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京市领导干部舆情应对能力调查报告

南京市领导干部舆情应对能力调查报告

南京市领导干部舆情应对能力调查报告
南京市领导干部舆情应对能力调查报告

南京市领导干部舆情应对能力调查报告

*

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课题组

(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

江苏南京210000)

[摘

要]调查显示,南京市各级领导干部对舆情应对认识明确,态度积极,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对舆情认识不到位;对舆

情的应对速度不快;应对舆情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也有待改善。为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舆情应对能力,建议:加强培训,提高舆情素养;加强实践,提高舆情应对能力与方法;借助各种媒体,争取舆情引导的主动权。

[关键词]领导干部;舆情;应对能力[中图分类号]

D631.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071(2012)01-0098-05随着全国突发性事件数量的上升,近年来中央对舆情工作越来越重视,要求“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坚持领导干部定期下访、

定期接访、及时阅处群众来信,注重分析网络舆情

”(《中共中央加强改进新形势下党建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8年起,中组部每年通

过全国范围的民意调查工作,将民意评价作为衡量领导工作的尺度。2009年起,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每

个季度公开发布

“地方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排行榜”,以蓝、黄、橙、红四个等级对地方党政机关应对舆情

热点事件的得失进行考评。中国传媒大学网络舆情(口碑)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南京大学谷尼舆情监测与分析实验室也相继对各地舆情应对状况进行研究和发布,把舆情应对问题推向了前台。

为了解全市领导干部的舆情应对状况,我部从舆情应对意识、内容、方法、存在问题、改进途径等五个方面入手,综合运用政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传播学等学科理论构架及判别方式,设计发放了专门调查问卷,对我市领导干部的舆情应对能力进行量化分析。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有效问卷560份,回收率86%,其中,按照

职务划分:局级领导占32%,处级领导占51%,科级

干部占17%;按照机关单位划分:市级机关占64%,区级机关占36%。

一、对南京市领导干部舆情应对能力的基本判断

这次调查的结果表明,总体上,各级领导对舆情应对认识明确,态度积极,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视野开阔,认识清醒,有较强舆情应对意识

掌握舆情动态,及时做出回应是领导干部是否

称职的重要标准,

89.76%的领导干部认同这一观点。

1.对舆情本质认识更为客观全面。舆情不仅表明着个人的主观认识水平,更是社会情绪的客观反映,其产生、发展、变化有其自身规律。74.90%的干部认为百姓议论政府,并形成了公共热点是件很正常的事;59.80%认为舆情事件表达了社会评价,一定程度反映了公众愿意;即便是带着情绪的偏激意见,有68.63%的干部认识到“其背后有现实问题的影响”

。通过调查我们看到,72.35%的受访者认为要把更多精力花在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上,62.16%认为政府要侧重处理好民众的利益要求。

2.对舆情持有积极接纳的态度。舆情是公众

·

89·*

[收稿日期]2011-11-28

[作者简介]课题组成员:曹劲松、陈专、陈云松、周晔,均为南京市委宣传部干部。

对某个事变项的态度,大量不满意、不赞同、不信任的意见不断放大、传播,即出现“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现象。对此,一是领导干部积极关注,特别是与自己工作相关的舆情,82.51%都很注意。二是在舆情应对上态度端正、认识清晰,91.57%的干部认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更有价值,80.59%认为通过舆情有助于发现社会管理中的薄弱点,60.59%认为能发现需要沟通的内容和对象。三是重视民意对决策的积极作用,83.92%认为“决策前大规模调查收集民意”能使决策更为科学民主。四是对网络语汇有一定的熟悉度。50%能理解一半以上选项词汇的含意。

3.对舆情应对的能力关键点认识准确。一是对舆情构成要素有一定重视。最重视“沟通引导能力”建设(占76.27%),其他依次是:“舆情研判能力”(占75.69%),“现实问题解决能力”(占75.29%),“危机恢复管理能力”(占61.18%),“信息发布能力”(占57.84%)。二是不同级别以及市区干部认识各有侧重。局级干部更关注“舆情研判能力”(占77.06%),处级和科级干部分别关注“沟通引导能力”(占78.46%)、“现实问题解决能力”(占80.23%);而市级机关更关注“沟通引导能力”(占77.44%),区级机关更关注“现实问题解决能力”(占81.77%)。

4.对南京舆情应对现状评价不高。当前舆情多发原因在于,首先是百姓的民主要求提高了(占69.80%),其次是领导更开明了(占56.86%),最后是民意被媒体(网络)放大了(占3

5.29%)。就应对能力进行自我评价,48.14%认为当前南京各级领导干部舆情应对能力一般。

(二)广泛关注,突出重点,对舆情应对内容有清晰认识

舆情应对的内容本身很宽泛,按领域可分为司法事件、经济生活、公共管理、科教文卫、生态环境、社会思潮等,按发生主体也可分为地方舆情、企业舆情、个人舆情、国际舆情等,还可以从反映的渠道划分为新闻舆论和网络舆情、坊间(口碑)舆情。不论如何划分,其内容最终都涉及政府及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政策。对舆情应对内容的把握研判是领导干部舆情应对能力的重要体现。从这次调查结果看,我市干部对舆情应对的内容把握是比较清晰的。

1.比较关注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突发性事件具有影响面大,持续时间长,所反映问题具有普遍性等特点。96.09%的干部将国内外突发性舆情事件作为重点关注内容,并且有上网浏览习惯,44.06%干部每天上网了解民意反映。

2.对新闻舆论与网络舆情有同等的重视度。传统媒体,特别是党报党刊是传递党的方针政策、政府重大决策的重要渠道,一向为领导干部所重视,而互联网作为社会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放大器,同样受到越来越多领导的重视。79.22%的干部经常看报看电视,77.06%经常登录网站、论坛、博客等。

3.对政府决策的舆情反应比较重视。政府决策,特别是民生方面的决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群众的切身利益,是舆情事件的多发地带。因此,领导干部非常重视政府决策的舆情应对。90.77%认为民生、公共事务决策中,民意支持状况比较重要。

79.33%的干部经常收集民意反映。

4.对民意具有接受度和适应力。一是对待不同声音,有包容的胸襟。80.39%表示让公众关注和评价自己的工作不是坏事,64.31%表示暴露问题,有利于解决问题。二是正视民意对某些事件的质疑和反映。对于政府不断遭受网络民意考问,64.90%认为民意其他表达渠道不畅,64.12%认为政府收集回应民意的主动性不够,62.55%认为目前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太多。

(三)重视探索,积极实践,对舆情应对方法有较好把握

面对信息技术和群众参政议政意识的提高,很多领导干部都感到掌握科学、准确、高效的舆情应对方法十分必要。83.35%干部对自身的舆情应对能力有信心,76.08%的干部表示自己了解舆情应对的方法,就掌握程度而言,局级领导好于处级和科级,市级机关好于区级机关。

1.积极运用多种舆情应对方法。一是增强政府信息透明度。8

2.35%的干部经常了解民众需求,在本单位的网站加大政务信息发布,6.5.88%加强政府工作解读。二是重视并善于对民意的积极引导。91.47%认为建立群众的利益诉求和表达机制很重要,72.94%注意到加强对窗口和一线工作管理,70.59%抓住公众关注的社会事件,有重点进行新闻策划。三是重视民生决策中的民意。68.43%

·

99

·

在媒体、网络上开展访谈和对话,67.25%主动组织记者来采访,敞开提问。四是重视优化本单位社会形象,73.73%开设举报电话、电子信箱、论坛、博客,主动收集民意,67.45%策划民意征集活动,展示为民、务实的形象。五是基本掌握与网络媒体打交道的方法。69.02%通过网络及时进行信息发布,59.80%与重点网站进行互动或交流。

