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卤族元素性质总结,专题复习,专题训练

卤族元素性质总结,专题复习,专题训练

卤族元素性质总结,专题复习,专题训练
卤族元素性质总结,专题复习,专题训练

卤族元素性质总结

1.卤族元素:简称卤素,最外层电子数为7的主族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VII A族,分别为氟(9F),氯(17Cl),溴(35Br),碘(53I),砹(85At)等。

2.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

(1)物理性质的相似性:①卤素单质均有颜色,气态卤素均有刺激性气味;②卤素单质在水中溶解度都比较小,而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比较大。

(2)物理性质的递变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①卤素单质颜色由浅变深;②熔沸点逐渐升高;

③密度逐渐增大;④溶解性逐渐减小;⑤均有毒,毒性逐渐减弱,F2的腐蚀性是卤素中最强的,若皮肤不慎沾到,将一直腐蚀到骨髓。

(3)物理性质的特性:

①溴是唯一的液态非金属单质,液溴易挥发产生有毒的溴蒸气,实验室通常将溴密闭保存于阴冷处,不能用橡胶塞,且试剂瓶中加水水封,以减弱溴的挥发;

②碘具有金属光泽,易溶于酒精,碘酒是常见的消毒剂,碘还易溶于碘化钾溶液(生成I3-);

③氯气难溶于饱和氯化钠溶液;④砹具有放射性。

3.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作强氧化剂,从F2→I2:

(1)氧化性逐渐减弱,F2氧化性最强。

(2)与H2反应:H2 +X22HX,反应越来越困难。

(3)与H2O反应:X2+H2O?HX+HXO(F除外),如Cl2+H2O?HCl+HClO;所以新制氯水中含有的分子有C12、HClO、H2O,含有的离子有H+、Cl-、ClO-和OH-;久置的氯水中含有的分子有H2O,含有的离子有H+、Cl-、和OH-.

(4)与碱溶液反应:X2 + 2Ca(OH)2 →Ca(XO)2 +CaX2 + 2H2O(F除外)

如2Cl2 + 2Ca(OH)2 →Ca(C1O)2 +CaCl2 + 2H2O,C12 + 2NaOH→NaCl + NaClO + H2O

(5)与金属反应:2Fe+3Cl22FeCl3,Fe+I2FeI2

易溶于水难溶于水,也难溶于稀HNO3,溶解性逐渐减小

见光分解:2AgX2Ag + X2 (X=Cl、Br、I)

作参比电极感光材料,制胶卷人工降雨

(1)F2和水剧烈反应:2F2+2H2O→4HF+O2;

(2)HF是弱酸,HCl、HBr、HI均是强酸;HF有剧毒,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可以刻蚀玻璃:SiO2+4HF→SiF4↑+2H2O(玻璃刻字的化学原理)。氢氟酸应保存在铅制容器或塑料容器中;(3)卤化银AgX一般难溶于水,但AgF易溶于水;

(4)OF2中的化合价为+2价,如2F2+2NaOH→2NaF+OF2+H2O;

例1.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下列关于卤素的叙述,正确的个数是( A )

①卤素单质的颜色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逐渐加深;

②单质与水反应均可表示为:X 2+H 2O ?HX +HXO ;

③久置氯水中的微粒种类比新制氯水微粒种类少2种;

④卤化银在水中的溶解度逐渐增加;

⑤红热的铜丝在氯气里剧烈燃烧,生成棕黄色的烟雾;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例2.在某溶液中,有Cl -、Br -、I -物质的量之比是2:3:4,欲使其比例变为4:3:2,需通入氯气的 物质的量应是原溶液中I -物质的量的(D )

A.1/2

B.1/3

C.2/3

D.1/4

例3.“有效氯”是指漂白粉与浓盐酸反应生成Cl 2的质量与漂白粉的质量之比。现有一种漂白粉,其主要成分为Ca(OH)2·3CaCl(ClO)·n H 2O ,“有效氯”为35%,假设该漂白粉的组成全部为上述主要成分,则n 的值为( C )

A.0.5

B.8

C.8.5

D.10

解:该漂白粉与浓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Ca(OH)2·3CaCl(ClO)·n H 2O +8HCl(浓)===4CaCl 2+(n +5)H 2O +3Cl 2↑知

Ca(OH)2·3CaCl(ClO)·n H 2O ~ 3Cl 2

455+18n 3×71

依据题给信息可知:有效氯=m (Cl 2)m (漂白粉)×100%=3×71455+18n

×100%=35%,解得n =8.5.

