānɡ 相 yínɡ 盈, yīn 音 shēnɡ 声 xiānɡ 相 hé 和, qián 前 hòu 后 xiānɡ 相 suí 随。 hénɡ 恒 yě 也 。 shì是yǐ 以 shènɡ 圣 rén 人 chù 处 wú 无 wéi 为 zhī 之 shì 事, xínɡ 行 bù 不 yán 言 zhī 之 jiào 教; wàn 万wù 物 zuò 作 ér 而 fú 弗 shǐ 始, shēnɡ 生 ér 而 fú 弗 yǒu 有, wéi 为 ér 而 fú 弗 shì恃, ɡōnɡ 功 chénɡ 成 ér 而 bù 不 jū 居。 fū 夫 wéi 唯 fú 弗 jū 居, shì 是 yǐ 以 bù 不 qù 去。第三章 bù不shànɡ 尚 xián 贤, shǐ 使 mín 民 bú 不 zhēnɡ 争; bù 不 ɡuì 贵 nán 难 dé 得 zhī 之 huò 货, shǐmín bùwéi dào bújiàn kěyùshǐmín xīn bù

管理经济学名词解释及简答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如何把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的学科。 2、经济模型:是指经济理论的数学表述。经济模型是一种分析方法,它极其简单地描述现实世界的情况。现实世界的情况是由各种主要变量和次要变量构成的,非常错综复杂,因而除非把次要的因素排除在外,否则就不可能进行严格的分析,或使分析复杂得无法进行。通过作出某些假设,可以排除许多次要因子,从而建立起模型。这样一来,便可以通过模型对假设所规定的特殊情况进行分析。经济模型本身可以用带有图表或文字的方程来表示。 3、边际分析法:是微观经济学分析和研究资源最优配置的基本方法。 4、机会成本:是指资源用于次好用途所能获得的价值,只有用机会成本做决策,才能判断资源是否得到了最优使用。 5、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经济利润是决策的基础,会计利润不能用于决策。会计利润=销售收入-会计成本 经济利润=销售收入-机会成本 6、正常利润:指企业主若果把这笔钱投资于其他相同风险的事业可能得到的收入。 7、外显成本和内含成本:外显成本是指企业实际的支出,通常能在会计账上表现出来;内含成本是指非实际的支出,是会计账上未表现出来得开支,它等于机会成本和外显成本的差额。 经济利润=销售收入-(外显成本+内含成本) 二、思考题 1、管理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它与微观经济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答:管理经济学是一门如何把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的学科。管理经济学研究与微观经济学之间存在者密切的联系,他们都把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都研究企业的行为。在研究对象上,管理经济学研究的是现实的企业,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抽象的企业;在对企业目标的假设上,微观经济学追求利润最大化,管理经济学的短期目标是多样化的,长期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在对企业的环境假设上,微观经济学假设企业的外部环境信息为自己知道,而管理经济学研究外部环境是不确定的;在研究目的上,微观经济学研究企业行为的一般规律,管理经济学研究企业决策。 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是什么? 答:企业的短期目标有:投资者,顾客,债权人,职工,政府,社会公众。长期目标是实现企业长期利润的最大化。