2.对突发事件舆情应对有良好的准备。重视信息发布的主动及时。针对突发性舆情事件中政府少发布或不发布信息的情况,84.51%认为会带来更多的质疑和猜测,70.39%认为会导致公众丧失对政府的公信力,使政府陷入信任危机,62.55%认为政府会丧失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应对网上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87.25%认为应主动在媒体发表意见加以澄清和引导。

二、当前南京市领导干部在舆情应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看,各级领导干部在舆情应对意识、能力、方法上有很大提高,但也不能忽视个别领导干部舆情应对工作仍存在一定问题,如群众观念淡漠、信息发布不够透明、舆论引导能力不强等。这些反映在近年来南京的一些热点媒体事件,如汉中门桥“桥糊糊”、儿童医院“徐宝宝”、市级机关食堂“菜单”、地铁“梧桐树”、“刷屋顶”以及“天价路牌”事件。从调查结果看,舆情应对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舆情应对的意识上还存在认识不到位

58.82%认为自觉接受监督意识不强,57.45%认为决策过程中民主意识不强。

1.存在侥幸和求全责备心理。领导者一方面有较强的大局意识,但同时也有本位观念。68.63%感到舆情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60.00%认为误导了公众,54.31%认为影响了政府(部门)的形象。部分干部认为群众应该关注大事,对于自己工作细节在公众视野曝光,59.02%人认为是以偏概全。

2.强调机制条件,缺乏风险意识。领导干部需要恪尽职守,但狭隘化理解,会将部门责任与社会责任分离,使某些群众关心的公共事务陷入三不管地带。表现在舆情应对上,就会出现封杀、堵住信息源,面对群众质疑采取躲避的态度。调查中,66.00%干部都强调只做行政体制有明确规定的事,只有34.00%选择做与公众事务有关的事。

3.信息服务意识欠缺。很多舆情事件表达了对公共服务提供不足的批评,特别在矛盾重重的当今社会,民众希望政府不断打破陈规,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对此,只有1

4.47%的“单位就涉及群众生活问题,用媒体、短息等发布过社会服务和预告性信息(公益广告)”。

(二)舆情应对方法的最主要薄弱点在反应速度上

一是66.27%感到缺乏公共危机应对能力。面对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原则是最重要的原则之一,但仍有41.43%表示不能太快表态,等查清事情后再说。二是应对新闻舆论,65.69%缺少与媒体的沟通与合作技巧,55.88%反应不够及时。三是应对网络舆情,60.20%应对方法不当,52.75%应对时机把握不好,51.96%反应过慢。

(三)当前舆情应对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有待完善

舆情应对需要体制和制度保障。2010年,我市出台了《关于深化网络发言人制度建设进一步提升网络互动工作水平的意见》,对工作中的网络舆情应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市检察院、市规划局、市城管局、市住建委等部门把舆情应对作为政府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应对形式、内容上有所创新。但总体上看,舆情应对工作外部环境和条件上还有需要进一步改善之处。一是制度规定在实践中还有待细化。舆情应对虽然有相关制度规定,但大多数比较原则,尤其是出现具体问题时,缺乏对不同部门的严格责任划分,操作性不强。62.94%认为缺乏舆情应对管理,59.22%认为舆情应对缺乏法律和行政规章的保障和责任界定。二是区县、部门机构人员缺乏,存在单兵作战,临阵磨枪现象。59.41%认为舆情应对培训不够,53.92%认为缺少专业队伍。三是协同合作不够。舆情往往集中在边缘、交叉地带上,因涉及到多个部门,容易产生相互推诿、扯皮现象。

75.69%的干部认为舆情发生的主要原因在于部门之间不主动沟通。

三、进一步提升领导干部舆情应对能力的建议和措施

无论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还是打造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的社会公信力,都需要高度关注舆情,

·

001

·

高度关注民意,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调查结果显示,68.82%的干部认为提高一把手的舆情应对意识和能力,是提高舆情应对水平的关键。此外,63.92%的干部建议设立专门机构,整合舆情应对的工作机制。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市级机关、处级以上领导更强调提高一把手的舆情应对意识和能力,而区级机关和科级干部则强调设立专门机构,整合舆情应对的工作机制。

针对提升领导干部舆情应对能力,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培训,提升领导干部舆情应对素养

舆情应对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对此,一是要在日常工作中加大对舆情的关注密度,从纷繁复杂的舆情中找出与政府工作的关联,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在争取民众的支持与合作上下功夫。二是懂得现代传播技巧,特别是善于用群众的语言,包括用网络语言表达观点,掌握新闻规律,善于抓新闻亮点,以小见大,力求良好的传播效果。三是善于设置议题,把工作内容变成公众关心话题,通过不断采纳群众意见,以赢得大多数人支持。四是不断拓展学习内容,提升能力,包括法律意识、沟通对话能力、新闻发布能力和实证能力以及专业知识。

(二)加强实践,注重网络技术在舆情应对中的实际运用

网络是反映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新闻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要多采用新方法、新技术积极做好网络舆情的应对。针对提升应对网络应对舆情的能力,75.49%表示要了解网络媒体的特点和规律,73.73%建议加强应对网络舆情的工作机制。

1.掌握舆情引导的主动权。2009年我市网络问政平台已成为市委市政府“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政于民”的专门网络渠道,2010年我市在龙虎网开设“民声”频道,与原“南京网络问政”网对接。通过83个政府部门网络发言人在线解答市民疑难,引导网民有序合理表达利益诉求,也使政府部门更加明确为群众服务的工作目标。尽管这些工作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们还要进一步发挥权威网络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围绕网上热点问题,及时披露信息,组织有深度、有说服力的文章在网上刊发,解疑释惑维护网上正确舆论导向,接受公众舆论监督。特别是,政府在改进公共管理与服务的同时,领导干部要经常上网浏览信息,与网友在线沟通,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主动充当“意见领袖”,及时有针对性地发布信息,澄清事实,化解矛盾,消除舆情隐患。

2.采用先进信息收集分析技术。面对互联网海量的舆情信息,需要加强文本分类、聚类、观点倾向性识别、主题检测与跟踪、自动摘要等计算机文本信息内容识别技术的研究,形成一套自动化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及时应对网络舆情,由被动防堵化为主动梳理、引导。应充分发挥南京科研院所和大学集中的人才和文化资源优势,加强对舆情工作的分析。同时,加强与北京、上海等市的舆情研究机构的合作,学习采纳先进的舆情采集和分析技术。最后,也要积极学习借鉴国外舆情信息收集研究的新方法和媒介,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运用微博应对舆情。微博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信息传播技术。一些机构和部分领导干部主动开微博,尝试用“只言片语”来解读政府决策,与网民平等地畅谈工作、生活中的所思所想。在当前的社会状况和政治环境下,微博是领导干部主动进行舆情应对的很好的方法和渠道。89.98%的干部表示有必要经常到一线(包括开微客、参加电视谈话节目)与公众交流。市委宣传部的官方微博和南京微博城市广场等等,也都得到广大网友的高度重视和好评,其中官方微博“南京发布”,在前不久新浪微博推出的全国政府影响力榜中排名第八,是江苏省唯一挺进前十的官方微博(在政府影响力榜单前十名中,公安的微博占了4席,包括排名第一的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江苏省公安厅官方微博“平安江苏”则排在第12位)。这些经验表明,运用微博应对舆情大有可为。

(三)积极探索,运用民意调查的方法辅助舆情应对

民意调查是运用科学的调查与统计方法,通过亲自接触或广泛了解,如实反映一定范围内、一定时间内的民众对某个或某些问题的态度倾向的一种应用性社会调查活动。民意调查至少在三个方面帮助领导进行舆情应对:一是收集和分析舆情。舆情的

