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安全评估标准的研究和比较

信息安全评估标准的研究和比较

信息安全评估标准的研究和比较
信息安全评估标准的研究和比较

信息安全评估标准的研究和比较

来源:饿狼辅助 https://www.doczj.com/doc/e48787332.html,

摘要信息安全评估标准是对信息安全产品或系统进行安全水平测定、评估的一类标准,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现有的信息安全评估标准,并对这些标准的特点、应用方式、适用范围和实用价值进行了详细的比较、讨论;最后研究了安全评估标准中面临的问题及进一步完善方法。

关键词信息安全评估标准 TCSEC ITSEC CC

BS7799/ISO7799 GB17859-1999 0 引言

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全球信息化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建设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已经做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9大战略重点之一【1】。

信息安全评估是指评估机构依据信息安全评估标准,采用一定的方法(方案)对信息安全产品或系统安全性进行评价【2】。信息安全评估标准是信息安全评估的行动指南。在信息安全管理领域里,由于标准众多,对于标准的争论从未停息过,有ISO/IEC的国际标准17799、13335;西方国家,有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委员会(NIST)的特别出版物系列、英国标准协会(BSI)

的7799系列;在我国,有风险管理、灾难恢复的国家政策。本文将对目前主要使用的标准:TCSEC ITSEC CC ISO15408

BS7799/ISO7799 GB17859-1999进行逐一介绍并进行比较。 1 安全评估标准介绍

国际上针对计算机安全的等级防护和评估制定了多个标

准,其发展过程和关系见下图:图 1 1.1 侧重于对系统和产品的技术指标方面的标准

美国国防部于1985年公布可信的计算机系统安全评估标准(TCSEC,从橘皮书到彩虹系列),是计算机系统信息安全评估的第一个正式标准。它把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分为4类、7个级别,对用户登录、授权管理、访问控制、审计跟踪、隐蔽通道分析、可信通道建立、安全检测、生命周期保障、文档写作、用户指南等内容提出了规范性要求。

法、英、荷、德欧洲四国90年代初联合发布信息技术安全评估标准(ITSEC,欧洲百皮书),它提出了信息安全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的安全属性。ITSEC把可信计算机的概念提高到可信信息技术的高度上来认识,对国际信息安全的研究、实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信息技术安全评价的通用标准(CC)由六个国家(美、加、英、法、德、荷)于1996年联合提出的,并逐渐形成国际标准ISO15408。CC标准是第一个信息技术安全评价国际标准,它的发布对信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是信息技术安全评价标准以及信息安全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该标准定义了评价信息技术产品和系统安全性的基本准则,提出了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表述信息技术安全性的结构,即把安全要求分为规范产品和系

统安全行为的功能要求以及解决如何正确有效地实施这些功能的保证要求。 1.2 偏重于安全管理方面的标准图2

1995年,英国贸工部根据英国国内企业对信息安全日益高涨的呼声,组织大企业的信息安全经理们,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BS7799-1:1995《信息安全管理实施规则》,作为工商业和大、中、小型组织实施信息安全管理的指南。

1998年,为了适应第三方认证的需要,英国又制定了第一个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标准-- BS7799-2:1998《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作为对一个组织的全面或部分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评审认证的依据标准。

1999年,鉴于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尤其是网络和通信领域应用的迅速发展,英国又对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BS7799-1:1999和BS7799-2:1999分别取代了BS7799-1:1995和BS7799-2:1998。新修订的1999版标准进一步强调了组织在商务工作中所涉及的信息安全和信息安全责任。

BS7799-1:1999和BS7799-2:1999是一对配套标准,

BS7799-1:1999为如何建立和实施符合BS7799-2:1999标准要求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最佳的应用建议。

2000年12月,BS7799-1:1999已经被ISO/IEC正式采纳成为国际标准 -- ISO/IEC 17799:2000《信息技术—信息安全管理实施规则》,另外,BS7799-2:1999也于2005年底被ISO/IEC 作为蓝本修订后成为可用于认证的ISO/IEC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规范》。ISO/IEC 27001:2005《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规范》。

1.3 我国目前的安全评估标准

我国2001年由中国信息安全产品测评认证中心牵头,将ISO/IEC 15408转化为国家标准——GB/T 18336-2001《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并直接应用于我国的信息安全测评认证工作。其中,基础性等级划分标准GB17859—1999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是其他标准的基础;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实施指南,为等级保护的实施提供指导。

标准体系的基本思想概括为:以信息安全的五个属性为基本内容,从实现信息安全的五个层面,按照信息安全五个等级的不同要求,分别对安全信息系统的构建过程、测评过程和运行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实现对不同信息类别按不同要求进行分等级安全保护的总体目标。

2 安全评估标准比较分析

2.1 侧重于对系统和产品的技术指标方面的标准TCSEC 、ITSEC、 CPCPEC、 CC、 ISO15408之间的比较

从图1中可以看出,信息评估标准是经历了TCSEC 、ITSEC、CPCPEC、 CC、 ISO15408这5个发展阶段,最初的TCSEC是针对孤立计算机系统提出的,该标准适用于军队,开始时应用在OS 的评估上,TCSEC与ITSEC均是不涉及开放系统的安全标准,仅针对产品的安全保证要求来划分等级并进行评测,并均为静态模型,仅能反应静态安全状况,CPCPEC虽在两者的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但也未能突破上述的局限性,FC对TCSEC做了补充和修改,但因其自身的缺陷一直没有正式投入使用。CC与早期的评估标准相比,其优势体现在其结构的开放性、表达方式的通用性以及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内在完备性和实用性等方面。总体来说,各标准适用范围略有不同,各有优劣。表1:TCSEC 、ITSEC和CC中保障级别的对应关系

