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

简述

哈萨克民族是中华民族的成员之一。许多世纪以来,哈萨克族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为创造中华民族光辉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新疆的哈萨克族主要聚居在天山北部,即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所属的伊犁、塔城和阿勒泰三个地区。以及昌吉回族自治州的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哈密地区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昌吉和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石河子市、乌鲁木齐市也有不少哈萨克人。总人口约为135万。

哈萨克族聚居区的自然环境十分优美,有峰峦重叠、古木参天的高山峻岭,有沟渠纵横、土壤肥沃的盆地绿洲,有水草丰茂、广袤美丽的草原平川,有瑰丽如画、独具风姿的湖泊河流。聚居区的物产资源也极为丰富,拥有发展农业、畜牧业、林业、手工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优越条件,天山北麓的伊犁河谷土肥水美,气候适中,有"塞外江南"之称,是北疆的粮仓和水果之乡。

天山和阿尔泰山之间呈三角形的准噶尔盆地,即是富饶的牧场,又是矿物的聚宝盆。哈萨克族培育的伊犁马久负盛名;伊犁细毛羊和福海大尾羊,是我国著名的绵羊优良品种。阿尔泰山的金矿、克拉玛依的石油闻名全国。哈萨克族游牧的天山、阿尔泰山的森林资源十分丰富。天山的云杉,阿尔泰德宏松、落叶松和白桦树都是优质木材。著名的伊犁河、额尔齐斯河等河流,和布伦托海等湖泊的水产品资源很丰富,还有很多珍贵的野生动物和稀有药材。

今天的哈萨克族主要从事畜牧业之外,也兼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等。

婚姻哈萨克族的婚姻制度主要是一夫一妻制,是男婚女嫁,从夫方居住的单偶婚。哈萨克族的婚姻是终身的,已经缔结婚约,便不能随便接触。结婚后是不允许离婚的,尤其是女方,没有回约和离婚的权利。哈萨克族的家庭一般是由一对夫妻及其子女构成。在家庭中,子女孝敬父母,遵从父母,子女有为父母养老送终的义务;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成人和婚娶成家的责任。

人生礼仪哈萨克族的人生礼仪独具一格,别有风味,带有浓郁的草原和游牧生活的特色。哈萨克族的人生礼仪主要有诞生礼、摇篮礼、满月礼、割礼、婚礼和葬礼。哈萨克族有史以来就以殷勤好客而闻名。凡是前来拜访和投宿的客人,无论是否认识,也不论是哪个民族,不论懂不懂他们的语言,都热烈欢迎,竭诚接待。哈萨克人认为,宰羊待客是光荣体面的事情,也是应尽的义务。如果是贵客或贵亲,还要宰上一匹2岁的马款待。

以牧业为主的哈萨克人把搬迁当作生活中的大事。搬迁时,他们一定要穿上最好的衣服,牲畜所驮的毡房及家具什物上要覆盖漂亮的毡子和毛毯,用以装饰。到达居住地后,已迁来的人都要出来欢迎刚搬来的人家,并要帮他们卸东西、达毡房。尔后,先来向新来户送饭食。这种在搬迁中先来户款待新来户的习俗叫做"艾露勒克"。

哈萨克族人有互济互助的习俗。按照这种习俗,如有人遭受自然灾害(如风雪灾害、火灾、水灾等)而生活困难,可向自己的部落要求济助。这时,全部落的人都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给与济助。有的送衣服,有的送粮食,有的送牛羊,有的送毡房的木架、绳子,等等。

如果有人拒绝济助,当他一旦处于困难境地时,全部落的人都不会济助他,他会因为破坏民族习俗而遭到歧视。

哈萨克族的节日

(1)纳吾鲁孜节相当于春节。它是哈萨克人信奉伊斯兰教之前的节日。每年春分日,昼夜长短一样,这一天便为"纳吾鲁孜节"。从这一天开始,就算已辞旧岁,迎来新春。过节时,各家各户都用小米、麦子、大米、奶疙瘩和肉等混合做成"纳吾鲁孜饭"。大家全都成群结队的从一个阿吾勒到另一个阿吾勒,走家串户吃"纳吾鲁孜饭",唱"纳吾鲁孜歌",互相拥抱,祝贺新年,祝愿在新的一年牲畜兴旺,庄稼丰收。