变式训练:

1.(2006上海)已知常温下氯酸钾与浓盐酸反应放出氯气,现按下图进行卤素的性质实验。玻璃管内装有分别滴有不同溶液的白色棉球,反应一段时间后,对图中指定部位颜色描述正确的是

(A )

2.下列物质不能使湿润的淀粉-KI 试纸变蓝的是(C )

A.氯水

B.碘酒

C.氢碘酸

D.溴蒸气

3.(1997全国)为实现中国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卫生部规定食盐必须加碘,其中的碘以碘酸钾(KIO 3)形式存在。已知在溶液中IO 3—可和I —发生反应:IO 3—+5 I —+6H +→3I 2+3H 2O ,根据此反应,可用试纸和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进行实验,证明在食盐中存在IO 3—。可供选用的物质有:①自来水,②蓝色石蕊试纸,③碘化钾淀粉试纸,④淀粉,⑤食糖,⑥食醋,⑦白酒。进行上述实验时必须使用的物质是( B )

卤族元素知识点详细总结汇编

卤族元素性质 复习重点 1。卤素单质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的主要差异及递变规律; 2。卤族元素的化合物性质的递变性; 3。卤化银的性质、用途及碘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4。重点考查卤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1。氯气 [氯气的物理性质] (1)常温下,氯气为黄绿色气体。加压或降温后液化为液氯,进一步加压或降温则变成固态氯。 (2)常温下,氯气可溶于水(1体积水溶解2体积氯气)。 (3)氯气有毒并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吸入少量会引起胸部疼痛和咳嗽,吸入大量则会中毒死亡。因此,实验室闻氯气气味的正确方法为: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仅使少量的氯气飘进鼻孔。 [氯气的化学性质] 氯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很容易获得1个电子。所以,氯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是一种强氧化剂。 (1)与金属反应:Cu + C12CuCl2 实验现象:铜在氯气中剧烈燃烧,集气瓶中充满了棕黄色的烟。一段时间后,集气瓶内壁附着有棕黄色的固体粉末。向集气瓶内加入少量蒸馏水,棕黄色固体粉末溶解并形成绿色溶液,继续加水,溶液变成蓝色。 2Na + Cl22NaCl 实验现象:有白烟产生。 说明:①在点燃或灼热的条件下,金属都能与氯气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氯化物。其中,变价金属如(Cu、Fe)与氯气反应时呈现高价态(分别生成CuCl2、FeCl3)。 ②在常温、常压下,干燥的氯气不能与铁发生反应,故可用钢瓶储存、运输液氯。 ③“烟”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物质。如铜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的棕黄色的烟为CuCl2晶体小颗粒;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的白烟为NaCl晶体小颗粒;等等。 (2)与氢气反应。H2 + Cl22HCl 注意:①在不同的条件下,H2与C12均可发生反应,但反应条件不同,反应的现象也不同。点燃时,纯净的H2能在C12中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的火焰,反应产生的气体在空气中形成白雾并有小液滴出现;在强光照射下,H2与C12的混合气体发生爆炸。 ②物质的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属于燃烧。如金属铜、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等。

元素周期律知识点总结

1. 微粒间数目关系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质子数(Z )=核电荷数=原子数序 原子序数:按质子数由小大到的顺序给元素排序,所得序号为元素的原子序数。 质量数(A )=质子数(Z ) +中子数(N ) ①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等: 4Be 、18Ar ;②最外层 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 2倍:6C ;③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 3倍:80;④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 4 倍:10Ne ;⑤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 1/2倍:3Li 、14Si 。 4 .电子总数为最外层电子数 2倍:4Be 。 ~20号元素组成的微粒的结构特点 (1).常见的等电子体 原子结构 : 元素周期律 决定原子种类 冲子N (不带电荷), ----------------------------- f 原子核- > T 质量数(A=N+Z ) I 质子Z (带正电荷)丿T 核电荷数 ______________ 豪同位素 (核素) —巻近似相对原子质量 事元素 T 元素符号 「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主族元素的... 电子数(Z 个):丿 I 〔化学性质及最高正价和族序数 -■ 广体积小,运动速率高(近光速),无固定轨道 决定原子呈电中性 核外电子/运动特征 排布规律 ,表示方法 、电子云(比喻)——> 小黑点的意义、小黑点密度的意义。 T 电子层数——■周期序数及原子半径 T 原子(离子)的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A Z X ) * ________ 2质子(Z 个)]——决定元素种类 广 原子核} W 中子(A-Z )个 决定同位素种类 中性原子: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阳离子: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所带电荷数 阴离子: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一所带电荷数 2.原子表达式及其含义 Xd± A 表示X 原子的质量数;Z 表示兀素X 的质子数;d 表示微粒中X 原子的个数; c ±表示微粒所带的电荷数; ± b 表示微粒中X 元素的化合价。 3.原子结构的特殊性 (1~18号元素) 1.原子核中没有中子的原子: 1 H 。 2 .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的倍数关系。 3 .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i H 、4Be 、 13AI 。 5 .次外层电子数为最外层电子数 2 倍:3Li 、 i4Si 6 .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 2 倍:3Li 、 15P 。 ①2个电子的微粒。分子: He 、 H 2;离子:Li +、H -、Be 2+ 。