·

101

·

复杂性和隐蔽性使得领导干部在舆情的把握上往往难度较大。民意调查运用科学的统计和调查方法,定量的分析问题,且具有可控性,为领导干部准确掌握、寻找舆情应对的焦点、重点、难点提供重要参考,也为领导干部在第一时间直接获取特定人群的舆情信息提供了便利的方法。二是为回应舆论质疑提供依据。面对舆论的质疑,民意调查可以得到更全面真实权威的民意数据,可以通过发布结果来引导舆情,让群众信服。三是民意调查聘请第三方或专业的统计机构来实施,这样的调查结果比领导干部直接回应更具有说服力。目前,有44.25%人表示在自己工作所涉及的公共事务中采用过第三方调查。

(四)借助媒体,争取舆情引导的主动权

调查显示,对于“在公共舆论环境下,谁更有表达优势”,51.19%的干部选择媒体。借助媒体进行舆情引导,是舆情应对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程曼丽认为:“政府要以主渠道强大的信息攻势,去影响公众,纠正畸变的舆论”。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依托媒体主动进行舆情引导。一是通过引导媒体的议程设置来影响舆情。媒体能唤起公众对议题的关注,影响民众对议题的讨论,政府可以借助媒体来引导社会民众关注哪些公共事务,淡化哪些公共事务,使公众的意见和态度朝着党和政府预期的方向发展。二是利用媒体的作用影响舆情发展。在舆情产生之初,大众媒体就向公众不断提供背景性的信息,向公众描述事件全貌;随后在民众意见的整合阶段,媒体又提供大量解释性信息和评价性信息,这种全面的分析和权威的评价能够影响民众主流意识的形成;同时,媒体还以图像、声音等手段传递某种情感和情绪,使公众受到感染。

利用媒体进行舆情引导,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典型引导方式。领导干部要注意发现并及时站出来肯定网络上、日常生活中群众自发传播的典型人物,运用媒体加以宣传。如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力挺“爱心使者”、网络人物阿里木就是领导运用典型引导舆情成功事例。二是新闻述评方式。新闻述评、网络评论是引导公众正确认识舆情事件,正确参与社会热点讨论的重要手段。我党历来都有领导同志亲自写社论、言论的传统,领导干部在舆情应对中应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改变重报道、轻评论的倾向。三是意见领袖方式。发挥专家的劝说优势能增加舆情引导的力度。对于网络上出现大量信息,需要意见领袖为他们答疑解惑时,领导干部要善于利用网络的意见领袖,或特邀专家,或采用专家在线访谈形式来引导舆情,增加实效性。今年3月,镇江市就在全省率先成立“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把网络论坛的坛主、“斑竹”、积极分子,敞开胸怀请进来,定期组织沙龙,带他们走进机关,并邀请各部门一把手现场回答网络代言人的各种问题。

(五)完善机制,不断提高舆情应对的长效性

舆情发生的原因比较复杂,相当多的问题是长期积累所致,因此,要把舆情应对做为长期工作而非临时、应急性工作。中央党校教授林喆认为,需要通过一系列社会协商制度解决问题,她列举了五项重要制度:首推首长接待日制度;其次是听证制度;第三是特别领域的信息公开制度;第四是党务政务公开制度;最后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公开述职制度。

舆情应对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而产生的一个全新课题。在进行舆情应对的实践中需要把“做”放在第一位,想方设法回应和满足公众诉求,这是每位领导干部都要熟练掌握的一门重要功课。

(责任编辑:筱文)

·

201

·

领导干部要善于提高舆情应对能力

领导干部要善于提高舆情应对能力 {皇竺 市场经济环境下,媒体不仅是党的”喉舌”和”窗口”,还是满足 群众信息需求的平台.媒体不仅需要正面信息,也需要实事求是的 负面消息;不仅注重对既成事实的客观报道,也注重对未来事物的 主观探究;不仅有团结的旋律,也有冲突的音符.因此,领导干部要 把握媒体对信息的需求规律,从信息源头上提高应对舆论的能力. 首先要树立”放”的理念.牢固树立开明开放的理念,是提 高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深刻把握媒体种类 立体化,多样化,获取信息途径多元化,网络化,媒体速度瞬时 化,同步化的大趋势,坚决破除不想面对媒体,不敢面对媒体的 思想障碍,以科学发展的态度,开放的胸怀,开明的姿态面对媒 体,把握舆论发展规律,顺应时代要求.对涉及的各项工作,要 按照规定做到最大限度的公开,为媒体提供权威真实的信息 源.不但要乐于公开”成就型”信息,还要敢于公开工作中出现 的”失误型”信息,以开明的态度取信于民. 其次要抓好”实”的基础.媒体涉及的所有信息,都离不开我 们的工作.当前,部分干部在与媒体打交道时”祸从口出”,表面 上看是应对媒体的能力不强,不善于”说话”使然,实际上是其工 作理念不新,工作作风不实,工作方法不妥,工作效果不佳等原因造成

是由于工作中存在”短板”,才为媒体提供了信息源头.所以,领导干部首先 要提高推动工作的能力,离开扎实的工作去空谈引导舆论,只能是本末倒 置.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事求是的精神统筹抓好各 项工作,认真解决问题,才能切实消除负面舆论来源. 其三要提高”处”的能力.”处”的能力就是沟通协调的能力,就是调查研究,了解舆情动向的能力.领导干部要提高”处”的能力,必须淡化官员意识,抓 住工作和生活中的一切机会,多与媒体沟通,多与记者交往,了解情况,掌握动 向.要善于构建顺畅的沟通协调机制,主动了解主流媒体的信息需求动向,通 过主动设置议程,调动媒体的兴奋点,引导媒体按照工作需要进行报道.要高 度重视网络舆论,努力提高面对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能力,常上网看看,在线 聊聊,了解网络舆论动向,及时有针对性地发布信息,澄清事实,化解矛盾,消 除舆论隐患;要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调查研究,了解民情,体察

领导干部如何面对媒体范文

领导干部如何面对媒体(专刊) 一、领导干部媒体素养的理论内涵 (一)概念界定:媒体素养指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解读、评判和反应能力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领导对传媒规律的了解程度、与记者打交道的策略及运用媒体的能力和技巧。领导媒体素养既是处理突发事件的必要条件,也是各级领导干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极为重要的现实课题之一。 (二)现实意义:当今社会广大民众的知情权、话语权、监督权要求空前高涨,新闻舆论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正确面对媒体、有效引导舆论,决不仅仅是宣传部门的事,而是一个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领导干部必须全面、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新闻传媒出现的新动向、新特点,自觉提升媒体素养,努力提高面对媒体、引导舆论的能力和水平。 (三)内容涵盖: 1、认识媒体,深刻了解现代媒体的社会价值; 媒体的功能:媒体既是社会公信力的代表,也是公众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具有传播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消解功能和警醒功能,也能帮助政府建构、制造和引导公共舆论,还具有“双刃”功能。 媒体特点和社会价值:媒介信息是对现实的再架构;媒介能够决定人们对现实的认识;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接纳是有条件的;媒介信息拥有商业内涵;媒介信息包含有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媒介信息拥有社会和政治意义;媒介信息的内容与形式密切相关。 2、重视媒体,努力把握媒体传播的特点与规律; 媒介化社会的背景知识 一是信息渠道明显增多; 二是公众交往更加频繁; 三是公众的知情权得到更多的尊重; 四是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信息公开成了政府行政的发展方向。 3、动用媒体,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与真情传播功能。 媒体素养要素:

“主动”:在当今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时代,各级领导干部应该主动与新闻媒体进行交流; “主流”:来自政府的真实信息成为新闻媒体报道的主流信息,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主导”:通过加强学习、充分了解信息和全面掌握政策等多方面的努力,在与媒体的交流中发挥主导作用。 “主见”:通过充分观察和了解新闻媒体的行业背景和服务对象,在交流中有的放矢地发表观点,使自己的主见能够为广泛多元的社会群体所接受。 (四)提升媒体素养的能力要求: 一是提高接待记者的能力。通过验证记者身份、记者分类和与记者交朋友的方法,确认记者身份真实。 二是提高接待采访的能力。用事实说话,搞清记者采访意图,抓住重点,努力突出正面效应、消除负面影响,争取采访的主动权。 三是提高接受舆论监督的能力。领导干部要树立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敢于正视问题,主动处理问题,力争不曝光。 四是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处理突发事件时要及时发布信息、主动提供资料并热情接待。 五是提高运用网络、媒体的能力。领导干部要争当版主和评论员,熟练使用计算机,随时了解舆情并与网民互动,让网络为我所用。 二、提高领导干部媒体素养的操作策略 (一)如何面对媒体和记者 1、建立良好的媒体公共关系 处理媒体关系应该成为领导干部处理各种复杂关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首先要熟悉媒体,选择适合自己并具有一定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媒体作为交流对象,与媒体建立相互信任与合作的关系,把握舆论主动权,争取有利的舆论环境。 2、建立高效的新闻发布机制

网络舆情调研报告

网络舆情调研报告 篇一:网络舆情调研报告 做好新形势下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几点思考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一种重要途径,被称作报纸、广播和电视之外的第四媒体。人们充分的认识到,作为双刃剑的网络媒体,在给我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舆情危机,正如一网友所说:“每个人都是一羽话语蝴蝶,同频共振即可掀起舆论风暴。而互联网给了每个人一只麦克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作家、新闻发言人,蝴蝶又有了麦克风,更容易形成话语声浪、文化波涛”。所以,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更为有效地做好网络舆情监管工作成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亟待解决的问题。网络舆情的形成及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现状: 面对不断发展的网络媒体。一方面,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利用这种传媒对某一事件、某一问题表达自己的情感,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煽动某些事件;另一方面,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也日益多样化,一旦有重大事件发生,如果一时不能获得消息或不能及时得到准确的消息,就会通过网络等获取信息。“一边是随心所欲的发布信息,一边是随时随地的获取信息”,发布的是什么样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怎样传播,获取信息的人们的怎样反应??这些都属于网络舆情的范畴,如何及时地发现这些网络舆情,并根据其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对策,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管,成为党委政府维护自身形象、加强执政能力的必要手段。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地区已经意识到网络舆情对一个地方经 济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也建立起了最基本的舆情监管体系,可以开展网上舆情的采集、分析、处理等,但只局限于小范围之内的,并没有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网络舆情监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从近年来发生的如贵州瓮安、云南孟连、湖北石首等有较大负面影响的群体性事件来看:事件发生后,尽管在网络中某些言论的观点是客观的、真实的,对事件的发展、问题的解决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更多的是情绪化、偏激的,辱骂、

领导干部激励机制的调研报告

领导干部激励机制的调研报告 纵观多年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看到从中央到地方,改革实践一直侧重于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及管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如何对干部进行有效的激励,则相对研究较少,而这恰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搞好《xx 区激励领导干部激励机制》的课题调研,我们组织力量,对全区街道、乡镇、区直机关进行了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355份(实收352份),并以书面的形式征求意见和建议及向个别领导干部谈话了解,对我区现阶段科(局)级领导干部的激励机制作了分析。 一、激励机制的内涵和意义 何谓激励,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是指激发人的行为心理过程。激励机制是指组织为实现其目标,根据其成员的个人需要,制定适当的行为规范和分配制度,以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达到组织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正如,激励工人为利,激励运动员为名,激励领导干部则为民。随着我国机构改革的深入、政府职能的转变,各级政府机关行政部门及其公务员肩负的职责非常重大,人民群众对公务员

的期望也很高。如何充分调动公务员特别是作为基层各部门掌舵人的科(局)级领导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为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迫切的、现实的问题。 二、我区领导干部激励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xx区是xx市的主城区,是xx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XX年xx市进行行政区划调整,xx区的面积进一步扩大,现区域面积294.38平方公里,辖12个街道、9个乡镇,全区现共有科(局)级领导干部500余名,240多名分布在街道乡镇。近年来,为更好地激励领导干部,我区也积极研究出台了一系列干部激励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如实施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度;评选满意不满意单位;公务员、事业人员年度考核;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开展各类评选活动;开展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加大领导干部的交流;规范非领导职务晋升;制订相关约谈、谈心制度;优秀公务员疗养制度;实施综治、党风廉正、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度;在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末位淘汰制度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如在此次的调查结果中对所在单位领导班子、对所在单位分管领导、对全区实行干部竞争上岗或公开选拔的成效感到很满意率和满意率两 项的总和分别达到了82.44% 、86.49% 、61.83% .但不可否认,现阶段领导干部激励制度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浅谈如何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浅谈如何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我国逐步进入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面对新媒体网络的“爆炸式”发展,党的十八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规范有序运行。”短短36字诤言,为网络发展“点明”了方向。如何应对网络舆情,成为新形势下考量党政部门政治智慧和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 如何贯彻好、落实好十八大报告精神,如何及时有效应对日趋复杂的网络舆情,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践,总结出应对网络舆情的“五字诀”,与大家共同学习。 一是“疏”字诀,网络舆情宜疏不宜赌。当前,网络媒体开放性、交互性、爆炸性的特征越来越明显。面对纷繁的网络舆情,特别是在网络群体性事件面前,如果采取“屏蔽”、“删帖”等强制手段,往往是按下葫芦浮起瓢,容易导致事态的进一步激化,给政府部门的公信力造成重大损害。因此,我们一定要在“疏”上做文章,坚持以开放的胸怀、开明的姿态、阳光的心态面对舆情、面对媒体、面对公众,及时发布消息和撰写发表网评文章,同网民坦诚沟通,赢得网民的理解和支持,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二是“明”字诀,网络舆情宜明不宜暗。当前,干部腐败、名车豪宅、征地拆迁、教育医疗、环境污染是网络关注的焦点,特别

是在选人用人、干部作风方面,社会关注度高,很容易成为“热炒”的对象,集聚形成网络舆情。“民意”不受重视,很可能演变为“民怨”和“民愤”,导致负面网络舆情的集中涌现。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对各项重大工作尤其是干部选拔任用等群众关注度高的工作,只要不涉及保密事项,就要在第一时间发布。要发挥好地方媒体,如县级网站、部门网站的作用,通过开设官方微博、开展网上访谈等,加大与网民的互动交流力度,听取网民的心声,把网络舆情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是“快”字诀,网络舆情宜急不宜缓。传播迅速是网络舆情的一大特点,一般而言,网络舆情处置有“黄金24小时”的说法,如果不在24小时内对网络舆情进行积极回应,就可能会导致小事拖大,舆情成为热点。面对突发网络舆情事件,我们不能久拖不决、消极对待,而要及时跟进,在第一时间组织力量调查事件真相,第一时间把真相公布于众,抢占舆论先机。如事件复杂,不要等到有完整结果后再进行公布,而要根据进展情况分段公布,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发出正面声音、消弭负面传言,引导网络舆情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四是“真”字决,网络舆情宜实不宜虚。目前,网络与手机等无线终端已经互联,人们对网络信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参与者越来越多,往往容易一石激起千层浪,谣言、猜测纵行,真假难辨。对各类网络舆情,我们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要深入研究分析,做到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还原舆情信息的本来