名词解释

HTTP :超文本传输协议 基于应用层 用于因特网的网页传输 默认端口80 有1.0和1.1版本区分 TCP: 传输控制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是因特网上最重要的传输层协议之一, 提供了面向连接的服务和可靠的数据传输。 TCP包括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机制 TCP属于累积确认,乱序到达的数据会缓存 TCP连接使用的是全双工通信 ICMP:全称是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 用于因特网分组传输控制和差错报告 TCP/IP协议族的一个子协议,用于在IP主机、路由器之间传递控制消息 CMP协议工作在网络层 ICMP本身是作为IP协议的数据内部被传输 NAT:全称network address translate,网络地址转化 用于IP地址的转化 将不可路由的私有内部地址转换成可路由的公有地址 主要的用途是让网络能使用私有IP 地址以节省IP 地址 对外部网络隐藏了内部IP 地址,增加网络的私密性和安全性 解决多个用户使用一个公网IP上网的问题,缓解IP地址危机 GBN:回退N步协议,可靠数据传输中滑动窗口协议一种 发送端通过发送窗口限制限制发送的数据数量,当收到某个数据的确认时发送窗口向后移一个单位 某个分组出错或丢失则重传给分组及其后面所有已发送但未被确认的分组 接受端只接收按序到达的正确数据,其他的丢弃,并发上一个正确到达的分组的序号的确认 确认被称为累积确认,即如果发送方收到某个分组的确认意味着该分组及之前所有分组接收方都正确收到 SR:选择性重传,可靠数据传输中滑动窗口协议一种 发送方某个分组出错或丢失只重传该分则 接收方增加接收窗口,若收到的分组在接收窗口内乱序,缓存该分组,等到分组按序后一起提交 接收窗口的大小一般等于发送方的窗口大小 接收窗口的大小必须小于或等于序号大小的一半 URL :统一资源定位符Uniform / Universal Resource Locator 因特网上标准的资源的地址 用于完整地描述Internet上网页和其他资源的地址的一种标识方法 URL由三部分组成:协议类型,主机名和路径及文件名 通过URL可以指定的主要有以下几种:http、ftp、gopher、telnet、file等 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载波监听多路访问/碰撞检测发送数据时,信道空闲则发送,信道忙则等待

2011管理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答案

2005-2010年历年真题中的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的汇总(注:P--对应着课本上的页码,红色部分为真题中重复出现的考题)名词解释: 管理经济学: 是一门研究如何把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分析的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机会成本: 资源用于甲用途的机会成本,就是资源用于次好的、被放弃的其他用途本来可以得到的净收入。 经济利润: 是指销售收入减去机会成本。 需求量: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购买并能够买得起的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供给量: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生产者愿意并有能力提供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 需求的变动: 指当非价格因素变化时,需求曲线发生位移。 公共物品: 那些没有价格,因而价格机制对其生产和消费不起调节作用的物品称为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它性。 需求弹性: 需求量对某种影响因素变化的反应程度,用公式表示:需求弹性=需求量变动率/影响因素变动率。 需求的价格弹性: 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用公式表示:需求弹性=需求量变动率/价格变动率。 需求收入弹性: 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水平变化的反应程度,或者说消费者收入水平变动百分之一会使需求量变动百分之几,其计算公式为:收入弹性=需求量变动率/消费者收入变动率。 需求的交叉弹性: 一种产品的需求量对另一种相关产品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用公式表示:需求弹性=本产品

需求量变动率/相关产品价格变动率。 市场调查: 通过对消费者直接进行调查,来估计某种产品的需求量和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生产函数: 反映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函数关系。 边际产量: 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每增加一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引起的总产量的增加量,等于总产量的增加量除以可变要素的增加量。 等产量曲线: 在这条曲线上的各点代表投入要素的各种组合比例,其中的每一种组合比例所能生产的产量都是相等的。 等成本曲线: 是指在这条曲线上,投入要素的不同组合都不会使总成本发生变化。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如果技术不变,生产中其他投入要素的投入量不变,增加某一投入要素的投入量起初会使边际产量增加,但增加到一定点后,在增加投入量就会使边际产量递减。 边际技术替代率: 若x、y是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投入要素,那么x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当x取某值时,增加1个单位的投入要素x,可以替代多少单位的投入要素y,其公式为:MRS=△y/△x. 产品转换曲线: 在这条曲线上的任何点,都代表企业的资源给定的条件下能够生产的各种产品最大可能产量的可能组合。 等收入曲线: 在这条曲线上,各点所代表的不同的产品产量的组合都能得到相同的总销售收入。 影子价格: 如果企业增加某种投入要素的投入量1个单位,会使企业的利润增加,这一利润增加额就是该投入要素的影子价格。 增量成本: 是指因做出某一特定的决策而引起的总成本的变化。 沉没成本:

传播学 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 模式 59 所谓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双重性质:1.模式与现实事物具有对应关系,但又不是对现实事物的单纯描述,而具有某种程度的抽象化和定 理化性质。 2.模式与一定的理论相适应,又不等于理论本身,而是对理论的一种解释或素描,因此,一种理论 可以有多种模式与之相对应。 模式虽然具有不完全性,但它是人们理解事物、探讨理论的一种有效方法。 抽样 280 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总体中抽选出部分样本,以这部分样本作为对象实施的调查,其结果可用于推论对象总体。抽样方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意抽样,另一种是随机抽样。随机抽样又有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以及多级抽样。由于各种原因,抽样调查在部分与总体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存在误差。大众传播 111 所谓大众传播,就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如现代社会中的电视、报纸、广播等。 传播媒介 59 传播媒介大致有两种含义: 第一,它指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术手段; 第二,它指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信息 42 信息是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体,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而意义则是信息的精神内容。 《塔罗瓦尔宣言》 247 该宣言是1981年由代表西方国家垄断大媒介利益的国际性院外活动集团——“世界自由出版委员会”在法国的塔罗瓦尔召集的“自由之声”集会上所发表的。该宣言认为,教科文组织决议将会导致各国政府对新闻出版自由的控制,关于新世界流通秩序的“论争本身对报道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基本原则就是有害的”,西方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付出了过于昂贵的代价,必须坚决予以抵制和反对。 容器人 151 “容器人”是日本学者中野收所提出的观点。他认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类似于一种“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的、封闭的;“容器人”为 了摆脱孤独状态也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部。“容 器人”注重自我意志的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和权威都不采取认同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现代社会中忽起忽落、变幻不定的各种流行和大众现象正是“容器人”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具体写照。受众参与理论139 即民主参与理论,该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在美国和欧洲、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种新的媒介规范理论。该理论是在一般民众要求自主利用媒介的意识不断提高,而现实中又缺乏可以利用的传播资源的矛盾状态下出现的。民主参与理论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向一般民众开放,允许民众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其核心价值是多元性、小规模性、双向互动性传播关系的横向性或平等性。 “上限效果”假说232 该假说由艾蒂玛和克莱因与1977年提出,其观点是: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 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的也就早;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这个假说意味着,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的结果并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它的缩小。

老子道德经原文

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帛系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管理经济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概念术语 1. 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传统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分析方 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 2. 企业价值最大化也就是股东财富的最大化。现代企业管理的理论界都把它当做企业决 策的长期目标。在这里,企业价值是指企业未来预期利润收入的现值之和。 3. 机会成本是指资源用于其他用途中最好用途是所可能得到的净收入。或者说,资源 利用某一用途的机会成本就是必须放弃的次好方案的价值。这一概念是管理经济学的基础,有效的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都必须从这一角度去看成本。 4. 外显成本和内涵成本外显成本是指企业实际的支出,通常能在会计账上表现出来,故 也就等于会计成本。内涵成本是指非实际的支出,是在会计账上未表现出来的开支。 它所以未能在账上表现是因为它属于机会成本性质。具体来说,内涵成本等于机会成本与外显成本之差。 5. 经济利润等于销售收入与机会成本之差。经济利润是企业决策的依据。 6. 正常利润和会计利润正常利润是指企业家如果把自己的才能和资本用于其他相同风险 的事业可能得到的收入,也是企业为了防止这些资源向其他企业转移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支付。它是企业全部机会成本的组成部分。会计利润等与销售收入与会计成本之差。 7. 需求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购买并能够买得起的某种产品 或劳务的数量。 8. 需求函数是指某种产品或劳务的需求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多因素(如产品的价格、 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消费者的爱好、居民收入和广告等)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式。 9. 需求曲线是假定在除产品本身价格之外其他因素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反映需求量与 价格之间关系的表示式,即QD=f (P)。 D 为脚标 10. 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是指非价格因素(如居民收入、消费者的爱 好、其他产品的价格等)发生变化而引起的需求曲线的位移。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因价格因素发生变化而引起的需求量沿需求曲线所发生的变动。 11. 供给量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生产者愿意并有能力提供某种产品或劳务的 数量。 12. 供给函数就是供给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因素(如产品的价格、生产中可替代产品的 价格和产品的成本等)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数学表达式。 供给曲线是指,假定的在除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均不变的条件下,价格与供求 两之间关系的表示式,可记为QS=f (P)S 为脚标 13. 供给的变动与供给量的变动供给的变动是指非价格因素发生变化而引起的供给曲线的 位移。供给量的变动是指所有非价格因素不变(因而供给曲线不变),因价格变化而引起的供给量沿着原供给曲线所发生的变动。 14. 平均收益等于总收入除以销售量,也就是产品的价格。 边际收益(入 )是指在一定产量水平上,额外增肌一个单位产量能使总收入增加多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