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洞口县区域经济[1]

洞口县区域经济[1]

洞口县区域经济[1]
洞口县区域经济[1]

洞口县区域经济[1]

我的家乡——洞口县的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内容摘要】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子系统、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和城市发展与农村振兴的连接点,其发展水平的高低、发展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社会繁荣。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世人瞩目。洞口县如何针对县情,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实现县域经济腾飞,是摆在全县79万多面人民前的重大课题。

【主关键字】概况、经济地理条件、发展现状、发展基础、经济发展总量、农业、主要问题、战略措施、适宜产业、发展前景

城镇是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社会经济及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以人口集聚为主体,以物质开发、利用、生产为特点,以集聚效益为目的,是集政治、经济、物质为一体的有机实体。城镇的发展,起着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作用。洞口县由于区位优势不强,境内资源匮乏,交通闭塞,信息落后,一直以来,经济增长乏力,城镇建设迟缓。近几年来,洞口县委、县政府把发展小城镇建设作为“富民强县,振兴洞口”的重要举措来抓,按照“四高”的总体要求,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实施重点工程战略,三位一体,立体开发,开展小城镇扩改,收到了“扩一个城镇,兴一串产业,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群众”的明显成效。

一、洞口概况

洞口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雪峰山东麓,资水上游。行政区域面积22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万亩,辖22个乡镇,594个村(居)委会,2009年末全县总人口79.1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5.33万人,乡村人口63.82万人。

境内西北山多岭峻,中部地势低平,东南丘冈棋布。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6.6℃,降水量1491

毫米,无霜期290天左右,日照1569小时。县内资源极为丰富,共有大小溪河130多条,分属资、沅两大水系,水能理论蕴藏量达22.5万千瓦,可开发量18.4万千瓦。水质优良,矿泉水资源遍布,有桐山温泉、洞口塘矿泉和半江贺仙矿泉等。全县活立木蓄积量540万立方米,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县之一。已探明的矿产主要有20多种,

其中烟煤总储蓄达5000万吨,石煤8.2万吨,锰780多万吨,粘土10多亿吨。旅游开发前景看好,县城回龙洲,洲上古木参天,四面环水,东俯平溪江,南望十里桔园,北仰七级文昌古塔,西眺巍峨雪峰山脉,构成了一个山、水、田、林、园、塔、桥、楼等多种景色交相辉映的风景旅游胜地,有"绕过清溪疑仙境,人从何处问苍天"之美妙境;桐山有温泉群、瀑布群、香地、回音石和待开发的大型岩溶洞等,景色壮观,香气袭人;半江风景区兼有桂林漓江之秀和长江三峡之险,冬暖夏凉,历为避暑胜地;罗溪原始次生林区集雄、奇、险、秀、幽、旷于一体,不似张家界,胜似张家界。

我个人对洞口的经济地理条件了解的不是很深刻,但观看了论坛相关的言论,我认为以下几个经济地理条件的改进将给洞口带来产业发展和振兴的希望。

1、交通。洞口最近几年的交通条件有很大的改进,邵怀高速公路几年内将通过洞口。我认为当洞口各乡镇之间的交通时间缩短到0.5-2小时以内,与最近的大城市圈,长株潭地区交通时间缩短到5小时以内,与广东地区及邵阳铁路更加便利时,交通将不再严重影响县境内的产业布局和物流,人员的流通。现在县内交通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

2、教育。主要是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投资少于高等教育,对受教育人员的基本要求也不是很高,但却能显著提高受教育人员的就业竞争能力。洞口已经有一些职业技术学校。如果县府制定了自己的产业政策,就应该专门扶持某种职业教育,使得在县内容易获得这种产业需要的人才。

3、政府效率。洞口县政府官员的评价权和升迁权都不在本地,而在他们的上级。所以想必他们在处理本地事务的时候,肯定还有不少其他的难以说明的顾虑。但我认为洞口人相对于邵阳刁蛮的民风而言,是性情温和的;洞口多数地区的方言属于赣语系,其实不同于邵阳的湘语系。所以如果县民能有自觉的自治精神,促使县政府内形成一个有事业心的领导团队,大幅度改进政府效率,便只需实践一个专家方案。我们这个论坛应该传播这种自觉的参政意识,自治的意识,加强县政府与县民的沟通。即使是有限的制度改革,只要我们先行,却也能获得远高于周边地区的效率和眼光。

4、资金。硬件条件是招商引资的一个很大障碍,即使县政府增强了行政能力,我想仍然很难吸引到足够的

资金。整个邵阳地区,外来投资如今仍然是十分有限的,这是整个邵阳甚至湖南省的形势。然而筹措一些资金来发展某些起点低的产业(比如农副产品加工。。),其实并不是很难的事情。而规划这些产业,保证投入这些产业的民间资金赢利从而鼓励更多的民间资金,则更为关键。洞口最近城建有很大发展,很多人投入不少钱修筑房屋。所以我想如果投资产业的利润能有足够的吸引力,其实就能吸引来很多的资金。

5、文化特色。如今旅游业讲究品牌,讲究文化个性。湖南省以前省长(某省长表示湖南要成为农业强省)的昏聩导致湖南省全省的旅游业缺少响亮的品牌,缺少一个整体形象。与张家界相比,与新宁莨山相比,我个人觉得洞口的自然旅游资源不容易吸引到外来访客。但是最近湖南省和邵阳市突然很想通过旅游业发财,所以进行了很多旅游项目的规划,我们洞口应该积极参加到邵阳地区的规划中,至少应该成为本地区旅游路线的一环。本地墨晶石雕和竹雕工艺品在这种形势下才有比较好的销售前景。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民营为主、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加大企业改制、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团结一致,开拓创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经济效益和质量不断提高,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我县小城镇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320国道为轴线,山门、黄桥、江口、高沙、又兰、竹市、石江、醪田为外环、平均镇距20--30公里的“米”字型格局。目前全县共有建制镇9个,城镇建成区面积为16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近20万,共有道路103条。各镇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基本配套:城镇道路总长7.58公里,面积130万平方米,人均占有绿地2.2平方米,自来水厂5座,日供水能力达到2.8万吨,建成高标准下水道40余公里,修建人行道16万平方米,广谱照明高杆灯3盏,路灯512盏,开通了万门程控电话。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不仅大大增强了城镇的经济辐射功能、商品集散功能和生活服务功能,也增强了对外资的吸引力,全县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达3.75万人,年社会商品零售额3.5亿元;交通运输、文化娱乐、饮食住宿、房地产行业蓬勃兴起,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8亿元。小区建设有声有色: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小区30余个。一是工业小区,总面积1.2平方公里,共吸引工业企业18家,有效地解决了乡镇企业布局松散,技术、资金接纳能力弱,

资源利用率低的难题,形成了规模效应;二是畜牧小区,我县通过发展畜牧小区建设,实现规模养殖,增加了养殖户的效益。三是住宅小区,全县累计新建住宅小区4个,解决住房1600余户,建筑面积近3万平方米。市场建设成效显著:目前修建各类市场57个,总占地面积9.7万平方米,其中小商品、药材、仔猪、木材、煤炭、耕牛、粮食等专业市场12个,全县基本上形成了综合市场与专业市场相结合、大中小市场相配套多层次市场体系,市场的发展,不仅给城乡交换方式注入了新的内容,改便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单一模式,而且通过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给富余农产品开辟了一条吸收、消化、增值的途径,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商品粮、瘦肉型猪、速生丰产林、蜜橘、茶叶等传统农副产品和特种水产、特种蔬菜、“两高一优”农业的发展。据统计,市场的兴建使全县的农产品商品率由1994年的58.1%转化为1998年的77.8%。为政府培植了财源,为农民增加了收入。

(一)经济发展总量大幅增长

2009年洞口县GDP由1990年的5.5亿元增加到35.9亿元,增长了5.5倍,人均GDP4542元;财政收入由1982年的2743万元增加到11416万元,增长了3.2倍。