大学生对于网络舆论的看法的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于网络舆论的看法的调查报告 许行 指导教师:陈金华 自从21世纪以来,由于互联网的快速普及,资讯的传播速度有了一个指数型的增长。消息来源变得更广更及时,已经从平面媒体转为门户网站和个人博客。特别是在微博、SNS 等Web 2.0型社交网站出现后,更多的声音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广泛的传播。这给网民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地表达意见、获取信息和互动交流的空间,进而形成了独特的网络舆论。然而网络舆论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关注一些主流媒体忽视或者被迫忽视的地方,使得正义得以张扬;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网络的放大作用,很多意见在网络的环境下变得“夸张”,甚至产生“网络暴力”。 因为大学生是目前网络的主力军,从而引发了笔者对于大学生对于网络舆论的看法的调查兴趣。 本调查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网上以人人网投票的方式发放,网下发放纸质调查问卷。并且辅以面对面口头访谈。然而,由于受课题开展过程中发生的黄山事件的影响,使得后期数据被迫删除而样本数量较少,并且由于接受调查学生的组成片面性,调查样本具有参考价值而不具备严格的代表意义。但是,依然可以从调查中收集出许多重要的信息。 从调查中可以分析出调查对象——大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网龄长、每天上网时间长、并且关注各类事件。从此可以看出大学生是网络舆论的最主要参与者。 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认为讲道理、辩论不是一种不良的网络行为,他们认为“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言论的权利是必须尊重的”,然而,在网络辩论的过程中,却产生了大量的不良行为,其中,恶搞、调侃甚至粗口脏话是比比皆是。辩论者希望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因而来标榜自己,阐明自己观点,对此多数大学生认为是无可非议的。然而,很多辩论者用一些虚无的证据,从道德层面来消灭对手却成了一种常见的暴力现象。 当被问及对网络暴力舆论的看法时,一位历史系的受访者说:“网民对特定事件的讨论严重侵犯了他人的隐私和合法权利,而且,由人肉搜索的案例可以看出,网络舆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互联网的虚拟空间,而是直接延伸和投射到现实生活之中。这是十分危险的。” 一位旅游管理系的受访者也同意这个观点,并且认为“网民有以道德讨伐的名义执行法律职责的倾向。” 然而,有不少受访者有另外的看法。一位新闻系的受访者说:“‘网络暴力’只是由于我们现在网络环境不成熟的表现,现实压力、突发性事件、其他观点表达渠道缺失,成为网络暴力形成的条件,而这本身并非是网络舆论的错。事实上,网络舆论更多的时候表现出的是一种对被忽视者的关注,和对真理的追求。” 甚至有受访者认为,网络舆论只是一种舆论,网络只是一种渠道,而只是因为网络的

领导干部怎样提高应对新媒体的能力

领导干部怎样提高应对新媒体的能力 鞠东华 (中共肇源县委党校,黑龙江 肇源 166500)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的运用与发展使社情民意有了更广泛和自由的表达平台,在搞好舆论监督 和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公众行使民主权利的新范式。适应新媒体时代变化的执政环境,领导干部不仅要认知网络媒体,更要学会用好和管理好网络媒体。只有提高在危机事件中应对媒体、应对记者、接受采访的能力,使媒体发出正导向,正功能的声音,才能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关键词]领导干部;新媒体;参政价值能力[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 B [收稿日期]2012-11-19 [作者简介]鞠东华(1978-),黑龙江肇源人,中共肇源县委党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政治方面的内容。 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的讲话中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新闻舆论的重要作用,善于通过新闻宣传推动实际工作,热情支持新闻媒体采访报道,正确对待舆论监督,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这就强调了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会利用媒体加强党委、政府和民众之间联系的桥梁,领导干部要学会善待媒体善用媒体,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一、新闻媒体的演变 新闻媒体,也称媒介、传播媒体、大众传媒,是指传播信息咨讯的载体。新闻媒体形态的演变,可划分为印刷媒介、视听媒介、网络媒介三个阶段。 印刷媒介也称纸质传媒,其主导的传媒从15世纪开始,主要是报刊。 视听媒介划分为声音媒介和影像媒介两个阶段。20世纪早期无线电收音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入家庭的电视机引导了新闻媒体的视听媒介阶段,一直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 网络媒介是在美国诞生、发展起来的。最初只是应用于美国国防部控制下的军事系统内部。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解除了对互联网的限制,互联网成为一种新的媒介以超过以往任何一种媒介的速度迅速进入千家万户。也就是具有新闻媒体意义的网络。所谓新媒体,就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和多媒体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它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之上,延伸出来的各种媒体形式。一般来讲,主要包括具有新闻媒体意义的网络媒体如互联网、手机通讯、触摸媒体等称为新媒体。 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形式多样:如论坛、贴吧、博客、播客、微博、网络杂志、手机报、手机电视等。信息接收方式移动便捷、一部手提电脑、一部3G手机,就是一个信息发布和接收的终端。信息传播速度快,几乎是实时状态,令传统媒体不可同日而语。以网络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最大特点是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为一体,具有典型的“全民传播”的特点,这是任何传统媒体都无法比拟的。 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传播渠道多元化、传播主体个人化、传播价值碎片化,人人都能够成为掀起舆论的那只“蝴蝶”。 现代社会,新媒体是信息交流、传播的工具和载体,在影响社会舆论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因此能不能把新媒体工作抓在手上,关系人心向背,关系事业兴衰,关系党的执政地位。 二、新媒体的参政价值 新闻媒体从它诞生以来,就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领域中,更是具有惊人的影响力,人们普遍把媒体称为“第四种权力”。 对于公权力来讲媒体和记者是其名副其实的“耳目喉舌”与“保健医生”。 历代党和国家的领导者都十分重视新闻媒体的监督影响力。毛泽东明确提出 “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邓小平要求宣传思想战线的战士“作为灵魂工程师”,“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江泽民指出“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 第2013年第1期(总第413期) 商业经济 SHANGYEJINGJI No.1,2013TotalNo.413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3)01-0079-0279--

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研工作方案

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研工作方案 为不断推进组织工作和人社部门自身建设,进一步开创组织工作新局面,树立人社部门干部新形象,全面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根据我区严肃换届纪律专题谈心谈话会暨“双承诺”活动会议精神和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我局实际,特制定区人社局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研工作方案。一、工作目标通过本工作方案的实施,使人社系统党员干部在党性修养上有新的进步,在思想观念上有新的转变,在工作作风上有新的改进,在精神状态上有新的提升,在能力素质上有新的提高,在破解难题上有新的突破,在改革创新上有新的进展,在服务科学发展上有新的成效。具体为:组织工作满意度有明显提高,人社部门干部满意度有明显提高,干部选用任用满意度有明显提高,防止和纠正用人上不正之风满意度有明显提高。二、工作方法和步骤(一)在宣传工作上下功夫,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人社部门干部要牢固树立公仆意识、群众意识,自觉把为民服务的理念融入到组织工作的全过程之中,为人民群众掌好权、用好人、分好忧。要扎实做好为干部群众服务工作,提高服务质量,打造服务品牌。1.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宣传。通过宣传展板和党务公开栏宣传一些典型的、影响面较大的实例。主要包括:全局组织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在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事迹,好的工作经验和做法。2.深化“创先争优”评选活动。利用纪念建党90 周年之际,开展“创先争优”评选活动,将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事业的党员先进评选出来,树立典型,利用媒体,加强组织工作宣传,提高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3.加