TCSE

D C1 C2 B1 B2 B3 A1

C

ITSE

C

E0 E1 E2 E3 E4 E5 E6 CC EAL1 EAL2 EAL3 EAL4 EAL5 EAL6 EAL7 表2:标准之间的比较

标准名称公布

时间

标准

区域

使用

范围

安全定义安全

模型

评估

级别

TCSEC 1985 美国军用

标准、

延至

民用机密性静态四类

八个

级别

ITSEC 1991 欧洲军用、

政府

用和

商用机密性、完整

性和可用性

静态评估

级别

E1-E6

CPCPE C 1992 北美政府机密性、完整

性、可用性、

可控性

静态评估

级别0

-5级

CC 1996 北美

和欧

盟军用、

政府

用和

商用

机密性、完整

性和可用性、

可控性、责任

可追查性

动态评估

级别

EAL1-

EAL7

ISO 15408 1999 国际军用、

政府

用和

商用

机密性、完整

性和可用性、

可控性、责任

可追查性

动态评估

级别

EAL1-

EAL7

GB/T 18336 -2001 2001 中国军用、

政府

用和

商用

机密性、完整

性和可用性、

可控性、责任

可追查性

动态5个保

护等

2.2 CC标准与BS 7799的异同点

CC(即GB/T 18336:2001 idt ISO/IEC 15408:1999)和BS 7799标准的共同点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两个标准所涉及的范围从大的角度来说都是信息安全领域;☆ 两个标准对信息安全的定义相同,都是指对信息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的保护;☆ 两个标准对信息安全风险的定义基本相同,都是从资产、威胁、薄弱点和影响来考察风险;☆ 两个标准都针对不同的风险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目标和控制措施。

两个标准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着眼点的不同,简单地说,这两个标准之间没有任何紧密联系,它们没有相同或类似的主题。 CC侧重于对系统和产品的技术指标,旨在支持产品(最终是指已经在系统中安装了的产品,虽然目前指的是一般产品)中IT安全特征的技术性评估。ISO/IEC15408标准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即它可以用于描述用户对安全性的技术需求。 BS 7799则偏重于安全管理方面的要求。它不是一篇技术标准,而是管理标准。它处理的是对IT系统中非技术内容的检查。这些内容与人员、流程、物理安全以及一般意义上的安全管理有关。ISO/IEC17799的目的是"为信息安全管理提供建议,供那些在其机构中负有安全责任的人使用。它旨在为一个机构提供用来制定安全标准、实施有效的安全管理时的通用要素,并得以使跨机构的交易得到互信"。

CC中虽对信息安全管理方面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这些管理要求是孤立、相对静止的、不成体系的。同样,BS 7799也涉及极小部分的技术指标,但仅限于管理上必须的技术指标。因此在这一方面两个标准对其重点强调部分可互相补充和借鉴,例如在按照BS 7799建立体系时候,可以制定组织的信息产品和系统的采购策略,要求采购通过CC认证的产品。 3 安全评

估标准中面临的问题及进一步完善方法 3.1 建立多边安全的安全功能

安全评估标准从一开始就偏重于仅对系统拥有者和操作者的保护,用户的安全,特别是通信系统用户的安全则没有被考虑,因此提供双边或多边安全的各种技术,就不能用当前标准来正确的描述。 3.2 增强标准的可操作性

目前的信息安全评估标准只是制定了一个框架,明确了标准的主体,但是可操作性不强,具体的步骤需要大量文档进行补充,而且评估结果最终是一个客观参考性的结构,对企业的实际指导意义不强。 3.3 加强国内安全标准的研究

从沟通交流的角度说,最好全世界只有一个标准,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说,最好所有的标准都和国外的不同,就像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铁路一样,轨距是不同的。标准意味着开放,互通,弱点公开,如果你自豪的宣称你的系统达到了CC EAL4安

全级别,那就意味着你同时也具有EAL4级缺陷,采用EAL5分析方法就可以解决。

目前国外的标准基本是由政府出资由有关的职能团队开发而来的,从2006年在西班牙召开的ISO/IECJTC1/SC27工作组会议上来看,我国目前在信息标准化的组织结构、工作程序等基本运作机制上于国际标准化组织保持了一致,但是目前我国在标准的制定及参与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我们的很多单位却在盲目地摘抄7799/17799。只有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建立稳定的国际标准跟踪,研究队伍,才能对国际信息安全发展形成全面的认识、而踏踏实实做好基础性理论研究,形成我们自己的看法,拿出我们自己的东西,才是我们更应该做的。 4 总结

本文从侧重产品的技术指标和侧重安全管理这二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现有的信息安全评估标准,并对这些标准的特点、应用方式、适用范围和实用价值进行了详细的比较、讨论;最后研究了安全评估标准中面临的问题及进一步完善方法。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1111单位:1111系统安全项目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我们单位名 日期

报告编写人: 日期: 批准人:日期: 版本号:第一版本日期 第二版本日期 终板

目录 1概述 (5) 1.1项目背景 (5) 1.2工作方法 (5) 1.3评估范围 (5) 1.4基本信息 (5) 2业务系统分析 (6) 2.1业务系统职能 (6) 2.2网络拓扑结构 (6) 2.3边界数据流向 (6) 3资产分析 (6) 3.1信息资产分析 (6) 3.1.1信息资产识别概述 (6) 3.1.2信息资产识别 (7) 4威胁分析 (7) 4.1威胁分析概述 (7) 4.2威胁分类 (8) 4.3威胁主体 (8) 4.4威胁识别 (9) 5脆弱性分析 (9) 5.1脆弱性分析概述 (9) 5.2技术脆弱性分析 (10) 5.2.1网络平台脆弱性分析 (10) 5.2.2操作系统脆弱性分析 (10) 5.2.3脆弱性扫描结果分析 (10) 5.2.3.1扫描资产列表 (10) 5.2.3.2高危漏洞分析 (11) 5.2.3.3系统帐户分析 (11) 5.2.3.4应用帐户分析 (11)

5.3管理脆弱性分析 (11) 5.4脆弱性识别 (13) 6风险分析 (14) 6.1风险分析概述 (14) 6.2资产风险分布 (14) 6.3资产风险列表 (14) 7系统安全加固建议 (15) 7.1管理类建议 (15) 7.2技术类建议 (15) 7.2.1安全措施 (15) 7.2.2网络平台 (16) 7.2.3操作系统 (16) 8制定及确认................................................................................................................. 错误!未定义书签。9附录A:脆弱性编号规则.. (17)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定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管理规 定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以下简称“风险评估”)及其管理活动,保障信息系统安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及其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信息系统,是指由计算机、信息网络及其配套的设施、设备构成的,按照一定的应用目标和规则对信息进行存储、传输、处理的运行体系。 本办法所称重要信息系统,是指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信息系统。 本办法所称风险评估,是指依据有关信息安全技术与管理标准,对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及由其存储、传输、处理的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等安全属性进行评价的活动。 第四条县以上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风险评估的组织、指导和监督、检查。 跨省或者全国统一联网运行的重要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可以由其行业管理部门统一组织实施。 涉密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由国家保密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实施。