高中化学卤素知识点

卤族元素的代表:氯 卤族元素指周期系ⅦA族元素。包括氟(F)、氯(Cl)、溴(Br)、碘(I)、砹(At),简称卤素。它们在自然界都以典型的盐类存在,是成盐元素。卤族元素的单质都是双原子分子,它们的物理性质的改变都是很有规律的,随着分子量的增大,卤素分子间的色散力逐渐增强,颜色变深,它们的熔点、沸点、密度、原子体积也依次递增。卤素都有氧化性,氟单质的氧化性最强。卤族元素和金属元素构成大量无机盐,此外,在有机合成等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Halogen 卤素的化学性质都很相似,它们的最外电子层上都有7个电子,有取得一个电子形成稳定的八隅体结构的卤离子的倾向,因此卤素都有氧化性,原子半径越小,氧化性越强,因此氟是单质中氧化性最强者。 除F外,卤素的氧化态为+1、+3、+5、+7,与典型的金属形成离子化合物,其他卤化物则为共价化合物。卤素与氢结合成卤化氢,溶于水生成氢卤酸。卤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称为互卤化物,如ClF3、ICl。卤素还能形成多种价态的含氧酸,如HClO、HClO2、HClO3、HClO4。卤素单质都很稳定,除了I2以外,卤素分子在高温时都很难分解。卤素及其化合物的用途非常广泛。例如,我们每天都要食用的食盐,主要就是由氯元素与钠元素组成的氯化物。 卤素单质的毒性,从F开始依次降低。 从F到At,其氢化物的酸性依次增强。但氢化物的稳定性呈递减趋势。氧化性:F?> Cl?> Br?> I?> At?,但还原性相反。 氟 氟气常温下为淡黄色的气体,有剧毒。与水反应立即生成氢氟酸和氧气并发生燃烧,同时能使容器破裂,量多时有爆炸的危险。氟、氟化氢和氢氟酸对玻璃有较强的腐蚀性。氟是氧化性最强的元素,只能呈-1价。单质氟与盐溶液的反应,都是先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氟酸再与盐的反应,通入碱中可能导致爆炸。水溶液氢氟酸是一种弱酸。但却是稳定性、腐蚀性最强的氢卤酸,如果皮肤不慎粘到,将一直腐蚀到骨髓。化学性质活泼,能与几乎所有元素发生反应(除氦、氖)。 氯 氯气常温下为黄绿色气体,可溶于水,1体积水能溶解2体积氯气。有毒,与水部分发生反应,生成HCl与次氯酸,次氯酸不稳定,分解放出氧气,并生成盐酸,次氯酸氧化性很强,

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规律总结

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规律总 结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年级:高一学科:化学执笔:潘旭审核: 课时及内容:2课时课型:复习课使用时间 专题二第一单元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规律总结规律一:实验室制取气体知识框架 (1)反应原理(2)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3)除杂 (4)收集方法(5)检验(6)尾气处理 规律二:学习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从如下几方面研究 (1)色(颜色)(2)味(气味)(3)态(状态)(4)度(密度、硬度、溶解度)(5)点(熔点、沸点)(6)性(刺激性、挥发性、毒性、特性) 规律三:氯气与金属的反应规律 (1)氯气与金属反应时,生成高价态的化合物。 (2)氯气与大多数金属在点燃或灼烧情况下反应,生成金属氯化物。 (3)铁与氯气等氧化性强的非金属反应生成Fe3+的化合物,而与弱氧化性的非金属(I2、S 等)生成Fe2+的化合物。 规律四:氧化还原反应规律 (1)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产物; 失电子——化合价升高——氧化反应——还原剂——氧化产物。 (2)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守恒规律,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3)价态表现规律 (4)氧化还原反应性质转递规律 得到电子 失去电子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规律五:我们学习某种物质的知识时,一般按下面的思路来研究 结构性质用途制法 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做一定量的练习,来锻炼动脑动手的能力,使所学的知识得以很好的落实,这对同学们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 思维过程一氯气的制法 1.工业制法 氯化钠在水中电离:NaCl Na++Cl-,水也有微弱的电离:H 2O H++OH-,这样,在食盐水溶液中存在Na+、Cl-、H+、OH-,其中只有Cl-和H+在电力作用下易被氧化和还原,而生成Cl2和H2,即发生如下反应: 2NaCl+2H2O2NaOH+Cl2↑+H2↑ 氢气和氯气混合后在光照或点燃等情况下易爆:H2+Cl22HCI,氯气有毒,所以,电解的产物氯气和氢气必须隔离,且要防止氯气泄漏。 2.实验室制法 利用氧化性比氯气强的氧化剂,如MnO2、KMnO4、KClO3等,将Cl-氧化成Cl2。 (1)反应原理:MnO2+4HCl(浓)MnCl2+Cl2↑+2H2O (2)装置设计:粉末状固体(或液体)+液体气体 (3)除杂气体:根据制得气体的化学性质和杂质气体的化学性质,选择除杂试剂,一般洗气方法,制得的氯气中有氯化氢杂质,常用饱和食盐水洗气。有时要制得干燥的氯气,可以用浓硫酸洗气来除去水蒸气。 (4)收集方法:一般由所制气体的物理性质决定——密度或水溶性,氯气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或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