(二)农业在洞口县域经济中仍占主导地位

2009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6.52千公顷,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2.6%,粮食总产量43.1万吨,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名列全国五百强。经济作物主要有蔬菜、茶叶、油菜、烟叶、药材、苎麻等。水果主要有柑、桔、橙、柚、桃、李、西瓜等,1998年被评为湖南省"水果第二县"。"雪峰蜜桔、古楼云雾茶"蜚声中外。2009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01亿元,商品产值13.55亿元,商品率56.4%。完成增加值14.47亿元,占全县GDP的40.3%。

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2009年全县优质稻发展到12.4千公顷,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18.6%;蔬菜播种面积10.6千公顷,其中反季节瓜菜面积达到1.3千公顷;药材播种面积2.5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5.0%。2009年全县肉类总产量达12.93万吨,出栏肉猪157.45万头,出口中仔猪32.14万头,出栏牛5.05万头,出栏羊6.7万只,出笼家禽777万羽,水产品产量10119吨,比上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畜牧水产优势产业带逐步形成,县境内东北部山区的草食动物产业带、东南丘岗地区瘦肉型猪产业带、平溪河流域的水禽产业

带、高沙南水等六村为重点的水产养殖带蓬勃发展,全县40%的畜产品和水产品来自规模养殖基地。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2009年完成验收水利工程8060处,整修病险水库15座,硬化各种断面的渠道110公里,新增水量150万方,改善灌溉面积3.07千公顷。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8.6万千瓦。

2010年,受中央一号文件鼓舞,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纷纷扩大种植面积,扭转了近年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不断萎缩的局面,农业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得到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三)工业经济实力薄弱,工业化水平低下,工业化进展缓慢

一是工业结构单一。支撑洞口工业的行业主要是食品制造业、水泥建材业、水力发电业和原煤、锰矿的开采业,工业产品主要有鲜冻畜肉、糖果、罐头、水泥、水电和原煤。二是工业经济总量小。2009年全县完成工业增加值4.96亿元,占全县GDP的13.8%,比全国(45.9%)、全省(31.4%)和全市(21.9%)平均水平分别低32.1个、17.6个和8.1个百分点,工业化水平极低。三是科技利用率不高,附加值低。绝大多数工业企业产品只是停留在对原材料的粗加工上,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企业效益不佳、发展后劲不足。四是产品质量不高,难创品牌。水泥建材行业,由于技术、设备跟不上,水泥质量难上台阶;糖果制造行业,企业多达几十家,像"傻牛"这样的品牌,在省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也只有一家。近年来,洞口县工业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受体制不活、资金不足、环境不优、产品不"强"等问题的影响,工业化进展依然缓慢。

(四)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规模小,没有行业特色

2009年全县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6289万元,占GDP的比重为40.8%。第三产业的结构主要集中在运输邮电仓储业、批发零售餐饮业、房地产业和其他服务业。随着宏观经济效益的进一步好转,金融保险业逐渐壮大。虽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较大,但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产业化和规模化程度较低,没有规模优势。也没有新兴特色行业,发展后劲不足。

(五)城镇化建设起步较早,并已初具规模,但城镇化水平依然较低

全县辖十个镇,镇区面积达1062.03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达24.62平方公里,城镇建设在八、九十年代从结构布局和规模都是全省有名的。其中建城区面积达4平方公里的有洞口镇(4.8平方公里)、高沙镇(4.8平方

公里)、石江镇(4.0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15.33万人,城镇人口达1万人以上的有洞口镇(5.1万人)、高沙镇(3.5万人)、石江镇(2.3万人)、山门镇(1.4万人)、黄桥镇(1.1万人),全县城镇化率为19.4 %。2003年全县城镇固定资产完成16276万元,城镇竣工住宅面积32.89万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34.87平方米。

三、发展基础

(一)“十五”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我县围绕经济增速、企业增效、财政增长、群众增收目标,坚持“民营为主、工业强县”的发展战略,把项目工程做为加快发展的唯一载体,把招商引资做为加快发展的唯一选择,加大企业改制、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民营经济发展力度,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有力推动了质量效益的提高、经济活力的增强、城镇面貌的改观、社会事业的进步、人民生活的改善,“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完成,为“十一五”保持快速、健康、协调和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十五”期间,我县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县GDP总量达47.08亿元,按可比价比上年增长11.3%,人均GDP达6348元,比上年增长14.9%。“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长9.5%,人均GDP增长9.6%。2005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51亿元,比上年增长26.7%,“十五”期间财政收入增幅明显快于“九五”期末(参见表1)。GDP总量、人均GDP、财政收入及其增长速度等指标,均在邵阳市域范围内居于中上水平,根据邵阳各县市经济社会综合得分,我县居于第2位(参见表2)。

2、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结构呈现积极变化

在“工业强县”战略的指引下,作为弱势产业的工业,呈现增长趋势。我县200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22亿元,比上年增长21.1%;规模工业增加值2.92亿元,增长33.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9.79,创历史最高水平,比上年提高19.45点,实现利润总额1183万元,比上年增长2.1倍。“十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1%,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5%。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仍居主导地位。2005

年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9.51亿元,占GDP比重达41.4%;全年粮食总产量49.47万吨,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名列全国五百强;畜牧水产优势产业带逐步形成,县境内东北部山区的草食动物产业带、东南丘岗地区瘦肉型猪产业带、平溪河流域的水禽产业带、高沙南水等六村为重点的水产养殖带蓬勃发展,全县50%的畜产品和水产品来自规模养殖基地。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05年全县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5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39.4%。第三产业的结构主要集中在运输邮电仓储业、批发零售餐饮业、房地产业和其他服务业。

3、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十五”时期是我县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2001年至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达53.78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36.9%,其中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96亿元,比上年增长62.1%,年度投资总额为建县以来的最高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加强,工业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2005年全县农林水利、工业、交通邮电业完成投资5.3亿元,比上年增长91.6%,占全社会投资额的41.0%,所占比重较上年提高8.1个百分点。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农村电网改造工程、邵怀高速公路洞口段、通乡油路建设和洞口芋子塘水电站均已动工兴建,雪峰广场基本建成、洞口县一中新校区已投入使用。

4、对外贸易发展壮大,消费品市场日益繁荣

“十五”期间,我县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初步形成。对外贸易增长明显,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2005年外贸出口额190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1.5%;实际利用境外资金43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0.3%;实际利用内资4.74亿元,比上年增长77.0%;新办投资过100万元的工业企业58家。市场体系逐步完善,消费品市场日趋活跃,拥有1000万元以上的市场和中心商场18个,其中超市12个;200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7元,比上年增长15.9%。

5、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科技服务经济建设的功能增强,实用科技成果的应用逐步提高。2005年末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000人,科研机构13个。全年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1项,其中省级2项、市级3项、县级16项,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2个。基础教育稳步发展,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2003年洞口县一中重获“省重点中学”称号,2005年全县共投入危房改造资金697万元,改造危房1.9万平方米,新修校舍1.5万平方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4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814元,分别比“九五”期末的2000年增长39%和27%;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镇竣工住宅面积31.5万M2,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36.87 M2,农村竣工住宅面积76 万M2,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46.7 M2。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农村和城镇医疗体系进一步健全。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环境

“十一五”时期,是全县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实施跨越式超常发展、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宏观环境具有许多新的特点,总体上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

1、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新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既为我县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更大舞台,也将使“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趋势更加明显,使更多的企业直接地面对国外竞争者,增大了全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全球IT 产业不断取得新的突破,而生物工程技术产业、新材料技术产业,能源、环保高新技术产业等日益崭露头角,有利于我县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今后如能在更大范围内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将有利于我县开拓国际市场,增强外需拉动,发展开放型经济,另一方面也将面临比以往更加激烈的竞争局面,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和高素质人才的短缺将突出成为经济发展的新“瓶颈”。

2、伴随新一轮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随着全球性的经济复苏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国际产业资本向我国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特别是随着国内沿海地区产业结构的不断演进和升级,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客观上已经产生某些产业向内地省份转移的要求。我县如能抓住国内外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所带来的种种机遇,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用地空间较大等有利条件招商引业,有效承接产业资本和先进加工技术的转移,并妥善应对低端技术和污染性产业的转移带来的挑战及压力,将对于今后加速推进的新型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战略性意义。