第五条风险评估分为自评估和检查评估两种形式。 自评估由信息系统的建设、运营或者使用单位自主开展。检查评估由县以上信息化主管部门在本行政区域内依法开展,也可以由信息系统建设、运营或者使用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依据有关标准和规范组织进行,双方实行互备案制度。 第二章组织与实施 第六条信息化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发布本行政区域内重要信息系统目录,制定检查评估年度实施计划,并对重要信息系统管理技术人员开展相关培训。 第七条江苏省信息安全测评中心为本省从事信息安全测评的专门机构,受省信息化主管部门委托,具体负责对从事风险评估服务的社会机构进行条件审核、业务管理和人员培训,组织开展全省重要信息系统的外部安全测试。 第八条信息系统的建设、运营或者使用单位可以依托本单位技术力量,或者委托符合条件的风险评估服务机构进行自评估。 第九条重要信息系统新建、扩建或者改建的,在设计、验收、运行维护阶段,均应当进行自评估。重要信息系统废弃、发生重大变更或者安全状况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当及时进行自评估。

电子档案信息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新编版)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电子档案信息安全评价指标体 系研究(新编版)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电子档案信息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新 编版) 一、建立电子档案信息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一方面提高了档案工作的效率,扩大了档案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存储介质的不稳定、技术过时、黑客入侵、电脑病毒破坏等都使得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2002年国家档案局颁发的《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和近期各省市的“十一五档案信息化建设纲要”中都提出了“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但仍缺乏深入、系统的探讨。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产品,我们不能期望通过一个安全产品就能把所有的安全问题都解决。对各档案管理系统来说,解决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的首要问题就是要识别自身信息系统所面临

的风险,包括这些风险可能带来的安全威胁与影响的程度,然后进行最充分的分析与评价。只有采用科学有效的模型和方法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价,才能真正掌握内部信息系统的整体安全状况,分析各种存在的威胁,以便针对高风险的威胁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提高整体安全水平,逐步建成坚固的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二、电子档案信息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 电子档案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有硬件,又有软件,既有外部影响,又有内部因素,而且许多方面是相互制约的。因此,必须有一个规范的、统一的、客观的标准。根据国内外的电子档案信息安全评估标准,国家对电子档案信息和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性的基本要求,结合电子档案管理和网络管理经验,综合考虑影响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的各种因素,建立电子档案信息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五个大项二十个小项的评价指标。 1、物理安全评价指标 物理安全是指存储档案信息的库房、计算机设备及管理人员工作场所内外的环境条件必须满足档案信息安全、计算机设备和管理

信息安全系统风险评估服务

1、风险评估概述 1.1风险评估概念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是参照风险评估标准和管理规,对信息系统的资产价值、潜在威胁、薄弱环节、已采取的防护措施等进行分析,判断安全事件发生的概率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失,提出风险管理措施的过程。当风险评估应用于IT领域时,就是对信息安全的风险评估。风险评估从早期简单的漏洞扫描、人工审计、渗透性测试这种类型的纯技术操作,逐渐过渡到目前普遍采用国际标准的BS7799、ISO17799、国家标准《信息系统安全等级评测准则》等方法,充分体现以资产为出发点、以威胁为触发因素、以技术/管理/运行等方面存在的脆弱性为诱因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综合方法及操作模型。 1.2风险评估相关 资产,任何对组织有价值的事物。 威胁,指可能对资产或组织造成损害的事故的潜在原因。例如,组织的网络系统可能受到来自计算机病毒和黑客攻击的威胁。 脆弱点,是指资产或资产组中能背威胁利用的弱点。如员工缺乏信息安全意思,使用简短易被猜测的口令、操作系统本身有安全漏洞等。 风险,特定的威胁利用资产的一种或一组薄弱点,导致资产的丢失或损害饿潜在可能性,即特定威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风险评估,对信息和信息处理设施的威胁、影响和脆弱点及三者发生的可能性评估。