元素知识点总结知识讲解

元素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 子 1、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的认识 (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因此: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例如:氢原子核中无中子 2 、相对原子质量:⑴ 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课题2 元 素 一、 元素 1、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相对原子质

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2、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3、元素的分类: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三种 4、元素的分布: 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Si、Al、Fe 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C、H、N 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O 注意: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二、元素符号 1、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表示的意义;表示某种元素、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O:表示氧 元素;表示一个氧原子。 3、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 数后,这个符号就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例如:表示2个氢原子:2H; 2H:表示2个氢原子。 4、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的含义;表示原子的个数。例如:6.N:6表示6个氮原 子。

元素周期律专题练习汇编

元素周期律专题练习 1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①粒子半径:K + >A|3+>S 2「>C 「②氢化物的稳定性:HF>HCI>H 2S>PH 3>SiH 4③离子 的还原性: S ->c 「>B 「>「④氧化性:Cl 2>S>Se>Te ⑤酸性:H 2SO 4>H 3PO 4>H 2CO 3>HCIO ⑥非金属性: O>N>P>Si ⑦金属性:Be b X 十、c Y 2「、d Z 「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关系 正确的是( ) A .质子数c>d B ?离子半径Y 2「>Z 一 C .氢化物的稳定性 H 2Y>HZ D .原子半径X W D . Z 的最高化合价为+ 5价 5. 已知X 、Y 、Z 、W 、R 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 X 是周期表中原子半径 最小的元素,Y 元素的最高价与最低负价绝对值相等, Z 的核电荷数是 Y 的2倍,W 最外 层电子数是最内层电子数的 3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原子半径Z > W >R B .利用Y 、R 的单质与H 2化合的难易可判断非金属性 R v Y C .对应的氢化物的热稳定性: R > W D . Y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弱酸 6. A 、B 、C 为短周期元素,A 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 3倍,B 是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Z 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总数是其

高中化学卤族元素知识点归纳

卤族元素 [卤族元素] 简称卤素.包括氟(F)、氯(C1)、溴(Br)、碘(I)和放射性元素砹(At).在自然界中卤素无游离态,都是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1)位置:VIIA (2)原子结构:相同点:最外层电子数均为7 不同点:F I电子层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3)相似性: ①单质均为双原子非极性分子 ②主要化合价为 -1价,最高正价为+7价(F除外) ③都具有强氧化性 [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 说明 (1)实验室里,通常在盛溴的试剂瓶中加水(即“水封”),以减少溴的挥发. (2)固态物质不经液态而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做升华.升华是一种物理变化.利用碘易升华的性质,可用来分离、提纯单质碘. (3)Br2、I2较难溶于水而易溶于如汽油、苯、四氯化碳、酒精等有机溶剂中.医疗上用的碘酒,就是碘(溶质)的酒精(溶剂)溶液.利用与水互不相溶的有机溶剂可将Br2、I2从溴水、碘水中提取出来(这个过程叫做萃取). [卤素单质的化学性质] (1)卤素的原子结构及元素性质的相似性、递变性.

(2)卤素单质与氢气的反应. H 2 + F 2 = 2HF (冷暗处爆炸) H 2 +Cl 2 = 2HCl (光照爆炸,点燃) H 2 +Br 2 2HBr H 2 +I 2 2HI 长期加热并不断分解 卤化氢:易溶于水,在空气中形成白雾。 ①HClO 2 注意:将F 2通入某物质的水溶液中,F 2先跟H 2O 反应.如将F 2通入NaCl 的水溶液中,同样发生上述反应,等等. ②X 2 + H 2O HX + HXO (X=Cl 、Br 、I ) Cl 2 、Br 2、I 2与H 2O 的反应逐渐减弱,都是可逆反应。 (4)与金属反应 卤族元素与变价元素一般生成高价态化合物,但 Fe + I 2 = FeI 2 (碘化亚铁) (5)与碱的反应: 2F 2 + 2NaOH =2NaF + OF 2 + 2H 2O X 2(Cl 2 、Br 2、I 2)+2NaOH NaX + NaXO + H 2O (6)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2NaBr + C12(新制、饱和) = 2NaCl + Br 2 2Br - + C12 = 2C1- + Br 2 加入CCl 4并振荡后,液体分层.上层为含有NaCl 的水层,无色;下层为溶有Br 2的CCl 4层,显橙色. 2NaI + C12(新制、饱和) =2NaCl + I 2 2I - + Cl 2 =2C1- + I 2 ①加入CCl 4并振荡后,液体分层.上层为含有NaI 的水层,无色;下层为溶有I 2的CCl 4层,显紫红色. ②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蒸干灼烧,生成的I 2升华,故残留的固体为NaCl(C12足量时)或NaCl 和NaI 的混合物(C12不足量时). 2NaI + Br 2 =2NaBr + I 2 2I - + Br 2 =2Br - + I 2 ①加入CCl 4并振荡后,液体分层.上层为含有NaBr 的水层,无色,下层为溶有I 2的CCl 4层,显紫红色. ②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蒸干灼烧,生成的I 2升华,故残留的固体为NaBr(Br 2足量时)或NaBr 和NaI(Br 2不足量时). F 2 + NaX(熔融) =2NaF + X 2 (X =C1、Br 、I) 注意 将F 2通入含Cl -、Br -或I -的水溶液中,不是发生卤素间的置换反应,而是F 2与H 2O 反应. (7)碘单质(I 2)的化学特性.I 2 + 淀粉溶液 → 蓝色溶液 说明 ①利用碘遇淀粉变蓝的特性,可用来检验I 2的存在. △ △ 冷

