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机电控制技术

机电控制技术

机电控制技术
机电控制技术

《机电控制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

主编李鹏

西南科技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6年11月

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

目录

实验一电动机正反转控制 (1)

实验二可编程控制器基本指令的练习 (3)

实验三十字路口交通灯控制 (7)

实验四三相异步电动机Y-△起动控制 (9)

西南科技大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电动机正反转控制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线路,掌握线路故障的分析及排除方法。

2.了解互锁的概念,学会连接继电器控制互锁电路。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

采用DZSZ-1电机及自动控制实验台及其相应组件:

1.实验设备

2.屏上挂件排列顺序

D61、D62

三、实验简介

1.实验要求及内容

(1)三相异步电动机要反转,只要产生一个与原来转向相反的磁场即可。实现

的方法是只须改变定子电源的相序,即任意调换电源的两个接头即可实现。

(2)按照线路图接线,接线完成后进行检查,再用万用表检查有否不通的地方,

确认无误后请示老师接通电源进行实验。

(3)书写实验报告,分析故障的排除方法。

2.实验线路图

如图1-1所示.

四、实验步骤

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

1.按图1-1接线。图中SB1、SB2、SB3、KM1、KM2、FR1选用D61件,Q1、FU1、FU2、

FU3、FU4选用D62挂件,电机选用DJ24(△/220V)。经指导老师检查无误后,按

下“开”按钮通电操作。

2.合上电源开关Q1,接通220V三相交流电源。

3.按下SB1,观察并记录电动机M的转向、接触器自锁和联锁触点的吸断情况。

4.按下SB3,观察并记录M运转状态、接触器各触点的吸断情况。

5.再按下SB2,观察并记录M的转向、接触器自锁和联锁触点的吸断情况。

1

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

图1-1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

五、实验报告

实验类型为验证型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熟悉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线路,掌握线路故障的分析及排除方法。 本次实验报告的内容主要是:

1.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主要达到的要求及目的。

2. 实验设备:本次实验的主要设备。

3. 预习内容.

4. 实验具体步骤.

5. 心得体会:本次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及收获。

六、预习要求

1. 复习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熟悉各种控制电器的工作原理、作用和特点等

2. 设计实现异步电动机正反转的控制线路,绘制出线路图。

七、注意事项

1. 为了安全起见,在连接线路前,必须关闭系统所有电源。

2. 请仔细检查连线,确保接线正确无误。

3. 在实验中若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切断交流电源。

八、思考题

1. 这种异步电动机正反转直接控制方法,容易产生什么故障,为什么?怎样消除?

Q 1

2

3

220V

西南科技大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二可编程控制器基本指令的练习

一、实验目的

1.学会可编程控制器的外部接线方法。

2.了解基本指令的用法。

3.熟悉手持编程器的编程方法。

4.了解编程软件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

采用DZSZ-1电机及自动控制实验台及其相应组件:

1.实验设备

三、实验要求及内容

1.走廊灯两地控制程序(基础题)

(1)控制要求:

走廊灯两地控制:楼上开关、楼下开关均能控制走廊灯的亮灭。

(2)输入/输出信号定义:

输入:X0—楼上开关(非自复式开关)输出:Y0—走廊灯

X1—楼下开关(非自复式开关)

(3)参考程序(梯形图),如图2-1。

图2-1 两地控制PLC程序

(4)程序分析:

2.通电延时控制程序(基础题)

(1)控制要求:

编制输入/输出信号波形图如下的程序。

图2-2 输入/输出信号波形图

3

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

(2)参考程序(梯形图),如图2-3。

(3)程序分析:

当X0 接通,定时器T0 线圈通电,T0 开始延时;当2 秒延时时间到后,T0 的

常开触点闭合使得Y0接通;断开X0,则T0 线圈断电,T0 常开触点被复位,

Y0断开。

图2-3 通电延时控制程序

四、实验步骤

1.了解FX1S-20MR PLC 的组成,熟悉PLC的电源、输入信号端X 和公共端COM

输出信号端Y 和公共端COM01~COM4;PLC 的编程口及PC 机的串行通讯口、编程

电缆的连接;RUN/STOP开关及各类指示灯的作用等。

2.连接外部线路,将主机模块的COM接主机模块输入端和输出端的COM0、COM1、

COM2、COM3、COM4 ,主机模块的24+、COM分别接在实验单元的V+、COM。

电路连接好后经指导教师检查无误,并将RUN/STOP 开关置于STOP 后,方可

接入220V交流电源。

3.在PC 机上启动三菱GX-Developer 编程软件,新建工程,进入编程环境。

4.根据实验内容,在GX-Developer编程环境下输入梯形图程序,转换后,下载到PLC

中。

5.程序运行调试并修改。

6.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报告

实验类型为验证型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重点是熟悉编程环境、如何编写程序、下载程序、调试程序、观察结果、修改程序。

本次实验报告的内容主要是:

1.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主要达到的要求及目的。

2. 实验设备:本次实验的主要设备。

3. 预习内容:预习本次实验内容后,写出理论分析程序运行结果及程序调试步骤。

4. 实验具体步骤:如何联机、编写程序、下载程序、调试程序、观察结果、修改程序。

5. 实验程序上机验证:写出运行后得到的结果,并分析与预习中的结果是否相同,做

思考题。

6. 心得体会:本次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及收获。

六、预习要求

1.熟悉三菱GX-Developer 编程软件的使用方法,请详细阅读本书附录的全部内容。

2.熟悉三菱FX1S PLC的基本位设备:X、Y、M。

西南科技大学实验指导书

3.熟悉三菱基本逻辑指令LD、LDI、AND、ANI、OR、ORI的使用方法。

4.熟悉典型继电器电路的工作原理。

5.预习本次实验内容,在理论上分析运行结果,预先写出程序的调试步骤。

七、注意事项

1.为了安全起见,在连接线路前,必须关闭系统所有电源。

2.请仔细检查连线,确保接线正确无误。

3.在实验中若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切断交流电源。

八、思考题

1.编程实现走廊灯三地控制:走廊东侧开关、走廊中间开关、走廊西侧开关均能控制走廊灯的亮灭。

2.利用霓虹灯饰模块,编写程序循环点亮各模拟灯组。

5

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

西南科技大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三十字路口交通灯控制

一、实验目的

1. 进一步熟悉编程器的使用方法和程序的调试方法。

2. 熟练掌握编程软件的使用方法。

3. 独立编写十字路口交通灯控制程序,学习故障的排除方法。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

采用DZSZ-1电机及自动控制实验台及其相应组件:

1.实验设备

三、实验要求及内容

1.根据表2-1,编写十字路口交通灯控制程序。

表2-1

2.将程序下载到可编程控制器,检查实验程序是否正确。

四、实验步骤

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

1.按照表2-1,连接输入输出线路。电路连接好后经指导教师检查无误,并将

RUN/STOP 开关置于STOP 后,方可接入220V交流电源。

2.在PC 机上启动三菱GX-Developer 编程软件,新建工程,进入编程环境。

3.根据实验内容,在GX-Developer编程环境下输入梯形图程序,转换后,下载到

PLC中。

4.程序运行调试并修改。

5.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报告

本次实验为综合型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加强预习,实验过程中重点是运行、调试及修改自己设计的程序。

本次实验报告的内容主要是:

1.实验目的:本次实验主要达到的要求及目的。

2.实验设备:本次实验的主要设备。

3.预习内容:预习本次实验内容后,按实验内容画出PLC 电气原理图、PLC 梯形

7

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

图程序以及程序调试步骤。

4.实验具体步骤:重点写程序的运行、调试、修改的过程。

5.实验程序上机验证:写出运行后得到的结果,并分析与预习中的结果是否相同

6.心得体会:本次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及收获。

注:本次实验为综合设计型实验,要求学生的实验报告中必须画出PLC 电气原理图以及写出最终的梯形图程序。

六、预习要求

1.熟悉三菱GX-Developer 编程软件的使用方法。

2.熟悉三菱FX1S PLC的基本位设备:X、Y、T、M、C。

3.熟悉三菱基本逻辑指令LD、LDI、AND、ANI、OR、ORI的使用方法。

4.熟悉典型继电器控制电路。

5.了解PLC设计控制系统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6.本次实验为综合设计型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前根据具体内容完成以下任务:

(1)确定输入/输出信号

(2) 分析控制要求,画PLC 电气原理图(按实验内容要求)

(3) 编写PLC(梯形图)程序

(4) 写出程序调试步骤

(5) 写出程序运行结果

七、注意事项

1.为了安全起见,在连接线路前,必须关闭系统所有电源。

2.请仔细检查连线,确保接线正确无误。

3.在实验中若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切断电源。

西南科技大学实验指导书

9

实验四 三相异步电动机Y -△起动控制

一、实验目的

1. 进一步熟悉编程器的使用方法和程序的调试方法。

2. 熟练掌握编程软件的使用方法。

3. 独立编写十字路口交通灯控制程序,学习故障的排除方法。

二、实验仪器和设备

采用DZSZ-1电机及自动控制实验台及其相应组件:

1. 实验设备

2. 屏上挂件排列顺序

D65、D66

三、实验要求及内容

本实验是用PLC 改造典型继电器电路的应用。 1. 控制要求:

图4.2 所示为笼型异步电动机Y-Δ降压起动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图,写出系统工作流程,设计用PLC 改造后的电气原理图和控制程序。

图4-1 电动机Y-△降压启动电路

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

2.设计指导:

(1)该程序为电动机降压启动控制的具体工程应用,学生因先分析图4.2后,确定输

入/输出信号,画PLC 电气原理图。

(2)该程序的关键问题:程序中要考虑PLC 的工作方式与继电器控制系统不同,PLC

没有先断后合的概念,所以在实际工程应中,PLC 编程时要人为加入切换延时,

即电动机Y形接法运行一段时间后,切除Y 形接法的接触器线圈后延时一点时

间(几十毫秒)后,再接通电动机△形接法的接触器线圈,使电动机全压运行。

四、实验步骤

1.连接外部线路,将主机模块的COM接主机模块输入端和输出端的COM0、COM1、

COM2、COM3、COM4 ,主机模块的24+、COM分别接在实验单元的V+、COM。

电路连接好后经指导教师检查无误,并将RUN/STOP 开关置于STOP 后,方可

接入220V交流电源。

2.在PC 机上启动三菱GX-Developer 编程软件,新建工程,进入编程环境。

3.根据实验内容,在GX-Developer编程环境下输入梯形图程序,转换后,下载到PLC

中。

4.程序运行调试并修改。

5.写实验报告。

五、实验报告

本次实验为综合设计型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前加强预习,实验过程中重点是运行、调试及修改自己设计的程序。

本次实验报告的内容主要是:

1.实验目的:本次实验主要达到的要求及目的。

2.实验设备:本次实验的主要设备。

3.预习内容:预习本次实验内容后,按实验内容画出PLC 电气原理图、PLC 梯形

图程序以及程序调试步骤。

4.实验具体步骤:重点写程序的运行、调试、修改的过程。

5.实验程序上机验证:写出运行后得到的结果,并分析与预习中的结果是否相同

6.心得体会:本次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解决方法及收获。

注:本次实验为综合设计型实验,要求学生的实验报告中必须画出PLC 电气原理图以及写出最终的梯形图程序。

六、预习要求

1.熟悉三菱GX-Developer 编程软件的使用方法。

2.熟悉三菱FX1S PLC的基本位设备:X、Y、T、M、C。

3.熟悉三菱基本逻辑指令LD、LDI、AND、ANI、OR、ORI的使用方法。

4.熟悉典型继电器控制电路。

5.了解PLC设计控制系统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6.本次实验为综合设计型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前根据具体内容完成以下任务:

(1)确定输入/输出信号

(2)分析控制要求,画PLC 电气原理图(按实验内容要求)

(3)编写PLC(梯形图)程序

(4)写出程序调试步骤

西南科技大学实验指导书

(5) 写出程序运行结果

七、注意事项

1.为了安全起见,在连接线路前,必须关闭系统所有电源。

2.请仔细检查连线,确保接线正确无误。

3.在实验中若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切断交流电源。

11

03211机电系统智能控制技术答案课程考试说明

03211机电系统智能控制技术课程考试说明 一、课程使用教材、大纲 机电系统智能控制技术的教材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与产品设计》,刘杰编著,冶金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二、本课程的试卷题型结构及试题难易度 1.试卷题型结构表 2.试卷按“了解”、“掌握”、“熟练掌握”三个认知层次命制试题,“了解”30%,“掌握” 40%,“熟练掌握”为30%。 3.试卷难易程度大致可分为“容易”、“中等偏易”、“中等偏难”、“难”。根据课程的特点,每份试卷中,不同难易程度试题所占的分数比例大致依次为“容易”占30分、“中等偏易”30分、“中等偏难”20分、“难”占20分。 三、各章内容分数的大致分布 四、各章内容的重、难点