大对公务员招录及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工作的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宣传载体,拓宽宣传渠道,及时宣传报道各类招考工作信息,提高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二)在树立人社干部新形象上下功夫,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人社部门要紧紧围绕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中心任务,切实加强学习型机关、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干部队伍建设,着力培养高素质的人社干部队伍。1.强化服务意识,树立新形象。一是提供优质服务。在局机关及下属单位继续开展优质服务窗口活动,规范办事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二是开展惠民服务。结合“强基惠农春季大行动”的开展,着力建立人社干部经常下基层调研的长效机制,要求人社干部腾出时间,腾出精力,沉下身子,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访民情、听民声、解民困、办实事。通过开展经常性服务群众活动,提高群众对组织工作和人社干部的满意度。2.广泛征求意见,问计于民。针对影响和制约组织人事工作科学发展、人社部门和人社干部服务科学发展的水平和能力的问题,紧紧围绕干部个人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征求党员干部和服务对象对组织工作的建议和意见。3.深入调查研究,找准问题。紧紧围绕提高组织工作群众满意度这个重点,深入到联系点,进行调研。针对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组织工作的难点问题、影响形象的突出问题调研。局机关全体党员干部要深入农村、企业进行调研,力争办一件以上实事,为基层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三)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上下功夫,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人社部门要坚持站在群众立场评价、识别和任用干部,把群众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作为

浅论基层领导干部如何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浅论基层领导干部如何提高 网络舆情应对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处于一个大的转型期,当前正处在改革攻坚期和发展关键期,同时一些问题凸显和矛盾多发,一些社会问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舆论关注,在这个变化和发展的交织过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媒体的现代化,尤其是互联网的日益大众化,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成为一些社会事件的发起者、推动者和引导者,也成为某些人有意识炒作甚至掌控的平台。在这个“人人都是记者”“信息爆炸”的时代,急迫考验着政府及各级领导干部的舆论引导、危机应对和公共管理能力。 胡锦涛同志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新闻舆论的重要作用,善于通过新闻宣传推动实际工作,热情支持新闻媒体采访报道,正确对待舆论监督,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要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放在突出位臵,进行深入研究,拿出切实措施,取得新的成果。”在新的时代条件和国际国内舆论格局下,如何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已成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课题。科学应对媒体、正确引导舆论,事关党委政府形象,事关社会稳定。舆情应对能力是领导干部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舆情应对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其执政能力的高低。如何提高舆情应对能力,是摆在广大基层领导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但是,在一些地区,

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存在着不懂网络、不会上网、不会看论坛甚至不会打字的情况。办公室的电脑成了摆设,有的基层干部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来看待网络,对网上的涉市或涉县舆情毫不关心。如此无视和轻视网络,等于放弃了了解社情民意的捷径、正面引导舆论的平台。一遇突发事件,往往不知道如何运用网络及时发布真实信息,导致谣言占领网络阵地,进而误导民众,甚至造成较大程度的社会危害。 一、网络媒体和网络舆论的特点 1、信息发布的直接性。互联网是对任何人都开放的,它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的一个重要渠道,每个人都能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网民通过微博、论坛等渠道可以立即发表意见。另外互联网还具有匿名的特点,多数网民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或者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情绪,因此网络舆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比较真实地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念和情绪心态。 2、网络舆论形成和传播的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当一个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进行意见表达,甚至有些网民在现场可以有一些图片录音,这更大大增加了对一些人的吸引了,网民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在网络上各种渠道的意见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从而迅速形成强大意见声势。

调查研究能力试题试卷

考试标题《调查研究能力》试卷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10 道,多选题 10 道,总分 100 分,60 分 及格。 所属课程《调查研究能力》 倒计时28:34 您的得分:91.67!恭喜,您通过了《调查研究能力》的考试! 一、判断题(10 道) 1. 定性分析是对事务本质的分析,是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分析,因而是最主要的分析。() 正确 错误 2. 调研主体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由党政机关、单位和团体组织组成的调研群体。() 正确 错误 3. 在通常的情况下,调查研究并不直接改造世界,而是为了更加客观、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 正确 错误 4. 把调查研究工作提高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并在全党干部当中推广,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创举。() 正确 错误 5. 调查主要是指对客观事物的考察,查核和计算,目的在于了解客观事物的真相,它是一种理性认识的活动。() 正确 错误 6. 通过调研获得详细的数据和材料不是调研的主要目的。获得数据之后,对此进行一定的分析,形成理论来指导社会实践 活动才是调研的真正目的。() 正确 错误 7. 1933年的时候,对于调查研究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没有领导权这一论断。() 正确 错误 8. 在调查研究中,第一手材料是至关重要的,间接获取的材料无法验证其真实性,因此是不可取的。()

正确 错误 9. 在个案调查中,不对个案能作定量的分析,缺乏说服力。() 正确 错误 10. 人口普查是一种普遍调查的方法。()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 巴黎公社是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主要表现在() A. 废除了旧的军队、警察、法庭等,建立新的国家机构 B. 规定工作人员的年薪一律不得超过工人的最高工资 C. 实行一系列保护工人阶级的政策 D. 接管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工人合作社管理 2. ()是调研报告的生命所在。 A. 掌握符合实际的、丰富确凿的材料 B. 辨别材料的真伪 C. 用词准确,文风朴实 D. 逻辑严谨,条理清晰 3. ()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A. 人民群众 B. 无产阶级 C. 劳动 D. 生产实践 4. 1941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正式提出反对()的任务。

舆情分析报告范文

舆情分析报告范文 舆情信息范文一 群众认为复活端午节光放假还不够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作为第一个法定节日的端午节,如何让端午节焕发活力是个值得研究和切实解决的问题。广大群众认为,zhèng fǔ部门不能简单放假了事,应和相关的民俗组织一道,营造节日氛围,搭建吸引群众参与的平台。相关组织应围绕所在不同地区和城市特点,举行一些群体性娱乐活动,进行多种多样的纪念活动,让其成为端午节最突出的标志行为。只有这样才能让端午节成为一个别人"抢不走、夺不去"的民族节日。 公众拥护省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仍担心学生成绩下降考学难 近日,省教育厅再次出台素质教育新举措,高中课程设置及教学指导意见深得人心,对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十分担心,改革来得太快太急,配套措施跟不上,突出综合素质,倡导个性化发展容易分散学生精力,使老师、学生都想"松一口气",放松约束要求,最终导致成绩下降,影响就学。再者,开发学生潜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注重于某几门感兴趣的课程短时间不一定有收获,又容易导致偏科,影响成绩。不公开考试成绩,学生无法进行比较,心中无数,容易产生错误判断。公众呼吁,教育部

门应想方设法解决一下考生多和学校少的矛盾,切实改善教育大环境;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就学观念,引导到职业学校就读,学一技之长,不要都在"一本"、"重点"上扎堆。 舆情信息范文二 群众热议应届生应聘"雷事" 近日来,新一轮的"应聘大战"逐渐拉开帷幕,众多2016届毕业生走上求职舞台。在大部分应聘者极力展示自己能力的同时,应聘人的回答雷倒众考官的情况也屡见不鲜。这些"雷事"一经报道,引来群众热议。 雷事一简历雷同度高,模板泛滥。 肖婷是全国最大的电信运营公司的面试官,还没开始面试,两个名字就被她重重画了线。"这俩人就像是动画片里的葫芦兄弟遮上姓名后,一样的学校、一样的专业、一样的考试成绩,甚至是完全相同的擅长弹吉他、会打网球"她说。一问才知,校园网上有一份简历模板,两个人只改了名字和专业,其他的直接就使用了。他们甚至连模板的内容都懒得背,回答得"驴唇不对马嘴"。 群众普遍认为,这种雷同简历的出现,并不仅仅是大学生"变懒"的表现,这其中还包含着很大的"不负责任"在里面,作为跨出校园,步向社会的"招牌",都