3、消费结构升级、绿色消费渐成潮流提供的增长空间

“十一五”时期,我国将进入经济结构、消费结构快速变动时代,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由温饱型消费向小康型消费转变,绿色消费将成为世界潮流,追求生活质量、居住环境、文化教育、精神享受方面的消费比重将不断上升。这种消费需求稳步扩张和升级的总体态势,可为我县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抉择和增长空间。特别是,人们追求纯天然、有机、营养、安全、无公害的绿色消费,人们休闲和养生的需要,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的快速兴起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既可为今后我县拓展绿色农业、绿色工业和生态旅游产业等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也将对循环经济和节约型社会的构建提出更高的要求。

4、区域经济竞合发展态势带来的全新机遇和挑战

在国家强调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宏观背景下,为在新一轮区域和产业重组中寻求新的崛起,目前全国各地市都在着眼于更大范围经济互补协作的基础上来竞相发展自己。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积极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蓬勃发展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使我县未来的发展无疑受到更加激烈的区域竞争挑战,但也同时面临着重新审视和定位自己,找准优势,通过互补、互促和互动地融入区域发展“主流化”来提升自己的大好机遇。特别是随着上瑞高速邵怀段的建成通车,四个互通出口的投入使用,大湘西开发战略的实施等,对未来我县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机遇和平台。今后如能用好用活用足各项优惠政策,注意以“错位”发展、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产业链的延伸为重点,全方位地实行互补对接,不断分享现代区际分工利益,我县就有可能变部分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形成新的推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大动力。

四、主要问题

2005年,全县人均GDP近800美元,超过邵阳全市平均水平,但远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参见表3)。按世界银行2000年标准衡量,我县尚属于低收入地区类型,并且处于“钱纳里”工业化模型的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过渡时期。“十一五”乃至以后的一段时期,我县必然会面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表1:2004年洞口县发展水平与经济结构的国内比较

人均GDP (美元) 城市化水平

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一产业二产业三产业一产业二产业三产业

洞口660 19.90 44.50 16.30 39.20 50.30 11.74 37.96

全市610 30.04 30.90 29.90 39.20 61.46 13.69 24.84

全省1100 35.50 20.60 39.50 39.90 53.10 21.40 25.50

全国1270 41.50 15.20 53.10 31.70 49.10 21.60 29.30 (一)产业发展的层次偏低、效益不佳

工业:传统的资源型、粗加工型产业所占比重偏高,新兴产业或深加工产品比例较小。突出表现为原料型、资源型产品多,高新技术产品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中间产品多,最终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全县以食品制造业、水泥建材业、水力发电业和原煤、锰矿的开采业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主要集中于原料型、资源型行业,企业经济效益不佳。

农业:农业产业化进程虽取得初步成效,但受传统农业的束缚,农产品结构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生产中的自发性、趋同性、盲目性依然较大,产品结构的不合理,供需不平衡仍然较为普遍,农产品的竞争力普遍较低。基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运作的面不宽,农村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尚没有被高效地整合起来,很难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产业: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产业化和规模化程度较低,具有规模优势和竞争力、能广泛吸纳人气、形成消费聚集效应的大型三产企业尚未形成,经济效益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二)财政收入质量不高、财政支出压力过大

2009年洞口县实现财政总收入11416万元,比上年增长13.7%。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但收入质量不高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2009年其他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高达36.2%,而工商税收仅占到财政总收入的35.4%。2009年财政总支出24179万元,收支比为1:2.1,财政支出压力很大。

(三)就业压力越来越突出

企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管理效能的增强使得其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国有、集体企业体制转轨的深入带来的职工下岗、失业问题将进一步突出;农村富余劳动力以及城乡新增劳动力的不断出现都将带来沉重的就业压力。2009年洞口农村富余劳动力达17.1人,城镇失业人数3081人,对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镇失业人员就业问题是摆在县委、县政府和各级各部门面前的重大问题。

(四)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在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建设中,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高速公路的修建、江口锰矿、铁矿的开采、各水泥厂的扩改、小水电的大力开发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并严重影响了洞口县自然环境的协调。不能不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

(五)新兴产业相对滞后

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与城镇化水平的偏低,严重制约了新兴产业的兴起,特别是信息网络建设、营销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严重滞后。信息化水平低下,根本谈不上信息产业给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有多大。

五、战略措施

(一)科学定位,做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洞口县首先是个农业大县,同时又是个半山区县。针对洞口的县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建议县委、县政府召集县计划、统计、农业、林业、畜牧等有关部门联合研讨,集思广益,以"全面小康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对洞口做出一个科学的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二)整合产业,加快非农产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农业方面:着力抓好粮油生产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农业、订单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确保洞口的农业传统优势。主要解决农业生产中的自发性、趋同性、盲目性,产品结构的不合理,供需不平衡,农产品的竞争力偏低等问题。建议农业部门建立农产品信息库,组织专门班子和人员,及时捕捉农业生产方面的信息,引导农民的生产,并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同时建议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防御和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

工业方面:坚持"工业强县"的指导思想,围绕加速洞口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强县目标。着重解决洞口县工业规模偏小、体制不活、资金不足、产品不"强"、效益不佳等问题。通过加大企业改制力度、加快企业改制步伐,拓宽融资渠道,进行技术改造等手段实现洞口工业快速增长。建议县工业化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好县工业化建设的有关政策,组织计划、统计、经济发展局等有关部门,做好洞口工业化发展规划,提升现有传统工业的品位,发展企业集团,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确保现有传统工业做大做强;探讨新型工业化的路子,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加强科学研究,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寻找新门路,内引外联,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企业。

城镇化建设方面:以加快城镇化进程为契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建设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创造最佳投资环境和最佳人居环境,发展民营企业和农村服务业,增强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建议县委、县政府加强对城镇化建设的领导,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县城建部门加强对城镇建设的科学规划,努力使城镇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平台,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第三产业方面: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三产业企业的经营规模,利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提高三产企业的品位,实现洞口县第三产业的大飞跃。建议发展旅游产业,成立洞口县旅游公司,整合现有旅游资源,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以旅游业的大发展带动三产业的大发展,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加快改革,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社会保障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而发展经济的根本保证是人。加快教育体制的改革,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加快医疗和保障体制改革,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最佳的人居环境。

(四)利用网络,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现今社会已是一个信息社会,无论是企业生产还是政府决策,谁先掌握信息谁就取得主动权。因此,

建议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成立洞口县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和规划洞口信息化建设工作,同时建立县、乡(镇)、村(居委会)信息工作机构,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推介洞口,服务洞口经济建设。积极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寻求洞口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转变职能,严格依法行政,提高办事效能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政府职能,把政府从直接参加和干预生产经营中解脱出来,转到加强服务上来。建议建立"政务信息网"。为提高政务信息水平,加快政府部门信息化建设,打破政府部门管理在时、空上的分割,使政务处理更为集约、快捷,建立一网式办公系统(政府机构各职能部门的工作集中到一个网络平台上),不同政府部门协同工作,实现内外网的工作流程整合,提高政府办公信息化水平,推进政府管理现代化。同时建议以县委党校为基地,建立干部培训中心,教育干部职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办事效能。

(六)民营为主,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建议成立民营企业家协会,吸纳外地洞口籍企业老板入会,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吸引和鼓励他们回乡投资办厂、办公司。

(七)项目立县,想方设法招商引资

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唯一选择。首先,要进一步提高现有项目资金履约率和开工率;其次,要集中精兵强将,多渠道融资,以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招商引资的主要载体,实行中介招商、代理招商、网络招商和股权转让、经营权转让、土地和资源使用权出让等多种形式,吸引外商和外资。把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国内知名企业、高新技术项目和具有明显的龙头带动作用的项目上。

六、洞口适宜的产业

邵阳在湖南的西南角,洞口就在雪峰山下。曾经是沟通湘中和湘西以及桂黔的要道,但现在人们去怀化都从湘西北绕道。邵阳在铁路网上上是一个孤独的角落。人们通过湖南,如果不是特意来邵阳,一般都没有机会路过邵阳。这种情况下,要引进资金,人才,具有相当的难度。除非我们象邵东人一样走出去。邵东人走出去的多。我在网上遇见不少在外的邵阳人,再一问,就又是邵东人了。我们现在已经有如此多的人走出去了,开阔了眼界,有了一些经济积累。然而走出去容易,走回来却仍然难。邵东人本县有很多工业产业(虽然产品质量存在争议),他们的走出去的不止是人,还有他们的产品;走回来的人也有足够的产业舞台容纳他们。参加了一些外贸活动,使得他们有一批有眼光的人。我们也有有眼光的人,我们也有大量在外的优秀老乡,我们缺乏的,是能容纳他们创业的产业舞台,缺乏组织企业的风气。