风险评估也称为风险分析,就是确认安全风险及其大小的过程,即利用适当的风险评估工具,包括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去顶资产风险等级和优先控制顺序。 2、风险评估的发展现状 2.1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在美国的发展 第一阶段(60-70年代)以计算机为对象的信息阶段 1067年11月到1970年2月,美国国防科学委员会委托兰德公司、迈特公司(MITIE)及其它和国防工业有关的一些公司对当时的大型机、远程终端进行了研究,分析。作为第一次比较大规模的风险评估。 特点: 仅重点针对了计算机系统的性问题提出要求,对安全的评估只限于性,且重点在于安全评估,对风险问题考虑不多。 第二阶段(80-90年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对象的信息系统安全保护阶段 评估对象多为产品,很少延拓至系统,婴儿在严格意义上扔不是全面的风险评估。 第三阶段(90年代末,21世纪初)以信息系统为对象的信息保障阶段 随着信息保障的研究的深入,保障对象明确为信息和信息系统;保障能力明确来源于技术、管理和人员三个方面;逐步形成了风险评估、自评估、认证认可的工作思路。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从最开始接触风险评估理论到现在,已经有将近5个年头了,从最开始的膜拜捧为必杀技,然后是有一阵子怀疑甚至预弃之不用,到现在重拾之,尊之为做好安全的必备法宝,这么一段起起伏伏的心理历程。对风险的方法在一步步的加深,本文从风险评估工作最突出的问题:如何得到一致的、可比较的、可重复的风险评估结果,来加以分析讨论。 1. 风险评估的现状 风险理论也逐渐被广大信息安全专业人士所熟知,以风险驱动的方法去管理信息安全已经被大部分人所共知和接受,这几年国内等级保护的如火如荼的开展,风险评估工作是水涨船高,加之国内信息安全咨询和服务厂商和机构不遗余力的推动,风险评估实践也在不断的深入。当前的风险评估的方法主要参照两个标准,一个是国际标准《ISO13335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指南》和国内标准《GB/T 20984-2007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其本质上就是以信息资产为对象的定性的风险评估。基本方法是识别并评价组织/企业内部所要关注的信息系统、数据、人员、服务等保护对象,在参照当前流行的国际国内标准如ISO2700 2,COBIT,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识别出这些保护对象面临的威胁以及自身所存在的能被威胁利用的弱点,最后从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这两个方面来评价信息资产的风险,综合后得到企业所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这是大多数组织在做风险评估时使用的方法。当然也有少数的组织/企业开始在资产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在实践中摸索和开发出类似与流程风险评估等方法,补充完善了资产风险评估。 2. 风险评估的突出问题 信息安全领域的风险评估甚至风险管理的方法是借鉴了银行业成熟的风险管理方法,银行业业务风险管理的方法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地步,并且银行业也有非常丰富的基础数据支撑着风险分析方法的运用。但是,风险评估作为信息安全领域的新生事物,或者说舶来之物,尽管信息安全本身在国内开展也不过是10来年,风险评估作为先进思想也存在着类似“马列主义要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结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风险评估的定量评估方法缺少必要的土壤,没有基础的、统计数据做支撑,定量风险评估寸步难移;而定性的风险评估其方法的本质是定性,所谓定性,则意味着估计、大概,不准确,其本质的缺陷给实践带来无穷的问题,重要问题之一就是投资回报问题,由于不能从财务的角度去评价一个/组风险所带来的可能损失,因此,也就没有办法得到投资回报率,尽管这是个问题,但是实践当中,一般大的企业都会有个基本的年度预算,IT/安全占企业年度预算的百分之多少,然后就是反正就这么些钱,按照风险从高到低或者再结合其他比如企业现有管理和技术水平,项目实施的难易度等情况综合考虑得到风险处理优先级,从高到低依次排序,钱到哪花完,风险处理今年就处理到哪。这方法到也比较具有实际价值,操作起来也容易,预算多的企业也不怕钱花不完,预算少的企业也有其对付办法,你领导就给这么些钱,哪些不能处理的风险反正我已经告诉你啦,要是万一出了事情你也怪不得我,没有出事情,等明年有钱了再接着处理。

信息安全评估标准简介

信息安全产品评估标准综述 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安全评估标准组崔书昆 信息安全产品,广义地是指具备安全功能(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可鉴别性与不可否认性)的信息通信技术(ICT)产品,狭义地是指具备上述功能的专用信息通信技术产品。这些产品可能是硬件、固件和软件,也可能是软、固、硬件的结合。 一、国外信息安全产品评估标准的发展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和前苏联及其盟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即着手开发用于政府和军队的信息安全产品。到20世纪末,美国信息安全产品产值已达500亿美元。 随着产品研发,有关信息安全产品评估标准的制定也相应地开展起来。 (一)国外信息安全产品评估标准的演变 国际上信息安全产品检测评估标准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1.本土化阶段 1983年,美国国防部率先推出了《可信计算机系统评估准则》(TCSEC),该标准事实上成了美国国家信息安全评估标准,对世界各国也产生了广泛影响。在1990年前后,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也先后制定了立足于本国情况的信息安全评估标准,如加拿大的《可信计算机产品评估准则》(CTCPEC)等。在欧洲影响下,美国1991年制定了一个《联邦(最低安全要求)评估准则》(FC),但由于其不完备性,未能推开。 2.多国化阶段 由于信息安全评估技术的复杂性和信息安全产品国际市场的逐渐形成,单靠一个国家自行制定并实行自己的评估标准已不能满足国际交流的要求,于是多国共同制定统一的信息安全产品评估标准被提了出来。 1991年欧洲英、法、德、荷四国国防部门信息安全机构率先联合制定了《信息技术安全评估准则》(ITSEC),并在事实上成为欧盟各国使用的共同评估标准。这为多国共同制定信息安全标准开了先河。为了紧紧把握信息安全产品技术与市场的主导权,美国在欧洲四国出台ITSEC之后,立即倡议欧美六国七方(即英、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胜达集团 信息安全评估报告 (管理信息系统) 胜达集团 二零一六年一月

1目标 胜达集团信息安全检查工作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自评估工作,发现本局信息系统当前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边检查边整改,确保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 2评估依据、范围和方法 2.1 评估依据 根据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关于对国家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开展安全检查的通知》(信安通[2006]15号)、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关于对电力行业有关单位重要信息系统开展安全检查的通知》(办信息[2006]48号)以及集团公司和省公司公司的文件、检查方案要求, 开展××单位的信息安全评估。 2.2 评估范围 本次信息安全评估工作重点是重要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系统等, 管理信息系统中业务种类相对较多、网络和业务结构较为复杂,在检查工作中强调对基础信息系统和重点业务系统进行安全性评估,具体包括:基础网络与服务器、关键业务系统、现有安全防护措施、信息安全管理的组织与策略、信息系统安全运行和维护情况评估。2.3 评估方法 采用自评估方法。 3重要资产识别 对本局范围内的重要系统、重要网络设备、重要服务器及其安全属性受破坏后的影响进行识别,将一旦停止运行影响面大的系统、关键网络节点设备和安全设备、承载敏感数据和业务的服务器进行登记汇总,形成重要资产清单。 资产清单见附表1。 4安全事件 对本局半年内发生的较大的、或者发生次数较多的信息安全事件进行汇总记录,形成本单位的安全事件列表。安全事件列表见附表2。 5安全检查项目评估 5.1 规章制度与组织管理评估 5.1.1组织机构 5.1.1.1评估标准 信息安全组织机构包括领导机构、工作机构。 5.1.1.2现状描述 本局已成立了信息安全领导机构,但尚未成立信息安全工作机构。 5.1.1.3 评估结论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案