元素推断题常考知识点总结

1 号元素氢:原子半径最小,同位素没有中子,密度最小的气体 6 号元素碳: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单质有三种常见的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富勒烯)。 7 号元素氮: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78%),单质有惰性,化合时价态很多,化肥中的重要元素。 8 号元素氧: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空气中含量第二多的气体(21%)。生物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与生命活动关系密切的元素,有两种气态的同素异形体。 9 号元素氟:除H 外原子半径最小,无正价,不存在含氧酸,氧化性最强的单质。 11 号元素钠:短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焰色反应为黄色。 12 号元素镁:烟火、照明弹中的成分,植物叶绿素中的元素。 13 号元素铝:地壳中含量第三多的元素、含量最多的金属,两性的单质(既能与酸又能与碱反应),常温下遇强酸会钝化。 14 号元素硅:地壳中含量第二多的元素,半导体工业的支柱。 15 号元素磷:有两种常见的同素异形体(白磷、红磷),制造火柴的原料(红磷)、化肥中的重要元素。 16 号元素硫:单质为淡黄色固体,能在火山口发现,制造黑火药的原料。 17 号元素氯:单质为黄绿色气体,海水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氯碱工业的产物之一。 19 号元素钾:焰色反应呈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化肥中的重要元素。 20 号元素钙:人体内含量最多的矿质元素,骨骼和牙齿中的主要矿质元素。

2.与元素的原子结构相关知识归纳 ⑴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元素是Be、Ar;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 2 倍的元素有C;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 3 倍的元素有0;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 4 倍的元素有Ne。 ⑵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 2 倍的元素有Li、Si; 次外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 4 倍的元素有Mg。 ⑶内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 倍的元素有Li、P; 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2倍的元素有Be。原子核内无中子的元素是1i H 3.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相关知识归纳 ⑴主族序数与周期序数相同的元素有H、B e、Al; 主族序数是周期序数 2 倍的元素有C、S; 主族序数是周期序数 3 倍的元素有O。 ⑵周期序数是主族序数 2 倍的元素有Li、Ca; 周期序数是主族序数 3 倍的元素有Na。 ⑶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绝对值相等的元素有C、Si; 最高正价是最低负价的绝对值3 倍的元素有S。 ⑷上一周期元素所形成的阴离子和下一周期元素最高价态阳离子的电子层结构 与上一周期零族元素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 4. 元素的含量 地壳中质量分数最大的元素是0,其次是S; 地壳中质量分数最大的金属元素是Al,其次是Fe; 氢化物中氢元素质量分数最大的是C;所形成的有机化合物中种类最多的是C 5. 元素所形成的单质及化合物的物理特性 ①颜色:常温下,单质为有色气体的元素是F、Cl; 单质为淡黄色固体的元素是S; 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的元素是Na,呈紫色的元素是K (通过兰色钻玻璃) ②状态:常温下,单质呈液态的非金属元素是Br ;单质为白色蜡状固体的元素是

近三年化学高考--元素周期律专题

八中北校高三复习-------- 元素周期表、周期律专题 近三年高考真题 1(2013·福建卷)9.四种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右图,其中只有M 为金属元素。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 .原子半径ZQ 4(2013·新课标I 卷)9.短周期元素W 、X 、Y 、Z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简单离子都能破坏水的电离平衡的是( ) A .W 2-、X + B .X +、Y 3+ C .Y 3+、Z 2- D .X +、Z 2- 5(2013·四川卷)4.同周期元素W 、X 、Y 、Z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 、X 原子的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之比为4︰3,Z 原子比X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多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W 、Y 、Z 的电负性大小顺序一定是Z>Y>W B. W 、X 、Y 、Z 的原子半径大小顺序可能是W>X>Y>Z C.Y 、Z 形成的分子的空间构型可能是正四面体