洞口的经济似乎以农贸和打工经济为主要支柱。目前仅有的一些工业企业集中在和本地区民生相关的行业,比如水泥厂,饲料厂,毛巾厂,奶糖厂,还有一些小型矿业企业。除个别企业外,规模不大,主要满足本县或本地区市场。我认为这些企业并未能很好的满足本地区的需要。县内如果形成一种投资兴办产业的风气,本地区广大人口而形成的市场还能支撑一大批企业。着眼于本地区以外,参加到大区域经济分工中去,则需要详细的规划本地的产业结构。

1、农副产品

本县周围没有发达的城市和集中的城市人口;因而农产品不容易找到大规模的,支付能力强的城市消费者(例如上海等城市周围存在大量的专门供应城市的养鸡厂,奶制品企业)因而不容易形成有一定规模和专业化程度的订单农业。然而寻找广东等地的市场,我们的农产品面临很多竞争。要以优势参与竞争,一是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则需要提高农产品生产的产业化程度和管理程度,生产,包装,销售,建立信誉。打打健康食品,绿色食品牌等等。二是提高农产品的加工程度。农产品经过不太复杂的加工,就能以很小的成本得到很大的附加值。而获得这种加工能力一般不是很困难。然而本地区农产品丰富,很多地区都有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计划,本县如要突出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光以资金,资源投入是不够的。

首先,我注意到现在多数地区都缺乏农业科技人员,这是各地虽然心仪农业产业化和副食品加工工业,但

却难以发展的原因。然而这些农业生产科技之珍贵并不在其高精尖的技术性,如果县府和县内企业能积极与省内科研单位合作,比如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科研研究院,以新颖的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则能很好的保证本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本地农业产品加工的技术先进。如果找一些专业的经营人士,能创造一些农副特产的品牌,则能得到很大的效益。贵州有个老干妈辣酱,生产的只是辣酱,不是高科技产品。但其产品畅销全国各地,产值很大。但他们的辣酱口味并不太适合湖南人(至少不适合我)。为什么湖南没有某种这么大名气的辣酱呢?本地的一些传统食品,加入健康元素和理念后,完全可以对外销售。

其次,我注意到洞口几年钱就存在一些有一定规模的水产,家畜养殖厂,一些有塑料大棚的蔬菜生产基地,生产过一些反季节的蔬菜,还种过巴西旱稻。我想洞口的农业生产是比较发达的,科研人员和专业人士也是很多的。然而要进一步产业化,进行农副产品的深加工,需要县民和县府的足够重视。三农问题是国家目前很关注的问题,高层很关心广大农业地区的稳定问题。农业产业化,农副产品深加工,在湖南还没有很好的榜样。如果我们先行一步,成为这个榜样,即能树立名声,又能得到省府高层有关部门的专门关心。我认为农副产品加工业应该是本县基础产业之一。本县生产茶叶,柑桔,山货,如果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品牌,则比较有益于管理和树立名声。

2、一定规模的手工业

洞口有很多传统工艺。本地生产楠竹,竹丝工艺历史悠久。本地多山,在中药日益被国际市场接纳的条件下,适合规模化生产经营一些本地特有的中药药材,滋补药剂。一般的竹丝制品,比如凉席之类,很多地方都在生产,都能生产。本县如要开发丝竹产业,应有较高起点,针对利润高的高端家用市场。则关键在于邀请一批艺术工匠和设计师的加盟,设计高品味的,适合沿海地区中产阶级家居特色的各种家用品。看准了市场,以较强的设计和产品造型能力推出的洞口丝竹制品,则是周边那些生产粗糙的凉席的丝竹生产商无法比拟的。还有墨晶石雕。工艺品要销售,一方面是通过旅游业,一方面是针对专门的市场专门设计。洞口要重振墨晶石雕,一方面应该与周边一些旅游单位配合,以被旅游者作为特色品订购;一方面应该研究发达地区消费品味,从专门定制开始,到自己开发各种特色的高中档艺术品。

七、我县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前景及对策

小城镇是县域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载体,加快小城镇建设,既是实现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进一步调整农产品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最近以来,中央提出扩大内需,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双管齐下,这为我县的城镇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目前我县城镇布局合理,发展基本平横,已成为或逐渐成为一方经济发展的龙头,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配套服务设施已成为小城镇建设的当务之急。与此同时,我们须当:

一是高起点规划,找准城镇建设的定位。规划是城镇建设工作的龙头,科学合理及时规范为城镇建设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二是高效能管理,摆正城镇建设的地位。城镇建设历来是“三份建,七份管”,实行全社会齐抓共管,各部门通力合作的城管体系,是实现城市文明的必经之途。

三是高标准建设,提高城镇建设的品味。城镇建设是一门艺术,搞好城市建筑物美容,逐步将城市绿化、灯化,丰富城镇的内涵,提高城市的品味。

城镇建设是一个漫长浩大渐进的社会系统工程,结合我县的实际,依托现有的城镇布局,建设一批工业主导型、山水旅游型、交通枢纽型、商业贸易型、综合发展型新型小城镇,以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建设,靠城镇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致力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都市田园化,乡村都市化,城乡一体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的相关链接:洞口县政府网

洞口县教育网

洞口县区域规划局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 答案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

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3.从布局层次上看,区位论属于宏观范围,区域经济学则属于微观范围。()4.强调经济活动区位以及空间组织是区域经济研究对象之一。() 5.自然禀赋的差异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是区域差异的基础。() 1.ד缩小”改为“扩大” 2.ד是”改为“不是” 3.ד宏观”改为“微观”,“微观”改为“宏观” 4.√ 5.√ 四、论述题(要点) 1.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哪些 2.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观点主要有哪几种 3.论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 1.(1)研究区域经济演变规律,尤其是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变化规律。(2)研究在国家范围内建立多层经济区域体系,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整体经济效益最佳的途径。(3)研究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区域政策和效应规律。(4)研究区际经济关系发展变动规律,主要包括区际间的均衡与国民经济总效率的关系,区域分工与经济技术协作、区域差异与区际关系的调整等。(5)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相关学科成果,完成区域经济研究方法和开拓区域经济研究领域。(6)引进国外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加强国内外学术研究的交流。

新形势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1

新形势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摘要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文化相近、体制相同、水 平相似的地理近邻国家建立区域经贸合作组织,促使资本、技术、劳动、信息、劳务和商品的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它以牺牲一定的国家主权为代价,以期获得更多的比较成本收益和社会经济福利,直至形成区域内统一的经贸政策和经济体制。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趋势,它对国际政治、世界经济及社会发展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和作用。本文在阐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最近二三十年来,结合当前的国际形势,区域经济出现的新的特点,在此大环境的影响下,中国应该怎样去适应新形势下的世界经济区域化。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

引言……………………………………………………………………… 1、新形势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特点………………………… 1.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及其原因………………… 1.2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的新阶段,新特点…………………………… 1.3区域经济一体的实践,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以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 发展概况…………………………………………………………… 2、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1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贸易的积极影响……………………………… 2.2经济一体化对世界经济贸易的消极影响……………………………… 3、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的影响……………………………………… 4、中国与国际区域经济的合作………………………………………… 5、结束语………………………………………………………………… 6、参考资料……………………………………………………………… 7、英文摘要………………………………………………………………