第一章网络安全现状与问题 目前安全解决方案的盲目性 现在有很多公司提供各种各样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包括加密、身份认证、防病毒、防黑客等各个方面,每种解决方案都强调所论述方面面临威胁的严重性,自己在此方面的卓越性,但对于用户来说这些方面是否真正是自己的薄弱之处,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如何评估,投入多大可以满足要求,对应这些问题应该采取什麽措施,这些用户真正关心的问题却很少有人提及。 网络安全规划上的滞后 网络在面对目前越来越复杂的非法入侵、内部犯罪、恶意代码、病毒威胁等行为时,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面对层出不穷的安全问题,疲于奔命,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安全产品与安全服务,使用户摸不着头脑,没有清晰的思路,其原因是由于没有一套完整的安全体系,不能从整体上有所把握。 在目前网络业务系统向交易手段模块化、经纪业务平台化与总部集中监控的趋势下,安全规划显然未跟上网络管理方式发展的趋势。 第二章网络动态安全防范体系 用户目前接受的安全策略建议普遍存在着“以偏盖全”的现象,它们过分强调了某个方面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安全构件(产品)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客户化的、可操作的安全策略基础上,需要构建一个具有全局观的、多层次的、组件化的安全防御体系。它应涉及网络边界、网络基础、核心业务和桌面等多个层面,涵盖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接入服务器、数据库、操作系统、DNS、WWW、MAIL及其它应用系统。 静态的安全产品不可能解决动态的安全问题,应该使之客户化、可定义、可管理。无论静态或动态(可管理)安全产品,简单的叠加并不是有效的防御措施,应该要求安全产品构件之间能够相互联动,以便实现安全资源的集中管理、统一审计、信息共享。 目前黑客攻击的方式具有高技巧性、分散性、随机性和局部持续性的特点,因此即使是多层面的安全防御体系,如果是静态的,也无法抵御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攻击,只有将众多的攻击手法进行搜集、归类、分析、消化、综合,将其体系化,才有可能使防御系统与之相匹配、相耦合,以自动适应攻击的变化,从而

信息安全评估报告

xxx有限公司 信息安全评估报告(管理信息系统) x年x月

1目标 xxxxxxxxx公司信息安全检查工作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自评估工作,发现本公司电子设备当前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边检查边整改,确保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 2评估依据、范围和方法 2.1 评估依据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GB/T 20984-2007)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安全管理指南》 2.2 评估范围 本次信息安全评估工作重点是重要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中业务种类相对较多、网络和业务结构较为复杂,在检查工作中强调对基础信息系统和重点业务系统进行安全性评估,具体包括:基础网络与服务器、关键业务系统、现有安全防护措施、信息安全管理的组织与策略、信息系统安全运行和维护情况评估。 2.3 评估方法 采用自评估方法。 3重要资产识别 对本局范围内的重要系统、重要网络设备、重要服务器及其安全属性受破坏后的影响进行识别,将一旦停止运行影响面大的系统、关键网络节点设备和安全设备、承载敏感数据和业务的服务器进行登记汇总,形成重要资产清单。资产清单见附表1。 4安全事件 对公司半年内发生的较大的、或者发生次数较多的信息安全事件进行汇总记 录,形成本公司的安全事件列表。 本公司至今没有发生较大安全事故。 5安全检查项目评估 5.1 规章制度与组织管理评估 规章制度详见《计算机信息系统及设备管理办法》 5.1.1组织机构

5.1.1.1 评估标准 信息安全组织机构包括领导机构、工作机构。 5.1.1.2 现状描述 本公司已成立了信息安全领导机构,但尚未成立信息安全工作机构。 5.1.1.3 评估结论 完善信息安全组织机构,成立信息安全工作机构。 5.1.2岗位职责 5.1.2.1 评估标准 岗位要求应包括:专职网络管理人员、专职应用系统管理人员和专职系统管理人员;专责的工作职责与工作范围应有制度明确进行界定;岗位实行主、副岗备用制度。 5.1.2.2 现状描述 我公司没有配置专职网络管理人员、专职应用系统管理人员和专职系统管理人员,都是兼责;专责的工作职责与工作范围没有明确制度进行界定,岗位没有实行主、副岗备用制度。 5.1.2.3 评估结论 我公司已有兼职网络管理员、应用系统管理员和系统管理员,在条件许可下,配置专职管理人员;专责的工作职责与工作范围没有明确制度进行界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管理制度;岗位没有实行主、副岗备用制度,在条件许可下,落实主、副岗备用制度。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附件: 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非涉密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报告格式 项目名称: 项目建设单位: 风险评估单位: 年月日

目录 一、风险评估项目概述 (1) 1.1工程项目概况 (1) 1.1.1 建设项目基本信息 (1) 1.1.2 建设单位基本信息 (1) 1.1.3承建单位基本信息 (2) 1.2风险评估实施单位基本情况 (2) 二、风险评估活动概述 (2) 2.1风险评估工作组织管理 (2) 2.2风险评估工作过程 (2) 2.3依据的技术标准及相关法规文件 (2) 2.4保障与限制条件 (3) 三、评估对象 (3) 3.1评估对象构成与定级 (3) 3.1.1 网络结构 (3) 3.1.2 业务应用 (3) 3.1.3 子系统构成及定级 (3) 3.2评估对象等级保护措施 (3) 3.2.1XX子系统的等级保护措施 (3) 3.2.2子系统N的等级保护措施 (3) 四、资产识别与分析 (4) 4.1资产类型与赋值 (4) 4.1.1资产类型 (4) 4.1.2资产赋值 (4) 4.2关键资产说明 (4) 五、威胁识别与分析 (4)

5.2威胁描述与分析 (5) 5.2.1 威胁源分析 (5) 5.2.2 威胁行为分析 (5) 5.2.3 威胁能量分析 (5) 5.3威胁赋值 (5) 六、脆弱性识别与分析 (5) 6.1常规脆弱性描述 (5) 6.1.1 管理脆弱性 (5) 6.1.2 网络脆弱性 (5) 6.1.3系统脆弱性 (5) 6.1.4应用脆弱性 (5) 6.1.5数据处理和存储脆弱性 (6) 6.1.6运行维护脆弱性 (6) 6.1.7灾备与应急响应脆弱性 (6) 6.1.8物理脆弱性 (6) 6.2脆弱性专项检测 (6) 6.2.1木马病毒专项检查 (6) 6.2.2渗透与攻击性专项测试 (6) 6.2.3关键设备安全性专项测试 (6) 6.2.4设备采购和维保服务专项检测 (6) 6.2.5其他专项检测 (6) 6.2.6安全保护效果综合验证 (6) 6.3脆弱性综合列表 (6) 七、风险分析 (6) 7.1关键资产的风险计算结果 (6) 7.2关键资产的风险等级 (7) 7.2.1 风险等级列表 (7)