五、各题型试题范例及解题要求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6分) 要求: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范例:MCS-51单片机中,堆栈指针当前值SP=35H,执行指令RET后SP的值为( A ) A. 33H B. 34H C. 36H D. 37H 2.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范例:从传递信息的类型分,计算机总线包括总线、地址总线和数据总线三种。解答:控制(直接将答案积分填在横线上,不需要写出过程) 3.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要求:写出详细要点。 范例:为满足使用要求,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机械传动结构在设计时主要采用哪些措施?解答:(1)缩短传动链,简化主传动系统的机械结构;(1分) (2)采用摩擦系数很低的传动部件和导向支撑部件;(1分) (3)提高传动与支承的刚度;(1分) (4)选用最佳传动比,提高系统分辨率,减少转动惯量;(1分) (5)缩小反向死区误差;(1分) (6)改进支承及架体的结构设计以提高刚性,减小振动,降低噪声。(1分) 4.编程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范例:利用MCS-51单片机的定时/计数器功能,使端口P1.0输出一个周期2ms的方波,试用定时器T0,以方式0编写该程序。已知单片机主频为12MHZ。 解答:ORG 0100H START: MOV TMOD, #00H ;设置模式字 MOV TL0, #18H ;为定时器赋初值 MOV TH0, #0E0H

机电控制技术试题一及答案

机电控制技术试题一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可编程控制器是计算机技术与继电接触器控制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2.接触器主要是由电磁机构、触头机构和灭弧装置组成。 3.电气控制系统图一般有三种:电气原理图(电路图)、电气接线图、电器 元件布置图。 4.阅读电气原理图的方法有三种:查线读图法、逻辑分析法、过程图示法。 5.实现电动机降压启动的控制线路有:定子串电阻降压启动的控制线路、 自耦变压器降压启动的控制线路、星型三角形降压启动的控制线路。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PLC有那些基本编程元件? 答:输入继电器,输出继电器,辅助继电器,移位寄存器,特殊功能辅助继电器,定时器,记数器,状态器,等。(F1系列)或者:输入映像寄存器,输出映像寄存器,变量存储器,内部标志位,特殊标志位,计时器,计数器,模拟量输入寄存器,模拟量输出寄存器,累加器,高速计数器,特殊标志位,等。(S7 200系列) 2.列举可编程控制器可能应用的场合,并说明理由。 答:随着PLC的成本的下降和功能大大增强,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于钢铁、采矿、水泥、石油、化工、电力、机械制造、汽车、装卸、造纸、纺织、环保、娱乐等各行业。因为PLC提供一定类型的硬件,可以与现场的各种信号相连,PLC提供编程软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工艺编制出自己的程序。 3.STL指令与LD指令有什么区别?请举例说明。 答:STL是步进开始指令。步进开始指令只能和状态元件配合使用,表示状态元件的常开触点与主母线相连。然后,在副母线上直接连接线圈或通过触点驱动线圈。与STL相连的起始触点要使用LD、LDI指令。LD常开触点逻辑运算起始指令,操作元件X、Y、M、S、T、C程序号为1。 4.什么是低压电器? 常用的低压电器有哪些?

机电设备管理系统技术要求

机电设备管理系统 技术要求 一、应用环境要求 1、服务器: 数据库及应用服务器操作系统: Windows 2003 SERVER+SQSLERVER2005; 2、数据库系统: (1)运用当前最流行的数据库技术标准; ⑵ 完全支持中文国家标准第二级(GB2312-80的中文字符的存储处理,支持UNICOD通用编码格式。 (3)支持对象数据库或多媒体的存储管理。 (4)支持数据仓库的建立和管理,对数据仓库和OLAP应用有完善的支持。 3、高效能要求: (1)支持TB( 1000GBW上)级数据量的存储管理。 (2)支持多种表分区等优化的大数据量处理功能。 (3)具有开放硬件平台上的并行处理功能,能在系统资源低负担的条件下提供最高的并发度和最大的吞吐量。 4、开放性要求 (1)支持异种平台上异种数据库的良好互联,可实现对文件数据和桌面数据库数据的访问,可实现对大型异种数据库的访问,可将原有异种

数据库向本数据库无损失移植。 (2)支持易用并具有广泛适应性的开发语言和工具, (3)支持当前流行的应用拓扑结构,如终端/服务器、客户机/服务器、浏览器/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处理模式等。 5、易管理性 (1)要求具有统一图形界面的管理,界面要友好,美观。能简易的实现对服务上数据库的管理功能。如:能实时的实现文字、数据等转换为各种图形的功能。 (2)支持数据库的联机维护。 (3)支持数据库跟踪和性能调整及性能分析,支持对逻辑内存及缓冲区的管理。 6、系统管理结构(应用权限): (1)矿领导决策层:通过系统能够查看全矿设备的总体分布情况、统计信息、便于对设备进行管理、决策。 (2)机关科室管理层:科室管理人员能够对设备管理的工作进行指导部署,下达计划,审批报表流程,协调生产区队与职能科室之间的工作,进行管理指导。 (3)设备日常的管理工作层:基层设备管理使用单位包括生产区队、辅助区队及设备管理部门,完成本单位设备的台账建立、维护与日常管理工作。 二、安全环境 1、主机安全:

机电控制技术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Mechatronic Control Systems Spring 2013 Dr. Bin Yao FINAL EXAM April 30, 2013 INSTRUCTIONS: 1.This is a Closed book exam. You are allowed one help sheet of hand-written summary. 2.Your exams must be stapled. 3.Circle your final answers. 4.Be neat and clear.

PROBLEM 1 (20Points) Consider the following feedback system: where ()3 () (1) s P s s s + = - . You are required to design a controller to meet the following performance specifications: (P1).Zero steady-state error for ramp type reference input () r t and constant disturbance () d t (P2).The resulting closed-loop system should not have excessive transient responses for step reference input () R s, i.e., your design should avoid either excessive large overshoot or large undershoot in the step responses. To solve this problem, you are required to follow the following procedure: a)Determine the correct controller structure that is needed to meet the performance requirement P1. To receive full credit, you need to justify your answer as well. b)Determine the suitable desired pole locations of the closed-loop system so that the performance requirement P2 can be satisfied. Again, to receive full credit, you need to justify your answer as well. c)Determine the unknown controller parameters to meet the above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Solutions: 由上面两条定理可以得到结论: 1、 a). As the plant has an integrator, to satisfy (P1), the controller only needs one integrator, i.e., ()() () (),with order()order()1 () C C C C N s C s N s D s sD s =≤+(1) With the controller (1), the closed-loop output is given by () ()() () ()() 22 3()3() ()()() 1()3()1()3() C C C C C C s N s s sD s Y s R s d s s s D s s N s s s D s s N s ++ =+ -++-++ (2) Y(s) - () R s () d s () C s() P s Controller Plant