(完整版)区域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区域经济学》习题集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1、区域2、经济区域3、区位4、经济区位5、集聚经济 1、经济活动相对独立,内部联系紧密而较为完整,具备特定功能的地域空间。 2、是人的经济活动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4、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它强调由地理坐标(空间位置)所标识的经济利益差别。 5、若干个企业集中于一个地点,能为各个企业带来成本节约等经济利益。(各种经济活动在地理上相对集中所产生的相对节约) 二、简答题 1.区域的特征 2.区域经济学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3.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4.区域经济学的酝酿、兴起与发展过程 5.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包括哪些因素? 1.地域性、开放性、独立性。 2.自然禀赋的差异性,经济活动的极化性,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 3.是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际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4.酝酿于上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使一些学者比较系统地提供了区域开发的理论方法。兴起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区域经济学研究通过参加区域开发与规划实践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有了很大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理论的创建与实践、区域经济发展与协调、运用最新科技手段上。 5.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性、资源的稀缺性,生产要素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 三、对错题(判断对错,并改错)1.市场力的作用倾向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 2.区域经济学是“区域”与“经济”的简单叠加。()

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及中国的对策

摘要: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直都是经济发展的主线,目前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了空前的发展热潮,在如此快速的发展之下,中国不仅要在贸易合作和贸易自由上做出相应的战略调整,更是在经济教学这一容易被忽略的层面上也做出了深刻的反思。本文就是从经济教学中关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着手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对于中国关于这一全球性发展趋势的对策做出相应分析。 关键词:区域经济;经济教学;对策 全球经济不断扩张、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和范围也在发生改变。很多主权国家开始注重区域内外经济的联合和发展,随着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融合,自由经济贸易、贸易集团浪潮、区域经济教学都随之发展并不断的被强化和推广。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特征 (一)贸易主张开放自由。经济的发展最主要的保障就是它的发展可持续性以及自由性,想要保障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可持续性,开放无疑是最佳的方法。一般而言,贸易主张开放自由就是其将发展单边贸易自由化和对外资源开放密切联系在一起,两者共存的经济发展就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征的最好诠释。 (二)加强自我扩张意识。贸易的发展已经走到一定的顶峰时期,必然会出现佼佼者与失败者,贸易经济要有足够的风险意识和自我扩张意识,当两者同时被重视的时候,成功的贸易集团就将在这其中脱颖而出,所以当区域贸易集团出现后,其贸易伙伴将因担心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传统市场遭到侵蚀,而采取相应行动。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加强自我扩张的意识和积极的行动。 三、区域经济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的对策 (一)教学计划理论性强缺乏实践性。区域经济教学是属于应用型教学,很多西方对于区域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是给予高度重视的,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西方国家会有充分的实践教学环节,而我国的区域经济学教学则比较注重理论性,缺乏教学的实践性,在教学内容上,教条性质的知识比较多,很少回去关注比较热点的问题和话题,实践性的缺乏不仅仅会使区域经济学教学面临无趣,更重要的是会破会学生对于经济学教学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教师对于授课缺乏主动性。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核心课程,它不是独立存在的一门学科,区域经济学与其它经济学内容息息相关,区域经济学的教学应能够让学生明确各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综合所学各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区域经济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尽管如此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围绕课本照本宣科,对于区域经济学教学的内容严重缺乏调理和理论性,在很多问题上模棱两可,导致学生最后只具备应对考试的能力。 (三)中国应积极做出战略调整明确目标。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对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变革应该积极做出政策和战略的调整。目前,在自由贸易区域的谈判中,中国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并不是非常的明确,缺乏整体的战略规划,没有立足长远的发展目标。中国应尽快明确战略目标,加快自由贸易区域的实施,对于相对落后和发展中薄弱的环节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最大限度的明确战略目标并向着目标前进。 (四)站稳脚跟开拓领域。在能够确保亚洲地位稳固的同时,尽快确保能够长远的立足,将目光集中到全球的经济发展上,在全球网络的构件上,力求构筑我国区域与全球的联系与合作。最佳的选择就是海峡两岸的区域经济合作,大陆与之强强联手一致对外共同挑战,尽快构建一个涵盖大陆以及海峡两岸的经济贸易区域,用共同的市场、共同的资源实现对外的经济政策,积极的参与全球经济区域一体化的变革。

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文献综述 摘要: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一大显著特征,至2011 年,中国已经与五大洲的28个国家和地区建设了15个自由贸易区,已签署了10个自由贸易协定,加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如期建成,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本文对经济一体化代表性理论及中国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现状进行评述,最后对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关战略性对策。 关键词:中国;国际经济一体化;综述 国际经济一体化正向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拓展,各国集团与宏观经济主体的区域合作趋势也在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初级形态,也是一种局部性的全球化,自此过程中,随着中国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发展,中国已成为国际经济一体化的积极参与者与推动者。本文将对我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关文献作出回顾与评述。 1.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含义界定: 对于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含义界定,国内外学者持不同意见。主流表述如下: 从手段角度,国际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和共同的经济调节。 从状态过程角度,经济一体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就过程而言,它包括旨在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的差别的各种举措;就状态而言,其表现为各国间的各种不公平的差别待遇的消除。 从目的角度,应定义为自由贸易、统一市场、共同繁荣等等。 2.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相关理论基础 2.1 关税同盟理论 关税同盟即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缔结协定,建立统一的关境,在统一关境内缔约国相互间减让或取消关税,对从关境以外的国家或是地区的商品进口则实行共同的关税税率和外贸政策。该理论在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居于主导地位,其强调自由贸易可以给各国带来更大的经济利益,在同盟内部的关税减免,必然导致成员国的福利增加,就世界范围而言,总体福利也是增加的。 1950年,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维纳在其著作《关税同盟理论》提出了关税同盟理论,并认为任何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于成员国以及外围集团都将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具体得益取决于“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的最终结果。继维纳之后,米德、维纳克、科登等人在其基础上提出了3*3模型,后经麦克米兰、麦克兰和劳埃德对该模型进行了总结与归纳。 除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个效应外,经济一体化的静态效应还包括贸易扩大效应、减少行政开支、减少走私、增强集团的谈判力量等。此外,关税同盟建立之后,会对成员国经济结构产生较大影响,就是关税同盟的动态效应:会使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是成员国获得规模经济利益,以及有利于扩大投资促进技术进步。

延边大学级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知识讲解

延边大学2015级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区域经济学期末重点 第五章总部经济 1、总部经济的概念与内涵诠释 (1)区域经济的层面:总部经济形成和发展的主体是区域; (2)城市经济的层面:区域中心城市是主体; (3)总部经济的层面:总部是指在企业系统中独立于生产环节但对其具有指挥和控制权的决策机构; (4)微观经济的层面:企业因为发展的需要,将总部从运营系统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并且总部与生产环节发生了空间上的分离。 2、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体系设计 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评价体系设计有三个层级: (1)一级指标层按照城市总部经济的内涵和发展条件设计,由基础条件、商务设施、研发能力、专业服务、政府服务和开放程度构成; (2)二级指标主要是表现一级指标所蕴涵的细分领域; (3)三级指标是衡量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的具体指标。 3、不同阶段城市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1)向心城市化:影响因素:工业化和人口增长 特征:城市中心区域形成和发展,由外围的落后地区向中心移民。 (2)城市郊区化:影响因素:技术与经济的发展;规模不经济,工业结构的改变,由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转变,城郊基础设施的建设。 特征:中心城市进一步发展,出现市郊区,向中心城市移民的速 度减慢,城市拥挤,出现分散化趋势。 (3)逆城市化:影响因素:通信条件改善,工业结构继续变化 特征:内城区衰落,出现新的城镇 (4)再城市化:影响因素: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网络推动新的信息革命特征:新的城市体系与格局形成 第六章区域经济梯度发展理论 1、经济发展的梯度概念 (1)杜能的农业圈理论系统地阐明了农业经济集约化水平由中心城市向四周农牧业区逐级下降,经历多个梯度最终变成荒野的过程。 (2)韦伯利用等费线来探究各种类型工厂的生产成本在地区间的变化梯度并据此找出工厂的最优区位。 (3)现代生产布局研究中,各国普遍遇到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这就需要绘制地区经济发展梯度图。 2、经济发展的梯度转移理论的内容 (1)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2)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3)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创新在空间上的扩展主要有局部范围的与