提高领导干部的六个能力

提高领导干部的六个能力 在很多时候,领导就是决定因素,任何健全的规章制度,都需要人去抓好贯彻落实。老师讲了,在使用干部时,要把握好三个问题即:...领导干部关键是要要具有爱才之心、识才之眼、容才之量、举才之德、护才之魄。三、提高协调沟通能力。沟通协调分三个层... 我在参加学习培训的过程中,老师在如何提高领导干部能力的讲课上,讲得很实在,很具体,作为领导干部,如果都按照老师讲的这样来实践操作,那肯定是德才兼备的好干部,一定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为现实中,的确存在领导干部能力不强、感情办事、关系用人的问题,所以,我有必要把老师的讲课作为提纲式的整理出来,分享给朋友们:当领导,一定要当个好领导。关键就是要提高六个能力: 一、提高统筹兼顾的能力。关键要会处理四个关系:1、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即全局与局部;2、处理好轻与重的关系,即一般与重点;3、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即部署与落实;4、处理好先与后的关系,即急事与难事。会处理这些关系就叫统筹兼顾,也是一种能力。 二、提高识人用人的能力。这个问题,在现实社会中往往是个难题,很多人在讲坚持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任用要做到适人适位,但多只是说的到而难以做到。在很多时候,领导就是决定因素,任何健全的规章制度,都需要人去抓好贯彻落实。老师讲了,在使用干部时,要把握好三个问题即:德才兼备者:重用; 有才无德者:巧用; 有德无才者: 小用。 在生活中,要求领导在任用干部时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老师讲了,懂艺术的领导 页脚内容1

也要会“用人要疑、疑人要用”,这样,还会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在用人方面,老师讲了一个例子:李鸿章带三个人去找曾国藩,要他任用这三个人,这三个人站成一排,曾国藩出来一看,马上表态:左边那个“小用”,安排在后勤岗位比较适合。中间那个“不用”,叫他回去。右边那个要“重用”。李鸿章奇怪了,问曾国藩是怎么回事?曾答:左边那个,憨厚老实,做事认真,但成不了大气,因为在看他时,头始终是低着的,眼睛不敢看我。中间那个,奸猾,有野心,这种人不可用,因为他的眼神古怪,眼睛乱看,我在看他时么他不看我,我不看他时么他又偷看我,眼睛转轱辘转。右边那个沉着、严肃、忠诚,这种人有前途,因为他眼光平视,姿势不变。 当然这也是肢体语言的一种表现。在古时候,识人有11种方法: 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4、告之以难而观其勇。 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6、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7、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8、远使之而观其忠。 9、近使之而观其敬。 10、烦使之而观其能。 11、杂之以处(相处的处)而观其色。意思就是把他放进男男女女人多的环境里,看他是否好色。 页脚内容2

领导班子成员调研制度

潜江市建筑设计院领导班子成员调研制度 为了在党支部领导班子成员中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进一步夯实单位发展基础,保障全院中心工作、重点工作顺利完成,促进设计院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结合单位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基本要求 院党支部领导班子成员要经常深入基层一线和干部群众,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活动,拓宽工作思路,解决问题矛盾。 二、调研内容 调查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工作内容展开: 1、本单位党的建设工作; 2、本单位发展规划及重点领域发展计划; 3、本单位党支部决策的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 4、本单位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5、上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下达的调研工作任务; 6、促进本单位更好地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及措施。 三、调研类型 1、工作调研。院领导班子成员结合分管工作,经常到管理科室及生产经营单位和群众中调研,及时掌握工作动态,解决具体问题,化解各类矛盾,推动工作进展。 2、命题调研。围绕单位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拟定调研选题,明确调研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工作。

院办公室负责在年初收集制定调研计划,确定调研选题,明确责任领导,经院党支部会或行政办公会研究通过后正式实施。 五、调研课题的选题确定 1、上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下达的调研课题; 2、院党支部会围绕单位中心工作、重点工作议定的调研选题; 3、领导班子成员结合分管工作,充分酝酿思考后拟定的选题; 4、召开全院调研工作会议,从院属单位和机关各科室收集调研价值较高的选题。 六、调研方式 1、走访调研。结合调研选题,深入基层、走访群众,了解相关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 2、座谈调研。召开一定层次规模的座谈会,广泛听取各类人员的意见建议,启发思路,明确方向; 3、延伸调研。结合调研选题内容,到外地、外单位了解相关情况; 4、文字调研。通过网络、书籍等渠道查阅资料,做深度调研思考; 5、其他各种有利于了解情况、拓宽思路的方式方法。

舆情的处理与思考

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当前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也改变着我们党和群众之间的互动方式,给执政党建设带来重大挑战和机遇。组织部门作为党委的重要职能部门,与党员、干部、群众联系密切,其工作特别是一些反映干部工作、干部问题的信息也逐渐成为网上热议的焦点,如果不加以科学有效的疏导,极有可能造成工作被动,影响组织部门形象。因此,如何适应网络化、信息化的挑战,不断提升快速应对网络舆情、正确引导网上舆论的能力,营造新形势下组织工作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是当前组织部门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新任务,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组织工作服务科学发展和实现自身科学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组织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当前,组织工作网络舆情应对已经逐渐引起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的高度重视,组织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工作上也取得了明显进步,有的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纵观全局,组织部门在应对网络舆情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亟待解决。 1、对网络舆情重要性认识不够。一些基层组工干部思想上没有转变过来,对网络舆论不重视,狭隘地认为了解网络舆情、应对网络舆情是其他部门的事,没有意识到在当前民众利益诉求多样化,热点问题频现,舆情空前活跃的形势下,组织部门在应对社会舆情、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党的威信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导致在组织工作舆情应对方面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不足,思路无创新,工作无特色,从而制约了组织工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提升。 2、应对网络舆情的准备不够。目前,多数组织部门在网络舆情应对上还没有形成统一、完备的组织领导工作架构,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没有建立专门的工作队伍,没有建立党建网络信息阵地。因此,工作上未能有效适应互联网信息开放性、交互性、复杂性、爆炸性的传播特点,导致对网络舆情准备不足、处理不当,甚至酿成网络公共事件,给组织部门的公信力造成损害,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3、应对网络舆情的方法措施不够。一些单位在应对媒体和网友的质问时,还是运用能拖则拖、能避则避的低层次、低水平的“老办法”,容易出现应对不及时、处置不力的情况,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如湖北宜城“29岁市长”事件,起先网民关切的是最年轻的市长在任用程序上是否有问题,由于当地组织部门没有及时公布任用程序,当选仅一周,迅速被网络放大,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此外,一些组工干部政治敏感性不强,对媒体和网友的质问态度生硬,反应迟钝,答复不当,从而放大了事件的负面影响,丢失了网络舆论宣传主动权。“逯军事件”中,正是因为个别组工干部在面对媒体时的不当答复,使郑州市委组织部在应对社会舆论和网络舆论时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 二、加强和改进应对组织工作网络舆情的对策措施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等方面的能力。针对当前复杂的网络意识形态斗争现状和应对网络舆情的薄弱环节,要求组织部门必须更新思想观念,充分认识网络舆论的巨大力量,化被动应对为主动引导,切实提高网络舆情热点的舆论引导能力;完善各项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有效提高网络舆情热点的应急处置能力。 (一)更新理念,提高对网络舆情应对的思想认识 李源潮同志指出:“作为组工干部,要维护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就要维护党在网上的威信;要维护组织部门在社会上的声誉,就要维护组织部门在网上的声誉;要提高干部在群

领导干部主要特点和不足(最新)