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的应用探究

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的应用探究 张缤洲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省南昌市330000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更加成熟,将智能控制应用到机电一体化系统,可以有效提升机电生产效率和智能化水平,推动相关行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智能控制;应用 引言 在现代化的生产制造中,传统粗放型的机械已经不能满足产品集约化、精细化的生产需求。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学科之间实现了融合,从而形成了诸多新的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就是由机械与电子相融合而产生的一种高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微电子技术、量子技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使得机电一体化的内容和功能更为丰富。现代制造企业为了减少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的质量,十分注重机电一体化的作用。同时为了使得机电一体化发挥高效作用,企业必须掌握全面过硬的机电一体化应用技术。 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特点 一般来讲,可以用以下几个内容来概括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特点,具体如下:其一,智能性特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应用使机械处理表象得以改善,微处理技术改变了传统控制方式,使得控制精度提升。仪表与传感器是构成该系统中的主要机械结构,调节与设置系统参数,控制机电一体化系统发挥其不同的性能,使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应用更宽泛。通过系统中的信号发射装置和传感器收集数据及参数,中央处理器接收到数据及参数做智能化处理;其二,综合性特点。机电一体化系统属于复合型技术,其核心内容包括控制理论、信息理论及系统理论,机电一体化系统涵盖了4个功能,即管理、控制、机械、检测。总的来讲,机电一体化系统就是融合了机械技术和微处理技术并进行使用的一种新技术;其三,完整性特点。系统主要涵盖了传感器、动力及传动系统、微处理器、执行构件等,机电一体化系统属于一类较为完善的机械系统,通过改进传统的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多种技术,如智能测量、微处理及通信技术等,不断的融合改进,促使机电一体化系统能够为机械制造业、设计业、控制领域等提供更好的服务。

机电与控制技术答案

第四章 4.1 有一台四极三相异步电动机,电源电压的频率为50H Z,满载时电 动机的转差率为0.02求电动机的同步转速、转子转速和转子电流频率。 n0=60f/p S=(n0-n)/ n0 =60*50/2 0.02=(1500-n)/1500 =1500r/min n=1470r/min 电动机的同步转速1500r/min.转子转速1470 r/min, 转子电流频率.f2=Sf1=0.02*50=1 H Z 4.2将三相异步电动机接三相电源的三根引线中的两根对调,此电动 机是否会反转?为什么? 如果将定子绕组接至电源的三相导线中的任意两根线对调,例如将B,C两根线对调,即使B相遇C相绕组中电流的相位对调,此时A相绕组内的电流导前于C相绕组的电流2π/3因此旋转方向也将变为A-C-B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与未对调的旋转方向相反. 4.3 有一台三相异步电动机,其n N=1470r/min,电源频率为50H Z。设 在额定负载下运行,试求: ①定子旋转磁场对定子的转速; 1500 r/min ②定子旋转磁场对转子的转速; 30 r/min ③转子旋转磁场对转子的转速;

30 r/min ④转子旋转磁场对定子的转速; 1500 r/min ⑤转子旋转磁场对定子旋转磁场的转速。 0 r/min 4.4当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负载增加时,为什么定子电流会随转子电流的增加而增加? 因为负载增加n减小,转子与旋转磁场间的相对转速( n0-n)增加,转子导体被磁感线切割的速度提高,于是转子的感应电动势增加,转子电流特增加,.定子的感应电动使因为转子的电流增加而变大,所以定子的电流也随之提高. 4.5 三相异步电动机带动一定的负载运行时,若电源电压降低了,此 时电动机的转矩、电流及转速有无变化?如何变化? 若电源电压降低,降低瞬间电动机的转矩减小, 电流也减小. 转速不变. 4.6 有一台三相异步电动机,其技术数据如下表所示。 试求:①线电压为380V时,三相定子绕组应如何接法? ②求n0,p,S N,T N,T st,T max和I st; ③额定负载时电动机的输入功率是多少? ①线电压为380V时,三相定子绕组应为Y型接法.

机电一体化控制技术与系统期末复习

机电一体化复习提纲 1. 机械系统和微电子系统有机结合,从而产生新功能和新性能的新产品是机电一体 化产品。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结构要素有机械本体、执行与驱动、检测传感器、信息处理、动力。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机械系统通常由由传动机构、支承与导向机构、执行机构与机架等组成。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组成是能量流、物料流、信息流。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信息特征(微型化、嵌入式、实时性、分布化)、动力特征(结构分散化、功能智能化)、结构特征(模块化、简单化、高刚度、高精度)。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基础有机械设计与制造技术、微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软件技术、通信技术、驱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系统技术。 2. 机电一体化对机械系统的基本要求是(快、准、稳):快速响应、高精度、良 好的稳定性。为确保机械系统的传动精度和工作稳定性,在设计中常提出无间隙、低摩擦、低惯量、高刚度、高谐振频率、适当的阻尼比等要求。为达到上述要求,主要从a、采用低摩擦阻力的传动部件和导向支承部件;b、缩短传动链,简化主传动系统的机械结构;c、提高传动与 支撑刚度;d、选用最佳传动比,尽可能提高加速能力;e、缩小反向死 区误差;f、改进支承及架体的结构设计以提高刚性、减少振动、降低噪声这几个方面采取措施。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机械系统通常由传动机构、支承与导向机构、执行机构与机架等几个部分组成。 3. 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传动系统应满足足够的刚度、惯性小、阻尼适中等性能要 求。为确保机械系统的传动精度和工作稳定性,在设计中需满足无间隙、低摩擦、低惯量、高刚度、高谐振频率、适当的阻尼比,为达到这些要求,主要采取