卤族元素性质总结资料

元素周期律 卤族元素性质总结 I.元素周期律 1.周期表位置 VII A 族(第17纵列),在2、3、4、5、6、7周期上均有分布。元素分别为氟(F)-9,氯(Cl)-17,溴(Br)-35,碘(I)-53,砹(At*)-85,未命名元素(Uus*)-117。 2.由于均可与金属化合成盐(卤化物),所以被称为卤族元素。 II.物理性质 II.1物理性质通性(相似性) 液态的温度范围都比较小,单质均有颜色。卤素都是非极性分子,而水是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原理 (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分子,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分子),在水中溶解度都比较小,而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都比较大。气态卤素均有刺激性气味。 II-2.物理性质递变性 随着周期的递增,卤族元素单质的物理递变性有: 1.颜色由浅变深。 2.在常温下状态由气态、液态到固态。 3.熔沸点逐渐升高。 4.密度逐渐增大。 5.溶解性逐渐减小。 II.3.物理性质特性 1.溴是唯一的液态非金属单质。液溴极易产生有毒的溴蒸气,实验室通常将溴密闭保存与阴冷处,不能用胶塞,且试剂瓶中加水,以减弱溴的挥发。 2.碘具有金属光泽。易溶与酒精,碘酒是常见的消毒剂。 3. 氯气难溶于饱和氯化钠溶液,而碘易溶于碘化钾溶液(生成I 3)。 注意:氯气难溶于饱和氯化钠溶液,而碘易溶于碘化钾溶液(生成I 3) III.化学性质 III-1.原子化学性质 III-1.1.原子化学性质通性 1.最外层均有7个电子 2.单质均为双原子分子,形成非极性共价键,都很稳定(除了I ?)在高温时都很难分解。 3.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 4. 与典型的金属形成离子化合物,其他卤化物则为共价化合物 图1 卤素双原子分子电子结构示意图

元素知识点总结范文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 子 1、原子的构成 (1)原子结构的认识 (2)在原子中由于原子核带正电,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数值上等于核外电子数)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因此: 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注意:①原子中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②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中都有中子。例如:氢原子核中无中子 2 ⑴ ⑵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核内微粒的关系: 相对原子质量 = 质子数 + 中子数 课题2 元 素 一、元素 1、 含义:具有相同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这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 因此:元素的种类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质子数不同,元素种类不同。 4、元素的分布: ①地壳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 、Si 、Al 、Fe ②生物细胞中含量前四位的元素:O 、C 、H 、N 相对原子质量=

③空气中前二位的元素:N 、O 注意: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 二、元素符号 1、 书写原则: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 2、 表示的意义;表示某种元素、表示某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O :表示氧元素;表示 一个氧原子。 3、 原子个数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前面加系数。因此当元素符号前面有了系数后,这个 符号就只能表示原子的个数。例如:表示2个氢原子:2H ;2H :表示2个氢原子。 4、 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的含义;表示原子的个数。例如:6.N :6表示6个氮原子。 三、元素周期表 1、 发现者: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 2、 结构:7个周期16个族 3、 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 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 4、 原子序数=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 5、 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方格提供的信息: 课题3 离子 一、核外电子的排布 1、原子结构图: ①圆圈内的数字:表示原子的质子数 ②+:表示原子核的电性 ③弧线:表示电子层 ④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1、 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 ②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③最外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最多容纳2个电子) 3、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①同一周期的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电子层数=周期数 ②同一族的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主族数 4、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 易失电子 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4 易得电子 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He 为2) 不易得失电子 最外层电子数为8(若第一层为最外层时,电子数为2)的结构叫相对稳定结构 因此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当两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这两种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注意:氦原子与镁原子虽然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是氦原子最外 质子数

元素周期律专题复习

“元素周期律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师大学良乡附属中学焕亮平英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本节课学生运用周期律知识完成、改编典型例题,交流改编成果,自主复习周期律知识,并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通过学生思维的冲撞、渗透、磨合,带领学生进入理解和感悟的空间,促使学生学会跳出题海,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资源共享精神。 2、教学容分析 元素周期律专题是高三化学基本理论的教学容。它的教学容主要包括(1)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2)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和应用贯穿了整个中学化学学习的始终,是学习中学无机化学的理论指导。高三对于元素周期律这部分知识、能力的要求高于高一、高二的水平,它要求学生熟悉元素周期律在高考命题中的主要题型,掌握其解题规律和技巧,同时能应用元素周期律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研实际问题。 “元素周期律专题”分2个课时完成。 第1课时:重建元素周期律的知识体系 第2课时:应用元素周期律知识来解决问题 3、学生情况分析

知识结构分析:本班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分析能力、理解能力不是很高,但沟通能力强、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信息素养分析:学生能够从文字资料中筛选出自己所需的信息,但对信息的审读能力不是很全面。遗漏信息、误读信息是学生完成习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障碍。 学习需要分析:从短期目标高考分析,进入高三的学生高考意识比较强,需要强化高考题,强化高考题中的热点问题,能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从长期目标个人的长远发展分析他们需要提高表达、与人合作、处理信息的能力。 心理分析:学生进入高三后,既想跳出题海,又不敢跳出题海。忙于做完题,做很多题而不是清清楚楚去做一道题,做到举一反三。 4、教学目标设计 (1)基本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结合有关数据(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的主要化合价等)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得失电子能力(金属性与非金属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碱性等)的关系。知道周期与族的概念,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认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与其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的关系;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过程与方法:在设计选项、改编例题中,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的重组,培养了学生知识归纳能力,引导学生跳出题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在化学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2)发展性目标