(2)肉孜节这个节日是伊斯兰教节日。根据伊斯兰教规定,每年封斋30天后欢度3天,这个节日又称为"开斋节"。

(3)库尔班节这个节日也是来源于伊斯兰教。肉孜节之后70天就是库尔班节。库尔班节是回历的新年。过节时,必须宰羊以作为祭献。在这个节日里,家家户户都准备丰盛的食品,大家相互拜年,彼此祝贺。节日要举行叼羊等传统的民族娱乐活动。

娱乐活动哈萨克族的娱乐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1)冬不拉和库布兹弹奏;(2)唱歌;(3)唱史诗;(4)阿肯弹唱;(5)赛马;(6)摔跤;(7)姑娘追;(8)叼羊;(9)骑马抢布;(10)骑马拾银元;(11)箭射元宝;(12)马上角力;(13)走马赛;(14)跃马比武;(15)骑马比武;(16)跳舞。

一类是属于文娱表演性质的,如冬不拉等乐器弹奏、唱歌、跳舞、阿肯弹唱、演唱史诗等,第二类是属于运动锻炼性质的。这类活动主要是在夏牧场上举行,而且是在马上进行的。

宗教信仰

哈萨克族曾经信仰过原始宗教、佛教、景教等。后来又信奉了伊斯兰教。哈萨克人认为,自然界的万物皆有生命,在哈萨克族的原始宗教遗迹中,还存在着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祖先崇拜和萨满教等。

(1)自然崇拜是最原始的宗教形式之一。自然崇拜在哈萨克中仍有不少遗留,至今还有不少哈萨克人崇拜日、月、天、地、水、火和其他自然力或其他自然现象的习俗。

(2)动植物崇拜动物崇拜也在哈萨克中族有所遗留。哈萨克族主要从事游牧业,所以他们认为马、牛、羊、骆驼都各有其主宰的神。主宰羊的神是"巧潘阿塔";主宰马的神是"坎巴尔";主宰骆驼的神是"奥依斯尔哈拉";主宰牛的神是"臻恩格巴巴"。这些神各自保护其所属的牲畜,如羊有病,人们就祭祀羊神"巧潘阿塔",牛有灾害,就祈求牛神"臻恩格巴巴"的保佑。哈萨克族人崇拜青草,他们把春天鲜嫩的青草当作生命的象征,所以他们最忌讳拔草。

(3)祖先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主要信仰之一,他在哈萨克族中遗留不少。他们认为人去世后灵魂不灭,因此人要对死者负一定责任,而祖先灵魂也在保护和帮助着自己。一旦有灾

难,就祈求祖先神灵保佑,每办一件事情,也请求祖先神灵支持。

(4)萨满教形成于原始社会后期,是原始宗教的晚期形式。"萨满"一词,为满-通古斯语言,哈萨克语称"巴克斯",哈萨克认为,"巴克斯"是神和鬼的化身和代理人,上通天堂,下达地狱,只有他才能为人消灾求福。

(5)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8世纪传入哈萨克草原。在喀喇汗王朝时期(10-12世纪),在哈萨克族各部落才逐渐接受伊斯兰教。到15-16世纪哈萨克族基本已伊斯兰化,而且哈萨克人的伦理道德、各种礼仪、节庆和风俗都以伊斯兰教教义为准绳。虽然原始宗教及其它宗教仍或多或少地保存着遗迹,但伊斯兰教已占了统治地位。伊斯兰教的宗教上层人士为霍加和毛拉。过去,礼拜寺还设有宗教法庭,毛拉和霍加可以从《古兰经》上断章摘句随意解释为裁决的根据。

目前,中国政府全面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废除宗教中的封建压迫剥削制度,废除干涉国家司法的宗教法庭。随着哈萨克族的科学文化知识的逐步普及和提高,哈萨克人民对某些危害身心健康和影响生产的迷信活动和风俗习惯,也在逐渐自觉地加以破除和改革。如人生病了找医生,不再找"巴克斯"(巫婆)了;在生产上,加强放牧管理,做好畜病的预防和治疗,不再寄托于神的保佑等等。