存在不足: 对理论学习抓得不紧,工作求稳怕乱,满足现状。 深入市场调查研究不够,在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方面没有突破。段晖:对理论学习抓得不紧,自觉性主动性不强,理论联系实际流于形式,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少化解思路和办法,工作效率不够高。 在关心职工、为职工服务方面工作不够深入,要进一步树立宗旨意识,倾听职工意见,想职工所想,解职工之忧,为职工办好事、办实事措施有待研究加强。曲经尧:工作创新意识不够,管理模式有待提高,缺乏对工作思路的调查研究。 重工作、轻学习,对专业学习抓得不紧,推动企业科技创新不够深入 1、政治学习不系统、不全面。 2、工作中创造性不够,按部就班。 3、抓工作时松时紧。 4、与部下思想交流不够,特别是对生活困难的同志关心不多。 5、思想政治工作抓的不够。 6、工作缺少计划性,只注重眼前工作。 7、工作中务虚的时候多了一点。 (一)市委政法委 1、领导班子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不足 主要特点:自换届以来,政法委领导班子团结共事,实干创新,廉洁勤政。 ⑴坚持抓班子带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加强。⑵政法工作成效明显。 主要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对系统内各单位的领导、指导、协调。 2、在职副县级以上表现突出的干部主要特点和不足 AA(副书记、维稳办主任):政治立场坚定,敏感性强,敢于担当,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强,有基层工作和各岗位任职的经验,组织协调能力强,工作丝毫不

懈怠,群众威信高,是主要领导的好帮手,为人心胸开朗、关心下属、清正廉明,是一个德能勤绩廉具佳的干部。 主要不足:工作中有时要求过高过严,稍显急躁。 3、副县级干部备用人选的主要特点和不足 ⑴BB(女,综合协调科科长):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组织协调综合能力较强,为人大气兼容,活泼开朗,作风正派,爱岗敬业,是网格化管理顶梁柱。 主要不足:缺乏基层一线业务工作的经验。 ⑵CC(办公室主任):政治上清醒,组织协调能力较强,团结同志有凝聚力,公私分明,廉洁自律。 主要不足:工作激情需加强,理论功底不够深厚,作用发挥不强。 ⑶DD(执法监督科科长):理论功底较深,法律知识熟,品德优,对党忠诚,工作有耐心,接访攻心力强,工作勤恳,任劳任怨,事业心责任感强,想干会干能干,有培养前途。 主要不足:缺乏基层工作经验。 4、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建议 加大交流任职力度,发挥更大的作用。政法委的班子是个很有战斗力的班子,班子成员(特别是三名副书记)政治上强、业务上精、作风上硬、纪律上严,**同志有很高的威望,很好的口碑,建议提拔重用。**同志曾任过**山书记,年富力强,可调任市直重要职能部门任主职,发挥更大作用。**同志自学法律,有很强的责任心,干事创业的冲劲较足,可交流任职。

舆情信息工作情况汇报

舆情信息工作情况汇报 XX单位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紧密结合本单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建立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以网络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舆情信息质量为重点,收集报送有代表性、典型性、倾向性、苗头性的舆情信息,加强对舆情走势的深入分析,提出有效得力的对策建议,对涉及本单位工作内容及时进行跟帖回复,围绕重点、跟踪势点、把握难点,为领导服务,为决策服务。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一、建立了舆情信息工作网络。 成立了本单位舆情信息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XX同志担任,副组长由XX同志担任,成员为各部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XX兼任,负责单位舆情信息工作的统筹管理及编发《XXX舆情信息专报》。 二、及时上报舆情信息。 各舆情信息员负责收集舆情信息,一旦在网络上发现反映本单位相关问题的信息,将其拷贝后注明报送单位、时间、报送承办人、审核人,发送到本单位舆情信息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一周上报一次。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收集各单位报送的舆情信息,定期进行筛选,编辑《XXX舆情信息专报》,并送单位领导批阅。对单位领导批阅后的舆情信息,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领导批示内容进行处理,分送各相关部门阅

办,对相关部门处理舆情的情况组织文字回应,送相关领导审批后在网络上予以回复。 三、建立了健全的网络发言人工作制度。 本单位的网络发言人即为单位的新闻发言人。各舆情信息员发现涉及本单位工作的论坛贴文后及时上报,网络发言人对涉及本单位工作或上级舆情信息部门布置的重大网上舆情撰写引导主帖,进行跟评,并转帖正面报道或贴文,同时参与网上日常讨论及策划重大网络宣传活动。 四、下一步工作要求: 1、进一步建立完善网络舆情信息工作机制。 由于网络传播主体泛化分散的特殊性,同时网上信息能够得到广大网民的重视并予以接纳,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网络舆论予以正确的引导。我单位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网络舆情工作机构,明确网络舆情专职工作人员,实行分级负责制;网络舆情工作实绩纳入年终考核。单位各部门明确工作重点和任务,特别是要针对网络舆情反应强烈、内容集中的问题制定应对措施并细化工作目标,做到责任到人,确保网络舆情落到实处。 2、严格规范网络舆情回帖的工作内容 及时对网民反映的相关问题及时回应,加强对回复内容的审查,确保相关回复内容既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又符合相关文件的要求,同时杜绝在回复内容中出现错字、别字以

工作技巧:领导干部如何做好调查研究

工作技巧:领导干部如何做好调查研究 一、如何理解调查研究 不论是在企业还是政府,调查研究都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尤其是在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时期,要提高服务水平与决策水平,在日常工作中突出差别化,调查研究是一个重要基础。实际上,这一点在中共历史上早已有传统。毛泽东曾有一句名言,“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就是谈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据陈云回忆,他进入中央苏区以后,最为服膺的,就是毛泽东的调查研究。 要做好调查研究,先要理解这一工作的性质。调查研究到底是做什么?在我们看来,第一,调查研究是为了获得信息,尤其是第一手信息。任何一项政府决策,只要不是出自决策者的完全“独裁”,都要基于某些信息。在提倡决策科学化的今天,更是如此。 当今世界是信息社会,信息的产生、传播、影响速度都很快。不论是在企业还是在政府,有一句话大家应该记住:信息意味着权力。这不是在夸大信息的重要性,当政府决策体系建立于信息基础时,信息就是实实在在的权力。 第二,调查研究工作一方面在获得信息,另一方面也在“制造”信息。调查研究的成果往往以信息的方式来体现,如各种调研报告就是信息。调查研究工作最好的价值实现方式,就是影响决策。这就需要以信息来影响领导的决策,也就是说,要用信息争取到决策者的注意力。在政府体系中,掌握着信息报送的部门,往往就是掌握着实际权力的部门,因为它能决定领导看到什么信息。

第三,调查研究不是写被动的命题作文,而是主动分析工作。完全等待领导布置任务,这种方式太被动,没有发挥主动性,也不容易把调查研究做好,因为你对调研问题的理解,是在领导布置之后才开始。调查研究也是能体现预见性的,如果能关注宏观形势的变化、关注当前工作热点的转换、关注决策者的注意力分配,是能够提前、主动做好工作的。主动做好工作,是另一重境界。 归纳一下,调查研究是一项信息收集与分析活动,它以获得特定方向的信息为主要目的,并以信息的方式对更高层的决策提供支持。 二、如何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既然调查研究可以视为一项信息收集与分析活动,信息研究的一些方法就可以应用到调查研究之中。做好调查研究没有一定之规,下面一些经过检验的经验总结是值得借鉴的。 准备好你的问题清单。在调查研究活动中,基本的方式还是与人的沟通。与访谈对象进行交流和沟通,看似普通,但不同的人做起来差别甚大。对于经验和沟通技能相似的人来说,是不是提前做足了功课是个重要原因。麦肯锡公司里曾有一句话,“准备好你的问题清单!”对于新进入咨询行业的人来说,这是一条军规。准备问题清单,实际上是提前研究问题,进入角色。对于调查研究的背景、目标对象、当前形势、未来趋势、前沿领域、存在问题等各个方面,提前准备,有助于你了解目标领域和目标对象,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很多时候,如果调研者的问题有质量,调研对象往往愿意提供更多的信息,因为他会认为你是一个有水平的交流对象。如果做到这一点,就是成功的开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