①采用低摩擦阻力的传动部件和导向支撑部件② 缩短传动链,简化传动系统的机 械结构③提高传动与支撑刚度④选用最佳传动比,以达到提高系统分辨率、减少到执行元件输出轴上的等效转动惯量,尽可能提高加速能力⑤缩小反向死区误差 ⑥改进支撑及架体的结构设计以提高刚性、减少震动、降低噪声。 4. 滚珠丝杠螺母副中滚珠循环装置有外循环,内循环。滚珠丝杠支承方式有单推- 单推式、双推-双推式、双推-简支式、双推-自由式。具有最大刚度的的支承方式是双推-双推式。 5. 滚珠丝杠螺母副中按照滚珠循环方式划分外循环,内循环。滚珠丝杠螺母副中 调整间隙和预紧的方法有垫片调整式(调整垫片来改变轴向力)、双螺母调节式(调整螺母来消除间隙或预紧)齿差调节式(左右螺母外端凸缘制成齿数差1 的直齿圆柱齿轮),原理是什么?滚珠丝杠副的安装方式有单推-单推式(轴向刚度较高、预紧力较大、轴承寿命比双推-双推式低)、双推-双推式(刚度最高、易造成预紧力不对称)、双推-简支式(轴向刚度不太高、预紧力小、轴承寿命较长、适用于中速、精度较高的长丝杠传动系统)、双推-自由式(轴向刚度和承载能力低、多用于轻载、低速的垂直安装丝杠传动系统),特点分别是什么?滚珠丝杠副的选择方法是结构的选择、结构尺寸的选择(公称直径和基本导出的选择)。 6. 直齿圆柱齿轮侧隙的调整方法有中心距调整法、双片薄齿轮错齿调侧隙法、轴向 垫片调整法。要消除齿轮副间隙是因为侧隙会产生齿间冲击,影响传动平稳性、若出现在闭环系统中、则可能导致系统不稳定、使系统产生低频振荡,常用中心距调整法、双片薄齿轮错齿调侧隙法、轴向

机电系统智能控制技术课程作业答案(3).

机电系统智能控制技术课程作业答案(3) 一、填空题 1.信息处理系统 2.轴突突触 3.自学习自组织自适应性 4.转移函数 5.线性多层感知器 6.收敛 7.在线学习离线训练 8.系统在线辨识器NNI 自适应控制器NNC 二、选择题 1.A 2. D 3. C 4. A 5.B 6. B 7. C 8. D 三、简答题 1.神经网络有何主要特征?有那些基本功能? 解答: (1)神经网络的主要特征 人工神经网络是基于对人脑组织结构、活动机制的初步认识提出的一种新型信息处理体系。通过模仿脑神经系统的组织结构以及某些活动机理,人工神经网络可呈现出人脑的许多特征。结构特征包括:信息的并行处理、分布式存储与容错性;能力特征包括:自学习能力、自组织能力与自适应性能力。 (2)神经网络的基本功能 人工神经网络是借鉴于生物神经网络的新型智能信息处理系统,由于其结构上“仿造”了人脑的生物神经系统,因而其功能上也具有了某种智能特点。主要功能包括:联想记忆功能、非线性映射功能、分类与识别功能、优化计算功能和知识处理功能。 2.简述BP神经网络的主要优点和主要局限性。 解答: (1)BP神经网络的主要优点 非线性映射能力BP网络能学习和存贮大量输入-输出模式映射关系,而无需事先了解

描述这种映射关系的数学方程。只要能提供足够多的样本模式对供BP 网络进行学习训练,它便能完成由n 维输入空间到m 维输出空间的非线性映射。 泛化能力 BP 网络训练后将所提取的样本对中的非线性映射关系存储在权矩阵中,在其后的工作阶段,当向网络输入训练时未曾见过的非样本数据时,网络也能完成由输入空间向输出空间的正确映射。 容错能力 BP 网络允许输入样本中带有较大的误差甚至个别错误。因为对权矩阵的调整过程也是从大量的样本对中提取统计特性的过程,反映正确规律的知识来自全体样本,样本中的误差不能左右对权矩阵的调整。 (2)BP 神经网络的主要局限性 易形成局部极小而得不到全局最优; 训练次数多使得学习效率低,收敛速度慢; 隐节点的选取缺乏理论指导; 训练时学习新样本有遗忘旧样本的趋势。 四、计算题 该单层感知器输出为 将真值表中的4种输入依次代入上式,所得结果填入真值表。 从真值表可以看出,该感知器实现的是“与”逻辑。 ???<-+>-+=05.05.000 5.012121x x x x y

哈工大机电系统控制基础秋-习题课第三章答案

第3章习题课答案 3-1 设单位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4 ()(s 5) G s s =+,试求该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和单位脉冲响应。 解: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 24 (s)44(s 5) 4(s)54(s 1)(s 4) 1(s 5) o i X s X s s s +===++++++ (1)当()1()i x t t =时,1()i X s s = 41 ()411 33()()()(4)(1)14 o o i i X s X s X s X s s s s s s s ===-+++++ 则 441()1()1()1()33 t t o x t t e t e t --=-?+? (2)当()()i x t t δ=时,()1i X s = 44(s)4 33(s)(s)1(s)(s 4)(s 1)14 o o i i X X X X s s ==?=-++++ 则 44()()1()3 t t o x t e e t --= -? 3-2 系统结构图如图3-70所示。已知系统单位阶跃响应的超调量σ%3.16=%,峰值时间 1=p t s 。 (1)求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s G ; (2)求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s Φ; (3)根据已知的性能指标σ%、p t 确定系统参数K 及τ; (4)计算等速输入s t t r )(5.1)(?=时系统的稳态误差。 解 (1) )110(10) 1(101)1(10 )(++=++ +=ττs s K s s s s s K s G

(2) 2 2 22210)110(10)(1)()(n n n s s K s s K s G s G s ωξωωτ++=+++=+=Φ (3)由 ?? ???=-===--113.16212ξωπσ?ξπn p o o o o t e 联立解出 ?????===263 .063 .35 .0τωξn 由(2) 18.1363.31022 ===n K ω,得出 318.1=K 。 (4) 63.31263.01018 .1311010)(lim 0=+?=+= =→τK s sG K s v 413.063 .35 .1===v ss K A e 3-3 设图(a )所示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如图(b )所示。试确定系统参数,1K 2K 和a 。 解 由系统阶跃响应曲线有 ??? ??=-===∞o o o o p t h 3.333)34(1.03)(σ 系统闭环传递函数为 2 2 2 2122 12)(n n n s s K K as s K K s ωξωω++=++=Φ (1) 由 ????? ===-=--o o o o n p e t 3.331.012 12 ξξπσωξπ 联立求解得 ???==28.3333.0n ωξ 由式(1)???====22 21108 2 1n n a K ξωω 另外 3lim 1 )(lim )(21 22100 ==++=? Φ=∞→→K K as s K K s s s h s s 5.21 )(lim )(0 =? Φ=∞→s s s h s