术公司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办法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办法 目录 总则 为确保**网络及信息系统安全、高效、可控的运行,提高业务系统安全运行能力,全面降低信息安全风险,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组织与责任 信息安全管理组负责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具体实施。 技术支撑部门协助信息安全管理执行组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并且实施信息安全管理执行组通过风险评估后提供的解决方案与建议。 其他部门协助信息安全管理执行组开展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定

弱点分析 概述 弱点评估是安全风险评估中最主要的内容。弱点是信息资产本身存在的,它可以被威胁利用、引起资产或商业目标的损害。弱点包括物理环境、组织、过程、人员、管理、配置、硬件、软件和信息等各种资产的弱点。 弱点检查 信息安全管理组应定期对集团IT系统进行全面的信息安全弱点检查,了解各IT系统的信息安全现状。 IT系统安全检查的范围包括:主机系统、网络设备、安全设备、数据库系统、应用系统、邮件系统以及其它在用系统。 IT系统安全检查的工具与方法如下: 1. 工具检查:针对IT设备建议采用专用的脆弱性评估工具进行检查,如Nessus、 BurpSuite等工具,针对应用系统及代码安全检查,建议采用商业专用软件进行检查, 如IBM AppScan。 2. 手工检查:由信息安全专员或技术支撑部门相关人员参照相关的指导文档上机进行手 工检查。 信息安全检查工作开展前,信息安全管理组需制定安全检查计划,对于部分可用性要求高的业务系统或设备,计划中要明确执行的时间,并且该计划要通知相关部门与系统维护人员,明确相关人员的及部门的职责与注意事项。 信息安全管理组与外服公司针对信息安全检查须制定《安全检查方案》,方案中,针对工具扫描部分需明确扫描策略,同时方案必须提供规避操作风险的措施与方法。并且该方案必须获得技术支撑部领导批准。 信息安全管理组应对IT系统安全检查的结果进行汇总,并进行详细分析,提供具体的安全解决建议,如安全加固、安全技术引进等。 当发生重大的信息安全事件,信息安全管理组应在事后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检查,并通过安全检查结果对重要的安全问题进行及时解决。 常见的弱点种类分为: 1. 技术性弱点:系统,程序,设备中存在的漏洞或缺陷,比如结构设计问题或编程 漏洞;

业务系统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案

第3章业务系统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案 3.1 风险评估概述 3.1.1 背景 该业务系统风险评估的目标是评估业务系统的风险状况,提出风险控制建议,同时为下一步要制定的业务系统安全管理规范以及今后业务系统的安全建设和风险管理提供依据和建议。 需要指出的是,本评估报告中所指的安全风险针对的是现阶段该业务系统的风险状况,反映的是系统当前的安全状态。 3.1.2 范围 该业务系统风险评估范围包括业务系统网络、管理制度、使用或管理业务系统的相关人员以及由业务系统使用时所产生的文档、数据。 3.1.3 评估方式 信息系统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在其生命中期内完成相应的使命。采取必要的安全保护方式使系统在其生命周期内稳定、可靠地运行是系统各种技术、管理应用的基本原则。 本项目的评估主要根据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从识别信息系统的资产入手,确定重要资产,针对重要资产分析其面临的安全威胁并识别其存在的脆弱性,最后综合评估系统的安全风险。 资产划分是风险评估的基础,在所有识别的系统资产中,依据资产在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安全属性的价值不同,综合判定资产重要性程度并将其划分为核心、关键、中等、次要和很低5个等级。 对于列为重要及以上等级的资产,分析其面临的安全威胁。 脆弱性识别主要从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采取人工访谈。现场核查。扫描检测。渗透性测试等方式,找出系统所存在的脆弱性和安全隐患。 对重要资产已识别的威胁、脆弱性,根据其可能性和严重性,综合评估其安全风险。 3.2 该业务系统概况 3.2.1 该业务系统背景 近年来,由于数据量迅速增加,业务量也迅速增长,原先的硬件系统、应用系统和模式已渐渐不适应业务的需求,提升IT管理系统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经过仔细论证之后,信息决策部门在IT管理系统升级上达成如下共识:更换新的硬件设备,使用更先进和更强大的主机;在模式上为统一的集中式系统;在系统上用运行和维护效率较高的单库结构替换原有多库系统;在技术上准备使用基于B/S架构的J2EE中间件技术,并且实施999.999%的高可靠性运行方式;在业务上用新型工作流作为驱动新一代业务系统的引擎,真正达到通过以客户为中心来提升利润及通过高效智能的工作流来提高每个行员的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应对外部的竞争。 3.2.2 网络结构与拓扑图 该系统的网络包含应用服务器组、数据库服务器组、业务管理端、网络连接设备和安全防护设备。业务系统网络通过一台高性能路由器连接分部网络,通过一台千兆以太网交换机连接到其他业务系统。其中业务系统网络内部骨干网络采用千兆位以太网,两台千兆以太网交换机位骨干交换机。网络配备百兆桌面交换机来连接网络管理维护客户机。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案.doc