浅谈中国经济区域一体化

浅谈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 2006221109100159 付群体育学院1.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情况 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中国经济安全战略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的内在需要。随着两岸四方的经济联系、要素流动日益密切,顺应经济发展规律,推动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中华自由贸易区”,是两岸四方的现实选择。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对于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所采取的一条主要措施就是适应开放经济的需要,促进贸易自由化,推进国内经济的结构性改革。在此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越来越成为一种突出的趋势和现象。一方面,已存在的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目前是世界上最具实力的地区,还在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拓展其范围。另一方面,许多新的区域一体化组织正在孕育或已现雏形,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区域一体化表示兴趣。如正朝贸易自由化目标努力的东盟十国自由贸易区,东盟"10+3"自由贸易区的构想,东盟与澳大利亚、新西兰自由贸易区的构想,拉美国家自由贸易区的构想等。这些现象说明,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得到进一步强化,并成为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各个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参与与本国经济有更紧密联系的本区域经济的整合和开放。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对我国的影响与对策 现代生产力发展水平已经达到惟有以特定地理范围的国家集团为生产单位相适应的阶段。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实现其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都必须借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合作的力量。因此,虽然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都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世界贸易和经济总量的增长,但在今天乃至今后半个世纪中,区域经济一体化都要比经济全球化实际得多,重要得多。 由于东亚经济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点是“横向一体化”的飞速发展,形成了梯度发展格局及其有活力的内部贸易和投资网络,经济互利互补,各具不同的需求和比较优势。因此,东亚现已初步具备了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条件和可能。最近几年,“10+3”、“10+1”及中日韩三国合作对话都在加速进行。但由于具有敏感性的农产品自由贸易等问题难以解决,制度化的中日韩合作,“10+3”合作及东盟分别与日、韩“10+1”合作,目前尚难以取得真正突破。笔者认为,比较可行的合作途径是建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论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摘要:目前,学术界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阻力。而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全球多边经贸规则及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影响,使我们发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区域化阻碍全球化的观点缺乏充分的现实依据。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是目前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目前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即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阻力。本文则认为,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仅没有阻碍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而且还在许多方面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多边贸易体制;促进作用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多边贸易体制)的促进作用 1、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样以贸易自由化为目标,与多边贸易谈判的目标相吻合,有利于促进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 2、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员由于数量更少、地域较近、经济文化水平较为接近,因而更易协调各方立场和利益,能使有关参加方在多边贸易体制下暂时无法实现的自由化利益在小范围内得以实现,从而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有效补充。 3、区域经济一体化所涉成员远少于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各成员间就贸易自由化进程达成一致的难度相对较小,从而有利于在小范围内更快推动贸易自由化进程,进而坐在WTO谈判桌前的代表数量就可下降,从而有效地降低多边贸易谈判的复杂程度和难度。 4、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作为多边贸易自由化的“试验场”,通过小范围的“试验”可为多边贸易体制提供大有裨益的经验教训,为国际贸易自由化提供可供借鉴的先例,发挥示范效应。如在《服务贸易总协定》产生之前,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澳新自由贸易区等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已就服务贸易自由化进行了大量细致的规定。这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认识,有助于消除人们的疑虑,为多边规则的达成和实施提供一定的思想认识基础。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WTO发展并走向成熟的中间环节,有助于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向更深层次发展。 5、当前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具有重叠性,即某一国家是多个组织的成员国,这类国家能起到桥梁的作用,促进各国间的交流与合作,进而推动全球多边贸易谈判。 6、区域组织的强大凝聚力,可在多边贸易体系中抗衡经贸超级大国,从而防止和避免多边贸易体制成为超级大国称霸的工具。

区域经济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

区域经济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

区域经济学的边界及其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 吴浙(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 内容提要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尽管一些相关学科需要将区域经济学作为它们重要的知识基础,但这并不 等同于区域经济学学科边界的扩展。而从中国区域经济学发展的 角度来看,如何为其他相关学科提供科学的知识基础,进而在各 个领域的决策中体现区域经济学的影响力,已经成为当前面临的 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学科边界学科影响力相关学科 一、对区域经济学的边界进行明确界定的可行性 区域经济学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因此,区域经济学的发展首先是与经济学学科体系内的其他一些相关学科,特别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学科的发展相关联的。例如,厂商的区位决策通常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之上的,国家的区域政策往往只是国家宏观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区域经济研究中的计量方法和各种数量模型主要来自数量经济学……。近年来,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经济学的应用性分支学科正在对区域经济学的发展生产越来越大的影响,区域经济学者也开始关注区域的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问题、关注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关注跨国性的区域经济合作问题。并且还有一些分支学科从区域经济学中派生出来、并得到了发展壮大,如城市经济学、土地经济学等。

在区域经济学诞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基础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的经济地理学,不但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些空间分析方法和具体案例,也为区域经济学的学术队伍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人员。此外,政府管理学、社会学、市场营销学等其他相关学科也在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政府管理学的发展促使人们从经济学的角度重视政府活动的区位决策,社会学的发展促使人们关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居民生存和发展问题,市场营销学的发展促使人们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从生产领域扩展到消费领域。与此同时,这些相关学科也将区域经济学作为它们重要的知识基础。 但是,无论是经济学科领域中的有关学科,还是经济学科领域之外的其他一些相关学科,与区域经济学之间仍然是有着明确边界的。因为不同的学科都有着各自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虽然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和交流,并且在某些边缘领域相互渗透和融合,但却很少能够完全覆盖对方的学科领域。对于区域经济学来说,其所具有的空间属性正是区别于经济学科领域的其他分支学科的一个重要标志,因为后者对区域经济学的基本要素之一——距离成本的理解与前者有明显的不同。例如,宏观经济学通常采用的是平均距离成本,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供给和需求双方平均分担而消失了;微观经济学只是把距离成本作为成本构成中的一个普通因素来看待;发展经济学在探讨城乡二元结构时并不具体考虑距离成本因素。虽然主流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地理和贸易》、《发展、地理学与经济理论》和其他论著中曾经试图用经济地理学的方法和区域经济学的方法来诠释一些经济现象,但在其所擅长的国际经济学领域,距离成本也只是在某些具体案例中才会被提到。至于在经济学以外的其他学科领域,只有经济地理学对距离成本有较多的关注。①但经济地理学 ①这里的距离成本不仅仅指运费,也包括了由 于距离而导致的交易费用和其他各种支出 的变化。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研究

高达50%,这表明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变量对于环境投资效率具有相当显著的影响力。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效率值分析、敏感度分析、投影值分析三大步骤,本文对于我国财政投资效率,特别是环境投资效率的评价给出了操作方法与案例。本论文研究表明,我国环境治理与保护投资效率的整体状况令人堪忧,环保投资所取得的积极效果相对于环境投资自身的高速增长并不相互协调。我国在环境保护与治理投资方面的基础比较薄弱,环境投资效率在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加强我国环境投资效率跟踪、评比、监管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长期以来由于环保投资占GDP的比重成为对政府考核的引导性指标之一,导致一些地区着力于把环保投资金额人为地做大。一些地区甚至自觉或不自觉地把片面扩大环境保护投资范围、增加环境保护投资绝对值作为环境工作的指导思想,导致一些城市环境保护投资普遍偏高,而环境污染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环境质量没有得到根本好转,造成了环境投资与实际效果之间出现较大的反差(章轲2009)[9]。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建议建立环境保护与治理专项资金效率评价与监管的长效机制。对不同区域、不同时间的环境投资效率进行及时监管与评价,环保部门、财政部门要对环境投资资金进行必要的跟踪检查,提高评价与分析结果的惩罚刚性,将之作为环保项目承担单位今后年度申报项目资格 审查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国家审计部门 要加强对环境投资资金的审计。实践中我 国环境保护资金涉及面非常之广泛,资金 来源渠道很多,如何对环境保护与治理资 金进行效率审计,应成为今后我国财政支 出效率审计的研究方向及重点。 主要参考文献 [1]刘长翠.生态环保资金监管:基于政府投入效 应问题的研究[J].财政研究,2006(7). [2]张中华.论我国财政投资效率的制约因素及 其对策[J].财政研究,2002(8). [3]颉茂华,刘向伟等.环保投资效率实证与政策 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4). [4]黄泉川,扈文丽.我国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创 新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5). [5]尹希果,陈刚.环保投资运行效率的评价与实 证研究[J].当代财经,2005(7). [6]王小玉,王晓萍.我国环境保护投资的现状及 改革建议[J].价值工程,2011(1). [7]黄志刚..浅谈国外环保投资的经验及对我国 的启示[J].经济前沿,2008(7). [8]李振东.环保投资的费用效益分析[J].中国环 保产业,2002(2). [9]章轲.中国环保投资虚火太盛专家呼吁提高 投资效率.第一财经日报,2009-12-14.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 北京广播电视大学 (责任编辑纪燕渠) 一、引言 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学和 区域政策讨论的重要话题,在当前经济社 会发展的条件下,中国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还有利于扩大国内 市场规模,扩大内需,缩小地区间的差距, 同时还可以促进国土空间优化,形成良好 的国土空间经济秩序等。 虽然国内很早就认识到中国区域经济 一体化程度不高或者说市场分割的负面影 响,并在相关政策和法规方面做出了很大 的改进,但当前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仍然相对缓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不同行 政区之间的要素流动不充分、产业结构趋 同、底线竞争、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不衔 接、生态治理分割与跨界污染、公共服务体 系不衔接等。这导致了经济资源配置效率 低、不公平竞争和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 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区域经济的协 调发展。 区域一体化既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状 态,在这个状态下,一个完整区域内不同地 方的市场主体行为受到同一供求关系的调 节;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 中,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边界逐步消失(李 善同和侯永志,2008)。与此相对应,国内区 域经济一体化的建设过程也会包括多个阶 段,第一阶段通常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通 过大规模投入、逐步完善并最终形成密度 适当的网络型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体系, 为产品和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创造便利的条 件;第二阶段是区域合作逐步扩大阶段,地 理上相互毗邻的地区,通过政府间的协议, 消除产品和要素流动的政策壁垒,在地方 政府的引导和促进之下,区域合作不断增 强;第三阶段是制度建设和整合阶段,通过 完善维护市场有序竞争及有效竞争的法律 体系,建立合理的中央地方关系框架,消除 阻碍商品和要素流动的政策及制度根源, 实现国内区域一体化 。 34 ··