机电控制技术基础2016复习题

第1章概论 单选题 1. 在机电设备驱动的发展中,成组拖动的含义是【】 A. 多台电机拖动一台设备 B. 一台电机拖动一台设备 C. 多台电机拖动多台设备 D. 一台电机拖动多台设备 2. 机电传动系统的五大组成除了有电源、电气控制、传动机构、工作机构,还有的是【】 A.继电器 B.接触器 C.电动机 D.机械手 3. 研究机电传动系统的运动规律时,系统中的电动机种类是【】 A. 交流电动机 B. 直流电动机 C. 控制电机 D. 不分类 4. 一般在机电控制系统中的机械设备是【】 A. 控制对象 B. 控制方法 C. 控制规律 D. 控制指标 5. 机电传动系统中拖动生产机械的原动机是【】 A. 汽油机 B. 柴油机 C.水轮机 D. 电动机 6. 以下不.是拖动机电传动系统的原动机是【】 A.直流电动机 B.交流电动机 C. 汽油机 D. 步进电动机 7. 组成机电系统三大部分的是电气控制系统、电力拖动或机电传动和【】 A. 机械运动部件 B.发电机 C.汽油机 D. 水轮机 8. 以下不.是组成机电系统三大部分的是【】 A. 电气控制系统 B. 机械运动部件 C. 发电机 D. 电力拖动 9. 机电传动系统的目的是将电能转变为【】 A. 光能 B. 核能 C. 热能 D. 机械能 10. 机电传动中成组拖动是指一台电动机拖动【】 A. 多台发电机 B. 多台生产机械 C. 一台生产机械 D. 一台发电机 11. 机电传动的目的是【】 A. 将电能转变为机械能 B. 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 C. 将光能转变为机械能 D. 将机械能转变为光能 12. 一般机电系统正常工作时要求速度是【】 A. 稳速 B. 加速 C. 减速 D. 零 13. 一般机电系统快速返回时要求速度是【】 A. 稳速 B. 加速 C. 减速 D. 零 14. 一般机电传动的任务包括实现生产机械的启动、停止,以及【】 A. 维修 B. 保养 C. 调速 D. 能量转换 15.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被控对象的输出量要求按照给定规律运行的是【】 A. 温度 B. 压力 C. 液位 D. 加工轮廓 16.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被控对象的输出量要求保持为某一恒定值的是【】 A 飞行航线 B 记录曲线 C 液位 D 加工轮廓 17. 组成完整机电传动系统除了有电源、电气控制、传动机构、工作机构外,还有的是【】 A 液压缸 B 气压缸 C 电动机 D 发电机 18. 人本身通过判断和操作进行的控制叫作【】 A. 自动控制 B. 手动控制 C. 机械控制 D. 温度控制 19. 在数控机床控制系统中,对于想实现控制的目标量或控制量是【】 A . 温度 B. 位置 C. 压力 D. 湿度

探究智能控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探究智能控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机电一体化系统也在飞速发展。机电一体化 技术越来越成熟。本文主要论述了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的应用。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系统;应用 一、机电一体化的概述 (一)机电一体化的含义 所谓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学,是指将电工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接口技术、机械 技术、微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信号变换技术等多只技术进行有机地结合,并综合应用到 实际生产生活中去的一项综合性的技术。 (二)机电一体化的基本内容与组成要素及原则 机电一体化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一是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二是机械技术;三 是自动控制技术;四是系统技术;五是传感检测技术。 机电一体化的组成要素包括:一是结构组成要素;二是动力组成要素;三是运动组成要素;四是感知组成要素;五是职能组成要素。 机电一体化的四大原则包括:一是运动传递;二是能量转换;三是结构耦合;四是信息 控制。 二、智能控制的概述 (一)智能控制的含义 所谓智能控制,就是指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能自主地驱动智能机器实现控制目标的自动 控制技术,是用计算机模拟人类智能的一个重要领域。传统的控制只是智能控制中的一个组 成部分,是智能控制最底层的阶段。智能控制是由多个学科相互交叉所形成的学科,它的理 论基础包括信息论、自动控制论、运筹学及人工智能等内容。 (二)智能控制的特征 智能控制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智能控制的核心在高层控制;二是智能控制器具有非线性 特性;三是智能控制具有变结构特点;四是智能控制器具有总体自寻优特性;五是智能控制 系统应能满足多样性目标的高性能要求;六是智能控制是一门边缘交叉学科;七是智能控制 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三)智能控制的类型 智能控制的类型包括:一是分级递阶控制系统;二是专家控制系统;三是集成混合控制;四是人工神经网络控制系统;五是模糊控制系统;六是学习控制系统;七是进化计算与遗传 算法;八是组合智能控制方法等。 (四)智能控制发展的趋势 智能控制系统具有极强的学习功能、组织功能及适应性功能,其在机电一体化方面的广 泛应用是当前智能控制的一大发展趋势。模糊系统、遗传算法、专家系统及神经网络是应用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最常见的四种技术,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 三、智能控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一)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应用 机械制造是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最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就是将智能 控制技术与计算机辅助技术有机结合,向智能机械制造技术的方向发展。其最终目标是利用 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取代一部分脑力劳动,从而模拟人类制造机械的活动。同时,智能控制技 术利用神经网络及模糊系统计算的方法对机械制造的现状进行动态地模拟,通过传感器融合 技术将采集的信息进行预处理,从而修改控制模式中的参数数据。在此过程中利用神经网络 技术中的并行处理与学习功能将一些残缺不全的信息进行有效处理,利用模糊系统所特有的 模糊关系与模糊集合等特征,可以将一些模糊的信息集合到闭环控制中的外环决策机构来选 取相应的控制动作。智能控制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领域包括:机械故障智能诊断、机械制造 系统的智能监控与检测、智能传感器及智能学习等。 (二)智能控制在数控领域中的应用

机电控制技术基础2016复习题

机电控制技术基础2016复习题

第1章概论 单选题 1. 在机电设备驱动的发展中,成组拖动的含义是【】 A. 多台电机拖动一台设备 B. 一台电机拖动一台设备 C. 多台电机拖动多台设备 D. 一台电机拖动多台设备 2. 机电传动系统的五大组成除了有电源、电气控制、传动机构、工作机构,还有的是【】 A.继电器 B.接触器 C.电动机 D.机械手 3. 研究机电传动系统的运动规律时,系统中的电动机种类是【】 A. 交流电动机 B. 直流电动机 C. 控制电机 D. 不分类 4. 一般在机电控制系统中的机械设备是【】 A. 控制对象 B. 控制方法 C. 控制规律 D. 控制指标 5. 机电传动系统中拖动生产机械的原动机是

【】 A. 汽油机 B. 柴油机 C.水轮机 D. 电动机 6. 以下不.是拖动机电传动系统的原动机是 【】 A.直流电动机 B.交流电动机 C. 汽油机 D. 步进电动机 7. 组成机电系统三大部分的是电气控制系统、电力拖动或机电传动和【】 A. 机械运动部件 B.发电机 C.汽油机 D. 水轮机 8. 以下不.是组成机电系统三大部分的是 【】 A. 电气控制系统 B. 机械运动部件 C. 发电机 D. 电力拖动 9. 机电传动系统的目的是将电能转变为 【】 A. 光能 B. 核能 C. 热能 D. 机械能 10. 机电传动中成组拖动是指一台电动机拖动【】 A. 多台发电机 B. 多台生产机械 C.