《元素周期律》专题训练

《元素周期律》专题训练 常考题型: 一、微粒半径的比较。 二、元素非金属性或金属性的比较。 三、图像问题。 1.下列各组元素中按微粒半径递增顺序排列的是( C ) A.K、Na、Li B.N、O、F C.Ca2+、K+、Cl- D.Ba2+、Ca2+、Mg2+ 【解析】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增大,则原子半径大小为:,A是错误;同周期自左而右原子半径减小,则原子半径大小顺序为:,B错误;离子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则离子半径大小为:,C正确;离子电子层越多,离子半径越大,则离子半径大小为:,D 错误;正确选项C。 2.下列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D ) A.锂 B.钠 C.钾 D.铷 【解析】 锂、钠、钾、铷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ⅠA族元素,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则原子半径最大的是铷,故选D。 3.关于氟、氯、溴、碘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 A.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B.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 C.它们最外层电子数都是7 D.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依次减弱 【解析】 A.氟、氯、溴、碘的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半径依次增大,故A错误; B.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电子层数依次增多,故B正确; C.四种元素均为第ⅦA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均为7,故C正确; D.随着原子电子层数增多,其原子半径增大,所以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吸引力依次减小,故D 正确;故答案为A。 4.已知1~18号元素的离子:a A2+、b B+、c C3-、d 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A.原子半径:A>B>D>C B.原子序数:d>c>b>a C.离子半径:C>D>B>A D.单质的还原性:A>B>D>C 【解析】 四种元素的离子电子层结构相同,它们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 。 【详解】 A. A和B的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数比C和D的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多一层,所以A和B的原子半径比C和D的原子半径大。A和B在同一周期,电子层数相同,B的核电荷数比A小,所以原子半径B比A大,同理,C的原子半径比D的大,所以原子半径:B>A>C>D,故A不选; B. 从这四种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可以看出,原子序数:a>b>d>c,故B不选; C. 这四种离子电子层结构相同,所以离子半径只取决于核电荷数,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所以离子半径:C>D>B>A,故C选; D. 四种元素均为短周期元素,所以B为Na,A为Mg,C为N,D为F。钠的还原性强于镁,F2没有还原性,故D不选。故选C。

氯及卤族元素总结

《氯及卤族元素》总结 一、氯气(Cl2) 1.Cl2的物理性质:________色,有_________气味的气体,有毒,密度比空气______,在水中的溶解度为_________。 2.Cl2的化学性质:“结构决定性质”,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______,Cl原子容易________ (填“得”或“失”)电子,所以Cl2化学性质活泼,作强__________剂(填“氧化”或“还原”)。(1)与金属反应:Cl2+(Na、Cu、Mg、Fe) ①Cl2+Na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Cl2+Cu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Cl2+Mg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Cl2+Fe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意:Cl2作强氧化剂,与金属反应生成高价态的氯化物。 (2)与非金属反应:Cl2+(H2、P(红磷)、NH3、H2O) ①Cl2+H2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Cl2+P(红磷)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Cl2+NH3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工业上,可利用NH3来检验Cl2是否发生泄漏。 ④Cl2+ H2O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次氯酸(HClO)具有强氧化性,具有______________作用。 将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靠近盛Cl2瓶口,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 氯水见光易分解,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氯水应保存在__________________。 氯水中存在的微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久置的氯水中存在的微粒有:__________________,溶液pH_______(“变大”、“变小”或“不变”)。(3)与碱溶液反应:Cl2+NaOH/Ca(OH)2 ①Cl2+NaOH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巴氏消毒液的合成)。巴氏消毒液的主要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效成分为____________。 ②Cl2+Ca(OH)2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漂粉精的合成) 漂粉精的主要成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效成分为____________。 注:巴氏消毒液和漂粉精均有____________作用。漂粉精在酸性环境中消毒效果更好。 漂粉精暴露在空气中会失效,相关的化学反应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巴氏消毒液与洁厕灵混合的离子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其他还原剂反应:Cl2+(H2S、Na2SO3、FeBr2、FeI2) ①Cl2+H2S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Cl2+Na2SO3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少量Cl2+ FeBr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过量Cl2+ FeI2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2021高考化学专题题库∶元素周期律的综合题附详细答案

2020-2021高考化学专题题库∶元素周期律的综合题附详细答案 一、元素周期律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 1.有四种短周期元素,它们的结构、性质等信息如下表所述: 元素结构、性质等信息 A 是短周期中(除稀有气体外)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该元素的某种合金是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 B B与A同周期,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呈两性C元素的气态氢化物极易溶于水,可用作制冷剂 D 是海水中除氢、氧元素外含量最多的元素,其单质或化合物也是自来水生产过程中常用的消毒杀菌剂 请根据表中信息填写: (1)A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________________. (2)B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离子半径:B________A(填“大于”或“小于”). (3)C原子的电子排布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原子核外有___个未成对电子,能 量最高的电子为___轨道上的电子,其轨道呈___________形. (4)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与A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D的氢化物的水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s22s22p63s1第三周期第ⅢA族小于 3 2p 哑铃 Al(OH)3+NaOH═NaAlO2+2H2O 3HCl+Al(OH)3═AlCl3+3H2O 【解析】 【分析】 A是短周期中(除稀有气体外)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该元素的某种合金是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所以A为Na元素;B与A同周期,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呈两性,则B为Al元素;C元素的气态氢化物极易溶于水,可用作制冷剂,则C为N元素;D是海水中除氢、 氧元素外含量最多的元素,其单质或化合物也是自来水生产过程中常用的消毒杀菌剂,则 D为Cl元素,据此回答; 【详解】 (1)A为钠元素,A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1; 答案为:1s22s22p63s1; (2)B为铝元素,B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第三周期第ⅢA族,电子层数相同的离子,核电 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所以铝离子半径小于钠离子; 答案为:第3周期第ⅢA族;小于;