学习区域经济学的心得体会资料讲解

学习区域经济学的心得体会 张雪丽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通过学习区域经济学,我初步的了解到了区域经济学学科知识的概念及其实际应用,区域协调发展与城乡一体化,中国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若干重点问题,国土开发与空间布局等内容。 之所以学习区域经济学,是因为我想用用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地方经济,学会观察到一些新情况,推断出一些新结论,能够对自己的科研学术有所帮助。区域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空间系统,是经济区域内部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经济关系或联系的总和,是经济区域的实质性内容。通过学习,认识到:(1)区域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观点,研究国内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化、空间组织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应用科学。(2)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和揭示区域与经济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的空间分布及发展规律,探索促进特定区域而不是某一企业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措施,以及如何在发挥各地区优势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效益,为政府的公共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3)具体分析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问题(包括区域特征分析,目标与政策、手段,产业结构演进,人口增长与移动,城市建设与布局,区域国土规划,区域联合与区际利益的协调,区域比例关系。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化与城市经济问题、空间结构理论、区域生产力布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农村经济、区带规划及管理、区域投融资等。 结合当前中国国内经济发展情况,国家或地区层面很需要搞区域平衡。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这三个经济极有望发展成为世界级的经济带城市群。可中国太大人太多,而这三个又集中在东部沿海,造成中国经济发展区域很不平衡。中西部落后太多。全中国有13亿人口,东部沿海4个亿(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港澳台)东北1个亿,中部4个亿(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西部4个亿(西北部分: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新疆、西藏、青海,西南部分: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广西)。东部比较发达,转入重工化阶段,需要做的是产业升级和城乡统筹);东北是老工业基地,需要的是提升技术,重焕活力。对比之下中西部(除西藏、青海限制开发外)需要要做不仅是提高工业化程度,还有城乡统筹解决二元问题,重工化也得齐头并进。按照工业发展规律,那就得按照规模经济来抓,产业集群,抓优势产业,突出特色,区域内配套,区域外比较优势分工,不过话又说回来,中西部各区域之间也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只是地理位置而已。因为中西部没有面向海外的地理优势(除广西外),不能以外贸为动力,但是可以承接东部沿海中间产品的产业分工,也就是给沿海出口做配套,不过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产业估计不太合适。中西部虽然基础还是有,但是不可能只靠本区域的力量,必须引进外部资金技术才能跨越发展,那就有对待国内资本和外资的问题了,得由国家层面干预,不然地方政府会比较短视。除要服从全国的布局外,一些产业还是以满足本区域为主。因为产业布局地域分散,但可以资本集中也不会造成太盲目的竞争。特别是一些需要高度集中的产业,但是生产是可以分散的,用于满足本地市场。 造成我国各区域之间发展差距较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资本市场发展不均衡是导致我国各经济区域差距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四大经济区域资本市场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策略选择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策略选择 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世界经济格局的进一步演变,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优势趋势日益明显,为了使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谋求最大利益,使得国家经济更稳定健康发展,进一步增强国家的影响力与国际话语权,我们就必须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采取正确的策略。 一、中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所处的环境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地理位置相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之间为了促使资本、技术、劳动力、信息、劳务和产品等在一定区域内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而建立的国家经济集团,成员国之间互惠互利,在国际经济关系中采取一致的立场。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趋势,对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991年在“一个中国”和“区别主权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原则基础上,中国、中国台湾和香港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2002 年11 月,朱镕基总理和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 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除了中国- 东盟自由贸易区外,还有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 由于2008 年下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冲击,美日欧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均陷入衰退。为应对危机,各经济组织纷纷出台措施,力图稳定金融市场和刺激经济增长。然而,经济复苏迹象依然难觅,近日一些主要发达经济体公布的负面经济数据显示,其经济衰退程度日益加深。欧元区的经济形势每况愈下。东盟和东亚国家大多是外向型经济,严重依赖对美国和欧洲的出口。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美欧经济陷入低迷,消费能力锐减的同时,在危机条件下

贸易和投资的保护主义更有可能被重新拾起。 二、世界主要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北美自由贸易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积极方面来说,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后的“贸易创造”效应使北美地区经济增加了活力。拉动对包括中国产品在内的区外产品的需求。区域内贸易规则和产品标准的统一也有利于降低我国企业的市场开拓成本。北美自由贸易区向南扩展,建立美洲自由贸易区及其内部贸易规则的统一也有利于我国对整个拉丁美洲市场的开拓。从消极影响方面来看,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实施,不可避免地对区外的国家和地区产生了贸易转移效应。协定给墨西哥提供优惠待遇使我国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产品在美国和加拿大市场上处于不利地位。北美自由贸易区也影响到国际资金和技术的流向,导致其向北美市场倾斜,增加了中国吸引外资的难度。(二)APEC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机遇 APEC要求各成员大幅消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为我国的外贸出口开辟了新的天地。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两个轮子同时滚动,符合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实际。加强经济技术合作达国家的持续发展。为设备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奠定基础。不但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改进技术,也有利于发中国应抓住这一机遇,大力推动同他国的合作,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为设备和产品的更新换代奠定基础。 2、挑战 关税的大幅度削减,使中国的大部分企业面临巨大挑战。APEC决定将能源、化工、电讯、汽车工业产品、玩具、首饰等酒类产品的关税从1999年开始降为