一台生产机械 D. 一台发电机 11. 机电传动的目的是【】 A. 将电能转变为机械能 B. 将机械能转变为电能 C. 将光能转变为机械能 D. 将机械能转变为光能 12. 一般机电系统正常工作时要求速度是【】 A. 稳速 B. 加速 C. 减速 D. 零 13. 一般机电系统快速返回时要求速度是【】 A. 稳速 B. 加速 C. 减速 D. 零 14. 一般机电传动的任务包括实现生产机械的启动、停止,以及【】 A. 维修 B. 保养 C. 调速 D. 能量转换 15.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被控对象的输出量要求按照给定规律运行的是【】 A. 温度 B. 压力 C. 液位 D. 加工轮廓 16. 在自动控制系统中,被控对象的输出量要求保持为某一恒定值的是【】

机电与控制技术答案教学提纲

机电与控制技术答案

第四章 4.1 有一台四极三相异步电动机,电源电压的频率为50H Z,满载时 电动机的转差率为0.02求电动机的同步转速、转子转速和转子电流频率。 n0=60f/p S=(n0-n)/ n0 =60*50/2 0.02=(1500-n)/1500 =1500r/min n=1470r/min 电动机的同步转速1500r/min.转子转速1470 r/min, 转子电流频率.f2=Sf1=0.02*50=1 H Z 4.2将三相异步电动机接三相电源的三根引线中的两根对调,此电动 机是否会反转?为什么? 如果将定子绕组接至电源的三相导线中的任意两根线对调,例如将B,C两根线对调,即使B相遇C相绕组中电流的相位对调,此时A 相绕组内的电流导前于C相绕组的电流2π/3因此旋转方向也将变为A-C-B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与未对调的旋转方向相反. 4.3 有一台三相异步电动机,其n N=1470r/min,电源频率为50H Z。设 在额定负载下运行,试求: ①定子旋转磁场对定子的转速; 1500 r/min ②定子旋转磁场对转子的转速; 30 r/min ③转子旋转磁场对转子的转速;

30 r/min ④转子旋转磁场对定子的转速; 1500 r/min ⑤转子旋转磁场对定子旋转磁场的转速。 0 r/min 4.4当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负载增加时,为什么定子电流会随转子电流的增加而增加? 因为负载增加n减小,转子与旋转磁场间的相对转速( n0-n)增加,转子导体被磁感线切割的速度提高,于是转子的感应电动势增加,转子电流特增加,.定子的感应电动使因为转子的电流增加而变大,所以定子的电流也随之提高. 4.5 三相异步电动机带动一定的负载运行时,若电源电压降低了,此 时电动机的转矩、电流及转速有无变化?如何变化? 若电源电压降低,降低瞬间电动机的转矩减小, 电流也减小. 转速不变. 4.6 有一台三相异步电动机,其技术数据如下表所示。 试求:①线电压为380V时,三相定子绕组应如何接法? ②求n0,p,S N,T N,T st,T max和I st; ③额定负载时电动机的输入功率是多少? ①线电压为380V时,三相定子绕组应为Y型接法.

机电控制技术试卷及答案

机电控制技术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 小题,每小题1 分,共1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你所选的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 1. 吊车在匀速提升重物时,对电机而言,其负载的机械特性属于() A. 恒功率 B. 直线型 C. 恒转矩 D. 离心机型 2. 下列不属于控制系统的性能指标有:() A.时域性能指标 B.频域性能指标 C.空间性能指标 D.综合性能指标 3. 下面四个电力电子器件中,属于全控型电力电子器件的是() A.二极管B.单向晶闸管 C.双向晶闸管D.IGBT 4. 单相全波整流电路存在有源逆变的若干基本条件中,不包括() A. 必须是全控桥 B. 负载必须具有较大感性 C. 控制角α>90° D. 必须有续流二极管 5. 直流调速系统中用以补偿电枢电阻压降引起的转速波动的环节是() A. 电压负反馈 B. 电流正反馈 C. 电流截止负反馈 D. 电压微分负反馈 6. 普通三相异步电动机作为变频电机使用,则不宜在很低转速长期运行,因为() A. 发热量大,散热条件差 B. 伴随额定电压下降,输出功率低 C. 异步电机在低速时功率因数低 D. 最大转矩降低,易堵转 7. 电机的反馈制动是指() A. 通过测速发电机的反馈信号,控制好制动速度 B. 通过速度继电器的反馈作用,在电机速度接近零时恰好撤消制动力矩 C. 电机速度降低的过程中,电机绕组中有电能反馈到电源 D. 电机制动时,动能转变为电能消耗在外部电阻上 8. 下列不属于干扰的作用方式的是() A. 串模干扰 B. 共模干扰 C. 长线传输干扰 D. 短线传输干扰 9. 下列属于屏蔽形式的是() A. 微波屏蔽 B. 电磁屏蔽 C. 静电屏蔽 D. 低频率屏蔽 10. 下列不是常见滤波形式的是() A. RC型 B. RL型 C. LC型 D. 双T型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自动控制系统 2. 偏差信号 3. 信号调理 4. 共模干扰

智能控制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2012 年秋季学期本科生课程考核 (读书报告、研究报告) 考核科目: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学生所在院(系):机电工程学院 学生所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学生姓名:王杨扬 学号:1090810216 考核结果阅卷人