第一章网络安全现状与问题 1.1目前安全解决方案的盲目性 现在有很多公司提供各种各样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包括加密、身份认证、防病毒、防黑客等各个方面,每种解决方案都强调所论述方面面临威胁的严重性,自己在此方面的卓越性,但对于用户来说这些方面是否真正是自己的薄弱之处,会造成多大的损失,如何评估,投入多大可以满足要求,对应这些问题应该采取什麽措施,这些用户真正关心的问题却很少有人提及。 1.2网络安全规划上的滞后 网络在面对目前越来越复杂的非法入侵、内部犯罪、恶意代码、病毒威胁等行为时,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面对层出不穷的安全问题,疲于奔命,再加上各种各样的安全产品与安全服务,使用户摸不着头脑,没有清晰的思路,其原因是由于没有一套完整的安全体系,不能从整体上有所把握。 在目前网络业务系统向交易手段模块化、经纪业务平台化与总部集中监控的趋势下,安全规划显然未跟上网络管理方式发展的趋势。 第二章网络动态安全防范体系 用户目前接受的安全策略建议普遍存在着“以偏盖全”的现象,它们过分强调了某个方面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安全构件(产品)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客户化的、可操作的安全策略基础上,需要构建一个具有全局观的、多层次的、组件化的安全防御体系。它应涉及网络边界、网络基础、核心业务和桌面等多个层面,涵盖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接入服务器、数据库、操作系统、DNS、WWW、MAIL及其它应用系统。 静态的安全产品不可能解决动态的安全问题,应该使之客户化、可定义、可管理。无论静态或动态(可管理)安全产品,简单的叠加并不是有效的防御措施,应该要求安全产品构件之间能够相互联动,以便实现安全资源的集中管理、统一审计、信息共享。 目前黑客攻击的方式具有高技巧性、分散性、随机性和局部持续性的特点,因此即使是多层面的安全防御体系,如果是静态的,也无法抵御来自外部和内部的攻击,只有将众多的攻击手法进行搜集、归类、分析、消化、综合,将其体系化,才有可能使防御系统与之相匹配、相耦合,以自动适应攻击的变化,从而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实施报告..

1111单位:1111系统安全项目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我们单位名

日期

报告编写人:日期:批准人:日期: 版本号:第一版本 第二版本 终板日期日期

目录 1 概述 (5) 1.1 项目背景 (5) 1.2 工作法 (5) 1.3 评估围 (5) 1.4 基本信息 (6) 2 业务系统分析 (6) 2.1 业务系统职能 (6) 2.2 网络拓扑结构 (6) 2.3 边界数据流向 (6) 3 资产分析 (7) 3.1 信息资产分析 (7) 3.1.1 信息资产识别概述 (7)

3.1.2 信息资产识别 (7) 4 威胁分析 (8) 4.1 威胁分析概述 (8) 4.2 威胁分类 (10) 4.3 威胁主体 (10) 4.4 威胁识别 (11) 5 脆弱性分析 (12) 5.1 脆弱性分析概述 (12) 5.2 技术脆弱性分析 (13) 5.2.1 网络平台脆弱性分析 (13) 5.2.2 操作系统脆弱性分析 (13) 5.2.3 脆弱性扫描结果分析 (14) 5.2.3.1 扫描资产列表 (14) 5.2.3.2 高危漏洞分析 (15) 5.2.3.3 系统帐户分析 (15) 5.2.3.4 应用帐户分析 (15) 5.3 管理脆弱性分析 (15) 5.4 脆弱性识别 (17) 6 风险分析 (18) 6.1 风险分析概述 (18) 6.2 资产风险分布 (19) 6.3 资产风险列表 (19) 7 系统安全加固建议 (20) 7.1 管理类建议 (20) 7.2 技术类建议 (20) 7.2.1 安全措施 (20) 7.2.2 网络平台 (21) 7.2.3 操作系统 (22) 8 制定及确认.................................................. 错误!未定义书签。 9 附录A :脆弱性编号规则 (23)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毛捍东1陈锋张维明黄金才 (国防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系长沙410073) handmao@https://www.doczj.com/doc/e48787332.html, 摘要 在信息安全领域,对信息系统进行风险评估十分重要,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指导决策者在“投资成本”和“安全级别”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从而为等级化的资产风险制定保护策略和缓和计划。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经历了从手动评估到半自动化评估的阶段,现在正在由技术评估向整体评估发展,由定性评估向定性和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发展,由基于知识的评估向基于模型的评估方法发展。该文阐述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所要解决的问题,介绍了目前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领域的主要方法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信息系统;风险评估;资产;威胁;脆弱性 A Survey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Risk Assessment Methods Mao Handong, Chen Feng, Zhang Weiming, Huang Jincai ( Department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73 ) handmao@https://www.doczj.com/doc/e48787332.html, Abstract: Information systems risk assessment has experienced the stage of manual-to-automatic. It’s now expanding from technology assessment to holistic, from qualitative to synthetic method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from knowledge-based to model-based. To make the assessment comprehensive and accurate, the target of assessment must be considered as a whole system with technological, organizational and personnel factors. Specifying an information system is often a complicated task that demands a method that can provide both the details and the overview of the system. Modeling techniques give us the possibility to specify all aspects of the system while keeping a good overview at the same time. Key words: Information System; risk assessment; asset; threat; vulnerability. 一、引言 信息系统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总是希望信息系统能够带来更多的便利。但是信息系统自身以及与信息系统相连的网络环境的特点与局限性决定了信息系统的发展和应用将遭受木马、病毒、恶意代码、物理故障、人为破坏等各方面的威胁。由于这个原因,人们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防止信息系统威胁的手段和方法,并且迅速在杀毒软件、防火墙和入侵检测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迅猛的发展。然而,这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来自计算机网络的威胁更加多样化和隐蔽化,黑客、病毒等攻击事件也越来越多。据CERT/CC的统计,2003年报告的安全事件(security incident)的数量达到137529件,远远高于2001年的52658件和2002年的82094件①。 1作者简介:毛捍东(1979—),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安全风险评估。陈锋,硕士研究生。张维明,博士教授。黄金才,副教授。 ①https://www.doczj.com/doc/e48787332.html,/stats/cert_stats.html

信息安全评估报告

信息安全评估报告 (管理信息系统)

二零一六年一月

1目标 XX单位信息安全检查工作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自评估工作,发现本局信息系统当前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边检查边整改,确保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 2评估依据、范围和方法 2.1评估依据 根据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关于对国家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开展安全检查的通知》(信安通]2006] 15号)、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关于对电力行业有关单位重要信息系统开展安全检查的通知》(办信息[2006]48号)以及集团公司和省公司公司的文件、检查方案要求,开展XX单位的信息安全评估。 2.2评估范围 本次信息安全评估工作重点是重要的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中业务种类相对较多、网络和业务结构较为复杂,在检查工作中强调对基础信息系统和重点业务系统进行安全性评估,具体包括:基础网络与服务器、关键业务系统、现有安全防护措施、信息安全管理的组织与策略、信息系统安全运行和维护情况评估。2.3评估方法 采用自评估方法。