卤族元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卤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了解可逆反应的涵义 2.了解卤化银的性质、用途及碘与人体健康等知识 3.掌握卤离子的检验及其干扰离子的排除 4.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通过对卤化物、海水资源及其综合利用的介绍,了解有关卤素的现代科技发展的情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卤素与氯气性质的比较,初步形成元素族的概念。了解卤素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半径的增大而递变的规律,提高对同族元素性质进行类比和递变的推理、判断能力。 2.通过学习氯、溴、碘和卤化物的鉴别,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认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教材分析 本节包括三部分内容: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含卤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首先在引言部分教材中指出卤素原子结构上的相似和不同,以问句的形式引出卤素的性质,显得自然流畅。卤素性质的比较是在前一节的基础上,从个别到一般逐步地、客观地展现这一族元素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卤素元素族的特征既典型又明显。 卤素的物理性质是以表格的形式给出,直接分析表中的数据就可以得出相似性和递变性,反映了结构的特点。 卤素的化学性质是通过推测,再用实验事实验证。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卤族元素原子结构特点的相似和递变以及上一节有关氯的性质,从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入手,经过分析、比较,对卤素化学性质进行推测。然后用事实验证。以氯气为例,将其他卤素单质与氯气进行对比,抓住反应条件的不同、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反应生成物的稳定性不同等加以比较,得出性质的变化规律。接着通过卤素置换反应的演示实验,直接得出卤素单质的氧化性强弱顺序。最后,还介绍了碘的一个特性反应。这样安排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卤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判断

卤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判断 华侨城中学谢大林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卤族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掌握卤族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比较归纳等方法,总结卤素元素非金属性的判断方法 2、通过自主探究,掌握卤族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 3、通过探究卤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判断,掌握元素非金属性的常见判断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使学生体验实验是学习化学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 2、通过探究、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通过讨论与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自我反思的习惯。发扬与 他人合作的精神,分享实验探究成功后的喜悦之情。感受同学间的相互合作与 取得成功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卤族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三、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学生分组实验 四、教学策略: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讨论交流,师生评价等形式,创建自主、互动、创新、学习型的课堂。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展示课本P8页资料卡片,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请同学们分析表中所给数据,总结卤族单质在物理性质上的递变规律。 【学生总结】卤素单质的物理性质递变性: 颜色:浅深 状态:气液固 密度:小大 熔沸点:低高 在水中的溶解性:大小 【引入】卤族元素在物理性质上存在递变性,在化学性质上有什么变化趋势呢? 【学生活动】分析卤族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最外层都有7个电子易得一个电子,元素具有非金属性,单质具有氧化性电子层数递增,原子半径依次增大非金属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

【引入】从卤素原子结构上看,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决定了它们在化学性质上的相似,电子层数的增加,原子半径的增大,又导致了它们非金属性逐渐减弱,用什么方法来证明卤素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单质氧化性逐渐减弱呢? 【学生活动,设计实验】设计实验证明卤素非金属性的强弱 氯水,溴水,NaCl溶液,NaBr溶液,KI溶液,CCl4溶液 【讨论方案】学生做实验并完成学案 【师生探讨,板书】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1) Cl2+2Br-===== 2Cl-+Br2(氧化性:Cl2 ﹥Br2) (2) Cl2+2I-===== 2Cl-+I2 (氧化性:Cl2 ﹥I2) (3) Br2 + 2I-===== 2Br-+I2(氧化性:Br2 ﹥I2) 【结论】非金属性:F>Cl>Br>I 【设问】从F到I,非金属性逐渐减弱,这种递变关系在卤素的其它性质里是如何体现的呢? 还有没有其它方法来判断卤素非金属性的强弱呢? 【学生活动】分析课本P8页卤素单质与H2的反应,完成学案 【师生总结,板书】结论1: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可以判断卤族元素非金属性强弱 【师生总结】结论2 :卤素单质和氢气反应的难易程度可以判断卤素非金属性的强弱结论3 :卤素单质和氢气反应所生成的氢化物的稳定性可以判断卤素非金属 性的强弱 【教师补充】判断卤素非金属性的强弱的其他方法: 结论四: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酸性越强,对应非金属 元素非金属性越强。 【本课小结】 (1)元素性质由原子结构决定,尤其是最外层电子数 (2)判断元素非金属性的一般方法。 【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