智能控制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摘要:摘要:智能控制技术与系统是机电一体化控制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智能控制技术通过自动化控制解决了时变性、非线性、多层次性等复杂的控 制问题,提升了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运行模式,而智能控制策略在机电一体化 系统中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应用。本文分析总结了当前机电系统智能控制的发 展状况。从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智能控制策略进行探讨和分析,希望对智能 控制系统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字:机电一体化;智能控制;神经网络控制;模糊控制 一、关于机电一体化的概述 1.1机电一体化的含义 所谓机电一体化,又称机械电子学,是指将电工电子技术、信息技术、 接口技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信号变换技术等多只技术 进行有机地结合,并综合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去的一项综合性的技术。 1.2机电一体化发展现状 从时间及发展程度来看,机电一体化发展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初级阶段。20 世纪60 年代以前,机电一体化被看做为第一发展 阶段,也就是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开始把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应用 到机械加工中,并以此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而这样一种技术结合往往是 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自发完成的。 (2)蓬勃发展阶段。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在20 世纪70-80年代,在这个阶段,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为机电一体 化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微型计算机技术以及大规模、超大规模集 成电路技术的出现,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支持。 (3)深入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指的是20 世纪90 年代后期,机电 一体化技术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发展,伴随着光学和通信领域发展到了空前高度,其相关技术被引进到进机电一体化,即光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微机电一体 化技术;由于光纤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神经网络技术领域已经取得了巨 大的进步,这就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机电控制技术》试题

机械设备控制技术(100分)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机电控制技术的核心内容是: 2、单轴传动系统处于稳态时,电动机发出的转矩的大小,仅由 来决定。 3、电力拖动系统稳定运行的条件是(也可用公式表示) 4、直流电动机改善换向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安装。 5、并励直流电动机的调速主要是改变电压和改变回路中的来调速。 6、低压电器是指工作在交流电压为以下或直流电压 以下的电器。 7、主令电器是指的电器。 8、常用做保护电器的有、等 9、接触器主要用于控制需要大的电气元件及设备。 10、接触器的文字符号是:,接触器线圈图形符号是: 11、继电器主要有:、、等类型。 12、低压断路器(空气开关)的作用是。 13、写出下列字母在电路图中的含义: (1)QS (2)FU (3)HL (4)KM (5)SB (6)FR 14、接触器的触点可以分为触点和辅助触点两种。 15、熔断器在电路中主要起保护作用。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电器元件中,哪一个是属于低压控制电器() A.断路器 B.主令电器 C.转换开关 D.熔断器 2.在电气控制线路中起到过载保护的是() A.刀开关 B.中间继电器 C.接触器 D.热继电器 3.按下按钮,接触器线圈通电时() A.常开触头先闭合 B.常闭触头先断开 C.常开、常闭触头同时动作 D.常开、常闭触头延时动作 4.交流接触器发热的主要部件是() A.线圈 B.触头 C.衔铁 D.铁心

5.同一电器的各元件在电路图和接线图中使用的图形符号、文字符号要() A.基本相同 B.基本不同 C.完全相同 D.没有要求 6.绘制电气控制原理图时,所有电路元件的图形符号均按() A.电器已接通电源和没有受外力作用时的状态绘制 B.电器未接通电源和受外力作用时的状态绘制 C.电器已接通电源和受外力作用时的状态绘制 D.电器未接通电源和没有受外力作用时的状态绘制 7.反接制动时,旋转磁场反向转动,与电动机的转动方向() A.相反 B.相同 C.不变 D.垂直 8、在电气控制线路中,起短路保护作用的元件是() A、熔断器 B、接触器 C、热继电器 9、根据线圈中电流的大小而接通或断开电路的继电器称为() A、电流继电器 B、电压继电器 C、中间继电器 D、时间继电器 10、接触器的种类很多,按接触器主触头通过的电流的种类可分为() A、电磁式、气动式和液压式 B、交流接触器和直流接触器 C、自然冷却、油冷和冰冷 D、单极、双极、三极和多极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熔断器的额定电流与熔体的额定电流含义相同。() 2、熔断器的熔断时间随电流的增大而减少。() 3、在电动机控制线路中,熔断器既可以作短路保护电器使用,也可以作过载保护电器使用。() 4、低压断路器只能起控制电路接通和断开的作用,不能起保护作用。() 5、接触器除用来通断大电流电路外,还具有欠电压和过电压保护功能。() 6、交流接触器中主要的发热部件是铁心。() 7、当电路中发生短路或过载故障时,过电流继电器的触头即动作。() 8、流过主电路和辅助电路中的电流相等。() 9、电路图中,一般主电路垂直画出时,辅助电路要水平画出。() 10、画电路图、布置图、接线图时,同一电器的各元件都要按它们的实际位置画在一起。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电力拖动的定义是什么,试举出你见到的生活中的电力拖动的例子(5个)?

探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的应用

探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的应用 不断优化和完善智能控制机制,有助于机电一体化建设水平的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从机器人、数控、物联网这三个机电一体化建设方面,详细阐述了智能控制的具体应用,深入分析了基于智能控制的机电一体化建设,希望能够为机械生产领域的发展提供助力。 标签:智能控制;机电一体;设施维护 引言: 机电一体化系统是指一种由机械、传感器、信息等系统组成的集成系统,是自动生产机制的运行基础,而智能控制在该系统中的应用,使机电一体化得以面向更高层次的自动化水平发展,推动了各领域生产能力的进步,因此,应积极探讨智能控制的应用方法,以充分发挥其优势,实现对机电一体化的深入推进。 一、在机电一体化机器人系统中的应用 (一)智能控制机器人机制建设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建设中,自动化任务机器人生产机制是智能控制应用的重要体现之一。在自动化任务机器人机制中,人们借助机械、信息、电子等机电一体化技术内容,可以构建出机器人工厂,并结合基于智能控制所搭建的中枢控制台,对机器人的生产行为进行精准控制,使其这种以智能控制机器人为主要生产工具的机电一体化生产系统,得以顺利适应各类生产场景,提升自动化生产能力水平。以AI前台+数据中台+RPA后台智能控制方案的应用为例,该方案中的智能控制系统具备内置的行业通用自动化模板,用户能够利用该模板,通过简单的操作,对机器人机制进行设置,然后借助中枢控制台,实现机器人的智能控制,使机器人在智能控制下,准确完成多种生产行为,达到生产全流程机器人自动化的效果,增强智能控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效果。 (二)配套机电一体化流程建设 在机电一体化机器人系统中,为了保证智能控制的应用效果,应建立配套的生产流程,以迎合智能控制机器人的运行规律。在此过程中,需要先根据各类智能控制机器人的性能、特点,将其分配到各个生产流程中,然后完善配套的生产设施,如材料运送带、安全防护装置、电源设施等。之后,再根据各项生产环节机器人工况,以及其他实际情况,做好各个环节之间的设施衔接,以保证整体生产流程的顺利运作。此外,还要将机器人终端个体的独立运作系统,接入到中枢控制系统中,以便于将各个生产程序中的任务机器人工况信息,实时传输到中控系统中,然后,中控系统再通过对这部分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形成智能控制决策,再将决策指令发送给机器人,以控制其生产行为,确保生产流程之间,机器人生产行为的协调性,实现智能控制的应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