区域经济学第一章导论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本章是全课程的总纲,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区域、区域经济、经济区域的基本概念,熟悉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掌握经济区域构成要素与发展要素。 教学重点:重点是掌握区域的概念、区域分异基础和研究对象容。 教学难点:区分区域、区域经济与经济区域几个概念。 课、学时:3课时 教学容: 第一节区域及区域分异的客观基础 一、区域概念的界定 (一)概念界定 区域,是一个客观上存在的,又是抽象的人们观念上的空间概念,它往往没有严格的畴和边界以及确切的方位,地球表面上的任何一部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几个国家均可称为一个区域。 地理学定义区域为地球表面的地域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一般按其自然地理特征,即部组成物质的连续性特征与均质性特征来划分。 政治学把区域看成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这种地域单元主要是按行政权力覆盖面而划分。 社会学把区域看做为相同语言、相同信仰和民族特征的人类社会聚落,区域可以超过国界和行政边界,也包括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 目前,在经济学中关于区域的概念迄今尚未明确定义。 1922年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直属经济区划问题委员会定义:所谓区域应该是国家的一个特殊的经济上尽可能完整的地区。这种地区由于自然特点、以往的文化积累和居民及其生产活动能力的结合而成为国民经济总链条中的一个环节。 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认为:区域是基于描述、分析、管理、计划或制定政策等目的而作为一个应用性整体加以考虑的一片地区。它可以按照部的同质性或功能一体化原则划分。 我国学者认为:所谓区域,乃为有聚力的地区。它是通过选择与特定问题相关的特征并排除不相关的特征而制定的。也就是说,区域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 区域乃为有聚力的地区。区域所包含的地区具有同质性,经济上有密切的相关性、协调运转的整体性、相互交叉的渗透性。 区域概念所包含的基本涵: 首先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同时也是有限的空间围。 第二,区域一般来说包括于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有时可能相等),中央政府对它拥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控制权,或中央政府的代表代理中央政府行驶控制权。

区域经济联系(一)

第四节区域经济联系(一) 【学习目标】 南水北调的原因,线路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世界经济联系 1.发展趋势:区域经济和经济。 2.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 二、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1.背景:战略的实施 2.举措: (1)对口 成效明显,使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有了明显增长。 (2)西部地区发展较快,东部和西部的合作项目不断增多,西部地区实际引进的资金逐年上升。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和力度,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极大地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3)东、西部地区合作中,科技、和的联系日益密切,发达地区选派大批优秀人才支援内地,为西部地区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4)东西部地区在合作中实现了。东部地区企业在与西部地区企业合作中,在输出、、等的同时,也实现了与合作方的“双赢”。尤其是通过合作,西部地区丰富的得到了合理利用。 三、资源跨区域调配 1、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把、、、四大流域连接起来,形成的总体布局。 【合作探究】南水北调的影响 调入区:

调出区: 【课后习题】 1.2010年11月14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日本横滨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十八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第二阶段会议。在会议上发表题为《深化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讲话。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亚太经合组织(APEC)是() A.世界最大的国际军事组织 B.亚洲太平洋地区政治经济一体化组织 C.亚洲—太平洋地区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D.世界最大的国际政治组织 (2)中国积极参加APEC活动,主持召开APEC会议是为了() A.加强同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的团结 B.推动亚太地区各成员间的民间交往 C.促进亚太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D.建立与亚太地区各国之间持久的结盟关系 2.截至2011年我国西部大开发已实施了10余年了,要保证西部大开发的持续性,必须努力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提高科技含量,发展消耗低、污染少、效益高的产业,走一条现代化、工业化的路子,在开发过程中,应该(双选)() A.向西部大规模移民,以减轻东部的压力 B.在西部大范围垦荒,兴建大型商品粮基地 C.加速开发石油、天然气资源,并向东部输送 D.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3、有关南水北调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西线调水线路是从金沙江、岷江将水调到黄河 B.东线方案调水线路全部都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上 C.南水北调工程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华北地区缺水的矛盾 D.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将会优化我国的资源配置,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4、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启动时,水源区必须最先解决的问题是 A.河道的淤积 B.水质污染 C.地下水位的下降 D.土壤的盐碱化 5、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对受水区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有 A.回补地下水 B.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 C.土壤次生盐碱化 D.长江河口海水倒灌 6、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已开工建设,这将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读我国南水北调输水路线图,结合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南水北调”是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问 题的具体措施。材料中提及的南水北调东线 输水在黄河以南需逐级提水的原因 是。中线调水的在, 该线路主要解决华北地区的缺水问题。 (2)我国实施“南水北调”的主要原因 是。 (3)与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和西线方案相比 较,东线工程的优势条件是:;(4)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最大障碍是:() A.秦岭B.昆仑山脉C.巴颜喀拉山脉D.祁连山脉 (5)跨流域调水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试分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对受水区产生的生态影响主要有(至少两点):

浅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e45111003.html, 浅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作者:房琬婷 来源:《时代金融》2017年第15期 【摘要】随着时代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时代的潮流。全世界区域一体化经济情况普遍,大多数国家地区参加了区域贸易协议,广泛拥有多边贸易体制。为优化经济环境,提升国际地位,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加速自身发展和良性竞争的必然趋势。中国重视并参与区域一体化这一全球趋势,本文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特质出发,通过模型构建研究我国区域一体化经济现状以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各国经济合作,同时也促进了我国非农产品产业的集聚,从而引发地区经济发展和经济空间的改变。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经济全球化 过去的三十年间,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9%,中国对外贸易水平不断提高。看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地方保护主义”和“边界效应”等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产业集聚,限制资本流动,影响地区专业化程度,最终导致我国经济存在产业、区域分布不均等分异现象。综合运用经济地理学等专业知识,考察区域一体化对我国贸易和整体经济的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本特性 随着时代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时代的潮流。全世界区域一体化经济情况普遍,大多数国家地区参加了区域贸易协议,广泛拥有多边贸易体制。尽管地区差异性仍较大,但区域一体化已经不仅局限于洲等狭义地域概念,跨区域经济合作也正在迅猛发展。多区域之间合作加深,探讨问题广泛,形成共同市场。一体化经济范围不断扩大,集团态度开放,协议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发展,成员由少到多,形成关税同盟等形态,并席卷全球发展为共同市场。区域经济一体化具体内容加速深化,如贸易自由化和同化环境标准等,也涉及到工人劳动相关规定、权益、竞争和争端的解决方式、物流合作等多方位议定,在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影响深远。 区域经济一体化意味着经济发展不以国家为界限,通过合作走向共赢,优化配置各国生产要素,加强流通,最终实现经济的共同发展,是全球化经济的必由之路。 二、我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现状及发展 近年来,我国投资市场不断转型,经济发展增长迅速,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三位。我国经济发展稳定,具有大国责任感,在加强基础建设的同时,积极参与世界危机救援活动,扩大其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 (一)重难点解释 1.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区域内部,各成员国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增强各成员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区域内部对生产资料、信息、技术、资金、劳动力等资源进行新的配置与重组,以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商品的质量,并挖掘各成员国各自的区位优势,实现区位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 2.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或核心是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全球的优化配置和使用,进而促进世界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首先是促进了科技进步,它是世界经济增长根本源泉;其次是促进国际分工;再次是提高世界经济的整体效率;最后是优化国际经济关系结构,即推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等各类国际交易的发展及其比重的合理化。也就是说经济全球化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以寻找更有利的投资场所的过程。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⑴生产的全球化,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⑵市场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⑶资金的全球化,国际金融迅速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⑷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全球化;⑸信息传播的全球化;⑹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发展中国家提高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吸收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有利于引进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有利于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有利于发挥区位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它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和风险,使发展中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受到挑战。经济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是不均等、不公正的竞争机会。 (二)典例剖析 例1.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双边贸易额从 1988年的12亿澳元增加到2012年的170 多亿澳元,2013年两国签订了自由贸易协 议。下图为2011年双方贸易额前五位的商 品和服务种类。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⑴.与马来西亚相比,澳大利亚具有优势的 产业是 A.石油开采B.家用电器制造 C.金属矿开采D.交通设备制造 ⑵.澳大利亚和马来西亚两国间经贸额快速 增长的原因是 ①空间位置邻近②航空运输发达 ③经济水平相当④经济互补性强 A.①② B.②③C.①④ D.③④ 【分析】第⑴题,读图可以看出从澳大利亚出口到马来西亚的商品和服务中铜矿属于金属矿开采,也是马来西亚不向澳大利亚出口的,说明澳大利亚比马来西亚在金属矿开采上具有明显优势,故答案选C,而石油开采、家用电器制造、交通设备制造的产品主要从马来西亚出口到澳大利亚。第⑵题,澳大利亚与东南亚邻近,和马来西亚空间位置邻近,海洋运输方便,加之澳大利亚属于发达国家,马来西亚属于发展中国家,两国经济互补性强,所以两国间经贸额快速增长,故答案选C。 【答案】1.C;2.C 【易错提示】第一题,一是不能从所给的图中提取有效信息,一脉认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应该是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产品,而选择D选项,事实上任何发达国家在自身的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