哈萨克文化艺术

(1)语言文字哈萨克语在系属上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克普恰克语支。哈萨克语的一大特点是保留了丰富的古代突厥语词汇。哈萨克语与古代匈奴、乌孙、康居语言有密切的承袭关系。后来融合了钦察、阿里钦、阿尔根、克烈、乃蛮及其他部落语言,从部落语言发展到民族语言的过程中,词汇不断丰富,语法日趋完善,现在已成为词汇丰富、语法规范、表现力很强的现代哈萨克语言。

哈萨克族的先人曾经使用过许多文字,公元6-8世纪,使用过古代突厥文,8世纪又使用过回鹘文,其后又使用过察合台文。20世纪初,哈萨克族对察合台文进行了改革,使之更适合于现代哈萨克语,形成了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现代哈萨克文。这种文字,在上世纪60年代以来,被称为哈萨克老文字。目前,哈萨克人民使用哈萨克老文字。

哈萨克族文学是哈萨克族人民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新疆哈萨克族文学内容丰富,体裁多样,绚丽多彩,富有特色。哈萨克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吸收和保护了古代部落、各部族的文学遗产,创造了自身灿烂丰富的民族文学。哈萨克族的文学,可分为民间文学和书面文学两大类。

(2)民间文学民间文学在哈萨克族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哈萨克民族的民间文学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诗歌、谚语、谜语、格言和弹唱等。哈萨克族民间文学作品源远流长,深刻地反映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哈萨克族民间叙事长诗是哈萨克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中最优美的形式。正如19世纪哈萨克族著名的文学家阿拜·库南拜所说的:"诗是语言的皇帝"。

哈萨克族约有2百多部长诗,一般配有比较固定的曲谱,阿肯和歌手们用冬不拉伴奏传

唱。根据内容分类,哈萨克族民间叙事诗可分为英雄长诗、爱情长诗、历史长诗等。

哈萨克族英雄长诗的历史比较悠久,思想境界较高。它通过生动的语言,歌颂了热爱人民和家乡,与侵略者进行英勇斗争的英雄人物,歌颂了他们为反对外来侵略、保卫家乡、反对奴役和掠夺、保卫人的尊严而进行的英勇奋战,体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其中代表性的作品主要有:《阿勒帕米斯》、《英雄塔尔根》、《骑黄马的猎手》、《哈米巴尔》、《胡布兰德》、《甘部拜》、《阿尔卡里克》等。

哈萨克族的爱情长诗主要有《科孜少年与巴彦美女》、《季别克姑娘》、《萨里哈与萨曼》等。这些爱情长诗大多数通过描写爱情悲剧,愤怒控诉哈萨克宗法封建部落社会中盛行的不合理的婚姻制度;同时也歌颂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忠贞以及他们选择配偶的标准。

在爱情长诗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科孜少年与巴彦美女》,它篇幅较长,约有3万行。据考证是约9世纪或10世纪时的作品。

哈萨克族还有一些叙事长诗,虽然主要故事情节是外来的,但诗体创作则是由哈萨克族劳动人民及其歌手完成的。在流传和再创作的过程中,民间歌手们不断加工和改造,使它更加接近于哈萨克族的生活。这类长诗有《一千零一夜》、《巴赫提亚尔》、《托提那玛》和《四十个大臣》等。

在哈萨克族民间文学中,最为丰富、最富有民族特色的是民歌。哈萨克谚语说:"歌曲和骏马是哈萨克人的两只翅膀。"哈萨克人从生下来躺进木摇篮直到临终后进"土摇篮",都能听到歌声。民歌充满了哈萨克族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哈萨克民族的民歌题材多样,内容广泛。其中可分为对唱和习俗两种主要类型。

(3)书面文学哈萨克民族既有丰富多采的民间文学,也有光艳夺目的书面文学。

据现存的史料记载,早在中世纪时,哈萨克族就有一批十分杰出的诗人、学者,其中有的人成为世界知名的光辉灿烂的伊斯兰文化的代表。在近现代,哈萨克族更是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诗人和作家,他们所写的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优秀作品,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学宝库。