3重要资产识别 对本局范围内的重要系统、重要网络设备、重要服务器及其安全属性受破坏后的影响进行识别,将一旦停止运行影响面大的系统、关键网络节点设备和安全设备、承载敏感数据和业务的服务器进行登记汇总,形成重要资产清单。资产清单见附表1。 4安全事件 对本局半年内发生的较大的、或者发生次数较多的信息安全事件进行汇总记录,形成本单位的安全事件列表。安全事件列表见附表2。 5安全检查项目评估 5.1规章制度与组织管理评估 5.1.1组织机构 5.1.1.1评估标准 信息安全组织机构包括领导机构、工作机构。 5.1.1.2现状描述 本局已成立了信息安全领导机构,但尚未成立信息安全工作机构。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报告格式

附件: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报告格式 项目名称: 项目建设单位: 风险评估单位: 年月日

目录 一、风险评估项目概述 (1) 1.1工程项目概况 (1) 1.1.1 建设项目基本信息 (1) 1.1.2 建设单位基本信息 (1) 1.1.3承建单位基本信息 (2) 1.2风险评估实施单位基本情况 (2) 二、风险评估活动概述 (2) 2.1风险评估工作组织管理 (2) 2.2风险评估工作过程 (2) 2.3依据的技术标准及相关法规文件 (2) 2.4保障与限制条件 (3) 三、评估对象 (3) 3.1评估对象构成与定级 (3) 3.1.1 网络结构 (3) 3.1.2 业务应用 (3) 3.1.3 子系统构成及定级 (3) 3.2评估对象等级保护措施 (3) 3.2.1XX子系统的等级保护措施 (3) 3.2.2子系统N的等级保护措施 (3) 四、资产识别与分析 (4) 4.1资产类型与赋值 (4) 4.1.1资产类型 (4) 4.1.2资产赋值 (4) 4.2关键资产说明 (4) 五、威胁识别与分析 (4)

5.2威胁描述与分析 (5) 5.2.1 威胁源分析 (5) 5.2.2 威胁行为分析 (5) 5.2.3 威胁能量分析 (5) 5.3威胁赋值 (5) 六、脆弱性识别与分析 (5) 6.1常规脆弱性描述 (5) 6.1.1 管理脆弱性 (5) 6.1.2 网络脆弱性 (5) 6.1.3系统脆弱性 (5) 6.1.4应用脆弱性 (5) 6.1.5数据处理和存储脆弱性 (6) 6.1.6运行维护脆弱性 (6) 6.1.7灾备与应急响应脆弱性 (6) 6.1.8物理脆弱性 (6) 6.2脆弱性专项检测 (6) 6.2.1木马病毒专项检查 (6) 6.2.2渗透与攻击性专项测试 (6) 6.2.3关键设备安全性专项测试 (6) 6.2.4设备采购和维保服务专项检测 (6) 6.2.5其他专项检测 (6) 6.2.6安全保护效果综合验证 (6) 6.3脆弱性综合列表 (6) 七、风险分析 (6) 7.1关键资产的风险计算结果 (6) 7.2关键资产的风险等级 (7) 7.2.1 风险等级列表 (7)

ISO27001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控制手册

ISO27001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控制手册 1 目的 本程序规定了DXC所采用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通过识别信息资产、风险等级评估认知DXC的信息安全风险,在考虑控制成本与风险平衡的前提下选择合适控制目标和控制方式将信息安全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保持DXC持续性发展,以满足DXC信息安全管理方针的要求。 2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MS)范围内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活动。 3 相关文件 无 4 职责 4.1 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成立风险评估小组。 4.2 风险评估小组负责编制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计划,确认评估结果,形成《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5 程序 5.1 风险评估前准备 5.1.1 管理者代表牵头成立风险评估小组,小组成员至少应该包含:负责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的成员。 5.1.2 风险评估小组制定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计划,下发各内审员。 5.1.3 必要时应对各内审员进行风险评估相关知识和表格填写的培训。

5.2信息资产的识别 5.2.1风险评估小组通过电子邮件向各内审员发放《信息资产分类参考目录》、《重要信息资产判断准则》、《信息资产识别表》,同时提出信息资产识别的要求。 5.2.2 各内审员参考《信息资产分类参考目录》识别DXC信息资产,并填写《信息资产识别表》,根据《重要信息资产判断准则》判断其是否是重要信息资产,经该区域负责人审核确认后,在风险评估计划规定的时间内提交风险评估小组审核汇总。 5.2.3 风险评估小组对各内审员填写的《信息资产识别表》进行审核,确保没有遗漏重要的信息资产,形成DXC的《重要信息资产清单》,并交由文档管理员处存档。 5.3 重要信息资产风险等级评估 5.3.1 应对《重要信息资产清单》中的所有资产进行风险评估, 评估应考虑威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威胁事件发生后对信息资产造成的影响程度两方面因素。 5.3.2 风险评估小组向各内审员分发《重要信息资产风险评估表》、《信息安全威胁参考表》、《信息安全薄弱点参考表》、《事件发生可能性等级对照表》、《事件可能影响程度等级对照表》。 5.3.3 各内审员根据资产本身所处的环境条件,参考《信息安全威胁参考表》识别每个信息资产所面临的威胁,针对每个威胁,识别目前已有的控制;并参考《信息安全薄弱点参考表》识别可能被该威胁所利用的薄弱点;在考虑现有的控制前提下,参考《事件发生可能性等级对照表》判断每项重要信息资产所面临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参考《事件可能影响程度等级对照表》,判断威胁利用薄弱点可能使信息资产保密性、完整性或可用性丢失所产生的影响程度等级。将结果填写在《重要信息资产风险评估表》上,提交风险评估小组审核汇总。 5.3.4 风险评估小组考虑DXC整体的信息安全要求,对各内审员填写的《重要信息资产风险评估表》进行审核,确保风险评估水平的一致性,确保没有遗漏重要信息安全风险。如果对评估结果进行修改,应该和负责该资产的内审员进行沟通并获得该区域副总经理的确认。5.3.5 风险评估小组根据《信息安全风险矩阵计算表》计算风险等级,完成各内审员识别的《重要信息资产风险评估表》,并递交给文档管理员进行存档。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