生于9世纪的穆罕默德·阿布·纳赛尔·法拉比(公元870-950年),是哈萨克族古典书面文学的先驱者和杰出代表。

阿拜·库纳拜伊是哈萨克族近代文学的奠基人,被尊为"英明的诗人"、"诗歌的鼻祖"。阿合特·卡利姆萨克(公元1867-1940)是一位天才的诗人。

诗人、历史学家、哈萨克族散文创始人之一的尼合迈提·蒙加尼(1922年生)编写了四幕话剧《战斗的家庭》,并亲自参加演出。出版了中篇小说《生活的强者》,这是新疆哈萨克族重要的散文体文学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哈萨克族文学得到迅速发展。五十年代初新疆的阿斯哈尔·塔塔乃、库

尔班、阿力·欧斯盼、郝斯力汗等作家发表了许多新的作品。80年代初,哈萨克族文学创作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尤其是题材和体裁的多样化,更是前所未有的。除诗歌和散文外,过去少见的中长篇小说、剧本等大量问世。其中乌拉孜·阿赫麦提、朱玛拜、贾合甫·米尔扎汗、艾克拜尔·米吉提等作家的长篇小说以及其他作品获得全国获自治区少数民族文学奖。还有一大批年轻的文学新兵,标志着哈萨克族现代文学后继有人;哈萨克民族文学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学宝库增添了新的光辉。

(4)艺术

音乐----哈萨克族的音乐颇具特色。哈萨克族目前最主要的乐器有:冬不拉、库布孜和斯布孜合(笛子)等,其中最流行的乐器是冬不拉。哈萨克族的乐曲主要可分3类:一是对山、水、草原和家乡的赞扬;二是对草原上各种牲畜和动物的赞美;三是对人生、动物遭到不幸的同情和忧伤。从哈萨克族的乐曲声中,我们好像看到了骏马的奔驰,山鹰的翱翔,大雁的飞鸣,骆驼的跋涉;仿佛看到了草原上情人的眷恋,清泉苍松的幽静,羊羔、马驹的欢蹦;也仿佛看到了哈萨克族的各行各业欣欣向荣、人民生活迅速改善的美好景象。

舞蹈---哈萨克族的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节庆和各种喜庆的日子,哈萨克族男女老少翩翩起舞,尽情欢娱。在平时,一旦有闲暇时间,男女青年便聚在一起,成双成对,欢快地跳起各种舞蹈。哈萨克族的舞蹈从表现形式上可分为歌舞和乐舞两种。如果从歌舞活动的方式来考察,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便装歌舞;另一种是装扮歌舞。哈萨克族的舞蹈具有浓郁的草原牧业生活的各种特点。

工艺美术---哈萨克族的工艺美术主要有刺绣、雕刻和图案艺术。刺绣是哈萨克族十分普通的手工艺术,每个哈萨克族妇女都是刺绣巧手。哈萨克族的刺绣方法,有挑花、补花、嵌花等多种。刺绣是哈萨克姑娘和少妇所喜爱的艺术。他们在各种绒料、绸缎上挑花、刺花、贴花、补花、钩花。在皮革和毛毡上也进行刺绣。

据史料记载,在16-17世纪,哈萨克族就有了建筑业、铁器加工、银器首饰加工业、编织业、缝纫业、皮革业和制鞋业等多种手工业。

哈萨克族的金银匠的手艺也是很高明的。他们用黄金、白银以及宝石在马鞍、马嚼子、马鞍带、马蹬带上面装嵌各种精美的图案,还制作戒指、手镯、耳环、腰带、凤钗和其他新娘头饰等。

哈萨克族的绘画艺术也在近现代形成并得到发展,他们采用油画和中国国画的形式进行创作,他们的作品充分反映了哈萨克族的生活画面。目前我国哈萨克族的画家以阿曼为代表,他的作品得到了艺术界的普遍好评。摘自新疆重点新闻网--天山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